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工程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bs the cost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analyzes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of each subsystem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dicator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project.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communication system;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analyze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55-02
1 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是一个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并能迅速、准确、可靠地传递语音、数据、图像和文字等各种信息的机电系统。
通信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民用通信引入系统组成[1]。
专用通信系统包括传输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源系统及接地、集中告警系统等子系统。
公安通信系统包括公安视频监视系统、公安无线通信引入系统、公安数据网络、公安电源系统等子系统。部分城市根据公安部门的要求增设了公安传输系统。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包括民用传输系统、移动通信引入系统、民用电源系统等子系统。
2 总指标及费用比例
通信系统由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及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三部分组成。由于4B、6B、6A、8A等4种编组类型车站规模不一样,导致各项目通信系统正线公里指标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约100多个在建或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大中型城市主要采用6B编组,本文以6B编组的通信系统作为分析对象。工程实例经历了实践检验,具有代表性。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6B编组,线路全长37.20公里,设站33座,站间距1.16km,设车辆段及停车场各1座,其通信系统包括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及民用通信引入系统3部分,是6B编组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其初步设计概算费用及指标如表1所示,编制期为2014年10月。本文以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通信系统为例,分析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费用组成及比例。
各城市对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是否纳入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做法不统一。有些城市,例如武汉,民用通信引入系统由运营商自行建设、维护,费用由运营商承担,不纳入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有些城市,例如合肥,民用通信引入系统由地铁集团建设、维护,费用纳入城市轨道交通投资。
通信系统费用一般由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及民用通信引入系统3部分组成。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及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分别占通信系统费用的60%、20%、20%,如图1所示。
■
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通信系统指标为1552.76万元/正线公里,通信系统指标主要受站间距、公安系统方案、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是否列入、线路敷设方式、移动通信新技术等因素影响。一般6B编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通信系统指标约为1450万元/正线公里,较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低,主要原因是其站间距较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大。
3.1 专用通信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费用指标约为930万元/正线公里,指标主要受站间距等影响,其指标如表2所示。
3.2 公安通信系统
公安通信系统指标约300万元/正线公里,公安通信系统指标主要受站间距、公安通信系统方案等影响,其指标如表3所示。
3.3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约为320万元/正线公里,主要受站间距、线路敷设方式及移动通信新技术等影响,其指标如表4所示。
4 指标分析
通过费用组成及比例分析,得出专用通信、公安通信、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分别约占通信系统费用的60%、20%、20%。
专用通信系统方案比较稳定,主要设备是影响其指标的关键因素;公安通信系统指标主要受系统方案影响;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主要受线路敷设方式、移动通信新技术影响,因此,公安通信系统方案、线路敷设方式、移动通信新技术等是影响通信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4.1 公安通信系统指标分析
公安通信系统指标与系统方案有关。以公安视频监视系统为例,公安通信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摄像机可以与专用通信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共用,也可以独立设置。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公安通信系统与专用通信系统共用视频监视系统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摄像机等设备,仅新设少量视频监视终端,公安通信系统指标为169.86万元/正线公里,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独立设置公安视频监视系统的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摄像机等设备,公安通信指标为305.13万元/正线公里,较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指标高135.27万元/正线公里。
4.2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分析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与线路敷设方式有关,当线路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时,不需设置民用通信引入系统车站级设备。以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工程(以下简称“宁奉城际”)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为例,该线仅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陈婆渡站引出处有一小段地下区间,仅需在此地下区间设置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其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仅为10.65万元/正线公里,其指标如表5所示。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与移动通信新技术有关。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的移动通信制式也需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中,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增加。以4G信号引入为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12月4日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发放4G牌照,在此之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未考虑4G信号引入,如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初步设计于2013年10月批复,未考虑4G信号引入,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为260.35万元/正线公里,而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考虑引入4G信号,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指标为316.60万元/正线公里,较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指标高约56.25万元/正线公里。
