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管理规范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企业经济管理一般指的是企业领导或管理者为了能够完成预期的目标,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监督。但是规范化的经济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日益繁荣的增长态势,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应趋于白热化,这就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形成了挑战。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者一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推动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代大多数企业都不重视建设管理制度,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注重形式化,没有应用到切实的管理执行中。还有大部分管理制度是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具有差异,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经济管理制度实用性不强,也就不能较好的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就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来看,企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投入较少,相关福利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经济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低。其次,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的重视度较低,未能加强培训教育工作,致使职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匮乏,难以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受企业文化及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管理人才希望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与工作岗位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导致一些优秀管理人才被企业挖走或跳槽现象频繁,致使企业经济管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为了适应现阶段的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模式,但是其基金管理模式都比较粗放,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比较落后,企业主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生产环节,忽视了产品品牌管理,而且对产品的宣传不足,对产品的市场调查不够,影响了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怎样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1.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与了解,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时对有关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再结合本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并让企业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实的全面监督行列中,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充分落实,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制定和完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实现,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要根据本企业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有效的相关资料来制定,还要对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进行验证、监督、检验、复核等,以确定企业经济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顺利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人资管理相联系,与员工的薪酬、任职、升迁、发展、教育等激励性内容相挂钩。员工的考核绩效与职位升迁、职业等级、年终奖励挂钩,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与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经历,对于那些考核成绩差的进行批评和适当的惩罚,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懒的价值导向。企业经济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要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企业效益亏损降到最小。

4.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企业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机会,不断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让他们的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了,自然能够给人优质的服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外招聘和吸纳企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选拔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防止人才的流失,以及激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必须使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通过完善企I经济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手段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以保证企业经济的长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要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前决策、事中预测及事后核算三个部分。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二、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1.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过去准入门槛低,大量的社会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后取得会计从业证书,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会计领域的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对会计知识的掌握都很简单,只能处理基本的会计工作,而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核算工作处理起来就会很吃力,如此核算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部分非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应变能力,自律性不高。在会计核算领域也存在许多素质偏低只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的人员,会计核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这类人员的存在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2.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机构配置失调

对会计机构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保证,然而,在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机构的设置是不匹配的,这一现象在中小型企业中尤其突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成本的限制,并未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设置会计机构。企业在进行会计人员招聘时也有不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的情况,企业高层直接委任自己人承担会计工作,这样一来不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还会出现公司高层与会计人员合伙贪污的现象。

3.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在对会计从业者进行招聘时简单的面试并不能看清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品行不佳的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威胁,另外,也有部分人员难免利欲熏心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因此,为避免这一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有专门的监督制度来规避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保证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4.会计核算主体模糊在某些中小型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混为一体,企业财产和领导者的私人财产更是混淆不清,如此便为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017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显示,会计从业资格证已不在此列,会计从业资格证被取消,有利于引导会计人员持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这对于提高会计行业人员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人员招聘时,应聘者的素质品行应当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考察要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为企业创造无尽的价值,而若让道德败坏的人员浑水摸鱼进入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也要通过校园招聘和正规的社会招聘来为企业选择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企业可通过考证补助或者工资补助的方式来提高员工不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应当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加知识储备,也要为员工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丰富员工眼界及时了解行业政策和最新知识。

2.加强会计机构建设

会计机构是一个企业中极其特殊的一个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大计。要想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首先需要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将企业财产与管理者的私人财产明确的区分开来,保证财务机构的独立性。此外,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聘时也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考察应聘者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估。如此加强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才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

3.积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法和相关流程,为核算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核算工作透明化、公开化。企业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宣传,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此外,公司对违规的员工要严肃的进行处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核算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而企业会计核算又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管理必然势在必行。企业自身要充分意识到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在人员招聘时把好第一道关,注重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相信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必然能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的长足发展。

作者:水龙悦 单位: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临汾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卉敏.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154~155.

