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管理要求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文化管理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文化管理要求

篇1

关键词: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日常管理 协调

一、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要求现状分析

1.中职日常管理要求现状

学校对中职生日常管理要求基本上都有一套标准,其中涉及早操、升旗、课堂考勤、宿舍卫生、宿舍安全、班团会、按时归宿等各个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大量日常工作是围绕以上各方面检查、通报及处理展开的。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存在不同程序的叛逆,对学校各种日常管理约束存在较大的抵触,所以预防和处理违纪情况,几乎占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有学者对中职学生日常管理现状的调查正反映了以上情况。目前,教职员工与学生对学校学业管理持认可态度。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在纪律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约束力一般,其中除了对纪律作风评比和管制刀具的排查管理的评价较好之外,其他针对学生纪律管理方面评价都较差。学生对除管制刀具的排查、纪律作风评比、学管人员宿舍值班检查和对夜不归寝等严重违纪认为一般外,其他如对课堂考勤、早间操检查等日常管理认为较差[1]。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是中职学生的现实状况。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不齐,文化素养偏低,在初中阶段基本属于“被放弃人群”[2]。中职学生入学不久,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学习被动,有厌学情绪;在校期间基本成为“混天一族”。

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班级文化几乎成了“管教文化”,辅导员、班主任几乎奔波于抓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等事务中,这些做法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抵触情绪大,导致治标不治本,长期效果较差。班级文化建设的其他做法如让学生制定目标、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制定班规班歌班级口号[3],存在重视程度不足、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的问题[4]。

归纳起来,中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学生缺乏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特点的班级文化意识

目前,到中职读书大多是家长对子女的选择,而家长选择的原因不外乎小孩学习成绩差、毕业后能直接找到工作和没有时间对小孩进行管教,希望学校对小孩进行教育等因素,所以中职学生中存在大量“问题家庭”子女,单亲、留守、寄养等家庭的学生比较多,这些学生往往我行我素,不爱学习,无视学校教育。某些学生家长对中职校的教育缺乏认识,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一门技能而已,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家长的这种认识直接对学生班级文化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2)学生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美化意识

整洁、明丽的教室环境和温馨、舒适、卫生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对教育对象在读书期间及至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正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由于受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都相对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在家里从未搞过家里卫生。

二、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中职教育者逐步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从班风、学风各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努力纠正中职生入校后暴露的日常行为方面的不良现象,使得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对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行为,从而使班级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管理者继续进行保姆式日常行为管理,无暇思考和顾及班级文化建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分析

经过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不能适应时代、不符合学生心理等问题,从而导致中职生对日常管理要求抵触。

1.班级文化建设未能适应时代要求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学生接受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种动态的变化适应学生接受事物的特点,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文化的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实现班级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心理调节等功能。然而,中职学校面对新形势显得应对措施不足,依然传统地将班级文化做得大而全,未能抓住一些“点”而做,以一些“点”而联结,导致班级文化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应付式,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尚且如此,日常管理不会太认真执行,从而产生不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定的动机。

2.未能符合学生成长心理

中职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学生,归属和依存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班级文化实现。传统大而全且虚的班级文化建设未能满足中职生成长心理的需要,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与个人职业能力相关的成长成才班级文化未能很好地创建。这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更加剧了与强制性的日常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四、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协调的对策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中职生对日常管理的抵触只能通过良好的班级文化创建“疏”,而不能用强制措施“堵”,这样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协调。

1.营造成长、成才文化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缺乏家长管教和工作压力时,很容易沉迷上网、聊天、打游戏,认为这就是接触社会,也由于没有人生规划、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现象。同时,正是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存在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根据这个特点,在尊重成长规律、尊重差异、尊重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学生激励他们,用老师成长的亲身经历引导他们,用负面的例子警示他们,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动机,让被动成长成为主动成长。

2.营造制度文化

中职生这个群体对自由的理解较为极端,他们认为没有任何规章就是自由,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自由。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一定要依据制度形成的规律营造制度文化,首先制定班级制度时要学生共同参与;其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大家相互监督;最后,对违反制度的情形要多引导,而非一味惩罚。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主流,让不遵守制度边缘化。在课堂、出勤、早操、宿舍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有制度意识,让制度文化无形地影响每位学生。

