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獭兔养殖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獭兔养殖新技术

篇1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地 址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一、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名称

2、法定代表人

3、总经理

4、成立时间

5、注册资本

6、注册地址

7、公司性质

8、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9、职工情况

10、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

二、拟投资项目技术情况

1、拟投资项目描述(主要介绍拟投资项目的背景、目前发展阶段,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比较,及本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等)。

2、简述项目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流程。

3、技术持有属性(专利、专有技术、配方、品牌、销售网络、许可证、专营权、特许权经营等)。

4、核心技术来源(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转让他人技术)。

5、技术成熟度(属于研发阶段、中试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以及技术鉴定情况、获奖情况等)。

6、目标市场(项目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市场容量)。

7、产品标准

8、本公司及本项目的竞争优势。

三、行业及市场情况

1、行业情况(行业发展简史及趋势,哪些行业的变化对产品利润、利润率影响较大,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政策限制等,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

2、过去3-5年各年全行业销售收入估计(注明资料来源)。

3、未来3-5年各年全行业销售收入预测(注明资料来源)。

4、本公司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

5、本项目未来3-5年的销售收入预测。

四、融资说明

1、项目投资总额,新增投资总额;新增投资中,需投资方投入‘额,对外借贷额,公司自身投入额/

2、投入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计划。

3、希望让投资方参股本公司还是与投资方成立新公司,并注明原因。

4、拟向投资方出让多少权益?计算依据是什么?

5、预计未来3-5年平均每年净资产回报率多少?

6、投资方可享有哪些监督权和管理权?

7、投资方以何种方式收回投资,具体方式和执行时间?

8、与本公司业务有关的税种和税率,公司享受哪些由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情况?

9、需要向投资方说明的其他情况。

五、财务计划

1、项目产品预计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形成规模销售时,利润率、净利润率?

2、未来3-5年项目盈亏平衡分析、资产负债及损益及损益分析、销售计划、成本核算情况。

六、风险控制

说明,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加入 wto的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开拓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等。以上风险如适用,每项要单独叙述控制和防范手段)。

七、项目实施进度

列明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注明截止时间。

八、附件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资信证明

3、法人代码证书

4、税务登记证明

5、专利证书、鉴定证书

6、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证书

7、其他有关资料

最简短的商业计划书范文

最新的养殖加工厂商业计划书范文

一、企业概况

企业类型:

生产制造零售批发服务√农业

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其他

二、做生意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

以往的相关经验(包括时间):

本人在亚美皮箱公司(原第二皮件厂)工作32年.在企业中,在生产、供应销售、外经、多种经营等科室工作2---3年并在职。后在本厂门市部任经理5年。离场后,在民办企业主营生产销售5年。以后,由于其家人开办过汽车配件商店、美容美发院。

教育背景,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包括时间):

本人新华职工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二轻党校工业企业管理在职培训1年。外经、外贸专业培训半年。工业统计单科两门(均有证书)

三、市场评估

目标顾客描述:獭兔是皮肉兼用,经济价值高的食草小动物,其皮类似小獭。在当前保护野生动物行动下,世界上人们对皮毛服装需求已经转向,养殖动物需求量逐年增高。兔肉是绿色食品,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蛋白、高磷脂、高效化;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据说,吃兔肉有三大好处,老人益寿,预防心脑血管病;妇女们养颜、预防肥胖;小孩们益智、养脑。这些知识在国外营养学杂志和我国古代医书: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獭兔皮出口为主。自2002年以来,有逐年上升趋势。仅河北省两大交易市场:肃宁县尚村镇、彝县尚史镇,每年成交量几百万张。每到旺季兔皮收购商全国各地到处采购。

兔肉在我国消费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外需求稳定增长。出口主要在山东省,内销市场东西南北需求都在增长。经济稳中有升唯独京津两地,兔肉消费市场尚未开发。本兔厂的产量在巨大市场需求中,微乎其微,供不应求。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獭兔市场需求在一年中有季节变动。6、7、8月是淡季。每年9月以后至第二年5月是销售旺季。尤其是春季,是一年中价格较高的时候。年与年的需求量也有变化。一是与国际市场需求量紧密联系。二是与国内农村散户参与数量多少有关系。但总的看,近两年波动不大,尤其是对专业养殖场,兔皮收购商均采用优质优价优先的政策。

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主要是农村散户)

1.本人亲自干,不用担负别人工资,引自劳动力成本低。

2.兔饲料有一部分自产自用,不用资金采购,因此饲料成本低。

3.商品兔出售价格低。够成本,挣了工资就可以。

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养殖时,不懂得或不舍得选用优良品种。

2.喂养时,不懂得或不舍得是用优质饲料或以次充好。

3.不懂得在养殖过程中更新换代,育种征集,使产品近亲繁殖退化。

4.产品的皮毛达不到优质。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

1.有文化水平,学习科学知识,有与时俱进竞争意识。

2.了解市场、了解需求、销售终端化、不受当地市场价格限制。

3.科学方法、选种、引种、育种、使产品优质、优价。

4.能与大专院校科研专业人士合作,使起点高。

5.有一定资金实力。实行工厂化养殖,比较先进。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劳动力成本高于农村散户。

2.饲料成本高于农村散户。

四、市场营销计划

1.产品

产品或服务主要特征

活体獭兔月令五月体重五斤

2.价格(略)

3.地点

(1)选址细节:

地址面积(平方米)租金或建筑成本

河北省无极县黑程道乡北和庄村2200多平米土地大约4亩,每平米0.7元。建筑成本30万

(2)选择该地址的主要原因:

1、当地土地资源,相比较而言,较多,租用价格优惠。

2、当地多河道,水资源丰富。

3、与村、乡等政府有良好合作基础。

(3)销售方式(选择一项并打√):

将把产品或服务销售或提供给:最终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

(4)选择该销售方式的原因:

獭兔养殖是这个行业中,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还太小。所以只能活体出售,卖给批发商。

五、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将登记注册成:

√个体工商户已经商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已在办其他

合伙企业

拟议的企业名称:

企业的员工(请附企业组织结构图和员工工作描述数):

职务月薪

业主或经理谢勤1500元

员工4人平均800元

企业将获得的营业执照、许可证:

类型预计费用

省一级执照50元

篇2

一是生猪产业以八眉猪保种场和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效益为中心,注重八眉猪保种、开发和利用推广工作。截止2012年底,两场共存栏八眉猪原种母猪895头,年向社会提供八眉猪二元母猪8220头;全县存栏二元母猪4.02万头,三元商品仔猪生产达64万头。进一步加大八眉猪品牌推介力度,在威远、西宁等地区共建立35处八眉猪肉定点销售点,实现了八眉猪肉的挂牌经营和专柜销售,为八眉猪肉的优质优价营销奠定了基础;二是充分利用高原气候冷凉的特点,以互助县鑫源獭兔养殖合作社和互助兴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成獭兔养殖场4个,全县獭兔养殖规模达到13万只;三是在互助北山原生态畜禽养殖合作社和松多乡葱花土鸡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实行“机械孵化、生态放养、科学管理、统一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葱花土鸡生态养殖,并成功注册了“葱花土鸡”商标和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12年全县葱花土鸡饲养量达到3万只,出栏2万只;四是白牦牛、野猪等珍稀动物养殖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存栏分别达到6800头和500头;五是“三品一标”认定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互媚”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互助八眉猪”、“互助八眉猪肉”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准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另外,互助八眉猪、白牦牛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已通过农业部部级审核验收,宏伟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青海省供港澳出牛育肥基地。

2互助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八个问题”

2.1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一是规模养殖业投入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互助县养殖业贴息贷款资金需求量达到3亿元,但目前互助县财力有限,年落实贴息贷款仅6000万元,约占需求量的六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养殖户的信贷需求;二是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县、乡畜牧兽医站交通、通讯、科研和办公设备落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推广经费;三是动物疫病防检工作投入不足。动物疫病检测设备简陋,检验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控网络未全面形成。

2.2土地审批严重制约了规模场建设,成为阻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专业化经营、商品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这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在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东沟乡等脑山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歉收、粮食作物品质差、广种薄收是这些地区长久以来难以克服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弃耕地、撂荒地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养殖业的逐步兴旺,舍饲圈养、农田种草、联户联合从事养殖业的方式开始逐步繁盛,然而由于这些地区田几乎全部被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无非耕地。农户想扩大规模,建养殖场的希望总被土地的审批难所阻挡,成为阻碍养殖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限制了农户牛羊规模养殖场的建立,形成了农业发展不上去,养殖业不能发展的尴尬境地。

2.3技术指导不得力,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在此次调研中,广大的养殖农户、养殖场均存在养殖技术不高的问题,对畜禽防疫、家畜常见病防治、畜种改良、饲草加工、营养搭配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虽然这几年来畜牧局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发放科普读物等工作,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推广科技的工作还是不得力。

2.4饲草料总量不足,饲草加工业发展滞后因每年投入草场改良资金有限,围栏封育、轮封轮牧、草场补播、毒杂草灭治等工作难以开展,虽然草原奖补机制工作中开展了牧草良种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但每年30~45hm2的牧草良种补贴远不能满足互助县日益发展的养殖需要,22.5元/hm2的草场补助落实到农户不到百元,解决不了牛羊养殖规模场、獭兔养殖场的饲草不足的现实问题,草场分布不均衡、草原承载家畜地区间不钧衡,致使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丹麻乡等放牧家畜较多地区草场退化现象仍在继续,草地生态恶化,可利用牧草产量减少,单位面积产草量不高。另外互助县饲草加工利用技术和生产相对滞后,县域内缺乏大型的饲料加工企业,饲料生产还不能满足规模养殖场的需求。

