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
篇2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已成为体育教师工作的重点。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确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到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确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对体育教师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做一探讨,为坚定推进课程改革梳理思想。
体育校本课程概念厘定
校本课程是一个在课程研究领域探讨颇多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最早是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于1973年7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校本课程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目前对其进行的界定有多种。杨骞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课程”。崔允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以人为本,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体育教师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体育校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在这一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全程参与,而且担当着主力军,起着骨干作用。其次,学校设计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和校内外体育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后,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自己开发出的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的体育课程。这种课程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是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因而它的开发主体应该是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的体育教师而不是课程专家。
三级课程管理决定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由于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把课程编制的30%~50%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职能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教师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课程论专家马什(C.Marsh)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教师在实施课程中都或多或少对课程进行了加工、整理,从而开发出符合自身需要和教学情景的新课程。由于体育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权力,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本身的素质就成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要想在中小学真正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落到实处。
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由于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最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是体育校本课程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得体育教师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从而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有课程意识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强调精彩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4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体育教师以往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从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对学校整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已不仅仅是中央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亦步亦趋。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教科书的选用者,即应该成为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身的课程专家。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与发展自己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来都是最不易解决的难题,因为它既不是靠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就能保障,也不是靠政策的引导与强制就一定能够施行,二者结合的关键要素是体育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造诣,对于所开发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了如指掌,并熟悉体育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又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结构,需要教师以建设性的劳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开发教材、总结经验、拓宽途径。
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参与“行动研究”,努力朝着专业化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赋予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包含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体育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并获得行动研究能力。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改进和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对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一种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把体育教师推向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后,教师的教育研究也发生质的变化。教研活动不再是像从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原封不动地展开,而是经常地、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师主动在一起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而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发展现状与成效
学校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并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契机,践行“用艺术涵养学生的生命,用运动承载学生的未来”的理念,着力增强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努力创建艺术和体育教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开设了管乐、跆拳道、太极、葫芦丝、古筝、合唱团、田径、篮球、国际象棋、网球、高尔夫、帆船帆板、书法、剪纸等20多个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人员、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五落实”,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全程考核,并把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算,明确专人督查,统一组织验收,把考核成绩融入教学实绩,进而推动了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同时,学校还外聘了部分艺术专家,定时定点来校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鹏新区教育培训机构空白导致南澳学生无法参加课外特长培训的短板,做到艺体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开花,学生的参与率达100%。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大鹏新区素质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大鹏新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深圳市非奥运项目(跳绳)体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增强艺体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
