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知识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新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技术新知识

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信息需求;信息服务要求

从知识创新的源头到创新的价值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价值链中的基本流程关系引发了相关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据此,我们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跨系统信息需求的抽样调查。在需求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创新信息需求内容与特点分析,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要求。

1 高新区的创新价值链关系与创新信息需求

高新区是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它以智力密集型和开放创新环境等条件为依托,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在局部范围内实现软硬件环境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高新区的建设多依靠本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科技资源密集的部门,园区内以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

在研究中,我们对我国部分高新区采取实地调查、电话访问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对45个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类型、内容、获取途径进行调查,追踪企业从知识创新源头开始,直到市场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填写问卷人的身份中,企业管理人员占348%,研发人员占217%,信息服务人员占174%,销售人员87%,人员分布基本涵盖了知识创新各环节。调查所涉及的高新技术企业多集中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软、硬件、汽车配件等行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1 企业研发阶段的创新信息需求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基础研究一般由政府主管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基础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础创新支撑,企业在基础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与此关系非常密切。综合而言,科学研究机构的信息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所需信息以会议文献、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专著为主,同时需要研究进展、学术研究动态信息和机构信息等。科研机构对本部门、系统和单位的信息服务机构具有依赖性,同时要求各系统实行服务协同,主要支撑机构包括NSTL,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等,基础研究阶段的信息需求与来源如表2所示。科研机构需要专门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的信息服务,需要进行网络化信息检索,数据库服务和咨询服务,同时也迫切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因而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产业动态信息也是所需的。表2 基础研究阶段的信息需求及来源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基础研究科技前沿信息、科技动态NSTL、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信息、政策信息、成果转化信息、行业信息CALIS、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

应用研究强调具有实际的应用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理论成果的应用具有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对创新信息的需求如图1所示。科学数据、科技动态、技术交易信息是用户迫切需要的,这些需求反应了研发环节的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延伸到了教育、科技服务系统的需求。在问及对这个环节的信息需求满足状况时,478%的用户满意度选择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合计占217%,这表明用户需求并没有很好的满足。

1.2 试验发展阶段的信息需求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试验发展的主体。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创新价值链实现,需要从创新源头直到产品服务进行全方位需求调整。从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将创新信息源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内部信息来源包括企业内部研发部门、营销、生产等各部门的信息,外部信息来源包括客户、竞争对手、合作者等渠道信息。这一阶段的信息需求和来源如表3所示。

可见,试验发展环节的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政府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商业信息服务机构等。表3 试验发展信息的来源及内容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试验发展政策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政府信息源科技前沿、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信息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源专利信息、标准信息等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源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专利及标准信息等行业信息源企业发展信息、经营信息等企业内部信息源

1.3 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阶段的信息需求

在基本完成了创新研究工作、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之后,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产品试制及工业化生产。产品试制阶段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阶段,是新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将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结合起来,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和变化。试制阶段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主要指与产品、工艺和材料有关的技术信息,可以使企业有效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实用性。企业工业生产环节是进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信息仍然以市场需求为主,技术信息、供应商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等也是关注较多的。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环节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来源如表4所示。表4 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环节的信息需求

创新环节信息需求信息来源产品试制技术信息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供应商、技术中介、行业协会市场信息 网络及其他媒体、企业市场部门调研、消费者标准信息 科技信息机构、行业信息中心、专业数据库工业生产技术信息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供应商、技术中介、行业协会供应商信息商业咨询公司、供应商政策信息 政府公开信息、行业信息中心、专业数据库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设计试制环节对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标准信息等需求量大,这与试制阶段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环节的需求满意度为726%。

1.4 市场营销阶段的信息需求

市场营销是将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步。市场营销阶段的信息需求来源广泛、涉及面更广、更复杂。问卷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环节的信息需求集中在经销商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管理信息、消费者经济、人才信息等方面,如表5所示。表5 市场营销环节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来源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市场营销经销商信息企业销售部门的数据竞争对手信息咨询服务中介,企业内部情报部门管理信息产品推广的管理过程

企业内部及之间的交流消费者信息企业营销部门的调研

专业市场服务机构的数据人才信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等2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特点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仅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的,创新的价值实现过程环环相扣,其过程是一个多维的信息过程,发现、收集、创造和共享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着信息利用行为,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信息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信息需求的开放化、动态化、集成化和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知识创新环境变革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信息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

2.1 广泛多样性

在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企业为核心的竞争范围由国内转向国际,竞争层次由单纯的知识生产向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共同作用下的创新发展。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体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需要的信息来源范围广泛、载体形式多、层次复杂。当前,企业的信息载体需求形势逐渐由印刷型向电子型、网络型等多种载体发展,数据库、直观性较强的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3]。企业用户出于职业工作的需求和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需要,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服务获得从事业务工作所需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要求能够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综合化知识信息服务业务。

2.2 跨系统性

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形成和环境变革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信息需求表现出跨系统性。这是由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联,因而企业的创新信息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生产信息需求,而是科技、经济、政策法规、产品开发投资、经贸、金融、管理和人才多方面的信息需求[4]。知识创新价值实现是多元化的过程,随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广泛,对信息的获取呈现跨系统的特性。

2.3 主动及时性

知识创新时代是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组织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环境中,创新的自主性决定了优先发展的创新战略实施从主体信息需求上看,便是需求的主动和及时。例如,对于企业,时间就是效益,在信息需求方面,要求提供的信息及时,从而保证迅速做出决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指数级的增长,如果组织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就有可能丧失发展机会。及时获取信息不仅可以为组织发展争取时间和机会,还能确保信息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2.4 前沿预测性

知识创新以科学技术为牵引力,推动企业发展。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知识成果生命周期的缩短,知识更新迅速,高新技术企业为实现创新发展目标需要及时地获取国际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需要前沿性的信息。前沿性的信息不仅满足了组织对各种新理论、方法、技术的需要,还能反映某各学科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中引发新的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适时掌握反映知识的前沿,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5]。

2.5 精准针对性

精准性是组织创新对信息内容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信息准确是决策正确的前提和基础,虚假、错误和失真的信息会导致组织的重大损失。信息精确是创新决策的保证,信息社会中信息过载现象严重,面对海量信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获取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精确的信息不仅可以减少组织处理信息的时间,而且可以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创新中的问题。

3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转型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实现强调分工协作与系统的优化整合。在知识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各阶段的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服务的支撑,需要通过信息流动将各环节、要素和主体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调查发现,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信息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内向服务的现象,各信息服务机构间缺乏合作与协调;另一方面,知识创新面临着缺少信息来源和服务支撑,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难以与企业创新发展接轨,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无法与行业创新发展实现衔接和共享。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知识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价值实现看,各创新环节的活动伴随着知识信息的流动,从而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

3.1 服务融入知识创新过程要求

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往往处于“第三方”的地位,没有融入知识创新的全过程,一方面服务机构不能跟踪了解创新主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缺乏和创新主体互动的机制。信息服务机构应该融入创新主体知识创新过程,成为其中不可剥离的一个支撑环节,加速知识创新的过程,提高协作研究中的知识激发、产生、创新、传播、融合与管理。比如针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从课题调研、立项,研究开展、到最终结题验收、推广应用,提供全程、持续、系统、深入的跟踪和嵌入服务,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管理,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目前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设的上海市行业情报服务网针对中小企业的立项、研发、产业化3个环节,进行启发式的信息导航服务,值得借鉴。

