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购买新农保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购买新农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购买新农保

篇1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新农保的内容及特征新农保,全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具有“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保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行,一是从农村实际经济水平出发,养老保险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承受力相互适应;二是政府、集体、个人合理分级承担缴费责任,缓解单方承担的压力;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响应相结合,达到农民普遍参保的效果;四是先以试点为基础,逐步推广,最终达到全国范围。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的突破创新:一是支付结构的创新,即实行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筹资办法。二是筹资结构的创新,即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1.支付结构:基本养老金和个人支付养老金结合(1)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也就是新农保额度的基础,由国家统一支付,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其金额稳定不变。山东省规定每人每月55元作为基本养老金,年满60周岁,只要有农村户籍的老年人按规定缴费、并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就可以按月领取。(2)个人支付养老金个人支付养老金是由参保人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状况适当的缴费,从而决定个人参保金额,以此确定个人最终领取的养老金的数额,与基本养老金相比较,新农保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受条框等死规定的限制束缚。山东省新农保试点将个人支付养老金的缴费标准划分为5个级别,缴费金额从100元到500元每100元分为一个级别,同时各地方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等条件增加缴费级别,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这个原则体现了新农保“有弹性”的特点。2.养老金筹资结构:个人支付,政府补贴,集体补助结合(1)个人支付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主要来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同于社会救助制度,它要求参保人在享受社会新农保的待遇的同时,自身也要承担义务,因此个人支付一定基础的参保金是推行新农保的前提条件,从而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2)政府补贴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有力后备保障新农保最大的特色,是政府对农村居民参保给予补贴,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思路之一就是要明确政府责任、落实财政补贴机制。[3]政府补贴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不同的支付单位。对基础养老金,中央实行对东部地区参保农民补助50%,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贴,使农民对基本养老金没有后顾之忧。其次,各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推行新农保政策的实行,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保热情,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利益,适当地给予参保人补贴。山东省对纳入到国家新农保试点的县市区,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分别以40%、60%、80%的比例给予补贴。(3)集体补助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客观要求结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背景,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集体财产归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观念也根深蒂固。因此,即使在社会迅速发展,集体化组织不再那么凸显的现在,村集体仍然应该适当的承担着对本村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对参保人的养老保险金适当的补助,但也不强制执行,补助与否应有村民委员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自行决定。

(二)推行新农保试点的意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更好的巩固国家和谐,贯彻中央惠民政策,无论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角度以及农民心理结构角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此时推行新农保有利于提高亿万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鼓励更多的农民购买商品,拉动内需,从而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解了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压力,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据有关统计显示,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三倍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直接增加老人收入,减少贫困老人的数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从而改善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新农保的推行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地位。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加,在农村,越来越多的老人在一定年龄后就成了子女的负累,“踢足球”、虐待等一系列的不孝事件时有发生,道德规范已经无法也无力约束这些行为,更多的应该靠实际的经济政策来有效地解决问题。新农保的推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老人收入,降低对子女的依赖,也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使两代人都能更轻松的和睦生活,敬老爱幼的风气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任何制度的实行在试行最初难免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新农保的推行也不例外。参保金的实际购买力,参保金的增值,参保金的落实监督过程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推行新农保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给新农保带来的影响,借鉴老农保的经验,抓住主要问题,端正态度,切实达成政策试行的目标。

(一)充分考虑新农保金实际购买力及保值增值问题1.新农保金的实际购买力众所周知,经济领域中,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代表不同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农保金的影响。例如,今天每月200元可以作为农民养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十五年之后,等到农民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时候,100元却已无法购买今天100元所购商品的价值,这也就失去了我们推行新农保从而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目标。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关注。鉴于以上这种隐含的问题,各试点单位要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设法依据当地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动态的计算方法。例如,可根据几年的该地区的经济报告数据,找出参保金额和当地消费水平指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建立模型,得出函数关系式,这样就可以以当年的当地消费水平指数来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费标准,地方财政支出的标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农保政策,以保证农民养老保险受益额度的实际购买力的现实价值,从而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质量。2.新农保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新农保规定十五年是农民的最低参保年限,也就是说参保人要在个人账户里存够十五年的参保金,也就预示着将有一大笔钱存在个人账户里处于闲置状态,这不仅会使资金极大的浪费,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不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资金,使其发挥最大功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将个人账户投入到各经营活动,用于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如购买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发放的债券,投资国家重点工程,开办工厂、矿山等各种经济实体,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收取委托资金等。总之要做到在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进行周转实现其保值增值目的。

篇2

从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改革建议等方面,对农民参与意愿的研究尚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海江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农民参保的过程、态度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乐章通过对参保意愿与保险水平选择两个层面的考察为出台更为合理的制度提出建议。本文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选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本文中1表示农户有支付意愿,0表示农户没有支付意愿。为了检验农户参加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其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二元选择模型,应用100份农户样本进行分析。Logit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性人假设前提,本文将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分成以下三组,并提出相关假设:一是农户户主的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综合反映了农民的素质。假设户主的素质高、年龄大,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强;二是农户的家庭特征、家庭经济状况是决定是否参加新农保的重要方面,家庭年收入中等以上的参加培训的意愿强;三是信息的可获得性,也可能对农户的选择产生影响。

二、数据样本选择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对广元市部分乡镇农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涉及广元市利州区东坝街道办事处、雪峰村、苍溪县陵江镇、江南镇、云峰乡、五里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3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23%。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等方面的信息。

调研流程及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开放式访谈等方法得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被调查地区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意愿;其次将所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后,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影响农民对新农保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文对农户新农保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选择以下变量进入模型,附表为用统计软件进行了Logit回归的系数估计结果。模型的似然比统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卡方检验,说明模型是有效的。R2达到0.4726,对于截面大样本数据来说这已是相当不错的结果,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三、回归结果分析

Logit估计的结果由表1给出,各变量对农户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如下:

随着年龄的增大,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要高。农户的年龄越大,养老金增加越多,农户对未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免除了后顾之忧,愿意参保的人数也就越多。

受教育水平为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农户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要高于高中以下水平的农户,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农保在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

从模型来看,家庭收入的统计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分析原因,低收入的农民支付能力有限,抑制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筹资能力,因此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帮助,低收入农民很难参加新农保。

对保险的作用比较了解的农户,其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可能性要高于对保险的认识一般的农户。目前已经购买了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农户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要高于没有购买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农户,这或许是因为参加了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农户切身感受到了保险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增强了保险意识。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提高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基本覆盖农村适龄人口为目标,逐步建立筹资和待遇标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相适应的保险制度。本文以广元市的农户为例,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上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影响显著。

因此,对将来如何更好的开展新农保,进一步满足农户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受正规教育的水平。有一部分农户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对新农保的整个运作过程和原理认识的不深刻,如果不解释清楚,可能会导致将来农户对新农保有抵触情绪的产生。

第二,政府制定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决不能强求一律。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标准。

第三,农民的家庭收入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政府要将更多的农民纳入新农保制度内,只能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提供政策倾斜,对贫困家庭提供补贴来帮助他们承担保费的部分支出。

篇3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农村养老体系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农业人口位居全国第一。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养老的需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对于完善河南省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虽然优于老农保,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相关部门对于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试点县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在县级电视台或者广播中对新农保有专门的介绍,但县级电台的收视率极低,县级广播收听率更低。通过县级报纸宣传效果更不好,因为很少会有农村居民花钱去购买这类报纸。在乡村一级。更多的宣传方式是发放宣传册或者通过村广播。村广播虽然可以使村中每个人都听到,但仅仅依靠广播,村民并不能对新农保有更深的理解。最终.真正起作用的是发放到每个家庭的宣传册。宣传册上讲的很详细,但是对于普通农村居民来讲,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条款的人寥寥无几。宣传方式不当,宣传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是造成新农保参保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非强制性引发的问题

对于养老保险,如果是非强制的,就会出现年龄大的人积极投保而年轻人不愿投保的逆选择现象。目前河南省新农保试点地区年长者积极投保而年轻人不愿投保的现象很普遍,这就会提高整个养老保险的风险水平,增加国家对保险金的支付负担。而在保险合同成立后.被保险方容易引发诸如骗保等道德风险。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道德风险:一是由于农村户籍管理不规范.出现年龄虚报谎报现象。如果是虚报年龄此时恰好到了六十岁,就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二是有的家庭为了骗取养老保险金,对于已经过世的老人不进行户口注销,这样就可以继续领取保险金;三是有些人分别拥有城镇和农村两种户口.出现重复投保重复领取保险金现象。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不足

