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篇1

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概念不统一

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

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

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来统计,很显然的忽略了农转非人口,这些人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城市人口了;第三,暂住人口的统计有很大的困难,暂住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而这种统计数据常常忽略那些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三)预测结果的确定有着一定的困难

预测结果是在假设一些前提的情况下对未来的情况的一种推断,在推断的过程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的预测具有科学性,定量的反映了预测对象与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推断,但是在主观条件下,只能凭借经验判断这种假设条件是否可以运用于未来,这种假设是无法验证的,预测期限未到达,就无法判断预测结果是否正确。这种预测的科学性与不科学性即客观主观并存的“两面性”,决定了预测结果有难追溯的特性。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文本以及说明书对于人口规模的预测都非常的概略,大多数缺乏依据性说明,或者是依据性内容的缺失、表述不清,在文本表述中,人口规模的基准年份、数据来源、采用的预测方法、参考数据的来源以及理由等等大多数都呈现缺失状态,由此导致预测结果可信度以及可靠性较低。

预测时使用的方法不严谨

人口规模预测研究领域属于人口学的相关领域,在人口规模预测方面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严谨,常常采用简单方法如综合增长率法以及一元回归法等来计算,很少考虑这种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种人口预测方法运用上的不规范性导致预测结果的误差较大。

人口规模预测注意应该规范的重点

统一口径

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中人口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界定以及规范概念,并且统一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关于暂住人口在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统计上造成的差异,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各省、市在计算人均GDP时,统一使用常住人口的说法。按照户籍统计人口的方法已经被废除。

统计部门是统计数据的权威部门,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的人口规模的数据大多来自统计部门,为此,我国规定,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的计算中,应采用“常住人口”,统一口径以后在统计中统一加上居住满半年的流动人口。

(二)适应城市规划工作的转变职能的需要

在科学预测人口规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区域背景、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以便为城市的合理布局以及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一,要拓展人口分析以及预测的视野。在人口规模预测过程中,不能割裂城乡关系,不能割裂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要在一个整体的、大的局面上来综合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关系。

(三)将暂住人口分析预测作为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根据暂住人口需求的住房、教育、社会文化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加强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引导人口稳定、合理的流动。

(四)在规划文本以及说明书中说明依据

为了使预测结果有本可依,在规划文本以及说明书中提出明确的说明,例如对于现状、假设、预测方法的说明,对于基准年人口规模、主要结构、空间的分布的说明,并且给出计算分析人口年增长率以及分类预测的变化特征的依据。在预测检验中说明有关系数、历史检验、结果检验,针对重点监测年份反映预测区间值以及代表值。另外,用图表等方法反应人口规模的历史演变和预测结果,用增长曲线表达历史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较为清晰直观。总之,在规划文本中要将必要的数据、年份、参数等加以阐述说明,作为预测结果的依据。

(五)不断地改进人口分析方法

第一,合理的选择人口预测的方法。要根据城市中所处的具体的区域背景和发展阶段进行预测方法的选择,形成方法的合理选择,注意因果分析以及时间序列的分析,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第二,不断地丰富人口预测的内容。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收入上的差异都是在人口规模预测中要分析的内容,另外,暂住人口的总人口数、变化趋势、产业结构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城中村人口的规模构成也应在分析之列。

总之,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要不断地解决不规范的问题,避免因不规范而产生的不准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炜,纪江海,冯洪梅. 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J]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

篇2

智慧城市面对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要关注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成功激发了智慧城市的构想,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却频频出现难以落地的问题,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边界,信息技术是利用历史的数据与经验的算法来解决未来的问题,它只能适应确定性环境,无法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确定性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智慧城市恰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顶层设计必须识别不确定性才能使智慧城市顺利落地。

两种类型的政府业务

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可行性与政府的业务类型密切相关,政府业务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规范化操作为中心的基层服务型业务,主要面对确定性问题;二是以政府决策与管理为中心的政府高层业务,主要处理不确定性问题。

两类业务面对问题的确定性程度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别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顶层设计需要选择更有效的业务领域。

信息技术对基层业务的积极贡献

政府基层业务是信息技术最容易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改委、网信办等十部委联合提出“一号、一窗、一网”的要求,面对的正是信息技术最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之处。信息技术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业务规范化程度,政府基层服务的规范性支持了信息化应用取得高效益。

信息技术对高层决策作用不大

政府的重要决策是由领导人制定的,决策本身需要创新思维,决策需要解决的是仅靠数据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数据中能够计算出未来的策略不需要高层决策,只有缺乏数据、没有先例、需要创新的重要场合才需要高层决策。决策者不仅要制定政策还需要承担责任,创新与责任都是计算机系统无法做到的。

城市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产业发展不是本地区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是跨地区竞争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不仅受到本地区策略的影响还受到外地市场竞争的影响,不确定性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智慧城市对产业发展做精确设计是不可能的,政府能做的主要是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如交通与通信、城市更宜居、提高人才吸引力等。

智慧城市需要面Σ蝗范ㄐ

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增加很多重要手段,但是信息技术还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其能力与局限均来自信息技术的机理,信息技术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因此顶层设计必须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入手,扬长避短地选择合适的领域与合适的项目,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水平。

运行管理中心与城市大脑

自组织发展的城市没有集中的大脑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抬高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期望,许多人相信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城市大脑,使政府的决策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建立城市大脑出发点虽然好却不现实,城市的出现有几千年,并不存在什么城市大脑,城市是按自组织模式发展起来的,城市的智慧是分布式存在的,这种智慧模式不是顶层设计可模仿的。

信息技术只能构建智能系统

计算机虽然被称为电脑,但与人脑思维模式有很大不同。人脑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成为创造性的主要来源。然而电脑只有逻辑思维一种模式,电脑不能创造概念,只能按照逻辑方法处理数据,却不会将数据提升为信息更不会创新(即使人工智能也做不到),信息技术可以建设智能系统,却无法真正模拟人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也设计不出超越逻辑的城市大脑。

大数据技术解决不了创新问题

大数据技术提升了人们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能力依然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只能应对可预测的变化,该变化规律已经存在于历史数据之中。不确定性意味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信息技术无法应对不可预测性,大数据也无法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大数据没有创新能力。

人脑是可以创新的,人脑不仅能理解包含在数据之中的信息,还能理解非数字化的信息,人脑能够从对人性的理解中悟出潜在的需求进行创新并能承担决策风险,这是大数据技术做不到的。

