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艺术性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的艺术性

篇1

同时,数字艺术设计强烈地;中击了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近年来,作为探索和实验,很多学校在不同学历的层次上开设了“电脑美术设计”、“动画”、“多媒体艺术设计”、“数字艺术”等专业,数字艺术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艺术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否则在制作场景、模型或特技时,很难设计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品。

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物体的造型是设计的“骨架”,造型是三维设计的第一步,好的造型是一幅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而造型艺术的创作体现在三维设计的建模的过程,因而,因而绘画中的造型艺术在三维设计的教学中具有很深的教学意义。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三维软件(Maya)为例,探讨造型艺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教学意义。

造型艺术和数字三维艺术的特性平衡

三维设计的建模主要是训练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造型艺术的特点在于视觉的直接性与思维的普通性的结合,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同时视觉的感官也是三维设计中的造型艺术的重要前提。这里讲的三维艺术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但是它的总流水线可总结为;建模、动画角色、材质纹理、灯光和摄影机、效果、渲染和合成,可以看出一套工作方案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的相关知识贯穿于流水线的每一个部分,掌握艺术技巧和技术技巧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根本上讲,设计者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拓宽绘画和艺术欣赏力可提高设计思想能力,而电脑能力又可激发设计者的灵感创新能力,二者的平衡即可完成更完美的艺术作品。三维设计的特性是对真实世界的“仿真”,这里所说的“仿真”是仿佛真实其实不存在,是“矛盾的存在”,这就是三维设计的特性,这种似真非真的设计可以让人体验三维作品的设计价值,大家都看过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软钟》,作品中软绵绵的钟表是软与硬的矛盾的表现,充分体现的达利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让人看了留恋往返。

造型艺术在三维数字艺术设计中的教学意义

从教学意义上讲,引进计算机技术其实是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三维设计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很深刻的意义。造型艺术是形象的科学,绘画艺术中的造型设计是一种使用色彩、线条、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明暗、造型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二维)空间中创造能够表现作者追求的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

然而,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与触摸感、线条、色彩的运作所产生的直接性、随机性、亲和感以及绘画动作的速度、节奏感带来的愉快是电脑所不能给与的。因此,造型艺术中的基础绘画技能及艺术欣赏力在三维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1、造型能力的培养

Maya软件利用数学理论中的点、线、面来完成角色的三维模型,角色模型制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如何把握角色的造型特点,即“角色”的“基本型”的捕捉,这种基本型的捕捉能力主要来自于基础绘画中素描、速写技能中造型能力的培养,即在完成素描作品时,画面的比例、动势和体积的关系合理协调,如果说素描是用手中的画笔通过线条来描绘作品的三度空间的效果,那么Maya软件就利用计算机通过点、线、面来塑造角色的。如图1所示,是一部三维动画作品,这个老人的形象非常的有趣,很吸引人,他的形象是在人体的生理结构的基础进行变化,变形虽然大胆夸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形是根据老人的基本生理结构而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的造型设计能力。

在人头部建模的教学中,人的头部的颚骨、颧骨、下颌骨和颅顶后脑勺这些骨点面片相互组合而构成,在制作中,角色人物的“五官”比例、头部面部的分布直接影响角色模型的静态艺术效果和以后制作动画的布局,另外人种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人物面部五官的比例。另外欧洲人与亚洲人的骨骼分布是有区别的,如欧洲人眉骨、鼻骨、颧骨等骨骼结构的分布与亚洲人的头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让学生注意这些部分块面的调整,让面部曲线分布合理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一个好的角色设计必须有好的绘画基础才能完成。

2、造型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单纯的讲解软件的使用,那么对学生的艺术创作是毫无意义的。首先让学生学习使用软件的基本方法,然后制作角色模型,制作模型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熟悉角色的生理结构,一个角色形象可能很夸张,但这种夸张必须建立在对角色准确把握其生理结构上,这样设计的角色造型才能生动,打动观看者。

教学时,学生开始不太理解人头部的块面分布,后来将素描教学中的造型知识用于三维设计的教学中,学生理解两门学科的关联性,并利用这个特性完成自己设计角色的造型,同时在创作中将造型艺术的感性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于电脑,这样的创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能够三维艺术创作的乐趣。

