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手段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众多考古遗址和田野文物如繁星般散落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大批于无声处挥洒汗水的基层文保工作者在默默守望这些五千年中华文明。只是,与他们日夜相对的文物的巨大价值相比,他们自身发展的空间与可以凭借的资源有限,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叹。目前我国基层的文物保护手段十分有限,文物部门许多干部呼吁,法律修订时应当多多考虑现实中基层文保这支“无名英雄”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保工作者人手严重不足。基层文管所不但人员少、巡查任务重,还缺少有效的执法措施,比如遇到村民在帝陵周围埋人堆坟,文保员只能口头教育。即使获悉重大违法线索,文物部门也只能下达督办文件或通报批评,实际收效有限。二是相较于大遗址的重要价值与保护利用的高难度,当前文保部门普遍存在级别低、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物部门管理下放到基层后,话语权逐步降低。且保护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和国土、建设、林业等多部门协调,工作往往推进缓慢。三是文物保护技术能力和人才机制有待提高。现阶段文保工作“物防”“技防”谈不上,主要还是靠“人防”,但文物部门普遍人力不足,借重业余文保员或群众文保员是常态。不过,他们的身份在文物保护法中并未明确,因此合适的待遇保障也都无从谈起。
基层建议:一是加大政府对文保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可由文物部门牵头,建立国土、规划、农业等部门联合参与的文物保护中心,随时处理文物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文保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针对文物保护范围大、等级高的保护区,应按照符合其保护利用需求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除了发挥好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还应在全社会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特别是让文物所在地的民众产生历史文化自豪感,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此外还需要拓宽参与渠道,理顺参与机制,让有意投入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能够更好地贡献力量。三是加强基层文保人员队伍建设,并运用多种手段保护文物;优化管理与考核体制,真正发挥基层文保部门的作用;拓宽基层引进专业人才的渠道,同时加强在岗文保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文化自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篇2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强化
引言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是博物馆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宝贵的文物能够流传于世,势必要有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势必需要有科学的存放方法,所以说强化文物保护的力度,是传承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要求,也是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目前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不足之处
1.轻人防,保安队伍建设薄弱。博物馆中会保存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它们也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被文物的经济价值所诱惑,进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偷盗文物。为了能够确保文物的完整和安全,博物馆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保安队伍,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博物馆在保安队伍的建设方面不够重视,实际上一套完整的保安体系包括物防、人防以及技防三个部分,物防与技防是人防的物质基础,如果博物馆过渡关注技术防卫,在监控体系与安放设施上比较完善,但是保安力量却不够,这就会大大削弱整个保安系统的工作效力。即便是一部分博物馆建立了保安队伍,但是保安人员的素质低,流动性大,没有完善的编制,缺少工作责任心,无法满足现代现博物馆的保安工作要求。
2.轻微观,过失行为事件处理不当。博物馆现阶段的安全防御在微观控制上力度不够,监控系统、安放设施、行政部门属于常规检查,这些检查都是采用宏观手段,针对破坏、防火等方面展开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细节上有所忽视。从多年来博物馆破损案例分析发现,很多文物破损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在平时工作中不经意间损坏的。因此强化文物保护过程中,必须要对过失事件等微观管理加大力度。
3.轻制度,相关领域规章制度缺失。制度是人们行为得以规范的保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具有严格的规范制度规范工作者的行为,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目前很多博物馆缺乏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不足,因此而导致的工作失职,文物损毁问题很多,并且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落实很难,程序复杂。
4.轻解决,很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博物馆文物保护内容很复杂,很多博物馆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在日常问题上,管理者以及领导对工资问题、制度问题、信息交流等方面不够重视,因此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解决起来非常麻烦,最终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
二、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1.规范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强化文物保护,首先要强化文物藏品的管理规范,博物馆文物大部分是收藏的,文物与一般的自然物体不同,它们本身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它们一旦被损坏,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必须要针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存工作进行细化,规范每一道保存收藏工序。引入完善的文物收藏硬件设施,文物需要在一个宽敞、干净、安全的环境中保存。因此博物馆必须要专门的文物保存场所。然后,基础细节不容忽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中藏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文物调取、归仓会更加频繁,这个过程中,入库登记、统计等环节都要做好。要为每个藏品建立自己的档案,同时整个博物馆所有藏品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档案。
2.重视文物保护人员的培养。与其他单位相比,博物馆是比较特殊的单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博物馆知识以及各种先进的保护手段等等,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提升文物保护力度,确保管理效果,必须要建立一直高素质的博物馆人力资源队伍,重视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博物馆工作也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博物馆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该创新形式,多渠道地引进人才资源,广泛吸纳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的运行机制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可以有计划地调入一些有一定专业技能、知识丰富的技术管理人才,鼓励专业对口的院校生进馆工作,这样既可以引进人才,又可以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还可以让现有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聘请专家、专业人员帮助指导、研究工作,通过政策指导和业务指导,提高本馆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
3.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博物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明历史的重任,因此强化公众保护意识,为博物馆未来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根基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提升文物讲解员的专业技能,只有讲解员对博物馆文化价值了解透彻,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发展中,切实承担起对文化传播的责任。大力加强讲解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进行业务培训,如通过开班前会,举行培训,由老讲解员示范讲解,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可在淡季采取专家授课、专题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讲演比赛,调动大家培训学习的积极性。结束语博物馆事业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所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也势必会迎来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博物馆必须要从基础性工作开始落实,夯实博物观的根基——文物保护工作,只有文物得以安全、完整的保存下来,博物馆其他工作的开展才具有意义,强化文物保护力度,才能够突出文化特色,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斌.文物藏品保护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5(11).
[2]李彬彬.浅谈青铜器的科学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5(07).
