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并表现出以下各种特点。
1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特点
1.1 金融交易方式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使金融交易打破传统柜台交易渠道的局限,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为金融服务和交易的进行提供了虚拟的平台,实现了将传统的柜台向客户的进一步延伸。
1.2 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金融交易网络化,金融营业厅的个人客户流量大大降低,很多金融企业将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网站建设和系统集成及软件服务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大大减少;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研发投入及人力成本等有所上升。
1.3 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改变
以往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是各类金融机构,即使如电子银行、网上证券营业厅等业务的提供方仍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了支付服务,这些机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这类机构逐步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
2 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
2.1 信息技术特点造成的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另外金融业务开展是基于某种技术方案使用的,传统的窗口营业型金融,如果技术使用选择失误最多导致业务流程变慢,但倘若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失误,则可能会使金融企业失去全部的市场,甚至生存基础也会受到威胁。
2.2 金融业务风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除了受到黑客攻击之外,网络金融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也会对业务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会使企业的信誉蒙上阴影;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市场是虚拟的,客户无法确实判定所选择的企业的实际能力,而从平均服务质量角度进行选择,会使业务能力差的企业钻了空子而业务能力强的企业实力得不到发挥。
2.3 法律风险
现实的金融交易有严密的法律作保障,但这些法律对于网络金融服务来说,只能作为基础法律条款。无论是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还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客户,都很可能由于一时疏忽违反相关的法律;另外,我国网络金融法律制定的并不健全,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客户,在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都承担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3 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3.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金融企业要规避由于信息技术失误造成风险,就需要对金融技术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将企业的现状和技术特征考虑进去,并且针对技术的特点提出应急预案;同时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3.2 进行金融业务数据认证工作
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但是金融企业可以使用业务数据认证的方法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得以展示并维护网络金融的安全。例如,选择知名品牌的SSL证书提供的电子签章帮助客户确认电子商务网站的身份,这使得经常发生的“用户名+密码”被盗用将可以避免,因为身份认证增加了第二因素的认证;另外,采用OTP技术的双因素认证产品,无需和计算机连接,只需按动一下按钮即可得到6位的数字作为第二因素进行登录,其易用性也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3.3 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
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的需求有所提高,金融企业应建立起专门针对网络金融的服务队伍,金融服务人员都要努力学习互联网金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客户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咨询给出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建议,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金融交易方式有所改变、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和组织结构都有变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包括信息技术、业务和法律三方面,在风险管理中,应注意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金融业务进行数据认证并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任伟,唐丽丽.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12).
[2]王博.浅谈基于风险价值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3(01).
[3]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9).
篇2
摘 要: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并购,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决策需要对风险进行准确分析. 风险的类型包括: 市场风险、环境风险、政策风险、系统风险、机制风险、资产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人才风险. 本文对各种投资决策的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对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
风险与回报是投资决策中永恒的两个主题.一个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对预期的正确估计,以及对风险的有效补偿.
1.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般来说,创业投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1)技术风险。新技术能否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其功能难以确定。事实上,因技术创新的失败而使公司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新技术的开发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不能确定新技术能否在现有的技术知识条件下完善起来。
(2)资金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特别是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对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变化快,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少,一旦出现某一关键阶段不能及时获得资金,就有可能失去时机,而被潜在的竞争对手超过。此外,还有信息风险(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判断失误)、外部条件(社会环境、政治条件、自然灾害等)变化产生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等。
(3)市场风险。高新技术产品推出市场后,消费者很难立刻就接受该产品,从而对市场接受能力难以做出准确的估计。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出时间与消费者有效需求的接受时间存在时差,如时差过长将导致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资金难以收回,实际回报率过低。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新产品供过于求,预期利润难以达到。
(4)管理风险。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导者是技术上的专家,常常只注重产品项目的创新,而忽视管理创新、工艺创新,造成企业创新战略活动的单一,也加大了创新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投资大、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成长速度超乎寻常,往往产生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相对滞后的矛盾,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2.项目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
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投资项目所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的大型化、复杂化、技术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使得项目融资的风险与日俱增。正因为如此,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设计防范和化解措施等工作通常由投资银行专家来完成。项目融资的风险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1)系统性风险。与市场客观环境有关,超出了项目自身范围的风险,称为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由于战争、国际形式变化、政权更迭、政策变化而导致项目资产和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法律风险。东道国法律的变动给该项目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因价格、需求、竞争变化直接影响到项目产品的成本和收入。违约风险。项目参与各方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给该项目带来的损失。财务风险。项目所需的资金不能顺利筹集和偿还,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益而产生的风险。外汇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汇率波动是否会造成东道国货币贬值等给项目带来的损失。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造成项目价值减低或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完工风险:该项目无法按期完工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的标准。经营维护风险。由于经营管理者的疏忽,发生了诸如原材料供应中断、产品质量低劣、管理混乱等重大问题,使项目无法按计划运营的风险。环保风险。该项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工作环境造成破坏,而触犯环保法规带来停工或项目支出增加的风险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在国际上这己经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外在70年代初就开始要求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并付诸行动。只有对项目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避开不利条件,少受损失,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投资银行管理项目融资风险,主要就是将各种风险分散到最适宜于承担这种风险人的身上。比如,政治风险可由政府来承担,商业风险则由境外投资者来承担。具体来讲,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措施有: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项目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应以法律、法规形式,对某些风险较大的或投资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强制保险; 要增加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使工程项目各方更加了解参加风险管理的作用,提高他们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认识。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确保承保质量。由于项目工程日趋技术复杂化、投资巨额化、合作国际化和规模大型化,其隐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风险评估是最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办法。投资银行可通过风险评估来分析项目的风险构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导致损失的程度,得出一个综合评价,并以此合理安排分散风险的方案,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提供风险技术服务,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投资银行和项目工程业主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企业在自身的风险管理上采取的最积极的财务型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措施。项目业主最终不希望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这与保险公司的期望目标是相一致的。因此,预防事故发生比弥补损失更为重要。为此,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防灾防损职能作用,为承保的项目工程提供优质的、全面的、科学的风险技术服务。
3.企业并购业务的风险管理
企业并购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企业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且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投资银行在信息、分析能力、融资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的并购活动中,投资银行己成为不可缺少的角色。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并购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业务。投资银行有义务帮助客户分析并购风险。并购活动中风险包括:融资风险.并购一般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并购方如用本公司的资金去收购,虽然风险较借债收购小,但会造成公司的超负荷运转,而一旦隐性风险出现,将会给公司造成灭顶之灾。并购方如借债收购,所冒的财务风险更大。企业借入大量资金进行收购,就有掉入债务陷阱的危险。因为各种呆帐堆积,银行大举紧缩信贷,被购方的不良债务过多,甚至并购后偿还不了本息而破产倒闭。信息风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过程中,投资银行及并购方由于对目标公司了解不够,无法获得完全而有效的信息,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细致周密的并购方案,直到并购重组后,才发现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导致收购的失败。这就是经济学所讲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恶果。尤其是在敌意收购中,信息风险会更大。因不知被购公司状况而贸然行动导致收购失败的案例也不少见。经营风险。无论是横向兼并还是纵向兼并,无论是吸收合并还是新设合并,都有一个市场份额问题。企业的并购重组应注意优势互补,注意市场需求。经营风险还体现在并购后成立的新公司规模过于庞大而产生的规模不经济的的问题。因为生产效率与规模大小不一定总是成正比的。收购风险。并购方在进行敌意收购时,会遭到目标公司董事会和股东的抵抗,有可能制订一系列的反收购策略,如毒丸防御等,致使收购成本和难度增加,由此可能导致收购活动的失败。法律风险。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世界各国制订了一些法规,如反垄断法,对并购活动有严格的要求,这极大地限制了公司并购的自由,有可能使并购方的行动成果付诸东流。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法规的规定增加了收购成本从而增加了收购难度。
