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01 16: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微草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微草堂笔记

篇1

从前有一个人,为了躲避仇家,藏在深山野林里。某天晚上,月白风清,这人出来逛森林,忽然看见白杨树下站着个鬼,吓得要死,赶紧往草丛里钻。倒是鬼看见了他,友好地问道:“老兄为什么不出来啊?”那人浑身发抖,回答说:“我怕你!”鬼听他这么说,大笑不已:“至可畏者莫若人,鬼何畏焉?使君颠沛至此者,人耶?鬼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纪大烟袋笔下的狐狸鬼魅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而且常常语出惊人,富含哲理。比如这个人撞见的这个鬼,说话就很有水平:“世界上最可怕的还是人,鬼有什么好怕的?你被仇家害得鸡毛鸭血,跟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激,却是大实话。世间本无鬼,惟有人害人。如果一定要和鬼扯上关系,那也是人心中的鬼在作祟。人心里一闹鬼,难免就有蠢事、丑事、恶事发生。

朱熹诗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人有欲望很正常,否则便是木石。但欲望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会变成魔鬼,害人不浅。以我之见,所谓“灭人欲”,并非叫人变成木头、石头,而是指驱除心魔,恢复心智。心中无鬼,则天下无贼。

把底线抬高一点

有个姓陈的书生,大热天的,晚上光着膀子在神庙的走廊上睡觉,梦里被庙神臭骂了一顿,说他没教养,亵渎神灵。书生觉得很委屈,辩解道:“刚才还有几个小贩在大殿里睡觉呢,怎不见你去骂?我睡在走廊上,已经够尊敬神灵了。”庙神一听,更为光火:“小贩没读过书,我不和他们计较。你一个读书人,难道也不懂得礼貌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讲完故事之后,纪晓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世于违礼之事,动曰某某曾为之。夫不论事之是非,但论事之有无,自古以来,何事不曾有人为之,可一一据以借口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一件事情,首先要看对不对,而不是看有没有人做过。如果做了错事不思悔改,反倒以“别人也是这么干的”为由替自己开脱,那就是降低了做人的底线。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社会成员道德底线的高度。每个人都把底线抬高一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跟着提高;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拼下限”,社会道德就会日渐沦丧。

好朋友也靠不住

甲和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甲都交给乙去操办。后来,甲飞黄腾达,当了巡抚,又请乙帮忙处理政务,对乙言听计从。时间一长,甲发现自己的钱财哗啦哗啦全部进了乙的口袋,这才明白好朋友原来是个奸诈小人。不过甲拿乙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他什么事情都叫乙去办,被乙抓了不少小辫子,如果稍有声张,大家都得死翘翘。

甲吃了哑巴亏,气得吐血,于是跑去城隍庙诉苦。晚上,他梦见城隍爷问他:“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甲回答说:“为某事事如我意也。”城隍爷听了,连称不妙:“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而绐谁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

抛开利益同盟之间“狗咬狗”的剧情不谈,抽象地说,甲乙之争给人的启发就是:人的行为,光靠道德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仅凭“伟大的友谊”,而罔顾契约与监督,就绝对地相信一个人,结果便往往像城隍爷所说的那样:“你这么好哄,他不骗你,骗谁呢!”

【原载2014年7月25日《湘

声报・读书・专栏》】

篇2

河间的唐生喜好闹着玩,当地人至今还知道有这么个人,所谓 唐啸子 就是他。

有塾师好讲无鬼,尝曰: 阮瞻遇鬼,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语耳。

这位私塾先生好讲没有鬼,说: 阮瞻遇见了鬼,哪有这种事?这不过是和尚们造谣罢了!

