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竞争力

篇1

一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业务。

我认为央企不应该把规模和速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的规模,而是取决于它有竞争力的业务。

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业务,应该对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梳理和评估。

在对每个业务评估时,企业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目前的业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怎么样?我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何

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现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什么市场前景。那你就别再去做了。二是你可能发现市场前景不错,但可能别人也在做,你与别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那你就可能需要退出。三是如果你退出,你就需要寻找新的领域。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不断地思考自己的业务,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对业务进行评估和研判。

央企对自己的业务要做适时的调整,集中力量做好某一个业务。一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能做好一项业务,我认为就很不错了。那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是专业化的,不像我们的企业,做了好多业务。

我目前的业务是什么?我的业务应该是什么?我未来的业务将是什么?我想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央企才能发展得更好。

二是要进行组织形式变革。

目前,央企的组织形式是法人企业联合体,我认为这种组织形式需要变革。这样的企业缺乏战略协同,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每家企业都自己干自己的事情。集团公司更多的工作是合并会计报表、考核旗下的企业。集团公司对市场的概念并不是很强,甚至没有。

很多集团公司关注的是我有多少企业、有多少营业收入。但你的市场在哪里?你的客户在哪里?现在很多二级企业都不是很明确。

变革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该是由业务板块组合的大企业。采取一级法人,旗下为经营管理业务板块的事业部或全资子公司,它们直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像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就是采取这样的组织形式。

下篇:央企治理

篇2

【摘 要】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化的贸易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贸易方式,把握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特点,对于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势,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思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取得迅速发展.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对外贸易逐年增加,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据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3.5%较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了近59倍。中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超过17%远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12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出口排名由上年的第八上升到第七位。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2006和2007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近80%.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整体中的地位偏低。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1995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都小于进口额呈现逆差状态,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69.1亿美元延续了2005年、2006年逆差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逆差减少主要源于旅游、和信息服务、其它商业服务等项目顺差的增加,这也体现了中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一个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表现为其服务贸易出口。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7年世界10个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序及占有份额,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虽上升到世界第七位,但出口额为1270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3.9。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国家除中国外均是发达国家美国仍居于霸主地位。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仅为美国的27.97、英国的48.29、德国的64.47。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一)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对一国 (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常用于测定一国服务贸易总体及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二) 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 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 5 ~1. 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此外 CA指数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 ,得到该产业真正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受服务业进口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受服务贸易出口情况的影响。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NRCA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NRCA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该指数值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如果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出现一定的差距。

(三)服务贸易的规范化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服务业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旅游业,今后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同时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信息、教育、文化以及社区服务等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促进贸易发展。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人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加强对GATT、GATS及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②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③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④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够与国际接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实施间接管理模式,政府部门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般不直接面向企业实施贸易服务。而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直接型管理模式,主要的管理工作都是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其直属的事业机构来实施,容易产生官僚作风、不经济甚至腐败。因此我国可尝试采用间接型模式,首先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商务机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的职能,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再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市场的协调作用。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各国之间的竞争在服务市场激烈地展开,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商品贸易、FDI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因而在世界和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被当作考察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三、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只有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才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一)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级人才,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波特在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时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应共同对高级生产要素进行持续性投资,刺激其发展,一国政府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地开发和升级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造成高级人才的缺少。这就阻碍了对我国目前发挥人力资本的促进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作用,特别是在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上面。人力资本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不是那么明显。而相对于服务贸易结构上来讲,中国人力资本对传统服务贸易中的交通仓储运输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也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小,而美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就显著的说明了,中国人力资本还没有发挥到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作用。人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个人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各有重点、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政府投入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资本。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制度共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

技术进步作为提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服务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交通运输工具由马车变为汽车、火车和飞机,就使得运输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巨变。因此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一力,就必须增加R&D投入,促进技g进步与创新。重视体制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涉及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活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规则下发挥作用,如自然科学基金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领域己被证明有效;风险投资把市场机制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亦被证明有效。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抵税、免税,提供优惠贷款给企业用以研发支出,或者直接给予研发费用的支持,估计企业进行研发。在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的同时,必须通过科研机构保证基础性研发的进行,以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根基。此外,进一步完善诸如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科技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提高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而服务贸易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发展服务业来讲,要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首先,对于传统服务业可以继续发扬其在量上面的优势,加强技术运用,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讲更多的是优化其内部结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中国服务业发展应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首先,优先发展那些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因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现代服务产业己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并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资产评估、业务、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建立新兴产业,如展览、房产、咨询、教育、网络服务等行业,以缩短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间在行业发展上的时间差;提高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劳务、餐饮、运输等的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四)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t,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五)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查贵勇.基于BOP和FAT的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09(1)

篇3

增加专栏的数量和种类。一般来说,每份报纸出版的专栏大致在5个左右,而《南方都市报》改变这种做法,使专栏数量大量增加,一天出版的专栏能有16个①,周一至周五平均每日出版12个专栏,周六、周日出版6个专栏。在每日出版的专栏中,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专栏,例如周日专门出版国际时事评论专栏,周四、周五有体育评论专栏,这样一周内专栏的整体数量就达30个左右。这些专栏分为以下几类:新闻评论类、体育评论类、娱乐类、副刊类。在新闻评论专栏中,又细分为国内时事评论专栏和国际时事评论专栏。每一类都有多个专栏,其中大多数是个人专栏。新闻评论专栏最多时有9个专栏,娱乐专栏平均每日出版4个。不同的专栏安排在不同的版面,以此加强区别,例如国内时事评论专栏安排在新闻评论・个论版,国际时事评论专栏安排在地球周刊・评论版。这种做法使《南方都市报》的专栏分类更加细致,内容更加广泛。

