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在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2006~2015年间,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及时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我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和强国。

第一章产业规划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2006~2015年间船舶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加快船舶工业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效率,增长效益。要在发展和改革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调整存量资产和新建产能相结合,优化船舶工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和搬迁、扩建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高运行效益。集中力量在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区域新建、扩建一批大型造船设施,扩大造船能力,形成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培育具有较强产品开发、制造、营销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行业发展。

3、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增强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利用产业内外技术资源,增强常规产品优化、创新能力,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4、“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拓宽船舶工业发展空间。重点引进境外设计制造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消除船舶工业的薄弱环节,充实产业发展力量。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有条件的企业可到境外投资船用设备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化分工合作体系。

(二)船舶工业发展目标。

2010年,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造船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出口1200万载重吨,出口值120亿美元)。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基本满足同期国内造船需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达到60%以上。船舶工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业与配套业协调发展。船舶工业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和企业管理信息化。船舶修理(包括改装)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能够承担大型、多品种船舶修理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造修船国。

2015年,形成开发、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其中出口1500万载重吨,出口值160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的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达到80%以上,大型企业集团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骨干造船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3万载重吨以上常规船舶平均建造周期达到9个月,人均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万元。

二、技术发展

(三)要适应市场对船舶安全、环保、节能、舒适等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按照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方向,遵循“巩固优势、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的技术发展方针,提高产品优化设计、开发创新和制造水平。

(四)密切跟踪研究国际技术发展动态,采取自主研发、中外联合设计、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主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优化和设计技术,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提高船用设备设计、制造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增加品种规格。

(五)加强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增加技术储备。建立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开发船舶线型和综合性能快速优化设计系统,加强推进、操纵、减振、降噪和结构设计计算等技术研究,构筑产品开发平台。

(六)建立健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我国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谈判、制定工作,推动我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近期要在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组织推出的散货船、油船共同结构规范(CRS)框架下,抓紧研究建立我国同类产品的标准体系,推出我国的基本船型。

(七)注重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速推广现代造船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产品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

三、产品发展

(八)以满足国内外船舶市场的主流需求为目标,重点提高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的市场份额,逐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品牌化,使之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主导产品。

(九)依托国内重点需求,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采取引进技术、联合建造等方式,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以及豪华旅游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逐步填补国内空白。

(十)配合海洋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水平,向深水化、大型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努力满足我国海洋管理需要,增强海洋调查监测和海洋执法管理等装备的研制能力。

(十一)适应我国水上安全、渔业、疏浚、防洪抢险和旅游休闲需要,大力发展救助打捞装备、远洋渔船、大型工程船和个性化游艇等产品。

(十二)有规划、有重点地支持船用设备发展,提高船用设备生产本土化水平。优先发展船用动力装置、甲板机械等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品,打造国际品牌;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大型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等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加强对外合作,促进机舱、装卸和观通导航等自动化系统产品的本土化生产。

(十三)协同相关行业发展船用钢材、焊材、涂料、电缆等相关产品,保障船舶工业发展需要。钢铁工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有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改造,增加产品品种规格,提高船用钢材国内自给率。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可与钢铁、航运等相关产业的企业集团结成联盟,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生产组织现代化

(十四)造船企业要积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行工种复合化和中间产品生产专业化。

(十五)三大造船基地内的骨干船厂要率先推行现代总装造船模式。按照专业化生产要求,建立板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努力实现船用材料定规格入厂;建立铸造、锻造、热处理和电化学处理工艺专业化加工中心,实现部件成品化入厂。

(十六)船舶企业集团和生产企业要尽快建立本级局域网络,普及信息化管理,对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生产经营环节实时监控,加强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集团公司要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调配集团内部资源。

(十七)建立开放的协作配套体系。船舶工业要充分利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生产企业。

五、对外合作

(十八)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做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新造船协定的谈判工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船级社要积极参与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组织的技术谈判和交流,维护我国船舶工业的合法权益,做好散货船、油船的共同结构规范(CSR)的协调、推广工作。

(十九)船舶研发机构要通过联合设计、技术咨询等方式研发新产品,掌握世界船舶工业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发展方向。

(二十)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现代化造船生产管理技术,转换生产方式,提高建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一)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鼓励国际上有实力的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前来投资。船用设备骨干企业要加大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型船舶企业集团要统筹规划,建立船用设备国际销售和维修服务网络。

