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利分析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盈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落地,再融资松绑
2020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再融资新规。新规适用于上交所和深交所所属的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市场。新规从多个方面减少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并松绑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和锁定机制,让定增市场重焕生机。在发行价8折、锁定期减半、放宽创业板门槛等利好刺激下,截至2021年年底,多家上市公司已经根据新规了定增预案,新规前已经定增预案的上市公司,也根据新规了修订公告。部分公募基金也积极参与,定增市场开始异常活跃。为了更好地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动将至关重要。
2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分析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比较多,总体上分为数量指标和比率指标。比率指标主要有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ROE)等。(1)销售毛利率是主营业务销售毛利占销售净值的百分比,通常称为毛利率。销售毛利率是上市公司的重要经营指标,能反映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获利潜力。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2)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是销售毛利扣除为获得销售收入所付出的其他期间费用后的最终剩余占收入的比率。(3)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东阿阿胶和贵州茅台为例
东阿阿胶和贵州茅台分别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端保健品生厂商和高端白酒生产商。通过对两者主要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分析出两个企业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东阿阿胶和贵州茅台主要财务指标对比,见表1。
3.1销售毛利率分析比较
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销售毛利率。虽然高端白酒和阿胶都是高毛利的行业,但贵州茅台的毛利率一直明显高于东阿阿胶,造成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端,即销售价格。虽然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都是各自市场中的翘楚,对市场有很大的话语权,但相对于白酒来说,阿胶的客户群体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要高于高端白酒,具体表现在:虽然近几年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均多次上调产品出厂价格,但从公司营收的增长效果看,东阿阿胶明显弱于贵州茅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消费者眼中阿胶属于保健食品,市场中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很多,且保健食品过多的价格上调会损失部分客户,而贵州茅台因为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优质的品质,客户黏性较高,可选择的替代品不多。二是成本端。贵州茅台虽然售价较高,但是作为白酒,其主要成本无非就是粮食。酿酒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稳定,所在行业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所以成本变动不大且价值不高。而对于东阿阿胶来说,其主要原材料是驴皮,因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作为主要畜力的毛驴资源枯竭,且因毛驴的养殖成本较高,导致东阿阿胶的驴皮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以致于通过提高售价来保持公司盈利水平。以上两个原因综合导致作为高端白酒和高端保健食品的两企业毛利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3.2销售净利率比较分析
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销售净利率。相较于毛利率差异,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的销售净利率差异相对要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贵州茅台生产的白酒属于消费税的纳税范围,需要缴纳较高的消费税。贵州茅台缴纳的消费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但是2017—2018年度东阿阿胶和贵州茅台销售净利率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贵州茅台的销售费用没有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贵州茅台2018年度收入为73,638,872,388.03元,较2017年度增长26.49%,而2018年同期贵州茅台销售费用为2,572,076,872.16元,反而较2017年度下降13.86%。销售费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贵州茅台因业绩的好转减少了广告宣传及市场拓展费用上的投入。而同期东阿阿胶的三项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变动不大,从而导致东阿阿胶和贵州茅台销售净利率的差距越来越大。
3.3净资产收益率比较分析
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净资产收益率,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2016年度,两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还保持在同一水平,此后逐渐拉大差距,贵州茅台净资产收益率不断提高,东阿阿胶净资产收益率不断降低。对比双方披露的年报数据,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1)贵州茅台在2017年度、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较快,2017年度、2018年度贵州茅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较上期增长61.97%、30.00%,而同期东阿阿胶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0.36%、1.98%。(2)贵州茅台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分红比率,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贵州茅台的现金分红占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51.00%、51.02%、51.88%,而同期东阿阿胶分红比例仅为31.77%、28.79%、31.37%。贵州茅台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持续保持较高的分红比例,而同期东阿阿胶盈利增长缓慢,分红比例较低,总体导致2016—2018年度,东阿阿胶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贵州茅台的差距越来越大。综上所述,虽然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都是各自行业中的头部上市公司,但因行业的不同和品牌黏度的差异,导致两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贵州茅台的各项利润指标均出现向好发展态势,但东阿阿胶各项指标比较平稳,增长乏力,特别是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东阿阿胶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的压力,需要平衡下游客户黏度和终端售价的关系。
4结语
通过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横向上可以为投资人寻找竞争力较高的行业和企业,纵向上可以判断出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确定投资时机。总体上可以为投资人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使其积极参与到上市公司的融资业务中。
参考文献
[1]蔡依凝,巴瑀,赵宣臣.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金融,2016(33):336-339.
[2]张晶.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03-105.
[3]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5(30):241-242.
[4]邓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及建议[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4(2):65.
