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艺术的特点

篇1

【关键词】龚贤;性格;绘画;艺术特点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与艺术家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而一个人的性格除了与生俱来的特性外,更多的是在后天生活的磨炼与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性格特征与艺术特点的确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艺术家精神世界及其变化的角度来审视其作品方能对其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

一、龚贤性格的形成因素

“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这是他好友周亮工对龚贤的评价,而后黄宾虹、郭沫若等同评“性孤僻”,然而其性并非字面上的孤僻,而是心灵的孤僻。我们可从龚贤存世的400多首诗里追寻到所涉及的友人就有100多位,其中有遗民、贰臣、僧侣、隐士、书画家、当朝官员等,更是超越年龄,老少皆有,可见其交友之广,志同道合之人不乏。那么龚贤的“孤”“僻”从何而来,这便要从他的身世谈起。“壮游虽我志,此去实悲辛。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从这两句出自《将之广陵留别南中诸子》的诗中,可见家中八人遇难,自己只身一人,是痛苦的孤寂。龚贤在1655年时续娶成家,“荡子中年复有家,柴门流水向山涯,娶来小妇疑仙女,为我移栽天上花。”由此可见他爱妻子向往新生活,把过往的痛苦留在心里,一个人独自承受,可知他的性格实际上是内向、平和、积极的。龚贤年幼丧母,壮年丧妻,我们又从“一去巴江二十年,总无消息到南天”这句诗中得知其祖父、父亲的境遇,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看尽人间疾苦,也尝尽酸甜苦辣,锻炼了超凡的意志和心态。从这里我们便能理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交友甚广但又孤寂,甚至是因为孤寂才有更多朋友,但是难以抚平心灵深处的孤寂。而与人“落落难合”则是他的士气所致,也呈现出了他性格孤傲的一面,龚贤有着读书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以遇到气味不能相投的人,便凸显出“不合”,这种“不合”更多体现的是“真”。

二、从龚贤对绘画思考来看性格

龚贤一生没有对艺术停止过思考,今世存留很多手记、笔稿,如《香草堂集》《画诀》《柴丈人画稿》等,从这些笔墨文字中可见其性格端倪。

(一)从研习与读书来看

龚贤介绍了自己的一段学习经验:年轻的时候有幸见到米氏云山对其爱慕不已,为之震撼,却学不到,而后过去40年,终有所领悟,他认为“读书养气,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说明龚贤这40年来一直坚持学习,有了量的积累才有了质的飞越。体现了他性格中“稳”的特点,表现出他冷静、不急不躁、坚持不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从龚贤自评来看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等,别名虽多,但是最入人心的非“半千”莫属。好友周亮工说:“半千落笔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同此理者还有曾灿、程正揆,这不论龚贤是否真的如此狂,但他真的就此“半千”情怀作为他绘画作品中的境界来追求,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一颗耀眼之星。“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另一方面汲取传统以及重视师承。从他对艺术的见解中可见他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了这些上层建筑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龚贤。

三、龚贤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荒寂的山水意境

“画固多类也,山水为上。山水无声之诗也,可以托意深远。”从龚贤的这句话中,我们得知他喜爱山水画,用山水画的形式才能准确地表达他自己的心境,唯有山水才能将他满腹诗文完好呈现,抒感,体现才学,心之所向,在山水画中找到了释放与归宿,所以他忠于山水画。龚贤是昆山人,幼年移居金陵,他居住在如此秀美、水清的江南,当不负这娇美的景色,他以长江以南一带为主要表现对象,也许承载了几分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与喜爱。龚贤山水画又异于别人,画上罕有人物,他说:“他人画者,皆人到之处,人所不到之处,不能画也。”从中看出他不画人,是因为他所画的地点不适宜有人出现,画中情景多为荒、寂,若画有房屋,人便在屋里也不必画出来,显得安静。值得思考的是,或许他的构图、画法中就不适宜有人物出现,山不动云水动,已经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关系,人物的出现也许会起到反客为主的作用。龚贤隐居、漂泊多年,苦难让他坚强,有了自我保护的外壳,他是寂寞的。一方面家人早离世,他孤独的漂泊生活;另一方面他生逢乱世,作为遗民,他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再加上他在艺术上的理解比一般人层次要高,能与之交流的人并不多,且交通不便,与友人联络困难。从以上两点来看他性格孤僻寂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与人落落难合”便是他与人相处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他喜欢清静雅致的生活,爱画山水,才选择不画人。“耐尽繁华惟寂寞”这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寂寞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二)厚黑的积墨方法

