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4 00: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文化

篇1

然而,空言套话,永远比行动效率容易。复兴中华文化,大可拍胸脯承诺,拍脑袋决策。但中华文化如何“复兴”?首先,中华帝皇政治文化中,君臣主奴,家长威权,包括国人经营生意,不信外人,只信子女亲宠,内残互斗,凡事阴谋论。有人说是糟粕,有人说是“国情”,这部分倒不必卖力气“复兴”,一向根深蒂固,而且还加码上演。

除此之外,急待“复兴”的,大家都同意无非是琴棋书画,京戏昆曲之类的中华文化精华了。诗词、对联、中医中药、汉服、私塾,许多人满怀激情,这些传统精致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辟。国人看见洋人穿一套中山装而抱拳作揖,用流利普通话说一句“您好”,无不油然而生“怎么,连老外也会说中国话呀”的欣喜,从而减轻了一点民族自卑,提高自信,倒也不失为美事一桩。然而,全方位复兴中华文化的精华,真的那么可行吗?不妨评估一下冷酷的现实。

文化需要“载体”,犹如打水,总要一只木桶来盛载。首先。我国的传统建筑,亭台楼阁,檐瓦庭廊,就是中华文化主要的载体之一。广州的西关,北京的胡同,山西晋商的古宅,同里的巷陌楼台,宅门深处,古来多富贵人家。富而且责,中华精致文化,无论锦衣关食,诗礼风流,除了有钱,还不离一个“贵”字。

西关的大屋,就是岭南文化的载体了――厅堂花园,都要对联、书画、假山、盆景来装饰。府主是生意人,但士农工商,传统敬重士大夫,大宅的布置讲究,非要有文化气息不可。“文化气息”从何而来?有钱人家就会雇用一批清客,替他新建成的庭园取名字:漱碧阁、牵云亭,作诗成联,像红楼梦里贾政考儿子贾宝玉的才情,叫一批文人助兴。

还要延聘先生,上门教习,让小孩读诗诵经。老板的八旬老母生日,斥巨资贺寿,搭一座戏台,上演《贵妃醉酒》。每年中秋过节,张灯结彩,吃月饼、猜灯谜,无一不是文化的生活修养。

府宅中,下有长工婢仆,上有姑嫂妯娌,渐成大家庭的政治生态。几房女人,口和心不和,一起打牌时嘘寒问暖,背后互数长短。小孩在这种环境长大,就会见识家庭的人情世故厨房的伙夫,闺房的乳娘,又有一大箩筐的民间故事:白娘娘斗法海和尚,薛刚反唐,济公巧取华云龙,豪门的小少爷,东窜西跑,耳濡目染,钟鸣鼎食,丝竹传奇,中国文化的熏陶教养,一样都不缺。

中国人社会的结构,本来一向稳定和谐,有一个地主阶级,地主养了一批士大夫,本有一套自足的文化生态,承传千百年,直到民初,西潮东渐只要不拆房子,不斗地主,文化就不会沦亡,徐志摩从剑桥回来,游杭州六和塔,逛常州承天寺,灵感贯达中西,思绪澈通幽冥,、蒋梦麟、梁启超,都是博达古今中外的通人,王世襄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基人。

篇2

久久不翻看新闻,才发现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大作用。

目前孔子学院由原来3个国家3所学院到123个国家465所学院,这是世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我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传承,而今后文化的传承的责任已落在了我们的肩膀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连世界都如此重视中华文化,想想我们自己,成天在家无所事事,消磨时光,游戏电视占据生活,把学习置身与不顾,自问自己对中华文化了解一窍不通,实事惭愧,身为国人怎能对国学抱有可懂可不懂的心态呢?

