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

篇1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学的影响;实践出真知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更是海外流传,受欢迎程度不容小觑。正因如此,当代学生更应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并把它传承下去。

一、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文字是重要的载体,文字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字的使用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古有夫子教学,现有语文课堂来传承中华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精神信仰。提到儒家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圣人孔子,现在海外已有2000余座孔庙,而在国内就有1600余座。设孔庙的意义由数量便可浅显看出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甚至全世界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了,现如今不是也有来山东首选曲阜的说法吗?当然了,这也只是就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谈起儒家文化,虽不是只有孔子一人,但孔子却早已成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并未受到太大重视,直至汉朝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儒学的影响才一发不可收拾,逐渐地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支柱。孔圣人留给中华子孙的精神遗产是不可磨灭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学说是中国学子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连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都设有专门空间来学习儒学。其实,真要仔细探究,儒学的发展也是一部曲折的历史,从春秋时期不被重视到秦朝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遭受重创,再后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占据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后来出现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以及时期对儒学的批判。儒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造创新,经过一个又一个儒家学者继承与发扬,使儒学得以传承千年而不失其主流地位,可以说发展到今天,儒家文化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信仰。现如今的中国发展腾飞,国力强盛,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经济强国,更加是一个文化大国,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而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文化课程也是沿袭了这一优秀传统。所以,儒家文化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在学生学习历程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便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从我们刚上学起就是一大主科。由于在学术界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说法,许多同学平常都是一头钻进数理化的题海当中,但却从未做到对语文课程如此重视和执著。

但我们知道语文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人生价值,因为语文的学习,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如若你有很好的语文功底,没聊几句便能体现出来。有些人说话是粗大条的,一条信息的传达需要好几句话才能表达出来,而且表达过程话语只是很粗浅的话,而语文功底较好的人却可以用极尽简洁的话语将同样的信息传达,并更好的让别人理解。其实大家应该能发现这种情况,并司空见惯了,和一个陌生人谈话,有时候会发现两个人很能聊到一块去,而有些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像两个高级文化知识分子聊天,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高度,谈话内容必然比语文功底相对较低的人之间的谈话内容要更体现文明一点,当然这没有诋毁和低估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表达语文的重要性,更加体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笼统的来讲,儒家文化并不是口头风标,它是生活的向导,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而语文课程只是传承儒家文化的载体,但语文课在多数人眼中,是一门很浅显的学科,好像并不用费多大功夫就可以取得高分,这便大错特错了。语文是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的,说话体现了语文,写作体现了语文,所以我认为,想要更好的传承儒家文化,就必须先改变对语文的看法。相应的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不再只是围绕高考题型来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就可以通过语文课来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用实际行动传承儒家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孟子曾提出过“性本善说”,而三字经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的,虽然背的滚瓜烂熟,但却不能熟到心里去,然而那时的小朋友思考能力没那么强。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我看来是真正接受儒家文化的最好时期。现在的高中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开办一些有关儒家文化的活动,就比如说,学生经常性的举办以传承儒家文化为目的的主题班会,高中每个周都有一节班会课,可以一个月进行两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搜集儒家文化资料,在班会课的时候,选出几个同学代表将搜集到的儒家文化资料展示。这可以促进同学们自主的去了解儒家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偶尔的举行较大的儒家文化活动的讲座,这并不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高中课程虽然很紧,但是这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对同学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当代体育精神和儒家文化中与之对应的思想体系进行归纳与对比,由此对我国作为一个从体育发展中国家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儒家文化对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有何影响,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如何发挥儒家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瑰宝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发表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当代体育精神 构建 影响

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其继承、发扬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是儒家学派的创造人。从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继而到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再到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儒家文化无不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对中国各阶层、各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儒家文化作为传统小农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它存在无法适应复杂的现代经济结构的要求,不适应甚至阻碍当今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现在已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民族智慧的表现、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我国作为一个从体育发展中国家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儒家文化对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有何影响?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如何发挥儒家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瑰宝的积极作用?自儒家文化诞生,各时期、各领域的学者、文人都在对其试图进行着解构与诠释,但又不断的遭到重建与批判。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但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推动事物的一次变化,当变化的数量积聚到足够多的时候,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引起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主要因素。我带着这个观点对儒家文化对当代体育精神构建的影响发表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内涵主要包括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二、儒家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的联系

(一)儒家文化与“人本主义精神”

体育中人本精神主要包括:1.重视人的自身价值;2.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3.乐观自信;4.运动家风范;5.尊重、理解、友爱。人本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中最近本的要素,也是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体育运动中重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自身价值,能够使其在体育中获得应有的权利、尊严、尊重、友爱与欢乐才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理念。

同样,在儒家文化中也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的主体性地位。《孝经》谓:“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王制》亦谓:“人最为天下贵”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论语·雍也》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亦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所以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强调人在社会的主体能动性。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亦充满人本主义精神,我国当代体育精神在人本思想方面仍传承与延续着儒家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

(二)儒家文化与“英雄主义精神”

体育中英雄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英雄也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们一直都崇拜英雄,都渴望成为英雄。战争年代,人们通过赫赫战功、开城掠地来实现自己的英雄梦。而在和平年代,体育已成为塑造英雄的舞台,人们在规则的允许下,充分调动自身潜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通过力量与智慧的激烈较量,夺取冠军。尽管此中充满艰辛与挫折,但也正因为他们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促使其利用体育这个世界性舞台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去追求自己的英雄梦。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中庸”的思想,并推崇以“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和谐思想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以“中庸”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以“礼”为标准,以对矛盾统一体的长久保持、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为特征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重文轻武”、“废力尚德”的伦理型竞技。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体育基本与“利”相脱离,而更多地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的活动或者游戏,长此以往,竞技项目不断缺失,竞技精神不断消亡,再没有了竞争意识及拼搏精神,最终导致“英雄主义精神”在体育赛场上缺失。

