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州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传统城市风貌延续,有机更新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upsurge, the lack of the city style a think,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strong historical block, this paper to guangzhou yuexiu district of the old guangzhou liberation road block of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l solu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it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 the history of blocks through the modern urban design method, not only adapt to modern life and aesthetic in dem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inheritance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ontext, the city style, the purpose of the organic update.
Key words: old guangzhou; Urban design strategy; The traditional city style continue, organic updat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近些年城市化率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展开,不少城市由于急于改变城市面貌,以焕然一新的城市物质空间为追求目标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被破坏,以至于形成了各个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危机。
面对城市风貌的缺失,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反思。特别是对于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的传统街区,涉及她的改造与更新城市设计的导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留良好的传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传统街巷空间与人的尺度感,如何协调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的特色统一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传统特色地区城市设计所要考虑与引导的问题。
本文以广州越秀区解放中路这一传统广州旧城商住混合区的旧城改造片区为案例分析,通过对这一区域已建成、建设中、未建成部分的现场调研,结合这一区域城市设计的理想方案,对比分析改造前后,对如何通过现代城市设计手段对保留传统历史街区城市特色的相关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2、案例分析与调研
2.1 案例背景介绍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文明老城,同时也是发展迅速的新城,旧城改造更新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城市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市政府于2004年重新启动了市内91.1公顷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同时,提出了拒绝开放商介入,完全由政府主导和投资,不考虑盈利的改造模式。越秀区解放中路的旧城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为整个庞大工程的试点与启动项目,得以开展。
项目用地位于广州老城越秀区,由解放中路、惠福东路、大德路、走木街界定,面积约2公顷,外部交通便捷。地处“北京路——中山路”传统商业区,附近有电子配件一条街与一个大型鞋业批发中心,人口密集。用地内普遍建筑质量低、居住环境杂乱、内部交通不畅,但是具有老城区特殊的城市街道肌理与街巷空间,还有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2.2案例分析与现场调研
根据笔者现状调研,该项目的一期工程的居住与临街商业大部分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另还有一小部分尚为建设中,二期工程却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尚未建设。因此能从历史资料及已经按照方案建设完成的一期与未建设的二期进行相关调研与对比分析。
2.2.1传统空间形态的传承
(1)未改造片区的空间形态
通过现场调研这未建设的二期工程部分,可以看出这一片区属于传统的西关老城区的空间形态,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平面紧凑,建筑都紧密排列,建筑密度较高, 单体向纵深发展, 横向只占较少的沿街面宽,一般均为低层建筑,所形成的小街巷, 空间较为狭窄。
(2)已改造片区的空间形态
由于高层封闭式小区的高强度开发在旧城改造中容易破坏旧城的街巷空间和肌理,因此在解放中路旧城改造设计在空间形态上,坚持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建筑均控制在6层左右。配合以中间开放的公共空间,以追求原有老城区的街巷感,与老城区保留建筑相融合。
2.2.2传统街坊肌理的融入
传统街区的肌理格局是建筑单体与道路所构成是城市历史特色的直观的表现。
(1)改造前的街坊肌理
从历史资料以及基地周边与未建设二期的现状调研,可以看出该片区整体为方格形的群体布局方式, 内街铺砌以麻石, 同时建筑多为竹筒屋民居, 单体向纵深发展,街巷空间较小。但改造前由于违章加建与堆积的货物,已经难以看出旧城区的肌理风貌。
(2)改造后的街坊肌理
在城市设计方案中,采取梳理并继承了传统的街巷肌理的方式,避免了大体量高层住宅封闭式小区严重破坏城市肌理的情况,同时现状的人行街巷密度远远大于新城,间距基本保持在35-50M,建筑体量进深大开间小。中部保留建筑基本为开间5m一8 m 的长条形住宅,设计通过化整为零控制新建筑单体体量和立面比例,以契合老城尺度,让整个建筑群融入老城的肌理。
2.2.3开敞空间的重塑
(1)改造前的空间
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发现老城区建筑密度大,街巷小, 空间较为狭窄, 绿化空间也少,本就较缺乏公共开敞空间,同时老城区内的居民无序加建,堆放杂物,开敞空间又被堵塞,这些都是旧城区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旧城区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2)改造后的开敞空间
在城市设计方案梳理传统肌理的同时,充分发掘老城区、老建筑潜在的文化、历史、空间价值,以保留建筑为中心,梳理传统街巷肌理,优先建立连续贯通的步行开放空间系统,形成若干新旧建筑界面围合的开敞空间。增加绿地,成为周边片区居民乘凉聊天的交往空间。
同时在沿街商业的二层设置可达平台,与出挑的大玻璃屋顶结合,形成可供人休憩的场所。(注:由于一期有部分尚处于施工中,同时二期工程并未施工,所以部分开敞空间不能连续贯通,导致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较低。)
篇2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 优化设计 有限元 教学 Matlab
“现代设计方法”是一门工程实用性较强的新兴边缘学科,根本目的在于使它成为学生未来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有力工具,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质量,推动人类设计事业的进步。多年来,我们在“现代设计方法”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
一、确定教学内容
现代设计方法是一门种类繁多、知识面广的学科群,它由多种设计方法组成,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模块化设计、动态设计、疲劳强度设计、并行设计、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反求工程、人机工程等。由于课时有限,在“现代设计方法”这门课中,主要介绍理论上比较成熟并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的现代设计计算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法和可靠性设计,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这四种方法解决工程实际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其他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作为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教学内容上既突出现代设计方法的重点,又覆盖现代设计方法的全貌。
二、选用教材
要完成以上教学内容,目前没有一本教材可以完全胜任,必须以一本为主,再辅以其他教材作为参考。由于“现代设计方法”涉及高数、物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力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为了便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自学,选用了西安理工大学应锦春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的《现代设计方法》教材作为主教材,这本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法和可靠性设计这四种现代设计方法。由于是自学考试教材,学生学起来有一种通俗易懂的感觉,而且实例丰富,利于学以致用。对于其他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参考了卢小平、吴威主编的《现代制造技术》,黄雨、董遇泰主编的《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教材,并通过网络查找更多有关现代设计方法的相关内容。在实验教学上参考肖伟、刘忠主编的《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宋兆基主编的《Matlab 6.5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德)P.I.Kattan著,韩来彬译的《Matlab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自编了实验指导书。
三、选用优秀的软件平台——Matlab软件辅助教学
1.Matlab软件的特点
Matlab (Matrix Laboratoy)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1994年推出的优秀科技应用软件,它具有强大的科技计算、图形处理、可视化、开放式和可扩展环境,特别是所附带的几十种面向不同领域的工具箱支持,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值分析、信号与图像处理、控制系统设计、通信仿真、工程优化、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等领域,成为目前市场上强有力的工程问题分析计算和程序设计的桌面工程师系统,是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