2.5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推进,全县规模养殖业发展较快。但是,除了少数大型的养殖企业外,大部分规模养殖场仍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凭经验养畜,科学养畜水平不高,管理跟不上。

2.6资金周转难,贷款扶持的高风险使其扶持的力量弱化互助县畜牧业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科技成果转化慢,畜

牧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扶持全县的养殖业发展,每年县财政都要为养殖农户提供5000多万元的扶持养殖业贴息贷款,以解决养殖户和规模场资金周转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处在发展期的农户、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基本上都存在起步资金短缺、周转资金匮乏等问题。然而处在放贷部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采用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职工担保的方式进行贷款,使得部分养殖农户因无人担保而放弃贴息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弱化了政府贴息资金扶持的力度。

2.7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县域内缺乏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相结合的畜牧业生产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规模养殖总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影响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

2.8畜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全、运行不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联系不紧密,生产、销售的盲目性大,畜禽及其产品卖难现象普遍存在,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缺乏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尤其牛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我县处于空白,畜产品附加值提高缓慢,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促进互助县畜牧业发展的“十个建议”

3.1千方百计增加畜牧业投入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涉农会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保证政府贴息金每年400万元以上,并根据养殖业发展需求适当增加贴息资金,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畜牧生产;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和企业,借助外力,助推我县畜牧业;三要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吸引工商资本和其他民问资本投入畜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有力的投融资平台。

3.2政策扶持,项目帮扶,全力推进规模养殖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已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和政策宽松,减免费用、简化办事程序、重新规划土地使用方式、适当放宽土地审批,在政策的执行上给予扶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原有的规模养殖户,通过扩建和改造等办法,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鼓励经济能人、企业老板,投入资金,建设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场,开展畜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3.3切实抓好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养殖业正值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过渡期,全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程度还不高,家庭散养户却迅速减少。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规模养殖业,加大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养殖基地村,作为规模养殖业的有益补充,发挥规模户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批生猪、獭兔、奶牛、葱花土鸡、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基地村,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

3.4发展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龙头。一方面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和扶持杨光公司、八眉猪育繁场和保种场等现有养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方式,引进和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以及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良性产销模式,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带动养殖基地发展,做大做强全县畜牧业。

3.5全面建立养殖风险基金养殖业生产周期长、利润小、风险高,尤其是养猪业市场波动大,当畜产品市场价格跌入低谷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迫使缩减规模或停产。互助县是全省生猪养殖大县,每年享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资金奖励,建议政府年积累一定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当生猪价格跌破平衡点(猪粮比5.5:1)时,立即启动风险基金资助,帮助规模养猪场渡过难关,提高养猪场(户)的养殖积极性,有效防御市场风险,稳定生猪生产。

3.6积极落实补贴和保险政策能繁母畜是稳定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扩大生产、提高牲畜出栏量的基础。近年来我县实际母畜数普遍下降,因此,要根据能繁母畜实际数量,积极落实国家能繁母畜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落实畜牧业保险政策,对能繁母猪、奶牛全部纳入保险范畴,做到“应保就保”,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稳定畜牧业生产。3.7扶持成立1~3个大型的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虽然我县的牧草产业化已初具雏形,每年种植当年生燕麦饲草130hm2,多年生苜蓿饲草4.5hm2,套复种胡萝卜等饲料15hm2,饲用甜菜7.5hm2,年产饲草总量在7万t左右,但是由于没有大型的收割、烘干和加工设备,真正的草粉草颗粒产品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饲草靠镰刀收割、在道路上晾晒、人工打捆等落后的作业方式,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不高。建议在地处脑山地区的南门峡、林川、东沟等乡镇建立1~3个大型的饲草加工基地,具备年加工10万t左右能力,一方面解决县内外规模养殖场饲草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山区撂荒地、弃耕地、退耕还草地的闲置问题。

3.8加大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牢固树立“品牌是力量,品牌是效益”的理念,利用八眉猪、葱花土鸡、白牦牛等珍贵资源,以及它们在地域认证、无公害产品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强化监管,提高优势畜产品品质,充分挖掘优质畜产品,提升互助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9稳中求胜,预防快速发展而形成泡沫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最要不得的就是“一拥而上”,市场经济下的自主调控和农户的盲目跟风,及容易导致产品的短期过剩或不足。互助县的畜牧业也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随着近年来养殖业扶持资金和项目的投放,农户联合和招商引资的畜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依托项目扶持资金各乡镇已建成和在建的占地0.02hm2以上、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的规模场都在3~8个,实际投入使用和养殖状况与建设规模相吻合的不多,有空架子现象,一方面是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繁育母畜存栏量少,贩运育肥难度大。在建的养殖规模场要预防和警惕养殖业风险,防止因过快增长而导致泡沫现象的发生。

篇3

为了加快转变畜草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省农牧厅等四部门印发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意见。

一、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畜草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县组织实施了“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程项目,畜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全县畜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72.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万吨,养殖企业达到26个,养殖小区达到2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691户,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90元。畜草产业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养殖基础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是实现现代畜牧业转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金融支撑、社会推动、项目带动、招商拉动的原则,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畜草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努力提升畜草产业发展水平。

(二)发展思路

按照“南牛北羊川沿猪,全县发展放养鸡”的总体布局,采取园区引领、企业带动、协会(合作社)组团、大户支撑的发展模式,围绕两大目标(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突出三个重点(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和品牌打造),狠抓四项建设(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化规模养殖基地和企业建设、精细化肉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完备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政策调动、依法治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县畜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县建设:

——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32万亩、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草基地10万亩。

——现代畜牧综合养殖园区3个,养殖企业50家、养殖小区50个,畜(草)产品加工企业7家。

——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000吨,奶类产量达到5万吨。

——畜草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的690元提高到1400元。全县畜草产业的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南山放养虫草鸡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各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畜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畜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两大目标。

三、区域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1、养殖园区:以莲峰镇团结村至绽坡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500亩的生猪、肉羊综合养殖园区。到2016年,生猪和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万头、1万只;以北寨镇张家堡村至盐滩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1000亩的獭兔、肉羊、肉牛综合养殖园区,獭兔、肉羊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只、5万只和1万头;以路园镇东锹村至三河口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亩的蛋鸡、奶牛、肉牛综合养殖园区,蛋鸡、奶牛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0.5万头和1万头。

2、牛产业:以南部林缘地带草山面积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建设莲峰坡儿、会川罗家磨、田家河韦家河等20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养牛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6万头;扶持壮大黄香沟国有牧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牛场(户、小区),依托路园综合养殖园区,带动清源、莲峰、会川等地发展奶牛养殖。到2016年,全县牛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其中:奶牛饲养量达到0.5万头),年出栏肉牛5万头。

3、羊产业: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北寨郑家川、新寨冯家庄、秦祁铜钱等30个养羊专业村,养羊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15万只;建设规模化养羊场(户)、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引领带动,促进联村联乡规模发展。到2016年,全县羊饲养总量达到50万只,年出栏肉羊30万只。

4、猪产业:以316、212国道沿线为重点,建设上湾水家窑、会川梁家坡、清源星光等20个良种猪养殖专业村,养猪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依托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协会(合作社),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开辟营销渠道、打造“渭宝”良种猪品牌,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到2016年,全县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

5、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以莲峰、锹峪、会川等南部乡镇为重点,依托黄香沟养殖片带,辐射带动建设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个,1万只以上的放养点80个,5000只以上的放养点200个;按照绿色畜产品的要求,完善孵化、育雏、放养、加工、销售等体系,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到2016年,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6、特种养殖:依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以黄香沟牧区为重点建设梅花鹿、马鹿养殖场2个;以清源、路园、会川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七彩山鸡、珍珠鸡等珍禽养殖场10个;以北寨、路园、清源、新寨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獭兔养殖场10个;引进金鳟、红鳟等冷水性鱼类进行养殖;争取将我县列入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和省市级水生生物湿地保护区。到2016年,梅花鹿、马鹿饲养量达到1000头,珍禽饲养量达到50万只,獭兔饲养量达到80万只。

(二)发展重点

1、培育现代养殖企业,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按照“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组团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转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引进优秀现代养殖企业,改造提升现有养殖企业, 增加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建设规模较大、设备先进、饲养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养殖企业26家(其中:在会川、上湾、路园等乡镇建设500头以上的养牛场6家;在新寨、北寨、莲峰等乡镇建设1000只以上的养羊场4家;在清源、上湾、会川等乡镇建设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家;在路园、秦祁、峡城等乡镇建设2万只以上的养鸡场8家;在会川镇建设500只以上的养鹿场1家,在北寨、路园建设1万只以上的獭兔养殖场2家)。通过示范带动,到2016年,全县规模养殖企业(小区)达到100家,培育省级养殖龙头企业1家,市级养殖龙头企业3家。

2、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一是引进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在继续推广品种改良、圈舍改建、青贮氨化、疫病防控等现有畜牧实用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生物发酵床养殖等新技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和个体生产能力。建设1个县级冻精贮备中心,40个标准化黄牛冻精改良点,年冻改黄牛数量达到5万头以上;在清源、路园、会川、上湾4个乡镇建设5个良种猪繁育场,建设16个猪常温人工授精点;在清源、路园、莲峰、北寨、秦祁建设5个良种羊繁育场,建设16个羊常温人工授精点;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孵化点3个;年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3万人次以上。二是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建设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清源镇建设年屠宰生猪10万头的定点屠宰场1个;在会川、新寨镇建设年屠宰牛羊5万头(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在会川、清源镇建设年屠宰南山放养虫草鸡200万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三是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在会川、清源、莲峰、新寨、北寨建设牲畜交易市场5个;在省内开发建设7个地(市)级销售网络和40个县级销售网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型超市或繁华地带设立绿色肉食品销售网点8个;开发放养鸡、牦牛肉、鹿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3个,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3、制定技术标准,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制定牛、羊、猪、南山放养虫草鸡等饲养管理技术地方标准和土鸡蛋、南山放养虫草肉、牛羊肉、鹿产品等产品地方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申报颁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a级绿色食品认证以及有机食品认证,将“秀峰”牌畜禽产品商标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将“渭宝”牌牛、羊、猪、鸡等活畜禽商标打造成全省知名品牌,完成“秀峰”牌系列畜产品的qs质量认证,依托品牌,提升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

