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不可分性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活动不可分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活动不可分性

篇1

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

经济与艺术,这原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也不是同一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两方面逐渐紧密联系起来。艺术生产是重要的经济手段,艺术产品是重要的商品。对于艺术科学的商品化倾向与商品属性,中外专家曾经一度持否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艺术科学作为商品,参与经济活动。相反,艺术科学的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甚至,人们在艺术中发现了经济的影子。在农业文明社会中,艺术家们、作曲家们、音乐家们是为任何有需要的消费者而服务的。而艺术与经济的间接关系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都不能否认经济生产活动制约艺术活动、艺术影响经济活动的事实。因此可以说,音乐艺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作用

(一)音乐艺术的商品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一般来说,现代音乐艺术不像严肃音乐通过学术的途径传达给受众,也并非与主流音乐一样通过政治途径强制性地传达给受众,而是像大众音乐一样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深入到受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大众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价值得到拓展,它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商业价值,拥有投资的意义。满足大众需求,不断被生产与销售,具有极大的商品价值。

(二)音乐经济活动与音乐商品音乐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在音乐活动领域内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是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商务活动。在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是核心内容,它包括音乐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音乐商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综合音乐的传播特点与应用范围,可以把音乐商品分为流行型、冻结型、媒体型与隐伏型音乐商品等四大类。

(三)现代音乐文化对社会资本的作用许多人对现代音乐存在这样的看法:现代音乐是灰暗的,缺乏积极的因素,不利于社会弘扬道德。只有市场才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唯一方向。从本质上来说,现代音乐文化是一种演奏者与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集合体。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对社会资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可知,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肯定。通过社会经济活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资源更多了。目前音乐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音乐学术研究造假、音乐作品剽窃、音乐表演欺诈等,严重扰乱音乐经济市场秩序,阻碍了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健康的音乐艺术。

(一)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又要重视音乐学术研究,通过课题申报的形式使得更多的人都投入到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断促进音乐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音乐市场监控体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平台,完善监督制度,对于那些违法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良行为要坚决打击,把那些违法活动扼杀在摇篮里,避免音乐经济活动出现过分、过量、过激的现象。

(三)加大对音乐经济市场的宣传目前音乐经济市场堪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重视构建与音乐行业相关的导报等媒体,及时对音乐经济市场的调查情况、发展空间、发展现状,并设立专家门诊,把调研成果及时反映到经济市场中去,增加音乐经济的透明度,在音乐经济各行业中实现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会计档案;存在问题;应对办法

一、会计档案的特点

会计档案是所有经济实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财务决算等具有保存价值应作为历史资料长期保存的专业材料。由会计档案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档案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财务决算等会计材料组成。

(一)会计资料具有以年度划分整体性的特点

会计资料是以一个年度为一个整体的,从1月到12月产生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相互关联,到年末形成一个财务决算,作为一个年度的结束,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持会计档案的完整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是会计档案管理好坏的基础。

(二)会计资料的种类的固定性

会计资料每一笔的形成都是不同的,内容多样,业务量大,但是它的组成形式却基本相同,主要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部分组成。

(三)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具有规律性

一个会计年度从业务的发生开始,不断的形成会计凭证,记录会计账簿,月末形成会计报表,年末形成会计决算等,能连续不断的记录业务每一个经济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能保证经济业务间的相互联系,为以后业务的开展提供历史数据,这种规律性是其他档案所没有的。

(四)会计资料归档特殊性

会计档案是以数字记录业务发生的数字档案,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历史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财务决算都有特定的格式和记录的内容,与其他文字资料不同,会计档案的装订样式、保管形式也与一般文件资料不同,具有特殊性。

二、会计档案存在的重要作用

(一)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历史和重要物证

会计档案是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年末编制年度决算,形成了一年整体的会计档案,多年会计档案连续起来,能够直接反映每个历史时期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使会计档案具有连续性和制约性的特点。

(二)会计档案是查处打击经济问题重要依据

会计档案连续客观地记录了各项经济活动轨迹,在审计中会计档案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凭证,可以为查处经济犯罪的蛛丝马迹提供可靠的书面证据。

(三)会计档案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资料

会计档案记录了经济活动的发展轨迹,记录了经营过程中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为经济发展研究提供各种精准的数据和历年对比资料,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四)会计档案是对经济实体会计监督的重要资料

会计档案在审计和工商、税务、检察院等行政机关的检查过程中有极高的使用效率。各个行政机关首先就会对经济实体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原始资料进行审核,综合评估被审查单位经济业务是否依法合规,会计处理是否实事求是。通过对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的审核,发现单位财务处理和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做出整改建议或处理决定。

