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简报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简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简报

篇1

关键词:网络 远程 研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六、校本研修 参训学员网上集中研修结束后,由任职学校安排10个月的在岗实践研修,其主要任务由四项:第一,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专著。参训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书籍,制定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第二,完成一项教育调研。参训者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做一项有价值的调研,对调研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和探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调研报告;第三,出示一节示范课。参训者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任职学校出示一节示范课,由学校负责人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在同行的评价过程中,使参训者再反思、再提高,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第四,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参训者根据在集中研修期间申报的课题,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校本;教研;价值;开展

英语本身有其特定的学科价值和文化魅力,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都是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无论面对中、高考考试制度怎么样的变革,我们对英语教学校本教研是仍然要继续下去的。

第一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

1.寄予学生需求的教研。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一门语言工具,也是学生作为一个新世纪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一项生存技能,这种技能不仅表现在学生的生活与交际上,还表现在文化底蕴的提升和素质修养的提升。为了更好的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英语校本教研活动,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真正提升而深入研究教学行为和教学措施。

2.寄予学校发展的教研。随着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飞速发展,初中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生存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经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走出自我的传统教学,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带着发展的眼光去采集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措施,取长补短,最终促使学校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3.寄予社会发展的教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有两项基本技能的需求,第一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二是基本的英语阅读和交际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具备促使一个社会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特别是结合地方特色的英语教学,更能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促使社会的整体发展。

第二校本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

面对社会整体和学生个人发展对英语教学的需求,校本英语教研必须落到实处,且让我们的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促使学校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1.按需施教,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英语教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研研究的内容就要符合学生的需求,作为学生而言,他们除了用英语在进行考试以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用英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流。因此,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提升学生英语信息采集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这里就应该侧重在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训练和提升。为此,我们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设置一定的校本英语课程。比如晨读、午读时间段,这是一个学生自由安排、教师协助管理的时间段,这时学校要为学生创设听、说、读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开放学校阅览室,教师推荐丰富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比如午餐时间,我们可以提供校园广播系统为学生播放英文歌曲等,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增进学生的语感。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2.按趣施教,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与之共渔,与之共渔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与之共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喜悦,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内驱力生成,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获取幸福元素的机会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校本研修课程的延伸,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幸福。比如,我们海门每年都举行“金花节”,金花节是海门市一年一度重要的招商引资节会,是江苏省海门市以“开放、发展、友谊、合作”为宗旨而举办的集经贸洽谈、形象展示为一体的大型招商推介与商贸洽谈活动。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做一份招商引资的简报,因为招商引资的对象包括国际友人,这时我们就要学生在简报中不仅要有中文,还要有英文,对学生的简报进行评比、指导、展示、推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价值所在,体验到自己努力后收获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借此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升。

3.按情施教,丰富学生文化的底蕴。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通过校本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视野。就当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空对空的英语教学现状,即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接触过英语,或者接触的很少,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停留在书本教材之中,缺少实际的英语学习背景和环境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校本研修,通过研修来提升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感触,无论是英语的教还是学,都充分考虑文化底蕴下的语意语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其境,深感其意。

校本教研是学校本身的灵魂教学,校本英语教研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作为英语教师要大胆的迈出一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让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校、社会与时俱进的有力武器。

篇3

战略选择 行政推动

行政推动是校本研修工作全面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的组织保证。

理顺管理机制。该区建立“一室牵头、三室联动”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校本研修办公室,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承担全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工作。把区教研室作为业务设计和指导部门,把区教育股作为行政推动部门,把区教育督导室作为考核评估部门。在各高中、初中、中心小学设立教研室,在中心校设立教研中心,专门负责学校教研管理。在学校建立课题研究工作室,确立专门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

落实第一责任。该区教育局建立校本研修工作行政领导包联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都定期深入包联学校调研。设立区级重点课题,由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担任行政主持人,与实施学校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每年暑假举办全区校长培训班,由局领导作专题报告,指导校长做好新学年校本研修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营造良好氛围。召开全区课题研究动员大会,制定《“课题促进工程”实施办法》、《临渭区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确立32所基地学校,以特级教师、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体,按学段和学科组成了135人的专家指导团,公布区级20个重点课题和69个普通课题。

实行月报告制度。该区教育局要求学校按月填写报告单,内容有当月工作进展、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经校长审阅后上报;区教育局每月整理汇总报告单,安排调研核实后形成研修简报。

明确研修职责。在选聘新任校长工作中,该区教育局把校本研修列为一项基本的考察条件,实行了公推公选公示制度。在新聘校长上岗前,在聘书中明确提出一年内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任务,考察期满后完成目标任务的校长年度考核才能视为合格。

提供经费保障。该区教育局每年设立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图书资料配备和先进学校奖励。同时要求学校按照不低于5%的标准设立专用经费。

同一目标 特色纷呈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下的课题促进模式”中形成了三大特色,关注问题解决,是校本研修的方向;直击教学常规,是校本研修的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是校本研修的重点。

