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篇1

我区林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已取得的经验,找准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索促进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做到了依法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林业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林业建设同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快森林培育,发展林业生产,加强资源保护,强化依法管理,深化林业改革。多年来,我区林业发展工作先后荣获全市绿化模范区、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2010被市年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林业 “科技下基层,服务新农村”活动年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市级“城镇绿化”先进单位。 近三年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承唐高速绿化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被市绿化委、市林业局评为全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一)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推进。我区林业建设始终突出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以生态工程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战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使我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据统计,2010年以来,完成绿化造林6.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按工程分: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在绿色家园建设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完成四镇两乡多个绿色家园村的道路绿化建设以及村广场的绿化建设。

(二)林业产业逐渐壮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生态与产业建设并重,以林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以引导培育区域化的主导产业为中心,初步形成了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森林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近两年全区累计栽植果树5733亩,2013年栽植梨树989亩,苹果树647亩,枣树360亩,合计1996亩。2014共计栽植果树3737亩,其中苹果树168亩,梨树1900亩,桃树442.5亩杏,杏树361亩,李子树131亩,枣树234.5亩,大榛子500亩。为群众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产业初具规模,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增收。

(三)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加强。一是加强资源林政管理。积极做好林地征占用的审核、报批工作,服务服从于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强。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了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三是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近两年来,共查处各类案件40多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被处理人正在取保侯审中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了森林资源。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有效遏制各类病虫的传入。到目前为止,我区未发生森林病虫害以及破坏林地林木的现象。五是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平稳有序。

(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改革主体改革任务。近年来,确定专门人员,加强档案整理,建立台账和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严格、科学、规范化管理。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林业局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与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尚有差距。一是制约林业发展的观念瓶颈是社会对林业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生态效益没有充分认识,林业发展需要的投资方向和资金投入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林业对农民的增收不明显,农民从中受益不大,对植树造林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我区的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群众自觉行动。二是对林业总体上投入不足。一方面,区财政对林业投入与林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大批涉农资金投入到农村,地方对涉农资金的分配主要是强力投入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来说,林业建设上资金投入较少。林业工程建设除上级财政投入外,地方财政基本上是通过整合林业项目资金“以林养林”的方式投入,大量的林地缺少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林业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彰显。另一方面,由于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三是林业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在综合考核中,林业内容少,所占分值低,难以调动各级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林业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一是林业粗放经营现象较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二是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艰难。资源总量不足,总体质量不高,客观上制约了加工业发展。三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林技培训和推广普及不够,示范辐射带动效应较弱。

(三)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一是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木材流通领域违法犯罪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影响森林安全的因素较多。森林火灾、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等防不胜防,森林生态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三是林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仍很突出。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林地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征占用林地的压力越来越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缺少有效衔接,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造成林地无序开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林地资源面临减少的压力。

(四)林业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林业部门人才缺乏,很难满足当前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职人员非林业专业或受过林业专业正规教育的少,占不到人数的三分之二;二是国有林场人员正值退休高峰,在职人员逐年减少,目前退休人员多于在职人员,林场为差额单位,因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天保工程的实施,不能开展采伐更新,职工工资只能从实施公益林建设中解决,林场经济负担重,生产经营难以维持;三是林业专业人才年龄老化,原有专业技术、技能难以适应现代林业要求,也难以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很大的积极推进作用;四是人民群众接受林业技术学习、培训机会不多,与社会办林的要求相差大。

