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范文
时间:2023-03-21 13: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致良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诡异的是:中关村二小事件是在国家九部门颁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之后仅一个月就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我国此前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教育部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是法律可界定未成年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但能否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关村二小事件热衷于过错追究,权责的厘定,昭示的正是以法治校的困境。学校作为社会事业的组织,其对内及对外的关系权责并不复杂,内部更多的是伦理关系,外部更多的是法人治理关系,诉诸法律往往会把事件引向更复杂。
法律有局限,借助媒体可行吗?媒体是公众平台,但本身并不能进行专业判断及专业干预,于是乎媒体也就只好借助专家。专家基于各自专业背景,各说各话,似乎都有道理,但经媒体立场过滤,话语被选择性引用,除了增加新闻效应之外,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中小学校园出现欺凌现象,确实是不好的。一是会对当事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影响;二是对学生家长带来困扰,谁的孩子受到欺凌,心情都是一样的,会给家长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三是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也可能打乱,带来潜在的教育隐患,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存在问题不可怕,正确的态度是要认真对待。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际情况。对当事学生该批评要批评,该处分就该处分,批评及处分都是正常的正当的教育手段;同时,要加强班集体制度建设与管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如有失责应予追责。若动不动就诉诸法律,动不动就借助媒w力量,动不动就搬出专家,那反映的就是社会的集体失智。
中关村二小事件如何认定、如何解决,也莫衷一是。到底是欺凌还是霸凌?有人说应依据“被欺凌者”的感受判断,有人说也要参考他人判断。到底如何解决?有人说要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有人说要制订好的规则,有人说要防患于未然。笔者以为:学校基于楼道监控录像,认定该事件不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应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学校的判断。真的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玩笑是很过分,当事家长确实也有理由气愤,难道把垃圾筐扣回才能泄愤?毕竟不是不计后果的抢劫、身体伤害、性暴力、团伙犯罪之类恶性事件。定性为过分的玩笑,也许是最有智慧的判定,大家退让一步淡化处理,让处理更艺术一点,这样当事诸方都能全身而退。激化矛盾,让各方身陷舆论中心,承担更大压力,投放更多精力,最终导致各方共输。事件的持续发酵中,我们看到了法律、媒体、专家,还有“吃瓜群众”,我们没有看到人身上应有的良知,没有看到以德立人、以礼待人的传承,没有看到德与礼的教化作用。失礼者道歉,得理者饶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篇2
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即为老师教导学生,至上而下施予学问;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为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良善美好。那么教育则是师为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达到使其良善美好的程度。千百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这一认知,教育的出发点从上而下,老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工程师所施为的对象——学生,被要求,被改造,被指导,被引领。
这似乎没什么不好,因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单纯如白纸,一无所知,所以他们需要接收掌握丰富知识的老师的教导来学习知识,所以他们也更需要已经具备成熟世界观人生观的成年人的引领以防行差踏错。
然而在这个世界日益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异样的声音,他们来自教育方式不同的国外,来自我们正在抽芽生长想要开出特立独行花朵的青少年,来自社会变革对每一个终将会踏入社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需求。
溯本追源,我重回前人们总结的回答,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共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输入,而是一个了解与帮助塑造的过程。
伏尔泰曾说过,天赋的力量要大于教育的力量。诚然如此,一个天性活泼的孩子,要他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只会令他感到憋屈,而没有天性的促使,他亦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个不擅长数理运算逻辑思维的孩子,硬是要他去编写计算机程序,大量的训练或许会使他担任部分工作,但永远无法激起他对工作的热爱。但是我想,尽管伏尔泰将天赋和教育的力量进行比较衡量,但二者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强扭的瓜固然不甜,而玉不琢也难成器,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求一条使二者统一的教育之道。
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礼物,它是既存的客观事实,不可更改。那么要使教育和天赋相统一,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之道去适应天赋,需要老师去亲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懂得学生,就像花木匠需要熟知每一种花木的脾性特点才能相待有别地浇水、施肥和松土,只有当每一个孩子的天赋禀然被老师熟知于心,才会知道怎样去引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
亲生,犹如明灯照雾,既指明了老师的方向,也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教育对一个人影响作用的大小和该阶段一个人学习的知识量往往成反比,一个人在幼儿期间,认知能力有限,学习的内容简单而量少,但这一期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却十分巨大,许多影响世界至深的名人都曾说过,使他们成功的因素里,绝大多数都在幼儿园期间得到。人之初,如璞玉,可塑性最强,幼儿老师如何才能做好把好这至关重要的一关呢?小孩子未受社会规则的太多约束,往往天性流露,一派率真,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地听受老师说的话教的事。那么老师要怀着一颗耐心、一颗慧心、一颗爱心去与之接触。一颗耐心包容孩子的任性懵懂与无知,一颗慧心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心思,而这一颗爱心,最为重要,孩子大多稚嫩柔弱,任何粗暴的、不耐的和冷漠的态度都会给他们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心灵阴影,甚至伤害,成年人在社会的磨砺中往往又不知不觉中会带有这种神情气质。什么东西可以对抗粗暴武断,什么东西可以恒久忍耐,什么东西可以消融寒冰冷漠?答案再清楚不过,只有爱。难怪有教育家称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爱是最温暖的春风,最甘甜的泉水,最不可或缺的空气,在爱的氛围中,孩子和老师的距离被拉进,理解被加深,信任被巩固,即使是最羞涩的小孩,也不会吝于将他们心中的箴言悄悄告诉他们信赖爱戴的老师,而怀有一颗爱心的老师,亦会诚待这一份稚嫩的真心。关系往往是相互的,在这种互进互推的进程里,何愁无法亲近学生呢?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的是能使离开学校的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结合幼教的实际,我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小孩子在离开我们幼儿园的时候,是一个能在各方面应对他下一阶段人生的“完美”的孩子,而不是只是一个做算术很厉害,或者能比别的孩子多背两首古诗的孩子。
这种完美是相对的完美,是我们幼儿园所应该所必须要使小孩子达到的至善境界。这种境界当为一些人的品性和认知能力。花木固有原型,但园丁不可不有所为。作为一种群体性居住生物,任何人类都具有社会性,我们不能任其完全地自由生长,对缺点坐视不理,对优点不管不顾。在亲近了解孩子之后,我们应当要做的是顺应天性,保护天赋才能,发扬其优点长处使其更好,指出缺点弱势加以改正。一个勇敢而毛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敢于上课发言表现,自己做的事情诚实而担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停下来想一想,或者求助于朋友师长,而不是急躁躁地一头撞上去的孩子。一个聪明而自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学习能力强,课外书也爱看,得到玩具糖果愿意分出一部分和小朋友们分享的孩子。一个富于行动而缺乏条理的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做家务做作业课外活动都积极参与,但搞得清楚重点的孩子。这应当是幼儿教育的至善境界,而我们亲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育之道,应本着一颗赤诚之心,以爱为本,亲近学生,以臻完美。那么幼教之道,便是本着三颗心——耐心、慧心、爱心,和孩子打成一片,使他们走出幼儿园的时候,成为一个各自活泼天性而能为人称赞的好孩子。
篇3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
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
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1)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直解的意思是:良知是心的本体,而心能知道孝弟恻隐,都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显现。孟子只说良知,而阳明提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范畴。然而究竟什麽是心的本体、或曰本体的良知?