唐夜洒土其窗,而呜呜击其户。

夜里,唐生往私塾先生的窗户上洒土,然后又呜呜叫着打门。

塾师骇问为谁,则曰: 我二气之良能也。 塾师大怖,蒙首股栗,使二弟子守达旦。

私塾先生惊问是谁,回答说: 我是二气相聚结的鬼! 私塾先生大惧,蒙头躲在被窝里发抖,叫两个弟子守他到天亮。

次日委顿不起。

早晨,他瘫在那儿起不来了。

朋友来问,但曰: 有鬼。

朋友来问,他只是着说有鬼。

既而知唐所为,莫不拊掌。

后来大家知道是唐生干的,都拍掌大笑。

然自是魅大作,抛掷瓦石,摇撼户牖,无虚夕。

然而从此以后便闹起真鬼来,抛瓦扔石,摇晃门窗,没有一天晚上有安静之时。

初尚以为唐再来,细察之,乃真魅。

开始还以为是唐生在瞎闹,后来仔细观察,才知是真鬼。

不胜其嬲,竟弃馆而去。

私塾实在经受不起它的戏弄纠缠,竟丢下学馆离去了。

盖震惧之后,益以惭恧,其气已馁,狐乘其馁而中之也。

这是因为他受过惊吓之后,加上惭愧,他的勇气已消减,狐鬼便乘机而入。

篇3

简拼:ybrn

类型:褒义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胡太虚》:“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

解释:饮冰茹蘖: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蘖”。

示例:伏以尚书万顷包含,千寻峭拔,膺岳峻河清之数,切饮冰茹蘖,之诚。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胡太虚》译文

篇4

【标准发音】:yǐn bīng rú niè

【繁体写法】:飲冰茹蘖

【饮冰茹蘖是什么意思】:见“饮冰食蘖”。

【饮冰茹蘖成语接龙】:渴者易饮 饮冰茹蘖 无龙龙了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yǐn bīng rú niè】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篇5

纪晓岚的故乡是直隶献县,即如今的河北沧州市。

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他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他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擅长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二月,纪晓岚病逝。在河北沧州设有纪晓岚文化园和纪晓岚墓。纪晓岚墓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其坐落在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南约300米处。是沧州市重点保护文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形影不离成语解释:

意思: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卷二:“青县农家,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

近义词: 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寸步不离。

反义词: 天各一方、水火不容。

造句:他们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如影随形成语解释:

意思: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说苑·君道》:“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近义词: 形影不离、难舍难分。

反义词:天各一方、水火不容。

篇7

人类在从猿进化成原始人之前,只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兽为食,过着“活剥生吞,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发现了火,才学会了“烹”,又发现了盐,才学“调”,烹调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单一的熟食逐渐地对味道和形式引起了重视,从而不断改进烹调的方法。在我国的夏、商、周三代,总结出了春多馥、夏多苦、秋冬多辣的规律;到了战国,在火候与调味上又有了相当的研究,总结出了急火,旺火,慢火必须正确运用,酸、甜、苦、辣心须适当调和才能达到美味的目的;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烹调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对食物的老、嫩、酥、色、香、味更有了诸多的考究,并有专门的饮食书籍;到了清朝,我国的饮食文化似乎已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的“满汉全席”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

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的裹腹渐趋衍化到形式上奢侈。

相传光绪皇帝日常的膳食中必有一道菜叫清汤豆芽,汤的制法不必细表,光是这豆芽的加工就繁复无比:每一根豆芽都必须经过细致地筛拣,以确保其长短粗细大体一致,然后沸水烫焯,再用银针通其根茎使其中空,最后填入肉糜,一根豆芽的才算初步加工完成。不说经过这一翻后折腾后的豆芽其营养价值如何,光其所受到的蹂躏,足以使这棵未见过阳光的植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余悸。

如果说光绪皇帝的豆芽死得有些糊涂,那慈禧太后的猪就有些死不瞑目了。据说慈禧为了能青春永驻,益寿延年,听从太医的指导,用补药和梗米精心喂养了一批小猪,待其舒舒服服地长到一定斤数时,便用绳子拴住脖颈系在木桩上,使一小太监持檀木板奋力拍打其脊背,猪受疼不过只能绕着柱子嚎叫狂奔,直至声嘶力竭,萎顿倒地,然板子依然不离左右,待到痛处红而紫,紫而黑时,方迅速将脊肉剜下烹煮。按太医的说法此时猪所有的营养与生命的精华因护痛的缘故都已凝聚在这块肉上,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