龚贤认为“墨气不可以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从中得知墨气回荡、层层积染的画面是他心境的真实刻画。他作品中黑、重、厚的墨色实则把他谦厚的个性表现无疑,“墨”如才学般随着他的钻研与学习越积越多。龚贤的性情是安静的、稳妥的,在“黑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透彻且厚重的墨色,想得到这样的墨色必须使用层层渲染的积墨法,不急不躁,稳中带静。龚贤师从董其昌,受其师《南北宗论》的影响,他强调水墨是文人画的正宗,尤为推崇含蓄润泽的笔墨趣味。可想而知龚贤在董其昌这位大家的引导下,依旧认为水墨为文人画的正宗,非水墨画无以寄情骋怀,再者龚贤一生坎坷,或许单纯又富有变换的墨色才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单纯可以令他的身心平静,“墨分五色”又可以满足其对色度的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龚贤的绘画能力。明末清初绘画形式呈现多样化,意笔画中色彩的使用率逐渐提高,而龚贤的传世作品中少有设色,在《秋山飞瀑图》中描述“酷好余画者,数以青绿见索,遂有糟粕,可厌如斯。虽亦远慕古人,实则不如用墨之尽善”,可见龚贤更喜用水墨来作画,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高冷,坚持,不随波逐流,注重自身的艺术感觉,这就是他的真性情。

(三)洁净的笔法与图式

龚贤用笔讲究以书入画,一笔一划皆有起有收,他说:“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此点叶之要诀也。”用笔朴拙老辣、圆润苍劲,简练流畅且极具变化是他的追求,呈现了他沉着稳重的个性。在“黑龚”的山水画中有面亦有线,且做到了面中有线、线中有面,并且他能在重复运用绘画语言的情况下,画出变化丰富的画作,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可见突出他性格敏感、心思细腻的一面,而他的构图中画面不拘小节,能画大山大水,就算是画小景也能画出小中见大的气象,用“尽精微,致广大”来形容十分贴切,这是龚贤广阔的胸襟和理性的思维所致。

结语

龚贤,文人气十足,情感丰富,包含多层性格。他一生作品多样、类型丰富,从诗词到绘画,无不体现出其才华横溢。他性格孤寂又亲和、理性中又包含感性、直率中有着谦厚、痛苦中凸显坚韧,他的绘画艺术用笔圆润苍劲、积墨厚重、墨色清亮、简中见繁、宁静致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尽思考。

参考文献:

[1]颜晓军,田洪.龚贤研究文集——纪念龚贤诞辰39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卉.龚贤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3]孟繁玮.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龚贤[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元代绘画;艺术特点;文人画;外事造化