对禅而言,性体真空,不生不灭,寂然不动。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本原佛性尚且不可说,何况是良知。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都是依这空性而立。“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传习录中)。发见自然明觉时,也只是见这空性的本体。可以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对禅意的真实体悟,心学便没有立足之处,对于阳明学说的理解更是无法得以贯通。从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良知”为本体,这“良知”只能是一个假名,不具有实体性。(参考:1。“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2。“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楞岩经)
阳明对此有透彻的了解。其发明本体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传习录中)就是说心、性、天都是假名,原本不二。其举例言事则有:“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教,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传习录上)那末,阳明为什麽命名一个新的假名?一方面,这使得原本微妙难知的心之本体由此获得良知这样一个通俗的儒家形式。另一方面,“良知”还另有妙用。
(2)阳明由悟心得到“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但是这个境界与儒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落差。在禅言,作为本体的空性是可悟见而不可指证的。在儒家的圣人,则很少谈到本体的问题。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强调后学在日用和笃行上下功夫。“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里仁)
阳明以良知的概念在绝顶之间架起一座独木桥,连接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一头是孔孟(起用),另一头是禅意(本体)。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传习录上)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
这两段话同是讲善恶。我们如果细心体会,第一段讲善恶与禅无异;而第二段初读时禅意盎然,尔后却会感受到儒家言说的意味。为什麽呢?在本体意义上的性和良知原是无相而不生分别的假名,所谓“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楞岩经)。而阳明所讲的“廓然大公”,把本体的一般性的存在,换成了“人”的存在,其暗含的意蕴也变成了具体有相的人之性善与人之良知。
阳明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作为注脚:“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可以看出来,这个“至善”,分明就是孟子说的“人性善”。
我们再三玩味,就发现经过“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这个命题,孟子的良知说已经悄然地代替了假名的良知。接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已经是指孟子说良知。而“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就移花接木、顺理成章地成了“孟子说良知”所具有的本体性。结句“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再对脱胎换骨以后的“良知本体”进一步认定。这样一来,由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引申出来,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便具备了儒家道统上的合法性。同时为儒家的学人开辟了一条简易的门径。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比喻,这就好像两个不同的人在共用一张身份证---由阳明自己设立的良知概念。这在阳明,是很典型的。在篇首所引的一段中,我们也看到同样的特征。“知是心之本体”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心自然会知”,则是孟子说的良知。(即儒)原本这里是指首句的“心之本体”不假外求,但阳明以“自然会知”推导出末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便将原本意义不同的二者揉到一起。暗渡陈仓之妙,读者自可玩味。
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人既是生灭法,则良知良能亦是生灭法。故知良知良能不是那个不来不去的本体,而是本体之起用的层次。此理其实甚明。如果用海比喻空性的本体,用海里舀出的一杯水比喻孟子良知说。这杯里都是海水,但是不可因此而指杯水为海。
换言之,我们在阳明学中看到“良知”具有二重性,形上的层次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形下的层次是孟子的良知(即儒)。二者交相为用。在《传习录》中就有上一截和下一截的说法。不过阳明运用纯熟,使得两截之间泯然无痕罢了。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读来常常会有些许似是而非的困惑,或者毋宁说,在良知的概念里面,从一开始就孕育包含了后来的转换。
三.良知:心之本体
“知是心之本体”。心学籍由良知而得以开辟对于本体的探讨,首先是得力于对禅意的领会。禅宗教人明心见性,是直接悟见本体。在佛教言,佛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阳明以良知作为心的本体,与佛性异名同体,也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良知之为天,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宇宙万物之理。“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传习录下)
据此普遍性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答陆原静书)
据此普遍性,阳明才能跨越“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繁文缛节和理学的义理思辨而直接上承孔孟先圣的本旨。无论是圣人还是俗人,古人还是今人,都根源于同一个良知。心之本体,本来无二无别。我们识得自己的良知,也就继承了古圣人的仁心。
好比一座智慧的宝库,一向被认为是由圣人在保管。我们后人就拼命地翻账簿,希望能破解开启宝库的密码。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与圣人共同享有着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们还需要漫无目标地去寻找吗?
良知之为性,则有“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由良知的绝对性,可知圣人之心,同于天命之性,寂然不动,不来不去。所以“无不善、无不良”,不是等同于世俗所执著在一事一物上的“善良”,而是无我无私之心,不免而中,自然合于天理。
阳明指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传习录下)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朱子从师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后来的理学家在“未发已发”上作文章,把自己也绕糊涂了。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其实,良知寂然不动时,与未发已发都无关系;良知感通而起用,未发已发都是这个良知的化身。故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
识得良知,就继承了圣人的一切仁行。这是我们与圣人所共有的那个良知本体的起用,有如日光普照,无处不是。印证在社会实践上,便有“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所以心学不是像理学家攻击的那样不读圣贤书,而是提倡不读死书、不死读书。而致良知,就是出凡入圣的简易大道。
四.致良知:实现转换
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其意并不在宇宙万象的哲学,而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
“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答聂文蔚书)
阳明指出:“自孟子道性善,心性之原,世儒往往能言,然其学卒入于支离外索而不自觉者,正以其功之未切耳。”(答方叔贤书)
“其功未切”,不仅是功夫未到的问题。从起用上看,“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传习录下)根源是世儒被己私所蔽,不能体认良知的本体。而从本体上看,良知是恒在的。“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答陆原静书)这个转换,最终以“致良知”来实现。
因此,阳明创造性地提出致良知来作为《大学》“知致则意诚”的注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传习录上)
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好比一个人,千方百计,拼命地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美人。于是擦胭抹脂、染发文身、整容断腿,却是越扮越丑。旁边的人就对他说,等一等,等一等,请你看一看这个奇妙的镜子,了解你自己本来的身材面目,然后再来装扮才是真美人。
良知本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致良知就是照镜子。所以说“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传习录下)这里说功夫到诚意始有着落,不外是说让镜子还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是要放得下私心,又何曾有什麽别的“功夫”来?世儒“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其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传习录上)
阳明又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把致良知的实际功夫(包括静坐的工夫),落实到心念发动处,每日去得一分私心,就显露一分良知本体。好比镜子上常年积了很厚的污垢,现在要一点一点地清除,才会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孟子说“求其放心”之意。这就把良知无不善、无不良的理性完全落实到了儒家的德行上来了。“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启问道通书)学者能见得良知之体,便可以无时不在仁义礼智之中了。
这个境界,便是阳明梦寐以求的社会大同。
“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答聂文蔚书)
五.结语
要而言之,在阳明心学中,本体只是“良知”之本体,致良知则是落实“本体的良知”。能识得这一点,便直来直去,全无挂碍了。故知阳明之学,以四句为精义。四句浓缩为“简易广大”一言,又可以再浓缩为“良知”二字。“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行文至此,对于阳明之所以这样说,读者应该有会于心了吧?