篇3
关键词:文物 保护
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这是文物工作的根本问题。否则岂非成为无的放矢了吗?可这根本的问题过去却没有很清楚的解释。过去有一句话:“文物者,旧货也。”这句话批得对。因为文物中间有许多是不属于旧货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旧货都能成为文物。上述的说话是一种误解,这和文物就是“古物”或“古玩”这些旧概念是不能分的。
建国以来,国家公布了文物保护法,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址、建筑物等都称之为文物,这可以说是一种创举。因此在中外文中很难找到一个相称的准确译名。为什么一些完全不相同的东西能统一在“文物”这个名称之下呢?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文物法》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说:“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既然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建设精神文明,那么凡是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遗物,都应可称为文物。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遗物,都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作用的,否则,我们的大地上将充满着过去遗物,以至新的社会建设将无法进行。因此“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又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什么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那就要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鉴定。一般说凡是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即可称之为文物。如果以为自己不需要时,就可将一些物品排除在文物之外,称之为“非文物”,过去有过这种例证,那是不妥当的。
如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俗名赵州大石桥。是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古单券石桥,券跨37.02米,尤其值得一提的,券上另有四个小券,即可减轻桥的本身重量达500吨,又可在洪水期间起到泄洪的作用。桥的矢度7.23米,加上四小券,桥身仍是较为平坦的。券上加券是中国古代石桥的创举,早于欧洲数百年。该桥在1955年经过修正后,其下游早筑有便桥以便行人车辆的行走。为了便于保护,该桥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不再作为实用的桥梁保存了。据说北京的卢沟桥也有“退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之说,这颇能发人深思。我们试看放在陈列柜中的一只青铜爵杯,这本是古代贵族的饮器,现在绝不再以一只酒杯视之,而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时手工艺水平的表现。观于此,文物于一般物品的分别,也就清楚了。所谓“看看者”,就是要把一件文物看做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艺术、科学水平的象征,给我们以启迪与教育。普通的东西一般是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为我们服务的,而文物却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艺术、科学水平来作为其价值的,主要是以它的历史作用来为人们服务。
既然文物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的宣传工作做的很不够,但是文物破坏的现象,似乎还没有今天这样的严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事客观形式使然。因为过去破坏文物的经济动机比现在少一点,文物的出卖,也不如现在这样的顺利,这是一种客观形势。我们应当从主观上加紧对偷盗文物的打击,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除此以外,更要注意重点保护的政策。因为从一开始文物工作实际上就在执行这种政策,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于主观需要。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都谈到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可以说是保护一切文物的原则。所以不改变原状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古建筑是最为复杂的,要按此办理,其他也应如此。因为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例证,应该有其真实性和科学性,否则文物的价值也就大成问题了。目前有好多的好心人往往画蛇添足,将真文物修成了假文物。例如过去的辽宁义县的辽代奉国寺,大殿中本来有一堂相当漂亮的辽代童男女塑像,可惜在解放之初就被一位老工匠加塑得面目全非,有的双手所捧的东西,一看就是后来所加决非原物,现在无法究其责任问题了,但足以引以为戒,希望今后再不发生这类事情了。
有些人是不理解保护文物的。他们认为,倘若一切不变。都按照原状保护起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改革变化的教导,不是正相反吗?但是“文物保护法”已经公开颁发,公开反对者表面不多,而实际不执行的还是不少,这是反对派中间最严重的。这里我们决不可犯“凡古皆保”的错误,否则我们的社会只能停止不前了。但我们也不可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凡是古东西都要抛弃。我们留下一些古旧的东西,目的就是为着比较,一方面保留灿烂的古代文明,一方面也显示了今天比起昨天来,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去我们的保护多是带有偶然性的,一些应该保留的东西,偏偏毁掉了,现在需要根据文物保护法,重新调整充实文物保护的办法,对此,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仅供后来者努力完成。
1、文物不是一般古玩,应当改变陈腐的旧概念,这种概念首先大家、特别是文物工作者是必须明确的。
2、文物始终是在破坏中获得保护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面对着文物受破坏的局面,采取一切努力保护手段。另外,也不能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应该大力宣传文物新发现的重大意义,因为那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3、要发挥文物的教育汽笛作用就是一定要加强文物的研究工作,应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都进行,单独文物部门工作者是不行的。
4、近些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把文物工作的政策理论建设搞起来。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这个文物古迹公布浩如烟海的文明古国将无所适从了。
参考文献:
【1】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
【2】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
【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篇4
关键词:大遗址;文物古迹保护;城市现代化;意义;理念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3-54(4)
中国名城: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100处重要的大遗址列入保护总体规划,为此还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为更好地探讨大遗址保护工作,交流大遗址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2008年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家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2009年10月底又举行了第二届国家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请关司长介绍一下目前中国大遗址的概况。
关强:大遗址从概念上来说,是指价值重要、规模也大的遗址。经过5年努力,从南到北,由东到西,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已经形成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重要大遗址为重要节点的基本格局。
中国名城:国际视野下的当前中国大遗址保护水平如何?今后的打算是怎样?
关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做得不错,对遗址保护、遗址与环境方面也很重视。中国这些年对大遗址做了些保护。以前各级政府,包括文物部门及广大群众对大遗址不了解,位于城市建成区内及城市近郊、远郊的大遗址未得到重视,大遗址面临破败的境况。看到这样的情况,国家文物局很早就提出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构想,以期使那些价值大、规模也大的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自2005年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以来,大遗址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果。2008年在西安、今年在洛阳举办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规模都很大,北京、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各地的措施、经验和探索。总体来说,中国大遗址保护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阶段,但很多地方是刚刚启动,完成的点还不多,中国大遗址保护的路很长,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大遗址保护,我们打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得到大力推动和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成30处考古遗址公园和50处遗址博物馆。
中国名城:现在是否有一、两处保护得比较好的大遗址?
关强:这要看取的角度,总体来说,大遗址保护总体的量很大。集安高句丽遗址保护工作可以说相对做完了,因集安的区域小,加上通过200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从国家到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另外还有一些点,如安阳殷墟,它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保护和展示都做得不错。纵观下来,很多的点在大遗址的核心区或局部做了工作,因此我们只能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中国名城: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的意义为何?
关强:从文化角度来说,大遗址积淀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对现在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价值。大遗址作为古代人类的重要居住点,大多位于现代城市之下或是临近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建设项目与大遗址相关联,多数表现为一种对立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而文物保护工作也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希望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既可以使遗址得到保护,也能使遗址在城市整体功能上发挥作用。我们认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最终的保护结果不是绝对意义,遗产保护过程本身就是意义。2008年通过的《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中提出:大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大遗址保护对建设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保持文化多样性,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是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它所实现的文化价值是一个长远的价值、可循环的价值。
中国名城:考古遗址公园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展示形式么?
关强:“遗址公园”的概念最早由西方提出,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我们国家在很长时间内,特别是文物部门不太愿意用“公园”这个词,是出于对遗址“园林化”的担忧。过去把遗址叫做“遗址保护区”,后来“十一五”规划时叫做“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没用“公园”二字,避免在用词上犯错误。我们最早批复的是圆明园的遗址公园规划,尽管圆明园本身就是园林,还是引起很多争论。随着时展,城市需要公园,文物保护工作要和城市、社会发展相结合总要找个契合点,我们愿意提出和发展“考古遗址公园”这个概念,也在抓紧整理、制定考古遗址公园标准,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界定好考古遗址公园,避免它被纯“园林化”。
总的来说,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依托考古成果所建成的考古遗址公园以遗址为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相较于单纯的遗址保护而言,它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其服务公众、反馈社会的功能更加突出。大遗址并不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就在百姓身边,我们希望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让老百姓了解并接近那些曾经发挥重要作用、有着重要价值的遗址。
中国名城: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应确立何种理念?
