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心理培训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陪伴分娩; 实施管理

产时服务模式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孕产妇死亡,与产时质量密切相关。产妇在分娩时常常处于孤独、无援、恐惧、忧虑的紧张心理,她们希望有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陪伴,给予心理上安慰、感情上的支持、生理上的帮助。充分发挥产妇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产妇安静、融洽,信赖状态下分娩,有利于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率,达到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确保母婴身心健康。陪伴分娩的实施,不仅能提高产科质量,也是人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实施的方法及管理

1.1 人员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由专家讲课,对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重点培训,要求转变观念,认识此项服务的重要性,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产科、新生儿急救技能、沟通及技巧、镇痛分娩、健康宣教、产程中对孕妇的指导、母乳喂养指导等相关知识及技能。

1.2 助产人员必备的素质

有正确的服务观念,尊重他们的要求,提供高质量有效服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人际交流技巧。具备良好的产科基础理论,能熟练提时必要的医疗服务,具备产科急救知识技能。

1.3 实行责任制助产核心

以人为本,以产妇为中心的(1)(2)(3)责任制。(1)服务方式:一对一责任到人,全程服务。(2)服务时间:二个二,宫口开2cm,产后2小时。(3)服务内容:三个方面,生理、心理、社会。

1.4 提供温馨舒适的分娩环境

分娩环境应家庭化,让产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创造舒适、温馨、宁静、安全的环境。室内的颜色为暖色,温度、湿度适宜。墙上粘贴活泼可爱的婴儿画片,根据产妇不同喜好,播放不同音乐,室内摆放鲜花、饮料和可口的食品。

1.5 陪产家属管理

(1)设陪产家属须知单:将家属进入产房陪产时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书面告知,知情同意后在须知单上签字。(2)陪产家属着装:为减少母婴感染的机会,家属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专用的陪产服装、拖鞋。

1.6 产后访视制度

(1)在住院期间,负责陪产的助产士按规定到母婴同室病房进行访视,征求意见和建议。 (2)产房护士长定期到母婴同室病房听取产妇及家属对产房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反馈相关陪产助产士,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 效果与体会

2.1 提高了产科质量

我院实行陪伴分娩以后,自然分娩逐年提高,会阴侧切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降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产程中给孕妇心理感情上的支持,促进了产妇分娩的自信心,指导待产和分娩,减轻分娩疼痛,加速了产程进展,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增加了孕妇的舒适感。通过健康宣教,缓解了她们紧张情绪,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她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达到互相配合顺利分娩,母婴平安的效果。

2.2 助产士观念转变

陪伴分娩服务的实施以及对助产士不断的培训,使助产士的服务观念逐渐转变,在工作中以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为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提供服务,给予孕产妇全面的支持。

2.3 孕妇及家属满意度提高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教育机制;体系

一、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许多学者在论述如何从家庭方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时基本上都是从改善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对这些观点并不否认,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方法或对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提出质疑:这些方法或对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如何具体适用这些方法就成为问题。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都是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些家长在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后,可能也寻求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通过某些途径给予家庭教育以正确的指导是实现正确家庭教育所必需的。其次,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等不是很高,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会主动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多子女的家庭,即使家长在较长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意识到了其教育的错误,在较小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的改正也不是很明显。因此,如何要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缺陷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笔者建议在社会上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具体而言,在小学或是初中、高中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定期组织学校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由于各个家庭的具体背景不同,每个家庭所需要的具体教育方式、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该机构还可以依据家长的请求有针对性的“下处方”。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避免家长的盲目探索给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危害。同时,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主要机构,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理论和人力资源,通过学校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的活动,可以使家长获得更有效的信息。除此之外,社区、基层司法机关、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等组织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自己的方便资源开展有关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犯罪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于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形成的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比如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性格怪异等,校方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学应当在学生刚进校时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学校的对学生直接管理者(比如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应当了解所管理的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样,一方面管理者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管理时可以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以免对该类学生进一步的刺激;另一方面,学校在以后的相关活动及教育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类学生采取有效的引导及矫正。

