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管理学

篇1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教学;跨文化管理;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是培养学生管理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要认识现在多元化的企业环境,丰富高职管理学中的跨文化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针对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设计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机制,是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为管理学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从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与高校本科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直接是通过删减部分本科管理学教材内容然后直接投入使用。这种教材的编制往往很少会涉及到跨文化管理的内容,所以没有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二)教师跨文化管理教学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认为高职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无需太多的实践性指导并且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凸显出较大的弊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了跨文化管理教育内容,但是管理学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跨文化管理教育能力,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吸取到最新的技术信息,用到教学当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实现从单一型教学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其次,可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还能够及时的吸纳拥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的新人才和新技术。例如,高职院校在企单位引进兼职教师,带来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可以迅速根据社会情况及市场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发挥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社会效益。最后,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的积极性。建立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

(二)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快文化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要认识到现阶段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跨文化管理需求,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在管理学教材中设置一定比重的跨文化管理教学内容,作为管理学教育教学的重点,这是强化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研组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管理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学教材内容的调整,例如,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用现实管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实习,通过实践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本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跨文化管理意识,自觉地在学习中注重自身跨文化管理。

(三)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

跨文化管理能力中涉及到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尤其企业管理者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了企业具体的管理实践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企业内部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领导是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多种文化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要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管理学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跨文化管理内容;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刘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义祥.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5(23)

[2]丁蕾.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9)

篇2

一、指导思想

在前一阶段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解决不适应不符合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积极把握十七大提出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积极协调,挖掘整理、加大投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优势,力争使*的文化事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总体目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得到增强。局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坚定发展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2、影响和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破解影响和制约全县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文环境,全面提升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3、全县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完善。建立健全全县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服务管理职能。强化政府、机关为文化事业服务,为实现全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4、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得到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的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更加密切,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三、整改内容

整改项目1:积极建设和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整改目标: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稳步推进文化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和设施设备云南省分中心配备县支中心55万多元的设备(服务器、投影仪、信息接收设备等),以及每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万元的设施设备。(2)为顺利推进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2009年4月,县委政府对县支中心投入了10万元的前期启动经费。(3)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在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省综合布线专业工作人员的连续多天紧张工作,*支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初步建成,“六个乡镇基层服务点综合布线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也已于近日顺利完成。(4)验收之后,在运行过程中边发现问题边整改,不断完善有关工作体制和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图书馆、局办公室

整改项目2: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

整改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国家计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于1998年底开始在全国推行、实施的一个文化建设项目,具体工作目标是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三个一”目标,即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通过文企联姻方式,与*芳缘婚纱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扫除未放映的自然村盲点。

整改措施:为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落实有关文企联姻的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我县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识,文化局针对*已无专业放映队伍和电影公司、电影院被撤销的实际,努力探索将文化与企业联姻工作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积极协调、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电影放映,与“*芳缘婚纱摄影图片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我县的文化建设中来,到现在为止已放映了150余场电影,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

整改项目3: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整改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通过工程建设,改变部分乡镇文化站无站址的现状,同时改扩建和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老化的部分乡镇文化站面貌。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第一步实施建设的乡镇文化站建设6个。全县共计乡镇文化站9个,根据中央抓机遇,扩内需的号召和部署,按照省市安排,*县今年涉及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项目的乡镇是*镇(*村)、*乡(*村)、*镇、*乡、*镇、*镇(*村)。六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设工程,建筑面积3050m2,总投资187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债资金共计9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共计91万元。中央配备的国债资金每个乡镇为16万元,省级前期配备的资金为每个乡镇5万元。(2)积极协调和争取市级配套资金支持。现在涉及建设的各个乡镇已经基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各级配套资金一到位即可开工建设。(3)第二步,多渠道为未列入规划建设的3个文化站争取支持,使之早日纳入市级建设规划中。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

整改项目4: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目标:在2004年被云南省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积极把*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措施:(1)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前,县委、政府决定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了*古城风貌协调区的建设步伐,使古城风貌得到重大改观,大部分恢复了古城明清古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高台、高跷、地会、洞经音乐和其他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并且这些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现在申报条件已基本具备。