关强: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最近的文物保护工作,我们提出下面理念:一、文物要有尊严,大遗址也应该要有尊严;二、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或者说融入当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三、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的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改善民生。在2005年之前我们主要是以“抢救性保护”为主,没有涉及“利用”。现在我们提出,保护工作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协调,这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以上是大的理念,就大遗址保护来说还有一些具体的理念:一是规划,把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二是基础工作,依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加强大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力度。我们强调考古报告的出版,因为它一方面是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在向社会做宣传:三是传承,过去将保护和利用对立地来看待,现在我们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将它们比喻为“乌之两翼”、“车之两轮”,都是为传承服务的。我们提倡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文物保护的目的。
中国名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有哪些特点?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关强:大遗址价值重要,规模也大,这就决定了大遗址工作覆盖面很广,我们的考古工作不一定完全做完,由此决定了大遗址保护, 工作不是短期行为。从考古角度来说,要做多年的工作才能全面了解大遗址:从保护的角度来说,要很长时间才能把大遗址保护完整。对大遗址保护工作我们要树立长期性的想法,因此要有计划性,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分阶段安排大遗址的考古、保护和展示,不论哪个阶段都要强调科学性,使遗迹传承下来。我们的思路是把有遗迹的区域通过考古工作来了解清楚,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与现有的城市公共绿地或规划用地相协调,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保护好遗址。
经费是遗址保护的难题。我们提出的是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导,多元融资并行的资金投入模式。除了财政投入外,还有企业投资和个人捐赠等途径。现在我们对民间资本的吸引还比较有限,国家没有出台合理的政策和机制,比如免税等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投资遗址保护和开发。而国外是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在吸引社会资本的同时需要注意遗址保护毕竟是社会公益事业,不能过度市场化,商业化,要真正把精力放在保护工作上来。
中国名城:在城市中心区开展大遗址保护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关强:在城市中心区开展大遗址保护对大遗址保护考虑到它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急功近利,一切基于真实数据,采取科学的保护手段,用国际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做好城市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规划,立地方法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政府提前做好宣传,把文物保护的相关理念向人民灌输,把城市发展远景的蓝图向百姓描绘,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和谐。我们鼓励将保护点和考古点对公众开放,让老百姓参与并学习。我们持续地做遗产保护的过程就是在保护、就是在宣传、就是在惠及人民群众。
中国名城:据洛阳市大遗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保护目标是经过几年努力,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形成以明堂、天堂、应天门、定鼎门和定鼎门城墙、隋唐城植物园、洛阳博物馆新馆为核心的面积达5000亩的一个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关司长在参观了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项目现场后有什么想法?
关强:大遗址保护和展示需要不同的方法。西方建筑材料多以砖石,可以在原址上作可辨识地往上续建,它的遗址可露天保护。东方的传统建筑多是土木结构,经千百年,建筑实体多已不存,只剩基础,对它的保护和展示要结合东方的特点、遗址的现实情况和当地的气候等因素,是建塔式的保护棚,还是回填或其他,都要经过专家论证。洛阳定鼎门遗址采用钢架结构,无柱的大跨度空间展示了遗址的全貌:地下部分的遗址展示区,使考古发掘出土的门道、柱础等得到了原址保护展示。中国的大遗址各具特色,要深入理解遗址文化内涵,防止遗址保护方式的雷同。从保护理念上,我们一般不主张复建。
中国名城:当年武则天下令所建的明堂、天堂是唐代洛阳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一改宫中主殿为单层的传统,是唐代宫殿建设上的重大标志建筑。在隋唐洛阳宫城核心区保护现场,不知关司长是否留意到一块展板上绘制了建成后的天堂,可否想象建成后的天堂将成为洛阳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关强:经过考古发掘,目前对明堂、天堂的建制和布局已经逐渐清晰。依文献、考古发掘资料制订的保护展示方案还在审批之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还只是个概念性设计,不敢说天堂今后会成为洛阳的新地标。
中国名城:激活名城千年宝藏,“在保护中利用”和“在利用中保护”,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并进,政府应作何为?在并进过程中需注意哪些?
关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携手共进当然很好。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通常说保护和利用是手段,传承才是真正的目的。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可以拉动其他产业,如旅游,而周围环境的提升、设施的完善也会带动地产的增值。
中国名城:未来陆续建成的考古遗址公园将采用怎么样的运营模式?
