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发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过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
许多年来,有很多人为欺凌行为做出定义,其中欺凌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先驱Dan Olweus教授对欺凌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苏格兰则在法律中定义:欺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一个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的人施以长期的暴力,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肢体上。
综上我们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定义: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强势方长期地单方面地对弱势方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弱势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过程,受害者在这个过程里会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压。欺凌行为具有攻击力,受害者不会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与自尊会受到摧毁,最终会导致严重且长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了解欺凌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校园欺凌行为就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施暴者对受害者施以毫无正当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体的暴力的行为。一般来说,区别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主要在于校园欺凌行为强调施暴过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复性。年龄和肢体力量或社会力量差不多的人偶尔发生争执与打架并不能称之为欺凌行为。虽然单一的攻击事件不会纳入欺凌行为,但对当事人造成长期持续感到强烈威胁和不安的恐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高发期,此时不论是强势施暴者还是弱势受害者都处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欺凌者外还包括起哄或围观的旁观者,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伤害是受害人无法摆脱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传统上提及欺凌行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肢体冲突。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肢体冲突只能涵盖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的一小部分。根据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欺凌行为分类为直接欺凌行为和间接欺凌行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开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发生在学生间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敲诈勒索、威胁恐吓与网络欺凌等。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QQ、论坛等对受暴者进行攻击。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是指隐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操控受暴者的社交关系来孤立受暴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诱导他人对受暴者进行孤立、传播蓄意伤人的谣言、对同学名誉和权利的侵犯等。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身材、长相、学习成绩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选择对欺凌行为逆来顺受不反抗,这会加剧此类学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容易让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蛮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强制别人听信自己,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当这些孩子身处校园大环境中,就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他们通常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彰显自己权威。
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较身体往往发展缓慢。心智发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学习压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剧,他们急需一种接近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各种“黑社会暴力”、“江湖帮派”题材的影视和文学、绘画作品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种不正确的示范,学生们效仿这些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关系。
4.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学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同龄人交往。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与行为的弱点被忽视,没有人来管教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纵容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现如今,人们追逐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长过于市侩、虚荣、功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只重视分数使得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导都被忽视,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也没有及时制止和劝导。
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使人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反之则会使人消极、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使得孩子长期没有正确的道德示范和行为标准,长期得到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终将成为诱发欺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
预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预防监控为主。预防政策包括: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将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和后果编入学生守则;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加强德育建设;教师加强对学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察觉力;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调节班级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四)社会层面
1.提供社工服务和心理咨询辅导
社工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暴力危机介入、协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务、创后压力恢复等,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涉事学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发掘个案或学校转介案主开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聚集起来一起辅导。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与调查分析,确定辅导的目标,制定出合理可行计划和方案,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计划和方案,最终达到预防、制止、消除欺凌行为的发生,改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社工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辅导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为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纠正,能尽可能地将欺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学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响,健康成长;心理咨询辅导还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欺凌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训练
学校和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从而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这是现在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生行为和情绪的辅导者,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社工可以提供给学生拒绝欺凌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技巧,通过加强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欺凌行为的导火索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往冲突的产生,是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的最好的办法。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在学校中完成一部分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受到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止是躯体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体的观察和该校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调查,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欺凌行为发生情况,仅针对所得数据呈现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已经引发相关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篇2
关键词:中心城市;校园欺凌;身心健康;社会安全
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是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教育、通信等的中心,是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学是指地理位置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小学,受到城市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忙碌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市小学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限制,使中心城市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更为凸显。
一、校园欺凌行为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弱小的行为,令受害者在肉体、心灵、精神等方面感到痛苦和难以接受,对学习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受害者学业成绩下降,对校园生活丧失兴趣等不良后果。
欺凌行为的主要方式有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如徒手进行掌掴拍打、对受害人的肢体进行反复推撞,找借口干涉侵占受害者的个人钱财,有意损毁教科书、学习用具,贬抑评论嘲笑受害者的长相体貌、价值取向、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况等,当下还包括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如在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等。
行为发生的主体是欺凌者和受到欺凌的受害者,通常还包括协助者(Assistant)和附和者(Reinforcer),后两者间接地支持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欺凌行为进行时采取了支持、暗示、观看甚至是呐喊助威等行为,诱发、促成、恶化了欺凌行为。
欺凌者通常有意或寻找借口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实施欺凌行为,但通常不会认为或直接承认欺凌行为的不正确性,凭借自身的身体优势或不良舆论的暗示和影响对受害者进行欺凌。受害者一般身体弱小,交往能力或交际方式欠缺,个别受害者胆小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主要原因是校园欺凌单方面的冷处理并不奏效,因为同学相处的空间和时间让任何形式的报复都具有存在的可能和条件。
二、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1.学生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的必经阶段
学龄前的幼儿,主要以家庭和社区为生活区域,活动范围有限。人际交往的层级较低,以单向交往的结构进行,表现为成人对幼儿的友好关怀和悉心照顾。交往中的互动是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被动完成的,比如肢体上的微笑、握手、亲吻,语言上的问好、感谢、再见等。幼儿园是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单位,身体和心智不足以产生欺凌行为。进入小学是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真正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保护自己和人际交往并存,当这种并存关系失衡时,欺凌现象将不可避免。因此,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是学生在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产生的。
2.媒体多元的开放性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国家在21世纪初就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村村通工程,亦为全国近13.5亿人民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信号,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在媒体覆盖生活的今天,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被在受众面前没有任何技术屏障,网络社交媒体的易操作性、对自媒体兴起的热忱和没有把关编审程序的随意传播都会让校园欺凌现象无处遁形,而公开的欺凌事件有人模仿的可能无限增加。
3.家庭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2008年开始,家庭暴力就被纳入出警范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法律的改革和进步,但另一方面说明家庭暴力已成为家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恶语相向和殴打谩骂不仅会损坏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孩子,会在和同学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潜意识中采取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积极的对策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三、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对策研究
