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5-15 16:2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67.32%),女性67例(32.68%);年龄60~82岁,平均(71.42±12.05)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1.2.2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1.3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2.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3.2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3.3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其它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3.4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篇2
【摘要】:“双高期”老年人具有的高龄和高发病的特征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护理对象,对于双高期老人的护理除却医疗因素,心理护理是促进其个体恢复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双高期老年人的主要特点进行梳理,并对于其心理护理侧重分析,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双高期 老年人 心理 护理
我国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双高期”的老年人,一旦患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慢性病是老年人群的主要问题,不但使老年人行动受限,更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双高期”老年人除了疾病外,心理、社会因素更应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一、 “双高期”老年人的生活特质分析
“双高期”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种元素高节奏的流动,但客观上阻碍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互动,对于老年人影响更大。具体来看,“双高期”老年人的生活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年龄偏大,老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80余岁高龄。二是体弱多病,老年人看病、住院频率增高。还有一些老年人长期住在医院,以医院为“家”。三是活动困难,处于“双高期”的老年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有的只能呆在家里、有的长期住院,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是“空巢”老人增多,“双高期”老年人因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国外工作),“空巢老人”逐年增多,这部分老年人的身边没有亲人相伴、照顾,他们既缺亲情又渴望亲情。 五是信息闭塞,“双高期”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生活单一、精神生活枯燥乏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信息闭塞。
二、 “双高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 “双高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心理状态,因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病人由于疾病长期缠身,容易出现焦虑、沮丧,甚至产生绝望厌世的心理,从而患上老年抑郁症。离退休的病人面对原有的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躯体疾病的痛苦,心理准备不足,感到孤独、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及疾病恐惧感,有时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称之为“离退休综合征”,所有这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0%的老年人就医不适与情感调节障碍有关,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伴有情绪障碍。
(二) “双高期”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针对心理护理应有一定的科学应对措施。首先,人本理念的贯彻与执行。服务思想要诚心,对老年人要充满一份真心实意的爱心,服务态度要热情。即要笑脸服务,对老年人要不急不躁、不厌其烦,不板脸孔,不爱理不理,冰冷相待,要象“细雨润物”那样地做好老年人的工作。要特别重视老年人的情绪波动,综合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采用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单位为桥梁,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多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病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支持。其次,家属建议和意见的理性吸纳。我们也应该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与病人及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接触,使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我们还应重视家属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要在细心、耐心的引导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人的态度不好,要予以深切的理解,用真诚的善心去感化他们,要与病人促膝谈心,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工作中,把老人当亲人;用“真心”为老人做实事;注重“细心”,服务周到,护理工作仔细,考虑工作全面;为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企业老年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经济待遇比较低,表达心愿和提出要求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被忽视而导致老年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要注意帮助他们正视现实、振作精神,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并用同样疾患的病人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真实事例开导、启发病人,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主动配合治疗。老年病人常因缺乏对疾病的认知而焦虑,我们应该对其采取个体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的大致过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识,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尽可能地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安排文娱生活。单调、乏味的生活,会增加病人的寂寞感与烦躁情绪,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与烦闷。尤其是哪些长年住院的“双高期”老年人,加强人性化护理服务,了解他们的病情,关心他们的病痛,陪同老人聊天。想方设法从精神上,生活上为老年人提供亲情化、温馨化、人性化的服务。 使“双高期”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三、 “双高期”老年人心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问题在对老年人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发生认知偏差,如:不能一味的迁就病人,对于出现不能配合的治疗对象,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以“管理者”的姿态,对病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善意的批评,如对拒绝服药或对某些成瘾药物过分依赖,决不迁就。当病人的问题难以具体回答时,护士要机智应变。另一方面,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时,情绪状态、表情状态要做一定幅度的调整,表情转换上也要注意不可过快,对待病人要温和平静。总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地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使“双高期”的老年人渡过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静.护理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37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人收入因素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应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采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中文版调查问卷分别在广州和贵州黔西南州两地对≥60岁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州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均高于贵州地区(P
【关键词】 心理健康;WHO5量表;生存质量;老年人群;收支状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personal income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WHO5 wellbeing index scale plus demographic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were used in the survey respectively conducted in Guangzhou and Qianxinan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ing 60 or more with a conveniently acquired samp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ANOVA. Result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P>0.05) on the WHO5 wellbeing indexes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crossregion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the Guangzhou popul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uizhou (P<0.001). The objects′ wellbeing indexes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income were separately compared by ANOVA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01), implying that those with good financial situation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others with poor financial balance.Conclusions Personal inco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the elderly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developed region have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ose living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potentially due to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dvantage. It also implies that lower income featured by deficit financing is a risk factor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opulation.
