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疾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 中毒 药物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69-02
中图分类号:R994.1
文献标识码:B
【经验交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中毒的种类和途径已悄然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回顾总结了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儿童中毒病例,探讨儿童中毒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防治的新重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中毒患儿共132例, 占同期我科住院人数1.34%. 其中男62例, 女70例, 0-3岁58例, 4-6岁53例, 7岁及7岁以上21例(见表一).
表一近5年我科收治患儿及中毒患儿基本情况总结
1.2方法回顾性总结中毒儿童的发病年龄组成、中毒物质种类、中毒的基本途径、发现及送治时间、入院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患儿的预后等,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预后及转归的相关性,总结有关防治儿童中毒的经验和教训。
2结果
2.1发病率及年龄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多。
2.2中毒种类及途径132例中毒中药物中毒50例, 占37.9%, 其中误服占多数40例, 患儿或家长擅自加大用量10例; 灭鼠药中毒32例, 占24.2%; 植物中毒18例, 占13.6%,; 农药中毒15例, 占11.4% 食物中毒10例, 占7.6%;有害气体7例, 占4.5%. 途径经消化道吸收中毒124例, 占93.9%, 经呼吸道吸收中毒7例,占5.3%, 经皮肤吸收中毒1例, 占0.8%。
2.3转归 送治时间24小时内为较早送治, 占124人, 治愈及好转率占97.6% 8人为超过24小时送治.好转率为62.5%, 总治愈及好转128例, 治愈率83.3%好转率13.6%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无1例死亡. 住院时间3-20天(见表二)
表二发现及送治时间以及与转归的相关
2.4救治方案本组132例患儿中,有76例经彻底洗胃处理,至呕吐物清亮无味.药物中毒给予拮抗剂减轻毒性或防止吸收,给予利尿、透析等促进毒物代谢.一氧化碳中毒给予高压氧治疗.农药中毒如确诊为有机磷中毒,立即给予阿托品抢救,同时应用解磷定.全部中毒患儿均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利尿剂等.并根据不同病情应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呼吸兴奋剂、激素等.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总之, 发生中毒时应尽早作出中毒诊断, 以便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由上表也可见早期治疗影响着患儿的预后.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治疗, 否则会失去抢救机会. 毒物性质未明时, 按一般的中毒治疗原则抢救患儿. 以排除毒物为首要措施, 尽快减少毒物对机体的损害; 维持呼吸和循环等生命器官的功能;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毒物的吸收, 促进毒物的排泄, 正确及时的应用特异性解毒剂.
3讨论
儿童中毒是儿科急救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的发展, 感染性危重症日益减少, 急性中毒的比例却有逐年增多趋势,统计结果表明, 中毒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高危因素, 其中治疗性药物中毒居儿童中毒的首位, 其次为鼠药、食物中毒等, 本文的回顾分析结果也符合这一特点,这与50年代儿童中毒以植物中毒为主已明显不同,这一特点也与近年的文献报道相一致[1]。其中,药物中毒以误服为多见,临床资料显示,中毒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看护不当,儿童自行取食是造成儿童误食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则由于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用药常识给患儿服用药物过量或种类错误造成患儿中毒。分析中毒途径,可见口服给药后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最多,这与口服给药途径便捷、最常用、使用率高有关,其次为经呼吸道吸收中毒, 再次为经皮肤吸收中毒. 年龄上以学龄前年幼儿为多, 学龄儿童占少数,这与年幼儿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无毒有关。. 另外,早期发现儿童的中毒症状,积极进行自救和快速送至医院专业治疗对于预后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 在儿童中毒预防上, 首先要做好药品管理, 家长要存放好药品, 不要擅自加大药量, 医务工作者应正确使用药物, 向家长说明药物服用方法. 其次, 妥善保管好家中灭鼠、灭虫等剧毒药品, 避免儿童接触. 再次, 做好健康宣传, 不要随意采食野生植物. 还有, 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家长在预防儿童中毒上起着重要作用, 各地应普及预防中毒的健康知识教育, 防患于未然。
篇2
《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119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今年的宣传主题,精心组织,在4月25日前后开展一系列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免疫规划的良好氛围。省将组织专家访谈、媒体播放(刊登)等方式,积极宣传普及免疫规划相关政策、防治知识和预防接种所取得的成就,鼓励群众自觉接种疫苗,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推动我省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各地在宣传日前后,要结合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粤卫〔**〕73号)精神,对托幼机构、学校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和学校晨检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并于5月31日前将宣传活动情况(附件1)、查漏补种情况(附件2)与书面总结(含电子文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联系人:,联系电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今年是我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实施20周年,为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贯彻落实力度,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关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各地应围绕宣传主题,在4月25日前后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免疫规划知识,营造全社会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掀起全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新。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主动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目前免疫规划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等相关政策和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对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积极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完善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制度,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为所有儿童特别是流动人群中适龄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提高和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的接种率。
