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篇1

一、现阶段发展情况

现阶段,我市的特色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密切配合,积极组织,取得了喜人成果。

(一)重点产业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调整,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其中粘玉米、棚室蔬菜、二瓜、苗木花卉、绿色有机水稻、马铃薯、林果、黄烟、食用菌、林蛙等重点产业已经凸显出来,正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被市政府确定为九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组织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加大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使我市特色产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区域特色突出。

现阶段我市的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沐石河镇的桦树村、于家村、常家村、永安村,土们岭镇李家村、民主村、土们岭村、马鞍山村、荒山村、丁家村;棚膜蔬菜面积已达到2100公顷,主要分布在卡伦镇任家村、镇郊村、东风村、红星村、十里村,东湖镇的黑林子村,龙嘉镇的龙家堡村、袁家村、草城子村、双阳村、陆家村,九郊办事处莲花村;两瓜种植面积已达到11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上河湾镇的榆树村、干沟村,苇子沟镇杨家村;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300公顷,主要分布在波泥河镇波兴村,卡伦镇东风村、镇郊村,西营城镇古榆树村,东湖镇双山村,其中棚室鲜切花面积达到120公顷,主要分布在卡伦镇东风村、镇郊村;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公顷,主要集中在其塔木镇红旗村、西营城街道办事处榛秆泡村、纪家镇姜家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200公顷,主要分布在纪家镇腰房村、大榆村、汾水村、太平村,沐石河镇于家村、常家村;林果面积达320公顷,主要分布在上河湾镇双顶村;黄烟面积40公顷,主要种植在沐石河镇太和村、于家村;食用菌面积20公顷,主要集中在九郊办事处聂家村,卡伦镇孙家村;林蛙养殖面积1.5万平方米,投放400万只,预计成活100万只,养殖地点在莽卡乡三道村。

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篇2

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凸显中国菜文化品牌打造为重要内容的展示馆,通过阐述味道花园集团使命、愿景和组织架构、品牌战略和发展目标、四大业务板块、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等,成为中国味道花园集团总部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中国菜菜产业理论探讨的研究基地、弘扬宣传中国菜产业的文化窗口。

中国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的主要目的

宣传中国菜中国有四大菜系,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精品,以美食为媒介,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中国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作为宣传中国菜、提高中国菜知名度的平台,为推介中国菜的文化窗口,根据现代人的饮食理念,并融合四大菜系特点结合西餐特点创新出新的健康中国菜,在宣传展示中国菜文化产业方面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规划大格局以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为阵地,高瞻远瞩地规划运筹中国菜产业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谋划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宏观布局,为中国菜产业的长远发展与美好未来提供蓝图规划和前期研究。

推广新文化以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展陈,打造中国饮食文化品牌,挖掘美食特色,提炼中国菜不同层次正餐领域的文化内涵,实现城市特质资源最大化,倡行现代文明、低碳生活、生态城市下健康活力的美食生活样本,增强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中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建设富有特色的小康社会。

篇3

关键词:战略性 新兴产业 能力 支撑2012年我国政府正式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以科技自主创新和重大发展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是以重大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引导经济社会。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以自主创新基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加强能力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目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业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就成为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突出任务,同时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产业创新能力

产业创新能力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加大开发核心技术研究,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创新体系。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支撑产业,形成行业间、企业间的产业技术体系,形成完善的具有动态能力的产业创新能力。

(二)地区创新能力

地区创新能力是通过在地区创建科技研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发平台,形成地区创新能力体系。打造地区创新能力首先要通过拥有核心技术来创造自己品牌,增强竞争能力提升地区国际影响,形成地区优势能力,提高地区创新能力。

(三)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构成经济社会的基本元素,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政策的支持,打造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其次完善激励制度,让企业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壮大自己的科技研发队伍,形成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人才支撑

拥有人才就是拥有技术,拥有稀缺技术人才,就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可见,人才对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靠人才来支撑。“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都需要人才来实现。拥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应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工作机制及管理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创建培养人才平台,向社会推出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1]科研成果要想取得经济效益,必须将科技成果转换为能够创造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力,推向社会,创造价值。创新成果转换要服务社会,必须加强创新成果转化程度,从而提高国家、地区及企业的竞争力。“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尤其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更是保证重要要重视自主创新,那么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就成为促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七大产业的重要发展举措。

二、打造支撑体系

2009年9月我国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我国计划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打造完善的、合理的、全面的支撑体系。

(一)资金支撑体系

高投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特征之一,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缺乏经验和资金,不仅项目上需要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也要资金投入。一方面依靠政府拨款支持,另一方面吸引投资基金进入,从而建立并完善现有资金支撑体系,有效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

