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篇1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农村家庭教育,是指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让子女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家长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发展孩子的优势,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第三,教给孩子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引导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与非、值与不值基本观点的总和。它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一是价值观逐渐趋向多元化。在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当代小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二是鲜明的个性色彩。当代小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搜索能力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意识更加独立,他们以一个独特的社会个体的身份来审视评价和参与社会。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造成了他们过分强调自己,自我意识太强的现象。2.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是对价值观出现明显偏差的小学生,通过对其家庭影响因素的剖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价值观问题的重视。二是只有重视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才能通过家庭日常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孩子。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暴力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形成有缺陷的个性。首先,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造成性格很懦弱,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这些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遇事缺乏主见且优柔寡断,害怕犯错或者承担责任。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养成自卑的心理,并且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其次是性格叛逆,脾气暴躁,特别讨厌父母的管教,在学校里往往不太遵守纪律,容易和其他同学起冲突。(二)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总以“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为借口,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即使是错的也一味地纵容,千方百计地包庇袒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的挫折;或者任性、自私、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行事,长此以往终究会给父母和他人带来伤害。(三)放任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放任自流。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因为上一辈人精力有限加之对隔代人的疼爱,常对孩子放任自流。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撒手不管。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这类家长一切顺其自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心灵和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慰藉,容易形成抑郁、易怒、缺乏责任感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这些因素都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四)矛盾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指父母之间,或者是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自身相互矛盾。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容易造成孩子认识模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不服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一致协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只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要求一致,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矛盾的教育,会使子女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判断是非的能力下降。(五)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指不顾子女的要求、意志和情绪,不管子女是否有能力或有兴趣做某事,家长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过度地保护和过多地干涉,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多是禁止、限制和替代包办。其结果是使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依赖,产生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叛逆行为等一些不良现象。

三、积极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父母应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各种媒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现代意识。(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家长需求等制定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培训切忌流于形式,要确保实效。利用村委会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成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三)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去潜在地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要加大力度关爱关心留守儿童,扩大全社会力量,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农村家长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多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外务工的父母,不要只顾拼命赚钱,随时都要与子女联系,要从心灵上陪伴孩子,不仅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

四、反思与展望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原则、结合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配合、补充和协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策略和艺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怎样走向科学化,我们其实还在路上。

作者:陈永福 张建青 单位:滨州市沾化区下洼学区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林.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篇2

2004年初,16岁的北京中学生小军(化名)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生母杀害。

2003年初,湖南常德一名13岁的男孩儿在自家上吊自杀,遗书上写明自杀的原因竟然是不堪忍受学校的恶劣伙食;同年,广东梅州市双头中学的两名十三、四岁女孩儿因同学嘲笑无法释怀服毒自杀,两名朋友甘愿“陪葬”。

今天,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物质至上所带来的精神危机正以空前的态势一步步地逼近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考试和成绩仍然被作为最高信条与原则。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悲剧就可能发生。因此,生命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生命的内涵

人之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生命的保存和延续,意识性和目的性使人的生命超越自在的动物性本能支配的生活,成为自为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命超越了人的生理、感性和有限性,追求理性、无限和永恒。但是,“精神并不与身体相对立……精神既不是一个部分,也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包容一切的功能,存在结构之所有因素都参与其中。作为精神的生命,人只能在人之中,才完全实现了存在之结构。”精神生命是人在主观形态中的目的和活动,是人所独有的自由之有。正是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具有了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

价值生命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人类意识后获得的。自然生命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性和有限性,精神生命体现的是人的目的性和主观性,价值生命体现的则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需要依靠一定的价值原则来行动,价值生命的创生抑制了自然生命的冲动,也避免了精神生命的主观,使人得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所谓智慧生命是指对人及其行为、思想以及其存在的相关环境进行反思,从而使人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正确,使人类的精神处于更加健康、完满、崇高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人作为智慧生命,智慧、理性、精神、智能,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一束灵光,生命展出的最美花朵。”智慧生命使人在复杂的世界中能把握住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精神追求,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智慧生命是人的各种生命形式中的最高形式,是支配着生命的生命。

