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欺凌的表现

篇1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欺凌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凌。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欺凌定义: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根据校园欺凌的实施方式和表现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实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为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身体欺凌是指运用身体力量、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言语欺凌是运用语言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间接欺凌平时不易觉察,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持久,受欺凌者会体会到被孤立、不受人欢迎等。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关于校园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涉及校园欺凌的方式、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而且多数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多以排挤、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方式。从被欺凌者的性别来看,男生欺凌的对象不分性别,女生则一般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园欺凌的年龄及年级差异

一般来说,校园欺凌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即初中要比小学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变化,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为主,到高年级则多呈现出间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欺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三、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本身的因素

1.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处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种种这些都会推动他们将一些自卑、怯弱、不灵敏的孩子作为“出气筒”。

2.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体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动比较迟缓,智力低下;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种种这些都会使他们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明显不同,不受人欢迎,成为被欺凌的目标,而他们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多数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他们目睹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贫困等环境中的孩子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过度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的行为缺乏限制,导致对他人的欺凌行为。

(三)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欺凌之风。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泄漏学生隐私、取笑学生等,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导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记录

这是一个跟踪观察两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岁,男,体形肥胖,智力低下。从小学起,何某因为体形和智力原因就经常被同学欺凌,表现多为直接欺凌(打、踢、骂)。升入初中后,从初一到初二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何某的情绪调节越发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当有同学欺凌他的时候他就会情绪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闹,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这样情绪失控同学就越来欺凌他,以激怒他为乐,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了两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发生在2012年2月18日,课间时A同学叫B同学去帮忙打水,B同学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结果B同学就打骂何某,导致何某情绪失控,在上课的时候大哭大叫。经MTH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显示,何某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处在比较危险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欺凌现象并不少见。类似于何某这种体形与智力明显异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做出欺凌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了他人类似的行为。在对经常欺凌同学的一个孩子的心理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处在一个暴力家庭,母亲经常对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气撒到他人身上。对其进行MTH量表测量显示,其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启示

无论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他人者,其实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关注。特别是长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内心既自卑又恐惧。国内相关学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1.3%和6.2%。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地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情境,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训练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环境

在班级和校园中营造反欺凌氛围,对欺凌者具有教育意义,对旁观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国外的实践证明,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可以大大增加校园欺凌援助的针对性,及时给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专题网站或谈心室。

(三)挖掘、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潜能

要让家长和教师了解校园欺凌的一般知识,引导其认识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低估校园欺凌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所以要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注意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排斥状况,鼓励学生报告类似问题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校园反欺凌教育合力。

篇2

根据市教育局等多部门印发的《xx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区扎实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现对我区教育系统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周密安排

我区印发了《xx区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xx教督〔20xx〕xx号),组织区属各校参加相关会议进行专门安排,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相关职能科室共同参与,加强与公安、司法、共青团、民政等部门的联系,推动各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坚决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宣传教育优先、预防为主、完善制度、及时处理,实行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

二、注重教育,自我保护

区属各校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法治安全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注重诚信、维护正义的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学会自我保护,不发生意外事故。

1.各学校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讲座,并邀请警察、安保人员、法官出席,通过大量鲜活的实例,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程度,增强预防意识和保护意识。有专题记录、图片等材料,过程材料详实。

2.各学校将校园欺凌治理工作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有效结合。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展示,使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明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等相关问题。

3.各学校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体家长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培训,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要求,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促进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开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区教育局成立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班级层层压实责任,签订学校安全责任书,将安全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建立了专项治理情况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紧急事件要立即上报并妥善处置,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和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对被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依法进行赔偿。

四、强化措施,防患未然

加强校园安全“三防”建设,加大投入电子监控设施,学生进入校园即进入监控范围,加强门卫、食堂等重点领域管理。区教育局、各学校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理制度、措施、预案,明确岗位职责,公布学生救助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如xx实验小学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布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组建班级微信群;并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细致了解学生间的矛盾纠纷、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事端苗头,引导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轨迹成长。xx小学设立了阳光宣传栏,开展历史典故、名人名言、四德建设等内容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xx实验小学对重点学生落实帮扶措施,通过真心关爱、细致调解等方法化解矛盾,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表现,家校合力做好学生学习和思想工作。

