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历史上的建筑大师们从未停止对建筑乌托邦构想的脚步:①19世纪,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即“花园城市”,就此“建筑乌托邦理论”有了雏形;②1932年美国建筑大师赖特(Frank.Lioyd.Wright)提出的分散式的“广亩城”设计方案,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来促进分散住所和分散就业岗位的趋势;③1964年英国建筑师库克(Peter.Cook)所提出的“插入城市”:人的居所可以简化至一个小型的房间如一个小型的capsule(货柜),这个移动的居所可以随时plug-in(加入)或plug-out(拆出)一个以45度角互扣的巨型结构……时至今日,未来的城市设计仍是人类居住环境学中永恒的话题,值得学者和研究者们不断的探讨。
2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采能源的技术不断发展,但也引发了巨大的能源危机。《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表明,全球的能源消耗总量从1990至2010年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的能源消费也将持续增加。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的多少也将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速度。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990至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预计城镇人口2030年超过10亿,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将高达220多个。社会人口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未来人口还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并向城市聚拢。因此,社会人口剧增带来城市密度的增加,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能源匮乏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设计其实就像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是把生活幻想化后再把幻想现实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科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的需求,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对未来建筑进行“理想化”的设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除了能源、社会人口、科技等主要影响因素外,还有很多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存在。例如,社会审美取向、经济,政治作为主观的人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城市的建设。
3二次元空间的“城市环境”
“二次元空间”有别于我们所生活的三次元的现实空间,是二维、平面的,即动漫人物所存在的空间。二次元空间的“城市环境”也不同于我们的现实空间仅存在于地面,而可以存在于水下空间、上层空间以及地下空间。
3.1水下空间的“城市环境”
探索水下空间的“城市环境”对当前的城市设计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由于海洋面积占全世界面积的71%,因此,人类可以考虑通过利用海洋来拓展我们的建筑范围,来缓解土地资源匮乏的现状。其次,水下的居住生活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居住模式,生动绚烂的海底奇观代替了单调的天空和白云。再次,居住水下的人类可以充分地利用海底的资源:如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为日常生活提供节能环保的能源。鱼人岛就是水下空间存在的一种城市形态。它是尾田荣一郎的漫画作品《ONEPIECE》中虚构的岛屿。鱼人岛位于圣地马力乔亚海底20000M。鱼人岛被巨大的双层式半圆泡膜护罩所包围,两层护罩中间设有一个空气层,可抵挡海水的入和压强,在鱼人岛的正面入口设有“贮气库”,可为全岛提供新鲜的空气。目前,水下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油田,海底隧道等已经可以实现,但是要建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海底的压强。鱼人岛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利用新开发的材料编织一个巨网罩在城市上方,来抵御海水的压力以及海洋生物的入侵。第二我们需要做的是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从水中提取氧分的机器,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贮气库”作为岛内基本生命的动力。第三,地处海底意为着可以利用地热资源,以及周边的生物资源,也可以利用水的推动力产生能量。最后,为了避免居民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中,如何在海底制造光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3.2上层空间的“城市环境”
上层空间的“城市环境”这一概念的存在为上层空间的城市设计提供了启示和思路,是值得人类深入探讨研究的。并且其发展建设的空间更加广阔。在能源的使用方面,不仅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甚至可以探索宇宙新资源。此外,与水下空间相比,天空或者外太空给人类更加强烈的神秘。因此,人们对未知空间的探寻拥有更多的遐想,而这一概念正好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探索。上层空间的“城市环境”的代表例子是“空岛”。它是尾田荣一郎的漫画作品《ONEPIECE》中虚构的岛屿,位于白海之上的白白海(10000M上空)。城市利用云层的浮力,加上本身产生的动力而克服了万有引力,使整座城市能够稳定的支撑于云层之上。在上层空间营造城市环境当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最为重要的是克服万有引力,方式大致有3种:①由巨型构筑物支撑起“空岛”:上层空间的城市通过巨大的支撑结构在空中架设出居住组团,组团之间通过高架桥相互连接;②靠动力维系的漂浮“空岛”:城市像一个巨大的诺亚方舟漂浮在空中,“空岛”的原动力由能量生成器提供,以维持城市的平稳;③游离于大气之外的“太空岛”:城市存在于大气层之外,是一个可供人类生存居住的“航天站”。此外,上层空间的城市设计有水供给装置和氢氧分离装置,满足太空居民的正常生活。城市充分利用太阳能以提供太空居民足够的能量。
3.3地下空间的“城市环境”
“地下城”的概念为人类对未来地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从发展前景看,“地下城”更加贴近现实,较水下城市和空中城市更容易实现。另外,“地下城”也缓解了土地资源匮乏而带来的人口压力问题。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可减少或避免武器对城市的破坏,有效地抗御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远离地面的噪音,地下空间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生活状态。地下空间的“城市环境”在在动漫《EVA》中有很好地体现。机密特务机关“NERV”为了抵御使徒对日本的进攻,建立了一个攻防要塞——第三新东京市。整个城市位于地坪面以下,主要为居民区和避难所。地下城市有森林和湖泊,并且利用地热维持温度。轨道列车为出入地面与地下的交通工具并未地下城市运输必要的资源。“地下城”的建造也存在着许多挑战。首先,地下城市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隔绝,但我们可以挖掘出地下水源,甚至地底湖泊。其次,城市可以运用科技储备太阳能解决采光和能量供给问题。最后,如何选取合适的地质环境,挖掘多大的空间,如何挖掘等都面临着挑战。另外,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利用也取决于法律制度、经济性、相关技术水平和安全性等因素,如何平衡这些因素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当前城市设计的探索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并具有审美的特性。乌托邦是建筑师们对未来理想城市的构想,但不具有真实性。二次元里的建筑与乌托邦不同,在一定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可行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二次元中得到启发,为未来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4.1水下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未来的海底都市,将是一系列的巨型球体,外层包裹着可防止海水入侵的膜结构。球体之间通过筒状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交通要道。大面积设置植被床,充分利用海底生物的光合作用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氧气。海底的核电站提供电力,海流发电、温差发电和潮汐发电将有助于海底构成一个强大的电力网。同时,利用微生物分解水形成氢和氧,以氢气代替石油提供海底能源,氧气供海底居民呼吸。还可以利用海底的发光生物为城市提供照明服务。人们对水下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已经有了一些构想,例如:海底生物圈2号(SubBiosphere2)是一座自给自足的水下城市,它既可以漂在海面上,也可以潜入海底,并能根据需飘向指定的区域。城市由生活、工作与农场等8个空间围绕1个中心空间建造,后者有维持整座城市正常运行的必须设施。
4.2上层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空中城市位于现代陆地城市的高空,整座城市就像一座漂浮的岛屿。空中城市的最外层是保护层,保护内为大气层,为城市提供氧气。空中城市采用立体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城市内的交通系统公路为主;小型的空中汽艇将逐渐投入使用,以增加空中城市交通工具的多层次性。空中城市之间的连接通过有轨列车实现;空中城市与陆地城市之间的联系则通过竖直的轨道电梯完成。空中城市的中心区域安置一个巨大的磁场,使整座城市在磁场的控制下具有一定的引力,能够平稳地停留在空中。例如马岩松设计的“北京2050-浮游之岛”是北京未来城市设计的概念作品。作品旨在表明:未来中国的高密度都市不是独立的个体,空中与陆地之间存在着自由的连接,空中浮游岛像陆地城市的雨伞一样在空中撑开。浮游岛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器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和图书馆等公共建筑联合设置于其间,并通过软性形态将空中和陆地空间联系起来。
4.3地下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地下城市位于陆地以下,地面设有地下城市的入口。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地下隧道连接,作为地下空间网络系统的骨架;地下城市的主要交通由地铁、地下步行道、地下快速路、车行隧道等组成,地下城市可以开发多层次的空间作为停车场,缓解陆地空间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地下水源易于储存,可以通过管道将雨水和地表水大量地收集起来,加以净化后就能为城市提供灌溉水以及饮用水;在地下兴建大量的热能转换站,将地热资源转化为电能和光能。例如蒙特利尔地下城——位于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威尔玛丽区地下,长达17km,总面积达400万m2,步行街全长30km,连接着10个地铁车站、2000个商店、40家银行、2所大学、2个火车站和一个长途车站。众多的步行街通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上下可分五层的,建筑功能齐全的庞大系统。