从鲜活的动物身上取肉食用,并非慈禧独创,应该说她只是比较温和的借鉴传统的虐食方法而已。《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虐食故事听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屠者许方,……其屠驴先凿地为堑,置板其上,穴板四角为四孔,陷驴足其中。有买肉者,随所买多少,以壶注沸汤,沃驴身使毛脱肉熟,乃刳而取之。云必如是始脆美。越一两日,肉尽乃死。当未死时,箍其口不能作声,目光怒突,炯炯如两炬,惨不可视,而许恬然不介意。”

好一个口不能声,目光怒突,炯炯如炬!纪昀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阅微草堂笔记》搜辑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类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他纪录这则虐食故事的初衷我们无从猜测,可若是他还听闻诸如“风干鸡”、“活烤鹅掌”、“三吱儿”、“生吃猴头”、“九尺鹅肠”的虐食惨状,他会不会再尽力搜辑一则虐食者因果报应的故事增添其中呢?

篇8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原文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参考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是沧洲人。我家已故的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以诗词互相赠答。刘羽冲的性格孤僻,喜欢讲习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题为《秋林读书》的画轴,厚斋公所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首诗)大约是(厚斋公用来)规劝刘羽冲的。

一次,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领十万大军。正逢当时乡里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的荒野成为肥沃的良田。于是,刘羽冲绘制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就让他在一个村子里去试验,结果沟渠刚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便顺着水渠灌入村庄,村里的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每天总是独自在庭院里漫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便抑郁而死。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所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忽然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小题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

小题1:B (3分)

小题2:BD(4分)

篇9

【读音】:hǎi shì shèn lóu

【正音】:楼;不能读成“lǒu”。

【辨形】:楼;不能写成“搂”。

【海市蜃楼的意思】:蜃:大蛤蜊。指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古人误以为蜃吐气所形成的,称之为蜃楼,也叫海市。比喻虚无缥缈的或虚幻的事物。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岂但海市蜃楼为顷刻幻景哉。”

【近义词】: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反义词】:千真万确

【用法】:原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也用本义。多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海市蜃楼造句】

1、海市蜃楼的不真实并不妨碍它的美为世人所传颂。——安意如《陌上花开缓缓归》

2、抓着海市蜃楼不放的人,最终也会被海市蜃楼吞并。

3、有些人就像海市蜃楼,触不可得,终会消失。

4、梦想就是沙漠里的绿洲,坚持走了许久,也只是海市蜃楼。——黄华溢《英雄监狱》

5、你说过的承诺,都变成海市蜃楼。——金莎《梦千年之恋》

6、在你弱小时别信什么山盟海誓,这特么就是海市蜃楼。

7、当下的爱情不只是一座海市蜃楼,它还是烂尾楼。

8、曾经海枯石烂的承诺,变成如今海市蜃楼般的梦幻。

9、你是沙漠里遥远的海市蜃楼,而我只是穿越沙漠的行者。——色女狼《理想说》

10、世外桃源不过昙花一现,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11、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12、海市蜃楼不过是一场美丽的梦,我们终究是要渴死在沙漠里的。

13、你眼里有我,再小对我而言也是焦点。你心里无我,再大对我而言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14、生活里常常有些东西常常突然变得没有依靠,像海市蜃楼一样,那么恢弘壮大的观望,刹那间就消失不见。——安妮宝贝《彼岸花》

15、但愿你要的浪漫不是海市蜃楼,如果是,我可以陪你一起去看海的。有没有蜃楼,那就很难说了。

篇10

[关键词]影名;“狐狸精”;历史发展

“狐狸精”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妖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韩国,广为流传的有九尾狐精等传说。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有稻荷神、杀生石、白藏主等“狐狸精”传说。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中里就有狐狸成妖的记载。先秦以后,“狐狸精”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妖怪文化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狐狸精”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也是重要的演绎对象。

