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专业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临床工作能力;专业,护理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1年始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检验护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进专业教学改革[1-2]。通过评审,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护理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牵头学校,2011年,通过专业调研,制定《湖南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既引领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也反映了用人单位最实际、最贴切的要求[3-4]。基于专业技能抽查,为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养,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抽查要求构建工作工程引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情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过对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标准》的开发思路和考核内容,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资源等8个方面重新修订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母婴护理等5门临床护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重构实训教学项目和比例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标准模块包括基本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两大模块共18个操作项目。基本护理操作包括生命体征测量、药物过敏试验、肌内注射、口腔护理、导尿术、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静脉采血技术(真空管采血法)、无菌技术操作、密闭式静脉输液,专科护理操作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新生儿抚触技术、穿脱隔离衣与手的消毒、电动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测定、氧气筒给氧、四步触诊、四肢绷带包扎、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作者“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将18个实训项目融入到各课程实训教学中,并作为主要的实训教学项目,临床护理课程增加实训课时比例至50%。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学生每次在实训室进行练习时需签到,每个实训项目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参加实训考核。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示教—学生练习—总结一贯式”的方法,学生练习时就是“依葫芦画瓢”,而临床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灵活。为了加强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将《标准》中的108个试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预习准备—观看教学片—教师示教—情境练习—情境展示—师生评价总结—拓展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案例和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归纳、总结,不但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在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4重视实训室的建设

实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技能抽查融入专业护理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地点就是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本院完善了设备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将护理实训室均建成内、外、儿、妇、急、手术室等临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能将临床案例情境模拟化,学生能在角色模拟时,真正融入护士角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争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课程发包”、“院中办班”等方式与基地进行医教结合。

5组织专业技能活动

本院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节,其中技能比赛作为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开始把护理专业技能抽查项目作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并给予奖励,获得奖项的学生在年终评优、奖学金评审、实习就业安排时都给予优先,提高了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护理实训室业余开放时模拟病床的利用率达100%。

6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标准》和题库的内容体现了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反映了护理技术的进步和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护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由新进教师、原有卫校的老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师们各有长短,新进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师与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脱节,企业兼职教师不熟悉职业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人才引进、校本培养四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3个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护士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牵头,联合兄弟院校、护理专家、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受欢迎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基于专业技能抽查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人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3]贺映辉.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抽查对接研究———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66):174.

篇2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护理;综合实训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教师要求.职教论坛,2007(6):9.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训成绩 计算方法

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校采用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及团队协作能力。

一、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虽然许多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实训教学学时数在本学科总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但是实训教学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现行的实训教学方法、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计算方法对学生实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以学校为例说明:

首先,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集中实训。学校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很快与临床实践相衔接,第四学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理论等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往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技能操作集中培训,即实训。实训教学方法为:教师介绍实训内容,分组示教、讲解,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和答疑,然后学生按示教训练。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示教物品,完成实训报告。

其次,集中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考核。以往的考核办法是在学生每科所学的实验项目中,以学生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评分标准均按现行的操作流程编制,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最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实训考核成绩各占15%、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各占10%,基础护理占50%,综合成一门实训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允许实习。同时,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范畴。

这种实训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简单易行,评价标准明确,容易量化和评价,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现行的评分标准均按操作流程编制,使得学生在练习及考试时会严格遵循规范进行操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考试时在所学的十几项操作中只需抽取两项,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又存在难易之别,用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还使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这种仅单项技术操作考核的方式,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即以护理操作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忽略了心理护理及人文、社会关怀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另外,这种按比例由各科综合计算实训成绩的方法,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如学生会认为基础护理实训成绩在总的实训成绩中占比例较大,对总成绩影响大,会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训练,而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小,使学生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实训考核以及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对护生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探讨建立客观实际的中专护理专业实训考核以及评价方法,以促进护理实训教学的发展。具体做法为:每门学科的实训成绩独立记,同时改革以往以一次考试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对每一科目的实训成绩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每门课程“实训成绩=平时实训成绩(40%)+技能总考成绩(60%)”,其中“平时实训成绩=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80%)+实训报告(20%)。

