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口腔是我们身体一个重要的部位,为了不让它受病痛的困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和预防,下面我就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措施。
1.1坚持每天刷牙。早一次,晚一次,尤其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因为口腔细菌很容易在晚上人们睡觉时滋生。
1.2吃完饭后要及时的漱口。
1.3要及时的去清理牙齿中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吃很多东西时会有一些残留物留在我们的牙齿上,长期不清理会滋生细菌的,所以我们要及时清理牙齿上的食物残留物,保持我们的口腔卫生。
1.4要时常为我们的牙齿补充营养,牙齿在每天都会有一个生长过程,那他的生长是离不开营养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物要多样化,给牙齿提供丰富的营养。
1.5要养成一个咀嚼食物的好习惯,经常咀嚼会使牙齿以及牙齿周边得到锻炼,会使牙齿更健康,正确的咀嚼方式是用牙齿的两侧或者是双侧交换咀嚼,是牙齿不同的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1.6杜绝坏的习惯,有很多人喜欢舔牙,咬牙和磨牙,这都是非常不好的有损牙齿的习惯,很多人由于总喜欢舔牙,导致很多牙齿生长出现歪斜,尤其是孩子,还没有长全牙齿,由于总是舔牙齿或是吮吸手指头导致牙齿错位,影响正常生长。
1.7可适当地饮用茶水。据研究表明,茶水具有预防龋齿的作用,因为茶叶的主要成分是氟和儿茶酚,氟可以改善牙釉质的结构,还能是牙齿更具有抗酸性,而儿茶酚是可以抑制牙菌在口腔中生长的。所以说经常喝茶水能够或者是用茶水漱口能够使牙齿保持洁白,并且能有效地防治牙菌的滋生。另外茶叶好具有除口臭的作用,有时我们觉得口中有异味时,不妨试试嚼一点茶叶。
1.8不要用牙齿去咬坚硬的东西,以免牙齿受到损害。
1.9最后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定期到医院或者诊所为我们的牙齿做检查,一旦有病状,就要及时就医,保证我们的牙齿健康成长。
2我国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研究进展
其实,近些年,我国在口腔卫生防御工作上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不断提高的口腔病例,我国加强了对口腔卫生的重视。
2.1我国设立了很多卫生行政领导,有他们带领各市各县进行口腔卫生防预工作,还确立了很多口腔疾病预防组织,来领导大家预防疾病并且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2.2我国成立了“WHO口腔卫生合作中心”与国际广泛协作,共同预防口腔疾病。
2.3我国在各县市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全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预防口腔疾病。
3结语
篇2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 并殖吸虫 东方次睾吸虫 防控策略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溪流众多,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各种寄生虫病及其媒介宿主的孳生和繁衍,人、畜寄生虫感染率之高,感染虫种之多,均位于全国前列。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福建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使严重肆虐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丝虫病和疟疾三种主要寄生虫病相继得到了消灭或控制,一些土源性寄生虫病,如蛔虫、鞭虫、蛲虫的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冷风味食品、未经煮熟的菜肴以及可口的腌制品不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使得“餐桌污染”严重,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对人类的侵犯,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研究和防控,已成当务之急。
一 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和11.48%;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0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还查出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等我省近年新出现的寄生人体虫种。
二 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现状
顾名思义,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通过饮食传播的寄生虫病,以病从口入为传播方式,其传播途径有多种,如生吃或半生吃鱼、螺、螃蟹及各种肉类和蔬菜等等。近年来,引起我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且影响较大的有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和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一)广州管圆线虫病
1、流行情况
2002年8月福建省长乐市某地8名小学生,在水沟里捞取福寿螺又大瓶螺100多只,敲碎后串起来烧烤吃,每人吃1~5串不等,5~7天后陆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外周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先后多处诊治无效,后转入省卫生防疫站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而治愈,检查当地老鼠和福寿螺,鼠粪和螺感染率分别为39.3%和40.0%。
2002年10月福州市某单位职工20人在某酒楼聚餐食用“爆炒美国蜗牛肉”,2天后陆续发病,有13人先后出现头痛、嗜睡、四肢无力和皮肤触痛等症状,发病率65%,7人住院治疗,对8例患者采集血清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7例,经口服阿苯哒唑治疗,症状逐步缓解。
此外,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先后多次诊治吃过福寿螺、铜锈环棱螺等而感染得病的患者。林金祥等(2005年)对近年来广州管圆线虫迅速扩散的原因作了探讨,认为目前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绝大多数系食用福寿螺而感染。20世纪70年代,福寿螺由台湾引进大陆,后因其肉质疏松,味道较差,而出现滞销,养殖户纷纷弃养,并将其抛入水沟、池塘等地,很快造成螺灾。福寿螺适应性强、食性杂、生殖力旺盛,导致其大量繁殖,幼螺孵出后,即摄食(包括浮萍、杂草、瓜果、蔬菜、玉米以至禽、畜粪便与腐植质),因其食物充足,个体增长很快,加上其生殖力强,产卵期长,而至今,在我国尚未发现寄生虫之类的天敌,因此,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繁衍扩散,在我国长江以南随处可见,种群数量较大,已成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外来入侵物种中危害较大的生物之一。作者曾对水产市场、超市和酒楼、饭店与大排档进行调查,发现有大量福寿螺出售,且还制成盒装螺肉投放各超市。福寿螺经加工后出售获利,有的酒店将福寿螺混入其他珍贵的海螺肉出售,以假乱真获得利润,而人们对广州管圆线虫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致使染病不断,造成恶果。
2、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2005年~2006年为了解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和传播宿主的种类,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武平、宁化、建宁、永安、建瓯、浦城、漳浦、南靖、诏安、莆田、古田等11个县、市开展调查,均发现螺体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连同以往调查的15个县、市证实福建省26个县均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剖检福寿螺1481只,感染率达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瓯(36.6%)、永安(33.33%);剖检褐云玛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检查鼠粪124份,阳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选择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开展周年观察,共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22种7169个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14种。感染率较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发现秋季和居民点附近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光滑颈蛞蝓、罗氏巨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沼水蛙和环棱螺(待定种)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道的新宿主。
3、PCR检测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张仪等(2006年)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福寿螺总RNA。用PT-PCR法能检测出阴性与阳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寿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检测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二)并殖吸虫病