学校认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学校创建精品校本课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全聘用机制 聘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既有利于选拔优秀师资力量融入到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来,又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校本课程教师的整体实力,防止校本课程教师过于频繁地变换,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各项工作开展的延续性。南澳中心小学建立学校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发展处主任、教导主任、德育主任以及全体图音体教师等,全面统筹学校的艺体教育;同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构建以家校顾问团、学校艺术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发展处、图音体学科教师组成的四级管理机制,并制订相关的职责;此外,还建立并完善了南澳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师聘用机制。
建立培训机制 南澳中心小学通过岗位培训、教研活动、听讲座、外出学习、自培外聘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教师团队的同时,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都要重视艺体教育,并积极倡导教师以已之长去服务学校的艺体教育。其一,制订培训计划。即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将培训计划的制订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建立培训自主选择机制,使培训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指导工作实际相协调。其二,创新培训内容,逐步实现能力本位培训。即注重提高校本课程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德育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其三,丰富培训形式。除了讲座、座谈会等传统形式之外,学校还要积极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挂职锻炼等新方式,以增强培训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吸引力,提高培训质量。为此,南澳中心小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先后邀请“全国跳绳王”生以及多位著名跳绳教练,对南澳中心小学体育教和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还邀请市区级专家在本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定期来校指导艺术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学校校本课程教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近距离接触,不仅开阔了自身的学科视野,感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学科素质,为学校艺体教育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石。
建立约束机制 校本课程导师制功能的发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果对教师没有任何的外在约束和考核机制,那么教师作用的发挥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责任感,不利于校本课程导师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南澳中心小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建立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外在约束和考核机制。一是实施校本课程教师承诺制,即在给教师颁发聘书时,要求教师在承诺书上签字,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二是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校本课程教师的权利义务,如规定教师除了进行专业指导和课程管理外,必须定期和课程成员联系,通过课余辅导、座谈会、个别谈心、网络聊天等途径了解课程成员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好德育工作。三是制订校本课程教师的考核条例,以是否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对课程进行专业指导、是否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有序开展、是否有利于促进课程成员的全面发展以及所指导校本课程的成绩等为主要依据,通过自评、他评等途径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激励机制 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需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激励机制的缺失,将导致教师缺乏指导课程、开展课程的持续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机制的确立,对于增强校本课程导师制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制订政策,将教师的校本课程指导工作折合成一定的工作量,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劳务津贴;二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将校本课程指导教师考核成绩作为优先依据之一;三是设立校本课程指导教师评优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成果、带队参赛、课外辅导等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比如每学期对在艺术教育中做出贡献的,在市、区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
重点打造艺体品牌项目
在艺术方面,积极打造管乐和剪纸校本课程精品 南澳中心小学海风管乐团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梯队,共有成员152人。为了快速提升管乐训练水平,学校不断聘请管乐界专家及外籍音乐学者来校指导教学,使乐团学生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台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水平,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管乐团在“2015深圳管乐节暨第十七届深圳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在“2015广东(国际)管乐系列活动暨2015非凡杯深圳龙岗第二届交响管乐团队邀请赛”中,荣获金奖和十佳团队称号;在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评比活动中,管乐《波斯幻想曲》、舞蹈《注意!熊出没》和表演唱《放牧未来》分别荣获一等奖;2014年12月,海风管乐团(A团)参加深圳管乐艺术节荣获金奖,海风管乐团(B团)参加深圳管乐艺术节荣获银奖;2014年5月,管乐队参加广东省艺术节暨龙岗国际管乐邀请赛荣获金奖;2013年12月,参加深圳市第14届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2012年12月,参加广东省管际管乐节邀请赛获得D组银奖;2012年12月,参加深圳市13届校际管乐节荣获银奖;2012年10月,参加龙岗区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美。有鉴于此,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在一年级开设了剪纸课,并在二年级至五年级开设了剪纸选修课。通过选修与课程校本化的形式,在全校普及民间剪纸艺术,剪纸课程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美术学科中的剪纸特色也正一步步形成。
体育方面,积极打造跳绳、跆拳道、网球校本课程精品 跳绳被美誉为“最完美的体育运动”。跳绳作为南澳中心小学非奥运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形成了目前全校师生“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氛围。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跳绳训练,先后经历学练起步、比赛表演;学校也从原来的尝试活动,发展到现在非奥项目跳绳体育特色的学校。南澳中心小学特聘“全国跳绳王”生教练为指导教师,指导跳绳活动的开展及师资培养。目前,学校筹备成立花样艺术跳绳队,做到训练有计划,活动有步骤。学校师生日均活动时间一小时以上,真正践行了“每天活动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人生理念。