抓重点,打造核心专栏和特色专栏。《南方都市报》的专栏并不只以数量取胜,还注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特色。不像其他报纸以某一著名专栏为核心,《南方都市报》以某一类专栏为自己的核心,例如国内时事评论专栏就是《南方都市报》重点打造的特色专栏,这一类专栏是《南方都市报》数量最多、作者最多、出版最多的专栏,以犀利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充满人文关怀。例如“中国观察”2005年12月1日发表的《戾气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瘟疫》②就是这一类专栏中的典型代表。这篇文章分析当前人们动辄诉诸暴力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充满了一种狂躁的暴戾气息,而这种戾气来源于三种社会心理:挫折感、不安全感和无力感。文章提出,只有提升弱势群体的地位,使每个公民感受到被尊重、有希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宽容。《南方都市报》的另外一个特色专栏是娱乐专栏。娱乐专栏在国内报纸中非常少见,更不用说一个版的娱乐专栏了。这些专栏都由演艺圈著名人士主笔,田震、古天乐、谭咏麟都在《南方都市报》写过娱乐专栏,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热播之后,主持人之一蔡康永也应邀在《南方都市报》上开设了“康永来了”专栏,此外还有一些幕后制作人和资深娱乐记者如文隽和查小欣的个人专栏。这些娱乐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在《南方都市报》上集体亮相,使《南方都市报》的娱乐专栏成为内地很有影响的娱乐专栏。

以开放的编辑心态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地有新的专栏出现。例如副刊“讲武论剑”专栏结束后立刻推出“虎口夺宝”,“黄色潜水艇”之后有“民国故事”,娱乐大手笔王晶“真心老友”专栏结束后立刻有郑佩佩“与你谈心”接替,不多久又开设蔡康永“康永来了”、古天乐“乐在其中”、萧蔷“美容大王”几个新专栏,使得娱乐大手笔的专栏面目一新。二是大胆采用新事物,用新手法来编辑专栏。称作博客写作的流行风,《南方都市报》大胆将这种网络写作新形式用在专栏的编辑上,开设了“见字如晤――木木博客”、“超级奶爸――张恩超博客”两个专栏,还有一个“私房博客”,专门搜集一些优秀博客,并附上链接地址。例如2005年12月1日刊载的《家庭恩怨》就是来自网友裸孩的博客《不怀好意的真话》③。

专栏的背后站着人。要想做到不断创新,除了编辑部的策划之外,还要网罗一大批优秀的专栏作者。《南方都市报》深谙此中道理,它对专栏作者的要求不拘一格,只要有某一方面的专长即可。这些专栏作者有的成名于网络,有的来自高校或政府部门,新闻评论专栏作者“十年砍柴”就是中文社区天涯论坛的网友。新闻评论专栏最多时一个月有40个作者④,保证了国内时事评论专栏每日能够出版4到5个。

统一专栏的编排设计,突出专栏在报纸中的地位。《南方都市报》对专栏非常重视,大多数专栏都采用专版的形式。例如娱乐大手笔版出版3到4个娱乐专栏,新闻评论・个论版出版国内时事评论专栏,副刊・每日专栏版出版4到5个专栏。专版的编辑手法突出了专栏在报纸中的地位,不仅显示了《南方都市报》对专栏的重视,也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外,《南方都市报》还对专栏的标志进行了统一设计,娱乐专栏全部采用个人签名和照片作为专栏标志,副刊专栏则将个人签名安排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使专栏更有整体感。

《南方都市报》的专栏,虽然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报纸的重要特征。它以开放的编辑心态,打造出一批特色专栏,它重视编辑部自身对专栏的策划,重视整体的力量,而不过度依赖某一个优秀的专栏作者或者某一个知名专栏。以往都是依靠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著名专栏来带动报纸成功,而《南方都市报》是以专栏整体的成功来带动报纸的成功,相比之下,《南方都市报》的做法更具有优势。

首先,能够有效地避免克隆。好的专栏能为报纸带来更好的声誉,提高报纸的知名度,例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就实现了专栏和报纸的双赢。但是依靠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著名专栏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点:容易被模仿取代。单个的专栏是很容易被克隆的,后起的专栏可能迅速地取代原有专栏的地位,例如《北京青年报》当年首创的口述实录“绝对隐私”很快被各报蜂起的“情感实录”一类潮水般淹没,至今仍有泛滥之嫌。多个专栏可以减少模仿带来的损失,一个专栏被模仿,还有其他的专栏。此外,这种模式更注重专栏整体如整个娱乐专栏或者新闻评论专栏的成功,而整体的成功更依赖于编辑部自身对专栏的把握能力和策划能力,更有独立性和不可模仿性。其他的报纸可以邀请相同的专栏作者,也可以开设类似的专栏,但是编辑部对专栏的策划能力是无法模仿的,因此也就无法模仿专栏的核心特色。