3.营造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向上的文化

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多开展一些引导性活动,确定一些可实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争创意识,如宿舍内务大比武、三星级宿舍创建、书香型宿舍创建、班级创意文化墙比赛、小制作比赛等,在创建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用先进文化引领人。另外,这些活动一定要有成果,还要大力宣扬这些成果,让学生付出之后获得一种满足感,以至于对以后的活动产生一种美好的期待。

4.营造职业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个目标表明中职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教育者需要把职业要求进行非常透彻地理解,在班级化创建时把职业要求引入日常管理要求中,如把无菌的职业要求引入医学生的教室和宿舍卫生要求当中,把严格上下班时间这一职业要求引入不迟到、不早退等考勤管理中。

总之,教育者要针对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通过多种文化营造,将班级文化创建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让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姝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2]韩龙君.中职学校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41-142.

篇2

(1)班主任的目标定位与班级文化建设。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才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也可以说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实施成功的班级管理的一半,也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前提。我班刚进入九年级,我组织了“把握今天,决胜未来”的主题班会。学生们踊跃发言,相互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必须当上硕士、博士,像许多科学家一样研究出让世界震惊的成果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有的说不论学历高低,只要能精湛地掌握一门技术,一两项发明同样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最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个人生存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赢得良好的自身发展机会,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我于是提炼了这样的班级“座右铭”――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须待学成时。将“不拘一格成人才”定为班级的发展目标,将“勤学、乐思、进取、成才”定为班训,并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布置了教室。不少学生还将这些内容作为座右铭张贴在教室里、课桌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积极性提高了,班风、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做好了铺垫,以后的班级管理可以说就顺风顺水了。

(2)班主任的审美情趣与班级文化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体现。优化教室环境,是创建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营造学生学习的有利环境,对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首先要注重审美的要求,如我班的墙报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了与教室环境相配,注重映衬美。其次精心选择张贴内容,我们在教室的两边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求知;在教室正前方悬挂国旗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正后方张贴班训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定期更新黑板报,一展学生之长;增设“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通过这些布置使我班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得到不断加强。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静、敬、劲、净、竞”五个字,并张贴在教室黑板的上方,随时提醒学生“教室要安静,师长要尊敬,学习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要竞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最后要注意教室布置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带制度性的一般要具有稳定性,我们不能随意更改,而黑板报、书法展、读书架之类的就要随时更新,如果一两月不变,就会给人以形式主义的感觉,同时给学生造成不求上进、不求创新的消极感觉。总之,好的教室布置应该是温馨、和谐的,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人文气氛,“宜居宜学”的场所。这无疑需要师生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作指导,而且对班主任审美情趣的品位要求应该更高一些。

(3)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与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主任,我们在管理上必须做到张弛有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必须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实施有效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其实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过程。一是在教室布置和学习环境美化上,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许多具体的地方还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布置教室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标准和尺度应由学生把握。班主任只要全身心的当好他们的参谋和助手就够了。二是在制度建设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将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行为。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广泛吸取学生合理化建议,与班委会一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再按照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增强制度的透明度和可信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制度不只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且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然需要。三是在制度的执行上,让学生相互监督,自我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检查督促,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如今的中学生大多已从传统拘谨的“封闭型”、“内向型”转变为“开放型”和“外露型”的性格,教师在管理上的一手包办,往往令他们反感,效果难免事倍功半。在初中班级制度的检查督促中,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当好“参谋”,日常管理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既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一、高度统一的班集体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班旗、班歌、班徽以及张贴在教室前后的班训是观念文化建设的起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它们时,班主任应调动全班师生人人参与。设计完成后,应通过集合、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展示班旗、班歌、班徽,使本年级本校师生注意到本班的形象标志。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对它的建设,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教师方面