人脑能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而电脑不能

靠完整的政府数据和运行管理中心的计算能力就能够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只是一种幻想,实际上政府的数据永远是不可能收集齐全的,很多重要的数据并没有进行采集,很多信息因无法数字化而无法采集,已采集的数据还存在质量问题。政府官员之所以可以在数据不完备环境下决策,是因为人还可以接受其它渠道的信息,包括非数字化的信息,电脑没有这种能力,因而不会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

认识政府数据不完备的现实

历史数据并不能支持创新决策

数据收集永远滞后于实际,不论多及时收集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数据所表达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数据并不总是能预测未来,在发展是连续性的环境下预测未来有可能,但是在发展不连续的环境下,未来是不确定的,数据不能预示未来,分析历史数据并不能对未来提出有用的策略建议,历史数据没有支持创新决策的能力。

不是所有数据都能收集齐全的

政府数据收集并非唾手可得,政府的数据经由各部门收集,集中起来并不容易,数据的更新维护是通过部门系统完成的,数据可以集中,但更新维护渠道却难以集中,很多分析想要的数据政府并没有收集,政府虽然可以发放统计调查表,但数据收集之路艰苦漫长且费用很高,期待政府有足够的数据可支持每项决策分析是不现实的。

一些重要信息是无法数字化的

政府决策分析缺乏数据是普遍现象,不仅是数据未集中上来或是可以调查数据却没有去做,更大的困难是很多重要信息无法数字化,例如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社会文化、公众士气等,信息不能数字化则无法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无法考虑数据之外的信息,这就制约了计算机系统的政策建议能力。

数据的规模受到投资的制约

大稻莘治瞿芄辉谌范ㄐ晕侍獾拇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能用的大数据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大数据主要来自现成业务的副产品,专门为获取信息而设计大数据收集渠道成本太高而难以执行,即使是常规数据也不是随时就能采集的。数据资源的丰富是靠政府投资堆出来的,政府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数据完备是不可能的,决策分析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建议

工作重点不是改进高层决策

政府数据不完备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推理思维的局限性,使运行管理中心只适合改进规范性的业务,而不适合优化政府决策,政府决策工作还是要由政府领导层完成。城市运行中心需要依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多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并不属于政府部门,远离政府保密数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且有助于适应未来政务工作开放的新趋势。

面向政府的基层服务主战场

信息技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是政府的基层服务业务。规范化的基层业务操作很适合计算机应用却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电子政务一直期望在高层服务上有所作为却未能如愿,如今政府已经认识到基层服务才是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战场。因此,将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将大有作为。

建设政府部门工作的激励平台

很多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量汇聚部门业务数据向领导层提供,使得领导层了解部门工作细节并能够直接指挥,但上级干预业务细节会降低部门领导的责任心,部门能自行处理的问题也向领导层请示,反而增加了领导的负担。运行管理中心应成为部门工作的激励、汇报、检查系统,让部门发挥作用,使其工作汇报可互相查阅参考并向公众开放,激励各部门努力工作。

创造数据共享新渠道

政府内部的数据资源大都由政府数据资源中心来管理,其业务的重点是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与数据交换平台,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信息共享主要内容也是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源,而很少考虑外部资源的利用。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业务应当与资源中心不同,重点是提高政府数据利用效率,要更多以外部数据利用为主,积极引进外部数据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运行管理中心可重点推动可视化数据的共享,可视化数据能绕过隐私与保密的障碍易于获取。利用可视化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可视化工作汇报可以向公众开放,可以采购企业的可视化数据产品向政府提供,可视化数据共享平台可成为城市数据与信息共享的新渠道。

智能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能与智慧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聪明是具体的智慧,智慧是长远聪明。聪明指一时一事的高效率,智慧指对长远目标的高效益。智能是具体的自动化应用,智能与聪明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而智慧是大量智能应用涌现的新状态,因此智慧是比智能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用智能层次的思维去构想智慧城市,而要用自组织涌现的新层次去理解智慧城市。

人们只能建设确定性的智能系统

迄今为止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们建立在数据与程序的基础之上,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对于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无能为力,它们是针对具体环境的自动化工具,可称为智能系统。信息工程理论是设计智能系统的工具,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智能系统创新的繁荣,信息工程学可设计具体智能系统却无法设计智能化繁荣。

国内外智慧城市概念有何不同

国内智慧城市概念要比国外的概念更宽泛,很多人会把自己对智慧的想象注入智慧城市,想象着智慧城市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不深探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智慧城市方案大而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原因。

国外的智慧城市目标要小得多也具体得多,因而容易成功,IBM公司的智慧地球主张按领域实现智能化,如水务管理、电力管理、交通管理、医疗管理等,而没有像国内这样动辄做全市范围的大规划,目前的知识与技术并不足以胜任全市规模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智能系统繁荣涌现的新生态

从历史视角看,智慧城市应当是一个方向而不是静态的成果,人类今天掌握的技术只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瞬间,今天最得意的技术明天就会过时,城市的智慧化是没有尽头的,没有任何城市能说自己已经是智慧化了,任何静止的概念都是在违背智慧城市的理念。

篇3

民族精神再回归

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现代中国建筑风格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者崇洋,而是需要加入中国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最新的工艺技术。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带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现代建筑。如中国尊、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等项目。

中国尊是计划成为北京最高的建筑,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内,其西侧与北京目前最高的建筑国贸三期对望,计划竖起510米高的“金尊”,又名“中国尊”。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所以设计者以“中国尊”为北京第一高度建筑的寓意:建筑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与“尊”的表现不谋而合。而且以“尊”为建筑形态,也有别于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形态: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使这一建筑林立在CBD核心区的摩楼天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当然,“中国尊”的意味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态上,由于其位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身负北京第一高度的重任,因此其建筑本身也具有“尊”的内涵:在以世界级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北京CBD核心区内的城市最高地标性建筑取“尊”之意,寓意这座建筑是以“时代之尊”的显赫身份奉献“华夏之礼”。“中国尊”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受到专家的如此青睐,不仅在于建筑形态的大气之美,而且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同时又不失时尚之气,因此被很多专家高度评价为是极具中国审美、又体现出世界潮流的当代建筑风格。

而同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而备受瞩目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在外形上则采取“城市山水”的写意设计,富含中华传统文化韵味之余又极富现代感,是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呈现。与以往的CBD地标性建筑不同,项目设计现代化阐释了“山水城市”的建筑理念,将人文居住办公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对以往建筑理念的创新尝试。