3.2 跨系统全程化信息服务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实现涉及到多个创新主体,开放式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流,要求基于共享数字网络和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开展跨系统、部门和行业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共享环境和协作空间。部门内、条块分割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求,从而需要信息服务系统转变思路,提供跨系统的信息需求,服务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全过程,为知识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6]。调查发现,企业在知识创新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服务作为支撑,这从企业获取信息的目的可以体现出来,87%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技术研发,699%的企业选择决策领导,652%选择市场需求调研,另外生产工艺改进、寻找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分析等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3 全方位的动态整合服务要求

知识创新价值实现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形式上固定,内容上又存在动态复杂特征,需要把研究资源和研究活动、研究人员进行恰当结合才能实现创新。研究资源包括科技文档(如技术报告和论文)、实验数据和器材。研究活动包括:调研和实验、收集参考资料、分析、讨论、评估和结果。研究活动可以通过个人或研究团体进行,可以以松散或紧凑的方式互相耦合。而这种耦合要借助个人或团队活动流,数据流和知识流才能实现,从而对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方位的动态整合的要求[7]。

3.4 网络化信息沟通要求

知识创新越来越来依赖于跨部门、跨组织、跨学科、跨地域和时空的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科学研究人员希望同行之间能密切合作与交流,进行专家协同工作,能够进行远程科学研讨、科学实验、工作汇报、远程参观、新闻、网络会议、学术报告等。高新技术企业希望能及时了解科研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指导研发与生产,实现知识成果产业化,也存在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投资机构的信息沟通要求。因此,信息服务系统应为创新成员提供多途径、多渠道信息交流和互动服务。

4 结 语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也是持续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流动在其中发挥着创新粘合剂的作用。调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信息需求内容、来源与特点,有助于发现目前信息服务在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存在的障碍,明确了其知识创新信息服务要求,为创新信息服务的组织提供依据,下一步的研究着眼于高新技术企业跨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森,等.困境和出路——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社,2008:10-14.

[2]胡昌平.创新型国家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12.

[3]肖秋红.知识创新体系中企业信息需求研究[J].情报杂志,2004,(7):34-36.

[4]Chituc C-M,Azevedo A,Toscano C.A framework proposal for seamless interoperability in a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environ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9,60(5):317-338.

[5]Agarwal R,Selen W.Dynamic capability building in service value networks for achieving service innovation[J].Decision Sciences,2009,40(3):340-356.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30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了解也在不断深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1]。自然而然就会面临很多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得对知识管理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要对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有深入的探究。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所熟知。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应用和研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理念一直都有被使用,人们对其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此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试图把新的理论知识与过去的理论体系相结合,给知识管理作出一个新的定义,并力图把它变成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管理体系[2]。所谓的知识管理指的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知识管理理论把知识当做是决定组织有效性的关键资源,通过对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绩效和发展。

2 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2.1 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其实就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利用,信息管理的对象是各类信息。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过程中只有存在了信息,才会出现信息管理[2]。所以,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前提。另外,信息是知识不断发展的源泉,是信息不断进步更新的原材料,为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丰富了知识发展的内容。知识是人的大脑经过对信息的感知提取后加工而成的产物,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3]。由此可知,知识管理是不能脱离了信息而独自发展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知识与信息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基础,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等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2.2 知识管理以信息化社会为基础

知识管理是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达程度早已成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西方很多国家,科技产业早已成为其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信息化社会的建立,只有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家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信息产业进行改造,运用先进知识理论,增加国民经济中信息及知识经济的技术含量。

2.3 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依存与促进

知识管理离与信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如果知识的管理离开了信息技术,就很难实现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把两者相分离,用传统封闭的思维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知识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只有依托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跟新与补充,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定会为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所以,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在知识管理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要使得信息技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并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4]。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有技术作为支撑,对企业来说,如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1 缺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了解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其的应用也还未普及。总的来说,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给个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也给我们国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2 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足

信息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异常迅速,我们必须紧跟其步伐。然而,目前我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是很有限的,一些传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对新知识的吸收接受能力也不同,都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因此,为使企业管理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理论,对新技术加以利用,要能够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意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

3.3 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

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需要不断对信息资源进行跟新,需要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人们获取第一信息存在速度较慢,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导致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有用信息很困难,由此可见,对新信息获取较慢、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接受新事物,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都是很大的阻碍。

4 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知识管理的主要途径

4.1 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的网络体系

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团队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而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团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知识库的内容应该包括的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目的以及所要形成的价值认同等等。对这些信息的公开化,并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企业职工不仅可以分享到这些信息,也可以随时查找应用更多更新的网络资源信息。

4.2 创新学习方式,提高组织有效性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为企业职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更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给知识管理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更深入的应用,加速推进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

5 结束语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我们在知识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知识管理的理论进行研究,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已然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只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曲岩.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J].党政干部学刊,2010(3l):67-89.

[2]曾剑飞.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建[J].达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13-33.

[3]高静.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媒行业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6):34-79.

篇3

中国高等院校是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从当前高校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高等院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该竞争方式是以知识作为支撑,各国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通过智力的生产、交换以使用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将转变为知识的竞争,即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竞争,其中最为核心的竞争是创新知识的竞争。知识创新将通过技术创新得以体现,即技术创新是通过充分发挥创新知识,并利用好创新知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同志在《抓紧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们既要参与,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努力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特别要把经济命脉和某些关系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我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其中技术创新是当今使我国处于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保证。高等院校有着知识渊博的教授,他们可有效的提高高等院校理论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而且还是关乎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抢得有利位置和保持竞争的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总之,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急需有效的加强。

一、知识产权在高校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我国的体制决定了高校的科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科研制度,科研人员根据每年科研项目进行相关科研工作。故不能使得自己的研究得以充分发挥,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可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以及应用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优越性进行相关检索、查新及结合相关文献对所分配的科研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而是一味地申报项目。这些项目及时通过审核和批准,可能都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攻克或是低水平的研究,所以一般很难有较大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推向市场,很难防止他人的抄袭和侵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有效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一般就会首先应用数据库知识检索和分析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基于原有的研究进行相关更加深入的科研攻克。在应用知识产权进行检索过程中通常会查阅相关专利,因为授权的专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所有的科研成果通常都可以在专利中检索到,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自己申报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问题,并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统计,基于应用专利文献进行相关检索获得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新型科研项目的研发时间和研发经费。

(二)知识产权制度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我国高校以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一直较为薄弱,从而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不清楚自己在科研中具有哪些权利、义务以及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仅仅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使得他们谈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则是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使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变高。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59,649项,较2012年的51,723项增长15.3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1,648.5亿元,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1,963.6亿元左右,较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长16.17%,总体看来成果可观。预测到2018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将达到110,580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实现188,264.4亿元;而中国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总量约在24,275.4亿元左右,发展潜力大。目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大国转型,可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未来前景广阔。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从而为科技人员的创新解决了责、任、利诸多方面的问题,为科技创新人员赢得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争取了主动,使得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回报,权益有了保障。因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