(三)儒家文化与公平竞争精神

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包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

公平竞争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公平”是为了更好地展开竞争,是比赛能够有序、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则” 是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参赛者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在竞赛中人人平等,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然而,“体育”是一项发展着的运动,运动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运动技术以及身体运动能力进行着总结、创新、提高,为赢得竞争的胜利做好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身;欲修其心者,先正其心……”可见儒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体育竞赛中,有些运动员受到利益驱使,违反公平竞争精神,如“服用兴奋剂”“假球”“黑哨”“场外交易”等现象的发生严重违反了体育道德,可见运动员的个人修养问题直接关系到竞赛是否能够公平开展关键因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很好地帮助运动者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提高。然而问题又出现了,儒家思想倡导礼仪,使中国成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依据儒家伦理观,君臣、尊卑、长幼、男女等差别自然的形成了人们地位的高低,这样在体育竞赛中必然会出现“礼让”现象,这样必然损害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这又与体育竞赛的公平性相矛盾,此观点束缚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与创造性,降低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最终体育竞赛轮为体育游戏,成为用来“扬礼”的一般性活动,如礼射、御、投壶、蹴鞠等项目的规则皆包容一定的礼节,而许多礼节是缺乏公正性的。另外,儒家礼教还规定女子不能外出参加体育活动,严重剥夺了女子参与体育的权利,扼杀了女子的运动需求,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今犹存。

(四)儒家文化与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包括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

一个运动队的建设中,运动员协同意识是决定这个运动队运动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在优秀运动队中,成员之间在思想情感上能够做到相互理解、信任,行动上相互协调、支持,能更好执行全队的战术思想,达到默契配合。各个集体项目中,由于运动员的位置、任务和应承担的职责不同,管理者应区别对待每个成员,根据每个成员的个性与特长对其进行培训,激发其内在潜能,尊重运动员的独特性与发展的差异性,并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扬长避短,追求团队协同发展。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义然后取”,在他家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义”即道义,它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或原则;所谓“利”即功利,它是指人们的各种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义然后取”就是指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必须首先看是否符合普通道德标准和私人利益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儒家价值观主张社会高于个人、整体高与个体、责任重于权利,这是儒家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通过提高各成员的个人道德标准,使成员认识到整体的重要性,对团队建设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语.邓语》中记载了西周后期的史伯提出的“和则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同,尽乃弃矣”,意思是说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配合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如果只有一种东西就不能继续下去。它朴素的提出了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而在《论语.子路》里“和而不同”所体现的是多元共存与多元统一理念也符合当代我国中华体育精神中“团队协作精神”的理念,为建一只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的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三、结束语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绝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儒家文化尚“义”,在“人本主义精神”方面起着积极地作用,但却在“英雄主义精神”方面起着制约作用;其强调的“中庸”之道亦然,同样的思想体系在对当代我国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孔子之伟大、儒家文化之深厚、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之多、争论时间之长的原因所在,也是儒家文化之魅力吧!

参考文献:

[1] 李立峰.儒家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文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

[3] 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J].体育科学.2007(6).

[4] 论语·里仁.

篇3

关键词:家风;儒家文化;建设

一、家风的内涵

家风,也可被称作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和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家庭成员为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并且可以通过每一个成员的具体言行来得到体现。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家庭风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家庭成员健康发展、提升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家庭风气,才能称得上是家风。反之,那些落后腐朽、与社会主旋律不相适应、对家庭成员乃至社会有害的风气,就不能称其为家风。

中华文明不似于西方文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家庭,个人都是在以家庭为依托的伦理关系中成长发展的,不似西方强调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原子个人。在中华文明之中,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家庭是个人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最初在家庭之中得到熏陶培养的,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家庭风气对于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人常说,什么样的家风能出什么样的人,家风,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力量,是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空间,对个人的道德思想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家庭的印记。这种无声的教育,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进行着基础性的培育。

中国人历来都是相当注重家风建设的,从古至今,关于家风的文字记载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养身莫善于寡欲”这是孟子的家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千百年来我国家风的文化内涵起着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家风文化其实就是儒家文化在一个家庭范围内的展现。儒家思想是一种极度重视家庭伦理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延续之中,这种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自古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他们在有意无意之中,都将这种儒家道德观念融入到了家教之中。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清晰而深刻的体现出了一系列儒家的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大体以孔子所倡导的“仁、礼”观念为根基,强调“修身”“齐家”,包括了对老人、妻子、兄弟、仆从的对待之道。而孟子进一步为角色发展了行为规范,包括了人们众所周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再是“睦族”,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千年的国家,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并且,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

二、建设家风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和渗透之下,在这个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文化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维护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和谐,如何传承、改良我们的家风实为迫在眉睫。

当前的科技革命、电子网络等各方面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伦理的重建问题。面对目前的现实社会,就社会关系而言,不少层面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质至上主义所侵蚀,转化为裸的物与物的关系,经济利害的关系,钱与权的关系,欲望满足与否的关系,一切都是可算计的,现实公利的。

就家庭层面而言,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逐渐弱化的过程。近3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又经受着第三次冲击,发生了从结构、制度到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变化。传统的优良家风在这种背景下遭遇到无情的摧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亦面临着危机。家庭裂解、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增多,日趋严重且腐蚀着整个社会。

就个人而言,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主人,今天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素养好坏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与命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物欲横流,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伦理建设方面的滞后,现实和期望之间的落差、传统思想跟消费文化之间的冲击都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扰跟压力,如何应对这些负面化的情绪、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社会、家庭、个人,在现实发展中所遇见的种种困境,它的解决都最终归结于个人自身。家风无关贫富,只关乎德性,弘扬良好家风,是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确立了重要遵循。家风虽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