2.Matlab软件在“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中,使用Matlab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可以简化公式的推导和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既掌握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Matlab能方便的将计算结果用图形、图像等来表达,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章“工程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一节中,利用Matlab软件的interp1,interp2,interp3和interpn很容易地实现各种维数的函数插值,同时利用Matlab的图形处理函数如plot,meshgrid,mesh等将插值效果直观地表达出来。而对于曲线拟合,利用Matlab函数,既可以容易地求出拟合曲线,又可以将拟合曲线与原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显示出来,直观地表达拟合曲线与原函数的符合程度
在第二章“优化设计”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矩阵论等数学问题,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本门课程不需要他们对优化的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只要求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将这些算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当优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比较复杂时,计算的工作量很大。利用Matlab软件提供的最优化计算工具箱能很快很好地解决几乎所有的最优化设计问题。对于二维优化设计问题还可以用图形将数学模型和结果表示出来,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优化设计问题的理解。
第三章“有限元法”,在求单元刚度矩阵、集成总体刚度矩阵,求解平衡方程中,由于涉及到矩阵运算,计算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在本章中使用Matlab作为矩阵计算器进行有限元分析,除了某些手动操作外,主要使用Matlab解决冗长的矩阵计算问题,强调有限元方法的步骤。同时使用了《Matlab有限元分析及应用》提供的有限元工具箱中的函数,大大简化了有限元问题的求解过程,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在课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讨论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可靠性设计中,主要是在第四节“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简单应用”中,利用norminv(1-R)函数,根据可靠度R确定联结系数;利用normcdf(z)函数根据联结系数z确定失效概率F;利用normpdf(z)函数根据联结系数z确定失效率f;利用roots(P)根据多项式各项系数向量P求解多项式的根。一方面省去了查表,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简化计算。
四、增加实验内容,改进实验平台
在以往的“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中,只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各安排2学时(总学时为40学时)的实验,主要要求学生利用C语言完成工程数据程序化处理、一维搜索、无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的程序编制、调试和考核,并用已编好的程序实现机械设计中的数据处理和优化设计问题。由于实验学时数偏少,学生在调试、运行程序时花掉大量时间,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实验任务,更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对于第三章“有限元法”和第四章“可靠性设计”,过去只讲理论,没有实验,学生无法感受到这些先进的设计方法的巨大“魅力”,反而被繁琐的公式推导对这些方法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近年来将Matlab软件引入教学课堂的同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平台也进行了改革。总学时不变,实验学时由以前的4学时增加到12学时,其中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2学时,第四章2学时。实验内容不再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程序的编制、调试,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各种设计方法的使用上,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平台由以前的C语言改为现在的Matlab语言。除了第一个实验是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AutoCAD和Solidworks软件之外,其它5个实验全部是借助Matlab语言用所学的现代设计方法解决难度适中的若干工程实际问题。
五、尊重学生,形成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等。
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某些结论,包括一些重要结论。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讲得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知识才是无限的。”
4.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改变教师“一言堂”,展开课堂讨论。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更不要拒绝思维;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说错了比不说好”。
六、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一门课的学习成绩,不能只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决定,而应采用多种考查的方式。近年来,我们采用平时成绩(50%)+期末考查(50%)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机实验成绩(20%)+日常课外作业成绩(20%)+出勤表现(10%);期末考查包括上机操作(40%)+大型作业 (10%)。上机实验成绩由每次上机时记录的表现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综合给定;对学生中抄袭作业的现象,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作业题目的方法,由小组组长给出组员成绩作为参考;出勤表现成绩是针对我系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旷课现象严重而采取的措施;期末上机操作是以闭卷的形式上机完成实验指导书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实验项目;大型作业是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目前的各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搜集整理,了解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等。
以上考核方式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使学生对现代设计方法有重点掌握,又能全面了解,同时又能督促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
七、结论
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对现代设计方法有所全面了解,掌握了目前比较成熟的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CAD应用的综合技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46-48.
[2]郭仁生.机械工程设计分析和Matlab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3]宋兆基,徐流美.Matlab 6.5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31-433.
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43-02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SHEN Jianliang, ZHANF Fan, SONG Ke, LYU Ping, ZHANG Li
Abstract Modern SoC Design is one of basic core course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related majors. It ha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o some deep research an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by team, setting progressive t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year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case; interactive teaching
1 前言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先行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后续课程有微处理器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学等,在一系列硬件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理解SoC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宽、信息量较大,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理解SoC设计的精髓,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1-2]。本课程以SoC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满足未来对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 以往SoC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理论性强,缺乏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目前国内SoC设计技术相关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强,不够形象生动,基本只是对设计流程简单罗列,所举示例不够直观,很少或者没有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不能直接与SoC系统设计相对应,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现代SoC设计课程多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对于SoC系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也还比较弱,急需通过一定的工程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又会进一步指导实践[2,4]。