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趁早醒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吧。

篇3

这些年来,中华文化屡屡被作为一种识别符号、局部元素点缀在各种表现形态之中,却在最近一两年开始转而呈现为一种气质创意,我们的特质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创意空间又是什么。它应该基于一种全面的考量:有关中华文明的创意从几前年局部的物理式的点缀,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化合反应。针对中华文化的创意实践这个主题,我谈几个观点。

创意时间上回归节气

文化是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中华文化的时间维度是什么呢?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气质和观念如何在现代创意中的彰显,如何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因此,我们的创意不再仅仅是中国红的颜色、青花瓷的元素的点缀,我们今天真正需要的是中国特有的哲学观念在创意空间中如何彰显。

农耕文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它不仅仅关系着土地中生长粮食,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关系着我们的规矩和归属。其实节气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我看来,美国的节日是从天上下来的,中国的节日从地里长出来的。中国过的是什么?过的是节气和秩序。比如清明,这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我们会慎终追远,送上对祖先和先辈的致意。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基督教国家的礼拜。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无论在工业革命之前还是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上教堂礼拜的习惯都不会停止。反观中国,节气是我们农耕文明的时代最重要的律条。它作为一种文明时间坐标的接续已经在当今出现了断裂。

这样,我们可以试着通过创意空间完成这种坐标的接续,可以在中国迅速走向城镇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原农耕文明的节奏与观念,此时节气更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大创意在局部空间完成的一种唤醒。

创意空间中回归禅境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由节气构筑在土地上,而土地之上则是中国人的山水与禅意。中国人的空间观念是自我永远在远山近水中悟得空的禅境。在中国文化中,山如德,水如智,提倡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如同山峦般有坚守;但道家的智慧则是上善若水,万物莫与之争,这共同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山水之德。而如今,先辈的智慧正在远离我们的生命,山水也在远去,离开了这些我们的创意就成了自恋的盆景。离开了这些滋养,再尖端的技术都成了空洞的载体,失去了内涵和根系。

禅是什么?禅不是各种形式感的堆砌,禅是一种空灵中的觉悟。只有将自己完全腾空才能感受这种空与静。而好的创意就是接续这种民族的血脉,并真正还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如果禅境本身能够还原到生活中,就成就了丰富的创意空间。

创意内涵中回归写意

写意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戏曲中只要一根马鞭,就有了马;只要跑上一圈就如跑了千里。古代的中国,音乐演奏不为取悦他人,“琴到无人听时工”,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李白又评道:“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正是通过写意性,中国文化激活了万水千山,打通了古今自然。中国文化不沉溺于具象,点墨可以分五色,绘出远山近水,无穷诗意。中国禅宗中最美好的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要留一点点空间,这一点就是写意性。当下的我们如何将这个写意性变通自然地体现在创意里?当下的创意多执着于具象,怎么样破象,怎么样超越于象外,当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境界中打开,写意性能够激发的无穷创意就显现出来了。

写意性最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诗歌中。诗歌是中国人的乡土,也是中国人生命的表达节奏。诗意不是春花秋月,诗意是生命的张力。

篇4

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用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最近,在与北师大师生交流时又提出,应该把古典诗词和散文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重要的论断充分说明用中华文化涵养人,特别是涵养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滋养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靠的是传统文化的支撑与传承。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峥嵘,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丢掉这个根和本。如果丢掉它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做人做事要求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坚守中华文化,要把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自觉学习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应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这应该是一种内在要求。

然而,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无法阻挡,东西方文明在撞击中交汇,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经历了和“”,有的人错误地给传统文化扣上了腐朽没落、封建落后的帽子,甚至让中华文化受到了冷落和歧视。有的人一味地崇洋,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视中国文化为糟粕,甚至把批判和排斥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在学生课本上也出现“去中国化”的现象。这些一味把学习中华文化视为一种保守、封闭、不开明的表现,把学习西方文化视为一种开放、开明、先进的表现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历史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学国学、学经典、学名著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陶冶性情、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继承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行,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先贤圣哲的思想里汲取营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的先贤圣哲、仁人志士。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通过人生的历练体悟总结提升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思想。这些思想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笔巨大财富,无论到何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人有着启迪、告诫和警醒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的思想形成、道德树立、行为规范有着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他们身上学习坚守信仰信念、坚持真理标准、维护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让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辉,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篇5

