校本研修中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中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1-2020.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0.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0.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0.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1.1-2021.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1.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0.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1.03-2021.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1.3-2021.4)
5.注重日常收集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1.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1.05-2021.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1.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1.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1.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1.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篇2
一、落实课堂改革。
20xx年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临帖之后艰难的出模过程。2013年秋,我校临摹铜都双语学校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启动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高年级迅速进入课改,成为全镇课改的先锋,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本学期的课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巩固上学期的成果;第二阶段是探索学校课改模式。九、十两个月,我们继续加强对教师、对学生的课改培训,对“五步三查”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十一、十二两个月,主要是课改出模的研究。
1、坚定老师的课改信念。开学第一天就召开了全体教师的课改再动员大会,坚定信念,端正思想,稳步推进课改。
2、扎实开展小组建设、培训工作。开学第一周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配合,从班级文化、分组分工、小组文化等方面扎实做好小组建设工作。9月最后一周进行了优秀小组展评活动,12个优秀小组的全体成员登台亮相,用精美的展板展示了小组文化和小组风采。
3、继续开展集体研备,抓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各组每周固定半天的时间进行集体研修,编写导学案。对导学案编制突破新授课的课型局限,对多种课型研究出台固定的编制模式。对学校已有的导学案上传学校网站,形成导学案资源库。规范导学案的使用,不再要求学生人手一张,在保证教师每节课都有导学案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导学案,既做到了节约,又让导学案真正适合学生使用。
4、做好教师课改培训工作。一是加强理论培训,提升课改的理论高度,利用校本研修中的组级研修进行前沿理论的学习,丰富理论储备,为出模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语文组以“语文课堂中展示流程”的微课研究为主要学习内容,开展了多次学习研讨,数学组以“如何听评课”为主要学习内容,指导教师在听评课中成长;
二是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学习的平台。让老师们走出去观摩先进的课堂,本学期学校共派出30余人次参加各种学习观摩活动。20xx年10月,向校长带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研修组长一行6人来到了武汉XX小学,与学校领导一起探讨课改,走进XX小学的课堂,观摩他们出模之后的课堂,回校后,通过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结合我校实际出台了花坪小学“四学三导”七彩课堂模式,迈出了出模异常艰难却也是扎实的第一步; “四学三导”七彩课堂是属于学校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学校实际,又能彰显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学”指的是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悟学”,“三导”指的是老师的“激趣导入——学情导查——提升导法”。
三是加强新调进老师的课改培训工作,通过观摩课改先进教师的课学习课堂流程,快速进入课改,对从外镇调入的老师下发培训资料由教导处进行一对一培训。
四是请专家走进学校,解读课改,示范指导。11月,县研训中心一行4人来到我们学校指导课改,对学校现有的课改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县研训中心的体育研训员谭老师亲自上示范课,在这节课上,谭老师仅仅凭借每人一张纸这样简单的道具,组织学生进行了几轮体育竞赛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了健身的目的。课后,学校组织观课老师进行了体育课教学培训。谭老师从专业角度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构思,解读了体育教学新课标,提出了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本次培训让每位观课老师受益匪浅,促进我校体育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五是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在课堂中历练老师们的课改基本功,打造真正的生本课堂。首先是校内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提供范本,9月11日,XX小学以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的形式为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提供培训的现场,让老师们观摩新的课堂,实地学习课堂操作细节。数学组田雅琴老师一节《圆的周长》精彩纷呈,老师们惊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潜力无限,老师的教学智慧也让老师们叹服;语文组李毅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畅游于《草虫的村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完整呈现了“五步三查”教学环节;这次示范课还是学生培训的延伸,六十多名学生走进课堂,到各小组学习观摩,再把这些好的做法带回自己的班级;开学第二周进行了新调进老师的课堂教学首秀活动,从外镇调进的李美云老师大胆运用课改模式演绎了教学新风采,新老师么初试课改,教学效果良好,充分展现了这些老师的学习精神与课改信念,也体现了花小研修团队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十一月,学校进行了人人参与的 “七彩课堂”晒课赛课暨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精心准备,充分展示了师生的风采,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美景。高段,学生展示精彩,质疑大胆,对抗激烈,突显了课改至今的成效:学生是课改中的最大受益者;中段,小组合作学习流程清晰,组长是优秀的“领头羊”;低段,电教资源让课堂魅力无限,小组评价激发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六是加强联片研修,在交流中分享。11月18日,花坪小学、两河口小学、永和坪小学和渡口坪小学30多名教师聚集在花小进行本学期的四校联片研修。研修以“课改下的高效课堂”为主题进行研讨,方清华、黄玉兰、杨翠琴和胡桂芳老师分别上研究课,中心校方校长、冯主席参与本次的联片研修。研讨中,大家分享课改中的经验,交流课改中的困惑,中心校领导也对四所学校今后的课改工作进行了指导。
5、做好学生的培训工作。教导处牵头对全校的导生、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各班选取优秀的小组长和1—2名导生参加培训。一是下发文字资料对导生和小组长进行课堂程序、规则、评价的操作培训;二是组织导生和小组长到课改优秀班级观摩听课,参与课改先进班级的学习,进行操作培训;三是与德育处配合做好学生的评价,每学期两次对星级学生、优秀小组、明星班级进行表彰。9月9日,花坪小学组织3——6年级的导生、小组长进行了题为《任务与职责》的培训,62名来自各班的优秀学生参加了此次培训。首先由分管德育的刘XX校长就班级、小组评价操作办法进行了培训:如何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习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如何让评价激发全班同学更加主动的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小主人,刘校长的培训具有可操作性;教导处对导生和小组长进行了分类培训,在“五步三查”的课堂环节中,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具体明了,导生和小组长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9月10,这些导生和小组长走进六年级二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通过观摩的方式再次培训。
6、抓好校本研修促进课改工作深入推进。一是抓好研修组长的培训工作,确实起到课改领头羊的作用;
二是抓好课改微问题研究。每周一次的组级研修围绕课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内容的的校本研修框架,以组级研修为单位,以微问题研究为主要方式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语文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两组针对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提炼了重点研究的微问题。四、五、六年级集中研究解决“展示流程”,一、二、三年级重点研究解决“静心倾听小策略”。各自根据教学观察,总结罗列出了问题现象,下一步各自将针对中心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确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微问题逐步解决教学中的大问题。
