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学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教学技能培训

篇1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在各地展开,在原有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做了新的培训模式的尝试。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一复杂的工程做出实践的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机构及培训者提供参考建议。

引言

根据教基[2005] 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2] 我国启动了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5年首先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试点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到2007年底,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完成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和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使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宗旨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一般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在各地展开,培训的模式一般是集中授课,时间为6天(3个周末或连续6天)。这种模式培训效果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的过于繁重,如果花费连续6天或3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来改善这种状况。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模式尝试

1.新模式概述

以何克抗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为例,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验班是这样进行的。 2.新模式的准备工作

(1)硬件、软件准备

学校已具备教师教育网的资源,如录课系统的硬件、软件,放置数据的服务器,接通的教师教育网站。录课的硬件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等硬件也已经具备。录课系统的软件功能十分强大,摄像完成后能自动生成课件内容画面、教师画面、目录画面三个画面组成的三分界面。

(2)教师准备

学校有8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级教师。教师一同举行研讨会,研讨新模式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章负责,即每位教师负责2个模块,进行分头备课,做到精益求精。

(3)技术人员准备

针对新模式的环节,专门配置了两名技术人员,负责摄像和教学内容网站制作。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摄像、网站开发制作,如在网站上学习时间统计程序的开发、记录每个登录网站学习教师的学习时间等。 "

(4)内容准备

以上准备就绪后,就是授课内容的准备了。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承担的讲课内容,进行集中授课内容的录制。录制完成后,由技术人员将自动生成的录像内容网页连接到学校教师教育网站上。

3.新模式的实施

准备工作完成后,下面就是具体的实施了。 (2)下面的周一至周五几天时间,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网络学习。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的空余时间按照所分配的用户名、密码登录指定的网站,观看录制好的第3模块、第4模块、第5模块、第6模块、第9模块的视频内容,并完成这几个模块的作业,记录遇到的问题。

(3)第二个周六、周日集中面授,完成省下的第7模块、第8模块、第10模块的内容。解决通过网络自学的第3模块、第4模块、第5模块、第6模块和第9模块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遇到的问题。

4.新模式的优越性

通过新模式的使用,有下述优越性。

(1)减少了集中面授的时间。整个一期的培训时间由原来的6天减少为了4天。这样,使工作繁重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多两天休息时间,减轻了学习的负担。

(2)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在学校的一周时间里,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第3模块、第4模块、第5模块、第6模块和第9模块的内容。其实,中小学教师不仅在培训期间可以学习这几个模块的内容,而且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登录网站重复学习这些内容。

(3)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前期做的很多准备工作,在后期的培训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整个培训过程少了两天的时间,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4)扩大了受教育面。网站里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以登录网站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的同事也可以登录网站学习。其他中小学教师,只要申请一个用户名,也可以学习“在线学习网站”里的教学内容。

5.实施中的问题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在新模式尝试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没有在线交流系统,导致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有问题只能在下周面授时间提问解答。

(2)个别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因网速慢,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个别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没有登录网站进行第3模块、第4模块、第5模块、第6模块和第9模块的学习。

6.进一步改进的办法

根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1)增加网络学习的在线交流系统,可以方便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主讲教师及时解答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在视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教学课件,解决视频网上传速度较慢的问题。多媒体课件打开的速度远比打开视频的速度快,这样,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内容学习,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

(3)增加每个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时间统计系统,这样可以统计每位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学习时间,从而判断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是否进行了在线学习。

篇2

本文将慕课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基本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将慕课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以及“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将慕课利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通过音视频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慕课;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Web时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信息,或者在闲暇时候进行娱乐,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青睐,各种在线教育视频网站,网络公开课也已经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中。自从2012年之后,人们往往将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称之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音译过来就是“慕课”。

二、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医生对于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创术、处理以及查询,从而有效的达到异地疾病的诊治、医学远程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目标。利用慕课涉及到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有病理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牙科学、医学影像以及咨询和会诊、手术示教等学科。慕课是医学院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岗位后终身学习知识的一个方便途径,也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慕课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和认可,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审视它给我国医疗领域制度变革、诊疗水平提升、就医条件改善,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优势。

(一)远程医学教育领域纵观国内外医学慕课的发展进度,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中国因远程教育起步比较晚,慕课尚存在着体系不成型、医学教育理论不完备以及远程医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缺陷,使得现在慕课在我国还处于课堂搬家、黑板搬家、书本搬家以及形式缺乏创意等状况,还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习较为被动以及不注重效果等等,这使得慕课跟传统教育模式相差不大,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网络普及慕课的信息化所带来的进步和创新。