元朝统治第一次结束了汉人的天下,为巩固其统治元朝政府也注重吸收华夏文化重用汉族文人,但民族歧视还是十分明显。他们将不同民族依次分为四等,尽管如此,元代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汉族文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必然输入一些新的营养,也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成就是文人美术的崛起和一些美学思想的盛行。文人士大夫由于政治上不得意借书画来抒发内心的思绪,将文人画推向新的。他们的山水画形式上比较注重用水墨,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多流露心情悲怆,冷漠,孤独,无助等反映情绪动荡不安。较艺术作用而言,被誉为“写胸中逸气”没有趋附社会审美趣味,倪瓒的《六君子图》用六棵树来比喻为“六位君子”同时也在比喻自己。另外,元代绘画的画风和艺术观点对明代江浙地区的文人画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元代绘画的发展突出在文人画,此时文人画家们进一步提出把书法归结到画法上。元初最有影响的画家赵孟\在《秀石疏竹图》卷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元人的论画中,还流行着一种“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的说法。对于文人画的另一个特点吴镇说:“画事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明确道出了文人画就是文人读书弄翰的余事,同时要求文人画家要有文学修养。这个时期普遍地出现了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的作品,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味,也更有民族风格特色。同时,元代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制度,宫廷绘画急剧衰落,文人绘画自然也就成为主流。元代士大夫绘画在宋代的基础上有突出的进步,元朝初期也出现了一大批馆阁士大夫画家。例如,赵孟\、高克恭等。还有一些宋朝遗民画家,到了元代的中后期文人画屡造挫折、人生坎坷对生活采取隐逸遁世的态度,艺术创作上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重视笔墨和书法、文学在绘画中的作用,并直接对明清文人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因过分强调“聊以自娱”和“写胸中逸气”,这又给绘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从绘画的内容来看山水画在元代最盛行,不少有成就的画家,都曾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例如,赵孟\、高克恭及称为“元季四家”的黄公望等。首先,创建一个薄淡赭色应用花青素浅降或水墨山水画。第二,皴法颇多,如“披麻皴法”、“牛毛皴法”、“褶带”等。第三,诗与书画相结合。这些特点对明、清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绘画创作成了画家们个人怡情悦性、抒情言志的手段。强调笔情墨趣的形式感,是绘画自性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事物认识更加注意神韵的感悟和内心传达,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

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元代前期的赵孟\和高克恭,他们对元代的绘画新风起到了启导和变革的作用。赵孟\的画风对其他文人画存在巨大影响,他提倡的“古意”力排南宋画风,明代董其昌评其:“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之雄而去其犷。”这种清雅朴素的画风和用笔用墨之道也形成了一种时代特点。他在《二羊图》卷中自识云:“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元四家中黄公望和吴镇一生穿过了整个元代的发展,他们的艺术创作生涯见证了元代的发展,可以看作为中期的画家。倪云林和王蒙之卒年已经进入到了明代,他们的创作直接影响了明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看作为元代的后期阶段。

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与水墨画风的形成与元四家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很大关系,换言之,元四家的水墨山水画也正是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元四家的为人讲求“清高”他们在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竭力摆脱世事对他们的约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共同之处,是以儒家为本既学道又参禅。他们所交往的诗人、居士、高僧、道人都是与世采取消极态度,是“超然于物外”者。在生活上愿与“深山野水为友”对于卧青山、望白云有着极大的兴趣。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道家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道家对人世间许多变化往往以唯心主义的许多变幻现象来解释。因此,他们寄情于山水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融合于云烟风物之中。

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和艺术家自身的经历、社会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一点在元代画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但在表现技法与意境开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明代以后真正意义上文人画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反映了社会因素促成的艺术成就与画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元朝统治者以强大的武力获得了全国的统一,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地存在着。绘画艺术在这九十多年的时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社会政治的变化导致绘画思想的转变,元代画家所面临的境况不像前宋时期“君亲之心两隆”的盛况。在面对现实的时候留给人多是绝俗隐逸山林,绘画主题的转变多是生活清贫所致,艺术情趣上透着一股野逸、荒寒、颓淡的风致这也是对生活真实写照。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是比较主观的,大多借梅兰竹菊自我比喻强调画家的感彩颇多。对于元代的艺术家来说,这正是在野文人人生观念的自我表白和切实写照。后人概况为“唐画尚巧,宋画尚工,元画尚意”元代绘画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的地方。其次,在主观心境上的表达会比较突出,尚意的审美趣味为各家所追求的表白方式,客观对象的“似”与“真”已不再是元代山水刻意追求的了。这个时期,强调“画法,即书法所在”要求诗、书、画密切结合且成为风尚。在笔法上讲究严密精工体现出严格的写实原则,而元代绘画则把侧重点放在“写意”、“趣”、“兴”、“法心源”上。元代绘画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特方面,倪瓒一再强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在对待前人的技法方面,更是逸笔草草,不求神似,敢于创新是元画又一突破性的成就。