其次,能够充分发挥言论的作用,打造报纸的评论特色。新闻和评论是报纸编辑的两大重点,《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都是以专栏形式发表的评论。专栏非常适合发表“一家之言”,形式灵活,一事一议,针对性强。多个专栏容易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南方都市报》正是靠着众多的新闻评论专栏,掀起了时评的。此外,多个专栏综合作用,能够有效避免一个专栏停办就影响整个评论的情况。评论做得好,有助于提高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受众参与的热情。《南方都市报》的做法给做好评论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也有助于打造报纸的评论特色。

最后,有助于塑造专栏品牌,提高报纸竞争力。一个专栏成功了也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专栏,但是多个专栏形成了一个整体,整体的成功就可能带来品牌效应。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娱乐专栏成功了,成为《南方都市报》的特色之一,代表着《南方都市报》在娱乐报道方面的成功。又如《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专栏的成功,代表着《南方都市报》在新闻评论上的成功。将专栏当作一个品牌去做,有利于提高专栏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报纸的综合实力、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注释:

①参见2005年7月8日《南方都市报》。

②参见2005年12月1日《南方都市报》A02版时事评论・个论“中国观察”专栏。

③参见2005年12月1日《南方都市报》B11版副刊・城市小品/原创连载“私房博客”专栏。

④数据来自6月20日至7月20日对《南方都市报》国内时事评论专栏作者的统计。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对策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另外,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家庭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户籍区别等。内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一个人的外部竞争力是不可变因素,因此只能从内部竞争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和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知识缺乏及结构不合理

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片面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热衷于考证考级,一部分学生因此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第二,受到不合理的大学学习观点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领域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吸纳能力弱、更新能力慢,缺乏创新思维,也就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影响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际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缺乏灵活处理的能力。另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愈加明显,我行我素,做事、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直接导致一方面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欠缺合作精神,制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的发挥。

3.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有些大学的校运会记录还是80年代的,至今无人打破。正如北师大一位校领导所说的,“大学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妆的多,健美的少;讲营养的多,讲锻炼的少。”现代社会快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适应控制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冷静思考,一片慌乱。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信心,说话不诚实,做事马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校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社会大背景下都在实施学分制,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延续原来的结构单一、重复低效,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校园文化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塑造良好的性格、高尚品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效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出于被迫参加。主要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单调,缺乏新意,是为了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可能收到的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参加的积极性减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而没有老师去积极引导。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在培养方案上,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其次,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能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更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就是:需要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整合,建立多方向、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建构新的学科体系和概念框架,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深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交叉,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二)高校推行非专业素质学分改革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素质,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非专业素质计划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建立评价体系、认证、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环节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认证证书》的认可度。

第二,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考虑如何深化“挑战杯”竞赛,利用好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将学生的纸质计划付诸于实践,使竞赛真正成为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创业激情的源泉。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三)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营造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利环境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学会积极的综合素质自我强化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多去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信心。二是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和实践工作中要培养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的良好品质。四是在平时注重锻炼自己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3.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干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和就业心理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知道生活的不易,不仅会增加其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武.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3]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

[4]张建政,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

篇5

关键字:自主品牌;观念;新能源;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U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98-01

2009年10月20日,随着一辆金橙色解放J6驶下生产线,第1000万辆汽车在长春一汽诞生。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标志着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形势良好,但是,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过硬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十分落后,企业规模还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

一、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劣势

(一)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设备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在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中,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从产品类型上看,我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只能达到国际70年代的水平,引进的汽车新型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仍然不高。我国汽车行业科研人员缺乏并分散,科研投资少而又少。例如,长春汽车研究所并入一汽集团后,科研经费只占一汽集团销售额的1%。而美国通用公司、福特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科研费用所占销售额的比例是一汽集团公司的数倍。目前只有一汽集团具有独立开发轿车能力,但关键部件有些还要依赖进口,以前的轿车整车项目几乎全靠引进,缺少自主品牌。

(二)质量差、服务与管理落后,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中国汽车的销售行为与国际惯例相比差距很大,服务水平也较落后。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现货现款的销售方式,缺乏信贷、购车储蓄、和租赁销售等促销手段。同时,汽车销售、保修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资料咨询等服务功能也很不健全。国外消费群体对中国汽车产品的“低价低质”的传统观念以及抵制中国产品的进入使得中国汽车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屡屡碰壁。

二、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

无论从美国、欧洲、日本这些传统的汽车强国来看,还是从后起之秀韩国来看,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具有独立完整的技术品牌和研发能力,比如美国的福特、通用、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韩国的现代。技术作为汽车产业生命力的源泉,拥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对于本国汽车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汽车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分为自主开发型发展模式、共同经营型发展模式以及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共同经营型和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都无法建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采用这两种发展模式,本国企业都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走自主开发型发展模式,在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生产、自主销售,同时开展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在不影响自主性的前提下,广泛发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二)提高汽车工业的管理、销售、服务等水平,以适应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中国人均工资是欧美的1/20,汽车价格却不比人家便宜,原因之一就是低下的管理水平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企业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原则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学习榜样,例如在丰田汽车管理中的“管理的目标是杜绝浪费;管理并非管制,而是为下属提供管理上的建议;管理不是一种事后补救,而是一种积极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管理必须杜绝人员各自为政;管理必须重视过程;管理要优先处理重点项目;管理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管理要探求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管理是为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学习借鉴。