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是关键,特别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与班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与现在班上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以前在小学时大多是专职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丧失了自觉性,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采用了民主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同时班主任要多与科任老师联系沟通,群策群力,共同商量如何管理好班级,并高度统一认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一致性”,避免不同教师在教育本班时出现“一紧一松、一快一慢”等不和谐的现象。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对班级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比如主题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班上部分学生爱说脏话、坐姿不好等的坏习惯,举行了一场由学生组织的“纠正坏习惯,成就我一生”的主题班会,让其他同学在讲台上现场表演各种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还请一位练过舞蹈、平常坐姿非常端正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全班学生来正确评判。还比如每周的“个人文化墙”的评比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相互传阅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身心机能的迅速变化使学生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随着对同辈集体力量的依赖以及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的发展,学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比如我把刚带完的、现在已经上了大学的上一届学生请到这届班级,现身讲述他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让学生感悟到我该怎样正确度过中学阶段。

二、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并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班级文化植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到实处,它是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三三制”班级管理模式。

(一)“”产生班级管理制度

民主产生小组、部委、常委

民主产生组规、部规、班规

全民参与班务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民主产生小组,2―6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班级常规管理,把管理事项分为若干个小项,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任务,并成立一个管理部,如学习管理部、学习督导部、清洁部、文明礼仪检查部、个人文化墙管理部等,每个部选举一个部长,小组其他成员为副部长,实行部长负责制,为了统筹协调各部的工作,全班民主选举其中一个组为班级常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副部长以上的职务,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班级责任感,各个部门在部长的带领下针对所管理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组规和部规。真真的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则转为教会每个部如何去管理,怎样去管好,培养他们的胆识和管理水平。

(二)“三级服务”构建班级管理模式

现在一个班级一般就60人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若仅凭几个能力较强、责任心较大的班干部事无巨细的去管理,往往效果不佳。如何发动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这是很多班级特别是平行班管理的一个瓶颈。“三级服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三级服务”,就在在班上设立三级管理机构:班委常委一级,一般由4-5人构成;职能部门一级,有多少小组,就设立多少职能部门,体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来之不易理念;学习小组一级,一般设立10-15个小组。

在“”产生的小组、部委和常委的基础上,小组对部委负责,部委对常委负责,常委对班主任负责,逐级管理,有条不紊。同时让每位同学都可以管理班上其他同学,充分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体验到当“领导”的成就感,逐渐建立起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了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他对班级的责任感。

(三)“三级跳板”形成班级管理文化

所谓“三级跳板”是指个人文化墙建设、小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如果说班级文化是一个生命体,那小组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一个细胞,而个人文化就是细胞中的一个分子。再强大的生命体也是由这些细胞乃至分子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三级跳板”首先要求每个同学从自己的小黑板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个人文化墙”。

例如在“个人文化墙”上展示自己的靓照、书画、名言、秀图、名题等,对“个人文化墙”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做到“主题鲜明、引导示范;每周一展、形成习惯;严格标准、全民评判;褒优罚劣、奖惩兑现”。“个人文化墙”丰富的内容形成小组特色文化,小组特色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这样通过“个人文化发掘潜能,小组文化展示才能,班级文化形成正能”逐层过渡,最终把班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文明礼貌的器物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

器物文化,是形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器物文化是体现人情感的文化之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极富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容易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首先要重视教室的清洁卫生,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拖帕整齐,抽屉内及书架上的书本摆放整齐,桌面不允许有杂物等。教室的整体布置统一一个色调,教室前后墙壁分别是班级的座右铭和班训,左右墙体上是学生自己书写激励自己的话语。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内外都说文明语言,不讲脏话,对老师、同学有礼貌。

篇4

一、优化物质文化,创建共同的“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班主任要在学校已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营造教育氛围。同时,应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新与充实墙面布置内容的取向,让物质文化环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细节布置,营造符合班特色的文化氛围。我们班级通过“我的成长足迹”“雏鹰奋飞栏”“手指树”等新颖美观的墙面布置,让美的环境成为一部多彩的、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对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让他们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设“我展示,我精彩”栏目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舞台,优秀的作文、漂亮的字画、独特的创作以及富有智慧的小制作等,使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设置“雏鹰奋飞栏”“班级荣誉星榜”等用于表扬班内先进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推进制度文化,体现自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使班级管理民主化,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及时制定了“值日班长责任制度”;为使班级良性运转,推行了“班委竞聘制”,采用民主选举或毛遂自荐的方式选出班委等,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通过管理班级的实践活动锤炼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发展了智力,也培养了管理能力。让学生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要求,以便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发挥全班学生的监督作用。由师生共同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每月通过“雏鹰奋飞栏”的记录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来保证岗位责任制的顺利进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才能加强,班级才能迅速走上正常化轨道,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这种良好的班风会产生一种内在凝聚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尊自强,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氛围,在活动中互助互爱。

