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的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花菜的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选择具有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环境,地势稍高,背风向阳,水源近,排水好,无地下害虫的地块。建简易竹架大棚或钢架大棚,大棚宽6-8m,长30-40m。
2、种前准备
2.1、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优质、高产、早熟、肉质厚、抗病虫、抗旱等较强的品种。
2.2、深翻整地
定植前半个月应深翻30cm以上,结合深翻,每亩施腐熟优质农家有机肥30-37.5t,过磷酸钙750kg;同时做好畦,畦宽1.1-1.3m。
2.3、种株处理。
(1)修整将挖起的种株短缩茎下层的黑蒂掰掉,剪去肉质根上膨大的纺缍根,剪短到5-7cm,并清除朽根;短缩茎上部的苗叶剪留6-7cm,去掉残叶。
(2)药剂处理栽前将修整好的种株放入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水溶液中浸泡10min,捞出晾干后待植。
3、合理栽植
3.1、适时定植
为提早成活抽苗,大棚黄花菜较常规种植要早,在黄花菜地上苗叶干枯后,就应栽种,一般在9月中旬-10月中旬。
3.2、合理密植
为便于采摘、排水、利用空间,大棚黄花菜应采用做畦丛植,每畦种3行,丛距35-40cm,每亩栽30万-37.5万丛,每丛3株,丛内株距10-12cm,每亩用种苗90万-112.5万株。
3.3、适当深栽
黄花菜的根群是从短缩茎周围生出的,它具有一年一层,自下而上,发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点,因此适当深栽利于植株成活发旺,适栽深度为10-15cm。
4、田间管理
4.1、控制好大棚的温度
具体措施是从定植到缓苗生长这段时间,要求棚温较高。白天气温保持在15-25℃,夜间保持在8℃以上,不浇水,当中午棚内气温达30℃以上时进行通风降温;从缓苗后到抽薹期,要依据棚内温、湿度适当通风调节温、湿度,白天气温控制在15-20℃,夜间不低于10℃;开花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18—28℃,夜间12-15℃,中午前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使棚内最高气温不超过35℃。
4.2、中耕培土
黄花菜根系是肉质根,需要有一个肥沃疏松的土壤环境条件,才能有利根群的生长发育,生育期间应根据生长和土壤板结情况,中耕3-4次,第一次在幼苗正出土时进行,第二、三、四次在抽薹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4.3、施肥
①追肥原则:黄花菜要求施足冬肥(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补施蕾肥。
②冬肥(基肥):应在黄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即秋苗经霜凋萎后或种植时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栏肥30t。
③苗肥:苗肥主要用于出苗、长叶,促进叶片早生快发;苗肥宜早不宜迟,应在黄花菜开始萌芽时追施,一般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75kg。
④薹肥:黄花菜抽薹期是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期需肥较多,应在花薹开始抽出时追施,一般每亩追尿素225kg、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75kg。
⑤蕾肥:蕾肥可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长采摘期,增加产量;应在开始采摘7M0d左右追施,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5kg。同时采摘期每隔7d左右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加0.4%尿素,加1%-2%过磷酸钙(经过滤)水溶液,另加15-20mg/kg920于下午5点后喷一次,对壮蕾和防止脱蕾有明显效果。
4.4、适时灌水
黄花菜在抽薹期和蕾期对水分敏感,此期缺水会造成严重减产,表现花薹难产、有时虽能抽生、但花墓细小、参差不齐、落蕾率高、萌蕾力弱、蕾数明显减少,因而应根据土壤情况适时灌水2-3次,避免因干旱而减产。
4.5、翻挖
黄花菜花蕾采摘完毕后,及时去薹叶,进行翻挖,挖深15-20cm,行间深,株丛周围浅。
5、病虫害防治
黄花菜常见病害有根腐病、黄叶病、叶斑病、锈病、等。黄花菜的主要害虫有黄花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等。
主要病害
根腐病开春是黄花菜根腐病的高发期,表现为返青晚,叶片细小,根茎发黑,肉质腐烂,初发时点片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轻时不抽苔,重时整穴死亡。
黄叶病多为生理性病害,表现为叶片黄化失绿,生长发育缓慢。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施肥不当,浇水过多,土壤板结,耕作不当,伤根严重,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等。
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苔,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纵间比横间扩展快,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苔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大片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低温情况下发病严重。
锈病黄花菜锈病与小麦的叶锈病症状相似,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黄花菜锈病是近几年关中地区流行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前几年多发生在花蕾末期,主要影响黄花菜的秋季生长,宿根的养分积累,近年来发病期连年提前,初蕾期就出现锈病流行。病害初期叶片及茎苔上产生铁锈色泡状斑点,以后散发黄褐色粉末状孢子,孢子堆排列没有规则,孢子堆周围的叶片往往失绿而呈现淡黄色圈。孢子堆多时,整个叶片都变成黄色。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是点片发生,逐步扩散全田。
主要虫害
蓟马成虫体微小,深褐色,翅两对,狭长透明,若虫淡灰色。成虫和若虫多集中在叶背面或花苔的舌叶夹缝中,危害叶片、舌叶及嫩苔,影响茎苔和花蕾的正常生长。
黄花蚜虫系无翅胎生蚜虫,体长3-5cm,全身粉白色,卵有小米粒大,幼虫体绿色,有足3对,分泌物能引誘蚂蚁,能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黄花蚜虫先是群集于叶背,后又蔓延到花苔、花蕾上,严重时花蕾全部被虫体覆盖成白色,宛如蜡烛一般。蚜虫主要吸食花蕾上的汁液,使花蕾发育不良和脱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地下害虫黄花菜的根部易遭受蛴螬为害,春季随地温上升,蛴螬咬食花肉质根,影响根的吸收功能。