五、强化督导,严格考核

建立了学校自查、区级核查工作制度,加强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保障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将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纳入20xx年秋季开学工作督查内容,在学校完成自查的基础上,围绕法制专题教育 、规章制度完善、开展自查自纠、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督导组深入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分组座谈、校园观察、查看档案资料、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各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专题教育,以及开展思想品德、心理和安全教育情况。通过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规范了学校管理,加起来法制教育,严肃了校规校纪,规范了学生行为,营造了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

在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校园欺凌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二是部分学生家长的认识不全面,成天忙于工作,认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是学校的事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

篇3

同学们,文明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让我们远离校园暴力,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做一个有涵养、有智慧的文明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1校园,是求知者的乐园,是探索者的天地,那里充满了我们快乐的身影,洒满了我们成功的泪水,到处洋溢着我们欢乐的笑声,校园,就是我们青年学子的海洋,海洋虽然美丽,但其中依然存在那凶神恶煞的鲨鱼,校园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不良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平安,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教师,希望同学们平平安安;家长,希望孩子平平安安;我,更希望让自己的兄弟姐妹,学姊,学长平平安安……

我认为校园不平安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来自校园的主要有校园环境隐患、不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同学们之间的语言欺凌,来自校外的主要有抢劫、勒索、交通事故和意外伤亡等。在校园里,只有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常识,学会安全自护,才能消除、减少生活中的隐患,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生活。一旦校园里发生火灾,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逃生或自救方法。为了给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创造一个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我校领导、老师们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我们听“遇火灾,地震在校如何逃生”的讲座。前些日子,我们全校同学,在老师和消防护卫队的带领下,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救火演习,在长达10分钟的“救火”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配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那次不同寻常演习中,虽然我们没要参加到救火中去,但我们也同样认认真真地观摩了救火的全程,懂得了许多。

构建平安校园,是我们大家的应尽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参天大树的起点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万丈高楼的起点是一块平常的基石,平安校园的起点是每一位同学的维护,每一位同学平安!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吧!让这些令我们不安与无奈的坏人坏事永远的烟消云散,让草儿不再枯萎;让花儿不再凋谢;让我们的笑容永远挂在脸上;平安校园永远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2最近,西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杀人案,使我有了很大感触。

校园是我们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可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区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学生。

从80年代末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国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视业的商业化,欺凌恐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充斥我们的视野,许多作品中对于犯罪过程细节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园又成了他们“付诸实践“的理想场所。

校园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响的绝非个别学生,我们全体青少年都会受此不良影响。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倾向十分令人担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校园欺凌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柔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校园里出现了校园欺凌,闹的同学们都人心惶惶。

影视作品、书刊对我们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十分严重,在我们身心发育过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是极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着手解决的。

校园欺凌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但这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全社会都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你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性的不断完美。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3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校园内外时有发生,让我的心情不免沉重。它不但会伤害你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使人精神受到痛苦折磨,严重时,还会威胁你身边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极其容易伤害到同学们的身体心理以及家庭。

“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友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如果你想做一个愉快的孩子,让自己的身边都充满欢乐,就用你一颗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那么,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能充分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拥有宽阔的胸怀。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你可别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但是矛盾发生后,应该学会忍、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友善待人,使自己的周围充满欢乐。

其次,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欺凌现象。宽容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当你发现别人或自己受到欺凌时,应该及时寻求家长、老师甚至警察的帮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把校园欺凌化作校园和谐相处,让友善的微笑常挂你的脸上,做一个合格的盘中人!

同学们,文明和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书香校园、阳光校园,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宽容友善之人,共建我们友善和谐的校园!

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4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反对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讲三个方面:

1.什么是校园欺凌。

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校园内曾经出现过,如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不给就打,两个同学发生小矛盾,找高年级学生帮忙等等。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它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蒙上阴影,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生安全。

2.为什么要治理校园欺凌。

因为欺凌现象在有的地方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专门出台文件专项治理校园欺凌,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现象。

3.作为学生的我们,如何做好防范呢?首先,要学会宽容。

宽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能充分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拥有宽阔的胸怀。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是一张缘分,万一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要学会说:“对不起”。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很大,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但是矛盾发生后,应该学会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友善待人。其次,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欺凌现象。要明白宽容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当你发现别人或自己受到欺凌时,首先应该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甚至警察的帮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惧怕、隐瞒,一味容忍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得寸进尺,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同学们,文明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让友善的微笑常挂脸上,做一个有涵养、有智慧的文明学生!