目前,课题研究成为全区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各级各类课题覆盖全区广大中小学。质量工程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明星学校和区级基地学校均有市级以上的规划课题;一般规模的中心小学、初中和各高中均有区级课题;其他完全小学均有校级核心课题;一些规模较小、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教学点均以中心校为单位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和专题研究;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普遍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一些基地学校的活动主题更加鲜明,特色更加突出,如官底中心小学的“学教练考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下吉一中的“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分解式评课研究”和固市中学的“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目标叙写”等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已经初步将研修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为了选准课题,各校按照“小而实”、易操作的要求,发动全体教师,针对备课、上课、学生作业布置与批阅、质量检测等教学常规环节,通过实践反思,查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临渭实验小学的“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固市中学的“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叙写研究”就是以集体备课为形式,以设计具体、准确而又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为内容的课题;实验初中“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就是围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结构和师生角色变化来选题;下吉中学“基于学情的有效作业设计研究”、自立中学的“磨卷”分别围绕学生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来选题,提高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的科学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教学的改进必须以教学常规为切入口,这是全区学校选题方面的一个共识。

全员参与 一个不少

策划研修活动。每学年初,各学校能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问题调研,确定普遍存在而且具备研究条件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组织申报。在课题立项论证之前,课题组要通过查找资料、实践反思与集体研讨,明确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立项论证之后,课题组会围绕对策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按照“提出对策、形成设计、实践验证、对策调整”的基本模式策划一系列的验证活动。每次活动前,课题主持人会布置具体的研讨任务,让每位成员提前搜集资料、实践尝试,做到充分准备;研讨过程中,主持人会把握研究的主题和方向,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表观点,自然地融入交流与研讨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学校适时聘请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研专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进行专题讲座辅导;活动结束前课题组要归纳主要共识和基本分歧,形成体现集体智慧的、有操作价值的设计方案,同时提出下次活动的任务;实践中,课题组将根据人员分工和预定的设计方案,引入课堂观察技术,组织实践验证,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调整对策的主要依据。

搭建交流平台。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业务特长,解决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部分学校还创办了校本研修专刊,如《文理科杂志》、《景贤教研》、《乐贤教育》、《贠小研修》、《崇中研修月报》等,这些专刊成为学校展示阶段性成果和教师交流的重要平台。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站,开设校本研修专栏,上传有关资料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此外,全区学校还建立了103个QQ群,参与教师达到5000余名,消除了校内研讨的局限性,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校外。

形成常态 成效显著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校本研修下的课题促进模式”的实施在临渭主要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教师的成长方式多元化。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深入,让教师看到了自身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一些教师开始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学习的条件,自觉研读业务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养成了自学“充电”的良好习惯。教师更加注重了实践尝试,注重了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注重了反思后的教学行为跟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区有16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奖,9项成果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126项获成果获得市级奖项。2012年,在全省第十一次教研论文评选中有275篇成果获奖。全区32名教师全部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22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新秀。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可以与专家零距离对话,提出教学和研究过程的困惑,得到了专家的指点,专业能力迅速提高。

二是校本研修活动被全面激活。课题研究使校本培训更加贴近于教师需要。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不再零散,而是更加集中,更加系统。一些专题的培训,填补了教师多年来学科教学知识上的空白,扩充了教师专业知识上的积累。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课题的立项、实施和结题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激活了教研活动,打破了以往“主题不明确、话题不集中、研讨无共识,问题无对策”的局面,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校教研工作有了一条课题研究的主线,一段时间的教研活动有了特定主题或专题的研讨,一次研讨活动有了前期准备、有业务交流、有思想碰撞,有基本共识,产生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

三是教学常规改进初显成效。在备课方面,以提高教师备课能力为目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更加符合学情。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逐步改变了以“讲”为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作业方面,教师设计的学生作业更加合理,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代替了机械训练的书面作业,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初步实现了“减负增效”。

篇4

一、 微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 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三、 微论坛

专家讲座是教师研修中常见的培训方式。在各级培训中不乏朴实而生动的专业阐述,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毕竟很少,而且切入教学实践的细节且有针对性的讲座更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是“听时激动,听后不动”。我们启动的“微论坛”研修,旨在缩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动距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微论坛”不同于专家讲座,主要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现象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它一方面考验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精炼主题的能力,一方面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达到分享共赢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集中时间,每次耗时5分钟左右。主要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论题。论题可以是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中筛选确定的话题,也可以是读书心得的微交流,还可以是现场话题,如看一小段新课导入教学视频或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我们曾进行过的微论坛主题有“学习单的设计构想”、“个性作业,你怎么看?”“面对这样的学生……”“新课导入之我见”等等,这些话题取自于教育教学一线,贴近教师生活,教师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效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2.确定主讲。主讲教师可以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临时“点将”。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所有教师都参与研究,保证了论坛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即时表述能力,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3.互动跟进。“微论坛”与集中的专家讲座相比,优势在于教师不需要带着仰视的目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倾听,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实践的“战友”,彼此的亲近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参与论坛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问题,在论坛中即时互动,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微论坛结束后,将论坛的发言记录于校园网,供教师继续研讨交流。

