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基础会计;培训体系

基础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内容,建立健全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对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会计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变迁,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需要不断的与变革的会计制度进行对接,更新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内容,使之做到系统科学[2]。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从源头强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基础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会计制度,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1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培训周期较短,导致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缺少实践操作环节的培训。培训工作主要是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培训,缺乏实务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导致受培训人员虽然掌握了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作的实际运用当中出现问题,受训人员的理论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3]。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的政策导向性不强,当前,基础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会计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企事业经营生产内容的增多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也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应当注重运用的时效性[4]。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基础会计培训课程不能够按照基础会计知识点的重要性安排相应的课程安排,采用统一的课程安排,不能合理的按照不同环节重要性安排不同的课时。另一方面,基础会计培训课程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或者只占有少量的课程安排。

2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是市场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会计制度以及相关准则的变革也要求基础会计培训的内容根据新的变化形式不断进行调整,使培训内容与会计制度相对接。由于当前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课程学习者并不能真正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的重点,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实际操作掌握也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的需求,职业操守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课程设计,在强调基础会计重点的同时,增强受训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受训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到“遵循准则”以及“不做假账”要求。

3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完善路径

一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在相关知识点的培训以后,需要选取相应的操作实务加强培训效果的巩固,使受训人员可以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职能的要求。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增加会计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方面技能的培训,使受训学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另一方面,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内容,与会计准则的调整内容相匹配。从两个方面完善和更新基础会计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应当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基础会计理论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课程课时的安排,对基础会计理论中的复式记账、账户体系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安排与更多的课时。另一方面,在进行基础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授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培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4结语

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存在的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培训、政策导向性不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优化应当不断对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对学员的业务操作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剑媚.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商业会计,2016(22):118-120.

[2]王佩娴.体验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2):83-84.

篇2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支农财政投入,支农惠农政策使得千家万户得以受益。如何使用好这笔支农资金对于村级财务管理十分重要,但就日前农村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规范性来说普遍较差,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

因为农村地区较为偏远,相应的教育措施较为落后,教学水平无法满足财务工作的规范性要求,很多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没能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导致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十分不熟练,对出台的会计政策不了解,无法通过会计理论知识解决一些日常事务,仅用比较简单的会计记账法来完成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导致财务工作效率低下。

2.财会工作人员管理缺位

农村财会工作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工作人员管理上的缺失,因为在农村对于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并未纳入《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导致了这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进行常规的监督管理,很多地方财务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甚至存在部分地区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任人唯亲,频繁更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

3.财务管理工作没能体现监督职能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知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敬业爱岗,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严格的监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因为对新出台的会计方面的法律政策不了解,以及对业务的生疏导致了会计职能的缺失,村级支农资金管理单位公信度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严重下降,还有可能导致民众的上访和纠纷,激化社会矛盾。

二、提高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主要措施

在支农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也是财会管理工作未来的工作重点,接下来针对如何提高财会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村级管理部门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财政支持

村级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增加培训资金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率。在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中要适当减免有关培训费用,降低农村财务工作培训负担,减少资金管理效率提高成本,为切实保障支农资金高效利用打好基础。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财会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整体财会工作水平进行“技术交底”,通过考核等方式对会计工作队伍的年龄、职称、持证情况以及从业境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在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实际操作教学,确保教学工作的目标性。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确保会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日前大多数会计教材篇幅较长,且通常是针对企业会计方面的,对于农村会计基层工作方面内容涉及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村务会计业务实际及有关特点编写教材及有关讲义,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农村经济需求。聘任教学经验丰富且拥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农村会计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切实把握实用实效这一原则,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专业技能会计知识进行普及,更要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进行积极的培养,同时充分引入农村会计中普遍性和针对性案例,根据这些案例给会计学员予以解答。在培训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将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支农惠农政策进行积极地传达,使广大群众对于党的政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建立健全会计培训体系,促进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村委有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会计培训体系,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管理培训工作系统化、常态化,为促进会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村委会要协调好教学管理部门和财经院校建立长期专用性培训机构,在机构内制定严格的培训管理办法,在教学方案、考核办法和教学制度管理上进行充分协商,建立类似“校企合作”模式的“校村合作”培训管理机构,实现人才的合理输入和输出,不仅解决了农村财务会计水平较低的问题,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考勤、考核以及结业制度,严格规范管理纪律,并将严格管理作风带入工作环境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财政专业;继续教育