(三)知识产权制度使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科研成果的管理机构是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一个管理机构。一般每所高校都成立了科技处,专门用于对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进行相关申报和管理。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管理这方面依旧按照传统的模式,即均是按照我们常见的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其中,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和报奖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是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随着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目前对一项已经结题的研究项目不是盲目的结题来进行成果的鉴定和申报奖项,而是一般需要对该课题设计的成果进行新颖性搜索,然后申报职务或非职务发明专利,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成果。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的渠道由行政封闭性管理变成开放型法律式管理轨道,从而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变更加合理。

(四)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可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我国必须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通过应用知识产权使得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任务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而且还可以让取得的成果申请相应的专利,为以后推向市场取得很大的优势,如今后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可以有效的避免产权的纠纷,使得让那些需要应用科研人员的成果的人容易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当今我国高校虽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但是高校中老师主要的工作任务还是教学,其他时间从事的研究也是一些学科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这些基础性研究往往很难直接应用在当今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选取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有效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指定的工作量,导致所申报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结题时往往会通过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而不是以专利技术形式进行申报,从而使得其所从事的研究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知识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存在很大程度的流失。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通常情况高校课题的主要人员是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在学校时有充足的时间做科研,对课题有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学年的增长,等他们毕业后将带走所研究的知识,往往都是一些核心知识,可以在新的单位申请相关专利,从而使得这些知识流失。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在跳槽过程中往往都会带走他所研究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他们在新单位得以重用的前提;二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当他们遇到侵权问题时,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法律问题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是通过协商或是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从而放纵了这些侵权现象;三是高校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应用该体制对知识的保护往往会发生缺陷和局部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上述知识被侵权和流失;四是我国高等院校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在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知识研讨会、技术报告、成果汇报时,如果没有相应的专利来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保护,很可能会导致知识的侵权。还可能是科研人员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也没有专利的保护,很可能导致知识的泄漏和流失。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通常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付出的精力做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果在成果申报或是转换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或是法律不够完善,往往会导致这些研究成果在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还可能会导致这些成果被侵权和抄袭,使得科研人员的研究果实被窃取,而自己一无所获,这样会对科研人员的打击非常大,使得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大大削弱。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现在《专利法》实施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相关知识受到法律的保障,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从而使得一些高校知识产权在受到侵权时往往会出现有法不依、依法不严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知识产权不清晰,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对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通过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然而科研项目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还需要部分的资金来做支持。所以,传统的激励方式对科研项目的推进有一定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科研需求。在传统科研管理制度下,高校科研人才激励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少量物质奖励为辅,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激励方式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当前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科研项目种类日益多样化,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也多元化。尤其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项知识产权利益主体不清晰的问题,从而带来了各种权属纠纷和利益冲突。还有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之间,知识产权分配也存在明显的个人歧视性,大多数时候科研项目产权都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申报和登记,项目参与人只是取得少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作为回报,从而严重打击了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这也是当前高校自主知识产权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将科技创新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知识产权得以保护的前提是需要对知识产权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认识和观念。所以,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将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纳入日常宣传工作,使得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以应用知识产权对它们的科研成果进行保护。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机构是保证其涉及到相关工作高效运行的保证。我国高等院校的组织机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该机构可以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他机构有很多不同之处,它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法律保护性。所以,该机构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在我国所有单位的知识产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需要对高等院校进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对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配套设施进行改进,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得科研人员对专利有新的认识,其在研究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在检查评估指标系统中重新调整专利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进一步肯定和加强专利的重要性,如在高等院校中将专利的授权多少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科研指标;三是对授权专利的奖励进一步加大,不仅有传统的精神奖励,还有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四是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新的评判,加强对获得授权专利的科研人员靠拢,使得大家对专利的申请充满热情。

(三)增加经费投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很多科研人员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科研经费不够或者没有,这使得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项目无法展开,更无法申请相关专利来保护所研究的知识,即使这些课题项目非常新颖、实用,但由于缺乏科研经费的投入,往往科研工作都无法深入开展。所以,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的保证、专利知识产权申请的保证。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设立部分基金,如“专利申请基金”、“发明创造基金”等,通过增加这一系列基金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减少,不会再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专利数量,而且还可以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保护。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创新知识主宰的社会。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半都是靠知识来创造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一数值将会进一步提供,可能会达到75%左右,剩余25%的国内生产总值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来创造。因此,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创新知识带来的技术创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如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所说:进入WTO后,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后面是专利,不是一般的知识,是创新知识,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要想创新知识,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要想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缺一不可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力.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导报,1999.11.

[2]郑晓燕.高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

篇4

知识产权计划,就是企业根据自身企业所处市场领域特点,根据企业本身的市场需求,同时结合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特点。在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对企业未来的知识产权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有计划的分阶段区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所采用的具体管理投入,依此更有针对性的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管理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高新知识产权的发展计划必须跟定企业的具体现状而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整体发展目标

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是企业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以及各方面的企业发展规划以后制定出来的。因此,在考虑企业知识产权计划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明确了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始终贯彻的企业文化。如佳能的“我们将以领先技术创造出最优秀的产品,我们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以及柯达的“人人都会用”等美好的企业愿景和企?I文化。由此可见,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发展,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其次,根据这类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特点,为企业的高新技术制定相应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发展计划。在合适的时机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以及坚持企业文化的前提下,尽量的抓住每一个知识产权的发展时机,将知识产权计划作为企业的整体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进行制定和落实。

(二)寻找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机会

对于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他们的知识产权发展机会都比较多。因为高新企业的立足之本就是产品中的高科技含量。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做好知识产权发展环境的相关规划。同时积极进行高新技术科研的创新研发工作,对于科研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依此逐渐调整企业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发展模式,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都有其一定的目标和备选方案。而对于具体的知识产权发展方向的选择,要通过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方向以及外部的企业整体发展趋势等,选择更为适合企业整体发展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因此,客观详细的分析企业的内部知识产权发展条件和外部的知识产权发展需求,对企业正确的进行知识产权的发展规划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全面评估知识产权计划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给出了知识产权计划的几种选择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对着几个知识产权发展备选方案进行评估。首先成立专家小组,利用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理论意义上的综合评估。在组成专家小组人员的选择上,可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行一些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科研部门等多个部门优秀人才,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企业其他运作模式的培训以及对知识产权相关理论的一些培训。然后组成专家小组对备案进行企业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角度的详细评估。主要的评估形式首先采用无记名投票式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发展备选方案的初步选择,然后把这些投票结果进行集体汇总。对投票汇总出来的各个备选方案的评估结果再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之后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最后剩下一个最为合适的知识产权发展方案。同时在知识产权发展计划选择问题上,企业领导阶层的远见卓识同样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我国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是由一些有着独到见解的企业家进行大胆的尝试创新而大获成功的。然而这种类似于冒险尝试态度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本身的收益和商业风险是成正比的。