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是指在平时技能练习过程中,根据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评价,是一种包括教师评价、护生自己评价、护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分别由五次自身和同学评价记录以及两次教师评价记录组成。教师评价占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总成绩的70%,护生自己及护生互评各占15%,只要涉及成绩的都采用百分制。

通过自身评价和同学评价,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不但可以提高对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和拓宽对内涵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训报告要根据规定项目以及要求进行书写,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做出评价。另外,技能总考成绩是指实训结束后各科通过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得出的成绩。

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考核方法的实践性考核,是指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四个考试站,完成各站考试内容的一种考核方法。技能多站考核中各站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技术、采集病史做出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小组角色扮演、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在技能操作训练模块上进行,学生在每科所学的所有实验项目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对所抽取的每一技能操作项目,设定 3 项指标,即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技能指标,包括用品准备、操作程序、用品处置;整体指标,包括熟练程度、沟通能力及整体效果。

病史采集部分由主考教师代替病人提供病史,设定病例,模拟情境,让学生说出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学生根据不同的病种拟定护理计划,作口头回答;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并选一项进行实际操作。小组角色扮演中4人或5人组成的小组自愿选择医护角色,主考教师扮演病人。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部分由主考教师主诉心理、社会问题,考生口头作答。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小组角色扮演部分40分,包括仪表、实验操作、沟通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每项10分;其他每部分20分。考核前制定好各项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考核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逐项评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给出成绩,这就是技能总考成绩。这种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培养优秀护理人才中有重要意义。

三、体会及建议

通过对实训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实践能力;促进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实现理论、实践和时间的有机结合,并将学习、见习、医院文化融为一体,对护生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还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制定实训评价手册,将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修订培养计划,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5).

[2]钟兴源.护基操作示教新探[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2).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并且护理范围的不断变化使护理水平相应的也发生了变化,护理水平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护理教学的一种挑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根据护理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也是护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实际上目前的护理教学中并没有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护理教学的发展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1 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对于基础护理来说,其主要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而相当一部分的临床实践内容被老师只在课堂上讲授并没有让学生去进行实际的操作。科技的进步使护理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以往的操作不能适应新的护理设备,也有的不能用了,但在护理教学中,对设备的操作并没有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有所变化,一些操作项目随着技术的更新已经被淘汰,但仍然存在与护理教学中。在护理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来教育大纲中要求学生应该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一些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缺乏指导。从而导致老师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强,没有计划,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缺乏考虑。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不知该从哪里着手,对许多操作要素不明白等许多不好的影响。

1.2 教学方法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老师讲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再不然就是老师操作学生看,很少有学生操作老师在一旁讲解的情况。而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指导的作用,多让学生动手,而不是在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另外老师要根据每个科室和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工作。但一些老师把学生的护理见习课变成了小的理论课,不给学生见习的机会而是重复的讲一些课堂理论,忽视了实习的重要作用。老师自己的原因,由于讲课经验不足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够,甚至有的学生会有厌学的心理,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也有的老师让学生去实习,但是在实习中他们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当做免费的劳动力来使,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比如在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时,不光要在课堂上讲述有关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病情的有关症状,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学会如何对血压进行测量,在实践中多让他们正确认读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以及掌握高血压病、冠心病的临床特征,这样在以后的实习中才不会慌乱,不会不知从何下手。

2 解决护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

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护理教学要把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紧密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同时使学生除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抛弃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讨论、实践等活动。

2.2 重视实训教学

护理教学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做一些改变,增加实训课时以突出护理专业较强实用性的特点,大大增加医院见习和实训课,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及时的对学校设备进行更新,多模拟病房的设施,同时对老师也要进行适时的培训。此外,增加学校的实训课减少讲授理论知识所占用的时间,按照课程的有关要求,把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每组学生不要过多这样不但能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时间联系,还方便老师指导。以往的教学是老师讲后,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又由老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老师为主,这不仅与新的教学理念不符,还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在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5-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的能力,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1]。为了使我院护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我们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教学理念的树立、实训环境的改变、双师队伍的打造、校本教材的设计开发、教案的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2]。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措施