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和纵向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SoC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从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装测试及其应用都有涉及,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关联性强。一方面,该课程先修课程本身难度就较大,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先修课程有纵向的密切关联。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势必影响到现代SoC设计课程的学习。这种纵向联系增加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制约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展开,从而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5]。此外,该课程与同期开设的高速PCB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等课程也有较为重要的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SoC设计等硬件类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程之间内容脱节严重等问题[2]。
另一方面,该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联系密切,这些关联使得现代SoC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对各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无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学的难度[2]。
实践环节过分单一化,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SoC设计配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拥有专用实验平台,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选择、厂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实验,不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硬件课程本身上手比较难,学生初学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对应,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系统很难彻底完成,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3 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SoC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2010年起,本单位逐步进行现代SoC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互动式教学 SoC课程涵盖了当前ASIC设计的整个设计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设计、可测试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一位教师难以透彻地讲解到所有的知识点。本单位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实际,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为指导,根据每位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创新式地采用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传授课程的知识要点[2]。
1)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先行理论授课与后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由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修订、课程体系讲座、实践环节设计和指导,并亲身在相关课程中主讲若干学时或讲座,介绍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贯通式教学。例如,为了更好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衔接,“现代SoC设计”主讲教师要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开设“指令集设计”“流水线技术”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现代SoC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2]。
2)增加对硬件设计的综合分析。在团队教师协助下,增加对基于ESL的SoC设计、基于平台的SoC设计等的介绍和学习,为后继课程做好技术铺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重新认识硬件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改变“重软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软硬结合,相得益彰”的认识[2]。
开展递进式的教学实践项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安排多个实验,递进式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涉及RTL级代码综合优化的实验时,可以分Step、Hold时序分析与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综合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让学生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按照设计流程层层递进,从最初的RTL级代码编写规范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物理实现与验证等步骤,在理解工具脚本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最后实现对全流程的掌握[6]。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动手能力的再提高 实践教学只能将学生领进门,个人的造诣必须在实践中演练。否则,实验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只包括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难以覆盖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实践项目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4]。
4 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SoC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衔接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进行SoC设计课程讲授前,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部分与SoC设计课程衔接紧密的课程需要提前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调查显示,在巩固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等先导课程后,现代SoC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实践内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时,学好现代SoC设计课程后,对微处理器设计、可重构SoC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2]。
提高SoC设计技术,为项目研发培养生力军 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来。在研究生开题时,很多学生基于对SoC设计的热情选择类似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投身到SoC设计中来,有些甚至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力,能独立完成一个功能IP从前端到后端设计的所有设计流程,在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篇4
关键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 分布式资源库
我军自2001年正式启动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以军队军事训练信息网为依托,以各级军事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库为主要支撑,现已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实现了多层次、多专业的远程函授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展,为部队岗位人才能力素质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岗位人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新时期军队教育界的共识,从而使构建适应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成为必然。而作为这一体系主要支撑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其建设规模和技术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军队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在此,针对军队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和发展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当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全军各级院校按照军队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开展全军网络系统建设和各类教学软件开发,并已实现校园网级互联以及远程多媒体教室和网上电子阅览室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为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同时,院校还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在网上建立各种军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镜像节点方式将万方、维普等地方数据库引入军校校园网,使教员和学员都可通过搜索引擎查阅所需的教学资源,这些都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军队远程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基础支撑和技术保障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主要体现在:
1.教学资源规模不足,利用率低下。
目前,军队远程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部分院校网络课程、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信息资源尚未完善且数量有限,从地方引进信息资源也不多;且部分资源由于专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2.资源建设、管理缺乏统一调控机制。
军队远程教育呈体系化趋势发展,与其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建设也应注重体系性、完备性,但在当前的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高层次、体系化的统一指导和监管机制,有些资源开发存在随意性,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建设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影响了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3.技术更新滞后,高新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呈跨越式发展。而相对于国内外远程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军队远程教育技术相对滞后,尤其在网络传输和数字多媒体方面,与军外存在较大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推广实施和受教育规模的扩展。
4.资源共享受限,借助地方技术和资源开展建设的能力不足。
我军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依托军事训练信息网和校园网来开展,虽然通过军训网可以实现军内院校之间以及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资源共享,但军训网与地方网物理隔绝,地方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引入军队远程教育资源体系存在较大难度;同时,因军队对于信息资源保密要求高,如何与地方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和借助地方资源开展建设尚存在较大问题。
二、基于分布式资源库的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构想
针对上述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立足现有基础,设想出一种利用分布式操作技术的改善方案。在军事训练信息网和局域网背景下,构建以中心服务器为核心,以各分散资源库为节点,在统一数据管理机制下协作运行,并且各资源库均具有自主维护更新能力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某一专业方向或某一培训层次的远程教育培养需求,由军队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规划,制定运行规范;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中心服务器的建设以及资源的更新维护,并建立专门的中心资源库和资源注册中心;各节点资源库由上级通过相应规则遴选或考核方式选定,并可通过资源注册中心进行动态添加或剔除,除可选择开设对口远程教育课程的军队院校资源库外,一些地方院校或地方数据库也可以作为备选,通过镜像服务器等方式加入进来,但其资源请求的级别要受到保密规定的严格约束;各分布式资源库通过局域网(或校园网)与本地服务器连接,服务器通过军事训练信息网连接到中心服务器,形成“两级平台一站式”服务系统,各节点必须服从中心服务器的任务调度和资源配置,并及时将资源更新信息上报给中心服务器。
这种分布式资源库架构虽然存在冗余,但可以提高结点资源库的访问效率,减少中心资源库的访问压力,减轻服务器的通讯代价。
三、结束语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要得以高效、顺利实施,并在军事高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更长远作用,建设运行速度快、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稳定性强的教育资源系统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只有在总部宏观调控下,业务管理部门分类指导,形成并落实科学完善的远程教育管理机制,同时配备高素质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队伍和先进完备的网络支撑环境,才能适应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硬性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层次性的高质量远程教育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地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9-02
历经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实施。从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对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现进一步消失,从另外一种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设计的自身发展成为平行于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法规角度阐释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对城市设计法制体系构建作出建议性探讨。
1 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城市设计
真正切实有效的城市设计首先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简单技术层面的规划、建筑或景观设计。即: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城市。
城市设计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城市形态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是在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层次的形态环境进行创作性的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对后续具体工程设计的作用予以实施,是一种“二次设计”的过程。其运作充满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动态的决策和作用的过程。
1.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1.2.1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模式决定城市设计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三阶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维护公众利益:二、促进人性空间的创造、保护:三、追求富有个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由其对应的也是时代的制度变迁和完善,既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稳定的时期,城市设计作为市场经济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设计实施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设计自身要求,处于对自身设计的实施效果考虑,城市设计编制后的实体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决定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城市设计的整个思想过程不是一种终极蓝图的模式,这一点与建筑设计的思想过程不同,但是在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的开发性城市设计方案,获得良好实施就应当成为其编制的最终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纠纷,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调整、解决。城市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土地拥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视或占据过分主导的地位,都将损害到城市的良好发展,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而当矛盾激化无法调和时,只能寻求法律的裁决。因此,建立包括一揽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十分必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与混乱。
第四: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与规划、建筑相类似,城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专业性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必须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控制体系,而法规体系是该城市设计运行的重要环境基准。
1.2.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牵涉的机构数量众多,利益取向不一,运行过程复杂,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就是城市设计法规保障体系。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它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设计地位确立、机构组织架设,有助于城市设计目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规、法定审议及和约制度、以及拥有相应控制作用的技术性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城市设计主干法。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设计为题名关键字的专为城市设计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设计运行所需的框架内容的非专项法。
2)有利于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规包含为城市设计实施提供可行性的经济、社会手段内容的法规:例如容积率奖励办法、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自然生态区保护办法。
3)从大量具体域市设计成果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它如同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实施。
4)对开发项目进行的城市设计法定审议制度。
