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党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规划的建议

1、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2、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3、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规划,更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如何科学的把城乡规划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开拓探索和完善,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8.

[2]林聚任.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

[3]王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中州学刊,2012,5.

篇2

关键词:郊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发展规划

引 言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规划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其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即是位于上述区域内的小城镇。

1 郊区小城镇职能及动力机制模式

1.1 承接主城区分作的人口和工业

大城市郊区紧靠人口超载的主城区,其“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加上现代工业企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区的人口和工业。首先向郊区小城镇转移。我国的城郊小城镇更多的是起着截留的作用,即把那些想进主城区而又进不去的由外市迁来的单位和某些需要借助主城区信息、市场、基础设施等条件而又不能安排在主城区的企事业单位放在城郊小城镇。

1.2 郊区工业和剩余劳力的载体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并逐步转向第二、三产业,城郊小城镇成为郊区工业和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1.3 动力机制

城郊小城镇是在城、郊和外来力量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发展演变的。应当指出,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城郊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我国八十年代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户籍制度,人口流动政策直接促进着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大城市发展一般包括三个时期,集中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城郊小城镇由于处于大城市郊区这一特殊地域,它的发展与大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城区集中发展阶段,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中,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所需的劳动力大部分只能从城市郊区吸收,郊区人口减少。城郊小城镇被压抑,城镇的产业结构以农商型为主。城市发展,“城市病”日益严重,不得不向城区的外缘地区扩散,然而,总体上由于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本在城区充实起来,而这些社会资本的利用者越多,其单位成本越低,企业越是互相靠近,越能抢先得到比较可靠的信息,城市外部的一些企业和人口仍然向城区集中,但大部分都拦截在城郊小城镇,城区分散的产业活动在郊区产生新城。

2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特征和布局模式

2.1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特征

①与城区的对外交通布局相结合。城区的对外交通是城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干道沿线,运输方便,信息灵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从而使城区对外交通沿线成为城镇布局的先锋地区。②部分方向出现城镇连片分布趋势。在国外蓬勃兴起的郊区化浪潮中,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外迁,郊区的发展由不定性的、杂乱的居住区发展为一个有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经济聚集体。生产、生活配套布局的多功能中心不断涌现,在一些条件优越的方向,小城镇已连绵成带,并有沿发展轴线成串珠状功能中心的趋势。我国大城市郊区虽然扩散企业不多,但工厂和乡镇企业的混乱布局,在一些方向也出现现城镇连绵带。

2.2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模式

城郊小城镇的布局根据其与城区发展的相互关系和自身的空间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园环式布局

围绕城区由内向外,城镇均衡地分布在齐个方向上。园环式布局一般是在城区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各方面条件比较均衡,城区对外交通布局往往以城中心为核,向外均衡辐射条件下形成的。当然,绝对的园环式模式是不多的,但有些城市布局基本均衡也可算在此模式内.例如莫斯科。

(2)单向带形模式

城镇沿城区主要对外交溥体系的一条主干线方向延伸,使大部分城镇象串葫芦一样被一条主干线串联起来即为单向带形模式。该模式一般受城市自然条件限制,或对外交通在某-个方向强烈牵引而成,尤其是几种交通方式合为一体时形成由于轴线沿线各项发展条件较好,一般工业也沿此方向延伸,功能区组织和・基础设施的安排均较为容易。但这种模式发展往往容易沿轴线连成一片,使原来的优势条件消失,因此各城镇间的空地必须严加控制,防止连片。同时,也必须控制轴线的长度,因轴线延伸过长,主轴方向交通不易组织。

(3)多向城镇带

多向城镇带是使城市区域内的城镇沿多个方向发展,在数条轴线上分布性质、规模不一的城镇。它们之间有快速、方便、安全、大运量的交通线沟通,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既可在生产上密切协作,又有明确分工。该模式形成原因,一方面中心城区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高速交通和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提供可能的物质基础,使郊区范围内一系列核心小城镇和发展轴共同构成城镇聚集群。根据轴线多少和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指状布局,如著名的利物浦手指状规划;丁字状布局,如天津市滨海地区等。然而这种多向城镇带布局如果发展轴线过多,也会丧失城镇投资低廉和接近自然环境的优势,造成城市地域的恶性蔓延。