《实施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首先,虽然新农保中政府筹资比例提高了不少,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筹资高达40%的比例来讲。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筹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太低。其次,集体补助部分,除了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庄外。比如小康村、城中村或者城市近郊农村等,大部分村集体没有什么收入。至于社会资助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实施意见》中的集体补助部分形同虚设。再者,个人缴费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了最低档次的100元缴费。政府补贴力度小,集体补助无望,个人缴费水平低下.无疑会大大降低农村养老保险费的筹资规模.从而降低了其保障水平。

(四)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基金储存面临很大风险。目前,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是按照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来计息,这虽然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但长期来看无法跑赢CPI,难以达到资金增值保值的目的。其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不得进行其它的直接投资。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后,新农保基金实行县级管理,而县级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有限,很难对新农保基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目的。统筹层次过低.也是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制度性障碍。至于统筹层次将来提高到哪个级别,《实施意见》并没有加以明确。

(五)新农保支付水平低,无法保证老年人基本生活

根据《实施意见》中对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的规定。做一下计算,假设某年龄为45周岁的投保人,个人年缴费100元,加上政府补贴缴费的30元,缴费15年.按3%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此人60岁后每月可以得到77元养老金。如果此人年缴费500元,每月可以得到131元养老金。调查显示:农村低收入户老人的月均生活消费支出约为141元,而低收入户一般会选择100元的缴费档次.相应的养老金为每月77元,占每月必要支出的约53%,其余的部分还要通过家庭养老或者其它途径解决。高收入户老人的月均生活消费支出约为336元。一般会选择500元的缴费档次。相应的养老金为每月I3I元,占每月必要支出的约39%.其余部分也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解决。支付水平低,特别是随着缴费档次的提高,养老金支付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小。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生活消费支出,这也是新农保吸引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保的衔接问题

首先。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问题。新农保尽管确定了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转轨,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轨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能否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试点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尚待观察。其次,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过于复杂。面临诸多技术性的难题,包括新老衔接、城乡衔接、地区衔接,特别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身份可能随时转换.相应的养老制度安排也会不同,如何衔接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

(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建设滞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是以县为单位,缺少全国性的统一标准。虽然一些地方探索开展新农保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在缴费标准、政府补助、保障方式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做法不一,差别较大。同时,由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农村同时存在,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使得二者混为一体,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定性,导致农民居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统一性,保险关系在地区之间不能转移,影响人口的正常流动;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权威性,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对完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怀疑态度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对新农保的种种顾虑。首先,除了上述宣传方式外,应当在农村集镇、庙会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戏剧、说唱等方式宣传新农保。其次,增派相关专业人员下乡包干挨家挨户宣传新农保,深入浅出地向农村居民讲解新农保.以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使他们真正理解新农保的原理、运作过程等。再次,充分发挥农村中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使其以身作则,先行加入新农保。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村民投保。最后,先行对60岁以上老人无需缴费发放养老金,让这部分人尝到甜头,让他们相信政府在确确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其他农民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新农保的顾虑。

(二)防范和化解新农保中存在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为防范新农保中存在的逆选择.可以规定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领取养老金必须要求其符合新农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强制性参保。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选择。此外,可以规定参保人在缴费期间原则上不允许退保。当然,解决逆选择的根本办法还是尽快实现新农合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对于新农保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参保到龄人员的身份证、户口簿、相片三对照,确保准确无误后发放领取证和银联卡。二是以村为单位,对参保人员和到龄人员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认真查处虚报冒领责任人,对冒领者进行罚款,并视其情节轻重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四是每年定期审查,年审工作实行到村串户服务,认真普查领取人的生存和身体状况。建立电子档案,跟踪调查服务。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集体补助部分.相应增加高缴费档次

首先.为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正常运转,地方财政应将新农保补贴纳入预算,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农保制度建设要逐步体现中央财政和省、市一级财政的责任。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要保证集体补助部分。尽管目前集体经济地位在降低.但是,在河南省很多农村.特别是私营企业比较多的农村或者城市近郊农村,村集体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对于这些村集体。应当提高其对新农保的补贴比例。最后,对于个人缴费,应适当增设缴费档次,提高整体缴费水平。建立动态缴费增长机制。缴费标准随着预期领取的养老金标准的变化而调整,实行动态缴费。通过上述措施,充分保证新农保资金的来源,进而保证其支付水平。

(四)提高统筹层次,拓宽投资渠道,确保新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首先,逐步提高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由县级到市级统筹进而实现省级统筹,使基金能产生规模效应。其次,拓宽新农保资金投资渠道。可以适当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也可购买绩优企业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不断拓宽农村养老基金增值的新领域。最后,完善新农保基金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同时要发挥参保农民的监督作用。

(五)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一是要预留制度接口。制定与其它社保政策转换的详细办法。在省级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接续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改进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将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予以归集。在参保人员达到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对养老保险权益进行分段累积计算,并在养老金待遇中予以体现。三是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接续转移提供技术支持,出台“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相关政策。

(六)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首先,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发挥其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其次,发挥商业寿险的作用,作为对新农保的有益补充。农村高收人群体可以投保商业寿险.提高年老之后的保障水平;再次,发挥土地养老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农村老人在70岁之前.如果身体没有大碍,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今天,还是可以下地进行耕作的.种地收入也是其进人老年后收入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农保、家庭养老、商业保险和土地养老的不同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

篇4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始于1992年,是由民政部推行的。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规模日趋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性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农保”)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种普惠式的农村养老金制度的实行,使得中国农民在年满60岁以后,也能够享受养老金待遇。它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工伤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开始形成我国农村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的情况下,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是矫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的重要举措,为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确保老年农民也能过上幸福生活开辟了新路,也是当前深化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对影响辽宁新农保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的基本分析

辽宁省从2009年9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来,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截止到2011年10月末,全省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677.4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村老年居民达到283.9万人,适龄参保缴费人员达到393.5万人,新农保实施的成效较为明显,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当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新农保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也是极为正常的。只要通过科学分析,合理调整政策,完善制度与运行规则,许多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的。根据此前政府相关部门对省内进行的调研,以及课题组对部分农村居民的访谈,我们认为,目前影响新农保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上还不够完善(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农村非农业人口中有一部分属于特殊群体,他们没有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因为新农保政策对他们没有规定,这部分特殊群体,仍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不能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养老金待遇。如:义县义州镇的失地农民已由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参加城居养老保险。但目前仍有部分人员没有纳入居民养老保险,他们要求参加新农保。有一些原来非农的户籍人员,没有城居或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也迫切要求参加新农保。目前,全省各地农村和城郊地区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情况,这部分人口应成为新农保制度考虑的接纳对象。(2)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个人缴费低档起点偏低,保障作用不明显。由于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个人缴费低档起点偏低,发放金额少,难以起到保证60岁以上老年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作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现行5个档次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农民每年一般可领取1200元、1300元、1400元、1500元、1600元的养老金。以上几档养老农民一年所领取的养老金,比辽宁省2011年农民工外出打工月平均最低月收入1690元要低许多。由于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据测算,目前本省农民每年维持基本生活大约需要2500元左右,而养老农民现在能够领到的养老金,仅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30%~60%不等,这无形增加了其子女等家庭养老的负担。使得新农保政策自实行以来,适龄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制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3)新农保制度多缴参保鼓励政策不够明确。由于《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多缴参保的政策,没有明确的鼓励限度,也促使许多适龄农民选择低档级的个人缴费标准,使得参保档次低,个人账户积累少,不利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调查显示,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往往越接近养老金领取年限的农民参保率越高,而作为制度主体的年轻农民参保率偏低。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农民参保率最高,其次是41~60岁年龄组,而21~40岁年龄组参保率最低。从参保个人缴费档次来看,绝大多数农民选择的是100元的个人缴费档。出现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一是新农保和城居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还没有出台。部分城乡居民担心参加新农保后不能再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所以对参加新农保态度不积极。二是青年农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其中有部分人不想再回农村,加之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高,使得他们对参加新农保缺少兴趣。三是对参保人员待遇中高档的以及参保年限超过15年的,给予什么样的鼓励仅是提出了原则,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和受度,因而年轻农民大多采取等等看的态度,想等到45岁以后再考虑缴费问题。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应是目前新农保参保覆盖面较窄,个人账户积累少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尚未对接,制约了新农保制度的全面实施目前,我国城乡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养老制度:农民在城镇企业就业实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消除二者差别,实现这两种制度的对接,是决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败的关键。由于这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责任分担、统筹构成、地方补贴所有权、缴费标准、缴费年限计算标准以及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多处不同,造成两者之间对接上的困难,从而增加了我国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难度。