病虫害防治
基腐病的防治一是繁殖时不能用有疾病田块的根苗,施用机肥时,不能用黄花菜叶沤制的堆肥。二是在发病中心周围挖深宽各30cm的环形沟,生石灰和土1:3的混合土填平沟,进行封锁防扩散。对病穴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70%甲托灌根,每穴1公斤药液,每7天灌一次,共灌三次。
对黄叶病应对症下药,区别诊治。要合理运用水肥,耕作方法要适当,特别是生长发育高峰期,施肥中耕等,农田作业应避免免伤根,对于因缺素引起的黄叶病要增加追肥和叶面喷肥,追肥用氮肥、利宝多、磷钾肥或多元复肥为主。喷施天丰素、利宝多、磷酸二氢钾、铁肥等。地下害虫为害时,灌水前亩撤施1公斤3%的呋喃丹,虫口密度大时用5%的2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每穴0.5公斤。
黄花菜抽苔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病虫害检查和防治,喷洒500倍代森锰锌、3000倍吡虫啉或啶虫咪和有关营养液混合,达到防病治虫、增加营养的效果。
黄花菜现蕾后要注意锈病的发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点片发生时,喷700倍代森锰锌与1000倍25%粉锈宁混合水溶液,实行防治结合,间隔7—10天再喷一次,锈病流行时,必须连续喷药防治三次以上。
6、采收
篇2
关键词:野黄花菜;人工栽培;栽培技术
野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在皖南山区的河边溪畔分布较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野黄花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当地山区农民因地制宜,进行野生黄花菜的人工栽培,可以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野黄花菜的习性
野黄花菜适应性强,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半阴的地块也能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冻即枯死,但短缩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温,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时根系含有较多肉质根,故耐旱能力也较强。野黄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野黄花菜对土地要求不严格,酸性的红、黄壤土和弱碱性的土壤都能生长,田埂、畦背、河坡、渠边、屋旁都能种植。为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将野生黄花菜的母株丛整丛挖出进行分栽,每丛分8~10株,将泥土抖掉,剪去根茎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长约10cm,并将根茎四周黄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侧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进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点是繁殖系数低,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2.2.2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获取种子。人工授粉时,可适当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时以后进行。在连续授粉期间和授粉3周内不宜浇水,土壤不宜过湿,以免种果干缩。待果皮干枯、蒴果顶端稍裂口时,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种,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平畦条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沟深1~3cm。播种前用25~30℃的温水浸种2d至微露白根。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生长期间可适量施薄肥助长。苗种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黄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进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万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内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将肥土充分混匀。栽植深度10~17cm,将土埋到秧苗顶芽上面3cm,压实。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黄花菜出苗前进行,深度约15cm;抽薹前进行深6~7cm浅中耕;秋季采收结束,要将枯薹和老叶除掉,同时进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块不要打碎,让其自然风化。
2.4.2施肥。春季适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壮整齐。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壮,分枝多,早现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发花蕾,减少脱落,延长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但氮肥不可过量,否则会造成叶茎肥大、花茎弱小质差,还易引发病害。秋季采摘完毕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粪肥,促使早发秧苗,以利于来年生长。野生黄花菜在抽薹前对水分要求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间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时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可使花数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长,提高产量。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叶枯病是野黄花菜的常见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5~6月份发病,秋季严重。防治方法:①加强肥水管理,改善营养环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病叶。②发病初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防治,8~9d喷1次,连喷2~3次。