跆拳道也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体育精品校本课程之一。南澳中心小学每年在二年级体育课中进行跆拳道课程的教授,每周一节,同时挑选有潜质的学生,成为学校跆拳道校梯队。在课后的时间进行校梯队课练习,并通过体育活动推动群体性活动的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是南澳中心小学的常规活动,学校将跆拳道运动融入运动会中。每次运动会前,各班都积极准备;运动场上,各班运动T个个生龙活虎,顽强拼搏,对体育运动的普及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跆拳道运动在南澳中心小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近几年,学校跆拳道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有30余人次在各种跆拳道比赛中获奖。
南澳中心小学重点打造的体育精品校本课程还有网球。学校在二年级中开设了网球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并成立了网球校队,备齐备足师资力量,并不断完善训练场地等各种设施设备。同时,学校还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球队选材结合起来,坚持在周六日免费为球员进行训练,队员们的竞技水平正稳步提高,为日后参与网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结束语
随着艺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在今后将不断总结艺体校本课程精品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奋力开拓,进一步增强校本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利用学校艺体品牌项目,使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学子的心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培湘.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
篇4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1.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2.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五、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拓展游戏中的“断桥”以及“信任背摔”等,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校特色;校本管理;学校示例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始建于1925年,是原四川省省级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被命名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现有初、高中部共1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800余人。并且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发了校本课程,创办出特色学校。
二、对校本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对课程质量的管理
课程质量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实施前的管理,主要包括:①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以及是否符合办学思想等。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③开展教学资源的条件。根据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校本课程是否进入实施。就拿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来说,学校是在结合了学校和所在的区域特色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如:生态黔江,家在黔江(黔江地理),渝东南民歌等校本课程就是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是实施后的管理,即对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管理,可根据学生的总结与反映、教师自己的总结以及同事的反映和管理部门的抽查结果等信息来决定校本课程的进退。
2.对学生选课进行管理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给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特长做出选择,才真正地发挥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最好能够在学生选择之前,有听课的权利。这样,学生才不会做出盲目的选择,但也要注意这个听课时间的安排,不能太久,最好是在一周之内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上课秩序。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重庆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高中物理导学和专题讲座、高中英语语法等,教师可以让那些在这个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选修,以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对上课常规的管理
上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环节,常规管理的任务是确保课时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按时上下课,及时了解和防止各种教学事故。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常规进行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如:重庆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渝东南民族体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在运动前的预备活动,以免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考勤情况、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总结、报告、小组评议等给出学生成绩,学生课程成绩要进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这样一来,学生才会重视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认真地对待校本课程,也才能发挥校本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结论
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管理。只有在正确的管理下,校本课程才能够彰显学校的特色,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抖空竹;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空竹文化
“抖空竹”这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把空竹的技巧进行提炼创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入学校课堂, 符合学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充实学生活动的内容,弘扬民俗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经常进行空竹练习,还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各项身体素质,提升锻炼者的健康水平。由此,笔者就空竹文化在农村小学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学校中发展空竹活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场地器材
空竹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并不高,课间操的距离就可以,也就是说只要学校能做课间操,那么全校抖空竹的场地就够用了,何况大部分学校不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由于在教学和练习中空竹会经常摔在地面上,因此空竹教学需要在较软的地面进行为宜( 例如土场地、塑胶跑道等) ,如果学校的场地都是硬化的,也可以选择较为柔软、不怕摔的熟塑料空竹。而这些条件所有学校都能具备。空竹运动的器械一套价格大约在10-60元左右,而且其使用寿命比较长,需要经常更换的只有抖动空竹所使用的线绳而已。由此可见,场地和器材并不会对空竹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有所限制。
(2)师资配置