元代绘画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表明中国的绘画艺术不再停留在全部模仿自然上,更多是注重对自然本来面貌的本质领悟和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自我表达,将水墨文人画向前推进了一步,走在历史进程的步伐上是一个新的绘画流派。使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画坛上的一支主流,清纯不阿,洁身自好,笑傲山林,淡泊宁静保持人性的自然向往内心表现和追求精神自由,注重维护人格的尊严,都反映出元代文人画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深刻内涵,绘画已经变成了追求人生主体精神的完善化和陶冶改造精神品格的手段才是实质,这正是元代绘画不同于前人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1版)[M].文化美术出版社,2009.

[2] 朱立元.美学(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中国绘画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碰撞;区别;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71-01

在当今世界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浪潮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绘画艺术冲撞十分猛烈,融合也逐渐加深。在彼此极力显示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从对方那里吸取新的养料,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发展。西方绘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的过程,并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宗白华曾说过:“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情绪。”西方绘画要想在中国得到不断的发展必须注入中国的元素,要有本民族和这个时代的特色这样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发展。 “今天酝酿的新环境一定会产生新的艺术作品,就像过去的环境产生过去的作品一样。同样,未来的新环境还会产生未来的新的艺术品。”

一、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一)审美上的区别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审美上也不尽相同。在审美上不同的民族既有属于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共性。无论中方还是西方都认为美是和谐的,这是中西方古典审美理想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时,中西方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体现心理上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则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和谐的把握。总之,中国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内向心里的,而西方审美和谐是偏于外向物理的。

(二)绘画手法上的区别

中国绘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和对待自然态度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中西方绘画在色彩的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西方绘画是表象的是非常写实的注重形体的刻画,而中国绘画是写意的注重对意境的表达。中国绘画强调内在的艺术韵味,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外在的形象与技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能从画面中读到很多的东西,在真正的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当中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二、西方绘画艺术理念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当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氛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深入人的精神心理之中的时候,作为这个时代的个人艺术,总是要自觉不自觉地发生某种变异,而这个变异又是整个艺术变迁的反应。”随着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绘画艺术的语言、理念等被逐渐引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当中,使得中国绘画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画派和艺术风格。国画与油画本身是两个世界的产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因此中国早期的油画家后来多又回到了国画上来,还有些现代画家将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拿来中国使用并不断融合文化的差异进行不断创新。“在当下:在当代中国有抱负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家的理性思考中,发展自身传统又超越自身传统;接受西方影响又超越西方影响的新追求,正向着现代和谐美的精神维度延伸。”由于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在不断缩小,文化也会被逐渐融合,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总会找到一个新的闪光点,这一点不管是中国绘画艺术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是一样的。

三、中西绘画艺术上的结合

无论是中国绘画艺术还是西方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都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并且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中国绘画艺术强调内在的艺术韵味,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外在的形象与技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性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画的中西结合,并非没有可能,但前提结合是必须要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内涵及绘画发展的特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中国绘画中的中西结合,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才能真正达到本质上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不失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作品。

