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学生,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之需。本文从认识实习、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定岗实习四个渠道着手,介绍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希望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的学生不但有高技能,还要实用。什么是实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好、素养高、能出成绩的员工就是实用的员工,如果一名员工空有好技术,但是工作拖沓、人际关系差,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职业素养,那么他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这样的员工不受企业欢迎。所以,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职业理念,掌握企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为什么有的员工能在企业长期工作并有长远的发展,有的员工却频频跳槽或止步不前?那是因为不同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同,只有很好地理解并践行企业文化,才能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样的员工是企业所需的,也是高职院校必须培养的。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学生,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之需。要想将企业文化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渠道引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一、在认识实习中感受企业文化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感受到大学的轻松和新鲜之后,对以后的工作和就业产生了迷茫。他们不知道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以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有理想,但没有目标,因为他们不会分析社会需求,不懂得行业行情,甚至对自己也不甚了解,因此,他们不会制定奋斗计划;他们对工作充满憧憬,但是对企业、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知该怎样融入公司。当学生长期处于迷茫状态,他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新生阶段,设立认识实习周,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氛围。通过参观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空间有了感性认识;通过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企业员工对工作流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企业文化
1.将企业文化引入职业素养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局限在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上,缺少企业元素,没有将企业的真正需求传达给学生,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是脱节的。因此我们要在职业素养课中引入企业文化、岗位规范、能力素质等元素,将企业文化由虚入实地普及到每一位高职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了解不同组织的文化溯源,唤起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另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和目标企业的情况,制定各自的职业素养行为养成计划,逐步由大学生转变成职业人。
2.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
单单靠几次职业素养课,学生很难将企业文化的精髓真正吸收,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各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还是文化基础课,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要求相融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讲授知识、传播技能的授课模式,要将企业倡导的诚信、敬业、创新、高效等理念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接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企业文化内涵,自觉规范言行,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三、在校园活动中深化企业文化
1.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传播企业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学生处、团委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我们可以把企业元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讲座、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理解企业文化,从而提升职业素养。比如举办“企业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各院系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入校园,为学生作讲座。可以向学生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可以向学生介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职责,让学生提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让学生特别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除了邀请企业专家,已经在各行业、各企业站稳脚跟、发展良好的本校毕业生,也是传播企业文化、宣扬职业素养的好帮手。利用校友开放日、新老生交流沙龙等平台,让学长学姐们谈谈自己的公司、工作,谈谈自己的收获、反思,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弟学妹们提些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让在校生们提前了解工作的状态,因为同龄人的讲述能让他们更加感同身受。另外,在一些技能竞赛中也可以融入企业元素,比如开展“航空服务人员礼仪展示竞赛”、“生化实验员行为守则知识竞赛”等等。在一些文体活动中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员工参加,比如“趣味运动会”、“校企联欢会”等等,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的职业素养。
2.以校园各场所为平台,宣扬企业文化
在一些有着明确企业文化的公司,他们不但在工作中强调企业文化,在工作之余的用餐、活动,甚至是员工的生活中都渗透着企业文化。比如舍弗勒的企业文化是“质量为本、速度取胜、恪守诚信、员工关爱”,为了提高取用速度,办公室抽屉中整齐有序的办公用品;为了增强新员工的归属感,每周两天的新员工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不定期的消防演练,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舍弗勒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优秀的文化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各场所,应用于上课教室、实训场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一方面可以在这些场所贴上职业素养宣传标语,让学生的感官都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另一方面要在这些场所实行企业化管理。5S是现代企业比较推崇的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校的以上场所中实行“5S管理”,比如在实训场室中,规范实训物资的摆放,营造整洁干净的实训环境;在学生宿舍中,开展宿舍卫生检查、星级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月等活动;在图书馆、食堂等场所中,强调安静、整齐、自助的行为守则,通过强调这些日常生活规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崇尚文明、遵守规则、爱护公物、规范作息等职业素养。
四、在定岗实习中,践行企业文化
篇2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企业文化素养 路径
基金项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研究院长基金(S2014-1)。
作者简介:陈根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04年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系统进行调整,全国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这一举动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回归。在这一教育政策转型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素养培养任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企业文化的界定
对企业文化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兴起,至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但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仍有分歧。
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包含着该公司用于确定其组织活动、意见和行为的模式,并且还包含其在组织中不断传递的价值观。
埃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基本假设,它是企业在逐步学习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
彼得斯和沃特曼提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优势是依靠其精神力量的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带企业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结构形式或者管理技能。
在国内,张大中等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不但是一种领先的现代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科学理论,而且还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独特资源。”
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他们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价值观、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神和物质相比具有更为优越的行为控制作用,能让员工的行为自觉的服务于企业行为。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意识的同一,易言之,以企业发展的理念为导向,将企业员工的思想同化,进而将该理念内化为员工自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困境
(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越位
高职教育的基本发展思路应当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本科教育,它们不是不同层次,而是不同类型。高职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职业人才,它具有更强的职业针对性和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的服从性。然而,我国社会潜意识的将高职教育列为次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一个教育序列等级,大部分人都认为高职教育和本科、专科教育是一个类型的高等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路都照搬本科、专科院校,其建设方案亦仿照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进行,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最终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脱离。