由于空竹运动尚未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因此能够进行空竹教学的教师相对缺乏、甚至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网络自学,当然难度是有的,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毅力,最好是找肯动脑筋、身体协调性好的年轻老师。我校在空竹教学中,老师最初主要是靠观看电脑上的《韩铁钧双轮空竹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边学边教。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聘请高水平者来校任教,抖空竹毕竟是一种竞技技术,真人示范传授肯定会比观看电脑效果好。第三是“走出去”,即对现有教师的进行培训。空竹运动在社会中开展广泛,不乏有很多能手,而且各种学习材料和光盘也很普及。因此学校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出去学习。由于空竹运动简单易学,因此通过短期培训,这些教师就能具备基本教学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自学就基本解决了第一批教师问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其他两种途径一定会使空竹教学事半功倍。
(3)学生生源
由于抖空竹简单易学,入门快,而且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因此不会在性别上有所限制,这就使得空竹运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成为可能。空竹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价值,因此受到很多同学的青睐。就算把空竹运动作为选修课,相信也会有很多同学选择的。尤其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没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空竹运动更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2、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1)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抖空竹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空竹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在学校发展空竹运动,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有一定的意义。在学校增加抖空竹训练,对抖空竹技巧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可让学生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从各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才能完成,它的定势少,步伐轻松,快慢相兼,行云流水,造型优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每天坚持锻炼,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开发教学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特长,以适应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我校正在校园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实施和研究空竹校本课程的实验,实践证明空竹教学是有生命力的。
(4)增强在校幸福指数
目前部分农村小学,既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生课间活动单调,学生的体育课都不能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开展空竹活动,可以调节学校气氛,让学生感受学校的乐趣与活力,增强学生在校的幸福指数。
二、学校空竹运动的发展
通过多年来学校空竹活动开展,我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开展的路子。概括起来,我校的空竹校本课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课活动 课间活动 校本课程 特色形成
二课活动阶段(点的实验)
由于在活动初始阶段,没有懂空竹的老师,学校周边也没有会抖的人,所以我们只是由一个年轻教师对着电脑里《韩铁钧空竹基础教学》视频自学,学会以后教给学生,当时只带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老师对着电脑学一周,每周的二课活动时教学生一节。
课间活动阶段(面的普及与推广)
当几个空竹二课活动的学生把学会的几个动作,放在课间玩耍时,迅速吸引了很多学生自发的投入到抖空竹的行列,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下午的大课间集体教学生抖空竹,短时间内抖空竹活动迅速在全校普及。
校本课程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将近两年的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空竹活动正式上升为一门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2课时,从此我校的校本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空竹活动更加规范、科学,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特色形成阶段(追求艺术性、观赏性)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再次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成立了学校空竹表演队,定期组织空竹个人花样比赛和团体比赛,推动空竹向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上发展,促进空竹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
三、各学段的教学要求
一、二年级以空竹入门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空竹的兴趣,了解空竹运动,初步学习空竹的基本动作。三、四年级在熟练掌握空竹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学会二十个以上空竹花样动作。五、六年级在进一步丰富空竹花样的基础上,对已会的空竹花样进行组合与表演,具备一定的表演水平。
四、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在实施中遇到困惑与解决方案。
1、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少不了需要一定经费的支出,可能会重影响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我校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三种途径:
(1)、学校购买
只是在活动初期学校先购买一部分空竹,免费给学生使用,不过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仅限于最初带的几个二课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手一个。等到上升为校本课程以后,学校最多配备最大班容量的一个班的空竹留作上课教学用就可以了。如果购买普通空竹一个在10元左右,最大班容量50的话,500元就够了。如果购买好一点的单轴承空竹,每个30元左右,1500元就够了。这部分钱并不多,一般学校都能承担得起。
(2)企业赞助。
活动开展起来后,个别企业和爱心人士看到学生们抖空竹有模有样的,为我校先后捐赠的空竹人手两个,基本解决了学生空竹的使用,缓解了学校经费的压力。
(3)学生自购
当学生对空竹产生兴趣,空竹又成为校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下课就想玩,而学校的空竹下课后被集体收回,孩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玩的需求会自主购买,因为空竹的价格并不高,一般的家庭都能接受。
2、师资不稳定问题。
会抖空竹的教师原本就没有,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刚刚成型就调走了,这是好多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校发给教师人手一件空竹,调动教师全员参与抖空竹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年轻教师的抖空竹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可持续的抖空竹教师队伍。
3、学生兴趣的持续问题。
学生由于年龄跨度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仅凭一时的热情加入队伍,怎么能把孩子们的抖空竹热情维持下去,推动空竹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活动激化。
多年来我校为了使空竹活动更深入的开展,组织各式各样的空竹活动,其中包括:空竹个人花样赛、空竹集体表演赛、班级擂台赛、空竹考级制度等,学生能更好的参与空竹活动,从被动的要学习,到主动的想学习,转变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课下空竹竞技的良好氛围。
五、已取得的成就
2012年,我校的空竹表演在县艺术节上获得“最佳潜力奖”和“优秀节目奖”
2014年,我的教学设计《空竹的加速与调整》获得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015年,我主讲的《空竹的扔高》获得承德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和河北省第三届校本课程教学展评一等奖。我校的校本课程活动也被评为兴隆县特等奖。
篇7
我校从1996年就开设以科技、体育、艺术、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2007年新课改实施以来,对校本课程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