生命的不同存在形态组成了人的生命的现实世界和完满层次,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整地展现并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层次。而对生命层次以及生命价值的不同认识、看法和态度,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价值观。

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生命价值观教育就要遵循生命的特点,在融合不同生命层次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生命,教育学生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到进一步的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概括的来说,生命价值观教育包括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真

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很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口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更令人震惊的是,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严重,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其次,不珍惜生命还表现在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据教育部的通告显示,2003年至2004年初,因楼梯间拥挤所造成的伤亡事故一共发生4起,死亡学生8人,伤亡61人;2004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中小学生死亡人数4423人,受伤人数20917人。这其中除了一些无法避免的情况外,学生们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差是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进行适当而正确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观产房和殡仪馆使其直观地看到生命的诞生和终结,也可以通过让学生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植物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和可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必需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从容的度过一个美好的青春期。此外,也要加强安全教育,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生命之真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有限和脆弱,使学生珍惜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并进而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2.要让学生追求生命之善

我们通常理解的善就是伦理和道德意义上的,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善就是使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属性。对于生命价值观教育来说,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之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属人的生命之根本标志就是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是人对自己的一种确证,从而使他们自觉的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显现的,也不是由别人规定的,而是需要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寻找和发现的。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认识自我,正确地定位自我,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既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定的,那么就需要自己去实现和创造。意义和价值不是口头的泛泛而谈,而是体现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不断创造上。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当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要让学生凝炼生命之美

篇3

摘要:结合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提出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构建以医学课堂为中心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生命教育基地,同时结合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机构等,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医学是研究人生命的学科,学生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践行直接影响他们将来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近两年来,我国医疗事件频发,医患矛盾不断加深,这样的现状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巨大。

1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个体和他人生命的实践活动[1]。医学院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职业信念,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认识生命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诞生、存在和发展规律,了解身体结构,关注生命存在的意义;珍爱生命是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认识生命的可贵,懂得珍爱自己、家人的生命,才会真切关心每一位患者,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患者的生命和死亡;尊重生命是学生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尊重生命不仅是指对人类生命的尊重,还包括对实验动物、逝去者生命的尊重,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善待实验动物;敬畏生命是医学院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将来在工作岗位才会有怜悯之心,才会心怀“仁术”,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

2医学院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

我国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对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内涵等理论层面,对实践领域涉及不多,在中小学开展较多,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还较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多数医学院校未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2];二是医学相关课程对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涉及相对较少,医学课程本身的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发掘与利用;三是未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文化氛围;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作用相对较弱,多体现为学生主动咨询和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后干预处理,涉及范围较窄。

3医学院校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

3.1构建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等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内容应涵盖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品德教育、死亡教育等基础教育内容。二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中,通过“紧张的医患关系”、“安乐死”等话题,从哲学的深层次中寻找原因,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三是构建医学生命教育课堂。医学院校相对于其他高校有较为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要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课堂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人体解剖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尸体来认识人体结构,从而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脆弱。面对遗体捐献者,引导学生视他们为“人”而非“物”,引导学生对其要心怀感激,课前鞠躬致敬,通过庄重而肃穆的仪式,让学生尊重生命。

3.2建立生命教育基地

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建有人体奥妙科教馆、解剖标本陈列馆、病理标本陈列馆、生命意义展室等,这些展馆能够揭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病理变化等知识内容,医学院校要将这些场所作为生命教育基地,以此为载体对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遗体捐献仪式、利用网络建立捐献者纪念馆和墓碑、在校园石碑后篆刻捐献者姓名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3.3通过课外实践促进学生感悟生命价值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3],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医院产房见习,了解生命孕育过程,见证生命的伟大;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开展健康体检、义诊、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对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与病患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成长,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4]。

3.4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价值观

教育医学院校通过社团、班级、学校网站等载体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生命与价值的关系。组织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摄影展、专题报告等,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如“感恩教育”、“珍爱生命”等专题活动,也可以结合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富士康自杀事件”、“莆田系医疗纠纷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5]。

3.5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新生入学后,相关部门要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以及自杀高危群体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构建校、系、班级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心理讲座、团队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可以借鉴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和体验活动,通过体验使学生在面临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综上所述,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志平,石琳琳.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探讨[J].高教论坛,2013(11):5-8.