三是每月一次校级研修,以课改问题的收集与解决为主要内容进行研修;9月,召开课改推进会,进一步坚定老师们的课改信念;11月,召开课改中期研讨会,对出模阶段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情况进行优化,讨论形成学校自己的课堂模式;12月,召开以“交流、分享、反思、提升”为主题的20xx年秋课改推进会。会上,教导处总结回顾了一年多的课改工作与成绩,对当学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五位课改优秀教师分享了她们在课改中的金点子;向春艳校长对当前学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课改工作做了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花坪小学“四学三导”七彩课堂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
四是做好课改过关课活动。加强巡课,每周一次的巡课,通过对课堂模式的运用、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的习惯培养三个要素综合考查,巡课后及时与有问题的老师沟通交流,评价结果及时犯规,评价结果纳入优秀班级考核、教师绩效考核中,使得常规课的课改效度不断增加。
7、做好课改的管理与评价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制度;二是组织一次校级的课改管理与评价研讨会,倾听老师们的心声,让管理与评价制度能真正激发老师们课改的热情;三是把平时的管理工作做扎实,继续开展巡课制度,对巡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处理;四是继续开展导学案检查与评比工作,确保导学案编写的质量。严格教学过程考核,常规管理注重实效性。学校出台了《花坪小学课改积分办法》,从课堂教学、课改文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巡课积分、导学案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八个方面对老师的课改成效进行积分,根据积分进行一定的奖励。
8、做好课改工作的宣传工作。各研修组保证每月一次的图文并茂的课改宣传,学校每月一次的课改报道。
9、把课改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创课堂文化特色。
花坪小学始于2013年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年多,一年多来,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师生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也给予我们学校的课改工作高度的评价。课改正以良好的态势稳步推进。
二、注重学生发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9月,进行了优秀小组展示活动,12个优秀小组的成员登台亮相,12名课改星级学生作为颁奖嘉宾登台为优秀小组成员颁奖;10月,组织学生参加了科技节活动,获得市级优秀奖1名,县级一等奖1名,县级二等奖11名,县级三等奖11名,县级优秀奖23名;11月,冬季体育艺术节、优秀作业展评;12月开展学科活动。语文学科举办了“百花齐放”语文学科活动比赛,一年级的识字比赛;二年级的查字典比赛;三年级的词语听写比赛;四年级的朗诵比赛;五年级的诗词竞赛;六年级的手抄报比赛,这些比赛,规范了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科进行了数学日记和数学手抄报大赛,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英语学科开展了英语诵读比赛。此次学科活动竞赛,共有150余名学生获奖。
2、着力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一是以“花香、书韵”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开设了 “百花齐放”必修课程,让学生走进花的世界,了解花的知识,感受花的美丽,品读花的意义,传播花的美好,做一个真正的“花小人”,在花香中度过美好的童年;二是继续开展“花儿朵朵”的社团活动,涉及花艺、丝袜花、花的种植、乒乓球、羽毛球、国画、主持与演讲、军乐、腰鼓、书法、棋艺、合唱、舞蹈、诗社、长阳山歌等二十四个社团,每周三下午开展活动,聘请本校或校外有专长的老师任教,让有特长的孩子专攻术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三是国画、乒乓球、踢毽子特色校本课程的继续深化,让有特长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三、成绩与反思。
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老师和课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也正在逐渐显示学校的实力。本学期,田继萍老师参加全县中老年教师数学课堂竞赛获得二等奖;李毅老师参加全县校本课程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李春霞、李毅老师参加市级校本课程设计比赛获得一等奖;4篇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8篇文章在县级以上获奖;向春艳等七名老师获得县级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称号;韩俊蓉等11名教师获得镇级骨干教师称号;田雅琴、向春艳老师获得县级优秀学科教师称号;李毅等6名教师被聘为镇学科中心组成员;语文、数学、思品研修组获得县级优秀研修组称号;学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称号。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也深感由教师队伍老化带来的种种压力,也有教学事务纷繁复杂而衍生的种种困惑,反思一学期的工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思考和改进:
1、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培养思考型、科研型的名师工作困难大;要确实转变教师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科研工作困难大。
2、课堂教学改革从临帖到自创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是一个破茧化蝶的艰难历程。
篇3
一、 微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 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三、 微论坛
专家讲座是教师研修中常见的培训方式。在各级培训中不乏朴实而生动的专业阐述,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毕竟很少,而且切入教学实践的细节且有针对性的讲座更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是“听时激动,听后不动”。我们启动的“微论坛”研修,旨在缩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动距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微论坛”不同于专家讲座,主要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现象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它一方面考验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精炼主题的能力,一方面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达到分享共赢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集中时间,每次耗时5分钟左右。主要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论题。论题可以是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中筛选确定的话题,也可以是读书心得的微交流,还可以是现场话题,如看一小段新课导入教学视频或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我们曾进行过的微论坛主题有“学习单的设计构想”、“个性作业,你怎么看?”“面对这样的学生……”“新课导入之我见”等等,这些话题取自于教育教学一线,贴近教师生活,教师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效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2.确定主讲。主讲教师可以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临时“点将”。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所有教师都参与研究,保证了论坛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即时表述能力,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3.互动跟进。“微论坛”与集中的专家讲座相比,优势在于教师不需要带着仰视的目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倾听,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实践的“战友”,彼此的亲近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参与论坛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问题,在论坛中即时互动,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微论坛结束后,将论坛的发言记录于校园网,供教师继续研讨交流。
“微论坛”已成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进教师研究、思考、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体现出迅捷、有效的特点。