一、高职财政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就业面向缺失。财政专业曾是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的主要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环保留有财政专业,不论是中专时期还是现在的高职阶段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首先是各级财政部门,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也已经成为当地财政部门的精英,其次是税务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总体上看,财政专业就业面向的政府机关特色较强,毕业生就业习惯于依靠国家统一分配。但是,随着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公务员报考的基本条件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具备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学历条件,也不可能直接分配到政府机关就业。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专业主要就业面向缺失。如大多数考生及考生家长在报考高职院校的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就业面向,当看到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时只好“望而却步”。

(二)专业招生萎缩。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各级财政部门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到财政部门等政府机关工作,到目前为止各级财政部门的大部分业务骨干都是由各省(市)当时的财经(财政)学校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曾一度成为中专学校的“热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积极性较高。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后,大多数学校原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也直接成为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也有学校将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的教学资源划归学院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部门。从目前保留有财政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改制后考生及考生家长对财政专业缺乏兴趣,财政专业的招生计划很难完成,专业招生面临尴尬局面,专业招生的人数逐年减少,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高职院校招收财政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停止招生,财政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有专业无学生的专业。

(三)专业教学资源闲置流失。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密切,部分地区还形成了财政干部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制度。学校依托当地财政部门建立了一大批较为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教师与财政部门业务人员密切协作共同完成财政科研课题,共同开发财政专业的教材和学生的实训资料,共同建立了学生的校内实训场所,提高了财政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财政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丰富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威望。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或并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财政部门转入教育部门,过去与财政部门共同建立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训基地也形同虚设,过去共同开发的专业教材和实训资料也少见重新修订。由于学校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少,人员交流也逐渐停止,教师队伍中熟悉财政理论、钻研财政业务、致力财政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由于专业招生数的减少过去建立的校内实训场所也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专业教学任务的减少财政专业的大部分专任教师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也逐步转入其他专业。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老师由于长期不接触财政预算业务,只会讲企业会计不会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偶然想从高职院校中招一名能讲政府会计、中小学校会计、医院会计的老师都很困难。

二、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财政更多地关注民生,财政工作逐步走上依法理财的轨道,原有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国库收付制度、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等不断完善和修订,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这些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对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素质提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近年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部门新增人员相对较少,且新进人员的渠道和人员的学源结构较为复杂,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财政业务岗位上真正具备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处理能力的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业务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只能做到文件的上传下达,甚至影响了财政部门的形象,加大了改革精神贯彻落实的阻力。为了保证各项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往往由相关业务科室以短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传达有关改革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这种形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财政主要业务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一)短期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强但缺乏系统性。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班目的明确、时效性较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较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出台都要从上到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培训。但是,由于财政部门特别是乡镇财政大部分人员文化基础较差、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业人员中很少有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更谈不上懂得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所以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保证能让大多数学员听懂学会,使大多数学员较为准确地领会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的基本精神,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笔者最近几年在承担一些财政预算业务知识和新制度培训时就往往遇到以下类似的问题,有些参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财政理论知识,甚至连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内容都一无所知而要直接学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些参加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编制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政府预算的基础知识,甚至分不清政府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区别而要直接学习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有些参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培训的学员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甚至连借贷都分不清而要直接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业务。

(二)短期培训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较强但缺乏规范性。近年来,财政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时要求财政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负责组织,有时也将一些新制度新办法的内容融入当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中,委托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承担,也有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联合进行的,也有委托大专院校承办培训班的但委托高职院校的较少;承担培训任务的师资一般主要由系统骨干或领导组成,也有从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的,由于大多数授课人员不具备教师资格,缺乏教学经验,习惯于照本宣科读文件,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的资料(教材)一般只有相关文件,很少有专门的教材或讲义,难以满足学院培训后自学和查阅的需要;培训时间一般选择在相关业务的淡季,一般也不安排考试,只考勤也不发证书,难以引起学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三)短期培训的实施过程过分看重形式而忽视实效。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有一部分在当年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安排,也有一部分是随着新制度新办法的出台由上级部门安排的硬性培训任务。笔者在接受当地财政部门有关培训业务知识任务时,有些组织者就留露出纯粹为完成完成工作计划和培训任务的思想,只满足于在年终总结时能理直气壮地写上“这项工作我已经完成了”就可以了。比这多年来承担的一些财政部门业务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一般都只有2—3天,第一天早上安排一个开班仪式,最后一天下午再来个总结,有时还要安排参观学习,真正授课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业务培训班的对外宣传报道主要就是几个领导的讲话和几张培训时的照片,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很少有考量的办法和报道。我们也发现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承担财政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时与社会上的会计人员混在一起,不区分对象统一发放一些发放一些公共的培训资料,很少有学员坚持听课,考试组织也比较随意,这些机构其实是以收费为目的,学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三、如何实现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接轨