“微论坛”已成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进教师研究、思考、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体现出迅捷、有效的特点。

四、 微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对于教学反思都有明文规定,如我县“有效教学”推进过程中就提出“每学期20篇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在学校教学内务的例行检查中、在各级教学视导等活动中,这也是必查项目之一,有时候还会将反思内容作字数的最低限制。与之相携而来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反思”过程,更看重“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实处呢?这首先要重新认识“反思”的本质。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进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从“微反思”的角度,鼓励教师一课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课一得:这“一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词语的教学灵感,也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法发现;可以是一句过渡语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节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萌发的灵感,也可以是听课、评课的活动中突然受到的触动等等,不求多求广,只求有所悟、有所得。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积跬步,必能行千里。如我校教师的《一得录》所收录的教学一得《“暂时”应该等一等》、《美丽的“错误”》、《方言“秀”课堂》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读有所悟。

一人一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校每个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它是记录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使“微反思”的记录更便捷,互动交流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鉴于教师每天工作量都比较大,“微反思”常常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刍”、整理、归纳而停留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问题陈述阶段。利用双休日回顾每周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如何改变现状。

一月一交流:每个月学校以网络和文本的形式将教师的“微反思”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汇总,设置相应的栏目,如“课堂随想”、“心灵小语”、“创新方舟”、“案例点击”等等,再装订成册,或制作成电子简报,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将“微反思”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溪,无以成江河”,“微研修”于微见大,于微见卓,于细微处求真知,正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参考文献

篇5

一、提升教学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观念

通过学习,我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在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对语文课的性质、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这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

语文教师要吃透课标要求,研究好教材,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课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颇。发挥它的工具性来实现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模块中就有课堂教学设计和磨课小结、课堂观察。“三备两磨”实践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备-磨-上”的科学性,提高的教师备课上课的理念,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有序上课。

语文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即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堂设计一定要渗透新课程精神,即整合、选择、开放;第三,必须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领悟阅读教学秘笈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我们教师就要少干涉,更不要指手画脚的粗涉。看了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实例实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多少年来探索素质教育,真正做到的何其少哉!他的绿色文言教学、绿色诗歌鉴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触,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其最终的目标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学生的精神、情感体验。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只有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进入阅读状态,只有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了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会有精神、情感的真正体验,最后达到文化素养的提高。当然倡导个性化,并不是不要引导和指导,就如游泳虽然要自己下水练习,但教练的指导作用也不可低估。我们教师也要不断阅读,让阅读成为自己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锤炼出内功。

四、尝试破解作文“老大难”,让学生会写乐写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真实的写作之中,这就是注重生活体验。学生只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体验,才会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文。这次学习中,我看了袁xx的有效作文教学视频,袁老师的《无畏》作文教学案例,看后我真的有些无畏感,原来作文有规律可循,也可以像理科那样先按公式做,教方法练方法,然后变通求异,最后破茧而出,写自己的东西。他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即作文构思,我们扪心自问,学生不会作文或写不好作文,其瓶颈就是在构思这一环节,而恰恰这一环节又时常被我们忽略,构思的体现形式就是列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有了骨架,然后补上肌肉,作文不就达到了有血有肉的要求吗?

五、就事说事说国培

篇6

一、学校网站的功能与意义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其网站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目前,社会上除教师外对进修学校的职能不十分清楚,对进修学校所做的工作也不十分了解,通过学校网站可以展示全校教师的工作成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在社会上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

(二)教师了解培训资讯的窗口

学校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中小幼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的资格认定和成人学历教育等。学校网站需及时公布各类相关通知,以便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培训信息,提前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准时参加培训。

(三)师德师风的导向窗口

宁海县的师德师风教育是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有责任挖掘教师身边的师德典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传名优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师德建设正能量。

(四)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网络上的资源太繁多且良莠不齐,学校可以过滤整理一些优秀网上资源或自己录制一些名优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购买一些专家的专题讲座作为教师网上自主学习研究的材料。

(五)教师咨询的窗口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如果有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要咨询,从前一般是通过本校的师训负责人传话等,这种方法非常低效。通过学校网站,教师可以获得多种途径,如办公室电话、办公室主任的工作QQ等,直接联系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

二、学校网站的合理更新

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前一个网站建于2006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网站存在着不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由于学校内部职能分工的变化,网站的建设需要将栏目作一些合并、添加与删除;以文本为主、纯HTML全静态的网站给访客留下了不十分理想的视觉印象;原先建站的技术已经落后,网站的速度也缓慢,不能上传一些大容量附件,更改界面、栏目的后台管理操作也非常复杂;等等。基于以上多种原因,我校在2013年底对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并于2014年3月向全县教师推出。

在“去粗取精,合理有效”的原则指导下,学校的新网站进行了以下更新:

(一)采用新的建站技术

学校网站是使用ASP和ACCESS技术组合开发的,采用DIV和CSS布局页面。采用这种技术的网站有很多优势:

1.降低了对客户端的要求

ASP能与ACCESS数据库交互,将用户提交的信息在服务器端进行处理,服务器把处理结果传给客户端。这样客户端只要安装浏览器即可,而且保证了服务器中数据的安全。

2.减少了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使用DIV+CSS技术,实现网页内容与界面设计分离,即网站前台访问页面与后台管理系统独立,方便网站改版,大大提高了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效率。网站管理员可以在后台管理系统中设置生成不同权限的用户,灵活添加、修改、删除栏目等。

3.有利于搜索引擎优化

CSS代码简洁,有利于搜索引擎收录,适合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页加载的速度,带给访客良好的上网体验等。

(二)结合实际调整网站结构

原网站共有12个栏目:通知公告、教师培训、干部培训、中学名录 、校本培训、教务信息、视频点播、网上学堂、教育科研、教苑、政策传递、上传下载。新网站结合目前学校承担的各项工作,将原来的栏目进行调整,共设置了14个栏目: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教师培训、师德师风、教师资格、干部培训、教育前沿、校本培训、学历教育、学陶师陶、教育科研、幼教天地、校刊简报、网上学堂。各栏目的作用分别如下:

通知公告:提供学校及各处室的各类通知。

教师培训:提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通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讯,教师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师德师风:提供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章,包括教师学习师德的体会、师德论坛的文章及师德建设典型事迹推广等。

教师资格:提供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的教师资格考试的政策、报名、面试、体检、证书领取通知等。

干部培训:提供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的培训通知,学校管理经验等。

教育前沿:提供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

校本培训:提供中小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的动态及学员体会等。

学历教育:学历函授及远程招生的政策及相关的报名信息、管理课程与考试安排等。

学陶师陶:提供陶行知思想研究活动的通知、活动开展情况及陶友们的学陶体会等。

教育科研:教科研通知、课题研究情况、教师论文和科研动态等。

幼教天地:提供幼儿园教师及园长培训的通知、学习体会和管理经验分享。

校刊简报:上传校刊《教苑》和师训《简报》的PDF格式电子稿,方便全县教师网上阅读。

网上学堂:将一些名师、专家的讲课视频以FLV格式分类保存在该栏目下,共有学科教学、师德论坛、专家讲座、校长论坛、领雁工程等十个子栏目,与全县教师共同分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首页界面与内容的创新设计

网站在首页界面和内容的设计上也有一些创新:原网站导航栏一行最多只能放10个栏目,新的网站共有14个栏目,并分成两行排列,没有子栏目的放在上一行,有子栏目的放在下一行,看上去大气而独特;各处室的通知除了在各栏目分别显示外,所有的通知都自动归总显示在通知公告中;将网站最新鲜、最精华的内容显示在首页的“首页头条”和“文章推荐”中,让访客第一眼就能了解网站的最新资讯;将学校最近开展的培训活动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循环滚动播放;网上学堂中的资料都采用FLV格式,能直接在线播放。

(四)新增网站交互功能

原网站只能单向展示网站信息,无法与访客互动交流。更新后的网站提供了多种联系方式与交流途径。(1)联系方式:公布了学校各科室的办公电话。(2)投稿信箱:方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论文或通讯直接投稿到校刊《教苑》、师训《简报》或者网站的某个栏目。(3)在线服务:QQ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简单方便的即时通讯工具,学校每个科室主任的QQ都以浮动窗口形式挂在网页上,而且保证工作期间8小时在线。访客碰到疑问,只要单击“在线服务”的某个QQ就能与对方交流,而且事先不用加对方为好友。

三、学校网站的科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网站管理组织,不但要求全校教师参与到网站维护中来,而且在中小幼学校安排了信息员,保证网站内容的不断充实与及时更新。除此之外,学校网站管理员还要加强网站的安全管理,保证学校网站的稳定运行。

(一)建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书记)与信息技术教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技术教育处,由信息技术教育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信息技术教育处网站管理员任副主任,学校各处室副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领导网站建设与信息提供、审检、登记与等;定期组织工作交流与研讨,确保网站健康、安全运行。

(二)安排校内外信息员

校内信息员为网站管理办公室成员,校外信息员为中小幼学校校(园)本培训负责人,建立纵横联动的系统,及时提供与交流培训信息与动态,以推动培训工作向更优方向发展。

(三)明确网站管理员的工作

网站管理员及时维护、接收及上传信息,及时统计与分析相关数据如网上学堂各类视频的点击数,分析教师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长与培训需求,定期维护域名,及时续费等。

篇7

关键词 高中 学科带头人 教师培训 培训需求

自2010年起,国家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学科带头人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影响、引领、带动整个地域。他们的存在可以带动一个区或者一个市学科的发展,能够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2014年,我们申报的对某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的“国培计划”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去年下半年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和一个月的网络研修。我们对所有参培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前期调研,目的之一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同时也是为了挖掘教师交流的抗阻原因,探寻消解策略。本研究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40名高中学科带头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为深入了解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期间随机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参加培训的40名高中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情况分析发现,63.3%的来自城市学校,16.7%来自农村学校,10%来自县或市教研室,6.7%来自教师进修学校,另有3.3%来自其他岗位。从被调查者参加培训经历看,所有老师都参加过多次培训,其中,43.3%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7%已经参加过全国级培训。被调查者的其他基本情况如下表。