3、手绘图能力在数字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虽然可以在屏幕上精确地表示形体的点、线、面,但它不能完成作品构思设计阶段的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不符合设计阶段的设计表达,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因为它即不是纯理论的东西也不是纯技术的东西,它要求受教育者首先要在技术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对象的眼视、手绘(或雕、刻)、心悟的反复训练与感性把握,去逐步体会艺术上的种种道理,而不是象其他理论那样一听就懂,一懂就会。在数字设计教学中对于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利用设计手绘稿的训练,即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体会设计艺术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选择设计主题,完成一定数量的手绘初稿,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为学生今后完成实际项目打下基础。手绘稿的绘制可使他们将头脑中的形象勾勒得丰满后,进行角色的形象设定、场景设定、色彩稿的制作,然后才可以上机完成三维艺术作品的创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手绘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造型能力主要体现在速写的能力训练,速写是绘画中锻炼观察力,熟悉生活,记录形象,积累素材的好方式,也是培养概括取舍,去粗取精,提高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重视速写的训练在三维设计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速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必须的基本功,通过速写可锻炼敏感的观察力,造型的概括力,创作的思维力和艺术的表现力,所以在三维设计的教学中,速写能力应该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刚开始设计作品时,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认为手绘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当他们完成一定数量的手绘稿后,才发现许多成熟的作品就是从最初模糊不确定的构思通过手绘修改得来的,从中也体会到速写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造型能力提高过程。

手绘设计稿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空间感的培养也是依赖于速写的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学生经过训练可以深刻认识到:造型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定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见,绘画中的造型艺术贯穿于整个三维设计的教学,没有好的造型能力,即使拥有熟练的三维技术也不可能设计出生动的作品。

造型艺术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艺术。塑造形象需要有点、线、面、色彩等因素,如果没有点、线、色块等诸种造型要素,任何形象是无法塑造的。绘画中的素描和速写的训练是造型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造型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技巧能力,这些能力更是三维艺术设计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要想制作生动的三维作品,必须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可以说造型艺术在三维设计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篇2

评价方式是否艺术,直接影响评价后的效性。只有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发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慎在学生作业本上打“×”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慎在学生作业本上打“×”,特别是对于作业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错题就打“×”,学生一打开本子,那一连串的“×”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情大大下降,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还会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为此,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对这样的学生多付出一些,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要根据他们所做每一道题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批改,做正确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做错的地方,用红色的下划线标示出来,让学生有心情对做错的部分进行思考,这样的批改方式,也是对学生劳动的一种认可。

二、给予经过艰苦努力的学生以肯定的评价

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有的学生任凭你怎样表扬、鼓励也不起任何作用。若存在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经过任何努力,老师还一味地表扬他们如何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多成绩。其实在学生心目中,压根儿就不需要你的表扬,老师的鼓励、表扬贬了值,所以学生在得到表扬后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学生确实经过了努力,他就需要老师对他的付出给予认可,这时老师对他进行表扬,肯定就会成为他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如我六年级教的学生张佳明同学,一开始,我发现他上课从不认真听,经常不交作业,即便偶尔交一次作业,正确率也接近于零。后来,我就这一情况找他深刻地谈了一次,他说以后一定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后来,他果真按自己说的做了,按时交了作业,但作业的正确率却依旧不高,我仔细琢磨了他的作业,发现他在做“求圆面积”的题型时,公式都写对了,算式也全对了,只是计算结果错了。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进步,在一个“√”也没有的作业本上却打了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后来,他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更加努力了,作业正确率也提高了。

三、赋予评价更多的褒奖成分

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奖励,不是看重奖励本身,而是看这份奖励所包含的褒奖成分有多少。褒奖成分越多,奖励作用越大,持久性越长,其后效性越强,也就更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努力学习的愿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如果学生的作业全对、书写也认真、格式也正确,我就奖一个笑脸苹果;如果作业全对,但书写一般,偶尔还有涂改的痕迹,我就奖一个普通苹果;如果作业全对,有涂改而又没有擦干净,有墨疤,我就奖一个哭苹果。每次作业本一发到学生手里,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看今天老师奖给自己的是哪一种苹果,自己为什么没得到最好的苹果。