三、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林业产业规划。一要认真审视当前林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各级政府要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林业产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对林业产业建设的引导力度。二要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央七部委联合制定出台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结合我区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布局、主要任务及措施,科学引导林区和山区发展林业产业。同时要注重与生态园林区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产业规划,减少不合理的造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产业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发展重点,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支撑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强林业产业链。一要重点做强果树栽培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二要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化苗木、花卉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区花卉、苗木多从外地调运,市场缺口极大。要大力引导本地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花木产业,真正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林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的产业,仅靠林区、山区群众和少量的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加林业投入。一是要广开门路,招贤引才,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聘过来,充实产业建设力量。二是区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林业产业建设的投入,提高农发基金支持林业产业的比重,制定并提高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低产林改造项目的扶持标准。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将农业政策保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惠及林业产业。三是鼓励林农以林地、林木入股,参与林业产业建设。建立森林资源评估机制,允许林农以林地、林木等林权证明,在农村信用社融资、贷款。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探索建立工业反哺林业的机制;精心规划,设计一批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的林业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本地、外地的企业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林地流转机制,解决投资者在林权、采伐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形成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和林农自筹为主,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资体系,加速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四)实施科技兴林,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开展林业科技攻关,大力开发果树栽培、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兴林。要制定科技兴林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理顺、健全林业产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各林场产业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林业总体科技水平,搞好科技示范,在重点林区设立产业技术辅导员,延伸科技服务功能;加强对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努力铸就一支研究推广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的林业产业人才队伍,提高研究和推广指导水平。三要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筛选并组装集成一批技术成熟、应用面广、见效快的科技成果予以重点推广应用,区县科技经费安排中要加大对科技兴林的支持力度,对关键难题进行技术招标,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生态 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基础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但与之配套的园林绿化建设却非常缓慢,当今的现状是旧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而新的生态系统却迟迟没有建立,环境保护成了一句空话,跟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我们知道园林绿化的功能非常多,例如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等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既然这么重要,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做到如下。

1 . 1 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要同步进行

针对基础建设超前,园林绿化滞后的情况,我们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基础建设必须责任到人,必须勒令其在园林绿化达到标准后,才能将基础设施交付使用,以避免进行基础建设的公司人去楼空,找不到相关责任人的情况.对于大型项目,可以建议其将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同步进行,并且边进行边验收,验收达标后,才可以往下进行。要加大监察和管理力度,不能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1 . 2 处理污染和制止污染相辅相成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大力对市民宣传节能减排,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也要及时处理已经生成的生活垃圾。例如:可以让垃圾车工作频率要加大,速度提高,防止垃圾进一步变质、发霉,污染城市环境;垃圾处理场离城市的距离规划也要合理,不能太近或者太远,处理垃圾尽量彻底,不能再对城市产生污染。

对那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要勒令其限时整改,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关闭,决不能手软;同时,要开发和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份,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变成无害或者低害物质,以便于重复利用。

1 .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湿地

湿地是地球的肺,当然也就是城市的肺,没有肺的城市只能走向枯灭。湿地里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而且能将太阳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维持人类的生存。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远远多于乡村,湿地就显得更为重要。湿地能净化城市的环境,维系城市的生态系统,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要规划好湿地的面积、分布、广度,将湿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将湿地变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不能用因为经济利益而减少湿地的面积,决不能因眼前的利害关系破坏湿地。例如,不能因为经济的利益,减少公园的面积。

2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

遗址、遗迹一旦损坏就很难复原,城市规划要保护遗址、遗迹.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区内的历史遗址和重要文物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城市遗址文物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更加的关注。

2 . 1 城市发展对遗址的影响

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包含古代的、民族的东西,但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规化区范围内的遗址等历史古迹与现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可能会格格不入,因而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就不可避免的会对遗址及遗址造成一定破坏。

2 . 2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可借助于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相得益彰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即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动向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3 . 1 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3 . 2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3 . 4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篇3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篇4

战略(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美国战略学家詹姆斯·奎因认为:“战略是一个把企业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动顺序综合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的形式或计划。一个判断得好的战略能有助于调度和分配企业的资源,使企业能根据其内部相对的能力和弱点、预期的环境变化以及聪明的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意外行动,采取一个独特而又可行的姿态。”由此可见,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目标而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学校战略是学校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采取的总体谋划。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学校战略管理是指“学校为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学校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学校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由此可见,学校战略与学校战略管理的关系为:战略是关于学校与环境相联系的未来行动的总体设想,指明学校未来行动的目标、方向及主要行动步骤;而战略管理则指研制学校战略并保证战略顺利执行的过程。