1、种类
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受染后所患疾病称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并殖吸虫在福建省虫种多,分布广,所引起的病例散在发生。并殖吸虫感染人体后在不同发育阶段所侵犯的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常被误诊为肺结核、皮下脂肪瘤、肺癌等疾病。近年来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在总结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收集各地溪蟹,分离各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猫、狗、鼠、兔等动物,检获成虫,鉴定种类。结果发现,福建省共有7种并殖吸虫,即林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分布于全省42个县、市,其中卫氏并殖吸虫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虫种,所有县、市均有发现,其次为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各分布11个县、市,林氏并殖吸虫分布6个县、市,泡囊并殖吸虫分布3个县、市,较局限者是闽清并殖吸虫,仅分布2个县、市,福建并殖吸虫仅分布于福清市。虽然多数县、市仅发现1~2个虫种,但有的县、市虫种较多,如闽清县有林氏、卫氏、斯氏和闽清并殖吸虫4种。
2、中间宿主
并殖吸虫有2个中间宿主。在福建省,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
李友松等(2004年)经过多年的调查,在25个县、市捕捉各种淡水螺,检查其携带的并殖吸虫尾蚴,证实有6种淡水螺类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0.53%、0.15%、0.49%和6.57%。其中放逸短沟蜷为优势螺种,除平潭、东山2个海岛外,各县、市均有发现。经过深入调查,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有福建华溪蟹、厦门束腰蟹、台湾南海溪蟹、角肢华南溪蟹、鼻肢闽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属28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程由注等(2001年)在平和县对平和华溪蟹囊蚴感染情况及其生态习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平和华溪蟹能自然感染卫氏、三平正和斯氏3种并殖吸虫,感染率达82.6%,剖验当地优势虫种卫氏并殖吸虫,发现囊蚴主要分布于步足(54.9%)、胸肌(21.8%)和螯肢(17.0%),并对其孳生环境和活动规律进行了描述。
3、终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通过猎获野生动物,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出囊蚴感染宿主动物,待查出虫蚴后解剖出虫蚴制成染色标本并鉴定种类,发现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所调查的福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方位的23个县都有发现,分布广泛,感染普遍。
4、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虫系陈心陶等于1977年发现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存有争议,认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相似,不是独立性。2003年张世阳等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泡囊并殖吸虫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新种。作者从三明市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以泡囊并殖吸虫虫卵投放到调查过无泡囊并殖吸虫的疫区中感染螺蛳,继而感染溪蟹,稍后检查蟹体内所获囊蚴是否保持泡囊并殖吸虫形态还是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近似。提取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囊蚴与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但观察到泡囊并殖吸虫囊蚴在从蟹体分离后0.5~2h内有57.14%变成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近似的特征。将泡囊并殖吸虫虫卵投放到自然环境进行生活史循环试验,从收集的溪蟹中分离到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而没有发现泡囊并殖吸虫囊蚴。基因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作者认为,虽然泡囊并殖吸虫囊蚴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的形态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异,但放置一段时间后,57.14%的泡囊并殖吸虫囊蚴变成与斯氏并殖吸虫形态相似的特征。从用泡囊并殖吸虫虫卵进行生活史循环试验中收集的溪蟹体内没有发现泡囊并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并殖吸虫不具有独立性。
(三)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东方次睾吸虫自1921年发现以来,一直认为是危害禽类的寄生虫,其对人体的致病性未见报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广东省平远县采集标本时,从麦穗鱼体内检获大量东方次睾吸虫,考虑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吞服316个囊蚴后,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第25天粪便中检出虫卵,第40天服药驱出成虫9条,证实东方次睾吸虫可感染人体并致病。
在人体实验成功后,作者等(2004年)深入现场,调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皮试,对阳性者开展粪便检查虫卵并驱虫鉴定,同时对鸡、鸭、狗、猫、鱼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4.2%(4/95)、其中2例共驱出成虫12条,鸭、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6.7%(4/6)、78.6%(11/14)、23.5%(4/17),麦穗鱼感染率为87.6%(244/279),证实东方次睾吸虫人体自然感染,广东省平远县为其自然疫源地。
三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严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要把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食源性寄生虫的监测力度。要尽快将各种食品中携带寄生虫的种类、监测方法,列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由各县、市、区卫生监督、监测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2、开展健康促进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
食源性寄生虫是经口感染的疾病,只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即可预防感染。开展健康促进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改变不合理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要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广播和编制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科普教材与宣传图片或画册),大力宣传,并将其列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3、培养造就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防治队伍
我省各级政府虽然成立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普遍不熟悉,应尽快举办各类食源性寄生虫病培训班,以便在各地建立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鉴定与救治病人的防治队伍。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监测时,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危害病种有所侧重。
4、建立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警机制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当前我省易发生暴发流行的广州管园线虫病、并殖吸虫病等,平时应主动收集、分析有关疫情信息,加强监测与调查研究,摸清本底情况。一旦接到疫情报告或有关暴发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对疫情发生地,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及时救治病人,并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流行范围和程度,及时控制。
参考文献
〔1〕程由注,许龙善。陈宝建等.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283-287.