四、定期、有规律的奖励

篇3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

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推断,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将儿童的思维发展置于“最近发展区”的时候,学生的发展能力才会最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的设计既不能过难,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跳起来也无法够到,也不能过易,简单的“非对即错”式提问将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的答案。真正艺术性的提问设计必须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效的“最近发展区”,保证提问设计的科学性。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启发性。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具有启发性的教育,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什么。众所周知,数学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提问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好奇,进一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当然,启发性的设计不仅反应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表现在适时的引导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思维特点进行有效引导,摒弃“处处皆问”的盲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层次性。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不应当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当面对所有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拾阶而上,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关注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思考的机会,享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逐步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模式实现分层提问,给优等生“拔高”的机会,给中等生“探索”的机会,给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只有提问具备了层次性,才能提高数学课堂参与的广泛度,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意境塑造与想象空间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文学艺术,对作品的意境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都有着相同的要求。音乐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它以流动的旋律,架构于特定的曲式结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呈现。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是活的时间,音乐所揭示的正是那个“由生命活动本身标示的时间。这个时间便是音乐的首要或基本的幻象;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以一个有机体的生命结构所具有的逻辑式样进行的”。在特定的音乐结构里感知音乐的同时,在流动的音符中感知音乐所指向、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把瞬间的音乐体验转化为情感的体验和对情感的想象,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文学艺术中,也存在着时间性。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作品结构上,以及他们的内容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张力、矛盾的冲突、解决等等,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时间性。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由作品的客观表达方式唤起我们对作品意境的想象,进入一个由作者构建而成、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

情感与内涵,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它们演绎的最终目的。正如康斯坦丁诺夫所说:“感情的方面进入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无一例外,它不仅是内容必备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艺术载体,既表达感情,又传达感情。文学与音乐,它们的作品无一例外的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当中,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对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感情内容,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感情的抒发。音乐则与感情的联系更为密切,人们往往把音乐作为感情的艺术。当感情在作品中展开、呈现、深入,才使作品具有灵魂,表现出丰厚的含义和深刻的内涵。尽管文学与音乐,它们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异性

虽然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作品的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以及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等诸多的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这两种艺术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

(一)音乐和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名著《乐记》中,就有关于诗与歌的论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曾指出,诗借“语言”来表达,“留给我们某些从事思想的东西”;而音乐“通过感觉来诉说”,它比诗“更丰富多彩地激动我们的心境”。当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冈则认为:文学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和感情的间接体现”,音乐则是“感情的直接体现和思想的间接体现”。凡此种种论述,使我们认识到音乐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音乐被称为“流动的建筑”。虽然音乐由乐谱记录,以一定的曲式结构创作完成,但所有的旋律都是稍纵即逝的音响,在非可视性的状态中进行。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没有被赋予具体的概念和明确的含义。它以声波的形态,在不间断的运动中营造出情绪的氛围和音响的声势,从而产生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情感内涵,使听者不由自主的与它产生共鸣。而声波所体现出来的音调的高低与轻重;音频的急缓与疏密;音量的强弱与大小;音质的粗细与刚柔等等,所有这些付诸于我们的听觉,经由听觉进入我们的心灵,以此完成音乐对事物的表达。文学与音乐不同,它有良好的可视性。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体会文字,词汇,语句中所包含的精确含义。通过例如小说情节的叙述,或是诗歌音调的抑扬顿挫,或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等等来使人追寻到隐藏于文字之后的情感所在,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想象的,把客观的文字化为主观的情感体会。