5结语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文化与城市发展
目前,城市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城市文化再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涉及到文化和传统技术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着力点。然而,除此之外的使地方政府更多地使用文化战略作为城市发展和文化再生手段的原因是更为复杂的,但很明显能够从现有的变化态势看出,是伴随着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宏观形势的转变而发生的。
现在,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文化强国与文化兴国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就国家战略发展政策而言,体现了两个层面的重大变化,这对国内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第一个层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对文化与艺术的态度,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尚未打开国门。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运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相关的城市基础的建设观也与当时的政治理念相匹配。这导致了从上到下的对于中国文化概念的漠视。此外,地方政府能动性的缺乏,也限制了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逻辑逐步应用到社会各行业的传统项目,城市发展的目的产生了变化,自身的角色也相应而变,从以往实施特定的管理转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民族感情也得到了释放,这进而对地方政府与相应的文化艺术团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之更为积极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以及对于地方的计划管理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行政职能所拥有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得到了扩展与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召开与举办数项国际展览或者国际赛事,充分的重视了城市的自身特色。而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很容易获得国内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外,城市发展政策的导向应该是推动城市文化的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的消费。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场地,并应以此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此外,城市为满足后现代文化的象征的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产生适应文化的建筑环境。而城市设计也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提高建筑的时尚感,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艺术设施。很明显,文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设计中的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城市文化复兴的技术实践,满足城市的发展,应遵循城市文化其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再生,才能有效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2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的文化再生
西方国家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转型。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利用文化再生所建设的城市被称为“创业型城市”。这种转型与变化的动力源于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经济的转型、城市管理与运营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城市政治特征的转化。当然,最为重要的则是城市能否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资本的投资意向。
在促进城市发展的经济活动中,重建城市中心城区或者是创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是促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自豪感的有效手段,且应该更为关注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社会和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再生最为显著成果则是突出重要的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设计,这将使得该城市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葡萄牙里斯本查埃多地区火灾后的重建(图1),设计师阿尔瓦洛•西扎认为该区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但在大火之前却已经走向了衰败,设计摈弃了完全还原与完全更新的两种思路,而是在设计中继承原有地区的特性和空间肌理,并引入城市新的元素———地下交通系统来完善地段功能结构,使地段在改造后出现新的活力(图2)。大卫•哈维认为: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经营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城市设计方法。当无处不在的现代建筑风格与独特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在城市建筑形态中的竞争趋势取决于城市领导者采取何种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决策。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这样的做法有着双重的优点,首先代表了消费的新观念与物质化象征,代表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市民的自豪感,因此,这有着降低受全球化的影响所造成的疏离和排斥的感觉;此外,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消费到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城市的建筑环境被看作一种用于沟通城市管理过程中的管理主义和企业主义的有关城市设计的工具。
图1查埃多地区灾后
(资料来源: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
图2查埃多地区的复兴建设
(资料来源: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
城市设计过程中所创建的新的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单纯的建设或市场经济的行为和过程,而且必将涉及到城市的社会背景,政治和文化生活。可以认为,城市设计的概念中所涉及到的这些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因为这些极为开放的主观因素有可能会代表某种具有据对优势以及话语权的意识形态,也因此,其能够真实且具体的反映社会思潮中较为广泛的有关城市文化问题的看法。布迪厄认为,如果象建筑这样的艺术作品,如果其构造意义未能够深刻的反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那么其甚至可能会对自然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人文属性造成一定的损害。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城市文化则体现了具体的实体意义,因此,不能将文化单纯看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以及可以美化装饰城市的景观依据。城市的建筑环境及文化性质是由许多不同的基本人文单元组成,由于这一特性,城市设计所体现出的文化景观,可以说是代表社会普遍性意识反映的结果。这种现象不局限于纯粹的空间信息,其包含了通过各种渠道所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社会经验和个人看法。在城市层次的表征结构面上,它们一起组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特点,显示了其地域性的特征。这种概念与意识提供了有关了解城市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关键线索脉络。
用于城市设计的模式,需要与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所涉及的社会群体必须会目前参与城市市场下的生产与消费,且这些相关活动与城市的建筑环境密切相关。这样的机制能够有效的连接城市的文化生活(生产或消费)与建筑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必要的动力和灵感,城市文化规划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文化规划方法能够使城市规划师在城市建筑环境中更有效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城市设计与建筑环境的改善。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突出能够确定一些关键主题和城市设计概念,使得城市设计能够专注于设计过程,创建与文化想和谐的城市建筑环境。
篇3
暂且不去争论他的观点对与否,深圳的确是有一个双年展。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双年展,其初衷为协助深圳市规划局引进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推动本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发展。在举办了四届之后,它逐渐衍生成为一个更加宽泛的平台,不断为这座城市输入新的信息,并批判性地思考当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深圳在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中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自然资源,形成了当前的城市景观,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迄今没有停止变化,还在不断发展,没人能够预测未来它会成为什么样。
唤醒城市生命力
双年展其实超越了我们在城市里的日常经历,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它是一本教科书,一本词典,是浓缩的、高强度的知识交换。积累了前三届本土策展人的成功经验后,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引来了首位非华人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从本届参展人中国外建筑师所占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他的到来增强了双年展的国际性,第一次引入了国家邀请展的概念,向专业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模板靠得更拢。瑞莱以“建筑创造城市,城市创造建筑”(简称“城市创造”)为主题,力图探讨城市和建筑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步伐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同时警示观众,如果不去思考这些条件,城市会伴随着文化的黯淡而消亡。