(二)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认识错位
某些高职院校,它们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等同于文体活动。几次读书活动,几次文艺晚会,几次体育比赛都被称作为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虽然一些企业会开展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素养,但这绝不意味着这是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全部内容。第二,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简单的等同于企业管理者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涵盖面应该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时候,仅仅简单的进行管理岗位员工的形象塑造,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清的表现,最终将误导这些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达不到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执行失位
1.学生自身层面。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喜欢受到约束,强调个性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培养恰恰需要摒弃个人主义,要求注重集体精神,要求将个人的行为规范在规章制度之内,这无疑是在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培养的重大障碍。此外,企业文化进校园也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学生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学生,大部分学生是不希望受制于职业人的行为准则的。这些其实都跟学生的成熟度相联系。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明白企业文化素养对自己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很难重视对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
2.教师层面。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由学生的身份直接变为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社会工作的经历,也就相应缺乏一些社会经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则更加缺乏,如果在现有教师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教育层面。高校教育中,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某种职业技能较为容易,而要在短时间内塑造一个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令企业文化素养在学生精神层面进行贯彻和渗透,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情。针对目前高校的具体情况,首先,作为最基础的理论学习即企业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学习是缺乏的,其次,高校教育对企业文化素养也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规范性,很多的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是依托某一特定的校园活动或者根据某一特定的行政命令而开展,具有零散性、临时性的缺陷。
三、高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一)新教学方案的采用
(二)新培养机制的构建
1.建立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的渗透机制。拟定企业文化渗透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注重具体的联合活动,比如通过开展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联合文体活动,让高职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员工的文化涵养,转企业文化培养的被动性为主动性;长期规划则应注重理念渗透,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就受到企业文化理念的影响,身体力行,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在接受企业文化的同时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2.完善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定期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亲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找寻实践中的企业文化和校园课堂中所授知识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文化,并将此带给学生。
3.针对性培养模式的开展。如工学交替和“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的推广。它们指的是学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在企业的“订单”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需要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正对性学习,不仅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新培养环境的营造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文化理念;文化素养;竞争优势
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文化热潮的时代,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每个企业无一不在文化反思中挣扎、摸索与前行。如何准确把握这种文化回归的必然性,将这种文化的回归注入到企业文化管理的现实中,进而重新认知、思考与建设企业文化,将之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管理挑战。
一、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内涵
任何企业的文化本质上都是内生的,不可以外部给予,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代表着这个企业的外部精神面貌和内在的本质属性。文化素养广义的说就是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生命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多种因素整合的内在品质。狭义的指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员工身心的发展,强化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之形成,并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充分体现。文化管理是一个由企业主导的长期艰巨的过程,通过日常的企业文化管理,来不断提升与统一全员的价值观与精神境界,以扩大企业的成长边界。
二、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内容
1、热爱本职、忠诚敬业的工作态度。只有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热爱本职又与忠诚敬业息息相关。所谓的爱岗敬业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工作。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忠诚敬业为前提,一名忠诚敬业的员工对于企业而言,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忠诚敬业的员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在生产、管理等环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带动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2、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是企业宝贵的立业之本。个人良好的信誉,在增加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了财富。企业是个人员工的整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每个员工严于律己才能心怀坦荡,才能身为表率,将事情做好直至成功,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钻研本职,提升素养的学风修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学习本专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并不断深入钻研,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务水平。4、良好的职场礼仪和整洁得体的仪表修养。员工的人文形象及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单位的门面和企业的文化形象,员工的言、谈、举、止、坐、站、行、姿以及环境卫生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印象,这或是一种无形资产,或是一种负面影响。人的素养不提高,就会使人心涣散不聚。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精神风貌,员工的职场礼仪也是建立和谐员工形象的开始。礼仪为职场的交往做好前提和铺垫,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瞬间抚慰冷漠的心灵;它不仅使人们的言行更加有章可循,整个企业也变得更加和谐有序。礼:养也,指一个人的修养。仪:仪式也,指表现的形式,体现在形象、素质、意识三个方面。整洁得体的职业形象也是员工必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良好的职业形象包括以下要素:恪尽职守、懂得欣赏、训练有素,灵活应变。体现在人的气质、仪表、语言、举止、服饰、礼仪等方面。
三、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方法
1、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它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目标和结果,它是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首要目标。只有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2、学中做,做中学的专业积累。要不断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并及时的在工作中实践,总结掌握出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训,加以积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工作风格,以便得心应手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3、精神境界和气质修炼。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是内在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只有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并透过文字深思,省查内心,审视自我,才能真正提升精神境界和气质。4、个性和气度的培养。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不断的修为自己的内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边云卷云舒。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养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05