如当并购方持有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后,必须举牌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这项规定造成了收购成本之高大大降低了收购成功的可能。技术风险。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安排详尽的工作计划,掌握恰当时机。一旦计划不周,战术不当,也会导致收购失败。由于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充分,在我国公司间开展并购重组风险是很大的。最大的风险是体制性风险和市场缺陷风险。所谓体制性风险就是指由于政府部门强行对企业并购大包大揽,产权关系不清,背离市场原则,使得并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带来的风险.所谓市场缺陷风险就是因为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单靠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完全通过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十分困难,风险很大,从而导致很多企业非市场操作。为了降低企业并购时的风险,投资银行应承担起重任。投资银行家利用自身的金融专长和对投资领域的熟悉,运用金融工具的组合,提供融资设计与并购方案,充当并购战略和战术顾问。有时投资银行家还直接参与对企业的并购和买卖。作为企业并购顾问的投资银行是企业并购的催化剂。投资银行家是企业并购的推动者。不难看出,企业家与投资银行家的携手,将是成功的并购与企业资本快速集中的有力保证。在企业并购的操作中,投资银行作为并购方顾问,一般可提供如下服务,来增强并购的成功性,降低并购风险:选择调研行业,紧盯市场,发现并购目标; 为并购方提供并购过程中有关方面的最新动态;从并购方战略考虑,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价,提供可以接受的价格建议; 设计并购方案、并购策略和谈判技巧:或参与并购谈判; 为交易设计适当的融资结构,包括要约、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协助并购方制作各种并购文件。
参考文献
[1] 刘升福,基于期权的战略风险理论研究,管理科学,2004
[2] 李程玉,模糊数学基本理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风险防控
近年来,国家税收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为了使企业的负担有所减弱,增强经济实力,国家不遗余力实行减税、降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发现与避免日常经营中现有的税收风险,同时依照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经营现状,对企业的税收风险制度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
1高新企业和税务风险概述
1.1高新企业的概念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泛指为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通过持续调研、研发同时构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是主要业务,进行日常经营,在中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注册满一年的居民企业。
1.2税务风险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风险着重在企业日常经营里面临的无法确定的原因,企业税收中存在的不明确性是税务风险所重视的,特别是由于税收耗费造成的无法确认性。税收风险与常见的商业风险有所不同,收入是随着商业风险的变大而增加,但是企业损失会随着税收风险的变大而增加。所以,企业的税收风险在于日常经营中税务活动和相关政策存在着差异,并且该活动不符合规定,以致而丧失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
2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
2.1企业缺乏税务人才储备
现存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税务的工作主要交由财务管理,企业很少有成立税务部,同时企业也不具备专业性强的主要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也有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设置了财税部门,但是缺少对于从事税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关税务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财务部的资金财税员工进行管理。税务部有关税务的工作仅为计算和缴纳企业税金、填写纳税申报表,还有和税务机关进行咨询与交流等,工作只是为税务基础业务。以全面管理控制角度来看企业,员工不能够准确了解有关税务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及时更新相关的税务知识,导致企业对税务案件的处理方面不够专业,这致使了风险点的出现,使得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时无法有效规避,也不可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风险产生的损失。
2.2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大多数内部管理者都有较强的避险意识。但是,从组织机构的成立和风险的识别和计算可以看到,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规划造成的税务风险,企业仍然把利益放在首位,仍然是基于实现战略的利益目标。企业的税务风险依然只存在于表面,从而对潜在的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有所疏忽,由此看出,企业仍对有税收风险防控和管理存在局部性,不够全面,对于其可能会造成的危害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很久没有对员工进行专业的税务培训,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较差。有所涉及的其他部门一些员工也不具备专业的税务知识,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非常薄弱。高技术企业对税收风险控制普遍存在认知比较薄弱的问题,企业需要强化对税务知识的培训,让员工能够意识到税务风险的重要性。
2.3企业缺乏对研发要素的涉税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是研发要素,同时作为规避税务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财务风险规避不能够点明关键以及不够专业化的税务风险规避工作,这会导致企业在业务处理工作中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企业还未建立一套从研发项目的管制到其产生的费用的核算与整理的全面、合理的计划,导致企业缺少对研发项目管制足够的税收防控,不能够精准地核算和整理研发的有关费用,研发费用受到其核算流程复杂、审批时限过长等限制,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税务风险。
2.4企业未创建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研究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对其税务工作拟定了相关计划,可是企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税务风险。企业产生风险是因为自身并没有创建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可能会导致自身的税务工作存在于风险的旋涡里。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既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专业性强的员工所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致使企业无法对自身与税务有关的数据实行专业性量化的工作,企业也不能及时地规避相关风险。
2.5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强
税务风险的内控体系受到外部条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企业应该设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大多数企业创建了审计部,可是由于该部门员工的职责不明确,还未具有专业的税务水平,企业也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地规避税务行为带来的风险。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其在税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未能有效评估其将会面临的税务风险,不能监控税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点,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内部监管力度,导致企业未能在合理范围内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审计部门在工作时常常会大意、敷衍工作上,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生重大税务问题时方才生效。
3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3.1加强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专业的税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的重点取决于涉税员工的专业能力的高低,需要持续对涉税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不仅是企业的违规,还有办税员工无法完全明白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从而造成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企业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需要紧跟国家有关税务方面的政策更新,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税务培训,使得税务工作更合规和准确。以达到不会因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企业有所损失,同时及时规避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通过在进行税务培训的过程中拟定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全体职员税务风险意识
对企业税务风险意识的提高是在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不但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内控意识,也要使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有所提升。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意识氛围。企业风险意识的淡薄会导致经常出现不确定因素,提高管理层与所有员工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迫在眉睫。设立问责制是企业内部所需要的,问责制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全部员工,当然也包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也应该具备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企业实施奖惩制度需要依照考评结果。根据制定的奖罚制度用来调动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于税务风险的主动性,以达到强化企业全体员工增强风险意识的目的。
3.3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是其开展研发活动,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有被认定的资格与其是否可以享受到优惠的税务政策,这两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会对其自身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所以,要想对内部控制税务风险进行及时规避工作,就要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企业需要通过对前期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健全项目后期的监管工作来达到优化研发项目管理的目的,以此来管理研发项目。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加强研发前期预算的工作,还要合理完善研发费用核算的体系,以实现研发费用科学核算和归集工作的准确性。
3.4建设税务风险评估数字化
依据高新技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应用程度,使用的数字化推进方式可采用“探索式”“协调式”“集中式”“嵌入式”这四种。其关键点在于企业是否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数字化的管控组织。在数字化的转型初期,高新技术企业尚未确立好整体的相关推进方案,但是局部试点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时需要采取探索式的推进;之后,随着企业对数字化的应用拓宽和加深,跨部门的协调需求在加剧,向着协调式、集中管理式进行过渡。最终实现的是嵌入式管理模式,整个企业需要在顶层规划下的数字化进行转型。资源层面则是通过内外的IT力量的整合运作方式上,从项目制模式向产品制模式转移;从人员上,初期重点旨在强化IT团队中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业务架构类等的队伍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复杂的企业,在其转型的初期,需要建立适合的转型推进机制,这将是比解决自身技术上的难点更重要的事情。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前,首先,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其次,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评估方法最适合的方案;最后,总结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与风险出现的概率,可用S、A、B、C、D等级对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类评级自身税务风险,对于企业准确地把控众多税务风险中的严重风险,企业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产生的成本,这都是有利的。
3.5企业内部严格监督税务风险
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主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企业需要做到严格监督其内部产生的税务风险,审计部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监督。在自我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审计部门,审计部必须定期评估和审核内部的税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审计部在提出有关建议后,企业应确定好内部监管的税务风险的重点,着重于管理对企业影响大和发生概率高的风险点,责令有关部门整改。整改后,审计部门需要对修改后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
4结论
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帮助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学调研和创新工作。企业需要全面学习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带来的优惠,落实国家政策指导,提前做好税收筹划,使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规避风险,实现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秀玲.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研究[J].纳税,2019,13(23):42.
[2]罗海霞.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类别分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商界论道,2020(4):181-183.