(二)思维方式不同

音乐艺术是感性思维,而文学艺术是理性思维。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的特点,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更多依靠的是对声音的感觉和判断能力。在音乐里我们体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情,它是模糊的、非具象的,并以情感经历作为想象的前提。这种想象所体现出的具象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曾经说过,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应该跪着欣赏。缘于这首乐曲,使他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纯粹、博大、精深,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中国民间音乐尊崇、喜爱的个人感叹!文学艺术的语言,具有精确的语义性。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字语言提供给我们精确的含义,依靠文字构建的理性思维达到解读作品的目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作者提供理性思维的叙述空间,由读者跟随文字语言的思维产生想象、联想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是具象的,是语言思维和文字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关联性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研究音乐史假如不熟悉文学史是绝对不行的,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现象。文学思潮与音乐思潮相互渗透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音乐创作,就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尤其以艺术歌曲和歌剧最为突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以著名诗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为基础创作而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比才的歌剧《卡门》,以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进行创作;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可夫斯基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同名交响幻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等等。音乐吸取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戏剧成分、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并且从文学作品中凝练出特定的精神气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在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文学为我们展开了理性、客观的过程,音乐则向我们开启感性、主观的世界。当客观世界的人与社会和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以音乐来展示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时,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激发了我们对于客观主体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并投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能解读非语义性的音乐里流动着故事性、叙述性的元素,也能够感受音乐里矛盾、戏剧性的冲突。当音乐与文学产生高契合度的联动,我们就可以在音乐里体会文学艺术的理性、客观的描述;也可以在文学里想象感性、主观的情感体验。例如,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保持了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这四个角色,运用不同的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分别代表各自不同的音乐形象。当我们欣赏这首歌曲时,对比歌德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歌曲和诗歌里对情感的展开是完全同步的,使抽象的音乐和形象的诗歌在内容的演绎上达到高度的契合。

四、结语

篇5

1.学习目标。

(1)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目标。

(2)以前我们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语,后来改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用语,增强目标内容的可操作性。

(3)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时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学法指导。

在运用导学案的初期,我们曾用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等笼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法指导,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学生没有起到指导作用。后来我们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把学法指导调整为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

3.预习导学。

(1)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起初在设计问题时采用一个个填空的方式,造成了学生照抄课本,后来改为“你的发现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说出依据吗?”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每个问题都有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课本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

4.问题精讲。

初期我们是把课本例题移到导学案上,让学生阅读,然后由学生讲解、教师点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程度差异很大,于是我们在问题精讲环节下大气力为学生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运用。

5.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与学习目标相对应,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题目,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矫正。

6.反思总结。

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二、数学导学案的操作模式

1.提示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导学案制定的学习目标。

教师:解释目标,引导学生朝目标努力。

时间:2分钟左右。

2.预习导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要求、预习范围、预习方法去阅读、思考、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就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时间:10分钟左右。

3.问题精讲。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学生寻找突破重难点的办法。

时间:10分钟左右。

4.反馈训练。

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反馈训练内容,小组内互相评阅。把出错的题目或重点题目在组内讲解一遍,加深巩固。

教师:针对学生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围绕试题的知识考查点、学生的出错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分钟左右。

5.反思总结。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83

现代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课堂的要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艺术性”这一名词原本并不运用于课堂教学,近年来,大力倡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单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被提上了日程。笔者有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根据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据此展开论述。

一、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天性与语文学习的规律得到有效结合,那么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自律性差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小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锁定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会分散。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教师发挥其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艺术。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这种互动要以小学生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真正具有艺术性。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性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独有的个性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语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虽然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是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打好了地基,才能构建出语文知识的高楼大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广泛关注。

就课堂教学方式而言,怎样才能通过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呢?实际上,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是通过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归纳总结得出的,只要运用于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环境,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其可取之处,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地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教学方式,面对大量的新的教学方式,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耐心的学习,使自身的素质不断得以提升,与时俱进。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掌握大量的教学方式,使知识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

2.在实践中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

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第一步,能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才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没有定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通用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变化了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不断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广大教师因时制宜,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课堂很热闹,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变得异常兴奋,但是,游戏结束,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考,学生做的游戏没有起到指导与教育小学生的目的,这就说明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设置课堂游戏的目的,只是贪图片面的热闹。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反思,真正掌握每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内涵。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核心

篇7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好问、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新颖、新奇的问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思维热情,可以较快地吸收这些知识. 当今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独立探索精神、为我道德理念、独立主体意识、异类文化语境等突出,对于新思维与新事物能够较快地接受. 但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也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所以他们多变、缺乏耐心,如果对某一事物关注的时间较多,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小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感官对图像、实物、形象化的符号等进行感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会逐渐减少,同时逐渐加大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不过就算是这样,小学生也并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化思维. 形象思维形式是直感、意象、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是反映对象事物的形象,能够通过感官感知的图形、形象符号、图形、图式等是其表达的手段和工具.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抽象性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可以说毫无兴趣,但对形象的事物却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受生活阅历、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方面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有着前期的基础和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数学有着严密的抽象性和系统性,是逻辑性和科学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的、动态的教学活动.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认识为: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就是计算,数学枯燥乏味,数学就是测量.