通过新型班级管理体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育人观,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人人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从而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发展。

三、升华精神文化,强化情感体验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

首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得为班集体负责、作贡献”的意识。如在培养良好的学风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树立榜样,示范引路,最后成为全班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学生告诉笔者,每当自己的自制力动摇的时候,就会想到集体的荣誉,想到自己班级的奋斗目标,想到自己的责任,然后继续坚持。应该说,这与班级的文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班级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他们走出了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人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走到一起,并组成一个集体的。一旦班级精神确立、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丰富活动文化,促进个性发展

没有活动,没有参与,班集体就没有生命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班级活动是班级工作的精髓,展现的是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特色。它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舞台。

篇5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成为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小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文化建设中应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要把那些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反映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元素作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班级管理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进而加强他们的普遍认同感。

2.自律性原则

小学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全部由班主任来进行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也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班主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当好他们自己的主角,使他们具有自制能力和自律意识,将对学生的要求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实现班级管理中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3.目标性原则

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各股文化力量都或多或少的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班级管理文化的建立,就是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让他们借助这一有利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所有教育工作人员都必须承担的重任。

4.差异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组成千差万别,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也是不尽相同,各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更是各有千秋,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就决定了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小学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就要体现组成要素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具有个性化特点,才能符合文化的差异性,也才能因人施教,进而因材施教。

二、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换DD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DD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制度规范DD有效构建班级文化准则,促进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

篇7

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与学生一起创造了许多奇特而又合乎教育规律的班级管理方法,成为众多班主任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笔者就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班级文化要素从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理念文化

班级理念文化也可称为班级精神文化,它包含的是一个班级的价值观、班级目标、班级精神、发展战略、道德风气等精神层面的因素。班级理念文化在班级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决定和支配着其它层面的班级文化要素,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理念文化主要有以下内容。

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是师生群体共同意志的象征,也是实现班级整体价值观的动力。在魏书生主导的班级文化中,培养的是主动发展的学生,这是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带班的主要目标。

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指的是绝大多数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是关于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的评判标准。学生的群体价值观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符合班主任的班级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魏书生的班级价值观主要有以下要素。

1.学生主体观。魏书生一贯主张,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的原则。

2.教师服务观。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魏书生在师生关系上反对班主任的个人中心意识,反对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保姆、警察和监工的位置。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

3.学生助手观。魏书生在十多年班级管理生涯中始终不渝的信念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把学生放在助手的地位,不但有利于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4.主动发展观。在学生发展问题上,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了“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个体”的信念。这种观念使他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了先育人后管理的传统。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学习就会主动起来,这对班主任而言则是其管理工作的水到渠成。

二、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是主要表现在活动层面的班级文化。他受班级理念文化的支配,并在运作中体现班级理念文化。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班级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些多年沿用的传统活动项目上,如:以“治病救人周”为代表的特色活动周、让学生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精神充电、课前一支歌、以“选举闲话能手”为代表的周选举活动、以“高效学习日”为代表的提高学习效益的活动等等。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班级管理;人性化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管理,班主任的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信念、方法和效果。因此,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队伍的素质问题。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质量,但是目前很多班主任还是以传统的方式管理班级。班主任的观念比较陈旧,对学生只“管”不“理”,没有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念;班主任的选用比较随意,在选用上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这就影响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缺乏对班主任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年轻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热情高,但是管理经验少。

2.只重视智育管理的问题。有的班主任只是片面强调学生的文化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规定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只注重学生的作业和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往往忽略了。高中阶段的班级管理有它的特殊性,虽然对学生的智育管理是必须的,但是极端的智育管理,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反过来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

