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的表现

篇1

1、工具当成目的

企业引入绩效指标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理解、实施企业的关键价值活动,但是在管理实务中,企业容易把引进绩效指标这种行为本身当成目的,而在配套的行动计划上却毫无变化。设计绩效指标是为了更好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要求和业务、管理的实际水平,“灵活选择、使用指标”才是目的,但是企业常常会把“提高指标的完成率"当成目的,而忽略设置该绩效指标的初衷,在管理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不考虑当前的绩效指标设置是否合适,而是基本保持指标不变,满足于有指标即可,过于僵化。要避免这种情况,企业管理者需要经常考虑以下问题:企业的关键价值活动是什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绩效目标来衡量这些价值活动?当前指标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合适的绩效指标?并将考虑的结果落实到绩效指标设计中去。

2、关键指标和关注指标混为一谈

“指标过多、过滥”是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一般在进行绩效指标设计时,企业会根据公司目标、部门职能、员工职责来设计相对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具体的绩效指标进行跟踪。设定绩效指标体系时,企业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具体选择绩效指标时,则应明确当前周期内的工作重点。在一个考核期内,员工不可能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如果盲目要求面面俱到,管理者则可能会因过度介入下属工作而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得不偿失。任何时候,二八原则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原则,管理者应把衡量企业关键价值活动的“关键指标”作为工作重点,而把其他指标作为“关注指标”,对于“关注指标”,在其出现较大偏差时进行及时处理即可,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将资源和力量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使用,从而导致劳而无功。

3、指标间缺乏有效关联

在构建企业指标体系时,需要关注企业整体目标、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之间的有效关联。如果管理者仅出于个人愿望制定了公司目标,那么员工可能会产生类似“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指标,为什么是这样的目标值”的困惑,不理解该绩效指标的意义,则很难有充分的动力,缺乏动力对往往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的企业关键价值活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关键价值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弥补企业的明显短板,本身就意味着非同一般的努力,其目标不是企业的常规活动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关键指标”的层层分解,将企业的关键价值活动落实为员工的具体工作活动,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因此管理者在设定绩效指标时,应告诉员工各绩效指标设置的出发点和目的,使得员工能够理解其绩效指标对企业的价值,从而增强员工实现绩效目标的动力。

4、过于强调量化

设置绩效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企业关键价值活动的开展,量化或非量化是绩效指标表现形式。对任何一项业务活动,既可以从活动结果的角度进行衡量,也可以从活动过程的角度进行衡量,具体选择哪种衡量方式,依赖于该项工作活动的特性。如果该项工作的独立性较强且结果容易量化,则量化指标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例如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指标。不过有些工作活动的成效并不容易量化,如果只是为了便于考核而选择了一个不太贴切的量化指标,则可能得不偿失,失去了绩效指标设置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例如对提升公司品牌价值的品牌建设活动,如果只是选择公司的“品牌知名度”这类貌似量化的结果性指标,则可能会因为调查样本或调查执行方式的选择不同而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效果评估,对于这种活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跟踪评估工作活动开展的具体计划和执行情况,通过确保过程的有效性,进而保证结果的有效性。

篇2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最有生命力和最具现代意味的重要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认为意境是具有特殊美学内容的艺术精品,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化客观景物为主观情思,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意境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其形成是一项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以情景交融为基础,经过观察、感受、想象等思维活动,由创作者的创造和欣赏者的再创造而形成。

一、室内意境及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室内意境是室内环境设计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心理需要,而心理满足则需要人在室内环境进行心的交流,以体验到舒适和愉悦。现代室内设计师要满足室内的功能要求和熟悉各种性能的空间功能的构成与关系,解决各种空间功能问题的方法和组织特征,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随后便要构思空间“意境”,这是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意境”是室内空间的“灵魂”,就能使空间的“思想”和“情感语言”得以表达,并使身处这个充满意境美的空间内的人们体味出环境中凝练的自然美、地域文化、民俗情趣等,从而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升华。

二、室内空间意境的表现方法和手段

基本方法:其一,意境的主题和与室内功能的互相融合,这是室内空间意境创造的前提条件。其二,灵活地将不同材料与不同设施创造性地结合,烘托意境效果。其三,室内空间中诸要素彼此之间平衡地协调,其他因素方要对主因素方给予配合、维系与支持。其四,室内空间要富有创造性地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精神文化,以现代的空间设计理念重新解析和注释,这能够给予空间独特的韵味,让空间富有生命力,并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最后一点,人们在信息时代有渴望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追求趋势,而同时大自然为设计师提供大量的灵感和设计素材,激发了室内设计师创造空间意境无限的活力。