【Key words】 Mental wellbeing; WHO5 questionnaire; Quality of life; Elderly population; Financial balance
本研究应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指标,对贵州和广州两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观察沿海与内陆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收入及花费的差异,以探讨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现状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以及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望莫、兴义、兴仁等地区的≥60岁老年人群进行随意抽样调查。调查人员由在读中专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组成,在实施调查工作之前均经过统一培训,以便对调查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等)及其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测量的主要工具为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WHO5 WellBeing Index)。该量表由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按6个等级记分(0~5分),量表总得分为5个条目的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好;如果总得分低于13分,则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回答形式为调查员根据量表条目逐条向被调查的老年人询问并解释问题的含义,由调查对象自行选择应答项并现场记录,或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本次共发出问卷2 800份,回收问卷2 552份,其中合格问卷2 490份,合格问卷应答率为88.93%。
1.3 统计学分析
对合格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数据
本研究共调查≥60岁老年人2 490人,广州市633人,贵州省1 845人;年龄60~101岁,平均年龄(69.24±7.39)岁。去除性别缺项调查表12份,婚姻缺项调查表32份,文化程度缺项调查表2份,对调查样本人群按地区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状况比较,除婚姻状况两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地老年人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对比
去除未填写收支情况的54份缺项调查表,以及31份月生活费缺项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个人生活费收支情况进行分类和比较,提示同一地区老年人群在不同收入层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广州与贵州两地老年人收支情况及月生活费用(略)表3 广州与贵州两地区老年人月生活费构成〔n(略)〕
2.3 基于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的调查结果
使用经翻译校正后的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调查,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但各年*龄段的得分均数仅略高于13分的健康临界值,提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普遍较差。见表4。表4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略)
如表4所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广州和贵州两地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进行比较,发现各年龄段不同地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收入层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我国确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目标。在目前生理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发展条件下,卫生保健的目的不再单纯是解决躯体上的痛苦,而是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改善和随此带来的主观健康状态及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生存质量强调个体主观幸福感获得的主观性指标,是目前评价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理想指标。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方面,目前多采用SCL90或自编量表,存在条目较多,针对性不强,对于老年人群而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查实施的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使用了由丹麦学者Bech研制并由WHO心理研究协作中心修订而成的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测量工具,该量表被WHO推荐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亦可用于抑郁症的初步筛检工具〔1〕。课题组于2004年引进该量表并译制成中文版,进行了初步应用信度和效度的评价〔2〕。
本研究在广州和贵州两地使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对≥60岁老年人群进行调查,经济状况和人口学资料提示,广州地区老年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贵州较高,月经济收入及生活花费亦高于贵州地区。根据收入状况对老年人群进行WHO5心理健康指数的调查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并不单纯随收入的增加而改善,而是受收入和生活开支情况的影响;经济上达到收支平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经济条件差者好,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上述数据分析提示,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生。从上述分析来看,欝州地区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瘦得分普遍低于13分临界线,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探讨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内容简明,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适合用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3〕。然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信度较低(α=0.51)。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人群,需要对条目表达内容进行翻译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Bech P,Gudex C,Johansen KS. The WHO(Ten)WellBeing Index:Validation in Diabetes〔J〕. Psychother Psychosom,1996;65:18390.
篇4
关键词:养老;现状;对策
1 老年人养老现状
1.1 机构养老问题
我国养老护理员短缺,专业化程度低,且素质普遍偏低。而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如果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那么养老护理员就需要1000多万名,而当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文盲。养老服务机构和护理人员的严重缺乏,暴露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服务方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
1.2 空巢家庭问题
民政部的数据表明,至2012年10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一些突发疾病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救治,生病也无人照顾,老人独自外出活动的不便等等问题,是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隐患。
1.3 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是一个多发病的群体。然而,我国老年医疗服务的制度、理念、体系均明显滞后。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但与此同时医院分科细,流程繁杂,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色医疗服务。如何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是众多老人的忧心事。
1.4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社会角色转换,个人生活能力降低,而子女忙于工作等原因疏于照顾老人,会导致老年人精神空虚。尤其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焦虑忧郁、自卑、失望、嫉妒、怀疑等,从而患上抑郁等精神疾病或其他身体疾病。精神赡养问题成了养老问题的新挑战。
2 原因分析
2.1 子女方面
近年来,空巢老人数量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子女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在老人身边,老年人长期缺乏慰藉,独自在家易产生孤独感;而对于身体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子女方面,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2.2 养老院方面