二、各地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各项宣传活动。在宣传日活动期间,应邀请当地领导到预防接种单位视察,为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看望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体现党和政府对儿童健康的关怀。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学校开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对幼儿园、学校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和学校晨检等疾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
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宣传、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大力宣传预防接种所取得的成就、接种工作者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典型事迹;大力宣传实施免疫规划保护社会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倡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创造良好的预防接种工作环境。
篇3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综合预防;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5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2008年杭州市拱墅区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0起,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和小学。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人员对发生疫情的单位全部进行了调查控制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自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个案调查资料。
1.2 判定标准 凡有发热,伴有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出现皮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等症状之一,同时考虑流行病学接触史,作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聚集性病例参照《浙江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方案》,为学校与幼托机构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2]。
1.3 标本采集和检测 采集部分聚集性病例的咽拭子、粪便、肛拭子、疱疹液样本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相关肠道病毒检测。样本采集和检测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要求进行。
1.4 统计分析 将调查资料录入EpiData 3.0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幼托儿童与小学生罹患率比较采用X2检验(α=0.05),首例病人发病到疫情报告的时间与手足口病流行时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见表1,图1。
2.1.1 流行强度 20起疫情波及4 708人,发病92人,平均罹患率为1.95%,罹患率最高为4.92%,最低为0.75%。班级罹患率最高为25.00%。流行期最短为1 d,最长的达25 d。
2.1.2 时间分布 疫情集中在5-6月,其他月份无聚集性疫情报告。报告高峰与发病高峰均集中在6月15-21日。首例发生于5月4日,末例发生于6月28日。
2.1.3 人群分布 病例分布于全区18所幼托机构(其中1所幼托机构在5月、6月分别发生1起聚集性疫情)、1所小学。幼托儿童罹患率为2.16%(87/4 037),小学生罹患率为0.75%(5/671),幼托儿童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P
2.1.4 地区分布 全区除祥符镇、和睦街道外,其余镇(街道)均有聚集性疫情发生。疫情地区分布情况见表2。
2.2 实验室诊断结果 共采集新鲜粪便标本25份,肛拭子标本23份,疱疹液标本8份,咽拭子标本18份,分离出肠道病毒10株,均为EV71肠道病毒,阳性率为13.51%。其中小学检出1例EV71病例,幼托机构检出9例EV71病例。
2.3 临床特点 在92例患者的个案调查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38℃)40人(100%),手掌疱疹75人(81.52%),足掌疱疹59人(64.13%),臀部皮疹31人(33.70%),口腔疱疹61人(66.30%),咳嗽12人(13.04%),咽痛10人(10.87%),流涕5人(5.43%),其中1例有肝脾肿大并发症,平均病程7 d。
2.4 疫情原因分析 未及时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及时执行停课措施是造成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生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由于牵涉到全园或部分班级停课的问题,个别托幼机构较为抵触,对停课建议不能及时执行,导致出现二代病例。个别孩子由于症状不典型,被当地村医误诊,且开出非手足口病的证明;或是个别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对孩子出疹未在意,以为是蚊虫叮咬,至症状严重时才去医院就诊,且对幼儿园隐瞒孩子患手足口病的事实,均贻误疫情控制时机。
2.5 疫情控制
2.5.1 控制措施 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疫情发生单位采取了如下措施:(1)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建议疫情波及班级放假2周。(2)所有的患病儿童应严格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红疹及所有水疱消退,再休息1周后返校;其中轻症患儿隔离及休息时间不得少于2周。痊愈后由所在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开具健康证明方可返园。(3)加强晨检。由保健医生每天在园门口晨检,凡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请家长接送至医院就诊。(4)开展健康教育。对疫情发生单位的儿童家长发放宣传单,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防病意识;对教师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教育儿童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用流水洗手,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5)幼儿园做好终末消毒。教室和寝室加强开窗通风;对园内所有玩具、餐具、毛巾、桌椅表面等进行彻底消毒,毛绒玩具、被褥、床单等进行清洗、暴晒;加强粪便管理。