三、建设家风文化的途径

1、言传身教

《论语・子路》篇,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知,父母长辈的实际行为表象对良好家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家风,我们不但要继承这些前人的优良传统,更要把它们与爱国敬业、自由平等、遵纪守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并通过父母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之得到传承。

2、与时俱进

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家风的源泉,建设家风,必需要从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价值、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精神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等内容也需融入进我们的家风。

篇4

孔子儒学经过中华千年的文化传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当前各种文化在国内碰撞交流的背景下,加强儒学教育,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如同春夜之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怎样才能使班主任胜任这种转变后的角色——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儒家教育思想呢?下面谈谈这几年班主任工作中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了解杏林中学校名的由来,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校都不了解,他怎么会喜欢她呢?因此开学第一课我就安排了学生了解学校校名的来历:源于两千多年前,孔子于山东曲阜的一片杏树林中开坛授课,创办私塾广收门徒。自此,开教育之先河,创儒家之学说。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学校立“杏林”之校名,塑孔子之塑像,旨在“传承儒家文化.,弘扬民族美德”,“培养文雅雅的学生,培育儒雅的老师,打造高雅的学校”。让学生体会到我校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从而热爱自己的学校,也会以学校为骄傲和自豪。

二、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鉴于我校绝大部分都是打工者子弟,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而且七年级学生年龄也较小,对儒家文化了解不深,所以在开学第一节班会课我就安排了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让学生了解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同时通过查资料办一组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为主题的小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

同时,在初一开学之初,作为班主任的我就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极高明而道中庸,内充实者外光辉。”前一句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后一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由《孟子》一书中所提炼的。第一句话,告诉孩子们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们要踏实努力不要好高骛远,明白厚积薄发的意义。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处在叛逆期而在性格行为上表现得较为激进,易冲动,而这往往是许多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源,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应该在管理问题的根源上做文章。同时,现在的孩子们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而他们往往在外在上做文章。独来独往的身影、与众不同的发型、炫目的手机、时尚的背包、拉风的自行车。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个性,而是装个性。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渲染,让孩子们学会心灵的自我调适,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也让他们了解学习与彰显个性的意义——自身充实了,自然就与众不同了。以此为基础,在班会课上,也可尝试着让同学们讨论或向他们介绍一些形而上层次的问题。如: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儒家的“礼义”思想; “换位思考”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联系。学生在查资料准备以及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的对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心向往之,也就不自觉形成了保持班级团结的精神力量。如此一来,用传统的精神灌注于现实的意义比说服教育更显人性化。班级良好风气的行成就有了思想的保障。

三、从教室的布置以及黑板报入手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面对新环境、新起点,他们心中是有着强烈的向善、进步的念头的,因为对环境还不熟悉,他们一般很谨慎、可塑性也较大,趁此契机与氛围,加强儒家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制定目标,为今后他们自己在思想、纪律、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寻求自己新的突破、定下新的前进方向与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室布置时我特别选了两幅字画,一幅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副是明代朱熹的“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刻意给学生创造一个儒家思想的氛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持之以恒地学习。

儒家思想一直是两千余年来中国人价值思想的基础,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品质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道德基础。无论是大至我们倡导的“建设由中国的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理论还是具体到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原则,其源头皆来自于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如果空口白牙地对学生大讲一个人该如何如何有道德,这样就似无本之木必无法开枝散叶,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德育讲空话套话的误区。所以每月一期的黑板报也成了我的教育阵地,我就从“忠、孝、礼”等方面入手,每月一个主题,找一些古代和现代的简短小故事写在黑板报上,让学生有空看看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感受老夫子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和心灵感悟。

四、利用读报课及班会课进行渗透

利用读报课及班会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论语,同时向学生解释圣人的智慧。例如:在入学知初我会让学生学习孔子学生的言论,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告诉学生“和谐”是儒家思想的典范,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同样,作为一个班级也要以和为贵,以和谐促发展。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相互团结,互相合作,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共进的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在学习中学生守则前我会让学生观看、学习弟子规的视频,因为《弟子规》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具体讲述了作为一名弟子一名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诵读《弟子规》,并依照典籍的要求做人做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知荣辱,知廉耻,当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学生守则的要求了。

篇5

[关键词]儒魂商才;儒商文化;商业伦理

[作者简介]文平,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0103-04

贵州财经大学提出“儒魂商才”的治校方针,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家精神为立世之本,积极进取,以商业才干为济世之用,经纬邦国。有感于该校治校理念,笔者不揣鄙陋,试论述在财经高校应提倡“儒魂商才”的教育方策。儒家精神与现代商业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提出了仁爱学说,强调以人为本、任人唯贤、敬天爱人。这其中,仁学的具体德目、忠恕的具体途径、仁礼的实行模式、中庸的道德要求等思想对培养商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儒家文化,从文化影响的事实当中提取有益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行为规则,让潜意识变为明意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则必能增进商业主体的行为动力。达此目的,可以从三个环节着手:一是辨明儒家伦理思想和商业文化的关系;二是强调经济伦理的实践对于儒商文化形成的作用;三是践行“儒魂商才”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方法。

一、辨明儒家伦理思想和商业文化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之争。如果一个中国人把西方文明奉若神明,言必称希腊,赋中国传统文化弃若敝屣,那么可以不把他当做中国人。相反,如果一个外国人把自己的思想行为都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则反倒可以把他当做中国人,这不是提倡文化绝对主义,而是全球文化冲突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国人如何求其“是”?也就是说,如何将这个事实的本然转化为价值的应然、当然和必然,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这也是自中西之争以来直到新儒家运动所探讨的主要课题。现在看来,至少有三点可以明确。第一,儒家文化之用要归结到当前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体上,也就是要归结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创造公民社会的根本上。第二,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其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会通。第三,儒家文化体系之外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理由,积极认识和理解这些文化在现代文明的价值,有助于儒家文化的新发展。