根据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业务人员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校的学历教育与部门、行业的非学历教育相贯通的多规格、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校的专业教育与部门、行业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接轨,实现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这种培养培训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扭转高职财政专业招生、就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级财政部门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提高财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按“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两部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来,高职财政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三年学制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方案的学科体系特色较强,难以适应专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需求。高职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特色,细化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的从业岗位群,突出不同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建立,灵活设置动态的、能自由组合的专业业务方向模块,使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适应财政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需要,如在财政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设置预算编制方向、国库收付方向、非税收入管理方向、国有资产管理方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依法理财方向、乡镇财政管理方向等,并按财政改革的进展情况不断充实和调整专业学习方向,组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学习模块。

(二)按“三年制学历教育+不定期非学历教育”两个层次调整学制。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历教育一般是三年学制,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系统接受专业教育的需要,难以满足财政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业务岗位从业人员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需要。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制设置应兼顾非学历教育的需要,实行注册入学和弹性学制,根据专业业务涉及的从业岗位灵活确定培样对象和培养规格,根据财政部门业务培训的需要灵活确定各专业方向模块的开班时间,根据各专业业务方向教学模块的内容及培训对象的基础灵活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根据学员学习时间长短和选学模块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并将结业证书与财政部门对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定的内容结合起来。

篇4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及安排。

[关键词]电算化 实践课程 人才培养

质量是大学的灵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电算化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能力,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完善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实验资源未能整合

目前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电算化实验没有充分利用与其横向相联系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会计学专业内部各课程的实验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造成部分课程实验重复,资源浪费较大,部分应有的实验内容缺失,学生得不到应有训练的状态。

2.实验内容质量不高

大部分会计实验都以纯粹的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为目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局限于会计核算,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综合性实验业务简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实践,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缺乏与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接轨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内无法模拟复杂的经济业务,模拟业务与实际业务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电算化类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算化类实践课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导向,高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通用型、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想全面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很困难的。通过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亲自利用教学软件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亲自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以及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的认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理解;置身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谨慎做出每一项决策,可以培养学生的财务会计业务素养。

2.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

会计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都很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能讲授通用的理论和基本的简单的操作方法,很难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述具体业务的实际处理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如果不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就成了纯粹的纸上谈兵。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安排

会计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一般应有以下课程与内容安排,形成对外会计、对内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政府会计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1.财务会计业务训练

《财务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原始凭证的填制训练;②记账凭证的填制训练;③登记会计账簿训练;④财务报告编制训练。

2.成本会计业务训练

《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成本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包括:①制造费用与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训练;②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③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④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

3.管理会计业务训练

《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管理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性的理解、操作与掌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全面预算的编制训练;②标准成本制度训练;③责任会计体系。

4.公司理财技能训练

《公司理财技能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公司股票筹资方式的选择训练;②企业长期负债资金筹集方式选择训练;③企业新建项目投资决策训练;④分散证券投资风险的策略与方法训练;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训练;⑥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制定训练;⑦ 财务报表分析训练。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包括:①单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实训;②政府主管部门集中会计核算实训;③政府财政部门会计集中监管实训;④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训;⑤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实训。

6.《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

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包括:①单一企业会计核算实训;②集团企业会计集中监控实训;③存货核算系统实训;④资金管理系统实训;⑤预算管理系统实训;⑥财务分析系统实训。

7. CPA审计业务训练

《CPA审计业务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审计基本流程训练;②收入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③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④生产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⑤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

8.合并报表业务训练

《合并报表业务训练》内容应包括:①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②编制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③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9.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纳税申报技能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② 消费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四、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明确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首先应明确实验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实验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理解、巩固及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技能, 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编制高质量的电算化课程实验指导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电算化实验课要求有高质量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首先应该对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有一个高度的凝练,为学生独立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实验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旨,应该尽量具有综合性,有一定的难度,并应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避免简单重复地完成与课内实验差别不大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安排上,应该合理,前后实验模块应该恰当衔接。

3. 完善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各门电算化实验课

应构建科学的电算化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势,整合学院内部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创建一个学科覆盖面宽、系统化、集成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实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算化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达到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会计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过程,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科学素养、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的财经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 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会计 教材改革 工作过程

一、现行高职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06年第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先行。教材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教材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有的大多数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以本科教材为蓝本,名为“高职”,实为“专科”或压缩后的本科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节;会计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割裂,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会计实训教材常常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衔接不够,造成教师往往先采用理论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后采用实训教材进行实践教学,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统一;会计教材在编写时为了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往往重理论、轻实务,理论阐释过多……现行高职会计教材的编写大多数仍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框架,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的、符合高职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二、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教材应具备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现在提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构建由工作任务构成的以过程或项目为中心的行动型课程体系。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会计理论知识满足“必需、够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要满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目标要求。