学校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涉及战略规划理论、环境适应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上述理论逐一进行概念界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定,并简要阐述其对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规划理论释义及其对学校发展战略的意义

战略规划(strategy management)是指制定、实施和评价能保证组织实现目标且超越不同职能的决策方案的艺术与科学。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制造美好未来,而探索和创造新的机会,给出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走向的过程。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理论基础基本一致,只是在实践领域称为战略规划,在学术界称为战略管理。

20世纪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应运而生,并同时运用于学校的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校运用战略规划理论为其制定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各类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战略规划理论对一所高校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不同的学校对于战略规划的目标、内容、如何实施及监控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学校为了制定战略规划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该战略规划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校的科学发展。还有些学校制定的战略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较差,也没有发挥战略规划的积极作用。因此,制定战略规划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重大作用。战略规划是学校对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设定及为如何达成该目标进行的整体谋划,是学校短期、中期和长期等不同时期发展的重要指导指南,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对于学校实现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html/zongjie/

二、环境适应理论释义及其对学校发展战略的意义

环境适应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环境适应理论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并且,战略的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众所周知,战略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整体谋划。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内部环境,还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外部环境,可见,环境适应理论对学校制定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当学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战略时,才会进行战略规划。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都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学校不再采用旧有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充分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谋求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个好的战略规划要充分运用环境适应理论,只有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对学校进行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进行考察。一般而言,学校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环境,即国家和学校所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环境是影响国家或地市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高等教育相关费用的支付能力的直接因素;技术环境,即影响学校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的因素;人口环境,即高校入学学生数量以及生源构成的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所在地市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政策法律环境,这是影响学校声誉、合法性及资金来源的重要因素。对学校进行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的优势、劣势、学校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及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设定进行考察。科学、正确的环境分析为学校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避免学校发展计划制定的不合时宜性及盲目性。//html/zongjie/

三、产业组织理论释义及其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同一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探索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变化关系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应用到学校发展战略始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以及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战略管理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组织力量对学校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于推进和实现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龄人口入学率,满足经济发展和个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组织理论认为,通过独资、合作、重组、改制等多种形式集资办学、投资办学,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民办、私立及其他多种形式并存,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zuowen/

篇5

[关键词]“十二五”计划;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66-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企业迎来了实现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制定,从总体上说,必须与国家、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相一致,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在的城市环境相统一,与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协调。而首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新形势下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背景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1 铅锌矿采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1.1 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企业共识,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应变力强、企业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强、持续发展力强的“五强”企业,关键在于把握好“转型升级”,如同一个人的健康需要全身运动一样,利用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转脑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转身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变革)、转两脚(提高执行力)。作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仍要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制造业服务化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有条件时,还应关注和介入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和以对外投资为导向的转型升级。

1.2 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通过对企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的分析,审时度势,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能使企业看到发展的前景。抓住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产业向成熟结构转型,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市场向新方向突破,资源空间趋向扩张优化,区域经济走向全面整合发展,政府加快转型与加大作为的各种契机,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才将成为可能。

1.3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是谋划企业脱胎换骨的好时机。审视企业以往“三重一大”的得失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有漏洞,就可以打“补丁”;针对管理形式过多过滥,效果不佳,领导力、执行力不够,就可以对症下药,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下猛药。

2 矿山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根据对国家“十二五” 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企业在制定自身“十二五”规划和未来 5 年公司战略的时候,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应运用规范、严谨的方法论与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文化、技术变化等,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变化予以展望。运用 PEST、SCP、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系统剖析企业现状、竞争环境、产业定位,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对标分析,进而确定未来的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进行业务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等,相应确立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

