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1

【关键词】 中职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重大问题,中职学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必须顺应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型价值观。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价值理想:第一方面是对社会价值的一般追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第二方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即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满足情况,对物质、精神和社会形成的思考和认知,对社会主义提倡的价值、标准和评价等问题持有的态度。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中职学生的意义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中职生的身心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大学相比,在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难免会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十五六岁的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和成熟,可塑性很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中职学生身心发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中职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中职生在成绩纪律等各方面都比普通高中生的学生差,是中学老师眼里的差生,处于人生的低迷期,他们难免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失去人生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信心,为他们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指明正确方向。

3 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3.1中职生的厌学心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了父母的意愿而进入中职学校,对学习和教育不感兴趣。他们年龄大多为十五六岁,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爱,农村多为留守子女,缺少父母关爱,责任感不强,秉持的利己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奉献精神相悖。

3.2老师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当不利于价值观培育

中职学校老师队伍不稳定,一些老师的言行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如上课时迟到、对学生讲课态度不端正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喜欢实践操作教学,但是老师却很少结合实践和生活开展价值观教育,多是在理论上提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真正领会,更不会亲身去践行。

4 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措施

4.1以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都会在学生中引起一定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典型学生代表。中职学生更相信他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评优活动,让典型学生代表脱颖而出,这些榜样都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必定会让大多数学生在心灵上受到一定的冲击。被评选出的优秀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榜样的评选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通过与榜样的相处和交流,在价值观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努力缩小与榜样的差距,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4.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职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想真正介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老师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听取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看法,以及在遇到问题时会如何处理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4.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请一些道德模范或知名学者进到学校开展讲座或报告,让学生经常亲眼看到一些模范人物或亲耳听到一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有利。

4.4举办专题班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2

关键词: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阐发,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当前,社会思想处于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敏感时期,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

一、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视角,认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来看,还是从解决目前社会问题的现实来看,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文化积淀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二)要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它不仅是人的发展追求,实现个体自身现代化的准则,更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形成共同认知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践行为。[1]

(三)要从“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上落实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二、三课堂为重要载体,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各类人才。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与不足,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内容空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走耳不走心,影响了教育效果;二、三课堂内容、手段虽然灵活多样,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存在组织活动求数量不求质量,求种类不求实效,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如何落实的讲话精神,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深处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其发展和内心需求,给当代大学生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甚至一些大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类错误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正确的价值观占领他们的头脑,使错误的思想和理念难以找到生存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知行统一体,“知”是前提条件,通过培育使大学生个体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而影响存在于个体内的意志力,使行为个体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践行。[3]一方面利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学科发展、考评体系等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把知识传授与课堂互动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把理性认知与自觉践行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教学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

(二)狠抓社会实践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育人中落实到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品质修养,充实精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有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只抓少数学生组成的“点”,而忽视作为实践主体的大部分学生构成的“面”的现象,[4]出现了社会实践只由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项目”,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培育和发展。为了纠正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的潜能因素,整体统筹,全面规划,建立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专业实习、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谋划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础项目,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心灵感悟,在“做”中学,身体力行,[5]从实践中发现真理。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体需求中落实到位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全部校园精神的总和”。[6]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大学生主体性,注重大学生主体需求。教育工作者还应站在时代前沿,把握大学生发展规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东西方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逐渐向校园渗透,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挑战,加深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主流与边缘的矛盾。[7]为了抵御不良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影响,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是开展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爱国爱校、文明礼貌、诚信友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根植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行为约束;二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价值观为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四)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深度和广度落实到位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具有组织灵活性、形式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目标一致性和思想统一性,这些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稳定而相对持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8]据统计,约有60%以上的学生曾参加过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活动。[9]学生社团覆盖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从社团成员的成分看,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宿舍,教育的触角能够触及学校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学生。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的导向辐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学生社团建设中。一方面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思想理论社团、红色社团等理论色彩明显的学生社团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理论功底的社团群体,树立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和典范。

(五)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制度导向上落实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之中,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组织纪律、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和协调大学生日常行为,使他们在严格管理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培育的“虚”落到践行的“实”处。高校还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上,发挥规章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柔性的,而规章制度建设是刚性的,[10]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通畅,制度环境优化,运行机制、保障体制健全,做到“刚柔并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践行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高尚的思想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需求,是党在二十一世纪对青年学生如何完善自我的紧迫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08):53.