〔2〕李友松,林金祥,许贤让等.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检出报告,中国共患杂志,2001,17(2):117.
〔3〕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6):533-535.
〔4〕杨发柱,张莹珍,屠照平等.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暴发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1):44-45.
〔5〕林金祥,揭鸿英,李莉莎.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341-343.
〔6〕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变化,中国共患病杂志,2005,21(1):24-26.
〔7〕林金祥,周晓农,李莉莎等.铜锈环棱螺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发现,中国共患病杂志,2005,21(1):24-26.
〔8〕张仪,周晓农,刘和齐等.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5):353-355.
〔9〕张世阳,赖永彬,李友松等.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动物医学进展,2004,25(6):105-107.
〔10〕李友松,曾森平,张世阳等.福建省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种类、分布及感染率的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1-3.
〔11〕程由柱,李莉莎,林陈鑫等.福建省甲壳动物:淡水蟹类蟹种资源的分类,热带 病与寄生虫学,2006,4(3):178-179.
〔12〕李友松,张世阳,许龙善等.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24(3):153-156.
〔13〕林集焕,林陈鑫,李友松等.三明市三元区并殖吸虫病例及人体感染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2(1):33-35.
〔14〕程由注,A.H.Toure ,张溪和等.平和华溪蟹肺吸虫囊蚴的感染及其生态习性观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1,13(1):35-37.
〔15〕张世阳,许龙善,李友松等.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研究,中国共患病杂志,2006,22(8):750-754.
篇3
1、计算机病毒威胁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当前计算机应用实践来看,计算机网络已经涉及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当中,大到国家军工国防,小到便利店的经营,都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繁荣,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这就是一旦网络遇到严重的安全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对高校实验室计算机而言,病毒威胁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丢失。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最大特点就是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网络数据库同样如此。特别在当前高校是实验室机房中,很多单位及教师个人使用网络来存贮重要的实验数据。如果收到威胁与入侵,如此一来,倘若致使信息数据丢失,其损失无可估量。
(2)系统瘫痪。从近年来网络病毒的繁衍以及入侵的典型案例来看,非法入侵者在攻击的目的往往不是信息被盗、数据丢失这么简单的目的了,比如曾引起恐慌的“熊猫烧香”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系统瘫痪,甚至用户的操作指令受控于入侵者了。
(3)机密被盗。对于高校实验室机房来说,由于其功能作用的特殊性,使用单位都离不开网络的使用。因此实验室的信息数据机密不仅影响了本单位的信息安全,也是促使其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而这些科研项目的数据一旦被盗或数据丢失,将给本校,甚至是国家的安全必带来巨大的冲击。足见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高校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的应对措施
2.1要维护好软硬件
高校实验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首先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维护,这也是实验室科学管理的前提。由于高校实验室计算机往往承载的工作任务繁重,因此体现出使用时间长,机械零件磨损和硬件性能降低速度快的特点。从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机房的键盘、鼠标和软驱等易耗品损坏速度往往都非常快。可见,对实验室计算机的设备维护与科学保养,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的稳定使用寿命,并减少配件的更换,降低机房维护费用。是实验室计算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此,这需要我们计算机机房管理者要对每个机房电脑的具置、使用情况、因何原因更换何设备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强化对机房电源的检查,对交换机、服务器运行情况的检查,确保设备运行良好。并根据教师与学生在机房教学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问题。在做好硬件维护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做好实验室计算机的软件维护。由于实验室计算机承载的教学任务涉及到不同的专业,所以教学过程中所需软件业会存在差异。那么这些教学软件的大量安全,可能产生一些软件冲突,一旦进行删除与格式化,又影响了其他人的使用,甚至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所以,做好系统备份,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维护就显得至关重要。
2.2加强系统的安全防范策略
对病毒的入侵与防范永远是计算机使用的永恒课题。病毒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所以导致当前各类病毒横行,各种计算机安全事故频出不穷。由于高校实验室计算机的使用人员复杂,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中携带病毒进入计算机,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比如有的学生在机房中打开了一些带病毒木马的网站或程序,那么机器容易发生文件被破坏,加之机房计算机都是联网,很可能这种病毒随互联网进行传播,导致整个机房瘫痪。因此,要安装防病毒软件,保持软件的不断更新,以提高防病毒软件的防毒杀毒能力。
2.3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病毒防范技术