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在不断寻求一条与环境共存的道路,以东方的自然体验为基础诠释着未来主义建筑,践行“山水城市”的理念,在高密度大城市中引入自然模式,以城市山水构建未来的城市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骏豪集团所打造的“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也是出自马岩松之手,再次表达了“城市山水”的观念,代表了新的城市美学发展趋势,使得中国人的绿色建筑观也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这为探索当下中国的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富启发意义的参考作用。

如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充满钢铁水泥的方盒子,人们在城市当中没有归属感,人与人、人与自然有隔阂,而“山水城市”就是解决人与未来城市之间情感上的沟通。马岩松提出“山水城市”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这个理念如果能在现代以及未来的中国建筑中体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而像中国尊、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这样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回归,同时也充分诠释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一理念。

落地“山水城市”概念

早在1984年11月21日,钱学森在致《新建筑》编辑部的信中就曾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设想,并在1990年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1992年10月他再次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山水’。”之后,进一步提出“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的观点,把中国未来城市描绘为“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山水”对城市的滋养作用。以水为例,凡是称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几乎都有构建水系,把水引进城市。像北京的颐和园、南京的玄武湖、福州的内河,就是这样的工程。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与古代建设山水城市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少城市把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作为奋斗目标。这些年来,人们在反思城市建设失误之后,深感这一理论的前瞻性意义。

几十年来这一概念被束之高阁,时间荏苒,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山水文化理论最终落地。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经过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设计师对前辈建筑设计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最后落地到建筑上面来。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延续着马岩松一直在追寻的“山水城市”之路,是中国古老的自然哲学思想在当代城市中的演绎。在极端现代主义建筑泛滥的中央商务区,马岩松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一种生机勃勃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城市实践。

城市应该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与城市相契合的,能够互相提升价值,但又不突兀。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设计是希望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也深情回忆说,1990年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这个“山水”不是真正的山与水,而是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一个城市,是讲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将我国的自然山水画移植进城市建设,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当中。

重新诠释山水与自然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虽然延续着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之路,但不是简单的外表的模仿。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重要载体的山水画,它深深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对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这是建筑师有关当代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不是表面的遁迹山林,也不是对于古代山水画中景象的简单模拟,而是通过当代建筑语言去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质,重建人和自然的情感关联。他的设计试图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复归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栖居关系,并希望构件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山水,从来就不是对风景的临摹,而是去呈现人们心中的山水,每个人心中的山水皆有不同。”马岩松这样解释他所感悟的山水,山水城市是对传统意境而不是传统形式的重释。

由自然产生的建筑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自始至终贯彻的设计思路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形体的简单但又不妨碍对话的丰富,透射出的是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重新进入自然”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就高密度城市环境建造进行试验,他们的“自然之道”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典型的地域特征为基础,他们的建筑实践建立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上,趋向于一种个人理想化的表达。

以马岩松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建筑师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介入,他们的实践游离于城市的内部与边缘,既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直面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也设计到城市的边缘,介乎城市与自然之间。他的实践直面当下的生存困境,也热衷探寻未来城市的诗意。

凸显文化价值

山水城市最早由梁思成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后来钱学森博士就系统地理念论述,其实这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王明贤认为,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完全抛弃了惯常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承接天人合一、模山范水的理念,进行了“山水城市”的尝试,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新的现代城市精神体现。马岩松及其MAD的设计理念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将“山水城市”概念落地,对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很可能成为探讨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样本。

“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很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就好比中国园林一样,单拎出来哪个建筑都不像。”马岩松认为,而当前的中国城镇化却恰恰抛弃了这一点,很多新城建设都是照搬同一张图纸,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这是一种缺乏人文、自然考量的发展模式。一个国际化城市“模山范水”应当以继承传统山水精神、重拾自然传统价值观为先导,然后才是对建筑形式的革新乃至城市形态的转型,这种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探索不应停止。

山水建筑的实践并不是在城市之外去建构“世外桃源”,而是深入城市内部,试图在现代城市之中发掘山水诗意,寻找一种回归自然的山水精神。不同于文人建筑的“出世”,MAD要做“入世”建筑,山水城市体现的正是“入世山水”的观念。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在高密度大城市内部进行的一次真实的山水实践。这座建筑群位于北京室内最大面积的绿地――朝阳公园南端,犹如在高密度城市中心植入一片人工绿洲。相比之下,纽约的中央公园是在城市内部切出一块横平竖直的大型绿地,城市和自然有着明确的分界。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所处的位置类似于中央公园的边界处,但它不是要制造边界,而是要将公园引入CBD内部,让城市与自然相互借景,而不是相互割裂,这体现了一种现代建筑的山水之道。

篇4

清明节期间雄安新区设立,于是楼市疯了,股市涨了,全国人民疯狂了,朋友圈里到处都充斥着炒房炒股炒雄安的消息。

4月7日是新区设立后的第7天,也是A股迎来雄安新区概念的第3个交易日。在雄安新区概念股的助力下,A股迎来了4连阳,并在盘中刷新了今年以来的新高。其中河北省的上市公司出现大面积涨停,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大幅增长。

雄安概念股闻风起舞 大股东一夜暴富

据统计,4月4日-7日期间,河北省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增长了1433亿元,增长幅度为17%,遥遥领先,甚至远超过广东省、浙江省等其他13个省份,而该13省份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超过河北省和天津市。此外,同属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市也有不少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期间天津市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增长幅度为6%。

雄安新区面世后短短几天,一批民营企业家的财富大幅飙升。受益的民企上市公司总共有24家,而连续3日都上涨的公司有15家,其控制人财富合计增值297亿元。其中,财富增值最多的是华夏幸福的实际控制人王文学,3个交易日财富累计增值135.6亿元;刘永好家族3个交易日财富累计增值11.14亿元;巨力索具的实际控制人杨建忠家族,3个交易日财富累计增值8.06亿元。

严厉监管难抑投资热情

雄安概念股多日“一字涨停”后,被监管停牌,概念股集体被关进“小黑屋”。热得烫手的14只雄安概念股,在12日晚间公告,整齐划一于13日进入停牌。随后上交所再度表态,“对雄安新区概念股可能存在的过度投机炒作予以重点关注……充分揭示交易风险,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行为,切实履行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责”。