(二十二)鼓励境外公司在境内建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柴油机及配套产品的专业研发机构。

(二十三)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和营销服务网点,开展跨国经营。

(二十四)重视引进境外智力。有条件的企业可聘请境外技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来华指导或参与企业管理,有实力的企业可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吸纳当地科技人才。

六、重大项目规划

(二十五)2006~2015年间,重大项目规划的重点是:

1、新建、扩建以30万吨级以上船坞为代表的大型造船设施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项目。重点建设以大连、葫芦岛、青岛为主的环渤海湾地区,以上海、南通为主的长江口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的大型造船基地。2010年和2015年前,规划新增造船生产能力分别为1300万载重吨和500万载重吨。

2、重点依托沪东重机股份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等三个低速柴油机生产企业,镇江中船设备公司、安庆船用柴油机厂、陕西柴油机厂和新中动力机厂等四个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和易地扩建,提高低、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2010年和2015年前,规划新增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分别为290万千瓦和200万千瓦,新增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分别为700台和100台。

(二十六)环渤海湾地区。结合大连、葫芦岛、青岛等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企业搬迁,重点扩建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项目,建设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和中远旅顺造船基地。2010年和2015年,环渤海湾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900万载重吨和1100万载重吨。

(二十七)长江口地区。结合上海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分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扩建中远南通川崎船厂。2010年和2015年,长江口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900万载重吨和1000万载重吨。

(二十八)珠江口地区。结合广州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龙穴岛造船基地。2010年和2015年,珠江口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200万载重吨和300万载重吨。毗邻地区重点规划建设福建泉州造船项目。

(二十九)通过改扩建或异地建立分厂,适度扩大现有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厂产能,使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需要。

(三十)依托大型企业集团,集聚各方面人才资源,采取多元投资、跨行业联合等方式,建设2~3个民用船舶研究开发中心、1~2个海洋工程装备研究开发中心。

(三十一)在渤海湾、长江下游、闽浙沿海、珠江口、北部湾地区,配合大型港口码头建设,改扩建或新建大型修船坞,扩大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三十二)凡规划内建设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需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依法办理征地手续。

第二章发展政策

七、投资管理

(三十三)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得擅自扩大投资项目的管理权限,地方核准的项目须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十四)新建大型造船设施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总投资一般不低于20亿元,项目资本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不低于40%。

2、按照现代总装造船模式要求进行工厂设计和工艺布局。

(三十五)以下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国家将优先予以支持:

1、规划内改扩建和新建大型造船设施;现有造船厂按照现代总装造船方式的要求建立船用材料配送中心、工艺专业化加工中心和中间产品生产中心。

2、大型船舶企业集团组建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船舶工程研究中心。

3、企业信息化改造。

(三十六)重点支持现有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的改扩建,原则上不再规划新建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项目。

(三十七)新建造船(含分段)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及曲轴外商投资生产企业,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外商投资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和船用设备生产企业等不受股比限制。(境外企业、境内外商独资企业、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重组兼并境内造船企业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视同新建合资企业。)

(三十八)引导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建设项目。规划内新建项目,项目单位要积极吸收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建设,新建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三十九)未获得国家核准或备案的造船设施建设项目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项目,土地管理部门不批准建设用地,金融机构不发放贷款,证券管理部门不核准发行股票并上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新建企业登记注册手续。

八、政策措施

(四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关部门要参考世界主要造船国的政策措施,实行财政、金融、税收、租赁、保险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支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重要产品制造本土化等,全面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十一)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股票上市、定向募股、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投资大型造船设施建设。

(四十二)鼓励采取股份制或合伙制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船舶、船用柴油机设计公司,为船舶工业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公司适用现行鼓励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四十三)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引进消化吸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关键船用设备技术,开展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

(四十四)提高对国内造船企业建造内销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所需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力度,满足符合条件企业的信贷需求。国内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四十五)进一步完善船舶出口融资体制。研究调整出口信贷结构,积极扩大出口买方信贷比例。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科学的卖方信贷利率。

(四十六)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建设。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创新保险业务品种。鼓励船舶出口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四十七)国家支持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以在建船舶作抵押,对造船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做法。交通主管部门要完善在建船舶抵押登记的实施办法。