2、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形形的人和事,他们该如何分析、如何面对,怎样让学生拥有更为弹性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怎样更宽容地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各种人生挫折,是各类大学函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心理咨询走进课堂。其次,要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采用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兴趣。再次,要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整。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大学的侵扰。大学多数处于城郊结合地带,有的个体商贩在学校周边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乱,环境卫生差,治安问题突出,盗窃、学生被打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大学周边加大宣传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教育大家要遵纪守法的同时,加强大学周边的治安联防、治保等群众性自治体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法院可以适时发出司法建议。“近一个时期来,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有上升的趋势。我省近期已发生多起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独居导致犯罪的恶性案件,应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江苏高等人民法院日前就加强在校大学生管理,向省教育厅发出的一份司法建议。由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独居的现象有增无减。由此引发的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也随之增加,江苏高院在这份司法建议中建议省教育厅对此类问题及时调查,加强高校的法制、道德教育和居住管理,监督各校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司法机关由于自身工作特点,对大学生犯罪有更及时、更直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及学校提供相关信息,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警觉,有利于犯罪的预防。

笔者认为,社会上诸多因素对大学生犯罪都会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与社会发展有关,有些与国家政策有关,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解决大学生犯罪的控制问题还是主要从家庭、学校方面着手,尤其是学校方面应当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上这些消极因素。当然,笔者并不否认社会在控制大学生犯罪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1、心理委员专业知识的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在心理方面的师资配备不足,导致了不少心理老师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本身的工作特殊性,专业知识匮乏,导致了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和管理不能有效的开展,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不能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这就出现了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次数少、内容空泛、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得心理委员培训流于形式,心理委员对专业知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胜任心理委员的职位。

2、心理委员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自身对其职位的重视不够。

由于各大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再加上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使得大家对心理健康避而不谈或者心理工作流于形式,大家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不支持,这就使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时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甚至在工作时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最终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低、效率不高,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二、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心理委员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为心育委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心理专刊、校园广播以及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同学们正视心理问题,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小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阻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规范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完善队伍机制。

首先,确定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标准。让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认识到心理委员的作用,在选拔时应严格根据心理委员职能要求选出能够胜任的人员。其次,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权能。心理委员的职责:一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二是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朋辈辅导倾听同学的心声,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三是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对有异常表现的同学要及时上报辅导员班主任;四是配合院系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协助院系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五是参加院系组织的心理知识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心理委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守则——保密原则。最后,建立心理委员考核激励制度。学校和系部应制定严格的心理委员考核制度,例如每学期对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选优秀心理委员。通过这一系列的奖惩制度,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篇4

【关键词】心理咨询; 现存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3-01

根据相关专家和学者的调研得知,大众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并且由此引发的身心综合疾病呈增长趋势。但是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地区差距显著,发展缓慢,心理咨询行业成为我国亟待发展的行业之一。本研究对河南省新乡和郑州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现存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探索制约河南省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因素,尝试提出完善和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途径和可操作性建议。

经过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了河南省心理咨询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来访量小、部分机构心理咨询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机构难以维系或发展缓慢、部分机构发展起培训业务等。

一、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现状中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来访量小

1.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首先,民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并不小,可是有心理问题或轻度的身心不适症状时,他们或者对此行业的实质不知晓或者根本没有寻求心理帮助的倾向,而问题较严重时不少人选择了去医院精神科。

其次,学历也是影响是否选择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学历高的人自我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而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是70~80年代出生的民众,他们受时代影响对自我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问题缺乏关注,对心理咨询持保守的态度。

最后,心理咨询的费用并不算低,所以,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人们决定是否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因此经济状况成为了咨客是否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重要参考。

2.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方面来看。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方面而言,河南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基础差、机会少、发展慢,机构管理、设施配备和咨询师资源都不容乐观。

多数机构表明可用的宣传方式有限,主要是网络宣传和公益讲座。而公益讲座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心理知识的普及而并非心理咨询的宣讲,因此人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增多,对心理咨询却仍抱着与自身无关的态度。

目前省内的心理咨询机构规范化程度不足,影响了专业心理咨询的公信度和行业形象。

(二)部分机构心理咨询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心理咨询工作室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所做的咨询较少,而且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参差不及,导致机构整体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有些咨询机构是盈利性的商业化体制,负责人重视机构运转和效益,忽略了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特色和行业道德,使得机构的商业化程度超过了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