古今学人,或以阳明为禅,或以阳明为儒。我以为阳明学中,禅是真禅,儒也是真儒。唯阳明以禅为门,以孔孟之儒为大道。从上述的了解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由禅到儒转换的曲折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什麽经由这个转换,阳明学便一定是儒而不会是禅。
篇4
滕文公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访楚国,经过宋国时,特地拜见了孟子。孟子对他讲了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都在说尧舜的事。孟子说的大道理让滕文公这个小国的储君感到高不可攀,琢磨了一路,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想问问有何捷径可行。孟子好像有预感似的,见面就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其实能够遵循的大道只此一条。齐国有个勇士和齐景公谈论自己的勇气,他说我面对强敌,心想: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惧怕他呢?孔子的弟子颜回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那样。曾子的弟子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你们滕国虽说小了一些,但拼拼凑凑也有五十里见方,还是能治理成一个好国家的。《尚书》中说:如果药不能让人头昏眩晕,就治不好病。你不要怕做不到啊!”③
孟子之所以认为自己讲的道理是唯一可行的,是因为他回到了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人性。每一个人都具备同样的人性,因此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道德起点。孟子认为,尧舜成为圣人就是人性发展的理想过程,人性中内在的美德就是我们的资源,只有从人性这个起点出发,发愤向前,才能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个起点没有凡人与圣人的分别。有人问过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尧舜吗?”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④这个起点也没有文化与种族的分别。孟子说:“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他们生活的地方相距千余里,时代相差千余岁,但他们得以成为圣人,统治华夏,所作所为竟然完全一样,因为成就圣人的道路是一样的。”⑤因此,孟子发明了“性善论”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这个起点包括两个内涵:第一,人性平等,这种平等性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天赋人性。第二,天赋人性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禀赋。
① 《论语・阳货第十七》2章。
② 《论语・述而第七》23章。
③ 《孟子・滕文公上》1 章。
④ 《孟子・告子下》2章。
⑤ 《孟子・离娄下》1章。
⑥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诣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⑦ 《孟子・告子上》3章。
⑧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字是从“生”字演化而来的,“生”可以理解为生殖、出生、生命、天生,因此当我们说“性命攸关”时,性就是人的生命;当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性就是人的天赋和本质,是天生的或自然的产物。这个范畴,先秦诸子大都认同。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说:“上天命定给我们的就是性。”⑥告子说:“天生的本质就是性。”⑦荀子也说:“生下来就是这样的东西便是性。”⑧道家的庄子说:“天道的运行,混沌无形。万物禀承天道而获得生命,这便是‘德’。当生命还不具备形质时,混沌之气已开始分化,周流而无间隙,形成了生命的先天条件,这便是‘命’。当气的分化运动静止停滞,便生成了万物,赋予万物各种体态、条理,这便是‘形’。万物的形体中秉承的各种气的本质、精神,各有不同的运行轨道和生长法则,这便是‘性’。”①
庄子的话中还可见:性不仅是上天赋予人和万物的形体、气质、精神等自然资质,还是上天赋予人和万物完成生命过程的方向和能力,如此,人性和物性如同有生命的种子,必然要遵循其内在的法则生长。因此,实现人性也好,实现物性也好,重要的一条就是顺应其本性中包含的生长法则,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其内在的生长能力得以竭尽。这一点,先秦诸子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中庸》第二句说:“依循性的发展就是人道,使人性保持其应有的发展方向就是教化。”道家认为:“水的本性是清净的,搅进了泥沙,当然混浊。人生来是具备相当大的生命力的,名利、物欲天天来诱惑他,使他见利忘身,伤生害性,不能长寿。外物是用来养护我们的性命的,不能用我们的性命来养护外物啊!”②
但是,由于对天的理解并不统一,因而天赋予人性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儒家继承的西周礼乐教化的传统中,天不完全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有意志,有情感,有道德的,是人性的抽象物。它不仅赋予人类自然生命现象,还赋予人类道德和认知能力。《左传》中记载春秋时的贵族们认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人有好恶、喜怒、哀乐六志;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有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的伦理。奉行礼,与天地之性相和谐,可使人性得以长养。战国的儒家为了应付道家的批判,努力证明天道和人性中具备道德。比如《易传》中说:“天生育万物就是最大的美德。”③ “一阴一阳构成道,道化育万物,这就是善,万物秉承大道而生,这就是性。仁爱的人见到道就称之为仁,有智慧的人见到道就称之为智。”④
而战国时代的道家则认为,天道是自然的,没有意志的,因此只生成人的自然生命,不可能赋予人类道德。道德和一切文化都是人类后天的产物,不仅人性当中不具备道德,而且正是这些道德使得人类丧失了天性,只有摒弃它们才能使人回归大道。庄子借老子的口教训孔子说:“仁义难道是人的本性吗?其实天地本来就有规律,日月本来就有光明,星辰本来就有序列,禽兽本来就会成群,树木本来就会成长。请你顺应大道就行了,何必标举仁义,好像打着锣鼓去找丢失的孩子?你这是在扰乱人的本性!”⑤
孟子十分反对将人性归之于自然本质,他与告子就此展开辩论。告子是一个兼采道家、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家,他说:“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杞柳这样的树木,仁义就好像杯盘器皿。人性之中本来没有仁义,一定要经过矫揉改变之后才顺从仁义,就好像用杞柳来制作杯盘一样。”孟子反驳道:“请问您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还是毁坏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如果是后者,那也要毁伤人的本性才能使之顺从仁义吗?率领天下人祸害仁义的,一定是您的学说了!”⑥道家也承认,人的本性与物性一样,不完全是静固的物质,其中包含着内在生理和生长的潜力,既然不能违背杞柳的生理来发挥其物性,那么,道德如果不是内在于人的生理,道德就没有存在根据。告子又说:“天生的资质就是所谓的性。”孟子问:“你说天生的资质就是所谓的性,是否可以认为一切白色的东西都叫做白吗?”告子回答:“正是这样。”孟子便说:“白色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回答:“正是这样。”孟子又说:“那么,狗的性犹如牛的性,牛的性犹如人的性吗?”从逻辑学上看,孟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给告子设了个圈套,但告子竟然钻不出来,哑口无言。因为告子是一个人,他的道德意识决定他无论如何不会将人性等同于牛性。孟子阐述的性,不仅仅是人的自然本质,人性的发展也不仅仅是遵循其中的自然生理,人性的生长过程中,还有道德禀赋和道德潜能的作用。人性具有道德性,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人性区别于其他物性的特殊性。孟子说的人性,与《中庸》里的“德性”很接近。
①《庄子・天地》。
② 《吕氏春秋》卷一《本生》。
③ 《周易・系辞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④ 《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⑤ 《庄子・天道》。
⑥ 《孟子・告子上》1章。
“性”字虽然是从“生”字演化而来的,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心”字旁。“性”是个形声字,“生”是表达字音的声旁,“心”才是表达字意的形旁。中国哲学里的“心”多不表示心脏,而是喻指头脑、意识和思想。所以,“性”字向我们透露出一个最简单的概念,“性”是被心所认识、被心所主宰或者是具有智性的生命。心和性的关系,大概在齐威王时期的稷下学派中已经开展了讨论,这些讨论涉及到人性的内部结构,深化了先秦诸子对人性的认识。
稷下学派文献之一的《管子》中,有属于宋学派的《心术》《内业》两篇道家风格的文章,其中认为心是一切感官的统帅,感官与外物接触,产生了情感和欲望,搅扰了心的宁静和智识,使之无法统率感官,控制人性,因此需要寡欲。心不仅能控制身体感官,而且“心之中又有心”,“心可以用来藏心”,也就是说,心还具备自我认识能力。
其他儒家学派的文献也有近似的观点。比如《礼记・乐记》说:“人都有血气心智构成的自然本性,但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没有常态的,随着感官对外物的反应而发出不同的情感,此时,心的不同的选择便显现了出来。”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湖北郭店战国楚简中,有儒家文献《性自命出》,其中说:“人虽具备相同的人性,可是每个人的心都没有一定的志向。会被外物触动,会被愉悦吸引,受过训练才能自制,安定下来。”“四海之内的人性都一样,但人人的用心都不一样,这是教育的作用。”因此,许多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产生了一个悖论,即人性是自然与道德的混合体,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基础,可是人性的完成有待于心灵的宰制作用,而心灵的活动是受外物控制的,所以,符合道德的心志完全或部分地依赖于外在的训练,如果是这样,道德就有了两个根据。
比如告子认为人性就是饮食男女的欲望,其中没有善也没有不善,人的道德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但他又认为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他说我爱自己的弟弟,却不爱秦国人的弟弟,是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弟弟就自然产生了高兴的心情,所以仁爱是内在的。而即便是秦国人,只要他比我年长,我就要尊敬他,因为年长是一个客观外在的事实,尊敬长者是礼教的规定,不是因为我心里对他有敬重之情,所以义是外在的。这说明告子将心与性看成两个事物。
孟子反驳他说:“如果年长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因而尊敬老者不出于你的内心,那么你见到一匹老马和见到一位老者时的心情是否毫无区别呢?如果有区别,那么你遵守的义,是外在于老者呢,还是内在于尊敬老者的人呢?正如你说饮食是人的本性,所以你喜欢吃自己家的烤肉,也喜欢吃秦国人的烤肉。请问烤肉是外在的,难道你喜欢吃烤肉的嗜好也是外在的而不内在于你的本性吗?”①
仁和义等所有的道德能力都是内在、自足的,而且内在于人心。孟子并不否认人性中有黑暗的地方,但由于自觉的潜能就在心中,所以,人心一旦自觉,就象点燃了一盏明灯,人性中所有的黑暗都被照亮,此时,人性就是全善的。或者说,如果我们认同孟子的观点,将人的道德本性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那么这种人性只存在于人心之中,性心一体,因为只有心能够自觉、体验、自证这种人性。中国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先生用八个字对孟子的心性论作了精到的概括:“仁义内在,性由心显。”②