(四十八)支持造船、航运和国内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参股现有租赁公司,开展船舶租赁业务。

(四十九)加强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要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一线生产操作人才,建立培训和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十)充分发挥中国船级社、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造船工程学会、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调组织能力,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出口有序竞争;增强服务意识,向政府部门研究提出解决行业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对策建议。

附注:

一、船舶产量及建造能力的统计口径是100总吨及以上钢质机动船。

二、大型造船设施是指宽度为40米及以上,以及能够建造单船10万载重吨级以上的船坞、船台及配备单机200吨以上龙门式起重设备等。

三、海洋工程装备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装备,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海洋监管船、潜水作业船及浮标体等。

篇2

一、学校现状与规划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信息产业部部级培训基地及“亚太电信组织”(apt)培训基地之一。

“十五”期间,学校化挑战为动力,不仅顺利完成从部管到部省共管的管理体制转型,而且立足信息技术,拓展学科领域,完成从通信类单科高校到多科性高校的转型,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创新,逐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大跨越(XX年仙林新校区投入使用),综合实力的大跨越(以XX年大学成功更名为标志),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强调内涵建设,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学校根据党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确立了“三个增强、两大突破”的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的突破,国家重大教学和科技奖的突破。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为把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整合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在进行多次内部管理体制研讨、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的需要,对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形成校、院(系)二级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体系。调整后的教学科研机构包括10个学院、3个系(部)、4个教学服务中心、5个研究所。

南京邮电大学稳步提高本科招生数量,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截止XX年底,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近2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114人;硕士研究生1438人。本科生10274人。另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学生6169人。

篇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在发展目标中,职业教育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科园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务管理上 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思想的,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所走的道路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我们在教学管理上的探索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以此次《规划纲要》的学习为契机,以提高教学服务能力为推手,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班班通建设,当代教师再不是处在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也再不是现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再是句口号,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红火场面足以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的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开始青睐教育事业,“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加稳定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篇4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增强国力,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育人为本,我感到我们要培养一个除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还需要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最后走向强大,挤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要条件。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育的进步,正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

教师也因此而同样如此,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而制度的改革创新,则重点放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上,提高质量应该把培养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防在首位。学校既是培养人的地方,又是一个有着极深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如学钢琴、学围棋、学唱歌跳舞等等,层出不穷,只是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技术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为什么在大家的眼里,中国人的形象从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到了今天仍是缺乏素质修养?择校问题,不仅仅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家长们挤破脑袋,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升学率高的学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一张考卷上。教师的名利就在这张纸上,学生的前途也在这张纸上。

篇5

一、《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方案的研究阶段和成果

最近几年,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和一些大城市明显加快了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文件的速度,优化了这方面工作的信息条件。特别是对西伯利亚联邦区来说,完善战略规划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不能正确选择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在规划项目布局时出现失误,各地区的投资项目重复,论证不全面不充分,不能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等等,那么就会给这个大区的国民经济造成特别大的损失。这在俄罗斯国家安全系统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西伯利亚联邦区在制定俄罗斯大区发展战略时还是一名“少先队员”。

 

2000年12月26日,俄联邦总统下令制定了《西伯利亚发展战略》的第一个方案。2002年6月俄联邦政府批准了此《战略》,但后来联邦和地方管理机构及实业界都没有执行,因为《战略》中没有明显体现制度条件和执行机制。这个文件是按照旧的“部门”模式制定的,失去了针对性。同时,通过的纲要也不是政治文件,因为其中没有反映出联邦中央对西伯利亚地区问题的明确立场。这件事情的结果是,《西伯利亚战略》的制定人根据超前原则制定的战略草案,后来被俄联邦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做了重要修改,变成了“国家计划”模式的老生常谈的文件。各联邦主体和大型企业的代表对俄联邦政府通过的《战略》都持消极态度,结果该《战略》方案因与中心地区、各地区特别是实业界和居民的利益相悖而未能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西伯利亚联邦区政府通过了制定《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第二)方案的决议。该战略被称为《西伯利亚战略:政府与实业界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增长开展合作》,战略的名称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个文件的主要目标。《投资规划》是这个《战略》方案的组成部分,其中与2002年批准的《纲要》有重要的和原则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纲要性文件,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长期战略的要求,也完全得到了大区各联邦主体和俄联邦地区发展部的支持。根据这个文件计划制定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联邦专项纲要,但没有得到联邦经济发展部和财政部的支持。结果,《西伯利亚战略》的第二个方案没有得到联邦层面的官方认可。