从当前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技术手段来看,有一些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我们应当充分对这些技术加以应用。比如:(1)基于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是指主体依据某些控制策略或权限对客体本身或是其资源进行的不同授权访问。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描述安全系统,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2)基于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有效解决网络文件窃取、篡改等攻击的有效手段。对于网络应用大多数层次都有相应的加密方法。SSLITLS是因特网中访问Web服务器最重要的安全协议。IPSec是IETF制定的IP层加密协议,为其提供了加密和认证过程的密钥管理功能。应用层就更多加密的方式,最典型的有电子签名、公私钥加密方式等。(3)基于网络隔离技术。网络隔离技术的目标是确保把有害的攻击隔离,在可信网络之外和保证可信网络内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完成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有多种形式的网络隔离,如物理隔离、协议隔离和VPN隔离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网络隔离,其实质都是数据或信息的隔离。(4)基于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是指将系统的各种安全机制和措施与预定的安全目标和策略进行一致性比较,确定各项控制机制是否存在和得到执行,对漏洞的防范是否有效,评价系统安全机制的可依赖程度。
篇4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病毒 预防方法
随着信息的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问题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计算机病毒凭借其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困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传播活动。所以,我们不需要抓住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严防实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御策略,来从源头上遏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发展,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传播下的病毒特点
网络传播下的病毒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一种病毒的定义是指局限在互联网当中的病毒,它们利用网络协议上的不完善和网络结构的漏洞来进行传播,从而破坏了整个计算机互联网,另一种则是只要对网络本身产生破坏行为的信息就称为病毒。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它随着各式各样的网络媒介手段迅速窜入并进行传播。主要体现在网络通讯方面,如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邮件、网站页面、MSN等。它们的传播速度快,覆盖的内容广泛,严重吧影响人们的日常网络活动。
(二)计算机病毒体越来越隐蔽。病毒体大部分都被植入了保密和跟踪定位的技术。使得病毒体由|“有形”变为“无形”。具有反跟踪、自变异技术、自我保护技术等特点。它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防控措施实时转变技术,对已经进行保护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深层次的攻击,用户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制止。
(三)病毒的侵入形式多种多样 ,一些计算机病毒附着在网页页面、或佯装成匿名邮件,网络消息等侵入用户系统,对用户计算机系统造成威胁。
(四)病毒的变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病毒自身带有自动变种功能。当客户端系统对病毒的存在造成威胁时,病毒就会进行自身的修改,衍生成另一种新型病毒破坏网络。
(五)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病毒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不但导致用户重要信息泄露或丢失,还能导致网络数据传播拥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瘫痪。
(六)病毒去除难度大。因为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多台,再通过互联网的传输使整个网络都受到影响,所以很难根除。
二、网络病毒的防御策略
计算机病毒的生成不仅是通过病毒生成者之手,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网络黑客进行的暗箱操作。由于用户没有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导致一些系统漏洞没有及时修补,这就让病毒制造者有了可趁之机。它们专挑系统漏洞输出病毒或特洛伊木马程序,从而导致系统的堵塞和瘫痪。不同的病毒还具有针对性,比如web服务器常常被红色代码病毒袭击,邮件服务性系统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艾丽兹,微软系统的攻击对象是spida。而 Apache 常受到Scalper病毒的攻击。所以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病毒种类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和服务器进行修复。无论是互联网,p2p网络还是无线网络的病毒,我们都要以此为重点进行防御和修复。,
(一)预防邮件病毒传播的方法
很多企业或政府的办公系统常常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究其原因是邮件服务器存在漏洞。用户若想根除计算机病毒,必须对内部服务器进行全面彻底的扫描,及时修补漏洞。一旦出现病毒体,要第一时进行查杀和文件隔离。其次,对于一些匿名邮件要进行安全过滤,避免病毒附着在邮件上来进行传播。
(二)预防局域网病毒传播的方法
对于局域网来说,管理中心必须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监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整个网络进行集中监控,便于对病毒更全面的监管和控制。另一种方法采取软件自动分发的方式进行监控。这重要针对于服务器较多的工作站网络。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坚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预防广域网病毒传播的方法
广域网的病毒防护系统必须以局域网防御为基础。它将对本地系统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计算机病毒,将立即对其进行种类分析,和发生频率等信息的综合汇总。便于对病毒的有效治理,是一种由单机系统防御到局域网监控,并最终达到广域网总部的管理预防方法。
(四)防护墙联动防御
为了更有效的对各种病毒进行预防和治理,我们还应该加强防火墙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在出现计算机病毒时,防火墙将病毒数据迅速交给计算机网关进行检查和查杀。网关的防火墙系统将自动对文件进行隔离,防止文件收到感染。除此之外,防毒系统还可以组织病毒IP的攻击,还能够对数据库或邮件的病毒进行过滤。防火墙系统可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染,分离出的病毒数据包将自动交给网关处理器处理。即使病毒进入计算机,防火墙仍能保证网络用户对的正常上网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所以说防护墙联动防御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防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任务,我们必须针对网络传播的病毒类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有效的治理,才能保证网络用户的安全。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与高效的同时,其中的安全隐患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损失和困扰。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邬可可、余群、余敏.工作流参考模型研究与基于J2EE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