[2]李敏智.浅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新模式[J].河池学院学报,2014(3):103-106.

[3]江欢,李芳,胡正娟,等.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9-10.

[4]姚晓琳.关于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8):11-12.

篇4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XIONG Wanling, LI Ch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career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contradictions "Employment and recruitment is difficul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lemma paradox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to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lf, objectiv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university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make way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价值观是人们分辩对错、善恶、美丑、损益及是否符合自身意愿等的观念系统,通常带有感彩,极大程度上引导着人的行为及思想。而职业价值观是人根据社会和自我的需要而持有的包括职业选择态度及职业行为的一套信念系统,与人们的家庭背景、自身经历、个性心理倾向及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有直接联系,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价值观在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对于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就业引导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在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时,一些职位、行业和某些区域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有调查显示,近50%的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迷糊状态,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与招聘难”的重要原因。

国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有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价值观教育覆盖了青少年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全面认识及定位自我,要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学术知识和技巧,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的公民。诸多美国高校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因此对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政治倾向等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都共同致力于宣扬社会公平公正、平等自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等主流价值理念。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各种因素、教育体制局限性等原因,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形势的出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和关注。

由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是国外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Ros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Super从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进行研究,将职业价值观归纳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外在报酬三个方面,相应的,Ginzberg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附属价值观三个维度。

我国也有诸多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研究 。凌文辁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倾向,应从发展、培养、关系、安全、物质和声望这六个方面对其进行考量。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上,王健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教育,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等融为一体。张存库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专题教育和日常渗透教育相结合,二是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陈静等通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建议大学生通过内在的心理测验、职业测试、专业的职业咨询对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形成一个科学、客观、充分的认识,并通过外在的见习和实习等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及其相关内容,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基础。

2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正确的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

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逐渐理智和成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凸显,而考虑家庭、社会、国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较少。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业自主性越来越强,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主要呈现出经济收入和环境优势的双元化特征。

2.2 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

当下大学生的求职动机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追求经济收入;二是追求发挥自己兴趣和才能的舞台;三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四是追求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五是追求自由、独立等。目前,信息化时代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其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困惑与矛盾:一方面他们树立了物质利益及个人主体地位趋向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完全摒弃传统价值观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

2.3 功利性和追求短期效益性明显

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进行全局和长期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只看重短期收益,较为功利性。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视经济利益,而对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制度变化、自身发展空间则不太重视。

2.4 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心态突出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给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生存环境的巨大空间。每个求职者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工作的薪资待遇、性质、劳动强度、发展空间、城市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多次的双向选择,就业过程正从过去的“一步到位”到现在的“逐步到位”,很多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过渡期的谋生手段,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很多的高校教育者和社会政策主导者目前所大力倡导的。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频繁跳槽的现象,导致企业培训成本以及招聘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求职者本身也会由于跳槽导致工作技能提升缓慢,技能广而不专现象严重。

3 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学生在未来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而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声誉等都是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力点,只有充分发挥这几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熟度和思想觉悟,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 应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

能力是基石,而品德是个人价值的升华。优良的职业品德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卓越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人格魅力等。一方面,要关注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其他通用的能力,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参与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奉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团队合作、热爱职业、追求上进、勤于工作钻研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职业品德。这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也能让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学生获取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如在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满意之间取得平衡和协调,在复杂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实现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的统一。

3.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若毕业生缺少创新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差或适应能力差,则很难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容易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是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其在未来职业中找到突破点。当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相对而言,基层往往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因此,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教育思路。

3.3 教育学生自我认知和正确归因的方式方法

当前,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而常出现职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其内心产生的骄傲满足感、自信心会很强,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则较少;相反,若一个人将自身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时,会感到很羞愧和内疚,而当他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和内疚感则较弱。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差异很大,高校心理辅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地归因,关注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学习和工作要求。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指导学生自我规划及管理,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真正在自身知识、能力、心理、实践经验上做足准备。总之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调整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