3.缺乏创新管理方式。在高中阶段,我们有的班主任不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而是强制性的、统一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取得效果往往事与愿违。高中学生大都是16岁以上的青年了,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不再唯教师之命是从,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独立心理和叛逆心理也增强。班主任如果还是对学生强制管理,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一旦学生犯错,不管什么原因先进行批评和处罚,让学生做自我检讨,这样学生会接受不了,产生逆反心理。

二、更新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班级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乐观向上、阳光自信,要有一颗爱生之心,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人性化管理班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教育新理念的核心部分,这个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而且要把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对于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得所有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长,能够健康成长。

2.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能把持所有事物,要选好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班子,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真正让班干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也容易做到师生沟通交流,班级管理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及时调整管理艺术和方法,以便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深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一个班级的师生既然走到了一起,也就是进入了一个大家庭,学生之间的交流也给彼此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同学之间相互友爱,亲如兄弟姐妹,摆脱了那种敌对的竞争状态,在求知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成为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班级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之间有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三、搞好人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将道德意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理想,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教室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室的环境应该整洁、温馨,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教室坏境是一个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的文化核心和灵魂,一个班级所有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就是这个班精神文化的内涵。具体来说主要有: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所谓班级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订的班级规章制度,它是评定每个学生日常行为的标准,使他们朝着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4.搞好家校沟通。学生在家里受批评不会觉得没面子,而在班上就不一样了,受批评有损颜面,因此他们听教师的话。另外,教师的教育常常要比家长得当,因此,班主任应多与家长联系,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实施有效教育。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为目的,以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为目的,这是一种责任,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11).

[2]黄琪.班主任工作心得[J].教学与管理,2005,(01).

篇9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班级如同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的形成,单凭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是难以完全凑效的,必须凭借一种信念,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学生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发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能迅速地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无形的规范,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它能削弱由强制性“硬”约束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从而使班级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的关系。

我对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定势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会体现在班级外在的形象和风貌上。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找到了依托并得到了最终的落实。

二、实行制度管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和重要保障,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实行民主教育管理

以情境激发或讨论型主题班会来实行民主教育管理,即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德育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互相辩论,开展活动,统一思想,逐渐形成正确观点,从而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如: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我针对他们以及结合暑假开展了“我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的主题班会,并且在暑期不置打工的任务,开学之后请打工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自己工作(赚钱)的艰辛、责任和体会,使学生深受教育。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从此,学生厌学的现象大为减少。这种体现民主教育精神的主题班会,素材新颖多样,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性强,避免了老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性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活动和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

五、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

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宏观

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要求

2.是培养合格中学生的客观要求

培养学生最直接的场所就是班级,班级文化的优劣与有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3.是良好班级管理的迫切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只依靠规章制度约束被管理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还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有时收效甚微。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2.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绝对不会出现“临阵逃脱”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我不干了”的事情,绝对不会形成“无人问津”的局面,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的干劲就士气冲天,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

三、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文化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动。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2.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先把表层文化建好,再考虑浅层文化,最后深层文化。至于深层文化,就更要慢慢来: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

3.要突出重点,切忌肤浅

班级文化包含表层文化、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这三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三者都要有。走进一个班级,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最起码精神面貌很好。所以,形式、外表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就是规章制度建设,一个是否完善的制度对班级也是很重要的,是文化的一部分。最后,就是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文化。纵观班级文化的三个层次,我们要知道重点在深层文化建设上,要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风、班风和考风上,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上,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信念上,这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4.要全员参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这里的全员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同学,班主任是班级的“行政长官”,他的一些思想会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带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除此之处,班主任应积极指导、引导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这是第一。其次,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相反,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就是希望班主任能带头,积极投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四、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做法

1.宣传:期初提出要求,进行班主任培训,让他们明确目的意义以及整个过程等。

2.落实:各班级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动全体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制定班级目标、班徽、班歌等。

3.推进:进行班歌、班徽等表层文化符号的竞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向深层转化、发展。

4.总结:期末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量化、总结、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