篇5
1.医、护系统评估不全
1.1风险识别。(1)门诊诊断遗漏。本组病人均经门急诊收入病房,由于本组病人入院时精神障碍均处缓解期,具有隐蔽性;医生问诊马虎,个别病人及家属有意隐瞒病史。12位病人的门诊病历、入院诊断卡中均没有涉及到相应疾病信息。(2)入院后系统评估欠缺。本组8例病人入院系统评估时发现有精神障碍病史,3例入院评估未发现,但在住院过程中责任护士发现病人情绪、语言、思维、行为等存在轻度异常,经追问病史,病人及家属承认有精神障碍病史,有1例病人及家属否认有精神障碍史直到术后精神症状发作才得到确认。(3)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科内没有统一醒目的标识,以致部分医护人员不知晓病人有精神障碍病史。
1.2防范措施。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整体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3]。某些风险事件常常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究其原因,也并不只是护理本身。医医、医护、护护之间密切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1)门急诊医生重视病史采集,对合并症有书面诊断,对个别有保护隐私要求的病人可口头与病区交接。(2)完善入院评估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各系统评估、心理状况的评估、特殊疾病的评估。特殊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精神障碍性疾病。使护士在进行入院评估时有一个系统评估构架,避免评估不全带来的风险。(3)科内统一用直径一厘米的蓝色的圆形黏胶纸作为精神障碍的标识,黏贴于床头卡、病人一览表小卡及住院病历上,达成信息共享。
2.护理人员认知、能力、防范意识不强
2.1风险识别。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遇到问题缺乏应变能力,再加上护理人员从事非精神专科工作,对精神障碍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欠缺。突出表现在:(1)对精神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不够,因而在系统评估中发现不了问题。(2)只注重现有疾病的观察,忽视伴发疾病的观察,导致观察、记录的不及时、不全面。(3)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的病情特点,安全隐患特点不了解,缺少针对性的防范措施。(4)缺乏预见能力。本组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病人,术后第二天下午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回答问题时思维混乱,护士没能预见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报告及时干预,结果该病人夜间出现狂躁不安、幻觉、拒绝治疗、欲意自杀等症状。
2.2防范措施。(1)加强跨学科知识的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认知精神障碍及不安全因素的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实施预见性护理。(2)完善护理文件记录,病情观察记录及时、全面、真实。(3)遇到精神障碍病人时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分析隐患提出对策。针对不同精神疾病,做好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管理。对躁狂者特别注意意外拔管、坠床、伤人、毁物事件发生;如在术后早期还应警惕内出血的发生;护士操作时应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上约束时要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加强巡视,严防约束并发症出现;监护仪放置于患者不及之处。对抑郁患者特别需预防自杀、自伤事件发生,尤其是在午睡、夜间、饭前、交接班前后要加强防范。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为严重的时候,患者容易发生自杀行为,需加强此时段的巡查[4]。同时对抑郁患者需重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粘连等并发症。
3.住院环境、设施、制度不完善
3.1风险识别。(1)与精神专科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病房内没有监视系统,窗户没有加固设施。(2)病区管理开放式。(3)开水房暴露于病区环境中。(4)病区病人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术后病人。(5)某些管理制度不同于精神专科医院。
3.2防范措施。(1)根据病史安置病房。对伴有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病史的患者安置于近护士站的单间病房。对伴有抑郁症病史的患者安置于病种相对较轻的大病房,避免病人独处。(2)全院各楼层窗户统一安装限制系统,在保证病房通风的前提下,减少打开面积,避免病人跳楼事件发生。(3)病区开水按时、定时供应,开水送到床头,开水房上锁。(4)加强巡视,防范意外。对有精神障碍病史的病人,列为科内重点病人,每班必须书面、口头、床头三交接,夜间巡视15-30分钟一次,并采取迂回巡视方法。(5)保卫科备案,以便门卫系统及保安巡视时加以注意。
4.病人及家属依从性差
4.1风险识别。(1)长期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导致家庭破裂无人照顾。部分家属对病人疾病的重视度下降。(2)疾病因素、长期服药导致病人动作迟缓、记忆力下降,对护士提供的健康指导依从性下降。(3)躁狂症状发作使病人依从性完全消失,出现拒绝治疗、护理,辱骂医护人员,暴力伤人等现象。
篇6
[键词]春季 猪养殖 传染性疾病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38―01
比之冬季,春季气温上升,很多微生物易繁殖,再加上春季气温反复多变,猪很容易受到环境应激影响而导致患病,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仔猪、种猪是春季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定期消毒,及时免疫,保证猪群身体健康强壮。
1猪肺疫
1.1发病特点
猪肺疫是由猪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或者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环境气温骤变、饲养环境潮湿、长途运输等原因导致的。该种疾病发病十分突然,猪死亡迅速,有的猪当晚进食正常,第二天早上发现死在囤舍内。发病后多数病猪进食停止甚至是废绝,体温迅速升高到40-42度以上,心跳速度加快,呼吸十分困难,坐地不起,伸颈呼吸,在猪的颈下出现红肿性斑块。一般出现病症1-2天内死亡,少数病猪还会出现咳嗽和流脓性鼻涕等症状,发病出现严重的便秘,后出现水样性腹泻。
1.2防治对策
首先,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清洁圈舍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猪群中一旦出现发病猪,应该及时将其隔离观察治疗,并对整个养殖场进行紧急消毒,所有猪群紧急预防接种抗生素类药物,对于病死猪应该做好无害化处理,禁止上市销售;其次,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现阶段,市场存在的猪肺疫疫苗有两种,两者同时使用不会出现交叉免疫,因此,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疫苗,可以与猪丹毒疫苗混合接种;最后,做好药物治疗工作。发病后及时使用药物治疗,病猪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对病猪注射盐酸环丙沙星或复方培氟沙星,用量4 m g/kg,复方胆汁10 ml/头,每天2次,或者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或者使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20ml(25-50千克体重的猪用量),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效果显著。