我们还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从而制定相应得营销策略,例如,美国以其资源丰富与开放的性格,确定其大部分消费群体,更加倾向于宽敞、舒适型车,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经济节能型轿车则成为他们的首选。各国的差异不仅表现于此,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需要企业在产品研发前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系统地调研,从而准确的投放并制定出适应得营销策略。

篇6

[关键词]组织变革;员工援助计划(EAPs);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中高层管理者的重视。2009年由《中外管理》举办的官商学恳谈年会上,海尔董事长兼CEO张瑞敏指出,一般资产无法实现增值,唯有人力资源可以。可见,未来企业应重点考虑如何增强其人力资源实力、如何关注和促进其员工成长与发展等问题。而近年兴起的员工援助计划(EAPs)就将目光聚焦于员工心理问题,为员工提供“心理按摩”的福利服务。国内名企,如联想早在2001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EAPs服务项目。但是,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在企业面临频繁变革的特殊情况下,又该如何改进EAPs的实施呢?EAPs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将它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来实施呢?接下来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组织变革及其带来的员工心理问题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适应多元化的环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对自身机体的更新与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外部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化,组织变革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西方学者Ulrich(1998)就曾提到,“商场中赢家与输家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是否具备响应改变的能力:也就是赢家会自我调适、学习且快速行动;反之,输家只会花时间试图去控制或主导改变。这表明未来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敏感度强弱与否决定了其成败。现代企业也越来越注重适时进行组织变革以使组织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组织变革最终的变革对象是其中的人员;员工作为组织的主要群体,变革对其影响更大,尤其对员工的心理会产生巨大冲击。

研究表明,组织变革中的员工心理大体呈现以下特征:

1. 震惊、否认,带有强烈的抵抗性。根据心理学中希莱姆的心理反抗理论:当一个人感到其自由处于危险中时,直接的反应可能是试图重获自由,且这种反应强烈,以至于人们会不厌其烦地保卫自己的信念,甚至改变信念以对抗其他人改变他们的企图。从现实情况来看,员工惧怕或反对变革,更多的是出于多方面利益的考虑与衡量。因为变革可能会使自身面临裁员、失业危机,失去旧有且稳固的人际关系,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技术等。

2. 产生恐惧、焦虑、沮丧和喜怒无常等不良心理现象。由于变革带来的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加之家庭、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会导致员工感到前途茫然而变得悲观失落,引发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3. 员工沉默。从心理动机角度分析,员工处于变革之中时,出于变革带来的利益驱动,或者员工对于变革的非介入性动机,或出于利他性动机而选择沉默。员工沉默一方面是有利于推动变革,是变革矛盾的“剂”;然而其负面影响是员工对于变革的问题也采取默不作声的态度,隐瞒真实想法和观点,限制了信息的多渠道来源,可能使变革的决策失真,产生潜在的组织危机。

员工在以上种种心理作用下,因自身随时可能被组织抛弃,势必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感下降,对上级缺乏信任感,职业安全感降低,甚而导致员工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心理契约破裂,影响组织高绩效的实现。

二、员工负面心理状态带来的危害

组织变革给员工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情绪不仅对员工个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给整个组织带来诸多危害。

1. 员工层面

(1)个人工作绩效及效率降低,员工满意度下降。当员工感知到组织变革给他带来的过度压力时,自身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心理资源来解决眼前的沉重负担,员工会出现自我效能感下降,对事件的控制力减弱,因此表现出工作拖拉、敷衍的状态,这一状态的维持使员工感到自身价值感的降低,对组织满意度下降,因此会出现迟到、旷工、离职等现象。

(2)情绪低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员工家庭和睦。组织变革给员工带来的负面情绪可能发生对家人的转嫁,如有些员工在单位里受到变革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接受的现实的打击,回家以打小孩、与家人吵架等形式转移发泄,回到单位又会因为家庭的问题影响工作的心情,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员工的家庭幸福;此外,变革带来的诸如离职、降薪等问题又会削减其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生活质量。

(3)组织内的关系变得紧张。变革几乎给每个员工带来人人自危的感觉:裁员导致的对其他同事以及上级的嫉恨,晋升机会的减少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缺乏信任,各自讨好上级,私下较劲等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组织内部员工所处的人际氛围变得压抑;此外,由于裁员导致的劳动纠纷四起,过多的劳动诉讼耗费也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劳资关系恶化,员工归属感降低,组织承诺随之减弱等不利于组织持续发展的问题。

2. 组织层面

(1)生产持续性被打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变革致使一些员工绩效下降,加之劳资冲突,员工自动离职,企业陷入法律诉讼等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整体运作效率,严重的话,罢工、示威等可能出现停产现象。另外,诉讼费用、老员工离职经济赔偿、新员工招聘和培训费用等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形象受损,人才流失。首先,员工的抱怨,压抑,离职,诉讼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声誉,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社会公众面前尽失,都会给企业的今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组织变革的巨大压力可能使企业的部分员工自动离职,另寻出路:一方面使企业人力资本流失;另一方面,这些员工可能会进入竞争者那方,反而增强了对手竞争力,使自身处于更弱的竞争地位。