首先,是养老院的费用问题。现在就算是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想要住进养老院,都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养老院。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老年人只凭退休金根本无法入住,更别说退休金少或者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了。其次,是养老院的床位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现有的养老院已经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了。“一床难求”、“排队等号”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老年人戏称“等到自己死了也住不进养老院”。
2.3 政府方面
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投入不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养老金空账问题的不断扩大。政府的养老责任除了给退休人员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养老金外,还应该积极建立和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当年政府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就是因为预见到了将来会出现家庭照顾缺位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
3 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措施
在借鉴国外养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多元化老年服务与代养机构”计划以下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措施。
3.1 临时看护。
中国现状为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两人负担四位老人,子女平时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公务出差,并非所有家庭的老人都进入养老院中接受看护,导致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顾。因此,临时居家服务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看护老人,服务时间的长短,可由老人家属和服务人员协商确定,短则两三小时,长则10小时。这样可避免老人在遇到突发疾病或其他意外情况时,无人发现延误治疗的情况,以此来解决子女及老人临时之忧。
3.2 陪伴旅游。
目前,老年人退休后普遍有外出旅游的意愿,但由于自身状况和子女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等原因,导致很大一批老年人无法完成旅游意愿。陪伴旅游主要是派专人陪伴老年人外出旅游,以此解决老年人旅途行程中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享受外出旅行的快乐,丰富晚年生活,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3.3 候鸟式养老。
特殊的气候环境,让“候鸟型”异地养老成为了一种养老新模式。这种模式必将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加快社会福利化的步伐。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异地养老的照料服务设施,兴办各种服务项目,发展老龄产业,与黑龙江省与山东省、海南省等地的生态宜居城市开展养老服务交流。打造黑龙江省特色“候鸟型”异地养老模式,实现三地一院、流动养老的新模式,即夏季黑龙江省消夏养老、秋季山东省金秋养老、冬季海南省避寒养老的“候鸟式”黄金路线图,使老年人实现享有“一处入院、三地养老、随季而动、尽享人生”的新模式,提升舒适度和幸福感。
3.4 提供老年人心理疏导服务。
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就某个事情或事物会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因此也会产生一些分歧;同时,老年人之间也会有一些摩擦。这些都会让老年人心理产生不愉快,影响身体健康。而老年人心理疏导服务就是设置专门的心理师,对老人进行心理的疏导,让他们有一个舒坦的晚年生活,让晚年生活更幸福。
3.5 推出“反按揭”制度。
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会综合评估办理“反按揭”老年人的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机构)所有。
3.6 代养老人。
为一部分高素质人员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形式,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在盈利模式上,通过整合商业、旅游、度假、医疗、培训等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龄化、一站式养生养老产业的综合平台。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莉,曲振涛,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
[2] 章刘成,张莉.省属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初探.中国电子商务.2013(6).
篇5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对22省市城乡和男女老年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应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的中文译文进行评测。结果 2 161名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26.42%,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者、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认知功能评分低(P<0.01)。结论 应重视老年人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人;认知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生活能力
与年龄有关的认知损害主要是记忆、学习、语言表达、视觉空间、注意力、心理速度等能力减退〔1〕,对于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及日常因素的影响和药物治疗、康复干预等方面。本文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及社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对河北、陕西、北京、内蒙、云南、湖南、浙江、海南等22个省的城乡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的居家老年人;无严重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的老年人;采用城乡、男女比例分层方法,每省100人,城乡各50人,男女各半,调查表在调查员询问及测试下完成。调查2 200人,试卷回答完整者2 161人,有效回收率为98.23%。年龄60~97〔平均(69.77±7.31)〕岁。初中及以上学历792人,小学文化737人,文盲632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及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量表(经专家审核和预实验重测信度为0.91)。MMSE共19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合计30个小项。主要统计量为所有记“1”项目的总和,可称为总分,范围在0~30分,其总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初中及以上组≤24分,为有认知功能缺损。评定方法:向被试者直接询问,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记“5”,拒绝或说不会记“9”和“7”。ADL共有14项,包括两部分内容,①躯体生活自理情况,②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量表结果:总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21分为有障碍,≥22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障碍。
1.3 质量控制
①所有调查人员(22省市的在校学生)均经过严格培训。②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机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确保调查表的可信度。③对已完成初审的调查表审核其完整性,缺项者返回再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情况
有571人存在认知障碍,占26.42%。其中男1 091(50.5%)人,认知障碍者260人,占23.8%,女1 070(49.5%)人,认知障碍者311人,占29.1%(χ2=7.61,P<0.01);农村1 088(50.3%)人,发生认知障碍者308人,占28.3%,城市1 073(49.7%)人,发生认知障碍者263人,占24.5%(χ2=4.01,P<0.05)。
2.2 老年人ADL与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ADL正常者MMSE评分(n=1 365,25.75±4.38)高于ADL障碍者(n=796,20.44±5.94)(F=564.21,P<0.001)。
2.3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老年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MMSE评分低,认知功能差(P<0.001),见表1。表1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略)
3 讨 论
于宝成〔3〕等报道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平均年发病率为4.18%,轻度认知障碍者阿尔茨海默病(AD)的平均年发病率5.16%,而认知正常者AD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18%。因此预防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尤为重要。杨丽娟〔4〕等报道高龄、低教育、独身、居住条件差、不与配偶同住等社会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本研究的有关结果相一致。结果还显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评分低。建议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社会和家庭支持。如社区活动场所与设施,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发挥余热。建立亲情住宅,家人多与老人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疏导。对于丧偶、离异者鼓励再婚或与其他家人共同居住,降低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书芳,倪朝民.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3941.