严以修身,就是以修身为本。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将内在的良知、善端扩充、充实,使之变为主体的道德意志,成就“大丈夫”的人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将内在的善端扩充,使之成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就能以“大丈夫”气概立于天地之间。儒家文化强调的修身,是要突出社会责任感,探讨的是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对整体的义务、责任和担当精神。

严以用权,就是为天地立心。秦国的韩非子说,君主的治国原则,一定要明辨公私,彰明法制,抛弃不符合法制的私人恩惠。君主的公义,就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臣子的私义,则是实现个人打算。韩非子说,私义实行,国家就混乱;公义实行,国家就大治。对于臣子来说,修养身心、廉政清白做符合公义的事情,做官不谋私利,这是臣子的公义;玷污操行、放望,求自己的安乐和家庭的利益,这是臣子的私心。放纵私心,则国危矣。所以,公私不可不分,法禁不可不审。

严以律己,就是要三省吾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靠德行治国,如同北极星,众星拱卫。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就是先正己身,自己正了,天下才能正,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能正他人?在用人上也应当是这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用正直的人来为政,才是正道。儒家强调凡事要“得其正”。

个体修养得“严”,才有为政成事的“实”。

谋事要实,就是诚心诚意谋大事。儒家文化把“诚”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儒家典籍《中庸》论“诚”最详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诚,是上天本然之道理,是自然法则。诚之,是用功择善,是人生法则。诚的人本性自然符合中道,毋庸思虑而有所得。这就是圣人。求诚的人,择众理而明善,固执坚守,努力寻求,以达到诚的目的。诚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境,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目标。

篇6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 跨文化传播

一、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

根据吉登斯(Giddens)为全球化下的定义: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情受到遥远地方发生事情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情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遥远地区相互连结,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①全球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讲,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问题。目前世界对于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态度,基本上分为观点截然对立的两派。赞扬者宣称,全球化必将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使全人类共享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优秀文明成果;批评者断言,全球化必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事实上,在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这种二元对立模式中探寻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出路,只会把问题淹没在无谓的口水战中,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现实意义。那么,在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个中庸之道: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优

势,又不会因为全球化而失掉民族文化的特质呢?

二、全球化裹挟下的民族文化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西方化,更明确地讲是美国化。在美国,麦当劳和肯德基被当成垃圾食品看待,在我国却拥有庞大的消费群,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占有相当的比重。对这些洋快餐的钟爱,在我国更多的是作为符号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某些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另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丰厚的票房收入,出国热以及近年兴起的洋节热等都是西方文化向我国渗透的表象。我们不反对文化交流,但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们给西方传达了什么。事实证明西方对中国很不了解,他们中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张艺谋“红高粱”的时代,认为中国仍然贫穷落后,中国人依旧愚昧无知,因此文化冲突不断。2008奥运期间的海外圣火传递受阻,CNN对破坏活动的歪曲报道就是证明。这固然与西方批判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传播强烈的不对称和不公正。

我国所面临的西方文化入侵的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很有代表性。事实上,发达国家甚至美国的盟友,他们的文化处境也并不乐观,例如:

加拿大政府担心美国连锁书店巨头博得书店(Borders)不会摆放足够的加拿大文学作品,阻止其进入加拿大市场。法国每年要花30亿美元用于文化事业,雇佣1.2万名文化官员,旨在维护和增进独特的法国文化观。西班牙、韩国和巴西要求本国电影必须反映足够多的本土内容;法国和西班牙对电视业也有同样的管制。最近,印度甚至禁止进口可口可乐。②

