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理论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文化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俗文化理论

篇1

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我国传统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分布广泛,文化内涵深厚,具有支持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因此,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合理利用农村现有的传统民俗资源,把传统民俗资源打造成农村发展经济的优势,打造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充分发掘传统生产工艺,发展实体经济,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江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其中许多传统民俗资源具有产品开发的重要价值。进贤文港的制笔生产工艺民俗就是其中之一。进贤县文港镇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具有制笔的悠久历史,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文港传统制笔工艺闻名遐迩,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光照临川之笔”的赞美(文港原属古临川县管辖)。新时期以来,进贤县文港镇充分利用制笔的特色工艺民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用品生产营销基地”。文港的“一支笔”,成为文港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片”。到2012年,文港镇制笔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毛笔、钢笔、水笔、中性笔产销量达17.5亿支,实现总产值35.83亿元。全镇从事文化用品产业的劳动力17500.人,占劳力总数的70%,在外经销人员1万多人,文港镇则因为传统制笔产业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工贸大镇。除了进贤县文港制笔之外,江西还有生产文房四宝的悠久历史和特色工艺,象铅山县连四纸、婺源县龙尾砚和星子县金星砚、婺源县徽墨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瑰宝将发扬光大并形成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建成以后,将形成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文房四宝产品,既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扩大知名度,又将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把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开发。如充分挖掘江西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并成功上演的大型历史风情歌舞《神奇赣鄱》,惊艳了所有观众。九江以展示九江本土的民俗饮食、工艺、文化产品为核心,打造“九江民俗文化产业园”,把传统民俗文化和文化产业经营结合起来,将九江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风情在园区集中展示。

2013年南昌举办民俗文化节进行民俗文化展示。赣南采茶戏、乐安蛋雕、青花瓷乐、瓷板画工艺展、瑞金竹编一一亮相古老的赣鄱民俗历经千百年历史的洗礼,依然光芒万丈,向大众呈现赣鄱大地的奇特魅力。这些依附于传统民俗文化而打造的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拓展了视野,带动了农村生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业,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群众在当地就业、增加收入。近年来,江西利用其“风景这边独好”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形成了江西民俗旅游的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江西形成了具有以吉安、抚州等地为代表的赣中古村落及建筑群,以赣南客家为代表的围楼建筑群和以婺源为代表的徽派古村落及建筑群,这些古村及其古建筑群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如有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乐安流坑村、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古村落群、安义千年古村落、吉安漠陂古村、杨村燕翼围等古村落和古建筑群,特别是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近年来,这些古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以婺源为例,2012年全县以开展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839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综合收入43亿元,占GDP比重达47.2%。目前,江西全省积极开发利用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可见,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还使得传统农村成为农民宜业宜居的新家园,成为现代江西的重要名片。

二、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当前我国许多农村社会具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在丰厚的传统民俗之中。这些优秀传统民俗在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道德约束、民间教化、凝聚人心的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深入人心。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独特作用,感受农村淳朴的民风,弘扬农村社会正气,增加正能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积极发挥传统民俗节目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岁时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节日,体现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传统节日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增强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丰富的庆典、集会、娱乐、游戏活动,如正月拜年、元宵舞龙观灯、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活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庆活动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人们调整情绪、鼓舞精神,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也更加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利用传统民俗文娱活动的力量,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我国传统民俗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以各种娱乐的方式进行表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比如被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南丰傩舞,。原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改革创新,逐渐演变成为南丰乡间的民间舞蹈。在南丰,上百个傩班出坊春节期间进行跳傩,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乡民又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利用农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认同和教化功能。农村源远流长的村史、富有历史感的建筑和文物、流传悠久的历史人物等,其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往往胜过那些华丽但空洞的道德说教。如民间的祭祖活动就鲜明地体现了古代“孝”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孝”不仅体现在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长辈的孝顺。“百善孝为先”,对于我们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孝”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在江西,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乐平,有着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的戏台建筑,因此乐平也被称为“赣剧之乡”。传统社会的乐平人不但利用戏台唱戏来丰富生活,还把戏台唱戏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唱戏的戏文都是弘扬正义、扬善罚恶、倡导儿女孝顺的内容;戏台建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楹联和匾额、戏文人物浮雕,不但工艺精湛,增添了古戏台的风采,而且寓意深长,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增进了农村社会的团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社会的生活事象,具有民心凝聚和向心功能,是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如传统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对普通百姓进行道德教化,通过民间信仰文化丰富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道德意识、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这些优秀传统民俗可以重塑现代农村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基层党委政府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积极氛围。

三、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同志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_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以“和谐”为主题的中华文化精神,积淀了极为丰厚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民俗的作用就是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貌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传统民俗、传统习惯并没有消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生活。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农村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人们之间的礼俗、人情难于轻易改变。民俗是社会规范的重要方面,推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化解农村矛盾,还需要考虑到当地风俗,照顾到乡村人情。近年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既需要法律的手段和行政的低限度实施,也要发挥传统民俗的力量。农村社会治理的事实证明,通过灵活地处理民问风俗与法律和行政的冲突,赋予了法律和行政以某种具体的乡土性很浓的人文关怀,回应人们的现实需求,就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民俗与现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有效配合、相辅相成,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传统民俗是深深积淀于社会中的传统意识,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和表达形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具有传统民俗文化在制订村规民约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水平。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民俗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广泛根植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日常观念之中。