“儒魂”这两个字可以完整地表述以上思想。首先,儒家思想本身在不断完善之中,这个完善,是在被实践所证明为正确的儒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亲民爱物”、“仁礼合一”等等,坚持了这个“魂”,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其次,“魂”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本质,魂没了,就是行尸走肉,只有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理解,真切的体认,才能有“匹夫不可夺志”的勇气和信心。另外,一个人除了“魂”,还有“魄”,没有魄就没有魂,魂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也就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儒魂和商才的结合就是指培养出有儒家情怀的有才干的商人,简单地讲,就是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商人。这样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氛围,这种氛围,就是儒商文化。儒商文化就是把儒家的理论、儒家的伦理道德,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到商品创意、设计、生产和流通乃至消费的全过程中,形成一种商业行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其反映就是儒商文化。可以说,儒商文化内在地蕴涵了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西方宗教文明中,真善美之上有个“神”,真善美是趋向于神的。在中国道德文明中,真善美基本上由“圣”来统合,“圣”是个半宗教半道德的概念,所以儒学又被称为儒教。这种区别反映了两种文明本质上的差异。儒商行为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诠释着这种现代价值:设计和制造产品需要遵循产品生产的规律,有着固有的物的逻辑,这是科学之真,又是“商”的本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体现了人际交往之间的文化特色,在儒商而言,这又是“儒”,即伦理之善;由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所激发出来的借助形象表达的,同时又具有想象和情感的形式化特征,这就是美。三者又往往呈现出互动和交替的现象。剔除历史糟粕,儒家提供给现代商业活动的思想资源,即儒魂,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本原则。仁:“仁”是儒家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准则,仁就是保有一颗“泛爱众”的爱心,对待他人要博爱,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中庸: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里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2)政治伦理观念。从根源上来说,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由此引申出“孝”、“悌”、“忠”的观念。由孝及忠,是一个情感外推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儒商之孝,是对家庭的情感和责任感;儒商之忠,则是强调对所在集体和商业对象的忠诚和诚实。由忠而及忠恕,变为实现仁的途径,忠为积极待人,恕为宽恕他人。儒家的民本思想则可以开阔儒商之心胸,使其胸怀天下,为民请命,发展慈善事业等等。(3)美德德行观念。个体修养:“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等。义:就是合宜,指行为合乎礼法。礼:“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儒商应该遵纪守法。智: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其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的知识。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此外还有“恭、宽、敏、惠、勇”的具体要求,“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都是可资利用的。四,学习教育观念。比如知行合一的践行方法,“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些都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此外,《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抱负和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强调经济伦理的实践对于儒商文化形成的作用

具体来说,结合现代商业活动,儒魂这种精神内核表现在儒商身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或者说,培育学生成为儒商的基本践行标准。首先就是要坚持儒家理论的财富观和价值取向。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并非不爱财,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取之有道”,要根据道德原则取得财富,不能取不义之财。根据儒家的理论,儒商有三个行为准则。第一,获取财富的三种途径:一是诚;二是恕;三是和。儒商之道,简单而言就是诚道、恕道以及和道。诚道就是诚实、诚信,做商人首先要诚实、可靠、不欺诈、不作假,另外就是物有所值,童叟无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商人来说,恕道就是心胸广阔、宽以待人,因为商业联系着生产商、销售群体和客户,这种中介的性质,决定了恕道的价值和地位。把各种关系处理好,将恕道应用到人脉和人缘的建立上,就为成就优秀商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和道是《论语》中的一句话,“理之用,和为贵”,伦理准则的践行,其用处就是为了和谐。和谐意味着调和纷争,,这也是在商业中儒商达到共赢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儒商还要具备三个美德,即商人要有仁爱之心,商人要有知识、有谋略、有智慧,商人要勇敢,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决断、勇于拼搏。具体而言,现代儒商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做到以人为本,“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要求现代商业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任人唯贤。第二,现代儒商要遵纪守法,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要把获取利润和完善服务结合起来。第三,以德服人,儒家强调“仁者,莫大于爱”,可见,仁的核心是个爱字,这就要求现代儒商要懂得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第四,以信取利,儒家强调做人要诚信,这就要求现代儒商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诚信,唯有诚信才是经营成功的根本。第五,严于律己,现代儒商要注意自己纪律观念的培养,唯有这样自己才能在企业中建立和别人的互信关系,老板或员工才能真正信任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出“儒魂商才”的教育理念,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本着对莘莘学子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理论上的高瞻远瞩,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对目前的教育改革将会起到引领作用,对办好高校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那么,如何践行这一重要理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谈。(1)作为学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应该制订出一系列的践行办法和准则,在全校推行开来,努力形成儒商文化的校园气氛。在各个系部内,积极组织有关儒商文化的读书会和演讲活动,在各个系部之间,广泛开展有关的竞赛和文艺活动,也可以节日的形式如儒商文化艺术节来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热情。学校也可以成立儒商文化研究中心,对外交流和学习,对内进行理论指导。各部门领导之间也要积极组织读经日和恳谈日活动,用以统一思想,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2)作为教育理念的直接推行者教师,更应该加强和儒家文化的学习,对其他文化形态也要有所了解。这其中,尤其是和儒商文化直接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老师应该率先垂范,起到顶梁柱的作用,不断读书,发表文章,申请课题,参加研讨会,积极组织相关学生活动。(3)作为教育理念的受教者学生,应该努力按照学校的意图行事,积极配合、不断参加各项活动,刻苦读书,深入体会,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儒商文化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一种儒商气质。要能够实事求是地从容面对当今的市场经济,学以致用,获取实惠,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学生可以订立一些计划,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和相关实习,真正把学校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李泽厚在谈到儒学时认为它是实用理性主义或者是经验理性主义,指出儒家的现代转换需要从深层次挖掘,“既保存又改换传统的情理深层结构”,任何思想的践行都存在现实的矛盾,这说明了贯彻一个伦理原则的境域问题,也就是说一种行为原则的实行在具体条件下可能会产生矛盾,而儒学的一些原则的践行也会碰到困难,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考量来判断。广大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比如经权问题、中庸的度的问题等等。只有在不断地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会儒学之魂,才能真正将儒和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人生证悟和生命智慧。