三、文化全球化并非洪水猛兽

对于文化全球化,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给予了相对乐观的期待,当然这些论述有为“西方文化侵略”张目之嫌,但有些论述却不无道理。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aylor korn)认为,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封闭。割裂文明与外界的关系,一味坚守“伟大的传统”,最终只能伤害文明自身。当然,在文化交流中,相对弱势的文化可能需要面临更多的调整和转化。

另外,“民族文化”的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民族文化”是指于“民族国家”而言,而环顾今日世界,除了朝鲜,韩国(朝鲜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等少数国家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大部分国家严格地说早已不是民族国家,我国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那么对于多民族国家,究竟哪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呢?因此,现在之所以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基于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文化认同。

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发现: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人类的普适价值,传播的威力正在于此。对帝国主义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文本价值观和观众价值观协商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每一个帝国主义文本的理解,都是在本土价值观的作用下进行。观众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来得主动、复杂而有反省批判的能力。③文化弱势国家的民众,他们的文化价值对于外来文化的操纵与入侵之抗拒能力,比许多媒介批评家的想象高许多,而阿芒・马特拉们实际夸大了文化帝国主义冲击的严重性。

以上论述无疑是精辟的,文化全球化除了带来文化的同质化,也给我们每个人自身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样性是增加的。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构想,在文化上已经或正在实现。

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与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人类的生活始终离不开跨文化传播,它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④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纵观跨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无论传媒科技如何发达,最基本的传播载体还是符号。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指出,“符号的意义受主观感受的影响,可是这种主观的感受虽然随个人而生,在本质上却不随人而异,因为这些感受系针对符号而发,而符号的意义,只有在文化成员彼此同意之下才产生一定意义,也就是所谓的‘相互主观性’”。⑤那么,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形成这种“相互主观性”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打破现有的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二元对立之局限,不保守更不走极端,而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胸怀,面对、接受、处理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拒绝它无异于自绝于国际社会之外。面对文化全球化首要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双赢的问题。

第二,文化心态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它的隐含性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书中认为,文明发展在现今阶段呈现的格局,是西方文明由于种种历史缘分在人类文化传播中主要处于“文化施动者”的地位,非西方文明则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处于“文化受动者”的地位,受动体民族在处于施动者地位的民族或国家面前往往存在自卑感。2008奥运期间,CNN对的不实报道曾引发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弹,国人的爱国热情固然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文化自卑的隐忧。客观地说,我们抗议西方媒体目的在于获得西方主流民意的认同,但当一方在试图获得另一方认同的时候已经证明了文化上的不平等关系。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作为软实力的文化自信心也应逐步培养成熟。

第三,文化交流在“全球化”作为一种话语被提出之前就广泛存在着,要以史为鉴,在过往的历史中寻求化解文化冲突之道。历史上文明的融合或生成从来就是在冲突中展开的。作为文明载体的种族或民族的创生也在冲突中进行,或者说在冲突中融合而成。华夏民族的祖先由炎黄两族融合而成,而炎黄两族也是在众多原始部族的冲突-融合中诞生的。另外,连民族认同极强的犹太人在其早期历史上也经历了多种血统的冲突和交融:古代叙利亚地区长期以来便是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对待文化交流中的冲突,我们不应只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用理解和包容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结语

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拒绝全球化却大可不必,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说过:“推广一种唯一的文化模式将是灾难性的。”我们相信,文化全球化最终呈现给人类的将是一幅美丽而多元的文化图景,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赢得称道。■

注释

①参见Giddens,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Polity Press,1990,69。

②[美]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④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篇7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古老悠久而又生机不断的中华文化。岁月的大浪淘沙,湮灭淘汰了世界上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唯有我们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和顽强的生机。2002年,我参加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欧洲,在德国,和一位很有影响的德国学者交流,这位德国学者这样对我说:“现在,美国文化就像洪水一样漫卷全球,其势不可阻挡。世界上只有你们中国可以阻挡这洪水泛滥,因为中国有最优秀博大的传统文化,可以与之抗衡。”听着这样的赞语,我当时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一个德国人,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崇高的评价;忧的是,在中国,有多少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心存着由衷的自豪感?