篇3

关键词:企业 规范化 合同管理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就要签订合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合同体现着,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所以,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现代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1 企业合同管理简介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

2 规范化合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1 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中,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决定其自身的命运。合同既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纽带,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有许多是在合同的立项、订立和履行中发生的。合同管理首先就是要尽可能的发现签订某宗合同隐藏的风险。通过规范的合同管理,加强合同中立项的审查以慎重决策减少无利益投资;加强合同订立的管理可以减少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个人疏漏产生的风险;加强合同履行中的控制可以保障合同利益得以更为及时、安全的实现;加强合同的备案与存档可以督促有关机构与人员更谨慎执行合同事务,防止风险。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大范围内确保收益的实现。

2.2 提升企业形象 重合同、守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形象。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信用,企业形象竞争。规范的合同管理毫无疑问的将使接触企业的人感受到合同管理中体现出的企业管理的规范与秩序,工作的严谨与守信,较高的法律意识和员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赢得市场,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一个企业是不是重视合同管理工作,重视的程度如何,直接反映了这个企业对自身形象的重视程度。通过在合同管理制度中规定合同变更、解除的程序及合同履行、变更、解除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严格履行已生效的合同,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商业信用及形象。其他市场主体通过对一个企业合同管理部门的设置、作用发挥情况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做出对该企业素质的判断。

2.3 创造经济效益 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创造经济利益,一次重大的交易失败、频发的交易失误会造成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一蹶不振。防止了这样的损失,就是创造了效益。合同管理通过控制随意的决策,通过对合对方的准确分析判断,通过科学的谈判对策,通过对合同条款的的合理设计,通过对履行过程中集体问题的妥善处理,通过合法合理的纠纷解决程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提高诚信经营的意识,提高企业诚信的知名度、信誉度,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加强合同管理是争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3 加强规范化合同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途径

3.1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规范合同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合同纠纷的大量增加是对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要进一步强化合同规范化管理,规范合同审查标准,提高合同审查质量。就要提高企业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但法律风险事前是可防可控的,要抓紧强化防范工作。以合同管理作为企业防范内部法律风险的重点和突破口,利用“合同管理”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有效地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规范并净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针对合同履行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违约纠纷事件,及时采取要求对方提供抵押担保、第三人保证、提高客户保证金等多种保全手段,尽量减少因违约造成的企业损失。总之,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合同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建立、健全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合同管理活动定型化、条文化、制度化,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责任,使之在合同管理中互相支持和配合,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扯皮或失误,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合同管理体制应当从整体上进行规范,明确管理的范围、管理的部门、管理的人员、管理的职责、管理的程序和管理的具体要求、处罚奖励标准。

3.2.1 企业要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从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全过程,制订一套比较完善而严密的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这些环节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例如,在签订合同时,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对合同条款要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歧义和误解,对资金数额巨大、工程承包、产权交易等重要的抵押合同和生产经营合同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办理抵押登记和鉴证手续,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和完备性。

3.2.2 企业合同管理要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企业应当独立设置总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机构,全权负责单位的法律事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制度。例如,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合同会签和审批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合同纠纷调处制度、合同归档制度等一整套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管理制度。配合合同专项管理部门,起到法律咨询、合同评审、履约监督和组织仲裁、诉讼的作用。

3.3 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规范合同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合同管理面广线长,法律要求严格,专业性强,因此要求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和需要,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配备一定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目前,大部分企业合同管理由企业法律顾问室负责, 中小型企业一般由财务、审计或供销部门指定专人兼管,由专人分门别类建立档案,集中保管,才能保证合同的严肃性、完整性。这样使企业合同订立、履行整个过程有人专管,并经常进行检查、过问及把关。同时制订合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并定期检查合同管理执行情况,对违反合同管理要求的人员进行处罚,对执行合同好的人员进行奖励。这是保证企业合同管理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合同管理逐步科学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证。

总之,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相应要求。完善、规范的合同管理,能够使企业形成一种自然的工作机制,形成程序化的制度管理,各负其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关于加强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之思考.中国外资.2008.11.