我国高等职业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过程中,倾向于程序化、固定化的指导模式,缺乏针对不同企业文化的就业教育和企业实践。国外的职业教育带有终身制色彩,从学生小的时候,就大量参观学习和实践各种职业,而中国的教育是中小学与大学特别是职业教育脱节,学生没有职业的概念,更不用说积极主动适应企业文化。由于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化的教育,对人才的工作技能要求较高,学生的职业方向与未来就业联系紧密。因此,采取一成不变的就业指导方法,未能结合学生的职业差异性而适时作出调整,采用程序化、固定化的授课模式讲解职业规划,此类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不够,致使就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脱节,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未能与企业对人才质量的期望符合,进入企业之后,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发展规划,增添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因素。
1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异军突起。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界形成了一种共识——急需对高职学生内在文化素质大幅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特殊教育模式,因此人才的技术技能与文化素质条件是,兴办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人才的根本特征和显著标志。提高高职人才的人文素养,为日后的良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在于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带到企业,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做到两者有机融合。
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企业文化得以发展,这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学校人文素质培养。营造校园文化的传统方法是举办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美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只能从形式上起到营造文化氛围的作用,难以从文化内涵建设和微观层面起到本质作用。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能够在表象上起到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但此类活动仅停留在校内活动的层面上,未能实现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因此需将企业文化与专业学习、党团活动,内涵建设有效结合,寓教于乐地培养人文素质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更有利于打造心理健康、思想成熟、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人才。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等。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知识丰富,心胸宽广,举止文雅,行为勇敢,懂得如何善待服务对象,善待社会和大自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并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还应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2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2.1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建设特色校园的现实需要
二十年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不到10年的时间便大面积兴起,使得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尽管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非常迅猛,但是就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多放在抓基础建设上,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主动去思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面的深层问题,更谈不到对此类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良好地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文化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相脱离,不能展现高职特色,致使学生与企业脱节,学术氛围与实践环节不相称;二是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盲目“高攀”,一味地复制和仿效名牌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三是未能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高职院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简单地认为大学生的能力在课外娱乐活动中就能够充分得到锻炼,顺利被企业聘任,而现状是大多数高职学生走向企业后不能够直接胜任工作,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再培训、再投资,才能够适应岗位。
2.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导之下,高等职业只有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其中企业资源、招生资源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学生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在企业中的成功就业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基于企业文化需求的优秀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形成是高职院校最持久、最基本的竞争优势,而良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依托于企业文化的主导。可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建设中向企业文化靠拢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在实践中要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2.3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之一,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作为兴办高职教育的指导方正,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预期是——从学校毕业的高职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良好地适应企业文化。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应一改传统僵化模式,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企业特征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应为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之后,反过来也能对企业文化产生辐射和推动作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与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统一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篇5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我们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生产力。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使员工在思想上将企业的理想作为自己个人理想的一部分,将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利益连在一起,把发展企业文化融入到培养员工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
一、建立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做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要有哲学的方法,从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依据实践经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其次,要通过实践把所认知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及一般的特征去伪存真,从而确定企业文化的本质。第三,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因素构成的,找出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及其与诸因素的关系。第四,要看到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丰富和变化。"企业文化"一词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所要建设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正确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二、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员工的素质教育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员工是企业生产力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培养一支品质优秀,技术精良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原动力。
如何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我从员工的基本自身职业素质教育几点谈谈感想:
1.真心热爱自己的企业。要使大多数员工能真正热爱自己的企业,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一方面,企业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生产(工作)、生活(包括薪酬)条件,员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智力、知识回报企业。只有使这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企业*员工发展,员工*企业生存”的口号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作为员工也必须懂得:企业的兴衰成败荣辱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员工才能热爱企业,也才能为自己的企业努力工作、分甘共苦。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强化员工集体主义荣辱观,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让员工明确当前的工作任务,带着对企业真心的爱,在工作中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2.勤奋和敬业。勤奋就是全心全力的投入。敬业,就是对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毫不怠慢、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折不扣地去做,圆满完成任务。勤奋和敬业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它比阅历和经验更重要。勤奋和敬业还表现在工作上的主动性。主动工作的人最能取得领导的放心。企业要打造一个勤奋敬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员工以勤奋敬业品质为荣。
3.有责任心。责任心就是有负责精神。比如职权责任、工作责任、岗位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等,甚至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说,“责任重于泰山”,“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都是说责任重大的意思。责任心强的人总能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强烈的负责精神来做好或完成上司交办和委托的重任。责任心不强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总之,责任心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企业要对社会负责,员工要对企业负责。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就是培养职工企业责任感的基础。