三、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档案归档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单位领导不够重视,财务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财务日常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多数单位只对会计日常核算是否合法重视,对会计档案管理置之不理,没有设置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管更是少之又少。会计人员培训学习中,很少进行会计档案的装订和保管进行培训,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兼管,会计人员大多忙于日常会计核算,疏于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的基本规范,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明确,使得归档整理的会计档案不规范,不能达到科学归档管理的要求。

(二)会计档案资料归档不完整

大多数经济实体单位只认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专业资料应该整理归档,却对会计文件材料如:财务预算、决算,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等会计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日积月累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思想意思和业务水平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一些单位财会人员兼管财务档案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不遵守会计法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规章制度不能认真落实,重日常财务核算轻会计账务保存管理,不按法律法规执行,伪造、篡改、更换记录凭证的现象也个别出现:也为自设假账、自建账外账等违规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不严谨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会计人员一点点小过失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危害极大。

(四)财务档案管理部门设立不完善、归档不规范

单位设立财会档案管理部门是当代财务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但实际工作各单位对财务档案工作均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规范,大多数段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档案管理部门,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由会计人员兼任。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保管、销毁工作不受重视,大多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多年来只归档不鉴定,也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定期销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无法完成,造成已经过期的会计档案仍长期存放无人管理,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整体工作的质量和成果。

篇3

关键词:经济人社会道德人经济人理论和实践困境

科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理论逻辑分析的逻辑起点。深人探讨人性假设与非人性假设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及准确把握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

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是非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作了系统论述。按照他的观点,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能够通过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由“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产生利他的结果,使整个经济运行协调有序,社会利益得到最大实现。因而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应对其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使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假说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这最突出地体现在伴随着“边际革命”而兴起的新古典理论体系之中。第一,在斯密那里,经济人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处于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地位,对其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则上升为整个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且它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新古典学派把经济人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分别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定性研究,而且还借助于定量分析,比斯密的原始解说前进了一大步。斯密曾提出人出于利己动机总要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但怎样才算是实现了这种“最大化”目标,由于分析方法所限斯密没有给予解答。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引人数量分析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二商品的相应价格之比,即。这些定理将人的行为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从而为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新古典经济学还考察了经济人在不同市场形态下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人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充分条件,这样,便把经济主体的理性、经济环境的完全性以及经济总体的均衡运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将斯密具有某种自发性的经济人概念进一步抽象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简单划一的、可量化的“机械人”概念。这充分反映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特点,即把经济学从具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彻底转变为仅仅具有技术工具意义上的学科。这种人性假定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以致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与人和社会密不可分。

人类起源的历史表明,人和社会是同时诞生、不可分割的。“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人和社会不仅是同时形成的,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的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可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其有内在的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任何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因此,马克思指出:“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州,吠把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在地集于一身,因而成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假设就是这种最一般规定的“人”,马克思经济学的一切原则和规范、范畴及逻辑运动都是“人”的这种内在二重性的矛盾的展开、深化和具体化。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与此相适应,满足人的需要的途径和方式也有两条:一条是直接满足个人的需要,另一条是满足“表现社会需要的共同需要”,从而呈现为个体性和整体性的二重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关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道德的需要也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

二重需要内在地集于一身的人必须始终面对二重利益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形成调节和处理它们相互关系的客观需要。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人对这种客观需要及其必然性有意识的把握。从发生学的视角看,这个过程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就必然会逐渐地、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秩序、节奏,在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群体相互交往的关系中产生某种相应的要求。一旦人们自觉意识到这些秩序和要求,那么这些秩序和要求就会转化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应当”,获得普遍的意义,其要点如下。

首先,“应当”是一种关系。它把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人的活动外在地显现为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应当”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性,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成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再次,“应当”对人来说,不仅具有某种强制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有用性。“应当”的强制性不是纯外在地加给人的,而是人自己发现了、认识了的“应当”。人们之所以愿意放弃自己的某些任性和偏执,按照“应当”去行动、去生活,从直接或者具体层次上讲,是因为它能保证人们的行为的方向性、效用性。从间接或者抽象层次来说,“应当”是联系社会生活的必要纽带:它一方面能够把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以维持社会的存在,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能够把人既作为个人的存在物同时又作为社会成员的存在物这两个矛盾联系在一起,实现人的内在统一,促进人的精神完善和人格发展。