不管是中学的数、理、化,还是今后学习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都要以小学数学为基础. 从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特点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说是思维活动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 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简单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方法

(一)培养兴趣

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但是这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存在矛盾,因此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尤其是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样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变得非常被动,一些学生甚至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遵循数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采用推理和阐述的教学方式,那么不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含义,更会造成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数学教学形象化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化难为易,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

2. 调动参与性与主体性

有极大的热情、活跃的好奇心、较强的表现力是小学生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绝不可忽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3. 生活化数学问题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改变成生活画面或者是生活场景,用生活实例来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数学问题展现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4.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如:联想提问、辩论中提问、以问引问、生活中提问、实践中提问等等;对于一个个数学情境我们可以采用大量的图形、图片或多媒体技术来展现;不拘一格的表扬方式,如:语言法、奖品法、态势法以及展示法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如:笔算接力、找朋友、夺红旗、口算、开火车、组数对口令等.

(二)启发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数学思维. 为了给学生必要的数学技能与知识做基础准备,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中体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特征与形式. 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将解题和计算的方法教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增强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和挖掘教材资源.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概念. 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新规律,发现新知识,从学会到会学,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让学生逐渐养成理智自律的人格、朴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强勤奋的探索精神.

三、总 结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兴趣的开发. 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服装;科学性;艺术性;人体

服装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从来就是一个迷惑困扰设计师的话题。如今,在我国,服装设计领域有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片面追求服装的艺术性,设计中多半是表现在注重对艺术性的执着上,偏重于平面形式及美学意义的展示式表现,偏重于从美学角度考察服装的款式及色彩搭配,而忽略了服装创造中的服装——人——环境系统的和谐统一,往往是以牺牲服装的可穿着性或舒适性等为代价的。即缺乏用理性、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服装创作。本文试图从服装的起源与功用、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服装的结构、服装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服装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服装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一)从服装的起源看服装的艺术性和功用性

服装的起源与服装的功用是紧密相联的。通常人们认为服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衣服的功用性又形成了服装文化的起因。服装的功用与服装文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随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化、不断丰富,从而造就了灿烂的服饰?文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推进及各种文化的交流、渗透,服装又不断地在宗教、哲学、政治、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现代生活日新月异,当今的服装已不只是单纯地专注于实用及装饰性能,而更着意于艺术性与科学性。人们通过服装表达自我,显示个性与风采;也通过服装来显示教养与身份,礼节与威仪,在现代文明中求得人类与服装的完美协调。

(二)从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看服装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服装的定义是指:人着衣后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服装设计的构思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服装就是装扮人自身,服装设计师藉以人体才能展开一切艺术表现,而且“服装设计是一项综合工程,它包括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三项内容”,处于科学研究和纯艺术之间,是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的边缘学科。服装设计是建立在以人的穿着为基础上的物质性的形而下的有形设计文化,而不是单纯的灵魂追求的形而上的精神创造。“功用”是服装设计构思中审美思路的基础,仅仅从美出发来进行构思,那是搞创作,而不是设计。服装设计的任务不光要解决设计的美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使产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进行服装设计构思时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不能为创意而创意,从而把服装设计推到配角位置,只有对人进行充分的分析,在服装设计时才有“针对性”、“科学性”。