三、践行“儒魂商才"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方法

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人性的诉求,创新是对未来之路上展现的无限可能性的理性考量和经验计较的现实化。对儒魂商才而言,一个“魂”字,就说明了创新的变与不变的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变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不能丢,只是其表现形式产生了不同,变的是理论样式,变的是思想内部结构的组合方式,创新的结果必然是兼收并蓄的理论形态和践行方法。因此,儒商文化的与时俱进就包含了以下几个创新方面:(1)理论创新。时代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的思想,儒商文化必定会面临各种文化思想的挑战,比如急功近利的思想等等,如何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就成了儒商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所有新的理论形态进行批判吸收,将其合理因子进行改造和组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形成新的儒商文化的表现形态。(2)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有儒商文化形态要求教育管理的转变,二是新的儒商文化形态要求教育管理的改造。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具体地落实教育理念。学生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向度,一是心理认同产生新的行为,这是从内到外;一是外部刺激形成行为习惯,逐渐产生认同心理,从而导致新的行为,这是从外到内。新的管理应该结合学生心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个体上,以个体为基础,逐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效应。2007年10月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成立的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银行”中,推行了有“约束性”的考评管理机制。所谓道德银行,是指储蓄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银行,仿照银行的形式,学生把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将消费一定的道德币,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种机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毕竟作出了创新的举措,为以后建立新的可行机制奠定了基础。(3)教育方法创新。做一个商人,需要做事也要做人,要做优秀的商人就要学会做人,然后结合商业经验形成优秀的商人。儒家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孔子的《论语》基本上讲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实际上对一切事业、对所有人都适用。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把儒家理论贯彻到教学之中,把学生的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除了讲授法以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诸如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等。课外实习和其他教育活动可以采用参观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教学法和评价法等等。

四、结语

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善于把当代西方科学的管理与儒家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模式,并且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华夏民族两千多年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其精华部分对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儒家的伦理道德理论,加上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将会培养出一批新的商业人才,构成新的儒商群体,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社会诚信建设和发展也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我们相信,在“儒魂商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必将培育出更多的儒魂商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将与现代经济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也必将成就一代又一代担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儒魂商才”!

[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文化;遗传基因

0 引言

紫砂壶是我国重要的手工艺品,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且如今依然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现代人在制壶时抛弃了古人制壶的设计精神,所以本文通过将生物遗传理论和紫砂壶相结合,对它进行分析得出紫砂壶在设计当中存在着显性基因也就是:造型、材质、色彩三方面。而造型方面又分为整体造型基因和局部造型基因;材质基因也就是所说的陶土质量基因;色彩方面的基因包括线条的装饰等方面的基因。本文主要分析紫砂壶在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1 紫砂壶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紫砂壶造型多样,有方形、圆形,造型不一。再加上泥质变化、壶身的刻画、印章和各种的装饰技法,使紫砂壶博大精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传统的紫砂壶造型来看:有花货、光货等之分。从自然界的动植物来看: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各种的花草树木为静态,鸟虫之兽为动态。紫砂壶设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创造理念,各种紫砂壶设计大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花货和光货。梅、林、松、竹以及各种的飞禽走兽成为大师设计的主要元素。

从传统的文化元素分析来看主要有各类的陶土元素、青铜元素、古建筑和古民俗文化元素等在紫砂壶的设计创造中均有体现。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的设计大师又从传统中创新,创造出了各种新型的紫砂壶其中就有:陶魂壶。它将陶的三种元素“土”“火”“人”合为一体,该种壶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文字元素又有创新,最大化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还有玉棕壶、玉门驼铃壶和紫砂成壶等等。

2 生物遗传基因和紫砂壶设计的结合

生物遗传定律中存在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而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中还是细胞核中我们还得通过实验得出定论。而紫砂壶设计中也存在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紫砂壶设计中的隐形基因表现为紫砂壶背后的儒道互补的精神。

2.1 紫砂壶中的显性遗传基因有哪些

紫砂壶设计中的显性基因包括造型、材质、色彩三方面。造型基因中的正造型是基础,形象是根本,没有造型就没有形象,只有形象匀称端正、比例恰当但没有造型紫砂壶也不能更好的体现它独特的气质。而且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无法摆脱中国的传统美学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壶其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上中国历代的审美特征,紫砂壶的造型就会更上高层。它强调美和善的统一。最终通过艺术和审美使其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其造型又会突出实与虚的转化。虚实相生产生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

紫砂壶的材质基因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紫砂壶的美观、意境特别是稳定性。紫砂壶姿态千变万化,它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重要的是还能让人修身养性,所以它的稳定性和材质的稳定性极为重要。那么如何辨别材质的好坏呢,有四步:一看: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暗淡之光,像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二听:听声音,上等的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后会沙、哑、沉,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三摸:手感光滑圆润、舒坦。四养:好的紫砂时间越长色质越深,越古朴。

紫砂壶的色彩基因,紫砂壶的色彩多种多样,其并不是单纯的紫色,还会有红、黄、绿、黑等多种自然色彩,它以紫色为主颜色,故又称“五色土”“富贵土”,紫砂壶的色彩又是“岩中岩”“泥中泥”。紫砂壶虽然外观色彩变化多端,其主要原因是泥料的组成成分有差异。黄色的是段泥、红色的是青水泥和主泥、紫色的是紫泥、黑色的是黑泥、绿色的是绿泥。而紫砂壶的颜色丰富除了天然因素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造成。人们在里边加入不同的化学成分就会变成不同的颜色。但是这些颜色又不会影响紫砂壶的品质,它不仅在外观上帮紫砂壶变的靓丽美观大方,还让人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使人们爱不释手。