二、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大多数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有专门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部门。而这类部门可以根据其具体机构构成进行分类:首先是总部集中管理的知识产权分部;其次是知识产权部与技术部结合进行管理;最后是法律部门的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实际中,由于知识产权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企业都采取总部集中管理的管理方法。例如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属于总公司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经理进行统一管辖。这类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的管理机构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技术部和经营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发展运行核心。而同时与生产部和财政部一起组成了企业的组织管理核心。

(一)IBM知识产权的管理

IBM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就是第一种情况。企业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总机构。而在管理总部之下还设立有专门的法务部和专利部。法务部主要负责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事务,而专利部主要负责与企业知识产权有关的专利类管理事务。企业对企业内部知识产权采取的是中央集中式管理制度。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总部统一进行企业内部所有知识产权的管理事务。如在企业内部出现的总公司或分公司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以及其他成果的知识产权都应该归企业总部所有,牵涉的这类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有企业总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处理。而保障这种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合法性的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签署的关于类似情况处理规范合同“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同意书”。同时IBM各个子企业也要同企业总部签订“综合技术协助契约”。通过这两种协议的共同制约,详细而规范的规定了协议双方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享受的权利。以这样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进行企业内部的所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而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企业内部所有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管理效率,减少企业的知识产权类无形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

(二)华为知识产权的管理

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形式主要是第二种情况。在华为公司的内部,主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公司内部大小知识产权的专业专职机构“知识产权总部”。而且华为公司对该部门的资源倾斜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非常的明显。在知识产权总部中,有专门的从公司管理高层挑选出来的适合指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在这个部门领导之下,还细分为多个不同功用的科室。

三、对于知识产权相关人员的管理

(一)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

企业中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研发经过都是,有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付出换来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作为这类知识产权的研发者们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如,我国的华为公司,管理部门中的知识产权总部就要负责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人员的管理工作。如负责为这类知识产权人才的选拔标准,以及知识产权人才科研方向,和企业内部的高新技术顶尖的专门人才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通过对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研发人员素质的严格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效率。

(二)对企业内部普通人员的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单单靠专职的高新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一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始终都离不开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应该对企业内部普通工作人员进行一些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措施。比如说,对企业内部的普通工作人员的企业高新技术贡献,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适当的奖励措施,依此来调动企业的普通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篇5

关键词: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R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向知识性转变,知识溢出现象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变得愈加频繁。一般而言,知识溢出包含两大主体:知识溢出方和知识接受方,知识或技术从溢出方无意识地转移到接受方并为之所吸收的现象即为知识溢出。

2.2知识溢出的研究进展

对知识溢出的探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按照知识与位置关系,国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60-1970年的非经典理论和知识积累因素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Arrow;1970-1980年的非完全知识扩散阶段,其核心概念涉及时间、空间、国家和地理等方面;1980-1990年的物流与技术研究阶段,内容包括知识溢出的中心扩散、梯度转移等;199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两个研究领域。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Audrestch,重点研究区域邻近技术知识溢出、工业集聚等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新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重点从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研究。国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有:以FDI为对象对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研究、以R&D为对象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以技术扩散与区域间知识溢出为对象进行模型构建的研究等。

2.3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知识对创新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知识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分析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后发国家、地区或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机制,缩小与发达者之间的差距。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2.3.1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消化与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接受方体现。Verspagen(1991,1993)把区域间知识溢出划分为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在区域间知识存量差距一定的条件下,获取知识溢出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固有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也表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越强,获取知识溢出越大。

2.3.2知识差距

知识差距指的是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固有知识存量的差异程度。一方面指知识量的势差,从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可以看出,知识量的差异会影响溢出的效果;另一方面指知识复杂程度的差异,Zellner(2003)根据应用导向程度和专门化程度两个维度把基础研究溢出的知识划分为6种,分别观测每种知识的溢出情况,结果表明非专门化知识溢出强于专门化知识溢出。

2.3.3溢出距离

溢出距离是指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的空间地理距离。Katz(1994)的研究证明企业地理距离越远,合作行为越少。Bottazzi(2003)通过对1988-1995欧洲企业创新行为的调查,指出溢出效应的有效地理范围在300千米左右。Breschi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来解释溢出效应的空间壁垒,即科研中产生的知识多数具有缄默性,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而无法长距离传递。

2.4知识溢出的研究重点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些年的研究,目前知识溢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一,对知识溢出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这可以体现在各类相关研究中;第二,以定量的方法对空间知识溢出进行测度或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关系模型,例如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Baptista(2004)的地理集中和知识扩散速度的关系模型;第三,对知识溢出及其相关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寻求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例如许潇迪(2007)对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张玉明,李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知识溢出对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知识溢出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知识溢出的产学研合作等。然而把知识溢出与开放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却很少,并且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溢出对知识接收方技术创新的影响,忽视了知识源企业可能的潜在收益。接下来,我们将就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知识溢出实现了信息和技术的传递,切合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打破知识壁垒,穿越“专利丛林”的需要。知识溢出能够降低汲取新技术的成本、提高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接受方的研发和创新,这是知识溢出最显而易见的效益,现有的相关文献也大多支持这个观点。然而通过对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知识溢出的效果不仅仅由知识接受方决定,知识溢出方自身的条件也对溢出效果有较大影响,知识溢出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野中郁次郎(1994)的“知识创新螺旋模型”指出,知识创造是一个向前的螺旋过程,开始于个人层面,迈向集体层面,再升入组织层面,最后会超出组织层面。知识接受方通过吸收溢出知识,并将其与自有知识相结合,这正是廉价的知识创造,这些再造知识同样会超出组织层面,形成新的知识溢出。因此,知识溢出并非简单、孤立的“无私贡献”,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知识转移网络”。下面将从两个角度阐述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1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

综观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没有促进作用,甚至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观点可以从知识耗散、竞争加剧、研发成本等几个视角来论述,见表1。

知识溢出意味着源企业的知识或技术将被以相对低廉的代价转移到外部组织。从知识接受企业和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这种知识共享现象无疑是可取的,Cohen & Levinthal(1990)和Griliches(1992)均指出知R溢出能促进接受企业更好地吸收相关领域的知识,促进区域或行业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知识的创造者并没有这么幸运,Spencer(2003)从知识源企业的视角分析了知识溢出的效益,他认为如果知识源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那么知识溢出仅仅只是一种技术的耗散,不会给源企业带来收益。Gattai(2007)通过研究溢出与多元化企业边界的关联,发现知识溢出造成了源企业技术资源的流失。Barney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在于拥有异质性的资源,知识的公共品属性注定其不会被知识源企业单独占有,溢出现象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知识和技术对源企业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溢出现象是必然发生的。Jaffe(1986)在研究技术机遇和研发溢出时发现,知识溢出能使竞争对手更快地进入相关领域,加剧行业内竞争,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Bischi & Lamantia(2004)从资源分配的视角分析了知识积累和知识溢出现象,并指出知识溢出会影响行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进而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溢出可以冲破“专利丛林”和技术壁垒的层层防线,辐射至外部接受者,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知识和技术壁垒的降低会吸引大量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领域。同时,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非此地发明”的思维模式被逐步取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从外部获取资源实现创新和增长。