(二)临床医学模式领域医学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但是这些模式跟慕课在类型和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特别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其差异更为突出。现在,对慕课医学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模式包括:带徒模式、器官系统模式、问题学习模式以及临床表现模式等,这些模式既相互独立,又交叉渗透,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能尽快地接触临床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培养沟通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领域本文的重点是阐述慕课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的重要性,从临床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察远程医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现有医学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行为主义来学习理论指导,然后对医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过于强调现在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忽略了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临床技能培训视为一个教学行为模仿和修正的过程,故影响了临床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修正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构建认知的过程。主要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提供示范,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示范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由于现有的临床技能培训实践机会较为缺乏,临床能力培养缺乏序贯性,而现有的临床教学训练大多以音频和视频的模拟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一对一的操作,这就大大限制了学习者的参与范围和其积极性。慕课可通过网络技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人体器官的各个模型,为医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形象的三维模型;并且为真实的手术训练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还可以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交互以及协同作用。鉴于目前临床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外科医生培养方式、虚拟手术培训和计算机仿真培训等方式,慕课传授医学技术的方法并没有得以推广使用。

四、总结

由于现代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新的挑战,不管是在医学教育还是临床见习或者实习方面,其主要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现有的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了现代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模式以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进退得失,将相关的医学教育理论进行重新梳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慕课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技能培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广大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培训方法,也为我国利用网络慕课来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郭,陈学飞.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技能;技能训练;教师教育

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仅仅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是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教育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的,现代教师的教学技能应当在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充,形成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例如,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育的规划,称为资讯科技教育总计划(The 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该规划认为未来教师技能的焦点将集中于思考、学习和交流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则是获取上述技能的关键途径。①因此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技能培训应进行改革,确保所有的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一、现代教师教学技能

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②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并且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教学传统和分类思想的差异,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却不尽相同。其中,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一书,从三个侧面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分类系统:③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1.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2.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3.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其中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可以分解成:教学口语技能、板书板画技能、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情感交流技能、媒传技能。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可以分解成:导入技能、讲授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可以分解成: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测验编制技能、听课评课技能

本文认为现代教师教学技能是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新的内容,包括:语言对话技能、情感体验技能、创新技能、反思实践技能、教学交往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程评价技能。传统的师范技能训练模式如见习实习、微格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三笔字简笔画训练等均不能使师范生获得以上新技能,基于网络教研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行动研究,是由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实践和研究,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探索原理的方法。本次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学专业05级本科1班,共59人。

(一)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参与网络教研,个人计算机是必备的工具。目前,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以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学专业05级本科1班为例,到了大学三年级,超过90%的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所有的学生寝室都有计算机。并且,所有的培训对象都学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都使用过不同形式的网络资源,都会使用qq聊天工具。由此可见,学生参加网络教学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技术都没问题。

(二)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目标

1.通过在UC房间说课,播放录制的微格教学录像,UC房间的其他老师或学习者的反馈意见,获取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媒传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语言对话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

2.通过教研论坛、群邮件或群空间等工具分享、讨论受训者或他人的教学设计,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等。

3.通过UC房间,观摩名师课堂的录像,聆听一线教师评课、议课,并上麦交流自己的看法等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听课评课技能等。

4.通过教学研讨qq群提出问题,结合资深教师的回答和反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

(三)网络教学技能训练的操作模式

1.准备

网络教研的工具有两类,一类是同步互动平台,例如QQ教学研讨群,popo,UC教育房间,TQ,MSN等;一类是异步的平台,如论坛,博客,群空间,群邮件,教学网站,远程教育平台等。在实际使用时,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几种配合起来使用。本文讨论的(用来作为师范技能训练的)网络教研的工具主要是指QQ教研群―论坛―博客―UC视频聊天室的组合。

活动前先建立班级qq群,例如湛江师范学院05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班的群号是:17330691,负责教学技能培训的老师是班群的管理员之一。培训学生安装并会熟练使用UC视频聊天工具,动员受训者安装带有话筒功能的耳麦,为上麦交流做好准备。培训可以由负责教学技能培训的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讲授,学生操作实践。也可以通过教研群或UC房间,资深的老师对群成员或聊友进行培训,如:教育交流中心B―数学苑――群里昵称为欣醇的老师以下信息对群成员进行培训:

欣醇(594002824) 19:51:34

UC【空中课堂】10月16日研讨:《“厘米、米”等怎么教学?》

进入[空中课堂]的途径

1.先下载UC,这是下载的网址:download.省略/uc_download.shtml?1

2.申请一个号码

3.进入空中课堂的途径:点击UC窗口左下角的“聊天室”――进入“聊天大厅”――点击“查找”――输入“空中课堂”――进入。

或点击UC窗口左下角的聊天室――进入聊天大厅――合作专区――合作免费教学专区――中国教师在线――空中课堂。密码:369

2.组织和指导

教师事先了解各个教研群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和,UC房间,主题,主题帖的网址等),如:搜集好关于本次活动的资料,了解活动的主要参与成员,让学生在活动前对活动有所了解、有所准备、有所选择。

3.活动方式

QQ教研群-论坛-博客-UC视频聊天室的组合的一般活动方式是:(1)日常交流。通过QQ教学研讨群在线交流;群成员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日志、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挂在群空间、论坛或博客(自己的或他人的)里随时供大家学习或讨论。(2)UC活动。每周每个教学UC房间至少有一次活动,时间是固定的,话题的提出者负责组织全体参加者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地研讨。每次网络研讨前,相关人员会通过QQ群消息,通常提前一周让老师们作好发言准备,让大家都经过思考,讨论起来会更有深度。每次讨论都会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能对大家的发言作出及时恰当的点评,并引导大家讨论的方向。每次讨论完毕,主持人都会把当晚的讨论整理好,在最短的时间内放上教研论坛或博客上,以便让其他没能赶上讨论的老师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4.管理和监督

由于网名和真实姓名不一致,而且网名可以随意更改,因此通过点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已成为不可能。而且每位学生上网交流的时间和内容也不相同,这无疑会给管理上造成困难。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训练就会流于形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和方式,记下每次参与正式教研活动的时间、主题、主要参与者和主要观点,写心得体会,每月交一次,指导老师审阅,并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

5.学习结果的评价

通过组织书面测试(例如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或者行为测试(例如:评课、说课、试讲、实习等)了解受训者在知识或行为上的变化,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培训的策略和方法。

三、经验与问题

(一)经验

经过一年的尝试,我们初步探明了训练的操作模式,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一)突破师资相对不足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一个专业可能有几个教学班,一个教学班一般超过40名学生,而一个专业的教学法教师通常只有1至2名,况且教师技能训练只能使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所以,师资是相对不足的。通过网络,可以借助全国有经验的教师的力量对高师范进行培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主动、便捷

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习惯单方面地洗耳恭听大学教师的讲授,多数学习都是被动的。通过网络教研的培训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由于网络是匿名的,因此学生可以比较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向一线的老师或专家学者在线请教。这种培训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全面

通过网络教研,学生可以与更多的资深的教师交流,同时得到多个老师的指导,因此修正的意见比较客观、全面。

(四)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Blog,用它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④因此,可以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基于网络教研的教学技能训练可获得大量原创性的资源,和教育实践经验。

(五)经济、便利

通过网络教研,减少聘请专家指导,预约时间、地点等迂回环节,而且得到的帮助都是免费的、义务的。网络功能的强大使得信息查询检索方便,编辑、整理资料简单,发表教研观点容易,和专家交流沟通快捷。

(二)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管理方面尚存问题

有的学员在受训时利用网络打扑克、闲聊QQ、浏览娱乐信息等,由于网络情景复杂、网络功能强大和使用的灵活性给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训练中管理和评价方面还须加强。亟须提升网络教学管理的技术水平以及开发教学管理系统,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进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组织与引导,营造网络课程与教学文化氛围。

(2)网络虽然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做到:

①教师先要对庞大的资源进行适当的筛选,然后推荐给学生,可以减少选择资源耗费的时间,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②尽快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技能训练的课程和编写相关的教材。

基于网络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探讨并不是旨在取代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如见习、实习模式、口语表达训练、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微格教学模式等。新模式和老模式只是各自培训的侧重点不同,在实践中相互配套应用效果更好。

注释:

①孙卫华.新加坡微型课程计划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68-70.

②李雅娟.教师的教学技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0,(3):100-101.