4、挖掘饲草料资源,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在各乡镇种植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32万亩,在北寨、路园、上湾、清源等乡镇种植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优质饲草10万亩。依托饲草种植基地,在北寨、路园建设年生产5万吨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1万台,建设青贮氨化池10万立方米,青贮氨化袋5万立方米,年推广青贮氨化饲草11万吨,全县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65%以上。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改善草场生态条件,提高草场生产能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争取人工种草及良种补贴项目。

5、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监管。按照“完善县级、加强乡级、建设村级”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的目标。修订完善全县的《动物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成立专业应急队伍,每年在重点乡镇开展动物疫情防控处置应急演练。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做好对畜产品从生产(饲养)加工(屠宰)流通(销售)消费(餐桌)的全程监管。使全县兽药经营户、畜产品经营户和规模养殖场(户)的持证率达100%,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率和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故。建设县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清源、会川、莲峰三个大型集贸市场建立肉品监督检查点,建立217个村级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实现“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县畜草产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做好重大事项决策处理,资金整合落实,工程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搞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形成“县乡齐动、部门联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1、农牧局负责组织协调农口各有关单位发挥职能,相互配合服务产业发展;指导完成8万亩的饲用玉米种植,为养殖企业、规模养殖户配套建设沼气池,发放饲草料加工机械,落实奖补政策。

2、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要研究制定畜草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对全县的养殖园区、养殖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论证、申报、争取畜草产业项目;加大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申报注册商标,打造名牌产品;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培育畜产品营销队伍,构建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乡镇畜草产业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验收。

3、发改局要积极衔接争取畜草产业开发项目,做好项目的管理和验收等工作。

4、财政局要积极衔接争取国家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实畜草产业发展建设配套资金。

5、扶贫办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化扶贫项目,落实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

6、商务局要负责畜禽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的项目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大畜草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大型养殖企业和畜(草)产品加工企业。

7、组织、人社部门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拟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政策,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调配等工作。

8、科技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科技项目;负责指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好畜草产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9、国土局负责养殖园区和企业建设用地的贮备、申报审批,保障畜草产业用地需求。

10、工商局要加强畜牧养殖企业的证照管理,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监管;将“秀峰”牌商标申报为全国驰名商标,将“渭宝”牌商标申报为全省著名商标;加大假冒畜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和保护好品牌。

11、 质监局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指导制定畜牧养殖及其产品的“地方标准”,将达到标准的畜产品组织申报“名牌产品”、“qs”认证等工作。

12、水务局要统筹解决畜牧业重点村和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的人畜饮水,保障养殖生产用水。

13、国税局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负责落实对养殖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14、审计局要定期对畜草产业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管。

15、统计局要做好畜牧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衔接、上报工作。

16、环保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养殖小区、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申报争取畜禽养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污染防治项目。

17、卫生局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1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搞好“瘦肉精”等畜禽违禁药品的监管工作。

19、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劳动、妇联等单位要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养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20、供电公司要保障养殖企业(小区)用电,并按规定依据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予以优惠。

21、财险部门要做好能繁母猪、奶牛等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范围。

22、各乡镇要把畜草产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制定本乡镇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确保全面完成畜草产业各项建设任务。

(二)组建人才团队,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畜牧行业人才密集的优势,组建畜牧业人才团队,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一是以省市县领军人才、高中级畜牧兽医人才为主,组建30人的畜草产业攻坚团队。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借鉴、获取先进技术,集中力量在畜草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上攻坚克难;指导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筛选、论证、申报畜草产业项目;加大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现代养殖技术、新型科技成果、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二是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主,组建300人的畜草产业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对养殖场(户)推广畜牧实用技术、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创办、领办养殖企业;指导养殖场(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宣传有关畜草产业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先进经验等。三是以养殖企业、养殖户为主,组建30000人的畜牧业实用技术应用团队。通过“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等畜牧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畜牧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推动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双轨”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畜草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落实畜草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建设等工作作为评价乡镇干部职工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畜牧部门要继续落实“领导包片,干部包乡、乡站人员包村”和每位技术人员包规模养殖场(企业、大户)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钩。县上将加大设施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专项督促检查,并在半年和年终对畜草产业开展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企业给予奖励;对消极应付,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要按照《渭源县工作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

(四)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资本、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财政资金。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大型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给予补贴,激发其养殖积极性,加快畜草产业发展步伐。二是项目资金。发改、财政、扶贫、农牧、科技等部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争取畜草产业项目资金不少于22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争取600万元以上,每个乡镇争取100万元以上)。由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责争取将我县列入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切实解决设施畜牧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问题。三是招商引资。全面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和畜牧特色品牌优势,引进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每年引进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不少于800万元,各乡镇不少于200万元)。四是金融资金。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投放畜草产业发展信贷资金1亿元以上。五是民间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吸纳社会资金,引导扶持县内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畜草产业开发。

篇4

一、节水灌溉技术——刚好才是好

水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两大自然要素。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田占耕地的比重在65%以上,水稻、茭白、芋艿、莲藕等水生作物种植规模大,而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果园竹林等旱地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2004年以来,我市农业用水由10亿立方米减少到8.8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比重也由50%以上降到42%,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节水,加大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施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83%,尤其是在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喷滴灌技术应用方面亮点突出。

(一)水稻节水灌溉走在全国前列

薄露灌溉是一项水稻节水增产技术。“薄露”就是“薄灌水,常露田”,有效减少田间水的蒸腾、蒸发量和渗漏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同时也更适应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可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平均每亩每年可省水150立方米左右,增产50-80千克。余姚从1993年开始推广薄露灌溉,是推广该项技术最好的县(市)。2005年,余姚市“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项目入选“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被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推举为10个优秀案例第四名,也是浙江省唯一获奖项目。该技术的推广还曾在国际节水灌溉会议上介绍,被认为“对缓解人类水危机有重要意义”。从1998年开始,余姚又开始示范无水层灌溉。无水层灌溉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层,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率,节省灌溉水量每亩125立方米,并能增加产量9-31.5千克。

(二)经济型喷滴灌技术领先全国

采用喷滴灌技术是当前重要的农业节水措施。喷滴灌可按作物的需要,适时、适量灌水,节水效果明显,还减少用工、增加产量。但由于常规的喷滴灌设施投入较大,阻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从2001年开始,余姚市围绕降低喷滴灌设施的建设投入,开始研究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成功将喷滴灌设施的每亩投入由原先的2000多元,降到目前的00元左右,提高了喷滴灌推广的经济性,成为南方地区推广喷滴灌的“发轫点”。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是根据应用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缩小灌区单元、利用小水库自压、平原集雨作水源、用河道代替主管道、塑料管代替钢管、移动机组代替固定泵站以及减小管道的直径等多种方式降低设施的投入,降低了喷滴灌推广的“门槛”,并形成大田喷灌、大棚滴灌和大棚微灌等模式,喷灌区的用水率已达到85%,大大高于渠灌55%的用水率。喷滴灌应用的作物品种,从平原上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作物种植,到山区的竹笋、杨梅、红枫、樱花、板栗、茶叶果桑杏桃等林特作物,宁海金龙浦农业合作社还将沼液利用与滴灌结合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00年余姚小路下村首次尝试在523亩果园和蔬菜田里安装喷滴灌设施开始,到2008年全市的喷滴灌面积已达到15万亩,居全国前列,其中余姚总面积达4.8万亩,成为中国南方喷滴灌面积最大县(市)。喷滴灌推广已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按每亩年节水100立方米,增加收益500元计算,我市的15万亩喷滴灌设施,可节水1500万立方米,增加收益7500万元,而实际上许多的喷滴灌案例的效果要比这更好。我市还将喷淋装置推广到畜禽养殖场,用于养殖场区的降温消毒,改善养殖场的环境,降低畜禽病死率,提高产出水平,目前余姚市已经有7万平方米的畜禽养殖场采用了喷淋装置。

二、测土配方施肥——缺啥就补啥

施肥是种植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时间以来,对农业施肥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科学,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尤其是过量施用化肥,带来肥效降低、成本增加、地力下降和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有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肥和配有不同比例元素的复合肥,是有效扭转当前施肥不当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任务。广大农民把测土配方施肥形象的比喻为“缺啥补啥”、“精准施药”、“刚刚好才是真的好”,生动地说明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宁波从2005年开始,分级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各级农技部门把不同类型田块的土壤养分状态告之农民,并送上一张配方施肥建议卡,让农民对“症”施肥、提高地力。2007年鄞州区、慈溪市、宁海县被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万亩,建立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7.25万亩,覆盖900余个村,惠及17万户农户。2008年增加余姚市、象山县、奉化市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至此我市农业集中的主要县(市)、区都已成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投入,共投入各级资金624万元,举办各级培训班139期,培训农民和肥料营销人员17000余人;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墙体广告、标语等进行宣传,完成检测37500多项次,建立各级示范方或示范点126个,示范面积18.28万亩,施用配方肥59800吨,施用面积118万亩,涉及农户34万户,发放施肥建议卡30万份;全市主要作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产11.52万吨,总效益13920万元。从我市测土施肥的快速推广中,还可以看到全市近5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和引导农民,对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也使这项技术的推广有了很好的组织载体,为其持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安全是根本