四、 微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对于教学反思都有明文规定,如我县“有效教学”推进过程中就提出“每学期20篇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在学校教学内务的例行检查中、在各级教学视导等活动中,这也是必查项目之一,有时候还会将反思内容作字数的最低限制。与之相携而来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反思”过程,更看重“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实处呢?这首先要重新认识“反思”的本质。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进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从“微反思”的角度,鼓励教师一课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课一得:这“一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词语的教学灵感,也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法发现;可以是一句过渡语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节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萌发的灵感,也可以是听课、评课的活动中突然受到的触动等等,不求多求广,只求有所悟、有所得。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积跬步,必能行千里。如我校教师的《一得录》所收录的教学一得《“暂时”应该等一等》、《美丽的“错误”》、《方言“秀”课堂》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读有所悟。
一人一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校每个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它是记录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使“微反思”的记录更便捷,互动交流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鉴于教师每天工作量都比较大,“微反思”常常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刍”、整理、归纳而停留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问题陈述阶段。利用双休日回顾每周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如何改变现状。
一月一交流:每个月学校以网络和文本的形式将教师的“微反思”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汇总,设置相应的栏目,如“课堂随想”、“心灵小语”、“创新方舟”、“案例点击”等等,再装订成册,或制作成电子简报,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将“微反思”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溪,无以成江河”,“微研修”于微见大,于微见卓,于细微处求真知,正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参考文献
篇4
外引资源,
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1.引进市级名校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借助“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学校建成后,与朝阳实验小学为一个法人,实施一体化管理。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并辐射全区所有小学,提升了区域内整体办学质量。
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同样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密云区第三小学加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实验二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学习实验二小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经验等。目前,密云区第三小学在课程改革方面已经走在区域小学的前列,“三动”课堂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名校办分校。名校办分校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密云区通过名校办分校项目,引进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建立密云分校。目前,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已经完成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校在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活动、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连续八年被评为区级教学先进单位和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学校骨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
友好合作校。积极推动“城乡牵手友好合作校”工作,各小学根据校本特色积极与市区名校自主联手,形成友好合作关系,借助市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目前,有14所小学分别与15所市域内的名校或特色学校手拉手,定期开展活动,拓宽学校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
2.引进专业的教科研力量,探索教师成长新机制
密云区分别于2014年、2016年引进“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和“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专家引领+自主研修”为基本形式,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一是建构多样的研修模式。依托区级名师工作站和校级基地校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采取“1+6+15+N”的研修模式,密云总站―带动6所研修基地校―带动分布在6所基地校的15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动全区所有小学教师;“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采取“1+4+16+N”的模式开展研修,即张立军老师―带动本区4位骨干教师(进入张立军课例研究小组)―带动分布在各校的16位核心成员―带动全区所有语文教师。基层基地学校采用课题引领、专家指导、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工作站辐射到全区所有小学教师,让教师们均能在研修中有所获得。
二是创新研修方式。采取跨学科研修、跨省市研修、跨区研修、跨学段研修等方式,在研修中开展同课异构、阶梯课研修、双师同堂等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三是开展主题实践研究。“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以“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为主题开展课例研究,“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低年级体验式阅读研究”和“中高年级资源整合阅读研究”为主题,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四是定期观摩展示。从2015年起,每学期开展“学科展示周”活动,展示两个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及密云区课改成果。
3.引进专业社会力量,涵养学生艺术素养
密云区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美育工作。密云区四所小学分别与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签约。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助推学校美育特色发展。
开设特色美育校本课程,扩大普惠。发挥协会专业优势,为每个对接学校开设一门特色美育课程。目前已发展到一至三年级,惠及四所学校66个教学班,直接受益学生2667人,占四校学生总数的50%。巨各庄小学的合唱、一小和二小的音乐欣赏、三小的舞蹈一年级校本教材均已完成编印。
社团活动点面结合,凸显特色。发挥各协会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合唱、管乐、舞蹈等优势项目的同时,陆续增加了行进管乐以及京剧、川剧变脸、皮影等非遗项目,师资包括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知名专家、非遗传人、高校研究生等专业人士。目前,三个协会派出专业教师54人,支持35个社团,受益学生1561人。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水平显著提升。
着力提升教师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结合学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管乐、舞蹈、合唱培训和交流。
学校文化品质整体提升。知名音乐家为学校创作校歌,舞协、合唱协会聘请国内著名词曲作家为学校进行校歌创作。此外,学校在校徽设计、校园电视台建设以及舞蹈特色课间操编创、辅导方面也得到了高水平资源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了学校文化品质的整体提升。
搭建高层次的学习、展示和交流平台。中国合唱协会促成了中德青少年合唱交流活动,辐射7所学校,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巨各f小学合唱团参加了中国合唱协会成立30周年专场演出;中国人民军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先后走进密云,等等。
内部联动,
让每一所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城乡教育共同体”建构密云教育发展新生态
“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一所城内较大规模优质资源校与城内、农村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形成团体,在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题研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系列活动,本着“理念共享、资源共用、管理共融、团队共生”的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落脚学生实际获得。