 

2008年全面修改和补充《西伯利亚战略》的新阶段到来了,当时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即完成2002年通过的《政府方案》,并对其做了必要的修改,明确形成了主要的专项目标和执行机制。结果方案制定完成,2010年7月俄联邦政府批准了《2020年前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到联邦中央、西伯利亚各地区、居民和实业界的利益。

 

二、西伯利亚部门和空间结构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战略》中制定了西伯利亚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部门和空间的优先方向(其中包括依托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实施保障西伯利亚各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部门优先方向),2010-2020年国家会扶持这些优先方向。空间的优先方向是针对西伯利亚三个主要纬度区制定的,这几个地区应实施大型联邦级地区间的大项目:

 

——西伯利亚北极地区、极地和极圈内地区项目;

——西伯利亚北部纬度区经济开发新项目;

——西伯利亚南部纬度区经济发展项目。

《战略》指出,要达到战略目标和划分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部门和空间的优先方向,就要求联邦政府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自治管理机构和实业界共同解决下列问题:

(一)保障经济和社会领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缩短在劳动力、材料、能源和资金消耗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二)调动劳动力资源,修改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国家政策。

(三)改变西伯利亚与俄欧部分相比的落后状况,保障创新、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和社会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例如以实施交通运输和能源方面的大型投资项目为基础)。

(四)利用国家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关系,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的大型投资项目。保障矿产原料基地的超速再生产。

(五)制定有效措施,刺激自然资源深加工部门的发展,使该部门的比重接近国家欧洲部分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相应指标。把供给国内其他地区和出口其他国家的未加工资源减少到必要的最低数量,目的是制约西伯利亚和国家欧洲部分的初级天然原料企业建设新厂和扩大生产能力。

 

(六)依托伊尔库茨克、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的高等院校,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和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国家研究院,加强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体化,共同发展统一系统,保障正在形成的新经济部门中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实现经济现代化,提高西伯利亚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传统部门的竞争力。

 

(七)提高东西和南北交通运输物流通道的能力,使西伯利亚与东南亚、西欧和北美之间的过境货运量和客流量的比重达到5%~10%。

(八)保护环境,在环保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并大大减少环境重污染区大气污染物的数量。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护跨境的和内陆水资源的生态,建设特别保护区网(包括跨境的)。保障北方当地人和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存在,并予以支持。

 

(九)实行农工综合体部门的分区制度,使西伯利亚各地区农工综合体的结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推进农工综合体各部门创新技术的有效机制。广泛采取具体的综合措施,保障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畜牧业的生产率。

 

(十)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使其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水平。

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在俄联邦西伯利亚联邦区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实现下列目标:

——提高西伯利亚地区新项目的投资吸引力,壮大现有经济实体;

——创建一些新的并加快发展现有产业,其中包括高新技术和科技密集型产业;

——加快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运动以及住宅部门。

提高西伯利亚各地区对常住人口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劳动力资源,到2030年使西伯利亚的人口再增加100万~300万,在俄罗斯东南部建立新居民点体系,这是该地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在论证方案和西伯利亚远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时做出了一些预测,用下列方式分阶段实施《2020年前西伯利亚战略》预计会取得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成果:

 

到2016年——克服金融系统的危机,经济超速发展的地区和部门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正式启动。保障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速达到5%~5.3%,投资的年增速达到9.5%~12%,工资和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速达到5.1%~5.5%。

篇6

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准确、及时、系统、深入地反映老龄工作的情况和问题,探索老龄事业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老龄调查研究工作以提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老龄政策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老年人状况的调查是基础性的调查课题,它主要回答老年人的状况“是什么”、“怎么样”。在了解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发现老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揭示影响老龄问题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老龄问题的因素,探索解决老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政策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在政策分析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需要对政策方案作出最后一步论证工作,即可行性研究。政策可行性调查研究,包括分析和研究政策制定后付诸实施的条件、不同政策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政策背景,包括人口背景、历史背景、环境因素、政策现状等;政策实施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保障,技术条件,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等。

(三)典型经验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又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老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难以保持平衡,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这就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差距,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典型调查能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的效果。