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农业生产采用农药治理虫害,其所产生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托循环经济的理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成熟。我市从2004年开始,在以前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到2008年已是第四年。据统计,全市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面积70.71万亩,其中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5616盏、应用性诱捕器12.72万只、应用黄色黏虫板5.75万块,推广新型生物农药28.82万亩。从实效看,工程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平均减少农药2.8次,平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64克(折纯),平均亩减少农药使用成本29.5元,平均亩节本增效133.2元。按照全市实施面积计算,可减少投放农药45余吨(折纯),相当于减少了数百吨商品量的农药投放,节本增效达9800多万元。为推进我市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政府加大对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市、县(市)和区按1:1比例进行配套补助,从而使这些技术推广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市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采用的有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黄板粘虫、防虫网等防控技术。这些防治技术具有投资省、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对人畜无毒害等特点。我市还在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践中,不断摸索多种技术的组合配套使用,以增加防虫治虫的效果。如江北庄桥蔬菜农场里,97亩菜地装了性诱捕器398只、黄色粘胶板4000多块,性诱捕器和防虫网组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其防虫效果达97.7%。同时,还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4项新技术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后,使蔬菜增产10.71%,菜价也有所提升,农民每亩增收1300多元。除了上述的防治虫技术的运用外,我市还探索用沼液喷洒种植物的叶子,在施肥的同时还达到了防杀虫的目的。沼液有着促进作物生长和控制病害发生的双重作用。我市宁海、象山等地一些农户,采用沼液喷洒种植物的叶子,对青虫、红蜘蛛、蚧壳虫等类害虫进行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四、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废物变成宝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畜禽养殖粪便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污染源,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其对交通的影响,也成为社会公害。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合适的技术,在有效解决这些废弃物危害环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源化“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和环境双效益。

(一)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宁波市是全省较早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地区之一。2003年,我市就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开发利用列入实事工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工程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明显的实效,逐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集改善环境和能源、肥料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沼气工程和有机肥生产成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在全市全面推广,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08年,全市生猪年存栏300头以上、牛年存栏30头以上的所有规模牧场,都得到了有效的生态化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全市已建成32家有机肥加工场,年处理畜禽粪便等20万吨以上,生产有机肥约7万吨,按每吨300元计算,毛利就有2100万元,并开发出西瓜、西兰花、蔺草、水稻、番茄、草莓等6个农作物专用肥。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结合我市的“沃土工程”,我市加大了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市农业局实施了《宁波市商品有机肥推广规划》。2008年安排了15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补助应用商品有机肥,补助的覆盖面积达到了11.24万亩计2万吨,辐射面积达到了40万亩。全市有机肥施用达到170万亩,占我市播种面积的34.5%。在畜禽粪便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上,我市主要采用的是固、液分离处理技术,即尿液及场地冲洗污水经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作为能源可用于养殖生产供热、蔬菜种植大棚增温和提供二氧化碳气肥的用能,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较大的养殖场还添置设备进行沼气发电。沼液和沼渣都富含作物生长所需元素和养分,是很好的有机肥,可用于作物种植和养殖。鲜粪便经过添加生物菌发酵处理后,加工成有机肥或再加工成复合优质颗粒有机肥,可施用于农田。除采用固、液分离处理技术处理畜禽粪便以外,我市的畜禽粪便零排放处理新技术和蚯蚓养殖处理畜禽粪模式也有应用,并受到关注。宁波市鄞州区石碶春光牧场的畜禽粪便零排放处理是一项不同于固、液分离处理的新技术,通过接种高效微生物菌剂,利用太阳能,使畜禽粪便固液物进行好氧发酵,形成完全腐熟而稳定的有机肥料。金鳖山农庄和象山新厂村都采用蚯蚓养殖处理畜禽粪便。金鳖山农庄主要以牛粪、鸡粪为基质,添加EM箘快速发酵处理技术养殖蚯蚓,蚯蚓粪土用于种植施肥,蚯蚓喂鸡,有效提高了蛋鸡的免疫力和产蛋率。象山新厂村利用养鸡产生的鸡粪和种植柑橘产生的烂柑橘养殖蚯蚓,蚯蚓粪便作无公害柑橘和蔬菜的肥料,蚯蚓作鸡、鱼和黄鳝的饲料及饵料,形成以蚯蚓为媒介的柑橘、蔬菜种植和家禽、水产养殖产业循环链,提高了种植和养殖的效益。

(二)秸秆利用的新途径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秸秆的主要用途包括还田肥料、畜牧饲料、食用菌原材料、高温堆肥、作物覆盖材料以及作为工业原料等。有资料显示,前些年我市每年的秸秆废弃和露天焚烧量约占31%。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有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效益和利用率。2008年,秸秆有机肥还田13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了82%。在我市的秸秆利用中比较突出的是“过腹”和“发酵”还田、能源化利用和用于食用菌种植。农牧结合的秸秆“过腹还田”和“发酵还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充分利用秸秆中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进行改善种植土壤品质的有效方式,显示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我市的宁海利丰牧业年收购周边农田种植产生的废菜叶、玉米秆等9000吨,用于奶牛饲养,为周边农民年增收550万元,牛粪便经处理成有机肥再还田;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利用河姆渡镇3万亩茭白种植的茭白尾草,经加工喂养獭兔,兔粪便生产有机肥还田,沼气用于生产生活,给茭白种植农户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增收。宁海绿丰生态有机肥厂每年向农户收购晒干瓜藤、柑橘废枝等秸秆,经粉碎用作畜禽粪便发酵的混合料,与当地的养殖户畜粪便处理结合,生产的有机肥后还田,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秸秆的能源化利用上,我市的鄞州下应镇湾底村、江北区洪塘镇灵峰小区都进行过秸秆气化试点、宁波惠佳编织品有限公司的掺烧废蔺草部分替代煤炭燃煤锅炉改造、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投资实施茭白尾草生物颗粒燃料加工等项目,也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将秸秆制作成食用菌的培养基是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秸秆利用新途径。余姚利用棉花秆碎末和修剪的桑枝进行食用菌栽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新的产业;鄞州瞻岐镇利用晚稻草作为栽培蘑菇的材料,也发展起食用菌栽培;宁海绿丰生态有机肥厂正在进行利用秸秆粉碎末配合有机肥,尝试蘑菇、芦笋以及蔬菜的种植,一旦该项技术成熟推广,可形成非常广阔的利用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大农业发展模式——产业相融通

所谓大农业是指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系统重塑,并运用共生原理使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成为一个产业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就生产环节来讲,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的有效物质循环,和不同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有机联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型生产系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我市循环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了大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宁波实际的循环农业的实施模式,涌现出许多循环经济亮点。具体说就是念好“轮”、“混”、“链”三字经。

(一)实践轮作、轮养新模式

“轮”是指轮作、轮养等。在同一块土地、水体里,根据不同生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轮作,一是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过轮作维持或提高资源的品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在我市探索轮作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围绕保障我市粮食1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和80万吨/年的稳定产量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来展开的,具体有:“鸡(鸭、鹅)稻轮作”、“鸡瓜轮作”、“鸡菜轮作”、“粮经轮作”等。“鸡稻轮作”利用冬春休闲农田进行鸡(鸭、鹅)的养殖,实现了稳粮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余姚从2004年开展试验,发展到2008年已近达132亩。“粮经作物轮作”,利用冬春季粮田空闲期,发展适宜冬春种植的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从“油菜—稻”这一最为常见的粮经结合模式,发展到西红柿、冬季芹菜、甘蓝、榨菜、雪菜、毛豆、西瓜等许多品种,最大程度地提高农田的经济收益。据农技部门相关调查,粮经结合得当,亩产值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能很好地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

(二)探索套种、混养新技术

“混”是指套种、混养等。不同的作物及养殖品种,在同一块土地、水体中同时种、养,达到共生共育,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通过共生共育实现相互促进,提高产量,改善资源和环境。如“稻鸭共育”、“稻鱼(虾)共育”、和“茭鸭共育”,“鱼、虾、螺、鳖混养”等。“稻鸭共育”是国家农业部推广的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目前,我市余姚有稻鸭共育1000亩,奉化市农技服务总站开展的稻鸭共育生物防治技术攻关被列入2008年宁波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鄞州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与“稻鸭共育”相同的“茭鸭共育”在我市余姚的茭白主要产区——河姆渡镇也有推广。从2000年开始着手研究,发展到目前已超过1000亩,达到茭白增产25%,质量改善的效果,加上养鸭收获,每亩可增收300元左右。江北洪塘的“鱼、虾、螺、鳖混养”、鄞州区咸祥镇的南美白对虾套养甲鱼和奉化象山港内的“鱼、贝、藻混养”有着相似的原理和共同的增收效果。利用不同养殖品种的生物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微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养殖生物的增产,提高产品质量,又可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保障生产能力。特别是奉化的“鱼、贝、藻混养”是在开放型微生态系的浅海养殖区内进行,有效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赤潮和病害的发生。现已建立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1000亩象山港鱼贝藻生态养殖示范区。象山县在黄避岙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基地还进行了海水网箱养殖、藻类养殖和贝类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试点,初步显示成效。“茭鳖套养”是宁波在福寿螺治理上的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实践事例。福寿螺约1997年进入我市,迅速扩散,在局部地区已泛滥成灾。河姆渡镇的茭白种植深受其害。2004年开始了茭白田套养中华鳖实验,利用中华鳖能吞食螺特点,使中华鳖成为福寿螺的天敌,形成较为平衡的生态体系,大幅降低农药使用。目前,这一套养技术应用已扩大到510亩的茭白种植中,控制了1万多亩的福寿螺虫害,提高了茭白种植安全,套养的中华鳖品质优如野生,市场俏销价高,带动农户增收。奉化、象山等县也都实施了套养中华鳖治理福寿螺。