后来的荀子选择了与孟子相反的路径,但也摆脱了道德具有两个根据的困境。他完全接受了道家自然主义的人性观念,但他又不像道家那样肯定自然的价值,反而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恶的,道德是非自然的文化产物,一点儿也不内在于人性。人只有依靠外在的道德和文化来拯救,这种非自然的道德文化被他称作“伪”。改变人性的关键是心的作用。因为性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是感情,感情外发之中有心的选择,这就是思虑。心的思虑可以产生人的行为,积累下去就形成了人的习性,这就是“伪”。心这一器官以及它的功能虽然是自然天生的,人是生来就是有知觉的,但是心的思虑活动与选择则是非自然的文化行为,甚至可以让人做违背本性的事,比如选择死亡。正是在外在的礼义的训练下,心才具有改变人类自然本性的力量。
①《孟子・告子上》4 章。
② 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美]江文思、安乐哲编《孟子心性之学》,梁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94页。
既然孟子认为心性一体,而且强调道德根据内在于人心,所以他深入阐述了道德的内在状态。公都子问孟子:“告子说,人性本来没有善与不善。也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不为善,比如文王、武王时,人都向善;幽王、厉王时,人都暴戾。还有人说,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尧这样的圣人统治的人民中也有像这样顽愚的人,瞽叟这样的坏人,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纣如此残暴,而且做了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良。而夫子您却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孟子说:“依照人的本性,它应该可以成就善的美德,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来就是善的道理。至于那些不善的人,并不能归罪于他的禀赋和天资。恻隐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辞让之心,人人都有;是非好恶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好恶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接受的东西,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没有好好去追求罢了。所以说,‘追求便会得到,舍弃便会失去’。人和人之间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本性和资质。《诗经》唱道:‘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①孔子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个明白大道的人啊!有事物,便有法则;百姓遵循天赐的法则,所以喜欢美好的品德。’”②仁义既然内在于人心,所以我们就不可以仅仅根据看到的现象讨论人的善恶行为,人应该为善,至于他在现实生活中为恶,这与人的禀赋无关。这就是孟子说的性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又称之为“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萌芽。这里的恻隐之心是首要的,因为这是肇端于仁的爱心与同情心。孟子说:“人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心情。古代的圣王因为有这样的心,才推行怜悯人民的仁政。为什么人人都有此心呢?譬如人人看到小孩要跌入井中,都会产生惊骇恻隐之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情,并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博取社会声誉,更不是厌恶小孩的哭声,而是发自本能。所以,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辞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的心中有这四种萌芽,就好像身体有了四肢。生来就有这四种美德的萌芽,却自称能力不行的人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能行仁政的人,就是背弃君主的人。每个具有这‘四端’的人,如果都知道去努力扩充它们,就会像火刚被点燃,终究发出更大的光明;就会像泉水涌出,终究会汇成巨流。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连孝养父母都做不到!”⑤孟子描绘了四端被扩充后的状态:“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他的心中,他的神采清和润泽,焕发于他的面容、肩背,乃至于四肢。举手投足之间,可以不言而喻。”④
① 《诗经・大雅・民》。
② 《孟子・告子上》6章。
③ 《孟子・公孙丑上》6章。
④ 《孟子・尽心上》21章。
⑤ 《孟子・告子上》8章。
⑥ 《孟子・尽心上》15章。
⑦ 《孟子・告子上》7章。
四端也可以统称为“仁义之心”或者“良心”。孟子说:“一座草木茂盛的山,天天用斧子砍伐,再放牛羊去吃,变得光秃秃的,人们都以为这座山不生草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人也是这样,难道人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了良心,也像人们在山上砍伐放牧一样啊!”⑤良心是人的心理本能和天生的智性,孟子全部归之于人的道德禀赋,还称之为良能和良知:“凡是人不学就会的本能,就是良能;用不着思考就明白的道理,就是良知。两三岁的孩子没有不亲爱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恭敬兄长的,亲爱父母就是仁,恭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因为这是两个普遍的美德。”⑥孟子并不是不明白人具有自然本性的道理,但他更强调人人都具有善的心性,也就是说,既然“人同此心”,那么就应该“心同此理”。他说:人的口对于美味都有共同的嗜好,耳对于音乐都有共同的听觉,眼睛对于美色都有共同的美感,为什么惟独人心没有共同之处呢?人心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啊!那些圣人就是先于我们得到人心共同之处的人。所以,义理能够愉悦我的心,就像牛羊猪狗能满足我的嗜好一样。⑦他甚至将心放大为人的“大体”。公都子问他:“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有道德的大人,有的人是的小人呢?”孟子说:“知道去满足自身的重要器官或者叫做‘大体’生长的人就会成为大人,只知道去满足自身的次要器官或者叫做‘小体’生长的人就成为小人。”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为何有人去满足大体,有人去满足小体呢?”孟子曰:“眼和耳这些器官不会思考,所以常被外物蒙蔽。外物扑朔迷离,使得眼花耳乱。心的功能是思考,一旦思考就能觉察、获得内在于其中的美德,不思考则一无所获。这是上天专门赐予我们人的,我们应该先养护这样的大体,那么小体就不可能迷失。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大人。”①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点微小之处,平庸的人丢弃了,君子保存了。②
孟子批评其他思想家并不知道人性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天下人谈论的人性,只不过是在谈一种“故”,也就是人为规定的准则。他们将内在于人性的仁义礼智当成了外在的道德规范。这些外在的、人为的道德规范,都是以改善人性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他们不知道人性是自足的、全善的,不知道人趋向于道德,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还有些人讨厌智识,认为智识穿凿破坏了人的天性。但是,如果人的智识像大禹治水那样,怎么会令人讨厌呢?大禹疏通水,只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如果人的智识也像这样能顺应人的本性,那就是一种大智慧了。天如此之高,星辰如此之远,只要知道它们的运行法则,上千年的历法都能推算出来。③孟子说:“舜明了事物的情理和人类的本性,他只是顺着仁义前行,而不是推行仁义。”④中国现代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对此有透彻的理解,他说:“情理原不在于客观,若规定一条情理而要人们践行之,那便是行仁义了,往往不适当,不足取。世或以‘三纲五常’的教训――那正是以仁义为教――归咎孔孟,固非能知孔孟者。”⑤
强行用道德改变人性,是以心性为两个事物,或是一味讲求道德功利主义的思想,如告子或墨家的主张;而反对人类自然本性中具有智识,应该是道家的观念⑥。孟子的人性既是道德和智识的,也是天赋和自然的,这些良能、良知随着人的生命过程自然地萌生、成长。人性是由道德规定的,正如认为人性是由自然规定的一样。孟子明确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性范畴,他说:
口对于美味,眼对于美色,耳对于音乐,鼻对于芬芳,四肢对于舒适,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能否满足,全听命运的安排,所以君子不将这些当作天性,不作刻意的追求。父子之间的仁爱,君臣之间的道义,宾主之间的礼仪,贤者具有的智慧,圣人体察的天道,尽管能否实现也取决于命运,但这正是天赋予我们的德性,所以君子不把这些委托给命运去安排,而是努力去实现。⑦
大多数接受过科学与理性教育的现代人可能会更多地同意道家或荀子的观点,认为道德与文化决不是人的天赋,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孟子性本善似乎是一种违背常识的理论预设。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孟子的时代,就会发现,在那个暴力横行、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的战国乱世,有那么多的思想家对道德和人性丧失了信心,或者要求回归自然,或者企求用强力矫正人性,只有孟子将人性从一个常识概念提炼成了一个道德喻体,将人从一个自然主体升华为一个道德主体,从而引导人们不断地自我更新,因为他完全相信人类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相信人的心能将人性与天道合而为一,实现超越,正是这一点,孟子的学说带有极大的感召力,因为这彰显出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对人类的同情与热爱。
① 《孟子・告子上》15章。
②《孟子・离娄下》19章。
③ 《孟子・离娄下》26章。
④ 《孟子・离娄下》19章。
⑤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18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第227页。
⑥本段的解释参考了裘锡圭《由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说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69页至273页。
篇5
电气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以下四个问题经常出现在电气工程中:
1.1材料与设备方面市面上用于电气工程的材料和设备种类繁多,当前缺乏针对电气工程材料和设备的进行合格性检查的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设备尺寸不合要求、零部件如开关插座质量差、材料强度普遍较弱等问题屡见不鲜,造成漏电现象,破坏了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整体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1.2电线管安装方面在电线管的铺设和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无视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不注意在电线管安装过程中的一系列注意事项,出现如忽视管壁的厚薄、管子的埋藏深度、金属管毛刺没有处理好、壁管以薄代厚等问题,从而给建筑物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3导线穿管包扎方面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导线的穿管和包扎不规范,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要求进行施工,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导致留下了安全隐患。
1.4安装防雷装置方面建筑的防雷装置用于保障电路线路的安全,在现代电气工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视防雷装置的安装能有效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在安装防雷装置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对防雷接地地点不清、防雷设施施工不规范等主观因素,进而在防雷接地的设置上存在问题,建筑物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2加强电气工程质量控制的对策
电气工程的质量关系到许多方面的利益,并非儿戏。如果简单地将电气工程与科学实验划等号,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进一步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从施工的源头开始着手改善。
2.1加强施工过程中设备和材料阶段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好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因为这些材料和设备关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对于电气工程中使用到的设备和材料,在进入施工单位前,监理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使用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格,与合同条件和设计条件相符,并签字同意后才能进场。与此同时,安装单位还要在材料设备使用前提交使用审批表,必须严格控制其质量,经过程序审批后才能使用,并且要提供相关的安全证明,如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和使用说明书以及电路图和出厂证明等。
2.2严格把握好电气工程设计和开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在电气工程的设计环节中,要以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目的,充分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电气设计的工程招标过程中,结合包括工程和相关设计院的实际情况,对设计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筛选方式,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在信誉度、业绩、等级较高的设计院。而设计院在进行设计电气工程施工图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满足电气工程设计的需求,做到既要重视施工图纸的质量,又要重视对设计方案的审查。电气工程与建筑工程中的其他工程息息相关,因此,要注重与其他工程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对于施工的材料和设备,在设计时要切实考虑实际的应用状况,用料符合该电气工程的实际需要,活化资金的使用效率。
2.3加强对电气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电气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其中主要包括施工准备环节、施工阶段以及重点施工环节。因此,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的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保障电气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在施工准备环节阶段,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应该做到将施工图纸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做到既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又要确保质量体系的完善,避免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提前做好电气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对于电气工程进度计划和人员计划,要做到实时更新。在施工阶段,为确保电气施工阶段的质量体系与国家标准体系和规范相符,施工人员需要以国家电气施工和验收标准规范和及相关法律文件为基础,严格遵循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进行电气施工。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实际与施工图纸不符的情况,应尽快征得设计方的同意,及时进行处理。对于电气工程中的每一个工序,都必须严格执行验收工作,避免监督重于形式的情况发生。最后在重点施工阶段,严格选取最佳材料和设备,把握好每一道材料质量关。与此同时,对于管件的接驳和电线管的铺设要做好质量控制:电线管的铺设要注意埋管的深度,保证明管和暗管都要顺直;认真而正确安装导线,连接要规范,防止导线受损;注重包扎时的松紧度,不能包扎不紧或不到位;加强防雷装置的安装。
3加强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提高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电气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强弱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提高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迫在眉睫。在电气施工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施工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施工操作方法和流程,确保施工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2设立和落实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机制在对电气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上,责任人要认真把握在施工中的相关操作规范,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提升整体的施工效率。明确项目责任人,做到权责一致,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停工整改,进一步确保各项设备的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篇6
【关键词】粮食;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要点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粮食工作的稳步推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加之粮食的战略性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做好粮食的质量控制,以满足人们对粮食质量的有效需求,可以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提高粮食的质量,本了较为相信的论述。
1.粮食质量检测技术要点
1.1收购粮食质量检查
粮食的收购者要严格履行其检查义务,要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明码标价,还要将所收购粮食的质量标准和种类进行公示,还要将公示放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在粮食收购阶段,要严格检验程序,通过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运用来做好粮食的收购行检验。收购的粮食要及时进行分类及整理,要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进行分别存放,以防止粮食的霉变和病虫害的发生。整体阶段一旦发现粮食的霉变及病虫害,要及时的采取措施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销毁或者处理。另外,粮食的仓储设施也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置,要严格存放的标准及规范,还要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进行单收和单存。
1.2粮食出库质量检查
在粮食的出库质量检查中,要严格按照检查的标准进行检测。对那些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要通过药剂残留量的检验来实现其质量检查。对那些出现了异常气味及色泽发生改变的粮食,还需要增加相关的卫生指标检验。在省级粮食部门的检查中,还要将辖区内粮食可能受到的污染情况,通过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来进行质量监管。总而言之,粮食的出库检查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的重要措施,是质量监管的核心内容,为此一定要严格进行粮食监管活动的开展。
1.3扦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检验机构取样检验须对样品代表数量负责,在扦样中扦样人员要选择适宜的工具,工具的选择要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在扦样点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储粮形态、储粮方式及储粮条件等因素,以保证扦样点设置的科学合理。扦取的样品量还应适宜,在实践中一般把样品一式三份,在经过对方的确认后才能进行封样。还要合理确定样品的代表数量,如果现有的扦样工具不能达到储粮深度,在样品代表数量的填写中,要按照测算后的数字进行填写,而且还要得到被扦样单位的认可,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样品数量的准确性。在样品的登记工作中,要做到记录的全面准确性,将登记样品的产地、收获时间、入库时间及储存方式等相关信息都要进行记录,这些数据对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1.4检验标准必须正确
检验标准是检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检验机构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保证所使用标准的正确性。检测中要严禁将原粮标准用到成品粮是否合格的判定中,也不能用质量标准来判定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检测机构要在检时要严格进行标准的选择及执行,要注意检测工作结束后检测数据的收集和整体,要将整理汇总的检测数据结果及时的反馈给被抽查单位。
2.坚持质量体系健康运行的条件