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1.创新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为了形成“自主”“创新”的课程管理体制,设立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北京五中课程开发委员会,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将学校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围绕校本课程规划、组织、实施、监管和评价,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北京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方案》《北京五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2.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申报
近年来,我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加强了校本课程建设。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新编和重组的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或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积极倡导、鼓励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这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体现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突破教师个人经验的狭隘。学期末由教师根据本人特长申报开设课程类别和内容,并撰写课程方案。在课程方案中,要明确写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此外还要注明“课程优势和创新点”和“适合的学生类别”。目前,我校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共设置六大类,包括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数学与应用,包含近百门课程。
本着节约资源、高效管理、尊重学生自主选课的原则,我校引入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几轮磨合与完善,在申报环节,教师在规定期限内登陆系统,根据系统提供的选项,将课程的相关信息填入系统。然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审核了。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校本课程的管理越来越高效、实用。
3.校本课程遴选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对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审查,通过学校初步审查课程方案,然后再在学生自主选课基础上,确定其中20-30门课程作为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菜单。
这个校本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在教室上课的课程,如果人数少于15人,该课程就被砍掉;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比较低,该门课程也被砍掉。同时,我校还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补充一些新的课程,如最近两年新开设的国际课程。
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
1.对学生选课进行全面指导
我校开发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在强调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一方面,教务处在学期末(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向学生发放《北京五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公布本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内容简介、教材及其参考教材、考核办法、学习对象、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今后专业取向自主选择报名修习科目;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我校召开校本课程推介会。大会由三部分组成:观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记录宣传片、教师课程推介、教务处选课指导。15分钟的宣传片浓缩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我校创新人才校本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积极“推销”自己的课程,真诚地邀请学生加入自己选修课的行列,颇有“文化市场”的味道。同时,学校在选课系统中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推介会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校园里的课程推介会,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选课后,以年级为单位汇总,由教务处审核、调整、编班,公布选修班名单、选修课教室地点。正式开课后的第一周为试听,试听之后,最后确定自己选修的校本课程。这种菜单式选课方式与课程推介会、试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选择到更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
2.校本课程有序实施的保障
集体备课。我校不断加强校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学期第一周由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要求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实施模式。校本选修课面向全校全体高一、高二学生开设,选修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时间为60分钟。有一小部分课程因为师资及场地的原因,上课时间会根据情况有所调整。目前,我校校本课程主要采取打破年级界线的走班制教学形式,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高一、高二学生可以在一个班级上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发展和自我选择。
课程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校出台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由校教导处负责校本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上,由教务处严格遵守巡课制度并做记录,教研方面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程经验等。在整个学期中,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在课后会及时将考勤情况及上课情况进行上传反馈,教导处会根据老师的反馈信息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3.校本课程资源管理
校本课程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前的资源分析挖掘与实施中形成的各项课程研究成果的管理。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会,表彰先进并收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加以论证、推广,达到一定数量后形成校本课程集。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并根据学校当年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现金奖励,以表彰开课教师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最终成为正式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为了对校本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学校制定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的、原则以及内容和方法。评价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学校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菜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并形成特色稳定下来,其余的校本课程将淡出。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规划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对教师课堂评价主要是学生反馈表,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吸引力、授课方式与课堂氛围、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水平、教学特色,同时,每门课结束后,要求教师写出课程教学反思,以便于本门课程的完善。
教导处综合整理上述信息,报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教师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在评优、职称评聘中,开设优秀校本课程作为评选的重要考核依据。相关成果、市区奖项可以申报北京五中校长奖励基金。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