(三)构建多种方式产业链

篇5

关键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3-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in Huzhu County

CAI Xiao-ying

(Huzhu County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n Qinghai Province,Huzhu Qinghai 810500)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园区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

近年来,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引领、试验示范、培训带动、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六大功能,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13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实现产值24.1亿元,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6 800元,人均增收1 173元。

目前,核心区水、电、路、气、通讯、科技广场、日光节能温室、智能连栋温室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先后引进并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居易实业集团公司等27家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并相继建成运行杂交油菜制种、脱毒马铃薯组培、生物药用资源加工、生猪规模养殖、油菜籽加工、枸杞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1-2]。

园区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相继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3 666.7 hm2。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 000 hm2;以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台子、塘川、丹麻、林川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66.7 hm2;以青海霍普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666.7 hm2;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五峰、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繁种基地333.3 hm2;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台子、五峰、林川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园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南门峡等乡镇建成牛羊养殖基地。同时,园区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组建了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积极构建购销、经营、信息网络体系,通过融资、申报项目等方式,认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参与园区建设[3-5]。

2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加快新技术与新品种引进步伐,加大科研示范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重点引进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新品种,引进栽培、加工等新技术。

2.1.1 做好现代化种植示范。重点实施好8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现代化种植系统示范项目,开展特色蔬菜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和高原特色作物种植示范;继续做好5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特色种植,开展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种植示范;继续做好18 000 m2高标准日光温室现代种植,开展蔬菜、食用菌、苗木、果品种植示范。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2.1.2 做好现代化育苗示范。在智能连栋温室内建成3 000 m2的莓类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370万株的树莓、蓝莓、穗梅等莓类新品种育苗;在智能连栋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6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1 000万株的特色蔬菜工厂化育苗;在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4 000 m2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区,开展年产200万株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及生产。

2.2 加快农牧业专家工作站高效运行,提供科研保障

在初步运行全省农业科技专家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推动专家工作站深入规范运行。在建成运行的科研中心内分类设立专家工作站,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受聘专家经常性深入园区,结合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疑、指导、培训等有效的科技服务;受聘专家通过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协调,带项目、带资金在园区围绕自身研究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争取取得科研成果。同时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2.3 加快主导产业科研创新,提高应用水平

2.3.1 着力提高制繁种水平。在巩固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将特色制繁种作为互助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进一步做大和巩固制繁种基地,提高制繁种档次和水平。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进一步扩大杂交油菜种植区域面积;积极开展马铃薯早熟高产菜用型、高淀粉加工型品种选育工作。

2.3.2 加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创建农业高产示范田为带动,以优良作物品种为核心,大力实施沃土、植保、地膜、种子等工程,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油菜、马铃薯、蚕豆等高产创建示范田,引进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质品种,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推动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2.4 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进程,拓宽科研领域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人才交流、科技培训、项目建设以及油菜、马铃薯、休闲农业、食用菌、八眉猪等领域开展合作。做好与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互助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青海大学互助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树莓种植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开展树莓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河北农业大学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进行合作,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创建与申报;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藏药材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中藏药材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青海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领域进行合作,开展甜椒及其他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建设种植示范棚和示范基地;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生物育种方面进行合作,开展太空甜辣椒、西红柿、茄子及葫芦等航天新品种的育种示范,建设航天生物育种示范基地。

2.5 加快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人员素质

会同省农牧办、科技厅、省妇联及县农业和科技、畜牧等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技明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的培训力度,举办省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县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进行学习深造,组织园区干部职工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重视引智入园工作。邀请各地科研专家入园技术指导,聘请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科技能手,弥补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6 加快企业科技项目落户,努力提高农产品档次

认真抓好入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园区企业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互丰种子加工项目、汉尧菜籽油加工扩建项目、泰和源土猪养殖续建项目、中厚土猪肉加工续建项目、天普药业药材加工项目、居易枸杞加工项目等,督促企业装备先进生产流水线,鼓励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以制繁种、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互助”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2.7 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7.1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这一主线,在塘川、台子、威远、东沟等乡镇建立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示范基地和八眉猪、獭兔、葱花土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注重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组合配套,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提高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2.7.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探索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粮经结合的技术合作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鼓励对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和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重点在台子、塘川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在五峰、东山等乡镇发展青玉米、黑麦草、燕麦种植,牲畜养殖,有机肥综合利用循环模式,逐步形成以农补畜、以畜促农、循环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格局。

2.7.3 做好科技示范点示范推广。着力实施好9个种植示范点,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包括台子乡上台村有机循环农业示范点,台子乡下二村食用菌种植示范点,塘川镇高羌村特色叶菜种植示范点,塘川镇总寨村蔬菜观光采摘示范点,威远镇西上街村果品种植示范点,东沟乡尔开村药材种植示范点,林川乡贺尔村树莓种植示范点,塘川高羌村杂交油菜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点,加定镇扎隆口村苗木种植示范点。

2.7.4 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依托互丰、汉尧、霍普兰德、介实、谷丰、瑶池等园区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在示范区乡镇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以杨光、八眉猪场、浩园等畜牧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在塘川、台子、五峰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养殖基地村。

2.7.5 改善产业基地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和实施面向农牧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等建设项目,开展示范区道路、灌溉、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成果试验推广提供保障。

3 参考文献

[1] 林岩,刘涛.农业示范区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51-254.

[2] 杨学军,王强,田义文.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9-121,124.

[3] 龙涛,彭忠益.园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0):276.

篇6

一、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农牧区妇女的基础文化教育。掌握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已走上社会实现就业的农牧区妇女加强继续教育,让广大妇女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妇女学校对妇女进行培训。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业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使她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她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水平。目前已建立妇女学校(班)318所,各级妇女学校注重规范运作,增强实效,具体工作中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师资队伍落实,办学场地、设备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内容落实。初步形成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网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进展。各级妇女学校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妇女,以开展普及性培训为主,围绕产业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农村妇女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了标准化棚圈建设、奶牛、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獭兔等养殖和麻黄、玉米制种、特色蔬菜、蘑菇、芦荟、小弓棚西瓜、冬季温室小瓜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绿色证书、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普及性的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每年对5万多农村牧区妇女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又把农牧业标准化知识纳入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1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增强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为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截止目前,各级妇联通过联合“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等各种形式累计举办培训班13283期,培训1645岁农牧民妇女近70万人,使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牧民妇女达到15万多人,全市有11849名妇女入学农函大,157750名妇女获得农牧民技术员职称,培养了一支农牧民妇女科技骨干队伍。

三是注意抓好高、精、尖妇女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使她具有建设新农村新农牧区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合理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动和影响整个农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使大批农牧区妇女都能求学有门,学艺有师,学有所得,生财有道。做到不仅能够提高妇女素质,还有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妇女科技大户、龙头项目、示范基地负责人。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组织她学习农牧业高新技术、经济管理、wto有关知识等,开阔她眼界,提高她技术和管理水平,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妇联在年和年举办了全市养殖、种植、龙头项目负责人培训班,150多名妇女接受了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市妇联又组织她陕西杨凌高科技园、蔬菜种植基地、和林格尔县和包头蒙牛养殖小区、市内种养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上项目。

四是全面推进农牧区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妇联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联合培训,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市妇联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上出实招,见实效,形成妇女劳动力输出和接收工作的良好格局。东胜区妇联把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广泛争取服务妇女教育培训的各方资源,巩固已有阵地的基础上,采取自办、联办、依托企业办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广覆盖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妇女学就业技能、学法律知识、学文明生活常识等,以提高她综合素质。年以来,东胜区妇联已经组织了包括驾驶员、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厨师、纺织等类培训,共有860名妇女接受培训,帮助619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72%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妇女劳动力6693人。

使广大农村牧区妇女转变了思想观念,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科技素质,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果显著,带动妇女科技致富,勇闯市场的农村牧区妇女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一线,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有的被当地乡镇聘为专职技术员。准旗沙圪堵镇伏路村的段秀英,经过几年努力学习领取了农函大养殖、疏菜种殖、果树栽培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自家先后建起了5栋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5亩,

全村建起了18栋蔬菜日光温室。当时不仅解决了沙圪堵镇吃菜难的问题,带动下。而且也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双学双比”女状元和区级劳动模范,从年开始,每年被旗科技局、科协聘请为蔬菜种植技术员,指导蓿亥图乡蔬菜温室和万亩覆膜西瓜种植,同时被乡妇联聘为科技指导队队长,近几年在精心指导下,单覆膜西瓜每亩纯收入800元,双覆膜小弓棚西瓜每亩纯收入1100元,农户户均增收500元,群众尝到科技的甜头,亲切的称她为段老师。

二、开展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牧区妇女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与社会主义新型女农牧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提高农牧区妇女素质等工作方面成效不明显。

二是农牧区妇女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市农牧区妇女文盲比例高于男性。影响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创收,及妇女自身的进步,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牧区妇女培训力度,提高农牧区妇女的素质,当前妇联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各级妇联无专项培训经费,致使培训内容单一,规模较小。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妇女培训工作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三是有限的妇女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农牧区妇女培训体系还在起步建立之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建立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农牧区妇女培训规范有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农牧区妇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的不适合农牧区妇女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

三、做好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区妇女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更新观念,建设一个美好富足的新农村新牧区。充分发挥妇联的宣传、引导、组织和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律规范,宣传妇女的四自”精神,宣传新时期的妇女典型,使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祖国观、民族观。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广大农牧区妇女提高紧迫感和使命感。二要把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工作列入妇联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常抓不懈,有计划、有重点地切实抓出成效。

篇7

代县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是山西省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 。2010年根据“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摸底核实,全县有贫困乡镇11个,贫困户2.46万户,贫困人口7.8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