篇4
【关键词】投资;微观;风险;管理
一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一部分风险投资企业快速成长,短期暴富;而一部分企业则损失惨重,被迫破产。企业破产的严峻现实,使得一些原本想介入风险投资的企业驻足观望,是造成风险资金规模总体上难以迅速扩大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关系到高科技产业的兴衰,决定着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进程。
风险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最重要的基本功。风险投资又不同于一般投资,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高风险。这种高风险,不仅表现在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且表现在这种风险的力度很强,造成的损失很大,但是,风险投资风险却具有可测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人们完全有可能预料到其发生的机率及可能招致损失的程度。风险投资又具有两重性,风险可能造成损失,但也可能带来利益。风险投资企业只有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真正敢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风险,精于预测风险,才能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缺乏这一基本功,盲目投资或坐失良机等现象就可能相继发生,就必然受风险冲击却束手无策,被风险压倒而血本难归。
要搞好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有必要对风险的类型加以细分。风险投资风险的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主要根据资本在运作阶段的分布来划分。
技术风险: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关键在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如有了好的技术项目,风险投资即成功了一半。然而,技术的预期与使用的实效,往往存在偏差,这其中隐藏着很大风险,一项技术在运用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科研立项,技术研究,产品实验等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技术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投资的失败。另外,技术前景、技术效果、技术寿命、技术配套等皆有许多不确性因素。就以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来说,由于当今高新技术成果的日新月异,使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如某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今天看来处于领先地位,但不久就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在此过程中,替代的技术、替代的时间都难以预测。当新的技术成果提前出现时,已采用的技术成果则会被提前淘汰,而投资于这项技术的风险资本也就会严重受损。
市场风险:市场前景是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市场风险是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包含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且处于瞬息万变中,因此往往出现难以预测的风险。按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推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时会有犹豫观念,了解熟悉的过程,采用新产品一般要付出比较高的转换成本。在新技术产品刚推出时,市场对其认可程度,接受能力,接受时间,接受规模,扩散速度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而,市场风险必然同风险投资相伴随,风险企业,因市场风险而受到重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
知识产权风险,因法制、市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及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不完善性,风险投资常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侵权风险和泄密风险。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及以高新技术成功改造过的传统产品中,各式各样的盗版、技术泄密及商业泄密现象屡见不鲜,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手段之劣,常让人防不胜防,给知识产权拥有者和专有技术者造成了极大损失。因而,知识产权风险,是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务必特别重视的风险。
融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一旦选准了开发项目及目标企业,便要通过融资来进行投资。融资风险主要包括:风险投资者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后,往往还需要后续资金的支持,如不能融入后续资金,有可能失去宝贵的商机,甚至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打败;风险投资企业因融资利率过高、投资失误而无力归还本息;用户长期拖欠贷款;进而出现呆账死账;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扩大投资,皆有可能遭受风险。
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风险包括两种类型;自身的管理风险和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如缺乏持续创新意识,而又盲目追求短期收益,又盲目追求速度的增长及规模膨胀,忽视建立和健全严密的管理系统,均会导致巨大的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仅仅重视项目的技术创新,忽视工艺创新及管理创新;在投资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市场需求规模、库存数量和实际生产水平的关系判断上出现失误;如果同被投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产生重大分歧,却又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均可能发生管理风险,从而给目标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样也使自己遭受严重后果。
退出风险: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最后就要落实在能否安全退出。风险资本退出有几种方式,每种退出方式各有特点,就各有其风险。由于上市需披露大量信息,提高公司透明度,这也就存在公司的某些商业机密将被竞争者掌握及利用的可能;股价下跌和上市耗费大量费用皆可能引发和加剧公司的变现危机。采用出售股份方式退出,又有可能使风险投资公司失去对风险公司管理的独立性,进而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如选择清算方式退出的话,更是无可奈何的痛苦之举。因此,在退出时机、退出数量的决策如出现失误,都会引发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风险投资业在投资过程中还会遇见政策风险,信用保证结构的支撑风险、人事管理风险及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不可控制的风险等等。所以,风险投资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如有疏忽,皆有可能铸成大错。我们要在划分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各类风险的特点。预测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加以分类管理,各负其责,弄清各类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管理,搞好防范协调,有效化解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二风险管理有自身的损失程序。风险管理者须遵循这种程序员,对项目开发遇到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项目开发的有利后果,来避免并妥善处理其不利后果,以较少成果来控制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
风险调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投资企业不管开发何种项目,均需首先开展风险调查,它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市场风险、竞争背景、开发环境、行业背景、风险企业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其他企业在同类项目开发中的风险调查,同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风险调查应该全面和系统,所得出的数据务求标准、可靠,所得出的结论须明确。风险调查不仅要在项目开发之前进行,更应该在风险投资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坚持跟踪调查,才能自觉掌握风险的变化,进而发现新的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忽视跟踪调查,往往会在新的风险面前措手不及,产生不良后果。
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还须科学进行风险预测。风险预测需弄清项目与市场、项目和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风险可能形成的现实因素及潜在因素,各种风险性质和特点,风险发生作用的条件及概率,风险可能发生的变化,风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不同风险对项目开发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等等。风险预测不仅要进行技术面分析,并且要进行基本面分析;不仅要作出定性分析,并且要注意定量分析。在风险预测中,多数预测是以有关历史数据及资料为依据的,但也有些预测没有历史数据和资料供参考,如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由于新技术发展迅速,以前项目的数据和资料很快会过的,会失去参考价值。这种预测,必须依靠多学科专家群的丰富经验及判断能力才能进行。
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的各种对策。风险处理对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风险控制对策,就是在损失发生前避免损失、控制损失的措施及办法。避免风险是在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及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计划及活动,其优点主要是将损失出现的概率降低至零,其缺陷是可能失去这项投资可能带来的高效益。风险控制就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尽可能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这是风险管理中主动处理风险的重要对策。二为风险财务处理对策,主要是在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处理及经济补偿对策。包括自留风险、保留和非保险转嫁等。
风险对策一旦决定,就要坚决付诸实施,务求实效。风险处理对策是一个系统,各项对策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在一般情况下也会出现非一致性。从而,风险管理层要积极协调,既要区别轻重缓急,又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全局,控制住一般性风险。各执行部门要各负其责,要顾全大局,通力配合,才可能收到最大的综合效果。
风险处理对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风险对策评估。对策评估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检查风险管理对策的执行后果,研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在风险评估中,风险管理层须认真总结哪些对策是有力的,哪些对策是乏力的,哪些是失误的,哪些风险未预测出来的,哪些风险的严重程度还未充分估计到的,对策的配套性及对策执行的协调性存在何种差距等等。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层要及时认清有可能出现的新风险。进一步明确各种风险的严重程度,据情况的变化对对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进一步提高对策执行的效果。
三风险投资风险既有它的可测性,也有它的可防范性。风险防范是事前的、主动的、积极的风险管理。
1.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选准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风险投资决策中,须以决策的民主化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群体决策来取代个人独断专行。在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中,由于企业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及个人威望,从而很容易将项目决策变成个人决策,因而孕含着较大的选项风险。项目选择较为复杂,需要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预测、财务分析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群,进行系统和周密的研究及论证。风险投资企业对开发项目,一定要反复进行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比较、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的比较、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的比较、自身优势及劣势同本行业其他有关企业优势及劣势的比较、目标企业和其同类企业竞争实力的比较、不同开发项目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比较、投入和回投的比较。只要一丝不苟、全面系统地进行这些比较研究、证实该项目确有开发价值,才能搞好风险识别,作出较好的投资决策。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必须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有关产品技术、市场供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尽量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等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2.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以分散及控制风险。不论风险投资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要降低项目开发风险,都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资金,假设企业独资投入,不仅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影响开发,并且一旦面临风险则可能独木难支,进而陷入惨败局面。根据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风险投资可以综合运用政府投资或者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独家或联合投资、大中型企业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风险投资公司亦可采用官办为主、官办民投、民办官助、民办民投及企业联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等形式来组建。
3.夯实企业自身抗风险的实力基础。风险投资企业就在项目开放过程中,能完全避免风险,做到事事成功,处处得手,是不可能的。因为风险的多样性、多变性,项目开发不甚成功甚至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既使就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成功率也只有30%左右。因此风险投资企业要抵制风险的根本方法,不仅在于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对主导产业,尤其是针对盈利相对稳定的主导产品,就是某个项目失败,也不至于伤元气,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成功项目的盈利来弥补损失。
4.善于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各种技术保密。风险投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无形资产转化成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因此,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对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风险投资企业最好将资金倾向于申请了技术专利的项目,以防止非知识产权拥有者的侵权风险,如一旦发生了侵权行为,则应该坚决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同时,风险投资企业还应实施严格的技术保密措施。大量案例表明,专利技术或者专有技术的泄密,往往同企业内部的人员有关系,和有些同类人才的跳槽有关。因此,企业在强化技术保密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人事管理,防范由人事风险而带来的技术泄密风险。
篇5
关键词:农户技术需求;弹性需求;信息制约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50―05
农户技术需求行为主要表现为农户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自身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国农户是农村合作经济中最基本的阶层,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投资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目前,我国农户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户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约占4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30%,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从我们入户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积极依靠科技成果的占33.3%,有一定关系但不重视的占31.5%,基本上靠传统方式的占35.2%。这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低,农民的科技需求行为动力明显不足。本文拟从农户科技行为理论出发,结合现实情况,应用经济理论对影响中国农户科技水平的制约因素作以下剖析。