2.5.2虫害防治。野黄花菜的常见虫害为金针虫。在地下咬断幼苗的根、茎,其蛀口细小,可以蛀入深处危害。全年以春季发病最为严重,幼虫和成虫在深土层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将一部分幼虫和成虫翻至土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②在成虫盛发期,用90%的敌百虫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篇3
野黄花菜适应性强,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半阴的地块也能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冻即枯死,但短缩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温,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时根系含有较多肉质根,故耐旱能力也较强。野黄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野黄花菜对土地要求不严格,酸性的红、黄壤土和弱碱性的土壤都能生长,田埂、畦背、河坡、渠边、屋旁都能种植。为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将野生黄花菜的母株丛整丛挖出进行分栽,每丛分8~10株,将泥土抖掉,剪去根茎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长约10cm,并将根茎四周黄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侧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进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点是繁殖系数低,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2.2.2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获取种子。人工授粉时,可适当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时以后进行。在连续授粉期间和授粉3周内不宜浇水,土壤不宜过湿,以免种果干缩。待果皮干枯、蒴果顶端稍裂口时,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种,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平畦条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沟深1~3cm。播种前用25~30℃的温水浸种2d至微露白根。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生长期间可适量施薄肥助长。苗种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黄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进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万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内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将肥土充分混匀。栽植深度10~17cm,将土埋到秧苗顶芽上面3cm,压实。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黄花菜出苗前进行,深度约15cm;抽薹前进行深6~7cm浅中耕;秋季采收结束,要将枯薹和老叶除掉,同时进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块不要打碎,让其自然风化。
2.4.2施肥。春季适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壮整齐。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壮,分枝多,早现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发花蕾,减少脱落,延长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但氮肥不可过量,否则会造成叶茎肥大、花茎弱小质差,还易引发病害。秋季采摘完毕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粪肥,促使早发秧苗,以利于来年生长。野生黄花菜在抽薹前对水分要求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间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时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可使花数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长,提高产量。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叶枯病是野黄花菜的常见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5~6月份发病,秋季严重。防治方法:①加强肥水管理,改善营养环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病叶。②发病初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防治,8~9d喷1次,连喷2~3次。
2.5.2虫害防治。野黄花菜的常见虫害为金针虫。在地下咬断幼苗的根、茎,其蛀口细小,可以蛀入深处危害。全年以春季发病最为严重,幼虫和成虫在深土层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将一部分幼虫和成虫翻至土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②在成虫盛发期,用90%的敌百虫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篇4
2007年12月, 渠县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并于2008年6月18日举办首届黄花节。如今,渠县黄花成为我县的优势产业,预计到2010年,种植面积将发展6 700hm2,年产成品干花1万t以上。渠县黄花以其独特的“7根花蕊、6个花瓣”和“色泽黄润、香气浓郁、肉质肥硕、条秆粗长”的形态特征全国著名,但有关栽培技术却较少报道。现将我县的黄花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黄花移栽
1.耕地整理黄花根系发达,适应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质深厚,水源条件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及粘土最宜。栽植前,须深翻挖60cm以上,去除杂物,掺入优质的塘泥、菜园土,拌混均匀,整细整平。土壤pH范围在5~7.8较宜。