随后,证监会主席在深交所会员大会上表态,“证券交易所不仅是法定的证券交易场所,而且是个法定的监管机构”,更给交易所对概念股炒作的抑制,带来想象空间。

这些股票复牌后的走势,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原因在于,这些股票的雄安“血统”最为纯正,它们的走势关乎着整个雄安概念的走势。特别是在前几日,雄安板块群龙无首、行情渐冷的大背景下,这些刚刚“放出来”的雄安龙头的表现,将决定雄安概念股今后的命运。

目前14家雄安板块概念股分别是中化岩土、巨力索具、先河环保、京汉股份、唐山港、创业环保、华夏幸福、金隅股份、韩建河山、冀东装备、冀东水泥、嘉寓股份、河北宣工、渤海股份。

雄安概念涨上天 大股东忙减持

自从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以来,A股投资者对其的追捧可谓“一点就着”,诸多概念炒作接二连三。与复牌一同袭来的,还有雄安概念股的减持及减持计划。已完成减持的有冀东装备、冀东水泥。

4月14日晚间,冀东装备股东减持公告。公告中提到,城建投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于2017年4月11日、12日减持了295.1万股。

冀东水泥于13日和14日晚间,连发两份减持公告称,第二大股东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三大股东菱石投资有限公司纷纷减持5%的股份。

京汉股份则了减持计划。公告中提到,实际控制人和公司控股股东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系统,减持不超过200万股。

多道监管令牌给雄安概念降温

对于市场的疯狂,上交所提醒投资者应当强化理易和自我保护意识,警惕交易风险。毕竟,相关题材股票交易风险正在上升,严重投机炒作的股票急涨之后通常有急跌,大起之后通常有大落。

上交所表示,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的设立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机遇,上交所积极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参与新区的建设,同时对雄安新区概念股可能存在的过度投机炒作予以重点关注。主要是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异常交易行为两个方面开展联动监管,主动引导理易,充分揭示交易风险,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行为,切实履行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责。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方面,上交所着重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时督促相关公司就其在雄安地区的业务情况、所受影等作出准确说明,并就相关风险作特别提示。督促出现过度投机炒作趋势的公司进行停牌核查,警示交易风险。

从实际效果看,相关题材股交易出现了分化,投机炒作呈现降温趋势。

上市公司发澄清公告避嫌

就在雄安概念股被“特停”之后复牌前夜,多家公司澄清公告。

中化岩土14日晚间股票停牌自查情况及复牌公告称,截止到公告日,公司未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分公司,未在雄安新区开展业务和存在资产,亦无储备用地。

巨力索具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核查及复牌公告称,公司目前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3县范围内未设立子、分公司,亦暂无储备用地,且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的设立尚未对公司经营构成重大影响。

此前已打开涨停的华夏幸福亦复牌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公司的“白洋淀科技城”和“雄县产业新城”尚处于规划定位阶段,前述项目的合作协议的实施,可能存在政策变动以及合同履行期限较长所带来的重大不确定性风险。公司在前述区域尚未取得住宅建设用地,尚未进行任何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对公司2017年度的财务报表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篇5

Compact Sedan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Habib:我们的设计灵感比较重要的一个来源可能要追溯到70年代的2002以及80年代推出的E30,这两款车型都非常强调运动感。这款概念车中有许多更关注年轻一代的设计元素。另外,从车头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来,它延续了BMW M车型中的一些设计。

BMW城市新概念车的设计非常年轻动感,是否是针对85后、90后的人群做出的设计?在满足驾驶者对车辆需求的层级上有怎样的提升,所谓的新概念是新在哪里?

Habib:的确,这款城市新概念轿车锁定的是比较年轻的客户群,而且在中国来说这种年轻的客户群的年龄还会更低一些。我们在这款车驾驶者的体验方面所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这款车当中设计了不仅仅是原来你关注的在右手边的信息屏,同时在正中间的仪表板还有平视显示,这三者的结合再加上我们从内饰的角度设计的线条,让你感到你的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右手边,你在座舱里面会有被包围的感受,所有的线是朝着前方环绕着你,往前进的方向走的,所有的线条都有朝前的感觉,锥形视觉效果有一点像是在打电动玩具时候带来的环场效果,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驾驶感。

概念车的创新元素,未来可能会用到其它宝马车型上吗?

Habib:作为一款概念车,很难说哪些元素最终会引入到BMW的量产车型当中。概念车能够为设计师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同时能够测试市场的反应。对设计师来说,在设计概念车的过程中能够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有几个设计元素我觉得未来可能更有机会得到更多应用跟使用,首先头灯的设计加强了设计带来的科技感;第二是双肾型进气格栅相比以往有所调整;第三,在尾灯方面,新的设计也会延续下去。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扩展领域;城市形态:社会过程

城市设计就是为了用现有的城市空间来创造出高品味的城市环境,通过这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可以留住更多的人才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这样一来,就可以给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城市设计的角色变迁,城市设计的改革机制,设计理念,提出了笔者的一点想法和观念。

1.城市设计的变革机制

1.1城市设计理论的现实困境

自从城市设计理念进入中国开始,它就没有用一种单视角的切入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是以一种多视角切入方式存在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城市设计理念有些模糊和凌乱。在实际应用当中,这种模糊而凌乱的观念容易让人们迷失。造成他们迷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这种城市设计理念是否是一种没有根据我国制度来制定的个性化主观创作,第二,这种陈式设计虽然形成了一个看似非常完美和严格的系统,但是实际上确实一盘散沙。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虽然我们有不少的期刊论文都针对这种城市设计的概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建议,但是这个概念和领域仍然不是十分明朗,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系统对其进行详细的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对待这个观念的看法和适用范围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1.2社会实践中城市设计角色的转变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纪。传统的城市空间也随着不断改变的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变化着,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来进行空间整合的话,将会举步维艰。针对目前的时展状况,我们深刻意识到传统城市设计理念的大部分观点的解释已经显得苍白无力。这样一来,就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旧的城市设计模式已经逐步淘汰,但是新的城市设计模式还没有建立成功。这个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重视的中心在于城市本身变得越来越流动化,是否能够重新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城市形态,随着传统城市设计理念和观点的淘汰,能否继续坚持城市设计的公共性,面对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的城市设计是否能够应运而生。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设计中,仅仅是为了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提高经济效益,那么现在的城市设计就显得更加的丰满。传统城市设计中,就是营造一个整体环境。而现在的城市设计就是把这个整体一一分开,意在促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创立更多的娱乐休闲及公用设施,大力发展招商引资,这样看来的话。城市设计的角色已经由一种整体的理念慢慢转化成为完善的空间,城市设计就像是一件商品,通过改变本身的特性来获得顾客的青睐,形成了现当代一种更加丰满,更有针对性的空间营销。