4.诚实。诚实是人品的基础。不诚实没有信誉可言。优秀的企业需要诚实的经营和市场信誉,优秀的员工需要时刻对自己的企业诚实,对自己的工作诚实。诚实是许多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把企业文化时时刻刻的应用于员工的素质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精通业务。一定的技能和业务能力是做好本岗位工作和担负一定责任的基础。每个人的学历、素质、经验、专长、特长可以不同,但对其本职的业务必须认真钻研、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一点是相同的。没有这一点,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岗位的技能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要建设一个技术技能比着学的企业文化,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进步,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从中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做了充分的储备,也有促进了技术人才领先的先进企业文化。
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培训的工作中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重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未重视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之中,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后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3、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企业对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员工对自身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企业规定的员工必须遵循和服从的约束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5、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对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崇尚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职业人。
6、企业荣誉感。企业荣誉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名誉的爱护和为企业创造荣誉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企业荣誉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强化学生在校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后为企业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增进职业素养。另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强化专业化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学生,为学生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向度、多种方式进行。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建立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趋势,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过三条途径、运用三种方法、形成三种模式。
1、通过三条途径。第一,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发,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指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选、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实习等。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除开展常规教学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还可以联谊会、教产合作研讨会、共育人才恳谈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校企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二,开设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作为课程的企业文化教育要从企业文化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组织成为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企业文化教育教材,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知识教育,对企业文化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开展教育,以使职业院校将企业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如在学院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企业协会,以企业文化准则和企业精神来规范其活动内容。
通过以上校内的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知。
2、运用三种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企业环境,以老师为管理者,学生为员工,创设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建立起系统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认知,产生自省与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些方式有:开展有关的模拟大赛,例如,网络营销大赛、物流技能能大赛、导游大赛等,将具体的工作过程置入活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创建模拟公司,例如,速运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公司组建、模拟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请进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系列讲座,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每周轮流为学生上课,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三,开展工学交替,送进企业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工学交替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论和学校的技能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初步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要恪守企业的工作规范,遵循企业规章制度,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这样能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3、形成三种模式。第一,引进企业开设车间或工作室。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学院可以引进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或工作室,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实行学徒制。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实行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功效。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从企业技术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业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师傅也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克服行为缺陷、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还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总之,是一举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员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随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处处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制约,这对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生感知、体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怡.高职教育呼唤企业文化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一、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设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今我国的职业教育难以对校园文化进行全面建设,主要表现在偏重于物质文化建设、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归结为学生的文体活动、照搬照套普通教育的模式、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等方面。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战略、职业道德、文化氛围及其他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是企业精神的深化和丰富,是一种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延伸。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跟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无法顺利适应企业新型的管理模式。他们所感受到的企业文化,跟原先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校园文化也有着天壤之别。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文化。这样势必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3、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许多误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少品牌学校。这既是问题,也无形中使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此时学校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这样,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也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
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渠道和途径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两种文化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1、环境引领。一是将学校建成“准企业”,将学校的实习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即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习室,并在实习室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使学生踏进实习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同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要求统一着工服、带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二是校园环境布置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在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的宣传标语,我们根据专业实际改挂本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在学校建成“企业文化墙”,着重宣传与本校所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行业质量标准,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