2猪流感
2.1发病特点
猪流感也就是猪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各个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疾病。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多发生在秋末和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该种疾病传染速度快,流行性高,经常呈现大范围流行趋势,猪流感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发病后典型的症状就是突发性和咳嗽,并伴有发热和稽留热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7天,患病时间为1周左右,突然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41度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常常卧地不起,不愿意走动,呼吸困难,咳嗽十分剧烈,个别猪会出现关节炎,如果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继发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
2.2防治对策
首先,控制传染源进入。在养殖场内外应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生猪与外界生物接触,避免流感人群与猪群接触。仔猪应该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其次,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保证圈舍清洁、干净、干燥,通风效果良好;再次,在疫病高发季节应该做好环境消毒工作,选择使用过氧乙酸对圈舍、用具、水源以及人员进行全面消毒,同时还要向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一定的维生素,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力.最后,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在发病猪群内及时投喂抗生素,可以选择使用头孢、氟苯尼考来控制并发或继发感染,可以有效降低猪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饮水中添加利巴韦林、黄芪多糖对控制本病也是很好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500-1000m l,用来解毒、增强抵抗力、增强心肌功能,5%碳酸氢钠稀释后静脉注射防止酸中毒,同时注意缓解呼吸困难,强心兴奋中枢。
3猪白痢
3.1发病特点
猪白痢是由仔猪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严重疾病发生多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清洁不干净,潮湿,气候多变,猪运动不良以及仔猪免疫较差等因素引起的,该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发病后出现剧烈的腹泻,并排除灰白色或者黄白色的水样稀便,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仔猪严重脱水而死。
篇7
关键词:消防部队;基层士兵;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25-02
1 职业倦怠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理论
1.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中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工作成就感等。除了Freuden-berger的定义之外,职业倦怠的概念还存在着很多说法,其中Maslach等人提出的职业倦怠三个核心部分,使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理解基本达成共识。Maslach认为可以把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枯竭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这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这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eeomlishment)。这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1.2 职业倦怠的形成过程
职业枯竭并非一日而成,许燕等认为它是身心能量逐渐被耗尽的过程,它经历5个阶段:蜜月期:对工作和自己的能力颇为满意,工作热情旺盛。能量耗尽期:工作乐趣减退,精疲力竭,开始出现失眠等症状。慢性症状期:过度工作导致身体频繁不适,容易激怒或变得抑郁。危机期;生病导致无法工作,社会关系也因工作问题而受损。受创期:生理和心理的问题更为严重,威胁职业生涯发展,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
1.3 职业倦怠的理论
针对职业倦怠,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的理论来对它进行解释。Maslach和Leiter以人职匹配模型来解释倦怠的产生,认为从业者与工作环境的失匹配性越大,产生倦怠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工作负荷、完成工作资源的控制、报酬、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公平和价值观。倦怠的产生也是个人能量、卷入和效能感降低的过程。Shi-tom和Melamed以资源保护理论解释倦怠,认为倦怠是个体由于生理、情感和认知的能量在工作中被耗竭后而导致的一种。Demerouti则以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解释倦怠的产生,认为倦怠是由于内部的或外部的物质、心理、社会或组织的资源缺乏,无法实现工作的高要求所导致。其中资源消耗和工作中的各种控制能力的缺失是导致倦怠的主要因素。
在这些理论中,它们均认为环境与个体自身因素是个体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 消防部队基层中队士兵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结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本文围绕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对基层中队士兵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探析。
2.1 环境因素
2.1.1 工作量严重超负荷
作为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部队,消防部队基层中队的士兵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执勤战备、灭火救援任务。消防部队人员的增幅严重的滞后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八小时工作制,基层中队士兵必须24小时待命。由此带来的情感、身心资源的极大消耗,导致职业倦怠。
2.1.2 工作场景条件恶劣
消防部队的工作性质非常特殊,从平日训练到执勤战备、抢险救援,基层中队士兵大都在高危环境下作业,这就要求他们的精神必须时刻处于专注状态,如果不能很好的放松,由此带来的巨大精神消耗,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2.1.3 生活环境较为单调