[2]刘颖,胡友波,王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柔性化教学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7-149.

[3]王冀平.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意义思考[J].人民论坛,2012(11):22-23.

[4]高庆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44-45.

[5]蒋玉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0(11):13-15.

[6]胡庆连.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确立[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09(05):188-191.

[7]黄万获,覃湘红,韦娜.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需求及其特点分析[J].高教论坛,2011(05):126-129.

[8]周文华,郄春梅.论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8):92-95.

[9]张仁伟,葛卫华.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87-90.

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微文化;价值生态;策略

一、微文化的内涵

(一)微文化的含义

中国互联网技术起步晚,发展快,因而短短20年间,由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快节奏的网络时代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以其个性、自由、草根、青春的特征,继承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并弥补东方文化在社会个体关怀上的不足。然而,“微文化”在方便表达主题的同时,也使得谣言得以传播,从而使现代公民“大责任、大理想、大视野、怀”的思想观念淡薄。因此,我们要警惕微时代的畸形发展,以免成为四分五裂的微分子时代。

(二)微文化的特征

1.去中心而大众化微文化将媒介与生活相结合,坚持“百家争鸣”理念,使人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信息资源交互、整合,形成大众化的文化体系。2.破整体而碎片化微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微型的碎片化信息为其基本形态,跳出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完整地报道、传播某个事件,记录普通人的点滴生活。然而,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消褪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3.承多样而互动化微文化的产生促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网状、双向的传播体系代替过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基础上,彻底打破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多维互动模式。4.聚微小而强力化微文化虽给人以微小之感,但当微小的个人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群体力量时,就会凸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欣欣向荣。因此,面对不法分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恶意制造和传播的虚假、垃圾信息,要以“人心齐,泰山移”的恒心坚决抵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二、文化的生态观

(一)文化生态的内涵

政治、经济的物质世界是文化、生态的主观意识出现、发展的基础;相应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继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物质存在与文化生态相辅相成,互利共生。

(二)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的意义

新世纪下的文化生态以其区域性、行业性、民族性完成情感、意志、行为的能量流动,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循环。鉴于文化生态的深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不再处于被动的尴尬境遇,而是渐渐掌握主动权;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也不再是不可触摸的神话,平民化的转变也将凸显人的主体性。

三、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分析

(一)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感维度

社会主义体制下,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在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的过程中,由懵懂莽撞到迷茫混沌,最后走向成熟稳重。因此,坚定的意志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消极的情绪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沉淀固化。综合看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离不开个体身心的和谐,更离不开积极情感的填充。

(二)人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志维度

社会主义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益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由此引发“意识形态外化于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的教育体制改革。理想信念与自我实现的空前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个人层面“家就是国”的小爱无私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即是家”的大爱无疆。

(三)环境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维度微文化进驻校园后,在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思维方式上掌握主动权。家庭与学校的密切沟通,有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发扬时,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网络技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抽象与形象之间搭筑桥梁。纯净的社会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施的必要条件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的助力跳板。

(四)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维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道德品质的软件支持,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硬件制约。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思想道德意识;以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为目标,增强服务群众信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强化奉献社会理念。

四、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生态理念的缺失

生态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缺乏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学生角度,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和谐、包容、创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功能,只有坚持生态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有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不是为了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学生的需求不强和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达不到德育的教育效果;家庭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和人格魅力的培养,但是这三个大环境并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学校内部各个环境子系统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和融合。