培训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共同商讨培训主题,共享专家资源,既解决了山区学校规模小不利于开展培训的难题,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培训研讨氛围,本校教师在与其他兄弟学校教师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课程建设融通。2015年,北京市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一年级开设了区级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依据各自实际,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共同设计、实施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三所山区小学(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和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共同构建“走进传统文化――京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所学校前期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研究;共同聘请专家为学生做京剧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共同到资源单位――密云大剧院欣赏京剧,并进行相关艺术实践(如化妆、演唱展示)。
教学研究互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内学校教师各有差异,互相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共同磨课、研课,共同提高;定期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基于同一主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共同问题。
学生素养提升。“城乡教育共同体”内的学校之间定期开展学生游学活动,城内学生体验山区住宿生活,提升生活实践能力;山区学生观摩城内学校,体验城内小学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游学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观摩展示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从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定期开展观摩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直播课堂”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在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教育新常态,实践互联网+教育,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享受密云区优质教育资源,密云区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科联手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共同推出“直播课堂”项目。自2016年1月28日启动以来,在中教科、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的通力合作下,在全区中学干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直播课堂”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直播课堂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形式,收看人群涵盖了学生、家长及教师。初一至高二年级每周六上午及寒暑假期间收看直播,并在直播中设置签到环节,督促学生按时、认真收看。高三年级由于本身学习任务较重,采取录播形式,学期初集中录制讲课内容,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与需求,在网络平台选择课程,收看录播内容。直播课堂的课程内容丰富,根据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学科讲座,主讲人均为区级骨干教师,讲座内容紧跟学校教学进度,选择难度较大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第二类为指导类课程,在特定时间,面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开学第一周,由教师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员为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类为政策解读类课程,如针对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进行中考、高考政策解读,让学生及家长了解中高考变化,明确目标与方向,针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让学生及家长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
为更好地推动“直播课堂”工作,区教委采取“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各部门职责清晰,分工合作。技术部门负责学校、教师、学生账号设置及技术支持,并每周进行直播课堂在线数据统计。行政部门(中教科)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制定方案、监督落实、协调推进,直播安排,每周反馈,每学期进行评比表彰。研修学院负责精选直播教师,研讨直播内容、课件、习题;研修员组织本学科教师按时收看直播,并指导教师如何将日常教学与直播课堂相结合。学校主w落实,每周通过家校平台等渠道,按时通知直播内容;对上网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自习课等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回放。
“PDCA”管理环节。PLAN:计划先行。学期初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确定每周直播科目、教师、主题。DO:落实各种环节。每周四,中教科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本周直播内容;学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短信、微信等形式通知家长;直播时,中教科、信息中心、技术公司全程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CHECK:检查跟进。每次直播课堂结束前,设置检测环节,周一,学校教师根据直播课堂内容进行拓展与检测,中教科通报上一周直播课堂各校、各年级收视率。ACTION:反思改进。每学期,教委在学期中期组织召开“直播课堂推进会”,对阶段性收看情况进行总结,在学期末组织召开“直播课堂表彰会”。
篇5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结合校本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学校近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1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六个教研组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步(学、探、测)六环”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教学水平,学校中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我校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六环”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教学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和质效。
5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
6切实做好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
7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中远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考评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教学设计。以期推广、运用。编写符我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我校“三步”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特色。
4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6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课程体系和特色。
篇6
给了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
身正为范”从业准则,本人奉守“德高为师。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以思想者姿态施教”工作准则,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个性化处理,总是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
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11月。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欢迎。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分”由“管”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课题研究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篇7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篇8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9