(二)人才支撑体系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人”来操作,这就要求高端人才来掌舵——战略性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等。一方面,打造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平台。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方式,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同时建立完备的聘用人员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通过高校教育来加强“七大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

(三)行业标准支撑体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十年肯定新兴产业肯定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完善“七大”行业标准体系。2011年我国工信部明确提出将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重要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并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2]标准建设需要过程是个全面、细致、复杂的打造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建立的行业标准体系首先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减少国际市场中的知识产权纠纷。其次,通过企业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积累经验完善行业标准,同时,政府参与标准建设的推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从而提升我国行业标准支撑体系建设。

(四)政策支撑体系

为了完成某一目标国家会以多种方式推出相关政策,进而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方针和措施顺利实施。我国全面支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应在金融政策方面,放松融资门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财税方面,减计收入、加计扣除、减免所得额、低税率、减免税、投资抵扣、投资抵免等,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设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快速发展重要途径。我国将在未来几年打造并鼓励发展重点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等七个产业,为了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我国在建设新兴产业的同时应权利培养加强能力力建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地区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并形成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大体系——资金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行业标准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最终,形成以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新格局。

根据我国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提出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见图1,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提出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图1自主创新带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的总体目标,要始终围绕自主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展开。新兴工业体系规划与布局,围绕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区位,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政府通过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培育为创新服务的骨干中介服务组织,以及依托行业协会及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十一五”产业出现拐点

“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这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

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

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

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

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方式

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抢位发展:

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国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以物联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本位发展:

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

换位发展:

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集约式、可持续发展。

定位发展:

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

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设作为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根据本地区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江西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很多学者对新兴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兴产业由于其有较强的创新性,且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容易产生比较旺盛的产品需求,对经济增长有不竭的推动力。因此对扩大就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提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切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前沿科技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要运用产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2009年 12月,江西省率先在全国了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对江西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高位运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着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整体产业规模较小。

作为江西省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2012 年江西省全年实现地区产值 1158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仅为 13.54%,还不到 15%。在《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力争达到 1.5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比重要提高到 6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扩张。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从 1 月到 12 月,累计同比增长幅度在 21.6%到 23.4%之间稳定波动,其中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速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这五个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光伏,文化及创意,绿色食品。2012 年实现利润增长的产业是:风能核能,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生物及新医药,金属新材料产业。利润出现下降的产业是:光伏产业、航空制造产业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利润是 163.99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4%。虽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应采取措施防止产业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三)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企业集聚,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金属新材料产业大力打造“世界铜都”-鹰潭,加快建设南昌铜精品产业,同时把上饶、抚州、赣州发展为铜加工聚集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围绕南昌、景德镇、上饶、宜春、赣州来重点布局。半导体照明产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收入鹰潭、新余、南昌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74.08亿元、1385.04 亿元、1232.25 亿元,合计为 4391.37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51.43%;而其它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4146.83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48.57%。鹰潭、新余、南昌三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收益较多,而其它地区从中收益相对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及对策

(一)合理引导规划,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省内现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拔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进行优先布局,从全省的高度对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为属于同一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横向的竞争与合作平台,发挥产业内部互促力量,为实现并加强全省范围内的产业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建立全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市区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以大带小,大型产业重拳出击、深入拓展自身优势,小型产业稳步前进、逐步占领市场的省内战略发展格局。

(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与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其带有新兴产业的色彩,并且大多数依靠先进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具有投资额大,实现经济效益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又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对该类产业的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跨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必要的,大量资金支持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高新技术产业所要求的科技含量,又包含新兴产业所代表的前沿性,因此科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最重视的因素江西省依据本省具体情况,对本省未来的技术发展战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从财政、金融、法律等方面对积极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先进技术成果给予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省内各方积极性,同时为省内各种知识、技术交流创造机会,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大力推进江西省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新闻回放:

2012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规划》在产业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0亿元,占信息产业的比重将达到25%;“十二五”期间行业年均增长将达到24.5%以上;软件出口将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将超过25000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同时,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

 

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3个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新闻点评: 敢问路在何方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2012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句老话说“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十二五”规划》的就是政府在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商场中讲究“势”和“运”,顺势而为当可乘风破浪,逆势而行则会辛苦很多,“势”可遇而“运”不可求。《“十二五”规划》内容就是行业发展大势,几乎涵盖了整个产业的所有领域,从中也可看出作为市场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水平。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看,政府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勿庸置疑,也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客观需要。在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相对弱小、行业标准普遍不完善的现状下,市场的规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各级政府机构都在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不例外,《“十二五”规划》在内容的专业性上,业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客观上说,《“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比如,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上,首次提出培育3~5家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目标,而目前我国达到百亿规模的企业数量都是个位数,因此如何培育挑战巨大。