(三)教育生态链条的破坏

不同的教育资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充分运用不同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的最大优势,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家长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过程中;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背景,不仅对学校文化环境有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家庭环境有着指导作用。而目前这三者并未形成强大的合力,三股力量的教育文化生态圈并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调整,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三者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其良好的互动。五、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和策略(一)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研究他们的需要、特点,进而充分发掘他们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的潜能。2.批判性原则———以理为据坚持批判性原则,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以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3.协作性原则———以合为措施协作性原则之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突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三方面,推动培育工作的逐步深化,切实增强培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4.整体性原则———以全为则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应将合理的物质需要和恰当的精神追求合二为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坚持社会与个体的统一,以整体的姿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策略

1.从情感维度看在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践价值。为激发大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感,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大学生心理过程规律,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变化。在教育工作中,应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理念,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在两者之间搭建起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桥梁,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安全感、被尊重感。2.从意志维度看为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者还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着手,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研讨会。在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一枝独秀,提倡新时期的百家争鸣,切实做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3.从环境维度看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血亲伦常为基础,通过家规强制、亲情感化,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个别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广泛的教育模式,日常生活成了家长对学生言传身教第一舞台。学校作为普遍教育的平台,应高举相互、平等的旗帜,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重视家庭培养,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强化学校教育,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渠道;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生态文化环境。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串联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4.从实践维度看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课余时间可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征文比赛、演讲赛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道德水平。组织年级大会,班级活动加以新媒体的宣传,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不断走向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娅.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18-20.

[2]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19.

[3]王玖珊.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21-22.

篇4

>> 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 漫议“学校核心价值观”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之比较 积极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认知、培育、践行与构建 当代外军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其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 基于认同感理念的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缺环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策略 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与转化 治国理政文化观引领高等中医药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南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维路径浅谈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 高职院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探析 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韩延明. 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科学发展的战略战术[J]. 中国高教研究,2011(6):59-62.

[6]潘懋元.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5.

[7]孙海.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中的四个基本问题[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62-65.

[8]Florida, R. 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J].Futures, 1995, 27(5): 528.

[9]周谷平,徐立清.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5-8.

[10]布鲁贝克,J.S. 高等教育哲学[M]. 郑继伟,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UNESCO. World De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ieth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EB/OL]. (sine die)[2007-11-30]. .

[15]刘易斯,H.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 侯定凯,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英文版序言)8.

[16]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 1997 [S]. ReEdition. UNESCOUIS, 2006.

[17]Chatterton, P. & Goddard, J. 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Need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0(4): 475-496.

[18]OECD. 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Needs[EB/OL]. (sine die) [2013-01-30]. .

[29]欧文斯,R. G. 教育组织行为学[M]. 7版. 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5.

[30]雅斯贝尔斯,K.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5.

篇5

【关键词】国家治理视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应对社会风气浮躁性、法律制度不健全性以及核心价值观落实自觉性不够等问题的核心手段。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视角出发,反观我国现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及观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所需的自觉性、法律机制、社会机制、文化机制以及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现实情况来看,对照价值观培养的预期要求还有所欠缺。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价值观培养落实方面的主客体自觉性不足,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各层面的落实方式多走表面化,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已经成为影响核心价值观应用的主要障碍,但是考虑到此问题在现阶段的彻底解决力度不强,因此,笔者建议从国家治理视域出发,尝试调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观念和渠道,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和推动作用,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对培养渠道进行优化及调整。