粮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管理水平,通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指导粮食质量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还能通过完备的体系将影响检测质量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实现粮食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2.1外部质量监控
外部控制也就是指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实践中也将其称为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外部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内部不易核对的误差信息,通过外部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试剂的纯度、蒸馏水的质量等问题。通过外部控制能够增加实验室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从而促进实验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监测站的外部质量监控中,最主要的就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是实现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2内部质量监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简称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种常规程序,通过内部质量监控能够实现对粮食质量稳定性的分析,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便于校正工作的及时开展。内部控制的精密度是指平行性和重复性的总和。平行性是指在同实验室中,同一分析人员、同一分析设备、同一分析时间,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样或多样品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而重复性是指在同一实验室内,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问三个因素至少有一项不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样或多样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2.3做好监测站的内部质量监控
监测站的内部质量监控需要通过内部手段来实现检测目标。一些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能够有效的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内部质量监控中有很多操作方法,要保留样品进行再检验。对那些没有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和将易保存的样品留样,以进行再检测,这样能够实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要在内部质量控制中,认真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工作,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以实现检测人员素质和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检测中,一旦发展存在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内部控制中还要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在检测出检测结果的异常时,要及时的排除因素实现异常原因的查明,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实现检测体系的正常运行。在监测站的内部质量控制中,利用质量控制图,能够有效的实现数据的分析。通过质量控制图能够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通过图示的对比能够有效的统计出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检测数据的科学分析。这种方法能够通过检测来查出偏差的原因所在,所以非常利于及时采取措施以实现偏差原因的消除。
3.结语
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做好粮食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够从粮食生产的源头上保证粮食的质量。实践中,通过粮食检测技术应用的科学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仪器设备给粮食生产和检测造成的制约和影响,为此粮食生产企业要加强相关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制度和周期监管工作,以实现粮食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粮食质量的检测人员还要加强其粮食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学习,以实现其检测职责的合格履行,最终实现粮食质量监督生产职能的充分发挥。 [科]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与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及安全监管手册[M].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桥梁;预制箱梁;质量;控制
0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而由建筑施工质量引起的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恐慌,因而,当今社会,建筑施工质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桥梁工程的质量也是非常受重视的项目之一,大量的桥梁建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一旦桥梁质量存在问题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箱梁预制会对桥梁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桥梁整体质量,必须加强预制箱梁的质量控制。
1材料、机械设备管理
材料、机械设备管理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对施工图纸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有了详细了解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施工所需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总结,并且制定具体的采购清单。在对材料和设备采购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材料和设备的供货商进行全面调查和审核。调查和审核内容包括供货商的营业执照、资质证明,以及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证明等,还要通过相关买家了解其满意度情况。在选定了合适、可靠的供货厂家后,就要正式进行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工作。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对于进场的每批材料都要严格执行检验程序,确保材料的各项指标、规格都符合工程质量的要求;对于进场的机械设备,要检查其产品合格证书,并请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详细检测,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无故障,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对于进场的材料要进行分类堆放,对于需要特殊放置的材料要建立专门的厂房进行合理安放,在使用材料时要再次确认材料规格和数量,避免人为使用不符合规格的材料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对材料的数量要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核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对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制定严格的使用制度,明确责任制,防止在设备出现故障寻找责任人时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规范设备操作程序,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人为损坏设备的情况,安排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因设备故障而耽误施工的开展。
2测量、试验检测处理
在桥梁工程预制箱梁施工过程中,为了切实保证施工质量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施工中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水泥等进行全面检测,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材料质量合格,还引入了国外一流的检验设备,进而更加确认材料的质量达到工程建设标准。另外,除了配备先进检验设备外,在检测试验中心还要建立微机处理系统,该系统的用途可以对施工现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试验报告,将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等信息及时反馈。在整个箱梁预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测试人员手册》规定做好检测工作。《项目测试人员手册》中对于设备仪器管理、检测报告审批、测试数据检验、样品管理、试验资料管理等内容都建立了明确的制度,因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准则,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切实保证工作质量。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搬运和储存都要做好详细的检测,保证材料的数量、质量;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校验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一切检测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国家颁布的从业资格证,确保人员的专业化。
3现场预制梁质量保证措施
对木工程预制梁采用的钢模板委托正规钢结构厂家加工。同时要求采用高强耐久性混凝上。混凝上采用拌合站拌制,混凝上输送车运输,输送泵输送,机械振捣。钢筋集中加工,胎具上成形,整体吊装入模。预应力管道采用橡胶抽拔管成孔,接头连接紧密,采用“井”字形钢筋定位网片定位,确保预应力筋位置正确,对钢筋骨架焊接和混凝上浇筑时加强对管道保护。混凝上采用蒸汽养生,自动控温。升降温速率不大于10℃/h,混凝上内外温差不得大于15℃。预应力张拉,事先要对张拉机具、仪表进行校验,并按规定校验周期进行校验;张拉顺序严格按设计要求办理;对预应力的控制采用以张拉应力控制为主,伸长值用作校核进行双控。管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同时对于预制完成后的箱梁架设由架桥专业队伍施工,选用专用设备进行移梁、吊装、运输和架设。桥梁在吊装、运输和架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梁体进行保护。架梁施工前,对桥梁跨度、支承垫石标高和锚螺栓孔进行检查,确认符合设计标准后再进行架梁,确保梁位正确。