1.3城市形态的转变

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城市形态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形态,在这个城市形态中人们不断的看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现代的城市形态也在随着社会和历史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革新。目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全球化,网格化的广泛推广,促使城市形态由原来的仅仅作为视觉景象慢慢的转变成为政治经济等社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把政治经济等因素作为城市研究的重点关注要素。

2城市设计理论详解及其作用

2.1感知与认知的设计理论

感知与设计的理论指的就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应当把城市设计当做是对空间的一种感知和认知,这种感知和认知必须来自于现实中可触摸的城市要素,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己接触到感受到的城市要素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发现在城市建设中,怎么做会让城市越来越美好,怎么做会使不可能的城市空间变成可能。

2.2社会过程的设计理论

有人说“城市意义的界定是一种社会过程”,这句话就表明了城市意义是一种社会性意义。城市形态并不是仅仅指城市空间呈现出来色彩,材料等外在内容,而且还应当有时间历史,文化不断延续留下来的整体形态。不仅如此,它还包括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技术的运作。

这种城市形态的形成在城市开始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断延伸,这样的社会过程,不仅仅只是让城市社会用一种可视化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可以实现历史文化的强强联合。这种理论可以让城市设计轻易地从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中分离出来。社会过程设计理念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城市的功能和形态并不能在一种模糊不稳定的价值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3连接与整合的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这一概念被确立之后,就几乎是以一种连接和整合的基本方式存在的。城市设计在需要注重个性化城市空间的营建之外,也需要促进城市社会环境的有机性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设计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达到不同的整合目标,比如说将城市中的落后因素和先进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行创新性的整合,再比如说把城市中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种类不同作用的公共城市空间和城市存在的大环境进行完美的融合等。城市设计必须满足不同的经济层面上不同人物不同社区的需求,必须给人们创造出更加优雅怡人的环境,同时它还必须对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大众空间与精英空间等不同的元素进行整合,使它们能够彼此包容和连接。连接与整合设计理念在城市设计中将会使城市设计概念变得更加明朗和清晰。

2.4孕育与变革的设计理论

所谓的孕育其实就是说城市设计的存在是一种刻意展示城市内涵的行为。它能够从可以出没感觉到的社会潮流中,发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将这一发展前景和空间所出的场地,空间要素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利用资源的整合与分配把未来的这种发展趋势变成现实。这样一来,就可以产生一个形态化城市空间,这种空间往往会有一种与之对应的社会主流意识,这种意识制约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预防未知因素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所谓的变革,其实说的是,城市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由只有制度规范变成实质可行的空间概念这一重大改变,不管是说这个过程是从平等变成了不平等,还是说从乱七八糟变成了协调一致,这无疑都是一种进步的新姿态。

总之,城市空间就像是我们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面镜子,他并不是在历史长河中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不断的完善,它的存在能够很好的阐述我们整个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体系以及多种多样的观察方式,使我们的居住空间更加的丰满。所以,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对于城市设计的理论,必须基于现实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明白,城市设计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描述,并不是用来进行城市设计的常用方法。这样,才可以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在整个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可过分迷信理论,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这样才可以建造出更好的城市设计空间。

参考文献

[1] 曼组尔・卡斯特.流动空间U]王志弘,译.国外城市规划,2013(5):

篇7

或许,我们已习惯以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更是以一个投标者的角度来进行所谓的建筑创作,但如果某一天,我们成了业主,拿出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资金来找一位可以托付的建筑师,那该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不是会很不情愿地拿出一大笔钱去进行无法掌控的方案招标?经过复杂的招标评审程序,其结果会不会满意?专家推荐的方案或许并不中意,而中意的建筑师提交的或许也是并不中意的方案,进退维谷之间,往往又会进入数轮关系不清、要求不明的所谓的方案调整阶段, 自然其工作周期(一般较短)、调整费用(一般不考虑)、评判体系(较为随意)也就五花八门了。摸不着边际的建筑师们,则又要漫无目标地四处碰壁,找不到方向。数轮之后,中标方案竟可能像清水煮蛋般地淡而无味,推倒从来吧,前功尽弃;付诸实施吧,味同嚼蜡。早知今日,何不从原点出发,找位知己建筑师,咱可以慢慢聊,相互启发;咱也可以慢慢改,逐步细化,房子得用几十年,这确实急不得,一旦方向错了,改也就难了。业主怎么住,这不聊,建筑师未必能透彻理解业主的需求,而建筑师还没有拿出个初步的构想,这业主也未必能拿得出已想明白的文字描述,毕竟,业主不是建筑师!再说,还有政府规划等主管部门,这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意图也还需要相互沟通后才能更趋清晰……。既然都还不怎么清楚,那么,建筑师闭门造车投出去的标肯定也不准。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筑师们,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投标?看来不行。据说是有失公允,那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招标的方式,把动静搞得小一些,既不太劳建筑师之民,也不太伤业主之财,

早在2001年就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人士称:”我国建筑设计招标办法将有重大变革。……过去那种,一网打尽,,相互压价的招投标方式将被淘汰,……原来的招投标办法造成设计单位与招标单位的不平等交易,招标单位对投标方案是”一网打尽”,无偿占有设计者的模型、图纸。设计构思和建筑物材料选择方案,导致知识产权,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本都要“付诸东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即将公布的新办法中包括,投标单位只需向招标单位提供概念设计方案,不再提供整套设计方案,……”等等。①但是,2003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依旧未能明确界定出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单位招标、建筑方案设计竞赛和概念设计方案征集之间的区别,“办法”中并未提到“建筑方案设计和概念设计方案”的概念,而目前的勘察设计招标普遍采用的却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比拼的是“创意新,眼睛亮”的所谓概念。而忘却的往往是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技术因素。一座城市,所谓的标志性建筑不会超过10%,对于政府投资的大型。特殊的公共建筑,开展一些建筑设计方案的竞赛或概念方案的征集是必须的,也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而以偏盖全,如果所有的项目都忘却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而去争奇斗艳,则肯定偏离了行业和城市整体发展的初衷。美国式的设计单位招标方式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业绩十团队十构想(注意,这里最多是几张草图或草模)十服务十报价等对设计单位的较全面的考察,业主与建筑师之间面谈式的招标方式或许比招一堆花花绿绿的图画更理性。肯定也比招投标双方背靠背地冥思苦想更有效。建筑师的前一个业绩或许正是后一个投标的资本,双方的交流更有助于业主的决策,同时作为建筑师也都想找一位知己的业主,否则这活儿也肯定干不好。这样,招标程序依旧可以运转,而本身稀缺的建筑师资源则可以更多地用于真正的创作思考,而不必在无休止地揣测领导、专家。业主们的喜好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行业责无旁贷,我们在关注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同时,或许也该注视一下被打入冷宫、装帧精美的建筑设计方案和标新立异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持续破坏了。