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障碍及原因

法律机制空缺与核心价值观急需的矛盾性。尽管目前国家治理机制以“法治”为基本取向,但是缺乏健全的制度、法律的前提下,各类社会问题仍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国家法制制度作为规范民众行为的辅助。然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发展的逐步深入,在引发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不断变化的同时,无法保障遏制个人利益观念的复苏,在价值观和价值主体意识日趋呈现多元化的当前,法律领域存在的执法不严、立法脱离实际、违法追究力度不强等问题,同样导致社会各类丑陋现象的无法遏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文明,在此种状态下很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性,比如“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与“老人碰瓷讹诈”之间的矛盾。相比较道德对人行为和心态的约束,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会明晰社会价值取向,为传统道德趋向下依靠自觉性约束的国人行为和思想,带来具象化的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急需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驾护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法律缺位而导致相关理念无法深入人心,并外化为人类行动的规范。

落实积极性不足引发制度机制合力难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公共利益、市场原则及统一的认同挂念等为基础,作为上下互动的运作过程,需要以社会主义转型阶段的意识形态变化为参考,因此并非某个人、某个部门的执行过程及成果,而是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参与。然而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落实的主体尚未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价值,作为思想观念领域的精神启迪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自发构建或传递,落实自觉性的不足、法律保障缺位、培训机制在落小和落细等方面的不到位,均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无法保持其应有的活力和高效性。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根本的、全局的、长远的机制,因此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一旦在落实中主客体均缺乏积极主动性、细致耐心性,则无法保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工程,逐一构建起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层面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教育机制、实践养成机制、道德建设机制、法律规范机制、体制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以及心理认同机制等。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机制和培养制度相对零散,如现有机制和制度只能满足其所在领域或部门的需要,尚未适应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系统要求。基于此,核心价值观培养机制和制度无法形成合力并发挥应有优势。

现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基础

凝练核心价值内外延的理论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综合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社会理念、国家精神的抽象概括,对其进行培养需要从内在信念层面出发,逐步向现实行为的规范化方向过渡,此过程以理论认知作为推动的动力支撑。理论认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需要提炼?二是如何提炼?三是结果如何?为什么需要提炼是核心价值观价值和功能的凝练方式,如何提炼是核心价值观培养思路和方法的辅助,而效果判断方面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度和信度的应对结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思想的培养基础,在理论认知的辅助下,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象、功能和架构等多个方面的关系都可以清晰界定。

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指针与灵魂,面对当前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文化、全球化运作的经济等所带来的各类价值观冲突,可作为全体成员统一价值认同、弱化各类思想差异和具体利益矛盾等的重要筹码,对整合并引领复杂纷繁的社会思想意识,避免因社会分化导致的思想混乱及对立,以及构建国家良好形象,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态势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在理论认知构建和应用时,需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现有内在逻辑、发展历史等,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多层次性、多向度、开放性等特征,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和精神旗帜指向,来重新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结合时代和国情特色的认同机制。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价值观是否被信任的问题。如此就涉及到对核心价值观认同观念的梳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并不能使用强制手段来落实,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借助理论强化实践、教化道德、激化精神、点化理论等,以最终完成价值固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主要指社会实践中价值主体借助互动、对话、交往等,不断强调和调试主体价值结构,以遵循、接受、适应社会主义价值观规范。此过程代表着国人能否在社会实践中,以共同的社会价值和目标作为行为、思想等的标准,从内化自身价值观入手,逐渐实现行为的自觉规范。当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模式界定为诱导认同、盲目认同、自觉认同和强制认同四种。其中强制认同是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强大的文化、军事、经济、政治等优势,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强行纳入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中,进而推行发达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做法。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此种强制认同模式很容易影响或者左右民众思想乃至价值取向。从民众思维和心态形成的过程来看,民众价值观的构建很容易偏向自发性和盲目性,随着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不断发展,诱导认同在盲目认同和自觉认同的辅助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的价值取向。在全球文化和全球化形成的过程中,各国、民族都在尝试弘扬本国和本民族文化,以增加本国的凝聚力,从此角度而言,国内各社会成员借助交往互动、生产生活等,逐步调整自身价值结构所形成的共同意识、共性和个性、个体选择等,势必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均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新及可持续发展无法忽视的重点问题。由此,以时展的要求为辅助,以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为基础,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机制、强化机制、灌输引导机制等,可引导和灌输模式的双向辅助下,借助隐性化、柔性化的互动交流方式,充分应用现代媒介及信息技术,可完成价值认同模式、机制、传递方式等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内在保障及时展性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合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基本内容如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作为我国公民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国民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合格公民的培训,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公民个体素质和道德水平等的提升,同样存在重要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最终落实到公民个体上,只有其主动吸收或内化,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并积极的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进行实践。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公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与价值观培养的要求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强化两者基本建设并提升道德规范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公民品德建设现有内容中需要纳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项,强化个人品德就需要重视自律慎独和德性养成的需要,在遵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新及传播。道德规范机制的健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根本保证和内在灵魂,需要预先健全评价导向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利益导向机制以及弹性调控机制。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调控融合的时效性、可行性,并以道德规范的时代变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久弥新的运作基础,则需要教育者正视和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多样化和差异性,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融合的必要性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风气和现实为基础,遵从两者运作规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保持对两者调控的张力和弹性。