2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法规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国家一级主干法,具有适合地域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确。
2.1 现行城市规划的主干法一《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虽有许多条款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实质精神,但却没有直接提出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如《城乡规划法》第1条、第4条、第10条和第18条,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以前,1991年通过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8条》也对此有规定。从时间轴上看,城市设计始终没有正式登上我国国家层面空间法律体系的舞台。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颁布以后,城市设计便失去了这一层法律上的肯定,而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明显缺少真正能够保障城市设计开展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内容。这一内容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对开发项目进行制度化的城市设计审议无法实现。
中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传统的大陆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审判中拥有绝对的约束力,并且各部法律专属性很强。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阐述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想、操作办法和成果形式。《城乡规划法》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无法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为城市设计宣言的作用――认可了开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设计法规编制
个别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编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其内容包含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审议制度等,成为了该市开展域市设计实践可依托的主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城市设计上升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样的城市还为数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一级层面尚未理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法律关系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会缺乏足够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开展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有相对城
市化进程略偏早的特性。这种特区性质的地方法规对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小,无法作为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有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因此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审议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还远未系统建成。其中,城市设计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无法系统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设计在中国法律地位不明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
中国在建国之初,为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全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将城市设计的内容变相归入了城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为这一体制下的典型产物。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从土地的所有权,到项目的设立、审批、投资、兴建都由国家一手包办,无需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于80年代逐渐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一理论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形态表达效果上,关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对这一手段调整城市中各团体间利益的深层作用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设计往往只是城市规划的形体翻译工具。因此城市设计仅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开展,而并未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
3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构建的初步建议
3.1 与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比较认同城市设计是“思想与方法”的论点,认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规划贯彻下去。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硬性”管束与城市设计的“弹性”引导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国家依赖城市设计“二元职能”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两者相关的法规体系中,由城市规划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进程的大体框架:而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则保证了城市各个角落在这个框架中更加灵活、细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弹性”的法规体系。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强两者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1)应当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成果要求,以弥补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不足:应当明确城市设计的成果如何纳入规划方法得出规划设计要点,构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以获得法律地位。(2)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应当与城市规划基本对应,根据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等,而其相应的法规体系也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设计要点(Code)和城市设计导则(Guide line 1,通过它们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弹性特点,适时适地进行灵活而高效的调整,达到在制度性的规划控制条件下进行日常城市建设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基本组成建议,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多层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1)国家一级的城市设计专项法,作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确立城市设计方案制定选择、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的步骤、方法,与城市规划建设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城市设计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内容,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牵涉的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关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级别的城市设计编制、实施法,这与上一级的主干法类似。只是中央与地方层次上的差别。
3.2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促进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一体化”道路,全面体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空间作用和社会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期望通过依靠强势的规划体系来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我们从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过立法确立,这已经在深圳等地有所尝试;二是通过“转译”。以规划语言表达出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独立成本附于规划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规划条款中。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法规体系层面“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在城市设计以依附于城市规划立法形式为主,在适当发达地区尝试采用单独城市设计立法。
参考文献:
[1]柳权,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J],城市规划,1999 9.
[2]柳权,试论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一从美国经验看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规划,1999,9.
[3]王世福,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当议[J],规划师,2003 4.
[4]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总第144期.