人类认识的这一特点表明,人们一旦达到了“应当”的共识,它就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这种特殊规范性借助于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行为品格和习性之中,并通过人们的义务感和良心感,构成人们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体系,从而发挥自己特有的社会作用。

由此可知,道德既是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手段,又是个人实现自身内在统一和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始终根植在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根植在人存在的二重性及其需要的二重性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从诞生开始,就离不开道德。缺乏道德,人们就无从获得内外利益,实践就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维持。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就是运用了历史的方法并作了逻辑上的推演,得出r人是社会人和道德人的结论。

亚当·斯密在经济人假设中曾用“无形的手”说明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贪欲最后会转变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却没有说明个人自我利益向整个社会福利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事实土,经济学家在研究人及人的行为动机时,把人看成一个“个体”的和“自然”的人,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特征。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人、道德人的人性假设科学地描述了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当个人在追逐自我利益的同时又关注他人利益时,亚当,斯密所说的由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转变才有了可能的通路。非马克思经济学要想避开人的道德本质来谈经济发展,从最终意义上看是难以富有成效的,因而这一理论有其实践的局限性。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它把经济增长视为经济发展的惟一目标,危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一味强调经济与伦理原则分离、经济与政治过程分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主体对正义、公平和社会伦理漠不关心,缺乏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感;它把人看做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人们以自己的经济行为去实现物的目的,而不是追求使自己成为全社会敬仰的人,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是我们观察、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人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受到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经济准则的制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和最好地创造经济业绩,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才能正常而又公正地进行,才能不断增长物质财富和日益提高生活质量。

在当代中国,“看不见的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市场的某些不规范和失灵仍然存在。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运用“看得见的手”来规范市场,非常需要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完善市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篇4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运用,信息化得以普及,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在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审计信息化也得以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审计源于会计,但是审计和会计又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其次研究了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出现会计必定会出现审计,审计与会计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数据库

会计主要是运用专门的理论方法对经济体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工作。在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化是将传统的会计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归档、处理、储存以及运用。而对于审计信息化而言,审计信息化指的是对被审计的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对报表进行审核的精确工作,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审查、核对以及验证工作。另外,信息化建设需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并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信息化人员进行培训工作,这要求信息化审计人员不仅要适应信息化的情况,还应该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1审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会计的发展,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协同发展,因此,就必须要求我们对审计和会计的职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审计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其位置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其地位也比较高。而会计有着具体的工作和具体的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审计是宪法赋予的一种监督的权力,而会计是在企业中对自我核算的一种监督,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审计和会计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重新监督,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而审计监督包括会计监督。因此,两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1)审计来源于会计。审计和会计本是一家,水融,但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去运用,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审计是对会计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的确认以及校准,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主要以货币为主,有自己的独立体系的专业方法,会对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以及连续的纪录,并加以考核和指导的一种惯例活动,能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对于审计,审计是有专业的独立机构和一些专业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对被审计的单位中的一些会计数据,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一些财务收支和有关的经济督导活动,通过合法的法律手段,来监督企业的经济情况,并改进经营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虽然“审计”和“会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其发展以及定义来看,其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说审计源于会计。

(2)审计与会计相互独立。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两者的基本概念不同,会计和审计是相互独立的。在工作中,国家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会依法对各个部门行使监督权力,国家的审计部门有权对各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审查监督,对其内部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受任何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干涉。在这一过程中,对审计的要求将赋予最高层次的监督,这样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在会计监督之后再次进行经济状况的监督,可以降低风险;第二是对于一些相关的会计部门进行监督,可以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会计工作的职能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可以发现,审计与会计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2会计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关系研究

(1)联系。首先,传统的会计逐步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来处理一些会计业务,是一种基于传统的会计凭证和报表的核算工作,只是将原有的工作转为信息化处理,将传统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从而具备更强大的核算能力以及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审计作为对会计质量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信息化如果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就很难起到监督的作用。换句话说,无论是审计信息化还是会计信息化,都是在基于传统的会计与审计的理论知识下,形成的新型的审计和会计。因此,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信息化会计的主要职能任务是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信息化审计则是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两者的服务对象显然不同,但是在这其中两者的服务功能是有一定联系的,并且互相影响。比如,两者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信息,如入账数据库、出账数据库以及对明细账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化数据,并且无论是在审计还是在会计的过程中,都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者数据库的信息质量都会对对方工作的开展产生作用和反馈。