(三)部分机构难以维系或发展缓慢

1.资金不足。来访量小,机构入不敷出,投资商缺乏,导致心理咨询机构可用资金难以支撑机构的持续运营和发展。

2.机构负责人的经营不当。目前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分为4种:第一种是咨询师一心一意做心理咨询,并不懂得或不注意经营策略,可能导致机构运营困境,这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是机构偏重盈利,过分商业化,但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足,致使其机构在本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第三种负责人(咨询师)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而办了咨询工作室,并不以此为生,所以发展动力不足。最后一种是尽管机构涉及心理咨询这一方面,但目前咨询效益并不好,从而把重心放到了心理咨询培训的方向上,忽略了心理咨询部分。

3.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河南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的发展有限,同时还存在不少不合格、不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它们不仅与正规机构竞争客源,而且对本行业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行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四)部分机构发展起培训业务

部分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讲师的培训课程,也有少数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重心向培训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咨询的质量。

二、对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专兼结合,咨询人员专职少,兼职多,需要进一步的规划、整合,加强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讲师的培训;二是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需要认识到心理咨询运营策略的重要性,增强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应该在合理投入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与投资商的联系,让投资者了解这个行业以增加投资。四是可以扩大宣传力度,适当增加对心理咨询机构及其活动的宣传,增强人们对其的接受度和知晓度。五是心理咨询行业的政策不完善,市场管理体系不成熟,应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管制作用,在宏观和微观上共同促进社会心理咨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心理咨询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该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从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和宣传,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策略培训,政府对咨询机构的扶持等各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全面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医院;职工;岗前培训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每个医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医院每年录用新职工充实医疗人才队伍,这不仅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也为医院的人才储备和专业梯队建设增加了新的力量。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是加强医院人力资源和队伍建设的入口和开端,成为医院加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尤其近几年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和完善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期岗前培训达到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我院近三年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对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情况进行阐述。

一、我院2012~2014年新职工岗前培训情况

(一) 岗前培训的对象。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当年新录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从近三年新职工录用情况分析,按录用总人数看,接收数量多,呈现递增趋势;按岗位分布情况看,医师及医技人员、护理人员占较大比例,为接收总人数的90%以上;按学历分布情况看,新录用专科人员明显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近两年专科人员为总人数的50%以上。所以医院会有针对性地安排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内容。

(二)岗前培训的目标。通过岗前培训,使新职工了解医院的历史、文化以及建设发展方向,尽快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专业技术操作流程,找到归属感,增加使命感,逐渐融入医院的整体建设中,为医院的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三)岗前培训的形式。主要采取集中脱产培训,为期3~5天,要求所有新职工必须参加,实行签到签退制度,并记入职工考勤。由医院人事部门首先进行全体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再由医务、护理等相关部门分别进行专业岗前培训。

(四)岗前培训的内容维度。新录用职工在医学院校已取得从事医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偏于理论书本知识,故医院的岗前培训重点要放在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方面,同时侧重临床实践能力。为此应针对新毕业生的特点和医疗工作的特殊要求,培训内容有所侧重。我院的岗前培训主要从医院文化、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规章制度及心理调试培训等方面进行。1. 医院文化培训。医院文化主要有医院发展的历史、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专科优势及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医院近年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情况。医院的院训为“求特求精、传承传扬”,医院职工的核心价值观是“重德、重艺、求实、求新”,告诉每一位新职工,在努力实现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将职工的核心价值观同步实现,实现集体与个人同发展,达到“双赢”。同时也对新职工提出希望,希望他们爱岗敬业,实现自我发展和超越,终生热爱并献身于医疗卫生事业,让新职工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已是医院大家庭的一员,看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信心。2.职业道德培训。医务工作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多年的岗前培训中,我院一直坚持职业道德与思想教育,启发新职工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自身道德修养,自觉地担负职业义务,同时也向新职工客观介绍现行医患关系,医务工作者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少数人群对医务工作者的偏听偏见,强调职业责任及风险,使其懂得做一名成熟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一切以患者为中心,随时和患者进行换位思考,多理解患者痛苦,多一点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新职工意识到良好的医德医风是贯穿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涯的灵魂所在,教导新职工应努力恪守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维护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感,建立健全和谐的医患关系。3.专业技能培训。我院每年接收的新员工中,临床医护人员占到了90%,与之相关的岗前培训内容为:(1)住院医师培训:一是医院住院医师的培养专题讲座,该讲座由医院资深主任主讲,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鼓励新职工终生学习,不断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二是请相关科室的优秀住院医师代表谈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介绍自己担任住院医师的经验教训及体会,给新职工今后在院的工作提供借鉴。(2)医院的护理管理及医护配合专题讲座:由护理部主任详细介绍医院护理管理的组织结构,病房的管理、各项规范要求、医嘱管理及消毒隔离,手术室管理及医护配合问题。(3)心肺复苏培训:急诊科医师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专业知识讲解。(4)专题讲座: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医院感染控制与手卫生、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死亡诊断证明书的正确填写等。4.规章制度培训。主要包括:各项人事管理规定及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医疗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院的门诊系统与门诊管理、病案管理、医疗保险与临床、医疗事务管理,医院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医院信息系统概况,分别由相关职能处室及科室的负责人进行讲解和演示。各讲座系统介绍医院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规范流程、各项要求等。5.心理调试培训。新职工的入职心理调试培训是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关键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而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大学生所谓的“自由”环境,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转变为单一的工作环境,员工的角色表现非常具体,不同的职业角色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员工即是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是巨大的,也是一次质变。一般心理调试培训由我院资深的心理学门诊主任医师为新职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传授知识,从源头上关注医院职工的身心健康。