国家治理视域下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与思政教育糅合,强化教育者言行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属于精神范畴,其特有的无法自觉发挥性需要必须使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是否能收到实际成效,不仅需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前理论是否科学,能否真正发挥其凝聚人心优势,是否具有强大的说服能力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需要依靠教育者来执行,因此教育者本身的语言表达清晰度、人格魅力、言行的一致性同样需要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点。正如从意识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融合对民众道德、素质、思想意识、行为等具有无法预估的规范化和指导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之前,需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糅合本身是否符合实际,能否切实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及事物本质。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培养中,均要求教育主、客体必须言行一致、行知合一,即主客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宣传,并使之成为自身实际生活的践行标准。只有按照此种方式落实,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群众基础。

逐步完善法治环境,层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对个体的道德性内在约束,也包括对个体的外在法律强制。从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法律和道德两者的结合体。其中道德重视唤醒个体自律精神,法治环境则注重规范个体行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法治环境,即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过程中以及执行的每个细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促进及保障作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国情,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中各类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提升立法民主性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可培养国人的文明、自由、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治理视角来看,目前我国依法治国的着力点和关键落实在依法行政方面,即执法文明、公正,不可出现关系执法、态度执法或者人情执法等。此项要求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严格执法过程中需要落实和培养执行者及被执行者的和谐、敬业、公正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层面在当前历史时期,主要从注重个案和总体的公正统一、结果和结果执行过程的公正统一、实质和实质体现的公证统一等范畴入手,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度,而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过程中通过构建和谐、伸张正义,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公众情绪和思维,而两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变相地培养了民众友善、敬业、公正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的生成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并非人类生来就会遵从法律条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培养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捍卫者、遵守者、崇尚者,使全民守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下的社会常态。当然仅依靠法律,并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正直、诚实等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培养全民守法的过程,却能不断培养民众和谐、诚信、平等、自由、公正等思想观念。

引入全民培养机制,拓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糅合及应用,均可以小学、中学、大学所联合构建的教育网络为主要运作平台。尤其是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阶段的青少年,其具有差异性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更需要学校结合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为未成年人制定以形象教育为主的思品教育,并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状况,构建适合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德育教材体系及课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类学校不同学习阶段中的贯穿,可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培养方法和内容的对应性构建、调整及分配。