2.2 实践性

应注重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引用外部专业咨询公司,组成专门团队,从所在的行业研究入手,对标杆企业、行业成功经验、国家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规划编制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剖析与深度提炼。以公正、客观、专业的视角,进行现状诊断、对标借鉴、战略定位、规划目标设定,以及未来业务定位等,确保规划方案的专业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3 前瞻性

应全面分析宏观环境、产业态势、企业现状、对标企业经验,确立最佳发展战略,确定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具有先进性,通过规划目标的推动,进行核心能力打造,相应配置关键资源,以便获得行业竞争的优势,确立更好的发展空间。

2.4 创新性

应以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完美性和实用性。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使用创新性分析工具和编制方法,进行产业研究和战略规划,确保规划分析的深度和高度,进而制定最具应用价值的规划方案。

2.5 全面性

应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二是产业研究和个体企业分析相结合;三是当前研究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四是对标企业经验和缺陷分析相结合;五是国内形势和全球产业相结合;六是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确保规划的全面性。

2.6 动态性

企业规划确定了未来 3~5 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业务重点,为目标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可能在规划期内出现重大变化,如:不可预期的重大金融危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等,将影响规划目标或业务方向的调整。因此,企业“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业务战略规划等需要动态化管理,适当优化。

3 矿山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3.1 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企业综合战略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供、产、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3.2 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所得到的发现或一般科学知识应用于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虽然中国铅锌矿采选行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是就行业目前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企业应该抓紧制订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尽快取得突破。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3.3 区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推出系列区域振兴规划,培养更多增长极。近年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台了众多区域规划,培育了更多的区域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振兴发展将有效带动行业发展。矿山企业应该结合我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规划企业的区域分布。

3.4 竞争战略规划

企业竞争战略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产业结构与经营领域分析,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行动,目标成果。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竞争结构的特点以及经营领域,受到哪些竞争因素的影响,哪些竞争因素的压力最大,市场份额与发展潜力有多大等。其次,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到并保持企业的独特性。再次,将产业结构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相结合,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行动,不断调整、改善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充分的利用。最后,根据竞争战略的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企业竞争战略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范围和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通用战略、综合战略、专门战略。

(1)通用战略。通用战略是指对绝大多数企业有效并适应多数产业的三种常用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手段,使企业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而形成较强的优势。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利用其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使企业在产业中形成独特性优势,避开竞争对手的压力。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围绕某些顾客群体或某一特殊市场提品或服务,相对在广泛市场范围竞争对手而拥有优势。

(2)综合战略。综合战略是指企业利用本身的多种优势或者利用企业之间的协同优势而综合构成的战略,主要是指多角化战略、跨国战略和联合(兼并)战略。多角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不同的产品,利用产品优势互补形成企业整体优势。跨国战略是利用不同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差别,使企业资源、技术在不同市场上形成优势。联合(兼并)战略是利用企业或集团优势,抵御竞争对手的压力,这种优势也可以通过兼并来实现。

篇6

作为奠基之年讨论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两会,其各项议题和方针政策势必围绕规划的方方面面而展开。从目前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而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将是“十二五”深化改革的方向。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转型的集中推进期,必将会推动A股市场产生一批新蓝筹,为A股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看点一:农业政策红利最足

“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历来都在政府报告中用相当的笔墨提及。由于过去一年中,农产品价格上升、干旱频发以及全球性的食品价格高企,预计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将相对2005-2010年有所上升,而中央直接对“三农”的投入有望以较快速度增长。由于农业基础性行业的地位,市场的变化往往只是影响农业的一部分原因,农业政策历来也成为影响农业行业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一个重要因素。“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将现代农业从整个产业体系中独立出来,另辟一章并将之放在其他产业规划之前,足见中央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政策的看点有望体现在政府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增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和农业企业支持这四个方面。从具体政策措施上,预计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央对于农业的投入将大幅增加,保障粮食生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和水利设施有望成为投入主要方向;第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将再次强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有望上调;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良种培育可能将成为2011年新的工作重点;第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有望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农业现代化、水利建设将成为新的工作侧重点。2010年不断创新高的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薄弱形成了政府执政过程的问题。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成为过去一年农业政策的主要针对方向。在今年两会中,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成为新的工作侧重点。