一、农户科技需求动机理论分析
农户的科技行为是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优化的农户科技行为,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是满足需要。同样,农户技术行为的发生过程是农民从科技需要发展到科技动机,再从科技动机转化为技术行为。整个过程可表示为:
进一步讲,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三方面: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和既定的行为目标。其中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是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行为动机是技术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它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既定的目标是农民采用新技术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般预期技术行为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行为发生的实际效果(报酬);二是技术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用概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技术行为的预期效果=技术行为成功后的绩效(报酬)×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可能性)
面对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农户是否采用取决于学习采用技术的成本与采用技术的预期效益(报酬)的比较。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学习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等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市场服务体系相关,包括学习采用技术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预期收益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直接相关。农户采用新技术承担的风险较大,既有成功的机会,又有失败的可能。农户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是由农户个人素质、行为环境条件、行为性质等决定的。当农户估计某种高新技术的预期效果将给其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时,将产生吸纳此种高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并付之行动。
二、农户科技需求行为的经济机理分析
(一)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的制约
1 农产品非弹性需求的特点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实质上,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见图2)。
由图2知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需求曲线D和均衡价格线间的面积apl,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S1与均衡价格线之间的面积aopsub>1。这两块面积的变化决定着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户)带来的损益。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D保持不变),供给的增加表现为s曲线向内旋转。对于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由fap1增加到fbp1,生产者剩余由aop,增加到bop2;对于非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则由fap1增加到fbp2,而生产者剩余则由aop1变为bop2。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应该更符合“非弹性需求”的情况,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是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农业新技术采用带来的新增收益,绝大部分让消费者占去了,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利益激励不足。
2 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性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农户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素质越低,要掌握和采用一项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且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规模不经济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从交易成本看,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交易成本一般包括三类:(1)信息成本,这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引起的。农民若想在市场上购进自己所需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技术,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去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同类技术的价格、数量、质量及交易对象,这是农民交易前的准备费用。(2)评估成本,它产生于市场信息的不真实显示和信息搜集的不完整性。当农民获取一定的有关市场信息后,必然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可信度评价,以剔除虚假信息,防止上当受骗。(3)交易成本。它是指交易双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各自的满意程度为目标进行讨价还价所发生的费用。这主要是由交易地位、技巧和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特别是我国农民的素质较差,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市场不熟悉,再加上我国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辨识评估能力有限,辨别结果具有较高的风险概率,使农民处于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因此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也是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技术外部性强的制约
经济学中根据权属关系与应用效应将一般的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及“半公共物品”。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产品,实质上也可以分为“私人技术”、 “公共技术”及“半公共技术”。
1 私人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
独立性三大特征。农用“私人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提供,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实施技术市场交易规则,确保农业技术市场有序运行。从理论上讲,私人技术的这些特性足以保证其被采用的积极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技术产权界定的模糊和产权保护方式的落后,许多私人技术的收益难以全部内化,采用者的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减少为零。而且单个用户很难做到对某项技术的买断,致使私人技术被采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 半公共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的经济影响属于一种外部正效应现象。而技术本身的这种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技术采用的非效率性,即对技术需求的不足。
由图3知,MSB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PB为边际个人收益曲线,MEB为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sB与MPB的差额,即MEB=MSB-MPB)。横轴衡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技术采用的边际成本曲线显示随着技术采用量的增加而需要增加的成本。根据MC=MPB,农户的技术采用量将选择Q1,但是,就如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EB所示,技术的采用会产生外部效应,而有效的Q*处于MSB与MC曲线的相交处,这时MSB=MC。由于农户没有得到他对技术采用的所有收益,就出现了对该类技术的需求不足,即Q1
3 公共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其他两类技术相比,公共技术被采用的动力应该最足,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技术的特性认识不清,缺乏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分类,导致无论是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还是民营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都集中于赢利性强的私人技术的供给,造成私人技术过度竞争,而农用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供给不足,甚至无人问津。
(三)主客观风险的制约
1 主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对技术采用量的影响。不同农户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态度是不同的。按对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躲避型,其技术行为见图4。
其中:
VP1=好年景的边际收益
VP2==坏年景的边际收益
E(VP)=长期预计P1×VP1+P2×VP2(P1和P2分别为好年景和坏年景的概率)
MC=采用技术的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技术采用量是最佳的技术采用量,此时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由于农民对待风险态度的不同,决策所依据的边际收益线就不同。如图4所示,风险偏好型农户总是以好年景的收益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1;风险躲避型农户总是以坏年景的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2;风险中立型农户根据长期的边际收益线进行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e。风险偏好型农户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好年景会获得超额的收益abf,但遇到坏年景,就会损失bif而风险躲避型农户好坏年景都会获得稳定的收益cdf,但在好年景却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2 客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农业技术采用的风险。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常常会遭受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农业技术的风险性制约农户的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
(1)追加生产要素的风险。按照技物结合的原理,农业生产中追加的科技投入往往是同资金、劳动力、物质等项投入紧密相关,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若缺乏必要的知识,农民就不可能出现对其需求的强烈冲动。
(2)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面临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吸纳新技术面临巨大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农民以新技术使用的预期收益为标准进行抉择,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项目。但在市场机制下,新技术的使用效益是不确定的,它不仅受到新技术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特点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制约。
(3)使用技术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户所采用的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不同地域间无论是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还是技术水平、技术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合成谬误”②现象,造成某些农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后果。前几年发生的山楂、大葱、大蒜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而加大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四)农业技术信息的制约
信息制约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地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见图5)。
在图5中,MC1为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农民认为的边际成本线;MC为实际边际成本线;M。为实际边际收益线。在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由QA点降为QB点。因此,增加、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在技术市场中表现为科技含量低的技术排挤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于是就会发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如图6所示。
由于买方把市场中的技术看作“柠檬”,根据柠檬理论,其对技术含量的预期将会降低,从而使DH下降为DM(A图),DL上移为DM(B图)。结果高质量技术的交易量由Q1(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减少至Q2,而低质量技术的交易量则由Q3(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增加至Q4。低质量技术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DH的进一步下降和DL的进一步上升,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技术全部售完为止。在这一点上,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技术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技术完全被排斥出市场。特别是农民“贪贱”心理较浓
厚,加之农村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目前,假冒伪劣技术(农资)之所以充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采纳科技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收益预期,而农产品附加值低、非弹性需求等特点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高成本性和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降低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弱质性加大了采用农业科技的风险性,信息的有限性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科技的预期边际收益,进而阻碍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动力。同时也证明了提高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预期收益,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政策建议
1 采取多种措施培植农户吸纳农业科技的动力
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主导作用,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诱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提高有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增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剩余。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差别,提高其需求弹性,做到优质优价。