这或许有些危言耸听,至少在现在的深圳甚至其他的中国城市我们看不到任何衰败的迹象。但无数的城市问题,如工业污染,拥挤的交通,能源浪费正在一点点剥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权利,威胁着他们的健康,阻碍着城市的正常运作。在策展导言中,“城市生命力”成为构筑城市的关键词。对“生命力”的理解也是对未来城市的探索,只有保证城市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活力, 才能形成磁场,吸引人来此聚居、交流,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城市文化。
在这样的语境下,第四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尝试着进行了一次跨学科思考,因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城市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同学科的跨界合作,才能更深地挖掘城市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作为这届双年展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6
除了艺术家和导演对城市生命力的描绘,对城市的认知还应该建立在更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借鉴2010年纽约当代艺术馆“上升流”展,香港大学的策展团队将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置于珠江三角洲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并命名为“对应双城”。通过港大和奥雅纳等顾问团队数月研究,他们认为香港和深圳应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承担起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的责任,并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即淡水供应、港口设施和深海湾生态。六个来自深港两地的团队随后对这三个问题分别提出了设计解决方法,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在双城双年展上首次有深港两地的不同团队就事涉本区域的城市和环境问题进行同题合作。
一本城市词典
双城双年展其实可以看作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总结,它既把建筑或城市设计上的过往经验收集起来展出,也是对未来设计趋势的展望。由杰弗里? 约翰逊(Jeffrey Johnson)和李翔宁策展的“八个城市项目”就是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实验的一次很好概括。在数以万计建成的,正在建造中的和将被建造的新城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很少能够将发展的脚步放慢下来,思考、总结其中得失。而策展人选取的这八个城市规划项目,能在地理、环境、设计方法这样的交叉矩阵中带来经验,或可能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当观者意识到这些大胆模式的多样性,并回归到和城市本身规划亲密对话之日,即是对武断的单一发展模式反思之时。
街道是形成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而将街道空间搬入室内空间也是展览的大胆尝试。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主策展人保罗?波多盖希以“街道”为命题,邀请了20位建筑师来设计沿街的立面,目的是希望城市生活回归街道。当年的街道展被视为向后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节点,并且回应了那届双年展尊重历史在设计中重要性的主题。而在今届双城双年展“街道”项目中,12位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对于“城市创造”的回应更加多样,这也暗示着多元化的城市生命力;大多数作品中立面的概念相对模糊,建筑师大多在思考建筑技术、公共空间、社会构建、建筑材料等在城市空间建造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设计就是为了城市的管理来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城市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保证,由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以下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对其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具体的说就是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规划的范围和实践不同会使得规划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会分为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设计不同的规划方案的适合,需要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时间和管理方面,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制定出一个符合城市实际的、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3、管理设计具体的影响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具体工作内容还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首先是城市建设的选址的管理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尤其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和大型行政建筑的选址过程中,这项管理规划是进行建设、使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要有好的导向和操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项目选址发挥作用,因为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之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更对该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和性质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规划。用地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来确定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让所用的城市建设都能在此前提下开展。通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实施,所建设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审核,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3.1、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执行。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对规划项目进行选择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制定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包括政策方案、决策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主要体现于以下的方面:
1)体现了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以及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2)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保障,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可以迫使城市设计者设计更好、更完美、更全面的设计蓝图并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使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3)实现规划由原来简单非公开的设计、管理、监测向政策性的公开化的设计、管理与监测,向广大公民公开一切政务尽量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4)实现规划的重点从简单的明确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控制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台理安排各部分建设所需的使用的面积对环境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制定管制和空间政策。
5)要实现城市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局部的水资源配调来获得足够的使用水资源,借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充足的矿物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资源去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增长的质与量。
6)最后就是要实现规划由原来狭隘的工程领域向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技术学科发展广泛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结论,努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注重自身工作能力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3.2、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整体布局原则: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2)经济效益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3)安全合理原则: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方案、修正行为,认识到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已在逐步推广,预测评价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城市设计发展、城市研究任务很多很多,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人类也必须以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科学的管理。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所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和监管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挥。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构建了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云利波,魏延军.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A].科技部.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科技部:,2014:1.
[2]李瑞峰.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民营科技,2014,09:119.