4控制质量通病的措施
第一,要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于桥梁通病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桥梁通病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人员增强施工安全意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工作,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自身技术问题造成安全隐患。
第二,在桥梁预制箱梁施工过程中存在隐蔽工程,而隐蔽工程又是极其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因此,施工单位要切实做好对隐蔽工程的竣工检查工作,首先向负责检查工作的各单位部分发放检查证,在检查工作完毕后认真填写。其次,在检查工作开始后进行分层检查,先有本工程项目部组织人员进行自我检查,自检完后后再由专门的质检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检查,在二次检查合格后进行三次检查,负责三次检查的必须是具备资质证书的监理工程师。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专门的质检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暂时停止检查工作,不得再报监理人员进行检查,只有二次检查合格才能进行三次检查,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签订检查证书,证明工程检查完毕。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桥梁预制箱梁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并且箱梁预制对于保证桥梁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从材料、工艺等进行全方位控制,切实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施工工艺规范,从而达到预制箱梁质量控制的目的,进而保证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推动桥梁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健伟.公路桥梁预制箱梁质量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1:100-101.
[2]杨晓翔,刘要玲.桥梁工程预制箱梁质量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12:224.
篇8
根据《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和《关于结合春季粮食库存普查开展*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国粮检〔*〕46号)以及《关于切实做好*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国粮电〔*〕10号)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中央储备粮质量监管工作,经研究决定,*年继续开展中央储备粮质量专项抽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抽查工作定于*年4月下旬开始,6月中下旬完成。抽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抽查库点数量占中央储备粮总承储库点的25%左右,包括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代储库。*年抽查过的库点(或仓位)一般不再安排抽查。本次抽查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3个品种,计划扦取样品1500份,检验项目包括质量指标、储存品质指标和卫生指标3大类。样品的扦取和检验工作委托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承检机构”)承担。部分卫生指标实行集中检验。各省份的抽查样品份数,按照中央储备粮库存数量权重进行分配。具体抽查库点、品种、抽查扦样数量以及检验项目将在委托扦样和检验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二、扦样要求
承检单位依据委托任务书到指定库点扦样时,应兼顾抽查粮食品种的储存年限,随机确定扦样仓位。扦样布点规则及样品代表数量按《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抽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国粮发〔2003〕158号)有关规定执行。
扦取的原始样品经混合分样后形成4份平均样品,其中1份由被检单位留存,3份送承检机构用于检验和备检,每份样品数量不少于3公斤。扦样时应现场填写《样品原始记录单》(见附件1),详细记录样品货位、代表数量、来源、入库质量记录、粮温等原始信息。
三、检验要求
(一)质量检验项目
稻谷:色泽气味、出糙率、整精米率、杂质、水分、黄粒米。
小麦: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总量、水分。
玉米: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水分、生霉粒。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应同时检验记录玉米生霉粒和霉变粒。
相关检验项目按照GB1530《稻谷》、GB1351《小麦》、GB135《玉米》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二)储存品质检验
按《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69~20571-2006)规定的项目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三)卫生检验项目
稻谷:镉、铅、汞、无机砷、黄曲霉毒素B1、储粮药剂残留。
小麦:镉、铅、汞、无机砷、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储粮药剂残留。
玉米: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储粮药剂残留。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卫生检验项目将有所调整,具体见委托任务书。相关检验项目按照GB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
四、工作要求
(一)时间安排。各承检机构于4月20日至5月10日进行扦样,5月31日前完成质量与储存品质检验数据报送,6月20日前完成卫生检验数据报送。我局标准质量中心负责对抽查检验数据统一整理汇总,于6月下旬完成专项抽查报告。
(二)各承检机构接到委托扦样检验任务书后,要尽快与所在省份的中储粮分公司联系,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扦样,到每个库点的扦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扦样负责人应按规定制定扦样方案,组织实施好扦样、分样和封样工作,认真做好样品记录,对样品的真实性、代表性负责。
(三)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各分公司和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承储企业配合做好专项抽查工作。承储企业应派人协助开展扦样,并提供相关便利条件。如发现扦样人员违规扦样或存在其他不当行为,请及时向我局反映。
(四)承检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对检验数据承担法律责任,如实报送检验结果,不得弄虚作假。对临界值样品,要认真进行复核,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五)抽查检验结果按照《中央储备粮质量检验结果表》和《中央储备粮卫生指标检验结果表》(见附件2~5)的要求进行填报(含电子文档)。
篇9
【关键字】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指标评析
一、引言
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企业成本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低。审计质量的不可直接观测性也使得评估审计质量的成本太高,为降低评估成本,需要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替代指标被开发出来,但是每个指标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本文逐个回顾各个指标的开发思路,并对其优劣进行评述,为以后指标的开发提供一点点思路。
二、审计质量衡量指标
(一)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以在职的审计师是否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作为指标。选用此指标,其内在逻辑如下:只要审计师取得相应证书,具备从事审计服务的基本资格,审计过程中遵从审计准则,则其审计质量就是高的。此指标所存在的大量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此指标只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最低衡量标准;第二,此指标不能衡量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第三,审计师会受到多种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审计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并不能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较好的指标。
(二)审计师独立性
1.直接指标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衡量审计质量内在逻辑如下:在完善有序的法制、市场环境下,“大所”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大所”的审计质量必然高于“小所”。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驳斥这种结论: 1、不健全的法律制度;2、事务所所面临的审计风险;3、事务所本身存在的冲突;4、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及对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不足。因此,在市场更规范,法律更完善的美国,事务所规模的确可以代表审计质量,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市场还是法制上都相对落后,事务所规模是否可以代替审计质量还有待商榷。
(2)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
以非标意见作为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其逻辑如下: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体现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对审计风险的谨慎程度, 是审计质量的体现。以此指标替代审计质量,首先在逻辑上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高,只能说明此审计师越保守,在审计执业时所设定的重要性标准越低;其次,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受到审计风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审计意见的出具是审计师与所审计的客户双方博弈的结果。
(3)其他直接衡量指标