3.4 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创意、有情境的体验式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具体设计上,可借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方案,搭建拓展训练场地和良好环境,通过体验、交流、分享、整合和应用活动环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式的过程中学习和感悟,改善学生在情感、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愉快地完成从高校学生过渡到职场职业人的心理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突发问题,也只有通过遇到挫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3.5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助推作用

网络或许给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制造了享乐的机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发挥好网络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可让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可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平台如微博、博客、人人网、QQ、微信等等,低成本高效率地传达相关政策和教育资源,传达正向的声音,形成网络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行业和社会发展,可作为高校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校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网络平台正确剖析社会现象,激浊扬清,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抨击颓废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尤为重要,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不可忽视,它能以同样的立场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效应,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6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集中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也是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所导致。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说教式的静态教育模式居多,课程的预期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场工作中的能力与意识,但枯燥的课程内容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应由传统的“说教式”转向“实践体验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化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真正能收到实际效果的社会实践机会。近几年,诸多高校倡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社会实践在积极开展,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活动多但质量不高,很多社会实践如支教、三下乡等有流于形式的趋势,学校须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同时,高校可更多地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合作形式可多样化,如实习、项目合作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真正走进职场的机会。

4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不仅仅是传达国家和学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进行就业系列讲座,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及优势能力等,教会学生在心理期望和社会现实中适度调整心态,教会其将知识如何运用到职业实践中,如何实现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的转变,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 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6).

[3] 凌文辁,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4] 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5] 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总536期).

[6] 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24期(总第864期).

[7] 钟强,易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8] 丁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江苏高教,2012(4).

篇5

规范办学,加强学校管理,是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保证,是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学校管理与基础教育的辩证关系

学校管理是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和事务进行组织安排的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就是要合理开发师生资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就是要降低教育成本,追求最高的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只有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定水准的教育,才能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

抓好学校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教育的需要。只有加强学校管理,注重学校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管理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要抓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尤其要抓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制订必需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重视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如何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以安全工作为重点,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通过学校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管理手段,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学校各项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宏观上讲,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要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目标;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前提。二是要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素质;学校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三是要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四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微观上讲,抓好学校管理,就是要抓学习、抓队伍、抓制度、抓细节、抓落实、抓环境、抓质量、抓创新、抓特色。

三、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意识

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门科学,是整合优化有限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核心手段和原发动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校长的的第一能力。一名优秀的校长,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要用先进的、发展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来抓管理。作为校长,要带领好一班人马,需要具备强烈的管理意识,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建立起具体、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督察和落实,形成事事有规范,处处有制度的有序、良性工作运行状态。

(二)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校的管理理念

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明确职责,恪尽职守。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层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集体领导,提高决策的水平,形成加强学校管理的领导合力。要调动学校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全员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

管理人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科研型管理转变、从控制型管理向协调型管理转变、从物化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从按章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封闭性管理向开放性管理转变。

(三)夯实基础,强化学校常规管理

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该上墙上墙,该成册成册,应入档案的入档案。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墙面上、纸面上,要让全校师生明白,让各个岗位人员都知道干什么,强化检查和监督。

其次,要落实岗位责任制,结合当前的绩效工资制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要选配能干事、肯干事的人担当管理人员,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特别是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餐厅、食堂等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作用。学籍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注册学籍、规范学籍,严禁造假,严格转出、转入手续。要强化学籍档案的育人功能,与中小学评价机制相结合,起到学生成长记录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建立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抓住关键,强化班级管理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要做到平行分班,坚决杜绝快慢班,这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有效保障,其中班主任的选配得当度、班级内部特殊群体的关心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度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度,是班级管理是否有秩序、班级是否有活力的重要保障。

(五)追求品位,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既包括一草一木的显性环境,又包括体现育人氛围的隐性环境。

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颜面,是学校管理的直观体现。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创建高品位的花园式学校。

其次,让每一面墙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管理在细节,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创造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校歌、校徽、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第四、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要认真贯彻学校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五、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重绝对评价,更要重视相对性评价。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时不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评价中,体现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进行评价,要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思想。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因而他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把握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同学的体育个性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由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因此,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方法。如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以更科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科学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的教诲,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开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无私的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靖珍;《浅谈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0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05-01