篇2
一、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体系
从财务指标衡量的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主要从经营获利能力、资产获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其中:
经营获利能力指标:净利润率
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股东获利能力指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二、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评价模型
TOPSIS的全称是“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是Hwang和Yoon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根据多项指标、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的分析方法。中心思想是确定各项指标的正理想值和负理想值,然后求出各方案与正理想值、负理想值之间的距离,计算贴近度作为被评价方案优劣和排序的标准。本文引入熵权确定各指标权重,避免了传统TOPSIS法选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建模过程如下:
设有n个待评价公司,p个评价指标,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评估值为xij,初始判断矩阵为X=(xij)n×p。
(1)对X矩阵作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得矩阵Y,Y=(yij)m×n i=1,2,…n;j=1,2…p
yij=■当第j项指标为正效应指标时■当第j项指标为逆效应指标时
(2)计算pij,即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pi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和差异系数gj。
熵值hj=■■pijlnpij,(j=1,2,…p )
有0?燮hj?燮1,并假定当pij=0时,pijlnpij=0。
对于第j项指标,hj越大,表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少,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hj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多,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所以定义变异系数为:
gj=1-hj
(4)计算熵权即第j项指标值的权重wj。
wj=■,0?燮wj?燮1,■wj=1
(5)计算加权判断矩阵Z=(zij)n×p。
zij=wj·yij(i=1,2,…n;j=1,2,…p)
(6)根据加权判断矩阵获取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
Z+=(z1+,z2+,…zj+…zp+)其中zj+=max(z1j,z2j…zpj)
负理想解:
Z-=(z1-,z2-,…zj-…zp-)其中zj-=min(z1j,z2j…zpj)
(7)计算各评价对象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氏距离。
D+=■,i=1,2…n;
Di-=■,i=1,2…n;
(8)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向量之间的相对贴近度。
Ci=■ 0?燮Cj?燮1,Cj1,表明评价对象越优。
(9)依照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得到评价结果。
三、基于TOPSIS评价模型和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分析
应用上述模型对沪深交易所15家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15家电力上市公司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正相化和无量纲化后见表2。
求得各指标的熵值、变异系数和熵权见表3。
然后计算加权判断矩阵和正负理想解以及各评价对象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氏距离,再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向量之间的相对贴近度,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知,运用改进熵权的TOPSIS法评价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是可行的。本文只采用了反映其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没有考虑其它反映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比如电力企业总装机容量等。
四、结论
TOPSIS 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定量评价不同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而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消除了对评价指标主观赋权的不足,其用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可综合客观公正评价各公司的盈利能力,为公司提高盈利水平提供参考。
篇3
【关键词】盈利能力;回归分析
一、引言
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当前收益水平跟今后收益持续性和增长性的主要指标,不仅反映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盈利能力研究成果,对我国主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水平,分析相关因素如何影响其盈利能力,以便引导上市公司快速持续发展。
二、样本和方法
本文以2010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前20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上市企业2010年度的财务报表。在指标的选取上,主要是参考了有关盈利能力的研究成果,选取了6个指标可能影响作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变量。如表1所示。
其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y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其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 +ε
三、实证模型及经济意义分析(见表2)
表示资产结构的X1跟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我国上市公司中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倾向于负债经营。这与实际是相符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扩展经营能力越大,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表示股权结构的X2对盈利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系数为负值:说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后,就与小股东目标发生变化,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减弱公司盈利能力。表示公司规模的X3跟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这个结果与实际相悖。因为随着上市公司规模扩大,其在发展中的纵向和横向一体化都有优势,形成了规模效益,都会导致应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表示公司成长性的X4成正相关:成长性好的公司具有活力,市场前景较好,利润率相对比较高。表示公司风险的X5跟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对房地产业的盈利水平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较高的主营业务收入对数代表着较高的盈利能力。
四、结论及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建议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与盈利能力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几乎都对盈利能力有不同程度影响。针对上述实证分析,给出以下的建议。首先,建立有效的偿债补偿机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使得债务融资在总融资额中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样公司可以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和节税效应。其次,加快培养多元化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形成股东间的有效制约,提高股市的运作效率,鼓励机构投资者提高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减少成本。最后公司可加强对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等一些无形资产的投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宝仁,王振蓉.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2]顾吉宇,陈利军.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6.
[3]张庆昌,傅再育.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模型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
[4]刘捷,王世宏.资本规模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资本市场,2006(11).