[3]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篇5
【关键词】 下关区 滨江地段 复兴与再生 规划定位 潜力和价值 城市设计框架
一、引言
本次工作的地点是在下关区,该地区是南京城市最佳的滨江地段,毗邻南京老城和南京长江大桥,在近代南京发展和南京城市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下关是无法忽略的起点,水陆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开埠通商的黄金发展阶段,散落棚户区中讲究的民国建筑,浓缩了整部近代变迁的历史。而现有的码头、工业、铁路等大都停滞,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目前都处于非常困难的状况。随着南京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南京西站、下关电厂等搬迁的历史机遇,下关区又再次回到城市发展的视野。
二、构思
作为以城市设计为引导的地区规划,本次规划设计从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为起始,提出定位和发展策略,进而落实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框架,形成良好和可操作性的土地使用框架,以期达到启发和协助决策者、建设者与设计师,以共同创造、实现一个远大南京滨江城市新愿景和南京城市新精神。
规划构思运用国际滨水城市复兴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历史与复兴城市,提出下关滨江的复兴与再生的计划,完善与优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特色塑造。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综合性规划策略,包括改善滨水区和城市之间、滨水区的公共性以及滨水和狮子山等景区之间的联系等,提出混合和多样化功能布局策略等,以期带动整体区域人文、生态、经济价值的提升,为城市注入生气和活力。
空间构思强化链接,即构筑老城和滨江地区的融合;把开发带到滨江,即调整开发用地与滨水的割裂关系;把活动带到滨江,即塑造特色的滨水空间包括滨水平台和水湾;突显地域性空间再生,即对基地遗存的码头、工业、历史建筑和铁路纳入开放空间体系和城市结构中,而不是废弃。
三、特色
1、从南京城市发展脉络谈下关地区规划定位
近代民国20年(1931)时称"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大马路靠长江,夫子庙临秦淮河,水兴市兴标志着南京与水有紧密相依的关联。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格局主要分为:市域、主城、老城,在这三个层次中不难发现三个尺度的水系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从八十年代夫子庙复兴是从内秦淮河两岸拉开了老城建设的序幕;进入九十末,秦淮河河西开发真正拉开了南京从老城建新城;随着南京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从市域层面南京拉开了跨江发展的框架,长江再次进入城市发展的脉络结构中。
由此我们聚焦的下关地区,必须把视野放大,从下关滨江到南京滨江,从下关核心到滨去定位,提出下关滨江地区是南京老城滨江商务和生活的重心;南京主城沿江和跨江发展的滨;南京历史文明和现代滨江交相辉映的地区。同时以共同创造、实现一个远大南京滨江城市新愿景:南京将从历史名城走向现代滨江都市;下关将从老城边缘走向老城滨江门户。
2、通过现状要素的叠加分析确定滨水地区空间的潜力和价值
下关滨江是南京主城唯一一段城市岸线;和老城紧密相依,历史悠久、内蕴丰厚的城市老建成地区。本次规划范围南至中山北路,北至南京长江大桥,西至长江,东至大桥引桥和惠民大道,总用地面积约226公顷。
基地现状土地使用的问题是:受铁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单位割据占地等因素的影响,下关区的整体空间被分割得较为零散,功能混杂,联系不畅。规划对主要要素进行了叠加分析,包括建筑质量、港口与岸线、工业遗存、居住用地、水域、铁路等形成综合用地潜力评价,构成了整体的滨水空间发展思路来指导规划框架。而其中有反映地区特色价值如文物建筑、铁路、码头、近代有历史价值的工厂是创造独特地域性滨江城市的源泉。最终,我们通过梳理和重构现有基地的脉络,把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基地要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和连续的开放空间景观系统,呼应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期求,来回答滨水都市空间再构的“价值”。
3、创造性城市滨水场所和地域性空间演绎城市设计框架
(1)、城市设计策略
提出复兴与再生的计划:和谐和民生,提升城市生活环境、提升旧城改造理念;延续和创新,加强与老城的联系;创造新的滨水核心和开放空间系统;可持续和健康,挖掘历史人文遗产;有序渐进式开发。
(2)、城市设计概念
1)、区位格局——凸显优势,谋滨江发展
跨江发展的要核(优化长江岸线)、江城一体的要核(创造与城市的链接)、视线走廊的要核(保证重要视线走廊)。
2)、规划结构——创造链结,与城市融合
创造与滨江的链接轴、定义轴线的系列风格、形成系列的滨江活力节点。
3)、城市形态——创造活力,显滨江特色
把开发带到江滨(调整滨江路,打造城市滨江平台)、发展都市本体结构的自明性(提升内部街道个性,构建轴线)、可日常感知的都市空间意向(结合老江口地理特征,创造水湾)。
4)、特色塑造——遗产再生,塑地区文脉
电厂工业地景再现、码头文化再记忆、历史建筑再利用、铁路再生绿廊。
(3)、城市设计框架
形成以老城为核心,向长江有机生长的城市格局,即“两大滨江焦点、三个特色景观界面、五个发展功能带”。其中:两焦点包括城市平台(电厂/中山码头)和城市水湾(西站/老江口);三界面包括滨江/滨江活力带、都市/中央景观大街、历史/明城墙风光带;五功能带包括中山北路跨江城市发展轴、公共路旅游休闲轴、大马路时尚轴、西站再生文化轴、滨江创业生活轴。
1)、城市水湾+中央景观大街
城市水湾塑造亲水活力和亲水舞台,形成极富有场所价值以及宜人的滨水商业、文化和休闲活动。
中央景观大街着重创造城市内部宜人的街道尺度,链接中山北路和城市水湾的可识别的城市路径。
2)、城市平台+跨江发展轴+公共路休闲轴
城市平台是通过调整现有的江边路,形成滨江发展腹地,创造二层主要活动空间,体现大气、宽阔,展示滨江都市的形象。
跨江发展轴是中山北路,城市重要轴线和重要的过江交通通道。
公共路休闲轴是链接绣球公园以及明城墙风光带和滨江的绿色联系。
3)、大马路时尚轴
大马路有现状遗存的民国建筑和天光里历史街区,通过传统街道的尺度和建筑肌理营造历史大马路繁华的商业景象。
4)、西站再生文化轴
以西站站房民国建筑更新改造为核心,链接静海寺、狮子山以及明城墙和城市水湾,构成一个生动的旅游路径。
5)、滨江创业生活轴
该段滨江以自然绿色岸线,滨江腹地发展多层高密度的SOHO办公区和肉联厂老厂房复兴更新,营造滨江创意和生活氛围。
6)、滨江岸线
滨江岸线主要包括从大桥公园到中山码头约2公里的岸线塑造,主要分两段从大桥公园起始以绿色岸线为主并配休闲设施,南段从中山码头开始以塑造城市平台为意向的都市岸线,两段到达水湾并和标志性文化建筑形成滨江活动的。
包括:界定了道路与滩涂边界,以确认滨江岸线的塑造、同时对现状的码头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提出改造措施,以创造岸线的公共性为目标、根据长江防汛要求确定滨江平台的位置和标高、和周边开发地块结合,形成丰富和有活力的城市平台的塑造。
4、运用相关技术辅助分析视线走廊及高度导控
下关滨江在高度分析上主要综合狮子山/阅江楼、长江、南京长江大桥、幕府山等相互关系,并形成如下总体概念:
可驻留点:大桥、阅江楼/狮子山、幕府山之间形成静态视面,也是最主要控制视面。"江、桥、楼、山呼应,通透开阔"。穿越动点:长江和阅江楼/狮子山之间形成动态视面。"江城一体,忽隐忽现"。
同时利用GIS对视域进行分析,得到几个重要的视域范围、对现状照片和模型拼贴模拟、剖面研究等手段,综合形成如下的主要高度分区策略包括: 大桥和阅江楼之间基本控制为35米及以下;大马路街区高度控制在24米及以下等。
5、综合城市设计形成土地使用框架
(1)、土地利用
规划结构形成以老江口、城市水湾、西站更新改造区为核心,北片形成滨江创业与生活区和南片滨江商务商贸区。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占总用地的22.96%,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占总用地的24.24%,以期达到土地的混合使用,来创造滨江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本次规划在划分地块上,在确定地块结构综合了道路、用地以及现状产权的关系。
(2)、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三横两纵”的主干道以及纵横连接的次干道的整体交通网络系统。
(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节点主要对地区特色进行挖掘,结合城市设计和土地利用进一步强化个性并形成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包括:
以水、岸线为主题的形成城市平台、城市水湾等;
以历史事件中山码头为主题的中山广场等;
以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为主题的大马路历史街区、西站铁路博物馆等;
以铁路轨道为主题的铁路再生绿廊;
以工业建筑为地景的下关电厂工业地景公园以及肉联厂创意文化园等。
(4)、步行系统
通过开放空间架构创造连续性的步行系统来串接不同特色的开放空间节点并和公共交通、旅游动线有机结合。
(5)、水上动线
建立长江水上旅游动线以及国际游轮俱乐部,远期与护城河水上旅游沟通,在城市水湾形成旅游转换节点。
(6)、轨道交通
结合新的规划框架以及土地开发需求,规划对原5号线和6号线提出了调整的建议。同时把轨道交通和规划的中央景观大街和滨江活动等结合起来
(7)、功能分区
综合规划框架和城市设计形成七个特色分区:
滨江都市意向的滨江商务核心区、传统街区意向的大马路高密度混合商贸街区、水湾为活力核心的滨江都市门户区、以肉联厂厂房改造为驱动的滨江创业 SOHO区、滨江生活社区围绕保留的大洪池和灯泡线形成连续的滨江生活社区、以西站建筑改造为核心,创造一个博物馆和站台休闲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展示区。
篇6
关键词:立体绿化城市绿化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一些城市的建筑和道路已约占城市用地面积的2/3,城市空地相对较少,用于绿化的面积非常有限,仅靠地面绿化,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向空中发展,实施立体绿化,将成为我国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绿化形式所在。植物立体装饰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容器及棚架等,结合园林色彩美学及装饰绿化原理,经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将植物的绿化装饰功能从平面延伸空间,形成立面或三维立体的装饰效果,是一种集园林、工程、环境艺术等学科为一体的绿化技术。
一、立体绿化的形式
1.1攀援绿化
应具有吸盘或气根的藤本植物,沿墙面、石壁、篱笆攀爬,不需要任何支架和牵引材料,其绿化高度可达五、六层楼房以上。