篇4

 

1 引言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但就现状来讲,我国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还存在着认识度不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安全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也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据调查,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完全或高度以来互联网开展业务,企业安全问题十分常见,大到企业商业机密,小到个人隐私信息。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决策者依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一个杀毒软件、一道防火墙、一个IT部门,就可以完全解除这种风险存在。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安全指标通常是个未知数。

 

此外,信息安全人才短缺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企业逐步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体系构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信息安全人才是异常短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人才始终是根本,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为适应信息化时展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时代催生的全新职业导向。当前,全球各国都急需业务能力过硬、综合素养较高的信息安全人才。拿美国来讲,信息安全人才供需比为1:4,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是惊人。据最新的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截止2014年,我国高校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才仅仅103所,而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是少得可怜,总人数不到50个,而每年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不足1万人。由此可见,人才供需存在着严重失衡。

 

但是,人才需求与人才数量是不能划等号的,信息安全教育因其专业独特性,企业在信息安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安全人员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等。可以说,面对社会认识度不足和信息安全人才短缺等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体系构建

 

3.1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服务安全技能、病毒分析与防御和安全审计等方面,这是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特征,在充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适用性。

 

首先,合理选择培训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安全职业的全面分析,并基于信息安全的职业导向,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然后针对具体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病毒特点与机制、安全数据库设计、扫描软件的使用、安全审计的基本概念、Web应用服务等。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行业对安全信息保障的不同要求,构建灵活、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块,并将其分为前导性模块和独立性教学模块,前者主要是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法规,后者则主要上述所讲的不同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课时与顺序是由教师自行安排的,以更为全面的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个性需求。

 

3.2 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组织要在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此外,要成立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安全信息人才技能培训进行质量管理,以确保其高效、规范、合理地开展。各级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机构要负责组织和知道相关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制定培训标准、发展计划,指导运营使用单位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确保上级政策的全面贯彻与执行;而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安全人才按计划参加具体培训活动,同时保证经费投入。

 

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做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档案管理,不仅是技能培训规范化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对培训教育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教学经验总结和管理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具体地说,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培训规章制度资料管理、培训理论教材管理、培训教学计划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培训辅助资料管理等。在培训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并成立专门的资料库,以便后续的开发与利用。

 

3.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做好实训教学,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者所占比应为4:6。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并结合重难点进行考核权重的合理分配,如操作系统安全和网络应用技术都是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因此其考核权重各占6%,数据库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5%,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法规和密码技术是需要理解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2%,而剩下知识点则可酌情分配。这样一来,就构建了层次分明、灵活性强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信息安全人员理解信息安全的内涵,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培训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构建。培训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培训考核情况的监督、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对档案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督、对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的监督等。而培训的质量评估。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结合相关制度标准和发了法规,合理制定质量评估标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质量评估,是一种对培训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可通过直接评估、间接评估和现场评估等形式,对参训人员的行为态度、学习效果、实际改进等方面展开动态评估。可以说,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为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为提高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降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本文初步构建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教学体系,希望能够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提供实际帮助。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加强创新,不断探索,以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5

一、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规模、层次和质量上抓好落实,统筹全处劳动力转移就业。

2、主要目标:2012年全处开展劳动力就业指导1000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70人,其中职业资格培训160人,专项技能培训110人;劳动力创业培训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人;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劳动力预备制培训15人。

二、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服务网络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动态管理台帐等全部纳入网络管理,拓宽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畅通与劳动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连接,并将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村。融入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市、镇(街道)、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信息系统。

4、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立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在全处每个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每村配备一名兼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部由村计生主任兼任),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做好本村的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对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实行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同时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服务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服务农民、方便农民、就近培训、促进转移的整体思路,加强我处成教中心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我处资源和产业优势,把我处成教中心建成体现农民教育特色,针对性、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6、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由成教中心安排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就业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向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传授择业方法与技巧、法律法规等知识,及时办理《市劳动者求职证》。

7、强化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教中心要明确培训重点,针对我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突出创业本领培训,实现由打工型经济向创业型转变;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由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提升培训层次。按照培训办真事、农民得实惠的要求,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转移模式,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好,让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增强其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针对农民实际需求,今年举办4个实用技术培训班:海参养殖(20人)、网箱养鱼(20人)、水产品加工(20人)、服装缝纫(50人);4个职业资格培训班:车工(40人)、汽车修理(40人)、电焊(40人)、物业管理(40人),确保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

8、加强对技能培训的监督管理。按照培训程序做好开班、办班备案,严格档案基础管理,按照开办培训过程整理装订档案,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标准统一、资料齐全、规范完整。

9、搞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个人申请、村审查、社会公示、街道确定”的原则,落实好培训对象,搞好人员登记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档案基础管理,发放《市劳动预备人员证》,为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提供方便。