1.“理实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不同的课程的实训实验室具有不同的模型,如模拟病房有高级组合式基础护理人训练模型、导尿模型、高级手臂静脉穿刺训练模型等基础护理课程必需的模型,内科护理实训室有综合穿刺训练电子标准化病人、心电图机等模型设备等,外科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妇科护理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等等实训室都有相应的实训模型和设备。除此之外,各实训室还要有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室,从模型、实验设备上为“理实―体化”教学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2.护理专业试行1+1+1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校院合作共同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探索,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通过“1+1+1”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研究,探索一种可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在学院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由校内老师在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直接授课;第二学年在医院,由医院的一线临床医师或护理部主任来承担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并利用时间直接带学生去病房讲授课程,充分体现了将“围着黑板讲护理”变成“围着病床学护理”教学理念;第三学年直接在医院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双师型”教师。我院护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岗位,无临床工作经验,理论教学水平尚可,而实践教学能力则较薄弱。实训教学则大多依赖实训指导教师,而实训指导教师虽然专业技能娴熟而对理论知识又知之甚少,因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加强对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富有经验的实训教师传、帮、带以弥补专职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不足;从医院引进优秀的护理人才或聘请一些理实过硬的护理专家充实教学一线;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利用暑期下医院、外出实习进修的方法,先后有三人到国外学习,十余人到其他院校培训学习,有三十多名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到医院亲身体验,增加实践教学经验。

4.“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与教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理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相互模拟练习,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①、录像观摩与课堂仿真模拟相结合:充分应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开展课堂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与理论探讨相结合: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使用了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病案,从实际问题入手,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③、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题库、问题实时解答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进行备课和修改、添加、更新资料;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案应轻内容而重组织过程和训练方案,应尽量避免在教案中罗列大量的教学内容。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质。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去发展思考力,去领悟寻求真理的方法。

5.编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大纲、计划和校本教材。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3],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但“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我系教师积极探索,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我院提倡有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如护理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和需求,由教师集体备课,编写了完整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训课的教材,教材内容编排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

6.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而以过程评价为主[4]。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院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教学有法,而教无常法”,理实―体化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富花;沈发治.“理实一体化”在《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广东化工,2009,(09).

[2]吕美珍.高职高专针灸推拿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

[3]张继红.高职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2.

篇6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大专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成效。方法:针对目前护士短缺、护士流失率高的现状,结合合作单位要求及学生意愿,我校将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护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由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毕业后合作单位就业。结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使教学体系更完善,并利于建设师资队伍与稳定护理队伍,最终实现学校与医院双赢。结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专护理;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62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段艮芳,何海艳),绵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何梅)

段艮芳:女,硕士,副教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今后的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的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已成为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1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2012年1月9日,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1.52,“十二五”期间,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增加护士人数81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增加66万余人。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护士缺乏更严重,2010年底,我省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按8042万人口推算,我省“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新增护士人数7.24万名。我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护理人才需求大、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卫生局统计,2011年底,我市注册护士7707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未来4年我市需要新增护士人数1836人。因此,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缓解护士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第一线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

2.1确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从业素质要求,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突出定位于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共性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个性化训练,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3]。

2.2确定合作单位及订单量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充分地调研论证之后,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确定“订单”合作意向,选择我市三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因三级以上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实力,且调查显示,近年来护士短缺、较高的护士流失率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大,且完全具备能力与合作培养及安排就业,是“订单”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护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订单量。

2.3建立合作管理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医院不再局限于共同管理临床见习及实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立“订单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此机构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2)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双方共同商讨制定“订单”协议,包括三方法律责任的明确及利益的维护。(3)管理机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合作培养过程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

2.4确定“订单式”培养对象将我校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及分析能力。首先,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向对应的相关专业新生组班信息,采用公开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标准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商讨设定,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面试及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并组织报考学生对合作单位进行参观,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意愿,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确定“订单班”。