篇4

[关键词] 艺术门类 相互促进 发展

艺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它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消失了,有些保存并不断发展,还产生了新的艺术种类。各种艺术的发生发展,同一定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需求不断增加,促使艺术日益向多样化发展。目前,艺术种类大体上有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每一种又有很多样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很多,比如绘画、雕塑、设计等;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视觉刺激产生的一种美感,他是静态的。不同于音乐,舞蹈等艺术。在绘画中我们知道有油画、国画、版画等。这些种类是由于所运用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在视觉上的感受不同。绘画同雕塑、设计这些二三维美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它们构图上都要符合美的造型规律,精神上都要积极向上。彼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种学习是小范围的,它们是近亲,相互促进和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不像绘画那么直接的描绘生活现象,它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通过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的联想,音乐是动态的,是流动的艺术。各种音乐门类很多,但它们都要通过那有限的音符,用不同的节奏、节拍进行组合,来产生美的旋律。但是,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么区别,音乐就是音乐,它主要靠旋律来打动人,靠耳朵来欣赏。同美术相比音乐能很快进入意境,能更快的打动人。如果把音乐同美术结合,也就是给音乐配上画面效果会更好,比如现在的电视音乐就是一个例子,画面很美,在音乐的烘托下,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想每一门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由于差异而相互区别。同时各种艺术又都有共同点,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相互联系中发展。我们要研究各种艺术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以便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发展艺术。

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艺术特点一样,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有,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加强。比如,音乐和舞蹈,在一开始就是相伴而生,直到现在。音乐可以编成舞蹈,舞蹈可以促进音乐,俗话说“载歌载舞”就说明了舞蹈和音乐的紧密关系。音乐和舞蹈都有节奏,都表达情感,这使得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大家知道,我国的传统绘画讲究“诗”与“画”的结合,诗画相结合,既可以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的抒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丰富诗的意境。两者形式各不相同,但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要创造意境。

还有,美术与其他艺术存在联系,比如,美术与舞蹈有联系。因为,舞蹈虽动,但在动态中有静态的造型美,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的设计,整体构图,都与造型艺术相联系。美术还与音乐有着联系,它们的感官虽然不同,一个是视觉艺术,另一个是听觉艺术,表面看没有联系,但是这两种艺术家都知道,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想通之处,所以画家在绘画时常要配点音乐,以激发灵感;音乐家有时以绘画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

戏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在里面,它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艺术之间是通过什么相互联系的呢?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吸取,这就是以吸取其他艺术的长处,丰富和发展自己。比如有些动画片,就是吸取绘画的某些表现技法。再比如,中国画很多技法来源于中国书法。各艺术门类彼此吸取对方的长处,使自己不断的丰富发展。再有就是结合,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比如,音乐和艺术相结合产生歌剧,舞蹈和戏剧结合产生舞剧。电影、电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们更广泛地与各种艺术发生密切的联系,并在其相互联系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电影、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取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特长,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电视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成份,同时也综合了摄影等许多科技手段,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但不是戏剧的分支,也不是文学的从属,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一门新艺术。电影电视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和揭示主题,把各种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异常的灵活性。

电影电视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由迅速地变换各种画面(镜头),使银幕上时而大雪纷飞,时而烈日炎炎,时而海浪滔滔,时而戈壁绿洲和沙漠。电影电视可以自由的回忆、想象、倒叙,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大自然和人物的各种感情,其特写镜头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使形象更突出,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快速摄影或延时摄影,造成一种特殊效果,还可以忠实记录历史事件等,这都是其他艺术无法达到和比拟的。

我们研究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各种艺术的特点,以便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促进艺术的发展。在吸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特点,不能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丢掉自己,那样是很危险的,没有自己特点的艺术是不会长久的。吸取那些可以促进自己发展的;与自身特点相近的东西,而不是盲目的吸收。不管是探讨各种艺术之间的区别,还是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目的都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各种艺术的特点,以便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促进各种艺术的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各种艺术之间的“取长补短”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任意的。这是因为艺术种类的所长和所短实际上就是这个艺术种类的特点表现,如音乐长于抒发感情而短于叙事状物。绘画长于象形赋彩,短于叙述故事、表现声音;文学长于叙事、抒情、议论和想象,但在呈现画面方面不如绘画,在表现声音方面不如音乐。这些都是由它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去掉它们的所长所短,它们本身就不存在了。在创作中,如果不按照自己艺术种类的特点盲目去吸取别种艺术之所长,来弥补自己之所短,就必然招致失败。