3.市、县两级财政补贴资金的压力大,贫困县的财政压力更大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补贴50%,其余部分由省、市、县财政给予补贴。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省财政、市财政、县财政按3:1:1分担。此外,新农保个人账户每人每年由财政补贴30元,规定由市、县两级财政平均分摊。按照政策规定,在新农保政策已实施时,年满60周岁但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不用交费,就可以按55元/月的标准领取养老金,其所需资金由国家承担50%,省财政承担30%,市、县两级政府各承担10%。有数据显示,在新农保制度实施之初,义县符合条件的人口有6万余人,仅这一部分人口,市、县两级政府各需承担390余万元;对年满16~59周岁的农民(不含在校学生),参加新农保的人员每年补贴30元,2010年按80%参保率计算,补贴资金大约需要720万元;另对重度残疾和困难人员的交费补助,需要资金130余万元。也即是说,仅2010年义县新农保就需要筹集资金1250余万元。如果实现100%的覆盖率,义县财政则需要筹集更多的配套资金。而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新农保配套资金的压力十分突出。目前,因财政赤字的影响,我省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及时到位,尤其是个人缴费补贴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

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服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地区新农保经办人员少,经费来源较困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因无编制所限,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和临时聘用,业务不熟练,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地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致使本地区新农保信息化建设工作松散,数据合格率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同时,新农保基金由于存放过于分散,管理费用和支出成本过高,使监管的难度加大,极易产生违规存放、违规投资和被挪用等的风险。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1.新农保政策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1)适度扩大新农保涵盖范围。除已涵盖的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外,也应充分考虑农村非农人口中的一些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如应将失地农民中已由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但还没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那部分人口纳入新农保体系中。对于那些原来非农的户籍人员,没有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现主动要求参加新农保的;以及外地人员在本地农村长期居住和工作,也没有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现要求参加本地新农保的人口,只要原地(乡、村)出具证明,应允许其异地加入新农保。(2)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考虑物价持续高位上涨的情况,在“十二五”期间,应分步调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应对5个档次采取差别对待。低档次缴费的可以酌情少提高,高档次缴费的可以酌情多提高一些。这样,加上农民自筹参保积累的增多,可以使老年农民的养老金年平均发放水平在“十二五”末期达到2500元,以起到满足老年农民基本养老需求的作用。(3)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以解决农民参保覆盖面不宽,参保档次低,个人账户积累过少的问题。为扩大农民参保率并能够较快提升个人参保档次,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应采取宣传教育和经济利益诱导相结合的办法,落实多缴多得,给予适度鼓励的政策,以帮助农民自愿、自觉选择个人缴费的较高档次,从而起到增加个人账户积累,为建立养老金收缴发放的长效机制和增加农民养老金发放金额创造有利条件。

2.统筹农村有关福利政策,实现老农保和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在大力推进新农保的同时,应注重与老农保制度的对接。为此,应由省政府明确乡镇一级农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把老农保档案及其业务一律交给乡镇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经办。改变老农保发放模式,在新农保开展之机,把老农保和新农保合并,统一领取新农保养老保险存折,到本乡镇金融网点领取养老金。由于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两种制度的缴费标准和统筹构成不同,因此,要实现两者的对接,首先应实现缴费年限的对接。另外,当新农保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也应将由地方财政给个人的缴费补贴转入到城镇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切实保护农民缴费者的权益。

篇5

【关键词】 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据国家老龄委的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农村老龄化比率已经达到了13%。在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由于计划生育制度的长期实施,导致出生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传统的养儿防老已经难以为继。然而随着小规模农业种植收益的不断降低,依靠土地收益实现养老也变得愈来愈不现实。

为了应对农村地区老龄化的挑战,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10%的县区开展试点,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也选择了贺兰县、平罗县、盐池县三个县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试行一年以来,在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不可避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推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农民续保的意愿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充分了解“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存在哪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查的基本情况

1、试点地区的基本情况

贺兰县属于银川市的郊区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非常明显。近年随着银川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贺兰县工业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农业领域内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201.63元,远高于全区6180元的平均水平。与贺兰县相似,平罗县属于石嘴山市的郊区县,紧邻黄河,土地平整,适宜灌溉。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988元。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地区,与陕西、甘肃和内蒙古接壤,境内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93元,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12年1月笔者组织实施的“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的问卷调查。问卷抽样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即首先在贺兰、平罗和盐池三个试点县各随机抽取四个乡镇;然后在每一个乡镇内随机抽取一个行政村,对于选中的行政村随机抽取40户家庭;最后在家庭内部按照最近生日法选择被调查对象。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们先在小范围内开展了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最终在正式调查阶段共发放问卷48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51份,回收率为94%。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农民缺乏了解

“新农保”在宁夏三个试点县已经试行了两年多,但是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并不太理想。没有听说过“新农保”的农民有243人,占总数的53.9%;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农民有200人,占总数的44.4%;仅听说过的只有8人,占总数的1.8%。这表明了“新农保”的宣传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认识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所在村庄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有6.9%的受访农民表示不知道村庄有无“新农保”的宣传情况;有13.3%的农民称,对于“新农保”村庄从来没有过宣传;有79.8%的受访者表示村庄有关于“新农保”的宣传。但是,在认为村庄有关于“新农保”宣传的受访农民中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村上只有在缴费的时候才向村民宣传“新农保”。

2、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在451个被调查对象中,整体参保率为75.4%,这表明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没有参加。分县区看,参保积极性令人诧异。其中,经济发展较差的盐池县农民参保率反而最高,达到了81.8%,主要因为盐池县政府的工作力度较大,宣传与动员工作到位;平罗县农民的参保率次之,为72.4%;贺兰县农民的参保率最低,只有71.2%,主要是由于贺兰县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农民养老资源的来源更加多样,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非那么紧迫。可见,整体的农民参保率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府工作的积极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吸引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民族来看,汉族群众参保率达到了81.87%,高于平均参保水平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回族群众参保率仅为55.05%,低于平均参保水平20个百分点。两个民族在参保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女性参保率的不同上。从调研结果来看,回族妇女参保率非常低。由于受民族文化影响以及家庭预算约束,她们往往自愿放弃参保,把机会留给男性,因而显著地降低了回族整体的参保率。

3、政府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过低

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其中,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宁夏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没有足够的实力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如果农民选择按每年100元最低档次缴费,政府补贴按照30元计算,假定利率按照3.5%计算,缴费年满15年后,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金额为2508元,达到领取待遇年龄后,参保人能够领取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为2508/139=18元,加上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参保人每月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为73元。即便按每年500元国家最高档次缴费,60岁每月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也仅有129元。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增长机制,从2009年开始,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一直没有增长,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基础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层经办机构能力低下

“新农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是关键,而基层经办机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基层经办人员数量过少。在街道和乡镇层面上,政府建立了民生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社会保障,民政、惠农补贴、司法调解等工作。而作为“新农保”所属的社会保障口,仅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经办。在村级层面上,每个村安排了一名协办员,通常由村干部兼任,负责宣传讲解、摸底调查、信息采集、资格公示等多道手续。与城市经办工作不同,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外出打工等原因,加大了协办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其次,基层经办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多是乡镇分流的“40、50”富余人员和外聘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减弱,往往难以胜任工作。而村级协办员则由于工作经费匮乏,从事这项工作要么没有报酬,要么待遇非常微薄,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

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是其原意参加该制度的基础。农民对于“新农保”制度非常了解的比例非常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民明确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这个制度,而对于“新农保”补贴政策涉及的补贴额度,大多数表示自己只是听说过一些。对“新农保”制度的不了解,必然使其不会产生参保行为,甚至不知如何参保。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农民由于对相关制度的不了解,可能会使其与相关管理部门产生摩擦,因而导致其对政策的不满意。对“新农保”制度进行持续而全面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但是要避免为了保证高参保率的指标而一味地扩大宣传“新农保”制度的好处,错误地引导农民,使农民对制度的益处产生了误解,减少农民由于过度的预期落差而萌发退保的想法。

2、参保方式可逐步由自愿原则向适度强制方向发展

“新农保”遵循的是自愿的原则,但是由于农民的短视等相关因素,致使“新农保”不能发挥其相应的效用。在宁夏三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参保方式可以逐步取消自愿的原则,在强制与自愿之间寻求一种协调或中和,即“适度强制”原则,但要注意使首次参保的农民感受到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农民的信任感,进而增加其不断参保的意愿。

3、合理设定“新农保”补贴的最低标准,提高“新农保”的补贴额度

目前“新农保”的地方政府最低补贴标准为30元,宁夏地方政府只是按照中央的最低要求给予补贴。在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不断上调的背景下,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该将 “新农保”的补贴标准及时上调,要真正让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4、加大基层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工作力度

随着参保率的提高,应按照服务对象的人数和工作量,合理设置基层经办机构编制,适度增加一线工作人员数量,改善基层经办机构的办公设施和条件。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选聘和招募大学毕业生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强化日常业务的培训与学习,使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地胜任新的业务。

【参考文献】

[1] 石绍宾,樊丽明,王媛.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9(11).