建筑创作要发展,肯定要竞争,我们应当勇于竞争,敢于面对挑战,但我们反对无畏的牺牲,我们鼓励的是竞争中的双赢。设计方案的竞赛往往难以避免,但我们更应当用建成作品的业绩去参与竞争,而不是仅仅为业主描绘那一片片虚拟的天空,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建筑作品的完成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设计单位及设计团队在概念之后的设计实施、现场掌控能力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往往至关重要。如果每一个建成作品的设计考虑都还周全,那么业主这钱花得也就踏实了;如果每一个建成的作品都能站得住脚,那么整个街区也就和谐了;再如果每一个建成的作品都有一点点创新,那么口引门这个城市也就”五十年不落后”了,到时还得历史建筑保护呢。

注①:上海建筑简讯2001年第8期“我国建筑设计招标办法将有重大变革”。

作者: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收稿日期:2006年2月

篇8

一个低调运营近4 0年的美容品牌,如何变得年轻起来?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如何打造差异化优势,方能出奇制胜?

这是去年1月全新职业经理人加入自然美后集体思考的问题,也打响了自然美由日益老化的家族式品牌向年轻的国际化品牌转型战役的前奏。

短短一年时间里,自然美动作频频:2010年6月,自然美零售策略“全新概念连锁网络”重磅出击;10月,自然美与家乐福签署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合作期内独享家乐福美容类别全国店面进驻资源;12月,委任LOWE睿狮国际为其创意,同时开始着手实施品牌重塑、升级包装等等一系列战略计划。

2010年自然美开设“全方位美容美体中心”新概念店超100家。自然美集团副总裁李明和日前透露,根据对全部自然美新概念店升级前后的追踪统计显示,2010年所有单店月均营业额增长超过四成。这一“全方位美容美体中心”也在今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特许加盟连锁与中小型创业项目展览会“2011十大最具吸引力创业投资项目奖”。

李明和功不可没。在加盟自然美前,他先后任职于伊士曼柯达公司、联合利华(台湾)有限公司等,拥有丰富特许加盟连锁之管理和开发的经验,曾经成功拓展柯达连锁店于中国800个以上的大中小型都市,拓展规模从1300家网点拓展至9250家网点。自然美集团CEO曾新生对他大为赞赏,称其为“零售天才”。

品牌年轻化

据李明和介绍,与很多美容品牌重营销而轻产品相反,自然美公司以往在营销上的表现十分低调。公司的创始人蔡燕萍从创立自然美品牌开始,除了早期发展时在台湾有少量的广告投放外,自然美是美容行业鲜有的广告“零投放”企业。

进入21世纪后,国内的美容市场开始引爆。新的美容连锁品牌也开始登陆大陆市场,开设新型的美容连锁门店。一些新锐的连锁美容院品牌,以专业时尚的形象,紧紧地抓住了新一代消费者。

相比之下,自然美倍感压力。一方面,自然美在自然粗放的状态下增长的步伐逐渐放缓,甚至开始停滞;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自然美品牌认知度多来自蔡燕萍本人,这位创始人曾经在电视上亲自推销产品,这也许引发了人们的误解,认为自然美的客户群集中在中老年女性,使得品牌逐渐老化。

为了了解当下的消费者需求和美容市场的情况,为确定变革的方向,新团队在中国大陆市场中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目标受众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八个城市内生活的25~50岁的中高端消费者。通过对庞大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调研结果印证了以上现状。

品牌的形象更新则势在必行。管理团队给自然美的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把原来“自然就是美”的定位升级为“细养之美”,强调精修细养来焕发女性自身的光彩,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产品进行重新包装设计。李明和表示,未来3年自然美将通过全方位整合的市场与零售策略构建“全方位美容美体专家”的品牌形象,目标客户的最低年龄也由原来的30岁以上降到了25岁。

同时,自然美在去年通过周年庆的方式推出大型整合行销传播,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画报类周刊、美容博客、网络媒体等进行立体传播,并分阶段层层推进,同时让加盟店紧密配合宣传,全方面联动,这让销售业绩有了迅猛提升。

“我们去年做了很多知名博主体验,他们是年轻消费者的主力军。我们邀请他们亲身进店体验自然美全方位美容美体中心的服务与产品,并为他们做肌肤监测与追踪。他们将体验心得分享给自己的粉丝,传播效果很好。”李明和向《成功营销》记者介绍,目前在家乐福店,一些中高端的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李明和表示,未来将更多利用网络推广阵地。

更高效的“触角”

李明和重新改造门店的用意之一,也是想更多地吸引年轻消费者。

此前的情况是:良莠不齐的店面形象早已模糊了自然美的品牌定位。由于加盟店缺乏标准化管理,各个门店在店址选择、营业面积、装修风格、服务水准等方面千差万别,低、中、高端形象混杂其间。位于二、三线市场的一些门店形象被公认为很“土”。

“通过对全国四大区域市场耗时三个多月的全面消费者调研,以及与国际著名设计机构的通力合作,自然美自去年6月1日于西安开幕第一家‘全方位美容美体中心’,截至年底,全国共计开幕新概念店超过100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概念店开张营业。”李明和介绍,“新概念店”一方面通过对传统的自然美加盟店进行形象和销售方式的改造,让这些门店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而且,通过对门店的重新区域设计和销售顾问的培训,来提高单店的投资回报。

自然美希望做到的是,将新概念店都设计为“前店后场”的一站式新概念店,即前面是自然美产品的零售区域,用来陈列及销售自然美全线肌肤护理产品;后面则是为客户提供专业肌肤检测和美容美体护理区域。自然美还在每个新概念店配备了自行研发的“十大功能肌肤检测仪”,让消费者可以跟进产品使用过程中肌肤改进的情况。这样,自然美的新概念店,通过“肌肤检测+保养服务+产品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不但固化了自身与日化系美容品的区隔优势,还延展了业务空间。“这些改造过后的单店销量平均同比增长40%以上,高的可以增长200%以上。”李明和介绍。