2.5.2 控制效果 在20起疫情中,报告距首发病例最短为2.42 d,最长为13.8 d。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均立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上述控制措施,应急反应时间均小于1 h。手足口病病例平均隔离时间为14 d,平均流行期为7.25 d。首例病人发病到疫情报告的的时间与手足口病流行时间呈正相关(r=0.715,P
3 讨论
杭州市拱墅区近年少有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2001-2006年均无疫情报告,2007年报告3起暴发疫情,发病人数共有22人。而2008年报告20起聚集性疫情,发病人数达92例,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2008年3月周边省份出现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卫生部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使得医疗机构加强了病例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了主动监测。二是由于手足口病防控难度增加,卫生行政部门也相应调整了聚集性疫情判定标准,使得聚集性疫情大幅度上升。三是托幼机构和学校等按要求加强了晨检,主动发现了部分患儿。四是卫生、教育等部门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公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我防护知识,防病意识增强,出现可疑症状主动就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拱墅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病人群集中于3~5岁的幼托儿童,与上海松江、深圳龙岗的结果一致[4],这可能与儿童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低及幼托机构的聚集性有关。手足口病多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1]。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3]。因此,在高发月份应加强对学校和幼托机构日常疾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尽早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及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进一步播散[5]。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5-3.
[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方案.2008-5-28.
[3] 申云芳.一起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69.
[4] 叶慧青.上海市松江区手足口病小型爆发疫情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10):514.
篇4
[关键词]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74.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201-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流动人口涌入量迅速增加。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成为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计划外生育、收入水平较低、居无定所、频繁流动、家长对免疫接种认知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全面落实,增加了管理难度[1-2]。为了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卫生部办公厅于1998年下发了《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来解决流动儿童免疫的薄弱环节。笔者针对平顶山市新华区2007~2008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进行研究分析,现将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流动儿童现状
流动儿童常常因为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且因为经济原因、文化素质等使家长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很多流动儿童有漏建卡、漏接种现象发生。
2 影响因素
2.1来源地因素
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使卫生防疫人员难于进行跟踪服务。
2.2文化因素
儿童家长由于文化层次低,卫生防病意识淡漠,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计免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这类儿童计免现状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高”现象,即四苗覆盖率低、建册率低、认识低、相关传染病高[4]。
2.3 棉衣服务因素
免疫服务不到位,服务单位应每月一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走访。但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做到挨门挨户调查走访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建证簿、漏接种。
3 对策
3.1 加强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同时动员本区内流动人员的适龄流动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3.2 严格执行接种证制度
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5]。
3.3 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要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完成适龄流动人口儿童调查及预防接种任务。
3.4 详细接种工作
在辖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接种制度,提高预防接种率。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
3.5 鼓励与补助工作
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市级财政对困难县、区开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3.6 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6]。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总之,人口大流动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管理好流动儿童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将全区的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一样,加入到免费计划免疫的行列,享有同样的预防接种待遇。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释义[J].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16-202.
[2]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3]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4]余晓琼,路秀平.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05, 11:73-75.
[5]何建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80-81.