二、培训现状分析

1.关于培训内容

基于当前专业发展,教师的困惑主要有:科研能力弱(46.7%)、学校平台低且支持力度不足(20%)、缺乏进取的动力(10%)、教学技能停滞不前(3.3%)、其他(13.3%)。所在单位地域不同,主要困惑也随之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困惑以“学校平台低且支持力度不足”为主。访谈中,Y老师强调:“自己想发展但是缺乏一个平台。科研课题缺乏团队,缺乏资金,缺乏试验点。”城市学校教师的困惑以“科研能力弱”为主。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在访谈中抱怨学校提供发展平台有限的同时,更感叹农村学校教师自身发展意识淡薄,自己虽是学科带头人,但却无人可带,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谈到教师交流时,所有城市教师都没有到农村学校的意愿,农村教师则不假思索地说,有机会我们当然也想到城市学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解释为什么城乡教师交流困难重重。

调查发现,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名前三的:一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二是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更新;三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为了评优评职称和服从上级安排等目的较少或几乎没有教师选择。目前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按教师需求程度依次排列为:教育科研方法(63.3%)、专业学科知识(13.3%)、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13.3%)、新课程标准的解读(3.3%)、其他(6.7%)。学科带头人急须培训的内容有:科研能力指导(60.6%)、教学智慧(21.2%)、师德研修(6.1%)、课标解读(3.1%)。另外,访谈中,S老师说:“我希望听到语文方面的本来的、学科专业的东西,还希望听到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个是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也希望听到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总之,高中教师认为要把前沿理念培训、知识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相结合。

对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活动,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20.69%的教师认为培训计划过于“一刀切”,17.24%的教师认为培训单向灌输,忽视了学员的感受,3.45%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受金钱驱使,不顾质量,另有3.45%的教师认为还存在其他问题。针对目前培训过多、目的不明确,缺乏主题、缺乏前期调研的情况,开展有效的培训首先就要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

2.关于培训组织

学科带头人在学员管理方面应采用的方式:小班制(30人以下)(86.7%)、大班制(3.3%)、不分班(6.7%)、分不分班都可(6.7%)。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认为最适合于骨干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是:集中培训(53.1%)、专家个别指导(34.4%)、远程培训(6.25%)、校本培训(3.1%)。关于学段和学科分类方式上,超过半数的高中教师选择分学科集中培训。

在培训模式上,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37.5%)、名师引领(35%)、课题研究(15%)、上示范课(12.5%)。另外,高中教师都认为学科带头人培训适合采用“走进高校”的方式进行高级研修,除此之外,同时采用“影子教师”环节,如与本地中小学一线优秀导师互动开展教研活动。在有准备的情况下,90%的教师自愿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3.关于培训的师资与考核

在培训师资方面,被调查者最希望接受高校教育教学专家作为培训师资,其余依次是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教学研究人员、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高中教师认为担任学科带头人培训的授课教师最需要的素质是:对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61.1%)、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19.4%)、新课程理念(11.1%)、敬业精神(5.6%)、对教师的人文关怀(2.8%)。

对于高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应该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时,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26.7%)、提交经验论文(17%)、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16.7%)、提交教育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15%)、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考核(10%)、对理论知识的检测(8.3%)、其他(1.7%)。

三、培训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在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学科带头人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前期调研,关注参培教师需求

应该在学员来参加培训之前,进行广泛的前期调研,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实地调研可以确保那些网络覆盖率低的地区的教师参与调研活动,而网络调研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实地调研的教师也能在网上参与调研活动。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准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开发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从上面的调查发现,参培的各科高中教师不仅有颇丰的科研成果,教学上也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骨干,他们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三是自我完善与发展。因此,在培训的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不仅要安排通识性的学科讲座,例如老师怎么写科研论文、老师如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若干证明问题、师德方面案例教育等等,同时,要增加各学科前沿知识,分科分学段进行培训。

3.灵活培训形式,鼓励学员积极参与

培训学员组织上,最好是分学科分学段小班制有针对性地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注重几个方面相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专家个别指导相结合。发挥专家教授的引领作用,帮助学员更新观念、丰富理论、指点迷津、增长见识。二是观摩教学、名师引领、课题研究、上示范课相结合。除了大学里教授的指导,也要到当地中小学进行参观与一线特级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三是在网络平台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例如,学员以心得体会、培训简报等形式将自己的感悟时刻上传到网络与学员共享、与专家探讨,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以多种方式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听众、配角转变为合作者、主角,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发展平台弱、教师提升意识淡薄的现象,要对农村学校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依靠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学习很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农村学校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榜样示范和纽带作用,聘请高校或一线教学名师来校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可基于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研究表明,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增强农村学校教研氛围,提高农村学校的吸引力,这或许也是破解城乡教师交流难题的一剂良药。