10、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但尚未创业人员,举办1个创业培训班(30人),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要组织好有关人员,抓好学员管理,搞好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帮扶劳动者成功创业。

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服务层次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网络教育

1、网络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教育自20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猛地发展,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已初具规模。目前,仅面向中学生的网校,全国已有200多所,注册的学生数已达60多万。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国目前已经形成: 高校以网络学院为主,中小学以辅导网校为主,IT培训,会计培训,认证培训,职称英语培训等在网络教育这一方面都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格局。

就目前网络教育的整体形势火热的情况而言,职业技能的网络教育明显冷淡,针对于职业技能这一领域的网络教育可以说属于空白地带,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找不到一家成功的职业技术网校,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职业技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以纯理论方式完成网络教学任务。第二:技能实践需要投入大量的实践设备与实习场所,特别类如:数控加工,车工,汽修,模具类专业工种,仅设备的投资就需要几千成之多,一般的网络学院无法突破基础投资的限制。第三:师资无法进行持续的保证。当前网络上流行的社会类网络教育,如“IT培训,会计,英语类课程”,师资方面均可以采用临时聘用、聘请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技能人才,特别是达到技师级别的师资人才,却需要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这一点也成为职业技能网络教育一道屏障,一般院校和社会投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2、 学校和社会对开展技能类网络教育的迫切需求:

(1)拓宽职业技能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教育资源具有的一、分布广泛性,二、形式多样性,三、快捷性,四、共享性,五、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使学员非实时异步式点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每年全国毕业上百万的技工人才,这些人才随着工作的经历变化和社会对于技能人才需要的变化,也迫切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并且需要通过认证来证明自身的实力。以获得更好的待遇。

(3)我国是职业技能教育的资源十分不平等,沿海地区和工业发达省份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需要大批的技能人才,仅仅依靠当地有限的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教育形式来提升资源不发达省份的人才素质。

(4)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特别对于高级技能的人才缺口已经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当前的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一般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投资用于员工的技能培训。社会上又招聘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面对这种局面,“职业技能网校”的网络教育顺势而起,为加快全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当开拓者。可以先行试点,然后把获得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

3、职业技能网络教育的经济分析:

项目的经济收益分析有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和社会收益三个方面:

1)直接收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职业技能网校”初步预设7专业的网络课程,分别是:数控、模具、汽修、钳工、电工、物流、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 每个专业都按国家职业等级要求设立五个级别(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广大的网络学员可以通过手机,网上支付,购买学习卡,学分卡等方式选择学习的专业和技能培训课程;保守估计每年参加网络学习的学员有5000个,7个专业就有35000个网络学员,平均每个学员购买的课程花费为500元, 这样每年有1750万元的直接收益。 第二方面:学员学完网络理论课程学习后,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技能鉴定和考核证书认证,学员通过网上报名,再由学校统一组织集中面授和考前强化训练,参加考试和技能鉴定。每年仅按30000人参加本校组织的全国技能鉴定考证,仅鉴定考证办理这一个方面可以从每个学员那里收益200 元,使职业网校的技能鉴定所财政每年增收600万元。另外的网校学员集训和面授的费用因为考虑到实习场所的使用、用料消耗和教师的培训工资支付,这部分学员收费未计入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由于网校的开设可以满足职业学校与当地技术学校的学生自主式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减少20%的教师教学课时费用。而抽出来的这一部分师资力量正好可以充实到网络学员的短期实训教学中去,更好地为网校学员做好考前辅导和培训,提高网络学员考证的通过率。 第二方面:通过网校网络教育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约每年学校因为招生和毕业生推荐就业所花费的费用,约20万。

3)社会收益:每一个“职业技能网校” 网络学员仅需要花费少量的学费,就可以享受到与在校生一样的优质技术和技能教育,为学员生存和就业条件的改善,个人竞争力的增强方面带来很大的益处。同时,随着这种教育形式的大力推进,必定为全国的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技工人才,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

4、 职业网络教育存在的意义:

1)“职业技能网校”依据全国诸多技工类学校的实力,打造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的品牌网校,进一步为全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2)全国技工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变化很大,各省的情况均不一样,而每年的毕业的高职和中职学生在经济发达省份却是供不应求,社会面对更对渴望学到一技之长的青年人,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拓展培养人才的渠道。