知识源企业在创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需要一定的研发成本。Arrow早在1962年就指出,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接受方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收益,以支持其技术的发展进步。Anupama & Stephen(2014)认为,知识源企业为了挽回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成本消耗,会迫切希望与知识接受企业组成新的知识联盟,以实现利益和资源共享。知识溢出为接受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学习途径,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从知识溢出过程的整体来分析,知识源企业的研发成本被间接抬高了。

3.2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知识溢出的本质是对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是一个知识转移的网络。知识的公共品属性不仅是知识溢出的缘由,同时也使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效益很难集中于某个单一对象。尽管很少有研究关注知识源企业在知识溢出中的潜在收益,但现有文献中或多或少蕴含着相关的暗示,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视角: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见表2)。

Dosi(1988)发现在知识溢出产生后,知识源企业会关注接受企业如何利用所吸收的知识和技术,并将接受企业处理新知识的方式有选择性地用于今后的研发创新当中,这也证实了Cyert & March(1963)提出的“企业会模仿和利用外部相关组织的创新行为”的猜想。知识溢出虽然使知识创造者不能独享成果,但却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创新契机。

Jaffe(1986)指出,企业对与自身知识属性存在关联的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Sorenson et al(2006)发现,接受企业在吸收溢出知识时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基于企业情境将溢出知识与自有知识进行适当的融合,这种融合为源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衍生性知识。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了更深入的结论,他们认为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源企业不仅通过模仿接受企业的知识合成行为来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同时也从接受企业所提供的衍生性知识中搜寻创新源信息。以上相关理论表明,知识溢出不但能够从创新形式上激发知识源企业的突破性思维,同时也为知识源企业创造了一个实质的衍生性知识集合。

Freeman C(1991)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并且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对源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Brett et al(2008)研究中实证表明,产业集聚使得集群内企业从当地环境中吸取更多知识,生产增长率更高,创新行为更加积极,这种效应对知识源企业尤为显著。国内学者于江鹏和吴翠花(2010)认为,知识溢出能够提高集群企业产出研发水平,降低集群内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并最终导致其竞争能力的提升。综合国内学者外研究现状,知识溢出对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增进创新绩效和生产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源企业由于对溢出知识具高度敏感性,故能更好地利用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

4启示与研究展望

4.1启示

知识溢出是经济进步和开放式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专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溢出的方式和渠道变得多样化,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社会和知识接受方获利,而对知识源企业的创新绩效没有影响,甚至有负面效应,然而这并不影响对知识溢出效益的全方位探索。本文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集聚三个角度分析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在此,笔者认为在对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进一步研究中,有以下两个关键点。

首先,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析或模型的实证上。探索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更加精确地测度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固然重要,不过将知识溢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剖析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同样重要。知识一旦被使用,它就成了公共品,因此知识溢出效益是知识源企业无法控制的。如果将知识溢出与单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起来考察,就很难设计出一个精确的模型来测度知识溢出的大小或效益,这时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更加合适。

其次,必须冲破传统的刻板思维,不要仅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接受方的影响。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以开放的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索知识溢出过程中的效益,是深度剖析知识溢出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关键。例如,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的深度研究,指出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有积极影响。柯达公司运用其他企业对其OLED技术的学习与改进,创造了自身的核心技术圈,实现了更大的经济增长,这个例子很好地验证了Yang的观点。

4.2基于“溢出知识库”理论的研究展望

根据相关理论回顾,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尤其是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溢出知识库”的概念。溢出知识库是指外部组织通过学习和改进知识源企业的知识或技术,而形成的具有知识源企业特色的知识集合。Yang et al认为溢出知识库是每一个知识源企业所特有的,知识源企业可以通过反馈性学习从溢出知识库中汲取新的信息,寻找创新的突破口。由于溢出知识库与知识源企业自身知识库有“血缘关系”,因此员工可以轻松地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开发。同时,Yang et al还指出,溢出知识库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变量: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其中知识容量指的是溢出知识库中所含知识和技术的数量,知识相似程度指的是溢出知R库中的知识和技术与知识源企业自身所具备知识的差异程度。据此,本文总结出了模型1(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2假设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即溢出知识库的知识容量越大,技术创新绩效越大;溢出知识库中的知识与源企业自身所具备知识的相似程度越高,技术创新绩效越大。除此之外,模型2还假设知识源企业的反馈学习能力对知识溢出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具有调节效应,即知识源企业的反馈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

4.3基于“产业集聚”观点的研究展望

“溢出知识库”理论关注的是知识溢出的过程,而“产业集聚”关注的是知识溢出带来的结果。根据相关理论回顾,比如Feldman和Audretschl所指出的,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溢出促使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反过来增大市场主体交换知识的可能性,“知识溢出”对产业聚集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科研及成果商业化的成本,对于知识源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会产生有利的影响。Rosenthal认为知识溢出的空间局域性使得知识溢出吸收效率和地理位置的临近程度呈正相关,即地理位置越近,知识溢出效率越高。Chyi等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数据分析了我国台湾新竹高科技企业集聚情况,指出知识溢出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或者传播模型方法,从被动知识溢出机制和主动知识溢出机制研究知识溢出和产业集聚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知识溢出本身的特点,比如知识传播的隐性和度量性,再加上知识溢出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也造成很难客观的估量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和效果,这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何针对知识溢出的识别和测量建立合适的模型。另一方面,知识溢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但是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Cohen, W.M., & Levinthal,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2]Jaffe,A.B.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841001.

[3]Kogut, B.,&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4]Hongyan Yang,Corey Phelps,H.Kevin Steensma.2010. Learning from what others have learned from you: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originating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2):371389.

[5]王艳,赵立雨,师萍.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0):110113.

[6]Jaffe AB,Lerner J.Reinventing public R&D:patent polic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ies[J].Rand J Econ,2001,32(1):167199.

[7]Grossman G M.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517526.

[8]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M].London:MIT Press,1991:3042.

[9]⒑投.产业及群众的知识溢出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75180.

[10]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05):7686+59.

[11]Cohen, W. M.,D. A.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12]Verspagen, B.A New Empirical Approach to Catching up or Falling Behin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1,(2):359380.

[13]Verspagen, Bart.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Long Term Fluctuations[A].Massimo Di Matteo, Richard M Goodw in and Alessandro Vercelli Proceedings of a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Z].Elsevier,1993:210213.

[14]CanielsM C J.Know 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J].Edward Elgar:Cheltenham,2000:4356.

[15]Zellner C.The economic effects of basic research:Evidence for embodied knowledge transfer via scientists' migration[J].Reseach Policy,2003,(32):18811895.

[16]Katz J S.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science collaboration[J].Scientometrics,1994,31(1):3143.

[17]Bottazzi L,Peri G.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4):687710.

[18]Breschi S,Lissoni F.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surve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9751005.

[19]Baptista R.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2004,27(5):525540.

[20]张玉明,李凯.基于知识溢出的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5):745751.

[21]Joern H. Block,Roy Thurik,Haibo Zhou.What turns knowledge into innovative products?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J].Journal of Evolution Economy,2013,(23):693718.

[22]Zoltan J A,Mark S.Patents,knowledge spillovers,and entrepreneurship[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2,39(4):801817.