4.强化培训师资,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应该多方选聘师资,组建专家团队,建立专兼结合、动态更新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教授,也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名师,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培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专业学科前沿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员的困惑和问题为中心,通过案例讲解等方法,使得讲课受到教师的欢迎。

――――――――

参考文献

[l] 方彬.国培计划――参训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刘加霞.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 任春亮.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4] 张雪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颜钰梅.宜宾市中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联校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性 有效性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已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兰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培训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了三个转变:一是培训内容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变到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培训上来;二是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转变到联校片区、学校、教师个人作为相结合上来;三是培训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变到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来,创造一切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确立了以联校培训为抓手的区域继续教育模式。

联校培训是兰州市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将市区60多所学校划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区指定一所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校培训。同时,各县区也划分了联校片区,制定了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联校片区是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的学校联合体,通过片区内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方式,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联校培训是贴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的一种有效培训,这种培训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贯彻“学研结合、分层培训、共同发展”的培训方针,以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主线,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各校优势学科为主体,全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操作平台,力争使师资培训工作求实、求精、求细,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联校培训中,各联校片区和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多种培训系列:

一、 聚焦课堂,培训与教学相结合

联校培训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贴近教学一线,针对教学实际开展培训。各片区学校在组织培训时,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教育科研为纽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第一片区的六所学校开展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片区内各校分别承担了2门以上科目的学科教师集中研修与培训活动,片内学科教师互相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区的七所学校将培训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总结出课堂教学“实、广、深、活、谐、真”6个维度的评价要诀,激发了教师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八片区组织了多次联校观课、评课活动,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运用“观课(听讲座)——评课(互动)——反思”三维一体的交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在培训中,很多学校还采用了“案例培训”、“课型研讨”、“教法指导”等形式。504中学提出“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具体为:严格执行“说课+练课+小结”三段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兰州2中组织编制“大成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部分学校针对学生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探讨作业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作业有效量、作业批改量、作业反馈量的有效设置方案。部分市属学校还开展了集体大备课活动,以新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教研和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到县区。

联校培训还带动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市属各民办学校也加入到联校片区培训活动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理论提升,专家指导与自学反思相结合

在联校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教学理论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山东教育社陶继新、上海闸北8中刘京海、北师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华南师大郭思乐、全国小语会崔栾教授等众多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很多片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名师来兰讲学。专家的指导引领,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各校还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全国各省市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外地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加强了全市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除了与外地的教学交流之外,各联校片区和学校还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兰州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以及各校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都积极参加、指导各片区联校培训工作,为全市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家引领、名师指导的同时,各联校片区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自学中进行反思。第八片区片内各校组织广大教师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进行自学研修,撰写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详细收集纪录每个教师的成果、业绩、学习体会、论文、反思笔录等;兰州民族中学开展了“走进经典、提升自我”的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教育家理论专篇,全市大部分片区要求每位教师阅读8本以上教育教学书籍;部分学校为教师发放了购书卡,为教师自学创造条件。全市各片区、各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多读书、常反思、多动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在教师自学活动中,各片区利用培训简报的形式在片区内交流教师学习体会、培训心得、观课反思等;很多学校利用校刊、校讯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三、培育新人,岗位练兵与岗位竞赛相结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岗位竞赛与岗位练兵是联校培训的又一大亮点。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结对子。兰炼、兰化各中小学实施“青蓝工程”、“新秀工程”,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他们提出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学校新秀,发展为名师、首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领(领上讲台、领进青蓝工程);三导(老教师、教研员、名师指导);四研(研究培养方向、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五培(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机);六听(听课);七查(查教学、班级管理、业务学习);八评(评课、评奖)的八步培训法,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联校培训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各校广泛开展了岗位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兰炼总校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竞赛项目有板书、即时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竞赛,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兰化总校各校通过竞赛和长期教学业绩考核设立首席教师制度。这种以练促训、以赛促训的活动在其他片区也蓬勃开展,各校围绕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技能的掌握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引领、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题为中心,以研带训是联校培训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区在培训中挖掘、发现、收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联校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课题,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推动了联校培训、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突出课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在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中把对高中教师的课改培训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中采取小班额教学,采取理论讲座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特别重视对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的培训,在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讲师团成员准备充分,讲座内容贴近教师需求,培训设计合理、科学,注重教师共同参与,注重课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学科聘请国家实验区的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训的同时,联校培训活动在全市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市教科所和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参与联校培训的指导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指导、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兰州市教育局为指导联校培工作,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中小学联校培训、校本培训评价方案》,并对全市联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片区和先进基层学校,有力地推进了联校培训的顺利实施。

联校培训已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教师研究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备课模式有所革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已经形成,教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学习--实践--反思的方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三是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联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学校单兵作战或全市集中作战的方法,形成了以区域或各类型学校划分组成的培训集团,联校片区的学校强弱搭配、类型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特别是为学科教学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片区内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片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 汪文华.对有效教师培训实现策略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17-18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17-03

在推进三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配备装备容易,但是教师积极应用却很难,比如:学校购买的资源库无人问津,在常态课上只愿意进行最简单的应用,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作为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