近年来,代县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主攻目标,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乡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大提高。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1元,比2011年增长19.5%,贫困人口减少9358人。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

代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如何使传统农业转型为新型现代农业?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扶持发展了以四达、代王两大公司为龙头的黄酒企业,以全向实业有限公司为主的辣椒加工企业,以丰峪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特色小杂粮加工企业,以金九州农产品实业有限公司为主的水果玉米种植、加工企业,以帝晨实业有限公司为主的红芸豆加工企业,以金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主的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黍米、辣椒、水果玉米、红芸豆和肉鸡养殖加工,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达、代王两大黄酒公司通过技改扩建,达到了年产万吨黄酒的生产能力,带动农民发展优质黍米基地2万亩,平均每亩收入超千元。

金九州农产品实业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引进水果玉米种植加工技术,与农民签订了5000亩水果玉米的种植合同,并为农民提供种子、地膜、化肥和技术服务,玉米成熟后全部由公司统一回收、加工,统一销售。农民种一亩水果玉米可以收入2000到2400元,比种植普通玉米增收1000多元。

金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从山东莘县引进金鸡牧业有限公司的资金、技术,在阳明堡镇大茹解村创办的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企业。公司投资1.5亿元建起一座年宰杀能力为2000万只肉鸡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厂、一座库容量为2000吨的大型冷冻库和占地50亩的示范养殖小区。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五个养殖小区,建起100多座养鸡大棚。从种鸡饲养、雏鸡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商品鸡收购到屠宰加工和产品销售,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彻底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使肉鸡养殖成为阳明堡镇农民最好的致富项目。大茹解金茂养鸡合作社示范鸡棚一年出栏商品肉鸡26万只,实现利润50多万元。为了动员更多的农民养鸡致富,县委、县政府专门在该镇召开现场促进会,在全县推广其发展肉鸡养殖,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以金鸡公司这个龙头企业为依托,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做大做强肉鸡产业,力争把代县打造成晋北最大的肉鸡产业基地。

整村推进 发展一村一品

过去,国家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往往采取普遍扶持的办法,将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钱花了不少,效果却不太明显。这几年国家调整扶贫政策,对一些重点贫困村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进行重点扶持,因地制宜选择致富产业,集中扶贫资金进行专项扶持,以此来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省、市安排,“十二五”期间,代县结合当地实际,把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作为了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2012年共申报6个整村推进项目,落实项目投资300万元,分别在上馆镇的大烟旺村、枣林镇的显旺村、二十里铺村、雁门关乡的南口村栽植优质核桃树2000余亩,为这些村栽下了摇钱树,扎下了致富根。在阳明堡镇东关村,扶持村民发展肉鸡养殖业,建成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养鸡大棚,当年出栏肉鸡6万余只,收入达到78万多元。

去年,代县实施了彩票公益金项目,项目涉及全县6个乡镇的10个村庄,规划产业是栽植核桃经济林,并完善配套的公用设施建设。为了抓好项目的落实,县里抽调了林业局的3名工作人员,在这10个村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工作,严格按照省扶贫办“彩票公益金项目的管理及操作程序”工作,逐村逐户落实栽植地块,由县扶贫办统一调运苗木,提供技术服务,严把栽植质量。去秋今春共栽植优质核桃苗木11500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进入盛果期后,预计项目区的2316户6850名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3358元。

能人牵头 典型示范

为促进全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贫困农民收入,代县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围绕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快速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引导和扶持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5月底,全县累计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30个,较2010年底的348家增加282家。入社农户达到4920户,带动非成员农户8928户,合作社在行政村的普及率达到52%。在630个合作社中,有52个被评定为县级示范社,21个评定为市级示范社,11个评定为省级示范社,其中一家还跨入国家级示范社的行列。

峨口美意葡萄专业合作社就是县扶贫办和镇政府先后投入60万元资金扶持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从河北怀来、逐鹿等地引进白马奶、美人指、红玫瑰、奥古斯特、无核皇后、红提、龙眼等10多个优良葡萄品种,建起千亩优质葡萄园。有500亩已挂果,产品供不应求,每亩收入达到4500元。为进一步发展优质葡萄产业,该社按照“产业做大、龙头做强、产品做优”的发展思路,计划三年内以正下社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庄,建设5000亩优质葡萄基地。并逐步发展葡萄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反季节销售,把峨口镇的葡萄产业做大做强。2009-2011年,合作社先后被评定为县级、市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去年,该社又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殊荣。

上高陵村圣达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架豆、夏山药和地膜地沟小拱棚种植黄瓜、西葫芦新技术,建立了4000亩优质蔬菜基地,实行统一购买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蔬菜产品,带动了周边4个村的蔬菜生产,每亩收入达到2000―3000元。

南新村的小兵土豆专业合作社,以58户科技示范户为核心,带动周边598户农户,采用夏土豆套种玉米或复种大白菜的立体种植模式,使农民亩均收入达到3000―4000元。2010年该社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社,去年又跨入“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行列。

位于代县阳明堡镇上沙河村的新曙仁用杏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仁用杏干果经济林的种植及仁用杏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发展社员63户,栽植仁用杏2500亩,带动周边乡镇约1000余户农民发展仁用杏1万余亩。合作社按时为社员提供种苗供应、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服务,解决了群众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高出36%。2009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忻州市林业科技示范户和县、市、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枣林镇西马村的文仓白水杏专业合作社则以全县大力发展优质干鲜水果为契机,带动本村和周边村群众发展优质白水杏5000多亩,靠卖鲜杏和加工杏干销售,亩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1600户杏农户均增收1.2万多元。

创办于2009年的代县晨旭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是用植物秸秆加工饲草和块煤的专业合作社。注册社员102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1003万元,发展规模之大、出资金额之多在全省名列前茅。该社2010年投产,当年收购、加工农作物秸秆1200余吨,销售收入68万元,实现利润11.6万元。由于效益可观,合作社扩大了生产规模,在枣林、磨坊、雁门关3个乡镇的5个村庄发展5家分社,新建加工厂5处,年可加工10万余亩农作物秸秆,生产优质饲草2000吨、秸秆块煤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带动2万多农户户均增收450元。实施秸秆加工不仅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的好项目。2010年以来,该社先后被评定为县、市、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一户带一社,百社带全县。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带动力、吸引力”正在一步步展现,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就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几点启示

结合代县实践,笔者认为,要推进产业开发,第一必须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扶持龙头企业,还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县、乡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项目申报、占用土地、资金筹集等市场开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几年来,代县就先后帮助全县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解决贷款6900万元,为其贴息700余万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县政府实行给每个典型示范合作社资助扶持资金1万元,给普通合作社补助资金1000元的扶持办法。县扶贫办也把近百万元的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主要放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县农业、农经、工商等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不收费、不年检等优惠政策,主动为专业合作社上门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二,必须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正是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名优产品实际出发,代县选择黄酒、辣椒、酥梨、核桃、仁用杏、水果玉米、红芸豆作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建设“两带”(滹沱河两岸高效农业带和南北两山及半坡经济林带)、“四园”(城东十里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城南南门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北关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南坪山庄经济园区)、“产业”(辣椒、黄酒、水果玉米、小杂粮、酱菜、獭兔、果蔬及生熟肉加工),加快了转型跨越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必须发挥好扶贫项目的产业导向作用。扶贫项目资金是国家财政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专项资金,政策性很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确实把握两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扶贫项目,把农户的愿望引到市场需求上来,办好项目闯市场。二是扶贫项目覆盖贫困农户的导向。扶贫项目就是要瞄准扶贫对象,瞄准对象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托能人带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户有效地联系、带动起来,从而达到贫困户脱贫的目的。使扶贫项目真正造福百姓,见到实效。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针,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打造都市创汇农业基地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集约型、科技型、生态型、加工型、外向型为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稳步推进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业公共体系,实现“产业发展上档次、品牌拓展有新绩、自主创新求突破 、完善职能强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农产品加工总值增长10%;农产品出货值增长10%;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新增1万亩。

三、工作内容

(一)推进基础工程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档次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种植业,积极发展粮油生产,稳定毛豆、大白菜等传统蔬菜品种[!],稳步扩大西兰花、甘蓝等特色“超市”、创汇蔬菜品种;在林业,稳定果树面积,继续优化杨梅、梨、葡萄、桃等主导产业品种结构,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叶的种植比例,积极发展彩叶树种、耐盐树种和适于长江流域生长的常绿树种;在畜牧业,重点发展獭兔、长毛兔、蜜蜂等特色优势畜产品,稳步发展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业;在渔业,稳定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紫菜等新兴养殖产业。积极引进漠斑牙鲆等优新品种,调整优化传统养殖品种。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制订和生产模式图的制作应用,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种养品种争取达到20个,示范应用面积25万亩次。推动农业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应用,在种植业,继续加强性信息素、杀虫灯、黄板粘卡等生态防治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粮油、蔬菜瓜果的高产示范;在林业,推广果实套袋、疏花疏果、矮化开心修剪、增施有机肥等实用技术;在畜牧业,围绕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和畜禽病害生物防治,加快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应用;在渔业,积极推广节能、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标准化体系,重点推广底冲气增氧、南美白对虾大棚二茬养殖等技术。大力推进沃土工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实施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市)项目,在全市各镇(街道)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个,总面积5000亩以上,力争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配方肥使用面积20万亩以上。

稳定和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认真抓好前一轮土地流转合同集中续订工作,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续签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中横线沿线1000米以内耕地流转,加快七塘沿线土地流转。在稳定规模经营总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单体规模,力争通过1-2年努力,使单体规模50亩以上的占总流转面积的30%以上,积极发展百亩、千亩以上的农场、大户,08年力争培育单体规模千亩以上的农场、大户1-2个。拓展规模经营内涵,创新规模经营模式,不断挖掘规模经营潜力,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季节性流转、四统一型和专业合作社型等新型规模经营模式,重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争取每个镇(街道)都建立1个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