(4)“星座”组群式

所谓“星座”组群是指以城区为“星座”的核心,围绕核心有一系列的小城镇,次级的城镇又带动一批卫星城镇和乡镇。我们国家许多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就处于这种类型的初级阶段。该布局形式,要求各小城镇必须分工协作,各级核心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另外,还有漫分散结构,受郊区自然条件的限制随意分布,在这里不主要讨论。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往往融合多种布局形式,以上各种模式和它们的空间组合形式如图1。

3 我国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规划建议

(1)加强对城郊小城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宣传,从宏观上、总体上、综合效益上看待城区与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就企业本身,在城区经济效益也许是高的,但从整个城市来看,却可能是不景气的,城郊小城镇工业基础薄弱,厂外工程投资效大,协作条件差,就一个工厂来说,成本高、投资大,但这是暂时的,局部的,但如果有政府扶持与地方政府投资先导,随着城郊小城镇工业企业增多,交通设施完善,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2)加强城郊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按经济规律合理确定郊县的数量。目前,有些城市市县过多,超过城市的承受力,起不到协调发展的作用。其次,我国大城市仍然处于发展的集中阶段,城郊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国家投资、扩散城区人口和产业、建新城等“移花接木”式的发展,而是在城区的各种设备、资金、技术辐射下,“瓜熟蒂落”的根植于郊区,实行自上而下(扩散)与自下而上(服务)相互交织的发展模式,以大支小,以小补大,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建设一体化,防止城区与城郊小城镇的建设各自为政,如在风景旅游镇周围建污染工业,在城区严格控制地段建工厂、住宅。

(3)采取重点建设与全面提高的方式,在城郊推拉力均有限的状况下,对目前遍地开花的城郊小城镇建设加以引导,选择有一定基础经济地理条件优越的城郊小城镇重点发展,使它们上升为中等城市、改变我国大城市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两头大、中间小、缺少中等城市的状况,使之成为强大的反磁力中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郊区小城镇发展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场所,也已成为城市功能扩散的重要载体。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须重视起小城镇发展的问题。鉴于郊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及规划措施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部课题部.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M].2011.

篇3

关键词: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规划;建设

1 发展背景

1.1规划背景

2012年9月,三塘镇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也是南宁市内唯一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的城镇,这是三塘镇在新形势下获取自身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根据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的发展契机,三塘镇应结合自身城镇发展特点,在城镇建设发展方向、产业用地格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试先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又好又快发展新途径,走出一条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综上所述,结合多方各类因素,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三塘镇进行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规划进行研究分析,以适应城镇未来发展需求。

1.2地理位置

三塘镇位于南宁市东北部,东与兴宁区五塘镇毗邻,南与青秀区长塘镇交界,西接南宁市中心区,北与武鸣相接。全镇总面积236km2,其中农用地207km2。镇中心距南宁市中心约15km,距市区快速环道约5km,金桥客运站处于昆仑大道与快速环路交叉口附近,交通十分便利。(图1)

2 总体思路

2.1功能定位

以生态居住、旅游休闲为主,集物流工业、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南宁市RBD新区。

2.2发展目标

2.2.1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重点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与合理安排,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三塘镇的土地资源优势。

2.2.2准确定位主导功能

确定三塘镇应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较高竞争力的商贸商务、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工业物流为支撑,突出生态居住,建成一流的人居环境。

2.2.3和谐社会建设跃上新水平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镇区内城乡居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大有改善。

3 空间布局

3.1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随着南宁城市东拓,乡镇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特别是三塘作为南宁市东北部重要功能片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必将促使三塘镇经济结构有较大改变,农业比重减少,而非农业职能、服务职能将大为增强。三塘镇区将起到更大的规模聚集效应,带动整个镇域镇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镇村的地位作用以及镇域范围内的相对独立片区,规划镇域镇村体系按“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组团或独立片区组团――农村居民点”三个层次结构布局。(图2)