服装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应密切结合人体的型态特征,利用外型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纵然服装款式千变万化,然而最终还要受到人体的局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态骨骼不尽相同,服装在人体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中的形态也有所区别,因此只有深切地观察、分析、了解人体的结构以及人体在运动中的特征,才能利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服装艺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从服装的结构看服装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人类穿用衣服时既要看起来美观,同时穿用者自己也要感觉舒适。前者是艺术的问题,后者是科学的问题。仅有美观而穿着不舒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在人类的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风行上千年的缠足行为就曾见女性的双足极度变形,苦不堪言,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流行数百年的紧身胸衣使西方女性的躯干严重变形,给当时的女性带来了一系列的疾病,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寿命。进入20世纪后,人类的服装一直在努力的摆脱传统重装的束缚,朝着轻装化、简朴化、中性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与社会形态的进步有关,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机能的认知的提高,人类发现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沉重的服饰正在吞噬着自身本来所具有的各种生理机能,于是,出现了阳光浴、海水浴、沙滩浴等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来试图找回和提高人体自身机能的现象,甚至在西方还出现了“主义运动”(nudism)这种极端的行为。丹麦学者R.B.Johansen在所著《着装的历史》一书写道: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穿很多层衣服的崇拜心理已经衰退,如今终于从这个人造的“壳”中解放出来,“懂得了自由地接触阳光、空气和水,进行各种运动,这是现代人类最大的进步和发现,而不是电视机和原子弹。”现在的时装会上,模特儿们越穿越少,薄、透、露现象已经风扉全球,这就不仅是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单方面的原因。一件理想的时装,在结构上首先考虑的是应符合人体的生理构造和运动特性,要便于穿脱,便于行动。服装设计师不仅要具有艺术家一样的造型艺术感觉,而且还要具有工程师一样的科学态度,一件能为大众喜爱的时装,一定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服装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晶

什么是艺术?所谓艺术,首先是“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也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18页)形态”。或则说,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生活的美;这种饱含思想感情的多彩形式就是艺术。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就是经过对生活的提炼,运用一定的技巧,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的思想或是感受。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它以款式、面料、色彩三要素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迪奥说,服装是一件生命短暂的建筑作品。其实服装设计大师们设计的每套服装都是雕塑、书法、绘画。服装是环境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的综合体。服装设计不是简单的做衣服,而是通过服装这种艺术语言,从服装的角度来表现现代人的整个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篇9

【关键词】科学准确 风趣幽默 形象生动 恰当得体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传递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反馈信息等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如何,即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学生情感的引发。教师运用语言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会,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它在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中居于核心位置。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了教师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科学准确,简明规范

一般来说,教师对数学定义和定理的叙述必须做到科学准确,简明规范,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而误解。在此,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含义的把握必须做到准确透彻。例如,在教低年级“除法”时,有的老师把“除以几”表述为 “除几”。在此,虽然只是丢掉了一个“以”字,但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给颠倒了。又如,把“整除”和“除尽”,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和“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混为一谈,这就违背了数学科学规律。再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等语言错误,属于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二是教师必须用数学科学术语来讲课,不能用方言来表述概念、法则等。例如,教师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等。 三是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规范,就是要干净利索,抓住重点,简洁概括,符合语言规范。而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那些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用最短的话语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维含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应结合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见解和新鲜认识。瞬间的幽默,不仅教给学生以智慧,还让学生会心一笑,获得美的享受,终身不忘。

2.可以活跃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课堂上,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要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沟通情感。

3.提高教育效果,使学生心悦诚服。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令老师极为生气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控制不住情绪而怒斥学生,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我们善于用幽默的语言来妥善处理,其效果将大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可运用幽默语言讽刺挖苦学生。用幽默语言批评有其高明之处,但也有其讽刺意味。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用幽默语言讽刺贬损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负面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三、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形象生动、通俗明白的语言,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

一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我采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它的意义。我手拿圆规,神秘地告诉大家:“圆规上装有铅笔尖的一脚画出了一个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画出来的这条曲线就是“圆”。这种形象的描述自然会使学生对“圆”的概念终生不忘。

二要善于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例如,课堂上,师生们的解题思路被“拦路虎”挡住,停滞不前,后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扫除了“拦路虎”。这时,如果老师有感而发来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会使大家兴趣盎然,乐享成功的愉悦。

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意味深长。

四、要恰当得体,恰到好处

这里所说的“恰当得体,恰到好处”不是指教师的有声语言,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它包括教师的表情、手势和体态等。这些无声语言可以对实现教学目的起辅助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学会了恰当地利用势态、面部和声音等无声语言体现不同的表情,才算是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篇10

关键词:科学性 理性简约 系统综合 文化交流 科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44-01

中医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其科学性与西医并不背道而驰,只是表述方式及处理疾病的方式与西医不同而已。对其科学性的认识理应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