当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大批出现。在这部分学生中,差生比例往往高于完整家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这些学生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二是由于家庭失去管教,孩子流向社会,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失误。

在这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一些恶习,此外还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散漫类: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第二、忧郁类: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第三、霸道类: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第四、多疑类: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如何关心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此外,此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增强,也增加了教育引导的难度。怎样结合年龄特点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等。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载。

二、多给与一份关爱和尊重

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安排班主任、科任老师和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结对子,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他们的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交往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此外,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从而把集体温暖、同学之谊、师生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

三、耐心细致与严格要求并济

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心理,导致自由散慢、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多做、善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首先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认识到父母离婚是迫不得已的事,要学会包容、原谅父母,消除逆反、报复心理。更关键的是要激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教育时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法码。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相结合,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Shoul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LIU Jian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ongying Vocational College,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larger colleges, the reason is simply poor vocational college admission scor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generally lower than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ppear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more problems.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o students must work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quality aspects, increas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has a distinct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o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manage work must combine professional character and moral qualit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0 引言

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必由之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找方法、寻途径,而且要有效果,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一定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工学结合是目前国内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在专业层面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工学结合首先可以提供一个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开放的,也是真实的,工厂的车间、流水线都可以作为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阵地,这不仅为学生管理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环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和教育契机。而且工学结合的道德教育环境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加贴近高职大学生个体,贴近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工学结合过程中,可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在学校内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传授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工学结合又可以让同学们感受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空间,领会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总之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可以让同学们把职业道德方面的情感、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职教目的和职教理念。

1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

科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他明确提出道德素质教育必须要让个体真正得到认知才能有效果,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要想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道德素质层面达到自我认知的效果,必须要一个自我认知的环境和平台,让主体在环境中得到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依赖工学结合这个平台和环境,才能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工学结合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专业技术,在学生跟企业和实践岗位的接触中,他们接触的是未来真实的工作场景,体会的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企业中不同职场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寻找自身差距,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企业生产流水线上一丝不苟,生产过程零事故的工作作风也会激励同学们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经过工学结合的过程,使同学们达到知行合一,使得自己更加成熟,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同时也加快了由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才能获得最完美和最有效的道德训练。

平时学校教育的职业道德理论通过工学结合这个平台跟企业锻炼相结合,通过顶岗锻炼把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职业行为、职业信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企业的环境中可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 工学结合的环境可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是通过课堂传授进行,或者通过视觉冲击法让同学们观看教育视频资料,这些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和明白好与坏、善与恶的界限,很难让同学们转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来。知行统一中所谓的“知”是指的一定要认知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否按照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行”。每个人的为人处事都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在日常行为当中用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去指导行为,他们又在行为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来的思想道德认知、形成新的认知。光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思想道德认知必须要深刻,在工学结合这个环境中,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实际岗位,在工作中体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管理制度,在跟企业员工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自我,整个顶岗锻炼过程中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锤炼,自己的情感得到抒怀,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道德操守。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企业就是一个很高的职业道德教育机构,在企业的生活就是德育培养,知与行的统一在工学结合的企业环境中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3 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企业文化来提高效果

在工学结合这个平台中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合资企业和国产企业,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些企业也凝聚了大量的现代科技,这些都会对顶岗实习的高职大学生产生强烈影响,让他们不仅增长见识,更会被企业文化所吸引,这些企业文化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企业的其他文化如规章制度文化、企业管理文化都会让同学们感受到职业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反省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自身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

4 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需要工学结合来扩充

在学校内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学校的教师,在企业学生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的环境也有所改变,职业道德教育的力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学校教师变成了工厂的师傅、车间主任、企业精英或者是工程专家,职业道德教育环境改变的同时,施教者也更加多样性和具有实践性。社会、企业和行业的力量加入到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来,这对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5 总结

总之,利用工学结合这个环境,可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让学生们建立爱岗乐岗、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建立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建立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建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培养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校园的资源和力量,要借助社会和企业丰富的环境资源,工学结合是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职业技术教育,2008(4).