远离校园暴力教师讲话稿范文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和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如:山西应城一名学生由开始被骂、后来被打,最后被打死的事件。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欺凌其他同学,被法庭判刑14年等恶性事件。今年6月,北京市响应国家教委的号召,开展整治校园欺凌的工作。

我们学校一直提倡同学们做高素质的人,号召大家团结友爱,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也能友好的解决。这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更是我校良好的校风的一种表现。

那我们学校同学之间还有没有校园欺凌呢?非常肯定的说:有!一直以来,我校各级老师和德育处都严肃处理各种校园欺凌行为。但是目前还有一些校园欺凌没有被发现。所谓欺凌,一般来说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对另外的个人或者团体。故意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欺凌,推搡、打等“,二是“言语欺凌”,包括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等,三是“关系欺凌”。还包括通过恶意造谣和或者让其他人不理他行为的社会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处于不利处境。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坚决地对”校园欺凌“”说不!

有校园欺凌的学生,首先要意识到,欺凌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欺凌行为是无能的表现。其次不要故意攻击其他同学,无论还是比你更弱小,还是他做错了事,还是对有伤害,还是你看不顺眼,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攻击他的理由,要学会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宽容。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谣言止于智者’。核心是“聪明和智慧的人能够将坏事控制住,不让它继续发展。”

被欺凌的同学也要站出来说不:当你被其他同学欺负时,首先你自己要勇敢反击;如果你还控制不住,或者对方太强势,学会保护自己,然后寻求合理的帮助和解决问题,不要让他蔓延。让欺凌你的人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处理。同时如果你有不恰当的行为,也要进行控制。我们就发现有同学在网上发表不合适的语言,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欺凌。

我们也号召,其他同学拥有正义感,见到有欺凌的现在站出来说不。控制事态的发展,寻找合理的帮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校将开展一系列的惩治校园欺凌的活动,北京市将于6月27日,对我校进行专项督导。

篇4

关键词 全校参与 欺凌行为 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South Africa "Whole School" Mode to Prevent

Campus Bullying Behavior

――Interpret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School Safety Framework Workbook

HU Yan, ZHU D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o address bullying in schools, South Africa published a workbook, taking the whole-school approach to addressing bullying in schools. The paper introduces and interprets the whole-school approach, inspires China to address bullying in schools and maintain school safety.

Key words the whole-school approach; bullying; school safety

1 南非 “全校参与”模式①的基本框架

1.1 “全校参与”模式的实施主体构成与职责

(1)校长。从整体上看,校长在该模式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宏观的把握方向,统筹学校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各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2)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制定学校政策。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邀请家长来商讨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反欺凌行为政策;通过致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学校安全工作的最新进展;动员家长与学生一起讨论学校的安全行为规范和政策,共同签署这些文件。

(3)学校安全委员会。制定学校安全计划。学校安全委员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范和政策;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制定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在情况发生时,第一时间集结人力干预处理。

定期组织家长见面会。见面会的时间最好是家长下班以后或者周末,主要讨论学生的近期状况、学校的政策和其它事宜。当需要家长协助解决问题时,安全委员会要安排家访或校访。

(4)教师。制定“门口安全公约”。教师要把班级安全规范贴在教室的门上或门外,方便学生每次走进或走出教室时看到。

记录班级日常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动态,通过记日记来捕捉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好欺凌行为的防范工作,监控事件发生的前后过程。

开放办公时间。学生更倾向于在没有同龄人在场时向教师报告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欺凌行为。教师要设定开放的办公时间,学生可以单独向教师诉说目击的或经历的欺凌事件。

经常给家长打电话或写信。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的改进和学习成绩的进步。

(5)家长。熟悉学校的政策,与学校保持联系。家长要多关注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反欺凌行为政策,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经常与孩子讨论欺凌行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识别欺凌行为,懂得分辨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是否被欺负。