[2] 海,周庆.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2010(9).

[3] 李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现状及对策的实证分析-来自河南省六地市的农户调查数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 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编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篇6

一、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及评价

1.河北省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1)财政支持总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新农保实施至今,政府财政支持也紧随政策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增长和变化。从中央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2009年新农保试点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向河北省共拨付补贴款项1820310万元,占河北省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重为2.23%,其支持数额高于河北省地方财政对该项目的支持数额。河北省财政用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金额从2009年12210万元增加到2013年72000万元,5年间增长了5.8倍,并且远远高于同期河北省财政总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持增长幅度不断提高。随着新农保政策的不断推进、参保人群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保的年平均财政支出增长率达到45.23%,远高于同期CPI平均增长率3%和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的增长水平。(3)财政支持农村养老逐步按照城乡统一的思路迈进。2012年7月1日起,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统称为“河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后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标准分为100~1000元十个档次,同时政府财政补贴和待遇领取政策完全一致。虽然按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来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但是政府财政支持农村养老的政策逐步按照城乡统一方向迈进的政策思路却清晰可见。

2.河北省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政策评价。(1)政府承担起更多的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责任。明确政府的支持责任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进步,相较此前老农保“国家政策扶持”的责任来说,新农保“政府补贴责任”的提出与落实使政府在构建农村养老体系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保障责任。(2)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政策的相应安排负担,政府财政的补贴既有在参保人员缴费环节的“补入口”责任,也有在给予参保农民养老待遇时的“补出口”责任。由表3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央财政基本只负责基础养老金的补助部分,而地方政府既要承担“补入口”又要承担相应的“补出口”责任,这种“入口”和“出口”相结合的补贴方式,虽然赋予了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调节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空间。但是,在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又无疑加重了地方政府负担。另外,根据表4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在50%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不足20%,也就是说,地方财政在收入较少的情况下承担了较重的支出责任。同时,2012年中央财政向各地方政府转移支付金额45383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42.4%,可见地方财政在支出方面还是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在河北省这样人口基数大、人均财政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地方财政负担就更加沉重。

二、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对居民缴费激励效应不明显。新农保制度实施几年来,虽然国家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参保率,使参保人有一定的收益预期,但缴费补贴数额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所差别。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始终以政策规定的下限每人每年30元作为补贴标准,并没有实现多缴多得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缴费补贴与贫困地区补贴数额相差巨大,横向考虑有悖新农保的公平原则。按照新农保目前的缴费档次来看,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每年补助30元,补贴率为30%。随着缴费档次的阶梯式上升,如果始终按照同一补贴标准进行缴费补贴,在居民选择最高缴费档次1000元时,获得的补贴率只有3%,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参保居民的缴费积极性,会变相促使参保人员选择较低的档次缴费,从而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

2.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较低并且未能体现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根据保险精算理论对农村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计算,得出农村参保居民在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时,养老金替代率仅为14.11%~30.84%,其中个人账户替代率仅为0.25%~16.98%,远低于同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因此,在鼓励居民提高缴费档次和提高基金收益率的同时,稳定并增加政府补贴成为提高新农保替代率最有效的方式;另外,新农保养老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参保人的基本生活,还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物价水平,很多居民选择低档缴费甚至不参保主要源于对养老待遇购买力不能平衡物价水平的担忧。所以应当尽快建立基础养老金的物价联动机制,使农村居民养老金的购买力能够不被物价上涨抵消,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和功能。

3.财政支持的预算体系不健全。自2009年新农保试点以来,国家财政对新农保的财政支出始终具有政策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财政支持的预算体系是不规范、不健全的。新农保开展试点工作的当年,中央财政拨款9.5亿元支持制度的开展,2010年中央财政拨付53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又安排了123亿元的新农保专项补贴资金,可见政府对新农保的支持是根据制度开展情况安排专项资金,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目前新农保所需财政资金在公共预算中列支,特别是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后,用于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资金并未单独安排预算、决算,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体的资金收支情况和资金结余情况没有被全面、详细的反映出来,也不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4.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机制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首先,资金筹集渠道狭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社会共济的性质,应当由更多的社会主体分担社会保险的筹资责任。目前制度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缴费和基础养老金补贴,村集体补助基本处于空缺状态;其他的社会主体在筹资方面也因相关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在促进制度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资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财政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出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上政府财政投入存在明显的结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最近几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始终保持着平均每年10%的增长速度,而同样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始终没有太大变化,由中央财政负担的基础养老金自2009年新农保试点以来没有进行过调整。再次,资金到位机制尚待完善。新农保制度实施以来,个别地区在落实政府财政补贴方面仍存在低效、欠账等不良现象。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补贴资金到位机制也应逐步完善,确保参保居民能够及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待遇。最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目前在基金的监管方面,由于有关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管无法细化,对于出现违法违规管理、使用基金的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依据;另外,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主要由县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监管,而基层政府又因缺乏专业人才、掌握信息能力以及投资运营能力不足而使得基金的监管效率低下;在监管内容方面上应当涉及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的给付各个环节,包括基金的预算、决算监管,从宏观上把握政策的发展发向及发展趋势。