2 陈长香,余昌妹主编.老年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2.
篇6
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科学健身指导的基础是,丰富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及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有健身指导技术和教学能力培训,更要有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
1.1理论知识学习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印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大纲的29个专题基本能够满足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需要。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培训内容还应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增设中老年心理基础知识、营养保健基础知识、体育医疗及运动康复知识和公共关系学的相关知识等更加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理论知识课程。使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真正为老龄化服务,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服务。
1.2技术技能学习
专项技术和健身项目的动作方法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健身指导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更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内容。首先,健身项目的选择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技能学习的前提和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中所学习的项目,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健身性、娱乐性特点的,更要注重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健身项目的学习。其次,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技能学习的根本。只有准确规范的技术动作演示,才能科学、有效指导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再次,教育教学能力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技能学习的保障。要想使老年人真正学懂学会健身项目的动作方法,及健身功效的理论知识,离开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可能的。
1.3服务意识学习
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已进入到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奋斗目标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广,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薄弱,距离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和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要求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体育行政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实现为公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宝贵人才和有力助手。因此,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这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适应老龄化趋势的有效途径。
2培养途径
2.1体育学院(系)
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发展是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身心健康的大事。各体育学院(系)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发展的大潮中,以系统的健身理论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及得天独厚的优势,担负起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体育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场馆设施齐全、实验条件完善,是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如果把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相结合,把在校的大学生培养成为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就可以快速解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这样还能够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长期、稳定的进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为社会体育服务。
2.2集中培训
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通过培训班这种形式培养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主要途径。我们在研究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新的培养途径的同时,还应该继续坚持和拓展培训班的培训方式。为了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的区域性差异,可以组织优势地域的师资“送课上门”,利用培训班的形式,为薄弱地区集中培训并加强后续合作。培训班可以集中学员进行集体培训,迅速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还可以汇聚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素质和培训质量。
2.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再培训
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思想落后、知识陈旧、技术技能水平下降,对新兴的体育健身项目、方法缺乏了解的现象。这是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的表现。今后要完善按级别、按项目定期地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再培训的机制,使他们通过再培训的方式,更新知识、精湛业务、了解新兴项目、提高组织指导能力,能够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体育健身指导。同时,在考核评估中,是否参加再培训、培训是否完成,也应该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级别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2.4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当今是个追求健康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更不乏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体育积极分子,他们活跃在各个老年健身场所,并且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但这些老年人只是凭借多年的运动经验对大众进行指导,并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证,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指导有时会对练习者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大众健身的发展。所以,培养一支由老年体育健身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的,老年人自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势在必行。第一,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身感受,在指导老年人进行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适时调整活动强度,从而有效地避免老年人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损伤。第二,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根据所学的老年人心理知识结合自身情况,更有感触的、更贴近老年人实际的,为老年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健身指导。同时还更容易和练习者成为朋友,与他们交流,使他们获得更为愉悦的健身体验。第三,融入社会、展现自我,是他们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在动力,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进行体育健身指导的过程。他们乐于展现自己的特长,甘愿为老年人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指导的效果。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可以在指导健身锻炼后细心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耐心讲解,精心准备,为今后的健身指导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最后,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其健康的体魄,开朗的性格,精湛的技艺,耐心的指导,丰富的知识展现在众多老年体育健身锻炼者面前,对这些老年锻炼者能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从而激发他们通过体育健身锻炼,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丰富晚年生活,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愿望。
作者:李光 赵山林 程建琴 雷莉莉 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河北新闻网.河北省人大内司委关于对老年权益保障情况的执法调研报告[EB/OL]..
[2]戴俭慧.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3(6):110-112.
[3]中国体育总会.乘胜前进健康和谐——中国老年体协主席张发强在2010年全国老年人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cn.