3)“职业技能网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为全国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军队复员和转业军人的就来,以及城镇再就业人员的培训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4)“职业技能网校”要为全国技工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出一种新的形式,以“网络课程+实训”的方式在全国推广。为国家在劳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作出应有的业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本状况 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

我校主要开展了三次全员培训。第一次是2003~2006年期间的“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其内容是Word、Excel、幻灯片的制作,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处理基本的文字材料和数字统计。第二次是2007~2010年的“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其目的是:(1)培养教师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教师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修改与制作,把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3)提高教师根据学科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第三次是2011年至今的“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这次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观课程”的概念,还提供了一套教学方法:主题单元计划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案设计。每一次培训都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方式

总的来说,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44岁以上的教师只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网页浏览的操作,不能完成简单的音频、视频的处理,不能结合所教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因此,我们对在职教师主要采用集中分批脱产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三种传统的培训方式。

1.集中分批脱产培训。把教师分批次集中,进校进行脱产全封闭式(吃、住在校)培训。

2.送教下乡。每年暑假,我校都要聘请各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到各个学区讲授继续教育课程。

3.校本培训。组织我校的教师定期到各个学区参加校本培训,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收集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在职教师网络培训学习方式

1.搭建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利用继教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教师培训平台,聘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讲课,让教师能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技能。建立继续教育的辅导主页,使教师能解决平时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网络培训平台由教师进行实名注册,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学习目标计划书。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记录、下载材料、学习反思、学习作品集。学习平台采用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有以下两种方式。

(1)人机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人通过电脑与学习平台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首先承培单位或教师把大量学习内容放到学习平台上,然后学员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练习,这能使学员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2)人机人的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平台或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让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展开讨论,迅速向教师反馈学员的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辅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教师的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短期脱岗集中培训宜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实时的离线展开,通过主页留言、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个人的学习可选用此方法)。

篇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1-02

成人高等教育与生俱来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教育模式,但受普通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影响,它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如何充分发挥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功能,力促其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亟须,这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有输送学历人才的补偿教育功能,但绝非教育的补充,更非可有可无。成人高等教育是特色教育,更重要的是从业者大学后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这是它贡献社会的强大服务功能。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它能有效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管理知识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途径,能依照专业属性直接实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

生源的日渐减少、学费标准的低廉、教育投入的不足、教学师资的短缺、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教育教学方式的滞后、教学质量的滑坡、质量监管手段的缺少、学习平台建设的落伍和社会声誉的低下,这些问题的凸显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迫使成人教育工作者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培植新常态,发挥新作用,做出新贡献。

三、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因素1.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内因

(1)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计划课程的融通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一致性。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一致是融通的前提,也可以说专业课程融通是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充要条件,离开专业课程融通谈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是空谈,更是无稽之谈,专业课程的融通当然也少不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但专业课程的融通程度完全取决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可制订相关的指导性专业课程融通标准,指导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

(2)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条件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完全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在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条件要求。在实现了专业课程融通的前提下,既能保证理论课的正常教学,又能满足专业课程对实习、实验、实操的要求。

(3)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设置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两者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要与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完全一致。只有这样,专业才是社会上受欢迎的专业,人才才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技能才是社会紧缺的技能。

(4)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融入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要足够支撑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知识的一致性程度。教材内容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短斤少两,更不能用盗版以次充好,在满足专业知识完全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前提下,理论性与实操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与专业性、美观性与实用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统一却是十分重要的,兼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做到既遵循成人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既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又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既有严格的理论知识要求,又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操功能,达到完全符合职业标准的知识融入程度。

2.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外因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它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

(2)“双证制”。它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允许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分发,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颁发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技能培训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学历毕业证是从业者系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是从业者具备足够专业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证明。

(3)“行业准入制”。它是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和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一体化国际市场,我国的人事制度逐步从学历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过渡,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已做规定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准进入的制度。“行业准入制”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就业制度迈入常态化、法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认证体系”。它是指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数据库、职业资格数据库进行网上认证的体系。特殊情况或由政府授权,委派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保部门的某个单位对认证者在网上进行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5)“双证管理制”。即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的管理体系。双证管理体系是指从业者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和职业标准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融通为纽带,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一致,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从业者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水平相互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同时持有的体制机制。