 

从发展速度上看,未来五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毫无疑问仍然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域,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已调整至现今的7%,而“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预估是24.5%。这意味着,在这一产业中的所有企业如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24.5%,将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另外,《“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对主要应用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专业人才培养、区域市场发展等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指导,这些内容如果相关企业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消化,对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方向选择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7

2009年12月23日,央行网站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进行了明晰,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对产能过剩行业再出重拳

此次《意见》出台,明确在信贷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对过剩产能行业进行更为严厉的调控:“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和项目盲目发放贷款”,“禁止产能过剩行业通过新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股票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融资”,相比4个月前,调控政策再度升级。

在短短4个月内,中央对产能过剩行业频出调控重手,折射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严重现状: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15亿吨。据工信部的《2009年夏季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水泥产能已过剩3亿吨。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方向转变的决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意见》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可以预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显而易见,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技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的长期投资潜力

篇8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已经在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和产业支撑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政务、民生、金融、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中展开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的不断投入和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大数据产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规模迎来加速增长

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我国政府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继2015年国务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之后,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等大数据发展配套政策;2017年1月,工信部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据赛迪智库统计,2016年我国包括大数据核心软硬件产品和大数据服务在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亿元,预计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185亿元,未来2~3年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5%左右。

企业积极投入

产业创新不断深入

随着《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地和实施,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大数据企业。包括如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华为、浪潮、中兴等传统IT企业,还包括如人大金仓、数据堂这些已然成长、初具规模的特色企业,更包括大批聚焦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初创公司。

2016年,我国大数据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技术融合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实现了“双十一”每秒钟17.5万笔的订单交易和每秒钟12万笔的订单支付,主要归因天技术平台的重要支撑,而该平台本身就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融合创新的成果。此外,百度大脑、讯飞超脑等重大科技项目,其本身也是超大规模计算(云计算)、先进算法(人工智能)和海量数据分析(大数据)融合创新的成果。随着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其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融合创新将会不断地涌现和持续深入。

数据安全不断加强

产业发展获得进一步保障

数据资源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近年来,相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大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发展相对滞后,使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风险日益增加。

2016年,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大数据安全创新发展,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对大数据安全和数据跨境流动的管理规范。

篇9

日前,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将着力发展五大方面,未来5年产业整体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据了解,《规划》对新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每年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而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则更为广阔,年营业额突破2万亿美元。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的年均扩张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将引发多资本进入,从而进一步加快扩张速度。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至201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建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主任蒋荃表示,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新材料产品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并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虽然已成为材料大国,但并非材料强国,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石化、钢铁、纺织、有色、轻工、建材六大材料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 D P的22.8%左右,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的15%左右,由此带动相关产业超过G D P总量的50%、城镇就业人口的50%以上,所以材料行业是基础。他表示,目前我国材料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新材料行业研发以跟踪国外较多,原始创新较少,人才质量与结构问题突出、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等。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划》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提到,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在“产业目标”中指出,要在未来10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我国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

在细分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及助剂、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等将形成2600亿产值的体系,届时化工新材料满足率将达65%。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先后设立了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关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逐步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长三角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联盟、环渤海湾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各具特色。

篇10

相比于上一届,虽然规模小了很多,但其对于如何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当下的“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的议题,也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和探讨。

大健康将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专著《财富第五波》中指出,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产业。

加拿大温莎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孟贵龙介绍,世界各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保健食品,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其特定生理调节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明确可靠,而且还需确知有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

与发达国家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的厂家不到100家,年产值只有16亿元。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了成长期,不仅厂家数增至2000多家,年产值达2800亿元,其产品特点也从最初的以滋补为主转变为多生物型和产品差异化。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为了我国重点发展行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认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对于我国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规划还指出,到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企业。

目前,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15%,而在我国,其只有4%―5%。据悉,我国保健品产品年人均消费额为63.14元,约为美国的10%,成长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孟贵龙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推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推手。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超过2亿;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3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所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势必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2014年6月14日举行的“2014正和岛岛邻大会”上,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就预言,未来6到8年,大健康将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大多数业界人士也认为,在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面前,未来我国的健康产业将会是兆亿级的市场规模。

海洋生物产业驶入快车道

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占地球生物物种的80%。这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和奇妙的生理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和生理活性很强的活性物质,诸如蛋白质、多糖、肽类、核酸、酶、生物碱等。

这些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医药原料。目前,已知具有药用作用的海洋生物达1556种,其中,动物1431种,藻类125种。

2013年,国务院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

据悉,未来10年,我国也将在海洋创新药物、海洋高端生物制品、海洋功能基因产品、海洋微生物技术与产品、海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全面推动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