篇5
【中图分类号】R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6-02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31团团直小学1-6年级的1290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691名,女生599名。年龄6-12岁。
1.2方法
1.2.1 统一采取空腹静脉血,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本次调查的检测试剂,为珠海海泰生物《包虫抗体检测试剂盒》,方法是酶联免疫法。
1.2.2 统一用新疆兵团人群包虫病感染状况调查表(包括所在地生产类型、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中是否养犬、是否有包虫病史)
1.2.3 B超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2.2 59名阳性感染者,通过B超影像学检查,只有一名男生肝上有一12×11mm的包块,根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确诊为包虫病,男女生之间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2.3 1290名学生都认真填写了新疆兵团人群包虫病感染状况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59名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其中38名家中是养过犬,5名是来自牧区的学生,16名是经常接触宠物犬。通过统计学分析包虫病的感染情况与接触史之间 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犬也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犬的家庭越来越多,接触带菌的犬是人畜感染包虫病的重要中间宿主。
3.2 做好犬的管理和感染率状况调查是做好包虫病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定期给犬药物驱虫,不要用生的牛、羊肉及内脏喂犬,进食前玩犬后要洗手,防止吃进包虫的虫卵。
3.3 儿童是与犬密切接触者之一,是包虫病的易感人群,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是做好普及包虫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技巧,提高防病知识知晓率、改变不良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防治活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通过大众专题宣传、学生授课、黑板报、多媒体播放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包虫病及其危害的知识,引导人们改变不卫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家喻户晓,使包虫病防治知识深入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更应该及早切断包虫病的传播链,正确合理的管理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才能有效的降低人间包虫病的感染率,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篇6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系统化;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32-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建卡儿童家长,均给予问卷调查,共1400名调查对象,其中1000名参加调查问卷,即A组,400名未参加,即B组。参加次数未达3次者均视为未参加,其余为参加家长。
1.2 方法
系统化健康是一种系统化管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通过系统管理输入、输出、反馈、调整等系统流程开展健康教育,编写知识手册给儿童家长。根据儿童计划免疫流程设计课程表,每月一次授课,一共8次。内容主要有:计划免疫的含义、计划内与计划外免疫、接种疫苗程序、注意事项、每一种疾病疫苗预防。同时,加以电教化宣讲、个别指导、家庭随访等多种形式教育。根据健康教育内容,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家长回答正确率≥80%视为知晓,≤60%视为不知晓[1]。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接种预防是一种控制疾病传播的手段,是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计划免疫是一种我国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满足疫苗传染病预防的主要保证。
系统化健康教育是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未参加家长的知识知晓率为46.7%,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完全知晓率为98.2%,儿童家长对于计划免疫内容、流程、疾病预防、何时接种疫苗、接种后问题、注意事项、基础初免疫、免疫加强,如何转变儿童合格接种知识,加强系统全面理解,转变儿童家长角色,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家长积极参与性,促进接种率、5苗合格率、计划外接种率的提高[3]。同时,加强系统化健康教育,有流于促进免疫接种工作管理。
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家长对于计划免疫人员的信任,促进护理人员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促进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儿童健康的接种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家长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儿童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4]。 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是多种相关学科的结合,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所以,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时,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应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熟悉教育策略。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到我国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工程,是为加强免疫疾病预防,发挥免疫作用,确保我国免疫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广大儿童健康而努力。
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计划外疫苗接种率,参加健康教育的儿童计划外集中率明显高于未参加组,系统化健康教育可让家长明白是计划内、计划外免疫,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预防疾病观念,认识到控制传染病主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5],而对“儿童”这一易感人群实施有效的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通过半个世纪的医学临床证明,免疫预防是疾病控制基础,在为社会人类安全,尤其是儿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一些新技术、新疫苗会不断出现,然而因社会资源局限性,国家与个人在免疫工作中均承担有一定责任,实施健康教育,可使家长明白,给儿童接种疫苗不仅为个人、孩子的安全,而是为整个社会的安全。
总而言之,在本组实验中,参加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计划外免疫接种率、儿童计划内五苗接种合格率分别98.3%、96.8%、95.7%,均明显优于未参加者的82.6%、53.8%、87.2%。这说明,针对儿童家长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认知,改变家长行为角色,由被动接受型转向主动参与型,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参考文献:
[1] 高月平,郭惜珍,陈少虹等.儿童计划免疫影响因素及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 31(7): 1159-1161.