篇7
关键词:老龄化; 社会体育指导员;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57-001
老年人身体衰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身心健康问题是老年人面临的严重问题。体育健身活动是老年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出现,使老年人在进行健身活动时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但是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老年人的需求,所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老龄化服务,就成为了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正处于老龄化阶段的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应该适应老龄化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的本领,还要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知识,细致、耐心的服务,尊老、敬老、爱老的品德,才能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内容
1.理论学习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执行这几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纲培训内容有体育人文社会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育健身方法知识三大类,29个专题。应该说基本满足培训的需要,但是,还不能完全达到老年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老年人不仅要能够带领他们做运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较强的健身保健方面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细致、耐心的服务态度;使他们在健身锻炼的同时还能获得养生保健的知识,抒感、排解寂寞的愉悦和家人般的关心和照顾。
根据老年人的这些要求,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还应增设心理学基础知识、公共关系学基础知识、中老年健康、保健、营养等基础知识、运动康复基础知识等更加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理论知识课程。要加强对老年人防病治病的咨询指导能力,使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通过对老年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程度。
2.技术学习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学习要注重项目的选择。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学习的项目应该是有普遍性、健身性、娱乐性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其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学习要着重强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只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动作正确了,大众的动作才能规范、合理,才能起到健身锻炼的效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再次,在进行技术学习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既能做出优质标准的动作,又能讲解动作方法和要领,使参与健身的大众真正学会、学懂。最后,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创新和开发新的健身项目的能力,使参与健身的大众能够拥有更多更好的健身项目可以选择。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途径
1.体育院系
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密集,学科齐全,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任务,同时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是体育院系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体育院、系、普通高校体育部应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场馆设施、实验条件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进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对体育院系来讲,也是教师研究社会体育,结合社会实践的过程;同时也给在校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极好机会。
2.培训班
培训班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主要途径,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今后在发展其他培养途径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这种培训班的培养方式。培训班既可以迅速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可以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集体培训,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再培训
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地进行新的健身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再培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各个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有计划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按不同指导项目组织起来进行再培训;也可举办表演、观摩、比赛等,使其在技术指导上统一规范化,提高指导效率。这样才能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4.老年体育健身积极分子的培训
当今进行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体育健身除了强身健体、丰富生活、延年益寿的目的以外,还有自我展示、促进交流的作用。很多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在大众健身中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如果能够通过培训把这些老年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既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评估
1.结业考试
结业考试作为进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最后一道关卡,要为其健康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结业考试的的形式不应是单一的,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设置,考试内容要以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教学管理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综合评定一个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2.不定期抽查评估
对在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不定期抽查评估,是了解他们工作情况的有效手段。评估员要对其专业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行评分。抽查评估的结果应记录在案,成为年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以后社会体育指导员晋级的依据。
3.年终考核
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定期的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考核。考核后集中开会讲评,请培训教师讲解试卷,指导示范,总结工作,这样既了解了大家前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又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而且,主管部门应当将考核成绩作为评优的依据存入管理档案。
参考文献:
[1]褚可邑.21世纪中国人口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中国统计,2000(8)
篇8
关键字:孝心服务;社会和谐;对策研究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国传统孝心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构建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的基本思想及行为基础;是针对老年人群体所施行的孝心服务的核心价值要求;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本质需要。
所谓敬老、养老、助老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实际行动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抓好孝心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特别要关注那些健康不佳、生活困难、缺少照顾与陪伴的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够生活的健康、幸福、快乐、享有尊严。社会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要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政策、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管理、搞好孝心服务、创建和谐稳定环境。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和地方针对敬老、养老、助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敬老、养老、助老为主要内容的孝心服务在城市里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但目前在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农村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严重。
1.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群体与有限的活动场所和养老保障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在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所必须的医疗、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专门的工作人员则尤为缺乏。
2.一些单身和因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还缺少应有的陪伴和照顾,而对于独生子女和农村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则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3.城乡老年人群体队伍快速增加,而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文化研究目前还不够普及和深入,尤其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在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持续和不断的深入。
4.目前在城市和农村,有的子女对老人不孝、不敬,甚至有冷落和遗弃老人的现象。