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目标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管理方式也更加注重向管理要效益,企业经济实现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也势在必行。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配置,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1 现代企业所实行的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它是贯穿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企业通过经济管理水平工作的开展,可以对相关的生产、经营等过程进行调整控制,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

(二)相关性强。当前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经济战略方针,以此方针作为行动指南指导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当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企业在经济管理水平领域做出良好的指导,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经济管理水平是决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企业在发展前途和经济水平,所以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整体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

(三)指导性强。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经济管理者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通常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依据制订出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财务目标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根据经济目标制定一系列的行动方针,可以有效的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须重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多方面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调节提高,更好的指导企业管理工作。

2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企业在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当前我国企业大多数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方面并没有尽如人意,在很多企业中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往往只注重表面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贯彻制度条例,表现出形式化,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差,没有尽到企业管理制度应该达到的水平,所以严重阻碍了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管理模式落后。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还未实现管理模式转变,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阻碍极大。随着国家对企业管理方面的重视,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进行转变,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获取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扩大投资的手段也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不高,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在奖惩、激励制度方面并不完善等等,频繁的员工流动和激励机制的缺乏会大大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普遍低下不但影响日常工作和管理,还影响长期的发展规划,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组织机构僵化。许多企业在组织机构上存在岗位重复、人员重叠的现象,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比较僵硬呆板,没有形成一定的灵活性,也不会随着外在因素的变化而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是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往往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认识到企业组织机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3 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措施

(一)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进行革新。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管理理念的落后上。要想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改造,必须要创新理念,以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工作开展,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氛围,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要想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两方面进行。从战略管理层次来看,创新的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特色活力,可以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未曾面对的难题,所以需要制定严格的危机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危机意识的传递,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企业的经济运行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能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源,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与形成科学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导者与决策者,应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并确保该模式的彻底贯彻执行。同时还要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责任分配制度,并且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进行评估,形成动态化的监督管理模式,并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

(三)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面,制度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创新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提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具有良好的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对于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平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良好的保证。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制度的创新寻求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经济资源的管理。作为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对经济资源的管理不仅需要物资与资金的合理配置,还需要从企业管理人员着手,首先要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管理者具备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技术技能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并经过组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对从事与经济管理工作相关的各种活动的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其次,强化员工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怎样才能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贡献,对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有充分的认识。三是通过制定良好的激励制度,来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五)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了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必要的。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的内部进行管控,从整体意义上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大多数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开展了创新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进行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对企业财务进行管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也提高了员工的管理能力。由此看来,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也可以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监督,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4 结束语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高额利润,这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改变的,而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地位。本文从我国当前企业的经济各水平现状出发,对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进行革新,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经济资源的管理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几方面入手,进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CI设计;资源整合

1.CI设计的概念

1.1 CI的定义

CIS的定义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英文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分为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和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个部分,相辅相成。

1.2 CI的组成部分

1.2.1理念识别(MI)

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

1.2.2行为识别(BI)

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1.2.3视觉识别(VI)

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1.3 CI的外在表现形式

(1)企业理念的确立。

(2)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系统化。

(3)企业的形象视觉系统。

1.4 CI的应用要素系统

(1)办公事务用品。

(2)企业外部建筑环境。

(3)企业内部建筑环境。

(4)交通工具。

(5)服装服饰。

(6)广告媒体。

(7)产品包装。

(8)赠送礼品。

(9)陈列展示。

(10)印刷出版物。

1.5 CI设计的基本原则

1.5.1同一性

对企业识别的各种要素,从企业理念到视觉要素予以标准化,采用同一的规范设计,对外转播均采用同一的模式,并坚持长期一贯的运用,不轻易进行变动。要达成同一性,实现CI设计的标准化导向,需要满足简化、统一、系列、组合、通用等一系列要求。