1.有效利用课堂进行社会化教育
全国小学当下普遍使用的是北师版和人教版教材,语文教科书和思想品德教科书等科目所选用的素材多以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科学为主,主题都是正面的宣教,鲜有负面材料的教育,但适当的负面材料可以起到威慑、提醒、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利用严肃的课堂和鲜活的负面材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教授学生一些防范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交往中产生的纠纷,就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前置,避免欺凌行为的直接发生。
2.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儿童媒介素养问题近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认为新旧媒体重新整合,融合发展,将使全国近9000万少年儿童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但儿童评价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吸睛式的标题,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对儿童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批判力的培养更是无法跟进,导致儿童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媒体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留意儿童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家长应起到纠偏和监督的义务,让孩子对媒体保持应有的距离,逐步提高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3.校园欺凌应纳入安全教育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城市越发达、交通越拥挤,人的压力越大,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也会增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学生的生存状况不应忽视,教育部门采用网络安全教育平台,通过短片和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多数学校都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完成的,完成的效果无从监控。倘能将这种基于现代网络教育进行的安全教育纳入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从完成的内容到完成过程的监督直至完成的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或效果比独自完成更好。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在行为发生时给主要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和学业成绩影响,最重要的是,任由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当事双方的成长烦恼,长大后的欺凌当事人极有可能是明天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多加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篇3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篇4
关键词:初中生;欺凌行为;德育有效性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也对我国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在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当事人中,初中生占有很大的比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自身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我国初中德育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有效性,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没能进行良好的引导。本文从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对德育在初中生培养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阶段,同时,相比小学,初中阶段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理,而学校又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将导致部分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发生扭曲,甚至养成语言和行为暴力的习惯。这部分初中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会对同学有一些欺凌行为,对同学的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我们在加强初中阶段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的有效性,确保初中生能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品德素养。
一、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然而,在传统教育当中,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文化知识课程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却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多起初中生欺凌事件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面。学生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同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克己的思维品质紧密相连,也与学校忽视德育实效性有重要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初中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初中德育,促使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即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及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良好的行为和心理为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新时期,在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智育的培养,同时重视道德教育,并且学校还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紧跟时展潮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二、初中生欺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经调查发现,在多起初中生欺凌案件当中,双方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情感体验,这是导致其思想状态异常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缺乏同情心。据有效调查显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实施欺凌或被欺凌的学生,更习惯以沉默的态度来面对此事件,但那些未接触这些事件的学生却拥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同时,女生的态度要比男生积极。尽管拥有积极的态度,但在事实面前,这些学生仅有少于65%的人愿意出来制止。这充分说明学生消极对待欺凌事件的比例较大。其次,较大的情绪波动[2]。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影响,自身又无法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思想和情绪变化会很大,在面对某种逼迫的情形时,很容易因激动的情形造成行为失控。
2.行为习惯不良。在最初发生初中生欺凌事件时,由于被欺凌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教师对这方面问题预防的疏忽,部分欺凌行为实施者会避免被追究责任,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尽管做了伤害别人的事也没有受到惩罚,同时,那些被欺凌的学生也会更加害怕自己,这种现象将导致他们欲望膨胀,会继续实施欺凌行为,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不良行为的恶习。言语欺凌是整个欺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表现,言语中的欺凌最初都不会受到欺凌事件双方的重视[3]。这样一来,实施欺凌行为的初中生就能感受到欺凌过程中自尊心和欲望的膨胀,同时,这种行为并没有被家长或教师进行严格的惩罚,因此,他们开始尝试更加严重的欺凌行为,如殴打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二)学校原因
1.不健全的德育管理。新时期,初中学校在进行正常学习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德育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初级中学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有效监管隐蔽地点。在对多起初中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事件普遍发生在校园内学生和教师很少出入的隐蔽场所,而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这些位置设置监控或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巡逻监视。不严格的监管是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初中学校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4]。近年来,多起初中欺凌行为存在二度伤害发生,这指的是校方和教师在掌握了相关事件的情况后,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教,促使欺凌行为实施者再次更严重地实施欺凌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及教师不希望事情扩大影响自己事业等。
2.德育体制存在缺陷。在总结欺凌行为的具体原因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德育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教学,教师和家长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有效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尽管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但部分初中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模式,以学生成绩为重点教学目标,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5]。其次,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基础上,我国初中教学开始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比例,但却没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并没有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没有遵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只一味地将传统的道德观念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无法发挥德育的有效性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无法得到确立。
三、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在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证自身的行为同自身信仰的准则保持一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让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自己判断和处理恶性事件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6]。反思的过程是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是提醒自己以更好的状态和行为面对明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消除实施欺凌行为的欲望。
(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首先,教师在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道德发展进行严格的遵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以举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人在面对道德考验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还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还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7]。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这样一来,未来在面对多种诱惑时,学生就能拥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是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有效对策。
(三)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初中学校在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应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对校园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使道德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是基础。在民主精神下,保证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德育制度。学校方面应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落实,学校领导应在严格控制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尝试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乐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享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去维护它,从而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例如,在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比赛当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对生活也就更加热爱,道德教育就能更加顺利地实施。其次,转变德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时期应积极转变这一观念,实施文化与道德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8]。因此,新时期我国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完善德育教学体制,转变传统的教师考核标准,增加德育教学效果评估,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多起欺凌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视。尽管我国始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对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有所忽视。因此,在新时期中,我国初级中学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促使德育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应对[J].青年探索,2010(6):22-29.