2、管理接轨。贯彻先进管理经验,引入科学管理模式。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制定教学区、实训区、宿舍区三大区域的管理要求和标准,以便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之中。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我们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3、课堂渗透。一方面,我们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学科教学渗透,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4、活动对接。我们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班内业已形成的班组为项目组组织教学活动,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组间有序竞争,营造赶超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篇8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特征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是否适应企业管理文化的要求,对他们能否职业成才极为关键。职业学校以创新育人环境,建立能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校园文化,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在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上没有形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改变目前职业校园文化现状的需要。当今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脱离不了传统的普教痕迹,其薄弱环节就是未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没有凸显“职业文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学校的职业特色,要融入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以有利于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只有加强渗透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特色的状况,跟上时展的步伐。
(2)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脱离市场办学,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职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最密切,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因此,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必须广泛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企业文化融合。
(3)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别增加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揭示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入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从而顺利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加强渗透企业品牌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强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各类职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较丰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规范运用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提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视校企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创设积极健康、宁静有序、和谐统一的视觉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陶冶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教育氛围。规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使管理理念、管理行为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对内使学校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对外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职业学校校企文化对接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德育立人、技能立身”作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力构建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和职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要求和精神凝聚力。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职业学生人格培育的对接。优良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对职业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优化教育功能,可提升职业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同时,也将学校文明辐射到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文化内涵和管理要求,促进了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提升,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可以正确引导职业学生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意识,促进职业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的认同感,帮助职业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职业学生形成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全面素质、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
(3)校园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将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形成的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因此,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明朗化、规范化;二是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融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最后形成一套确实行之具有校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方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虽为商业企业服务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融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将职业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为理念识别,学校校纪、校训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行为识别,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为视觉识别等体系构成。
职业学校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及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提升职业学校自身职业文化管理。
3.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
(1)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增强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进校园,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学生的日常管理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建和开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评价系统;建立以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文化,感受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习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2)提升校企合作,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坚定不移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保障条件。职业学校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真实情况,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确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教育实践与学校管理过程全面融入企业文化。良好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形成。特别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和移植企业优秀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4)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处处体现“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职业学校应尽可能将教学实践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证、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引入企业“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经营管理模式,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处处体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职场文化,按照人才规格,形成岗位标准,使学生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增强就业信心。