三、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优化措施

1.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合理平衡中央、地方财政压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政府财政资金对制度的支持能否满足养老待遇刚性发展的需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将成为政府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的“福利刚性”特点,即待遇水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应提升,因而迫于刚性发展的制度要求,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成为制约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目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情况,我们假定未来基础养老金随经济发展水平上调,选定全国农村60周岁以上人口数[本文按照农村60岁以上(含60岁)人口数占全国60岁以上(含60岁)人口总数的60%、人均增长率的约值在4.3%/年的比例进行演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央、地方财政收入以及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等指标,根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企业按照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0%缴纳的政策规定,我们假设当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后,由中央财政按照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0%全额给付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对中央和河北省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能力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1)当由中央财政给付的基础养老金数额增加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的时候,其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并不高,与其他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支比重较大的情况对比,我国的补贴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出采取基础养老金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浮动的方法,虽然会加重财政支出负担,但届时农民获得基础养老金补贴将更具有购买力,而中央财政负担按照经济发展平均每年8%的增速计算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因而,提高基础养老金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具有现实可行性。(2)在对农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方面,由于个人缴费和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我们采用新农保制度建立初期政策规定的最低缴费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元)测算2015年以前的财政补贴数额。假设2015年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后,缴费补贴提高至平均每人每年50元,由于分层次估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补贴存在数据获取上的难度,我们暂不考虑不同缴费档次补贴的差异;根据相关数据和其他研究项目的测算结果得出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估算出至2020年河北省16~59岁参保人数,进而测算出地方财政补贴数额及其占河北省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如表6所示。通过测算可以看出在缴费补贴标准适当提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的缴费补贴财政压力在可承受范围,但通过对比河北省地方财政补贴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补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我们会发现在同样提高补贴标准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支出压力较小,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目前河北省的缴费补贴根据政策规定由省、市、县政府按照1∶1∶1的比例分担,随着制度的发展,县级财政将会因财政资源有限性的限制产生较大的支付压力,因此,以城乡统筹为最终目标的农村养老保险谋求可持续发展仍然要依靠中央财政加大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根据制度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支出结构,发挥中央财政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上的主导责任;对于财政收入较少的贫困县,由省级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分担补贴责任,同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将集体经济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责任落实到实处,只有财政支持主体多方配合、明细责任,才能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乃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完全有能力支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财政支持的各项制度机制是否完善是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优化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政策。(1)建立差异化的农村养老补贴制度。中央财政对各地区新农保的补助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东部地区地方财政不仅承担参保人的缴费补贴责任,还要负担55元基础养老金的50%;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养老金虽然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但限于地方财力,即便只负担最低标准的缴费补贴支出责任,也与发达的东部地区差异仍然巨大。单就河北省而言,虽然河北省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程度比较有限,加之农村人口集中,贫困县数量较多,地方财政负担压力较其他地区来看比较沉重。在地区财政支持负担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平衡地区差异成为农村养老保险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由中央财政在现有补贴基础上对各省市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补贴负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补助制度。在十分贫困的西部地区,可以由中央政府负担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即由中央政府主导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责任,地方政府继续承担最低缴费补贴标准之外的激励性质的补贴和为缴费困难群体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的支出责任,以此来平衡制度的地区间差异,实现大区域的均衡。(2)落实财政支持激励政策。激励机制优化包括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对于多缴多得,应当根据参保人选择的参保缴费档次确定激励补贴标准和实施细则,当参保居民选择100元最低缴费档次进行缴费时,由地方财政提供30元的缴费补贴,而当参保人选择更高档次进行缴费时,补贴标准应当随之提高。根据多地经验,一般来说有两种补贴方式,一是地方财政根据参保人缴费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二是确定每一缴费档次下参保人所能享受的补贴标准。如果按照第一种情况实行,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和选择最高缴费档次的参保人获得的缴费补贴将会出现很大的差距,会在未来领取待遇时出现较为严重的贫富不公的情况,因而建议采用后一种方式。根据相关学者的测算,在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时,每一级政府负担的缴费补贴按照缴费增加额的5%给付,并规定上限,就能最大程度达到政策均衡,这样既能起到对居民的激励作用,又能实现地方政府推进制度发展的目的,同时缴费补贴数额的增加也会切实提高参保人领取待遇。在长缴多得方面,河北省部分县市实行缴费满15年的参保居民每增加一年缴费,在领取待遇时由县级财政多给付2元的基础养老金,但从长远考虑,这种补贴标准对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作用并不大。根据测算,多缴费一年在待遇领取时加发6~10元的基础养老金才能对中青年居民参保产生吸引力,真正起到激励作用。(3)建立财政补贴正常调整机制。建立随CPI联动的财政补贴机制也是确保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现阶段政府给付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较低,每人每月55元的养老金补贴标准自新农保制度施行以来并未调整,购买力十分有限。要想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惠及百姓,就要切实保障养老待遇的购买力水平。随着制度的发展完善,必须要建立与物价联动的财政补贴正常调节机制,对养老金做出调整。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本年度基础养老金=上一年度基础养老金×(1+上一年度CPI增长率),根据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制度可以基本保障养老金的购买力,增加农村居民参保的信心。

3.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的预算机制。预算机制的建立要不分资金来源,将一切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资金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包括现行的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情况、居民个人缴费的社保基金以及社保基金运营收益和结余,与制度发展相关的集体经济补助、社会机构和团体的捐助等资金统一列入预算核算,以便统筹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收支情况,掌握资金流向,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便于资金的监管。同时,要贯彻预算的执行和监管。就农村养老保险预算的执行来看,首先主要在预算收入上确保社会保险费用的及时、足额征缴,杜绝违规减征、截留、挤占社保基金的行为;在资金的给付方面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及时足额拨付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要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上报,相关部门要做好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使资金的筹集、发放、运营信息公开透明,强化社会监督。

篇7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以来,到2015 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47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5万,其中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2016 年下半年,我国农村参保人数增加,参保率逐年提高,农村社会养老基金有较多盈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然而各地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在时间和地域上呈现不同特点。时间上,开展先期试点的地区,无模式可借鉴下,结合自身优劣势取得较好效果,如北京、青岛、东莞等。地域上,东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政府的惠民政策和广泛宣传下,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相对较高,部分地区甚至实现全民参保;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参保率较低,农民对政策信任度不高。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缺失,政策受阻

立法问题是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立法能够保证制度的稳定推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多年来,由于缺乏权威性的社会养老保障法律法规,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造成各地政府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差异化和碎片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失衡。《社会保险法》虽已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框架性的规定并未涉及分担比例、养老金替代率等针对性条款,加大了地方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难度。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与农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缺乏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契约关系,对新老保的安全性和回报率难以估计,农民对参保普遍持有怀疑和抵制态度。如果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政策层面提高到法律层面,细化资金筹集方式、养老金管理、发放和监管等具体规则,各地区实施政策的思路将统一明确,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农民信任感提升将大有裨益。

(二)观念守旧,参保意愿低

受早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的影响,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较低的教育水平、艰苦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农民更加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参保和长期缴费的意愿。再加之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准确解读,存在诸多误解,致使农村居民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期望值偏低。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多缴多贴,不缴不贴的差别式参保标准,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养老金的筹集,但对制度认识不清、经济水平低的农村家庭而言,大都选择不参保或按缴费最低档参保,既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带来的福利,也无法满足未来基本生活需求。

(三)资金筹措难,财政压力大

政府的财政补贴是养老保险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政府财政补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中央财政补贴注入基础养老金,但却不能够确立基础养老金的来源保障机制和确保基金的保值升值,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才是关乎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地方政府财政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中。而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就使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面对巨额财政补贴时难以为继。随着新农保制度的覆盖率逐渐攀升,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将会继续加大。因此,如何缓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需要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实行有差别的财政补贴。

(四)制度衔接不畅,协调性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非独立存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而是众多养老保障体系之一,这就要求在推进新农保的过程中要注重于与其他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临时性和流动性的就业模式和各地区差异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成为难题。广大农民工在城镇缴纳的保费如何转入新农保、参保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的积累转入后如何计算以及统筹基金如何转移都没有明确规定。与此同时,新农保与其他制度之间,如新农保制度与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问题也无据可循。

(五)基金管理混乱,保值增值困难

现阶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人口中的覆盖率已颇具规模,养老金账户的数额也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好如此规模的养老金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农保的个人账户资金管理缺乏创新,模式老化,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挑战。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不一,管理设施落后,专业化的管理投资人才欠缺,加之社会监管的缺失,信息不够透明,使得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都难以保障。将养老保险金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国债,虽安全性较高,但增值率低。股票和债券市场等高回报率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持续升温的通货膨胀,加剧着养老保险金的贬值风险。碎片化的基金管理,单一的管理投资渠道,致使资金无法集中起来再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

三、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措施

(一)制定法律法规,保证政策推进

立法先行是国外社会保障体系首选路径,国外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养老保险的收效明显。要想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细致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则缺一不可,这对维护农民的基本养老权益,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着重要意义。立法时要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城乡差异原则、参保自愿原则等,重点突出养老金管理制度、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制度衔接、养老金监督管理和问责等方面内容的规则制定,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在法律框架下平稳有序运行。

(二)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参保意识

要想提高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传统养老观念,促成由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观念转变,减少农村养老对土地的依赖,积极向农民宣传新的养老模式,形成以社会养老为主,多种传统养老方式为辅的现代养老体系。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释农民理解政策时疑难点,提高农民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同时要重点对基础养老金的构成、缴费与补贴比例、养老金领取的数额等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以解读和宣传。特别是要在广大青年农民里加大宣传,在年轻阶层中树立新的养老观念。

(三)完善筹集制度,加强扶持力度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行的前提是资金筹集,因此,资金筹集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核心。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补贴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养老金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比例出资共同解决,可以适当降低补贴标准;对西部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弱地区,要加大财政支持,提高补贴标准,由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养老金;对没有缴纳能力的农民,政府依财政能力帮其全额缴纳。科学的补贴政策和合理的财政分配方式都有利于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财政分配要多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推进衔接机制建设,保障农民养老能力

现阶段,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二元格局,需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打破。这一制度的建立,关键要先推进城乡养老保障衔接机制建设。首先,对于已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随本人转移,农民返乡后,可将其城镇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别按照比例换算后,纳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其次,不同参保对象要有一些特殊的政策优惠,对失地农民,可将失地面积转化成相应养老保险费投入个人账户,同时政府要给予这部分群众更大的补贴力度。对于农村五保、社会优抚和低保对象,可由地方财政或中央财政代替其缴费的方式提高其养老保障能力。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Logistic回归模型;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84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4-0114-07