[2]曾琬雅,张高宾.现实治疗团体对受霸凌青少年忧郁之辅导效果:以台湾某初中为例[J].青年探索,2011(3):23-29.
[3]朱家安.学校德育矛盾的调查与研究:以广西5所中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2):142-144.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立项研究课题名单[J].浙江教育科学,2008(1):59-64.
[5]徐永胜,张克新.传承与创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4):23-45.
[6]凌绍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德育配合的研究报告[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S2):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目录[J].浙江教育科学,2013(1):53-59.
篇5
一、学校基本情况
首先,我把学校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黄毛村是整个金鸡乡比较复杂的一个村。它包括萝卜山、大水井、喜鹊林、大洼子、石灰窑、磨石坎、上大寨、下大寨、山洼子、高铺子、车家庄等12个自然村。全乡大多数的山区自然村都属于黄毛行政村。因此它也是省级贫困村。跟其他学校相比,由于环境特殊,学生的居住地和学校相隔都比较远,导致黄毛小学在学生安全工作方面面对的问题多,面对的难度大。
目前我校现有学生185名(其中寄宿生61人)。全校共有1——6年级共6个教学班。教职工15名,外聘的保安人员一名。
二、学校的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根本保障。同时它也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多年来,我一直校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把学校的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了安全、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近年来学校在安全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安全工作管理体系
为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总责,安全员具体抓,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年级分工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管安全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各种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我校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长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每学期的常规安全管理制度和每天的常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工作制度,如教师每日值班制度、值周教师制度、门卫制度、夜间巡逻及门卫制度、校内外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制度、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安全信息及时报告制度以及食堂物资定点采购、索证和登记制度,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等等一系列涵盖了学生管理、门卫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安全用电、健康体检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不留盲点。同时,根据安全工作形势的发展,对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
为了在火灾、地震、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重大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应对,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种突发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事先成立了现场指挥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抢救组等临时性机构。并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地震事故、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的处理拟定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
(三)落实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1.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与各班主任、科任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同时,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各方面的承诺书和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家长各方面都能承担起安全的责任,形成学生安全管理的合力。
2.严格落实门卫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严格门卫管理制度,把好门卫安全第一关。严格来客登记制度,凡是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一律不准进入校园。对有工作需要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一律出示身份证进行如实登记,同时必须现场测验体温,进行扫码入出,有疑似发烧症状的,不得进入学校。即使食品配送人员,也必须在校门外进行物品交接,严禁进入校园。在校园周边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告。
3. 落实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定期按照制度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和每学期结束放假离校前都要认真开展了校园与周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校园及校舍安全隐患排查活动,每周各班级对本班的教室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加以整改。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或有危险性的物品进入校园,每周定期进行排查,严格防范校园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加强学生课间安全事故的防范。
将学生课间课后的课余活动时间列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严格落实值班教师职责、值周教师职责和科任教师职责,严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追逐打闹,或玩不安全的游戏,防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安全事故。
5.加强住校生管理。住校生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寄宿在学校,学校的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这几年我们在宿舍管理上不断改革,把宿舍管理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一是制定了《教师值日值班制度》《住校生宿舍常规》《领导日常带班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每一分钟的细化管理。二是实行值班教师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职责; 对住校生的管理实行每天至少有4位老师值班,同时明确每天的带班领导和值班组长,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打架事件,更没有出现过伤及学生人身和财产的事件,宿舍成了家长放心学生欢心的“家”。
6.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食堂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办好食堂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食堂人员的健康状况考查,技能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配备了专职食堂管理员,加强对食堂卫生工作的检查,制定严厉的奖惩制度,定期组织食堂人员参加卫生知识培训、学习和体检,健全卫生消毒制度,食物保管验收制度、食堂内分工负责制度。特别是严把“三关”,一是是严把食物采购;二严把食品操作流程,对食品实行专人负责,随时抽检;三是严把餐具天天消毒,保证食堂环境卫生,清除“四害”,做到事事处处严格管理、严格操作,无一事故发生,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7.加强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我校邻近观光路,平时来往车辆较多,平时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校把安全问题列为每周周前会的必讲内容,同时也在每周的周一升旗仪式上作重点的强调。加强对全体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要求各班级助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交通常识的学习,对学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学生年龄特征,班级,家庭电话,直系亲属等都建立档案,便于随时联系。
住校生回家、返校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安全工作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住校生的乘车安全,学校严格把好五关:一是司机资格关;二是车况关;三是学生乘车秩序关;四是当日值班老师的责任关;五是家长教师交接关。
(四)用好各种防控设施手段
不断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安全措施。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前我校已安装了一套监控设施,共20个摄像头,对大门、教学楼、厨房、校园餐厅达到了24小时全程全覆盖的监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对综合楼、教学楼、教师宿舍的用电线路和楼道的灭火器,期进行检查,一旦出现问题 ,及时进行维护。本学期学校又重新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各类线路、灯具、电源做到了定期检查维护,无私拉乱扯现象。