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

三通工程的建设已经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师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下面从备课、上课、培训等几个方面说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一)备课

班班通实现以后,教师们在常态课上比较乐于使用教材的配套光盘资源进行教学,因为,配套光盘提供的资源比较齐全,教师备课比较轻松,但是,光盘资源很难进行编辑,教师没有发挥的空间。

公开课的准备一般没有如此轻松,很多教师为了制作一个满意的公开课课件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还要请人提供技术支持。大部分教师认为备课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设计上而不是课件制作上,因为课件只是辅助工具。

不少学校为了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专门购买了学科资源库。但据笔者了解,资源库搭建完毕后,教师平时真正浏览下载和上传的并不多,一般是到比赛的时候才会真正去利用它,制定政策鼓励教师下载和上传资源的学校情况稍好一些。另外,资源库一般购买后就没有后续的技术支持和更新服务,只要课标或教材发生改变,资源库基本就淘汰了。

(二)上课

班班通实现以后,教师上课可以随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环境的改善的确使传统课堂发生了改变。但是,教师们普遍比较喜欢用操作简单的设备和软件,比如:录音机、投影机、电脑、PowerPoint等的使用率就远远大于电子白板、Flash、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更多的是用于演示交流,用于交互的少,用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就更少见了。按照马宁、余胜泉的研究结论,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处于第一层次,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成为认知工具。

不同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不一定就比投影幕布好,因为,使用简单的设备同样取得优秀的成绩,如果电子白板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效果,教师就不太愿意花费精力去学习使用。与此不同的是,一个学校里把技术难度最高的设备用得最好的教师,往往是大家眼里公认的“明星”教师,这样的教师出去学习、比赛、展示的机会最多,晋升的机会相对也多。

(三)培训

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自上而下各级都有,形式上有远程的和集中的,对象上有全员的、学科的和管理的,培训一般都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并与绩效工资和评优挂钩,培训的内容一般分层次,教师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但是,教师们如果选择技术难度较高的内容,往往会抱怨时间一长就把学过的技术忘记了,于是能力又回归到原起点,从而影响了积极性。有趣的是,教师真正掌握好的技术很多是自学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产生需求,自己学习或者请教别人学会的。

现在,网络研修已经逐步走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来,大有取代传统教研的趋势。笔者所在区目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区之一,从去年开始各个学科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了多次的网络研修活动。活动的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各个学校的教师登录社区,观看专家讲座或者围绕专题研讨,然后心得或者反思,组织者还要编辑简报。

笔者也参与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还是有热情的,学校也鼓励教师参与,但是,那几次活动的时间都是安排在下午,很多教师由于要上课而错过,挤出时间参加的教师不多,专家的讲座对于不少教师来说一时也很难消化,短时间内完成的心得与反思往往以应付居多。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学习多,收获少; 配备得多,想用的少; 比赛用得多,平时用得少;简单工具用得多,复杂工具用得少。

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

根据以上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两大类。

(一)正面因素

1.国家政策导向

《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加上电子政务、电子学籍、三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大环境的要求,是必须要掌握的。

2.信息化环境的完善

从“农远工程”到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从电视到投影,到电脑,再到网络教室和电子书包,我们为缺少装备而发愁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3.学校的规定和激励措施

大多数学校为了激励教师多用和用好信息技术,制定了激励措施。一般来看,有硬性规定的学校,教师应用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没有硬性规定的学校。

4.来自同事、家长、学生的压力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压力,而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多媒体教学,而且家长还有与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需求,这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二)负面因素

1.信息技术无用论

在信息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表象下,其实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最关心的是什么?分数!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分数有用吗?如果没有明显效果,干嘛要运用呢?还不如采用原来经得住考验的方法,那才是最实际的,这就是一些教师的信息技术无用论。

2.实用资源少,更新慢

就目前而言,教师有多种途径获取教学资源,比如:国家和省市的各种基础教育资源网、学校购买或自建的校本资源库,等等,但是,教师们反映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不能及时找到想要的资源,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优质资源少,是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变化,一方面缺少教师急需的素材,一方面很多老旧不配套的资源又得不到更新。

3.教师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新课改以来,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调查发现,安徽某县城的小学教师周工作量53.8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8小时,高于其他许多国内外对教师工作量的统计,而教师工作量过多会导致工作压力大,进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量的相关调查[1]如图1所示。

4.功利性的评价

如同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但现实中很多做法功利性太强,比如:每当一个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出来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把某种技术、模式捧上天的事情,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求大家都去学,树立典型大力表彰,列入考核评优的范围,等等。如此一来,掌握新技术、新模式的教师就是理所当然的骨干教师和明星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异化成了对名利的追求,从而形成两个极端:有的教师为了名利而积极学习,有的教师因为功利性而不齿,抵触信息技术。

5.低效的培训

目前的培训在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内容上,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因而针对性不强,比如:最常见的专家讲座,对新教师的作用往往就不大,因为,新教师最需要的是实践学习,是“做中学”。在形式上,教师听得多,做得少,得到的个别辅导更少。实际上,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的教师网络研修完全可以做到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互动性强的培训。