树立文明行为的榜样。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机智和美德更能赢得赞赏。

(6)学生。及时汇报。学生不仅不应该欺负他人,还应该明辨是非,干预阻止欺凌行为,并勇于向成人举报。

拒绝欺凌行为。学生要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懂得用智慧和美德化解生活中的危机;在课堂内外积极学习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妥善解决欺凌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1.2 “全校参与”模式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全面定义欺凌行为,确保定义涵盖了欺凌行为的不同类型。第二步:评估现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校里欺凌行为的现状。这项评估应该重点研究有谁参与,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发生,为什么发生,后果怎样。也可以运用访谈、高发区域绘图和教师评分等方法来全面了解学校里欺凌行为的现状。第三步:建立或者巩固校园安全体系,协调组织各项活动。学校安全委员会以宣传教育欺凌行为为主题定期组织活动。在学生中成立顾问小组,探讨防范欺凌行为的措施,学校在设计反欺凌行为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时可以充分吸收这些学生的想法。第四步:制定条例和政策。学校领导、教师、后勤人员、学生代表委员会和全体学生,应当与学校安全委员会一起制定欺凌行为的管理条例。学校的政策和行为规范都应该传达反欺凌行为的信息,指出各方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第五步:宣传并实施这些条例和政策。政策经批准后应该正式向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公布,确保各方成员了解政策的内容。政策的实施需要所有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不断支持和努力。第六步:组织反欺凌行为的连续训练。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非任课教师和其他员工进行制止和干预欺凌行为的训练,提高应对欺凌行为的能力。第七步:加强对欺凌行为高发区域的监管。欺凌行为多数发生在成人不在场的地方。安排成人在高发区域,例如走廊、厕所、操场角落,进行巡查,高年级的学生经过训练后也可以参与监管这些区域。第八步:正确地处理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发生时,在场的教职工都应该进行快速有效的干预,制止欺凌行为。受过训练的员工应当分别与被欺负者和欺负行为实施者谈话,了解发生的状况,确定事发原因。处理欺凌行为时还应当联系双方父母,一起解决问题。第九步:利用课堂时间做好欺凌行为的预防工作。课堂教学和讨论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应对欺凌问题。学校的课程应当传达反欺凌行为的主题思想和信息,转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欺负他人是不对的,当其他学生被欺负或者孤立时,要勇于伸出援手。第十步:监管和评价。定期的审阅和修订政策及干预措施,保证政策和干预措施对学校和学生的适用性。与设计政策和干预措施一样,审阅和修订环节也要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2 南非“全校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 家校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就我国而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定期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举措;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学习学校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反欺凌政策,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见面会,给予反馈和意见。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校园环境。②

2.2 把安全教育融入现有课程,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我国中小学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起到实效,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创新,力争把安全教育寓于学校生活的每一时段,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中小学要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安全防护能力与水平,通过校园网、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③

2.3 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制定校园安全条例和政策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逐步完善视频监控设施、安装电子门禁、校车GPS,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安全技防水平。各中小学应建立24小时门卫和巡查制度,建立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登记制度、验证制度。学校还要针对欺凌行为制定系统的条例和政策,巩固安全防范制度。④

注释

① SCHOOL SAFETY FRAMEWORK: ADDRESSING BULLYING IN SCHOOLS [EB/OL].http://education. gov .za / Programmes / Safetyin Education / tabid / 1048 / Default.aspx.

篇5

校园本该是最神圣、阳光、安全的地方,但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也折射出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情感冷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现实。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上升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专业、细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又相继制订出台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防控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保障校园安全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民族自治地区,近年来在依法治校、创建平安校园,特别是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刊发以飨读者。

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源头防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长抓不懈。近来,甘南州教育系统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把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作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滋生蔓延。

特别是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九部委制定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精神后,甘南州迅速行动,组织人T对全州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学生欺凌和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掌握了州内各县市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甘南州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度先行 突出防范

为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元主体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要责任是教育与养育,社会同样肩负着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安全的成长环境的责任。

就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本身而言,发生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价值偏离、社会教育缺失等多方面。具体来讲,不但有涉事学生个人因素,还有学校教育管理、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诱发因素,偶发性很强,因此,只有把日常防治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

“为此,全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从制度建设入手,督促指导学校建立了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制度,形成了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陈慧源说。

为了进一步加大防范管控力度,做到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发现、干预并防止事件恶化,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并要求各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常态化的预防和管控措施。

“根据州教育局的要求,我们遴选组建了学生信息员队伍,积极动员师生特别是学生信息员广泛搜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苗头动态,指定一名学校领导专门负责学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同时还设置并公布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举报专线电话,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置本校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校长付海生说。