(二)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既要注意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吸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实例,总结最新的职业技能与技术,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社会分工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财经类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动与提升之中。为此,编写高职会计教材要强调知识的新颖性,教材编写应紧跟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将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性。

(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会计教材应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建设立体化的教材。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实训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高职会计教材应采用形式新颖的体例,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体现“实用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三、高职会计教材编写的思路

(一)以《基础会计》为例。《基础会计》首先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又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对教师来讲,“怎么让学生入门”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学完产生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愿望非常强烈。

《基础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以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为依托,以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大量实例、情境设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和模拟实训为手段,对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会计基本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以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设计教材。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工作的过程为主线来安排学习的内容,这种基于工作过程所开发的高职教材的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可以会计工作流程为顺序来编写,如分为:了解企业和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组织和进行财产清查、选择和运用账务处理程序等项目,项目下又分工作任务,增强教材实用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材的结构形式,实现教材改革的突破。

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重在应用。

教材中设置具体的公司作为学习情境,以该公司会计信息的收集(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记录(编制记账凭证)、汇总(登记账簿)、核实(财产清查)、生成(编制会计报表)流程为项目载体,并将完成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够用的知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理念。

3.教材体例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教材有教学目标、任务实施、阅读材料、即学即思、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体例,重在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导入案例”模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任务实施”模块,适度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阅读材料”模块对相关新观点、新材料予以适当的介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为学生提供课余学习的丰富资源;“技能训练”模块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财务会计》教材编写为例。《财务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提供了从事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本教材在编写时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目标,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紧贴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而编写。致力于培育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有较强的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突破原有教材结构体系,“以会计职业岗位”设计教材内容。

原有财务会计教材采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为主线的财务会计理论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简单的例题和练习。教材看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教材的学习,只会做虚拟的经济业务题,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本无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学生接触真实凭证、账簿、报表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是通过后续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来弥补的。由于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因而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掌握,使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材的限制,《财务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灌输式,注重讲授和习题演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新奇感,长此以往,也就缺乏学习兴趣。基于以上几个问题,《财务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从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重新构建《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财务会计》教材内容按会计岗位设计,分成相对独立的10个岗位教学模块,分别为: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纳税申报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每个会计岗位既有理论教学内容又有实务操作训练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单元的教学模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对学生职业岗位培训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今后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岗位均设有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对该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典型的岗位业务资料,并附有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以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处理会计业务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凭证、报表的编制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财务会计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将会计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技能,既降低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难度,又激发学习的兴趣。

2.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理论与实训相分离,学生学完理论后再进行实训,两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而且现有的大多数实训教材是以文字叙述的经济业务,经过改革后的《财务会计》教材应该采用完全仿真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进行实训。经过这样的实训,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才能和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达到零距离。每一个会计岗位,在安排完必需的理论知识后,都有一个岗位技能实训,学完理论知识,接着进行岗位实训,把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实训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边练边讲,创新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教材中采用的各种原始单据、账册、报表全部是最新的格式,学生可如临其境地分析和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参考文献:

[1]秦玉霞.财务会计及实务操作[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文青,张同法.基础会计――原理・实务・实训[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徐琨.新准则下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4]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

篇7

【关键词】高职;投资与理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

1 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证券方向、保险方向。也可以从理财角度划分为公司理财方向和个人理财方向。专业方向的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每个学校在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时都应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既应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也应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既要强调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课程内容体系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基础上,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技术的职业性和技能的岗位性。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基本就业方向,则该方向内的课程必须全部选修。如选修证券就业方向的学生,要同时选择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选修不同业务方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修其他方向的科目,以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每一方向应确定学生学习阶段所应考取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面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由于分成不同的方向,人数分散,学校在实训方面的压力也大为减轻,实训的效果大大增强。

2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再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标准的反复论证与设计工作。课程标准的编写不同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设计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要求,明确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或情境),每个模块(情境)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加以明确。在进行课程标准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善于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也应突出投资与理财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除在教学中应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等来进行授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认知实习模块,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包括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证券投资操作、商务礼仪、拓展训练、专业综合技能等6方面的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和行业,锻炼并提高工作能力,“请进来”是根据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金融企业领导或职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切实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具体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对象、所授的不同课程、运用方法的不同环境,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投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在教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3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来构造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体的综合素质。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诸方面。在确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首先明确学生主要就业的职业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具体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根据专业定位有其独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衔接应该事先设计并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来进行实施。如“证券投资分析”这一模块内容,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都会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不能在这几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应该在课程规划时,就安排好在哪门课程中进行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解,其他课程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则以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课程教学内容还应该切合当前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等途径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应注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同时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中还应遵循前沿性原则。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而且,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电子化、虚拟化现象等也迫切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这些金融领域的新的变化和发展都应反映在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4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