篇7

关键词:高校  发展规划  战略管理  监控评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目前,很多高校都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发展和满足本校发展需要的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加强高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管理,贯彻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落实发展规划的行动举措、实现发展规划的期望目标、使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本文就如何实施规划的科学管理,增强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探。

         一 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营造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应加强对发展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强化全校师生员工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规划纲要的执行力,为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

         .充分调动,群策群力

         可以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范围的座谈会,如派、离退休老领导、现任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各学院院长、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等专题研讨会,在座谈交流中统一思想,集中民智。

         .广泛宣传,充分解读

         通过校报、校园网、高校广播电台等相关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规划,请学校领导、规划编制专家和工作人员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认同感。

         通过交流,建立师生对学校发展的信念和动力,形成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使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成为统一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最终完成发展目标,实现高校的科学跨越式发展。

         二 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增强规划纲要实施的可操作性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各院系和机关处室等直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个二级单位并建立涵盖所有成员的责任人体系,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成为实施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个体责任,这样才能使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学校领导将制定的发展规划总目标分解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并安排学校督查部门对重点工作进行及时的督查;第二步,将分解的子目标、任务再分解到学校各组织(职能)部门和学院,形成各二级单位的目标,就这一步而言,可以与一些高校实行的校院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相结合;在年初,制定和签订目标任务书的时候就按照发展规划的任务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并具体细化;年底进行考核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第三步,各组织(职能)部门内的每位教职工确定自己为实现部门目标的个人目标,将发展规划和个人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和干部任期绩效考核的依据。

 纵向分解目标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整合一致的管理目标体系,即高层次的总体目标是低一层次分目标的依据,而低一层次的分目标应服从于高一层次的总体目标的要求,这样通过目标网络把组织中的所有

  

成员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加强监控、有效评估,确保发展规划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

         发展规划管理是由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和发展规划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系统性管理,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发展规划的各部分、各阶段、各层次进行绩效评估和偏差分析,一直到最后的总评估。在规划实施监控中,总结发展规划实施与监控的经验与教训,做出是否持续发展规划、调整发展规划、重组发展规划或终止发展规划的决定。

         .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

         高校应及时进行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现并准确判断发展的最佳机遇,通过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及时获取和处理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与发展规划目标的差异,通过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对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奖惩和调控,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只有将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和发展规划绩效评估有机结合,不断地将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与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

篇8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至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先进实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全省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使普通市民能通过社区教育平台接受新知识;使普通农民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农业新技术新信息。

建筑业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建筑业总产值与增加值: 2011-2020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应保持在25%以上。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外建筑市场,储备发展动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中期阶段,省外市场建筑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10%;长期阶段,省外市场占比重为20%。随着总产值快速增长,努力提升增加值的含金量,保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上升势头,到规划期末争取达到10%,巩固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规划:在规划期内大幅提升行业覆盖度,业务范围覆盖21类勘察设计领域60%,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今后十年,除公共与民用建筑外,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海洋及岩土工程,以及公路交通、电力与港口等领域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的大发展。

篇9

事实上,对于核电项目而言,完成项目初可研到真正上马,还有漫长的准备过程。据熟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的专家介绍,初可研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项目的颠覆性因素,获取省级支持性文件,并且争取列入国家规划。换言之,完成初可研是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必备条件。

完成初可研之后,项目才有可能获准开展前期工作,也就是业内俗称的“路条”。同时,业主还需在此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还需要获得包括环保、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性文件。据了解,一份核电项目的可研报告阶段需要完成43个专题,39个支持性文件。

初可研与可研工作的筹备,是企业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核电项目而言,要真正上马,这仅仅是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在核电项目筹备工作中,还需要同时进行安全审评文件的准备,其中主要的文件包括《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和选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在项目最终能够获批开工之前,项目还需要通过国务院核准,并获得安全监管部门颁发建造许可证。

这一漫长的前期筹备工作,不同项目的过程不尽相同。以辽宁红沿河为例,其前期工作最早启动于1978年,其后该项目几经易手,到2003年由原中电投集团重启该项目,2005年,该项目完成初可研报告,并成功列入国家发展规划。2006年,中广核参与该项目,与原中电投等比例合资成立项目公司,2007年8月,红沿河首个核电机组开工。从前期工作启动到项目真正开工,该厂址历时将近30年。