各学校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门禁、值周领导督查、值班巡查、课余活动管理、管制刀具收缴等管理制度,狠抓学校日常管理。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特困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女童、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等弱势群体及“问题学生”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每学年初全面筛查掌握这几类学生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安排教师跟踪开展结对帮教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并跟踪查找原因,对可能发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社会参与 合力管控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防治离不开社会参与。为了加大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层综治中的深度融合,甘南州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园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

甘南州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每学期进校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问卷调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并通知家长,进行跟踪防治,有效教育转化。

针对当地部分学生习惯携带刀具的现象,甘南州教育局联合当地公安部门制定印发了《甘南州学校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管理暂行办法》,赋予学校排查收缴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的权力,加大了排查收缴力度,清除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滋生的一大隐患。

“为了充分发挥州教育局和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我们定期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出租屋、图书音像店、流动摊点及各类娱乐场所。并协调公安部门,在学生上下学、课余及周末等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坚持进行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限度地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 甘南州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科长程辉介绍。

此外,甘南州还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单位与辖区学校定期交流研判机制,教育、公安、文化、司法等部门每学期联合进行1次“问题”青少年群体活动动态研判,组织学校排查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加强宣传 依法治理

防控校园欺凌和暴力,需要依法治理,尤其是明确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近年来,甘南州上下加强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防治的法律宣传工作,从法理角度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利用学校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子屏、标语、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坚持向广大师生宣传典型案例及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了校园反欺凌、防暴力的舆论压力和震慑力,警示学生加强自律。

同时,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和放假前,各学校都举办家长培训班,给家长讲授一些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防治方法,阐明学生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后家长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增强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指导家长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管教孩子,不放任自流,不简单粗暴,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全面掌握孩子思想动态和日常活动情况,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紧密围绕《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联合司法、检察部门每学期高质量地开展一次“法治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认识,逐步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我们结合典型案例,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集中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专题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校报校刊、观看视频、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甘南州合作二中校长宁世才说。

除了宣传、学习、引导,甘南州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进行警示教育。州教育局、各县(市)教育局联合司法部门在全州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选取近年来全国各地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典型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取得了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突出德育 紧抓心理

《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深层次分析那些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学生的性格品质,结合教育实际,可以得出结论:重塑思想道德观念、矫治不良心理问题,是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甘南州宣鞑棵糯头发挥职能优势,组织人员编写了《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全州各学校,指导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恃强凌弱,不自暴自弃。

同时,各学校还紧密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缺乏的现状,甘南州全面加强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为乡镇中心以上各学校至少培训了1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师资,组成心理咨询辅导队,深入县域内学校巡回进行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

在寄宿制学校逐步推行“问题学生”家长入校陪读教育制度。对个别累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学校通知家长入校进行阶段性陪读,协助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直至学生思想认识有彻底转变方可结束陪读,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成效,大大减少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

各学校每学期集中开展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校园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引导学生知礼仪、明是非、懂规矩、守法律,自觉践行和发扬温良谦恭的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化解矛盾纠纷。

篇6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6、请胡悦悦同学带领大家读口号。

7、活动结束,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班会效果: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19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

二是大声呼救。

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

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

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凌;危害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2)报告中提到,在英国有4%的年轻人曾经遭受到e-mail骚扰、16%曾经受到文字型讯息骚扰、7%曾经受到网页型式的攻击。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少年的一半。欧盟的哈泽布林克年度报告(2009)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欧洲约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10%至52%不等。

中国较发达国家网络的兴起与发展相对落后,但网络欺凌行为却同样频现在中国的网络上,如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事件。2013年7月,14岁中国女生潘梦莹因在腾讯微博中侮辱足球明星,引起百度贴吧大战,潘梦莹本人手机、地址、学校、家人被曝光,一个晚上收到上千条辱骂短信,更有好事者给其家人、学校打电话辱骂,并上门围堵。最终,潘梦莹被学校勒令退学,被父亲赶出家门,割腕自杀未遂。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欺凌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影响范围广,并且受到网络欺凌行为影响的人群数量可观,网络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性别差异和产生原因等两个方面,对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网络欺凌现象的更多关注。