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学习阶段贯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政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从教材选编到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专业课程及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注重青少年同辈群体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的发挥,结合校园文化的改革契机,运用内化理论、系统化理论、实践理论、传播理论等,强化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三者的有机融合,可辅助学生自觉接受、全面理解、彻底践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不同学科学习之间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构建业务精湛、师德高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水平、生理和心理波动等的掌握能力,使之肩负起自身的职业道德,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导者,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在理论角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和培养,需要重新按照宣传的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主渠道的拓展,比如在理论范畴以形象、生动、简明的语言阐述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内容,界定“三个倡导”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在政治范畴引导新闻媒体肩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捍卫责任等。打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可控性及信息滞后性、受众被动性等局势,真正实现零时间传播、零距离传播以及超时空化传播等,不断调整传播手段和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能无处不在。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有独立的内涵,又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富强”就是富足强盛。“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先进文化,“和谐”即和睦协调。总的来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目标,体现着国家发展的整体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首先,它们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理念,因而也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自由”即自己作主,它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它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公平正义,它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它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总的来说,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了对社会价值的基本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首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的应有态度和应尽责任,是应该自觉遵守和实践的道德规范。其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即热爱祖国,“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诚信”即诚实守信,“友善”即友好善良。总的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一起形成了对公民个人层次上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要求。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提出的24个字的“三个倡导”,不仅每个倡导的四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三个倡导”之间不可分割、彼此交融。它们贯穿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内在要求和公民行为标准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而从价值实现的主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系统最终都要落实到公民的理想信念与行为上,表现为对每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义务。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一是促进“三个倡导”的宣传教育主流化,把核心价值观融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与传播体系之中,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二是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先进新典型,批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引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主流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二是结合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全面掌握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主流和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盼,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三是开展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与解读,通过深入的理论宣讲,把“三个倡导”讲清楚、讲充分、讲透彻,用以引领思想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推动达成社会共识。

篇7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而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本原的、居中心地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实现目标,追求成功而提炼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和员工行为的价值导向,用以判断企业运行中是非的根本原则,是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基本原则。

二、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核心价值观属于企业深层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价值观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体现和具体化。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内部建设的客观需要。企业内部建设需要有制度的管理,规范的限制,但同时也要发挥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地告诉员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员工的行为具有能动的、无条件的、长久的自我约束力。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员工的激励因素。与物质奖励不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核心,它能够将员工们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塑造与企业成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热情去迎合团队的最大利益,进而为企业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整体氛围。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核心价值观能够改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的个性,使企业改革成为一个协调融洽、相互信任、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它会形成一种号召力,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和驱动力,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其核心价值观培育较为不成熟,总体上处于自发、零散、浅层的起步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缺乏自身特色,个性不鲜明。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探索自身特色,没有提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且个性鲜明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奉行“拿来主义”,把其他企业的价值观拿来修改,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空洞、泛化、不适用。第二,员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不强。由于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宣传、贯彻地不到位,员工会觉得核心价值观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对其认同或重视程度不够,被动地吸收,也没有按照核心价值观来严格要求自己,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第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力度不够。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或公司墙上宣传核心价值观,没有真正将它变为企业的指导原则,没有融入到日常管理中。

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应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价值观。安全和环保是体现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凌驾于二者之上。非公有制企业不应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狠抓质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树立“负责任、讲诚信”的社会良好形象。(2)应培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非公有制企业在培育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注重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企业应多用情感投资,给员工营造家的亲切感和温暖感,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人翁意识,让其充分发表个人观点,为其做好发展定位、职业规划,多用物质激励,建立与员工互利共享的价值观。在对待顾客时也应该坚持从市场角度出发,满足顾客需求,树立“顾客导向”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接近顾客。(3)应培育“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资源和才智,避除团队中不和谐、不公正的现象,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智慧才干,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机制,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4)应培育“勇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超越同领域对手的关键手段。非公有制企业应摆脱传统的家族式人事结构和管理制度,引进或创新符合自身发展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应拥有若干创新性技术,通过科技人才引进、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5)应培育“竞争意识”的核心价值观。非公有制企业应开启合作竞争与协作竞争的新路子,重组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五、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1)重新定位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需要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特色,这些都决定了它不能从书本上或别家企业照搬照抄,而要从发展实践中去提炼。(2)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地贯彻执行。管理层处于管理、影响企业全局的地位,对员工的行为和信心都有直接、深刻的影响。在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中管理层既是决策制定者,也是行为执行者,他们不仅应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更高的站位、用全局的意识来谋划,更应该从行动上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身作则地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求达到表率示范效应。