2.2 紫砂壶设计中的隐形基因有哪些

紫砂壶在设计中明面上有这显性基因,但背后却与儒家的精神互补,相辅相成。儒家精神的精华是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代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中华文明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因素,儒家基本上坚持亲、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儒家文化有完美的结合。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紫砂壶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说相结合,古代的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做紫砂壶的紫砂俗称“五色土”,正好对应五行。一把好的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且紫砂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它自始至终推崇一种理智的、灵活的包容主义。

紫砂文化胸怀开阔,从不走极端,紫砂文化海纳百川,坚持兼容并蓄。所以儒家的弟子都可以在紫砂文化的世界里找到精神寄托和情感家园。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庸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对于紫砂大师来说,“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贯追求的精神境界。在色彩的应用上讲究的是:“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些即是儒家的中庸思想。紫砂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她得天独厚,应运而生。完美地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的结合;它扎根民间,取自民间,是世间的一个瑰宝。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瑞泽于世。儒家文化与陶瓷文化同是国宝,于温文尔雅,秀气内敛等多方面相通相融。用紫砂文化来阐述儒家文化,使之即抽象又具体,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3 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紫砂壶设计中的遗传基因为主线,探讨了紫砂壶设计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得出紫砂文化是俗与雅的兼容,与儒家思想相通,知道了紫砂文化有五种美。其一,和之美,和为贵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核心,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其二,融之美,融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万水争流,汇入大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其三,用之美,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之中,越用越美。其四,奇之美,紫砂壶材质独特,这是一奇,紫砂的材质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所有的茶,其变化多端,幻化无穷。最后是隐之美,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由来已久。紫砂壶的五种美,在万事万物的联系中得到体现,品读紫砂文化,可以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参考文献:

[1] 沈卓雅.设计解码――包装篇[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2] 张小艺.纸品包装设计教程[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3] 刘晓丽.紫砂壶鉴赏[J].春秋,2004.

篇7

[关键词]儒家文化 东南亚 华人家族企业制度 改革趋

一、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管理模式

1.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特征

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最基本的框架,其人员构成主要来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与管理权高度集中,其核心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

2.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本位”的影响,成立之初的东南亚华人企业,普遍采用泛血缘关系的家庭式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组织内“家长制”的等级观念和职位秩序,并最终形成了企业员工对企业家族式的忠诚与信任、整体利益的一致与紧密的强大凝聚力,这使得企业在初始经营阶段便拥有成本较低、经营效率高,产权关系较简单,产权主体相对明确等优点。在有着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国家中,家族制企业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

在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华人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其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合。只有所有者家族的成员才能拥有真正的经营管理权。其二是人事安排上的血缘化。其内部的管理运作是凭靠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与企业其他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依据。其三是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公司大权一般集中在总裁或两三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其四是追求和谐的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笃信“和为贵”处世哲学。其五是良好的经营作风。强调公司的内部凝聚力,注重商业道德,非常注重信用。

二、华人企业制度的文化渊源

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传统文化,而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企业制度。

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家族主义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这种以家为本的思想虽历经社会政治变迁,但绵延至今,其本质未有大的变化,其影响则早已越出乡村,弥散于整个社会。

2.泛家族主义。樊江春、台湾学者杨国枢、刘兆明等详细研究了这种被称之为“泛家族主义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先生曾以“差序格局”的概念形象地描述过这种泛家族主义:“它实际上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差序格局”在以血缘为准则进行权力和遗产分配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层级化的血缘关系使得越往中心的人分配到的权力和财产越多。

3.信义为先。中国的“家文化”讲究“忠”、“孝”、“信”、“义”,这一良好的文化底蕴反映到家族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去,就是要诚实守信,即所谓“诚招天下客,誉从心中来”。这一良好的经营作风对华人的创业、守成、发展、获得事业伙伴和顾客等有相当的帮助。

三、基于儒家文化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制度利弊分析

1.家族企业制度的积极性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以其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迅速地崛起、发展,并逐步累积成企业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主要体现在:

(1)企业价值观。儒家注重与人交往的“义”,即道义、信义,而轻视功利、私利。这对于企业正确认识创造利润、财富和社会责任、道义的关系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强调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才能使基业长青。

(2)企业管理方式。现代的许多华人企业管理做到以人为本,采取了民主的管理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员工的智慧和责任感,顺利贯彻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目标。

(3)员工的行为模式。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蕴涵着高度的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华人企业以此指导和教育员工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要关心企业,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儒家思想还注重细节,提倡节约和朴素,以此教育和引导职工,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精神。儒家文化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有具备顽强的奋斗精神,就能够使企业从逆境中摆脱出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儒家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帆风顺时,一定要考虑隐藏着的危机,未雨绸缪,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危机感。

(5)企业伦理规范。儒家讲求伦理,要求每个人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与责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另外,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和谐。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关系,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家族企业制度的局限性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普遍采用家长制文化,虽然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与企业主独到的判断、决策、经验、胆识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强调下属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这使得企业的员工创新意识薄弱,同时也阻碍了管理权的让位,这种父辈创业人与子辈继承人之间的持久之战往往要等到命运之神介入带走父辈才能结束。

(2)企业倾向于“关系治理”。许多家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是根源于明确的制度以及完善的机制,而是以血缘、亲缘、地缘来确立关系,用关系代替制度的。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明确的制度及完善的机制,在管理上“情大于法”。在家族企业的管理中,关系与身份的二元结构成为了企业有效治理的瓶颈,关系的影响以及股权的封闭使得许多优秀人才无法获得家族企业主的信任,限制了他们的加盟,同时又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外人”缺乏成就感,导致了家族企业人才的频繁流失,最终不利于家族企业的扩展。