(2)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2009年5月,县委政府根据*的发展实际,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把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作为本年度一项重点工作来完成,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莉苹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庆华和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任副组长的“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申报工作由建设部门牵头,文化、广电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目前各方面的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预计8月15日即可完成申报工作的初稿。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认真组织和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目标:按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的时限,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协调,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启动。(2)按要求认真完成普查分类工作任务。按照要求,在普查完每一个文物保护点,或单位后,都要将普查数据报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审核,最后才能填写由国家文物局统一编制的文物普查登记表,在全市的此次文物普查中,*以质量高超、人员业务熟悉、技术过硬而稳居前列,被当作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兵。(3)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支持。目前由于经费不到位、设施设备匮乏而导致*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度缓慢、工作效率较低,部分工作已处于停滞状态。为顺利完成文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亟待政府解决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积极组织和参与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目标:认真落实和组织好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措施:积极协调,部门间通力协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及相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合作,抽调相关人员,精心筛选节目,共同组织好本次文艺调演。

整改时限:2009年――2009年9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单位:群文股

整改项目6:积极组织和落实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整改目标:在第六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筛选出一批保护价值极高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

整改措施:一是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二是对丰富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恢复等工作,迎难而上,多方筹措经费,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三是文物保护组织机构健全,管理网络覆盖全县;四是对县内的文物分布及现状底子清、情况明、动态管理到位,档案资料齐全;五是文物管理制度健全,“四有”工作规范,未发生文物被破坏、损毁及被盗、丢、失等的责任事故;六是加强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七是在古城建设和改造中,坚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八是在确保文物安全和社会效益为先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传承、弘扬和利用文物,使之能发挥古为今用的功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广大群众在了解中参与,普及中保护,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整改时限:2009年7月――2012年10月底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7: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

整改目标:按照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的力度。

整改措施:要认真吸取深圳“9·20”特大火灾事故的教训,坚决做好安全隐患百日大排查工作,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要继续推进“阳光执法”工程,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市场审批“疏导”政策,在网吧管理、娱乐场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三是要加强对文化市场政策法规的研究学习,在文化市场监管过程中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文化市场稽查队

整改项目8:加强支部及文化系统的学习。

整改措施:健全学习制度,切实搞好学习;通过深入调研,转变领导作风,做到科学决策,切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党支部

整改项目9: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整改措施: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夯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思想基础。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编制好职位说明书,切实解决“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不实干”的问题。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办公室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工负责制,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各股室通力合作,抓好各项整改措施落实。要深入基层搞调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在整改落实中创造典型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篇3

神;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3―0025―01

“从本质意义来讲,文化是人类的物化形式,它表征着人类生命活动的情感和实践方式。”任何管理系统都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学校更为典型。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质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为目的的。

一、文化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超越

管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伴生物,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以来至今,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等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

透视人类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管理模式的迭变历史,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四条线索:

1. 管理目标由低到高提升。泰勒的科学管理还主要局限于车间管理,着眼点也仅限于操作层面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的侧重点也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文化管理却主要关注人,关注“真人”、“活人”,而非是“物 ”。

2. 管理范围由内向外扩展。

3. 管理重心由“硬”到“软”,如从注重管理战略、结构、制度和科技到关注人员、作风、价值观和形象精神等因素。

4. 管理中人的角色在转变,“物化的人”返璞归真成为“活性的人”,从人被“物化”到“物也人化”。其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文化管理。总之,纵观管理发展史可以看出:思想演进与模式迭变中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跨越,这就是文化管理的标志。所以说,文化管理超越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进而实现潜力的外化,从创新发展和自我实现到实现“人是管理的目的”。

二、文化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时代性可能

1. 社会已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发展进程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加劳力)、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加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加经济)。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互动互赢,而且知识在其发展中日益生产出大量的经济因子,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也成为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知识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像今天社会上出现了知识产业群――科学技术产业群、信息情报产业群、文化教育产业群、传播娱乐产业群、智能智慧产业群、规划管理产业群、咨询策划产业群、思想设计产业群。一句话,知识经济时代完全摆脱了前两种管理模式下的生产方式,呼吁着新的培育人的创造精神的文化管理方式的生成。

2. 社会主体已由“群氓”转变为高素质的文化人。现代人的学历水平、知识层次、文化素质空前提高,同时这个时代是人才竞技的时代,是创造性人才主宰社会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各个企业出现了空前激烈的人才大战,教育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工具人”、 “经济人”的假设与时代相悖,社会的主体已变成一种“新人”――“文化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对“文化人”的正确解读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3. 文化是一种可延续的精神式样,而且具有传承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管理学家水教授认为,东方管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乃天”和“事人如天”。他在总结了东方管理文化,特别是儒家管理文化的本质是“修己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人为为人”的思想使东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使东方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行为科学得到很好的衔接。由此可见,实行文化管理模式,是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基础的。