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队的特殊性要求基层中队的士兵必须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局限性很强。生活的单调易导致士兵情感的耗竭,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1.4 缺乏家庭系统支持
基层中队士兵的服役地和家庭所在地大都不在同一地方,士兵在遭受职业挫折时得不到家庭系统的有力支持,独立的支撑易使士兵的情感出现耗竭,产生职业倦怠。
2.2 士兵个体因素
2.2.1 自身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消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流动性非常强,职业性质决定了基层中队士兵只能短暂的从事消防工作,这也就增加了他们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倦怠。
2.2.2 个人性格特征
自我评价低、工作过于投入、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是易倦怠者的特征。其中A型性格(与血型无关)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士兵时间紧迫感强、情绪易急躁、工作成就动机高、不甘于现状、进取心强。对于工作的过度执着,会使个体不顾及自己的身心状况而超支付出,易导致身心倦怠。
2.2.3 角色整合冲突
如果一个人扮演着多种角色在特定的条件下互不相容而无法有效整合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和消极情绪,成为一种压力源。基层中队的士兵大都在18至25岁之间,正是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体极力寻求自己个性生活的时期,但作为基层中队的士兵也必须接受来自于各级领导的管理,伴随部队正规化的进程,个体的各种个性化的东西也会被逐渐整合,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二者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导致职业倦怠。
3 基层中队士兵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干预策略可以分为积极预防和应对,但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需要在提升基层中队士兵应对能力的同时配合相应的组织变革,兼顾个体和环境因素。
3.1 个人方面
3.1.1 着力提高士兵自身业务水平和抢险救援能力,这是防止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本
职业倦怠是由持续的工作应激引起的,而产生应激的实质是士兵无法应对高强度抢险救援的需求。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自己,不断将平日的训练成果应用到实际作战中,提高自身作战经验和险情应对能力。
3.1.2 调整自我认知,成为工作的真正主人
尽量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
作积极方面上来,不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形成对抗职业倦怠的技巧。首先是改变自己的惯常想法和行为;其次是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不做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再次是放弃,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最后是倾述,学会适当的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的聚集内心能量,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3.1.3 保持愉快情绪
注意在繁重紧张的执勤、训练之余给自己留点空间,通过尽可能的变化生活环境、表情训练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积极的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适度宣泄、自我安慰、交往调节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使自己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面对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
3.1.4 积极应对,强化个人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存在于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会引发职业倦怠,但从业者不应该一味的指责环境,关键是在于发展出积极的策略来减轻压力和倦怠,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对于个人而言;要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给自己健康恢复期;防止过度内部归因,寻找有效的办法消除无助感;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学会松弛情绪磨砺坚强性格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家的帮助或临床咨询,包括接受心理咨询、职业咨询、家庭咨询、工作压力咨询甚至生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3.2 组织、制度方面
3.2.1 增强中队软环境建设,建立激励、关怀性的基层中队组织文化
国内外研究表明,工作特征表现为高要求,资源少,低自主,低支持等,易导从业者出现职业倦怠。领导者的工作风格与组织文化对从业者预防与降低职业倦怠具有重要作用。高倡导、低关怀的领导格虽然会提高从业者的工作效率,但从业者离职率和抱怨率却很高;而高关怀、高倡导的导风格,则是一种具有双重激励作用的机制,它建构的是激励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这就要求基层中队干部在对士兵的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给予士兵参与中队的管理和建设的机会,关注士兵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管理者、被管理者间的良性互动。大力增强中队软环境的建设,协调中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士兵亲属的联系,为士兵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3.2.2 逐步完善士兵的健康保障制度
吕显智等人调查发现,消防基层中队的士兵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士兵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制度,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障士兵的心理健康。通过组织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等方式提高士兵的心理素质。
3.2.3 完善士兵的职业后续保障,提供更多的技术学习和晋升机会
篇8
论文摘要:在金融危机的;中击下,不少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给优质民营企业带来了并购扩张的机遇。但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也面临着现金流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政策诱导性风险、管理效率风险、并购失败风险。应通过以下措施和方法将风险消除,从而实现成功并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选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并购方式;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优化决策程序;妥善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一、民营企业并购的效应
(一)民营企业并购的界定.