篇8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积极建设学校特色项目
学校遵循“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特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工作。学校在自身的发展思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外聘优秀教练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轮滑运动。
学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配齐配强教练、师资,健全体制,提高体育训练和管理水平;合理使用上级下拨的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全面推动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学校还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特色班、社团活动、训练队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锻炼和活动。
二、提升学校特色项目基础设施
场地设施是学校特色项目实施的前提。采实教育集团由两个校区组成,本部校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建设了200米标准轮滑跑道。2014年,杭州市投资500万元在采实教育集团的新校区重新修建了国际标准的200米轮滑场地。标准的场地为轮滑运动项目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今后学校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轮滑比赛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提供了保障,带动了区域轮滑事业的发展。
学校现有普通轮滑鞋400余双,速滑鞋60余双,轮滑服120套,护具、头盔若干,满足了教学与训练的需要。学校现有轮滑专业教练3名,浙江省轮滑高级体育指导员一名,一级体育指导员6名。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参加过轮滑运动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轮滑教学与训练能力。学校聘请了浙江利群轮滑队国家级教练作为轮滑队的技术指导。2013年,学校又招聘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练员。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中也培训了一批能胜任轮滑教学工作的教师,重点培养了一名教练员担任学校的课余轮滑队训练工作。轮滑队的教练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比赛、训练经验。
经费是实施学校特色项目的保障。训练、比赛、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市、区体育局每年对学校进行常规考核后给予专项的体育经费扶持,以保障学校轮滑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学校特色项目“体教结合、市队联办”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是学校的特色。杭州市体育局自行车轮滑运动中心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器材、训练经费、教练员工资、业务培训费以及队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学校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保证了队员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有利于训练队伍的稳定和扩大。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队员们学习的热情。在安排轮滑训练时间上,学校与教练员紧密协调,兼顾学与训。队员们每天早上出早操进行技术动作训练,上午进行文化课学习,下午第一节课后安排1.5~2小时的滑行训练,晚饭后进行课业辅导时再加一个小时的技术动作训练。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轮滑队,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轮滑队的大多数学生家境一般,但他们平时吃苦耐劳,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在班级中积极承担劳动任务,在班级德育中发挥榜样作用。为了保障队员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教练员缩短了其训练时间,但是队员在训练中思维更加活跃,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成绩。
通过学校特色轮滑项目以“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三年周期的训练,第一批人队的队员在全国比赛中获男女乙组和丙组冠军,接力冠军。有两人获“国家级健将”称号,有10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有7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四、学校特色项目取得的成效
十多年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和课余轮滑训练水平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提升很快,学生在省市级轮滑比赛中屡创佳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上午的全程音控键力腕操、下午的武术操以及冬季的长跑运动等。校本课程轮滑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轮滑运动的技能,学校特色项目不但培养了师生的运动精神,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轮滑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成长中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有很多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地方。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轮滑初学者尽快掌握滑行技术,几年来,学校在开设轮滑课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开发了轮滑的“直线滑行”教学方法和“弯道滑行”教学方法,通过中学生轮滑入门教学实践法的开发与研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轮滑的基本技术,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2010年,学校组建了采实“飞鹰”轮滑队,这是目前杭州市中学里唯一一所依托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的专业轮滑队。“飞鹰”轮滑队的成立让学校的轮滑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学校的轮滑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中夺得了很多金牌。如学校课余轮滑队在2006-2015年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上曾取得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共获得金牌57枚,银牌48枚,铜牌42枚;在2010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上,学校为杭州市代表队夺得了3块轮滑金牌;学校轮滑队在2011年浙江省首届社团轮滑比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2010年,在第九届杭州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上,学校“极速”轮滑社被授予首届“杭州市中学生十大精品社团”称号;2011年,在江干区中小学第九届“钱江品质少年”社团节中,学校轮滑社被评为“精品社团”;2012年9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全国轮滑运动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9月,在“采实杯”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中,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篇9