2.5实施培养方案

2.5.1学制安排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第1学年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课;第2学年为专业教育课程;第3学年为实践培养。“订单班”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较多采用的一种模式[4]。即第1学年实行普通护理专业同一教学计划,完成护理专业通用的课程教学,第2学年进行分流教学,“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另行安排。

2.5.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深入分析护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作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及需求,可在现有普通大专护理班课程体系上增设一些专业课程,以体现“订单班”的特色与优势。

2.5.3组织教学订单班学生数量较普通班少,所以采用导师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导师均为具有一定教龄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导师负责培养6~8名学生,使导师能掌握每1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在前三学期开设,此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第四学期我们依托合作单位,将订单班整体搬至医院,护理专业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均在医院内完成,教学任务由合作单位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

3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教学体系完善,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广大同仁探索与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实践)得以完善。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校由以往的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5]。

3.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采用模拟病房设置,积极开展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护理行业先进标准,能够开出临床护理常用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力争使实训设施满足“订单”要求。这些硬件设施不仅能保证“订单”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紧密对接,达到实训仿真化,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3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护理学专业课教师。“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订单式”教育的实现。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使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及时接收到来自临床护理工作最新的观念与技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合作培养,吸引了合作单位更多优秀的临床老师加入教学工作,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临床动态,学到的东西可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

3.4稳定护理队伍近年来,大学生多为自主就业,医疗市场的开放更是给护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就业后一旦医院不能满足要求即产生离职想法,这也成为年轻护士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减少护士的流失,因我校采用公开选拔机制,学生在入校后第1学期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前景,在学生与家长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且“订单班”的见习、专业课学习、临床实习均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对医院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订单班”学生培养中融入了医院文化教育,医院也把他们当作“准员工”,缩短学生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医院有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文献表明,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实施岗后关注,使学校经常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现场了解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能力[6]。

3.5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合作办学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医院而言,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有效缓解了医院护士短缺、流失大的严峻问题,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36(2):221-226.

[2]王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62-66.

[3]王强,周凡.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3):130-132.

[4]莫选荣,罗心静,周玲玲.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9A):24-26.

[5]周琦.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3.

[6]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0):5-9.

篇7

2009年起,学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行业实践,重点调研用人单位专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由护理专家、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不断修订完善,逐步形成适应新疆区域特点的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我校深化与医院的合作,重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三统一、两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三统一”指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统一、专业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统一;“两贯穿”指将人文素质培养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2“3+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1新模式基本内涵

我校2009年以前沿用“2+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第2年学生在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第3年临床实习。该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特点,但实习过度集中于后期,前期也未安排临床见习,学校专职教师与临床护士缺乏有效沟通,致使教学与护理岗位实际存在差距。新《护士条例》实施后,允许应届毕业生当年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而“2+1”模式第5学期~第6学期学生正在医院实习,无法集中进行考前系统培训,同时学生也不够重视,导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针对“2+1”模式局限性,根据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要求,我校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遵循“三统一、两贯穿”指导思想,以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导向,构建并应用“3+2+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学期~第3学期学生在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将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安排寒暑假临床见习;第4学期~第5学期临床实习;第6学期返校培训并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从学校—医院—学校、理论—实践—理论,不断总结、凝练和提升,使学生获得相应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并提高双证(毕业证及护士执业资格证)获取率。

2.2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2.1护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对昌吉地区4家医院12位护理专家和我校5位护理专业课程负责人调查,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以下典型就业岗位。2.2.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就业岗位调研情况,结合学生特点,确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各级各类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锻炼、健康教育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2.3重构课程体系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对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原则是医学基础课开设不必追求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为度[5]。现代护理模式下护士除具备丰富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还应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6]。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者应享有选择学习内容及自主学习机会,要确定好必修和选修课比例[7]。因此,重构课程体系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及实习五大模块,其中选修模块包括拓展①~③共10门课程为校内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1学分,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需修满选修课10学分方准予毕业。