从国际、国内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看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对于很好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的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文笔者对教师校本培训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和中、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以及国内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外校本培训综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都从根本上集中表现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又逐步转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美、日、英、法、韩、德等许多国家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制订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在新世纪的国家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肩负着21世纪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并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甚至于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搞好“校本培训”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任。
国外研究表明,校本培训具有突出的效益,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看,近年来,以学校需要为基础的在职培训大纲越来越多。这种大纲包括了学校对自身优先需要的评估,而且这种大纲的实施使广大教师产生主人翁感,激发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比在院校培训更为有效,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本培训概念的界定
国外研究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
我国教育界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是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的学校实际出发,所开展的一种目的性、针对性都很明确、做法符合学校教师群体和个别教师成长规律的系统培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操作规范、讲究实效,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系统安排、并使之有序开展和持续性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校长的组织领导下,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系统管理和组织的一种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所以,它必定有别于原先学校对教师零星的、不系统、无明确特定目标的一般培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学校内部自身进行的、以提高教师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类个别性培训活动,不一定能称之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定义的本质是:
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目标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培训关心的是学校以及教师的日常遇到的有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经验,它把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放在首位,校本培训还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是在学校中,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
意旨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教师的培训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培训制度、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同时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
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校本培训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培训中有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意在发展一个共同体,与教师一同完成培训任务,校本培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活动平台。
二、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提出来的,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其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和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不断受到各教师协会及其他机构组织的批评。于是,各国开始重视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及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美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进程更加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人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化改革要注重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专业发展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关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广泛接受和实施校本在职培训计划。90年代期间,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
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在近年来的国际教育会议上已得到强调和认可。如1996年以“加强与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非洲地区筹备会议提议,教师必须通过有适当监督的校内实践经验而获得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应对他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成果将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等。
三、国外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
英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摇篮。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应从中小学开始。”80年代末期,针对院校教师培训的弊端,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设计了中小学教育教师校本培训的“六阶段培训模式”:
(1)确定需要,教师在职培训的意向产生于学校和教师,与大学建立联系,以便获得有针对性的进修机会;
(2)洽淡,中小学与大学培训机构洽谈如何制定教师校本培训计划;
(3)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交给即将受训的教师修改后生效;
(4)前期培训,一般两天左右,在大学进行,属于引导类课程,主要介绍有关的教育领域新发展;
(5)主体培训,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理论方面的或是实践方面的问题。
(6)小结,培训基本完成,在职培训告一段落,教师对自己在进修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与策略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反馈给本学校与大学培训机构作为设计补救计划或进一步改进以形成新的培训计划的依据之一。
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常常发生在处理意想不到的或难的预料的突发事件,如:与教师同行的偶然谈话、无意中浏览到的有关信息,处理班级事件的灵感或学习中的偶然收获等,都可以激发起教师个人或整体的学习成效,因此,设计教师培训计划应尽可能提供这样一系列预料不到的经历,这是对其他教师的最好启发和案例分析学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英国中小学采用了“回顾——计划——实施——评价”这样一种模式来设计培训活动和开发校本培训课程。
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以及《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后,教师的校本在职培训逐渐成为一项国策。与此同时,教师校本进修的内容与模式也有很大发展,整个校本培训要有计划、要指定专业指导教师、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教师进修的内容也立足于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采用“以行促思”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确定策略后再审慎地投入实践并观察和评价实际效果。
美国: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倡导“绩效为本的教师教育”(performance-