(2)明确界定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农业技术持有者、采用者的合法权益。对农户而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产权越明晰,越有利于保证最早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根据农业踏板原理,越早采用农业技术者,越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因此,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将会越来越有效地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加强政府资助和补贴力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优化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供求量。如前所述,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难以使其供求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通过政府资助与补贴的形式,可以使边际个人收益或MPB外移(对农户的补贴)或边际成本线MC下移(对技术供给者的补贴或技术采用的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采用量。
2 采取多种措施彻底减轻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
就农户吸纳农业科技而言,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一种负动力,削弱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农业科技应用的风险,将会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产生。其措施主要有:
(1)转移风险。对农业科技风险进行适度转移,就是把技术风险本身或者承担这种风险的经营主体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和途径把风险转嫁出去,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建立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储备基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时,应从经济上给农民一些补偿。另外,允许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按规定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搞好农业科技应用保险。要通过政府保险和农村合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或生产保险,把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转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经营风险,以保证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稳定性。
(2)建立和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完善技术经济合同是转移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从两个方面人手: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由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对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可以引导经营部门与农民订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合同。
篇6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特性如下: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种类多,力度较大。主要有四类:首先,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可由原来的25%减按15%;其次,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研发费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最后,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各级政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对所获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中小型企业科创资金、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等。
一、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过程存在的涉税风险
涉税风险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企业自身多缴税、早缴税的风险;其次,税务机关等执法部门对企业少缴税、晚缴税处罚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是产生涉税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相关优惠政策和明细管理办法的把握不当,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涉税风险。
(一)收入、成本、费用的处理不规范,存在涉税风险
会计核算不规范,未单独设立“研发支出”账户。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单独核算,并通过“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应予费用化或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如果企业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或下设“研发支出”二级科目核算,就不能准确划分资本化与费用化支出的金额,按《扣除管理办法》规定第十条规定,如不设立专账管理费用,费用归集不准确,将无法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所得税优惠,存在一定涉税风险。
高薪技术产品(服务)销售收入未单独核算。高新技术企业要求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单独核算,如果与其他非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不能分开,将影响高新资格认定及复审,存在涉税风险。
研发费用未按项目准确归集。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多个研发项目的情况下,如果把其他项目的费用分配给创新性项目,这样就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项目研发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加计扣除的基数,产生了涉税风险。
研发支出资本化不及时。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支出中符合资本化的部分,按规定应及时进行资本化核算,转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如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将增加营业成本,少计利润,存在少缴税款的风险。
(二)在复核和复审过程中,过分追求认定指标影响会计确认,存在涉税风险
对研发人员的确认不清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一: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如果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者雇用外地科技专业人员等搞研发项目,而忽视对其管理,造成学历证明、用工保险、工资薪金等证明材料不完善,科研人员确认不清晰,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带来不利影响,存在一定涉税风险;研发费用占管理费用比重不合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二:企业持续进行研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一定要求,根据销售收入额度确定所占比例,销售收入越高比例越低。部分企业为了满足认定条件,而将非高新技术产品发生的成本费用尽可能挂靠研发费用,以扩大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影响期间费用的归集,存在涉税风险;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确认不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三:认定年份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及其技术性收入的总和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部分企业为了争取客户信任赢得市场,夸大营业规模,虚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涉税风险。
(三)忽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存在涉税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企业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前,必须进行所得税优惠备案,填写研发费用支出明细等资料。如果企业认定后忽视备案工作,则存在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风险。
(四)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不通过,存在涉税风险
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后,每隔三年要接受复审,按复审要求提供资料。如果提供的资料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条件,则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将被取消,存在补缴税款的风险。
二、涉税风险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涉税风险已经普遍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企业对涉税事项的不当处理会导致法律责罚和利益损失,并因此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涉税风险对公司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重损害企业信誉。企业的税收信誉与商业信誉紧密联系,公司税务风险一旦发生,会给公司信誉带来严重损害,这样会对企业在产品交易、银行贷款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对公司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次,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少纳税而遭到税务机关处罚的成本,以及没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而产生的利益流出成本;然后,导致企业管理层的变动和人员受损,引发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存在偷税等违法行为,企业与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责任,后果严重,给企业造成全方位的打击;最后,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决策行为。在企业经营中税务违法的风险最大,税务风险与企业经营的其他风险密切相关,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决策、组织设立形式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对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三、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管理
由于涉税风险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一定要加强涉税风险的管理。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合规合法来管理和防范税务风险,避免涉税风险的发生。
(一)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立项管理
研发项目具有“创新性”,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立项管理,避免随意立项的现象发生。首先由高新技术企业对自己即将研发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编制项目计划书;第二由专门的技术评估部门来进行评估分析,考察其创新性是否能够对企业做出贡献;第三,保证企业的研发项目具有创新性,减少与税务部门的理解偏差,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流失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阻碍。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预算管理
项目预算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非常重要,包括项目支出总预算、具体项目的支出预算、项目开发期、各研究开发年度计划支出预算等。加强预算管理,分析项目的实际开支和预算开支之间的差距,这样有助于核查高新技术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是否达到可以按照加计扣除的方法进行抵税。
(三)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单独设立“研发支出”账户,对研发费用专账核算,准确归集费用;单独核算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销售收入与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分开账务处理,便于认定及复审时的指标计算,符合有关所得税管理规定;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中加计扣除项目。严格按照《扣除管理办法》中列举的八项内容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分清《认定管理办法》与《扣除管理办法》中关于研发费用归集项目、范围及标准的区别。
(四)加强后续管理
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负责研发活动、研发费用制度化的跟踪和落实,跟踪落实高新认定标准,保证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按认定要求操作,满足认定条件,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资格复审做好准备。
(五)加强备案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属于备案管理类。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属于事前备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属于事后备案,纳税人应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附报《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审核表》及相关备案资料,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予以备案登记。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高度重视备案管理,确保备案的及时、准确、完整。
(六)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增强企业涉税风险的可控性,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篇7
石化行业产业链长、关联专业多、企业规模大,生产增效空间有限,与国外炼化企业相比,国内石化企业迫切需要提高IT服务能力,实现管理决策与制造过程控制的有效沟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正宏认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会和传统技术设施在企业中,大型石化企业的共享和社会化比重将不断增加,对已有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冷静面对新技术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对石化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石化行业在计算模式、新系统结构以及商业模式中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吴正宏认为,如何与厂商合作,如何取得服务、取得什么样的服务更适合自身发展,即如何实现应用落地,都将是石化行业未来发展、创新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IT厂商将一些技术融入“云计算”当中,石化行业成为云计算的主要“目标”。吴正宏表示,作为应用主体,企业要有所选择,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营业务和技术提升当中,与IT厂商取长补短。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新突破。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除了为企业带来了更多选择外,还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无论‘云’的定义是什么,企业所应用的都是技术,生产出来的都是产品;石化企业应该明确如何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好的服务和最大的利益,并将风险降至最低。”
从长远来看,IT系统正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数据越来越多,信息数据中心越大,越复杂,带来的管理风险就越大,因此企业在选择新技术时,要有一定的基础管理经验,以面临更为庞大体系所带来的挑战:并要有足够的外部支持来保证私有云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吴正宏举例说,在企业有能力掌握系统整合时,与厂商合作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和提品与服务的IT厂商是“相乘”的关系:在提供服务时,最终结果等于双方能力的乘积,如果双方所作的工作都取得100分,那么结果就是10000分;如果其中任何一方的工作不足100,甚至是0分,那么合作的结果也就可能是0。
系统级优化与管控
目前,国内各大石油化工集团的IT建设正在向系统级的优化和提升发展,如中海油在建的数据备份中心,中石化的ERr'集中建设等。这些优化与升级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加强对整个集团的管控能力。信息化的建设为集团管控奠定了基础,包括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人才队伍,以及石化企业的资金、财务、生产调度的集中管理等,都有力地加强了对企业的管控。
篇8