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深入总结在广大农村社会中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传统道德观念,并将其转化为乡规民约,使传统优秀道德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规范,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当前,江西各地积极利用本地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正能量,制定了许多村规民约,有效地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化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如资溪县将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活动的有关要求写进“村规民约”,营造了优美、洁净、文明的人居环境¨;星子县通过制订村规民约看荣辱,新余市渝水区通过制订村规民约看美德;宜黄县则把村规民约上挂历,把村规民约印在挂历上,让老百姓天天都能看到,规范了村民行为,对争做文明村民可起到积极作用。从这些村规民约我们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民俗不仅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民俗文化起作用并非来自它的强制性或威慑感,而是来源于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秩序的安全感、家族血缘的亲近感、共同文化的认同感。江西众多的民间村规民约出于培育乡里、邻里和睦相处的亲近感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四、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造的知识和认知系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国广大民众的立身之本,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赓续不断的源泉,应该成为当代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之一。“吉祥”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共同观念和人生祈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吉祥心理根深蒂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人都会从最乐观的方面去积极思考,在困境中获得平衡的心态,期望最好的结果。如中国的年画,吉祥是年画表现的主题。年画欢乐、诙谐、幽默、吉庆、红火、热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活力与乐观主义精神,显示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刚毅自信、艰苦卓绝、勤劳质朴、向往美好、富于理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无不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中反映出来。在庐陵古民居装饰中,祈福纳吉包括招财进宝、延年益寿、交合化育、功名利禄、大福大贵等内容,如“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福寿双全”、“八仙庆寿”、“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加官进爵”等。在赣南客家民居建筑中,随处可见有各种符号文字和吉祥图案等,特别是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其门楼上的砖雕、大门两边的对联、厅堂歇檐两侧或厢房山墙上镶嵌的砖刻家训格言等等,所有这些几乎全是儒雅的汉字文化和耕读历史传统的表象,这些喜闻乐见的朴素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义,表达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生精神的关注,对生生不息、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不仅通过绘画和雕刻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通过匾额、楹联、家训等无处不在的文字,浸泡在吉祥的祝福之中。它们是雕刻的宝库、书画的海洋,人们以这种独特的形式,书写着心中的期盼,传达着人生希望。这些传统年画和民居建筑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理想和人生精神,是我国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江西自古商业气氛浓厚,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江右商帮。江右商帮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商业文化传统,其中有“讲究信用”、“和气生财”、“艰苦创业”“团结互助”和“回报家乡”等优秀美德。江西商人吃苦耐劳,极为讲究职业道德,如浮梁商人朱文炽在经营茶叶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后,他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均注明了“陈茶”二字,以示不欺。

篇2

渝东南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为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聚居区,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民俗乡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众多历史文化名镇星状分布在渝东南幅员1.98万平方公里的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境内,具有独特的区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渝东南地区因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科学划分功能区域为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即以渝东南为例,浅议如何基于情感旅游理论来发展民族聚居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情感理论的概念

“情感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概念,李金早局长在论述旅游业“新六要素”时指出,“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民俗文化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根据这一表述,“情感旅游”既指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指以情感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业态,还可以指情感含量高的专项旅游产品(如蜜月旅游、民俗风情游、孝亲敬老游、缅怀游)。其中的“情感”既涉及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世俗情感,又包括以崇高、神圣为根本特征的精神信仰。

(二)民俗文化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由历史沿袭而来,又在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体现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和制度等。

二、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情感旅游是旅游者的主观态度,是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通过所看、所听、所闻、所尝、所触获得的旅游心理体验。情感旅游一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又与旅游目的地呈现的旅游资源息息相关。渝东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既有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又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既有远古巴渝文化的历史印记,又有近代红色革命的遗迹遗址…秀山花灯、酉阳民歌、石柱土家儿调、黔江南溪号子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呈“点”状分布

渝东南六区县同属于武陵山区,都在强调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武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成熟的旅游商业推广走在前列,彭水依托阿依河发展境内旅游产业链,石柱注重打造黄水森林公园,黔江重推古镇建设和乡村旅游,酉阳打造世界桃源,秀山围绕“武陵之心,边城示范”的目标发展建设。

(二)存在原真性衰退并进一步加速迹象

渝东南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受国外文化、汉族文化的冲击,原有的特色文化逐渐被替代和流失。在民族服饰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另有像节庆、游艺、民族戏曲、雕刻、建筑等部分已经被破坏和流失。流失的不仅是这些显性文化,更多的是“隐性文化”如各民俗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

(三)民俗文化深度开发和整合开发亟需加强

目前,渝东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化程度低。作为重庆东南民俗旅游带,各区县都在争先推出各自的精品,却没有一条主线将六区县的旅游发展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没有形成渝东南一条明晰的旅游形象,进而导致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如区域内协作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共同打造同一个旅游市场的利益补偿机制;旅游景点宣传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渝东南地区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联合、统一营销推介方式等。六区县的旅游业大多都是依靠天生的自然优势在发展,像武隆的天生三桥、彭水的阿依河、黔江的小南海、酉阳的桃花源等都是自然的结果,真正打造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景点却比较少。

三、基于情感理论开发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

根据《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0)》和渝东南区域功能定位,渝东南地区以“地文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以“建筑与设施”为主的人文资源构成了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调、民族民俗风情为内涵、岩溶地质奇观为亮点的旅游资源基础。要将渝东南“整体打造成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三区’建设”。

(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加快构建区域大旅游格局

政府支持,塑造民俗文化品牌意识,形成成熟的旅游产业链规模运作,具体如下:

1、点――面――链的发展模式,统合黔江、彭水、秀山、酉阳、石柱、武隆六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比较发达的景区景点优先打造、包装、宣传,进而带动动其他景区开发。优化整体布局,由一个点到周边面的旅游发展,最后形成民俗文化旅游链的发展,形成渝东南黄金旅游线路来带动旅游的发展。像是可以把桃花源、乌江画廊等地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

2、以游客需求为主导,开发体验创新的旅游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对每一个景点、景区进行可行性分析,找准游客的需求和定位,整合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科学设计旅游主体(旅游产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区域差异性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当前,社会化进程和现代文明正在逐步消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传统民俗文化在急需保护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实现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首先需要科学设计旅游产品和商业经营模式。

渝东南民俗文化具有集中、丰富、相对保存完好的特点。根据民俗旅游产品通常所划分的三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设计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需要综合考量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情感旅游中的直接动机源于人们对于另一文化的体验向往,因此开发出体验型、娱乐型、度假型或观光型等多种功能有机组合的区域民俗旅游产品。比如立足民族性和地区性,可以开发土家族的白虎、巴蛇等图腾文化,焚山神、五谷神等宗教神灵文化,苗族的礼俗歌文化等;立足参与性和体验性,可以开发土家族、苗族的民俗生活如土家织锦的制作、苗族酒歌等;立足观赏性,可以重点打造土家苗族的歌舞诗、后河古戏等。同时,渝东南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坚持其文化内涵。特色是呈现给游客的旅游体验,文化特征则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命脉和根基。渝东南民俗文化的静态元素如建筑特色、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等需要保留推广;动态元素如民族歌舞、民族礼俗需要提炼传承;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俗商品需要开发宣传。利用和挖掘有价值的特色文化符号,营造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加之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科学设计渝东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是必要之举。