5.许多老年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根据笔者2010、2011两年在大庆农村的调查情况来看: 69.23%的老人感到空虚、62.82%的老人感到寂寞、58.97%的老人感到焦虑、41.02%的老人感到孤独、16.01%的老人每天感到不快乐等。而目前社会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安抚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展开。
6.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平均学历为高中,甚至有的还达不到高中学历。并且缺乏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工作人员普遍知识不足、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当前敬老、养老、助老服务对知识、文化素质的要求。
7.农村老人健康状况较城市老人要差一些。从笔者在大庆农村调查的情况来看,有76.02%的老人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而许多老人看不起病、不看病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认识滞后、工作被动
有效实施好敬老、养老、助老的关键在政府部门。有人认为养老服务是只有经济投入、没有经济回报的事业。如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下面听上面的、认识不统一、办事不主动、思路不创新、重城市轻农村的被动局面,并且抱有观望、等待的态度,上级给什么政策就办什么事,不能有效、自主的改善敬老、养老、助老服务中面临的被动局面。
(二)政策投向不平衡
由于政策本身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在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方面对城市的重视与投入远远高于农村,造成了农村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方面所必须的费用、人员、医疗、康乐等基本条件落后的局面长期以来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经费投入有限,使得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严重不足,老人必须的敬老、养老、助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优化。目前,即便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而使得养老机构有限、服务模式不够完善,根本无法满足更多老人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而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更为严重。
(四)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模式不够完善
当前由于原因服务模式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空巢、独身、病瘫、困难、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心理援助、以及有效照料方面的需要,而子女多忙于工作,也难以全身心的照料或照护老人。
(五)对敬老、养老、助老服务宣传教育不够持续和普及
如今,人们对敬老、养老、助老多依靠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靠深入、持续、广泛的宣传教育,而在农村,这种宣传教育尤为缺乏。虽然多数人能够做的比较好,但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敬老、养老、助老观念正受到冲击,难免会出现一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现象。
(六)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模式研究比较薄弱
目前针对性的研究多是由当地老年学学会年初提供研究课题,之后由各单位从事老龄工作的人员随意自行选题,自行研究。没有经费,多数人没有能力深入到实际中开展系统的调查和数据采集,有的人搞研究仅仅是为了自己定职称、或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所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应用价值很难得到保证。
三、对策与方法
抓好敬老、养老、助老服务的关键是要领导重视,制定和落实好有关政策与措施办法,通过敬老、养老、助老服务为广大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医病、出行、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困难,以使他们快乐生活、身心健康、安度晚年。
(一)加强敬老、养老、助老服务领导
对于敬老、养老、助老工作,有关部门应有较高的认识和强烈的意识,这是有效落实好敬老、养老、助老服务的关键要素。有关部门要在具体工作上做到项项有人管、时时有人抓、件件有人做,相关的工作要延伸到偏远的城市社区和缺少敬老、养老、助老服务基本条件的广大农村。
(二)创新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模式
针对空巢、独身、病瘫等不同情况的老人,可以采取以下不同服务模式。
1.成立针对敬老、养老、助老的综合公司。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要,服务公司为老年人提供即时、定时、短期、或长期的家居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服务项目包括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服务公司的准入标准和规范要求则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2.建立全天陪伴式服务机制。针对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料的老人,在征得本人和子女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服务公司、家政公司或社区居委会采取有偿全天陪伴式照护。
3.建立时段陪伴式服务。针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或亲属某一时段没有时间照料的老人,可以采取有偿时段居家陪伴式照料或照护服务。
4.快乐互助式服务。在社区和村屯里可以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牵头动员组织,由数个老人自愿的组成快乐互助服务组,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动实现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定点陪伴式服务。老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有关服务企业或机构采取有偿定时上门服务,或采取无偿互助式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子女因工作或其它原因不能亲自持续照料、照护的病瘫、困难、独身、和失能老人。
6.心理安抚式服务。在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屯,设立专门的老年人心理安抚服务室,主要帮助老年人排除不良情绪。该项服务的工作人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在职人员、或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当地老年人。
7.建立社区托老所
在政府还没有能力开办社区托老所的情况下,应鼓励有条件的个人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在社区里开办托老所,重点为空巢、独身、病瘫、困难、失能等老人提供有偿服务。
8.建立无陪老年关怀病房
依托当地医院的自动化设备和护工成立无陪老年关怀病房,对各种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肿瘤终末期等有医疗需求的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老年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智能数字化管理,通过中央监护系统与医院的互联网网站相连,病人家属还可以实现随时的异地视频探视。
(三)加大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要抓好敬老、养老、助老服务,要改善城乡敬老、养老、助老服务不平衡的现状,就要制定落实好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资金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四)尽快改善农村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老人在村屯能看病、能读书、能娱乐、能健身。要让农村老人与城里老人享有同样的尊严、自信、健康、和快乐。
(五)加强敬老、养老、助老服务宣传教育
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政策指导等,广泛、持续、深入的教育年青一代必须承担起敬老、养老、助老的责任来,要通过宣传和监督在社会上营造起敬老、养老、助老光荣,嫌老、弃老可耻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敬老、养老、助老成为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六)加强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模式研究
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好敬老、养老、助老多种服务模式的研究,要有计划的组织专家深入城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要将研究所取得的方法、理论等成果尽快进行推广,以使其在敬老、养老、助老服务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79-04
1881年法国学者首先提出“社区”一词,并定义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有,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992年联合国第47次大会通过的《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八项目标中的第三项即为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顾,并组织由老年人参加的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把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的社区服务作为发展目标。[2]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加快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为老龄社会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各地也积极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推动居家为老服务发展。大力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构建居家为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2009年底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国家发改委重视加强地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财政部安排10.8亿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支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员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3461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325万人,占企业退休总人数的73.2%。卫生部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将老年护理院建设标准纳入编制项目计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联合开展的“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为老年人提供了超过7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宁波在推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不断完善