(五)开展好各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1. 落实学校安全教育日周月活动。每学期的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强化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为安全教育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安全教育月。在此期间,学校、各班级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中小学生安全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使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2. 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德育活动、学科渗透,校园广播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3.每学期定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制、消防、交通、饮食等系列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宽容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利用周一升旗、例会、校班会等对全校师生集中进行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典型安全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4.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板报宣传、知识讲座、黑板报、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开展防溺水、防雷电、防交通事故等安全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熟悉安全法规,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严防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发生。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实践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技能,我校每学期都开展防震安全逃生疏散演练、消防安全逃生演练、灭火演练、防恐、防暴演练等各种形式的演练。每个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要求与路线,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确保演练取得成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救护能力。为提高全体师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能力打好基础。同时学校做好各方面应急处置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六)按不同季节确定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是各种病媒生物活动、繁殖旺盛期,也是各种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流行性传染病易发和快速传播的季节。学校就以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同时,要把这种安全教育和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进入秋冬季节以后,天干物燥,火险等级也相应升高,火灾安全隐患突出,非常容易发生火灾。学校要重点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的安全教育。
夏季降雨量充沛,也是洪水、暴雨、雷电、台风等灾害天气的多发季节,这些灾害天气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同时,夏季天气炎热,也是农村儿童溺水事件的高发期。学校不但要根据本学区地理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灾害天气方面的安全教育而且要加强学生溺水预防的安全教育。
同时,夏季气候炎热,微生物繁殖很快,食物容易发霉变质,非常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学校不仅要适时加强学生的食物中毒预防教育,还要把这种教育和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秋冬季节,气候干燥,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还要加强学生的防煤气中毒教育,防止学生在家烤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七)加强落实对留守儿童、特异体质、特殊心理和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和保护。
(八)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安全排查,严防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发生
1加强思想教育,积极预防校园欺凌。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开展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学生明确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如何预防方法及发生校园欺凌的紧急应对。
2.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校沟通平台”“班级微信群”等平台向家长加强宣传,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发现苗头问题及时提醒,并共同教育,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3.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师生对校园欺凌危害性的认识。邀请派出所、司法所、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
4.召开教职工会议,提高教职工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能力。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5.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控责任。及时制定和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时制定《“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校园欺凌” 处置的职责。
6.加强排查,将校园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思想,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或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防止事态恶化。
7.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处理,开展教育惩戒,充分发挥事件的警示作用。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本校学区包含的自然村比较多,居住都比较分散,住校生往返途学校途中的安全工作问题难度比较大。别在雨水、山洪频发的夏季,学生往返学校的途中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2.年轻家长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家照看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老人占很大的比例。个别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尔使用拖拉机、电瓶车等进行接送,接送过程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监控设备主机磁盘容量不够大。有的监控录像只能保存14天,待于进一步完善。
4.监控摄像头覆盖面不够广,教学楼、综合楼走廊仍有死角,至少还需增加6个摄像头。
5.随着安全形势的发展,学校的部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篇6
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频被曝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特点。
8月15日,共青团陕西省委邀请律师、法官、专家和公益界人士,共同聚焦校园暴力现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析探讨、提供对策思路。
女生施暴多采用侮辱方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已经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
“新近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正趋向‘规模化’。”对在媒体上搜集到的51个校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后,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华发现,有多人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37例,且均为多个孩子殴打一个孩子。
施暴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使用刀具、棍棒和其他工具的,有十几例;超越限度的侮辱,如辱骂、下跪、食秽物、现场拍照、拍视频上传网络的,有20多例。致人死亡、重伤的占约30%,更多的则是使受暴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敢见人、神情恍惚、恐惧上学。
这些校园暴力事件往往发生在放学后,刚刚放学时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上课前后。在寄宿制学校,则多发于晚上。事发地点主要在宿舍、厕所,因为这两个地方没法安装摄像头,除此之外多发于校门口。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施暴行为占到一半,多采取侮辱方式,对受暴者造成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相较小学、高中而言,初中生校园暴力最为严重,占64%。”管华表示,发生在初中阶段的校园暴力常以“团伙暴力”为特点,往往是打群架、多对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由于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初中生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并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中,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日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只有动刀动棍、严重攻击才是校园暴力?