各种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各有各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各种艺术又有相通之处,彼此又有种种联系,可以相互吸收。所以,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取长补短。关键是艺术家要掌握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多种艺术综合为一体。这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和吸取,而要发展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机械的相加。如戏剧和电影都综合了多种艺术成分,所以称为综合艺术。年轻的电影艺术在发展的最初曾和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的电影主要是从戏剧中借用的艺术手法,后来又借用文学方面的表现手法。因此,至今电影仍然和戏剧、文学、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吸收的关键是艺术家要掌握本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篇5

关键词:绘画;艺术民族化;意义;内容;形式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并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

同所有艺术一样,民族化也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我将根据所学绘画知识以及文艺理论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绘画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民族化有些特征在形式方面并不随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虽然王朝和时代交相更替,虽然有时出现表面的文化裂变,但是民族的艺术文化传承是永远不会丧失的。[1]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和灵魂,中国的绘画艺术当然也如此。

关于民族化对艺术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十分明确。俄国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管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得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2]同志也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化既不单纯是化他为我、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为发展本民族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也不是将我纯化,使艺术家有意识的向一种固定的或者固有的民族靠拢,而是二者的融合,是艺术家在审美实践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其他民族的艺术加以吸收、消化、分解,改变它们自身的某些性质和状态,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心理、欣赏习惯的民族的当代艺术形态。

绘画在民族化上大体可以归化为中国画和西洋画,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要完美的结合,就必须以民族化作为生命与灵魂。早在清朝,就有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的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2绘画艺术民族化的主要内容

2.1题材的民族化

题材是艺术作品的原始材料和基本材料,虽然“题材决定论”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对艺术作品的基础作用,这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言:“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广为人知,流传千古,首先应当归功于它选取了极富民族特点的北宋城市生活面貌的题材,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牲畜家禽以及展现了当时北宋的房屋桥梁等的建造特点,极具民族特色的选材为该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起到了占尽先机的重要作用。

2.2主题的民族化

主题是主题思想的简称,主题的民族化,是整个艺术民族化的精髓。例如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该画的主题选择,就体现出当时民族的思想情感。

2.3画面布局的民族化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特质即中国绘画中水墨画善于体现的是画给人带来的意境,而西洋绘画更加注重写实,图画能接近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所以画面布局,中国绘画善于“少即是多”的留白表达方式,虚实的画面布局,让人遐想翩翩。比如《寒江独钓》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画面布局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在这幅画上,作者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象,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3绘画艺术民族化的必要形式

民族形式在形成艺术的民族化特点中具有重要作用。十分重视艺术民族化形式的曾说,“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的民族形式是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特质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曾断言:“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我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是我国的优秀画家根据民族生活的特点和艺术传统不断扬弃的结果,是渗透了民族内涵的美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题材的民族化。绘画的体裁即指绘画的样式和类别。绘画体裁样式很多,按工具材料和技术分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按题材分有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等,按形式与功能分又有宣传画、组画、连环画等等。而体裁的民族化,则指把中西优秀的绘画体裁与民族化的体裁相结合。例如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体裁艺术特色。

4结语

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表明,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与现代正在形成一种互动互补关系,甚至逐渐趋于整合。怎样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艺术民族化必然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国的艺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实现民族文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向外国学习”。“洋为中用”:以为发展中国新文艺的借鉴,改进和发扬中国的文艺,创造中国独特的新绘画艺术。二者“起来,有机地结合”,以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绘画艺术。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 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 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 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WWW.133229.coM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线描;教学;立象尽意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75-02

[作者简介]潘晓军(1981―),男,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教师。

线描,即用线条作画,是用线条说话的艺术。小学阶段的线描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概括意象特点后的表现能力、造型训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借助简单的线条作画,并形象地凸显事物的特点,为他们今后学习绘画奠定坚实的表现基础,是美术老师线描画教学的不懈追求。

绘画的意象有形态、空间、色彩与韵律四个层面。取象,就是要抓住周围事物的重要特征,高度抽象概括为“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一个瞬息万变、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笔下的线描凸显其特征,使其富有“意思”“意味”“意趣”“意韵”,这是我们小学中高年级线描教学的重要任务。