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区别不同老年人,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实施不同的养老服务补贴及服务内容,有力推动了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福利机构给予5万元的启动经费;而对已入住民办福利机构的救济孤老,每月除给予500元的托养费和143元的基本医疗救助外,还按每人每月483元的标准对机构给予住房补贴资助。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拨付经费350万元,为1300多位老人购买了服务。重庆市渝中区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补贴的标准,规定:凡7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子女的困难老人,每户每月享受2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60—69岁符合以上条件的,每户每月享受1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补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折算成服务时间由社区护理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对现金折算服务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如陪同散步、聊天等日常陪护为每小时2元,代购物品、代交水电费为每小时3元,做饭、做清洁等家政服务为每小时5元等。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并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但调查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配套设施不齐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所交费用与享受到的服务不成比例等,影响了老年人的热情和生活质量。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
(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
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与服务短缺的问题。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老年人设施,在社区空出一个地方作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挂了一块类似“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的牌子,但由于设施过于简单,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致使许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流于形式。更离谱的是有些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了“年轻人活动场所”,有的成了歌舞厅、游戏室,也有的成了商场、门市房。[3]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培训
近年来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专业标准,普遍雇用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合同工或临时工,或是出于照顾,吸纳一些下岗女工,在观念上认为这类工作本身就无多少学问或技能,更谈不上专业培训了。其实老年人较婴幼儿和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更需要专业护理,更渴望体贴入微的温情,照料老年人决不仅仅是个住宿、衣食问题,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只有专业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服务不专业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患病率上升,器官功能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很多社区在这方面的设施很简陋,只有简单的医务室,没有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更没有相关的科室设置,不具备医疗急救和提供专业护理的能力。
(四)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不够丰富
老年人在离退职以后,生活时间结构起了转折性的变化,需要以合理的消闲来调节及弥合他们因离、退职以后带来的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多数老年人而言,除了要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养老享老,并且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呈现个性化的趋势。可在这些方面绝大多数老年社区服务内容比较缺乏,除了一些诸如麻将、牌类等简单游戏之外,高品位的文化服务比较少,例如人文艺术、花鸟虫鱼、学习交流等。以至于许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感情寂寞和无助的心理,不利于老年健康。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政府需要立法规范老年服务行业,使社区养老服务从营业资格、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和质量、服务收费以及免税等优惠扶持在政策上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重视对低收入者的关怀,给予政策倾斜,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需要从直接的社区福利职能中退出,改变管理责权和手段,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推动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4]政府只需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福利监督办公室,定时对其账目和服务等进行监督和评估,使社区照顾真正能给老人带来实惠。
(二)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管理、人才和服务的专业化
在民政部门的协助和监管下,各个社区都需要组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所有事务负责,在常规物业管理、日常社区服务?穴如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雪以及社区文化服务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着重打造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职助老工作人员,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专职培训与正规教育,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人员,相当于高级管理、咨询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生理、医疗等方面的咨询,尤其是主治医师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认证:护理人员也必须受过专业护理训练;另一种是经过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具体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护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社区内原有的非专业劳动力,也需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只有经过这类专职培训,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进入社区服务老年人。同时,要处理好志愿者与专业工作人员的关系。志愿者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和让人尊重的力量,但是,大部分志愿者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宜让他们担当护理工作,最适合他们做的是与老年人精神陪护,给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活力。对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应在营造家庭气氛与手足温情上下工夫,多给参与者一些宽松自在、心舒气爽的切身感受。
(三)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便利需求、补偿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社区应从以下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其服务策略。
1.提供便利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活动不便,便利需求是老年人第一需求,社区服务首先应提供各种便利设施。
建立老年购物中心。老年购物中心应该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购物中心,要根据老年人需求特点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买到各类生活用品。比如在饮食上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在服饰上老年人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同时老年人体力差、眼神差,因此应增加现场销售服务人员,向老年人耐心介绍产品,帮助老年人运送产品等。
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机构。老年人往往会存在身体不适,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就医难的问题,挂不上号、排大队等现象处处可见。对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看病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此,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年康复保健站等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就可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同时对于一些大病重病,医疗保健机构能提供到社区外就医的各种服务。对于有条件的社区,政府应该提供各项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就近建立专业的老年医院,为社区及周边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医疗保健机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老年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健康寿命。建立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建立家政服务体系。对于行动有困难、存在较严重病症的老年人,家政服务必不可少。服务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人员也有特殊要求。家政人员不但要掌握一般的家政服务技能,同时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掌握常见老年病的医疗护理方法。
引入智能化设计。在社区引入智能化设计,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的通讯传输、高效率的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与社会的共生性,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彻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5]
以老年人家庭为单位,在住宅内部采用先进的家庭网络路线,将所有的家电?穴电视、空调、家政安全系统等?雪相连,以无线或有线方式组网,完成对室内诸如盗窃、火情、有毒气体等的监测,同时控制各种电器、门窗等。室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穴紧急病人、入室盗窃、失火、煤气泄漏等?雪,各报警器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警情发送到主机,主机判断警情类型后,自动拨号通知相关的部门或小区接警中心,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特定身体条件,自动选择调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强度以及无障碍程度等室内环境,从而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太网技术局域组网,实现网络与手机相连,老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遇到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接与呼叫中心联系,寻求帮助,使社区呼叫系统成为老年人名副其实的贴身“电子保姆”。