2.品种搭配推广中熟种“渠县花”,适当发展“武坪早”、“四月花”等早熟品种和“冲里花”、“长嘴花”、“猛子花”等晚熟品种,实现2∶5∶3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
3.合理密植推行宽窄行单株条栽,即宽窄行:(70+50)cm,窝距15cm,亩植9 000株。
4.施足底肥栽植前开33cm以上的定植沟,每亩将2 500kg堆肥、钙镁磷肥50kg以上施入定植沟内,然后铺回原来表层熟土;栽苗时亩施600kg猪粪水,栽植后即刻施压蔸肥600~800kg。
5.分蘖繁殖①“边蔸”繁殖方法:在春、秋季,结合更新复壮,在整株一侧,带根挖出1/3老蔸后,纵分为若干带根的单株,稍作整理后,进行定植。②“整蔸”繁殖方法:将老蔸带根,全部挖出,选择健壮带根单株作种苗栽植。做到随挖随运随栽,提高成活率。黄花定植宜深不宜浅,一般以10~12cm为宜,粘土宜浅栽,壤土宜深栽。
二、田间管理
1.春季管理
(1)仔细晾蔸立春前后,幼芽开始萌动,选晴天土壤较干时松土,并把根蔸周围土刨开,以见到幼芽为准。苗高15cm时进行松土除草,至黄花抽出花葶时都应浅薅除草。
(2)平衡施肥一是重施晾蔸肥。亩用过磷酸钙25kg,碾细的桐枯50kg、腐熟的土杂肥500kg,混匀施入;再用尿素10kg(或复合肥10kg)混人畜粪
4 000kg配施。并坚持“四边”(边晾蔸、边施干肥、边淋粪、边壅蔸)、“二不”(不现蔸、不现肥),保证地平、土松。二是酌情迟施抽薹肥。薹高15cm时施肥,亩用腐熟人畜粪2 800kg,加尿素8kg。三是喷施稳蕾肥。在采花十天后,选晴天亩用磷酸二氢钾120g或尿素200g对水50kg叶面喷雾。间隔6天一次,喷施2~3次。
(3)覆盖双层地膜双层拱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湿,是黄花增产增收、提早上市的有效措施之一。作法是:黄花晾蔸后(即立春前后),亩用地膜50kg双层小拱覆盖。气温稳定在17℃左右揭膜。
(4)中耕除草由于杂草抗逆力较强,黄花一年两次生长,给杂草滋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易与黄花争光争肥水,影响黄花生长发育。一是在春分前后,苗高15cm时松土除草。二是当黄花抽生花茎时,浅薅除草,中耕深度达15cm,消除杂草。慎用化学农药除草剂,提倡推广生物除草剂进行除草。
2.秋苗管理
(1)迟割老苗,深挖坑土黄花采收结束后,不宜立即割出老苗,但要尽早挖行坑土,一般深挖33cm以上,挖成大块土,不伤根系和缩短茎,做到“早、深、粗、空、干”的质量标准。
(2)保护秋苗,施肥复壮春苗在经过高温伏天后,地上部枯死;立秋后,地上茎再生萌发的新叶称为秋苗。秋苗生长的好坏,是次年黄花高产的关键。秋苗再生后,苗高15cm,施肥复壮。一般亩施尿素10kg,对水灌窝,催苗促壮。
(3)培土培肥,保蔸过冬秋苗枯死后,应培土垒蔸,使根蔸不外露。垒蔸用肥沃的干塘泥、干河泥、老墙泥为好。一般每窝用10kg左右。
三、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叶枯病主要为害黄花叶片。黄花叶斑病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发生,5月中旬为害严重,6月中旬随气温增高而减弱。一般在3月中下旬或4月初亩用70%的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1 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3次,每次间隔6天。
2.红蜘蛛主要为害黄花叶片,常在6月中下旬发生。在6月上旬亩用40%的乐果1∶2 000倍或20%的哒螨灵可湿性粉剂对水55kg喷雾防治,每次亩用水量100kg,每次间隔6天,连续2~3次。
3.蚜虫主要为害黄花叶片、蕾苔、箭秆。防治方法:亩用25%的抗蚜威50g,或10%的吡虫啉20g,或10%的虱蚜锉30g对水50kg喷雾。
4.锈病主要为害叶片。防治方法:亩用25%的科惠(丙环唑)40ml对水50kg喷雾。
篇5
关键词:旱作农业;现状;成效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09-02
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于丘陵沟壑区和残塬沟壑区过渡地带,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介于
1 286~2 416 m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呈坡状倾斜,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日照充足,无霜期短。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燥,水资源十分匮乏,年平均降雨量350~550 mm,蒸发量在1 000 mm以上,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5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已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变为现在的十年十旱,特别是春旱、伏旱严重,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和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常因干旱影响而大幅减产或绝收。为摆脱干旱少雨,走出因旱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的困境,彭阳县农技部门从实际出发,围绕旱作农业生产的特点,把工程技术、节水技术、农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总结提出了一批相对成熟的旱作农业发展新经验,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集雨节水种植技术,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使旱作农业生产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加快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旱作农业的面积、产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彭阳县近年来旱作农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覆膜面积逐年扩大