《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思维模式,因而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样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但是,艺术的独特性更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内涵,还要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线描教学要注重并加强教学中“立象尽意”的表达指导,了解并把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审美、造型等能力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式各样的绘画形式和艺术理念有效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使人们在绘画领域对中西方绘画开始了一种无声的比较。然而正是这种中西方的差距,使人在绘画上产生了一些困惑。美术老师在线描教学中坚持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实现美术线描的“立象尽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立象尽意”的能力:

一、利用默写来调动艺术的想象能力

在线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写生练习,而且还可以有效利用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的绘画默写方法――也就是依靠自身的想象与造型基础,来创造自己脑海中的艺术造型,这是一种创作的过程。由于在创作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发挥空间,因此,他们在想象的艺术实践中就显得十分自由,塑造出来的形象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自身的情感。

在具体实践中,我先让学生对人物或静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力求从中发现一些共通性,然后再进行艺术的叠加创作。比如在教线条画的表现力时,我让学生对各种叶子正面、背面的自然纹理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通过对衣服花纹、色调的对比,引导孩子根据感情特点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从而积累感性认识,增强绘画中的自我表达能力。这对他们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并能在自然中敏锐地捕捉到美的事物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大有裨益。我认为,长此以往,学生在默写训练中就会发现:虽然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艺术写意的精神是不变的。

在一段时间的反复默写训练后,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想象力得以任意驰骋,用各种线条来展示事物的特点,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画树的时候,不再是轮廓的概写,而有了树皮的纹路衬托;勾勒人物肖像时,知道对眼神、嘴角进行细节的勾画,很好地展现了事物的特点。

二、运用逆向思维来激发艺术的感知能力

从整体来看,大多学生在线描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过于循规蹈矩,造成艺术表达上的刻板、思维僵化。我利用逆向思维逐渐激发学生在艺术上的感知力,使其更好地表达思维中的意象。

如在《风景如画》一课线描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写生教学楼,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之后再进行线描练习。学生们有的画出了平视的形象,展示出大楼的端庄;有的采用仰视的视角,凸显教学楼的高大;还有的是俯视图,尽展大楼风貌。有位学生别出心裁,只对教学楼某局部进行线描勾画,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方式,显示了大楼的现代气息,画面充满了张力。

三、运用凸显法来锻炼艺术的选择能力

要想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凸显手法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绘画作品,通常可以把握住对象的精髓,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而艺术夸张的程度可以根据自身对艺术的感悟以及简化的内容来决定,从而用线描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我曾试着给学生一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利用报纸等材料进行拼贴练习。这样,学生的眼光都放在整体形象上,不用再过于注重某一细节,他们的取舍能力得到不断锻炼。

四、运用变形和夸张的方式来增强对艺术的归纳能力

变形和夸张的方式有助于素描中的意象表达,即在进行写形的线描实践练习中,作者可依照不同事物自身的特征以及线描绘画中所需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工,并对描绘对象主要的色彩质感、性格特征及形态结构进行一定的强调性处理。这种利用变形和夸张形式进行的线描练习,能协调和完善画面的形式美,通过适当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在意象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在线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进行有效的观察之后用默画的形式进行,在脑海中将描绘对象所具备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放大,然后再进行肉眼的客观观察,将细节部分填充到画面上。教师要有效利用质感转换、局部放大、幻想与联想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加深学生对线描教学中“立象尽意”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的“立象尽意”在不断实现着艺术创作中的精神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发展和升华,是美术意象的艺术表达。在小学基础教学阶段倡导线描教学的“立象尽意”,使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了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庆丽.“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观探微[J]. 辽宁大学学报,2003(4).