一、中国有关“狐狸精”的电影片名

妖怪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妖怪电影中以“狐狸精”为主角或者重要配角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在所有的与“狐狸精”有关的电影中,从电影片名上来统计,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数量,远远大于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数量。纵视中国电影界,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几乎占据“狐狸精”电影的五分之四乃至更多,如1985年陈勋奇主演的《小狐仙》、1986年孔爱萍主演的《狐缘》、1991年王祖贤主演的《灵狐》、1992年吕小龙主演的《狐仙》和朱一龙主演即将上映的《白狐仙》等。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数量相对比较少,仅仅有1989年陈加玲主演《猛鬼狐狸精》等。很多与“狐狸精”有关的电影仅仅从名称上就可以判断出“狐狸精”角色的正义与邪恶。从统计结果上来看,凡是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狐狸精”角色属于正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小狐仙》中的小狐仙、《狐缘》十四娘、《灵狐》中的胡雪姬、《狐仙》中的银狐长亭、《白狐仙》中的白狐仙等都是正义或者开始亦正亦邪结果归从正义的。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狐狸精”角色属于邪恶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猛鬼狐狸精》里面的重要配角“狐狸精”,外貌妖艳绝伦,内心却丑恶无比,草菅人命。

这些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业界在电影命名上对“狐”和“狐狸精”这两个语词的好恶。

二、语词“狐狸精”的历史发展

(一)狐

狐,《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哺乳动物,犬科……皮可制裘”[1]。

从先秦到西汉后期,语词“狐”基本上是伴随着“仁兽”和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从西汉后期开始,“狐”开始被妖怪化。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刘歆在《西京杂记?栾书冢》记叙了白狐化为人形报复人类的故事。这是中国最早的狐妖化为人形的记载。其后关于狐妖的记载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如西汉著名易学家焦延寿在他的著作《易林》中就有不少狐作妖为鬼为蛊怪的记载,东汉著名文字家许慎甚至在他的《说文解字》里直斥“狐”为:“妖兽也,鬼所乘之。”[2]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的形象开始出现多元化、人性化发展趋势。“狐”大多仍被描写为祸害人间、吸人精气的妖祟和的妖媚,或男或女。如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八》里记载的变鬼恐吓路人的老狐和女狐阿紫,又如东晋陶渊明所撰《搜神後记?卷九》顾旃所射杀遍吴郡贵女的老狐等。此时期的“狐”也偶见被描叙为风采卓然、智慧的狐博士,如《搜神记?卷十八》张华所碰到的斑狐。但是,古人描述这些狐妖仍然大多还是用“魑魅”“妖魅”等词,“狐”最终免不了被人烹煮猎杀的下场。

从唐代开始,古人对“狐”的态度有了巨大的改变。“狐”的形象开始好转,从称呼上来看,“狐”还是被视作“妖”“媚”,但也慢慢开始和“天人(仙人)或用来形容人的褒义词一起出现。如唐代沈既济所作《任氏传》,首句虽称:任氏,女妖也。”但文中却借市人张大之口对女狐任氏进行褒扬:“此必天人贵戚,为郎所窃。且非人间所宜有者。”又如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计真》描写狐精李外郎:“仪状甚伟”,描写狐精李外郎女“聪敏柔婉”。从这些用语上来看,唐代人已经对“狐”精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宋、元、明三代,谈“狐”的作品甚少,没有大的发展。

从清代开始,谈“狐”之风又大为盛行,尤其是在一些文言作品里,“狐”更是被赋予人物的各种性格,相对清以前的“狐”形象,这些文言作品里的“狐”的形象得到了升华。清代谈“狐”最著名的文言作品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蒲松龄和纪昀的笔下,“狐”具有人的一切美德。如蒲松龄笔下的狐红玉、小崔等;又如纪昀笔下的智狐、友狐、义狐等。在纪昀笔下,“狐”第一次由妖、魅、精、怪上升为“神”,如《阅微草堂笔记?狐神》篇。

清代以后,在影视文学和现代网络文学中,谈“狐”之风继续大为盛行,基本继承清代风格,但有所延伸和升华。很多作品谈及的“狐”主角已经由“女狐”延伸到了“男狐”,这些“男狐”们也被赋予了人的各种品德,如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狐帝家英俊、睿智的狐王子,又如施定柔《结爱?异客逢欢》中忠于爱情的狐仙贺兰静霆等。

(二)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