关强:不同地区不一样。我们有个底线,就是把大遗址保护好,明确大遗址的所有权,在不出底线的前提下,各个城市采取不同的办法。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 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阻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直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为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发展前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城乡人口分布格局被打破,城市化进程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城市建设最初往往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新建筑错落夹杂在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建筑中,严重破坏了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印记。个别地区进行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美其名曰使当地居民走进现代化、共享发展成果,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遗留下来的许多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悄然逝去、不可逆转。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被西方价值观所影响。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本身不存在问题,但是喜新厌旧、抛弃自身的优良传统文化,却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和危机。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坚实纽带,在发展之路上维系着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这个国家以及国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的源泉。近些年,国家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由上而下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受城市化影响,历史文化的生存空间狭小、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保护手段及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阻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保护的生态意义和战略意义
就生态意义而言,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的精华积淀,同一片土壤孕育的人民都会对自身所在的文化圈产生认同感。认同感根植于相应的历史文化中心,由内而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此。在不断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同时,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只有对既有的历史文化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文化。历史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这与其产生土壤息息相关。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尊重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从战略意义来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这对于民族多样性、民族间的团结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平衡发展而言,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难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视角,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放眼全球,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竞争之外,以文化竞争为中心的软实力竞争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文化的力量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生态文明背景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树立文物保护的文化自觉性。就文物保护而言,要树立文化自觉性,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文化自觉性的观念真正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当中。首先要加强宣传,使人民群众意识到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物保护氛围。其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使民众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当中。最后,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文化自觉性的培养。随着一代代人文化自觉性的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文物保护的状况是值得期待的。
创新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文化保护事业的进行不仅要靠增强文化的自觉性,还要将其纳入合理的制度当中。我们要将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掘我国历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和推广,使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作为市场监管者的政府,一方面应当对市场竞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文化产业处于一个竞争充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杜绝文化产业中的垄断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尊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政府应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贯彻国家关于产业政策的相关精神,可以适当对新兴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帮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和产业格局。
基于战略角度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加快文化保护法治建设进程。对于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一重大课题,法治建设必不可少。历史文化保护仅仅依靠国民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为文化保护确立法律屏障。首先,作为文化保护牵头者的国家,要建立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在法律施行的过程中根据现实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修补和完善,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其次,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各实施部门要真正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文化保护的具体工作当中。对于文化保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则严惩不贷,为历史文化的保护营造一个透明公正、奖惩分明的健康法治氛围。
制定科学、文化的保护管理指标。要想实现对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真正传承,制定科学的管理指标不可或缺。以往的文化保护多在单一学科分别进行,而实际上,每处历史文化遗产地都是一个生态整体,单一的学科研究和对应的保护措施都不能有效保持整体生态的原始状态。因此,对于文化保护管理指标的设计,必须要综合各学科的人力和知识资源,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合作,集思广益,互为依托和支撑,科学创新文化保护指标体系。例如重庆磁器口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涉及建筑学、测绘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真正了解古镇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体系,才能在接下来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准确把握其脉搏,将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充分发掘出来,做到有效保护。
加强文化保护工作技术融合。历史文化受其产生年代的影响,在存在形式和传承方式上都沿袭了古老的传统,这也就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保存和记录手段都相对落后、原始。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都是通过上一代人亲自手传、口授给下一代人来实现技艺的交接和延续,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但是随着快节奏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不可复制的保存方式弊端日益显现。不少年轻人因物质条件等因素,对于传承传统技艺兴趣索然。事实上,我国有不少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正在快速消亡,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这也给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达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目标,我们需要改变单一的传承手段,利用发达的现代科技,将岌岌可危的古老传统用科技的眼睛一一记录,将文化保护工作技术化、数字化、现代化,打破时空的局限,构建历史文化电子档案库,以适应时代要求、应对现实挑战。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①高中羽:《城市:城市视觉笔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叶春生:《活化民俗遗产 使其永保于民间》,《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篇6
[关键词]牟氏庄园 保护 旅游开发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90-01
引言
建筑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遗存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即包括历史遗迹与遗址等建筑实体,还包括这些建筑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我国的瑰宝,值得我们共同来保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建筑遗存出现过度开发,破坏严重等问题,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那么,如何实现建筑遗存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文物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山东栖霞市牟氏庄园为例,对保护与开发原则,保护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建筑遗存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有所帮助。
1 牟氏庄园简介
牟氏庄园为晚清胶东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家族所营建的住宅,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庄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共分为三组六个院落,480余间房屋,建筑面积达786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合院式住宅,院落包括“日新堂”“宝善堂”“西忠来”“东忠来”“南忠来”“师古堂”。庄园从内到外,从材质到装饰都体现出清代与近代农业地主的相关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它汲取了我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中的优秀成果,规模恢宏,内涵深沉,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人文内涵。很多专家学者将其称为“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百年庄园之活化石”。1988年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首先,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建筑本身较为完整,房屋集中,整体环境与风貌未受到较大的破坏,但是庄园四周村落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尽管这些村落的整体意象较好。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周边的环境脏乱差,仅存的部分老建筑破败不堪,面临消失的危险。其次,景区内的水电,防火等基础建设跟不上,导致居民生活品质差,民众参与和保护积极性不高。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与管理滞后,游客体验较差。再次,庄园旅游开发方向比较单一,局限在建筑与发展的展示方面,庄园内的优秀文化与资源还未被充分挖掘与利用。最后,当地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还未形成鲜明独特的旅游品牌。
3 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根本原则
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而旅游开发则是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并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最总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与宣传历史遗存。因此,必须本着保护第一,适度,有序开发的原则进行保护与开发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对庄园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为保持当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环境,完整协调的发展。在开发利用庄园时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循序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为保持当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环境完整协调地发展。在开发利用庄园时,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发,且不能超出庄园的能力。这样在发展现时旅游的同时才不会危及今后的旅游事业发展。
(三)可操作性原则
伴随着时展旧街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居民生活条件较差。这是引发建筑改造的主要原因。居民作为改造中的当事人,由于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也尤为尖锐。因此,旅游开发与保护要注意方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还原居民生活真实环境,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 重视对庄园的保护与修复
庄园中的老房子充满了自然沧桑感,能让我们赏识建筑片段与细节,窥探当地的景观特色,乡土习俗与传统生活。因此,要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处理,针对不同类别建筑采取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包括保存,保护,改造与更新几类。经专门考察鉴定,因为内部结构与外观完好的老建筑可归为第一类。一般通过严格保护手段,保存原样或稍加修缮,基本保存建筑原貌。内部结构完好,但外观,[含门窗]已破损的老房子归为第二类。参照当地建筑风格与手法,利用相关建材修复建筑外观【们,窗,墙体】等,以保持村落的原始景观,将失去原始风貌或风貌欠佳的老建筑归为第三类。需通过专门的修缮或改造使其与整个村落景观协调一致。通常要参照原有的格局进行加固,或者依照原来的风貌重新设计外形进行改建。对于风貌无存,或者在建筑风格与手法风貌和原始景观格格不入,破坏氛围的建筑应予以拆除,或者参照原始风貌进行重建。
(二)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尽管庄园周边的村落环境并不属于历史遗存的主体,但
它们在维持传统村镇聚落景观风貌方面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是庄园历史价值得以成立的土壤,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有利因素。因此,要最大限度保存现有村落景观,不破坏现有格局与结构,包括建筑,街道等组成村落物质环境的基本要素。(1)建筑遗存:相关历史建筑,包括古树,桥梁・河道等;(2)街区肌理:主要指街巷格局・空间形态与尺度・重要景观与标志物;(3)风貌基调:包括建筑风格特点・色调・建筑尺度・道路铺装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延伸旅游产业连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到吃・住・行・购・娱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产业。旅游购物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是重要产业链条。同时。与餐饮・娱乐・游览共同组成了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支撑点。牟氏庄园由于品牌效益尚未形成,旅游消费尚未形成真正的特色,收入来源仍以门票为主。因此,要加强对本地的民俗文化特色设计休闲娱乐活动,通过游客互动式参与,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此外,庄园还应加强与烟台・威海・蓬莱等周边景区的联动合作,相互起到带动牵引作用。因为这些景区均在胶东地区,且都位于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在交通・发展主题方面有着很多的一致性与互补性。若对其进行整体包装,区域协调,那么可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
(四) 材料与工艺的合理运用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牟氏庄园和周边居民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砖石为主。除了填充墙内所用的碎砖与其它建材外,青砖与窗下花岗石砌块虽然年代久远,但质量却非常好。我们在拆除老房子的时候,只要稍微留意,都可以将其在利用。通过原有的建材进行建筑改造与重建,能最大限度保持老建筑的原有风貌,并且能极大节约改造经费。这种做法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于制作青砖的土壤与开采出来的石头均为不可再生资源,若能坚持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另外,还应采用当地的建筑工艺来改造・重建老建筑,以彰显建筑特色。比如,墙体填充材料选用碎砖或用其他材料拼接而成。这充分体现出民居低调与谦逊的文人内涵,还能营造出乡村氛围。
总之,历史遗存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要处理得当,便能确保二者协调发展,不会引起恶劣后果。牟氏庄园作为栖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在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的前提下,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让牟氏庄园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任璐・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平衡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36(11):247-247.