在我国,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没有明确界定。
很多人认为,校园里的语言侮辱或同学间的外号、口头禅,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动了刀子、棍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才是真正的暴力。老师对学生语言上的不妥当,也会被认为只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对更广泛的公众来说,校园暴力似乎只是那些“发生在学生中,以欺凌为主要目的的肢体暴力和侮辱行为”。只有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才可能引起相应的重视。
即使如此,这样的校园暴力在现实中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专家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遭遇暴力欺凌时,往往胆小怕事、不知所措。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主动或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告诉学校或父母,“这使大多数的侵害行为被遮蔽,也使其发生往往具有长期性”。
同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普遍的失当做法也给未成年人传达了错误信息:只要没被媒体报道出来,或没有家长追责,学校就会“能压则压”“能盖就盖”,态度消极。
通常,暴力行为轻则由班主任老师教育批评,重则由学校教导处给予纪律处分,不到万不得已,学校很少会选择报警求助。否则,事情“闹大”,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校领导的仕途。
发生在某职业院校的一起刑事案件,令当天参加讨论的一位法官记忆犹新:5名女生在放学后,用酒瓶、烟头等工具,对同校的另一名女生进行殴打、侮辱,手段极其残忍。一审法院依法判处了5名施暴者实刑,但5人的家长托关系、找熟人到二审法院,要求改判缓刑。
“这些家长还未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家长的行为将传递给孩子错误信息,“我犯任何事,都可能在家长协调下不受制裁。”
相关立法仍存空白
“校园暴力,就只是学生间打打闹闹的小型纠纷。”在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徐征看来,公众的这一普遍认知,已造成此类案件与法律间的关系疏离。
2011年至今的5年里,西安市法律援助机构共接待涉及校园暴力的法律咨询2 580人次,受理并办结的却仅为200件左右,占7%。
“咨询的多,申请的少。”很多人认为,校园暴力只是孩子间的打闹,加之事情发生在同学间,对采取法律途径处理也有顾虑,所以大都会选择调解解决。
事实上,我国校园暴力立法也存在“空白”。陕西省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江涛表示,在特别法立法领域,《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问题,而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均没有涉及。
在一般法立法领域,“对暴力侵害、妨害自由等行为的法律惩戒标准过高”。比如,只有造成人体轻伤、非法限制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才分别构成刑法上的故意伤害罪和非法拘禁罪。而对于污辱、诽谤,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罪,且该罪属于“自诉”范围,必须要当事人自行搜集证据、自行去法院。
校园欺凌上升到刑法的,少之又少,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时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不予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重’对未成年加害人的保护,‘轻’对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使现行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戒缺乏双向保护的平衡,也很难对施暴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我国现行法律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使其在犯罪后常受不到有效处罚,这也导致校园霸凌行为的屡屡发生。”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杨川林认为,在校园暴力防治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
“针对校园霸凌行为,英美两国都具备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以英国为例,有两部主要立法,《恶意通讯法》和《平等法》。美国则有5部法律,涉及中小学校园霸凌行为:《民权法案》《教育修正案》《康复法案》《年龄歧视法案》及《残障人士法案》。
这些立法中,对校园暴力行为与其他行为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界定。
在英、美两国,通常以下两大类行为并不被视为校园霸凌。一是刑事犯罪行为。以下4种行为不列为霸凌行为,而属于刑事犯罪,它们是“用武器和其他物品严重攻击别人”“明显的偷盗行为”“伤害身体或者杀害”“害”。
其次,是次霸凌行为。次霸凌行为,是指在激烈游戏和相互戏谑中受伤,不过这些行为并没导致伤害,“它们并不属于校园暴力范畴”。
美国的校园暴力范畴,被列入的法律主体有4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工作人员、家长、校外机构,美国非常重视“家长”和“校外机构”在校园暴力发生后的法律责任。
早在1999年,英国就规定:家长在校园暴力发生后也负有连带责任。实施霸凌行为的学生遭停学处分时,家长也是责任主体,需要配合学校和有关当局来治理未成年人的行为。法院的“教养令”包括两个方面:一、家长要负责对学生的课程辅导;二、家长要配合学校改善学生的行为。
另外,美国规定,在学生出现违法、,甚至任何具有威胁性、挑衅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时,法院也可以对家长发出“教养令”。这样的举措,将家长有效带入校园暴力的治理范围,也减缓了有关机构的压力。
此外,英美两国均十分重视校外机构的参与。“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很多事情需要通过专业机构完成。”――如果学生因为霸凌行为被停学,或是面临退学处分,除了给予学校的辅导,政府也会通过校外机构依法提供替代性教育服务。
防范校园暴力带来“二次伤害”
直面校园暴力,寻求解决途径,成为必须面对、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对校园欺凌开展专项治理。这意味着,校园暴力问题已引起重视,将其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
在专家们看来,一个多方联合,社会参与,协调互动,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综合治理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级预防’体系亟须构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褚宸舸表示。“一级预防”针对全体学生,加大教育力度,帮助其建立底线意识、安全意识和面对暴力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建立畅通渠道,制订应急预案,定期排查潜在的校园暴力诱因,为学生提供随时可触及、随时可获得、随时可信任的帮助,消除被欺凌者的心理恐惧,治校园暴力于“未病”。
“二级预防”:在已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对施暴者及时制止、训诫,对受害者及时救助、辅导。
“三级预防”:杜绝可能会持续或反复发生的校园暴力,或因媒体报道带来的二次伤害。
这其中,“判后教育”尤其值得关注。目前,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施暴者除了进少管所,就是被判缓刑回家。实际上,出现问题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多有缺失,他们回到社区后无人看管,重复犯错率非常高。
篇7
【关键词】安全主题班会;系列化;现状;问题;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有效的系列主题班会对农村初中安全教育作用的研究》(编号:2016C208) 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一说到班会,一些教师在认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没有将安全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使得主题班会流于形式。顾名思义,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课就是将一个个的安全主题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而有序、恰到好处地将其展开,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周密的计划安排,而且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安全教育”这一主题,从而实现安全教育的整体性、科学性。
以G校为例,笔者调查了该中学的安全主题班会现状,分析了其现有的一些错误倾向以及问题,进而深层次地考察了案例学校进行的中学安全主题班会系列化的探索,从而使得安全主题班会更合理。
二、安全主题班会的现状
一个小小的过错,有时却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据相关资料及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校园欺凌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这就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巨大隐患。以广西横县百合镇为例,2015年4月到6月,镇派出所重点打击了娱乐场所吸贩毒、居民区、旅店以及出租屋吸贩毒窝点等,破案4起,强制戒毒60余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些事件情节恶劣,让人惊悚,成为受害者一生的阴影。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经过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40多件,主要发生在北京、上海、云南、辽宁、海南等地区。很多都是因琐事发生口角而争执,导致围殴、扯头发与衣服,进而侮辱并录制视频进行肆意传播。