[2] 曲珠凤,陈慧林,陈丽等.在儿童计划免疫中运用护理指导的体会[J].吉林医学(护理版),2004,25(4):37-38.
[3] 王惠如.儿童计划免疫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4):195-195.
篇7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采用回顾分析法,搜集乌鲁木齐市某社区120例
1.2方法 调查问卷截取《国际生存质量评价(IQOLA)》中有关口腔健康的调查研究项目,组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天之内刷牙次数、刷牙是否由自己完成、喜欢吃的食物、一周内甜食的摄入量、有无口腔病史、口腔检查次数等等,共计10项,以偏向于口腔健康一方为标准,列为三种程度,记0、1、2分,总分20分。围绕调查问卷对120例儿童进行简单的口腔健康检查,合并两份结论的结果,评估每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原因,提出科学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结果
120份调查表显示,儿童口腔健康平均分为(8.32±3.22)分,与国家规定的《儿童口腔健康标准》中指定的分数存在一定差异(15~20)分,由于调查对象儿童全部
3讨论及建议
口腔健康是儿童健康保护的关键和基础,蛀牙、虫牙属于口腔流行病,在12岁以下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2]。从2008年开始,国家公共卫生局便开展了多项调研活动,如: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基层社区医院儿童口腔护理项目;儿童口腔科学技术研究;在早期教育中引入口腔健康知识等等。上述措施,①能通过行政手段将儿童口腔健康带入了寻常百姓家,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②其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了疾病预防教育的重要性。
对儿童口腔疾病"致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口腔健康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儿童漫长的成长期中,口腔疾病威胁始终存在,要想从方方面面杜绝、躲避、战胜口腔疾病,保护儿童口腔健康,关键要从思想上重视、行为上积极,具体内容包括:①父母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劝导儿童多使用富含纤维素、高蛋白质、高钙食物,补充营养,使他们的牙齿结构更加坚固、健康。②关注"习惯"培养,餐后一定要陪着儿童漱口,确保口腔干净、清洁才行,这点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在监督儿童的同时,也要约束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外,购买一些刷毛软的牙刷或漱口液,帮助儿童完成"刷牙"工作,多体谅儿童的感受,不要一味强迫、压制他们刷牙,避免其产生逆反情绪,多用理解、爱护的情绪,让儿童从主观上接受,并乐于通过刷牙来保护自己的口腔健康。关注社区医院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监测、调查活动,积极参与其中,以便时刻了解、掌握儿童口腔状况,医院相关医护人员也应主动将儿童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儿童家长和儿童,帮助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口腔健康保护措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③大力推动口腔保健工作,扎根基层,关注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活、玩耍的主要区域,在社区中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工 作[3-4],能为儿童参与、加入到口腔保健工作提供诸多便利条件。①社区医院可以专门为儿童口腔检查设立"儿童口腔监测室",里面放置卡通玩具或娱乐器材,吸引儿童到社区医院来,配合儿童口腔健康的调查;②印发一些有关儿童口腔健康的宣传手册,安排医护人员到社区各个活动区域内发放,重点是看孩子的老年人、自己带孩子的年轻父母,鼓励、影响他们关注儿童口腔健康。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某社区
参考文献:
[1]王琳,林居红,刘渝嘉,等.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91-94.
[2]杨兰,陶永炜,马力扬,等.甘肃省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家长口腔卫生知识状况调查[J].山东医药,2010,50(24):89-91.