(3)产权界限模糊。虽然有的家族大企业也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从表面上看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但“家”本身概念的模糊性,使公司管理结构与家庭关系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复杂的家族企业管理机制和产权的模糊性。大多数华人家族企业成员之间的产权封闭而模糊,在创业之初,这种产权的模糊并非坏事,反而更有利于促使创业群体同心协力。但当企业规模做大后,这种不明晰的产权与“经济人”自利的天性就产生了必然的矛盾,不仅容易导致分配上出现问题,并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4)所有权结构单一。单纯的家族所有权限制了企业对资本市场资金的吸纳和利用,无法满足规模经济的需要。如印尼的华裔,仍保持着以中小商业为主的格局,中小零售商达20多万家,占华裔总数的90%左右,而泰国95%的华资是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华人家族企业也涌现出一批大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的华人企业集团,在亚洲华人经济和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相比,其力量相当弱小,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5)家族企业传承面临冲突。 “子承父业”模式不仅在选择接班人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容易引发家庭、家族内讧争夺经营权。同时在子成功继承父业之后,同样面临着少主与老臣冲突。

(6)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小富即安”成为中国平民文化的一个特点。至于创新,基于传统中华家族文化的家族企业,人们往往缺乏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其合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家长或长辈的控制下进行,容易造成“抱残守缺”,产生封闭型倾向,缺乏创新意识和联盟意识。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华人家族企业制度,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要客观地分析儒家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转轨以及改组、改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儒家思想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也是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权衡其利弊的基础上,把有用的精髓提炼转化成对企业管理有用的文化财富。

4.家族企业制度的改革趋向

纵观东南亚华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历程,不难得出,家族企业要想永葆活力,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突破“家”的狭隘观念,实现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1)树立企业社会化的观念。明确家族内部的产权关系,吸收其他股东人股,增加管理股与技术股,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2)改变子承父业的观念。通过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稀释家族股权,实现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的转变,实现资本家族化向资本社会化的转变。

(2)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1)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应注意吸纳外部董事参加。企业的外部董事一般应有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市场营销专家等,以实现知识上相互弥补,信息上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2)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逐步实现两权分离;3)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减少董事长、经理一人兼任现象,真正实行两权分离。

(3)突破“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实现用人制度创新。1)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素质,把握好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2)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3)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4)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特色企业文化。家族企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应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核。此外,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企业氛围,鼓励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2]吴狄亚.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理论,2001(1)

[3]张惠忠.海外华人企业“家族制”及启示[J].南方经济,2002(7):46

[4][5]王玲玲.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2):279-285.

[6]徐全忠.儒家文化•企业文化[J].前沿,2003(9):176-178.

[7]许忠伟 李宝山.基于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9):107-110.

[8]杨光飞.华人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再析――基于关系治理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09(8):48-51.

[9]陈雄.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学术探索,2005(2):29-34.

篇8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学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其强调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学是对广大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承载着育人的重任,只有语文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才会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不可推卸的重任,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考试的考点上,教学和家长关系的都是学生成绩,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习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语文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欠缺和文化功底的不足。另外,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鉴别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还有不足之处。现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往往是表面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实质上却主观能动性不足;对别人的评价上慷慨正义,等到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选择退缩。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适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是十分必要。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需要

道德建设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需要讲诚信,讲责任的社会氛围。近年来,中国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示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道德水平大大滑坡。道德缺失成为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观念,大力弘扬爱国主意思想,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学生,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赃枉法、恶劣腐朽的道德顽疾,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

(二)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极其重视中国伦理道德。孔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意思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共同生存,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矛盾显现出来,更加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发现儒家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更好地被全世界所认识。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文化里,教育的本意就是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诸多引人至善的精髓。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中学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并促进学生主动、快乐的发展。

三、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以语文课堂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语文知识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价值的文章或者古诗,通过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的魅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对现在的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合理的平台。

(二)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提升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教师应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特长,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讲座的内容以教师选择为主,大致包括儒家思想、传统美德、民风民俗、诗词歌赋等等。只要是教师精通的都可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在讲座上丰富知识,提升认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使理论结合实践,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发挥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三)诵读经典文章,学习古人传统文化思想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经典文章和古诗,都是古人流传至今的精髓。中学生要多学习古诗文,领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借鉴古人的生活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都进古诗文,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从教学方式上找到突破口,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其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传统文化的道路前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扩展思路的好帮手。

(四)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文化沙龙、交流大会、古诗竞赛、民风民俗介绍等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语文知识,丰富实践活动的意义,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可使中学生在交流当中学会尊重、宽容、和谐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篇9

(一)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侵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面对新鲜的事物与思想,各民族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开始跟随现代生活的发展步伐,而逐渐地开始抛弃自己原有的一些传统民族艺术形式,而只是把这些艺术当做是赚钱的工具,最终导致传统民族艺术的流失,使得国家失去了一项引以为傲的“瑰宝”。导致我们的现代文明在生活上与传统民族艺术出现冲突。

(二)思想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如何提高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则成为了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面对如此强烈的物质需求,使我们的精神领域开始出现腐败、俗化,而消磨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最终于传统民族艺术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冲突。

(三)行为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本族的行为,是自己所要遵循的规定。但随着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的深入和影响,一些民族开始变得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开始放弃自己本族的传统艺术,而开始兴起了现代文明中的一些快餐文化,淡化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有利的因子,导致了传统民族艺术在行为上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由此看出,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小。那么,面对现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是全社会的要求。

二、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促进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和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呢?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加强政府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

要做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力度,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对本族艺术的保护,并可以通过对该艺术人才的选拔,将传统民族艺术搬上国家性的舞台,同时让现代的“文明人”看看真正的传统民族艺术,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

(二)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

虽然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有冲突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相互关联之处。那么,我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相互关联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真正地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例如,中国传统民族中的文字与现代书写的融合,传统民族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的相互结合,再如将传统的民族服饰融合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上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与发展,更能够在世界上展现出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美。