创造室内空间意境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上述几点,各点之间互相统一,设计师要从整体出发,大胆构思,辩证地处理这五者的关系。

三、综合运用构成要素来创造室内空间意境

室内空间的“意境”需通过空间形态布局、色彩、照明、材质、室内陈设绿化等一系列环境设计表现出空间的整体美,进而传达出特有的意境和情调,并折射出一定的人文意趣,使人体味出其中的内涵与艺术魅力。如何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室内空间意境是设计师的重任,通常可通过对室内空间一系列的实体环境的设计来营造出室内空间的意境美感。

1.选择合适的空间形态和尺度

空间形态应依据空间所要表达的某种意境而设定,并采用与其内涵相宜的造型形式,随之赋予该形式特定的材料、色彩、光感、陈设品形成与主题相宜的空间布局。人对室内空间的意境感知源自比例与尺度、封闭与开敞、丰富与单调、亲切与冷漠、人工与自然、秩序与混乱、动与静等。在室内环境中,重点应放在对内部空间的分析和营造上,思考如何适度地处理室内空间并使之有利于意境的创造。

2.采用合理的照明

光照下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奇妙动人的世界。由于光的照射,室内空间形态才会有活泼生动的轮廓、光影和虚实变化,才会产生美妙多变的光影和气氛。由此可见,光对室内空间形态的表现和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意境空间的光环境的创造手法

光环境设计分为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者分别有不同的创造手法:

2.1.1.天然采光

天然光照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其开窗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开窗的位置、形态、大小、深浅、和数量不同,室内空间的气氛和意境也会不同。

2.2.2人工照明

我们通过对照明方式、光源光色、空间照度、物体亮度、灯具类型及布置方式进行恰当选择和控制,再配合其它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便可以创造出各种空间环境的意境。

3.通过色彩搭配来营造

色彩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直接关系到室内意境创造。现代色彩环境创造的手法极为丰富,为设计者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地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意境效果。首先在室内意境的创造过程中,应先依据室内空间的功能特点来确定主色调。其次,合理地运用装饰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利用它们的材质美。再者,自然界中有些天然色彩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美,我们除了尽可能地把它呈现出来,还需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把握色彩的相互关系。最后,色彩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及宗教的特定寓意,因而在特定意境空间中,色彩最富于表现力,最能被观者认知和感受,获得人与环境精神意义上的交流。

4.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

材料的质感具体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如软硬、冷暖、弹性、肌理等,而这些特征在人们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了解各种材料的质感特性,处理好材质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才能达到更完美的意境。借助材料的变化来界定不同的功能空间,以表现出与功能空间相协调的意境。

利用材料表面特征产生的联觉以利于意境的创造。材质是光和色呈现的基体,它的某些表面特征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也通常影响到色光的寒暖感和深浅变化。另外,由视觉引发的联觉是普遍的,利用材料美丽的肌理可以改变室内空间形态和视觉效果,烘托气氛,设计师在设计时可根据材质的变化进行创造,使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材料是色彩的载体,色彩有衬托材质感的作用。灵活巧妙的运用各类平面构成形式,可大小一致,高低错落也可相互穿插。材质的美是附属于室内环境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材料特性与室内空间品质的一致性创造,将给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室内意境空间。

5.选用合适陈设品

陈设对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可以更加完美地表达设计意图,提升和增强室内环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氛。运用室内陈设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有:

其一,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原则和点、线、面的组合规律进行陈设设计;其二,运用陈设品有效的组织和分隔空间,以营造隔而不断的意境空间。陈设品不同于墙体的完全分隔,能较自由地组织和分隔空间而不破坏室内空间的整体感。其三,正确处理陈设与室内空间的比例关系。室内陈设品的大小,形式应与室内空间的形态和家具尺度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相互间取得密切的配合,并运用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达到和谐的整体装饰美的效果。其四,陈设品的色彩、材质、肌理应与室内空间形态和家具陈设统一考虑,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美。最后,要精选陈设。大型艺术陈设必须适应室内环境,使陈设品与室内环境互为协调,并留给欣赏者足够的观看空间。不同的观看角度对大型艺术品的感觉不同。小型艺术陈设品的大小、高度、陈设方式应保持和观察者视线基本一致。