(三)合理开感旅游线路

1、情感漫旅游线路

罗尔夫・詹森(Jensen)提出“情感漫步”的名词,指人们“不必太当真地展示情感”。它允许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热情或失望;事件过后,人们又恢复到正常状态。他指出,人们想锻炼情感生活,就像锻炼身体和头脑一样。像是一些感情的宣泄就是情感漫步的体现。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情感漫步与情感宣泄、情感教育和戴恩提出的“情感梳理”有密切关联。渝东南的彭水,三山相拥,二水环绕,历史悠久,文化多彩,孕育了这里大美的山、湛蓝的水、深邃的史、浓郁的情,被人称为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块圣洁的爱情治愈圣地,旅游线路开发可以开展情感旅游系列活动,打造重庆彭水爱情圣地体验系列主题旅游线路――围绕摩围山“ 呐喊谷”、鞍子“ 爱情磐石”、保家“ 桃花山”,千古情歌绝唱《娇阿依》等开展…… 让游客走进彭水,总能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中,让疲惫的心灵获得净化,让倦意的情感得到升华。

2、亲子游旅游线路

武隆是个特别受大片、电视、电影青睐的地方。不仅《满城尽带黄金甲》将武隆作为主要取景地,还有《变形金刚4》、《爸爸去哪儿》等多部经典之作在武隆取景。在这里,山、水、瀑、峡、桥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情感旅游中的亲子游,是以家长为决策者、出资者和监护人,以儿童为主角,以亲子互动、寓教于乐、体验式教育为重要形式,以增强情感关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为目标的旅游活动类型。武隆可以开发“爸爸去武隆”的亲子游旅游产品,让日常忙碌的父母与孩子有亲密互动的沟通时间和机会,增进彼此间的感情,通过三至五天的行程安排,打造亲子互动游戏等,让小家庭体验城市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别样生活。

3、缅怀纪念游旅游线路

篇3

关键词:唢呐艺术 文化内涵 理论思考

中国唢呐艺术在不同地域体现着各异的风土民情和文化风格,唢呐作品的音乐情趣与情绪,随着演绎的内容和场合的变更诠释出不同的音乐情感,给听众以新异的音乐体验。中国唢呐艺术源自民间,随着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唢呐演奏也被以艺术演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各类艺术作品势如破竹般涌现,为大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一、中国唢呐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唢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发源地是在波斯、阿拉伯地区。唢呐艺术的流传范围极为广范,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其自产生至流传的时间跨度较大,且中国唢呐艺术在各个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流传,但多活跃在民间,多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呈现。唢呐在形态、艺术表现上都有较明显的特征,由于其发声响亮、携带方便、应用场合多以民众日常的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被大众熟知和喜爱,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发展环境锦绣勃勃。

(二)唢呐艺术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唢呐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明显的关联和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节庆和民俗文化中,例如:农村的婚丧嫁娶、节庆祭典等内容。人们通过唢呐演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思。从意识形态范畴来说,唢呐艺术与中国伦理文化体现及文化情感确有关系。中国人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体现,唢呐艺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场合与民俗文化中都有直接的情感表达。唢呐演奏的曲目内容也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如:乐曲《婚礼曲》《抬花轿》等,唢呐艺术是最能表达华夏民众文化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三)唢呐艺术传统文化的行为价值呈现

唢呐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在行为价值的呈现上体现着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唢呐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为价值也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扩展。对比传统的唢呐艺术,现代唢呐艺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大大拓宽。作曲技法的创作延伸,演奏技法的创新应用,更有制作专家在唢呐形态和制造工艺上所进行的大胆创造性的加工、改良(如加键唢呐、活芯唢呐),都力求在音色和音质上更能达到演奏“乐趣”,便于技艺精湛者在演奏形式和技术上有所突破,达到更高的艺术追求,丰富听众的视听感受,既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和审美追求,也体现现代唢呐艺术表演形式上的突破。

二、中国唢呐艺术的时展的理论思考

(一)注重唢呐艺术的技艺传承

中国唢呐艺术特有的技艺传承特点,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唢呐工作或教育的民间艺人、演艺团体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工作者,逐渐抛弃传统的“比葫芦画瓢”法,以规范严谨的教学体系取而代之。艺术家们对唢呐艺术文化内涵的技艺传承及在传承中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情感及对艺术传承的责任,这将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论价值。通过文化情感研究传统技艺,讲述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以较为细致化深入化的理论成果推动唢呐艺术的久远发展。

(二)注重唢呐艺术的艺术情感深化

唢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可见其艺术情感的体现并没有被时间所冲淡,反而其文化情感正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能够从民俗文化、现代艺术审美的角度对唢呐艺术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唢呐艺术的表现,人们可感受其音乐情感以及对历史文化内容的传承,尤其在艺术作品的呈现中,人们透过或强劲激昂,或含蓄深沉、或悲怆伤感的情绪,捕捉艺术气息,进入艺术情境。

(三)注重唢呐艺术的艺术形式现代性演绎

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让唢呐艺术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在表演形式上,唢呐艺术可以实现与其他乐器结合,重奏或合奏以使得音乐层次分明、音色多元化;唢呐作品的伴奏音乐可突破以往的民族乐器或小乐队的伴奏模式,采用钢琴,以期达到音乐对比强烈突出主奏乐器情绪等等;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现代化与多样化,能够带动大众的艺术、文化情感,丰富艺术视野,并为艺术理论的研究、艺术融合和探索实践等带来更多的挖掘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下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层次地挖掘其文化内涵性,用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唢呐艺术,实现唢呐艺术的现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唢呐艺术魅力浅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1).

[2]孙荣伟.当代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理论思考[J].艺术探索,2013,(12).

篇4

关键词:达悟族人;祭祀;民族文化;文化变迁;民族自觉意识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41-02

谈及人类学纪录片《人间》,我们似乎更应该联系到表现达悟族人族群文化生活的前人类学纪录片《划大船》,正是因为这部之前拍摄的达悟族人民俗文化影片给予了观众深刻的文化冲击,才使我们在了解达悟族人生活的同时,能进一步展开思绪,探索达悟族人民俗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也正是有了前纪录片的成功描述,才为后来影片《人间》的民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虽然同为人类学纪录片,导演关晓荣心目中的《人间》与导演林建享的《划大船》有着描述生活原貌和表达侧重点上的不同,例如由于拍摄年代的不同,在新时代浪潮下,文化的不断变迁,两人对达悟人生活现状的描写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关晓荣《人间》这部影片,从而与林建享的《划大船》作比较,从而窥探出在短短的几年中,达悟族人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在纪录片《人间》中,“船”不再是影片中唯一维系族群部落的线索,不同的祭祀活动(即召鱼祭、小舟下水祭、小米祭等)以及捕鱼、分鱼过程成为影片的中心线索和所要表达的重点。全文也是围绕着这些线索展开调查研究的。