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建立、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应使整个实训教学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的要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

4.1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中,一方面,校企合作难度较大,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实际操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高度仿真,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接收证券实时行情,基于模拟交易软件,就可以实现接近真实市场的模拟实训。正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单向合作上,如: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与高职教师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规划。而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一般只有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

4.2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课程实训中,应加强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外环境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真模拟综合实验室,以虚拟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形式。围绕投资与理财职业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3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投资与理财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应根据投资与理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制订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来体现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定位,在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起引导驱动作用。教学管理体系是通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来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之和,在实训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建立“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

即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可通过政校企联合推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形成“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联合培养证)和“一专多能”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在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入职前辅导等各个阶段制订并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导活动(如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训练),形成完整的“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贴近的职业体验环境。

(2)建立“分层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即按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拓展技能教育(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鼓励跨专业跨院系学习1-2门技能,大力推行“双证”制度,支持以赛促学,开设形象塑造类、审美情趣类、社交协作类训练课程,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注重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创新素质、创业素质等职业素质,加强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创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如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市场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力等;拓展技能教育是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学习1-2门技能,大力推行“双证”制度,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分解投资与理财专业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结构,进而在实训项目、教学组织和职业训练中充分体现和融会贯通。通过分层渐进的实训内容安排,由“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往复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训的效果,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复合型投资与理财人才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机制,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训部分由企业专家讲授;其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商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重点是与企业合作推进实训课程的实施,除了聘请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外,还可由企业专家主持课余时间的讲座,或有针对性地开设某些课程。

5 “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校内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来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以赛代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可以参考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结合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展“以赛代训”项目,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进行组织,在班级内和班级间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二是,引入企业支持,依托学生协会,来积极开展“以赛代训”。由于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使企业不方便正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而通过学生协会的方式即各种投资协会的渠道来推动公司的参与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模拟交易大赛,在比赛前的集训中可以聘请证券公司等的专业人士担任竞赛顾问,本校的专业教师担任竞赛教练对学生进行交易技能的培训,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证券公司可以对协会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为大赛提供物质保障及组织学生参与证券公司的投资晨会等间接的方式,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运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6).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4]马淳正,宫文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5]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2007(33).

[7]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

[8]L.V.Bert alanffy.Problems of Life [M].London,Watts,1952.

篇8

   最新财务个人工作总结

  通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综合分析潜力。同时,通过本次实训的学习,可以全面考察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潜力,为自己即将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一开始拿到培训资料,看了一系列问题,不知所措,甚至想过放弃。之后拿出自己的理财书籍,逐一查阅了解知识点,然后应用到具体题目中。最后,我完成了每个案例的问题,完成了这个培训报告。培训只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培训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潜力,给了我很好的一课。

  在完成培训资料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不足。这里总结以下几点:第一,作为未来的从业者,你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思维潜力,这是每一份工作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作为未来的人,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需要准确核算每一项指标,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我们都知道理论和实践是不一样的。可能你学习成绩很好,但工作潜力可能不是很强;也有可能你成绩一般,但工作潜力极好。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何事情都是完美的,但是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很大。在实践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顺利。理论上需要假设,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些假设,所以没有实践经验我们无法解决很多问题。

  现代社会讲究速度,生活节奏快,工作节奏快。企业当然希望员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说白了,他们必须既有经验,又有高学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如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实训是我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虽然训练时间短,只是在学校的自我训练,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财务管理的综合训练,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财务管理的本质。

  实训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体验,让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培训是对每个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考验。它让我们在课堂之外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它为我们将来进一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的第一步。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次培训可以说是对我四年大学知识的一次复习,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我坚信这次培训会为我以后的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

  最新财务个人工作总结

  “哦,你办公室门槛真高。”一个在财务室门口差点摔倒的同事调侃道。事实上,在公司财务部实习期间,这种尴尬是经常发生的。的确,无论什么企业单位,财务部门基本上都有门槛。在我看来,这个门槛不仅仅是为了防盗,还象征着更多的其他含义。

  所谓“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会计循环是资本运动的链条和环节,所以俗话说“财务不是小事”。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点——严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得到一点知识。所以,我们的耳朵里经常能听到领导和前辈们勤奋的教诲:任何细节你都必须“知道为什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想当然,不能碰运气。严格的工作作风是一个合格财务人员的必要条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细心”是公司所有财务人员的共同特点。