在孩子们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防险之心不可无,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为自己的生命买上一份保险,上一把安全锁。因此,安全主题班会在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主题班会应该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甚至应通过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将安全意识灌输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三、安全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随意化
教师对班会不重视,使得主题班会活动越来越趋于无效化,没有形成系列化的体系。例如在初中安全主题班会设计中,首先应该面向整体设计整个三年安全主题班会的总计划。然而实际上,安全主题班会的举办过程过于随意化,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部署,必然不会达到“安全在我校、在我心”的教育效果。
1. 单节课的教学目标与系列化的主题班会目标存在脱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所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安全”这一主题目标的具体化。然而,单节课的教学目标却与系列化安全主题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很多情况下,单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系列化主题目标的具体化,甚至有着严重的脱节,导致最终的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设计不够合理。
2. 教学目标在设置上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个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年龄以及年级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例如同一个内容“网络安全”,在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置很明显还是大同小异,其要求也没有体现出层次性,这就使得七年级的学生到九年级依然秉持着原有的观点,在技能与知识方面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
(二)内容选择片面化
安全主题班会在内容方面的选择片面化,不仅题材老旧,讲解亦单调、枯燥。
1. 安全题材过于陈旧。
在安全主题班会上,教师选用的很多典型材料都是那些旧老套、用了再用的。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一直都是火、电、水等安全教育,没有感染力,自然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也不会促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顺利进行。
2. 内容展现过于单调。
在安全主题班会进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与安全主题内容的衔接性。社会活动、学校的具体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特点等,都有着一定的阶段性与规律性,而系列化的安全主题内容却是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老样子,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建设措施
在分析了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之后,笔者根据具体情况探索了使安全主题班会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措施。
(一)目标的设置要整体、全面
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每节安全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二是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这才能够使得整个大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当然,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年级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要体现每一个过程的动态化发展。
1. 兼顾三维目标。
以我校八年级的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为例,“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在心”的主题班会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对“安全第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其体验到生命的美丽与成长的意义。整个活动中的“了解、认识、掌握、提高”等关键词很好地诠释了三维目标,使得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2. 突出要求的层次性。
层次性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同一个内容随着年级不同而不同,如同一个主题“珍爱生命,远离”,在七年级可能倾向于认知目标,而在九年级则更注重识别与预防的目标。另一个是同一个年级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有所变化,如在技能方面的目标,就会有鲜明的层次表述出来:“了解的种类”“认识对于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掌握对待以及识别的正确方法”等。
(二)内容的选择要系统、合理
安全主题班会在内容方面的系列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就着“安全”这个大主题的内容自成体系。如“安全教育内容”就可以为一个大主题,设计一系列的几个主题班会,每一个主题班会对应着不同的题材,凸显题材上的不同与讲解的有效性。第二是在不同的阶段突出某一方面的安全教育内容。这两种形式都成体系且趋向于系列化。不管什么形式,都应该做到选择合理而全面。
1. 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化教育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全主题班会就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一次安全主题班会可以综合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不仅涉及德育,还有体育、美育、智育等,从而使得系列化的主题班会更为有价值,有意义。
2. 根据具体时期的教育工作来选择内容。
学生的活动涉及社会、学校、班级及家庭。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个规律可以更好地与主题班会的内容衔接起来。一些特有的社会活动,如法定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可以很好地与安全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对安全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如“中国交通安全日”(12月2日)、“全国安全日”(4月30日)、“首都网络安全日”(4月29日)、“全国国防日”(11月9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等,这些社会活动都可以作为班会主题,促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合理开展与顺利进行。
(三)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要想使安全主题班会更为系列化,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初中时期的主题班会大多倾向于行为上的规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对知识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安全主题班会采取多样的方法更为有效,从多角度来影响学生,实现主题班会的系列化。
1. 根据学生的需要,体验交流,再现场景。
在开展安全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根据亲身体验模拟相应的场景,形成视觉上与心理上的衔接,获取相应的技能和情感。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活动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的知识,进而体验相应的角色。如“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与公民对话,活动之后进行交流与分享,汇报与总结。
2. 服从于安全主题的需要,选用多种形式的讲解。
例如,“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班级”的主题班会,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讲解,多媒体展示,观看校园暴力视频,直观地理解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小组讨论分析其危害等,最后可以用板报、活动汇报、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
五、结束语
只有将安全主题班会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够使得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趋向于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尝试,使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柯瑞省.中职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05):19-21.