1.5.2差异性

企业形象为了能获得大众的认同,必须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因为差异化的原则十分重要。差异性必须首先体现在不同行业的区分,其次必须突出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的差别,才能独具风采,脱颖而出。

1.5.3民族性

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必须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

1.5.4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企业经过策划与设计的CI计划能得以有效地实施和运行。CI是解决问题学,不是企业的装扮物,因此能够操作和便于操作,其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6 CI的功能

(1)区别同类产品的不同企业与经营部门。

(2)区别同类产品的不同质量。

(3)方便消费者认购品牌。

(4)宣传企业及产品的广告作用。

(5)美化产品的功能。

(6)国际经济交流的需要。

1.7 CI设计的组成

(1)企业实态的分析,也就是在CI设计实行前所作的调查。

(2)根据调查结果,考虑有关CI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就是"概念构筑"过程。

(3)推行计划的具体策略,包括主要设计的开发、实施、计划的展开、应用设计。

2.整合的概念

2.1整合的资源

(1)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优势。

(2)企业文化和理念。

(3)企业的管理制度。

(4)客户资源。

(5)能力资源。

(6)信息资源。

2.2整合的重要性和作用

企业的优势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资金、技术、原料、人才等硬件资源的优势,以及品牌、管理、销售手段和服务等软件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往往错综复杂,互相之间的关联度不够,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才能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到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的整合包括对价值观、经营理念、传统习惯、文化网络等的整合,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源,特有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否长久保持起到关键的作用。

2.3整合的途径

2.3.1对内

管理规范化,理念体系的确立和企业文化的传承。

2.3.2对外

产品的特征定位明确化,企业信息传播的同一性和企业形象的保持。

3.CI设计在整合中的作用体现

3.1确立市场定位

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作总体规划和界定,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

3.2确立实施准则

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3.3确立标准的视觉规范

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通过VI设计实现,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大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大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的目的。

4.实例(上海世博会VI系统)

4.1世博会标志

不仅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表达出了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感,广泛的适应各种媒体、各种材料及各种用品的制作。

4.2世博会标准字体

标准字体的选用直接传达世博会的名称并强化世博会形象和品牌祈求力。字形正确、富于美感并易于识读,在字体的线条粗细处理和笔划结构上尽量清晰简化和富有装饰感。字体于标志在组合时协调统一,字距和造型有周密的规划,字体的系统性和延展性适应于各种媒体和不同材料的制作,适应于各种物品大小尺寸的应用。世博会的标准字体的笔划、结构和字型的设计也可体现世博会精神、经营理念和产品特性。

4.3世博会标准色

表现出了世博会的属性和情感,突出了与历届世博会的差别,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色彩效果,标准色的选用是以国际标准色为标准的,不超过三种颜色。

4.4世博会标语

求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对内能激发出职员为世博会目标而努力,对外则能表达出世博会的理念,提高世博会在公众心理的印象,使社会大众在瞬间的视听中了解世博会思想,并留下对世博会难以忘却的印象。

4.5吉祥物

以平易可爱的拟人化形象来唤起社会大众的注意和好感。 [科]

【参考文献】

[1]陆金生等.浅谈世博园区导向标识系统功能性评估的方法研究.广告大观(标识版),2010(04).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陆金生著.标识为世博主题添彩“以人为本”的世博标识导向系统.上海工艺美术,2009(02).

篇6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一个先进的企业必须建立“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起来,并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集中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对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企业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表现,决定了企业行为的方向,引导企业建立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引导企业及其员工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凝聚作用,对一个企业来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共同的目标,企业就会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因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会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黏和剂。面对公司二次创业和我厂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确立优势的企业文化是动力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需要。

2.0三项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就其构成而言,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作为实体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产品、厂容厂貌、设施装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物质文化就是要获取生存和保障,赢得发展的后劲;中间层,是指涵盖企业人际交流方式和各种规章制度、公关礼仪等内容的制度文化,具体来讲,包括各种厂规、厂徽、厂旗、厂歌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公共事务交往关系等,建设制度文化就是要建立严整的秩序,进行有效的工作;核心层,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以共同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等。