篇4
关键词:报表;盈利;财务分析
前言:财务报表根据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业务需求,呈现较为全面的财务信息,人们以此为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决策。首先公司内部需求最为紧迫和重要,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企业在当期的发展状况,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可指导性的预测分析,可以基本满足企业决策者的需求。本文将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为例,从多个角度介绍,着重分析研究其盈利状况,以便大家更明晰的把握其当期运营状况。
一、财务报表使用主体
哪些市场主体会关注一个企业的当期和未来发展,市场之外是否还有其行业或部门对此也作研究分析?财务报表通常为以下几类人服务: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命运息息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关注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是财务报表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主人。其次,企业的投资人,从企业经营盈利中获利的人。虽然企业投资人不一定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但企业运行发展的好坏影响其自身的利益。企业运营良好,会增加投资人利好,反之影响其收益。合作商,包括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群体。两者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通过长久合作,长期经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长久盈利的目的,在市场活动的大蛋糕中分羹一块。除此之外,外部机构如政府机关,也是关注财务报表者之一,其执政职能赋予它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政府机关需要及时了解市场主体的经营或者,督促市场主体合理合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着眼点和分析法
(一)通过两个或多个角度对比分析
两个或多个角度对比的结果更加一目了然。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横向对比即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相对比,看看其发展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到发展的启示。以中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为例,横向比较,总结保险行业今年发展态势,掌握中国人寿保险在保险行业领先的优势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或者其他保险公司可以学习的地方。纵向对比即在本企业整个发展史中对比,与往年相比较,看看其在发展历程中还要哪些不足需要改正,哪些经验可以继续汲取。通过回顾往年经营历程,总结在保险行业经营的过程中哪些经营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哪些因素是大众所需,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转变发展方向。
(二)拓展性分析,发散性思维
使用者除了着眼于财务报表上的财务数据,还应具有发散性思维。其思维应基于报表,高于报表,洞察事物问的联系,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通过观察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联系其影响这些数据的因素,确定其导向性作用。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更加切合实际和更加发展眼光的决策。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在财务数据的分析上,立足数据本身,
全方位的分析某个阶段的大众对其产品的反映、市场的需求和导向,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拓展发展思路。
三、盈利能力浅析
(一)简介及财务指标。简单的讲,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经营获利的能力。但仅仅关注利润的高低难免决策容易偏颇,所以更加全面的分析企业的获利状况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整体分析。通过财务报表能分析或体现的财务指标有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其衡量标准也可从盈利能力比率角度,包括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方面入手。
(二)通过报表分析中国人寿盈利能力
从2014年季度报告上看其资产报酬率在1以上,截止2015年第四季度资产报酬率接近2,而进入2016年后资产报酬率大幅下滑,低于1。从其销售毛利率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销售业绩的下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2014年的9%在2015年第二季度打到顶峰12.39%,随后逐渐下滑,在2016年第一季度下滑至2.77%,其销售业绩的下降便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查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的历年财务报表不难发现,其销售业绩的下滑很大部分是由于投资收益的减少。2016年期间,投资收益下降,上涨趋势不明显。2014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为10779300万元,2015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为14554300万元,而2016年前三个季度投资收益分别为2510800万元、5570400万元、8494500万元。相较2014、2015年投资收益下降较大。这便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保险公司的利润更多依赖于投资收益,所以2016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下降导致盈利压力加大。面对国内、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市场利率也处于下行态势,其公司持有的债券、股票等收入有所下降,收益率下降。资本减值,投资收益下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盈利能力下降也是难免的。
通过2014-2016季度报告数据来分析,通过盈利能力比率角度分析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的运营情况。
1、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从图表可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在2016年与2014、2015年相较销售净利率整体有所下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在2016年收入降低,而成本费用还居较高水平,从而获得的净利润降低。在每获取一元收益带来的净利润有所下降,利润空间降低。成本费用的降低空间很小,所以为提高销售净利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还应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开发,提高销售收入。
2、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在2016年与2015、2014年相较也整体滑落。总资产净利率是指企业每获取一元收入所含的纯利润空间。企业总资产净利率高,说明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反正企业的利润空间小。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在2016年利润空间压缩,说明其盈利能力下降,发展态势放缓。
3、权益净利率。权益净利率反映的是股东投入的多少资本获得的多少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这是企业利用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的见证,它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篇5
关键词:公司盈利能力 审计费用 相关性
一、理论分析:审计费用和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上市公司分析财务的重点,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因为利润额的分析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结果的变动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审计费用,顾名思义是会计事务所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企业进行审计而收取的费用。审计费用的高低一般是由审计业务量的大小决定的。业务量包括公司的规模、子公司的数量、公司的风险程度、审计报告的用途、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和工作技能经验、审计时间、公司内部程序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公司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几个标准来说明,即市盈率、每股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净利润率。首先,市盈率是上市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价值可能被高估,审计风险也比较高,审计费用应该不低。其次,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本文应用每股息税前利润代替每股收益进行分析)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通常每股收益高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较低,审计费用也相应的低。最后是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是由公司的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因此总资产净利润率的高低,可以影响审计工作中错报的概率,审计风险的高低,进而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