3.2镇区空间发展布局

镇区规划发展布局根据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及道路结构形成了“一轴五心,多带六片”的功能结构。

(1)“一轴”:规划以昆仑大道为发展轴的总体结构不变,镇区沿昆仑大道向两侧展开,城镇各级中心主要沿昆仑大道两侧分布。

(2)“五心”:三塘主中心、北部片区副中心、九曲湾新城副中心、南部片区副中心及四塘小区副中心。

(3)“多带”: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山水格局,沿水系、主要山体、纵向快速路形成多条生态隔离带。

(4)“六片”:规划建设用地可划分为六个主要片区。分别是仓储物流片区、工业综合片区、镇北生态居住片区、镇南综合居住片区、九曲湾片区、四塘片区。(图3)

4 产业发展

4.1借势区域。错位发展

未来三塘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都市工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上。应该根据三塘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南宁市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错位发展,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三塘有多种特色农业资源,但目前只局限于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和粗加工,未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加工业的相应发展。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三塘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相关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经营并重,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发展绿色产品,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促进三塘镇工业的持续发展。

在面临着城市相同区位区域同构竞争的威胁下,对商贸区功能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塘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未来的三塘只有抓住先机、创新特色、做好环境,并在功能定位上与周边片区错位,才能立稳脚跟,求得发展。

4.2商贸休闲。强化三产

三塘优越的区位条件已经吸引了大型区域商贸物流项目选址落户,有助形成南宁郊区购物中心和综合休闲游憩区,服务南宁、周边市县以及参加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商务旅游人群。旅游业的发展与开发,涉及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通信等众多行业,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拉动作用。三塘镇可以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4.3绿色产业。结构调整

三塘位于南宁东北门户,而南宁北部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同时由于这一区域处于南宁市的上风上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因此三塘未来的产业发展,应该突出“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加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未来三塘产业发展将主要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支撑、三产为龙头”。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大产业比例结构中,减少第一产业的比重,巩固第二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提高效率。三塘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高技术高附加型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应加大对企业“三废”排放的严格控制和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4.4产业关联。良性互动

三塘镇产业发展时,应注重各产业之间的互补、合作与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这些产业间既是独立的经济支撑点,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成为联动和聚集发展的整体。

5 民生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规范办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网络,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双语”教育,提高劳动者从业素质,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在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集中办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重点推进九曲湾中学扩建及三塘公办幼儿园等项目建设。

5.2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益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积极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确保每村有1所卫生室,健全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衔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5.3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科技水平和逐步应用高新技术培育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为重点,以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为支撑,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5.4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配套,重点建设镇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逐步形成镇区有文化广播站、图书室,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农村书屋的文化网络,为城乡居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5.5推进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完成村级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镇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装备服务水平和质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普及村级人口计生信息建设,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优生咨询与优质服务,保障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

6 项目建设

鉴于三塘的产业基础和现状,本次规划确定三塘的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商贸物流、都市工业和商务办公,其中重点发展那些区域内市场、资源和要素较好的产业。

6.1现代农业

依托三塘镇作为广西重点镇的总体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农业,强化福禄无公害蔬菜基地、同仁超级稻示范基地;巩固三塘山地鸡、罗非鱼等品牌;做大路东花卉苗木基地,形成花卉产业带;引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连片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

6.2休闲产业

依托三塘镇毗邻南宁中心城区的优势区位,镇域资源丰富,继续巩固嘉和城温泉、九曲湾温泉、高尔夫球场、乡村大世界、凤凰谷等休闲旅游项目,深入挖掘特色休闲资源,打造“三塘―九曲湾―天堂岭”休闲游憩带,使休闲产业成为提升三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城镇名片。

6.3商贸物流

按照兴宁区“三区一带”的总体部署,沿昆仑大道经济带形成新兴商圈,新建一批综合批零市场,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和连锁店,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推进金桥物流园、利华远东物流园、盛大农产品加工中心、玉柴物流、川桂物流基地、青岛海尔物流园、新疆广汇汽车城的建设,从而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