参考文献:
[1]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软交换 技术 网络 电力
中图分类号: E96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由于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竞争,人们的需求促进了通信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各种业务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NGN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及多媒体业务,能够实现网络终端用户之间的业务互通及共享的融合网络。从狭义来讲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能够实现业务与控制、接入与承载彼此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互通,兼容各业务网(PSTN、IP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采用统一的分组网络进行传送,能够实现数据、语音和多媒体业务开放的分层体系架构。
2 软交换概念及其网络结构
软交换是提供呼叫控制功能的软件实体,也称作A2gent ,是下一代网络(NGN) 的核心技术,在NGN 分层结构中位于控制层面的位置,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能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传统呼叫控制功能必须与业务结合在一起,而软交换与业务无关,因此它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而将智能尽可能移至外部的业务层。软交换设备是下一代通信网中数据、语音、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也是目前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主要设备之一。
其核心是一个采用标准化协议和应用编程接口(API) 的开放体系结构。这就为第三方开发新应用和新业务敞开了大门。软交换体系结构的其他重要特性还包括应用分离( de coupling of applications) 、承载控制和呼叫控制。软交换系统4个功能层,各功能层完全地分离,并利用一些具有开放接口的网络部件去构造各个功能层,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具有开放接口协议的网络部件的集合。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与现有网络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可以使用基于包的承载传送,例如IP、ATM ,克服了TDM网络中容量不足的缺点;具有开放式端点的拓扑结构,既能良好的传送话音,也能支持数据业务;将网络的承载部分与控制部分相分离,允许二者分别演进,有效地打破了单块集成交换的结构;在各单元之间使用开放的接口,允许运营者为其网络的每一部分购买最理想的产品。
3 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3.1H.323 协议
H.323协议标准是ITU T 的Study Group16 在1996 年提出的,并1998 年2 月修订第2 版。该标准是用于包交换网的多媒体通信的标准,用于不支持QOS的网络环境,这些网络构成当前企业的主要计算机环境,包括高速Ethernet、FDDI、令牌环网、ATM 上的TCP/IP和IPX。H.323 基于集中式对等结构,其优点是协议成熟,定义完全,设备的稳定性强,互通性较好,缺点是协议复杂,成本高,不能与No.7集成,不适用于组建大规模网络,且没有拥塞控制机制,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效率和扩展性较差。
3.2MGCP 协议
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是1998 年年底SGCP 与新的VOIP 协议IPDC 合并而成,由IETF 所提出的。MGCP 针对H.323 在VOIP 应用上的缺点进行了改良,在MGCP中扩充了原本SGCP中Call Agent的功能成为MGC(Media Gateway Cont roller)。在软交换系统中,MGCP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MGCP终端之间,软交换通过此协议控制媒体网关/MGCP终端上的媒体/控制流的连接、建立和释放。MGCP 协议基于主从结构,因此其解决方案有利于网关的互连,适合构建大规模网络,且可以和No.7信令网关配合工作,能与No.7信令网良好集成,协议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其缺点是MGCP与H.248/MEGACO存在竞争关系,而后者已于2000年年初由IETF和ITU签署认可。
3.3H248/MEGACO 协议
在MGCP提出之后,IETF 在1999年初便以现有的MGCP为基础制定了MEGACO协议,后来被提交给ITUTSG l6并被采纳,形成了ITUT H.248协议,因而H.248和MEGACO实质上是一样的,是IETF 和ITU T 共同认可的标准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H.248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H.248终端之间,软交换通过此协议控制媒体网关/H.248终端上的媒体/ 控制流的连接、建立和释放。
3.4SIP 协议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1) 是IETF 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采用基于文本格式的C/S的工作方式,由客户机发起请求,服务器进行响应。SIP 独立于低层协议,采用自己的应用层可靠性机制来保证消息的可靠传送,最大的特点是仅需利用已定义的消息头字段,对其进行简单必要的扩充就能很方便地支持各项新业务和智能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扩充性。SIP 协议简单、灵活,很容易增加新业务,扩展性强,具备终端能力检测、在线检测、支持移动性、组播等能力,而且采用文本格式,开发人员容易理解,并被指定为3G的控制协议。其缺点是不够成熟,需与其他协议配合使用,单独应用的范围窄。
4 软交换系统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实际上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是下一代电信网中语音/ 数据/ 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也是目前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主要设备之一。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 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作为新、旧网络融合和关键设备,他必须具有以下功能:
4.1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该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配功能。他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ISDN 的IP 中继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ATM 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完成H.248协议功能。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 终端和SIP 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4.2 业务提供功能
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支持PSTN/ ISDN 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3 互联互通功能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IP电话体系结构,一种是ITUT制定的H.323 协议,另一种是IETF 制定的SIP协议标准,2 者是并列的、不可兼容的体系结构,均可以完成呼叫建立、释放、能力交换、补充业务等功能。软交换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当然也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
4.4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他完成基本呼叫的维持、建立、和释放所提供的控制功能包括连接控制、呼叫处理、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5 结语
软交换技术是促进网络融合、业务整合的主要技术之一,能支持各种网络实体的互通和业务的互操作,适应各种赢利模式,代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下一代网络的逐步实现,软交换技术将会发展得更加完善。在合适时机引入,必能提高电力行业通信信息水平,为电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篇3