basedteachereducation),认为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和教学环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师培训。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只注重校内的弊端,这种培训不久便夭折,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思想,以及新的方式指导师资培训,于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应运而生了,简称为PDS,它是以中小学校为基础,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功能。PDS学校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的校改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此后,这一富有创意的概念经过更多学者的充实逐渐变得丰富和明晰起来。PDS学校既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校改示范校,又是培养新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具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
建立PDS学校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组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起共生的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一方面,大学与中小学两种文化的冲突。PDS学校中小学和大学教师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很大的调整,彼此承认对方的专长,还有管理上的相互合作等等。另一方面,大学内部两种文化的冲突。建立PDS的障碍还来自大学内部,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与注重现场研究的教授在价值观、学术取向和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大学奖励机制多倾向于研究,这会影响到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大学教授的积极性,为高层次的反思型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带来困难。
澳大利亚:
一方面,大学的教育学院根据教育改革素质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培训方式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在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面向学生,面向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实施研究计划,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开展相互合作交流。这种由教育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作为研究群体的行动研究提倡合作,强调批判性思维,面向实践,讲求实效。行动研究的口号是“把牌亮在桌面上”,行动研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和整个学校的变化。
日本:
当前,日本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有以下几种,按任教年限分类:有新任教师的培训、任教五年和十年的校训,此类培训为硬性规定,也称行政命令培训;按职务及资历分类:有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培训;按组织层次分类:有中央培训(文部省)、地方培训(都道府县)、市盯村培训等;按培训内容分:有在各级教育中心进行的新教育内容、教材教法及学生知道等方面的培训,由各都道府派遣到企业、农村的社会体验培训,有在大学进修基本课程的培训和获取高一级学位的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课程培训等;按培训的形态分类: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个人自我进修提高和国外培训等;接受培训的时间除了新任教师培训统一为一年外,其余均不等,由各级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都为一周到二个月,社会体验培训一般都在六个月以上。
80年代以来,校内研修在日本教师培训中占有主导地位,1989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在日本,由于受到终身教育的影响,一方面校内培训将更受重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个人主导型教师培训将是今后日本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课题,是向“终身学习社会过渡”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
目前,校本培训计划在实践近二十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里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国际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英国已正式确定校本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是培养有能力的教师途径,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已逐渐接受并引用了校本培训方式。走向校本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四、国内校本培训发展和研究现状
在香港,十多年前数理学会已推动这方面的活动,并总结经验出版了一本书“Increa5ing出eProfessionalismofTeachers:Scho01-BasedINSET,HongKongandBeyondF”。近年,不少办学团体和个别学校也推动校本专业培训,如东华三院教育科居FJ的小学教育组也成立了小学教育发展委员会,定期为校长及教师举办进修课程。有关训练的内容和要求,由教师主动提出,学校行政阶层亦共同参与。
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教师培训的方式,无论所到的是教育发达的省市——北京、上海,还是教育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本培训方式已经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师资培训机构之外的教师培训的一条重要渠道,使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更进一步增强。
我国的校本培训计划在最初提倡“导师制”,这是一项“利校利师利生”的教师培训策略:邀请专家、名师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让教师走向专家、名师,是校本培训教师中学校普遍采用的重要策略。校长们谈到校本培训时说:“这样培训教师至少有两种效应: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目标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向学校的实际,学校的需要以及培训的目的。二是直接指向全体教师,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内容直接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以“问题”为中心,将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编成小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校本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突出表现在培训方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一)国内校本培训的模式
课题带动法
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个人自修法
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自修就更是诸多培训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任何外在的培训若是离开了教师自觉自修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校本培训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教师本人的作用。
师徒结对法
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实现传、帮、带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新教师培养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当绝大部分教师学历达到要求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已不再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而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则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这些恰恰是新教师所欠缺的,研究表明,名优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是可以传授给新教师的,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新教师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假期短训法
假期短训法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普遍形式,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举办短训班,聘请高校的有关教师来校讲课,这种短训班不同与传统的集中受课,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邀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学习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
校际交流法