【2】 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7(2):347-349.
篇7
为期九天的第3 2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0日在加拿大魁北克闭幕。作为文化遗产申报的福建土楼和作为自然遗产申报的中国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相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37个。
评论
接连两天传来的好消息,令人振奋――它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存,是世界文明无法割舍的珍贵成员。不过,在高兴之余,更需要冷静和思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现有历史遗存实施的一种保护手段,世界遗产名录依据的是《世界遗产公约》各缔约国之间的“君子协定”,入选“世遗”,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目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是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却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有的为了申报文化遗产名录,强行制造“民俗”;还有的地方申遗只是为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文化”走了形、变了味。
借申遗的成功,把世界遗产当做拉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进行过度的开发和不合时宜的建设,是一种短视行为。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福建土楼和江西三清山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只是欢庆,更不能是接踵而来的不恰当的商业旅游开发。
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土楼因建筑艺术价值高和民俗生活而被关注,它的保护尊重7原生态。
而三清山则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清山人对环境的关爱可谓用心良苦:比如,房让树,路让树,人让树。10厘米以上的树都由林业局编号,建设不能就地取材;实行环境卫生全日保洁,制定和落实了“环卫工作十不准”准则,攀岩工、环卫工每天巡回收集垃圾并统一下山装车运往垃圾场;做到净菜上山,洗涤下山,避免山上人和植物争夺水资源。每年三清山景区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于保护环境,迄今景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增至88.11%。
我们应该将上述的这种保护进行到底。可以说申遗的成功,对福建土楼和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应制定远景规划和长效投入机制。目前,各地还缺少对此的全盘考虑和整体思路。希望“申遗”成功之日,也是遗产保护的“新生”之时,如此,“申遗”才有实质的意义。
声音
艰难申道路,也是三清山获得巨大发展与得到有效保护之路。三清山的一峰一石、一草一木,见证着建设者的妙手仁心和殷殷关爱。保护与开发这对旅游景区难解的命题,在三清山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新华每日电讯》
篇8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贵阳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旅游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注意力产业。旅游环境的营建和产品的打造,是为争夺更多的市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切离不开展示、少不了关注。旅游文化产业极具商业化个性、人性化品格、文化性内涵,包容了来自几乎整个世界的注意力。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9年以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出台,寻求对我省旅游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迅速升温,逐渐形成热潮。 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1.1.1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
文化产业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引导舆论宣传、防御文化殖民)、文化传播功能、审美与评价功能。
图1.1
如图1.1所示,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了新闻书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电影电视、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研究、会展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作为核心行业而存在。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是服务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中的互联网、旅行社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销售等行业均服务于处于核心层中的核心行业。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和文化产业外围层衍生和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主要涉及到了服务于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1.1.2旅游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为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向外不断辐射的综合性产业。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亦称“自然景观”,这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构成景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新奇别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体验和心境快乐。
篇9
老村乐居的“复兴”史
“在青石板路上奔跑、在层层叠叠的老房子间和伙伴游戏、在山脚的池塘摸虾捉鱼。”
这是65年前出生在离昆明城区25公里外团结街道乐居村民小组李法存的儿时记忆。60年后再回乐居,已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的他为家乡带来新的发展前景:聘请他的乐居古彝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规划把老乐居打造成“原汁原味”且包括民俗旅游、生态农业的“旅游小镇”。