不过这只是理论分析,真正是不是这样的结构,还要看后面的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
1. 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市盈率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假设2:上市公司每股息税前利润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假设3: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率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2.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要研究审计费用和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关系,首先需要的指标是审计费用,用字母Y表示。然后就是代表公司治理的指标,根据公司治理的定义,内部治理的结构的优劣是受市盈率(α)、每股息税前利润(β)、总资产净利润率(γ)。据此建立模型:Y=C+αD+βB+γS(α、β、γ)。
3.省略info.省略),数据分析软件是SPSS BaseV17.0。
4. 研究结果
由统计数据得出公式:Y=726509.845-1.929α+73800.348β-5337465.344γ ,Y与α、β、 γ 的相关性分别是0.987、0.000、0.001。
三、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我们的实证研究,由于现实每家上市公司的不同特色加上现实国家法律不够完善,配合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使得现实实证数据的相关性大大减低。可是数据研究的大体方针上还是倾向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结构的好坏与审计费用的高低是呈负相关的,除去上市公司市盈率这一需要用行业数据去分析的指标,公司的每股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净利润率与审计费用都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从理论上,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与审计费用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忽略可能会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问题和不同会计事务所不同报价的原因,一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高很大程度上说明这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内部治理结构优良,致使cpa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工作量更轻,发生错报的可能性更低,从而审计费用必然降低。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 第1期
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中各个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也不断地向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方向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挑战。同时,不断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收益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也逐渐成为在市场中的企业高度重视的能力之一。企业的盈利能力(earning power),也就是一家企业获取自身利润的能力,以及自身的资金和资本的增值能力。其通常由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益水平来体现。此外,可以说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往往也是牵动着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多个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政府、股东、员工以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密切关注。其中,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其重要地位更受到众人瞩目。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对于指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很必要。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最新的部分电器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聚类法中的Q型聚类分析法对这些电器类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不同盈利能力级别的上市公司类型,以实现对于电器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确评价,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有相关的学者采用不同手段和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宋献中、高志文(2001)就以每股净资产的波动情况来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并通过分析得出的企业资产质量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员晓兰(2005)则重点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内涵以及提高措施进行研究,并将企业盈利能力总结为营销盈利能力、管理盈利能力以及财务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李静波(2009)在《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一文中则从6项财务指标和5项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关勇军、梁莱歆(2010)则以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冰山理论,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评价模型。此外,宋吟秋、董慧君和吕萍等(2015)则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多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相应结论。孟贵珍(2009)则选取了9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多个上市公司进行了综合盈利能力的统计研究。而在本研究中,将选取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率等3项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15家电器类上市公司进行聚类研究和评价。
三、研究样本与指标选取
在本研究中,选取了15家上市的电器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所有具体的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stockstar.com)的各家上市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资料。
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有多种,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虑我国上市企业的具体财务特征,选取了以下3个财务指标作为本次研究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分别是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率。其中,营业利润率(英文全称:operation profit ratio,简称OPR),是一家企业的营业利润与其营业收入之比,它可以反映上市公司通过经营来获得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英文全称: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equity,简称ROE),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可以反映上市公司通过自身资产来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净利率(英文全称:net profit margin,简称NPM),其计算公式为: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它可以直接反映一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表1为15家电器类上市公司的三项指标的情况。
四、Q型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中的Q型聚类。聚类分析方法有多种,例如层次聚类、快速聚类、模糊聚类等。其中,层次聚类分析即系统聚类分析,即通过一定的层次进行聚类过程的方法。层次聚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Q型聚类和R型聚类。所谓Q型聚类,是以相似的特征为判别基础,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进行聚集,而将存在明显差异的样本进行分离。而R型聚类则是针对变量来进行分类,它可以让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进行聚集,而将存在明显差异的变量进行分离。通常情况下,R型聚类可以用来实现减少变量数目,并使变量降维。而层次聚类的聚类方法有两种:凝聚方式聚类和分解方式聚类。对于凝聚方式聚类,随着聚类的进行,会使得类内的亲密度逐渐下降。而相反,对于分解方式聚类,随着聚类的进行,会使得类内的亲密度逐渐上升。