民营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M&A)包括民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即民营爪l业之问的兼并与收购行为。它是民营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民营企业并购的效应。
成功的民营企业并购以给并购方带来一系列效应,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民营企业并购会带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经验包括民营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民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民营企业的经验,减少民营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民营企业发展费用。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民营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规避效应和股价预期效应等。
(5)获取战略机会效应。第一,通过并购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目标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部门;第二,通过并购可以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第三,并购后两个民营企业采用统~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比并购前相互竞争时所得到的收益。
二、金融危机冲击为民营企业并购创造了良好机遇
(一)外部需求萎缩致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固工业增速显著下滑,尤其是l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仅为5.4%,跌至近l0年来的新低。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爬升至1l%,但2009年前2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仅为3.8%(见图1)。同时,工业民营企业盈利状况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
(二)民营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民营企业信心严重受挫。
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下滑,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下滑至2003年3季度以来的新低。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也随之减退,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见图2)。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和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减退反映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缺乏。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也显示,认为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利润增速与2007年相比有较大下降,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减速不多。这种情况表明,民营企业利润率下降较大,全年利润的大幅缩水主要是受4季度拖累(见图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9—11月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12.3%(1—8月29.2%),民营企业税前净利润率也从2007年同期的6.5%收缩至5.5%。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民营企业陷入了亏损破产境地。以中国制造业中心东莞市为例,2008年,在注册经营的40000多家民营企业中,亏损或者濒临破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达到12000家左右。这为优秀民营企业低成本并购扩张创造了良好机遇
三、民营企业并购的风险类型
(一)现金流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支出则发生在近期。许多民营企业往往对这一点缺乏清醒认识,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而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蛇吞象”式的并购,往往使民营企业在并购支出发生后产生资金难以为继的现象、流动性出现困难。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1.财务报表信息风险。目标民营企业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包装”,所提供的不准确的财务报告数据直接造成民营企业对并购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主要表现为收益高估与风险低估,增加了并购的风险。
2.资产价格评估风险。目标民营企业通常在评估价值时高估自己的价值,以提高自己的出售价格。并购企业如果不经过详细地分析调查,就得出盲目乐观、轻率的结论,将不能很好地保护已方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民营企业卖高价的不合理现象。
3.或有债务风险。所谓或有债务是指并购的目标民营企业因对外担保而形成的隐性债务。一旦民营企业并购协议签订,目标民营企业所有的经济责任就全部转移到并购者身上,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并购民营企业承担担保责任,大量隐性债务浮出水面,一些看不见的黑洞逐渐暴露出来,巨额的债务官司使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泥潭,官司缠身,处于代人受过的不利局面。
(三)政策诱导性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活动是民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扩张途径。然而,民营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民营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并购困难民营企业。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的承诺(如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2)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仟,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政策诫信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对政策诚信缺乏导致的风险往往只能由并购者承担。
(四)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但如果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增多,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效率降低,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大民营企业也会破产。
(五)并购失败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多重考验:首先,收购民营企业股东未必赞成。因为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在股东大会上将收购方案予以否决;其次,目标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抵制。由于被收购至少对目标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损害,目标民营企业的经理阶层可能会作出反收购努力,诸如进行股份回购、寻求股东支持、以竭力避免被收购的命运;再次,反垄断法和兼并准则的限制。监管当局都对民营企业兼并给予格外关注。倘若并购失败,收购民营企业的股价势必大跌,而为并购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也自然随之东流。
四、民营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并购要选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并购后可以利用被并购民营企业的设备、市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并购民营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优势,深挖潜力,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要努力化“信息不对称”为“信息对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渠道收集日标民营企业的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匮乏劣势,消除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了解,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民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
其次,要认真地对目标民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一些被并购民营企业的账面资产价值并不能代表它的真实资产价值,尚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因此必须格外谨慎,以确定合理的并购交易价格。并购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民营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
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借助资产评估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使并购决策科学化。一般而言,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者,能够提供公正、专业、中立的判断,确保并购双方的权益,降低并购的风险,促使并购双方达到互利双赢的结果。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该好好利用它们的价值。.
篇9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动脉瘤;脑卒中二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随着脑血管成像方法的普遍应用, 合并动脉瘤的血管狭窄并不鲜见, 文献报道3%~9%不等[1]。这类患者再梗死和出血的双重风险给脑卒中二级预防带来了困难, 目前国内这类复合病变的报道比较少。本文对本院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诊治50例复合病变进行总结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 经颅脑CTA或DSA证实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50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53.82±9.88)岁。颅内动脉瘤按瘤体长径分为微型
1. 2 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干预组26例:18例行动脉瘤夹闭术, 3个月后进行规则抗血小板。8例行介入治疗, 与狭窄同时治疗或先栓塞动脉瘤, 再处理狭窄血管, 术后规则抗血小板。观察组24例:因拒绝手术治疗, 没有行手术干预动脉瘤或狭窄血管, 仅给予控制危险因素, 如血压、血糖及情绪激动等。随访观察, 了解患者预后。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组:脑出血0例, 脑梗死2例, 异常率7.7%, 1例狭窄为支架植入后再狭窄, 1例为再发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观察组:脑出血4例, 脑梗死3例, 异常率为29.2%,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 2例动脉瘤为中型动脉瘤, 1例为小型动脉瘤, 1例为微型动脉瘤, 但位于基底动脉尖端且多发, 脑梗死病例中, 2例为中度狭窄, 1例为轻度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否应该干预存在争议, 其大小、位置、形态等均有影响。瘤体越大, 破裂的风险也越大, 这是大家共识[2]。一般认为位于基底动脉尖端和后交通动脉及较大的动脉瘤, 出血风险高, 应予手术干预或栓塞治疗[3], 本文和文献报道一致。但亦有研究表明颅内小动脉瘤的出血也非常常见。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由于需要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 这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不使用脑卒中二级预防可能增加梗死风险。这样的双重风险使临床医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手足无措。对于这类复合病变的治疗经验, 目前国内还比较少。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对于这类复合病变, 对动脉瘤及狭窄血管先进行手术干预, 而后进行抗血小板脑卒中二级预防是合理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Chimowitz MI, Lynn MJ, Smith H, et al. 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 tomatic intracranialarterial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05(352):1305-1316.
[2] Wiebers DO, Whisnant JP, Huston J, et al. Unrnpturedintraeranial aneurysms: natural history, clinical outcome, andrisks of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Lancet, 2003(362):103-110.
篇10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