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篇9
关键词:接种对象;预防接种;重要性
预防接种是目前预防儿童急性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国家的立足之本,预防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1.1婴儿出生后,随着一天天长大,由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获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很短暂,生活在大环境中,容易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易患上各类传染病。
1.2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很低,一旦染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接种疫苗可使儿童体内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可以保护90%以上的儿童免患儿童期几种最危险的传染病。
2目前纳入我国免疫规划的疫苗有哪些,分别可以预防哪些疾病
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促进预防接种工作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周岁以内的儿童应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乙型脑炎、流脑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1周岁以上儿童应进行甲肝疫苗、流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乙脑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白破疫苗等加强免疫定时、定点接种。目前纳入我国免疫规划的疫苗分别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其中,每年政府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情况,对重点区域的出血热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炭疽疫苗仅在发生炭疽疫情后,对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3预防接种证的用途
3.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1]。及时办理接种证是儿童监护人保障儿童健康的责任和义务。
3.2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医生可以掌握儿童的接种信息,以保证儿童得到及时的接种服务。
3.3儿童完成全部免疫后,预防接种证可以作为儿童入托、入学的凭证。
3.4在儿童办理出国手续时,许多国家规定需要儿童提供有效完整的预防接种证明。
3.5儿童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时,可凭预防接种证,在临时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继续为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4儿童在哪些情况下应暂缓预防接种
随着预防接种知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预防接种,而父母更应该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种疫苗。每种疫苗均有一定的接种对象,不是所有的儿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接种的。有如下情况者不宜进行接种。
4.1有多种食物,药物过敏及属于过敏体质的儿童,上次打预防针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均不宜接种同类疫苗。
4.2免疫缺陷者,应视为"绝对禁忌症"[2]。
4.3正处于感冒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儿童,需儿童体温恢复正常2~3 d后方可进行接种疫苗,否则容易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的发生。对处于恢复期或急性传染病接触期间的儿童也不宜接种疫苗,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有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待症状好转后2~3 d再进行补种。
4.4对患有严重疾病(急慢性肾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中耳炎)应暂缓接种,待痊愈后再进行补种。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接种工作中因遵循禁忌情况而定:单纯性卵圆孔未闭的儿童是可以接种疫苗的;5 mm以下的单独房缺,并且心脏功能大小均正常的,无分流的儿童可以接种;6个月内的儿童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2~3 mm以下,且无其他不适可照常接种;单纯的室缺,2~3 mm以下,且其他正常的也可照常接种。
4结论
预防接种工作不仅控制了传染病的再扩大,且其目的更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保护易感人群。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高度配合。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医需关系,使儿童得到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51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28-02
Epidem 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5 Outbreak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at the Nurseries or Kindergartens of Jinan/CHENG Hong-qi, XU Hua-ru, CHANG Cai-yun. Jinan Mult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2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outbreaks at the nurseries or kindergarten of Jinan.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five outbreak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at the nursery and kindergarten of Jinan. Results There were five outbreak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at the nursery and kindergarten of Jinan, from March to May,2009. The average prevalence rate of HFMD was 5.42%, 87cases. Main age distribution was 3-4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78.16% of the total cases. The mean duration was 13 days. Most cases were light-duty. Twenty-one stool specimens and four throat swabs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25 patients with HFMD during the epidemic season. EV71 were identified in isolates from 5 patients (20.00%), CoxA16 were identified in isolates from 3 patients (12.00%) and other enterovirus were identified from 7 patients(28.00%). Conclusion The HFMD surveill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ind out the first patient, then isolated for treatment. A comprehensive precaution is the key for outbreak control.