(2)区别。尽管审计信息化来源于会计信息化,但是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亦有不同,审计信息化是根据传统的审计知识,在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形成有自己独立体系特点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并且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工作范围更为广泛,工作效率也优于传统的审计方法,所以,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相互独立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审计信息化是在会计信息化的结果上进行的,因为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处理会计信息时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都会在瞬间得以完成,与此同时,会计报表同时完成,可实现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化服务。而对于审计信息化,主要是审计人员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电子技术进行一些相应的审计工作,这能帮助一些工作人员完成一些在原有人工审计的条件下很难完成的审计工作,特别是一些大量数据的筛选工作,信息化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在引入会计数据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引入相关联的一些会计数据,把两者结合,从而更好地对经济制度和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漏洞进行完善。因此说,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也是相互独立的,这样也有益于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高速发展,不受约束。

3结论

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能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在降低审计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推向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对于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而言,都是通过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已有的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方法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审计和会计技术,这其中有实现过程,且两者的关系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发展一个,另一个就无法进行相关的服务,因此两者之间的发展应齐头并进,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不可以混为一谈,应该在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系统需求的条件,进行融合,并且独立于自己的系统相互发展。

作者:徐志新 李蔚 单位:国网浙江常山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信息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0(19):44-45.

篇5

会计监督是企业的会计人员通过国家的有关规定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会计核算,进而保证经济活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继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与市场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会计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会计在社会生产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因为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监督工作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与弊端,客观上要求强化会计监督,但是实际上会计监督的效率却很低。因此,需要完善以前的会计监督以适应各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慢慢地重视会计监督对于企业的意义。

会计的工作内容是进行货币的运算与计量,并且借用一些特定的手段以保障经济活动的完善性与系统性。会计监督的内容有两方面,一个是指利用会计的信息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另外一个是对会计自身实施监督,这两个内容在整个监督的过程之中都不能少。因为会计自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对经济活动信息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会计自身的监督比对于经济活动监督工作更为重要。假如对会计工作自身的监督做的不到位,就会使得获取到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规范性与合法性,进而利用会计信息对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工作也都会丢失掉依据,并且不能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工作。

二、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会计监督的产生与会计的产生密不可分,并且还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也逐渐地被完善。与此同时,会计监督体系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运营者认为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该以利润为目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经常会忽略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并且还会降低会计监督的力度。然而会计监督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发现并解决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隐患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企业会计监督理念。把会计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季度与年度的会计核算结果上面,而在往常的工作之中没有进行及时的财务分析,并且对于利用历史会计资料进行运营预测与投资的风险评估重视严重的不足。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分析,从而让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形成确定的体系。

2.不能充分的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实时预测

许多的企业运营者看重的都是对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与管理措施,但是风险的发生经常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即便是采取了相对应的补救措施依旧很难弥补。所以,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会计信息对风险进行实时预测。而且,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又存在着对于个别案例过度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得整体的预测效果很难达到所希望的效果。

3.对于风险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或者是效益偏好和控制靠后。这些企业在风险的防范措施方面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因而未能形成系统、连续与完整的会计报表、会计数据库和会计指标体系。这些隐患都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阻碍防控措施的开展。

4.没有真正意识到会计工作的价值

目前,一部分的企业经营者没有能够清楚地认识会计工作的真正价值,仍然把精力放在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销售方面,对于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核算没有大力的执行,更没有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处理,所以企业的管理层次得不到提高,进而经营管理的能力也逐渐下降。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规范管理都是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所以企业需要充分的利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5.没有把握好宏观的经济环境

宏观与微观具有紧密的联系。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但是一些企业的运营者只注重某一特定项目的经营与经济效益,很少以宏观的眼光观察企业的整体效益,从而无法提高企业的会计监督的工作质量,更不能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与效益。

三、充分的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意见与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手段是最为有效的约束方法,会计监督在企业的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利用法律提高其约束能力。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运营者的监管力度,防止运营者在管理企业时产生不恰当的行为。从而降低其管理企业的风险。

2.强化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是深化实践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可是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和实践脱轨。因而需要对理论进行强化。我国的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体系。

3.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充分利用外部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监督的力度,并且提高监督的质量与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该改变管理观念,并且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技能,完善监督体制。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 国家调控 组织管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在对经济进行调节时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宏观调控,即以宏观的视角对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其次是从微观的视角,将管理的方向转向组成这个经济体系的最小单位如企业、个体劳动人员。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的学科,它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融合贯穿后又十分重视在现实中进行实践和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变,经济实力上升。国民经济水平上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在给予市场调节以高度自由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特别完善,经济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经济调节。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并辅以合理有效的经济和管理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完善。