四、注重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1)科学拟定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要兼顾理论性,突出实践性,注重应用性,强化实操性,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研发机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的合理化建议,力促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完全符合职业技能准入标准要求,实现两种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互相融通,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留得住”“善管理”“精工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有高深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技能的传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可通过师资培训、内请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金牌师资库”,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技能素养,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与基层企业与生产单位的联系,让实习实训基地落地行业企业内部,深入生产线、流水线,真正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学习培训平台。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学习便捷、不限时空、形式灵活、开放自由、轻松愉悦、兴致乐向、反复演练、利于记忆的网上学习和考试平台,方便从业者业余学习,有效避免了工学矛盾。

(5)开展“双向互动,订单培养”服务。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送教上门、委托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专门人才。

(6)加强监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好坏决定成人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要把监管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用制度机制、监管队伍和措施手段,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达到职业标准的准入度要求。

(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联盟,走驱动发展之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已日益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拓宽思路,完善系列制度建设,建立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内外因素上下功夫,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盟,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便于产学研互相促进,教学与需求相互匹配,不断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课程融通作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准入要求相一致,校企合作、计划共订、教师互聘、课程融通、学分互认,证书分发、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驱动发展,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相互配合,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共同奋斗,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共同建造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新体系,服务当今经济社会,引领新常态,走驱动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璞琛.成人高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4,(8).

篇9

那么,是什么使这一切变成现实,武隆在远程教育上有何经验可供推广?

目前,武隆正在打造一个教育新项目――重庆市城乡统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试验区,该项目把教育全民化引进了农家。

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山区学校实现“班班通”。这一全新的教育品牌已在全国引起了反响。

探索远程教育新模式

把教育全民化引进农家

2007年,武隆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知识武隆,营造创新武隆,建设生态武隆,构建和谐武隆”四项战略部署,并把“打造知识武隆”放在四大战略首位。按照这一新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武隆县加快了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党员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步伐,不断深化全民教育意识,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体一位”。学校的远程教育和师资等力量,也在党政干部教育、农民素质提升、专技人才培养和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武隆县火炉镇,每逢赶场,该镇成教干部就将电视搬到街上,向当地农民播放养鱼、种烤烟等实用技术。火炉镇中心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被运用到农民变市民的技能培训上。同时,武隆县将远程教育与“贫困村信息路建设试点项目”紧密结合,通过安装卫星上网设备,开通贫困村互联网宽带等,将“信息高速路”修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学习,开展农民变市民的技能培训。

事实上,火炉镇的这种方式目前已扩展到全县所有的乡村。近年来,武隆利用教育资源网络,平均每年培训农民高达11万人次,平均每户农民都有1人以上接受了实用技术教育。

武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把教育全民化引进了农家,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远程教育应用的成果之一。在为农村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武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社会的进步。

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片网

从2003年开始,武隆县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投资620多万元,建成了光盘播放点66个,卫星收视点122个,计算机教室23间,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随后,武隆县又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在村完校以上的学校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了电子备课室,实施“班班通”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县基本形成了中学以“计算机+投影”、中心校以“计算机+平板电视”、村完校以“移动一体式多媒体”为基本模式的“班班通”,形成了“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片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为使网络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县教委把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通过举办赛课、说课、论文评审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与学科整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同时,县教育城域网通过卫星接收,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网上,供全县的中小学教师浏览、下载和使用。并充分利用好电子备课室,集中备课,资源共享,使远程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救护技能;大学生;平台建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0-02

一、国内外现状和趋势

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难性后果[1]。据统计,每年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暴力行为,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500倍,其中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汶川大地震伤亡人数374470人,死亡或失踪87150人。军人,学生,大批的志愿者战斗在一线,很多志愿者是临时突击进行救护技能培训,我们也心痛地看到,因为救治不当,大批伤员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压力[2]。这就提出了新的系列科学问题:救护技能普及迫在眉睫,如何进行培训,培训对象的突破性选择,培训体系如何构建,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价等。联合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20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灾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文告:长期以来,人们对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形成公众舆论[3]。美国的救护体系建设领先,源于猝死病人的急剧增加建立了被全世界接受的“生命链”理论体系,现代救护技术在9.11事件和飓风这种大型公共事件的救援中得到了较好应用[4]。我国救护体系建设、救护意识建立越来越得到重视,2008年国家设立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这样一个一级协会组织来关注医学救援和救援装备[5]。在部分省市的红十字会开展了一些救护技能培训,使得包括奥运志愿者,普通公众得到了救生技术的培训[6-8]。但是这些培训组织的体系性、绩效评价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我们看到我国目前高校在校生几千万,这是以后社会各行业的主体,尤其需要普及救护技能,并以他们为火种,带动全社会的救援体系发展。要破解上述科学问题,救护、救援技能培训将朝新的方向发展,建立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救护培训基地,开展救护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平台建设