2.4校企共同打造“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

引聘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聘请护理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全面参与护理专业建设,聘请护理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结对子,进行课程开发、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校内外实训,完成教学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1个月~2个月行业实践,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了解专业最新动态;到其他中高职院校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理念,提高专业素养;配合专业带头人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编写具有行业地域特点的特色教材,如课题组编写《护理岗位核心能力实训》,2011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为新疆中职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建设,与行业紧密对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5建立校企双重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以全过程成绩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包括对各个实习点医院进行检查,强调规章制度,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医院也全方位参与学生管理,建立学生个人考核档案,每个科室实习完毕均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更重视实习期间的表现,各按50%权重计入实成绩,作为就业录用的主要依据。由于建立学校和医院共同管理学生的保障体系,因此实现了学生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3“3+2+1”人才培养模式效

3.1加强了校企合作深度

“3+2+1”模式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学生通过企业见习及顶岗实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实践,也感受到真实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获得相应岗位职业能力;顶岗实习使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更好地促进就业。由于新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紧密对接,深度融合,使资源发挥最大和最优化作用,达到人才共同培养目的。

3.2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篇8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1)01―0090-03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随着护理学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何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是护理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现将我院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1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1 是护理服务国际化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性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我国护理人员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进一步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争取与国际接轨。

1.2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今护理工作对象已由个体扩大为家庭和社区,护理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护理的工作内容将扩展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精神和心理支持和健康咨询和教育。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力资源大量富余与技能型人才大量紧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提出优先护理等专业实施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加强我院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我院护理实训工作水平,培养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护理人员,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1.3 符合我院“圣洁天使”全程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21世纪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近年来,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我院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全程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例,新增“护士人文修养”、“心理学基础”两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我院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部,卫生部对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申报工作,给临床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6月,我院成立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7月将护理学实验教学实训中心扩建,投入近300万元的经费,使实验室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分为基础护理实验室和综合技能实验室,其中包括ICU病房2间、中心控制室1间、模拟病房3间(病床30张)、无菌技术训练室3间、中心办公室等。增加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总值共200多万元、共计295件。配备有价值65万元的综合模拟病人、复苏安妮、标准护理人,高级护理人、各种护理注射模型、男女可互换导尿、灌肠模型、微电脑控制自动灭菌器、自动洗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配备有与临床一致的多功能高级病床、中心供氧设备。2010年我院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申报工作,计划扩大护理实训中心,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配置综合技能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心理训练室、妇科检查模型、分娩急救模型等新型设备模型、模拟人(HPS/ECS)、虚拟静脉穿刺训练系统等。将虚拟现实系统、模拟教学系统和综合考核系统有机结合并应用于护理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似真实的医疗、护理训练条件,丰富教学与考核手段,使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护士或医生、从教室到临床的转变过程。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护理专业教学需要,还可以承担科研项目、对外服务等,使其为西部地区护理教育和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校非常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开辟“北京协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总医院”、“北京302医院”、“珠江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7家具有雄厚实力的省外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为提高临床护理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计划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计划后期实践中选派优秀实习生到国外学习,争取开创我院学生走出国门的新局面,扩大我院办学的国际影响力,为护理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 制约护理实训基地发展的一些问题

3.1 师资缺乏,一位实训教师要指导近20名学生操作,实训效果较差;双语教学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培训机会不能满足护理学院发展的需要。

3.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3.3 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数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建设经费尚需加大投资力度。

3.4 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还很不成熟,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的现象。

4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4.1 建立与校内、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4.1.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实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使其深入医院学习新技术,掌握专业发展发向。选派骨干教师到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和深造,以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护理人才。

4.1.2 实习前对学生要求强化训练护理操作,做到人人过关,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后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4.1.3 加强制度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实验室管理达到科学、规范、统一、高效,保证实验室工作开放的质量和要求。

4.1.4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注重营造科学的人文环境和仿真的职业环境。

4.1.5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实习管理严格科学,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接受当前国内先进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等。

4.2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护理实训基地

加入WTO以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更高,这对于护理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人性化,加强双语环境的建设。