据《龙潭志初稿》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进入云南,龙潭被划为昆明县右所垦区的石鼻里,同时也将生活方式、建筑形式带到了这里。北方的四合院文化融入当地风土,形成“一颗印”式建筑形式。眼下,乐居老村连片的“一颗印”建筑共有80多栋,其中30多所“年纪”已经超过200岁,40栋年纪超过100岁。这些老屋建于一座小山坡上,坐西朝东,前面有开阔的农田,民居建筑顺山势而上成带状分布,随地形起伏,层层叠叠,连接这些房子的是50多条清亮的石板路。
如今这个建于元末明初的彝族村落已经没有了李法存少时的印象,过半村民已搬离老村,许多木结构的“一颗印”摇摇欲坠。这个昆明近郊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一颗印”古建筑群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乐居村很早就有打造旅游小镇的想法。”目前已和各级政府及乐居村民签订协议的开发商负责人赵志敏回忆,接手前之所以有一半村民搬出老村,是因为2000年左右一家外地开发商开发未果,甩下的“烂摊子”。失去主人的房屋由于没有人修补,逐渐走向坍塌的命运。也有屋主开始向木结构的老屋浇筑水泥,加上红砖,老屋变得“不土不洋”。
2011年,乐居被划入紫线保护范围(即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明确了21.49公顷保护开发范围。这意味着,无论是村民还是开发商都不可以随意改造乐居村老建筑的风貌外观。
2013年9月,乐居村进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榜单”。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老村得到了政府和市场资本的双重关注。
现在,开发商开始对老屋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工作,“工程队伍建立了建筑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房屋的院落格局、风貌形式、历史文化对房屋进行三级分类,对每栋房子提出专门修复方案,展开维护、改善、保留、整修、拆除、维修六种保护手段。”赵志敏介绍。
眼下,乐居已有8栋老屋开始进行修缮,而每到周末,都有大量游客开始进入乐居观光。预计再有5年时间,乐居旧貌将能完全恢复,并为游客提供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来自市规划局的消息显示,待审批通过的《昆明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已经梳理出昆明全市域范围内的25个历史村(镇)。一旦这份保护规划开始实行,属地政府将对这些历史村(镇)的保护开发进行专项规划。散落昆明各地的历史村(镇)将成为昆明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新亮点,展示老昆明历史文化的新名片。
老村化城:城市化进程中的艰难守望
几乎同时与乐居一起圈入紫线保护范围的,还有位于马金铺的化城。
从昆石高速出发,出马金铺收费口,走一公里左右的土路就能到达化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早在四五年前,就有消息说要引进开发商,把我们这个村打造成比官渡古镇规格还要高的旅游小镇。但几年过去了,却一点动静也没有。”65岁的化城村民李福旺每天都要去的老年活动中心,是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一颗印”建筑,典型的“三进两退”。耳房正上方的屋顶用一块薄木板钉住,“二楼地板已经变形了,只能先这样简单修一下。”他说。在化城,这算是保护得较好的老屋。紧挨着老年活动中心,是化城以前的“书院”,现在出租给私人,两进的院落分租给8户不同人家。“小时候,化城16个村小组的孩子都要到书院上学,但现在这房子老得厉害,私人也只能修修漏雨的地方。”出生于1945年的村民赵贵昆介绍。
史料记载,化城在公元1275年为归化县,康熙1668年并入呈贡县。村中最显眼的建筑穿心阁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2008年,同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的瑞士苏黎世文物保护专家在考察古滇文化时,把修缮这一楼阁列为双方合作项目,苏黎世方面决定拿出近30万元专项资金,并派出专家指导,修缮范围包括楼阁的主体建筑和彩绘。
为了保护穿心阁所在老街区的建筑风貌,政府在几年前就将其圈入“紫线”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与乐居一样,这条街上的建筑不能随意改变。“我们不能拆,修缮也只能是缝缝补补。”李福旺说。整条街上的老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歪歪扭扭,整条的青石板路也已只剩下部分。已经搬离的村民并不愿意拿出大笔资金来修缮老屋,他们要么已住进附近新盖的小洋房,要么在不远处的高楼里置下了房产。而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没有安排专门用于历史村(镇)修缮保护的经费。也并非每个历史村镇都能像乐居那样,找到“一拍即合”的开发商来进行保护开发。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迎来新机遇
拥有1249年建城史的昆明“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的鲜明特点广为世人认同。昆明的名城价值与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和必须维持、强调的重点。
去年9月,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中,乐居村与晋宁县晋城镇福安村、双河乡田坝村、夕阳乡木村、夕阳乡打黑村、六街镇新寨村以及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7个村落榜上有名。但这7个传统村落中,只有乐居村已经交由社会资本进行规模化保护与开发,而其他6个村落传统民族以及古建筑的传承保护则陷入与村民城市化的纠结当中。
在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这些历史村(镇)将成为“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迹‘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文化‘走出来’,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的有效载体。而这本身也是个三赢的过程。
对于历史村(镇)的村民来说,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甚至能够实现就地就业;对企业来讲,具有唯一性、原真性的历史村(镇)将吸引很多观光客,形成新的盈利点;而对于政府,在保护规划指导下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历史村镇保护开发领域,将解决历史村镇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人才紧张等难题。
篇10
关键词:御史中丞第保护修缮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概况
御史中丞第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茂新村,距今约有三百余年历史,是一处典型的明代晚期建筑群。它坐北朝南,呈基本型四合院式格局,主要由门厅、正厅以及东西厢房等围合而成。由于入院大门的两侧余塞板上刻有“敷文待制家,御史中丞第”两行文字,故建筑群因此而得名。御史中丞在宋代以前为御史大夫的副职,到了南宋则仅有御史中丞一职,为正二品官员;明朝废除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分左、右副都御史,实际上相当于宋朝的御史中丞,后人也常将这两个职位比做御史中丞。后人常将这两个职位比做御史中丞。敷文待制也是宋代才出现的管职名。但从形式上考证该建筑应为明代建筑。