在我看来,关晓荣导演的《人间》主要从四方面来展现达悟族人的民俗文化生活的。包括:1)祭祀文化。2)达悟族诗人蓝波安回乡(特殊个案)。3)红头部落民俗文化的衰落(富有代表性)。4)达悟族人对外地核倾泻的反抗和斗争。这与林建享导演的《划大船》造船过程描述为重点的思维模式不同,关晓荣更为关注当地部族居民的生活和发展,也正是关晓荣从以上四方面的刻画与描述,才使现实中达悟族人生活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下面我们也将从这四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一、祭祀文化

对于达悟族人祭祀文化方面的研究,导演关晓荣以“召鱼祭”为主要祭祀活动来描写,从开篇就平铺直叙地开始描述整个召鱼祭的活动过程。通过对渔村长老口述的记录与表达,一幅生动、鲜活的祭祀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将达悟族人的社会生活样子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本章节让我们了解到了达悟族人祭祀过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本岛达悟族居民3000人,出海乘八人舟,出海前念诵祈祷文,由长老来分配飞鱼,用牲畜的血召唤飞鱼,“召鱼祭”举行时村民唱歌。这些让我们再一次加固了对达悟族人的了解,而后导演又从社会地位上,描述了达悟族人的等级观念。例如,各个部族有自己的氏族,往往组成十人团,哪家的人越多,参加“召鱼祭”的人越多,说明人丁兴旺,参加“召鱼祭”时得到的鱼越多,在当地也就越有发言权。这体现了一定等级观念的不同社会地位。

接着,在描述完祭祀过程后,又从现实意义方面再次提及达悟人文化的传承。这主要从作者主观感受出发(1987年10月,导演来过此地,那时,当地充溢着民族文化的氛围,而今故友去世两位)境迁,老人去世,同时文化传承的任务交给了下一辈的年青人,时代的潮流却未曾因为老人的去世而停滞不前,在新文化的影响下,达悟族人渐渐淡化了对于传统的继承,致使古老的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点点地遗失。正如部落干部郭建平讲的那样,现在没人再买传统大船作为纪念品了,而当地的达悟族人为了生计,为了方便捕鱼也大都买了机器船,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木船已很少有人使用。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时展,当地古老的民俗在遗失,另一方面也说明外来人也逐渐对达悟族人的文明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减少了关注。再如当年达悟族人为了满足外来人的欲望,不惜打破禁忌,建造十人舟,如今也放入博物馆,其余的三年多的时间就损坏了,无人再过问起。导演这样安排,也正是希望通过村民委婉的说法,在此引起政府和影片受众的重视,力争为达悟族人保留下正在遗失的传统文明。再就是当地居民因为经济原因各自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祭祀的开展,因为有三成青壮年不在本村,活动就组织不起来,更何谈文化的传承呢?这也突出地表达导演惋惜并希望文化传承的良苦用意。

二、达悟族诗人蓝波安回乡

篇5

关键词 高校 素描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素描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1 师生同参与原则

在素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教学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素描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交流,相互评价,形成一个教学活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对话交流活动。素描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完全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也是教师自由安排,师生共同参与原则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告诉学生素描没有固定的答案,更没有规定什么是正确的、错误的。鼓励学生发现素描艺术的特色,例如像线的表现,有哀婉敏感的莫迪里阿尼,也有粗犷的坷勒惠支、雍容娴静的安格尔,还有凡·高神经质般线的旋转,不用角度都可以发现艺术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对话,坚持师生同参与原则,共同感受素描艺术的冲突和融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1.2 注重文化原则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家庭,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是淋漓尽致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乡间文化、民俗文化等在知名的素描作品中都是常见的,但是中国素描艺术中文化的并不是直观可见的,多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例如在素描线条的运用中,艺术家们追求的是用线的归纳和提炼,素描线条中主要是通过浓墨、烘染等方式来展现艺术家如何进行造型,怀着哪种素描思想的。素描文化内涵的渗透是艺术效果的直接表现,也是艺术领域追求的较高目标。素描教学中合理运用注重文化原则,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

1.3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中运用启发性原则。如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素描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想学知识,好学知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描想象和思维推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素描思路,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1.4 人文关怀性原则

早在人类文明初期,美术就成为人类最早的传递信息的媒介,人类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关于艺术的表现力契斯恰科夫这样评论:“艺术是充实的,完美的。不是自然的翻版,是心灵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其本质是反映世间的崇高侧面……”这种艺术观念应用到素描教学改革中,拓宽和加深了人物展示的内涵,加强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艺术性和灵感性。目前,我国高校的现行素描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照本宣科、强制训练,学生学习素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完全与艺术的本身特性相违背,艺术追求的是自由、创作、发挥、灵感,试想学生由于学习时间长,无比枯燥,还怎么能产生灵感呢?可能产生的只是厌倦乏味感!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也有助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认知。

2 素描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2.1 把握好素描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素描课教学首先要明确开设素描课的教学目的,即知道怎样培养学生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是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大学教育不可能让同学们都掌握所有的美术艺术技能,也是就说目标不是培养全能人才,而是培养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的理论、技巧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第二,素描课是一门较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不喜欢素描课,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上课的时候甚至只是机械地拿着画笔生搬硬套。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同时素描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大学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画家,主要是通过这门素描课程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一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素描课教学要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换

素描教学过程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过程,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是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式”教学模式以及其弟子实践和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侧重教师如何教,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素描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同时,在教学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不同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也不同,教师不能从主观出发武断地选择教学模式,素描课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

2.3 素描课教学中加强文化理论知识的渗透

素描教学是在艺术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景物写生,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从教学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成一般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美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美术,这是一般思维形成的过程,也是造型打基础的过程。但是步入大学之后,一般思维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教育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在:“不了解中外美术家的生平、作品、风格、人格,不会处理虚与实、曲与直、整体与局部关系,不会观察形体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不会夸张和衬托景物之间关系。”这些表现都说明对艺术的实质缺少文化理论知识。目前,高校素描课堂上往往是张张素描作业的完成,学生常常是完成任务为主,神情更是麻木,教师要加强文化理论知识的渗透,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新的视野,新事物的出现才能激发学的艺术思维,素描的灵感也才能不断地出现。

参考文献

[1] 颜铁良.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施良方.美术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西游文化;影像图形;创意实践

自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城市文化战略意义日益凸显。近几年,连云港市不断升温的各种西游文化节等活动将西游文化推向了城市文化起跑线,市政府立项中国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西游记文化主题公园”入驻该市,同时建成西游记文化陈列馆、出版西游文化刊物、建西游网站,推进西游文化产业发展,以打造西游文化世界品牌。随之,连云港西游文化理论研究也逐渐系统深入,涌现出诸多文献著作。经本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学界对连云港西游文化多数研究尚留于理论,结合现实实践作品参与研究则寥寥可数,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正大力开发的影像动漫业的研究基本处于薄弱区。影像动漫艺术,作为西游文化传播重要载体,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现实面对。