6.4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主要布局在三塘工业集中区,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的思路,做强工业集中区,近期以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产业起步,集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坚持无污染、环保、循环利用,实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砖厂、水泥厂等污染企业。

6.5商务办公

结合物流园、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沿南部次要发展轴发展总部经济,并充分利用优良自然环境与休闲旅游功能,设置高档商务办公区,与物流、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7 保障措施

作为全国试点小城镇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镇政府能够按照战略规划中既定的目标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能否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其中,既包括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包括三塘为规划建立的机制保障。

7.1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成立三塘镇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检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政府各部门、各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合力。

7.2增强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形成以业绩为主要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实施办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畅通党政人才“出口”。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步伐,实行聘任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承担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推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开展的时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通过一些对外的贸易、流动资本、转移技术、提供的服务以及互相联系依存所形成的一种覆盖全球的有机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世界正迈向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已成为其得要的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善,信息产业也是一个走成全球的产业。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一些新的行业诞生,例如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二是发展了服务业,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得到改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镇化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数字城市概念以及智能城市的出现,对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网络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开展城镇化进程的必然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我国共有十四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如今也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也是一个优势。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所以,要把人均的意识增强起来,对各种资源都要大力节约。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中实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所以,这对城镇化的环境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工业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的推进,这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会经历3个时期,一是工业化的初期,主导的是轻工业,二是工业化中期,主导的是重工业,三是工业化后期,主导的是服务业。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世界形势的因素,我们国家的工业化首个阶段是为了对国防的巩固,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以及封锁的解除,所以,重工业成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轻工业,第三个时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重工业的开始,最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是服务业。尽管重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是,导致出现重工业较重,轻工业较轻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畸形。

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所在分析

首先,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一方面城市规划没有全面的审批管理,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的规划,应该经政府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及时的话,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就会面对严重的挑战。没有充分的规划实施管理依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个别房地产企业对规划会进行随意更改。另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都不是太健全,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导致城市规划无法达到统一。最后,城市规划与管理没有足够的费用投入,现在城市规划执法职能需要的经费,还没归入财政的预算费用中,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规划工作的经费不足,在规划的编制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资金。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人员也没有太高的素质,很多城市在管理执法方面出现力量不足的局面,在处罚标准方面也较轻,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不适应,城市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其次,缺乏规划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还是以政府一方事务为主,没有把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社会效益的规划,经济效益的评价,还未形成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也使得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有些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社会效益中的实现较为忽略,这对整个城市持续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是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二是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三是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四是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五、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建设对整体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也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所以,对于中内以及省委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落实,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定能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焕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 - 9.

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村镇 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乡统筹发展做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它的全面实施将会给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论是生活中基础设施还是现实所需的公共服务都会实现一体化的发展。那么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的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方面的规划呢,本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即对此项规划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同时提出几项可供参考的规划。

1.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新型村镇规划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我国全国大多数的村镇房屋建设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城镇发展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复杂,农村发展不平衡,新旧房屋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房屋建设情况相当得杂乱无序,有的村镇房屋建得甚至是连排都不成。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居住在我国不同乡镇、村庄的居民、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村镇中一阵风似的揿起了一股建房热潮,农户自行建的新房,很难与村庄内的建筑相统一的。这种建设方法和过程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无序可言,也无章可循,因此这样杂乱的现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而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对房屋和院落的面积要求各不相同,无法统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市清洁、宽敞而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了许多农村发展的方向,农民对于原来房屋的住宅面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房屋的建设规划有了新的想法,以前落后的样式和不合理的居住空间布局已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起居等各个方面。另外,各个家庭因为人口数量的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也无法统一。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里是很有代表性的话题。

1.3多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虽然目前多数农村都配备了自来水管道,如包头市的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了97%,但是有的村庄管道老化,供水系统缺乏定期的合理维护。多数农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于人畜粪便没有统一的处理设备和规划要求,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村庄规划中没有主干路,道路交通设施落后。沿街堆放杂草现象严重,而又缺乏公共消防实施,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通常,在多数农村建有娱乐广场,配有少量的健身器材,但是场地和设施的维护严重落后,数量上也达不到村民的实际需求。