除了以上两个常用的直接指标外,其他的直接指标包括审计收费、行业专长等。但是以上的指标也有一定的局限,审计收费受到审计业务复杂程度、客户资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行业专长,有研究表明我国事务所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2.间接衡量指标
(1)盈余稳健性系数
用盈余稳健性系数替代审计质量,其逻辑如下:会计稳健性限制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限制了他们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可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过高质量审计的财报更应该体现出会计原则所要求的稳健性。此指标确实可以反映企业财报是否遵循会计原则所要求的稳健性,但是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此指标对于企业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没有解释力,我国企业总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特征并不是代表高盈余质量,而只是“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表象。
(2)非正常应计利润
选用非正常应计指标衡量审计质量的逻辑如下:企业为达到各种目的,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高质量的审计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所对应的非正常应计的绝对值就较小。此指标的逻辑是以非正常应计替代盈余管理,再用盈余管理替代审计质量,但研究表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非经常损益,非正常应计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解释力度很弱。所以这种替代关系只能解释审计质量的一部分,大部分没有解释力,如果仅仅用被审计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将不能完全衡量审计质量。
(三)综合衡量指标
既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指标衡量审计质量都不够全面,就有学者尝试构建综合指标,提出要准确评价一家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单一指标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体系来实现。如审计收费和事务所规模综合衡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分级督导与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和职业后续教育与员工素质情况等。
选用综合指标,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果最好,但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分配分指标的权重,这也可以作为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结论以及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选用合适的指标衡量审计质量,一直都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就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以往的研究作出一个总结和评述,具体揭示其研究逻辑与优缺点,希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个比较全面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改变,审计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拓展中,从以往单纯的审计、鉴证,扩展到现代的咨询、认证等功能,审计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以往单纯的企业财报,而是拓展到针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3E”审计。
参考文献:
[1]潘琰,辛清泉.论审计合约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5):38-41.
篇10
关键词: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桥梁工程是公路建设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桥梁工程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交通安全,行车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桥梁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桥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人根据多年的桥梁施工经验和研究,就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对桥梁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论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桥梁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桥梁设计缺陷
桥梁的设计影响着桥梁的整体质量,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对桥梁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的更准确的设计,严重影响到了桥梁质量。城市桥梁行车流量大,桥梁的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荷载,就不能保证桥梁在竣工后的交通安全,设计不合理,严重会导致桥梁坍塌问题。
2.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的控制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但很多施工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桥梁控制的质量管理工作,没有建立整套的管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材料采购中,施工管理人员忽视对施工原材料的检验,利用合同漏洞采购了很多劣质材料,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只进行简单的现场监督,没有系统地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安排,桥梁施工过程中就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的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最终导致种种质量问题的出现。
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是保证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很多施工人员掌握没有掌握充足的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采用没有专业技术的工人进行施工,在城市桥梁施工前,施工人员也没有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收到很大限制,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去解决桥梁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也有很多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标准严格施工,责任意识淡薄,导致桥梁在施工过程不断出现质量问题。
二、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桥梁施工单位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文献,仔细侦查施工现场情况,得到准确的施工数据,制定出严密的桥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绩效奖惩制度,通过奖罚制度,对工作不负责,违反管理规章的工作人员,应根据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惩罚,对工作态度严谨,负责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失误,用事实说话,还不是单凭经验做事,这样才能建造出高质量的桥梁工程。
2.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要加
强鼓励广大施工人员积极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工程文化水平,提高工作责任意识。企业可以对专业技能高的人员奖励,而此类激励方法,可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培育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过程细节工作得以落实,保障了施工的工作质量。还可以组织专业知识技术竞赛活动,从而形成良好专业知识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从根本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3.严把施工原材料质量
在桥梁建设中,材料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高低,桥梁的使用寿命。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建筑材料实行严格监控,管理人员在检查材料的质量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对建筑材料的检查可以采取整体项目检查,而不采取样本抽查的方式,对建筑材料的外形,材质和相关质量检验报告等项目进行检查,坚决杜绝任何不合格的材料的引进。只要这样的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中,才能使得桥梁工程质量得以保证。
4.做好施工质量评估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整体质量,就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审查工作,施工后桥梁质量的检验。施工前要按照国家质量安全的要求检查,主要包括施工设计方案的检查、主要桥梁结构的检查、模板安装质量的检查等,逐一进行核查。施工后对桥梁的质量评估,要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质量管理,可以避免不可预见的人为缺陷,对工程质量进行了更加可靠性的分析和质量评估,更好地保证桥梁工程质量。
结语
总之,工程质量代表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要想取得高效、安全、优质的桥梁工程,就必须加强对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断促进现代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保障桥梁建筑工程的质量,继续不断推动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龙翔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波.市政桥梁施工质量预防措施与处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28.
[2]郭艳祥.李岩松.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