关键词: 网络 软交换 多媒体
对传输网而言, N G N 指下一代智能光网络; 对移动网而言, N G N指3G 和后3G;对数据网而言,NGN 指下一代因特网和I P V 6 ; 对电话网而言,NGN 指软交换体系。
1 软交换网络的核心技术思想
在传统的电话网中, 用户接入模块、中继模块、交换矩阵、控制模块都集中在
一台硬件设备中, 各功能模块之间采用内部总线连接。交换机提供的服务与硬件、软件及业务应用绑定在一起, 开放性差。软交换网络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出来, 分别形成接入网关、中继网关、分组承载网、软交换设备等独立的网络部件和单元, 各部件独立发展, 构成开放的网络架构, 实现了业务与呼叫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 这种结构使业务独立于网络, 业务的提供更加灵活。
2 软交换网络的网络架构
软交换网络的基本特点是分层、构件化。软交换在纵向上依次可分为接入层、承载层、控制层和业务/ 应用层。
( 1 ) 接入层。为用户接入软交换网络提供各种接入手段, 并将信息转成能够在I P承载网上传递的格式。
( 2 ) 承载层。采用分组技术, 负责将软交换网络内各类信息流传送至目的地。
( 3 ) 控制层。提供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功能, 其核心技术就是软交换技术。
(4)业务/ 应用层。用来提供各类业务。软交换网络的基本构件包括软交换、接入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媒体资源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等, 另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分组承载网。
3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思考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已被电信运营商广泛应用。今后,各电信运营商的交换网将以软交换为主进行建设。在电力行业, 国网公司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软交换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新技术之一, 许多网省公司也将软交换列入发展规划。山西省在电力行业率先启动了软交换建设, 建设了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软交换网络。浙江电力、广东电力目前也开始进行软交换试点应用。目前, 进行软交换技术在西北电网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西北电网的软交换如何发展呢?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分阶段进行。
( 1 ) 网络建设初期。在网络建设初期,软交换提供的业务量比较小, 网络规模也就相对较小。软交换需要独立设点, 逐步由点到面, 扩展网络容量。可以在西北电网中心汇接局设置一套软交换设备, 配合综合接入设备I A D 或媒体接入网关AMG和智能终端等, 覆盖本地用户, 提供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设置一套通用媒体网关U M G , 连接西北电力行政交换专网汇接中心及公网, 实现与电话交换网络的互通。
( 2 ) 网络建设中期。在网络建设中期,
随着业务的发展, 业务需求增加, 网络规模扩大, 网络中软交换节点数逐步增加。软交换所控制的包交换网与电路交换网所占用户面极其接近甚至略胜一筹时, 原有的电路交换网逐步退到边缘, 数据网用户不断增加。这时, 可在陕、甘、青、宁、新各省( 区)电力公司设置通用媒体网关UMG 设备, 通用媒体网关设备主要做为中继媒体网关来使用, 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 实现电力电话交换专网的汇接覆盖, 开展VOIP 长途业务。随着用户和网络容量增加, 可考虑在网内再增加1 套软交换设备,实现双归属组网, 提升网络容量和可靠性,增加业务层系统, 提供更丰富的业务, 并完善网络运营管理功能。
( 3 ) 网络建设后期。网络建设后期,在陕、甘、青、宁、新各省( 区) 设置软交换设备, 与西北公司的软交换设备通过S I P - T 、BICC 协议互连互通。各区域之间的业务通过I P 承载网就可以互连互通, 通用媒体网关主要作为用户媒体网关来使用, 以带用户为主, 中继网关的功能减弱, 主要是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
4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
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 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都纷纷被引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 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 例如I P 电话、I P 视频业务等。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如今, 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 例如计算机局域网、变电站无人值守监控、会议电视等。电力通信网则有载波网、光纤网、微波网等多种网络形式, 各种网络都有自己的交换设备、复接设备等, 电力通信网的结构日趋复杂化, 为保证不断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服务的要求, 整个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 可以整合资源、方便管理, 还能更方便地开展新业务, 满足电力系统通信的新需求。
( 1 ) 实现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与计算机网络的互通。软交换可以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 可以很好的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 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 更好地提供服务。
( 2 ) 目前, 电力通信网中传输的信息不仅是语音和数据, 还包括视频业务甚至多媒体业务。软交换技术不但能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 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可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 而且软交换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 A P I ) , 非常便于提供新业务。例如, 基于软交换的电力系统呼叫中心( 也称客户服务中心) 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更好地树立电力系统的形象。
( 3 ) 电力通信网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如载波、光纤、微波等, 且各自独立, 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设备。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 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 这不但在经济上避免了设备的浪费, 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在管理上也更方便, 只需对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篇4
【关键词】通信工程;软交换;应用
通信工程是专门服务于人们信息传播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通信工程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人们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平台日益多样化。在多元化的世界,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他们对通信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人们对通信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通信企业把重点放在了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工程的研究之中。实现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增强通信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是通信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核心,同时也是难题,加强软交换技术的研究,加强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下一代网络工程更新换代的重要准备。
一、软交换技术概述