三、文化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时代性必然

1. 现代管理呼唤富有人情味的组织。现在是一个软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随着教职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才流动性成为必然,为此,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重视教师,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篇4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全新的个性化教学、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翻转课堂”这一教育“进口产品”在经过本土化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被认知和推广。以新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是否应该引入“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新兴专业有何作用?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体系?值得全面探讨和分析。

二、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所高中。2007年春,该校的两位教师考虑如何给因病无法出席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时,利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教师讲课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放置到网站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使用。从未缺席的学生也使用在线材料,主要用于复习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翻转课堂”。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新兴的文化产业人才应该是懂得经营、擅于管理的复合型经营人才。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包含许多学科门类,涉猎面较广,包括经济、文学、艺术、管理等学科,它属于一个复合型专业。第一,学生数量较少便于开展翻转课堂。2004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几十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在校生总数仍然偏低,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第二,师资队伍跟不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有了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并充实到教师岗位中,但远远不能达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师资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任课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调转过来的,多数属于“半路出家”,这使得专业教师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这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但是,中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有些只作为企业的单一人才,不能兼职做专业教师,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从业教师实践经验几乎为零。

四、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

人们认为,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构建和优化等方面入手实施:第一,汇聚信息资源。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上课任务,需要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素材,同时课堂上进行信息汇聚,讨论教学目的,教师参与并评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个体无法掌握所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慕课教学,成为一种更为积极的教学手段。基于这些教学特征,人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对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重新定义,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类教学的实践特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加强课程群建设。管理学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掌握一定系统知识后更多的是要充分了解文化资源,发挥开创性的思维。“翻转课堂”的推广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放慕课,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的内容,感受不同的授课和学习方式,亲身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碰撞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课程群建设无疑是一种难得,也使“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教师授课时要预留实践环节,可与一些社会活动、比赛、案例研讨等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技术整合形成专业合力。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出现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技术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比如录制微视频、制作微课、采用数字化互动教材、开放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等,这些都需技术更新提升教学手段,因此,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的开展,人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结合慕课等互联网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制作适合学生的教学视频。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25-02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点亮人性之美,发掘潜在之能,打造蓝领精英,奠基幸福人生”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不断强化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中,注重文化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与时俱进,创新载体,突出汽车特色文化教育管理人和文化活动引导教育人,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拥有特殊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实现高职教育的初衷。

一 理念为先,突出特色文化引领

学院通过派专人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到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业内专家行家来学院作报告、研讨交流,多方论证后提出了“人车合一、平而不凡”汽车蓝领文化理念,将文化育人工作纳入学院发展战略,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把文化育人工作融入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突出汽车特色文化引导管理育人,以现代高职理念为指引,逐步形成了集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汽车文化、企业文化、胶东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汽车蓝领文化。学院中心广场以中国汽车第一品牌“红旗”命名,建立了汽车文化长廊,校内道路以中外汽车著名品牌命名,以培养学生作为“汽车人”的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以及“方向、品质、安全、动力”四素合一的品质追求;在实训教学与管理中引入“6S”等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从师生着装到实训操作全程“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强化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平而不凡”“劳动光荣”的职业理念。

二 精神引领,加强文化的管理渗透

学院在学生管理中,将文化育人精神理念化为阳光,时时照耀师生员工的心间;凝为雨露,处处渗透滋养学院人的心灵。

1.传播文化精神重引导

通过编制《校园文化手册》,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学院文化建设内容并展示建设的成果,加强对内外沟通交流,增进了解;统一师生员工思想,规范师生员工行为,实现用文化管理学院、管理学生,促进学院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进步成长。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借助各种专题宣传片,让全院师生和社会公众从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学院的发展状况、发展定位、文化理念,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2.文化育人氛围无处不在

通过在实训车间、教室走廊、宿舍、餐厅、图书馆、运动场、灯杆旗、宣传栏等场所张贴宣传画、标语,宣传学院文化精神和理念,引导师生员工行为,把文化育人工作融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了文化育人氛围。