中医的科学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审视:术语的理性简约;实践指南的系统综合。

1 理性简约的术语范畴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先驱者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等观念为核心构建起来的阐释人体生理与病理现象的理性认识。这些核心范畴渊源于日常生活,与迷信盲从的观念根本不同,是对人类生命现象与外在客观世界细致观察与哲理性思考的结果,“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1]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类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部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中医的五行范畴是古代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说明客观事物以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的变化规律,应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即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外在的客观事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发展变化的带有一定理想化色彩的学说,五行相生相克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中医的“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联络脏腑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尽管现代医学大量实践证明除了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之外,中医典籍中所描述的独立的经络系统似乎并不存在,然而综合分析中医古籍的论述,不难得出经络正是古人对现代医学中的血管循环系统、淋巴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已知和未知系统的理性而又简约描述的结论。中医术语理性简约的科学特性渊源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对客观世界及自身观察手段的局限性,但其理性简约的科学色彩不亚于西方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原子、分子、蛋白质、基因等观念形成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医术语的科学性必须要有历史文化发展的视野。

2 实践指南的系统综合

与中医术语理性简约的科学特性密切相关的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系统综合。望、闻、问、切作为中医的四大诊断手段其系统综合的鲜明特征说明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不能孤立看待,应联系四时气候、生活习惯、体质强弱、年龄性别、性情好恶等,全面了解病情。而八纲辩证则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此外,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而且脏腑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精神活动等息息相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2]中医系统综合的实践特征带有显著的哲学思辨色彩,诚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必须建立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要发生的事实……我们所寻求的是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可能的、最简单的思想体系。”[3]

对中医科学性的文化解读是正确翻译中医术语的基础与指南。依据中医科学性的两个重要特征,中医术语的翻译可以考虑如下两个策略。

(1)文化交流策略。

翻译中医术语在忠实通顺准则的基础上,要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视野。中医术语的翻译涉及众多带有鲜明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观念,上面涉及到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观念就是典型的代表。阴阳的音译表达“yin and yang”是现有的各类翻译中传递阴阳文化内涵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其他诸如“positive and negative,opposing forces or principles”等词汇所表达的意义都只能部分地传递出中医阴阳范畴的内涵。中医的五行范畴有本体与属性相结合的特征,与阴阳范畴一样,五行的音译wuxing或wuxing—— five elements or phases是传递中医文化内涵的妥当形式。中医脏腑范畴有的术语“三焦”,常被译为triple energizers 或者triple burners,用triple energizers或者triple burners来翻译“三焦”,不仅仅是对中医术语的误读,而且显得滑稽可笑。综合中医古籍的论述,用“triple energizing systems”更能精准地传递出“三焦”术语的古今内涵,至于音译三焦sanjiao或者three jiaos,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中医“经络”的文化蕴含,如果用channel,path,passage,vein,network等词汇表达都只能极为有限地传递出中医经络的文化涵义,至于用meridian和collateral来表达经络的意思,除了传递出经络词汇古雅的色彩涵义外,并不比channel、path、passage、artery、network等词汇在表述经络涵义上更为全面和准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经络的音译jingluo或者jing and luo是比较能够全面反映中医经络范畴简约而又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处理方式。

(2)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极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科学,这门科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精微、不断摆脱原始神秘色彩到日益接近日常生活并服务日常生活的可验证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中医表述还是一门艺术,中医的语言表述充满着艺术手法,比类取象就是一个突出的特征,例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4]。科学的语言注重精准,艺术的语言注重形象,两相结合,中医术语的翻译在注重词语精准选择的同时应尽可能保留其形象化色彩,例如:窜痛scurrying pain、游走痛wandering pain、青蛇毒green-blue snake toxin sore、龟背tortoise back、雷头风thunder head wind、七星针seven-star needle、滚刺针roller needle、肝火犯肺liver fire invading the lung、肝阳化风liver yang transforming wini等。当然西医中的表述也是可以用来直接对译的,例如,鹅掌风tinea manuum、猫眼疮erythema multiforme等。

中医理性简约与系统综合的科学特性千百年来为国人乃至世界其他众多区域的疗效相对显著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奠定了基础,理解其科学特性是实践中医术语翻译及评价其得当与否的重要准则。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2] 黄帝内经.调经论篇[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