  仔细回想半年来与财务工作的接触,感觉财务工作很繁琐,小而乱,同时工作量也很大,需要财务从业人员时刻保持头脑清晰,思路清晰,做事有条不紊,反应迅速,计算准确。财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但是如果不去思考工作,不去深入了解工作,简单的像流水线一样重复工作,永远不可能有进步。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记性不好,工作粗心的人。所以,我深深地意识到,如果真的要踏入这个“门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东西要学,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有形的门槛让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看到了财务的不同,而无形的门槛存在于所有财务人员的心中,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份责任,一份骄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最新财务个人工作总结

  一、职能发展

  过去的一年,财务部在职能管理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一是建立了成本费用明细分类目录,使成本费用核算、预算合同管理,有了统一归口的依据。

  二是对会计报表进行梳理、格式作相应的调整,制订了会计报表管理办法。使会计报表更趋于管理的需要。

  三是修改完善了会计结算单,推出了会计凭证管理办法,为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前期工作。

  四是设置了资金预算管理表式及办法,为公司进一步规范目标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统筹及高效地运用资金,铺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配合目标责任制,对财务内部管理报表的格式及其内容进行再调整,目的是要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满足责任单元责任人取值的要求及内部考核的'要求。

  六是对内进行一次审计,目的是对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全面地了解,为今后财务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七是对部门职责进行了修改,并制订了部门考核标准。为了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重新提出《财务工作要求》,要求从基础工作、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三方面提出,目的是打好基础。内部开展规范化工作,从会计核算到档案管理,从小处着手,全面开展,逐步完善财务的管理工作。

  八是会计知识的培训,我们从三方面考虑培训内容,一是《会计法》,要了解会计知识,首先要了解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二是会计基础知识,非专业人员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目的要明确,目的是为了看懂会计报表,为了能看懂报表,就要了解一些基础的东西;三是如何看报表,这是会计知识培训的重点。

  二、职能管理

  (一)核算工作

  核算工作是本部门大量的基础工作,资金的结算与安排、费用的稽核与报销、会计核算与结转、会计报表的编制、税务申报等各项工作开展都能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二)审计工作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宾馆报表进行会计审计,要求财务人员全力以赴做好自查工作,经过10天奋战,完成了自查工作。在自查申报过程中,认真对待税务机关的查询,在统一部署下顺利通过自查申报。能过这次税务自查,我们感到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我们将进一步开展会计规范化,特别是对会计制度和税务政策有差异的问题

  多咨询研究,尽可能做好会计处理,在对每笔会计核算都要有统盘考虑和长远的观念。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工作已开展,但仍处在账面上说明分析,分析深度不够。为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把财务分析纳入日常工作中去。要求日常做好财务分析资料的收集,每月有在《会计报表会签单》对财务主要情况进行说明;报表按季度对财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为了提高公司的财务分析能力,较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务情况,对财务分析内容作了概要说明,主要内容如下:

  1、资产结构变动的分析,以资产负责表为主,对资产负债的分析、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分析、长短期负债和偿还能力的分析,对资产分布和资金营运是否合理、资本结构的是否正常、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

  2、损益情况的分析,以损益表为主,对盈利目标是否完成进行分析,对收入、成本、费用、税金的配比进行分析,评价其经营活动的绩效和经营结构,反映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对利润的影响。

  3、收入情况的分析,对销售收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反映当期销售与回款情况;签约情况;分析存量资源的原因、影响回款的因素;其他收入的分析。

  4、成本、费用支出的分析,对成本的、费用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实际支出与预算异动的原因分析,成本、费用支出对资金的影响分析,费用之间的比例分析。

  5、对外投资变动情况的分析,长、短期投资的收益分析,投资结构的变动原因分析,长期投资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分析。

  6、固定资产变动情况的分析,新增、减少、损坏、报废固定资产情况,固定资产的净值率,固定资产的结构情况,完好情况等。

  7、往来情况的分析,关联企业之间往来、协作单位之间的往来分析,变现能力与帐龄分析,催收情况。

  8、税赋的分析,税费计缴情况,税费对企业和影响,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四)资金管理

  认真做好资金结算的日清月结工作,及时反映资金的流向和存量情况,根据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做好资金筹措工作,继续与银行密切合作办理协定存款业务,通过采用“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提高公司存款资金增值率。

  三、职能服务

  财务部门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在加强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要做好热情服务工作,这是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不失笑容,在热情服务的同时不失原则,这就是我们工作的要求。

  1、在会计审核中,严格按规定办事,一就是一,对审核中发现的非原则问题仔细地向经办人员说明,并告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财务信息的服务,在工作年度初期就向各事业公司征询,需要财务部提供那些信息,由于各公司均未提出要求,所以信息的提供是按财务人员的思路归集的,不一定能满足事业公司的需求,新年度我们将继续做好征询工作,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得更到位。