6.利用绿色植物

在室内环境中引进绿色植物,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然界的生机,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和生态调节作用。绿色植物具有吸收空间内的杂质及吸音功能,可以净化室内空气,隔阻和吸收强烈噪音。绿色植物源于大自然,具有生命力,可以给室内带来生机,陶冶人的心境,还可以起到协调室内各种装饰色彩的作用,并且具有调节人的视觉感官、填充空间、限定空间、分隔空间、联系空间、点缀空间等功能。

篇3

关键词:经济统计;应用

一、统计经济学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就是社会调查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数量信息、数字表现的问题都是统计学要探索的内容。经济统计学的探索最早发现在1665年,经济统计学主要利用于统计国民收入,如:英国利用收入、支出的复式核算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统计、预测。但在该利用形式上,核算内容以及外在的平衡缺乏成熟度。虽然经济统计在很长时间实践后,还建立了国民账户体系。而且,受相关因素的影响,还为经济统计学建立了一定结构。我国经济统计根据历史的演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实施后,传统的系统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相关的研究和存在的实践经验,我国在1992年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并在期间进行了施行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实践过程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学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1]。因此,经济统计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主要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采集、生成以及传输,还要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产生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系统存在的复杂规律,并使之能够为经济建设与管理建设作出有利决策。

二、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下的应用状况

经济统计学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可以看到,经济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还缺少一定的深度,只是将其停留在表面。要使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及合理性,相关工作者及研究者就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要促进经济统计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根据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解决。而且,要保证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促进各个领域在实践中的完善,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学分析现实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将其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较高要求,而且,经济统计学在实践应用中也还不够深入,经济统计要促进有利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也没有形成牢固的基础条件。但近几年,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努力,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研究者利用数学手段对其发展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实践发展中可以看出,经济统计是实践发展问题与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不仅能对经济问题进行判断,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决策。

三、统计学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经济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发展的状态形式已经爆满,这种发展形式使经济研究过程面对较大困难[3]。因为数据是信息发展核心因素,主管医院中的工资统计也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因此,经济的建设问题就是对数据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研究领域下,都是利用经济统计学来进行分析、处理的,并能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和实践工作提供服务。经济统计学不仅仅能应用在工资的数据统计领域,在其他发展领域同样适用,但并没有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各个环节都是利用数据作为基本的分析条件,所以,利用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一定的实践意义,也能够不断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利探索。

四、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

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工资统计方面[4]。主要表现为几点内容。其一,经济统计是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能不断对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是利用定性分析对经济进行研究期间,数据成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其二,经济统计能够对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能够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变化形式以及体现的多样化结果,所以,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能够将一些偶然现象变为必然发展形势。其三,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能够促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完善性,由于每个原理条件都具有相对的真理价值,只有利用一些验证条件才能促进真理条件的形成。所以,根据数据对经济进行验证,并促进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因此,促进经济建设,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经济发展进行统计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而统计学就是促进数据获取途径的核心,因此,在经济建设条件下,利用经济统计在工作中加以研究,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性发展,还能分析出精确的数据。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2]洪钦佩.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6).

篇4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篇5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篇6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篇7

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开发各种信息资源,是保证我国各项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最终目的就是将档案的信息资源开发、挖掘出来,被经济建设所利用,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迫切要求提高档案事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1.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1)开发是利用-的前提。不开发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部门就只能向利用者提供原始档案,而不能提供各种编研成果为利用者服务。在企业中,将产品的性能、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等技术指标及时整编成册介绍出去,是推销产品、扩大横向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档案信息的开发、编研工作,作为馆藏档案的补充门类,丰富了其内容,也是提高利用率的重要保障。

(2)获得利用效果是开发工作的目的。实际利用效果与最佳利用效果的“偏差”,是促进开发工作上水平的推动力。这种“偏差”主要反映在利用反馈中,反馈意见中的肯定部分应该发扬光大,而反馈意见中批评的应该引起重视,为此,应认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对策,并通过不断调整改进开发工作,以达到最佳利用效果的目的。

总之,开发为利用服务,受利用制约。通过利用来实现开发之目的,促进开发不断上水平,从而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档案信息资源的几种开发类型

在经济建设中,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多地表现为对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由于利用者的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目的有别,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开发利用,唯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建设中提供完备、系统的服务,其开发类型如下:

(1)转移性开发。即根据科技生产活动的特点及需要,将带有普遍性、通用性、可转移性的科技档案信息提取出来,汇编成手册、图集、文集、年鉴等,以供利用者参考、套用。这种开发一方面可以吸收以前科技生产活动中先进、合理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尽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

(2)改进性开发。即依据库藏的科技档案,收集相关的改进信息,最后形成改进科技档案有关内容的书面意见,提供给科技档案的形成者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改进信息包括:适应性信息,如建筑施工时原材料供应等客观条件变化的信息;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标准信息:以及利用档案的反馈信息等。

(3)报道性开发。报道性开发的任务,是建立科技档案信息宣传报道体系。如果没有这一宣传报道体系,利用者就不知道库藏情况,即使有科技档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寻找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行为。因此,通过档案人员的口头宣传报道、举办展览及各种研讨会等宣传报道形式,使更多的利用者了解科技档案信息,从而使利用者更加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科技档案信息。

(4)预测性开发。以科技档案信息中的实事和数据为基础,根据某一学科或活动内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找出其规律,从而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如1985年6月12日,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新滩镇发生了一起3000余立方米土石的大型滑坡,古镇新滩被推毁,1/3的长江江面被堵塞。早在这次不可抗拒的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前,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的科技人员,就查阅了档案馆保存的县志上记载的自东汉永元十二年至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有关该地区多次岩崩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找出了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并准确地发出预报,为省、地、县各级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创造了国内外滑坡预报研究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搞好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使档案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对档案的客观性、普遍性、实用性特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建设现代化企业、现代化机关的角度去抓档案管理,从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去认识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档案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地区、本单位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之中,制定出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规划措施,如增加对档案工作的投入,有计划地解决档案办公用房和库房等方面的问题,逐步采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和设备,配置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确保档案事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2.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产生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而查档接待人员是建筑桥梁和纽带的施工者,其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对档案利用工作有着直接影Ⅱ向。因此,在档案工作中应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树立起爱岗敬业、文明服务意识,想利用者所想,急利用者所急,把客观需要档案的迫切性与服务过程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探索出新路子。要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注意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以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3.努力开拓档案工作新局面

篇8

一、两种属性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来界定,可以概括为财政属性职能和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两类。

1.财政属性职能。

财政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政治和社会,以政治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内在作用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财政属性职能的范围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凡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直接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财政属性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财政属性职能反映了财政属性的分配关系。(1)国家政务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同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各行政部门之间的资金安排比例关系;(2)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社会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财政属性职能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1)强制性。指财政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参与分配所产生的影响是强制的,它不以任何经济组织、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其是否愿意,都必须受这种影响力的制约;(2)公共性。指用于政权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所产生的作用是公共的和普遍的,这类支出的目的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社会进步,其所带来的政治利益、社会利益为全社会所共享;(3)直接性。指财政属性职能对社会成员和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分配有直接的影响,从而起到引导和制约其发展的作用。

2.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宏观经济管理权,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的范围,是经济建设领域和总体经济领域。凡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总体经济运行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这一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这一职能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分配关系。(1)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各经济组织、社会成员的国民收入使用权分配关系,国家同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2)积累同消费的比例关系,财政收支总量的平衡关系,财政收支总量与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第三,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按依据的权力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一,依据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产生的职能,具有结构性和有偿性的特点。(1)结构性。指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而组织的分配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如,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信誉而组织的公债的发行对认购企业来说影响其投资结构;对认购个人来说影响其消费结构;财政经济建设投资、公债的运用、国有企业资产转移、财政性贷款、投资收益取得后的再投资等,主要用于重点建设、支持工交、高新技术和农业的发展,即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偿性。指财政运用公债形式筹集资金和运用财政性贷款、周转金等形式使用资金,都是国民收入使用权的转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前者要按期返还本金和利息,后者要按其收回并获取收益。其二,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权而产生的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广义经济属性分配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反循环性的特点。(1)综合性。指把财政的两种属性分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综合的制约引导作用。(2)反循环性。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平衡关系的变化,对经济波动具有抑制作用,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起调节控制作用,对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的形成起制约引导作用。

二、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作用的领域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四类。

1.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影响其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对各所有制经济形式产生影响,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财务保证和物质基础,安排行政管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比例关系,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社会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各经济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避免社会分配不公;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促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财政在国家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职能,是财政属性的职能。