一、经济管理的特点

1.经济管理体现出动态发展的特质

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一往无前的。因此经济管理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和保护的作用,就必须承认经济发展的这一现状和特点。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在经济管理上的管理认识和管理手段。不断追赶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管理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特性也体现出经济管理的一种缺陷,即滞后性。因为经济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走入“先发展再管理”的这样一个模式。因此,这种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之间不可磨灭的时间差就经济管理中的永恒缺陷。

2.经济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质

经济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要素。这些管理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交叉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系统性还指这个系统整体内外部的不可分割性。系统整体总是在动态中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影响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分别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经济管理应根据内外部的不断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3.经济管理的整体性特质

经济管理体现出动态发展和系统性的特征。二者其实并不是截然分离,互不干涉的。它们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管理的动态性要求管理者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改进管理观念,变化管理方式。使之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寻找平衡的过程。

而经济管理的系统性正体现出整体性要求着管理的平衡。因此,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与统一正体现出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无限循环与不断提高。

二、政府和组织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和组织在经济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经济管理的方式和重点都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宏观调控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方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和调整,使得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和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好的行政支持。使得国家能从总体的大方向上保持健康稳定的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并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之后,我国在经济管理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这种进步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决策方面。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有的经济模式很难在适应经济的发展的新环境。也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应在经济决策方面进行调整,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其次,政府应采取措施,在经济调节中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缺陷。市场经济的自由特点会导致经济运行中不和谐或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在采取一些调节手段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各方面不协调的现象。

最后,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进行把握,注重引导。市场经济的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但是这种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

2.组织在整个经济管理大局中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那么组织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就是微观的管理。宏观调控能够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掌握经济发展的大局。但是,因为宏观调控本身的特点就注定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经济细节方面的盲点。组织就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组织通过对企业、经济组织及个体劳动者的管理,使经济管理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稳定与快速并重,才是长久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是我们经济管理所要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不但要从大方向上进行掌控,实行合理有效的空管调控。还需要从细节入手,对企业、经济组织以及个体经营者进行正确引导。我们不但要立足于本国的经济文化传统,还应吸取西方成功的经济管理经验和模式。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摸索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1]孙亚忠.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和职能转变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1,(2).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会计;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这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会计做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作用在经济社会中愈发凸显。久而久之,两者成为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进退的两大关联关系体。简单的说,一方面,会计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的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算、预测、监督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开展,使国民经济有效有序的进行下去。第二,会计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的效果,以及促进经济核算与增产节约和对于社会积累的不断扩大化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会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如此,会计还可以有效的提供经济信息,有效的反映经济活动,更加可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变化。对经济起到如实的监督反映的作用。我们还要知道,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学科的发展。这样会计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同步的,和谐的,统一的。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之间的关系的良性的,相互促进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和分析经济发展与会计的关系。

一、会计的嫩还剖析

可以这样说,会计是一门据有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社会经济的完好运转下不断的开展与丰富。可以说会计即有着自然科学的性质还有这社会可续的性质。也就是说,社会环境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的何去何从都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在我国进入了WTO之际,金融工具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凸显,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风险。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科学的计算和记录体系的诞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对于会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的发展是不可估计的,并对经济的提升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二、简要论述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是会计形成、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会计的产生是跟至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因为有了经济这片土壤,会计才会得以出现。另外,因为会计的出现,可以为人们的生产以及管理经济带来了便捷和高效。这都是在全球化,大众化的社会生产要求下所产生的,对于人们历史发展规律有着很大的影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因为经济的不断壮大,我们对于会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所以说会计的产生和经济发展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再进一步来说,因为我们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会计也就要随之发展。再看,经济的变革和巨变也会给会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产生,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少对于经济的社会中会计的存在形式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久而久之,会计和经济发展就有着不可以隔断的联系。最明显的例子,因为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一些企业会通过会计的形式,使得自己完好的度过金融危机。有的人会利用会计进行虚假帐的制作,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额度的利润,可以成功度过金融危机。可以说,这种违规的做法是十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会计发展的进步,是一种消极的竞争状态,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不良竞争的发展,会阻碍时代的不断前进。这就说明之前的陈旧的会计运行方式和方法已经是不适用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经济以及会计关系的研究中,我们更加的应该注重现代化信息的融入以及科技化的发展。