篇9

(一)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日趋深入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高等职业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在发展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涌现了一批成功典范。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为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三、六学期在企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给学生讲授实践课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模式中的“学”,包涵了学校的理论技术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课程学习;“工”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中,完全就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还有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院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实训—科研—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二)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主,进行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是从感受、认知、分析、把握、训练、实践等几个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块化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知识的应用。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使教学有讲有学,循序渐进,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边学边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化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高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全面推动会计人才培养。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加强实践经验,并兼顾职业道德与专业实用技能的教育,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结果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定位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如财务管理、企业纳税会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遵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针对财务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基于工作过程对该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点,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面”。“一个主题”是以学生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主题。在设计财务会计核心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专才仅仅学会某一课程技能,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层出不穷的问题;通才是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强调掌握根本性、启发性的知识与方法和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一条主线”是由以“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和“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在设计财务会计职业素质方面,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以及团队精神;以“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四个层面”是按照财务会计认知、基本技能操作、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的,突出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财务会计认知。

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由校企合作单位与来自企业的会计专家共同讨论,以会计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开展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财务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然后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岗位目标要求,确立了往来账结算岗位、财务核算岗位、投融资管理岗位、纳税筹划岗位等教学模块。

2.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在融教、学、练为一体的虚拟会计仿真实训中心,利用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财务软件、数据库等,建立一套仿真会计工作流程,按照岗位目标要求,完成财务会计课程中往来账结算岗位、财务核算岗位、投融资管理岗位、纳税筹划岗位等教学模块的实训,培养学生仿真软件的使用与会计虚拟实训的能力。

3.专项技能训练。

在学习完财务会计相关模块后,组织一次集中性的校内模拟实习,即校内综合实训,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①模拟岗位实习。在这种模式之下,选择的会计主体最好是真实的企业、事业单位,设计的内容既可单一也可综合。具体包括:制度设计;会计核算方法、流程的设计,凭证、账簿资料的设计;会计核算岗位及分工的设计;融资、投资方案的设计;税收筹划设计等。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有利于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务工作的理解。不同成员处于不同的岗位,承担一项或若干项不同的工作,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直至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整套账务处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职业训练的磨合期,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②手工模拟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相结合。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凭证处理、账簿管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项目核算管理等。从填制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的操作,实现企业日常财务工作和会计报表及会计电算化管理。通过对多个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进行设计、评审、讨论、实施,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深化、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4.顶岗实习。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交替”。校内财务会计实训中心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吃苦、敬业、诚实守信、合作忍耐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需求。而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训平台,通过真实设备、真实业务、真实客户业务流程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会计职业能力。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在财务会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同时财务会计教师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供咨询、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二)改进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

在进行财务会计各模块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案例讨论法、情境设计法、角色扮演法、沙盘模拟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技能竞赛等流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训练。

1.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应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案例—布置任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评价归纳的思路,使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升财务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自身的职业能力。

2.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仿佛置身其境。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到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通过模拟该会计主体的日常业务,设置相关会计岗位,将学生分工,通过对各种会计岗位角色的扮演,熟悉所学知识,从而获取直接知识和职业关键能力,为提升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基础。

3.沙盘教学法。

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缺乏通过实践来应用理论知识,所学的各科知识都被割裂开来,很难理解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关联性。学生仅通过教师的描述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自己想象的空间,与现实情景差别较大,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教学法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无法大量深入进行案例讨论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仿真企业经济环境,能够意识到实际财务会计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在学习中便可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训练自己欠缺的能力。

(三)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考核评价体系

为检验财务会计模块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考核方式,以财务会计教学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体系由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三部分组成。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考核,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全面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内涵,如学生学完经济法基础课程后,结合财务会计课程可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课程的考核应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考核应在理论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加大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比重,淡化期末考试,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其中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占20%,实际操作能力占30%,职业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占20%,理论考试占3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传统的“重理论变为重实践”、“重结果变为重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做好准备。财务会计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和能力训练项目的操作流程,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四性”:理论性、实务性、时效性、综合性,因需施教,适度、够用、简略、易懂,讲究实效,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企业财务会计岗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财务会计急需反映企业现设岗位和实操能力为主要的模块化学习内容。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与未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需求出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应用和实践技能加强的特色,从财务会计的行业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模块化设计。

(一)教师的重新定位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越往深处越艰难,改革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法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活动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服务于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身边事例,以浅显化、通俗化方式讲授;将财务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学习动机,主动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运用、消化、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师应提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艺术性、机智性、创新性,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理念。