应用葡萄、紫藤、金银花等具有缠绕性能和蔓性月季、木香等长蔓性藤本,在略加牵引扶持下,攀爬在园林花架、简易棚架及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的垂直支架上,点缀装饰小游园和庭院等。
1.2阳台绿化
阳台和窗台是楼层的半室外空间。在阳台、窗台上种植藤本、花卉和摆设盆景,不仅使高层建筑的立面有着绿色的点缀,而且像绿色垂帘和花瓶一样装饰了门窗,增添了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
1.3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的建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用盆景盆栽花草等合理摆设,形成盆景观赏园、结合场地情况,设置固定的种植坛和藤架,种植攀援植物和花木、全面铺垫种植土,植树、栽花、种草、参照地面小型庭园、游园的布局,修筑水池,堆叠山石,设置喷泉、亭廊花架、雕塑小品和其它技术装饰,并开辟小径,安置桌凳,供人们在楼顶花园观景、交往、休憩。屋顶花园的建设不同于其它两类垂直绿化形式,在建筑设计和结构上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1.4棚架绿化的植物布置与棚架的功能和结构有关:
(1)棚架从功能上可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经济型选择要用的植物类,如葫芦、茑萝等;或生产类,如葡萄、丝瓜等;而观赏型的棚架则选用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
(2)棚架的结构不同,选用的植物也应不同。砖石或混凝土结构的棚架,可选择种植大型藤本植物,如紫藤、凌霄等;竹、绳结构的棚架,可种植草本的攀缘植物,如牵牛花、脾酒花等;混合结构的棚架,可使用草、木本攀缘植物结合种植。
二、立体绿化发展形势
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立体绿化发展更为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全球化、多样化、规模化、迅速化和法制化的趋势。新加坡被世人称为"花园城市",绿色将所有建筑物淹没,街道两侧、屋顶、阳台和墙面到处是绿色和鲜花。五十年前,波兰政府将华沙建成绿色城市纳入议事日程,目前华沙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首都。为了增加绿量,改善生态环境,日本东京率先开展屋顶绿化运动,其它各大城市也紧随其后开始了兴建高档天台的空中花园活动。德国推行"绿屋工程",其围墙堆砌所需的构件均已商品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屋顶上发展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生产蔬菜,在增加绿量的同时获得丰盈的经济效益。英国发展校园绿化,采用墙面贴植技术使墙面犹如覆盖了一层绿色壁毯。巴西风行"生物墙"。目前,德国、日本和韩国在立体绿化方面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时下,上海世博背景下的2010世界屋顶绿化大会,随着绿色建筑领域急剧增长,业界越来越多的专家、业主、运营商正在看到LEED认证的效益。
三、立体绿化的应用前景
绿色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绿色植被的好坏是决定其有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用绿色植被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方可实现。城市立体绿化作为一项新兴的综合性工程,它需要各种城市设计共同合作。有必要科学的制定城市立体绿化的长期实施计划,使城市的立体绿化工作得以规范的开展。现代高科技为兴建立体绿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景观设计、建筑公司为主的城市实践者以此为导向,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边通过实例介绍一下立体绿化在现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3.1公共空间设计-西班牙垂直立方体花园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一家城市景观设计公司近日在西班牙建成首个垂直立方体花园。这是一个集环保、高科技、独创性设计为一身的垂直立方体花园。
据了解,这座立方体花园四面墙体被2500种植物覆盖,种类从药草类到蕨类植物再到多年生植物,共占墙体面积128平方米。这些植物能同时为128人提供充足氧气。(图一)
图一
3.2建筑设计-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泽奥陆生态城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文化城区每年都要接待无数的游客。为了保护城市中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伊斯坦布尔城市规划者正在尝试扩建数个新的城市中心区,泽奥陆生态城市就是扩建计划的一部分。泽奥陆生态城市是一个集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城中城。根据设计方案,泽奥陆生态城市共有14座塔形建筑,这些建筑可以用作住宅、办公室、宾馆等。这些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们的绿色外墙和绿色屋顶,整体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绿色的空间。泽奥陆生态城市设计方案由英国著名的生态建筑事务所卢埃林-戴维斯-耶安格建筑事务所创作。这种城中城或许并不会马上就兴建,但这是一种未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它有助于建设绿色城市、减少机动车使用率以及引入更多生态友好型建筑。(图二)
图二
3.3校园设计-NAC事务所设计美国贝勒维的Eastgate小学
为了通过景观庭院将学校和大自然联系起来,设计者将整个场地作为一个教学工具。小型的楼阁和一系列庭院增加了户外和室内学习的启发性。建筑和景观让学生“触摸”到需要学到的知识,就像一对伙伴在缓慢地跳舞。这种重视景观的设计对于艺术和科学门类的教学很有帮助,让学生们热爱上自然环境。
材料和纹理定位了尺度和距离,界定了建筑的入口广场和庭院。内部空间显得温暖而紧凑,中央庭院的图案和地板纹路则体现了户外教室和户外休息室的功能。小型团体可在此学习或仅仅用于休闲和交流。
2009年秋季建成的学校修建了几个简单的两层楼,外部庭院的大小和质量吸引着周围的社区参与到其中。(图三)
图三
3.4未来城市农场设计
2009年5月,美国达拉斯举办了一场名为“达拉斯远景”的国际设计大赛。大赛的目的是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筑模式。来自葡萄牙里斯本的阿特利尔-达塔(Atelier Data)和莫夫(MOOV)所设计的“推进达拉斯”方案成为获奖作品之一。在“推进达拉斯”方案中,整栋建筑就好似一座覆盖植被的小山,内部包括住宅公寓、咖啡馆、体育馆、日常护理场所以及其它公共空间。这座“小山”似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个集农业生产、能源自给、生活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城市社区。达拉斯市政官员对这个方案倍感兴趣,并最终采纳了它。“推进达拉斯”模式的建筑将于2011年左右开始动工兴建。 (图四)
图四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一)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福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福州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三)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
(一)再生原则
城市建设发展将会带来很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或重复使用应是城市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任务。如建筑弃渣是城市中是最常见的垃圾废弃物,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方法处理后进行异地重复使用,再有对城市中古老破旧建筑的修补,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修补利用、整合、环保处理的方式,使这些区域能焕然一新,加大废弃物利用范围,整合再生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系统原则
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如拟定100年不再动工的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建设,如通讯设备、市政管道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范畴内。应将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及规划阶段予以逐一进行推敲、评估及预算等,模拟n次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后,使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规划与设计还应使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能在自身的循环中减少对水等自然物质的需求很依赖,同时为城市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提供场所和方法。
(三)节能原则
城市是很大使用能源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气候和安全等诸多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人的影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环境为本的共生。探索城市中已有的空间规律,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挖掘其他各方面特色,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和提升,再作为规律性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去,努力维持城市的文脉,坚持这样的原则不但可以创造体现人民要求、体现历史文化特征,有魅力的城市,还减少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抛向自然的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
(四)公平原则