(三)加强传统民族艺术的教育

想要将传统民族艺术真正地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做到紧抓教育。因为,教育人类之本,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下一代认识到、并传承上一代的知识成果。那么,为了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与传统民族艺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人才,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和谐发展的建立培养出更多建设性人才。

三、将传统民族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现代文明之所以与传统民族艺术相冲突,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分裂,而使得现代人无法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气息与渲染,而少数民族的人们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冲击。所以,我们可以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生活相互结合起来,使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既能够不断地促进现代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与接收,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的生活,逐步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名族传统艺术保护区

当然,面对各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够忽视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瑰宝,是不可以流失的,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那么,当地的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区的形式,将一些即将流失的艺术保护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及发展了现代文明,又传承了民族传统艺术。

(二)传统民族艺术对于现代文明建设重要性

传统民族艺术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更是整个社会的瑰宝和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在现在看来,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显得冲突不断,但是若没有传统民族艺术为基础,我们又将怎样发展起现在所谓的“文明”呢?所以,本人认为,传统民族艺术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l)传统民族艺术为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的现代文明是从“”中所提出的“反对儒家文化”所开始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反对儒家文化”并不是指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去其糟糠’,,也就是说,我国的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去其糟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后再到理论的引入,毛邓思想的提出,一直到今天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问,若没有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保驾护航,这些先驱们要怎样找到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的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基础与保障。

(2)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的代表:现代文明不论发展的多么辉煌,多么成功,它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代表,因为它是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民族艺术不同,他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就比如说一提“京剧”,有谁不会想起中国?一提起“丝绸”,有谁会怀疑那就是中国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正是因为传统民族艺术中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怀,为我国的建设者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思想保障,不断地维持着他们的思想,使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从而保证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若没有这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约束,我们还能够建设出现代的中国吗?民族传统艺术是我国发展的思想保障以及软实力培养的前提,所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重视传统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且更是必要的。

篇10

【关键词】 中小学陶艺;兴趣;传承创新; 实践;亲子互动

【分类号】J527-4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塞德兹

有幸置身如此学堂雅静,对于求学者和执教者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陶艺给我一种心欲静而风不宁的感觉。如今的中国社会已非同于往日,无论年龄大小都因平日事物或杂念的袭扰。对于教学课堂的本源最难于静心,遗忘了中国一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忽视了传承的价值观。

亚洲在世界陶瓷历史中有重要篇幅,19世纪之前的古中国就有陶瓷大国盛名之称。20世纪,日本陶瓷取得突破的成就,影响世界的陶瓷的发展,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禅”意,如八木一夫和铃木治的作品。“禅”源于中国,自达摩初祖到慧能六祖直到今日,禅在中国开枝散叶。延绵不绝。发挥了淋淋尽致。

中国的陶艺发展的最精彩莫过于在茶道上发挥,在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瓷的品质:明如镜、白如玉。受污不侵其洁;经火不变开形;入土千年不朽不锈。有土的芬芳,水的灵秀,玉的圣洁。结合儒家文化的“君子观”表达在中国的瓷器中,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情感,引起中国人甚至世界的共鸣。但在市场的利益潮流下,也逐渐往下坡路走,陶艺商品化则是社会原因,博物馆里盛名的也许只有从唐朝到清朝时期器品,由于一些战争,所剩的古代陶艺品也寥寥无几,给我们现在学生普及的或许只有有长安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如何让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更精良,多思维、更宽广、更具有创造性。在现代教育课堂中陶艺课程仍是缺乏。所以我在美术课堂安排上应该将陶艺课程纳入美术教学有如下安排:

(一)陶艺课程将;单一“讲述法”转变为“讲述法和实践法”

在中小学生的印象中能与“泥”接触的时间莫过于童年时期玩泥巴的时光。玩泥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将这天性转变为对陶艺发展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学生在学陶艺的过程中表达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通过作品的方式呈现,还是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结合。

如何将单一的陶艺课程“讲述法”转变为“讲述法和实践法

学校要为陶艺课程准备陶泥的材料和课室(如果资金充足可以准备拉坯机等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或质疑的声音。例如学校可以是不是将橡皮泥课程代替陶艺课程?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坚决要找出答案。首先对于橡皮和泥巴的概念要分清。橡皮泥虽然和泥巴性质是相似都是柔软,但是学生玩橡皮泥制作一些简单的物体那是美术课程中的手工课。学陶艺”要本着“造物”思想,静静地与水、火、泥土为伴,延续中国器物文化和造物精神,体验当代语境和图式,通过作品来体现当代陶艺的气质和品味。陶艺课程是传承中国陶艺的发展,而且陶泥的可塑性和柔软性都是相当高的。传统的讲授法与实践法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陶艺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陶艺文化素养。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大大提升。

(二)学校 老师 家长 社会 四个方面相结合,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学习陶艺的新环境。

陶艺课程的改革推进,是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努力。学校开发陶艺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本校的特色,更应该注重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开发陶艺课程可以积极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打破从传统单一的学生上课转向学生与家长参与,现代社会家长与孩子沟通问题日益加重。原因无非是家长工作问题和缺乏对孩子的关注。而学校的陶艺课程正可以解决家长与孩子生活上沟通的问题,学校陶艺课堂每周至少有一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中。在课堂中可以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以及短处,扬长避短。社会舆论能力可以为陶艺课程进行推广。

(三)学校发展本校陶艺特色。

对于当代陶瓷艺术而言,“实验教学”是常常被提起的话题,陶瓷艺术的学堂源于作坊匠艺的传授,是需要上手劳作的教学。而学校不是手工作坊,是普及陶艺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地方。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陶艺活动,例如跳蚤市场,学生可以以简单的交易方式,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大众市场,体验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