3.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影响(例如,运用公债筹集资金产生的影响),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促进作用,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和巩固国有经济所起的作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4.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宏观经济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局部与国民经济全局之间关系的影响,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配关系的影响,对积累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以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引导投资与消费、稳定国民经济。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广义上的经济属性财政职能。

三、五种形式的财政职能

按财政职能的表现形式划分,财政具有五种形式的职能。即: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和稳定职能。“财政的职能是以国家的职能为依据,既要反映国家组织领导经济的职能,必须同再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研究,也要反映国家社会政治活动(包括人民民主的职能),必须同国家组织领导政治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职能结合起来研究。”①因此,财政的上述五种形式的职能,既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的客观反映,同时,又是国家各种职能的客观反映。

1.筹集资金职能。

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而运用各种手段积累资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运用税收手段为国家政权建设筹集资金,为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治活动、处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2)运用税收手段为社会管理、社会全面发展筹集资金,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等的发展,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3)运用公债、利润、公共行政预算结余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为国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4)综合运用税收、公债、利润等形式,为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筹集资金。

2.配置资金职能。

财政配置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运用资金,主动进行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主要体现在:(1)对不能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行政管理、国防事业、通过无偿投资、经费拨款,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2)对市场机制作用迟缓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通过无偿投资、全额经费拨款,差额预算补助、大量生产性财政补贴等形式,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和财务支持;(3)对市场机制不便作用的风险大、投资数额巨大、微利或无利的项目、国家为了增强调控能力必须控制的战略性产业、天然具有垄断性必胯由国家经营的产业,运用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投资入股、提供周转金、财政性贷款等形式,通过经济建设预算予以资金安排,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活动;(4)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好或无力作用、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会导致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引发经济波动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综合运用社会救济、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再分配手段,作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的安排,例如,增加或缩减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等。

3.调节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筹集和配置资金,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任务的实现。(1)调节各阶级、阶层和个人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调节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人民民主国家政权;(2)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调节社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例如,社会普及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的医疗保健以及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等),实现社会分配公平;(3)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的形成,调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中的骨干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4.监督职能。

财政的监督职能是指财政在资金筹集和配置全过程,通过审核,检查和财政制裁等形式,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1)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对有交纳义务的地方、部门、单位和公民,监督其是否履行交纳义务,对征收税款单位、监督其是否依法行使征收权力;(2)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同时对各地方、部门、单位的管理和使用资金进行监督;(3)在实施财经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过程中,利用财政监督,支持经济发展,对违反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斗争和制裁。财政监督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预算监督、税务监督、财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会计监督,等等。财政监督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经法律制约关系的体现,裨是规范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

5.稳定职能。

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财政通过筹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两种属性分配关系,实行有效的财政监督等,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的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稳定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是国家从事政治活动、管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所必须的开支,行政管理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则是国家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有稳定的财务保证,但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果它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大,则会影响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延缓经济建设速度。因此,财政在保持国家行政管理费供应,使其占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分配过程中,对于国家的政治活动有稳固的财源保证,起着重要的作用。(2)公平社会分配,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公平社会分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即避铭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悬殊;二是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平等,即保证社会成员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就业机会;三是享受社会利益的权利平等,即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公健、福利、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公平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物吕和劳务,是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财政通过筹集资金调节社会成员收入水平,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通过配置资金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3)优化资源配置,稳定最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比例协调地发展。由于市场机制的盲目作用,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财政通过筹集、配置资金来调节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保持产业结构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即保持社会再生产经常处于比例协调状态,是财政稳定职能的重要内容。(4)稳定市场运行,稳定国民经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国民经济运行愈来愈复杂,与自然经济相比,经济体制的稳定性大为降低,而市场机制的缺陷又使经济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往往造成经济支行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主动调节经济,以熨平经济波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起着巨大的制约和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调节,抑制经济波动,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对国民经济产生稳定作用。

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体系界定和概括为两种属性、四个领域和五种形式,是为了从不同层面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以求全面把握财政的内在功能和影响力,据以为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实现财政的各种职能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两种属性的财政职能是从性质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不同性质的职能有不同的范围,反映不同的分配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从范围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财政在不同领域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五种形式的财政职能是从表现形式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财政的内在功能应当以哪些基本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界定和概括实际上是从性质、范围和形式三个方面为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提供了规定性。