篇9

摘 要:本文通过对儿童艺术特点的剖析,揭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吸收和借鉴儿童艺术造型符号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质,并结合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分析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本质上有别于儿童稚拙艺术,张扬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艺术境界。

一、引 言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 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崔庆忠.现代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篇10

在使用综合性的表现技法及多元的漆媒材时,它的工艺性特性呈现得非常突出,使漆画的学术定位变得模糊。由此,对这一画种学术定位产生相应的矛盾,人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漆画是工艺美术品还是绘画?细想起来,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漆画的学术标准一直在漆工艺的范畴里。特别是它的技术审美标准是沿用传统漆艺标准来衡量的。因此,在多数的漆画家作品中,漆画家的兴趣点在追求作品工艺细节的表现上,任何一个画种不会像漆画艺术的表现语言这样杂乱,漆画艺术的表现,如果仍习惯性地依靠漆工艺语言去发展的话,它的发展前景是不会乐观的。

我个人认为,对传统漆艺表现语言的学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先要系统地学习、研究及掌握。特别是艺术表现规律性的部分。另外要在掌握传统漆艺表现语言基础上结合绘画的基本规律及审美原则,对传统漆艺表现语言进行梳理、提炼、筛选,寻找新的表现方式,特别是在漆画艺术的图式及与之相匹配的技术的完善方面下功夫。我想这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敏感度及综合的艺术修养。从单纯的对工艺技术的兴趣转向系统化的对漆画艺术形式及语言表现方式的研究上。这种自觉的行为对漆画艺术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我不否认传统漆艺表现语言对漆画艺术的价值作用,我所主张提倡的是在展现漆艺术魅力的同时,寻找适合漆画的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更深入思考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

传统的漆艺语言的装饰性特征抹杀了绘画艺术个性的表现。因为传统的漆艺语言系统性过强,共性的特征明显。例如蛋壳的镶嵌、变涂技法等,它们有非常共性漆工艺性的特点,没有艺术家的个人语言面貌。在其它绘画门类,特别强调的是作品的形式语言及艺术家个性艺术处理。如齐白石的水墨画与潘天寿的水墨画,同样的题材,但构图、造型的艺术处理及笔墨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都有较为突出的个人面貌。哪怕不看作品的全貌,只看一幅画的局部,就能知道这幅画出自哪位画家之手笔。而传统漆画更多的是靠漆艺共性的语言视觉效果说话。并且漆画家形成了一些“套路”。如看见冬天的白雪,一定会想到用蛋壳表现,江南水乡的白墙自然的与蛋壳的白产生联想。这种习惯性的概念的程式化思维创作方式,阻碍了漆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漆画艺术的造型手段与技术,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很多作者的创作过分依赖数字图像技术,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构图及形象的处理,也带来一定的问题。这种创作方式,短期内见效快,容易利用工程放大图技术处理造型。但缺失的是手绘所带来的灵动的艺术视觉形象。把漆画变成简单概念化的处理。“画格填空”的作画方式,其后果降低了对绘画艺术精神内涵的追求。

未来的中国漆画艺术,既要在“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绘画上下功夫。漆画是新兴的艺术门类。它的魅力在于它需要更多的艺术思考去充实,它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漆画家们去发现。在表现方式上有许多空白需要众多的漆画家努力去填补。漆画艺术家要在两方面下功夫。要对什么是漆画艺术语言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漆性、漆画的绘画肌理,寻找适应漆媒材的表现方式,从作品的审美视觉效果上,凸显漆画的艺术魅力。漆画艺术的视觉表现,除了作品的题材、内容,更重要的就是绘画语言。肌理是漆画作品很重要的部分,肌理是与作品材料及绘画工具有直接关系。在人的作用下有什么样的工具及材料,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肌理。在漆画作品中,人造肌理和自然材料肌理相互融合。如果简单的只有自然的肌理(共性的漆工艺髹饰语言),显然在作品中视觉的感染力是不够的。漆画的肌理应是作品中绘画语言很重要的环节。正像其它绘画作品中,肌理与材料、作者艺术个性有着最亲密关系。漆画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从复杂的工艺性表现中解脱出来。在作品中追求更高的绘画艺术境界的表现。(本文作者:程向君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