总之,组织变革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员工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员工个人和企业组织两方带来诸多危害,这将很大程度上削弱企业整体效能和协同作战能力,组织缺乏柔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员工心理问题,西方企业率先开发了员工援助计划(EAPs)作为员工心理支持和干预系统,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广泛的认可。

三、员工援助计划(EAPs)的引入及应用

1. 员工援助计划(EAPs)概述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简称EAPs)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心理支持项目,最早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并改善企业的组织氛围与整体效能。

EAPs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个人生活、工作问题与组织发展。个人生活涉及到酒精与药物、情绪控制、健康问题、人际关系技巧、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等。工作问题涉及到工作职务要求,工作平衡,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公平感、工作场所性骚扰等方面。组织发展涉及的是具有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项目,如组织变革过程中员工对于裁员的适应,外部或内在发生危机情况下的人心安抚,心理资本的积累与强化以构建竞争优势等。

2. 员工援助计划(EAPs)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方式

变革管理中如何有效且巧妙地运用EAPs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开发出如下的管理模型(见下图1)来具体说明EAPs如何贡献于企业核心竞争力。

(1)增强心理资本

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EAPs通过它的三个具体功能的发挥,能够帮助员工解决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组织与家庭的双重心理支持,增强自我心理效能感知,保持工作的适度紧张感,压力适中,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EAPs还能通过情感沟通与激励的方式影响全员从而影响组织氛围,振奋团队士气,增强组织层面的心理资本存量,进而达到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稳固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Schein,1980.)它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有“对义务的承诺与互惠”。(Rousseau,1994)变革对员工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必然打破员工与企业的一些原有心理契约;打破期望必定产生失望的感觉,而打破义务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EAPs能够通过与员工进行及时沟通的方式,进行员工心理疏导,传递组织的变革信号,让员工理解企业变革的原因与阻力,并争取获得员工的支持,从而排除阻力与压力,打破旧有平衡,建立变革环境下的新的心理契约,这样能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和忠诚度,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培育人本变革文化

如今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组织文化。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强调人本管理,而这与EAPs的设计理念是相吻合的。企业通过实施EAPs来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为其寻找心理发泄和支持的场所,想方设法减轻员工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给予员工组织归属感和心灵的寄托,所有这些都是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实践。然而,人本变革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不断积累和培养的结果,无疑EAPs加速和促进了这个过程,能为企业良好的组织文化作出大的贡献,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三者(图中①②③)所形成的合力将有助于解除或削弱变革环境下员工的心理危机,促使组织变革的成功,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结构都获得改进,必将有力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组织变革情境下员工援助计划(EAPs)的具体实施方式

1. 企业要以EAPs为媒介,与员工充分沟通。沟通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排解员工过大的压力,起到放松精神的目的,这也是EAPs最基本的功能发挥;二是企业要授权EAPs部门向员工进行企业愿景的传播,战略的阐述,变革的原因与走向的解释,让员工对变革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员工对变革的信任度和参与度,这样就有利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重建,达到两者间新的平衡,也使组织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加大。

2. 在获得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下,以心理讲座、团体心理培训、员工家属座谈会、非正式聚会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开展EAPs的咨询服务。团体心理培训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培训形式,即由培训师根据受训者问题的相似性,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等,解决员工共有的心理问题。员工家属座谈会、聚会等都是为了达到企业――员工――家庭三方的沟通而举行的,目的就是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及时排解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地增强员工心理资本,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实力。

3. EAPs要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然后根据组织战略的要求,改进企业文化,使之公平、公正、公开,增强组织柔性,给予员工更多人文关怀,培育出以人为本变革文化。如在变革前,可由EAPs部门牵头,做好员工心理思想准备,组织与员工的诚恳面谈。变革中针对一些劳动纠纷,可以由EAPs部门协助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调解,排除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误解;变革后,EAPs可主动为被裁减员工联系安排其他工作,提供相关工作搜寻的信息等,送出组织对他们的最后关怀。

五、结语与建议

本文阐述了组织变革情况下EAPs如何应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但是在现实当中一些企业高层并不是特别重视EAPs的运用,认为那只是徒增企业运营成本,而获益很少的事情。但是,国外企业的实践说明了它的正面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希望本文能够给企业的各层管理者提供参考,对于它的实施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发掘,努力提升其战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J].2005, 13. (2):220-221

[2]张西超.组织变革时谁来疏解员工的心理危机.中外管理[J].2006(1):106-107

[3]孙贺丰.组织变革中员工的抵抗性心理分析.今日南国[J]. 2008(5):7

[4]柴焕爽.组织变革过程中员工心理压力问题分析.消费导刊[J].2009(5):256

[5]石伟,刘杰.组织变革中的员工反应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8(1):316

[6]张幼石,赖明正.组织变革中的利益冲突与化解.商业时代・学术评论[J].2006(3):18-19

[7]彭瑞峰.组织变革中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化及引导.理论纵横.2009(7):38-39

篇7

变,企业要占领市场份额,将遇到比以往更激烈的竞争,在前

所未有的压力下,必须快速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规范

用工机制,降低制造费用,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竞争;成本控制;执行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降低成本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最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生存的主要保障,还是企业取得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低成本优势必须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现阶段,业主的成本控制由原来的建设期管理,向前延伸到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的使用及维护,这降低了建设投资,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存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大胆创新,综合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