【Key word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Disease outbreaks; Epidemiologic studies; Child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症状。5岁以下儿童高发,在托幼机构容易互相感染,引起广泛传播。自2008年5月2日起,我国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2009年3-5月济南市先后出现5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该文对此5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自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个案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判定标准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即判定为手足口病暴发。
1.2.2 病原学检测 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患儿发病3 d内的咽拭子或粪便(5 g以上)标本,送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应用PE,EV71和CoxA16等3种引物做手足口病RT-PCR检测,结果判定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中《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单纯PE阳性统称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未做进一步病毒分型。
1.3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3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发病构成比、发病率进行统计,百分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一般情况 济南市2009年3-5月托幼机构共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5起,发病人数共87人,单位人数1605人,平均罹患率为5.42%。以历城西营幼儿园罹患率最高14.71%,历下甸柳中心幼儿园最低2.75%,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5,P
2.1.2 地区分布 5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分布在5个区(市),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和章丘市各1起。其中市区托幼机构3起,农村托幼机构2起。
2.1.3 时间分布 发病时间3月1起,4月2起,5月2起。
2.1.4 人群分布 5起暴发疫情中,患者均为2~6岁儿童,以4~岁、3~岁发病较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8.28%(42/87)和29.89%(26/87),另外2~岁5例,5~岁9例,6~岁5例。男孩51例,女孩36例,男、女性别比为1.42 ∶1。
2.1.5 临床表现 87例病人中,除1例重症病例外,其余均为轻型病例。门诊病例81例,住院病例6例。病例以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87例病人中,有手部皮疹表现的84例,占96.55%;口腔皮疹溃疡75例,占86.21%;出现足部皮疹表现的74例,占85.06%;臀部皮疹39例,占44.83%;发热31例,占35.63%;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25例,占28.74%。另外2例患儿出现腹痛、腹泻症状,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1例并发病毒性脑炎,1例并发肺炎)。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采集25例患儿的粪便、咽拭子标本(21份粪便、4份咽拭子),送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5份为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阳性率为20.00%;3份柯萨奇病毒A16(CoxA16)阳性,阳性率为12.00%;7份其他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28.00%。5所幼儿园中3所检出肠道病毒71型(EV71),1所检出柯萨奇病毒A16(CoxA16),3所检出其他肠道病毒,说明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但引起各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病毒型别不完全相同。
2. 3 控制措施
2.3.1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发生后,市、区疾病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多次赶赴现场,对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3.2 暂时停课 出具督导意见书,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建议该幼儿园暂时停课2~3周。
2.3.3 消毒 在当地疾病控制部门指导下,对该幼儿园进行全面、彻底的终末消毒。
2.3.4 病例隔离 放假期间,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电话随访或家访,了解儿童的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新发病和病情进展情况,发现有新发病儿童及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部门。指导患儿做好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要求家长在此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及人口密集地方,不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
2.3.5 加强知识培训 加大对托幼机构教师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复园后加强晨检、午检、缺课登记,加强幼儿活动室、玩具、日常用品、环境的消毒工作,增加日常消毒频次,并做好登记。注意保持室内通风。
2.3.6 开展健康教育 做好托幼儿童和家长手足口病宣传解释工作,提高其卫生防病意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经过采取以上预防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l型等肠道病毒所致。该病自1981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流行[1-3]。近2 a济南市手足口病疫情高发,2007年、2008年发病率分别为101.74/10万,52.82/10万。2009年以来,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数大幅增加,病例主要集中于5岁以下年龄组,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个别幼儿园出现暴发。对2009年3-5月份发生的5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发病时间提前至3-5月;暴发疫情平均罹患率为5.42%,以4~岁和3~岁托儿发病较多;病例以轻型为主,部分住院治疗;从患儿粪便中检出多种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但同一时期引起各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病毒型别不完全相同,与以往的暴发调查报道[3-5]不一致。分析暴发原因:主要是对首例病例未及时发现和隔离;未严格落实缺勤随访制度;人员居住集中,接触密切,传播途径易实现等。通过疫情调查处置,笔者认为,及早识别首例传染源并进行隔离治疗,及时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必要时暂时停课2~3周,减少呼吸道传播及接触传播机会,是预防控制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和有效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万俊峰,朱理业,刘红,等.阜阳市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安徽医学,2008,29(4):344-345.
[2] 张晓丽.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及防制对策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8,6(13):11-12.
[3] 谭洁,何雅青,杨洪.深圳市2004年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处理及病原学检测.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45-1346.
[4] 朱鑫,刘树欣.洛阳市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报告.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