1 研究现状分析

本课题主要从影像图形创意角度对连云港西游文化艺术展开研究。影像图形,是近几年学界刚刚兴起的专业概念,指附着于各类影像视觉对象、符合影像审美、联系作品思想主题的视觉图式形象或符号,对作品整体美学创意起着统领作用。在西游文化传统影像图形创意作品中,我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以及电视剧《西游记》等作品展示出影像艺术老前辈者们不懈的努力,其精彩的西游人物形象与场景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经典终将代表过去,随着时展与观众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人们期待着新的精彩西游形象的诞生。2011年初,当人们满怀希翼走进电影院为新版《大闹天宫》捧场时,谁知除了3D立体效果,影片的视觉形象设计几乎完全照搬老版而让观众大失所望。所幸,2012周星驰隆重推出《西游降魔》,让人们期待已久的眼睛一亮,终于看到了异于传统的新西游形象。然而,国外影像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图形把玩似乎比中国艺术家更擅:《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典型案例,连2010创下惊天票房的《阿凡达》,片中也明显表现出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已被西方动漫产业化!这为我们敲响了重重的警钟。现在已没时间踌躇犹豫了,我们须静下心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实践创作研究,才有希望做好传统文化影像作品。要创作出能紧随艺术前沿发展、为现代观众喜爱的西游文化影像艺术,首先需艺术家们推出全新的、符合时展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影像视觉形象。当前,对西游文化现代影像图形研究,一些专业动漫公司已开始小试身手:香港与大陆已有数家设计、传媒或动漫研究公司为其做出专项设计,并产生一系列衍生艺术品。不过据调查,现行研究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其作品多停留于平面或模型创意。作为连云港本土的影像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不能老让少数专业人士作探究,我们也当扛起西游文化影像图形实践创新重任,在西游文化大好创作阶段,为传统西游影像作品的未来创作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新思路。

2 创意研究思路

2.1 内涵的解读与新挖掘

西游文化创意研究,首先当细解读西游传统文化内涵、剖析提炼其精妙。鉴于此,本课题组进行成员分工,分别对《西游记考论》、《西游记与民俗文化》、《西游记彻悟人生》等成果文献进行了析读,大家逐渐摆脱了对西游记的传统印象,对其渊源、发展历程、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所透射的人生哲理等内容有了新理解。随之,研究组再以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诸多热点现象、问题为切口,提炼出的人、自然、社会的诸多哲思思想,与西游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相融汇,由此便诞生了异彩纷呈的新文化内涵。如以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为主题的西游文化构思,以关爱老人与弱势群体主题内涵的融入,重视传统文化、讲究礼仪思想观念的融合创意,还有反映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状态、以青春励志为主题的西游载体创意等等。

2.2 地方文化的融入研究

连云港西游文化要有特色,必须体现一定地方风貌。由此,课题组分别对连云港花果山、海洋、民俗等地方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花果山与连岛景区的诸多特色景点、海洋特色生物、花果山小猴、民俗服装、剪纸、民俗活动等一系列的形象都可作为西游文化影像艺术作品的原素材;另,连云港特有的将军崖原始岩画、汉代摩崖造像石刻、汉代圆雕大象等重要古文物遗产,孔子望海、徐福东渡等传统文化典故都可融入作品创意研究,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古迹与典故都能为影像作品的场景、道具、服装甚至角色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2.3 表现新形式的探索

人们坐在影院里,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片中的事件、感情、性格甚至思想。[1]融汇了时代内涵与地方文化的新西游文化,重要的是需寻到一种新的视觉形式来传达这些信息,这将涉及到对影像视觉图形多种表现风格与形式的探讨。传统西游动画作品,其角色造型多采用单线平涂、较固定的卡通动画绘制风格。而在《西游降魔》中,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物设计均打破传统形象以新的姿态出现。如真身悟空被冠以丑陋、顽劣的猴子形象,金刚造型作为其变幻后的新形象;人身悟空则融汇进僧人、机灵搞怪的秃顶形象。唐僧、八戒等形象更是要么回到乞丐或动物的原生形态、要么美化到极致。这些新形象,与其说是为了迎合观众求新求异口味,倒不如说是片中影像图形对于传统的颠覆、对时代新观念的融入、对新视像图式表达形式的探索。然而,未来影像图形表现理当不仅仅如此!影像作品的表现风格与形式,可谓异彩纷呈。仅动画片就有诸如简笔画、剪影、剪纸、偶动画、水墨、素描、版画、拼贴等多种表现风格,影视片也出现了集摄像、动画、特效、虚拟与现实集为一体的多元表达形式。面对众多的表现风格形式,我们没有理由不创作出新异的新视像。除了影像表现载体与形式的变化,现代观众对角色、场景等造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我们可在结合时代主题与地方文化的基础上,从影像作品表现风格形式以及造型形象设计上多下功夫,着力打造较新的西游文化影像图形。

3 创作个案分析

视觉艺术形象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其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力、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2]本课题实践创作,以连云港西游文化的系列角色创意与实验数字影像作品研究为主要内容。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以及数种妖怪所进行的大胆想象与创意设计,体现了创作者对艺术新形象的敏锐感觉。

如本组所创作的悟空系列角色方案(图1),既反映出新时代全民健身、飞越太空等时代主题特色,还传递出连云港地方戏剧文化特色以及闹元宵、舞狮等地方民俗文化。其形象表现既体现出传统的卡通绘画风格,而饱和且对比度大的色彩设计,又展示出民间风俗画绘画特色;角色造型头大身小、神态夸张,符合现代儿童重面部表情观赏的审美心理;面部五官与头发设计符号化,这极易形成强烈的符号识别,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所创作八戒系列角色方案(图2),一改传统八戒丑陋、懒惰、好色旧形象,呈现给观者可爱、憨实、趣味的新形象,将连云港异彩缤纷的民俗服装与传统节日要素融进整体构思创意中,并将其整体形象设计为圆乎乎、毛绒绒的手玩形象,利于影像图形进一步开发利用。再看红孩儿角色方案(图3),其设计独特、怪异又充满灵性。在该方案中,我们可明显看出如稻草人般的身躯、银杏叶的发髻。创作者将连云港美丽的稻草人与银杏叶形象融于红孩儿角色创意中,一方面为突出地方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旨在表现红孩儿的远大志向与火辣的性格,小小年纪就懂得护卫自己与同伴,而丰收之果又全凝聚于体内,以至于凝成满腔吐不完的火焰。这种富有强烈新图形创意构思特色的影像图形,理当为西游传统文化增添视觉亮色。

