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专业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专业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篇2

一、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是西方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1.注重通识教育。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强调通识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理论基础并重,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创新等方面综合品质的培养,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例如,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制订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侧重于对本科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自然、人文、艺术等各门类科学的突出贡献,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对公司运作的影响。

2.注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日本一桥大学和九州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战略目标,英国大学教育则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市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有机结合。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对包括金融学在内各个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通过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般要求和管理学院的课程相结合,使本科生学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独特结合,并能够胜任当今技术密集的商界中的顶尖工作。”

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西方许多顶级名校在培养本科金融人才方面,往往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把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实际考核标准。许多高校注重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英国牛津大学设置了金融就业关系、中央管制与转型经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等课程;威尔士波戈尔大学商学院的银行与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银行发展战略与业绩、模拟金融数据、投资与私人银行业等课程。

二、发达国家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尤其要英美国家在大学)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它们认为学生不仅应该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核心课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选修课程所构成。这些学校注重新生通识类知识的积累,在大一至大二的课程中,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兴趣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课程,此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高达20%~30%。以麻省理工学院此类一流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金融专业学生需首先修完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与广泛的选修课程相比,其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则显得少而精,其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选修课程也并非随意设置,有大量关注金融学研究前沿、反映金融市场变化、贴近金融类岗位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适应市场节奏。

2.更注重微观领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本科金融学教育不同,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微观金融为主,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而诸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并不占主流,而且学生从大三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领域学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为了加强金融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门开设了金融管理案例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改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诸如金融市场实践、东亚商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投资领域的实务类人才,专门开设了风险资本、证券投资基金、资本运作等课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日本金融系统、证券市场交易、固定收入模型与方法、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耶鲁大学则设有竞争策略、计划评估、税收和商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

3.重视经济金融方法论的研究。国外高校认为金融学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因此更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方面的课程,也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密歇根大学设置了金融实证方法课程,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目前流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趋势下,对于经济金融方法论的掌握和研究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就模型论模型,神话和放大模型的作用,而应该更多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根本上理解现实情况对模型修正的意义和作用,以使模型达到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

篇3

相形之下,我国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方面却出现了明显滞后的局面。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的观念。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素质不高,尤其岗位实用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差太远,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产生很大影响。

1.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二是是教育教学模式不合理,致使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素质不高,尤其岗位实用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差太远。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都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认识不明确统一。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该专业是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的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

具体来说,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内容形式单一。目前,金融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永远大于“研发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企业,其岗位设置的层次特点来看,目前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操作应用型一线员工,如营销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具有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

(2)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3)实践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不健全。一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均存在问题,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以解决。

2.解决方案

从教育本质功能来看,高职教育主要体现三个功能:1.生存技能的培养功能。2.塑造精英的进化功能。3.培养使命的信念功能。这三个功能的实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基于这三个功能,笔者提出以下想法:

(1)教学计划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突出投资与理财专业特色,使之贴近行业的需求。根据金融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课程门类、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利用职场化的情景教学,通过选择学生受益面较大的行业及操作性较强的产品为实践对象。引入企业运作模式,为学生建立—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并通过建立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考核和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要明确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应当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银行市场营销、银行风险管理等工作;能够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的中级专门人才。

(3)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带学生们到企业参观,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投资与理财专业今后发展应强调实用型、创新型,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等,以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投资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方向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的相关职业主要有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证券经纪人、证券投资分析师、银行投资理财顾问、会计等。这些职业均需要资格证书,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注册投资分析师、注册理财规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工程师、特许财富管理师、投资管理、理财产品开发人员、注册会计师、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这些职位绝大多数都与投资理财有着较深刻的业务联系,受过系统和严格的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培养的人才,才能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各类金融人才均缺口巨大,需要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有的放矢。

篇4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措施使得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众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农林院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进入21世纪,受制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外部就业压力,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及纵向推动下,财经类专业(包含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各高校纷纷踏入并广泛摸索尝试的教学改革领域,并逐渐转化为各高校教育事业费的一个重点投向。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区别。既然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区别,那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模块之一——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查阅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国内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没有多大区别。根据农林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极其需要构建适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的一种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一个复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