4.3 建立与护理实训条件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素质、知识、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形成素质、护理技能、职业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4.3.1 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充分体现其区域性、共享性、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坚持职业技术性、模拟性、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和教学优先原则。

4.3.2 创造真实的临床护理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临床护理环境下得到护理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一进入临床就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

4.3.3 实施护理学院“圣洁天使”全程人文素质教育方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强调一个“厚”字,专业基础厚实,注重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的运用性。体现一个“宽”字,专业方向宽口,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力求一个“强”字:专业技能过硬,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强。突出一个“文”字:突显人文修养,综合素质好,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好。

4.3.4 增加实践学时,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篇9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模拟病房 护理实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6-02

外科护理学是当前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实训工作。教师在具体指导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会出现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针对护理实训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则会导致学生出现机械性模仿的现象,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外科护理进行实训教学改革需要及时地进行探索,将多种教学模式有序结合在一起,适当地进行资源整合,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探究多元化教学及模拟病房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级10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教学模式差异性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应用常规性教育形式和多元化教学和模拟病房,对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级10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教学模式差异性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0名学生。甲组中男和女分别是25名,年龄在19~21岁,平均年龄(20.2±1.2)岁。乙组中男26名,女24名,年龄在18~20岁,平均年龄(19.5±0.5)岁。两组学生在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性教育形式,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进行示范,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和练习[1]。

乙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病房模式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情景式教学模式、自主辅导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此外应用模拟病房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指导,以多媒体为基础,进行实训教育。模拟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保证模拟场景符合实训教学要求,避免出现差距大的现象。必要时采用DV回放形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直观的了解[2]。

1.3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该研究采用该院自拟的考核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和差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在该研究中,甲组学生取得优、良和差的患者人数分别有25名、10名和15名,优良人数35名,优良率为70%;乙组学生取得优、良、差的患者人数分别有36名、9名和5名,优良人数45名,优良率为90%,90%>70%,乙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多元化教学的有效应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基于教学形式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践中[3]。

多元化教学方式种类多,分别为:(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教学是学生之间相互扮演的,对实践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分别扮演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角色,采用定位分析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小组成员间进行适当互动,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3)情境教学。假设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结合环境和假设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情境模拟学习[4]。在实践教育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生需要按照临床实训的具体要求,对各项护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实践要求,将措施落实到实践中。教师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类别和实践操作要点,将不同教学模式付诸实践。

模拟病房教学形式以技术体系为支撑,在实践阶段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体系。利用医学模拟教学创设真实的环境和场景,避免出现严重的护理纠纷。采用模拟病房的形式,通过逼真地操作能增加学生操作有效性。此外模拟病房的实践形式涉及内容多,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感官效果。立体化的教学形式是模拟教学的重要特征,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模拟病房教学形式属于网络教学的一种,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转变了原有教学理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展教育范围,有助于重建已有的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中心,起到明显的引导作用。但是模拟教学也存在很多潜在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护理模式和模拟病房相结合的护理形式的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升华,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5]。

在该次研究中,甲组学生取得优良成绩的人数35名,优良率为70%,乙组学生取得优良的人数45名,优良率为90%,乙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和模拟病房在护理实训教学阶段有重要的作用,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葛炜,李伟东,吴珊珊.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在高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12):537-538.

[2] 蔡健.在高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207-208.

[3] 钟敏.多元化教学在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2(12):140-142.

[4] 闭静.多元化“学导式”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4(1):167-168.

[5] 朱亚丽,任亚丽,袁俐.模拟病房情景下护理药物学“项目式”实训教学的实践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30(14):

4137-4138.