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区域经济特征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物质文化要有“职业”的特色基调,制度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行为规范,行为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特色,精神文化要有“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企业的价值导向,课程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职业能力相适应。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园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 有效途径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目标,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主动适应企业的能力,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可是,目前一些中职生在进入职场不久就选择了离开或被企业淘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到企业之后,仍然习惯用学生的视角,而非员工的视角来看企业环境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总是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因此,使中职毕业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社会文化的传播者、职业教育工作者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创造新型育人环境,达到培养“零对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教育目的,实现校企双赢,对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团体意识和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但其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构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就校园文化而言,是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目前对企业文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要优于校园文化,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合理性的成果。
(一)两者内在本质相似。
两者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目标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学校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一流的“产品”都要靠一流的“管理”去打造。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道德准则,团结一致、协作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摆在企业和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共同任务。这种通过潜在的、非明文规定的隐性力量激励各自成员向着组织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行的功能,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共有的。
(二)两者包含内容相似。
两者都包含外表层、中间层和核心层。其中,外表层文化是指物质文化,主要指企业和学校的外在环境。它包括企业和学校的地理环境、建筑设施、艺术景点、传播设施等;中间层文化指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主要是企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操作规范、运行机制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与企业一样,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校风的建设;核心层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等,它也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说:“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和企业精神在企业中的地位一样,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的形成能在校园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两者关注的主体相似。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主体都是人,都是对人的关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导向的。企业和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分别是职工和客户、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就要求在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所以需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的文化氛围。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中职生培养的影响和意义
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企业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高。
(一)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而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外,更应具有爱岗敬业、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不适应新工作”或“一受挫就当逃兵”时有发生。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提高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感染、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传统的校园文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企业文化的适当引入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二)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有很大差别,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悟到企业管理的模式,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就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满足不了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引进海尔等优秀企业的“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积极行动才有意义”等先进管理理念,吸取其有价值的元素,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在日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即可在毕业与就业之间顺利实现无缝对接。
(三)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职业学校大多因为种种原因,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认识误区,造成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少品牌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凸显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和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互动,增强朝气,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形象。其次,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从而对招生和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
四、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如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通过身临其境的岗位体验,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而且学会了用企业的眼光看教育,更清晰地发现了问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应用性。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就可以及早地提高职业素养。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为企业“订单”培养所需人才。诚邀企业成功人士或优秀校友来学校开办讲座,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成长历程的教育,甚至直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二)从“软件”上着手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的“软件”是学校的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支柱,它的形成能在校园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的精神文化基本不受时空变化的影响,它们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成为特有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无形、持久的。因此,要在“软件”的建设上体现和融合企业文化的精神,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如:“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此作为财会类学生的校训,体现了财经类学校的一种价值观;机械制造类学校强调“崇尚技能从爱护工具开始”、“细节决定成败”,可以彰显其强调规范与严谨的校园精神;旅游贸易类学校提倡“服务同学就是服务顾客”、“态度决定一切”等,突出其重视行为与礼仪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硬件”建设,营造企业的物质文化氛围。
校园的“硬件”是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从长久来看,对师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职业学校校园应该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建筑风格,要融入职业文化的内涵。如一定要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使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制定完善一些实习实训的注意事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流程等,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歌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信封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造相应的物质环境,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四)将企业文化引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贯穿学生的全部校园生活。
学生入校之初就重点抓职业理想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鼓励学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培育他们面向未来,筹划人生的信心和勇气。如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做到:写一手好字、点一手好钞、记一手好账、打一手好字。通过天天练、月月考、时时赛来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激发其对专业的信心、对成功的渴望。另外,号召各班创建优雅而富有职业特色的教室环境,师生共同确立班级目标、励志格言、设计班徽、成长导师寄语、行业展望等,起到激励成长、凝聚团队的作用,使班级的墙壁会说话,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年级重点抓职业习惯养成,提高就业能力。要求学生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如做事细心严谨、办事快速高效、工作台面干净整齐、物品摆放秩序井然、处事不乱的临场心理素质等,要求每位学生做一次精彩的自我介绍,设计一份体现创新性、个性化的个人简历,有一项可向大家展示的艺术或专业特长(如书法展示、礼仪表演、点钞表演、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完成一项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独立完成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掌握基本礼仪等,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年级重点抓就业指导及实习跟踪指导。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打好基础,防止出现“心高手低”现象,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步解决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不认同等问题。提倡务实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科学定位、合理就业,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思想基础。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