在本研究中,由于是对电器类上市公司(即样本)进行聚类分析,所以采用的是层次聚类中的Q型聚类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以我国的15家电器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营业利润率(OPR)、净资产收益率(ROM)和净利率(NPM)等3项评价指标,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的15家电器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关数据进行Q型聚类分析,其中对于个体距离,采用的是平方欧式距离。对于类间距离,采用的是平均链锁距离。图1为本次聚类分析的树形图。
根据图1中聚类的结果,本研究将15家电器类上市公司划分为三个类别(如表2所示)。类别Ⅰ包括了正泰电器和老板电器两家上市公司。类别Ⅱ包括了青岛海尔,小天鹅A、创维数字、格力电器、良信电器、美的电器、飞乐音响和东源电器等8家上市公司。类别Ⅲ包括了深康佳A、美菱电器、鑫龙电器、奥马电器和TCL集团等5家上市公司。下边将对各个类别的上市公司的特征进行具体阐述。
类别Ⅰ包括了正泰电器和老板电器两家电器类上市公司。根据表格2的数据显示,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OPR)、净资产利润率(ROM)和净利率(NPM)的均值都是三个类别中最高的,分别为17.34%,8.07%和14.80%。这也说明,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最强。
类别Ⅱ包括了青岛海尔、小天鹅A、创维数字、格力电器、良信电器、美的电器、飞乐音响和东源电器等8家上市公司。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OPR),净资产利润率(ROM)和净利率(NPM)的均值都居于三个类别中的第二位,分别为8.65%,4.02%和8.66%。这也说明,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强,但仍与类别Ⅰ的公司有所差距。
类别Ⅲ包括了深康佳A、美菱电器、鑫龙电器、奥马电器和TCL集团等5家上市公司。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OPR)、净资产利润率(ROM)和净利率(NPM)的均值都最低,分别为1.92%、1.40%和2.15%。这也说明,该类别的电器类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弱,与前两类存在明显的差距。
篇7
摘要:本文以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以其2013 年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异常事项为索引,具体分析了其2013 年财务报表中存在的盈余管理手段及相应的动因和结果。
关键词 :盈余管理;利润操控;案例分析
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控利润现象屡见不鲜。上市公司利润操控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给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造成误导。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监管者需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另一方面,投资者要加强识别上司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能力,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交易和会计处理中看清本质。本文从信息使用者角度,以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其披露的2013 年财务报告中的异常事项为出发点,分析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
一、案例简介
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煤气化”)是1998 年12 月经批准改制,由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北京华煤工贸公司、中煤多种经营公司、四达矿业公司等五家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为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煤气化的实际控制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煤气化2000 年6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所属行业为煤炭采选业,经营范围为:原煤、焦炭、煤气及洗精煤、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原煤及精煤。
煤气化因政府要求在2012 年至2013 年间先后关停了焦化厂、第二焦化厂、煤矸石热电厂、晋阳选煤厂等单位,2013 年12 月,煤气化将关停厂区的相关资产、负债及人员整体转让给集团公司。该交易完成后,煤气化目前已无焦炭、煤气、煤化工产品的生产业务。
二、异常事项
(一)主营业务巨亏,净利润扭亏为盈
2013 年度,煤气化公司主营业务表现不力,出现了巨额亏损,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合并营业利润为-863,129,980.35 元,母公司营业利润为-748,232,227.39 元。而净利润却扭亏为盈,合并净利润为4,093,561.99 元,母公司净利润为143,337,143.37 元。其中,使净利润扭亏为盈的主要因素是巨额的营业外收入,该科目合并数为934,636,617.07 元,母公司数额为933,040,556.76元。
(二)董事会换届,众多原高管离职
煤气化于2012 年度开展了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多数原高管人员离职,新任命高管于2013 年正式任职。在换届前的2012 年度财务报告中,煤气化披露了-311,565,694.60 元的合并净利润。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年公司一方面大幅增提存货跌价准备,另一方面管理费用激增。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公司年度报告中解释为:“受市场波动影响,存货价格下跌”,此类判断主观性较强,有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公司对管理费用激增的解释为:“政府关停单位关停期间费用增加”,但是公司对管理费用激增的说明不够详细,缺乏说服力,尤其是管理费用明细科目中有一个“管理费用———其他”,该科目较上年数额增加较多,却没有对其详细解释。恰逢领导班子换届的紧要关头,煤气化的2012 年报表有“洗大澡”嫌疑。
(三)年末出售巨额资产
2013 年12 月27 日,煤气化公布“关于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公司将太原关停工厂区资产整体转让给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的公告”。该公告批准煤气化与集团公司在太原签署的《关停工厂区资产转让协议》,允许公司将关停工厂区资产、债权债务、劳动力一并转让给集团公司。公告所指停工厂区资产是自2012 年4 月起,实施了政策性关停的煤气化工厂区生产单位诸如焦化厂、第二焦化厂、煤矸石热电厂等。2013 年12 月30日,双方组织人员对关停工厂区的资产进行了交接。
三、盈余管理分析
(一)利用资产处置进行盈余管理
煤气化在2013 年报表中对巨额营业外收入做了如下解释:“因转让关停厂区净资产及集团公司承担关停厂区关停期间维护费使公司本年营业外收入增加931,116,761.16 元”,并在报表附注十“(三)其他需要披露的重要事项”中详细解释“根据山西省国资委及太原市人民政府的要求,本公司在2012 年和2013 年两年中相继关停了焦化厂、第二焦化厂、电厂、选煤厂等单位。……因转让关停厂区净资产及集团公司承担关停厂区关停期间费用使本公司2013 年营业外收入增加931,116,761.16 元”。
通过阅读公司近期财务报告及公司公告了解到,公司关停的焦化厂、选煤厂等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处置该部分不良资产可以解除公司负担,改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同时,煤气化处置停工资产的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而关联方交易往往很难完全公开透明,为利润操控留下了空间。在2013 年末处置该部分资产可以迅速改善报表利润,扭转主业不力造成的巨亏局面的情况下,煤气化有强烈的利润操纵动机,利用资产处置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地方政府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煤气化在2013 年报表附注二“(二十)煤矿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及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披露“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的通知》,公司从2013 年8 月1 日起至2013年12 月31 日止,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根据山西省地方政策,煤气化所属煤炭生产行业需要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该类储备金属于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规定的“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据准则规定,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即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最终进入了公司的利润表。
从本文前述公司概况中可得知,煤气化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政府背景。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带来一些政绩上的好处,如促进地方就业率,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等,地方政府往往有动机给予一些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来支持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ST,甚至摘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煤气化暂停提取安全生产费可以减少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费用,从而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增加了公司利润,削弱了煤气化被ST的风险。