3.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在文化建设中,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汽车蓝领文化的隐性内容,借助学院广场雕塑、主要道路、“六园”、“六艺”景观等可视载体呈现出来,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园一景,一草一木,乃至一只轮胎的摆放设置,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征――石头会说话,小草会唱歌,在耳濡目染中,引导师生将学院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4.强化视觉形象,规范标志

设计了学院校徽、运动会会徽、标准色、主题雕塑等视觉识别等标志;统一学院稿纸、信封、纸袋等用品,加深了师生员工对学院规范和文化的直观感受。

三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育人管理工作

学院以育人理念和汽车特色蓝领文化为指导,编撰了《主题教育手册》。通过序列化主题教育和全程参与主题教育两个体系,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文化育人和用文化管理人的有效手段与载体。通过选修课程普及人文历史艺术修养常识;通过专业课程渗透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做事、提升文化修养;引导教职员工在活动中陶冶性灵,提高做人和做学问的境界,提升业务技能和素养。

1.在活动中发掘潜在之能

以各类学生社团、专业兴趣小组为抓手,开展了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宿舍文化艺术节,专业知识竞赛、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学生创意大赛,以及轮滑表演、武术表演、各类球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社团可参加,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通过点滴成功来激发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自尊自爱,奋发向上;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快乐与成长相伴,知识与智慧共生。

2.在活动中点亮人性之美

学院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技能大赛、举办田径运动会运动会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学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闪耀,挖掘潜能,激发自信自尊。技能大赛每每载誉而归,运动会中院领导亲自为获奖运动员颁奖、同运动员合影留念,满足了学生们求知、求尊、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激发了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提升了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个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在活动中加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五四”、“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普及中华文化常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孝道、关爱等道德修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4.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服务性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注重实践等务实精神。通过植树节、学雷锋、文明志愿服务、做义工、专业市场调查、民风民俗调查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被需要的存在感、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 文化管理育人,硕果满枝初见成效

天道酬勤,学院人在特色文化育人和管理人方面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迎来了回报,收获了丰收与喜悦。

1.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学院热心公益、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市级道德模范刘宗俊老师、两个市级见义勇为学生先进群体,以及学生自发组成的爱心资助团队“海风兄弟打工团”,利用节假日打工所得,接力资助一对贫困兄妹长达7年之久的感人事迹等。自2006年以来,学院已连续八度蝉联省级文明单位的殊荣。

2.技能大赛硕果累累

自2009年组队参赛以来,学院学子先后荣获省级以上奖项达到200多项,其中国家级1等奖4项,国家级2等奖11项,国家级3等奖11项,省级特等奖4项,省级1等奖32项,省级2等奖40多项。学院学子也因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历届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于201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立为全省第二批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掀开了学院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磊.现代高职教育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2)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路径研究

在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氛围,并且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在校园的整体建设管理中,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与氛围都与对学生的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所以,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

一、在教育管理中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存在的重要价值

(一)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管理存在的价值。

只有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若想使教务工作合理有序进行就要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只有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有序、科学地开展,才能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和谐。学生管理是教育体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各部门间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合理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可以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

(二)在教育管理中校园管理存在的价值。

校园文化在我国的校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人情和对崇高理想以及健全人格的孜孜追求。在我国教育管理体系中校园管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几方面。

1.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每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都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教育资源有着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2.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精神和氛围的集中体现。

学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将全校师生的力量凝结在一起,将学校的形象展示给社会,并且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发展。

3.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综合实力。

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强弱与校园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校园文化管理越好,学校的综合实力会更强。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凝聚力越强,校园文化的实际竞争力也会越强。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还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不当的具体情况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我国受到升学率与追求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管理部门的重视。在我国的校园管理中,大部分的教育管理单位以及校园的领导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制定严格规章制度条例当成政教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方式,并把这当成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但是通过这种约束性强、校纪严明的方式进行的校园文化管理,实质上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更大开发与实践。在校园文化的开展过程中,造成了校园管理的很大阻碍。第一,在学生与教师两者之间,存在着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相互的对峙,在这种对峙关系中,两者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导致和睦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变得疏远。第二,校园中的广播电台以及校园办刊不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出学校文化的具体形式,但一定的范围内,校园的广播电台和报刊都成了传播新闻的主要媒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的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中,缺少软文化和必要的文化管理,都使校园管理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体制性不足和缺陷,学校花费巨资开展的校园文化也未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三、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校园文化的管理要把人作为开展各项主体活动的重要方针。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中重要的精神财产,并且对学校学生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管理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在校园文化管理中,学校可以重点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校园内设置文明标语以及名人的画像等等,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全面发展。要为全校师生创建舒适、安心、幽静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的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合理的文化气氛。合理的校园文化管理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培养价值,并且使学生充分认为自身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应该遵守校园的相关规定,服从校园的正确管理。因此,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对学生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一)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活跃起来。