引 言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2.93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1.91个百分点[1]。联合国1956年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15.5%,比全国水平高出2.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收入不稳定、不确定等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紧迫和必要。

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27个省区320个县市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 的试点工作。一年后,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并将试点的重点地区向老少边穷倾斜。到2012年前基本实现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及地区全面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经过7年的探索,政策效果显著,众多农民从中受益。我国计划到2020年完成全国范围新农保的覆盖,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完善、便捷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势必成为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新农保正在经历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的改革过程,新农保这一项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试行和实施将面临新的挑战。在这关键时点,摸清农村居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调动农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不仅是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前提,更是关系到两种制度并轨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新农保的研究成果颇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制度对传统家庭养老的替代性、新农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1.新农保制度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研究。王志刚等基于对福建省3市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养儿防老和新农保的关系,并构建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程度和其参保行为影响的联立方程。结果显示:养儿防老和新农保具有显著的替代关系,并且年龄、是否赞同养儿防老观念、对参保缴费是否合理以及参保程序是否便捷的主观态度对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张川川、陈斌开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新农保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的社会养老模式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当前效果有限,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杨政怡基于对我国5个省1 600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从群体分异视角出发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新r保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如精神慰藉难以替代。因此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并逐步提高新农保待遇的同时,突出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有助于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4]。

2.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思锋、张文学在对陕西省、河南省和江苏省3省6个县区新农保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农保制度运行中主要存在着捆绑政策不合理、综合配套措施与服务滞后等三大问题,提出应逐步取消捆绑政策,提高未来养老金待遇水平,推动新农保配套措施,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等政策建议[5]。张磊根据辽宁省彰武县1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参保情况、筹资机制、管理机制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6]。

3.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张红梅、马强在对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务工务农类型、筹资方式选择、养老方式、耕地利用情况、农保基金运作方式等6个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农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为强烈[7]。常芳等根据对我国江苏省、四川省、陕西省、河北省、吉林省5省25县101村共2 02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县级4个水平综合分析农民新农保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农民参保比例并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8]。

关于农村居民对新农保认同度的分析鲜有研究,因此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基于陕西省实际调查数据,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程度进行考察,得出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因素,这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1.数据来源。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农业人口279万。宝鸡市作为新农保第一批试点城市,在2007年11月就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列为第一个“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本文选取宝鸡市渭滨区、凤翔县和岐山县3个县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本次调研从3个县区中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由此获得9个乡镇样本,然后从各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共获得27个村样本,再从每个村随机抽取10户农村居民,由此获得270户农村居民样本;最后在各个住户中抽取1名18岁以上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剔除14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

本问卷分为5个层面的内容,个人特征层面的主要内容为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家庭特征层面的主要内容是被调查者的家庭信息,包括家庭子女数、 60 周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家庭年收入、家庭实际耕地面积等;第3个层面为被调查者的个人主观认知特征,包括被调查者是否赞同养儿防老观念、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意愿缴费档次以及参加新农保对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第4个层面是被调查者所在村集体的特征,包括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所在村的经济状况及邻里互助情况等;第5个层面为政府相关政策层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政策宣传是否到位、村民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及参保程序的便捷性等问题[9]。

2.样本基本特征。通过初步的统计与分析,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并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被访居民比例达到了75.3%,这符合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外出打工的特征;留守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职业以务农为主。样本基本特征描述见表1。

三、计量模型

(一)研究假说

根据对村民调查走访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内容,本文从个人特征层面、家庭特征层面、个人认知特征层面、村集体特征层面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特征层面提出5个研究假说:

假说1:个人特征层面。男性村民比女性村民更愿意参加新农保,对国家解决养老问题的期望值更高,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正比,而健康状况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反比,并且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比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更高。

假说2:家庭特征层面。子女数量、家庭实际耕地面积以及家庭年收入与村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成反比,而家中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与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意愿成正比。

假说3:个人认知层面。赞同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村民参保积极性较低,认为缴费标准合理,能够更大程度减轻养老负担的村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更高,并且意愿缴费档次与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成正相关关系。

假说4:村集体特征层面。村集体经济水平、邻里互助程度与参加新农保的意愿成反比,而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正比。

假说5:政策特征层面。对政府宣传的力度、对当地政府补贴额度的满意度以及参保程序的便捷性均与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意愿成正比。

(二)构建模型与选择变量

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采用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见表3。在分析过程中,选取以下4个参数进行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分析:(1)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的参数。回归系数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正回归系数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负回归系数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2)显著性,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性(大于等于0.000表示显著因素,小于等于0.05表示比较显著因素);(3)标准误差,用来判断数据的可靠性,表示各测量值误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4)发生比率,表示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的发生比率将是原来的多少倍。

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得到检验p值均小于1,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可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个人特征层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职业4个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影响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受教育程度,接下来依次为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出正相关,表明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升,参保意愿逐渐增强,与本文假设一致。年龄与农民参保意愿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居民年龄越大,受到的政策照顾越多,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老意识更加强烈,养老问题更加迫切,因此参保积极性更高。职业与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呈现出负相关,即务工或经商的非务农居民参保意愿相Ω低。究其原因,务工或经商收入普遍高于务农,因此,这些人经济积累较为丰厚,大多数通过个人储蓄或购买商业保险满足养老需求。健康状况同样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下降参保意愿反而提升,因为参与新农保能够降低生病为家庭所带来的风险[10]。通过分析发现,性别对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2.家庭特征层面。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实际耕地面积及家庭年收入3个因素对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影响显著,显著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其中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耕地面积与居民参保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居民的参保意愿随之降低。由此看来,与参与社会保险相比,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自我储蓄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传统的养老方式,这与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以及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不够有着直接关系。家庭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与参与新农保意愿呈现正相关,表明老年人越多的家庭,为了分担家庭养老支出、减轻家庭负担,参与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子女数量对农村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子女数量不是决定居民是否参保的关键因素。

3.个人认知特征层面。是否赞同养儿防老、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及养老负担减轻程度对农村居民参保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是否赞成养儿防老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和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分析显示,赞同养儿防老思想的农村居民参保意识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弱化了人们对于新农保这种新型社会保险的认知,从而降低了参保的积极性。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和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两方面的因素与农村居民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意愿缴费档次对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4.村集体特征层面。只有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这一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村集体经济状况和邻里互助情况的影响并不显著。即村干部的工作越获得农村居民的认同,居民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其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就越高。由此可见,村干部的工作对新农保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村干部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的越透彻、掌握的越详尽、为农村居民讲解的越详细,农民就会对新农保政策有更加客观的理解和判断,其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就更强烈。

5.政策特征层面。参保程序是否便捷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对政府补贴满意度这两方面因素不能决定居民是否参保。宝鸡市、县(区)财政制定了统一的补贴标准,补贴金额按照缴费档次依次为每年30元、每年40元和每年50元。但补贴数额对于养老支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而农民更看重的是参保及缴费程序的便捷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岐山县、凤翔县三个县区的问卷调研结果,分别从个人、家庭、认知、村集体、政策等5个层面提出研究假说,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村民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健康状况与参保行为负相关;并且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村民参保积极性较低;性别与村民参保意愿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2.家庭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与居民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在一户家庭中60岁老人每增加1位,参保意愿增强36.1%;而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家庭子女数对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未得到证实。

3.赞同养儿防老观念对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是村民参与新农保的阻碍因素之一;认同缴费标准的合理性及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与村民参保行为正相关;而缴费档次与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4.村干部的工作与居民参保行为密切相关,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参保行为积极性越高;而邻里互助情况、村集体的经济状况与农村居民参保行为之间的影响没有得到证实。

5.参保程序的便捷程度对居民参保行为影响显著,参保及缴费程序越简便,村民的参保积极性越强烈;政府政策的宣传情况及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与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根据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当前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他们参保率的高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下,2/3的村民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只有不到1/10的人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种现象也显示出了城乡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新农保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时间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文化程度意味着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教育资源在城乡得到均衡发展,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提高农民对自身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新农保的顺利推进[11]。

2.扩展宣传渠道,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新农保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村干部的宣传以及亲戚好友的传播,而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能对相关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只是传达政府所下达的信息,这就使得农民不能很好地了解新农保政策的详细内容,也严重阻碍了村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而且,新农保政策在层层传达途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的丢失及过滤,所以只有多渠道的宣传才能够使农民真正了解到新农保。通过教育、讲座等形式,对基层政府部门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深层次了解新农保相关政策及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农村居民宣传新农保政策,扭转居民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科学养老意识。

3.拓展多N养老模式,探索社区养老方式。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有超过1/3的村民选择自我储蓄养老模式,即在具有劳动能力时进行自身资金储蓄和积累,从而满足老年基本生活及医疗等需要。若选择此养老模式,农民在进入老年之前就要将收入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储蓄资金以备养老。这种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而且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目前我国新农保正处于试点向全面实施阶段,自我储蓄养老是养老补充模式之一。社区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一种改进,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由社区机构辅助养老[12]。同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相同,老人住在自己家中,不仅可以继续得到家人的照顾,同时社区有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模式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把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于社区,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提升了养老工作的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笫六次全国人口普酥饕数据公报(第1号)[M].中国人口年鉴,2011:18-19.