无论煤气化利用资产处置还是利用地方政府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公司利润,粉饰财务报表。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公司领导层刚经历换届,在释放了前任领导层经营不力导致公司财务亏空较大的情况下,新任领导层需要利好消息,赢取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处置长期亏损的不良资产可以优化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有利于公司注入质量优良、具有较好市场发展空间的资产,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切实提升上市公司价值,最终实现上市公司转型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EB/OL].(2014-03-04)cninfo.com.cn/finalpage/2014-03-04/63633007.PDF.
篇8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
一、引言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披露企业价值的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领导通常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而相关会计人员则是实际的操作者。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才能够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证券市场发展。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可实现盈余管理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凭借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判断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样企业能够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实现盈余管理。由于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变更简易,会计政策变更方面包括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固定资产的残值率及折旧年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及比例等事项,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独立判断这些事项,采取变更以上估计事项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对于恶意的盈余管理进行了规范。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从而限制了企业操控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1]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除处置资产外,否则不得冲回,此准则也大大限制了企业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
(二)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后形成的,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易。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这种复杂的关联性给会计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提供劳务以及商品的购销来实现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能够低价收购、高价销售或者劳务输入输出等方式与关联方形成虚假收入增加。二是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方式形成虚假的收入,这一部分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资金来收取的。三是通过受托或者委托经营来获取利润或者是降低亏损的方式实现上市公司自身盈余的增加。四是费用的转嫁,由关联方企业承担部分宣传费等等。
(三)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是资产处置、收购兼并、转让资产或股权转让等行为,通过多种类型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能够吸收优质资产,处置不良资产,从而将企业亏损输出,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盈利。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进行高价转让,用企业的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提高资产增值的收益。运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能够实现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以及战略方向的调整,而资产的转让,尤其是由子公司或者是关联方企业来高价收购资产,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实力。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现行会计理论及相关准则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会计理论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于虚假信息的认定过于原则化、抽象化,并且对盈余管理实施过程中各方应得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缺少民事责任赔偿并且在惩罚力度和措施上不到位等。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相关准则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通常是针对一般性的情况做出的,企业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制定机构为了使效用最大化,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2]
(二)会计准则缺陷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创造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只是针对的一个大方向,每一个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依据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来进行判断。以利润为例,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利润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折旧计提、存货计价、费用摊配等方面不同方法的影响,主观性很大,很容易被某些管理者利用,使其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增加企业盈余。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监管缺陷
公司盈余管理是由会计来操作的,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并且缺少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管机构,导致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表审计意见缺乏公允,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能。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我国虽然在2007年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到在缩小会计盈余调移空间方面的规定,但是仍然有一些漏洞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披露往往能够成为虚报、误报、瞒报等的惩罚依据。而对于盈余管理的政策监管则需要建立在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前提之上来制定与执行。
(二)加强政策监管,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监管部门应该将扣除政府补助的净利润纳入盈余管理指标考核体系,这样能够从利润金额、结果和质量等财务方面的指标来对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进行考量。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相结合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科学地结合起来,编制上市公司综合收益表。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和社会监管
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需要依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并且完善行业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诚信素质。[3]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区分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以此来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另外,应强化会计行业协会的自律,建立行业监管队伍与监管体系,完善提高行业自律监管。
五、结论
当前,上市公司不正当的盈余管理现象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的缺乏和不完善,加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力,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及关联方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公司盈余管理。要加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并且建立政策监管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实行注册会计师与社会监管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2):95-97.