对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类对城市的影响警醒再认识和再评价。特别是城市设计师应重新梳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创作中认真考虑新因素和信原则,使设计成果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给予子孙后代留下适合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说,既考虑同一代人组成的社会利益,又考虑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则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和设计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和完美城市格局。
2.城市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共生的观念转变。
3.努力为城市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阔绿地系统。
4.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综合和妥善处理好新旧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考虑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的影响,注意保护旧城历史上已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还须与整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建设框架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上的成功。
5.重视对规划和设计执行阶段的评价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鼻息消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城市的可持续指标对评价和调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时确定城市目标的策略或行动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步骤,批准通过后的城市规划是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的法律文件,它的制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机策略,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
5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主要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现。
五、生态化的建立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甚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的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cites by DESING》G一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六、人性化的建立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对面直接交流转换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问的互相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互相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七、文化的建立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搏。针对这种想现象,文明认为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吸收国外建筑有用部分,更重要的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思考。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时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八、城市规划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篇8
【关键词】撤县建区 融合发展 扬州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行政区划通过划定行政范围边界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划分,进入21世纪以来,先发地区的大城市为了在更大区域内布局生产要素,以求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合作,纷纷要求扩大行政版图,其中撤县建区是最重要的区划调整手段之一。
扬州是长三角核心区北翼的重要城市,也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扬州邗江县撤县建区,为扬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外拓扫除了体制障碍,2011年,扬州下辖的江都县级市实施撤县建区,行政版图的变化再次对城市格局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行政区划调整后,扬州市区城镇人口达到181.1万人,占市域城镇人口总数的60.87%,而江都也成为扬州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都市核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江都如何真正融入扬州城区,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立足近5-10年的时间,试图提出扬州都市核心区的空间格局优化对策,寻求近期实现都市区空间整合的突破口。
2 撤县建区的区划调整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消除了行政管理的体制藩篱。尽管跨行政区的统筹发展已经在不同尺度的跨区域空间协调发展中被提及,但是区划带来的政治管理“碎化”问题始终是制约都市区发展的重要障碍,撤县建区的区划调整为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扫清了制度障碍,为各项城市职能的履行确定了明晰的权责主体。
(2)有利于建设用地和各项设施的统一布局。行政区划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地盘”,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布局,并将城市的各项设施进行相应的延伸布局。如南京将青奥会的帆船比赛项目放到了六合区(2002年撤县建区),并将11号轨道交通线延伸到该区,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撤并地区的综合效益。每一次撤县建区的调整几乎都会带来撤并地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房价上涨、公共配套设施层次提升、外来人口迁入等,从而带动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区划调整带来的双赢局面。
(4)对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新调整的片区与城市如何融合发展,以尽快弥合长期分区而治带来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城市空间结构作出相应地调整优化。
3 撤县建区调整后的城-区融合发展对策――以扬州市为例
3.1江都与原扬州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
从通勤距离来看,原扬州市区向东距离江都建成区边界约6-7KM,通勤时间约0.5小时,属于半小时通勤的空间关系,江都与扬州的城市公交早已实现无缝对接。
从功能布局来看,江都主城与扬州市区的建设用地基本相接(图1),并紧邻扬州河东新城(扬州都市区CBD),社会经济往来频繁,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对接与整合已是必然趋势。
从建设基础来看,江都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28平方公里,商业、商务及公共服务功能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在扬州各县市中居首位。江都目前已经形成主城与沿江开发区并行发展的格局,南部沿江依托大桥镇形成产业配套中心,主城则全力对接扬州,与都市区构建的思路基本吻合。
图1江都与原扬州建成区基本相连
3.2 具有战略性的交界融合地区――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区域
扬州京杭运河以东至江都主城区是两区的交界融合地区(图1),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要地和生态高地。扬州东西向发展主轴文昌轴线向东延伸串联河东与江都主城区,是未来城市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载体,沪陕高速、京沪高速、淮扬镇铁路、廖家沟、京杭运河等战略通、生态廊道穿境而过,扬州铁路综合枢纽也选址河东地区,本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河东与江都主城交界处生态环境极佳,被南汇入江的河流切割形成“七河八岛”的生态格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源头所在地,具备宜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的基础。发达的交通、广阔的腹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开发基础,使得“河东-江都主城”这一交界融合区域成为江都融入扬州的核心战略区域。
事实上,扬州规划界已经对这一地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规划研究,2010年,与扬州交界的江都城市中心区完成了城市设计,生态型中央休闲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可以说是扬州总规对河东地区构建CBD这一功能定位的接续,2010年,对扬州东部地区的规划研究也已经完成,化隔离为联系,化边缘为核心,充分表达了该地区对于都市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性。
3.3 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初步设想
根据上述分析,在坚持宜居、宜人的城市尺度,坚持组团发展的框架和精明增长的原则基础上,笔者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3.3.1副中心的选择
纵观国内外副城建设的经验,副中心的选择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与主中心保持一定距离,以形成自身的发展腹地与辐射范围,二是保证中心功能的复合多样性,既能为主中心疏解一部分职能,又不依赖于主中心,从而形成具备自身发展动力的“反磁力中心”;三是副中心代表了未来城市的一个拓展方向,并与主中心之间要有较为便利的交通联系,在空间上形成主次呼应的格局。