校园文化要营造出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和极具文化创新价值的文化课题。全面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落实在教育的实践中,并且要切实实践到校园的教育体系中。处理要完成好第一堂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全方位多角度把第二课堂的价值展现出来。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文化活动完美融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还可以借助朗诵诗歌的比赛、校园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并且将校园文化创建理念深入到校园师生的心中,另外,学生还要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开展自己的视野。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要充分结合校园的实际文化,把学校打造成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教育单位。

(二)将学校的文化约束与道德限制相互融合。

在校园的规范制度的创建中,要尽量减弱命令式的强硬的规定,并且要把学校的文化约束和道德约束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借助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教风,使教育者与管理者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氛围,师生之间不再存在针锋相对的关系,而是在同一个目标的努力之下,更好地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进而使学校制度性较强的管理转变为人文的管理。与此同时,要在学校原本的资源的根本上,把资源进行合理的归整,并且把校园报刊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提升校园广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贡献。

(三)合理运用网络的多媒体科技。

在校园文化的管理中,要最大限度发挥出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价值,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等多媒体科技对学生展开多项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行为状态,要多创造一些具体实际价值与积极意义的网络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网络平台上发挥自己的自身价值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于学生的行为也有着相对的制约与管理作用。若想使学生真正服从校园的管理,校园文化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态势制定合理的校园文化管理,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解规范自身的行为语言,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树岩.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姜海滨,姚远.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4]王雷雷.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高职学生管理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篇7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88-02

1 学校组织文化的出现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就像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系统必定是在来自外部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状况的以及立法机关的强有力的影响下运行的。种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造成不确定程度的力量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拥有一系列兴趣和能力、由抽象的目标所指引、运用不确定的教学技术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某种东西把学校各项零星杂碎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通常就是学校组织文化。

2 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往往被视为利用文化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经济手段、硬性技术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其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即是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其次,在学校的管理中,人们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单纯接受科层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

最后,学校组织文化在塑造学校形象,内化学校管理,无形操控学校实务的同时,也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处于这个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者,教师及至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学校组织的各各方面。

3 塑造强劲的学校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3.1 组织机构与学校组织文化

不同的教育科层结构是否会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而影响有效的学校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在设置各种组织机构时,各机构的目标必须与系统目标相一致,使系统目标的实现有保证,子系统目标的实施有方向。学校组织文化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塑造组织文化的第一步。

(2)任务归一原则:指同类性质的活动与任务归到同一组织机构中,避免踢皮球、推卸责任、无人承担任务的情况。使各机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人文基础。

(3)分层管理原则: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还要实行分层管理,下放给各管理层相应的自和自治权。

(4)机构精简原则:指为完成管理任务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要精简。精简的组织机构使整个组织看上去整洁、干炼、人员适当,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5)渠道畅通原则:决策和指令要能准确、迅速地下达,执行情况和效果及师生意见、建议要能及时反映上去,都需要建设畅通的传达渠道。这是使组织文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穿整个组织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2 组织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

要塑造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仅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和平共处的非正式的不干预“契约”或“协议”,常常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

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个体需求的满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组织制度。教育制度引导着教育个体的行为方式,规范着整个学校组织的教学管理秩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由教育制度塑造的,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都是当下教育制度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也是这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塑造和代言,制度的影响与人的行为规范这本身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组织文化,因此,一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3.3 组织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

环境是组织的社会层面,几乎包括组织及其成员有关的任何事物,学校组织环境包含了许多聚合在一起的力量,将会影响学校组织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绩效。要理解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情境特征。

3.4 组织沟通与学校组织文化

顺畅的学校组织沟通是传递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组织文化中,沟通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使组织成员表现出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以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

(2)激励:有效的沟通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既成的为组织文化所认同的行为并加以鼓励;

(3)情感表达:情感也是维系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沟通增加组织成员彼此了解、交融情谊、加强良好的团体关系,从而形成期望的学校组织文化。