[23]Cristina I.Fernandes, Jo?o J. M. Ferreira. spillover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KIBS[J].R&D Management,2013,43(5):461472.

[24]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25]Griliches, Z.The search for R&D spillover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94):2947.

[26]Spencer, J. W. 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17233.

[27]Gattai V,Molteni C.Dissip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1):126.

[28]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9]Gian-Italo Bischi,Fabio Lamantia.A Competition Game With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Spillovers[J].International Game Theory Review,2004,6(3):323341.

[30]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1]Arrow, K J.The economic-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80):155173.

[32]Anupama P, Stephen T.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alliance form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 May,2014.

[33]Dosi, G.Sources, procedures,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8,(26):11201171.

[34]Cyert, R.,& 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wood Cliffs,1963,NJ:Prentice-Hall.

[35]Sorenson,O., Rivkin,J.W.,& Fleming, plexity, networks,and knowledge flow[J].Research Policy,2006,(35):9941017.

[36]Freeman work of innova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1):499514.

[37]Brett A, Patricia P,David B.Clusters,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405422.

[38]于江鹏,吴翠花.知识溢出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0,29(11):1417.

[39]Mansfield, E.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5,(34):217223.

[40]Audretsch D B,Feldman M P.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M].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Volume 4. 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2004.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 人才成长 协同发展 机理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是同一创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载体,它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

作为创新力形成的关键主体――人才,在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才参与,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才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可见,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成长是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该过程是以人才成长为主体、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充分发挥三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仅仅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会遇到来自人才的阻力,忽视知识创新则会使技术创新失去方向,而不立足于技术创新的前沿则会使企业失去创新性产品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促进三方面的耦合、重叠的重要性可以由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成长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也有了新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模型、方法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知识创新、人才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也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知识创新的作用方面,而对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具体关系、如何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没有专门的论述。从总体上说,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相关关系的研究仍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及人才成长三者结合起来。

本文将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过程、人才成长过程作为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汇聚与运动;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分析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上的知识创新以及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模型,揭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成长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规律。

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载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内许多学者对该过程进行了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表述,并设计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模式。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产生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的评价、开发试验模型、工业原形的开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初步实际应用或技术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采用和技术创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创新扩散。中南大学陈文化教授认为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新构思的概念化阶段;二是技术开发阶段;三是经济开发(试生产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关士续教授按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研究开发(R&D)、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四个阶段。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过程是由技术创新的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活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而且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各个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促进。本文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反思。各阶段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是多职能部门并行推进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如图2所示:

2.1 技术创新构思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始于技术创新构思的产生,它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变化、技术进展和机会、对某种需要的认识都可能激发技术创新构思的产生。

2.2 技术创新构思评价阶段

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责对上阶段技术创新构思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完善及组合,权衡各项技术创新构思的费用、潜在效益与风险。评价活动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2.3 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密切配合以期解决技术创新后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构思不断进行调整、修正。

2.4 技术创新商业化阶段

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部门与生产部门解决技术创新生产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后,着手准备新的生产线,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然后通过营销部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2.5 技术创新的反思阶段

对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其他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归纳,以此作为进行下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前期资料,便于组织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3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机理分析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着眼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两者均将创新视为从思想创造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知识创新流,包括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是创造和发现知识创新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实际经验都是产生知识创新构思的途径。在这个阶段,知识好像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还没有形成一个可用的产品,可以称为“原知识”。

知识创新成果的开发是在对“原知识”筛选后,对其中市场发展潜力大、技术可行性高、经济效益好的“原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使其成为可识别、可转移和可传播的知识创新成果。经过开发后的知识创新成果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创新产品”。

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通过知识创新成果的转移,将知识创新成果用于满足客观需要的过程,实质是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与知识创新过程划分是统一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别与特定的知识创新过程相对应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创新机理的分析,抛开了具体的创新产品形式,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知识创新的运动规律。企业技术包新过程各个阶段互动并循环的知识创新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创新知识的融合过程。能否及时年得到与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创新成果,并将内外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开发利用,成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4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人才成长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其创新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组织及其成员的肯定,自身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者,都应该被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包括市场营销人才、研发人才、已有的技术创新团队、领先用户以及第三方(包括供应商、发明者和商业伙伴等)。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人才成长是指以知识为标准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能力的成长,包括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习能力提高,知识交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人才成长过程如图4所示:

企业创新团队是一个由企业技术专家、研发人才、生产人才、营销人才等构成的一个技术创新知识体,他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知识源。企业创新团队通过识别领先用户后,对领先用户的知识采取拜访、调查、交流等方式进行吸收并转化到技术创新过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企业创新团队同时通过对供应商知识进行整合、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查阅公开出版物等方式吸纳企业外部知识源。以企业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知识源输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后,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实现。

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知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随着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技术创新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技术创新人才的知识是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不仅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相关的领域知识;不仅要懂得制造、工艺知识,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人才知识结构的完善包括人才的知识广度、人才的知识深度以及人才的知识特质3个方面的共同完善。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学习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人才从事的是创新性的劳动,因此,必须不断完成对自己“知识库”的更新。一方面,技术创新本身是创造性劳动形成的创新产品,技术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还未开始之前必须学习和掌握该过程所使用的科学原理和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人才需要不断地改进制造工艺、产品功能和产品外观等,需要不断地去熟悉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人才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从学习速度、学习时间和知识遗忘率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合作意识的增强。技术创新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和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都不可能拥有实现技术创新所需的所有知识。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创新团队人才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人才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可从交流能力、共享知识的意愿、人品依赖度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创新意识的增强。好的技术创新方案有赖于好的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则来源于创造性思维。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评价与反思,人才创造性思维得到完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人才创新意识的增强可从分析问题能力、工作背景的丰富程度、创造性思维能力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共同愿景的形成。每个技术创新人才都会对企业的未来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这些规划就是企业愿景;同时每个技术创新人才也会有自己的规划,这就是个人愿景。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由各部门人才共同参与完成的循环过程,有利于人才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认识度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人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同程度的增加。

5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动态行为的高阶次非线性复杂性,并且其边界模糊,具有多重反馈环,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人才成长系统以及各系统的各元素之间具有难以揣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由于时滞的作用,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现象在时空上往往是分离的,所以单凭直观认识、经验判断和人脑推理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机理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鉴于上述特征,为了能对其协同发展机理进行深层剖析,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来讨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机理,以有效地揭示出该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动力学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ay 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学科,可以处理具有时滞和非线性的系统问题,并能对其进行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分析与研究。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看,其具备了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②以反馈环为基础,系统内存在多重反馈环,并且其结构复杂,行为具有抽象性,反馈环是系统动力学反馈控制理论的基础;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延迟,而且在空间上是分离的;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本文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应用Vensim软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模型,以揭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在该系统内包含着众多反馈过程,这些反馈过程揭示出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增加使企业资源可支持性增强,鼓励知识创新、引用外部知识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使人才创新意识增强,与市场领先用户沟通水平提高,与第三方人才的沟通水平提高,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和培训费用增加,使人才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人才学习能力提高、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多、输入的外部知识增多;人才共同愿景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使创新知识与技术的共享与交流水平提高,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使人才知识存量增加,即人才能力增强。