农村水利建设将提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巨大;政府“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建设,确保了政策支持力度;最近中国大面积的干旱,粮食通胀预期加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决心。2011-2015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十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根据政府2011年“一号文件”,未来五年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将增加4000万亩。综合考虑到补充历史欠账、对已有有效灌溉面积的维护,农村水利投资力度在未来几年将明显加大。

从过去一年中国“三农”所经历的问题和政府对于“三农”的工作思路来看,鼓励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将显著提高。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对于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种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层面,将加快国内种业的整合力度,我们估计国家会从投入、门槛、资源分配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扶持种业做大做强的相关政策,最有益于育繁推一体化的行业龙头公司如登海、隆平、敦煌、丰乐、德农等。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气候等原因,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涨的趋势已经形成,种子行业正经历黄金发展期。另外,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政策对于粮食种植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补贴的增加也有望带来农机、化肥和农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看点二:新兴产业转型之中流砥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兴产业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未来,是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其成长性要远高于传统产业,未来经济增长的增量部分和推动力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发改委牵头草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在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然后将根据该规划的定稿指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条款制定。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以如何完善法律和政策、如何培育市场等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望在财税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包括所得税减免、产品补贴、增值税抵扣、政府优先采购、国家科研经费支持、吸引人才的政策、金融支持等。

2011年新兴产业政策将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阶段,未来会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如果国家出台税收减免等重大优惠措施,主业占收入比重比较大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将大大受益,无论是企业长期业绩和短期市场表现都会有所体现。

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的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支柱型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两会讨论的热点,预计更为详细的细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这4个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在两会以后,加速制定,在年内出台。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规划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等几大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已形成基本框架。在工信部牵头制定的4个规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最有可能率先出台。

不同的新兴产业的成长性不

同,未来发展的受益顺序和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格局不同,需要区别对待。相对高的估值水平需要在确定性的业绩成长下才具备投资价值,概念性的板块整体炒作在2011年业绩曝光时会逐步趋于收敛,未来会转向具有实质性业绩增长的新兴产业公司。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影响未来中国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规模扩张速度一定会远大于传统产业,从而才能够不断提高在GDP中的比重。而新兴产业中也必将产生具有技术优势、快速增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增长速度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定会大大超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所以,紧随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必然选择。其中,洁煤技术、智能电网、工业电机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三网融合、物联网、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大飞机制造、数控机床、高铁、海洋工程设备、核电、核电材料、显示材料、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等领域值得看好。

看点三:大消费体制改革契机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将以内需为主,最终体现为消费率提升和内需消费市场的活跃。与此配套,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相应社保、医疗等方面的新政出台又会进一步印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在具体政策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或将从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宏观经济稳定向好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将出现整体的消费升级和部分区域快速发展的格局。

个税调整将为收入分配改革启幕。就个人所得税而言,中国的税率处于较高水平。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近期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目前的个税起征点显得较低。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认为,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完善社会保障以保障房建设为突破口。保障房建设是当前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对抗高房价的工具,更是关系到解决民生居住问题以及城镇化的重点工程。2011年全国保障房拟建1000万套,较去年增长72%,在2月末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各地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以保证年内完成任务。近期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可以预期,在未来五年内,诸如此类更多的惠民政策将会加速出台。一个健全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也可能会加速推进。从全国各地方级别的两会来看,弱化GDP增速、提高居民收入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具体指标充分反映了国家财政正在向民生倾斜。这意味着国内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建材、家电、汽车以及零售等消费行业有望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