[6] 洪霞.OSCE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12):143-146.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6级10个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500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均为全国中考统招生。

1.2确立项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产前检查实训项目分解为4个任务,任务涵盖产前检查的常规护理操作。

1.3项目评估

1.3.1护生层次评估

2006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该年级护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护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系统掌握了护理职业基本技能,能较好地把握护理操作整体实施过程,具备护理职业道德,有较强的求知欲,实践能力强;能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适合开展项目教学。

1.3.2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教学资源丰富,校内妇产科护理实训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模拟产检室为护生提供了高仿真的学习环境,内有四步触诊模型、骨盆外测量器、多普勒胎心听诊仪(台式、袖珍式)等仪器,供护生学习和反复练习。我校与多家医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方便护生临床见习,促使护生通过临床实践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校外临床见习产前检查与校内高仿真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了教学和临床的“无缝连接”。校内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中配以幻灯片产前检查VCD碟片等资源,可吸引护生注意力,加深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1.3.3本课例功能定位评估

在开展本次课程前,护生已学习了胎势、胎先露、胎方位概念,正常胎方位种类,足月胎头的结构和径线等基础知识,明确了产前检查实训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本次课程的基础上,护生将继续学习妊娠图的绘制等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把握产前检查工作流程。本次课程的内容分析:产前检查实训操作,旨在向护生阐明产前检查的具体操作流程,使其掌握产前检查操作的具体内容。本次课程中的4项任务互相联系,是产前检查中关键的一环。

1.4项目目标

1.4.1总体学习目标

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旨在培养满足妇产科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通过妇产科护理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护生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水平,进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4.2具体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任务顺序,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护生分组学习、组内护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帮助护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四步触诊的目的和方法;正常胎心音的次数,胎心听诊的位置;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和方法。(2)能力目标。在项目实践操作中通过学案、网络、参考书等多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源,培养其查阅文献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临床见习培养护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端正护生学习态度,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护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培养护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布置任务

根据目的性、涵盖性、问题性、协作性、开放性五大原则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基础。笔者根据项目目标布置4项任务:(1)四步触诊(在孕妇模型上进行);(2)胎心听诊,掌握正常胎心音的次数,在模型上找到胎心听诊位置,鉴别正常胎心音与孕妇腹部杂音;(3)骨盆外测量,掌握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4)为孕妇进行产前检查,进行骨盆外测量并判断是否正常,在孕妇腹部进行四步触诊,根据四步触诊结果判断胎心听诊位置,正确听胎心。

1.6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教师给出项目和任务,具体实施计划由护生制订,经教师修改且双方认可后执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6.1课前预习

教师编写学案,指导护生阅读学案,使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源,培养其查阅文献获得知识的能力;组织护生在产前门诊见习,引导其进行临床观察,对产前检查形成总体印象。

1.6.2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项目介绍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设疑激趣法)引导护生回忆相关知识;激发护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进而展示学习目标,介绍项目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6.3护生分组制订计划

首先对护生进行分组,为教学开展奠定基础。2006级高职护理专业每班50人,随机分组,每5人1组,每组推选1名护生任项目组长。每组配备1位教师指导护生制订计划。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而个别问题可由教师组织组内或组间讨论,从而培养护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1.6.4执行计划、调整计划

项目组长按计划组织护生进行技能操作演示,组内其他护生观察并记录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补充及总结,确保操作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用任务驱动法、探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指导护生实施计划,指出其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计划。

1.6.5成果展示

各组选出1名护生演示操作后,教师引导护生总结学习心得,组织护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总结护生优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帮助护生掌握项目教学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在这一阶段,护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

1.7教学评价

通过提问、观察、任务展示等方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评价。

1.7.1自我评价

让护生采用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方式,记录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获得的经验等并进行总结归纳。

1.7.2小组评价

小组成员对他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优点、不足等作详细评价,使护生从互评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行反思。

1.7.3教师评价

教师分析护生学习状况、特点,将实践操作技能、观察实验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评价重点。让评价真正发挥督促和改进作用。

2讨论

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护生妇产科护理实训操作技能,2005级护生实训考试90分以上的占80.0%,60~90分的护生占12.0%,60分以下的护生占8.0%;而2006级实训考试成绩达90分以上的护生占90.0%,60~90分的护生占10.0%,无不及格护生。笔者对2006级护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见表1)。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地位和角色不断转变。当护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护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引导者;当护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秩序维护者;当护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2]。而护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施项目教学法,护生将有更多的操作机会,易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