2.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实现老有所乐。在保障老年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过去,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强,老年期的神经症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又有增高的趋势。要具有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必须调动老年人的内在心理潜力,保持老年人的智力,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中心要根据老年人特点提供合适的文化娱乐项目。中心提供的不仅是设施、场所,更重要的提供的是活动的氛围、伙伴。
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需求,同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娱乐技能。
3.提供平台,实现老有所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在我国,退休年龄一般是女性55岁、男性60岁,现在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不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还具备一定的工作实力,他们同时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力资源群体,尤其是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然而很多老年人苦于面子问题或信息渠道问题无法找到继续发挥才能的机遇。社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使各类人才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各自的优势实现再就业,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外,针对我国贫困老年人比较多的现实,可以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极大程度地实现老年人的事情老年人办。这一方面能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求,同时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既消除了寂寞,又减轻了养老负担。
4.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实现老有所属。退休及空巢给老年人造成归属感的丧失,同时伴随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心理会趋于消极、被动,容易封闭自己,生活天地会逐步缩小,孤独感增强,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得以实现。这一推动力就应该来自社区组织力。
设立老年沙龙、协会等各类组织。如建立旅游协会、登山协会、老年互助协会等,通过会员资格的认可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设立老年婚介所。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有人陪伴。伴随家庭日益小型化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会明显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推动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不可缺少的服务内容。
(四)保证社区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收费
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要置于民政部门的监管之下,包括社区服务。建立好民政部门与社区服务中心以及老人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情况,保证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各地政府在给予各社区服务中心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同时需要对社区服务收费出台一个标准,提供价格指导,让老人根据各自的情况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各项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夏学妾.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福利制度的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6).
[3]翁醉.老人住宅亟须发展更新[J].中国房地产报,2002,(10).
篇10
一、社会实践背景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三)文化娱乐条件
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村民思想观念、政府组织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娱乐,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相对枯燥,条件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属于后者,但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1、现状
从硬件设施来看,该村建无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乒乓球台,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从软件来看,通过村民反映,本村过去有腰鼓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从中有一些具有唱戏、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队处于解散状态,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无人引导,村里文化活动并不活跃丰富。农闲时,住的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一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牌,这些活动虽无大害,但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参与任何娱乐活动,这极易造成思想封闭。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该村文艺活动之所以行不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缺少合理引导。作为政府,对村民文化活动这一块重视相对不够,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据村民反映,文艺队解散后器材归个人所有(而其不能调动村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作为村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消减,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②人才断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③精力有限。该村一种植业为主,玉米、花生等种植需要人力精力,农活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参与于学习文艺活动。对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无精力去做。
④认知和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信息相对闭塞,封建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或多或少地给农村文娱事业带来阻力。
三、农村养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为例)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养老是人口老龄化之后中国凸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行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包括乡镇企业职工)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分析这几种形式的不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目标。
由于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相对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下,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很坚固。结合朱寨村实际,我认为家庭养老是适合该村的养老方式。这主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人力资源丰富,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贯彻多年,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时,中国农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顾方面很欠缺,而社会化养老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家庭养老成为首选。此外,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国农村养老机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得到与家庭养老一样的精细照料。家庭养老仍然是为中国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补偿精神空缺的最佳办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影响,即家的观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观上,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是优于社会化养老的。
当然,家庭养老对有子女家庭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进行社区养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给与关怀,如建养老院等)。
(二)实际操作
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村两委,一要加大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相声等形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使村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意识。要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树立典型。该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但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二要真说实干,做出成效。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成立老年人组织(如刚刚建立的老年人协会,还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组织)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给村民进行培训。鼓励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加强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的关爱,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要对家庭不和谐的进行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