与此同时,李明和还窥到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几年来美体行业由单纯的肌肤美容延伸到‘外调(护肤品)+内养(健康食品)+专业的美容美体养护’。这也是自然美‘新概念连锁网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独特卖点。”

李明和希望这个全新亮相的新概念店能提升消费者对零售终端的整体体验,同时契合品牌形象。“今年将把模式扩展到62个城市去,让我们的触角更多更广地辐射出去。”

李明和透露,自然美将在巩固一线城市市场的同时,将渠道下沉至二、三线城市。“去年自然美在二三线城市的增长明显高于一线城市。”李明和认为,未来二三线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除保留特许加盟的商业模式之外,自然美还与家乐福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全国性的渠道合作,未来自然美新概念店将会进驻超过50%的家乐福门店。

篇9

【关键词】 滨水区景观概念规划 城市用地 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布局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南京艺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201101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因此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集合。水体本身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自然要素和景观自然要素;水体驳岸既是城市防洪工程也是市民重要的亲水场所;滨水建设区是城市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和生态敏感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区域。滨水地块由于其功能的混合性、位置的独特性,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生态、景观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更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设计,综合考虑滨河区域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的等方面的关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中的麻城市两河四岸景观概念规划,其规划核心理念就是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的角度,运用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合理的安排滨河用地功能、确定滨河的景观主题,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新形象。

1、规划背景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武汉城市圈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通枢纽。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与沪汉蓉快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四条国家高等级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汇。

举水河、桃林河流经城区,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水体和景观资源。两岸滨河地块,是城市未来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和城市亮点,形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区和旅游休闲区,麻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展开举水河、桃林河“两河四岸”景观带概念性规划设计。

规划范围为麻城市举水河、桃林河城区段,沿岸200米为核心规划范围,总用地约为20.7平方公里。北至举水河桥,西南至闵集二桥(规划),东至桃林河大桥。

2、基于城市整体定位的规划目标

研究路径是“问题研究>规划策略”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专题深入研究,来解决本次景观概念规划的核心问题: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开发强度和时序如何安排?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土地价值如何提升?

以这些问题作为此次概念规划的导向,通过研究麻城市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以及对滨河地块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滨河地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对麻城市的定位是:

显山露水魅力之乡——麻城市背靠二山,面依一水(举水河),整体形成山、城、水、林的自然空间格局,具有优越的城市环境与人居品质。因此,构建山、水、林、城的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山水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是首要目标。

宜居宜业人居之地——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提升,但存在大量的旧村建设用地,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旧城存量土地需要盘活,城市缺乏高品质商业、娱乐设施和市民活动场所。

双色文化体验之都——城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卓越,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相当的丰富。但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游线、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可以使得麻城在周边城市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交通便捷现代之城——“三高、三铁”在城市内联接,麻城迫切需要在新区建设和门户节点处集中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

滨河地区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区东部,连接着城市中心城区与东部旅游风景区,是城市未来居住核心区和景观门户地区,因此此次规划目标是要打造“城水相依人水亲和”麻城滨水活力区,将地块建设成为集居住购物、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展示城市山水风貌和城市形象的,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滨水地区。将滨河地带塑造成为麻城的“富有活力的宜居之廊、城绿相融的景观之廊、丰富多彩的休闲之廊、形象鲜明的风貌之廊”。

3、基于城市功能优化的用地布局

3.1 滨水地区功能结构

依据总体规划麻城主城区为“一体两心两翼”的结构。旧城片区和金桥片区共同构成麻城市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两心”为指旧城商贸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服务中心,“两翼”中东翼为城东片区。

城市东扩是麻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跨举水河东进,举水河东岸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对举水河西岸的旧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举水河西岸城南新建高档住宅小区,并配套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河东片区集中分布主题公园、现代生态观光园等旅游景区,建设以旅游服务、居住为主,科教、商贸为辅的综合片区。

承接麻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滨水区呈现“两带串多点,轴带相交错”的空间布局(图1)。结构为“三带三轴多节点”——沿河绿色景观带;东西向功能轴;多个功能景观性节点。

举水河西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文化休闲服务带、南部休闲公园带以及生态绿化带组成西岸的绿色景观带。

举水河东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旅游服务带、生态绿化带组成东岸的绿色景观带。

桃林河南岸滨河绿色景观带——沿岸的生态绿化带。

河东大道商业综合服务轴

杜鹃大道文化旅游景观轴

金广大道滨水生态景观轴

多节点——滨水市民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商业中心、滨水文化中心、滨水中心公园等一系列功能景观节点。

3.2 滨水地区规划策略

3.2.1 共享——创造连续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保证滨水地带的共享性,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市民休闲广场、滨水林荫步道、城市公园等沿整个滨水带布置,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3.2.2 功能联动——滨河西岸与中心城区功能联动

顺应主城区总体功能布局,在举水河两岸滨水地块内构筑三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功能带:城市综合服务带,城市开放公园带,城市生态绿带。

城市公共服务带位于城区旧城中心区的滨河地区和举水河东岸旅游服务中心的滨水地段,通过对现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建筑改造,植入娱乐休闲、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滨河新建的文化建筑,比如小型展览馆、小行剧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对滨河地块内现有的散布的区级政府行政办公,予以集中布置;改造自建宅,逐步用现代化小区取代农民自建宅,构建城市集办公、商业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综合服务带。

城区开放公园带位于为主城区南部和举水河东岸北部的居住区的滨河地段,配合相邻地段的为规划居住片区,开放公园内设置由不同主题,如体育运动公园、历史文化园区、儿童游乐园等打造城市绿色社区公园水岸。

城市生态绿带。位于城市南部发展预留区的滨河地区,通过水土保持、增加绿植,设置绿色步行道等方式打造滨河的生态绿色廊道。

3.2.3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土地混合利用

对旧城建成区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增加包括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建立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的那个混合用地模式,迅速的改善城市形象。新区居住组团,低层、多层、小高层住宅混合布局,将水景、绿地引入居住地块内部,改善城市居住品质。