在实验影像作品创作研究阶段,我们以角色创意为基础,进一步选择与之相符的表现风格与形式进行影片整体创意构思,产生了试验影像如《保护水资源西游篇》、《保护环境:八戒与小翠的故事》、《师徒四人的大学生活》等作品。在《保护水资源》(图4)中,可看到创作者突破传统写实造型,角色形象以几何化写意造型为其特色,师徒四人性格特点通过变化的几何图形得以诠释。唐僧稳重有涵养,高大的形象象征在四人中的统帅地位;八戒圆乎乎的脑袋俏皮可爱;悟空头部图形不同于唐僧的方正、也无八戒的圆,其忧心忡忡的表情写满了他对未来的忧思。而该短片也正是讲述师徒四人联手拯救被人类污染的自然环境这一主题,片中悟空见到昔日花果山变得满目疮痍,忧虑焦急自然而生。整个作品能让人在新异视觉与轻松幽默的情节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视觉审美与较充实的的内容审美。所创作作品能从西游文化传统内涵解读入手,恰当融入时代新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表现形式上的探索,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

4 结语

对传统西游文化的影像艺术探索,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要做好西游文化影像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我们系统解读传统西游的精深内涵、感受时代文化精神、融汇地方文化,还需要我们从异彩纷呈的视觉表现风格形式入手,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图形创构方法,系统产生一批既具地方品牌特色又有时代新义的西游影像视觉图形以及相应试验影像作品。由此,可望实现未来西游文化影像艺术创作的逐级改良。

注释:文中插图作者系淮海工学院艺媒101班卜秋霞、古牡丹等。

参考文献:

[1] 贝拉・巴拉兹(匈).电影美学[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篇7

一、现代平面设计在用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色彩内涵的认知。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吸引了受众目光、增强了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还提升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凸显了设计的文化底蕴。但目前我国许多设计只追求艳丽夺目的色彩刺激,却忽视了色彩的文化内涵,只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却没有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许多设计者对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不做深入分析和详细了解,过分追求鲜艳明亮的视觉刺激,既没有明确的文化内涵,也没有体现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只要是节日一律使用喜庆、热闹的“中国红”,只要喜欢所有包装上都可以使用象征富贵、权力的金黄色,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没有作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现代平面设计中由于过多过滥的使用色彩,已经导致了色彩内涵的混淆。(二)缺乏民族特色。上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才传入中国,而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西方国家的设计意识和思维对我国平面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设计师盲目跟风西方设计不仅使中国设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使得我国设计意识落后、设计产业发展缓慢。许多中国设计师以西方设计思维来设计作品,当面对西方受众时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设计作品缺乏新的创意,另一方面更因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传统的了解,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文化支撑,因而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当面对国内受众时,虽然西方设计思维很时尚,但由于没有把握民众心理,也无法引起共鸣。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和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中国设计永远都只是一种复制品。其实中国传统色彩具有自己的历史和风格,因此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应当注重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和研究,发现用色规律,积累用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色彩法则,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只有将中国传统色彩的特色与内涵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才能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用色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

二、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色彩在图形信息呈现上的运用。在视觉艺术中“形”与“色”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形”能够展现物体的形状、形象等,而“色”则能够展现人物的情感、神色、内心世界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图形是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图形用符号、标识、线条、颜色等设计元素来描绘物体形象的艺术语言,能跨越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区域差异等障碍传递信息,色彩必须依附于图形,但色彩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色彩元素能够增加作品的民族性、创意性,使作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美术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中国人在美术造型上喜欢用寓意、象征、含蓄的表现手法,这使传统艺术符号有着特殊的文化意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具象图形能传递某种信息,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传统色彩和具象图形的结合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设计内容展现给观众。如吕胜中的剪纸图形“小红人”就从民间艺术中提炼出抓髻娃娃,使画面中夺目的红色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借助传统色彩赋予画面新的寓意,使艺术形象简洁鲜明、内涵丰富。如衫浦康平设计的海报就以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为原型,用黄色服饰、黑白背景再现了中国京剧艺术中生动活泼的孙悟空形象,突出了海报的色彩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抽象图形有着特殊的艺术表现力,能使作品变得简洁、明快,充满形式感、装饰性,使人产生奇妙的象征感、丰富的层次感。不同民族或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俗、审美习惯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抽象图形的理解,因而,设计师应了解受众的欣赏习惯、审美心理,有针对性地处理抽象图形与传统色彩之间的关系。如通过青花瓷的色彩和传统图形结合,将传统色彩融入抽象图形的点、线、面之中,能创造出内涵丰富的形式感、抽象感,表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如《谭木匠》的宣传画册就将书法墨趣融入画面构图之中,用黑色的笔触、红色的背景表现出浓郁的民俗性。(二)中国传统色彩在文字意象表达中的运用。文字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是民族审美心理、形象观念的集中表现,有着象征性、形象性、图形化等特点。色彩在文字意念传达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产生浓厚的形象意味,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传统吉祥文字设计中多用红色表达吉祥、喜庆的气氛,给人积极、热情的审美感受,如红底黑字的春联、婚庆中的红喜字等都有着追求幸福美满、吉祥平安的含义。此外,在信息化的今天,文字的文化意蕴变得更加丰富,设计师应在文字的形式、审美、风格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并将传统色彩运用到现代字体创意设计之中。如香港飞龙标志设计就将中国红融入设计之中,凸显香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了香港人民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文化精神。(三)中国传统色彩在审美情趣表达中的应用。如今,设计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本土化变成平面设计的重头戏,这使传统色彩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儒、道、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引领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发展走向。“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古老的太极图就以阴阳、正负、虚实等对立关系为出发点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并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理论。“citysuper”的包装盒设计用红色的感叹号区域与大面积空白形成强弱、疏密对比,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道家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主张用平淡、素净的色彩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思想影响着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应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为指导思想,推进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淡然无为,神气自满”等哲学观点,认为人摆脱凡俗外界的纷扰,保持超脱世俗、恬淡虚静、逍遥自在的心态,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设计大师靳棣强的许多海报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恬淡、宁静的境界,海报《痷》《流》就留有大面积空白,通过简练的线条、大面积留白营造出无尽的意境空间。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内容,它追求酣畅漓淋的水墨气韵,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文化情结,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水墨技法能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房地产宣传广告《香水之约——诗意栖居》巧妙运用了中国水墨色彩技法传递传统文化,将山水画的墨趣、神韵等融入现代设计,突出了广告的文化品位。同时,计白当黑、似与不似之间等水墨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靳棣强设计的海报《风、云、山、水》就将现代设计的语言技法与传统水墨神韵、意境融合于一体,用独特的色彩语言诠释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色彩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哲学思想、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不仅能使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能丰富我们的设计文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色彩艺术,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代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云英 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时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镇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乡镇群众的个人素质以及生活品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对当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额分析,并给予进行文化建设创新的原则,提出了几个加强乡镇文化创新的思路,旨在为我国乡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乡镇文化;创新;群众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增加乡镇居民的幸福度,在参加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其也会充分的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丰富性,认识人话生活的重要性。目前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十分繁荣,活动的质量较之从前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然而,一些乡镇地区,尤其是一些落后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还十分的落后。积极促进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对增强乡镇群众的幸福度有真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尽管我国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地方的乡镇文化基础设施还很不到位,无法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些基础设施甚至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与城市的文化基础建设相比,乡镇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即便是一些很有文化底蕴的乡镇,也没有充分的将其完整的发挥出来。