1.4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型村镇的建设工程相当巨大,需要的资金数额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们都知道,新型村镇的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离不开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小部分的居民投资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几种投资来源目前阶段都有哪些困难:第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资金总量无法广大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保证日后的长足建设;第二方面,企业投资通过各个村镇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以招商引资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那些处在交通发达、景色优美、环境较好的地理区域内的小村镇在吸引投资方面效果很好,然而,地理位置不好、也没有什么特色的村镇,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是没有什么成效的;第三方面,居民投资更是资金规模极其有限了,在目前整个村镇的建设当中,居民个人付款购买住房的居民还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只单纯依靠政府、企业或者居民个人哪一个方面都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的,工程建设资金的缺乏是一个极需要提前解决的难题。

2.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2.1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村镇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村镇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村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村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村镇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2.2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3.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3.1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村镇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村镇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村镇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3.2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村镇的定位一定要结合村镇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村镇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之前,我们要对村镇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村镇的数量以及每个村镇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村镇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新型村镇建设也将按步就搬地展开,虽然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必然将耗费难以估计的财力、物力,但是村镇规划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农业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城乡的共同发展在符合“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翌娜, 张建伟.邓州市王寨村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3):39

篇6

关键词: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 ,协调建设

Abstract: China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Resources should be how to formulate industry town planning, in case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decline,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problem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industr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 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 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 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 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 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 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4.2.3 不可急速城镇化

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大浪费。有资源的地方可以设企业,但不一定要建城市。资源新城规划建设,一定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形势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可对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和蔓延式发展;更不能不考虑人与其生存条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作城市发展规划和确定用地规模时,一定要考虑后代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总之,资源型城市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对旧城改造、新城布局、城市搬迁、环保搬迁等,目的就是形成规模结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框架和人、城、自然协调共处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2】王大悟;科学发展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旅游科学;2005.01.

【3】刘云刚;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05.

【4】孙淼,丁四保;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5.02.

篇7

关键词:城市病;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不断膨胀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浪费,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城市绿化用地被挤占,土地破坏,性开发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历史的演进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在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以至危机四伏。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在防治现代城市面临的“城市病”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一条与自然更为协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即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种无污染、无公害、能源效率高,物质循环利用,环境舒适,最适合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一、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也有与生态城市对应的规划思想出现,如“山水城市”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思考多年形成的科学设想,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更涉及到生态保护,是结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过多次国际生态学术研讨会,分别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案例。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将生态控制论与中国城市的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全方位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生态城市强调的是,首先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对周围环境不造成危害,城市内部生存条件不能恶化;其次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内涵。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运作导致“城市病”加剧,归根结底都是人与自然对抗,超越环境容量与生态载力的结果。因此,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己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城市合理规模与环境容量的集聚度

如何准确地把握城市合理规模和环境集聚度,是一项理论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发展的客观因素,不可同等对待。从我国实际出发,可由三个不同侧面研究。

(1)在分析过去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预测某时期后“可能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运动是一个同时含有已知、非确知和未知信息的灰色系统,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

(2)在分析未来影响城市成长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某时期后“合理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运动又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重层次的复杂系统,要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分析。

(3)要与环境所能允许的“容量”相适应,城市环境容量主要由自然条件所决定,要从自然要素研究城市允许的承载力。在我国,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是环境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3.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4.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生长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5.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篇8

小城镇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机遇,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

【关键词】:榆中县小城镇;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十一五”期间榆中县小城镇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小城镇数量多,地域广,但规模偏小,有些集镇非农人口不足千人,城镇化水平低,很难发挥小城镇应有的辐射功能。城镇化发展落后(除盆地外小城镇)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城镇化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经济主体仍是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二)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全县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尚有8个未编制集镇总体规划,12个乡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小城镇规划的等相对忽视造成小城镇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乱占、滥建现象还时有发生,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建设配套资金匮乏