1.与红十字会合作,建立正规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重庆邮电大学红十字救护技能培训中心是全国第一家高校专业救护技能培训中心,2008年8月正式成立,如今受训学员16期,共计4000余人。该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提出“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率”的建设思路,率先解决机构身份问题,获得重庆市红十字会高度认可,成立高规格培训机构。一方面获得了社会和学生认可,另一方面获得了红会支持,培训技术可以与时俱进。

2.构建专业讲师团。组成一只复合度高的专业讲师团。本培训中心专业教师包括全国红十字会培训资深讲师;重庆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专业讲师;重庆市急救中心急救课等临床医学专家;重庆邮电大学送国家红十字总会培训合格的培训师资。这样的人才架构,从队伍上保证了培训实力,学科结构复杂、学缘广的队伍特色也保障了救护培训这种多科性、实践性强的教学组织。

3.高效率的管理队伍。该培训班开办以来,学生反响积极,每年度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占当年学校新入学大学生数量的25%以上,而且部分教职工、特别是学生工作系统的辅导员、班导师也积极参加。因此本培训中心建立了优质、高效的管理团队。招生组织、学籍管理由专人负责,按照培训班分班班级,还配备班主任,对培训学员培训时间冲突进行调整和管理,确保每位学员足够、全程获得培训。

4.课程体系安排。根据最新救护培训知识大纲,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图1是培训内容和学时分布图,总共16学时,其中实践时间占50%以上。救护新概念重在强调救护的时效性、“生命链”体系,国际救援发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重在强调实践训练和临场观察;CPR重点强调操作手法的准确性;综合考核要求所有学习内容每个学员必须完整、熟练完成,强调实际技能,所有培训师资全体参与本环节教学。

图1 培训内容和学时分布图

5.训练设施完善充分。良好的设施是培训效果的保障。本中心获得重庆市红十字会提供大量的图文资料、电子课件、模拟人、担架、呼吸面具、颈托等教具。中心还利用校内外支持经费购置模拟人3套,达到每堂课、每小组(5~6人)都有充分教具使用。特别是比如对教具要求较高、训练时间长的CPR环节得到保证。

6.完善的管理跟踪机制。通过考核,学员完成培训后,颁发重庆市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资格证书,通过网络建立档案,对学员后期参与志愿者、救护技术使用等情况进行跟踪。目前已经收到学员在日常使用救护技能应对突发事事故案例10余起,在课堂救治突发晕厥患者2人,利用救护知识正确救治颅脑外伤病人1起,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讨论

在培训课程体系中,必须建立新的救护概念。新的救护概念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各个环节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和技能,成为“第一目击者”。要让培训对象建立及时、先进、有效的救护理念[9]。救护技术是大众必须普及的技术,从何时,以何种人群开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训主体,以大学生为特定人群进行研究,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10]。大学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在回家、上学、社会实践等各种社会交流途中,都可以展现良好的救护技能。瞄准救护技能培训重大的需求,可以以大学生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救护技能培训的知识体系,包括立体化的网络资料,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体系为救护知识教育提供新的参考。通过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协调,让本培训进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选课积极性。

通过几年培训班实施以来,本研究得到了重庆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还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料、评价体系、评价技术等领域产生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具有如下应用价值:①形成一套立体化涵盖字纸、电子、网络网站的大学生救护培训教学体系,并成功推广到高校使用。②形成救护培训效果反馈体系,评价培养效果。③切实提高大学生救护技能,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特色素材。④形成的教学资料、网络为红十字会和高校提供参考,甚至为行业救护技能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海琴,姜丽萍,杨晔琴,等.基于社区公民开展初级救护培训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5(10):2987-2988.

[2]李妮,王晓霞,赵璧.强化业务培训管理提高突发事件救护能力[J].护理杂志,2009,26(2):66-66,71.

[3]邵华.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培训的教学研究基层[J].医学论坛,2008,12(13):460-461.

[4]刘洁英.救护新概念在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2):155-156.

[5]廖全全,邹红梅,王从华等.新型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在急诊科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研究,2009,23(2):360-361.

[6]闫远杰,殷振瑾,郭洪杰等.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20-121.

[7]陈瑶,桂莉,顾申等.厉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对野战救护培训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9,(10):38-40.

[8]张亚卓,夏雪莹.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杂志,2008,25(23):74-75

[9]姚金兰.某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伤害的救护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