该御史中丞第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保存完整,地方特色浓郁,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科学和艺术价值。建筑群被发现之前,曾被村里人一直当做祠堂使用,后来租赁给一家小型工厂做为厂房,其正厅部分则变成了工厂堆放产品的仓库。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经过专家的多番实地勘察和论证,依据其建筑布局、形制、结构以及遗存的雕刻文字,最终认定为这是一处级别较高的明代官宅。由于记录文字资料尚缺,官宅主人身份一时还很难认定。但是,据推测很可能与村内林氏家族有极大关系。2010年9月,此处建筑群被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二、建筑形式及特点
御史中丞第为明代晚期所建,建筑群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该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群体建筑,为一进院落的建筑群。建筑群由北向南依次降低。均为砖木结构,进入大门后为一个尺度很大的敞开空间。该院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占地面积582平方米,容积率85.05%。其营造手法在细节处理上与明清官式营造手法颇为不同,布局灵活、结构精巧,具有典型南方建筑的特色。
(一)门厅
门厅为抬梁式建筑,但局部具有穿斗式建筑特征,五檩硬山屋面,平面呈长方型,面阔五间,柱根轴线距21.09米,进深二间,柱根轴线距7.21米。单檐合瓦硬山屋顶,上分三条清水脊,东西两间个一条,中间三间一条。为满足大门的要求将门厅南部(含中柱)分为4等份(三间总柱根轴线距12.4米,每份3.1米),中间2份为大门(大门总柱根轴线距6.2米),同时又将中间大门部分分为三间面阔(明间柱根轴线距2.8米,两侧次间柱根轴线距1.7米),即呈现出正门面阔三间、前厅面阔七间的假象。另外,为满足大门设立八字墙的需要,大门处4根檐柱向后退0.4米。平面将6后檐柱及其他中柱根露明,直径0.24米。圆形木柱,石质鼓形柱础,大门檐柱柱径0.27米,柱础鼓径0.44米,高0.28米;其他柱柱径0.24米,柱础径0.3米,高0.26米。石砌台明,高0.2米,阶条石压边,一层如意踏跺。梁架具有典型南方营造手法,梁架不对称。南侧脊步、檐步均为1.17米,头举0.64米,二举0.66米,分别为5.5举,5.6举,北侧脊步、檐步均1.37米,头举0.56米,二举0.72米,分别为4.1举,5.3举,与清官式作法出入颇大,具有典型地方手法特征(清官式七檩小式建筑为5举、7举、9举),前出檐总长0.88米,檐口高3.46米,后出檐总长1.06米,檐口高3.23米。大门梁架有雕饰,檐柱上有斗拱。八字墙墀头有人物雕饰,下设须弥座下碱。两端梢间各自围合成一间,厅内北端开双扇攒边门,北墙开四扇直楞窗。门厅与厢房间设景墙,墙上设圆形雕花漏窗。墙体上身空斗清水墙,虎皮石下碱。
(二)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为抬梁式建筑,四檩硬山屋面,平面呈长方型,面阔三间,柱根轴线距7.53米,进深二间,柱根轴线距5.28米。单檐合瓦硬山屋顶,上为清水脊。平面设8根露明前后檐柱、2根中柱,石质鼓形柱础,前檐柱直径0. 26米,柱础鼓径0.45米,高0.29米;后檐柱与中柱直径0. 21米,柱础鼓径0.27米,高0.24米。石砌台明,高0.2米,阶条石压边,一层如意踏跺。梁架为抬梁式作法,梁架不对称,前檐无檐步,后檐步、脊步均为1.28米,前檐脊步1.4米,头举0.54米,二举0.71米,分别为4.2举,5.5举,与清官式作法出入颇大,具有典型地方手法特征(清官式五檩小式建筑为5举、7举)。前檐出檐总长1米,檐口高3.25米,后檐为封后檐。墀头处戗檐为花鸟图案,头层盘头、二层盘头均为素面。墙体上身空斗清水墙,虎皮石下碱。
(三)正厅
正厅为抬梁式建筑,具有典型南方建筑特点,九檩硬山建筑,平面呈长方型,面阔五间,柱根轴线距21.09米,进深三间,柱根轴线距10.74米。单檐合瓦硬山屋顶,上分三条清水脊,东西两间个一条,中间三间一条。平面将6前檐柱,圆形木柱,石质鼓形柱础,柱径0.26米,柱础鼓径0.45米,高0.29米:明间4根金柱柱径0.32米,柱础鼓径0.56米,高0.31米:其余金柱、中柱柱径均为0.26米,柱础鼓径0.45米,高0.31米。石砌台明,高0.2米,阶条石压边,一层如意踏跺。梁架具有典型南方营造手法,梁架不对称。南侧檐步为1.27米、1.31米,金步、脊步均为1.33米,头举0.5米,二举0.66米,三举0.76米,四举0.76米,分别为3.9举,5举,5.7举,5.7举;北侧檐步为1.68米、1.16米,金步、脊步均为1.33米,头举0.63米,二举0.65米,三举0.76米,四举0.76米,分别为3.8举,5.6举,5.7举,5.7举;与清官式作法出入颇大,具有典型地方手法特征(清官式七檩小式建筑为5举、7举、9举),前出檐总长1.22米,檐口高3.44米,后檐为封后檐。金部装修,明间为六扇六抹格栅门,次间为四扇六抹格栅门,梢间为墙上开双扇格栅窗。檐部为前廊,东西两端开双扇攒边门,院墙外设砖雕门头。墙体上身空斗清水墙,虎皮石下碱。
三、建筑病害调查
御史中丞第由于长年受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以及后期使用者改建等原因,其建筑部分梁架结构或构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腐朽等现象。现将建筑病害的调查详述如下:
1、地面与排水
门厅、东西厢房及天井地面上铺设的老石板部分缺失、碎裂严重,地面上堆积着不同的杂物,尤其在门厅和天井处的地面上还有后期浇筑填补的水泥地面。正厅采用的三合土地面有部分面层毁坏,并且西稍间后做的木地板破损、腐朽现象严重。
建筑群内排水系统杂物堆积,堵塞现象严重,造成排水不畅。
2、大木构架
建筑群内各单体建筑的大木构架基本稳定,结构清晰,但部分木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主要详情如下:
门厅内贴靠墙体的柱子均有局部腐烂、霉变的现象,明间入口处的门厅柱间板壁尽数缺失;东、西厢房及正厅除贴靠墙体的柱子局部有腐烂、霉变情况外,其梁柱之间、檩柱之间的连接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朽现象。
3、墙体
门厅的前面为后期临时搭建的棚架,东侧山墙仅保留了原上方的局部残缺部分,西侧山墙与后期搭建的建筑相连接,正面墙上有后期制作的部分门窗,背面墙上则是由后砌的红砖墙分隔。门厅与厢房之间均有景墙连接,但现仅保存有东侧墙体,西侧景墙缺失。
东厢房东侧外墙上出现有后期打开的门洞,北侧墙面局部有残破现象;西厢房南侧墙面也出现局部残破现象,并且情况较为严重。
正厅的墙体基本上保存较好,但是东侧山墙则为后期重建,施工质量欠佳,并且墙面上有后期打开的门洞。
4、屋面
门厅、东西厢房以及正厅的屋面上均有瓦垄不齐的现象,瓦件碎裂程度约占50%;出檐椽子严重腐烂,约占椽子总量的50%左右;屋脊残损情况严重,且屋面上有多处后期打开的天窗洞口,正厅屋脊则为后期重做;封檐板缺失。
5、装修
门厅明间处的板门、两侧余塞板以及地栿安装在前檐柱间,出现了错位现象,并且板门及余塞板残损情况严重;空间内部后建的砖墙分隔杂乱;入门处两侧的八字磨砖墙以及两梢间的板壁和门窗等全部缺失。东、西厢房的柱间磨砖墙局部有严重的残损情况。正厅室内出现有后期建造的砖墙,并且分隔杂乱;西侧保留着原石质门框的随墙门,上部做有精美砖雕,但其板门则为后期制作。
四、保护与修缮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办公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及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针对建筑群病害的危害情况,对此进行了全面勘察和保护修缮,充分还原了明代晚期建筑的建筑特色和风貌特征,更好的反映了其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一)主要修缮要点