(二)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

1.会计的出现是很治在经济发展之中的,但是又可以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在经济中分为宏观和微观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要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以及可靠性的出现。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相比较来说西方国家有着200年的发展史,我国的经济建设非常短暂,所以还是很不成熟,有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宏观调控一旦失去了控制,经济危机的出现,这个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就起到了积极性质的作用,因为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双大手,我们可以保证市场失灵时有着各种各样的政策性支持,有着可靠保证。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和和谐发展的秩序需要我们进行宏观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产生出的会计是有着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为宏观经济的参考,会计资料,也是证券监督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与审查的重要依据。也是宏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对于企业来说,会计起到对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会计信息提供和支撑的作用。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运行需要会计信息的全面发展,需要会计行业给予很好的支撑。但是,我们知道在当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着很成熟的体系,因为作为企业的投资者,现在企业的管理者是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平时工作之中的。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为企业管理者解决了企业正常经营和管理的难题。但是,事物的发展也是有着不好的方面,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就不会直接触碰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细枝末节,也不会很详细的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能力,所以就现代企业经营来看,只有会计信息也是参考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话,企业的外部投资可以对企业的发展的经济走向以及投资收益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企业的债权人也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重要的全面的了解。再者,因为企业的发展是有着众多资金的支持的,只有通过会计信息的发展,我们的债券人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掌握。因为只有会计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企业的情况,达到预期的要求向公司提供贷款和帮助。

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会计的监督作用逐渐的突出,监管工作能作为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完善,所及监督作用是会计智能中的重要命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效用。那么什么是会计监督呢?一般来说,会计监督指的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监视和督查,这就更加使得会计的存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帮助企业顺利的掌握经济状况,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中,公司要根据自己的准则,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工作。因为作为一种规范,会计准则是一种标杆。会计的工作人员也会按照这个标杆进行相应的会计活动。所以,在会计工作的进行中不断的进行监督,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有着预先计划的,有着重要保障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会计的监督作用,才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掌握和检查,才可以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我们的经济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的有保障。同时,因为有着会计监督检查的存在,会计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很好的事后收尾工作,这样可以做到及时的检查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情况,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已经经济秩序的维护是由于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而开展的。所以说,经济秩序的有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建立、发展、完善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稳定的市场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是我们国家经历了经济的特殊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并不成熟,市场的秩序是及其混乱的。只有通过会计的计算和精确以及会计工作的充分进行,市场经济的混乱程序才能避免。所以说,在根本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会计活动中保证会计活动的准确性,要注重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票据管理的配合,站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会计的真实性,使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服务。

三、经济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一般来说,会计的最基础作用是为了处理信息,并保障管理活动的。那么会计作为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他的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信息的收纳,采集以及整理为需求者提供最详细的会计信息,这样可以更加好的服务经济的有效发展。

第一个层析,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不二经济主体,只有经济信息的融入,企业才得以运转,而经济信息的融入正是要企业的会计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经济力量。并且,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要做到经济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可以在最有效的范围内达到利润的最大获取。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样看来,会计信息是企业的运转的信息通道,只有通过这个通道,企业在内部以及外部的运行中只有通过这个准确的会计渠道才能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才可以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生产以及经营方式,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在可以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另外,我们知道,在企业内部,只有会计部门的平稳运转,我们的企业才能正常的经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我们所身处的是现代经济时代,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凭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订出有效的经济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必须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整合以及整理,我们的企业领导者才有参考的依据。另外,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市场优质的产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降低成本,这样的话,我们的生产环节就会从简单化走向复杂化,尤其是大机器生产的诞生,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的过程中有着越来越多的计算环节。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生产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这样的话,会计工作是可以通过企业提供财务信息进行事物的处理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反作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站在社会学角度上看,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是可以左右企业的经济决策的,是可以引导企业向着好的社会效益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的。一般来说,会计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根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包括各类经济主体,还包括千千万万的个人投资者和潜在的个人投资者。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企业如果已经对经济发展进行了很好的理解和政策的解读,这样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合理发展,有着最重要的合理性因素。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做到了合理性的组合以及调整。所以说,在客观的条件下,我们从良好渠道取得的会计信息如果是真实、可靠、及时的,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就是从便捷的会计渠道获取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于外界对于企业有着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要是,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在筹资的时候,就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会计的良好发展与否会影响经济工作的有效进行。

再看,第二个层面,因为会计活动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会计的控制效用。因为会计中的管理职能可以有效的引导会计人员对经营活动的管理加以注意。所以,我们知道,会计不仅仅可以有着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巨大调节作用,还有这对去微观环境下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还能够在促进企业的管理运行,以及各项事务的制定、执行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等。