有效的沟通都会增加成员的生产力与向心力。在学校中透过沟通可以达成观念上的共识,透过协调可以取得行动的的一致性。故沟通协调是组织达到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关键。

由此可见,要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不是单单哪一个方面可以决定的,它需要组织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必定为现代学校管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美)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学生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体系建设研究”(编号:FYJY201434)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老百姓的认可度,就业比例都在连年攀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都根据学科规律,设置了不同的二级学院或者系部。这些二级学院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质,都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随着二级管理的进一步推进,这些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更大的自,而且党、政、工、青等基层组织的功能也非常完备。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发展与壮大使得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变得十分必要与急迫了。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概述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且宽泛的概念,是二级学院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追根溯源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

(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实物性的表现方式的总和。比如具有学院特色的宿舍、实训场所、教学楼、院办工厂、办公楼、教学设备与仪器等,包含了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它也是二级学院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体系的核心,具有唯一性。主要包括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中形成的有自己学院特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比如价值观念、学院精神、职业道德、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等。

(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二级学院全体师生行为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它是学院师生必须遵循的行为纲领,反映出二级学院在管理制度上的文化个性特征,例如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宿舍管理条例等。制度文化可以对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对精神文化进行有效的监督与促进。三者相互独立又协调统一,因此,三个层面构成了二级学院文化的主体结构。

二、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

一般来说,二级学院文化在区域性和学科性上特点鲜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很好地体现其办学的软实力。一方面,二级学院文化通过倡导健康的价值观念,吸引、凝聚,进一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由内而发产生一种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二级学院的发展。另一方面,二级学院文化发挥了调适和约束的作用,保障了二级学院改革和发展有条不紊地推进。“对内强精神,对外树形象”通过对内的整合,提升二级学院的文化影响力与软实力,实现二级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95后”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95后”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注重自我,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传统的说教、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欠佳。面对“95后”的高职生,借助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寓教于无声之中,不失为上策。

三、学生工作视角下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

(一)注重物质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寓教于无形之中。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物质文化是“环境育人”的载体,善于利用二级学院的公共设施等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公共标识运用图、文、符号等多种元素,结合校园自然、人文环境,让校园文化以简约明快的方式外溢,使校园文化“外塑形象,内聚力量”,这些都是促使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1]2013年,两系合并新成立建工学院。成立之初,便定做了有建工学院特色的院标、院旗、管廊文化、学院网站、制度与工作流程上墙、宿舍美化、办公室美化等,学院介绍、专业特色、团学活动等展出,学院统一印制有学院Logo的纪念品、礼品、奖品等。学院一楼的门口有学院的介绍、专业特色、团学活动风采,每年新生入学都有很多人驻足阅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注重运用制度文化的“监督保障”功能,加强学风建设。制度文化是体现二级学院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设置的总和。[2]对于二级学院文化体系的建设来说,制度文化的约束与导向作用鲜明。规章制度对学生来说,既有约束力,又有强大的号召性与感召力,对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有限,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院系都在头疼的问题。因此,从制度上保障,从管理上严控,用活动引导是江苏工院建工学院摸索出的一套强学风的路子。制定相关管理条例,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加强学风建设。《早、晚自修管理条例》《宿舍管理条例》《建工学院评奖评优管理办法》《建工学院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的制定对加强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并以此为主体管理学生,不定期抽查上课、出勤、晚自修、学生宿舍等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以加强日常管理。每个学期汇总各条线上的检查工作,形成文件,在综合测评中利用加减分予以体现。每年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树榜样、强学风、共成长的活动,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比如“建工学院测量大赛”、“读书月活动”、“宿舍美化大赛”、“不做手机低头族”、“手机入挂袋”等,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风建设,通过品牌团学活动引导学生远离网络与手机,通过寝室文化的建设影响学生等。