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股权投资管理活动各环节,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是企业股权投资风险防控的关键。本文基于工作实践评析了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对于企业建立股权投资法律风险系统防范机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文章指出高新技术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现金投资者比技术投资者面临更高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同时,投资管理过程中参股股东比控股股东面临更高的股权投资法律风险。全文着力研究了现金投资者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提出防范上述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为促进通讯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股权投资的新亮点。由于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具有较高溢价空间,投资时现金投资者将比技术投资者承担更大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投资管理过程中参股股东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管控能力又明显弱于控股股东。所以,现金投资者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一个难题。
一、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法律风险类型
法律风险指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可能影响投资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是企业股权投资风险防控的关键。股权投资法律风险与投资目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企业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知识产权引发的法律风险
第一、知识产权类型界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形式。区分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及其权益保护时效对确定无形资产价值尤为重要。例如,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作为不同性质的两种权利价值显然不同;从属专利不可以独立实施,其价值远不及基本的专利;专利证书并不能证明专利时效,唯有调查专利登记情况才能确认有关专利是否在法律保护的期限。基于此,因知识产权类型、时效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合理的投资溢价极易导致投资各方的法律纠纷。
第二、知识产权所有权界定。根据《专利法》第六条的规定,科技人员为了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相关的技术权益(专有技术、专利权、专利申请权等)应当属于该单位,而不是属于科技人员。如果科技人员将该项技术权益用于投资入股却没有与原单位达成协议,将构成对原单位技术权利的侵权。
第三、技术人员人力资本权属关系。科技人员是交转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一定的技术秘密或相关知识和经验。企业聘用科技人员或科技人员作为出资人投资入股时,该人力资本权属关系若未厘清,很有可能产生违约风险。比如,科技人员是否与原单位存在未到期的劳动合同;科技人员是否向原单位做出过保密或不竞争的保证与承诺等。
(二)投资监管不力引发的法律风险
信息不对称及投资监管成本的存在,导致投资监管过程中难以预警或有效应对因企业内部人控制或控股股东暗箱操作导致的法律风险。首先,企业经营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可能对股东方瞒报、漏报、错报或迟报经营风险或风险隐患,可能采用消极不作为的管理态度延误市场时机,也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隐瞒企业危机。再者,控股股东可能会不顾小股东利益投资高风险项目,甚至会制造投资陷阱,通过转移资产手段抽逃企业利润,造成“账亏实盈”局面恶意摊薄小股东权益。
(三)合同条款订立引发的法律风险
由于投资契约的不完全性,契约中不可能对未来所有或然事件及其相关的责任权利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这些未被契约明确规定的情况出现时谁有权作决策”以及“这种权利应该配置给谁”就变得尤为重要①。当或然事件发生损害某方利益时,投资之初以笼统表述方式订立的协议条款很可能成为缔约各方法律纠纷争议的焦点。
二、影响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
(一)知识产权信息不对称
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偏低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此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R&D)本身还具有包括特征、性质和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禀赋,而高强度和高频率的研发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资金投向未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行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技术产业化信息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某项目研发能否成功并顺利投向市场很难预测。另一方面,技术方往往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如技术诀窍(know-how)、技术前景信息及技术人员能力信息等。事实上,即使是具有一定技术背景和专业投资经验的专家也很难得到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完全信息。为此付出高昂的搜寻成本,这在实务中显然是不经济不现实的。
(二)参股股东的投资监控成本
参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监控成本较高。一是被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专业性较强,要实现专业化监管需承担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二是参股股东股权比例小、董事会席位少,很难深入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运作,若通过实地监管等形式充分了解企业信息需付出较高的管理成本。此外,从股权投资目的分析,股东参股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不是为了主导企业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化,而是希望在无形资产带来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股权转让收益。所以参股股东会在监督所获得的收益和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之间进行最优权衡②,当投资监控的边际成本高于监控带来的边际收益时,参股股东将做出理性决策放弃无效率的监控行为。
(三)被投资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机会主义行为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使用各种手段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③。鉴于私人信息监控成本的存在,被投资企业在股权融资及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很可能采取某些冒险、机会主义或相机选择等行为。比如,为尽快扩充企业资本原股东可能会故意夸大项目的成功机率,隐瞒项目进展和公司运营状况。获得投资后,控股股东可能将资金转向某些短期高风险投资项目而延缓或暂停技术研发支出。
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价值评估
* 项目资助: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我省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价值评估及其产权交易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6R0024。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以高新技术发展为成长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其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产业。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及水平决定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该国的未来。
1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及其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就是由专业资产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资料,遵循特定的原则,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其在特定时点的整体价值进行综合性判断和估计的活动,它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
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和其他利益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价值咨询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为企业并购提供服务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内外部成长是互补的。由于当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自己,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成功地进入一个新市场或迅速发展,仅靠自身的积累往往是不够的。实践也表明,并购是实现企业低成本高速度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的全球并购热潮就是一个明证。但根据波士顿的研究资料表明,六成以上的并购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买方支付了不合理的溢价。因此合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是交易成功的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为并购行为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不仅对企业资产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对企业资产给予合理评定。通过价值评估,收购企业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与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目标公司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评定,对目标公司支持的获利能力,特别是在收购公司经营管理下获利能力的分析,均为收购公司进行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收购双方协商来议定企业收购价格。
1.2 为风险投资提供咨询服务,更好地引导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创业期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旦离开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处于创业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其投资价值必须得到风险投资家的认可。然而,根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我国科学技术转化率比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评估。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以评估结论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为风险投资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正确引导创业风险投资。
1.3 加强企业价值管理
目前,旨在开发企业潜在价值的价值管理正逐渐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企业价值管理强调对企业整体获利能力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及时制定和实施合适的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高企业价值。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一样,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形成机理、形成途径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定,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及其提升途径,并以此为根据设计或修正自己的理财行为,从而形成并提高利用企业当前资产在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逐步实现由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的管理模式转变。
1.4 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提供服务
一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影响中国创业板市场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否具有一大批如微软、思科那样的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决定中国创业板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投资者加深对质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理解,提高这类企业价值的市场认可度,从而把它们顺利推向市场,帮助中国创业板市场从一开始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除了可以为风险投资、证券市场上市、产权交易、企业并购及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提供指导外,还可以丰富、深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特征
2.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具有动态连续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等阶段,每一阶段的风险水平、特征差别都很大。风险资本对于企业的投资通常并非着眼于当期的回报,而是希望通过一个多阶段的投资,使得企业价值不断增加,直到产品发展成熟、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且有明显的利润回报或完成公开上市,从而最终获得高额的回报。但是由于并非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够走完五个发展阶段并给风险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因此需要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区分企业发展的阶段进行动态的价值评估。处于企业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不同时点的企业价值是不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的重点必须随企业的成长阶段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为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和财务计划等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时,其重点也会随之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时,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也不同。
2.1.1 种子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特点
由于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尚未成立或成立不久,从经营计划书的资料来评价其企业性质与营运业绩非常困难,再加上所面对的市场风险与技术风险远比其成长阶段高,因此,通常是采取全方位的评估与分析。在评估时,较偏重对创业家的经历、背景、人格特点、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产品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分析,对于经营计划书中企业竞争优势与投资利益多少也是评估的重点。对于财务计划方面,因各项数字多属预测性,仅能从各项财务指标的合理程度来判断。在种子阶段的风险企业价值评估工作较为困难,许多评估都只是基于经验判断,因此评估时必须对产品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
2.1.2 创业、成长和扩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特点
处在成长、扩张期的企业,企业发展又渐具规模,产品己被市场接受,且市场需求比较明确,风险低且获利稳定,此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新产品并扩大生产规模,开拓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评估时主要评估企业未来继续成长获利的能力,重点放在风险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机构的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市场目前的竞争态势、市场增长的潜力以及在产品技术开发上的能力与具有的优势等方面。另外有关资金的回收年限、方式、可能遭遇的风险以及未来是否具备上市的机会,也是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
2.1.3 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特点