[5]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6]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J],规划师,]999年第2期.
[7]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城市设计制度[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8]金广君,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博士论文,2006,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发展
Abstract: A long history of urban design.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Modern urban design emphasizes the human core, to study the shaping of the city as a whole and partial type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e increasingly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ts tradi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design.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ban design, to promot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theory, urban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to suit nation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is a very urgent task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是当前我国规划界建筑界热门的话题。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来衡量,它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古代和近代都已有不少这一方面的理论与优秀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公元l5世纪的意大利圣马可广场,l6世纪的中国明北京城、l7世纪的巴黎改造,以及19世纪美国华盛顿中心区等都是为世人公认的城市设计佳作。这些城市设计主要以实体环境与视觉艺术作为基础,运用广场、轴线、视线、序列、对景等手法,来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城市实体空间环境。
城市设计这个名词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出现,美国密执安州匡溪艺术学院于l934年建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但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从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来,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学究生城市设计学位课为标志。在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以原籍芬兰的美国建筑师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后英国、欧洲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城市设计从原先比较局限于物质形态、视觉艺术研究的范畴中得到了拓展,开始引入行为、心理、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将目标提高到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设计得到了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到60年代后期,已有90多家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课和设置学位。联邦和地方政府认识到城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在该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增加投资。l967年纽约市规划局首先设立城市设计小组,研究和管理纽约市的城市设计。90年代初,纽约与旧金山相继提出了城市设计研究报告,并加以实施。1978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城市设计学术会议。
现代城市设计迅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与世界范围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过恢复、重建,到了60年代,经济相继出现飞跃,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高速发展和更新,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质量却改善不多,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与破坏,城市中心在衰退,人们呼吁优美与效率的城市环境,呼吁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复兴。原来以研究物质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不断向城市社会、经济相关的社会系统设计发展,注重政策规划,忽视环境设计,而建筑师们又偏重于建筑单体创作,忽视城市整体环境,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现代城市设计的兴起和发展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与此同时,城市设计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它研究的方法不再局限在视觉艺术的圈子里,提出着重以“人、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环境——行为研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后,相继克里斯托弗·亚里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简·雅谷布森(Jane Jacobs)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奥斯克·纽曼(oscar Neumenn)发表了《可防卫的空间》等,这些论著从城市社会、人的认知、行为的观察与要求,以及场所(P1ace)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城市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与形态,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综合内容。
篇7
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岭南地区的文化内容也是变化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设计的面貌会反映出当时时期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总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外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很大的务实性与包容性。广州珠江新城中重要的设计元素都是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开展。岭南地区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和最早的改革开放地区,对于地域性城市设计内容的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出其文化的务实性和包容性特点。
地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品质。由于历史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岭南地区具有很强的商业氛围。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经济因素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岭南地区的地域性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孤立的。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的部分特征也是随着时代会发展变化的。
岭南地区城市设计中地域性的发展策略
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的发展方向是要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岭南地区的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各项有利因素。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中找到适宜岭南地区城市特征的要素来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岭南环境。
从岭南城市肌理传承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正如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思想在其宣言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不能简单规划设计,简单规划设计就是破坏,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城市肌理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的肌理发展是需要有机发展的,是要充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当代岭南城市的肌理来实践未来的城市设计方式。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地域性城市发展的轨迹与记忆。这样,我们既能够总结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也能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一个方向,避免城市设计过程中错误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出现。城市的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空间上的物化,并且是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其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进行依附和改造。也可以这么说,城市肌理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1]。岭南地区城市形成、发展到现在,其城市新的肌理形态也在逐渐的发展。城市设计过程中地域性的肌理形态正在逐渐消失,像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不仅为中国的外贸,更为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抗御外来侵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国公司或财团。在我国的城市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某种特殊的角色”[2]。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要素正在逐渐地破坏消失。因此,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3],广州十三行的概念性城市设计(图1),充分挖掘形成岭南地区城市特色的城市肌理片段,让岭南地区的城市设计中有机传承。城市是个可以循环再生的体系,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4]。对于在城市设计的有机发展中,新陈代谢理论指出城市是出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共生思想也指出现代与历史是可以共生发展的。在岭南地区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让城市设计不断地变化发展,同时也留下历史发展的痕迹,让这些痕迹也在新的形态下展现出新的活力。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的设计过程中,从该地区的城市设计以“自然格局”和“人文格局”紧密结合的方法构思空间布局,适度改造优化自然地形,贯通延伸水脉、绿脉,强化人的活动与自然的联系,寻找珠江城市发展轴的人文脉络,构筑起伏有致的珠江沿岸新空间格局[5],在对该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工业厂房地区采用原址原来面貌的特色有机更新的方法,让该地段的城市肌理有机地发展。