另一方面,人才知识存量增加使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增加、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加;在知识创新扩散与保护下,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知识创新成果的销售费用下降。知识创新净收益增加,知识创新的商业化收益水平提高。

以上从两个条路径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仅促进了企业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才能力的成长。

6 结论与展望

篇7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经济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71-02

人类历史文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当人们需要信息,需要知识时,图书馆就是知识经济的智力资源所在地。图书馆能满足社会和人们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继能源之后的重要社会资源。因此,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产业之一的图书馆,它的价值和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应重新定位。

一、图书馆正从传统型逐步向现代型转化

1.网络的兴起与传统图书馆的萎缩。以保存文献提供借阅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主要是以书为本,重藏轻用,各自为政。它的基础工作从采编、典藏到借阅重心都在“藏”字上,只起到了“储存图书馆”的作用,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日渐萎缩,传统的观点和作法,使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有些地区也采取过传统的文献传递方式,如实施一卡通证件,馆与馆互借等,但效果不如人意,而且往往读者因一本书而奔波于各馆之间,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的收藏、借阅方式限制了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的进步,知识生产力的竞争,人们对文献信息的要求飞速增长,传统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和收藏不全的局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图书馆网络组织,如广东中心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化已成为广东省网络中心、编目中心和书目检索中心,并已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及广东10多个市县联网。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革命,改变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促使图书馆尽快加入信息网络,为知识经济服务。

2.社会认可所占资源优势的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社会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使图书馆面临着最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收集、整理、传递知识和开发信息的图书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担负着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利用和有序开放的任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具有信息资源加工整序的行业独特优势,它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创新、知识活动等,所产生的极大信息需求,图书馆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地位。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仅公共图书馆文献收藏总量共约3.9亿册(件)。这些信息资源分布于全国,服务于大众,是数量最大应用最广的社会信息资源系统,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其开发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3.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模式。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就是现代图书馆,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把相对封闭、功能单一、以贮存书刊、借阅服务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向高新技术装备的、开放的、多功能的、存储多样化并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转变。

我国国家图书馆在1998年7月提出了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意见,并得到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李岚清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年10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北京图书馆,在听取了关于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汇报后,他明确指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模式是数字图书馆。”可见,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是知识经济时展和加快国家信息化步伐的需要,是知识经济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顺利转变和跨越,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二、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数字图书馆的到来,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提出:图书馆人员应当以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以他们的工具为特色,最具实力的图书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背景进入图书馆行业的。随着图书馆地位的不断上升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到来,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有极其丰富的文献知识,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掌握1~2门外语。如果不及时转换和修正自己的角色,将面临着被淘汰,遗弃的危险。

1.创新机制,转变观点。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多年来,传统图书馆在用人、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中。图书馆员只充当着图书馆收藏员、保管员的角色,其行为和思维都有明显的局限性、被动性。主要表现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激励竞争意识等。人员所学的专业、结构层次不甚合理,学非所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老馆员在图书馆迅速发展,信息猛增的今天,对利用计算机收集、编辑信息和计算机日常的操作很难掌握,其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技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图书馆的需要。随着新的环境、新的管理,社会对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使图书馆员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图书馆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调整好心态,要有使命感和危机感。面对飞速发展的知识革命,要不断地去开拓、探索、求知,以取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

2.适应转型,加强学习。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和地位的上升,社会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1)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要以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旁通相关的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2)要参加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尤其是现代信息的技术培训,自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3)要掌握与信息相关的网络知识,能从网上获取信息,能解决各种问题。(4)要掌握1~2门外语,跟踪国际最新科技动态,收集和开发国际信息资源,这些都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必备的条件之一。图书馆员的素质和技能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顺利转型的先决条件。

我国著名的中科院院士钱学森曾说:“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图书馆进入网络化、数字化,馆员的形象和职能也随着发生改变。图书馆员已不再是被动的图书资料保管员,读者也不是以馆藏文献的多少来取舍,而是以获取信息的知识技术含量以及深层次、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来选择,评价图书馆员的工作业绩不仅是提供多少服务,而是看为读者解决了多少问题,读者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而是懂得各种综合知识,能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和知识,以及用各种手段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图书馆员的岗位将被信息员所替代。所以未来图书馆员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是信息检索利用的顾问、专家和导航者。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重新定位,要求图书馆员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转换角度,要努力奋斗,开拓进取,才能适应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图书馆员应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1.杨学泉.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改革.图书馆论坛,2000(1)

2.邹琦.图书馆网络化与资源共享之我见.图书馆论坛,2000(3)

3.万福根,陈守福.建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新思维.图书馆论坛,2000(3)

4.李九菊,杨淑萍.试论现代图书馆的职能取向与馆员素质.图书馆论坛,2000(4)

5.周和平.关于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篇8

关键词:文化事业;高艺术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16-02

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高艺术文化人才,在推进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创新机制,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开发文化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文化人才队伍自身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艺术人才的匮乏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1、高艺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艺术人才是一种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城区目前拥有18万人口,是发展中的港口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连云区文化馆而言,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层次较低,高级职称1人、中级人才相对较少,编剧类、舞蹈、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高文化艺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基础薄,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从年龄结构来看,平均年龄47岁,趋向老龄化发展,观念较为陈旧,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规模也不断扩大,培训层次也逐步提高。而我区近十年来,没有引进新鲜血液,没有送出学习先进的经验,目前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而高艺术人才的老同志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没有形成传、帮、带的局面,缺乏精品力作,业绩不显著。高艺术人才的严重缺乏,直接阻碍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工作不得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抑制了现有人员参加提高专业水平的热情,不思进取,惰性严重,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扼杀了高艺术人才的创造性。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在经费短缺、面积狭小、文化阵地被分割,迫使艺术人才分散,各立门户,各自回家搞创作及培训,造成一些艺术人才不注重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工作目标不明,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不了“双赢”的局面。对人才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阶段,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人才未能形成能进能出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我区人才战略的实施。

二、高艺术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随着东部城区大建设、大开发的步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人才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1、高艺术人才的开发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艺术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目前,我区处在向国际化海滨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专业化、高艺术人才的培养,为东部城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我区高艺术人才水平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全面推进创新东部、和谐东部、国际化海滨城市的建设。

2、高艺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文化事业基本职能就是通过较好的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文化事业首先要有阵地,有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发挥高艺术人才的潜质、培养具有创造性、高产量的创新艺术人才。近年来,我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标志性文化建筑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等设施均为空白,严重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国际化海滨城市的建设不相符合。

三、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建立教育培训对策与建议。把全区艺术人才集中起来,定期进行培训,统筹全区范围内各类艺术教育与艺术培训资源,推进文、教合作。建立艺术教育培训计划,突出区域内各类艺术教育与艺术培训的改革与发展。

1、选才。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文化人才。扩大民主选拔、竞争上岗的比重,公开、公平、公正地将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初级、中级人才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在使用中发挥人才的潜能。