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在市场或技术上的风险都比较低,经营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可以从过去的经营成就与财务资料中发掘,因此评估重点主要在财务状况、市场竞争优势以及利润率大小等方面,目的是为了衡量股票上市的时机与市场价值。
2.2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具有整体性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一般意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总量,还取决于资产间的工艺匹配、有机组合方式和利用效率,以及人的智力与知识水平所决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取决于管理团队等新型无形资产的价值。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绝不能用各单项资产价值加和的方法评估,否则可能会低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
2.3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受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最有创造力、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资源。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得尤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新技术企业是高层次人才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人力资源的素质,特别是其中企业家、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价值投资入股的现象越来越多,企业对有贡献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股权或期权等方式进行奖励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相比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更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和影响。因此,对人力资源的评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2.4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具有预期性
传统评估反映的是企业历史和现在的情况,传统评估方法是以企业盈利历史与现状为分析的基础来预测未来若干年企业的收益以及发展趋势,并由市场资本化率得出企业价值评估值。而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传统估价方法所需的数据,例如缺乏历史数据,缺乏盈利记录,也就是说无法根据现在的盈利计算盈利增长率,因而对这类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传统企业的估价方法已不适用,而是要通过“预期”来估价。
2.5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具有高风险性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和高收益,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其在高回报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即不确定性,这对于要求相对准确的价值评估工作来说实质上是一个大挑战,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大,对于评估过程中参数确定的难度就越大,从而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经常出现一年盈利、两年绩平,三年亏损的情况,更有的企业在一两年高速发展后就出现破产的情形,根据现时情况所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可能在一两年后变得一文不值。
2.6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具有隐形性
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关键是要解决评估无形资产价值这个难题。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大,其重要性超过了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可以说,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中,实际上主要是无形资产的作用。然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不在账面上出现,需要评估师分析和发现并评估其价值。与评估传统企业相比,评估的范围和重心有所改变。
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一般企业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企业价值的大小受众多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影响,这使其价值的评估存在许多问题。
3.1 没有盈利或盈利很少,现金流量不稳定
一般来说,传统企业由于其经营期较长,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也较稳定,所以在其可预见的寿命期内,现金流量也相对稳定;而高新技术企业(包括大部分的网络公司)创业初期所需的投资额较大,期间产品创新所需时间长,这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较低,市场也不稳定,因此现金流量在一段时期内波动性也较大。种种原因使得企业刚开始营运时都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少。若企业有很少的盈利,评估师根据企业现在的盈利计算企业的盈利增长率,并以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作为评估基础,这样评估出来的公司价值其实是不准确的,极有可能严重低估公司价值。因为高科技一旦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若企业是负盈利,那么由历史数据计算出的增长率也是没有意义的。
3.2 无形资产比重较大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企业资产的形态,在传统企业中,企业的大部分资产都是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存在的,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厂房、固定资产;而无形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形态,其重要性超越了货币资本和实物资产。要创立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你可以没有大片的土地和厂区,而只有很小的加工场地或者一间办公室;也可以没有成套的产品加工设备,而只有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只拥有少量的有形资产,账面价值微不足道,这些企业的价值主要是由一些无形资产构成,无形资产和不间断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的盈利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形资产比重大,使得传统价值评估方法难以运用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领域。
3.3 经营期短,历史财务数据有限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多为新建企业或新兴企业,所以其经营的历史很短。即使是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上市时也只要求只要两年的经营历史,所以企业的经营信息很少、缺乏充分的历史数据。这对评估来说,预测和推断将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因为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评估师通常是利用过去的数据来估计当前的输入变量,比如在估计风险系数时,一般要求评估师采用企业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估计值的,只用两年的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可靠性不大。另外,在估价中很多其它的输入数据也是要根据历史数据的平均值来推断的,如每年的经营成本、营运资本增加值以及管理费用等。即使有的评估师不采用历史数据,他在估算未来的增长率时,也总是要把算出来的期望增长率和过去的数据比较,并相应进行修正。可见对高新技术企业评估而言,缺乏历史信息也是评估的一个难点。
3.4 可比企业难以寻找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已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都很有限,真正的上市公司就更少了。而已有的企业涉及的行业领域也很广泛,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对某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与其类似的可比公司,无法进行全面比较,所获得的信息也不充分,评估具有难度。
3.5 风险缺乏有效计量手段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孕育着巨大风险,每个阶段风险的水平、特征差别比较大,而传统的现金流量现值方法在整个评价期内采取一个折现率,显然不能反映技术创新风险的阶段性差异。此外,如果企业的新技术可以商业化,那么企业在这几年就可以凭借其所拥有的新技术迅速增长和扩张。但是,新技术是不断涌现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再加上新加入的竞争对手,这些都会使企业原有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企业有可能在高速增长一段时间后继续稳定增长,也可能在高速增长一段时间后迅速濒临破产。而现有的估值方法一般是基于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持续经营下去,对于评估人员而言,如何现实地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其不确定性将是评估其价值的关键。
3.6 收入确认存在问题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的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符,这将导致风险增大,从而也给评估时对公司历史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尤其是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他们的收入确认问题在会计界引起很大的争论。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很难直接利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手段,否则得出的结论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失去价值评估的意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法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因此,改进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从中找出适合的评估方法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4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前期投资大,风险高,未来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不单单只是对它账面上存在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更应该对账面上没有反应或者反应不清楚,却对整个企业价值产生很大影响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各个资产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价值,而不只是简单地把账面上的资产进行加减。
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更应该反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盈利能力,它为股东所能带来的价值。因此在评价中要侧重分析预测高新技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情况,比较其为股东带来的价值与股东投资成本,为风险资本投资与退出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我国资产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企业价值评估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国内目前专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权威机构较少,同时评估经验不足;而且,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落后,民间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较少,主要为政府资本。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尚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工作,应着力于:
4.1必须重视企业价值评估工作
价值评估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成功,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最大化管理,必然能使我国企业更加规范、企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和研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完善企业的价值评估理念
我国企业应在价值评估过程中完善企业的价值理念,迎接外资的挑战,提高经营的效率。应积极借鉴西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的许多财务理念与管理理念,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推进企业真实价值的稳定、恒久增长。
4.3应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判断过程本身是个主观的过程,既受经济、行业和企业客观状况的影响,也和评估者的判断能力和技巧有关。价值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我们目前所得结论只是在当下所掌握资料下得出的最合理价值,随着宏观经济及企业经营的变化,企业的价值也会随着变化,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应该经常对企业进行评估,不断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才能得到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最合理价值。
4.4应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评估方法的前提条件及理论假设,各种条件及假设的微小变化都能对评估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评估过程中应该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及资料采用符合前提条件及理论假设的评估方法。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不同理论流派,体现了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因此在具体的评估中,应该不断对评估理论进行研究,根据所评估企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
4.5善于借鉴多种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长处
目前企业价值评估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和企业的特点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在所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前提下,得出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合理价值。我国企业应借鉴各种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地考察目标企业的品质,建立科学、严谨而又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应关注企业中与人相关的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关注企业收益的增长情况和增长潜力以及获取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关注影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诸多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等等。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企业的价值估算时,既要对公司的经营决策、经营成果、发展趋势及市场对其的评价作定性的判断,还应当参照市场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研究结果,例如:行业增长前景、生产成本价格趋势等等,运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对其在未来10年的收益、经营成本、资本项目开支、营运资本增长及利息、税收等作出合理的预测,得出企业价值的数量化结果,用作定价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汤姆•科普兰等. 郝少伦,谢关平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F.Black,M.Se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eonomy.May-June 1973:637―659.
[3] Bennett Stewart.The quest for value,the EVA?Management guide.Published by Harper Business.1991.
[4] Tyebjee and Bruno.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ctivity.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51-1066.
[5] 尹淑娅.风险投资中的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运用[J].中国软科学,1999,(6):78-79,93.