以历史文化延续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城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岭南地区特色城市的建设、历史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应在城市设计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地域性城市设计必须依托特定城市的文化品格来设计,必须是该城市文化的集中性代表,必须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和城市精神。广义骑楼是涉及物质、中介和意识三个层面的特定地域建筑,其形式和风格的定型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6]。从广州近代的骑楼来说,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地处上下九RBD的改造中保留下来的代表西关传统饮食文化的老字号,如陶陶居、广州酒家、莲香楼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延续了传统功能,并实现了经营上的振兴[7]。骑楼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延续骑楼就是延续一种文化,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具意义(图2、图3)。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接受其影响和制约。岭南文化作为地域性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岭南城市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体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72-02
现代城市设计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塑造,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与生态保护思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时间较早,对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设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时间虽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工作不断涌现,城市设计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并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去审视和了解城市,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建立对城市空间的完整认知,熟悉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具体设计工作。
为了完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应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一、基本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是整个城市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这些是城市设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它是进行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的
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意义,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设计思想与方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其产生深刻印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条件,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和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体验式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间环境。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城市空间的调研体验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学生对城市空间的现场调研,将班级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并划定适宜的空间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块。地块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街区的尺寸、道路层级、建筑性质、建筑形式与高度、开敞空间、空间尺度、区域的轮廓线、主要路径、地标与重要节点等。[2]同时,要求绘制区域的意象地图,对区域空间环境的优劣能够予以综合分析评价。
2.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空间的尺度感以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能将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对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相结合。
3.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的体验主要可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调研,从感性层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认识不同空间尺度比例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走访询问生活工作在此区域的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认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空间内在的生活与文化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手工模型和图纸来解析城市空间环境,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传递其核心想法。在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学习的鼓励。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充当组织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理论课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综合素养。因此,设计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安排设计课程作业。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实践环节应选择几类较为典型并能够代表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作为设计对象。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任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象。中、微观的城市设计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间环境为对象,侧重于对具体建筑实体、空间以及环境的设计安排。[3]
2.教学目的
通过城市设计绘图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学课程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种设计要点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去。
3.教学方法
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设计分析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在学生设计构思阶段安排方案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对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作业。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具体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最终评图讲解阶段,对图纸中的优缺点予以详细说明,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能力。
4.各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
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应将其看做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体验式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形象化的认知与实际的应用。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调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城市,并针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安排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将三者相互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会刊,2003,(3).