篇8
【关键词】暴力;问卷调查;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B848.4 B 845.6 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72-03
校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随着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校园暴力作为不可回避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探讨唐山市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4-5月,整群抽取唐山市4所高校一~五年级大学生,并对其进行调查。在3所非医学院校分别选择文理主干专业各一个,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各抽取2~3个班级;医学院校以临床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调查4~6个班级,对所抽取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 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2%。年龄为17~29岁,平均(21.4+1.5)岁;其中男生1233名,占41.7%;女生1724名,占58.3%。大一学生782名,占26.4%;大二717名,占24.3%;大三922名,占31.2%(包括医学院校大三、大四学生);大四536名,占18.1%(包括医学院校大五学生)。1.2方法和内容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向学生详细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保密方式,集中以自填式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近1a内暴力发生情况:施暴情况、受暴情况、暴力发生的时间地点、暴力的应对方式,以及学生期望的暴力干预措施等。
1.3相关定义(1)校园暴力。根据WHO对暴力的分类方法,校园暴力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导致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暴力包括①身体暴力:拳、打、脚、踢等可导致疼痛、伤害或损伤的暴力行为;②心理暴力:恐吓、恶意中伤或诽谤、威胁、歧视、索取金钱或物品;③性暴力:性骚扰、犯、待、被迫观看等。本调查将“凡对他人施加过1次或1次以上暴力事件者”定义为1例暴力事件的施加者。(2)不良行为。吸烟、酗酒、看武打电影或玩网络暴力游戏。(3)暴力经历。包括家庭暴力经历或校园暴力经历,遭受过父母的打骂或遭受过校园暴力等。(4)暴力环境。生活或学习环境中存在暴力行为,目睹父母间经常吵架、推搡或撕扯衣服、进行强烈的躯体攻击或者目睹过校园暴力行为。(5)暴力观点。支持暴力行为的态度或观点,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拳头比语言管用、武力是力量的象征、反对“无论什么理由,使用暴力都是不对”等观点。
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X2检验描述暴力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模型对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近1a内,有575名学生报告曾遭受或对他人施加过暴力,校园暴力发生率为19.4%,其中躯体暴力146例,发生率为4.9%;心理暴力547例,发生率为18.5%;性暴力73例,发生率为2.5%。施加校园暴力者193人,发生率为6.5%;遭受暴力者499人,发生率为16.9%。暴力发生的类型中以心理暴力最多,遭受暴力发生率高于施加暴力发生率。
2.2学生施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2.1个人因素对施暴行为的影响不同学校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26,P=0.008)。男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为9.9%,高于女生的4.1%(X2=39.314,P
2.2.2家庭因素对施暴行为的影响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3倾向因素对学生施暴行为的影响有不良行为、有暴力经历、持有暴力观点、暴露于暴力环境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均高于无不良行为、无暴力经历、无暴力观点、未暴露于暴力环境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4施暴行为的多元Logistie回归分析将施暴行为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对学生施暴行为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1=医学类,2=理工类,3=师范类,4=综合类),性别(1=男,2=女),父、母亲职业(1=知识分子,2=工人农民)。父、母亲文化程度(1=本科及以上,2=专科,3=高中及以下)。家庭结构(1=双亲,2=单亲及其他),家庭收入(1=15000元/月),家庭关系(1=和睦、2=不和睦),不良行为(1=有,0=无),暴力环境(1=有,0=无),暴力经历(1=有,0=无),暴力观点(1=有,0=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家庭收入、家庭结构不完整、有暴力观点、暴露于暴力环境、有暴力经历学生施加校园暴力的危险性高,见表3。
2.3施暴对象及原因
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为6.5%,施暴对象主要是本校学生,占33.7%;此外为校外青年(11.4%)和校外学生(7.3%)。主要施暴原因前几位为语言摩擦(23.9%)、
为了朋友(11.4%)、饮酒(11.4%)、恋爱(7.7%)。
3 讨论
从暴力发生的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青少年中分布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唐山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19.4%,以心理暴力发生率(18.5%)最高,其次为躯体暴力(4.9%),性暴力(2.5%)最低。与荆春霞等…报道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大学生施暴发生率有性别差异,女性暴力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与女生相比,男生天性活跃好动,易冲动,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男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于女生,且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彼此之间的包容和谦让较差,易引发语言摩擦,甚至出现大打出手等事件有关。可见,校园暴力重点预防对象应为男生。
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本研究显示,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国外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容易发生校园暴力,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环境及教养方式差异有关。所以对学生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在生活中不攀比,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家庭结构与子女校园暴力行为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单亲家庭及不稳定家庭的增多,父母长期争吵或离异,使孩子承受着心灵创伤,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叛逆心理;此外,不和谐家庭的父母往往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任自流,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这些均是可能引发许多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由此导致单亲家庭的学生施暴率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与徐树勋的研究结果一致。
篇9
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1. 营造和谐环境,奠定教师职业幸福基础。我校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系统,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绩效发放、职称评聘、评优选先这些教师关注焦点问题晾晒、解决于阳光下,将学校的需要转化为教师的需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达成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致力于打造一个理解力、执行力强,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在管理上做到知人善任,推功揽过,营造和谐而幸福的氛围:风清气正让教师安心,合作共赢让教师舒心,人文关怀让教师暖心。
2. 助力专业成长,挖掘教师职业幸福源头。教育行业本就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要达成为人师表的境界,有赖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丰富以及高质量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此,我们通过帮助教师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新手―骨干―名师);帮助教师锤炼内功,增强实力(校本研训、课题研究、学习培训);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获得成就(根据教师的年龄、水平,分层组织展示活动)等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加强观念引领,升华教师职业幸福感。(1)以人为本。以了解、尊重教师为前提,以依靠教师为方法,以满足教师合理需求为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教师的尊严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2)培训学习。如邀请心理学教授作《做一个幸福的人》专题讲座。在培训学习中提升幸福感知力,得到心灵慰藉。(3)书海遨游。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开展同看一本书,一起去“当当”,书评大赛等活动,帮助教师拥有积极的心态,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力
1. 尊重生命。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当为生命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尊重生命,首先是爱己,还要爱他人。由于缺乏对生命的尊重,部分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发冷淡、冷漠甚至冷酷,以致校园欺凌、恶性事件频发。为此,在毕业典礼上,笔者逐一念出所有毕业生的名字,让每位孩子在全体师生注目中上台领取毕业证书。借着无数类似这样的细节让孩子感受我们对生命的尊重,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尊贵和无可替代!