一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时,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即在行政评估以及外部市场压力下,如果没有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难总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从而既容易使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从有效展开,又有可能造成农林院校有限资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构建一个周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根据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服务对象特点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复合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学专业人员偏少,高层次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随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拥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农林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其它综合性大学或者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一个合适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意义。在金融业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确保稳定生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学校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靠涉农的自然科学来争取,比如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等,因此,许多农林院校重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轻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这样,实验教学与原有的理论教学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钩,学生从中收益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限制,学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二)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目前,多数农林院校对开放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认识不足:如仅把实践环节教学看成衣服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实践教学实际应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来实施,突出其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另外,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规范布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不能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教学师资队伍资源不足,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数农林院校在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社会关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将最后学位及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少考察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工作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金融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考试一种方式,方法单调也不科学。学生们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在应对目前死记硬背的考试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有没有专业技能是学生的事,跟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农林院校应加大对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培养机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农林院校要要充分认识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大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关学科和自然学科均衡发展,使人文社科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自少在实践教学环节是“双轮驱动,比翼双飞”。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环节的课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专业技能培养全程化。从二年级分专业后就应该进行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在接触过一些专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上校内的专业能力培养,并辅以校外的实地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多元化进行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大块:即主干专技术、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同时,根据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较为妥当,实践课在总评分数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专业而相异;对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与课程高度匹配的情况,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决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项目工作,或撰写一份有应用参考价值的科研论文等等;对于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之类,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姬便便,杜君楠.对农林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2(1):

[2]李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6)

[4]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篇5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院校 保险专业 教学

[作者简介](1978- ),男,山东栖霞人,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保险精算。(上海 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23-0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其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目标。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高校保险人才教育逐渐不适应保险业界的需求。一方面是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是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研究型高校相一致,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保险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造成保险专业学生供需失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保险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保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应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保险市场运作规则的“三型一化”保险专业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同时,我国国内保险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财富和居民财富不断积累,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险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其在创新风险管理技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在我国面临“快速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应当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增强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保险人才既要全面、扎实地掌握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承担保险市场开发、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营销、保险核保核赔和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

2.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定位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社会人力市场输送新鲜血液的生力军。目前,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事业的基础。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是各种保险教育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它属于基础性教育,是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教育阶段。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山东财经大学设立了专门的保险学院,成为保险业人才供给的一条重要渠道。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开办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共有142所,每年为保险业输出大约1万人,为保险业发展积蓄了大量的后备力量,其中有很多属于应用型高校。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根据保险的社会需求及自身条件,在切实可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办学机制。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先了解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基本供需情况,以教学计划改革为突破口,使专业培养目标切合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

3.学生自身发展与就业的需要。迅猛发展的我国保险业市场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各高校每年毕业的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最近很多保险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相关的保险工作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保险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由于保险的口碑和影响力不好,导致社会公众对保险有一定的看法,毕业生不愿意到相关的保险行业就业,尤其是从事保险营销的有关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理想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对自身估计过高,动手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不熟悉现有的保险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综合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大学生要取得理想的保险工作岗位,就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自己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找到理想的保险工作岗位。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6

(一)调查目的

根据东莞地区金融业发展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专业发展的需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于2013—2014学年新开设了金融专业,旨在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为东莞市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推动力量。面对众多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发展建设的竞争优势,和金融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的不利情况下,笔者所在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的金融专业是否拥有建设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我们这些只具备专科水平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根据金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进行了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浅层次调查,为制定科学的、适应市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实践基础,并把相关调查分析结论反映给财经系金融教研室,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改革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财经毕业生金融行业就业概况;二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诉求调查;三是金融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2011级学生在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财经类专业和金融市场人才的潜在需求,才于2013年9月开始在财经系增设了金融专业,目前尚未有金融专业毕业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但是,财经系开设的会计专业,在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与中国银行东莞分行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开设了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班的学生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在中国银行东莞的各个镇区支行进行实习,包括以下的镇区:东莞南城、莞城、虎门、长安、大岭山、樟木头、大朗、松山湖、石碣、高埗、东城、厚街、石龙、沙田、万江、中堂、塘厦、常平、黄江、企石、望牛墩、石排、道滘、桥头、茶山、横沥、寮步等二十七个镇区。在学生实习期间,我们对相关学生、用人单位和企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1.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在4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到的银行相关业务知识是很实用的,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实践技能系统性训练不强,在实习工作中还是明显感觉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够。具体进行了以下调查:

(1)对专业教学建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的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32.5%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只有2.5%的毕业生认为理论知识最重要。