3.3.2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在对都市区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都市核心区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一轴多节点”(图2),其中一轴为文昌路-舜天路发展轴,一主为扬州都市区主城区,包括大运河以东的老城区、旧城区及新城西区,两副为扬州都市区两大副城,即“河东+江都主城”构成东部副城,南部沿江经济开发区构成南部副城,各组团之间以大运河、沪陕高速等形成分界,并布局快速路保证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组团内部在主导功能的引导下,实现居住、商业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的均衡布局。
图2 都市核心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1)一轴:依托文昌路-舜天路形成贯穿都市核心区的东西向发展轴带,串联主城与东部副城,主要承载城市东西向公共交通以及城市旅游、商贸、会展、金融、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未来都市区商务中心及东部副城的形成。
(2)一主:即扬州都市区主城区,为西北绕城、沪陕高速、大运河所围合的区域,包括了扬州老城区、新城西区,以及点状开发的蒋王新城、开发区二城等,这一片区是都市区行政、经济、文化、旅游、商业商务、各项公共配套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的核心区域,是整个都市区的核心区。
(3)东部副城:由河东新城与江都主城共同构成的区域,其中江都主城区作为河东商务中心的发展腹地,为东部副城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辐射空间和商业、公共设施的支撑。该区域应逐步承接主城商务功能的转移,并作为都市区未来商务商业功能的拓展空间。
(4)南部副城:即沪陕高速以南至沿江的经济开发区,是都市区工业发展的载体,以园区建设带动城市功能的组织,并依据上位规划合理组织副城中心,为南部工业片区的发展提供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的配套。
(5)多节点:各组团内部的功能性节点,主要为片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位于文昌主轴上的节点主要有新城西区的明月湖综合服务节点、老城区文化旅游及服务配套节点、河东京杭之心商业节点、江都主城综合服务配套节点,如图5所示,四大不同功能的节点在文昌轴线上呈现均衡布局的态势。此外南北方向主要有扬子津科教园的汊河商业配套节点、开发区运西-八里商业配套节点。
3.4城-区融合发展的近中期实施措施
为促进都市核心区框架的构建,研究提出未来5-10年在空间对接方面的实施建议。
(1)打通一条通道
加快文昌路-舜天路对接工程(图3)。这条通道的建设意味着扬州与江都之间将实现城市主干路的衔接,与现有的快速通道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交通的对接,更意味着城市功能的对接。
图3文昌路-舜天路主轴线对接示意图
(资料来源:《江都舜天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2)实施一片改造
实施江都舜天路中心区的改造,该片区目前主要用地类型为二类工业,路北已经兴起成片居住区(图4),作为未来对接扬州的前沿阵地,该区亟需进行“退二进三”的用地更新,按照生态型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定位逐步加强环境的打造,强化舜天路的公共服务职能。
图4江都舜天路城市中心区用地现状
(资料来源:《江都舜天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3)推进一区建设
有序推进扬州东部地区(廖家沟以东-芒稻河以西)(图5)的建设,该区域为扬州与江都对接的中心区域,自北向南为泰安、湾头、杭集三镇,该区河湖密布,桥闸众多,城镇专业化发展特色明显,对其用地开发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区位交通的特殊性,并强化与东西向城市腹地的融合,北侧依托泰安建设都市核心区疏散开阔的生态休闲空间,中部保持湾头古镇的特色和尺度,结合古镇旅游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南部依托杭集形成全国性旅游用品集散基地,并考虑远期的产业转型。
图5 扬州东部地区用地现状(资料来源:《扬州东部地区概念性规划研究》)
4 结语
撤县建区对城市发展而言其实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行政版图的扩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如何真正让被撤并的区域融入城市发展的格局,这也是现实挑战,笔者认为在将城市区域作为整体考量的视角下,找到弥合发展的战略性区域,在对空间结构进行前期优化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用地布局的调整,并提出分阶段落实的抓手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冉,张婷.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化响应研究――以江苏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6):97-101
[2]冯艳君,李立勋.行政区划调整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演变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3(1):40-47
篇9
关键词:景观设计;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建筑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要使文化的、生物的和物理的要素实现均衡与和谐。这需要对各类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有机的组织,并在美学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城市景观设计就是将各类事物和事件在其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造与组织,使城市景观的形象、意境、风格能有效地表达与显现。
一、街道空间景观
街道和道路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既承担了交通运输的任务,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的公共活动的场所。相比而言,道路多以交通功能为主,而街道则更多地与市民日常生活以及步行活动方式相关,但实际上街道也综合了道路的功能。街道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街道设计和街景设计从来就是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对象。
从空间角度看,街道两旁一般由沿街界面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这些建筑与其所在的街区及人行空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道路则对空间围合没有特殊的要求,与其相关的道路景观主要是与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认知感受有关。街道景观由天空、周边建筑和路面构成。天空变幻,四时无常。街道路面则起着分割或联系建筑群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表达建筑之间空间的作用。古往今来的街道路面设计曾尝试运用过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石板路、卵石路、沥青路、砖瓦路、地砖路等,这些材料在质感、组织肌理和物理化学属性上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街道路面形式。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少传统城镇聚落开始都与线性街市发展有关。如我国一些江南水乡城镇早先就是从自然河道为枢纽发展起来的,所谓的“一河一街”、“一河两街”的空间形态就是这种线性发展的直接结果。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这些街道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演化为“十字街”空间布局形态。理想的街道建设要达到三项基本目标,即: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和被看做是自己故乡的街道,这三项目标都是与人的步行方式密切相关的。
解决好步行和车行的矛盾,是步行优先原则贯彻的前提条件。在城市街道中设立人行道护栏、休息座椅,加宽人行道虽有一定效果,但唯有实行人车系统彻底分流,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建步行街和人行天桥系统。
二、广场空间景观
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它在城市中起着“起居室”的重要作用。城市广场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除运用传统的规划学和建筑学科知识外,还必须综合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成果,并充分考虑设计的时空有效性和将来的维护管理要求。
广场的功能和作用有时可以按其城市所在的位置和规划设计要求而定;有时它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写字楼、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来兴建;有时处于城市干道交汇的位置,广场主要起组织交通作用;而更多的广场则是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休闲活动,并为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而兴建的。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还愈来愈多地呈现出一种体现综合的发展趋势。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中获得知识,了解城市过去曾有过的辉煌,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以古城城堡为第一主题,辅之以古井、城墙和遗址片断,为游人创造了一种凝重而深厚的历史感;或辅之以优雅的人文气氛或特殊的民俗活动,广场的场所意义在这时最能得到充分体现。再如南京夫子庙每年的元宵节灯会、朝天宫广场周末的收藏品交流市场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同样,现代城市广场建设也可以利用新的特定使用功能、场地条件和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出自己的特色。