一、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一)成本意识薄弱组织结构复杂

企业多数的员工或部门成本意识淡薄,有些高层管理者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只有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才能降低成本、拓展利润空间;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成本,不依据企业的现状,不去分析企业的发展潜力,随意增加员工人数增设部门,增加管理环节,延长管理链条,导致企业内部成本加大,成本控制效果不佳。

(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城市规模扩大项目投资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施工队伍越来越多,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把握机遇,适应市场的变化,降低制造费用,减少过程成本,利用网络电脑专业工具,调高管理效率,培养使用一专多能的综合管理人员。

(三)执行力不够

企业将目前较为先进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运用到企业中,各部门制定了成本控制办法,建立了成本控制责任制等相关规定,也明确了各岗位中成本控制的职责,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员工包括领导者均没有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抱着能过且过的散漫态度,缺乏执行力度,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或类似问题处理结果因人而异,造成人心不服,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或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

(四)基础工作不完善

项目已经批准立即上马,留给施工单位投标准备期都很短,这就给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依据以往的结算资料建立成本预算指标表,工时及原材料消耗量表,快速核算成本的方法,建立企业定额。方可在投标报价时根据工程量清单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快速完成造价核算。要想快速报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做支持,如人工消耗的指标、材料消耗的指标、机械消耗的指标、管理成本的确定等,若这些数据的统计不完善、不准确,就会导致后面的一系列工作失真或成徒劳。

(五)施工中成本管理缺少统筹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没有前期成本规划,推着干、大锅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签工、材料浪费、机械使用不科学,造成施工效果不佳,甚至亏损。

二、应对措施

(一)建立系统的成本控制思想

采用各种宣传形式,或经常在企业内组织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等,贯彻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抓大不放小的成本理念,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成本意识,变专门人员的成本控制为全员的参与管理模式,使成本控制必须全员参与的思想渗透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中,形成全员式、系统化的成本控制格局。

对施工企业来说,提高管理者水平,减少职能部门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材料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工人、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周转材料的使用。对于多年不用或少用的机械降价处理,减少闲置损失。

(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本管理者主动学习。管理者平时应注重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汲取、更多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第二,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成本管理的培训班;第三,对于相对重要的岗位,可以引进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不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和进程,同时也可以降低人才的开发成本。

(三)完善成本控制基础工作

要使成本控制能真正起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保驾护航,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必须保证有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完善且及时的基础数据,这是所有后续成本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要把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工作作为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制定完善的数据统计和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方法,并按照规定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基本情况,进而使成本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市场开发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优越,使投资商更多的选择沿海一带建立企业,内陆投资的减少无形中加大内陆企业的竞争,价格低就占有主动夺标希望就大。减少机关成本,降低制造费用,总结以往经验,统计消耗量完善企业定额,低成本低报价势在必行。还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客户,登记建档保证已有项目的延续,和政府相关部门交往,收集投资商的信息,开拓新市场。

(五)加强执行力度

即使具备了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优秀的领导管理人员等这些重要条件,但如果缺乏了执行力,成本控制仍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更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所以,不要让企业的制度流于形式,成为墙头文化,要强化执行力度。具体措施有:

第一,给企业的员工贯彻执行力的基本思想,即每一个员工都要分清轻重缓急,按质按量,力求经济、完美、一丝不苟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领导更要以身作则;

第二,制定科学的执行程序,即工作目标要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且有明确的起始时间;

第三,学会选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六)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企业的效益完全依靠施工现场的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配备高素质的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灵魂,是工程项目的最高负责人和组织者,是决定工程项目盈亏的关键角色。项目经理是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不但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管理艺术,还要懂经营财务的专业知识;因此,项目经理水平高低决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第二、组建高效率的项目部

项目管理不好,除了项目经理以外,还决定于项目部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这些管理人员要求专业素质高,能相互协调,有较强的执行力,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能高效的配合理解项目经理的意图,使项目部成为施工项目管理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第三、编制施工方案,机械设备和主材周转材料使用计划

第四、控制人工费用

现在人工单价的变动非常大,企业内部要积累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

第四、控制材料用量

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材料费用占土建工程造价的60~70%,节约材料消耗是降低工程成本的重点。因此,项目部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都要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做到精打细算,节约材料消耗,降低工程成本。

合理计划,提高机械设备、周转材料使用率

实行租赁制,可以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缩短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

第六、加强安全培训减少意外事故

建立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措施投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抓好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安全防护。

总之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作用也日显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流程,综合提高成本控制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真正地提升,努力达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 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监督机制

一、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蕴含于群体或者团队中的能够使企业为各户提供特别利益的一系列根深蒂固、互相弥补的独有技能与知识的组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逐日加剧,行业间的利润逐渐趋于平均化,且同一行业的企业间利润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并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核心竞争力构成,而财务管理则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由于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且建筑行业大部分技术已较成熟,即便其拥有设备上的优势,也只能形成短期内的竞争力,随着长期中技术的进步,设备优势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对于受资金影响较大的建筑企业,加强其财务管理以控制成本,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筑企业具有投资较大、生产周期长且生产环节较多等特点,通过财务管理的加强,使企业经济活动围绕成本控制开展,能够充分集约企业资金,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应对经营风险、抵抗市场冲击的有力保障,企业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应对资金筹措、成本控制及项目投资等问题,以确保管理者制定出的决策能有力推行;加强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寻求成本与利润平衡点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对建筑企业提高其决策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加强财务管理对建筑企业控制施工过程和经营成本、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建筑企业实现管理正规化、标准化水平,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视度不够