校际交流法也是校本培训的常见方式,这种方式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帮助教师提高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科研型名优教师的数量尤为不足,仅靠本校的名优教师来指导新教师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是必要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校际之间确定观摩研讨课题,上好观摩示范课,使活动有针对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促进共同提高。
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教学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探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性质。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以科研手段来促进教师的提高。教师学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但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多层面、多角度的经常反思自己,才能成长得更快。
反思性教学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教师可以从教育问题出发,按照“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吸取经验培训,它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专题培训法
专题培训法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某一门课程内容,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经验总结式文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a)专题性理论辅导b)专题性文献研究c)专题性研讨活动
d)专题性课堂实践活动e)专题性文章总结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大力提倡与开展校本培训,但研究成果都是对培训的经验性归纳总结,一方面,校本培训的研究缺乏目标导向,这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培训计划才是有效的,如何指导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等,目前国内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层次低、零散,成果大多是感性经验总结,不系统、不全面,或说仅仅是培训方式研究,还不能称得上培训模式研究: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所以研究常常不深入,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操作,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存在明显的不足,培训中的问题,包括教师教育观念培训中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地暴露出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校本培训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所以应看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校本培训中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中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过程不够严格;
与大学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种师资培训部门在内的校外机构的合作途径不畅通;
校本培训课程开发缺乏科学依据;
中小学校本培训普遍缺乏科学的培训方案设计;
专业人士对教育观念校本培训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关注;
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有效评价体系;
没有摆正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的关系问题。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起步晚,又是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的,虽然规模发展很快,但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
一方面,校本培训方案的制订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培训方案形式纷杂,缺乏可以借鉴的共性东西,反而不利于其推广和具体操作;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核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缺少严格的课程体系和有利的课程开发理论支持,目前比较混乱: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也是研究得较少的领域,教育界出现的培训方式或培训策略界定混乱,多是经验性归纳总结、缺少科学的操作概念,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实施,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资源的作用
校本培训方式多样灵活,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服务于教师培训计划,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常常由于缺乏对培训的管理和监督,使得校本培训仅仅局限于本校内,甚至仅仅采取校内集中培训的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多种培训资源的作用,使得校本培训没有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培训缺乏实效、流于形式。
没有充分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
校本培训的本质在于以学校为中心,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培训,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日前的校本培训还在上级校本培训目标与学校需要以及教师自身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校本培训在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篇10
以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努力方向,以“四个一”工程为抓手,实施“搭建平台,推介形象;深度调研,优化管理;建立团队,打造队伍”战略,立足全局,整合资源,谋求发展,强化服务,为实现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献力。
二、主要工作及成果
(一)常规工作
1、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室的工作效率
重视对教研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室例会,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效能建设。
加强对教研员的业务培训以及为发挥教研员的引领辐射作用搭建平台,提高教研员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教研员承担继续教育课程和参加各级培训,组织和鼓励教研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专著,支持教研员参加各学科学术研讨会议,使教研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研、课改动态,不断提高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2、课改工作深入推进,成效明显
为推进课程改革,开展了中小学学科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和公开、研讨课,对局属各中小学进行新课程教学专题调研,并组织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展示活动,成功地开展了*区第七届课改研讨会。
本年度还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就“备好课”进行了教师基本技能测试。
3、加强对期末质量监测以及中考的研究、管理和指导
第一、中考工作:
加强对新课程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教学复习的指导;对全区教师进行中考的教学复习经验和策略专题培训;对毕业班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调研;组织了全区中考模拟考试,并及时分析,针对教学现状对产生现状的原因分析,以及矫正的对策和建议;分学科召开了区2009年中考总结质量分析会。
第二、质量监测:
组织中小学部分年级部分学科期末质量监测,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每学期开学进行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分析,引领、把握教学方向。
4、抓好常规性教研工作,教研活动开展讲究实效
积极提倡课堂教学“四精”(精讲、精选、精练、精批)和“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提高教学效益;
健全各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集体备课、示范研讨课、心得交流、经验介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效较大。
组织教坛新星、优秀教师支教活动和上示范课,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上半年在19中和一些农村小学开展了支教活动;组织了区名师研讨课活动;开展城乡捆绑式教研活动。
支持、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今年省市在我区举办教研活动有多次。积极参加上级教研活动,凡是省市组织的教研活动,我室都积极派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参加。
加强对新教师培训和指导,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5、重视课题研究和管理,探寻教研科研相结合途径和方法