由于近几年推广了农业实用新技术,尤其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集流节灌技术的应用,使旱作农业生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但保证和满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还推动和壮大了种草养畜业的发展,并由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方向发展,尤其是以地膜覆盖栽培为主的高效农业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引进玉米双垄面全膜覆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面积1 hm2,经测产平均单产达到7 368 kg/hm2,比对照田增产1 219.50 kg/hm2,增幅为19.8 %,增产值1 950元/hm2左右,增产效益十分显著。2009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0.73万hm2,其中秋季覆膜0.47万hm2,早春覆膜0.27万hm2,平均单产6 062.55 kg/hm2,单位增产1 098 kg/hm2,总增产805.20万kg,单位增产值1 950元/hm2,总增产值1 499.36万元。2010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1.07万hm2,其中秋季覆膜0.33万hm2,早春覆膜0.73 hm2,种植马铃薯0.15万hm2,玉米0.73万hm2,膜侧小麦466.67 hm2,蔬菜0.13万hm2。2011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2.08万hm2,其中秋季全膜1.38万hm2,秋季半膜0.70 hm2,种植马铃薯0.55万hm2,玉米1.33万hm2,膜侧小麦0.13万hm2,膜侧谷子666.67 hm2。在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下,依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平均单产达到6 000 kg/hm2。因此,以秋覆膜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调整结构、有效规避自然灾害、发展旱作高产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2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单产上升
2005年~2010年间,粮食生产比2 000年的播种面积减少近0.67万hm2,减少4.8 %,而通过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应用,平均单产提高525 kg/hm2,提高23.4 %,总产增加1 380.10万kg,增加21.3 %。
3 推动和壮大了种草养畜业的发展
随着粮食大幅度增产,带动了种草养畜业的发展,人工种草面积由90年代的1.33万hm2扩大到2010年的9.33万hm2,扩大了7倍。地膜玉米由2000年的666.67 hm2扩大到2011年的2万hm2,扩大了30倍,直接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 853万元。特色种植由单一的豌豆种植,发展到黄花菜、中药材、香豆子、亚麻、特色蔬菜,面积由当初的0.20万hm2发展到现在的0.33万hm2,使粮、经、饲比例达到52∶11∶37,呈现出种植业结构渐趋合理的态势。
4 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
以秋覆膜为主的旱作节水技术的大力应用,使彭阳县的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冬小麦由原来的1.67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1万hm2,减少了0.67万hm2,减少了40 %,春小麦由原来的3.33万hm2到2011年减为0,结束了在彭阳县种植的历史;地膜玉米由原来的0.07 hm2增加到2011年的2万hm2,尤其是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为草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不但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满足了牲畜对草料的需求,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草畜产业的发展;地膜谷子从无到有,2011年种植达667 hm2左右;马铃薯由原来的0.33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1.33万hm2,增加了4倍,并由当初单一鲜食口粮型发展到现在的早熟菜用型、晚熟外销型和淀粉加工型多用途的一项主导产业。通过以“秋覆膜”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使彭阳县的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
篇6
近几年。花卉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下。特别是鲜切花、花坛植物、盆栽花卉实现了设施化、专业化。目前,该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近1万亩,花木从业人员500余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
1设施花卉起步良好。自年从云南引进鲜切花试种成功后。该县共发展大棚鲜切花和花坛草本花卉种植300亩,经过大力推广。年产600万支(株)产值超过300万元;培育红豆杉、红杆柳、绵柏等园林苗木200亩100万株,产值200万元,设施花卉产业初具规模。
2花卉科技优势明显。该县以卉丰农林公司为龙头。引进云南百合、玫瑰、剑兰、非洲菊等5个花卉新品种,按照“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经营模式。瓦房口镇金台村建起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亩,并积极应用日光温室及配套新技术、新设施,花卉生产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注重开发野生花卉优势品种,推广反季节玫瑰栽培技术,花卉种植突破了传统生产时限,形成了周年生产、四季有鲜花供应的新格局。
3龙头带动作用显现。该县引进了卉丰农林公司、神禾农业发展公司和天研农业公司等3家花卉苗木企业。开办鲜花经营门店3家,带动发展种植大户5户。交易品种20余种,年交易额5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虽然该县花卉产业起步良好。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并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组织化程度低,还处于自然发展的初始阶段;二是没有花卉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簿弱,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和市场营销体系还未建立,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卉产业发展;五是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六是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不够,存在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花卉产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思路,推行“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坚持走“错位发展、梯次开发、适度规模、示范带动”发展路子,不断强化宏观指导,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布局产业,完善服务体系,达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布局区域化、合理化,销售品牌化、信息化,运作市场化、规范化。