篇9

前言

将马斯洛理论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将是解决对企业经济如何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企业发展的提升我们需要不断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广泛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在企业多层次中来激励企业的员工不断前进,通过对马斯洛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以此来将企业经济发展建设创造成为企业经济变化的主要路线。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着首要目标,这不仅是改进当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保障的前提。

一、在企业发展中对企业员工激励的方法

企业经济发展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单纯的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的规划发展中,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马斯洛理论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对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对于企业员工的要求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对马斯洛理论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⑵渫晟频挠τ玫狡笠捣⒄菇ㄉ柚欣础6杂谄笠捣⒄怪性惫さ幕?本薪酬是发展企业经济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对企业员工基本薪酬的要求对马斯洛理论的不断反复充分的应用,而将社会企业经济发展充分的反映到企业员工的岗位建设中来,这也将是发展企业经济呈现出高低和难易的不同程度的划分。而通过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的区别,让员工通过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找寻到属于自己在这个企业中的定位,这是一件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同时也对于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起到了保障的作用,这不仅是当下简单的描述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应用到企业中,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于马斯洛理论从不同的层次上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展现出来,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指出根据马斯洛理论对于企业员工管理在不同方面的需要,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员工相应的激励措施。

通过对马斯洛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经济建设提出更为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机制,以马斯洛理论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将企业建设发展对于激发企业员工推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方向。在当下企业发展中我们不断的实行马斯洛理论,是将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员工激励改革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发展企业经济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不断的建立健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手段,这将是对企业发展最为正确的诱导手段,同时也是不断的改进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方法,以马斯洛理论的探究来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发展企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稳步进程,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每个企业员工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知道在每位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对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来进行综合的评价,这势必需要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对企业员工的评价中来,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核心价值问题。而通过现代企业发展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提高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这将是随着马斯洛理论不断完善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过程。对于企业发展整体而言,我们要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将企业经济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运用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中来,也可以不断的在原有的工作过程中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融入进来,这将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企业经济推进下的最为主要的行为模式,也是我们通过对于马斯洛理论在工作中学习对企业员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方法。

在企业发展中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理论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激励企业员工深入发展企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将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出当下社会中企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薪酬制度的妥善处理企业与员工间的各项问题,是当下发展马斯洛理论的又一重要目的,对待企业员工薪酬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体现出来,将企业员工的薪酬不断的通过企业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能够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企业员工的利益充分的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来。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地位;作用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企业工作业务总结报告来看,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依据,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为企业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合理使用资金方面,还表现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充分的资金是支撑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加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现代企业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考核制度,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资金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财务会计还能够加强对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流动资产、其他资产等方面的流动进行管理,确保企业的每一次资金流动都能够详细的记录在案,为企业的财产安全提供基本保障[1]。

(二)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本

近几年来,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强财务会计的管理与使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强化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职能,这样企业管理者就能够利用可靠的财务信息制定更加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的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资金成本。企业财务会计具有系统性、精细化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的很多业务都需要财务会计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企业可以根据数字化的财务会计作为具体业务的考核标准,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企业经济活动计划,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促进企业经济建设稳定发展

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灵活运用能够确保企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其提供更加可靠的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财务会计的合理使用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到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够使用的资金成本,根据可用资金的实际情况去衡量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当企业的资金成本不足以支持企业开展某项经济活动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另外,除了资金成本以外,财务会计的合理使用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益也有很大的提升,有助于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提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与研究,最终制定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出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奖罚制度,给予工作努力,具有重大贡献的员工适当的奖励与晋升,对于消极怠工的员工要有相应的处罚,从而激励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提升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水平

企业应该定期组织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充分发挥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将企业的所有措施最终落实到个人身上,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团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选择财务会计人员的时候,要委派专门的管理者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关系户”、“拉人情”的现象,严厉拒绝想要“走后门”的人员,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水平。另外,企业管理者不能任人唯亲,而是要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选择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进而提升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改善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理念

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给予财务会计工作充分的重视,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结合现代市场的发展形势来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用全新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基本保证。另外,企业管理者还要灵活的使用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来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学习,充分运用新方法和新理论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造成了我国相关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发展,与国际的接轨也不断的推进和深入。新的准则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鉴于此企业财务会计也应该充分把握时代的脉络,不断更新知识,采用新的方法和理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进而提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企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像是企业融资、企业投资、财务风险控制等活动都涉及到财务会计中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积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久华.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7:29-30.

[2]罗文艳.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148-149.

[3]陆灵伟.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1: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