[2] 王志刚,周永刚,朱艺云.“养儿防老”与“新农保”:替代还是互补――基于福建省厦门、漳州和龙岩三市的问卷调查[J].中国经济问题,2013(6):20-27.

[3]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4(11):102-115.

[4] 杨政怡.替代或互补:群体分异视角下新农保与农村家庭养老的互动机制――来自全国五省的农村调查数据[J].公共管理学报,2016(1):117-127.

[5] 张思锋,张文学.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2(2):33-39.

[6] 张磊.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4(3):37-42.

[7] 张红梅,马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新农保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59.

[8] 常芳,杨矗.新农保实施现状及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基于5省101村调查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4(3):92-101.

[9] 卞琦娟,朱红根.农户新农保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12):82-86.

[10] 董武全.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6):58-62.

[11] 范辰辰,李文.“新农保”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以山东省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55-65.

[12] 吕学静,康蕊.京冀两地农村社区养老发展困境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1):108-116.

篇9

我国“未富先老”特征显著,想要解决养老资金不足,又无需增加资金来源的负担,必须依靠基金自身的经营运作来实现保值、增值。

一、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概念界定

我国养老金入市,不应简单地认为就是“进入股票市场”,而应理解为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地投资运营更为准确。在养老金的三大投资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第一”;其次才是需要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率和充分的流动性。因此,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应将大部分的资金配置在较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上。

二、中、美养老保险比较

(一)美国养老保险:19世纪末,美国在部分地区实行了养老退休制度。1978年形成401K计划,该计划在1980年实施后,受到企业和员工的青睐,据相关资料统计约60%的美国家庭参加了401K计划,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养老保障体系之一1。401K计划的具有鲜明特点:投入资金延后纳税;雇员在最高限额内自愿参加,自定存入数额;雇主出资不得超过雇员工资的15%;提供包括储蓄、债券、基金和股票等多种投资方式;限制提前支取资金;由第三方专业的金融机构帮助管理。

(二)我国养老保险: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我国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1995年以后,城职保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由企业和个人承担,实行责任分担型模式。1982年开始尝试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2009年9月开始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新农保。从2011年起逐步开展城居保试点。2012年8月起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与美相比在账户管理上,由于我国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严重,形同虚设;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优惠力度远不如美国;在统筹层次上,美国通过社会保险税的方式收缴,有利于基金的统一管理,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呈现“碎片”状,采取分散化管理。

三、中、美养老金的运营状况比较

(一)美国401K养老保险计划的投资方向和收益率水平:根据美国投资协会公布的数据可知2005年-2011年美国401K养老计划的资产配置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国内股票、混合型基金、国外股票、债券、货币市场。这得益于美国股市相对成熟,波动性比较小。近15年来美国股市年投资收益率为8.9%,比同期债券6.2%的年投资收益率高大约2.7%。因此,将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投资于资本市场购买股票已经成为参保人投资的第一选择。

(二)我国养老金投资方向和收益率水平:目前,我国养老金投资运营标主要是银行存款与国债。但近10年来,银行活期利率平均约0.69%,明显低于平均3.58%的CPI;而凭证式国债(3年)利率平均也只有4.46%2。如2011年5月CPI为5.5%,以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25% 计算,每年向银行存入1万元,实际贬值213元。

四、我国养老金入市的影响

从养老金的角度看,养老金入市能够较好地运用成熟的投资工具进行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充分发挥基金经理的投资才能,以获取比较优厚的报酬。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让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将带来如下影响:一是扩充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优化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二是为资本市场带来持续稳定的资金;三是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四是养老金的特殊性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

五、我国养老金入市的建议

(一)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2009年底出台省级统筹方案执行效果不佳,“碎片化”现状不利于基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能降低养老金遭受风险概率,降低监管成本;也可扩大规模,选稳健的长期组合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最终实现保值增值。

(二)采取分类管理:基于美国经验和我国改革实践,将费改税,采取统账分类管理的投资模式,在投资环节,采用分类管理:社会统筹部分购买特种国债,以保障收益的安全性;个人账户部分适当拓宽投资渠道,采用第三方托管,由专业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以保障较高收益并由人社部严格监管。在支付环节,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给付金额核算和条件认定,由财政部和基金管理机构将相应基金分别汇入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

篇10

2012年,我行按照农总行《金穗“惠农通”工程规划》要求;在总结过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金穗惠农服务“惠农通”工程。截止2012年4月末,全行累计发行惠农卡355.3万张,覆盖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100%,覆盖全省农户85%以上,覆盖率居全国第一位。助农支取和贷款金融服务(站)点总量达9827个,2012年1-4月累计办理小额取现业务4万笔,金额2100万元。在建立金融服务(站)点,推进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发展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本文结合我行开展的金穗 “惠农通”工程,就如何把金融服务(站)点办成“村级小银行”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试点推进

(一)制定制度及开展试点。为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履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依据相关制度要求,2010年以来,我行先后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金穗惠农卡助农取款业务操作规程(试行)》、《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金穗惠农卡助农取款业务实施细则》、《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合作协议》,有效规范业务发展。同时,根据农总行三农工作会议要求,我行又及时制定了《吉林省分行金融服务金穗“惠农通”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惠农通”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多策并举、科学推进”的工作思路和“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分步突破”的工作方法。省分行成立了农村支付环境和渠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政府支持、人民银行主导,农行实施”及全社会关注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惠农通”工程顺利推进。

(二)高效利用惠农卡服务功能。为从总体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缩小城乡金融发展差距。2011年3月,我行在满足农民基本支付结算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赋予“惠农通”工程更多的业务功能与更大的服务内涵。利用人民银行现有的小额支付集中代收代付系统,选择在东丰、磐石、梨树3个县级支行试点开办惠农卡小额取现、乡村ATM小面值钞币取现业务,积极探索成本低、效益高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取得明显效果。试点中,通过惠农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特别是在财政补贴资金上农民点对点直接对接,实现免费、安全和即时到账,从根本上规避了惠农政策打折扣、补贴资金被截留、农民埋怨不满意等问题。同时,各试点支行还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依托一定的信用评级给每个惠农卡持卡人3000-50000元不等的授信,并借助公司+农户、农行+多种经营户以及担保、抵押等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信贷需求,使一张小小的“惠农卡”具备多项服务功能,让农民朋友及涉农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支付结算“小银行”。

(三)惠农卡承载多项服务功能。一张小小的“惠农卡”承载了“转账、小额取现、刷卡消费、缴费、财政直补、新农合、业务咨询”等10多项服务功能,结束了吉林农村地区没有完整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的历史。东丰支行依托农民易于集中的农村超市及药店等,在全县14个乡镇、139个行政村挂牌设立了“金融服务站”,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电子银行产品,提供助农取款和基础性金融服务。在乡镇和行政村布放转账电话767 台,行政村覆盖率75%,转账电话使用率90%以上。2011年,该支行通过“金融服务站”支付小额取现10521笔,金额612万元,还在黄河镇等地建立4个自助银行,被农总行授予“农村产业金融业务先进集体”称号。磐石支行依托“新农保”在全市农村布放转账电话340台,覆盖行政村100%。通过转账电话,有效帮助“新农保”参保人员和发放养老金的农民,实现足不出村就能领取养老金的问题。梨树支行围绕财政补贴资金和方便农民购买农资商品等布放自助机具。如:在全县天丰化肥直销点布放19台转账电话,农户可以持惠农卡到直销点刷卡购买化肥,方便安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布放转账电话,通过转账实现社员之间、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资金往来。在小卖店、超市、药店等布放转账电话,开展助农取款业务,方便农民取现。目前,该支行已在全县农村布放转账电话683台,覆盖行政村93%。