近几年小城镇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建设需求差距较大,主要是地方财力有限,投入资金不足;筹资渠道不畅,政策限制过多。

(四)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城市中心感不强

县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但相对中心城市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建设缓慢,功能不够全面,服务水平较低;现状中心城区公共设施沿街“一层皮”式的布置,总体上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型中心公共设施,吸引力和集聚效应不强。

(五)城镇化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消除

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二)榆中县小城镇发展的趋势展望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式,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2、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数量扩张转移到提高小城镇发展的综合素质,并实现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人口聚集与产业配置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特色突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优化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城镇自身的发展与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相结合,使小城镇建设迈上可持续发展、健康有序的良性运行轨道。

3、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小城镇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坚持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4、坚持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好国家、地方、部门、建设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依法管理社会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社团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榆中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城乡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管理体制、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十二五”期间榆中县小城镇发展策略

(一)小城镇发展策略

1、榆中盆地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协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盆地东部以城关镇、夏官营镇为基础形成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核心,兼顾综合服务功能的两个高品质新城区;盆地西部以兰州市东扩战略为契机,以和平镇、定远镇为基础形成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为核心,兼顾综合服务功能的两个高品质城区。

2、南部高寒二阴山区

主要小城镇为马坡乡、银山乡,人们大多居住在沟壑山梁上,偏僻分散,自然条件艰苦,需进行梯度生态移民。本区小城镇发展主要策略为:依托兴隆山森林公园发展风景旅游业,依托冷凉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冷凉型绿色蔬菜产业。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加大支农服务、突出科技兴农四项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南山创汇基地。

3、北部干旱山区

到2015年,在贡井乡吕家峴村、贡井乡及中连川乡中连川村、高窑沟村等中心区域,建成北山区域商贸流通物资集散中心、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产业发展培育中心、社会事业保障服务中心、劳务输转信息服务及科技示范推广培训中心、扶贫开发与干旱山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中心“六大中心”和“五大功能区”。

4、青城镇

作为县城镇村体系中的重点镇,其发展策略为:以国家、甘肃省、榆中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方针为指导,结合青城镇的实际,在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坚持“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特色林果、蔬菜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城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古镇的保护和建设步伐,全面启动古镇旅游业开发工作,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各项行政服务与管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全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移民

1、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贡井乡、金崖镇、小康营乡等乡镇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口原有房屋、耕地、山场闲置下来,可通过地方政府组织,对原住户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将居住在山区的生态移民迁入这些居住地。2、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产业安置方式。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实现移民进城入镇安置。3、拆迁并点就近生态修复安置方式。包括哈岘乡、上花岔乡、园子岔、银山乡、马坡乡,就近合并到自然条件较好自然中心村,实施生态修复,形成特色生态社区。4、基地集中安置法等方式。大型生产基地和移民安置点建设(高沿山)或新农村建设。5、投亲靠友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义君。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发展之路--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江苏农村经济.2007(7).-25-27

篇9

一、城镇住房现状

*县城位于业州镇城市规划区建城区范围内,至**年底,业州镇城市规划区总人口达到6.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2万人,常住外来人口1万人。依据我县**年住房调查,城区现状住房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和单位拥有住房1.17万套、建筑面积74.34万平方米。按户均3.5人计算,城市居民户均拥有住房0.7套,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29.3平方米。近年来,我县房地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城镇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保持稳步发展,累计完成住房建设投资55*万元,房屋竣工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4187万元,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1万平方米,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0.00元/m2。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有*8户居民乔迁新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的24.5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0.62平方米。通过全方位启动住房消费市场,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繁荣,从而带动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正逐步形成新的住房分配和供应机制;住房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开始起步,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房地产交易活跃,市场繁荣;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住宅与房地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为我县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县住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用地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商品房建设量大,保障型住房用地供应不足。

2、套型面积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不足,缺乏调控市场房屋价格的措施。

3、住房用地布局不合理,与城市环境空间缺乏整体协调,新区开发超前,旧城改造滞后。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本城镇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的范围为业州镇城市规划区,规划年限为*08年至*12年。