(2)专业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安排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的实践技能知识偏少,应加强实践技能课程的安排。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偏多,这部分学生应该是测试文字编辑方面工作的。

(3)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安排是否有针对性的调查。

(4)影响求职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48.15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5.7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2.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调查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为将来就业需加强哪一方面能力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最迫切要掌握的能力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89.19%);其次是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87.84%);第三最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接下来依次是通过实习兼职或社会工作,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就业技能与面试技能,组织领导团队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电脑技能等。

3.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考取专业相关证书的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在校学习专业期间,考取相关行业上岗证书是必要的和对就业是有利的。特别是以下这些与金融行业就业密切相关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1班和金融2班的等两个班级的学生,参与调查的101名学生中,从性别结构看,女生60人,男生51人;从户籍地看,农村学生30人,城镇学生71人。

1.专业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自己专业的同学占18.67%,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占50.67%,总体说来,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但仍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加大金融专业的介绍,提高金融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2.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专业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的占4.0%,比较明确的占50.67,总体说来,只有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这对于我们金融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利。

3.是否制定学习计划的调查。

统计资料显示,有68%的同学制定过学习计划,32.0%的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制定教学计划,这种现象还是比较严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有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到绝大部分的金融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科学的规划。

4.对在校生专业就业前景心理预期的调查。

填报志愿时对就业的考虑,通过对我院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所填报的志愿表统计,结果显示,58.7%的学生认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意向填报金融专业,32%的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9.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打算和兴趣爱好。总体上来说,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填报金融专业的志愿时认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的比例高于城镇户籍的学生;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根据兴趣填报金融专业的的比例大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5.对在校生将来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

我院2013级金融专业78.6%学生是东莞市户籍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认为适合自己的就业地区是广东省东莞市,15.4%的学生认为适合自己就业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都可以,6%的学生不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地区。

6.对在校生就业行业和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

(1)对在校生就业行业意向的调查结果。

(2)对在校生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分析,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64.36%)想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欲从事银行柜台、大堂经理等银行方面的工作;同时,接近一半人数的学生想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42.57%的学生)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48.51%的学生);令人意外的是有55.45%的金融专业学生想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因是做好在金融行业和会计服务业两种行业中争取最佳就业机会的准备。从相关比例可以看出,银行和证券基金业是学生最想从事的行业,几乎没有同学想从事保险业。

(三)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对专科院校金融业人才的意见

对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进行了有关专科金融人才培养意见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东莞银行、广发银行东莞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分行虎门支行、东莞证券、广发证券东莞营业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等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了采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形式的调查。

三、调查研究分析结论

通过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学生、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学生、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关内容、统计的分析,以及结合我院财经系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有效措施概括如下: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金融行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个人综合素质明确我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金融行业企业对应岗位需求、学生就业意向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主要以业务操作型为主;第二步,在学生掌握金融专业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尖子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培训,打造一批符合金融业高素质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初步可以确定的专业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银行业方向、证券基金期货方面、投资理财方向、保险业方向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方向给予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和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金融专业理论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课外知识,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其他关联专业的知识,并且还要具备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金融专业业务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应熟练掌握相对应行业的基本技能操作,学会使用相关岗位上常用的业务工具,熟练运用知识为客户理财,同时掌握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

(3)职业道德素质。要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更高效率地履行工作职责,才是一名合格的金融行业工作人员。

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的能力类型。

(四)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方面

1.课程设计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对2011级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的调查信息反馈,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特别是基本技能的系统性教学。根据金融行业就业硬件要求和金融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课证结合”、“课赛结合”,并引入企业资源,成立金融专业“订单班”。同时,结合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利用企业资源,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业务引入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教学服务。

2.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金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师资培训基地,定期派送教师前去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金融企业聘请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四、总结

篇7

近年来,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实践教学的目标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与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起步较早,教学目标体系明晰不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应达到哪些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如何衔接,通过哪些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才能达到各个目标,缺乏统筹的系统的思考,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快到实践教学时间了才临时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理论教学较重视,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学生对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也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

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认识的不到位,导致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只是简单地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割裂,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

虽然校外实践基地在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声誉和利用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并没有建立起稳定而高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要求有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实践教学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及技能不足,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制约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包括明确的实验管理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等。目前,有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有些高校虽然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多,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缺少关注或关注得较少,导致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管理,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一)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坚持系统性的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6]。因此,本研究将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确定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其次,基于已确定的目标体系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内容体系实现目标体系,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因此要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最后,构建保障体系,以保障上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最终落实。