(五)岗前培训的效度。为了解新职工对岗前培训的感受,促进医院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在培训结束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从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上进行调查,以及征求新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从问卷反馈结果看,新职工对入院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达95%,对入院教育的课程时间安排满意,认为入院教育的内容非常有必要。

二、开展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岗前培训能够让新职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了解医院,融入医院环境,并对自身有更明确的定位,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医院工作人员的转变。医院每年录用的新职工大部分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岗前培训能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医院的文化和传统,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医院的建设规划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他们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及成为医院未来发展建设的一分子做好心理准备。新职工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泉和支柱,新职工的到来为医院的人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职工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开端,也是医院人才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帮助新职工在新的环境和体制中逐渐适应和逐步成长,使之为医院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岗前培训是新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新职工通过岗前培训不仅获得了在医院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会根据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尽快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医院工作的需要,从而促进了新职工素质的提高,由此保证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职工的满足感和对医院的忠诚度。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医院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同时岗前培训可以增加新职工的员工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会提高他们对医院的忠诚度,不仅为实现个人理想,同时也为建设更好的医院而努力奋斗。新职工岗前培训能够更好地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大多数医院的岗前培训会包含医院文化的内容,新职工在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地感受和体会医院文化无处不在,会逐渐地融入医院文化,并为建设和发扬医院文化而不断努力。

三、思考与建议

(一)将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通过制度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顺应医院发展及文化建设的需要。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制度化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所不可或缺的,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新职工岗前培训制度,向合格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迈进。另外,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也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

(二)培训工作安排的建议。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多,新职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建议:1.新职工岗前培训与其在医院的后续培训相结合,保证培训环节前后衔接,培训内容完整且不重复,以提升医院培训工作的效果,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2.将岗前培训相关内容制成手册,包括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专业技能要求、院区平面图等,在培训结束时发给新职工,为其在院工作提供便利。3.丰富岗前培训的形式,使其多样化,使新职工在短时间内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地接受培训信息,保持兴奋度,提高培训效果。

(三)对岗前培训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促进岗前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岗前培训工作是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应重视培训效果的量化评估,以保证此项工作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从而推动医院的人才建设。做法方面应细化满意度调查表,做好培训满意度及培训需求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增加实际考核内容,如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考核等,以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和完善后续工作。实现岗前培训工作的完整性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人事部门应进行培训工作的总结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培训前准备的材料、发放的通知;培训中播放的录像影音资料;培训时产生的如新职工签到表、培训录像及照片、授课幻灯课件、回收的评估表等资料。每一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资料都应做整理和归档,这不仅是医院职工培训工作发展的历史记录,也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医院应尽力做到对所有新职工的培训。每年6-7月份是毕业高峰期,毕业生会集中报到,便于集中培训,但调入人员则是零散的不定期来院报到,虽然人数很少,但也应加强岗前培训,使岗前培训力争做到全员化。因为岗前培训工作要求时效性,应当安排新职工入院后尽早培训,否则培训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总之,医院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是加强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尽力做好此项工作,保证医院人才战略的优势,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菁菁.医院新进医务人员岗前培训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35):258-316.