国内学者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欺负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有匿名性、隐蔽性;网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滞后和不完善;应对网络暴力行为方面的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学校对网络欺凌监管不足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以日本为例,许多网络欺凌的案例都发生在校园网中。所谓校园网是指学生就学校内的话题进行交谈的网站,是由学生们自发建立的非正式网站。校园网上大部分的版面都是公开免费使用的,没有浏览权限,谁都可以阅读,同时随意留言跟帖等。因此,这种创建容易却又缺乏监督管理的校园网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欺凌的温床。然而,许多学校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反欺凌政策,并且忽视了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对于网络欺凌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此外,学校亦没有设立专门的处理网络欺凌的相关部门,当学生受到网络伤害后,学校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李宏利将年龄、性别、年级作为网络欺凌的预测因素,分析网络欺凌的发生原因和伤害后果。宋娴经过实证调查后指出,网络欺凌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青少年渴望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社会和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等。现有的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的趋势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约束的效果不佳有直接的关联。

另外,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的文献中,笔者发现欺凌的性别差异是目前较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入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容易被欺负。而另外一些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而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

小结

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十分普遍,这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网络公司和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尽管现有研究和相关政策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依然滞后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蔓延速度以及造成危害的增长。现阶段,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针对网络欺凌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青少年研究者还是司法部门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内各界关于此种现象的交流和协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反欺凌对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证和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醒东,郝艳霞.网络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新困境[J].上海: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第2期

[2]李宏利.网络欺负的特性、表现及干预[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第2期.

[3]宋娴.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及其干预模式探究一以上海市宝山区三所高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青年研究[J].2009(8) .

篇8

一、阳光心态,愉快工作

在季秀珍教授的讲座上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一个教师是一份承载着重要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教师心理健康既关乎教师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职业幸福,又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今天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愈发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面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成为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师德问题的背后通常隐藏着某种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担负着净化心灵的重任。当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考评、家长难以沟通等重重矛盾、压力集中作用于教师身上时,也容易促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心理感受,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对教师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我想我们的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态。都说笑一笑,十年少,那么我们何不做一个快乐的老师,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才能创造出阳光的课堂,教出阳光自信的学生。

二、接受风雨,做好预防

校园中的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适应,破坏校园氛围,反校园欺凌工作任重而道远。纪林芹老师的课程系统阐述了校园欺凌的知识,包括欺凌的概念界定、发生特点、危害、发生机制以及与校园欺凌有关的国家政策等。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更加积极主动,去普及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影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杜绝校园暴力,创建和谐校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家长,充分认识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作为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要努力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要是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要对他人负责。我们的生活,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还有其他人。所以要对他人负责。当今和以后,无论到什么时候,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说的话不说;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做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确保校园和谐平安稳定。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同感共情,合力共育

么青老师在《创新家校共育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到,

篇9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3-0004-04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3%,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毫无疑问,互联网革新了我们的生活模式。尽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也需要为一系列新生的负面行为买单。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用网络接受教育、工作、社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实施攻击行为。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即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设备,故意、反复地伤害那些无力保护自己的个体的一种攻击行为[1]。本文旨在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分析目前有关网络欺凌研究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理论解释,评述目前有关网络欺凌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制定有效的网络欺凌行为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

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是欺凌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甚至可以用“新瓶装旧酒”来形容[2]。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确实有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是有意而为之的攻击行为;其次,二者都发生在力量不平衡的个人或团体之间。就传统欺凌而言,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身体上的力量悬殊,而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在网络欺凌中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的使用技巧上。此外,网络行为的匿名性也为网络受欺凌者带来了无能为力感,也可看作力量不平衡的表现之一[3-5];再者,二者都有重复发生的特点[5]。

网络欺凌作为传统欺凌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二者除了有相似之处以外,也有不同。为了把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区分开来,研究者描述了网络欺凌的七个特征:

(1)网络欺凌行为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技术知识。

(2)网络欺凌行为主要是一种间接的欺凌行为,而不是面对面的欺凌,是匿名的,因而很多人在感知到匿名性的情况下会做出许多去个性化行为,即在匿名的环境下说出和做出在传统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敢说的话和不敢做的事[6-7]。

(3)在网络欺凌中,由于时空距离较远,实施网络欺凌者不能以直接的方式马上知晓自己的行为给网络受欺凌者带来的伤害,因而减少了对网络受欺凌者的歉意及移情[8];而在传统欺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欺凌者往往能够直接观察到自己的行为给受欺凌者带来的伤害,并可能会因此停止后续的欺凌行为[5]。

(4)网络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比传统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更加复杂。