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花卉对环境气候条件的要求。重点打造“三大示范园区”六个生产核心区”和“九个基地镇”着力建设万亩生产基地。即: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流域分别建立金台、杏坪、乾佑三大花卉产业示范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杏坪、柴庄、瓦房口、曹坪等9个基地镇打造鲜切花、花坛花卉、观赏盆景花卉、绿化苗木、专用花卉、野生花卉保护开发利用等6个花卉品种生产核心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卉生产空间布局。
二)优化品种结构。瞄准省内外花卉苗木市场需求。选择培育一批市场前景较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结合县情实际。优化品种结构。一是鲜切花卉,重点培育玫瑰、剑兰、香水百合、非洲菊4个主要切花品种,拓展马蹄莲、满天星、黄莺等热销切花品种,低热、中温区的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三大流域形成切花核心区和产业带。二是花坛花卉,大力发展一串红、万寿菊、鸡冠花等覆盖性强、耐粗放管理、色彩丰富艳丽的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乾佑河流域形成花坛草花生产核心区。三是观赏盆栽、盆景花卉,工厂化、规模化开发红豆杉、文竹、一品红、金桔等以观叶、观花为主的高档盆景和盆花,社川河流域形成生产核心区。四是绿化苗木,重点发展桂花、栀子、玉兰等能够彩化、美化、净化、香化环境,且耐寒、耐旱、耐瘠薄的大规格观赏苗木,以及林果、水杂果等经济林树种,乾佑河、社川河流域形成生产核心区和产业带。五是药用、工业用、食用花卉等专用花卉,着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深加工业,提升花卉附加值。药用花卉重点发展百合、金银花、芍药、山茱萸、杜仲、药用等当地药用花卉,推广GAP栽培技术;工业用花卉重点发展适宜提取精油用的玫瑰、桂花、辛夷等品种和适宜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用的、栀子等品种;食用花卉重点发展食用百合和黄花菜等品种。六是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开发,主要是强化监督管理,探索合理的野生花卉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避免掠夺式开发。重点对柴庄等地野生兰花和其他中、高山地区的野蔷薇、高山杜鹃等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改造保护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和扩繁,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和扩繁,实现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三)构建产业体系。以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四大产业链为重点。确保花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1生产体系。建设花卉种苗(球)繁育中心基地。确保种苗供应。以6个花卉种类为主导,实行专业化育苗、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大河流建设3个花卉产业示范园区、6个花卉品种生产核心区、9个花卉示范基地,形成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县发展1万亩花卉生产基地。
2科技体系。建立一个野生花卉驯化基地和一个花卉种质资源圃。筛选出一批优良类型,系统收集整理野生花卉物种。培育适应市场又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新品种。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建立生产管理研发基地,搭建花卉研发平台。组建岭南野生花卉研究中心,成立花卉协会、学会、研究所,建设基层创业示范基地、试验圃、试验园等科研基地,研发具有特色的花卉品种,打造“品牌花卉”
3营销体系。以下梁新城区陕南农产品集散市场为中心。打造花卉物流园区。同时,建设12个集加工、贸易、展销、信息、物流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花卉市场和花卉集散中心。扩大凤凰、曹坪、红岩寺等镇花卉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花卉分销及转运中心,拓宽西安及周边县市的市场领域,形成完备花卉产品营销网络。
4信息体系。以生产、批发、零售和流通四大环节为重点。完善县镇村户(企业)四级花卉信息网络,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健全信息网点,搭建花卉产业信息平台,实现技术服务、交易订货、用户查询、市场物流等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升花卉产销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5加工体系。引进花卉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建设中小型花卉栽培基质、育苗容器生产和园林器械与园艺设施设备以及花肥、农药等花卉资材配套生产项目,发展花卉精深加工项目。实现花卉产业服务配套化、多样化。开发花卉主题服务业,以花为媒,建造必要的道路、场馆,积极承办花卉园艺博览会等。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花卉为主线的旅游观光线路,建设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促进花卉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发展。
6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大花木繁育技术、土壤改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强化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健全县镇村服务网络。组建花卉专家指导组。完善县、镇两级花卉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立花卉疫病监测预警与控制、检验体系,提升监测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篇7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