(2)文化队伍专业水平不足。随着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各类的文化队伍也不断的涌入我们的视野。但是乡镇文化队伍存在的一个普遍化现象就是其专业水平不足,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乡镇展业文体人员相对较少,而且缺乏相应的业务技能培训。从主观上来说,一些文化干部本身就存在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且对培训也不上心,思想高度也达不到,从而影响了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3)文化活动内容缺乏特色。基于乡镇为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或者陈旧,相关的文化工作人员也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与技能,所以无法经常性的开展文化活动。目前大多数乡镇所谓的文化活动都是一些诸如看电影、节日期间的歌舞表演等等。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从而没有形成一个特有的文化品牌,导致了乡镇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的时候积极性不高。

二、进行文化建设创新的原则

在进行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原则需要我们注意:

(1)全面树立群众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

(2)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群众文化的基础,并且深刻探讨群众文化理论的应用于发展。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方向的开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三、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几个思路

(1)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员的培训与指导。群众文化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的,我们要从体制上加强对人才培养以及政策法规上进行研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乡镇文化专员的培训,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人才,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逐步完成。

(2)加大乡镇群众文化的投入。文化的发展史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知,当下很多乡镇还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我们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当中应该增加对其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还是对开展文化知识共享的项目,都需要有一定的场所来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

(3)大力扶持乡镇特色,开展具有乡镇特色的文化活动。我们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人们群众,所以,我们在乡镇群众为文化工作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等因素,充分考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具有乡镇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提高乡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积极组织乡镇与乡镇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农民自己进行创作,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节目。加强对当地文化的研究,打造出一个属于自身乡镇的文化品牌,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近些年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以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足之处也有不少。乡镇群众文化不仅关系着乡镇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关系着党与政府的工作执行力。所以,我们在发展乡镇群众文化时,应该充分结合当今时展的脉络,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底蕴,积极创新。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加强自己的投入,发挥其作用,增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秉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真正的实现乡镇群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作者:毛燕 单位: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政府文化站

篇9

山东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渊源深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六五”至“九五”期间,山东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诸方面。鉴于此,我认为尤其应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政府只有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将文化建设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来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具体规划、设计并全面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形象,撰写新世纪山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一、关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所以谈到文化,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它存活于现实发展之中,连接着过去,包蕴着未来。正因为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所以它自身就蕴含着微妙的创造,应提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人类学者经常把传统中有创造力和更新力的基因视为“种子”,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存的繁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出这粒种子。我们理解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培植这粒种子的工作,使文化在一种合乎自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要关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涉及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会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广度上贯穿始终。笔者认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我们目前对于这类课程的理解还限定在概念教学的范畴,将传统文化枝干分离,抽其根,剥其花,去其果。这势必导致教育内容的枯燥,也必定会影响教育行为实施的效果。而且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传统文化并不仅仅限定于文字性的经典文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在物质文化中,诸如民俗节令、城市营造、工艺造物等,传统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丰满,深人浅出,也更有亲和力。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才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色彩和本质特征。以美术教学为例,建议各级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课,特别要注重增加对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临摹和欣赏。建议围绕传统文化更多地开展一些动态教学活动,比如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围绕着它们增加一些手工劳作课程,真正动手触摸甚至体验传统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和过程。亲自动手捏泥玩、编织结、剪剪纸、印年画、纺线织布,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已接近它体验它,在没有任何先验导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种美的教育,那就是在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综合审美体验能力,这才是对美的真正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真正的领悟。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而是把传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体验得到了很好的贯通。二、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高学历,低文化(素质)”的说法,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也说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高学历,低文化”是指人才培养的一种误区,指那种有技能专长而缺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修养的“人才”。作为一种倾向性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势必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培养的人才自身无法建立独立而完善的人格体系,知识追求与生命追求相背离。这不仅违背人性的正常发展,也势必会引发道德水准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现行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当文化教育重任的“文化环境”营造不足。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之后,经济困难,儿乎所有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在奥地利,中学的音乐设施都是对外开放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在课余走进琴房去弹奏,艺术设施是培养艺术人才,陶冶全民艺术素养,提高全社会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基础。奥地利政府在艺术设施投人、艺术氛围营造上的努力为他们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同时也培育了旅游经济市场和奥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态。在这里,文化已经被具体地解析为城市雕塑、美术馆、画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物化的符号。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将投资4亿美元筹建国家大剧院,上海更是提出这样的口号:“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也因而造就了他们投资1·5亿美元的上海大剧院和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计划投资2亿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手笔。至于山东文化设施的建设,笔者认为,在重视的基础上,不一定跟着别人的步子走,但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营造出齐鲁文化的特点。还应理性地剖析地区文化优势,选择好切入点。比如,突出宣传孔子文化,建立综合性的孔子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表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的建设上,目前全国尚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走一家而知全貌,但专业性博物馆却极为罕见。根据我省民间收藏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完全可以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兴办专业博物馆。同时还可以突出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筹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馆”。另外山东的音乐厅等文化空白点也有待填补,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有待扩建。三、保护齐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

篇10

关键词:油画创作;茶文化;渗透

作为中华民族灵魂,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不仅包含有形艺术作品,还包含无形精神世界。作为传统文化关键性部分,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人们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油画也具有非常久的发展历史,对人们精神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油画审美体现、油画题材选择,还是油画表达方式,都呈现出本土化特点。在油画创作中融入茶文化,这就能够促使油画作品符合中国人实际生活,满足中国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思维,这样也能够促使中国人更好接受油画作品。