(三)注重发挥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培养高职生健康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体系建设的灵魂,也是特色最鲜明、形式最灵活、内容最丰富的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高职院校里所有的生活、学习、参加活动等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总和,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几个层次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能很好地增强二级学院师生凝聚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江苏工院建工学院结合专业学科特色,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广泛动员师生参加,较好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建工学院注重“大爱”文化的孕育。关爱“六困生”结对帮扶计划,是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党员共同完成的项目。教师与学生结对,学习与生活上多交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学生报以努力历程。建工学院的“爱心帮扶基金”自第一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学主动捐资成立以来,现在已经资助了多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建工学子,也吸引了更多愿意帮助困难同学的学生注资进来,“大爱”的工程得到了传承。学院每年都开展赴四川、山东等地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定向助学,除了经济上的资助,更注重精神上的成长,“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每年都经由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这一举措将“大爱”的内涵延伸。“我的青春故事会”活动,每年从大学生身边选树一位学生典型进行宣传,用身边的典型影响人,传递正能量,教育与引导在校的建工学子。建工学院成立“青年志愿团”,利用休息时间为启秀小学的学生开展兴趣班教学,为学田社区的老人开展邻里服务,为天生港学校的船民子女带去心理游戏。这些品牌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大爱”建工学院文化的内涵,更是营造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学生直接参与度多达60%以上,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其端,邹喆.高校公共标识设计对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促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杨露.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2013,9

篇9

[关键词]关键能力;学生文化;必备品格;兴趣特长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5-02[ZW(N]

[作者简介]王宝权(1985―),男,陕西延安人,本科,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讲师。

学生文化是指学子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物质形态文化(高中生学习生活的物质氛围和环境)、制度形态文化(学校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精神形态文化(学生的内在精神,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精神形态文化是学生文化的灵魂核心。打造高品质的学生文化要求学校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自理、自治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学风和校风,从而为学生的整体发展确立一种积极的、内在的精神氛围。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经历了从关注学生统一发展到多元发展、从关注整体发展到个性发展的过程,提炼出了“以‘关键能力’引领学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培养出更多创新拔尖人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于2014年7月开启了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含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协同能力)、生活能力(包括独立生存能力、自控能力、应变能力)、数字化能力(核心是整合利用资源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未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1]

关键能力是实现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学校认为,随着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上来,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打造学校教学特色”的大讨论,要求全体教师对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自主学习,认真反思教学,同时,深入研究培养关键能力的途径方法,将“能力培养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没有课程就没有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平台。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与个性,把学生当成文化的接受者和创造者,在课程建设方面大做文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体会课程文化的魅力,拥有课程的选择权。

1.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国家课程适合本校学生。同时,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图谱。在此基础上,重构三级课程,探索特色“课程群”,形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2.推进CAP课程的建设与实践。2014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选修课程试点项目”(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CAP),作为湖北

省唯一入选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开设了微积分课程,并即将与上海交大合作开设大学化学课,还将着力建设一批方法论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选择地提前接触部分大学课程内容,并初步掌握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质,推进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衔接,推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3.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融入生涯教育,鼓励教师将学科知识和将来可能的工作领域联系起来,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供帮助。

三、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一个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品人格。”[2]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除了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品质,让学生在精神上富有,成为“精神贵族”。学校认为,在“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幽默、优越”等品格中,中国学生应当加强独立、幽默、传统、绅士等品格培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1)养成教育促进品格。行为是品格的外在表露,习惯性的行为是促进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德育制度,落实各个教育环节中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其必备品格。(2)榜样教育示范品格。把榜样的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品格的影响和感染。爱因斯坦曾说:“只有伟大的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通过“华一魅力教师”“华一魅力学生”的评选、宣传活动,宣传校园内师生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通过院士课堂、校友讲座等形式,邀请各行业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进校园,用他们的杰出成就、品格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向善、向上的良好品格。(3)实践活动磨炼品格。通过开展城乡交流、农村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同情;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通过“无偿献血”“看望孤寡老人”“阳光义卖”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动学生支援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鼓励学生帮助身边遇到不幸和困难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重视每年高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通过拉练、参观、调查、访问、干农活、军事训练等,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增强对品德认知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0

初学化学的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丢掉了“门道”,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不能只盯一点,要全面观察

一些同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看不到有“黑色固体产生”。另外,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例如,在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通过鼻闻,可了解产生的气味的气味;用手摸集气瓶壁,可感觉到反应有热量放出。这些都是用眼所观察不到的。

可见,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三、不能马马虎虎,要细心比较

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如硫既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在观察这两个实验时,就应特别细心,否则,牼湍岩怨鄄斓搅蛟诳掌杏朐谘跗腥忌盏幕鹧嬗小拔⑷醯牡渡睜与“明亮的蓝紫色”之区别,从而得不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结论。

四、不能只观察不思考

观察化学实验,不只是动动眼睛和其它感官就行了,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如在观察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时,只有同时思考“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等问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五、弄清概念,防止张冠李戴

有些化学实验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描述这类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