(三)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校内和校外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两个场所,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专业实训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接受金融业务的各层次的培训。模拟进行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掌握,以及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金融企业的了解,提高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四)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金融业务知识竞赛、金融企业模拟招聘活动、金融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被设定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达到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条途径来实现,通过校内培养,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专业从业技能;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对金融岗位的感知能力、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系统的、渐进的、全面的提升。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详见图1。

(二)内容体系

目标体系的实现,需要构建能够达到不同目标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或环节。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可以开展点钞实训、计算技术实训、假钞鉴别实训和课程实训;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可以开展银行业务实训、保险业务实训、证券业务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校内和校外两条途径同时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体系

1.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管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实践教学经费计划等[7]。

2.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立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作和不断改进有重要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效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有提高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

(四)保障体系

1.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各种上机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们在真实市场环境下进行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公司、模拟保险公司、模拟期货公司的业务操作,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公司的实务操作,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不同层次的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在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建设紧跟金融业务发展步伐。另外,在金融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走出去,密切与金融企业的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得到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强化高校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包括高校和研究所开展的校所合作、高校和金融企业开展的校企联合等。要积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设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金融学专业要建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群,满足金融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和实习的需要。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使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实践学习实际,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为满足学生考取金融从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业方向中分别加入与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考试课程,等等。

篇8

[关键词] 西部金融中心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课程改革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很多领域都实施了对外开放,外贸业也不断发展,对金融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随着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成都正朝着金融的“三中心”(即: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和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迈进。预计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0亿元,占到第三产业的12%和GDP的6%;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达170家,后台服务总部达到4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这就要求有规模可观的大众化商贸教育来满足这些社会需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与需求状况

近年来,外贸毕业生迅速增加,使得外贸行业所需的人才渐渐趋于饱和。此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沿海一带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中西部的外贸企业虽然受冲击较小,但也面临“减员增效”,总体上就使得我们外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无疑为重西部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四个平台”的搭建,成都将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将需要相当数量与金融想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诸如贸易、物流、银行、保险等从业人员)。如果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外贸专业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那么高职院校将成为基层甚至中层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我们抓住这一有有利时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展开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调研,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计划,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对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设部分延伸课程(选修课程)。

1.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学院经贸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新要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修改现有的《期货概论教学大纲》,其中增加农产品期货内容,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相关内容。

在《保险概论教学大纲》中增加农产品保险的内容。此调整既可以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也顺应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农副产品营销内容。该门课程我们可以放在大三开设,因为它是结合农产品基本知识和营销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内容的重点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猪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法和渠道上。

为适应网上交易需求的变化,我们计划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增加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内容,包括农副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促进电子金融平台的搭建;在《网络营销》中增加呼叫中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开设的相关物流课程中,新增两个内容,一是在物流运输课程中增加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内容的板块;二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增加“物流体系的网络化”内容,是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当前物流面临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环境的变化。

2.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为迎接金融中心建设下,新就业契机的到来,也为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可增加一项实践性课程“金融柜面结算”的课程,并且增加配套实训室。

该课程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出发点,按照项目来引领学生,以任务为核心,以活动为基点,采取模块化方式构建教学,主要包括“临柜柜员基础知识”、“钱箱、重要单证、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业务处理”、“人民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外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单位存款业务处理”、“贷款业务处理”、“柜面日终业务处理”。每个模块按照临柜人员面临业务特点的不同,划分为几个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入银行后,可上岗、接手实际业务,最大限度地缩短培训与上岗工作的距离。

为配合理论教学,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训练,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地方银行、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的硬件环境,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

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注释:

“四个平台”是指构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建成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申请设立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试点,构建地方交易平台;筹建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人才战略

目前,上海和北京、深圳三地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竞争激烈。建设金融中心,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本文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金融中心的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人才开发战略。