(二)柔性教育的新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职业变换频繁,对财务会计教学中提出了柔性教育的新理念,柔性教育的直接功效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一是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柔性技能,以提高其未来适应性;二是增加学校自身的柔性,以抵御知识更新和职业岗位变化对学校的冲击。注重能力和技能教学;强调以应用型为基础的经验性教育;采用个体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自我发展负责;以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个人、社会及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新的学生评价标准;实行终身学习。

(三)双师队伍的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17-02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全国已有高职(专科)院校1 000多所,在校学生规模已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促进作用。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但也应清楚地看到,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具备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还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一)对会计职业生涯认识模糊

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进行系统职业规划培训,难于适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了解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普遍对大学生生活感到迷茫,没有学习动力,造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及个人能力要求。

(二)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受本科影响大,有的甚至是本科教学压缩。学生普遍接受是重视会计理论,轻视会计实践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而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分数不高,学生对所学会计专业知识不能很好消化,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会计实务操作动手能力差

由于受经费、观念等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会计实训室,学生主要接受的是书面知识,有的甚至在毕业时都没有接触过账簿、报表。加之会计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使得毕业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会计岗位要求的了解,难于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岗位工作,无法满足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相应人才需求由过去的学历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只重理论学习或中专教学的“延续”,只重操作的“一次性教育”,没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如何学习,终身学习” 的现代学习观。按照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会更加趋同国际化,需要会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环境,必须在会计岗位上不断自我学习、充实,否则会出现“好用不经用”现象。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录取分数低的特点。为此,转变和提升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任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发展。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出不仅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能解决会计岗位上的实际问题的操作型高技能实用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规划会计职业生涯

从入学开始,就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生涯培训,让学生明白会计是一种职业,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今后谋生的工具,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年级了解自己的会计专业,锁定会计职业,主要是职业环境认知教育,职业意识培养,多接触企业,多了解会计职业。二年级有目的地提升会计职业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三年级完成学生到会计人员的角色转变,主要是求职技巧、就业政策指导。所以高职院校应走职业化教育道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二)大力推行三种证书培训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的上岗证,即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会计专业毕业手中所持有的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是否聘任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要有计划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考前培训,提高考证合格率,让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会计人员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

2.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运用在经济生活中将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运用最基本的形式。随着未来经济业增长,信息的处理程序和计算量庞杂,如果不借助计算机,势必影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Excel的运用,为未来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做准备。

3.外语等级证书培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跨国公司出现,要求会计人员同国外同行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位生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外语。掌握外语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项能力,它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和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 扩大交流范围,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肩负着培养一线会计人才的使命与责任,会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就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财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积极参企事业的财务改革和创新活动。应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学习,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会计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应有计划组织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其实践技能,实现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素质。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设一支校企共育共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新体系

要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就必须紧紧围绕“实践”和“应用”两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调研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会计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基础上,构建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是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统计学、财经应用文、财经法规、企业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基础、金融学等课程,既是适应求职谋生的文化基础,又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的前提条件。第二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真正体现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鲜明特色。第三是专业扩展课程模块,包括审计基础、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证券投资等,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与财务会计岗位相密切知识,扩宽会计视野。最后是会计岗位实训模块,包括出纳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资本资金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财务报表编制岗位等会计岗位实训,将这些实训项目有计划分布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第五学期才举行会计综合实训。通过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能够体现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和实践操作要求,初步探索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新型教学内容,实现分段教学,职业岗位特色鲜明。

(五)加大会计实训设施建设,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创建和开放会计实训设施,让学生按会计岗位对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高度仿真模拟,是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建设会计实训室。建设会计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会计专业学生一定比例可先筹建手工会计核算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ERP实训室等,以满足学生手工会计操作与电算化会计操作需要;然后逐步建设会计岗位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等。用于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

2.配置教学软件。为了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室可购置各种辅助教学软件,如专业辅助教学软件、实用专业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其中,专业辅助教学软件可用于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课内实训教学;实用专业软件可用于电算化会计、ERP沙盘等课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数据分析软件可用于课外开放实训教学。这些软件的购置与使用,为会计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软件基础。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为了配合专业理论教学,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强化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拓展学生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1)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打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由教师主讲,教学场所安排在实训室,边讲边学边做,即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

(2)积极探索建设“模拟公司”。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应参加校外的顶岗实习,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从现实情况看,顶岗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过于集中,而一般单位只能接受少数几个学生,学校也难以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立很多实习基地;同时,由于会计工作通常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实习生很难接触企业真实业务,解决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建立“模拟公司”是高职院校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重要举措,建立“模拟公司”要求模拟实验环境尽可能仿真,包括硬件仿真和软件仿真,经济业务来自真实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模拟时,除没有实现资金和商品流通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方法等均按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借助这种虚拟的商务办公环境,让“公司”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公司”学习会计,解决了学生实习难和实践能力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