可以看出,完成初可研是核电项目上马的必备条件,但是初可研完成之后,也还有漫长的准备工作要做。受建设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制约,完成初可研的厂址或许在很长时间里都将继续等待。作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和获准开展前期工作“路条”的敲门砖,初可研有别样的意义,只是这一意义并不十分重大。 开闸呼吁不断

日本福岛事故之后,高层对于内陆核电态度一直十分谨慎。尽管全球超过一半的核电站建在内陆,核电业界也普遍认为内陆核电并不存在特殊的技术问题,不过出于对极端事故后果的担心,内陆核电在中国一直面临争议。

核电业界为内陆核电开闸的呼吁也一直不断。2013年,核能行业协会曾在桃花江厂址所在市益阳举办会,内陆核电研究课题的成果。2015年4月,核能行业协会再次在北京举办会,关于几个重要问题再研究的成果。研究认为,内陆核电厂与沿海核电厂安全法规和标准一致,但为了充分考虑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对环境、当地生态系统和公众影响,内陆核电的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要求严于沿海核电10倍,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要求,实现了“近零”排放。内陆核电厂选址符合当前国际先进标准的要求。

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今年5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内陆核电现在不能开建不是因为从技术上不可能,而是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

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对于核电建设的热情始终高涨,湖南是其中的典型省份。由于省内资源匮乏,湖南省内依赖进口煤矿来供应电力,导致其工业电价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因此,湖南始终迫切希望靠核电来满足省内能源供应。尽管国家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不开工内陆核电,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代表团依然多次发声希望尽早开工省内的桃花江核电站。

今年初,受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也启动了对内陆核电的调研。公开报道显示,中国工程院的调研报告认为,随着内陆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未来电力供需缺口增大,能源消费总量及人均能耗将显著提升,建议国家在核电布局上,需要在沿海核电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内陆核电。 沿海厂址充足

尽管核能行业协会与中国工程院的调研都支持上马内陆核电,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在“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或许会破局,但大规模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目前关于核电发展的国家层面规划,是在2012年10月福岛事故之后重启核电时,由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据知情人士介绍,列入该规划中的包括9个扩建厂址、18个新建厂址以及20多个重点论证厂址。2012年核电重启之后,新开工的如田湾、红沿河、福清等项目,都是出自规划中列入的扩建厂址。

另据了解,截至《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全国完成初可研的核电厂址已经达到61个,条件较好的有45个,支持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其中大部分为内陆厂址。

规划之后,企业寻找新的厂址的努力仍在继续,最近的公开信息是今年4月,中核建计划落地高温气冷堆的厂址江西瑞金完成了初可研工作,但是中核建目前并不具备独立开发核电的资质,该项目也还未列入国家规划。

按照目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期,全国核电的总规模将达到在运与在建共8800万千瓦的规模。随着红沿河6号机组开工,3号机组商运,目前国内投运与在建机组总数达到52台,总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

9月中旬,中核建旗下的建设单位中核华兴公告称正式重启田湾5号、6号项目施工准备工作,计划11月30日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另外,使用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的防城港3号机组、福清6号机组预计也将在年内开工,那么到“十二五”末,国内核电投运与在建总规模将达到5700万千瓦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按照目前的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开工约30台百万千瓦机组。如若目前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的目标不变,目前储备的扩建厂址和新的沿海厂址已经能够满足“十三五”的建设需求。田湾、三门、海阳、台山、石岛湾、宁德、防城港等已经开工的沿海厂址都还有厂址能够继续扩建,另外还有陆丰、徐大堡、漳州、沧州等前期工作准备比较充分的厂址可以开工,苍南、金七门、白龙等沿海项目也历经多年筹备希望上马。一般而言,沿海厂址容量约为6台核电机组,仅仅上述提到的厂址已经足够支撑核电“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制约内陆核电的另一个因素是技术路线。尽管自主三代华龙一号实现了沿海项目的突破,不过目前在筹备阶段,国内内陆核电选用的技术都是AP1000。已经拿到“路条”的桃花江、咸宁、彭泽三个内陆项目也将采用AP1000技术。而在AP1000依托项目还未完工,沿海新的AP1000项目无一核准的情况下,内陆核电更无可能率先开闸。

篇10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5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