高标准建设规模产业基地。扎实推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规模型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逍林、横河、宗汉、桥头等9大__市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引导和推动其他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绿色畜牧小区建设。实施鱼塘标准化改造,计划建设面积2500亩,积极推进水产品出口注册(备案)基地建设。根据“西菜东扩”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东部地区基地建设,培育东部优势产业群,形成东西部齐头并进的格局。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档次,进一步发挥东部农业科技园区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省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建设,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

继续推进“万名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选送优秀农民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启动第二批现代农场主培训,举办农业企业家高层次培训班1-2次。积极组织现代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家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全年计划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0000名,“绿色证书”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000名,培养农业中等教育专业人才50名。启动全市农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快品牌拓展和培育

加快推进__(__)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完成基地一期水、电、路、热、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进场企业服务,力争全年有20家以上企业进场,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确保有10家以上企业顺利投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扶持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外资和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改、完善内部管理,开展iso系列、qs等各类认证,提高精深加工和现代化管理水

平,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大力培育现代农场,开展农场规范化建设,全年计划新增现代农场40家。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合作社规范化考核管理,全年计划有15家合作社通过宁波市合作社规范化考核。重视培育流通型农业企业,鼓励发展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业态。扩大“__农产品”品牌营销。筹建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组织举办慈溪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展现__农业品牌形象。充分发挥上海、北京、杭州展示展销窗口平台作用,争取在国内大中城市新设慈溪农产品窗口,更大范围打出、打响__牌。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企业产品展示和项目洽谈会,全年计划组织企业境外参展1-2次,境内参展3次以上。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以品牌运作、品牌联创等形式的名牌培育途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名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计划全年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农业名牌5个以上。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健全绿色产业基地不定期抽检制度和果蔬上市报检制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申报力度,力争全年完成三品认证15个以上,做好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计划全年新增无公害产地10个,认证面积1万亩以上。

(三)找准工作突破口,开创自主创新工作局面

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思路,按专业、品种设立跨区域农技推广服务站,落实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确定“三员”,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的基础上,重点深化新型社会化责任农技员制度,由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聘用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按照“谁聘用、谁考核”的原则,对作用显著、效益突出的,政府按“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真正实现对农民的“零距离”农技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社会化农技创新和推广组织,探索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技攻关、动物防疫领域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针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结合农技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及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奖励办法,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实施质量。建立健全科技项目事后评估制,着力改进科技研究成果的共享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综合利用率。全年确保新立农业科技项目20个以上,启动实施地方名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积极开展杨梅、梨等水果贮藏保鲜技术的科技攻关,继续抓好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加快优质棉、大铃棉的选育,组织4-5只棉花新品种(系)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

开展现代农业示范村创建工作。突出现代农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用,围绕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工作,在全市开展现代农业示范村创建活动,树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标竿,掀起建设现代农业的新。争取通过1-2年努力,各镇(街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1-2个,并做好策划和宣传工作,使示范村真正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启动建设杭州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区(暂名)。按照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半掘浦至淞浦30平方公里的新围海涂地进行规划、开发和利用,突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坚持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共赢,建设一个农、林、牧、渔、观光等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农业新区,打造__农业发展新亮点。

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源代码)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源代码)系统试点扩面,增加水产、畜牧、加工业领域的试点,争取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市无公害认证产地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构建覆盖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加工两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

稳步实施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争取在08年10月底前完成试点任务。

(四)切实依法行政,加强公共服务和管理

健全完善金融支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水稻为重点试行以村为单位统保,逐步探索“农商合作”保险形式的试点。针对未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和已列入而达不到投保规模的农户,扩大行业风险救助试点。积极开展__船东互保协会的小型渔船互保工作,互保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发挥农户小额信用担保公司作用,力争在担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扩大担保规模,计划全年担保额度达到5500万元。

加大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__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继续实施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工程,在一期沿海防护林工程基础上,推进四灶浦以东、东部伏龙山、淡水泓围垦地块和慈东区块的沿海防护林建设,08年计划建成沿海防护林1080亩。继续推进林分林相改造工程,对国家、省、市级8.2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面实施专业管护,全年计划实施阔叶林改造1000亩,迹地更新800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20公里,封山育林1.5万亩,计划创建__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个,全年计划森林覆盖率递增0.1个百分点。加大村庄绿化工作力度,全年新增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宁波市绿化示范村20个,市级绿色村庄20个,市级绿色家庭500户。与国家林科院亚林所合作,开展国家-__杭州湾湿地定位监测站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区生态保护。

完善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工作,严防疫病发生和流行。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组建__市属森林消防队。加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重点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除治和桔小实蝇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浙江省__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申报,力争农业部立项。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监测网络

,计划新增测报点5个。完善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林木采伐和木材流通管理,严厉打击林地违法征占用、滥砍盗伐等行为。切实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做好渔业安全和渔政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全面推行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权属登记发证管理制度和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全年推进林地流转面积3000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从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全市村经济合作社财务进行一次审计,争取实现网上审计功能。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计划有1个以上的镇、50个以上的村达到省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网上核算、网上报账、网上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深化村级财务公开,提高财务公开质量。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深化减轻农民负担责任制考核,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9

【关键词】新常态 茌平县 产业 转型升级

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向参会的市县委书记们提出“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引人深思、让人启迪。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打赢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茌平县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产业实际出发,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茌平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茌平县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持续跃升。2016年1-6月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3亿元,同比增长3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4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22.4元,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3元,增长8.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7亿元,增长10.5%。

(1)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8.9亿斤,实现“十三连增”。大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55、1021家,分别是2010年的3.7倍和13倍;家庭农场从无到有,达到88家;“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32个,是2010年的4.4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治理排涝沟渠374条、930公里,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6年,夏粮生产喜获“十四连丰”,总产4.43亿公斤,最高单产760公斤,再创聊城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高产创建示范田达到22万亩。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市级以上55家,省级以上6家,销售收入突破95亿元。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特色村镇50个,休闲观光园区20个,完成投资5亿元,年利润突破5000万元。

(2)工业经济扩量提质。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1464.1亿元、利润120亿元、利税151亿元,均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4077家、24484户,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611家、15793户。2016年上半年,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确定县级重大项目85个,总投资87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1.2亿元,1-5月份完成投资100.6亿元。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63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9亿元,1-5月份完成投资7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8.5%。资金争取取得新成效,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968万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21亿元;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打造“国际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举全县之力建设聊城信发高新材料产业园区,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用地保障有了新作为,挂牌出让国有土地15宗,面积31.3公顷,成交金额1.7亿元,完成土地增减挂钩验收复垦764亩,土地挖潜889.4亩。

(3)服务业总量迅速膨胀。2016年上半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6.45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服务业地方税收2.1亿元,同比增长2%。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主要电商企业销售额达到9300多万元。京东和淘宝农村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点3200余个,年交易额5亿元,农产品畅销率95.3%,销售范围辐射国内大部分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外市场。文化旅游业破茧化蝶,创建3A级景区2处、山东省旅游强乡镇2个,成功举办4届中华圆铃大枣采摘节。健康养老产业迈出较大步伐,金柱和佑颐养中心一期项目建成投运。

二、经济新常态下茌平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给茌平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速的新常态使茌平产业经济面临质量和效益的挑战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种形势下,要求茌平经济发展:一是控制单一追求GDP增速和规模的冲动,注重经济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更加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统筹协调。二是由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调整为主要依靠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的增长,通过制度创新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释放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潜力。三是科学选择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走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走最接地气、最适宜我县特色的发展路子。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使茌平产业经济面临现代化和特色化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保持不断优化升级的长期动态平衡。这种形势下,要求我县经济发展:一是更加注重发展养老康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适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趋势,把握产业转型新节奏。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成长型产业,把握工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适应工业产品市场的需求。三是更加注重扩大生态、文化、创新、低碳等新兴消费,大力发展绿色、时尚产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赶上国际国内消费潮流。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使茌平经济面临发展政策的开放和连续性的挑战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是指国家通常情况下采用区间调控、微刺激和精准发力的宏观政策,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形势下,要求我县经济发展: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城际合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共享区域资源、要素等,实现区域整体发展。二是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宏观调控的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注重思路、措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精确性、专业性,保证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四)改革的新常态使茌平产业经济面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挑战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格局中,我县必须将改革的思维、措施、精神融合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这种形势下,要求茌平经济发展:一是减少审批,放开管制,破除民营资本进入的限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赋予基层所需的发展权限和空间,提高底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树立民本和法治意识,掌握现念和技术,运用沟通、协调、互动、共建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我县经济工作。

三、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茌平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1)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把产业作为提升茌平县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品牌商标建设,以铝深加工、汽车配件、人造板等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易迈医疗关节传感器、大地数控机床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信发集团抓好高效超超临界风冷发电机组、660千安高纯铝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建机组并网发电,谋划济南远程供暖工程。坚持企业工作日和金融工作日制度,实施困难企业转并联工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破解瓶颈,使困难企业恢复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部分规模小、排放大、污染重的企业转停并迁工程,推动“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着力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深化与首农集团合作,让更多茌平果蔬走进高端市场。重点抓好精致农业园区和肖庄、贾寨、乐平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盛远达等生态畜禽养殖基地,滨河锦鲤等现代渔业园区,创建以獭兔、三元良种猪为特色的健康养殖示范县和徒骇河中华鳖水产种质保护区。深入推进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增加高标准农田;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数量和发展规模,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鼓励采用智能温室、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物流业态。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培训各类农技人员。