课题立项剧增,课题研究风气浓郁,使教研、教学工作课题化,力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
6、协助教育局有关科室做好常规工作。
(二)特色工作
全面实施“突出一个中心、抓住一个关键、凸显一个亮点、突破一个难点”的“四个一”工程。
1、突出一个中心——依托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是整体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了基于学科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青年教师研备教材共同体”、“名优教师共同体”
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各学科建立了“青年教师研备教材共同体”、“名优教师共同体”等梯队式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为不同层次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成长设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性各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充满民主气氛、自主精神和务实作风的学习型实践团体,它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相应的物质文化,更需要建立制度文化。各学科建立了教师共同体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从而使制度成为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文化,构成教师共同体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2)、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青年教师网络共同体
青年教师网络共同体通过撰写年青教师教学思想叙事、教学活动叙事和课堂教学叙事,以网络日志和网络互动的形式,设立同行评价、教研员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年青教师团体以此为契机,站在新的平台和新的起点上,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引领和激励了更多的教师走上自主专业发展的道路。
以上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中突出了“三求”:(1)整体求合力;(2)行动求落实;(3)理念求超前。
2、抓住一个关键——构建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打造学校教研文化
随着我区各校校本教研特色的彰显,构建校本教研运行机制、营造学校教研文化迫在眉睫。本学期我室将大兴调研之风,开展了主题调研活动:1、全面调研: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2、专题调研:对学校的某一项工作进行专项的调研,如教学常规专题调研、校本课程设置专题调研、教研组建设专题调研等;3、终结性调研:主要是针对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等情况;4、学科调研:各位学科教研员对本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调研。
通过各类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各校一些好的做法,发现优点,更主要是寻找存在的问题,与学校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各校构建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打造学校教研文化。
为凸显教研员在构建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中的引领作用,我室推行教研员深度蹲点制度,每位教研员选取一所学校作为蹲点学校,开展学科教学和教研改进的行动研究,协同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养育校本教研文化。
3、凸显一个亮点——搭建平台,推介名师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区骨干教师专业素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增强骨干教师自身的责仼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调动骨干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提升我区骨干教师知名度,扩大*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培植*名师团队,开展了“*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活动。
该活动以我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省、市教坛新星和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者为活动的主要对象,同时借用全国知名专家的智慧对我区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诊断、点拨、指导,引领全区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聚焦课堂。
该活动以“讲授示范课、做专题报告、课题研讨、沙龙形式的教研活动、上研讨课、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开展进行,以后将每年一届,延续进行。
4、突破一个难点——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相融问题
课题研究已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区本学期重点科研课题有四个:《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学业成就与评价》、《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
反思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有脱节现象,为研究而研究、人造成果的现象很普遍。为解决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脱节现象,促进两者相融合,保证科研工作的有序、扎实、真实地进行,本年度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过程调控,做到“三个原则”、“四定”和“四查”。
指导各校在选定课题时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即选题首先要考虑需要,将学校当今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困惑等转化为科研课题。(2)创造性原则,即课题应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新出现的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3)可行性原则,即选题要小,要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顺利进行研究。
我室加大过程管理,做到“四定”:就是“定人员”——每所课题校分人管理;“定课题”——每个课题有人负责;“定时间”——每个教研员定期参与研究;“定目标”——根据课题制定完成目标。
“四查”:就是“查实施”——每学期对学校实施科研情况检查不少于4次,看实施情况是否正常;“查小结”——每学期中进行中期小结一次,每学期末对科研情况总结一次;“查进展”——不定期的对学校的科研进行督导、抽查,看进展是否顺利,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查记载”——看科研记载是否详实,是否在积极开展。
三、一点成绩
(一)、我区自2007年1月开展进行“自育自学”课题研究,现已有近三年的时间,实验改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对新课程改革的课堂结构改革进行有益补充。一年来我区课题实验从最初的学习理论,机械模仿五环节,到现在探索自然而然创造变式,打造精品课堂,培养成熟教师,提炼与总结试验成果。
(二)、10月至12月,历时三个月,开展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新课程执行力”为主题的*区第四届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采取校、片、区三级逐层选拨方式凸显全员性原则,全区近1500名教师参加了评比活动。评比内容由单一的赛课演变为备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三方面的考核,比例权重为“二·六·二”,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区校校参与,全区采用“立足校本、区域联动、创新特色”的研修方式,运用“行政一线推动、专家指导实践、高校资源引进、细化行动过程、定期搭台交流、首批校示范引领”等策略,将首批18所实验学校与新加入的21所实验校组合为课题研究“合作互助”小组,形成课题研究共同体,促进实验学校的研究实践。硕果累累,6月份,*区共有10所学校被评为合肥市“课题研究优秀学校”,获奖学校数位居全市第一,*区教育局荣获市“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奖”。在2009年11月召开的第八届课题年会上,*区教育局、双岗小学分别荣获课题成果一等奖。
(四)、音体美等活动纷繁,硕果喜人
活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体育类
1、2009年2月召开了*区第二届中小学体育工作会议。
2、3月份举办了*区中小学乒乓球比赛。
3、4月份召开了*区第二届师生运动会。
4、5月份举行了*区第二届体育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并推选2位教师参加合肥市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
5、10月份举行了*区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4所学校获合肥市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
艺术类
1、参加合肥市教育局举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教职工文艺汇演”:长幼、大西幼获一等奖;安三小获三等奖。
2、参加合肥市教育局举办的“蔚蓝商务港”杯红歌比赛:
44中学、宿幼获一等奖;六安路小学、南门小学、45中学获二等奖。
3、参加合肥市青少年建国60周年红歌大赛:44中获二等奖。
4、参加建国60周年合肥市第五届合唱节:六安路小学获三等奖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