2、引才。大力发展我区文化事业,坚持用文化事业集聚人才,用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广开渠道引人才,把不同领域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到我区干事创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力度,形成专业门类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文化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驻区对外的专业和业余文化人才优势,形成以专业为骨干、以业余为基础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逐步建设出一支专业相对齐全、规模相对宏大、素质相对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 化的发展以及特色精品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育才。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构筑我区完善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域人员结构的具体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期分批的进行专题培训、短期进修、学历教育等,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

篇9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图书馆管理 服务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处于世界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作为社会文化力核心的图书馆更应该是这样。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挖掘、利用和传播知识,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的窗口,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因而,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开展创新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1、关于显性知识的管理

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就是将本馆收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将大量无序的信息使之有序化,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为读者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知识管理的策略对这两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起具有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图书馆。

2、关于隐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功能。图书馆应营造一个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加强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对于那些通过情报分析、参考咨询等方式创造新知识的馆员和那些通过写作、出版、讲座和辅导等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和经验的馆员给予激励和表扬。

3、用知识管理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二、开展创新服务

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也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而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而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即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开放型服务模式。图书馆开始创新思维,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

1、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为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来,国外已涌现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的参考咨询服务,只是使用的名称和形式上有所区别而已。这些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机制,一方面正努力建立工作流控制、质量保障和与面对面咨询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积极推动协作参考咨询,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分布的参考咨询资源。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倡导并实施的全球数字参考服务――CDRS,以及美国著名的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项目虚拟参考咨询台――VRD和24/7 Reference Project 等便是这种服务的成功范例。它们以浩如烟海的因特网资源以及丰富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为依托,以一批参考咨询馆员和主题专家为后盾,通过服务系统,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问的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服务。

目前国内的一些主要图书馆也已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网上参考咨询台,主要由“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组成新型的图书管理人员,辅助实时解答、常见问题库和学习中心等板块。实时解答系统能实时地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中第一时间所发生的问题。咨询馆员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某网的计算机,以咨询馆员的身份登陆后,就可在网上解答读者的疑问。而且当咨询馆员和读者的在线交流结束时,系统可以把整个交谈记录的副本E-Mail给读者。常见问题库中收集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具有简单的关键词检索功能,能方便读者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提问;同时,由专门的参考咨询馆员负责,将每天实时解答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在经过筛选后将有价值的问题,加入其常见问题库中。学习中心则汇集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指南,读者可通过自学后直接在网上使用这些数据库,此形式将采用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

2、开展基于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

这种服务是读者目标驱动的面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它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超前意识,即超前于读者的现实欲望,主动出击,深入目标读者群体,把读者需求调研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宣传结合起来;它非常重视读者需求分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来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它要求与读者的联系更明确、更紧密,建立起针对具体读者或读者过程的服务责任制。可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及业务知识丰富的馆员,分配到各院、系、所作为信息服务的联系人。负责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院、系、所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其对图书馆文献保障服务的综合需求;为各院、系、所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学科文献信息导航服务,逐步向重点学科组开展门户网站的学科信息推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组织并联系有关院、系、所师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有关电子数据库检索和利用的培训讲座。

3、以读者为根本,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知识需求的变化,知识服务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所谓个性化,即针对每一位读者独特的信息需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按所依赖和采用的技术,目前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个性化推送服务或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信息推拉技术,向读者提供定制的WEB页面、信息栏目,实施查询服务。或基于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根据读者的定制提供相应的信息栏目,如美国康奈尔大学MyLibrary系统,包括MyLinks、MyUpdates和MyContents 三项服务内容。如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学习中心”,采用网上课堂的教学方式,既可让读者随意浏览各数据库的使用指南,也可作为门户的形式开放给读者,读者在经过注册后就可进入学习,进行个性化定制,选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此平台提问、自学,直至熟练掌握这些数据库的使用。如果该读者所选定的数据库的界面已经发生变化,读者则通过门户网站可及时得到通知。二是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但根据读者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对读者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向读者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三是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提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向读者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必须注重对读者信息需求的获取和分析。读者的信息可以从读者的注册和调查记录、流通和借阅记录、参考咨询留档、馆际互借记录、电话和邮件服务情况、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统计和分析中得来。基于大量读者的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应对集成化信息进行高效率的过滤,即进行“信息分流”,从而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去,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服务为手段,发挥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最终达到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利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J].图书馆现代化,1998(3).

[2] 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3] 路甬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J].中央党校报告选,1998(18).

[4] 李华伟:实施知识管理 提供优质服务 促进知识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4).

[5] 张晓林: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服务:挑战、应变与再造[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4).

篇10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从*年至2010年,每年在全市农业技术领域开展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5年内共培训农业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500人次左右。通过知识更新培训,使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领域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步伐。

2、紧密结合农业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紧跟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4、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推进“识更新工程”实施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

三、主要内容

1、公共科目。按照省、市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的培训学习。

2、专业科目。根据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紧跟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以农业技术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种植业:包括粮食安全、种子生产与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

(2)畜牧水产业:包括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动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现代养殖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与保鲜、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3)农业机械: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在机械电子领域广泛开展信息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知识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和机械装备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水平。

3、利用农业系统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同时,积极利用当地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制,联合培养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4、依托国家和省上在我市农业技术领域实施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

5、鼓励各单位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

四、培训方式

1、开展“菜单式”公修课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至少5天或30学时)。

从*年开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修课就开始实行“菜单式”培训,增强了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公共课的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成果,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2、开展专业课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至少7天或42学时)。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和农业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3、举办示范性高级研修班。

会同市人事局,结合重大专业技术课题,确定选择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研班。每年积极向省人事厅申报举办5期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研班,5年内通过高研培训的人才要达到500人次左右。每年选派10名左右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省份或国外进行学习培训,5年内培训40人。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l)集中培训。组织必要的集中培训,是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难的有效办法,每年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集中培训。

(2)高级研修班。结合本专业领域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面向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

(3)结合工作实践培训。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5)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五、实施步骤

本实施办法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方式,从*年起到2010年分步实施。

1、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下发实施办法,组建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知识更新工程宣传工作。

2、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一2010年上半年)

每年开展一定规模的培训活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适合继续教育社会化普及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重点扶持优质的施教机构和继续教育基地,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下半年)

对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安排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1、市人事局、市农牧局共同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创办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2、市人事局、市农牧局负责制定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定;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

(二)制度保障

1、“知识更新工程”是我市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化。因此,有关“知识更新工程”的领导、培训科目备案制度、约束监督管理、证书的验证和复验、培训管理等,要严格按省政府《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和省人事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甘人通〔*〕132号)精神,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各单位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情况和人员的岗位聘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建立“知识更新工程”项目定期制度。市农牧局将定期通报“知识更新工程”进展情况和重要活动,列入的科目、课程及相关信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工程”的继续教育活动。

3、建立表彰奖励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开展“知识更新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知识更新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

(二)经费保障

l、加强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受益面。县(市)、区人事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参加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市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办法》(市委发〔*〕28号)相关规定,积极筹措经费,现有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知识更新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知识更新工程”投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省人事厅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将对“知识更新工程”的部分重点高级研修班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各县(市)、区,各单位和部门要积极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确保在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期间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2、施教机构可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不给学员增加负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服务体系

1、搭建服务平台。市县政府人事部门、农业部门、农业协会继续教育机构,要加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为继续教育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教材库,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