(5)传统欺凌者的欺凌动机是通过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在同伴中的地位,而网络欺凌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6)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的潜在观众比传统欺凌要多得多,任何网民上网都有可能会看到网络欺凌事件,而在传统欺凌中,可能只有十来个人旁观欺凌行为[5]。

(7)网络受欺凌者很难摆脱网络欺凌,因为网络行为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不管他们在哪里,欺凌者都可以给他们的手机或电脑发送消息或者在网上对其进行负面评论。而对传统欺凌而言,Smith等人称“哪里有学校哪里就有欺凌”[9],传统欺凌一般发生在上学日的学校或者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10],而对网络欺凌而言,由于网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网络欺凌行为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11]。

综上,网络欺凌和传统欺凌间存在着差异,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网络欺凌的干预措施,不可与传统欺凌混为一谈。

二、网络欺凌的发生率

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尽管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不及传统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过网络欺凌,并且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欺凌行为也出现不断上涨的趋势[12]。

有研究表明,有大约19%的10~17岁的青少年参与过网络欺凌[13]。以过去两个月为时间段的研究发现,有4%的青少年实施过网络欺凌,11%的青少年遭受过来自他人的网络欺凌,7%的青少年既是网络欺凌者也是受欺凌者[14] ;在过去6个月内,有24.2%的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网络受欺凌经历[15] ;在以中国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有34.84%曾是网络欺凌者,56.88%曾遭受过网络欺凌,26.84%既是网络欺凌者也是网络受欺凌者[16] ;对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网络欺凌大约有10%~40%的发生率[5]。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研究者们对网络欺凌的定义不同,被试群体不同,测量问卷的差异及考察时间段不一致,因而网络欺凌行为在已有的各个研究中的流行率变化幅度较大,但所有研究均表明网络欺凌确实是现如今青少年群体面临的一种严重的现象,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5]。

三、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与传统欺凌一样,个体的年龄与性别也是网络欺凌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关于年龄、性别与网络欺凌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以五、八和十一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年龄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呈倒U曲线的关系,五年级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最低,八年级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达到12.9%,到十一年级,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又下降为9.9%[17]。

一些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欺凌和网络受欺凌角色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3-17]。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是间接欺凌的一种形式,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参与网络欺凌[14]。而更多研究者认为与现实欺凌一样,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大多数为男生[18-19],而女生在网络欺凌中的角色更多的是网络受欺凌者[20]。

除了性别和年龄等人口学因素外,人格特征也是影响网络欺凌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会负向预测其网络欺凌行为,随着移情的降低,相应的网络欺凌行为就会增加[21]。不论是情感移情还是认知移情,对网络欺凌行为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2-23]。自恋也是研究者在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中广泛关注的人格特征之一,自恋与网络欺凌行为显著正相关[24]。网络为自恋提供了一个自我呈现的平台,自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线上活动,因而也就越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及网络欺凌行为的产生[25]。此外,道德推脱也是网络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网络欺凌者与网络欺凌/受欺凌者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网络受欺凌者和未参与网络欺凌者[26]。另外,个体的自尊、归因方式等特征也是网络欺凌的重要预测因素[27-28]。

2.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子系统,对人的身心及行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父母情感联结较强的青少年,即便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的监督,他们也很少会做出与父母的价值观不一致的行为,因而其参与不良行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与父母情感联结较弱的青少年,其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则相对较高[29]。研究者们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直接相关,是青少年风险性上网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的风险性上网行为越少[13,30]。还有研究者表示,父母对青少年上网活动的规定越严格,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监督越频繁,惩罚越严厉,则青少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13,31]。此外,在家中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是网络欺凌行为的一个预测因素,研究发现,在家中的私人区域上网的机会越大,参与网络欺凌的可能性越大[31]。

3.社会环境因素

除了个体自身的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影响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例如,校园氛围可能会预测学生之间的网络欺凌行为,消极冷漠的校园氛围可能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冷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可能会采取网络欺凌行为来攻击他人[5],那些与学校情感联结紧密,感知到公平、公正、和平、愉快的校园氛围的青少年参与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的可能性都比较低[32]。另外,研究者还认为同伴支持也是影响网络欺凌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来自同伴的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负相关,同伴支持越少的青少年,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几率也越大[32-34]。

因此,在网络欺凌行为的干预活动中,不仅需要注意个体差异,还不能忽视父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还应该探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