篇9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学与城市高密度的辩证协调关系
密度意昧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负荷利用、资源的穷尽式开采、公共及私人空间的无止境争夺。城市高密度曾经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和香港、东京、纽约或者荷兰等地区、城市或国家相关,无论高密度是"拥挤文化还是人类"生存的梦魔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数建筑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结果的典型表现便是城市密度的激增。城市高密度地区为城市创造了多彩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城市高密度地区,城市交通处于瘫痪边缘,空气污染严重,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过度拥挤,而且空间质量不符合人类宜居环境的理想要求。
统建筑空间思维和操作方式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将失去效力,因此建筑师或建筑学者至少应该懂得一点处理高密度的艺术。
紧缩城市带来的高密度城区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至少可以认为是中国和其他高密度人口的亚洲国家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这些国家的建筑学者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是他们从事建筑创作和研究的一种预设。建筑师从来就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具备超能力可以独自拯救城市和环境;他们无法改变城市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规则。但是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有能力寻找到建筑方法和于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高密度所产生的弊端,发扬高密度的优势,改善城市物质环境与建筑品质。简言之,以建筑学的对策应对城市的高密度。
二、城市设计发展现状
1、停留在外环境设计上
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对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概念不清,目前仅仅停留在外环境的设计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2、未摆脱城市规划束缚
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3、设计方法陈旧,缺乏整体规划
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中重平面、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表达手法中,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更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项目建设初期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设计方案。
4、景观要素的处理不合理
城市景观设计中,只注重工程的完成与否,而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景观的实用性等。在城市设计中,随意设计景观要素造成了整体建设的不合理性和无序性,其结果弱化了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
5、过度重视商业利润
部分开发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绿地变相成为其它用地,满足人民休闲娱乐的景观被分割成一块块的小空间,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三、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景观建筑学是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一门学科,在理论方面它涉及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学为城市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和工具,在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和活动的要求。景观建筑学贯穿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其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探索园林、建筑交叉领域的设计契合。例如,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提高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质量、保护和提高城市传统的风貌特色。
建筑设计的领域,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轮廓线,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将建筑的高度分区、并进行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同时突出观景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融合。
重视自然材料、通风、采光以及其它生态节能技术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例如,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保障人与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规划与设计,把绿化和水体纳入城市规划中,使之成为城市生命系统中的一部分。景观建筑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总之,景观建筑学应用在城市设计中可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设计质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2、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理的城市设计对提高城市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城市设计,融入景观建筑学后,现代城市设计可以营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城市生活,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不失现代的气息及其元素。
2.1注重生态的设计
从生态层面上进行城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创建城市生态美感。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自然遗产,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2.2注重健康运动设施的设计
健康设计即人性化城市设计,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设计健康景观,如对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设计不仅注重了居民看和观的表面层次,更注重了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与交流性,这种城市设计方法给人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及其社会安定和谐。
2.3注重人文艺术的设计
艺术设计总能为人们带来美感,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运用艺术审美作为指导方法,融合城市本地自然文化、风情风貌,将城市景观设计和周围环境景观、文化统一协调设计,设计出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使城市风貌更加和谐丰富、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结束语
建筑学的发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态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态建筑所提倡的要求离我们还很遥远,还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师和公众的同努力,优先发展建筑节能产业,逐渐形成人们自觉选择的良性循环,我们期待的结果是,生态建筑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沿着生态建筑学的道路,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美荣.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2).
[2]周玉忠.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内江科技.2013(01).
篇10
关键词:公共利益;城市设计;公共空间
1 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1]。
2.2 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 “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 [2] 。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 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 [4] 。
4.2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 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 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 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 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 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 董慰,王广鹏. 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