(四)监管部门及人民银行的支持与评价。我行的金穗“惠农通”工程多次得到人民银行、银监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先后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等文件;根据我行申请,于2011年12月5日下发了《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开办银行卡助农取款的批复》,同意在全省农行基层营业机构全面开办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2011年3月31日,我行就农村支付环境和渠道建设推进工作向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进行了专题汇报。人民银行对我行在农村支付环境和渠道建设、支付工具投入以及服务“三农”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行在政策、制度、技术、环境安全、成本覆盖等方面提出的建议给予肯定。同时,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领导一行还到吉林市舒兰德胜村对我行助农取款业务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农户利用惠农卡通过转账电话存入“新农保”参保费用、领取养老保险金、购物消费、为在外地就学的子女划款等项业务,并现场观摩了该村村民用惠农卡通过农行的转账电话办理存款和小额取现业务。调研后对我行在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助农取款和推广非现金结算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4月初,吉林省银监局及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领导率领调研组,先后到东丰县杨木林乡和三合乡实地考察了我行的乡村“金融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现场了解农户对转账电话的使用及惠农卡刷卡、小额取现等情况,认真听取农户和转账电话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省银监局和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领导对我行乡村“金融服务站”的服务模式给予肯定。2011年4月中旬,在吉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中,吉林省银监局领导再次对我行“惠农通”服务给予高度评价,我行建立“金融服务站”的服务模式和经验也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金融服务站(点)业务开展情况

为不断丰富金穗“惠农通”工程的服务内涵,使农民了解更多的现代金融工具,2011年以来,我行辖属各二级分行先后组织18次大型宣传活动,现场悬挂横幅120条,摆放宣传版报4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30万份,接受咨询3万人(次),基本做到了一村一个宣传员,一户一个懂卡人。通过对受访农民的问卷调查,参与宣传活动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惠农卡有具体印象,有92%的年轻农民愿意使用惠农卡。各级行的连续宣传活动,整体上提升了全省农民对支付结算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热情,还有效培育了农民这个新型的惠农卡客户主体,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营造了良好氛围。

我行共有营业网点593个,其中县域网点349个。2011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主导和推动下,采取了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结合农村实际并能大面积推广的“惠农卡+转账电话”这一方便快捷、投入成本低的支付结算模式,以农户为单位发放惠农卡。一是降低准入门槛,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良好、法律意识较强,愿意为农民提供服务,以村级为单位在小卖店、卫生所、农资商店等经济活跃场所配置1—2台转账电话和验钞机,并采取在农村供销社、农资产品营销部、医疗点等农户开支多的地点安装转账电话,在规模大的供销社和养殖种养大户安装POS机、ATM机、注册电话银行的方式,有效扩大惠农卡发卡量和农户贷款覆盖范围。二是为农户构建良好的支付用卡环境,降低资金投入,一个金融服务站的设备等总投入不超过800元人民币,用农民的话讲就是“机到村、点到户、钱到账”。三是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惠农卡转账功能实现取现。

在积极有序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建设中,我行还制定实施了“时间表、计划书、、路线图”。通过惠农卡“新农保”、新农合、各种财政补贴、各类代收代付(粮食购销资金、农副产品交易资金、农业保险资金、水电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10多个项目,其中33家支行“新农保”项目、36家支行财政补贴资金、12家支行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12家支行保险公司保费收缴和理赔资金、4家支行“新农合”、2家支行代收水电和有线电视费等项目。其中2个项目以上的有18家支行,“新农保”份额占全省市场份额的75%。

拓宽服务范围,实现“村级小银行”功能,2011年以来,我行逐步拓宽“惠农通”便民服务范围,将原先仅限于直补及养老金支取的业务发展为农民种粮直补等小额现金支取。如把原来仅限于60元养老金支取,提升为每个账户每天500元以下的小额现金支付。以“惠农通”作为政府、银行、农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全省各县域支行还指定一名客户经理作为“金融服务员”,经常性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和惠民政策的传达,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惠民政策,把“金融服务站”真正办成“村级小银行”。在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开展常态化流动上门服务的同时,我行在乡镇及以下行政村大力布放自助机具,到2012年4月末,全省县域和农村布放转账电话17590台、POS4378台。还选择一大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经营稳健、信誉可靠的特约商户,通过POS和转账电话办理惠农卡助农取款业务,试点乡村ATM小面值钞币取现业务,有效缓解了农户零星取现难题。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下辖两县两区,共有51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比例达70%。前几年,由于受银行业机构网点、人员条件限制,农民的存取款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以来,在当地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支持下,农行辽源分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金融空白点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金融服务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物理网点不足的矛盾。到2012年4月末,该行已在全市31个乡镇的268个行政村建立了“金融服务站”,布放转账电话966部,转账电话农村市场占有率达 100 %,转账电话使用率达69 %以上。农行辽源分行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金融服务站”,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自己的村级小银行”。该行建立“金融服务站”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银监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一是收费问题。人民银行在《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文件里规定:1.不得对余额查询业务收取费用;2.收单机构通过受理本行发行的借记卡办理小额取款业务的,同城(不小于地级市行政区划)不得收费;3.收单机构通过受理本行发行的借记卡办理小额取款业务的,异地不超过本行异地汇兑手续费等;目前,从我行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金融服务站(点)承担向持卡人提供查询、转账、消费、小额取现服务等职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要承担转账电话的通讯费用,还得自备现钞并承担假钞、错款等风险。如果要实现农村支付渠道畅通,就必须调动服务站(点)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服务站(点)有利益保障。

二是相关费用列支渠道问题。在金穗“惠农通”工程实施过程中,我行选定的金融服务站(点)在办理业务中支付的通讯费,服务站(点)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服务费等,目前无法规范列支,且没有明确的服务费列支标准、渠道和审批权限,特别是基层行操作起来就更加困难。与“惠农通”工程密切相关的惠农卡项目,如“新农保”、“新农合”等项目,需要营销费用和维护费用,以及项目单位需要的其他一些费用,也无法实现规范列支。

三是风险防范问题。金穗“惠农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电子机具的操作风险,商户准入风险和法律风险,以及金融服务站(点)签约商户与农户之间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纠纷所带来的声誉风险,特别是涉及农户、服务站(点)、银行三者之间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需要总行统一规范,明确具体要求,有效规避风险。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金穗“惠农通”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经过我行两年来的实践,的确实现了让农民高兴、政府欢迎、社会称赞的良好效果。下一步,我行将通过服务站方式,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把金融服务的触角继续向下延伸:

一是进一步细化落实金穗“惠农通”工程推广实施方案,全行上下通力配合,协调联动,有序推进;围绕城乡业务“双轮驱动”和服务“三农”总体目标,将“金穗“惠农通”工程作为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和打造县域领军银行的重要抓手。明确工程推进目标、内容、时限和要求,全力推进工程开展工作。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服务站(点)的管理。严把签约商户准入关,严格执行准入和退出标准;在服务站(点)显著位置悬挂警示牌匾,向持卡人明示安全用卡须知、假币识别、举报投诉电话等注意事项。

二是强化交易过程的管理。严格按照转账电话和POS等机具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做好刷卡转账、客户签字、凭证留存和台账登记等工作。加强电子机具监管,定期检查电子机具完好情况,是否有移机、改做它用等现象,机具出现异常或故障时要及时维护。

三是加大定期巡检力度。采取定期回访、核对交易、检查登记台账、询问交易客户等措施,定期抽查服务点工作情况,做好相应巡检记录,有效控制风险。加强远程监控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非现场监测体系,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加强交易资金监管,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违规交易,及时发现有关风险隐患,实现风险事先防控。

五、几点建议

一、在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建设中,基层行在农村设立的金融服务站(点)有小额取现、转账结算、查询、缴费、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推介和信贷服务7大功能。办好“金融服务站”,需要明确收费政策,让“金融服务站(点)获得适当的经济利益,保证”金融服务站(点)为农民服务积极性。

二、合理布局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拓展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银行业务需要,在农村较大的经济集散场所增设分支机构,延伸支付系统。

三、不断增加对农村网点科技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现有基层网点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等清算渠道,完善各种支付方式,支付工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支付结算服务走进“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