[6] 王方明,林建国.风险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探讨[J].财经论丛,2002,(6):69-74.
[7] 章雁.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探讨[J].商业研究,2005,(12):118-121.
[8] 苏红亮,张畅.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析[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1):25-27.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风险
一、高新技术企业定义及特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定义
高新技术企业,其是指在国家划定重点支持性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不断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以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主要方向的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型经济实体。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在界定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认定条件时的,除引入R&D强度(也称研发强度),即是指高新技术企业中用于实验与研发的费用所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外,还在具体认定方面出台多项细则,应将其开发与生产产品和服务报由省、市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专项认定,另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任用比例及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也同时进行了严格界定。例如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联合颁布的最新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对具备大专业上的科技员工应占职工人数的10%以上,而且对于研发费用的比例也有要求,例如收入低于2亿元的,比例应大于4%。2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比例应大于3%,而且研发费用的60%应当在我国境内发生。对于收入方面,当年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必须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业务带来的收入,满足以上要求,即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有的放矢地实现新增长,就应抓住行业特征:
1.高额资金投入
新型技术研发与应用是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其在技术与知识方面的优势胜于传统产业,但同时也正由于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势必要面对经营中持续的高额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应用技术取得收益的进程中带来的包括人员、设备、知识产权等在内的高额资金需求,借此实现新技术的融合与开发,以达到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发展与风险并存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产品特殊性决定其应承受更大的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等经营风险,尤其是技术风险,众所周知,新技术的研发常会遭遇诸如商业成效、研发难度、技术可行性等许多现实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初期,除了巨大技术风险隐患外,其还将要承受严峻的资金风险,而对于处于发展势头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一旦研发并推广的知识技术不再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也不具备调整发展方向的反应能力,它就将很快地被市场淘汰。再有,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成功后的产品推广过程中,其前期所耗成本会令高新技术企业不堪重负。同时,还有可能会因产品不紧俏而出现市场停滞问题,显然此时的市场风险较为致命。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一旦步入衰退期,维持其经营的方法势必是只能选择更新产品,届时又将会引发新一轮投资与市场风险。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还会面临更为尖锐的管理风险,常表现为随着其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相关组织体系也会趋于精细化,人才能力通常也会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掌握尖端技术同时具备成本控制意识的人才相对稀缺,因此即便高新技术企业步入发展中期,管理风险依然十分突出。所以,对于高新技术而言,高风险高回报,高投入高产出也是其发展的一种模式需求。
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融资,另一种是外部融资。而如何协调内外部融资不仅取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还应着重规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的现存问题。
1.现行阶段融资结构不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融资既能蓄积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资金,又能将收益再次转化为投资进而降低筹集资产成本及交易费用,向社会传递利好信号。但单凭自由资金、留存收益、折旧沉淀、内部存量等方式的内部资金筹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渠道的拓宽。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攻坚任务包括技术酝酿、发明创新及产品试销等环节,再加上技术被市场认可度不确定及产品线不标准,前期创立者也一般为技术人员,因而初创期存在高度的技术、管理等高风险。另外,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尚缺乏可进行抵押担保的资产又没有央行的信用记录,使得金融机构等列示的外部融资条件显得较为苛刻,而各大金融机构由于逐利性目的对其投资一般持观望态度,所以二者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尽管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融资结构明显改观,更易获得来自政府及更多市场资金的进入,但整体融资需求及融资结构仍有不足。所以,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转型升级,而长期滞留在同一平台,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将导致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遭致市场良性淘汰,从而引发高新技术行业一系列的失业流、倒闭流等社会问题。
2.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规范
(1)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目前,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一个公平的运作平台,尽管2008年开始,我国在税法中规定符合条件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所得税率的政策优惠。但受传统影响,一些规制歧视仍未被消除,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的风投市场制度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另外,融资信息缺失、企业经营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相关工作规范缺失、相关数据库及网络平台建设落后等问题,这些因素也会拉深各大银企之间对接的鸿沟,故亟需相关部门给予重视。(2)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融资过程除主要参与方外,还需评估、担保机构等一系列中介平台加以完善。而目前在我国的市场体制中,上述中介机构发育不够完善:评估机构也往往是效率低而收费高,且其出具的评估报告也时常缺乏公允性;担保机构由于成本和风险问题不愿向新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因此中介机构不能较好地融入市场化机制运作中,以致整体经济效益普遍偏低,也会更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融通资金问题。
3.国家政策扶植力度不够强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面对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我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政策,在实践中更多地倾斜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新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此外,缺乏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也使国内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以致其经营效益长期不佳,所以,国际环境的影响需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再有,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特点决定其在发展中亟须政府部门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以营造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4.金融机构尚存在融资偏好目前中国现行金融体制存在融资偏好,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另外,现行高新技术企业常受相关政策制约,采用银行贷款主要融资模式也会使其陷入不被外在融资环境认可的两难境地,使信用借贷举步维艰。还有,信用评价机制缺失,使融资方和借贷方都处于战战兢兢的境遇,融资方如若在经营中资金链断裂便很容易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直接破产倒闭,而蒙受损失的贷款银行,亦会吸取经验教训、刻意拖延贷款,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再一次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受损。
三、改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企业除充分发挥内部融资功能外,还应拓展外部融资新渠道。对于外部融资而言,现阶段的融资需求使银行、政府单一外源资金供应已不能满足融资需求,还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立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完善债券交易制度,风险担保平台等,将小额项目融资交由地方担保公司执行,这样地方平台会基于当地市场法则进行资质审核,减少投融资双方的融资风险,进而规避估测不当等问题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另外,还可采用信托方式鼓励社会民众进行项目投资,已实现公私合营化的改革方向,进而在考虑融资成本最低性原则下,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综合权衡中,拓宽融资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资金筹措提供更多选择。
2.规范风险投资市场的深发展
2015年年末,我国上海地区已经推出了“如果单个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失败,最高可获得600万的投资补偿金”的政策,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风险投资产业的大力政策支持力度。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顺应形势发展适时出台或及时修订风投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执行,运作机制,监督机制等政策支持,培育规范市场主体,加强市场借贷信用体制建设,另明晰事权、产权划分,做好市场优先原则,以弥补高新技术企业征信信息不全等弊端,进而以规范风投市场为先,带动更多金融行业加入到为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企业投资行业中来,以谋求双方的共同进步与长足发展。同时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中介机构,政府要推出优惠政策来扶持评估、担保机构的发展,使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估、担保服务,降低外界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风险,进而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
3.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支持
若从政府角度来看,通过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创新,并综合运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资本市场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才能推动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以更深层次地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未来的长久且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现已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随之经济的深化发展及行业资金的扩大化需求,政府还应积极推行相关诸如信贷融资担保,优惠贷款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及行业间的信息化投入,以促使优质企业发行证券,帮助其在创业板实现顺利推出,并充分调动信息化小组的工作积极性,以制定精确信息化建设战略,借此来实现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目的。
4.以自身财务管理状况合理选择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多项融资方案下,应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以避免资金筹集过度而浪费;在积极转变融资观念下,进行内部控制与审计,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融资弊端运行机制的改进;在树立良好高新技术企业文化的背景下,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以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而形成良性运作与循环。总之,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决策选择时,应综合衡量,适度负债,才能充分发挥借贷杠杆的经济效益。例如在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市场发展前景不明朗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互联网众筹模式来进行筹资。
5.加强外汇管理风险意识
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放贷业务的顺利进行。由于银行经营特性决定着它与外币兑换汇率的“作战”时刻进行,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升值是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的出口业务的,这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很多融资与自身业务项目高度挂钩,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其融资能力。所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银行融资现存问题,就需银行、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加强对外汇管理的风险防控意识。
参考文献:
[1]吴雅琼.国有企业融资方式的改革[J].河北审计,2013(09):34-45.
[2]袁燕.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融资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134-135.
[3]刘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的探讨[J].技术经济,2014(05):13-15.
[4]吴熙雨,赵国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选择[J].科技成果纵横,2014(03):66-75.
[5]龚慧.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策略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5(3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