篇7

[关键词]负荷预测 电力 负荷

负荷预测是根据系统的运行特性、增容决策、自然条件与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在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条件下,确定未来某特定时刻的负荷数据,其中负荷是指电力需求量(功率)或用电量;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能量管理系统(EMS)的一个重要模块。

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企业计划的基础,无论是编制企业的经营计划还是长远发展规划,以及电力基本建设、编制负荷调度曲线等工作都必须以系统负荷为依据,因此,负荷预测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在当前电力发展迅速和供应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和系统规划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负荷预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电量预测入手,然后转化为负荷;一种是从计算分区现有负荷密度入手,然后再推算出总负荷。前一种方法即电量预测法,在高压配电网的负荷预测中比较常用,电量预测法就是先预测年用电量,再除以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从而得到最大负荷值的方法,具体采用的预测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综合用电水平法、外推法;而后一种方法具体采用的是负荷密度法。

一、单耗法

根据计划产品数量(或产值)和用电单耗来推算年用电量,比较适用于有单耗指标的工业和部分农业负荷,是预测有单耗指标的工业和部分农业用电量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预测时,可依据规划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利用规划期各年份的工业农业产值指标和主要工业产量规划指标,通过对过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耗电量,亿元产值耗电量经过统计,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找出一定的规律,得出各种产品和产值的综合单耗。然后按国民经济各部门编制的发展规划的产品产量指标及经济指标,按单耗进行预测。根据中山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山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转向优化结构和推行现代化经营,预计第一产业产值电耗为0.069~0.07kW.h/元之间;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培育技术密集型工业,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预计2001~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电耗为0.20~0.24kW.h/元之间;第三产业在同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将逐渐增加,形成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趋势,预计2001~2005年第三产业产值电耗为0.11~0.12kW.h/元之间;居民生活用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用电量也逐年增长,预计2001~2005年居民生活用电为700~900kW.h之间。根据以上产业及生活用电单耗法预测,中山市2005年全社会用电量为123亿kW.h。

目前我国城市、乡镇企业中工业用电所占比重较大,单耗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比较适用于近、中期规划中负荷预测。

二、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地区总用量平均年增长率与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宏观指标。

一般来说,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但是由于电力弹性系数是根据地区负荷结构、性质,并对历史资料及各类用电比重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后慎重确定的,因此,弹性系数法一般用于校核中期或远期的宏观负荷预测。在中山市的产业规划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升级和合理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预测未来电力弹性系数将呈下降趋势,预计2001~2005年电力弹性系数为0.96。

三、综合用电水平法

综合用电水平法也称人均电量法。主要根据地区人口和每个人口平均年用电量来推算年用电量,城市生活用电可按每户或每人的平均用电量来推算,工业和非工业等分类用户的用电量可按每单位设备装接容量的平均用电量来推算。对于现在和历史的综合用电水平可通过资料分析和典型调查取得;对于将来各目标年的人口、户数、设备装接容量的预测值,可通过城市规划部门和用户的资料信息或用外推法。同时各目标年的综合用电水平还可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数据或用外推测算。由于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外资”企业较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外来人口的比重还比较大,同时,结合全省电网30年规划,预测中山市2005年人均供电量为3700kW.h/人。综合用电水平法比较适用于近、中期规划中负荷预测。

四、外推法

是运用历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加以延伸,由此推测未来各年的用电量。外推测法有回归分析法和平均增长率法等,回归分析法是用时间、人口、工农业产值等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以用电量作因变量,根据历史规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求出适当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年用电量;平均增长率法是根据历史规律和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估算出今后的用电量的平均增长率,在一定的时期内采用同一增长率来测算,也可采用分阶段的不同增长率来测算。