一、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壤,由于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看到更加美丽的世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探究方法更多。学生通过参与研发、自主选择修习所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2.着眼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使学校拥有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为更快、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中关于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全面而有效的落实。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永春一中开发的《永春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永春二中开发的《永春旅游地理》,旨在让学生了解永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的显著优势,因而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和地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挖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本身也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过程。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科研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此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4.着眼于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办学传统、优势、特长的体现,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的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永春一中是“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是“泉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基地校”;永春二中是永春县新崛起的完中校,是“福建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两校具有各自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由于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优势、办学宗旨、学生的个性需求等,由学校领导、教师乃至学生作为主体开发出来的。学校教师乃至学生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开发的范围,自主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管理,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因此,它有利于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永春县旅游资源尤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两校地理组以永春旅游(尤其生态旅游)这一要素为切入点开发出来的地理校本课程,反映了两校地理组对永春旅游(包括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较为深入,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雄厚的师资优势,对今后两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内容和原则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1.科学性。首先,两校坚持所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必须选取正确的内容和素材,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其次,在内容体系上要尽可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认知水平要求上要符合目前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易于理解与接受。
2.校本性。两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能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个人兴趣爱好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等要素,贯穿学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在学校特定的规模办学条件下,体现山区重点中学和完全中学的办学特色,内容上尽可能设计以拓宽延伸类和乡土类为主、生活类和兴趣类为辅的校本课程体系。《永春旅游开发与规划》或《永春旅游地理》兼顾生活类和乡土类,校本针对性强。
3.实用性。以往的国家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缺乏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永春一中成功开发并实施了一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实用性校本课程,如《茶文化》、《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物理》、《永春旅游开发与规划》、《永春地方史》、《室内观叶花卉植物栽培与装饰》等,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此外,永春一中为了有效指导毕业班学生复习备考,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010年暑假开始,该校各教研组已着手开发一套较为实用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最近地理组已成功开发出对学生备战高考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文科综合地理科高考知识点导学》。永春二中目前也开发了校本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永春旅游地理》和《永春县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两门地理校本课程。
4.时代性。我们主张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要紧贴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特征,在内容选材上尽可能反映当今世界最新和有价值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让学生思考,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地理校本课程。因此两校校本课程在内容上都充分重视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永春一中能够根据本县所处沿海地区山区县的独特位置,地形坡度较大,降水又较丰沛,尤其夏秋季节多台风和暴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物带来严重威胁,为了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教育,增强学生在灾害面前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目前学校正在开发另一门校本课程《永春常见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在具体研发工作中,该校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尤其“3S”(即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互补性。两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作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永春旅游开发与规划》或《永春旅游地理》都能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国家课程《旅游地理》选修模块的结构和内容体系,结合本地本校特点和学生学习兴趣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
6.灵活性。几年来,永春一中和永春二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教学内容注意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学校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永春一中开发的《永春旅游开发与规划》校本课程教学素材中涵盖了旅游基础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永春旅游资源评析与旅游规划、永春旅游业发展战略等灵活多样的内容,同时,在每章节后面都配套设计了实地考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性活动和栏目,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两校今后还将致力于《地理学习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以提升学生专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供学生自由选择,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识记策略》和《地理听课策略》等。