1、地面工程
天井地面需要进行全部清理,拆除后期搭建的砖房,凿除地面后期浇筑的水泥地。而后,地面采用老石板进行铺装,并恢复原始地面标高;石板铺设的基层做法自下而上为夯土垫层、50厚碎石找平层、100厚C20混凝土垫层、30厚粗沙结合层、老石板。
建筑地面需要进行分别对待,对原地面碎裂严重的老石板,采取挖除重新铺设的办法进行修补与更换;对石板缺失,后期完全改成水泥地坪的地面,采取全部凿除,按保留老石板地面的铺设方法重新铺装,并恢复其原始状地坪;对于建筑中保较好的石板和三合土地面,仍然充分保护其原始状态。
地面所用老石板均要求同色调、同规格,以确保地面标高复原与原标高相同。室内更换新铺装的老石板基层做法自下而上为夯土垫层、30厚粗沙结合层、老石板;而全部新铺装的老石板基层做法自下而上为夯土垫层、50厚碎石找平层、100厚C20混凝土垫层、30厚粗沙结合层、老石板。
2、构架工程
经过对柱梁结构的全面勘察,靠近墙体的部分柱子和梁架腐烂霉变,梁柱之间、檩柱之间的连接部位以及檩条、梁架的局部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主要采用的修缮做法有:
①大木构架各部分选材标准均符合《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70-96)表4.0.3和《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5—2003)的相关规定。所用木材含水率低于18%,并按规范要求对构件进行了防火、防虫、防腐处理;柱子等需要更换、墩接、修补的部分,均采用同原料的优质木材;对于柱根糟朽严重的柱子,自地面向上未超过1/4的部分,采用墩接方法,其榫卯结构多为巴掌榫和抄手榫,但是腐烂超过1/4的柱子则采用更换的方式进行修缮;构件榫卯均符合《营造法原》及其它相关标准要求。
②需要复原及改造之处,均分别参考了原有榫卯结构及构造形式以进行恢复;尽量多利用原来的老构件,对于局部残损的情况采用了嵌补等方法;对于新制作构件,均严格按照老构件进行了复制,保持着建筑原有的风格特征和历史信息。
3、墙体工程
拆除后期砌筑的砖墙;按照保存至今的老墙做法重新砌筑或修补完整后期打开的窗洞和残破的墙体;拆除正厅后期砌筑的东侧山墙,并按照西侧保存的老山墙形制进行复原,在对称的东侧山墙随墙门上方门额处题刻“敬居”。
4、屋面工程
在施工修缮时,屋面瓦件均卸下统一安排、分类放置,并加强了对老瓦件的保护;瓦件卸下后,又对屋面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勘察,主要以望砖及椽子腐烂的程度和数量为重点对象,具体措施有:
①在底瓦、盖瓦等卸下后,进行清理检查,质量牢靠的瓦件保存好以备重新使用,缺损部分则须按照原有规格和质地进行定烧补配。②屋面布瓦均是根据瓦件的原铺法和垄距进行施工的,不改变建筑屋面原有的曲线弧度;排垄上下均匀,前后对正,屋面铺设平整,行列整齐;搭缝严密,没有残缺和裂纹;瓦脊残破部分按照保留瓦脊的做法进行修补。③为防止年久漏雨,特做好防水处理,在望砖上增铺了一道三元乙丙防水卷材。④根据勘查情况,较多利用了老椽子,但是对于腐烂较为严重的椽子,则按照老构件形制进行了更换。⑤建筑屋面在修缮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曲线,没有改变。
5、装修工程
①装修工程中木构件的使用要求与大木作相同,严格遵循了保留老构件的尺寸和施工工艺特点。②对于门窗残缺或缺失的情况,则根据残留痕迹及当地同时期的建筑式样制作复原。新作门窗所用木材的含水率经检测低于12%后,才进行使用,以确保日后不会变形走样。
6、油漆工程
①对于原木构件,采用无水清理的方式将其处理干净,不做任何油饰。②对于新更换木构件,采用刷桐油二道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并适当将颜色做旧,以接近老构件颜色。
7、辅助工程
①天井全面清理,重新布置雨水排水管网,确保畅通;管网采用砖砌暗沟,盖板为刻有铜钱纹的老石板,排水外接东边河道。②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文物建筑消防的具体要求,全面整改建筑内线路系统,消除安全隐患,所用套线管均是金属管,并且为明管布线。③给水施工则是将管道由外边道路接入天井内,以方便今后使用。④根据古建筑消防规范要求,前厅外侧布置1个消防栓,西面绿地旁布置1个消防栓,室内则按照各类火灾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⑤施工时,安排专业的白蚁治理单位对该建筑群整体进行系统的白蚁虫蛀治理,并建立了日常保养制度。
(二)具体修缮措施
1、门厅:①地面需要凿除后期浇筑的水泥地坪,复原老石板铺装,对于尚存但碎裂情况严重的石板进行调换。②大木构架中的柱子及部分梁柱之间、檩柱之间连接处出现腐烂、霉变严重的情况,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调换或墩接。③拆除靠近门厅前面后期临时搭建的棚架和西侧山墙后期搭建的建筑;按照西侧山墙的样式整修东侧原山墙上部局部残缺的部分;清理室内,拆除后期砌筑的砖墙和制作的门窗,并整修门厅正面外墙的残损部位;按照门厅东侧与厢房之间保存完好的景墙样式复原西侧与厢房之间的景墙。④屋面需要揭开瓦片重新铺设,复原残损屋脊,调换碎裂瓦件,并恢复原滴水;调换腐烂的椽子,恢复封檐板;在望砖上加铺一道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做好防水处理。⑤将明间板门、余塞板及地栿向内移至中柱位置,并对残损的板门及余塞板进行整修;拆除门厅内后期砌筑的砖墙;按照原形式复原入门处两侧的八字磨砖墙以及两梢间的板壁和门窗等缺失部分。
2、东、西厢房:①清理室内地面,调换碎裂情况严重的老石板。②大木构架的修缮措施与门厅相同,重点是对靠墙柱子及梁柱之间、檩柱之间连接处出现严重腐烂、霉变的部分,按照规定进行调换或墩接。③按照保存的原墙体砌筑形制,修补完善墙体残损部分,并拆除东厢房墙体上后期制作的门。④屋面修缮措施与门厅相同,需要重新调整铺设瓦片,复原残损屋脊,调换碎裂瓦件及恢复滴水;调换腐烂的椽子,并恢复封檐板;在望砖上加铺一道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做好防水处理。⑤装修部分的修缮重点则是将东、西厢房室内柱间磨砖墙的严重残损部位修补完整。
3、正厅:①清理室内地面,调换碎裂情况严重的老石板。②大木构架修缮是按照规定对靠墙柱子及梁柱之间、檩柱之间连接处出现严重腐烂、霉变的部分进行调换或墩接。③拆除后期砌筑的东侧山墙,并按照西侧保存的山墙形制对东侧山墙进行复原;对称山墙随墙门上方的门额题刻“敬居”。④正厅屋面修缮措施与门厅、东西厢房基本相同,重新调整铺设瓦片,复原残损屋脊,调换碎裂瓦件及恢复滴水;调换腐烂的椽子,并恢复封檐板;在望砖上加铺一道三元乙丙防水卷材等。⑤清理正厅室内空间,拆除后期砌筑的砖墙;整修西侧山墙保存较好的原随墙门,并按照西侧随墙门形制复原东侧山墙的随墙门;正厅明间及左右次间沿开间方向设隔扇门,梢间沿开间方向设槛窗;次间与梢间板壁上开门洞,并安设棋盘门。
五、结语
宁波明代御史中丞第建筑群体量不大,结构不算复杂,但却是一座价值较高的极具地方建筑特色的明代建筑。本次修缮属于常见的维修保护手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严格遵照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对该建筑群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维修保护,达到了使之延年益寿和恢复原风貌的目的。通过对宁波明代御史中丞第修缮工程的研究与实施,希望能为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积累一定的经验,能给从事文物保护的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丁俊清 杨新平:《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