可是,我们知道,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以及经济的有效运行是和会计有着很大关联的。所以要想有效的进行经济管理的制定就要有效的使用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服务。这样才可以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才可以使得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另外,我们还要知道,我国企业的现代管理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用正确的科学决策来做好各种信息的管理和手机,这样的话就要很好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掌握。这样我们才能有很好,更加直接的决策服务信息。我们可以针对反映的不同信息,确定不同的决策目标,针对不同决策目标,分别提出有效的备选方案。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上来找到各种各样的预测结果。

再看,作为微观经济的主题,会计人员的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这样就促进了我们的会计工作人员更好的去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管辖的工作当中去。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的科学规划,更加要将会计工作更加完善的融入到企业的活动中去。但我们在看到会计信息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别忘了会计信息失真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发展的妨碍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发现,因为会计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发展有着多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这样看来如何将会计良好的发展是我们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这样我们企业才能够良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才有显著的提高。所以我们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要十分注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达到两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贵生.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J].财会通讯, 2011(05).

篇8

[关键词] 环境会计 背景 理论基础 必要性

环境会计目前己成为国内外会计界热点问题。环境会计以改善资源环境为目的,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以货币计量和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将由环境资源所产生的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之中,对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空间和规模越来越大,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峻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球性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组织都曾就环境问题发表研究公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就企业环境披露问题发表建议;联合国也开始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环境披露问题给予越来越多关注,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会计准则。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会计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各国环境法规及有关政策为环境会计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来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中80%来自企业。因此,企业应该对环境保护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也不得不重视环境问题。这些活动既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会计就不能熟视无睹。鉴于会计在现代企业和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而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活动进行确认和计量,是提高环保投入产出率、改善环保工作效果、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环境会计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外部不经济理论。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受到不利影响,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或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环境资源不可分割性使其产权界定成本非常高或难以界定,环境资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这使得人们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同使用环境资源,而不考虑其公正性和整个社会意愿。这种外部不经济如果光以行政命令来消除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可以设立环境会计加以约束,以便达到良好环境保护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追求企业与社会长远发展,主动创造最大化的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和实现整个社会有机体持续发展的自觉自愿的行动。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对会计学产生了直接影响,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由于覆盖内容太广,而且所涉及的社会责任内容在各国存在较大差异,而环境问题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加之近年来各国对环境问题的一致关注,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会计界专门进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强调当代人的道义责任,通过立法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准则加以确认,如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它从“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各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立在最低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之上。为了保证持续发展,同样要调动一切因素发挥作用,其中环境会计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研究其矛盾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经济问题,阐明它们产生的生态经济原因和解决的理论原则。在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经济系统和生态经济效益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三、环境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推行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环境会计自身讲,它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从政府角度讲,实行环境会计后,政府就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而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情况、负债情况和损益情况等信息,就可对企业的生产、治理有清晰了解,从而有效落实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从企业角度讲,实行环境会计后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促使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企业就会逐步走上清洁生产这条道路。

推行环境会计是准确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存在缺陷,不考虑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性,一些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也被当作国民收入和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以这样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和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为此,政府的政策应逐渐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活动的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

篇9

1.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南北朝文人饮茶兴趣大增,有些关于茶的诗词出现,茶这时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赋予了文化精神的涵义,发挥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2.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中唐时,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茶道精神第一次出现。

3.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到了宋代,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喜饮茶,他在在宫廷中建立茶事机关,并且将宫廷饮茶按等级分类。这时候出现了茶的礼仪制度,赐茶成为皇帝宠爱大臣,眷顾亲属的重要方式。

4.茶文化的普及阶段

明代茶叶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明代的文人雅士不少留有经世之作,比如唐伯虎作的《品茶图》等。这时候茶具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朝时期茶中正式作为出口的一种行业,这时候的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1982年,第一个弘扬茶文化的社会团体在杭州成立,名为“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建立茶文化研究会,名为“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后来茶叶博物馆和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相继建成。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各地的茶馆数量俱增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个地方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茶叶节都以茶为载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茶文化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研究和所进行的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我国经济发展以和谐科学发展为目标,人们通过举办茶事相关活动,对人们的道德培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可以发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二、茶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范畴来说,一个是广义上,另一个是狭义上说。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同样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是以茶这个物质为载体,折射出一定的精神内容,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和谐高度熔合的产物。广义上的茶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茶中的发展历史、茶艺和茶道、饮茶习谷、茶具、茶诗和茶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剔除茶这个物质载体外的精神文明这部分,也就是指茶在被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是优雅、健康的文化,它可以使人们紧绷的心得到舒缓,平衡人们的心理。茶道精神主张以和为中心,主张和平相处,以礼待人。我国茶文化专家沈学政教授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这个载体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将茶和文化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体现物质文明,同时也是精神的折射。茶文化是通过茶派生出来的,是围绕茶所进行的心理、习俗和行为等现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茶界代表侯罗华认为,如果茶叶经济发展中没有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形态,只是一个农产品,一种人们习惯的饮品而已,它的经济价值也远不比上今天这么高。茶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促进人们对茶叶饮品的消费,给茶叶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同时对人们的旅游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茶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指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得力于茶艺文化的宣传的推广,这两方面共同发生作用,是将来茶业发展的航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文化的溶入,本质上来讲也就只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单一的经济活动,缺乏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产业。为了将我国的茶叶打造在世界茶叶中的有利地位,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茶文化是必须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的。茶文化与茶叶经济就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使茶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宣传。茶文化对茶叶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四、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