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积极行为形成的规律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即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向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让教师在不同阶段为不同的目标努力。

据此,笔者认为在三通工程的建设中,学校一方面要有保底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要从基本的工作环境的改善开始,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为教师做好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为教师创设愉快的工作环境

三通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学习与应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从实际出发,科学发展,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首先,深化课程改革,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由注重分数向注重素质发展的转变。

其次,学校要想方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在设备、资金和技术人员上提供支持。

再次,学校有信息化中长远发展规划,并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图。

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并不愉快,那么,在三通工程的推进中就应该考虑适当降低对教师的要求。

(二)资源建设变被动搜索为互动生成

网络时代,资源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保的资源正是教师需求的资源。目前的各种资源库往往只能被动检索,检索到的资源又不一定是教师真正想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技术,这方面可以借鉴百度知道的做法。

百度知道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动问答平台,是用户自己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发动其他用户来解决该问题的搜索模式,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网站。我们的资源平台也完全可以搭建这样的“求助区”或“问答区”,教师自己需求的资源,别人如果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资源,不仅可以得到同行的感激,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等级和人气,如果这样去做,一定会得到教师们的欢迎。

(三)教师培训要“为需而培”,要“做中学”

以目前正在探索中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为例,国内的一些研究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比如有专家指出,网络研修活动应该遵循经验学习圈模型,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验获取阶段、反思性观察阶段、抽象概括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我们当前的培训往往重视抽象概括阶段的专家指导,忽视反思性观察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教师自己动手、体验和模拟的机会少,导致内化不够,最后的实践容易返回到原起点。

网络研修活动的实施策略,可以分为组织策略、知识转换策略、资源流通策略、调节策略四个子系统。在组织策略上注重分工合作和文化制度建设,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团队的共同愿景;在知识转换策略上,以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内化、实践经验系统化表征为目标;在资源流通策略上,在团队内和团队间建立多条通路;在调节策略上,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2]。我们当前的培训在组织、知识转换和调节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和成就感不强。

可以看出,要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让教师产生内驱力,而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的培训一定要在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下功夫,改变过去培训硬性摊派、集中讲授等弊端。

总之,人的因素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三通工程轰轰烈烈推进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格外关注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要多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这样的话,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和稳,周本圣.安徽省S县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调查研究[J].教育

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33.

篇10

一、草树知春不久归――制度文化让管理彰显人性关怀

学校制度建设的主体应该由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当制度建设采用自下而上的制定模式时,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制度执行的可能性。在制定过程中的一次次讨论、甄别,使得学校内部统整了办学思想,统整了基本行为规范,提高了制度约束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成员对制度的尊重。

为此学校重组了行政内部结构,分别设为:学校协调部、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校务管理部,要求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社团团长组成新的“管理共同体”,而且每位共同体的成员都要深入到一个学科和一个年级,参与一线教师的学习和研修活动,呈现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新形态。实施行政问责制、周工作绩效分析和月工作考核以及月工作简报制使学校新行政班子更具行动力和创新力。

二、百般红紫斗芳菲――质量文化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活力

质量对于社会来说,综合体现了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水平;质量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质量文化应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严密的制度约束人,形成讲究质量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评价引导人,形成争先创优的环境氛围;以先进的文化提升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集中质量优化行为模式,主抓四项工程:

1.奠基工程――三级监控,职责到人。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的三级监控机构,提出追求“第一责任人”的高质量的管理思想。采用“校长引领式”的学习和研讨模式,开展“策划反思会”和“管理研讨会”,进一步更新管理观念。

2.核心工程――队伍打造,立体多元化。以“核心课题”为主线,走“高位发展”之路,力求把每个教师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开发出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质量工程――绿色接力,公开留轨迹。我们把“绿色接力”知识质量调研作为学校追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通过日常课程执行情况检查以及各种调研活动,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并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

4.评价工程――提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还孩子以“充满阳光的课堂”,使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

三、散入春风满洛城――环境文化让校园成为智慧生长的乐园

学校既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上体现一所学校的特点,更要关注精神文化的营造,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1.硬环境――让学生呼吸文化气息。布置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时,从儿童立场出发,为他们丰富的学习活动提供物质保障。让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本无声的教科书。让学生在赋予丰富的生命力的校园生活中“深呼吸”。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地精心布置校园的每一处,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处景育人。同时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如“让爱流淌,让格桑花绽放”“打开大自然五彩课本”“守护生命 疏散演习”等,让学生切身去体验。

此外,学校推出了“培养习惯月主题活动”,分别为“文明礼仪”“健康身心”“环境保护”“热爱学校”“勤奋学习”,同时每月分别开展“礼仪之星”“健康之星”“环保之星”“爱校之星”“勤学之星”的争创活动。

2.软环境――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学校组织梦想剧场、阳光数学节、OM嘉年华、百灵放歌、小海豚夏令营等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形成学科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性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活动和学科有机结合,既扩大课程资源,又拓展学科空间,打破课堂就是学堂的观念。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精神文化让校园成就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