三、主要规划依据

1、*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年~**年)

3、*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规划纲要》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37号)

5、《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

6、《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

四、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住宅市场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住宅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居民环境和质量,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注重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住房需求总量预测

预测*12年城镇规划区内的建城区人口将达到7万人,其中,城区常住外来人口将达到1.5万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住宅发展目标,*12年规划区住房需求总量39.9万平方米,城区现存住宅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因人口增长以及改善住房条件带动的住房需求量约为36.9万平方米;因旧房拆迁等原因产生的被动性住房需求量约为3万平方米;*08-*12年需新建住房总量为40万平方米。*1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六、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低保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基本指标。规划期内,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规划期末,实现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不低于15平方米,保障面达到*0%。

3供应体系和建设总量。规划期内,住房供应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建设由市场主导的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需求的市场型商品住房*00套,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二是建设由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性住房1600套,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6套,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三是旧城改造拆迁房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拆迁安置用房250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四是自建住房和其他住房150套,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

4、住宅建设用地指标。住宅建设用地面积28.4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17.27公顷;以济适用住房用地6.53公顷(含廉租住房);其他商品住房用地4.6公顷。

5、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按照城区人口发展规模和住房需求状况,根据国家新建住房调控政策规定,计划到*12年,我县城镇住房建设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房27万平方米,保障型住房(经济适用房和谦租房等)13万平方米。*08-*12年住房建设年度规划(单位:平方米)如下:

*

七、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调控市场供求

1、发挥土地调控作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优先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土地供应,其土地供应量占城区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通过竞地价、限房价的办法,以招拍挂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2、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和进度。根据现行城市规划要求和房屋文化价值、结构状况,按照保留一批、置换一批、拆建一批的方式实施旧城改造。认真落实安置房源和补偿政策,严格拆迁管理,整顿拆迁市场,规范拆迁行为,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空间布局

1、推进居住新区建设。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推进“一城两园”(业州城区、小垭门现代物流园和下坝特色产业园)的六大片区住房配套建设。即老城片区、七里坪片区、松树坪片区和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下坝特色产业园。

2、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强力推进老城区旧房改造。对“五阳书院”等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实行保护性改造。

(三)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1、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销售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控制户型面积,全面推行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审批、公示制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与拆迁安置工作的衔接,强化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审批与监管。

2、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坚持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落实一定比例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3、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住房补贴资金。逐步将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拓宽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加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加大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发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

(四)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1、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按照指标科学、渠道畅通、分析准确、及时、信息全面的要求,建立一套房地产信息反馈系统;按照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强化责任制的原则,实现交易与产权管理一体化;按照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培育覆盖全市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网络。

2、加强房地产开发过程监管。按照规划控制性要求,严格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审核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提升住宅品质

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住宅综合品质。加强住宅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邮电、通信、交通、商网、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及管理工作,按系统集成模式集中组织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住宅的适用性、节能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

2、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的示范和推广活动;对不符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要求及质量低劣的产品实行强制淘汰。

3、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创新住宅消费服务。理顺物权关系,推动市场主体到位,积极扶植物业管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物业管理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六)促进产业发展

1、改善产业投资环境,提高产业经济规模。遵循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和优化房地产业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清理整顿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依法处置土地力度。

2、加快实施土地储备,加大市政建设投入。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住房建设用地。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加大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3、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住宅产业化。强化住房质量管理健全住房质量管理体制机构,抓好质量通病防治,重点推进创“无渗漏”工程和监管等工作,严把住房交付使用关。推行以节能效果显著、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优质新型墙体和门窗材料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住宅部品生产领域,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自主住房配套消费产品。

(七)优化住房投资环境加强协调监管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管理;开展;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mall cities and towns mushrooming development, both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but also make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mall town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rising. Therefore, a goo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towns has become a necessity. Ref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ork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ngles.Key words: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carry ou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

一、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四、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人,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五、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首先,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其次,“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像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六、总结

总之,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