弘扬茶文化一方面为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大力宣传“茶为国饮”的理念。通过茶文化的弘扬使消费者对茶有正确的认识,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茶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对美容、减肥、保养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茶知识的了解日益增多,大力弘扬茶文化将吸引更多的茶消费者。从而使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关系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为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国际市场营销是指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这里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为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产品规划与开发、产品订价、产品分销、产品促销以及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联系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所从事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所构成,是一定时期世界各国和地区联系的主要形式。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超越国界从事商品经营与市场营销活动,这里的市场营销活动,与国内的营销不同,要注重国内外不可控环境因素、自身资源等。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国际市场营销》一书中指出:“国际市场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

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共同性是两者都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都是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跨越一国国界的经济活动,而且这两种经济活动经常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际贸易必然要借助于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各国选定的国际贸易任务和目标。例如,两者都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国际市场是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的重要纽带。

它们的共性有以下5个方面:

其一,二者都是超越一国国界的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复杂的国际环境,如经济发达状况、人口数目、城市化进程、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竞争环境。

其二,二者都是以获取正常合法的企业经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国际性商业活动。

其三,二者都是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内容,经营活动的末端都是全世界市场的消费者或用户。

其四,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等。

其五,二者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都是企业从事国际商业活动、参与国际竞争、瓜分国际市场的主要工具和主要形式。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以获得利润收入为目的而进行的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区别

尽管二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和相通性,但也有着许多重要区别,存在着差异性:

(一) 交易形式的不同

既然国际贸易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而每一国家的对外贸易又都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因此,国际贸易包括购进与输出两个主要方面。而国际市场营销则仅强调售出这一个方面,(而且,这里的售出也不一定是出口),即通过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劳务,从而获得收入。当然,国际市场营销也不是毫不涉及购进。

(二)交易的主体不同

国际贸易是国际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际贸易中商品和劳务的买主、卖生都是国家,换言之,国际贸易的组织者是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是企业产品和劳务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适应过程,产品和劳务的卖主是企业(或其海外子公司),买主则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这个国家的企业或个人,还可能是本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换言之,国际市场营销一般是由企业组织的。当然,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体制、法律制度等,对国际市场营销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三)是否超越国界

就国际贸易而言,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必须是超越国界的交换,即参加交换的产品和劳务必须真正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而国际市场营销,作为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这些活动超越国界,而不厂进行整体规划与协调,制订各自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这一差异性,反映到统计数据上,就表现为:国际市场营销额往往大于国际贸易额。

(四)涉及范围不同

国际贸易只涉及部分市场营销活动,如产品购销、实体分销、产品汀价等,而不进行产品分销渠道的管理,一般也不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销售促进等市场营销活动。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涉及上述所有活动。从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上述差异性看,国际市场营销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国际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

三、国际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营销的任务,从总体上说,是研究国际市场环境及引起环境变化的诸因素。认识、发掘和开拓潜在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决定进入市场的方式,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使企业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可控制因素的运用符合市场的需要,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效益。企业国际营销工作的好与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而且关系到一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和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均卷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洪流,哪家公司能树立起国际营销观念,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并针对各目标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哪家公司就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及高额的市场回报。国际市场营销对于一个企业的国际贸易水平至关重要,它是连接客户需求与企业反应的中间环节,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影响力,也是一个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

国际营销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水平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所有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总和,从宏观角度讲,国际市场营销对于适时适地,以适当的价格把产品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促使国家消费大市场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结语

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当今世界,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又互为因果。它们两者之间有以盈利为目的的超国界的经济活动的共性。但是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又有差异,随着国际营销的深入开展,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也必然要求国际营销水平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杨晨.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发展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