建筑企业通常会受到企业规模与员工素质限制,较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因此未能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对财务管理工作指导与管理的缺失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很难开展和突破,从而造成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有效应对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隐患。

(二)财务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须在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下开展,然而建筑企业却普遍存在监督环节缺失、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规不守及有责不负的现象。财务监督机制缺乏会造成建筑企业财务秩序混乱、企业经营质量大打折扣的局面。建筑企业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核算体系不规范,很多建筑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账簿设置不合法、做错帐及漏记账的情形时有发生,对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费用支出与成本支出、当期支出与后期支出及资本核算对象等未能进行严格区分,甚至存在私设账簿、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等违反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二是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内部控制机构不够完善,建筑企业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通常建筑企业存在人员精简、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分工不明确、自我监控能力较差的问题;三是财务管理外部监控比较随意主观,外部监督主要由会计师及银行、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开展,然而这些监督部门很多时候总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各行其是,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三)职能部门责权不够清晰

每个企业都要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管理,而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却在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只行使权利却不承担责任的现象,导致企业资产严重流失。重大经济损失也没有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混乱。有些企业领导承揽工程后,不能对合同进行深入了解,加之对财务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对财务管理管而不理或者理而不管,对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四)财务机构设置和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要保障经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就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机构,进行管理层次的精简,设置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然而在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往往具有层次繁多、效率低下、理财观念落后等缺点。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与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贫乏,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产生矛盾,导致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五)财务控制薄弱

建筑企业财务控制薄弱源于其生产经营管理格局的局限。首先存货管理环节薄弱,相当多建筑企业的月末存货所占资金都超过了成本的两倍,给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困扰;其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环节薄弱,没有严格规范赊销政策与催收政策,许多建筑企业虽然账面显示有钱,而实际上账面上的资金却不能为企业所用,为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障碍,企业帐目上的钱不能及时收回,长期拖欠便导致应收账款成了呆账坏账,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让企业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最后,重钱不重物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建筑企业管理者只重视对现金的管理,对固定资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等的管理不够严格,保管不够完善。

三、基于财务管理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树立核心竞争意识

建筑企业只有具备相对其它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以良好的势头稳定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树立核心竞争意识,制定出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建筑企业还应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培育力度,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进行资金投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为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抢占市场先机、掌握竞争主动权创造条件。

(二)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筑企业只有树立适应当今社会的全新财务管理观念,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者取胜。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现金流是企业收到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是财产与价值的衡量标准,它往往与会计利润的产生是不同步的,建筑企业应重视现金流量,强化对子公司的现金收支管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最终的目标,建筑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应明确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加强对子公司的利润考核,以保证集团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的性质要求建筑企业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发挥其预测、计划、决策及控制等方面的职能,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还应树立市场风险观念,进行合理投资经营。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建筑企业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年度财务计划预算及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做到及时准确预算次年财务支出、安排财务工作、分解下达财务指标等,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建筑企业强化预算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做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及以收定支,即将优势资源导入优势企业,使亏损的企业及项目处于受控状态下,并严格规定业务量,生产性单位应以成本控制为主,经营性单位应以费用开支控制为主;其次,控制资本性的支出,即投资、购置及借贷等大型资本性支出应归属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最后,维护预算严肃性,即资金支出应做到量入为出,应依照利润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并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做到不在预算行列的经济事项一律不可实施,财务部门不能安排预算外的资金支出,特殊情况不得不开支时,应经由财务总监等相关管理人员审批后方可执行。

(四)强化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应以消除隐患、防御风险、提高效率、规范经营为宗旨,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做到合理科学分配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对资金收回及支付时间准确预测、加快资金流动与周转;严控现金与银行存款收支,不可超限额使用;合同签订时应综合评价客户信用以确定收款的时限,定期分析应收款项账龄,并及时催收以防止呆账及坏账的产生;应于存货采购前预测经济订货量,严格控制总成本;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应在审核分析后尽快实施,以加快生产的运行速度;应严控企业各项业务的成本,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

(五)健全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一套涉及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方位财务监督体系,该体系应包含预算监督、资金流动监督、收支监督、资产使用管理监督、周转资金监督、转向资金督等;同时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配合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资产的完整性、财务信息真实性、经济活动收支规范性、会计记录真实性等的审查;建立财务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依据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及面临风险等因素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定期评估企业财务风险以尽早采取化解危机的措施。

(六)全面提高财会全员管理素质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及信息失真等问题,使得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无法有效开展,企业出现虚盈实亏、虚亏实盈等不良经营业绩。为决绝上述问题,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其财会队伍的建设,从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出发对其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及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亦应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教育,企业内部从上至下所有员工都应树立规范财务意识和加强财务制度观念,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华平.关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02)

[2]陈相宏.关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01)

[3]孙亚萍.基于财务管理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J].财经界(学术),2010,(23)