五、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是每km2的平均负荷数值。一般并不直接预测整个城市的负荷密度,而是按城市区域或功能分区。首先计算现状和历史的分区负荷密度,然后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各分区负荷发展的特点,推算出各分区各目标年的负荷密度预测值;至于分区中的少数集中用电的大用户,在预测时可另作点负荷单独计算。预测中山市城区未来用电负荷指标,居民用地250~350kW/Ha,公共设施用地350~650kW/Ha,工业用地300~500kW/Ha。考虑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电力负荷常有随同某种因素而不连续(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因此负荷密度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使用时必须谨慎。

由于影响电力负荷预测因素较多,主要有: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②国家政策、工农业等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③能源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上述负荷预测的方法自身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将负荷预测结果进行相互验证和补充,一般而言,近期规划可用外推法、单耗法预测,用弹性系数法、综合用电水平法校核;远期规划用外推法预测,用弹性系数法校核。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准确、科学地预测负荷。

篇8

早在2004年,总理就曾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行业,各级政府争相出台工业设计行业的扶持政策。工业设计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因此,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及维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4月16日,总书记在考察海南省创意港并接见工业设计机构的代表时曾说,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设计是灵魂,是核心技术。没有设计,没有设计的创新、改造、创意超越,就谈不上工业的发展,工业就没有卓越和革命可言,更谈不上工业在星际之间超时空的运转。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关系到创意产业生命力的强与弱。

自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都会定制一个主题:“今天创造未来”“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思考、想象、创造”“知识产权―始于构想”“尊重知识产权和赞美创新”“创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而鼓励创造、创新、并且鼓励绿色创新,则关乎着地球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定为:“设计未来”―这个主题无形中让人充满了遐想与期待。

人类的未来需要创新设计,而创意和美好的设计对人的幸福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是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倡导的社会风气,而诚信守法,则是每个公民的功德,值得发扬和光大。

知识产权在本质上是经济竞争的工具,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竞争优势;个人获得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工业产品需要创新设计;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创新设计。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创办之初,需要设计出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与方法,召集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设计适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以及财税方案,规避可能因此产生的风险。

每个企业领导者的个性与管理方式不同,其设计也要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品牌发展的状况、人才储备情况,以及所处的市场状况,定制出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盲目追求高投入或高利润,都是极端路线。只有经过具备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将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与长远发展战略、经营方式创新以及品牌推广策略有机结合,才能真正造就企业的平稳、畅顺发展。

篇9

《“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怡康预测,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增,中国家庭的家电购买耐受力将大幅提升,从而直接带动居民家电百户拥有量增长,加速农村家电市场的高速增长。2020年预计中国家电市场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大关。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推手

《“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怡康测算,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将会累计带动9600亿元的新增潜在家电市场需求。

消费升级成产品涨价主要动力

《“十三五”规划》指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目前中国家电市场正在加速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朝向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方向转型。中怡康预测,在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和高端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家电产品平均单价相比2015年将增长18%。

环境家电、节能产品快速普及

《“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中怡康预计,未来中国家电市场节能化将进一步提升,家电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比将由2015年的50%,进一步提升至2020年的75%。

此外,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将带动环境类家电市场进一步扩大。中怡康预计,到2020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为代表的环境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互联网+”助力智能家电 占比提升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此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规划》指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中怡康认为,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由家电“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互联网+”战略将加速中国家电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智能化将是未来家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怡康预测,2020年智能家电产品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白电、厨电、生活电器等智能家电的占比将分别达到45%、25%和28%,未来五年市场需求额将达到1.5万亿元。

开放发展撬动万亿级出口市场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十三五”规划》为中国家电产业加速国际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中怡康预测,受益“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等政策红利的影响,中国家电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达1.2万亿元的出口市场规模。

新人口政策催热儿童、老人等 细分市场

篇1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3、关于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任务的建议说明;

4、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五、时间进度安排

战略研究时间进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3月底前):确定战略研究专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战略研究专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组长,成立专题组,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召开各专题开题报告会,下达任务书,启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