1油画创作中渗透茶文化意义

早在十九世纪,油画开始逐渐进入我国,与传统水墨淡雅写意具有非常强烈对比,油画用色更加浓烈,色彩搭配也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大胆,写实性非常强,这对国民思想逐步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逐渐发展促使油画进入到繁荣阶段,但是东西方在文化价值以及审美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促使油画在我国认同感并不高,这就需要结合东方审美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更新油画创作审美理念以及油画创作模式,实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茶文化将茶事活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体现出了中国经典的文化形态,其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内涵,体现出淡泊宁静初始态度,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关键性内容。茶文化内涵以及形式非常丰富,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诸如,茶诗、茶画、茶歌、茶舞等等,特别是茶画,生动体现茶文化哲学理念,将传统水墨山水作为基础,更加注重茶叶本身以及茶叶天然内容,将绘画扩展成为更加纯真、更加具有深度、更加具有美感、气韵更加深厚艺术形式。在现代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是其非常重要的体现,只有利用更加简单、更加自然、更加真实、更加纯净的方式才能够体现出其内在蕴含的率真,这样有利于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需要从现实客观角度来融入主管情感性因素,将传统文化精神奕奕融入到实际创作中,体现出创作中的无限生命力。从十九世纪开始,油画进入我国,经过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简单模仿逐渐发展成为学习西方创作技巧以及创作手法,更加倡导油画内容自主创作,进而逐渐寻找出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式技巧以及中国式文化品位,随着油画创作日趋完善,那么需要从文化理论着手来逐渐丰富精神世界,茶文化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艺受众非常广泛。将茶文化匀速渗透到油画创作过程中,能够有效转变过去油画创作中的夸张以及浮华,展示出自然形态的真善美,不断拉近欣赏者与油画作品之间的距离,促使欣赏者能够更好接受油画作品,明确我国油画发展定位,发展中国特色油画作品,明确区分各个地区油画作品,构建油画发展品牌,整体促进现代油画事业发展。

2油画创作中茶文化元素渗透对策

2.1将茶文化处世哲学理念应用于现代油画创作中

作为崇尚自然文化,茶文化自然淳朴,旨在于从自然事物的本真形态中诠释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体现自然至美、至真和至善,茶文化也体现出人民对自然科学认识以及对自然敬畏之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事活动与自然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强调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顺应自然并且回归自然,不应该凌驾自然上。作为典型农耕作物,茶叶种植过程、采摘过程、制作过程等都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天人合一”思想是茶文化核心的哲学理念。油画创作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倡导创作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思想,避免单独强调相似,也并不着重强调某种元素,而是追求油画作品自然环境、油画作品人物有效融合,旨在于实现神似。茶文化处世哲学影响下,油画创作也更加关注写意,追求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相生,实情调感与意境感有效结合,将传统中国画写意性以及象征性应用于油画创作中,促使艺术家结合现实生活事件以及现实生活现象逐渐升华情感,揭示出社会问题,有效摆脱客观事物在时空方面限制,实现客观世界与客体主观世界结合,意象油画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典型油画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艺术家逐渐摆脱了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写实技巧方面束缚,汲取茶文化精髓,利用创作油画来反映出内心世界以及内在情感。与西方油画相比,中国特色油画更加强调整体以及自然,描绘对象大多是自然景物,画面切分更加和谐,避免强烈视觉体验,结合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来体现出追求以及理想,不仅白描客观事物,白有利于提升思想高度以及作品画面层次。

2.2将传统茶文化创作技巧应用于现代油画创作中

在进行茶画研究过程中,茶画作品技巧与传统的山水画一脉相承,不仅强调写意性,还需要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油画画面常常留有空白,画面布局层次性非常强,画面布局非常清晰,利用空白能够充分发挥现象空间,具有非常丰富精神内涵。西方油画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更加强调运用画面效率,重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运用画布,更加着重能够原原本本展示内容,但是实际想象空间却非常少,思想层次也相对较低。考虑到中国画与油画之间的差别,油画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以及绘画理念逐渐引用于油画创作中,在安排意象方面,尽可能的松散,恰当应用留白手法,这样能够提升油画内容深刻性以及油画画面层次感。例如,著名油画家林风眠,在进行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生动借鉴茶文化以及茶画创作技巧,合理改造油画艺术,转变过于对于风景以及人物客观表达,更加注重精神领域探索,实现东方与西方艺术方面密切交流,体现出独具东方特色油画作品。

2.3将茶文化装饰艺术融入到现代油画创作中

在进行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艺,茶艺不仅包含了泡茶技巧、倒茶技巧和品茶技巧,还包含了饮茶环境装饰理念以及茶具设计美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茶馆建筑风格还是茶具式样,都体现出非常浓厚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素应用非常多,这就使得色彩以及内容方面更加追求低调和简单。茶文化影响下促使油画创作中也逐渐体现出茶文化。传统西方油画创作更加追求色彩上的绚丽夺目以及空间上的严实紧凑,中式油画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则并不会过于追求色彩添加,更加追求松快空间安排,整个画面呈现出恬淡、素雅和有序。作为工序严谨艺术性活动,茶艺对于先后顺序和快慢速度等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现代油画作品为了能够体现出结构感,给予欣赏者版块清晰以及架构合理感受,将茶文化因素应用到油画创作中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例如,现代著名油画艺术家张展,在《龙凤时代》中利用传统富贵安泰和吉祥如意图腾元素,在创作色彩方面也更多应用金黄色和红色,实现古代宫廷与喜庆元素有效结合,淋漓尽致体现出了龙凤呈祥意义,逐渐得到了国内大众认可以及喜爱。

3结语

作为西方经典的艺术形式,油画已经形成成熟创作形式以及技法体系,由于东西方在文化理念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民族传统文化在油画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关键性内容,茶文化将哲学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以及技术性相统一,这样能够将茶文化应用于现代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在保留茶文化创作技巧以及精神内涵基础上,结合西方油画创作外观架构、艺术形式等等,实现传统、现代与时尚、经典有效结合,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油画作品,体现出丰富茶文化元素,有效区分油画作品,促使中国特色油画在国家地位中具有非常稳固地位。

参考文献

[1]魏蜻,李涤尘.云南民族元素在油画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5):69-70.

[2]魏攀.武夷山茶叶包装中地域文化的渗透[J].武夷学院学报,2016(4):77-81.

[3]杨春宁.油画创作中色彩语言对情感表达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6):78-79.

[4]程俊礼.当代油画创作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及渗透[J].美术界,2013(5):76-76.

[5]杨红.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茶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149-149.

[6]敖玉楣.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民间美术元素应用试析———兼论民间美术元素传承保护入课堂[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4):117-120.

[7]YiFU.OnEthnic-BasedInnovationofOilPaintinginaMulti-CulturalPerspective[J].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