3.0企业文化建设前期规划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关键是将经过调查研究、设计构思的企业文化在本企业顺利付诸实施。动力厂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塑造一种具有动力厂特色的优势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辅助力和亲和力,以此来统一员工的思想行为,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策划并实施系列活动,使全厂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工程中去,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为公司和厂二次创业创造辉煌业绩。

规划方案遵从企业文化递次深化,由浅入深的的原则,我厂企业文化将达成六个基本目标:1、明确动力厂改制或控股后的总体经营目标;2、极大地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3、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4、寻找动力厂新的优势增长点;5、动力品牌形象延伸;6、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为此,动力厂企业文化建设将分四个阶段进行:

3.1第一阶段:企业文化明确化

1)文化观念沟通

目的:赋予全体职工使命感并全面启动整个计划,加强企业文化深度认知,将企业文化效果延续扩大。

项目:a、成立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厂党政主要领导主持工作;b、组织培训班,编印有关宣传学习资料;c定性定点调查,包括厂领导班子集体磋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举办系列企业文化研讨会。

2)企业文化定位

目的:将动力厂企业文化策略的结论归纳分析后,形成文字以建立共识与了解。

项目:a、编写动力厂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报告;b、策划厂企业文化活动,包括内部精神口号、集团企业标语等。

3.2第二阶段:企业文化深植化

目的:借宣传推广活动等有效载体将企业文化灌输给每一位企业员工,成为全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条和行为准则。

1)企业文化制定

内容:企业文化指标总结,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信条,企业组织管理。

2)企业文化传播

内容: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包括发行定期刊物(拟办厂情通讯),建立宣传专栏,设置员工反馈意见箱。

3.3第三阶段:精神文化共识化

3.3.1行为规范

1)行为规范建立

目的:除了改善企业视觉环境之外,更要以人为出发点,革除职工不良习惯,建立优秀行为规范,创造企业新风气。

措施:a、对内行为规范,包括全体员工内部行为规范的制定;

b、对外行为规范,包括全体员工外部行为规范的制定;

c、行为规范手册,将行为规范制定成标准手册。

2)教育训练建立

目的:通过制定和发展职工教育训练计划,严格训练,切实督导,认真考核,以期使全体职工符合标准行为规范要求。

措施:a、建立厂职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制度;

b、在建立基本制度上的基础上,编订职工教育训练标准手册,将有关内容、标准和要求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便于实践操作。

3.3.2组织管理规范

目的:通过组织管理原则的建立,使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措施: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期更加符合贯标要求。

3.3.3企业形象设计

目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人、事、物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总和。要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特征,传递出企业的文化素质,提高企业的公众知名度。

措施:a、实施企业产品形象战略,通过改进水、电、通讯三大系统产品的工艺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生产保障系数来提高动力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b、实施企业家形象战略,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

c、实施企业职工形象战略,要以人为本,培育一流的员工队伍为冶化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展示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面貌。

D、实施企业环境形象战略,要继续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卫生,规范现场管理,美化厂区面貌,包括设计确定厂标、厂徽等,带给职工和公众强烈的感染力。

3.4第四阶段:企业文化推广化

3.4.1企业文化活动

目的: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对内对外充分展示成果;开展厂庆活动及阶段性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公开征集制作厂歌;宣传多元化,包括企业文化公关活动、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业务咨询活动等等。

3.4.2企业文化广告宣传

目的:通过不同的媒体,制定策略,传播至不同的特定对象,做全方位沟通,广泛传播企业文化。

措施:a、编制企业公关海报、企业简介;

b、制作电视形象广告;

c、进行公共策划,加深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良好印象。

3..4.3企业文化项目实施

1)实施准备

聘请有关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给厂领导和干部讲授企业文化课,并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