篇10
关键词:准企业化管理;职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在职校推进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职业学校产生并不断成长。那么,在校企合作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企业文化如何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呢?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研究和探索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有利于促进职校改革与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现状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它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好的校园文化,像灿烂的阳光洒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在每个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言行举止中,而且相沿成习。随着时间流逝也会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文化,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这就为校企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另外,两者都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内容。
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有三种:第一,学校将企业的车间甚至工厂直接引入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感觉上课犹如上班,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有好处。第二,学校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合格的毕业生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三,有些学校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分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将1/3的时间安排在学校学习理论,2/3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实践。这些合作形式往往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企业文化的渗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深入地融合。
现代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职业精神等,而这些并非一般课堂教学能够全部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熏陶,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渗透、吸收、更新和逐渐内化而形成。显然,传统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迫切需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同时,职校要彻底打破普教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将企业工厂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学校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学生统一着装、佩戴工号、上课打卡,让学生每天到学校来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二)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理想状态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和谐、民主、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主要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积沉性、隐渗性、持久性。好的精神文化会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影响与表明企业生存的立场,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不同。如惠普公司是尊重个人;IBM公司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Intel公司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但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都包含客户至上、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平等对待员工等。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分工协作的文化氛围;在学校里,学生是“客户”,要以他们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发展,实行人性化管理;创建开放、民主和创新的氛围,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倡导学校和教职员工共同发展,淡化学校领导和普通教职员工之间的等级差别,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要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与管理。同时,制度文化中要包含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三)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职校制度文化
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ISO9000质量认证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
职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职校还可以安排学生下到与本校合作的企业,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四)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建设职校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往往反映了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定位,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等层面。
学校要成立由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学校的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作为该岗位(群)的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再根据这些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实施办法。课程内容是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的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将以章节知识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编写中融入企业文化,使课程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教学以项目为中心来展开,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方法。
(五)多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使职校活动文化职业化
职校通常会组织艺术节、歌赛、球赛、运动会、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绿化校园等活动,活动涉及面广且丰富多彩。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职校可以多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使职校活动文化更职业化。
一是以大赛为突破口,实施“走出去”。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及特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组进行强化训练。在政策上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施“请进来”。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师到学校来做专题报告,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带入学校,使班级企业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或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等。
三是以技能节等活动为媒介,搭建校企之间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技能节,在各个专业全面展开。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人士担任评委,从职业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更客观公正,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开放日、校企合作洽谈会、先进员工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让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也走入学生心里。
结语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立足职校实际,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融合不是做加法,更不是机械替代,而是由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并加以提升。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创设一个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符合学生发展特点、遵循职教规律的育人环境。在这种新型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实现职校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参考文献:
[1]罗瑜,方绪军.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对接的合理路径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3):53-55.
[2]丛峰.高职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3]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21-22.
[4]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5]崔敏,谢萌.高职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的价值与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2):54-5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