[4]张丽.加强建筑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09,(17)

[5]张野.浅谈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09,(02)

[6]王立明.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23)

篇9

关键词:就业困难;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39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办学宗旨,这些人才本应该能够直接服务与企业生产一线,高职学生当下的就业困难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人员高度反思。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课题。

1 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1.1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两会中重点强调了创新对于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于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毕业生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精湛的技术,但是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此外,时下企业经营生产中的技术革新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的同时,还要强化促进其职业发展的相关能力的提升。

1.2 高职学生的所学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推进了工业3.0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很多跨国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就对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学生所学的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距离呈现区域性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所在地理位置的相关企业来说,其学生所学的课程差距比较小;对于高职院校所在地理位置之外的相关企业来说,其学生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学以致用,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之一。

1.3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环境就业特点存在差别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自身思想和家长思想的双重影响,导致了与当下市场经济环境的就业特征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了就业满意度不够而无法投入工作状态。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这些学生是在步入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其学生时代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而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从生产一线做起的,入职时的起始工资通常情况下并不高,这就与高职学生的预期产生落差。高职学生家长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期望学生能够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时下是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以发展建设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工作厂址和工作内容会随着企业经营而进行动态调整。这种工作地理位置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并不被高职学生家长看好。就业观念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主观个人因素。

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法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如果把学生比作是教育领域中的产品,学校就是教育行业中的企业。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适用。只有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让教育产品――学生升级更新,从而让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有所改观。

在具体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的匹配度;第二,革新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化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经过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后,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凸显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人才市场上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2.2 强化就业指导,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困难现状的出现反映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人单位在人才甄选的倾向性,二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个人能力有待于提高。为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尽快从一个求学的学生状态调整到一个准职场新人状态,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

用分层次的就业指导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应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他们入校时间短,处在适应期,对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的认识存在盲目性,这就需要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训练学生的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向职业目标靠近。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毕业阶段,而且需要很快找到一份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工作,所以,此时的就业工作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选择职业的各种方法和各种途径,学习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各种方法和选择职业的各种技巧与策略,同时,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形式和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家庭背景、职业理想、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自我未来职业生涯的系统计划。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努力学习与未来职业选择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自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当前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随大流而碌碌无为。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年限的有限性,就更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努力地按照职业规划来积累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毕业时产生各种迷茫和不确定性,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就业困难中有部分学生是由于感觉职业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放弃工作机会,对此高职就业指导中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现有技能和各个行业中各种岗位的职位晋升渠道,最终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就业状态,并且在本职岗位上进行创新性地工作为日后职位晋升做好铺垫。以物流岗位为例,通过对过往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的晋升节奏是操作员-中层管理-高层管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较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进入企业时的起点比较低,从而基层的操作岗位做起。但是由于其对一线工作的流程非常熟悉,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进行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工作,从而其在统筹管理岗位上的晋升速度反而更快。

2.4 政府积极干预,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支持机制

企业的用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影响,为了充分相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很多企业大力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企业的税收也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说明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能够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政府部门支持高职学生就业的具体方式要根据各个地方的企业特点和教育质量以及用工需求等多个方面来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政策。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对当下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并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进行预判和展望,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要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缩小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就业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研能力,从而高质量地推进高职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对自己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作优势进行正向的宣传,加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认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对高职学生就业和地方企业用工进行积极地干预,从而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煤炭市场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在我国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煤炭市场的景气程度主要取决于我国工业生产的增加值,特别是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煤国,我国将在本次能源结构调整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海运费提高,这将提高中国煤炭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煤炭的出口量将会有一定的增长

二、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 企业的创新机制

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和一套机制,包括企业组织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的相互融合、协调运作。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摒弃过去那种仅靠煤炭一业求生存的传统观念,必须顺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主业、多业并举、走综合发展的路子。对那些没有专长、装备落后、效益低下、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或环节予以舍弃。对那些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或环节加以扶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以倾斜,抓住时机,加快优势项目的发展。

2 企业的经济规模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间的联合、并购此起彼伏,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组建,就是原西山矿务局、霍州矿务局、汾西矿务局三大焦煤生产企业在经历了煤炭市场的严峻考验后,着眼于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做出的决策。只有企业实力雄厚,才更有能力依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竞争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开采工艺、洗选效率、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

3 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首先,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素质、创新意识、战略思维、决策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对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决策、组织、协调作用;其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活动的主体,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主要力量;中层管理人员是现场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者;一线工作人员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参与者,其技术素质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和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行有着直接影响。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煤炭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其行为习惯、技术素质离现代企业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 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调整企业结构,使其向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前十位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5%。而美国前四家的煤炭企业占整个美国总产量的85%以上。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实施大集团的路子。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组建大型煤炭集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多元化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途径,煤炭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煤总有采完的时候。投产一发展一维持一衰老,是煤炭企业基本规律。因此煤炭企业为避免单一经营格局导致的最终的关闭结果,应该实施多元化经营。以煤炭经营为核心,在煤炭开采、深加工方面增加投入,增加煤炭品种,开发煤化工,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开发应用洁净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等,拉长煤炭企业主体产业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许多国际煤炭大公司都延伸了产业链,将煤炭作为原料在集团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煤炭深加工,大幅度的减少了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他们相比,我们国内煤炭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