篇9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动机;手段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涵义
Healy&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者利用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手段或者蓄意规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披露,以传递虚假信息误导利益相关者,使其对企业业绩的理解发生偏差。Roychowdh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突破,他提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刻意营造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经营行为,而这些偏离正常经营的活动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即使进行这些活动可以实现企业的业绩目标。
二、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首次公开发行(IPO)动机
2016年我国A股市场IPO审核步伐明显加快,根据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2016年8月,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了17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167家成功过会,通过率高达95.43%,预计公布募资1003.35亿。大量的企业谋求上市,其目的在于募集企业发展资金,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利用发行股票(而非付现金)的形式来购买其他公司,发行认股权证或通过股本性质的得利以激励员工或是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等。出于以上目的,上市公司为了能够抬高在资本市场中IPO的股票价格,会利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首发前的一年通过实施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调高企业利润,以最小的代价募集到最大的资金,以达到监管部门的审核要求。
(二)配股动机
企业上市后为减少融资成本,所采取的首要筹资渠道及方式就是配股,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想方设法地争取配股资格。尤其自199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以后,配股融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的青睐,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而更多的实施盈余管理操纵利润。胡志磊(2012)通过研究2009-2011年沪深A股首次配股的上市公司配股后的会计业绩下降的原因,研究表明,如果上市公司配股后没有计划进行后续融资,则配股后经营业绩会大幅下降,且配股之前发生的因配股而操纵的应计利润会被企业逐渐转回;但是如果上市公司有计划进行后续融资,为了达到证监会要求的融资门槛,公司会继续之前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尽可能维持较高业绩。
(三)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以某些会计数据为条件,规定了约束债务人的条款,通过对这些契约进行监督,确定契约是否被违反。当上市公司向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贷款时,贷款金额越高,这些限制性条款就越严格,比如要求年实现的利润率达到某个水平或年末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规定的某个比率等。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拥有较高贷款金额的上市公司更可能无法达到这些条款要求。由于违约的代价高昂,越是负债率高的上市公司就越有动力对盈余进行操纵,以推迟技术性的违规罚款。根据VasilikiE的“债务契约假说”理论,假定其他条件相同,当上负债增加时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可能性越高。
三、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生产操控
通常情况下,企业每一会计期间的固定成本是相对不变的,为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调高产品边际收益,企业会将未来需要生产的产品转移到本期生产,或通过扩大生产数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以达到增加产品单位利润的目的,此时,企业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过量的生产使得企业的存货增加,耗费企业大量的仓储保管费用,在外部消费者需求稳定的情况下,一旦产品无法及时地销售,企业现金将被锁定在存货上,这将使得企业无法将存货转化为现金,企业将会面临资金流断裂的风险,此外,过多的存货还可能面临由于过时或损毁而减值的风险。因此,生产操控是一种满足企业现阶段盈利目的而忽略未来企业发展的行为。
(二)销售操控
销售操控主要是指为了使本期的盈余达到企业预期的水平,或是管理层注重短期企业绩效,异常地采取降价促销、放宽赊销条款、延长信用期等方式扩大销售额,迅速增加利润表的营业收入。但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价格折扣或是宽松的信用条件以使销售额增加只是暂时性的,长期而言会带来总体利润的下滑,即使上市公司采用上述营销手段可以立竿见影地实现盈余效果,但是却极易造成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加大,进而损害上市公司的长期利益。
(三)费用操控
费用操控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加以控制或改变可自行决定的额度费用,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员工培训费用、广告支出等。酌量性费用的降低能够减少上市公司当期财务报告中的费用支出,进而提高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为提高当期盈余,或出现经营业绩不佳,管理者迫于绩效压力等情况时,可能会削减当期可自行决定的费用的支出。费用操控虽然实现了短期的目标,但是却牺牲了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规范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建议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盈余管理;会计
一、引言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职业选择的空间和有目的的规划交易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一定时期利益总量的一定性,盈余管理因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西方早期对盈余管理的定义都倾向于动机研究的角度,如Schipper(1989)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个人私利有目的地介入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行为,;Healy和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的出现源于企业经理人在财务报告中运用职业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人对公司经营绩效方面财务数据的理解,或者对依据财务报告会计数据签订契约产生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支配客观行为,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主观意识产生的动机来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多角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在GDP中占6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40%,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贡献超过了60%。专家指出,未来20年中,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和活力源泉。
然而,民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由于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以及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会计造假在合法性上的差异,使得盈余管理在证券市场上备受上市公司青睐;公司管理当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进行恶意盈余管理,严重侵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十余年来,国内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三、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以家族持股、高管持股为显著特点,个人收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大部分民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还不甚完善。盈余管理作为调节盈利的一种手段,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有其特殊的“滋生土壤”。相比之下,民营上市公司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
(一)外部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主要源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尚不具备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主要是资本市场动机和提升企业形象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盈余管理来自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达到证券法规的制度性规定以获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与配股资格及保持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目的。(1)IPO阶段。企业时常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财务包装,目的在于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这主要是由于《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同时,经过对报表盈余信息的粉饰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2)配股阶段。配股一度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上市公司在市场上贪婪地“圈钱”。虽然,2006年证监会取消配股对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财务硬指标,但取消配股财务门槛的作用非常有限,公司配股时仍然可以围绕相关软约束条件进行盈余操纵。(3)增发新股。若上市公司需增发股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ROE必须平均不低于6%;(4)保持壳资源。连续亏损的公司会被ST处理和退市处理。因此,为了满足以上规定而在资本市场上顺利筹资,民营上市公司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尽管资本市场的规定是所有上市公司共同面临的大环境,但众所周知,民营企业融资难、上市难、利益私人化的现象较突出,民营企业为了搭借上市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可以不惜代价。民营公司一旦上市,也就十分珍视自己的上市资格。然而,无论从内部治理结构还是从外部竞争力上,都决定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其在资本市场上稳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源于资本市场的动机越发强烈。