2)举办动力厂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内部会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工程,明了企业的使命,知晓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自身的责任,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3)举办“厂长、书记开放日”

目的:为配合文化建设纲领的出台,切实体现“对内以员工为导向,对外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并结合厂务公开和车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厂领导能进一步了解员工需求,加深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直接感情沟通,同时也让员工有机会领会高层思路,面对面“传道、解惑”,上下通气,凝聚人心。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5S管理 校企合作 职业素养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工作岗位,感觉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而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因此,对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已逐步渗透到校园,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企业的气息。

(二)是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企业希望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通过校园文化有意识地加强企业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教育,那么学生就业后可以缩短过渡期。此外,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都脱胎于普通教育,与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有一定的距离,而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借鉴。

(三)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规范作用,但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形成和变化的关键还在于企业员工。分析现代企业员工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来自中职学校。从这个层面上讲,中职教育可以通过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养,帮助企业更好地建设、发展企业文化。

(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目前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沟通与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非常不利。渗透企业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企业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渗透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

二、渗透企业文化的途径

(一)环境渗透

环境渗透就是将企业文化的有关元素有机渗透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企业文化氛围。具体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2.要将学校建成“准企业”。主要是将专业技能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尽可能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并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技能实训教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同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要求统一穿着工作服、凭胸卡进“车间”上岗。

3.学校校园环境布置体现企业文化特色。对于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的宣传标语,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实际多挂本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着重宣传与本校所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

(二)5S管理渗透

要实现中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职业学校必须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熟悉、了解企业管理的特点,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5S管理是不少企业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时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具体操作上要把握三大环节。一是管理内容。5S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方面,学校要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将5S要求细化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宿舍区的5S管理标准和要求。二是管理载体。可以把企业的“工资制”作为学校的管理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量化考核。三是管理形式。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如可以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

(三)课堂渗透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学习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 校企合作渗透

中职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校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二是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三是学校从一线工人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如我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有企业背景,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了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了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五) 就业指导讲座渗透

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六)顶岗实习渗透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直接体验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快速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体系;科学发展观;特色

近几年,河北路桥深入探索先进企业文化的理论,着力构建具有河北路桥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对企业文化精神的宣贯,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多数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制作几块牌板,开展一些活动等,他们并没有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河北路桥以安全文化为重点,以管理文化为基础,以和谐文化为核心,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有机融合,以文化力推动了生产力,提升了竞争力,形成了具有路桥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河北路桥集团是一个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道路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由于前几年企业出现了设备老化、工程任务不饱满、负担沉重、效益下滑等企业问题。为了摆脱困境,河北路桥负重爬坡,开拓前进,开展“二次创业”。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幅度扩大、集团化经营的新格局,河北路桥需要一种既能发扬河北路桥传统、创新精神,又能凝聚、调动职工力量,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管理文化。

河北路桥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家倡导的,逐步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形象体现的总和。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作为河北路桥,惟有通过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2011年河北路桥专门下发了《企业文化宣传手册》,并做到职工人手一册。手册成为了企业文化的指导性文件,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作为国有路桥企业,河北路桥始终秉承“依法办企”的方针,树立了文明守法的企业形象。设计制作河北路桥旗、河北路桥徽、河北路桥之歌,标准字、标准色等规范性标识,体现了统一、规范、标准的管理行为。二是职工言行举止规范。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整顿、文明创建等活动,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使职工在创新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提高素质。

二、着力构建具有河北路桥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河北路桥经过广泛学习、调研,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文化成果,决定引入、应用“学校文化”与“军队文化”的管理模式。结合河北路桥实际情况,确立了“提升企业文化,高速发展企业实力”的战略思路,创建了具有河北路桥特色的企业文化。