篇9

关健词:高校思想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党十会议的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促进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的主要群体。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作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科学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出顺应时展潮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1.主导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不断地被调整,利益关系又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在碰撞、渗透甚至是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人民追求实现个体的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人民关注国家命运和名族振兴,却又不崇尚高度的利人主义;人民在主张自由的同时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人民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的功利主义。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就是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当代的大学生更要有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觉悟,要努力积极的培养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又要发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将个体价值差异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进行有机的统一,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个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的来说,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是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过程。

2.崇高性与大众性的辩证统一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态分两种:即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理论形态向观念形态的转化是整个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十六大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对价值观及如何凝炼价值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仍处于研究发展有待完善的阶段,该阶段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抽象性、崇高性的理论特征。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处于向崇高性向大众性发展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它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和平、崇高伟大的理想信念。当前的实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处于发展转变的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在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共同助力下进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开设多节党课,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听课,聘请专业的讲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互动热情。

2.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全球化、市场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产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在与大学生的对话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便更新自己落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2]孙秀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19-124.

篇10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06-1.5

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6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约为230万。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家庭经济收入低,支付教育费用、生活费用很困难,有的甚至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国际上将这类学生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我国则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不像国外大学生一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大多来自较贫困落后的地区,大多为自己的贫困而自卑。因此,他们更容易引发许多思想道德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学生工作中给予特殊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自强不息、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的形象。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郝丽萍(2000)调查发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有:对经济自立的渴望和无奈相交织;对友情的期盼与封闭相交织;追求完美的理想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自尊、自卑与虚荣心理相交织。许若兰、刘宏(2002)使用五种心理调查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康奈尔健康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症状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这两大类学生的各项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症状水平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高焦虑、高抑郁等情绪困扰,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困难多等问题。吴菁(1998)运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测量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点。结果显示,这两类学生在某些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乐群性低,性格趋于内向;敏感性、忧虑性高;独立性较低。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分析

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对于各种生活条件不挑剔。在思想上能够随遇而安,对于物质条件要求不高,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一般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能够适应由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换。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在寄宿制高中,因此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艰苦,所在高中学校的生活条件比高校低,高中的硬件设施比高校差,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高校的生活水平比较满足,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强。

学习欲望强烈。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动力普遍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强,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困难让他们更早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出心中强烈的脱贫意识。穷则思变,越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摆脱现状的愿望往往越强烈。而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驱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在学习上异常刻苦努力。在家庭的殷切期待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的学习动力往往强烈而持久。通过努力学习他们获得了各类奖学金,更加坚定了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认识,学习欲望更加强烈。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本科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普通本科生的一年的学费大都在4000-5000元之间,某些热门专业的学费甚至上万元,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常为生活而发愁,学校经常催缴学费,家中寄钱又少,生活费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他同学经常出入餐馆、歌厅、酒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一天三餐只能是粗茶淡饭。由于经济拮据,许多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再加上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又比较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

焦虑与社交恐惧心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另一方面又想谋取一份理想的职业。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供他们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他们谋取一份体面的职业。望着其他同学纷纷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免产生一种对前途的迷惘与恐惧。因此,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涯,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给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又使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总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害怕与人交往。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他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利用课堂教学、党团组织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幸福观、苦乐观和荣辱观,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通过提高大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实质的理性认识,在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的同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解困,从而澄清认识上的偏差,培育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首先,帮助他们正视困难,走出自己设置的自卑情结;再次,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悦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平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选择。

首先,优化社会大环境: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完善用人机制,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模式。其次,净化校园中环境:指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确定消费标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实际;指导大学生有计划地分解消费期望值,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指导班级、宿舍开展节约活动。再次,美化家庭小环境。家长应配合学校不要给子女太多的压力,同时,社会与学校应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这样无形地减轻了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心他们成长的重要工作来落实。通过开办心理讲座,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介绍常见的心理疾病预防知识。利用高校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专、兼职人员。尤其要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社会意义,要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孟祥军,王作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初探[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