(3)增强企业全体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公有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只有企业上下都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中遵循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扩大价值观的影响力。(4)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约束机制。硬性的制度、规章、条例是企业监督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价值观的载体,非公有制企业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来形成约束机制,否则再好的价值观也只是一般性口号。从企业的管理制度、人事奖惩制度、生产经营制度再到监督控制制度,都应该渗透出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用制度约束来辅助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员工实现自律和自控。

培育非公有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只有实现文化的纵向继承和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切合实际、潜能巨大、作用凸显的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好地坚守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倾向,也是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近60年来,始终积极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屯垦戍边事业的内在动力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兵团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反映了兵团人从事屯垦戍边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兵团人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兵团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化,蕴含着兵团人对国家、社会及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是新时期兵团人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阐释。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贯彻兵团的各项制度、政策法规,不断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创新兵团社会治理管理体系,构筑兵团人丰富的精神家园,努力培育和强化兵团人的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感恩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人民至上、社会层面的以人为本和公民层面的与人为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和根本内容。兵团精神是在牢记关于“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指示、自觉服务新疆各族群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以国家利益为重和甘于奉献的奋斗中不断升华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为人民服务,既能包含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社会的性质特征,又能涵盖反映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在肩负着屯垦戍边使命的同时,始终坚持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切实维护着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兵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努力实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幸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到兵团的各项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行为准则之中,成为广大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干部职工之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兵团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改革攻坚期,干部职工群众思想认识日趋多元活跃,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融入到兵团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才能真正使我们感知感悟、自觉践行。

篇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可以从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2401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1用舆论宣传来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的安稳、社会的安定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健康社会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媒体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新载体和平台,发挥着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维系着国家的稳定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舆论对人们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为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加大典型模范、公益广告等的宣传力度。典型模范、公益广告可以为人们提供行为示范,通过对模范人物、良好行为的认同,进而产生模仿效应,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要扩展宣传途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传播效率高、受众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实际,积极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拓展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融入到生活中。同时,还应注重从家庭出发,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2用文化熏陶来提升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理论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只有人们清楚地了解了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在多元化思潮中面临的挑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才能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形成了以仁爱、自然、和谐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情怀。几千年来,在中华文明的引领下,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在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们要从当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出发,继承和弘扬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精华,让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更好地激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使社会各阶层在这样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增强社会认同感,形成社会共识。

3用实践养成来推动知行合一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每个人的实践之中,才有厚实的土壤和牢固的根基。引领精神、倡导文明,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向践行。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倡导文明交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让人们从实际的活动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内心体验的温暖,鼓励人们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作风正派、惟真惟实、言行一致,用行动体现文明,用形式传递理念,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用制度建设构筑坚实保障

要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常态化,就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通过建立健全公民行为规范、权利保障机制、道德回报制度、失信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度和社会管理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个民族要强大,必须让文化强大起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不断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感、信任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地位直接受到了冲击和弱化。部分大学生在信念、意识、伦理、品行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文化品位趋渐庸俗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这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自我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因此可以说,面对西方外来文化,他们既丢失了责任、担当、奉献的民族精髓,也丢失了个人进取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价值观荡然无存。

(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市场经济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功利主义的心态,将目光拘泥于实用性课程,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再加上当今社会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中“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冲突,导致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缺乏理性自觉,思想政治素质日益低下。从而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南,必须首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们的共同认同,在此基础上要创新实践机制,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到内化的关键环节,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并且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创新教育解读机制,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内化吸收,首先需要的是被大学生所认同,只有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才有可能被他们所吸收,从而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特点,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载体等,使他们自愿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在核心价值观讲解过程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值观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说服力的,是值得认同的科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