一、上海金融人才资源现状与趋势

1.金融人才数量与质量现状。目前上海与世界上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在很多指标上均有较大差距。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差距还是在人才方面。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10%以上,而上海只有1%。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基础金融人才总体来看还是供大于求,但高层次尤其是关键岗位的金融领军人才极其缺乏,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营销管理、大额资金管理和保险精算等领域。 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上海才几十名。金融人才缺口超80万。 目前金融人才市场的状况是:一方面金融人才缺口达几十万;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金融人才培养状况。目前,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来自各高校、商学院、银行系统以及民办金融学校,其中又以高校创办的金融或者经济学院为主。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上海交大的经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商学院以及金融与统计学院、上海大学的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银行系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金融学院。上述这些机构,仅仅培养的是中低层次的金融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真正最后成为高端人才的凤毛麟角。

3.金融人才需求趋势。调查显示,中资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才2003年~2005年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在5%以下,而高级专业人才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则在5%~10%。这两类人才的流动去向都大致为同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或者同行中外合资企业。2007年4月,东亚、渣打、花旗和汇丰四大外资银行在华正式亮相,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各境外银行和境外投资机构厉兵秣马抢滩中国。随着金融机构的扩展,这个庞大而新兴的行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一轮竞争——人力资源已经开始。

据一份外资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35家外资银行将有7家预期雇员会在2008年以前增加50%,13家银行预计将以两倍的速度增长。东亚、花旗、渣打、汇丰在最近两年内至少增员1000名以上,汇丰银行则表示95%的员工将来自本土。据上海期货同业出具的数字显示,目前2007年仅浦东期货师缺口至少在1万名以上。

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上海最缺的是银行家和金融家,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金融人才和专门人才,如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管理分析及决策人才,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活动和金融创新,需要大批合格的金融监管人才。  二、上海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展略研究

针对上述形势,上海应加快进行金融人才开发,形成金融人才开发战略。

1.高级人才跨国培养与引进战略。在高级人才方面,建议先进行内部培养,制定跨国培养战略。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金融业内部良好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人才竞争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在高级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能力还不足,上海可以学习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经验,与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建立金融业高级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把上海具备潜力的中高级金融人才送到世纪著名金融中心实际锻炼、联合培养。

2.校企共建战略,提升金融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国内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专业化的财经院校和其他类高校共存的格局。专业化财经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的来说比较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特别是缺乏国际经验。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业界和教育界的脱节造成的。因此,要建立起能够促使各类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教育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 防止教育培训与人才使用相分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金融教育机构要与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密切协作和配合, 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人事、培训、使用一体化。校企共建,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及时了解金融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高校人才及时、稳定地获得实践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3.金融人才再培训战略。针对目前企业不重视在岗人员培训的现象,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应要求各金融单位建立系统的金融人才再培训计划,并定期上报、检查,开展培训。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招聘和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问题,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建立金融企业内部的人才职业发展计划,对提高已有人才整体能力形成激励作用。首先,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 通过多元化的培训筹资途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超前性、预见性培训。第三,人才培训要讲究投入与产业的效益,就必须有针对性进行适应性培训尤其是进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等内容的培训; 同时应摒弃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 推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制度。

4.金融人才市场开发环境战略。首先要实现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建立职业化的银行家队伍。其次,要建立综合的、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根据金融人才市场行情制定薪金政策,逐步推行年薪制。第三,加快推行人才资本化,采用股票和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鼓励个人持股,实行期股奖励。第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制度建立,进一步拉大级差工资,增强对中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激励和吸引力度。第五,建立健全金融人才,特别是要建立中高级金融人才的开发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中高层金融人才,特别是银行家的生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机制和选拔考核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14-03

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加速与国际接轨;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金融业越来越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接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亦是提升学校教育能力、促进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专业留学生,这对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差异较大,授课教师、管理老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们增加沟通和了解;而在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过程中,更是需要迎合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构建适合其发展,并能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输送合格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结合学科特色,建立更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的重要基础。

一、现有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重理论,忽略实践

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要求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实习和实践训练,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在面向留学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尤其是缺乏与当下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相关的案例,导致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比中国学生,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实践和实习工作中经验的缺乏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留学生外语水平不足

留学生外语水平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汉语和英语两方面。就读中文项目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然而,尽管学校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针对汉语课程进行了优化,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但从培养效果来看,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控能力偏弱,尤其在写作方面,语法和词汇的欠缺表现得更加明显。汉语水平的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汉语理解上,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汉语的,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留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外语水平的薄弱都会给留学生的就业带来诸多限制,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金融专业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