2. 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作为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学生未来必备的素质之一。在班级建设中,我们通过共同讨论树目标―团结合作理问题―达成任务创特色的程序,让每位学生参与并融入到班集体中,将团队精神的培养做细做实。教学中则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共赢。
3. 健康理念。健康是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学年召开运动会,每天落实两操、大课间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评比,全员参与;开设各项体育兴趣小组,让体育锻炼成为每个孩子的习惯。同时,学校配齐专任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并设有专用的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疏导和拓展训练,为学生身心插上两翼,健康翱翔。
4. 责任意识。在责任意识的培养上我们把握几点:培养孩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义务感使命感;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培养孩子忠诚、坚守的品质。将教育落脚点放在对学生自我管理上。通过设岗定责,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学会自己的计划自己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后果自己担。
5. 阅读习惯。我们每年拨出专款充实图书馆,班班“图书角”;每年4月“读书节”;每天20分钟阅读时间;借助校园网、广播、海报等多渠道好书推介;举办“图书漂流”“我与作家面对面”,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活动”,筹建心天地多媒体阅读教室,加入“中国青少年互动阅读平台”书香网,成为“书香联盟”一员……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营造滋养终身的学校文化
1. 创建学校精神文化。(1)传承言行一致的校本文化。言行一致是我校校训。自创办以来,沿用至今。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实践,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文化的精髓,办学境界的不懈追求,是我希冀所有“西隅人”都能烙印上的标识!(2)形成融合共生的人际文化。从提升价值理念,开展文化自诊,建设“学习共同体”等着手,形成平等、和谐、愉悦、宽松“融合共生”的学校人际文化。(3)建立人文规范的管理文化。围绕“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原则,通过整合修改规章,完善制度体系;坚持感情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实施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等一系列举措,创建人文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校园和谐氛围。(4)弘扬闽南风味地方文化。充分挖掘一切可用资源,通过一系列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动,让师生找到“根”的文化,拥有家国情怀。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特点,集闽南特色、艺术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既有整体统筹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细琢。同时,将闽南文化渗透于学科教学及日常活动开展中,通过教育行为无处不在的浸染和熏陶,让师生烙上根文化的印痕,培植强化爱乡、爱国的情感,涵养闽南特质。
2. 营造学校环境文化。(1)以先进建设理念为引导,创设崭新风貌。(2)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人文校园。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春风化雨,滋养师生。(3)以班级特色为抓手,建设学生家园。
3. 构建课程文化。我们本着“关爱生命、营造滋养终身的学校文化”的办学理念,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创新性落实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实际,开发了南音、足球等根植于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同时,还利用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搭建特长发展的平台。并利用国旗下活动、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课本剧展演、班级特色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及“我们的节日”、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生德育教育 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学生的性格、人生目标、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全面提升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有效的提升。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完善中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将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全面的、高效的中学教育下,获得更加理想的成长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将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同时由于很多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因此其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中学生受到社会上所流传的不良风气――“享乐主义”的风气的影响,生活态度的积极性较为低下,自私自利、盲目攀比以及性格懒惰,是很多当下中学生所具有的通病,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极不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合格品德的养成。中学生是中国未来进行良好的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由于网络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宣传,加之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很多中学生的人身观和社会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很多校园打架斗殴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很多女生也参与到了暴力之中,新闻报道的校园欺凌以及中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缺失的结果,由此可知,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小到决定了每个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大到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二、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
在传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课堂上,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完全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使得传统的中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成果十分的不乐观,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完善新时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提升中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时效性。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主要可以将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
开展中学德育教学课堂,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将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良好的符合时展需求。同时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以及自我价值的良好体现,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在德育教育课堂上,真正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养成。
(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
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不明确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开展等同于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认为德育的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政治科目考试成绩,这种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定位上的缺失,致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结果也成必然。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地位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三、结语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思考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是全面提升我国的人才综合素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甘志像.中学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