四、研究展望

国内外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仍可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就被试而言,目前大多数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都是以青少年为被试群体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根据CNNIC的调查报告,青少年群体只占网民群体的21.4%,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以扩大网络欺凌的研究范围。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被试自我报告的方法来进行收集,可能存在社会期许效应,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教师评定、家长问卷等更客观的调查方式来对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另外,在有关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横断研究的方法,很难确立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追踪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检验。

第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很多研究未对传统欺凌进行统计控制,而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可能具有协同发生的现象[5]。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测量网络欺凌的同时,对被试的传统欺凌行为进行调查,并在统计分析时对被试的传统欺凌行为进行统计控制,以考察各因素对网络欺凌的纯净效应。

第四,就研究内容而言,大多数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对这一现象的描述阶段,较少考虑背后的行为机制。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中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制定相关网络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计划,从而减少网络欺凌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何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移情与自恋的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4): 1777-1791.

[3] Vandebosch H, Cleemput K V. Cyberbullying among youngsters: Profiles of bullies and victim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9, 11(8): 1349-1371.

[4]Dooley J J, Pyalski J, Cross D. Cyberbullying Versus Face-to-Face Bullying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 2009, 217(4): 182-188.

[5]Kowalski R M, Giumetti G W.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yberbullying research among yout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4, 140(4): 1073-1137.

[6]Smith P K (2012). Cyberbullying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 R Jimerson, A B Nickerson, M J Mayer, & M 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School Violence and School Safe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pp. 93-103). New York, NY: Routledge.

[7]Postmes T, Spears R. Deindividuation and antinormativ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3): 238-259.

[8]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9] Smith P K, Morita Y E, Junger J E.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J]. Tas, 1999.

[10]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et al.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16): 2094-2100.

[11]许路. 暴力视频游戏使用、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12]Hinduja S, Patchin J W.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suicide[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Suicide Research, 2010, 14(3): 206-221.

[13]Ybarra M L, Mitchell K 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2004, 45(7): 1308-1316.

[14]Kowalski R M, Limber S P.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8, 41(6 Suppl 1): S22-30.

[15]Navarro R, Yubero S, Larraaga E, et al. Children’s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a Spanish Sample[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 5(2): 281-295.

[16]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17]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18] Festl R, Quandt T. Social Relations and Cyber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on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 via the Internet[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3, 39(1): 101-236.

[19] 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20] 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21] Brewer G, Kerslake J. Cyberbullying, self-esteem, empathy and lonelin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C): 255-260.

[22] Topcu C, Erdur-Baker O.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as media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yber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33(5): 550-561.

[23] Casas J A, Rey R D, Ortega-Ruiz R.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edictor variabl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3): 580-587.

[24] Pabian S, Backer C J S D, Vandebosch H.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dolescent cyber-aggress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75: 41-46.

[25] Eksi F. Examination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ing Lev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 Bullying through Path Analysis[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2012, 12(3): 1694-1706.

[26] Renati R, Berrone C, Zanetti M A. Morally disengaged and unempathic: do cyberbullies fit these defin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2, 15(8): 391-8.

[27]Kowalski R M, Limber S P.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yber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3, 53(1 Suppl): S13-20.

[28]Pornari C D, Wood J. Peer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0, 36(2): 81C94.

[29]Hinduja S, Patchin J W. Social Influences on Cyber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 42(5): 711-722.

[30]Leung L, Lee P S N. 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internet risk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2, 14(1): 117-136.

[31]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32]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33]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篇10

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首次直面“”校园霸凌“”这个值得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国产青春片拓宽了题材,也让观众对青春片多了一些沉重的思考。该片的意义也在于能让更多人不再选择霸凌,让受害者有勇气反抗,让沉默者不再冷眼旁观,让学校和家庭更加关注,让相关法律更加完善。

这部电影反应了当下社会人心和言语暴力的可怕,电影中的许多情节现实生活中也有发生,易瑶在遭遇了校园霸凌内心的彷徨害怕,才有了影片结尾的自杀。该片中不乏大特写表现人物内心、借阳光和彩色烘托人物心情的镜头,特点突出,风格细腻温暖,又能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易瑶是什么电影:

易瑶是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女主角。该片主要讲述了上海弄堂里一起长大的一对年轻人齐铭、易遥在校园内外情愫纠葛,并在一次次的流言蜚语中卷入校园欺凌,最终以悲剧结尾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