[2]赵荣,张采娟,汪欣.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方法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3(2):142-143.

[3]边江红,郑春华.谈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J].中国中医药,2012(2):159-160.

篇6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干预 督导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8-01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

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9月3日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白细胞减少。3.2011年9月14日,Y医院诊断建议书: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目前症状缓解,可以复学。学院建议先复查,通过学校心理中心绿色通道到专科医院就诊,复查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症状缓解,建议试复学。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谈中发现,该生一直低头不语,无法沟通。家长及病历反映休学期间他不出门,不洗漱,站立八小时,生活懒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与任何人交流等异常行为,才到医院就诊。从医院诊断发现该生没有完全康复,但家长坚持要复学。

2 识别及干预过程

学院将该生再次转介心理中心,向心理中心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心理中心建议:基于该生目前状态,不宜复学。由于家长没有采纳学院建议,休学后没有及时带该生就诊,耽误了治疗,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复学后也不能完成学业,反而不利于康复;其次,该生一直觉得成绩不如哥哥,一心向上一本大学,这一事件长期给他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又缺乏家长关爱,复学后极易复发;另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积极沟通、交流,打开心结,提高社会功能尤为重要,家人的关爱更利于康复,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学院不同意复学申请。经过心理中心专家、学院领导、老师耐心做工作,家长表示同意学院意见,申请退学,回家继续治疗。

3 关于本案例的几点思考

3.1 精神疾病发现困难

本案例中,该生入学后只是不上课,不喜欢与人交流,学院及同学不了解其入学前的经历,往往误认为是“性格内向”,其实他中学时期以及第一次上大学时就有发病迹象。本案例中该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旧观念,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哥哥等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关怀和引导[4]。有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智力正常,上进心极强,甚至能拿奖学金,同学们都认为他(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就增加了发现疾病的困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应加强对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及精神疾病识别能力。

3.2 有些学生入学之前就患病或存在重大隐患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还存在盲区,很多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大学生活相对宽松,没有高考的紧张和家长的关注,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高考体检表中也没有关于心理和精神疾病检测项目,入学前累积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新生中患病学生有遗传、成长环境等历史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大、对学校、专业不满意等现实原因。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应进一步科学化和规划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是关键

由于心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庭,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就诊,延误病情,影响学生健康。即使学生被确诊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有些家长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即所谓的“虎妈、狼爸”,先成人后成才,对疾病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本案例中家长对该生疾病的认识太晚,学院老师也感到惋惜。

3.4 发现问题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通过专科医院确诊

学院对患病学生病情无法判断时,不能盲目下结论,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到专科医院诊断,通过专家进行确诊和干预,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另外要根据诊断结果,听取专家建议,与家长协商对患病学生进行干预。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建议学校应对新生家长进行心理、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提示家长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

参考文献:

篇7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6月6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举行2014年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专业考试。本次考试共设9个考场,考试内容有人力资源通用综合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技能两个科目,考试时长为130分钟。本次考试旨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进一步深化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与评价工作,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广东电网公司】6月9日,广东电网公司第二批干部双向挂职正式启动。在总结去年第一批干部挂职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电网公司从挂职对象、挂职模式、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了去年只有科级干部参与的局限,今年从处级干部、科级干部、专责等多层级考虑机关挂职人选,加强干部的多业务、多层级、多区域的岗位锻炼。除了本部干部下基层和深圳供电局挂任县区供电局副职等岗位,以及基层干部到本部学习锻炼外,今年增设6个月的学习锻炼,选送该公司本部年轻专责到基层供电所担任副所长。

【南方电网公司】6月20日,南网党校对新入校的50名优秀年轻干部开展领导力发展测评。目的是全面了解50名优秀年轻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为接下来的培训提供建议和方向,同时也让学员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短板,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全面提升领导力和综合素质。下一步,南网党校将对50名优秀年轻干部陆续开展领导力认知培训、领导力教练辅导、领导力发展评估以及领导力跟踪评估,为每位学员建立发展档案,助力年轻干部成长。

篇8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今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和子女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逐渐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医疗康复和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老机构是否能满足老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老年人最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二点:

现有的护理员队伍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

1、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整体能力不高,普遍存在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差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矛盾,即入住老人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较弱的护理员队伍之间的矛盾。

这我院而言,我院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建院于1952年,现有床位1110张,为省一级福利院,民政部、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院属安宁医院即南京民政康复医院,现为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承担南京市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是设施配套,集护理、医疗、康复、娱乐、心理慰藉为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

目前,在我院入住的寄养老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学者、教授、工程师、医护人员,也有领导、普通百姓等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入住机构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养老机构隐含的和明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以满足老人需求。但护工队伍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们对我院一介护护理区的护工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区共有护理员24名,按年龄统计:40岁以下1人,41-50岁19人,51岁到60岁4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高中及以上1人,初中10人, 小学7人,文盲6人。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样的一支护工队伍经过培训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但却无法满足老人对医养、护养和心理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我曾到过香港、台湾的养老机构学习考察,我感到:就硬件设施而言,我们养老机构目前的环境、规模、设施设备与香港、台湾等机构比相差不是太大,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却无法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是生活在机构中的老人享受到的服务相差很大。

香港、台湾养老机构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关爱,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策划了丰富多彩生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设各种兴趣讲座、鼓励各种不同的信仰,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帮助老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使机构到处充满朝阳般的气息,使生活在机构的老人们身心愉悦。由于受到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绊,我们的机构只能完成生活照料,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卧床的失能老人就剩下头上的一片天花板、墙上的一台电视机和身下的一块床板。

2、现有护理员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配比不足,不能满足护理服务的要求

按通用标准,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护理比例为:1:3,即1 名护理员照料3名老人。(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规定:自理老人1:4,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1.5)。台湾曾有一机构,对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每天需要接受服务的时间进行了测算,得出3.8小时/人.天。按此测算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2。

例如:台湾“永信松柏园老人养护中心”共有各种床位160张,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50余名,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和护理员115名,其他35名,专业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1.4。

我以收住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护理区为例:入住老人64名,配置护理员21名,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失智老人由于其特殊性,护理难度比普通卧床的介护老人难度更大)。

这样的人员配置只能基本完成老年人最基础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

二、养老法律法规及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建筑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来规范养老机构的,但却没有用来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事实上,养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机构与老人、机构与家属、老人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的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等不一定能公平地解决,每每遇到这些纠纷,机构往往成了弱者、只能以赔钱了事,这无形中增大了机构运行风险。

另外,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确定护理等级,同时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改进建议:

1、加大对护理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和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议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尽快实现护理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提高护理员的待遇

建议通过提高护理员待遇,使他(她)们能体面的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建议加快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进程

为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的属性。建议参照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经验,按养老机构的实际床位核定公益岗位数,购买岗位。

篇9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研究拓展训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有关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拓展训练、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数字图书馆中进行搜索,查阅了大量关于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对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总结,进而得出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探索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仅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有关,还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而通过开展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增进信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较强,在长期的封闭式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热情,对于外界的变化也鲜有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不够高。组织学生进行“有轨电车”、“盲人方阵”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比赛的方式,建立学生互信与互助的帮扶意识,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接受体能锻炼,并且在训练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确定具有吸引力的户外训练主题。

2、克服胆怯心理,培养积极勇敢精神。高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耐力素质和肌体爆发力水平较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焦躁易怒,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组织学生进行3km、5km定向越野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采用男女混编的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帮扶,锻炼意志能力,增进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户外拓展训练中,设置难度合理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炼。强调在训练中提升心智,并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

1、重视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体育客户课程的改革,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相吻合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拓展训练的开展无论是在软件设施还是在硬件设备方面都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因而教育部门应重视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保证学校内外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为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保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借鉴社会上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或必修课,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2、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教师的建议。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等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不同之处,属于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较丰富,胆大心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强。鉴于此,学校应对授课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操作技巧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有关团队管理、领导力、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学习,全面熟悉掌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主动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补充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促进研究,研究反馈教学,让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得更好、更科学。

3、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组织的建议。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主要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以及场地器材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门将体育、管理、心理等多T学科综合的课程,因此在开展这门课程时,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重视,设置专门的学科部门与管理机构,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进入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拓展培训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教育对象、教师、项目、器材等方面。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进入高职院校,在借鉴拓展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希望广大同仁参与加入,促进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课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