河北路桥作为高危行业,要实现路桥安全生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河北路桥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认真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建立完善的公司、项目部、班组、职工四级安全理念系统。利用每周安全活动、班前会加强理念宣灌、渗透,使安全生产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二是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举措,构建独特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确认制,施工现场悬挂安全确认展板、危险源辨识牌,每班三次对人、机、环境进行安全确认。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职工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和意识。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综合信息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托科技减少人员安全隐患。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河北路桥以企业核心理念为先导,审视确立了企业愿景、企业精神、核心价值理念等,以理念指导行动,引领发展。其次是创新活动载体,以丰富的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着力塑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深入发展

企业文化体系建立之后,如何让广大员工认知、认同,并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的科学发展上?河北路桥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措施。

首先,采取总体规划,阶段推进的方式。河北路桥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年定为“体制机制建设年”,主要进行文化诊断,整合企业文化元素;第二年定为“作风建设年”,主要建立文化体系,形成理念、行为、视觉三个识别系统;第三年定为“人才建设年”,把企业文化在全集团推行、延伸、落实;第四年定为“转型升级年”,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使企业文化建设年年都上新台阶。

其次,大力宣扬企业文化,强化员工的认知认同。河北路桥将《企业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分别印发到分公司机关部门、基层项目部、项目班组,组织员工学习,运用报纸、网站、文化长廊等传播企业文化理念;通过统一品行、着装、礼仪等规范员工行为,养成按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的自觉行动;通过悬挂河北路桥旗帜、演唱河北路桥之歌、使用河北路桥标识等彰显企业文化形象。

再次,融入企业实践,用企业文化促进管理创新。河北路桥集团利用企业文化“再造”管理,整合原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链式管理”等管理方法,并完善公司管控体系,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市场统一管理、物流统一管理,以及“经营评价”、“安全评价”等逐步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但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而且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四、将企业文化提升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企业各系统的良好运作,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随着这种认识的深化,河北路桥努力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来加以提升。

用战略目标鼓舞员工的战斗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管理水平等,使公司进入高速跨跃式发展!以共同愿景激发员工的创新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河北路桥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经过共同拼搏创新,努力建成以路桥产业为重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路桥企业集团。围绕实现这一良好愿景,广大员工充分发扬“争创精品、勇夺第一,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河北路桥精神,突出路桥主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用软实力进行企业扩张。

总之,企业文化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要保持优良的企业文化,就要把文化建设的规律,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借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充分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使企业文化在河北路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9

关键词:“三标”管理体系;行为规范体系;融合;管理上水平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54-01

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局姜成康局长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把“卷烟上水平”作为行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就是要大力推进“管理上水平”。会议不仅总结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更为如何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实现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一个管理课题摆在了行业企业的面前。作为行业行为规范建设试点单位,浙江中烟在以往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力开展了行为规范的提炼与宣贯工作。在整个行为规范建设过程中,笔者结合浙江中烟实际,针对如何使行为规范体系与“三标”管理体系融合的课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和关系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以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标准要求为核心,持续追求卓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梳理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建立过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序,因此“三标”管理体系在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上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成效就是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它是企业管理中带有强制性的硬要求硬标准。企业文化是企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愿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行为规范的系统推行是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抓手。它是一个企业从合格走向优秀的奠基石,对企业员工的岗位工作、流程与制度要求、行为细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提升与规范,它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都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两者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定位既有不同又相辅相成,“三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是行为规范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行为规范体系的落实又是“三标”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动力。

二、当前“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由于受特定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难免会出现管理上的边际效用递减,使置于体系中的人员过于追求符合性的要求,在追求符合性标准的同时可能会弱化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行为规范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由知到行转化的关键环节,立足岗位、关注细节,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和提升,它与“三标”管理体系建设不同,不仅仅追求符合性,更侧重于关注员工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将工作质量做到优秀。但在行为规范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企业员工会质疑为何在企业建立众多的标准基础上,还要再增加行为规范的要求。二是行为规范本身对于员工的要求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因而在可操作性上会相对模糊。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企业的行为规范建设最终形成摆设,不能真正贯彻到岗位,落实到细节。正是因为“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在独立运行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先天问题,而同时两者又存在互补关系,所以实现两者的融合就显得很重要。