三、建筑综合体景观
虽然城市设计“只设计城市,不设计建筑”,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因而建筑所涉及的空间领域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彼此交织,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当代,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都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的要求,城市建筑综合体就是对此类建筑的概念性描述,它同样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对象和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城市功能与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城市中心区复苏更新和综合再开发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对建筑功能也提出适应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趋向,并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数个街区的超大建筑。中国近年亦开始出现这样的开发案例,如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西单的金融街等。这种多功能、复合性的建筑综合体,可以说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的必然产物,它集中地体现城市更新的面貌,并形成了城市全新的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心。
建筑综合体通常由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成,如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娱、社交、游憩等。把各个分散的空间综合组织在一个完整的街区,或一座巨型的综合大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中,有利于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高度集中各项城市功能的做法,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城市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用及改善城市景观等,也具有很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建筑综合体的突出特征是“大型”和“复合”,当这种开发大到占据一个乃至几个街区时,将会打破城市环境在街面上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采取实墙面对大街、建筑开口和活动朝向内部的城堡布置方式是此类开发中最不好的模式。因此,使这种大型的建设开发能够和谐地融人城市环境便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城市设计实践积累的经验,建筑综合体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利用开窗设计、建筑细部、后退和屋顶线的变化界定出一系列的立面模式,将连续水平长条立面分为若干具有人性尺度的单元;(2)将建筑物超大的体量打散、分割成为一群较小体量造型的组合,减少大型结构所造成的压迫感;(3)提供一系列与现有市街道路相连接的公共空间和人行步道;(4)建筑的后退要能加强沿街建筑立面的延续性,并将内部的活动带到沿街行人道的边缘; (5)主要建筑立面和进口应朝向重要的行人步行大街;(6)在建筑的地面层,利用透明的立面和零售商业活动,将超大结构的开发在功能上与沿街其他的使用融合在一起;(7)设计新旧大小建筑物之间在高度和体量上的转承过渡。上述导则清楚地说明了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建筑综合体的社区建设目标是要塑造一个连贯、和谐的开发模式和更具吸引力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生态城市社会有机体超有机体生态工程
当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甫一提出,便获得全球范围的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探索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那么究竟何为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由来,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不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上来分析其仅仅提供了未来城市的一个相对缓和的发展方向。而且是基于发展结果是理想状态上的。这种理想状态是理论上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达到的状态。
由于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迎合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潮,其甫一提出,就受到全球范围的的广泛关注。从最初的概念提议上看,建设生态城市最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是它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意义较为接近广义上的社会变迁,广义上的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是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狭义的社会变迁则指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人际交往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或者社会基本价值的变化。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发生的现象集合,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得越发强烈。建设生态城市产生社会变迁可以分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以规模的差异划分为整体变迁;以变化方向划分为进步变迁;按性质区别划分为进步变迁;按照人的参与程度划分为有计划的变迁。而建设生态城市产生的社会变迁内涵则是大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始更加趋向于社会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概念混合。
社会有机体论是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如果把社会当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模型或概念来阐述的话。一个有机体或社会的功能越专业化,那么其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文化、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的三个核心活动。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功能,在理论上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建模和分析。社会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生物体与社会都在生长、发展着,这有别于无机界;两者规模的增长都意味着复杂性和各部分间区别性的增长;两者伴随着结构的分化,功能也在分化;整体内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到其他部分;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自成一个小组织;整体的生命被毁灭后,其中部分还会维持生存一段时间。
超有机体是指一个由许多有机体组成的有机体系。这通常意味着这个有机体系是一个真社会性动物的社会单位,在社会单位中社会分工被高度专业化,且个体无法独自长时间地生存,并且,超有机体具有自我控制性,不容易容易失去群体平衡或者被完全改变成不同的事物。超有机体的技术定义是“一组媒介,它们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产生由集体支配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群体想要的”任何活动,它们表现出一种“分布式智能”形式的系统。其中,具有有限的智能和信息的个体媒介能够集中资源,以完成超出个体能力的目标。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使其超有机体的特点并不明显。且并未被广泛承认。然而超有机体在控制论特别是生物控制论中是重要的。在生物中这种行为的存在对于军队和管理应用已经有许多影响。
从社会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概念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城市自身进化的形态。生态城市需要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生态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指经济,社会,生态在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今后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生态城市不是环保城市,要将城市的各项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在进行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应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生态城市中新的生态文明思想, 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
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即使是最先进的生态城市探索也只是停留在生态工程的层面上,但是这方面的探索留给很多我们宝贵的参考资料,人们在利用有机体概念的尝试生态工程设计的众多例子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活机器。活机器又称活的机器、生活机器或生命机器,它是一种废水处理的设计形式,以模仿湿地的清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