三、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和程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永春一中和永春二中在地理校本课程方面都基本上采用教学情景互动开发实施策略。即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与课程的互动关系而不断地补充、丰富、完善、创新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这种开发实施策略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程序是:(1)两校地理组从本校办学理念、需求分析(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资源评估(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考虑,进行初步课程设置。(2)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提供反馈和建议,使课程开发更加合理。同时,两校还分别组织学生到有关部门、社区或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进一步论证课程开发实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之所以我们重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和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认为如果学生对某一地理学习主题感兴趣,其学习主动性会明显增强。二是如果学生能自行决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将大大推进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民主化进程。(3)地理校本课程试运行,进一步搜集信息(包括家长反馈信息)。(4)通过反馈信息获取经验,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进行再调整。(5)最后,校本课程相对稳定,付诸全面实施和评价。
采用教学情景互动开发实施地理校本课程的策略,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必备的专业素质,不能因循守旧;其次,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学生方面也要有主体性意识,勇于表达对课程开发实施提出希望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校本课程不断良性运行,并在运行中达到完善课程开发实施之目的。采用教学情景互动开发实施地理校本课程的策略符合两校的校情,可操作性较强,从两校已开发实施的几门地理校本课程来看,都是可行的。
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实施中,我们则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教学班集中授课、研究性学习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及其它活动(如专题讲座、培训、教师指导下的课外实践考察调查或实验等),但主体还是采取教学班集中授课制。我们的想法是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学习地理校本课程,能够进行一定的实践探究和学习反思,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切身的感受,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更好地突出校本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我们觉得还应该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去立体地审视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时刻关注校本课程的学科价值与教育价值;从静态的观念中走出来,努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预设的课程目标。二是开发实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应与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整合,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三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避免盲目性和对国家课程的简单取舍。
篇10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现状
1.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学校对课程资源挖掘不深,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得不够深刻,各级课程如何实施,有什么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详细的课程规划文本,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计划随意性强,课时增减随意,课程建设没有法规依据。
从学生课程表中可看出,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部分学校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安排不够规范,有的多,有的少,不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例如,有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周课时数与三至六年级的周课时数一样多;有一所初中,每周课时数为44课时,每天超过8课时,明显不符合国家省市相关的课程计划要求。全县绝大多数学校对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及音、美、体在课时上安排的课时量规范,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的课时量不够,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安排了综合实践课,有的初级中学还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从学校相关的资料看,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本校的《课程规划》《课程计划》等文件,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国家、省市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文件。
2.课程实施力量不均
学校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都安排在国家课程岗位上。国家课程中重视考试课程,轻视非考试课程,音美体课程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挤占,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边缘化,使得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不到实处。
3.课程开发水平较低
全县没有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师,没有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和技术的教师寥寥无几,课程开发举步维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缺乏民主参与,缺乏论证过程与依据。方案的制定是几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整体内容简单笼统,针对性不强,难以操作,从源头上就营造了对校本课程的不重视。
4.课程评价缺乏引导
许多学校没有课程评价方面的文件,没有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性评价材料,课程实施结果没有总结与反思,更没有相关的改进痕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安排,无检查、无评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积极性不高。
二、课程建设基本对策
1.着眼于课程政策,保障学校课程建设
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省级课程实施计划,及时制订具体的县域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构建包括课程管理、课程培训、课程督导评估、课程问责及课程经费划拨与使用等相关制度。在县域课程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听取来自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意见,给予他们课程政策制订的知情权和审议权,保证课程政策制定参与者的多元性,使课程政策更接地气,更加适合本地实际。这样就能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2.着力于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课程知识的多少,课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好坏。当前,从本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急需对教师进行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课程意识。在充分掌握课程知识、课程开发与实施技能的基础上,每个教师要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深刻理解“教师即课程”的意义,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3.着重于课程评价,规范学校课程行为
首先要评估学校课程的开齐率与课时的开足情况。凡是课程开不齐的,课时不够或超额的都是不规范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其次,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县域中小学的薄弱环节,应当作为重点,对其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详细评估检查。第三,要深入音乐、美术、体育课堂,掌握学校在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方面的情况,引导学校重视音美体教学。通过评估促使学校改进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体课程,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做法,规范学校课程行为,保证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