4.基于城市活力塑造的景观设计

4.1 绿色景观系统构建

绿色景观系统利用现有水网、路网两侧设计绿化带,构建水路网绿廊生态模式。引绿入城、引水入城、水绿交融,结合城市公园、广场的设置、绿色步行系统的开设、建筑的布局,强调东西向绿色景观的渗透,使得滨河的每个地块都可以与河岸取得直接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人群观河、亲水的需求。

4.2 发掘城市特色要素营造独特景观效果

凸显水体要素:对河堤岸进行改造,利用举水河水位季节性落差大,在堤外设置不同标高的亲水平台或道路,构建可淹没的水体景观,满足不同季节的亲水观景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亲水体验。保持支流水流通常,维持城市排洪功能,沿河设置绿化景观带,结合市民较为集中的地点设置广场/公园的等。地块内池塘满布,郊野的池塘尽量保持原生态;村庄内部的池塘,对周边建筑进行整治增加绿化植被,或设置成亲水广场、公园使之成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举水河堤顶现状比周边基地高2至4米,堤岸提供了较高的观水景观视线,同时堤岸也阻碍了人们更为便捷地到达滨河区。规划在重要的景观节点、景观视域较好的区域设立广场、坡道,用建筑共构、建筑底层架空等形式解决上述矛盾。

营造历史古迹点的氛围:麻城市孝感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移民之乡,“湖广填四川”中祖辈多来自麻城。举水河的古河道旁,现存有一个古渡口的遗址,需要善加保存,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可设置成麻城的文化公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特色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利用现状良好的植被,增加特色植被,营造特色植被为景观的道路、广场等。

现有厂区建筑的改造策略:中心城区内尚有许多工业厂房,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工业厂区需要撤出旧城中心区,本次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中对现有主城区内的厂区建筑进行梳理,对建筑良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厂房进行保留,内部功能予以置换,由工业转化成商业商贸、文化娱乐用途,打造旧城的商贸服务中心。如老啤酒厂地块整体功能置换后,规划为城北的居住片区中心,由滨水的城市广场、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

滨河慢行系统的安排:滨河慢行系统可供市民步行、慢跑和骑自行车。滨河慢行道贯穿各个主要的功能区,是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主要形式为滨河步行道、滨水步行道、特色步行街区、地块内步行道、郊野自行车道多种等形式。步行系统布置在滨河绿化带、滨河公园内,紧密联系城市的服务中心、城市广场、滨水空间,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工作的需要。郊野自行车道利用现有的河堤和村庄之间的道路改造而成,便于市民游览、观赏滨河郊野风光。

4.3 提炼公园主题营造乐活城市

举水河西岸城市滨水公园规划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结合设置麻城文化中心、展览中心,构建历史风貌、城市剪影、城市水文化、城市美食等层次、多主题的休闲长廊,同时加强滨水公园与周边居住社区的联系,在居住社区中心集中设置休闲体育广场供市民享用,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打造乐活城市新滨江。

结语

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地区是麻城市规划高品质居住、高端生态旅游、休闲、商业服务集中的重点发展地区,是未来城市的乐活新区。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景观概念设计的范围为河道两侧500米的范围,涵盖包括是滨河的50米范围内的限建区,以及50米外的严格控制建设区和控制协调建设区,必然需要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延续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基础上,对该地块的功能分区、用地性质、空间形态、景观主题进行规划。

滨水区的景观概念规划一直是热点,且城市滨水景观规划项目的用地范围尺度大、功能复合、空间形态多变,因此滨水区景观规划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它的规划对象既包括水域的、水陆交接的和陆地上的,需要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场地规划等核心知识,同时学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景观规划中对地块更加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最终创造出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夜景观;城市景观;灯光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78-1

一、城市本体景观特色的夜景观表达

要使城市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本体具有良好的呼应,我们应该从夜景观的总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策略,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整个美丽的城市夜景的未来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和技术保证措施,并通过指导和控制社会实践干预城市景观艺术美的特征。实施城市夜景观是一个阶段,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规划和控制是确保每一个单独的进程,城市空间布局的景观完整是在夜晚以及建立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的本体。

二、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是体现在城市夜景观上,为夜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功能, 如: 业务功能和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交通功能, 城市夜景观环境的光线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 为市民的审美创作提供必要的夜生活。城市夜景观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城市夜晚的间接材料元素, 如照明、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城市夜景观表现反映了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的审美水平。

三、城市夜景观的文化性、时代性塑造

文化也要有一个“文化”。这不是哗众取宠。灯光艺术本身属于文化家庭中的成员,以下几点足以证明。第一,光环,合理的组织使观众对颜色变化产生一定的联想,不同的感受和解读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联想”是文化的反映和文化素质。第二,结合技术的内涵是隐寓城市夜景观抽象的手法。第三,加强城市的文化识别,将某些城市或地区文化图腾组织加入到灯具的造型造型中。

四、城市夜景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夜景观设计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使城市夜景观正向独立创造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社会,除了本体技术和艺术,也需要考虑带给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我们总结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夜景观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二)城市夜景观技术纪律问题。

(三)节能城市夜景观。

(四)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五、对现代城市夜景观灯光环境的建议

(一)要有先进的夜景照明理念

一个好的照明概念,对于一个城市夜景观照明的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夜景观照明应该反映绿色照明的概念“整体性”照明。绿色照明是人类追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夜景,主要是使用效率高、环保、节能光源和灯具来创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夜晚景观环境,同时没有光污染,也没有光线的浪费。其次,应该注意创建“光环境”,现代城市夜景照明追求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感觉,而不是盲目使用的灯具,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植物、景观等等。因此,只有在夜景照明概念指导下,创建一个适合夜景照明、建筑和景观生态学。

(二)夜景照明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

好的夜景照明不仅是反映城市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势和满足人们好的夜景照明。以人为本是夜景照明从整体到局部必须以人为中心,但对一些人来说,休息座椅、地面设施等,使用一定的间接照明或侧墙灯照明灯具的细节,以避免当地的亮度并不足以让人们陷入交流的现象,在空间同时这些更详细的照明设计,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体现人文关怀。总之,现代城市夜景观设计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多,让这些类别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需要考虑也很广,也许这将使各方面的思考是不够细致,但对于一个整体夜景设计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六、总结:

城市夜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用来显示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国投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将更加丰富多彩,还将为城市景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张彤译.照明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铁楠.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日]中岛龙兴著,马卫星译.照明灯光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晓燕.城市夜景景观规划与设计[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