要让伟大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人必须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之骄傲,为之沉醉,为之鼓与呼。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才可能奋力为之推广,才可能有所谓的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基因无法改变,只能是中国精神。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那么,要想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必定是一句空话,是痴人说梦。近年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共识,我们的媒体和出版业,已经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地宣传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谈史论文,读经咏诗,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现代中国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应该自强不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精湛独特的作品,让世界欣赏甚至惊叹。我们应该自信,中国人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无须韬光养晦,不能自轻自贱,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做一些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外人也来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办孔子学院,讲中国故事,已经在全世界引起正面反响。

在这里提两个建议:

篇8

到了刘奶奶家,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映入了我的眼帘。窗子上,墙上,都贴满了剪纸和中国结,真是提前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

到了刘奶奶的卧室,更喜庆了,房间基本上都是过年时的景象,桌子上放着一堆美丽的剪纸,还有没剪好的雏形,那可真是漂亮!

好了,我开始学剪纸了。刘奶奶首先叫我从简单的学起,先剪一个花。首先,在剪得时候,一定要把纸对折,然后在纸上根据自己的喜欢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不过一定不能剪透了,最后,见剪到最后最小的时候,把纸摊开,细细的剪,这样,一个美丽的剪纸就做成了。

我第一次见了一朵花,还算挺成功。我边剪就边在本子上记,生怕漏了哪一步。一朵花剪得算成功。刘奶奶开始教我学真正的难的剪纸了。剪这个那可需要功夫了。首先,你得先在对折的纸上画出要剪得图形,之后,拿小剪刀慢慢剪,这可不只需要手艺好,还得需要好眼神呢!剪了一会儿,我眼睛都模糊了,这简直可真是难啊!

篇9

美德,这两个字?含了多少国人关于美的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浮现出那一幕幕感动人心的场面:黄香扇枕温席,苏武不辱使命,张汤廉洁自守,严厉执法……他们都是普通人,却让美德这两个字真正的留在了心里,完美的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崇高。它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质,更让我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关于它,我这里有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个还算晴朗的下午,正值放学的热潮阶段,外面闹哄哄的,灰色的水泥地上丢满了各种垃圾,显得肮脏无比,彩色的人群挤在校门口,一个班接一个班的如潮水涌出来,我毫不容易才挤出人群准备回家,刚抬起脚没走几步路,就被一个画面震撼了,那肮脏的地面没有一个人打理,谩骂的还不少,却没一个人捡起来。这时,一个身影突然闯进了我的视野,那是一个穿白色短袖,蓝色牛仔裤的小女孩。她,慢慢的弯下腰,伸出手,抓起地上一个个零食袋,转身扔进垃圾桶。虽然整个动作只有几秒钟,却给了我不小的的震撼。我心里一亮,这就是美德吧!今后,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有着悠远的五千年文明,自然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这本书就让我了解了悠远的节日文化。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闹元宵”呢?每年的正月是最喜庆的一个月份,也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叫元月;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将夜叫做宵,所以正月十五就叫“元宵节”。而“闹元宵”,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热烈气氛描绘的淋漓尽致。这美妙的节日文化,体现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悠远和浓重的文化气息,我希望它永远传下去!

总之,读过读本后,我感触很深。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篇10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厚积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成为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

也正是植根于这样的中华文化沃土,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着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土地滋润禾苗壮。实现中国梦,需要从中华文化沃土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夯实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中国梦,梦有根。中华民族之根在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无论历史多么遥远、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丢了根、失了魂。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振奋为先导。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魏颓烤⑼贫。

文化滋润精神。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对精神世界的关照却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精神上的病态。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理念,正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并非要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为了以古鉴今、积德厚德,提醒人们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

时代呼唤新的文明,希望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适应构建新文明形态的时代要求;构建新文明形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