(三)在华实习和就业困难重重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而中国金融行业具有专业性和排他性,不便接收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进行实习,这使得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实习受到限制,即使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也不能深入到金融工作的细节方面。调查显示,尽管相当多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公司、银行等机构实习或工作,仍有33%的留学生在中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学分,约有11%的留学生直接寻求父母、亲戚朋友的帮助,获得实习机会。这样一来,近45%的留学生在自己国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公司完成实习学分,学校和培养学院很难对其实习成果和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金融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并融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和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以创新为源泉,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整、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独特、专业的见解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与学校、培养学院以及任课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力度息息相关。

2.实践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留学生在毕业之前应当通过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其中,金融实践能力是决定金融专业留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外语水平方面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的外语技能、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历史,适应全球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能将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工具,熟练从事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工作。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金融步伐的加快,金融业逐渐显现出其经济核心的地位,也成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行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导向、外语水平为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知识、技术、智力高度密集型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夯实理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以提升外语水平和技能为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的金融领域国际人才。

在知识、实践、语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三个要素自成体系,又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导向,语言是支撑。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在内各类金融行业的实践活动,反映了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发展状况、人才架构、供需情况等要素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整个行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也决定了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方向。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稳定发展、动态调整的培养标准和计划。因此,金融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置、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当围绕这套动态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适时调整方式方法,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将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桥梁,在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因此,语言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作为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支撑,也是落实教学理论、提升留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注重知识传递的质量和方式

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学,教学质量直接反映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夯实学生金融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当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凭借前瞻性的人才需求判断,通过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的师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金融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方案应当1―2年调整一次,既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也注意定期的完善与修订,力求培养计划、教学成效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教学改革的成果相符合。

2.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解释和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平面的、线性的知识传递方式应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例如利用电子金融模型,将书本知识融入模拟金融市场中,使碎片化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整合。

3.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

留学生能力考核的各项指标中,期中期末的考试分数所占比重较大。诚然,这是考察留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的基本标准,但不能作为衡量留学生能力的单一指标。我们应当将留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指标纳入留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型之中,并适当增加其权重,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使留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导向,实践能力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这一特征在金融行业体现尤为显著。具体说来,针对金融专业的留学生,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力。

1.构建提升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是教学的导向,课堂教学应当以牢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常做一些实践方面的课题和调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查找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科学的、创造性的结论和课题成果。

2.积极开拓留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留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场所,是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建立并开拓高质量、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拓宽留学生的金融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加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了解,提高回国或在华的就业竞争力,积累在中国实习的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来华留学期望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我们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安排企业参观、教学实践和实习活动,建立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联盟,并将这样的活动长期化、稳定化,争取给更多的留学生提供在中国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并对留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

3.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行业被广泛运用,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由传统操作逐步向电子化操作转变。建立金融模式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实验室里建立投资模拟交易平台,在接近市场运作机制下模拟投资环境,加强留学生对投资理论和金融知识的理解,为其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环境。

(三)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今世界,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金融人才熟练掌握外语,了解多种文化,具有全球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来华留学生由于本身有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需要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融入中国学生团体;同时,努力学汉语外的第二门外语,如英语,以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能力。

1.打破留学生小团体

留学生在来华之初,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学生不同,常与自己国家的同学为伴,而且大学第一年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面向留学生单独授课的,久而久之,留学生之间形成小团体,共同学习和生活,排斥中国老师和同学。针对此类现象,培养学院应当调整留学生学习方式,适当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特别是部分学科基础必修课,并开放更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供留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使中外学生通过团体性活动增加认识和了解,在学习生活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建立中外学生联络中心,加强中外学生干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开展中外学生课题联合研究,培养留学生的学术意识;鼓励留学生加入学生会,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

2.增加金融类专业的全英文课程

留学生群体中有不少来自英美国家的学生,其母语是英语;也有很多亚洲国家的学生计划将来去英美国家留学深造,希望在中国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我们可以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部分全英文专业课作为选修课,鼓励成绩优异、英文流利的留学生选学,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选择权和决定权。

3.放宽国际交流项目申请限制

适当放宽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条件,包括各类交换、访问、双学位、暑期实践等项目,更多的让留学生参与其中。定期输送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前往国外优秀院校访学深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国际化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06.

[2] 朱红.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3,(10):55.

[3] 马勇,魏卫,邓念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12):62.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

[5] 刘自中.金融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7):112.

Construction of the trin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returned students

TANG Jie,QIAO Xue-dong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University,Beijing 100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