三是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先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创建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服务品牌。以电子商务产业园、邮政公共服务平台、金号微商城、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引导发展生活业,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以推进城市综合体和消费街区等项目为切入点,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金牛湖风景区创建国家3A级景区,整合肖庄、博平枣乡观光生态园,鲁义姑祠等景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以特色村建设为突破,推进“农区变景区、劳动变活动、产品变商品”,打造茌平“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2)加快动力转型,推动创新发展。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龙头工程常抓不懈,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壮大高科技企业队伍,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2家,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新增2个百分点。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加大专利申报力度,争取落实各类专利申请5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件;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以上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确保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5万户以上。深入开展“一企一技术”创建活动,壮大专精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团队。二是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现有企业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6家,市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8项。三是大力推进质量强县。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抓好国家级中压输配电设备检测中心项目,新增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2件,“市长质量奖”1个,力争实现“省长质量奖”的突破。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引进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技术团队、创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智力支持。

(3)加快服务转型,推动环境优化。把促进企业转型提升,作为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出温暖如春的“小气候”。一是优化行政审批。做到“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目录之外无审批、无收费”。归并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全面推动网上审批、容缺预审、“中介超市”等服务创新,承诺件审批要比法定承诺时间提速50%以上。二是优化考核导向。调整开放园区、镇街绩效考核办法,对三大工业园区的主要指标增幅、新增龙头项目、载体建设重大突破等实行上不封顶的加分,同时大幅提高服务业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发展后劲、投资贡献率等重点经济指标权重,把基层注意力引导到转型提升发展上来。三是优化服务举措。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包保重大项目等制度,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风险防范、政策扶持等措施,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最强力度解决企业难题,缔结起最牢固的政企战略同盟。

参考文献:

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及今后时期全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全面审视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出发,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号角,敲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战鼓,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

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具体体现。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为抓手,自觉主动融入到全国、全省和全市的社会发展大局,以全新的区域经济理念和视点高度,用创造性、战略性思维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顺势而为,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全面把握和认识县情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优势,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综合分析,突出问题和困难也不少。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怎么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价和科学的研判。 ——农牧生产:条件较好,规模不大。**水域、草场、耕地条件充裕,沿黄、川、浅、脑等区位梯度分布,各族群众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习惯和舍饲圈养的畜牧业传统喜好,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在农牧业生产方面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方式落后,种养业粗放单一,水产养殖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还不足50%。 ——项目工作:增势强劲,问题突出。近年来,全县上下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实施、管理力度,以打击“四抢”专项行动为载体和抓手,优化项目实施环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北干渠、校安工程、党政军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和群科新区、牙同高速等保障引领项目对全县投资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不实、项目氛围不浓、争取力度不够、实施环境不优、建设程序不规范、招商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并且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点项目不多,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劳务经济:发展迅速,档次不高。**县始终把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围绕“**牛肉拉面”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加强服务管理,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其它行业输出为辅的劳务输出格局,推进了全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全县28.3万人,劳务输出人数年均保持在11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但是“散、乱、单、弱”的劳动力输出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拉面经济提档升级进程依然缓慢,从数量型向规模化和品牌建设转轨的任务艰巨。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务工人员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劳务经济的长远发展。

——社会管理:大局稳定,隐患较多。**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07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51座,藏传佛教寺院56座),“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是民族宗教的一个基本特征。县上 以省委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和“平安青海”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项惠民措施,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利益需求、维护藏区稳定等方面的矛盾隐患呈上升趋势,维稳工作任务艰巨。广大干部职工,承担着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工作压力大。

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加快发展中面临的优势,一是宏观形势整体趋好。二是支持政策多层叠加。。三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二、借势而进,高点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三、乘势而上,高效落实各项经济发展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为统领,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劳务富县、新区活县、科 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一个中心,做大两个引擎,提升三个水平,强化四个保障,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个中心。 第二,做大“两个引擎”,即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园区。

(一)以新区建设为引擎,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抓新区的“扩容提质”。按照“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要求,坚持“富规划、精建设”的理念,强力推进群科新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区、城镇发展的先导区、绿色循环产业的试验区,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休闲宜居之地。确保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2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全力推进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特色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新型生态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城区发展的支撑力,使群科新区建设主动融入到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新平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具有休闲品位的生态型田园新城区。二是抓小集镇的“提档升级”。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繁荣经济”的原则,研究确定将“巴燕镇发展成以工商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将群科、牙什尕镇发展成以休闲旅游、商贸服务、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扎巴、甘都镇发展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市场交易、商贸物流为主的交通枢纽带动型贸易城镇,将昂思多镇发展成以矿泉水资源开发为主的高原水镇,将雄先、查甫两乡发展成为以民俗、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南部山头三乡和东部四乡发展成服务于城镇农产品交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牧业服务型城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大对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集镇基础条件,壮大城镇规模,按照“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促进产业聚集,不断繁荣城镇经济,切实提升集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抓新农村的“示范带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积极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贫搬迁、山下川、川进城、城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向基础条件较好、距城镇较近或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工农业园区和中心村、镇集聚。

(二)以园区建设为引擎,加快工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园区引领、集聚发展”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导向。我们要将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接平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园区承载、项目带动、科技引领、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园区。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修订完善工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规划密切衔接,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的“三赢”。统筹考虑园区资源、区位、产业、人文等基础因素,对园区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定位,明确园区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循环经济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小企业孵化园。

二是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金融信贷的同时,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各种资金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推动工农业产业化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方面,按照建设循环经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优化结构、延长链条、提质增效”的思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势产业为支撑、优势产品为依托的新型工业体系,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首先,立足园区建设抓工业。目前,三个工业园区的定位已经明晰,加合工业集中区以打造“百亿元工业集中区”为目标,积极转移承接海东市及**部分高载能企业,大力发展铝型材加工、盐化工加工、熔融石英、高晶耐火材料、纳米硅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其打造成全县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以碳化硅、铝锭为原材料的新型材料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县城搬迁后的闲置资源,按“以产带城、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实体,将巴燕镇打造成加合工业集中区的生活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昂思多矿泉水工业园区立足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面对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的瓶装水和中药材保健类饮品,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原水镇”产业园区,附带发展农机具加工和粮油加工。群科绿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群科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将其打造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综合型物流集散基地;立足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做以包装、保鲜、仓储、物流配送为主的精深加工文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清真产业园;谋划和引进一批环保型、生态型的新兴产业项目,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较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园区。其次,立足特色产业抓工业。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高原无公害果蔬加工、配送产业链。第三,立足技改扩能抓工业。第四,立足行业整合抓工业。第五,立足服务监管抓工业。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企业产品不入账、偷税漏税、直接售出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负责地抓好统计工作,实实在在地反映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

第三,提升三个水平,即提升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提升项目建设水平。**经济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要靠投资拉动,项目建设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按照抓进度保当前、抓前期谋长远的思路,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家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消费、节能环保等重点投资领域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大交通、大水利、大生态、大电力”项目建设思路,及时掌握时机,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的项目计划和扶持范围,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增长、以增长保发展。从项目建设推进慢的成因分析,今后的项目工作中,重点要破解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抓腾地,破解项目“落地难”的问题。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征地、拆迁、安置的有效衔接,落实各项政策,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二是抓融资,破解项目“筹资难”的问题。对于政府性投资项目,争取上级投资最大化,对于配套资金缺口大的项目,算好收益账,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银企合作,做好政策性融资、金融性融资和社会性融资三篇文章。三是抓服务,破解项目“前期难”的问题。职能部门手续要从简,审批要限时,收费取下限,建立“绿色通道”,促成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四是抓环境,破解项目“实施难”的问题。五是抓招商,破解项目“引资难”的问题。六是抓投入,破解任务“完成难”的问题。

(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延伸第三产业发展触角,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制定出台推进拉面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连锁经营、集团发展上下功夫,逐步改变低层次、小规模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牢固树立用开发的思维抓旅游经济、促地方发展的理念,加大创建A级景区力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专项扶持资金,组织争取并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四是大力发展商务、金融、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生活业和交通运输等生产业,推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三)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高中免费教育等六项惠教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基础教育,重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教育质量。认真组织实施好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学前教育等各类教育项目,改善乡村学校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乡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统筹做好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以《走出山门》电视剧拍摄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饮食、建筑、旅游、民俗、体育等文化资源,高起点、高水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强化“四个保障”,就是强化民生保障、强化财力保障、强化稳定保障、强化服务保障。

(一)强化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民生保障。一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的要求和“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精神,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促进“三农”工作再上台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扶贫开发规划,坚定不移地按照异地搬迁致富一部分、劳务输出和产业带动奔小康一部分、政府保障脱贫一部分的原则,全面实施“一退两出三扶四保”(“一退”即退耕还林;“两出”即移民迁出和劳务输出;“三扶”即产业扶持、信贷扶持、社会扶持;“四保”即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保障、人均环境保障)扶贫开发政策,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扶贫项目方面,积极争取和实施产业扶贫、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对接和实施好树莓种植产业带、高原冠菊产业带、獭兔养殖产业带、淡水养殖产业带、育苗基地产业带、土鸡养殖产业带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建设,年均实现1万人稳定脱贫。

(二)强化以增收节支为目标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正确处理结构性减税与加强税收征管的关系,针对薄弱环节,深挖潜力,依法征税,做到该减则减,应收尽收。强化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按照厉行节俭、勤俭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加强县乡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适应举债搞建设的意识,多渠道举债融资加快发展。既要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避免盲目融资,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更要树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想方设法多融资。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财政债务管理和偿还机制,确保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同时,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三是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工作。切实开动脑筋,从守成求稳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大县级平台和政府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政府控股的前提下,降低门槛,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增资扩股,壮大融资平台实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各种社会资源,强化投融资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弥补财力和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在新区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和引进金融部门的、社会的、民间的等各个方面的资金,推进新区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