三、“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进行融合的迫切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三标”管理体系虽然在推进企业“规范”上很有成效,但往往激发不了“活力”,没有了“活力”的“规范”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算不上成功。而行为规范体系的建设虽然更多的体现了“活力”的追求,却往往由于没有可明确的落实要求,使“规范”弱化,也会使企业管理“效率”的发挥大打折扣。因此,推进“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进行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四、“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如何融合

“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既有区别又相互互补,要开展好两者之间的融合,就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统一策划,协同推进。

(一)正确认识,理顺关系。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要正确认识到“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各自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行为规范体系并不是制度之外的多余规范,而管理体系也不是空洞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企业管理上水平。

(二)宣传教育,培养意识。对于“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动作、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要开展深入地宣传教育。只有意识到位了,才有可能将标准的要求执行到位,管理上水平才不会成为空话。

(三)强化过程,弱化要素。“三标”管理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都要建立起过程化的管理体系,突出过程概念,明确以流程为引导,强化部门员工间协作的行为要求,建立一体的过程要求,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各部门、员工间的协作。

(四)加强协调,全员参与。加强不同主管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协调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表述,推进全员参与,通过行为规范体系的实践,提升企业管理的标准,加强执行力,促进管理上水平。

五、浙江中烟管理实践探索

浙江中烟“三标一体”建设工作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之初,我们就紧扣“三标”管理体系制度化与标准化的要求,在制度文化中融入企业各项管理理念的要求,同时也将企业制度、标准的管理体系纳入到大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企业文化与制度标准融合逐步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可。

行为规范与“三标”管理体系的过程化管理相协调,互为促进,保证了管理执行力的提高,为推进管理上水平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总公司总经理姜成康2010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10.

[2]李克明副局长在2009年全国烟草行业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R].2009.

篇10

摘要: 21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竞争优势;作用.

1 概述.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其产生的历史不过二、三十年,但它却已经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道理很简单,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偏重理性、刚性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的缺陷日益突出,这在客观上要求出现新的管理理念以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新趋势。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尤其是日本企业界,企业文化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要素。多项实践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业绩增强提供了全新工具,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工具。但是,在我国企业界及学术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却严重滞后,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这对我国企业适应国际竞争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经济时代,尤其是进入 WTO 后,研究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及企业特征的企业文化,使我国企业跟上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潮流,这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有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处于行为与理念脱离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的特殊性,企业竞争发展的氛围不浓,这样不可避免会有些松散思想存在,有的员工思想意识不够高度统一。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多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负责,虽然政工部门能将企业的思想、管理、目标等很好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但在具体落实时,企业文化却停留于精神层面,未能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这也就是文化落地难的表现。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脱离,观念中,我们定性地去认为,业绩不好,由业务部门负责,而思想问题,则由政工部门来解决,员工思想上的脱节,观念上的推诿,使得各部门间企业文化理念渐行渐远,思想政治工作也越做越难。因此,要发挥好企业文化在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必须要统一认识,全员参与,使文化根植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使理念熔入到每位员工的血液中,以理念改变管理,以管理规范行为,从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所有部门和谐发展。

3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3.1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融合.

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更接近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3.2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

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现场主动、职业自觉”,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凝练和培育,把思想政治中意识层面的内容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变成企业的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引领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3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员工对企业的需求也变得更多,企业不仅要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要提供给员工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实现创新提升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

3.4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

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对全体员工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的过程。广大员工变以往教育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自觉实践。当他们感悟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正确可行时,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企业周围,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4 建立学习型和动态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员工的独立人格,让员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鼓励员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

除此之外,保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性。企业文化的稳定性也是相对而言,并非一成不变,作为核心竞争力塑造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和紧跟时展的步伐,保持适度的动态机制,不断吸纳先进思想和理念,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企业的核心预见力。对企业文化的各层面做出积极、有效的变革和调整,以顺应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