2、提升公司形象动机
证券市场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舞台,公司盈余方面的各种利好消息不仅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对提升股价和企业形象更是有益无害,这些都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公司的股票就会进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随之受损。而大股东和经营者的声誉和能力也与上市公司的形象紧密相连,他们的形象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形象俱荣俱损。较之国有控股公司而言,民营企业家族持股、管理层持股现象普遍存在,股票价格、上市公司的形象更是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民营上市公司通常会设法提高报告盈余。
(二)内部动机分析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利害关系人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目的就是弥补各个利害关系人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契约上的不完善性和责任上的不对等性,以便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作为“真实”盈余信息的知情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为。与其它上市公司相比较,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业绩具有更大的操控权,债权融资、高管变动、债务契约、企业分红等都是诱发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潜在动机。
1、债权融资动机
在我国新的金融体制环境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要求公司提供会计报表。以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等因素确定其偿债能力及信用等级,借此评价和控制信贷风险。而在民营公司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面对证监会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严格规定,一些财务状况欠佳的民营上市公司便积极进行财务包装,利用各种手段“操纵”和“制造”盈余,美化会计报表,“骗取”银行贷款。
2、高管人员变动动机
民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变动比较频繁,人员变动带来的盈余管理动机是不可避免的。新的高级管理人员上任时,极易冲销巨额损失以便来年能收到较高的盈利,而把损失的责任归咎于其前任;如果管理人员业绩一般则会有动机调高报告盈余来避免自己过早离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变更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高管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
3、债务契约动机
由于负债融资可以降低税收成本,资本成本较低。所以在融资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都相当程度地采用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债务融资。融资时,债权人为了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减少成本和风险,除了要求债务人提供合法的财务报告外,还会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资产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所以,当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时,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
4、企业分红动机
国家对企业分红的政策一般是以盈余成绩为基础的,因此,如果政策规定了上下限而当年的盈利无法达到时,则管理者就有动机调整盈余,以便来年分红。自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明确了现金分红这一对投资者更加实惠的政策,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满足的条件,即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比例,由原规定的20%提高到30%。统计显示,10家公司2008年现金分红金额超过了当年净利润,60家公司分红金额超过净利润的50%。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持股比较普遍,因此,较之以前我国以送股方式为主的股利分配政策,分红动机也成为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之一。
四、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为了准确甄别并有效抑制民营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本文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恶意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应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弘扬正气;要让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恶意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而要从根本上遏制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就要加强对民营公司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完善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来遏制不良盈余管理。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和完善董事会下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的职能。(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独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中小股东很难选举出代表其利益的独立董事。因此,在股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可考虑降低提名独立董事股东的持股比例要求,引入累计投票制度,让中小股东也有机会选举自己的独立董事。
(3)合理划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权责,发挥监事会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董事长被员工一直尊称为“老板”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即使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上健全,但真正执行到位却仍然很难实现。为此有必要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促使民营上市公司摆脱传统的家长制,由人治转向法治,真正贯彻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实现相互牵制,达到减少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我国要求公司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我国目前立法仅靠行政处罚,缺乏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不能触及高管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国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现象与“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会计报表质量是防范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应改变对上市公司罚款的处罚模式。应该处罚直接责任人,即直接负责的董事和经理人员,而不应该由广大投资者共同承担罚款。这对遏制基于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必要。
(四)继续完善资本市场环境
(1)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必须摒弃原有的计划行政型的市场监管管理体制,清除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让股票市场的各利益主体监督上市公司,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已势在必行。
(2)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只有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将信息透明化,才能根除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滋生的土壤。此外,恶意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因此投资人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会对遏制恶意盈余管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刚,周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述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86.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