软交换是区别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较而言的,软交换技术主要是将通信系统中业务、控制传输、接入等设备独立起来行使其各自功能,同时又通过标准协议来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软交换能够为人们提供非常方便的信息服务,它真正实现了在网络上同时接入多种业务的要求。软交换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非常方便。软交换技术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分组传送的方式来进行通信的技术。软交换技术的实质是要把媒体网关功能中的呼叫控制功能剥离出来,最终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实现了网络与业务的双融合。
软交换技术以分层的体系结构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软交换技术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接入层。所谓业务层主要是用来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的设备。在未来的下一代网络中,业务层主要是用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业务层属于软交换设备的核心设备,业务层是由数据库以及应用服务器构成的。业务层一般放于软交换设备的中心位置。所谓控制层主要指的是软交换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的设备,控制层主要作用是实现呼叫控制与链接。控制层能够实现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控制,它不仅能提供分组传输平台,而且还能实现对各种网络设备资源的集中管理。在控制层设计的时候一般要设置识别系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层的传输方式一般是分层传输法,在传输过程中要注重采取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要保证信息不丢失。接入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网关。网关设备接收MSC Server的指令,同时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地方。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对各种网关或者是终端设备的接入。除此之外,它还提供无线接入手段。
通信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要有明确的设计原理。对于软交换技术而言,更是如此。软交换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创建分布式系统来实现软交换设备的各种功能,软交换技术的设计是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它能够进行多种业务同步通信。软交换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对软交换各种设备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在设计各种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实现软交换技术的可伸缩性能,接口标准性能和开放性能。软交换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实现以下几点:呼叫功能要独立于协议积极设备;软交换系统要具备抵御应用错误导致的不良影响;要支持同步通信,还要能够实现多个系统的运营;对于在运行过程中的捆绑软件交换技术要能够完全支持;软交换在设计过程中要具备故障自动处理功能,要具备基本的伸缩性能,这样做是要保证各种网站的顺利运行。
二、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在探讨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软交换技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了解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很大的帮助。在软交换技术中,其本身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软交换技术在应用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网络呼叫系统;二是能够运用软件交换技术的操作系统有许多,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三是软交换技术的灵活性很高,可以根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情况,对软件系统进行条件,正是由于它灵活性很强因而它能实现多种功能;四是软件交换技术具备提供了API借口,提供接口的主要原因是要实现各种功能的拓展;五是软交换技术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可编程事件以及呼叫事件的及时记录。
三、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主要是由于软交换技术自身具备很多优点。在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固定电话上的应用,二是在移动电话网上的应用。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两方面的应用。
(一)固定电话网上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端局先行的软交换改造和汇接局先行的软交换改造。在端局先行的软交换改造中,软交换技术对本地网络的要求不高,由于系统本身的演进速度缓慢,改造风险也很低。但在应用过程中,对资金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支撑系统要受到较大影响。这就要求对支撑系统进行优化,只有进行充分分优化后才能适用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在汇接局先行的软交换改造之中,通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固网交换局的接入。针对固网交换局的关注,主要是针对工程施工难度大,支撑系统影响大,软交换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等问题采取专门措施。在这一方面对通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系统性能,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采取专门对策。
(二)移动电话网中的软交换技术应用
与在固定电话网中的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相比,两者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呈现出了不同特点。两者在业务的处理,网络协议以及设备的功能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接下来,笔者就从软交换技术在本地网、长途网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长途网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在各个大区布置TMSC Server,在省会城市布置网关TMG,TMG再通过各种交换机最终实现对软交换长途网络。软交换技术在本地网上的应用与长途网的形式基本相同。
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人们对通信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通信工程自身的研究就成为了通信企业的必然选择。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核心,加强软交换技术研究,促进软交换技术在各个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是实现下一代网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建亚.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学军.软交换技术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水平位移 沉降 深层水平位移 钢筋应力 轴力 水位及周边环境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74-03
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具有较强区域性及个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1]。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较小,同时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对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形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形及失稳风险;不合理的土方开挖区域、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变位、支护结构过大的变形,甚至引起支护体系失稳而导致破坏。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并应有应急措施,尤其是对深基坑及周边条件复杂的基坑的必不可少[2]。基坑监测是指为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3]。
1 工程概况
1.1 B2地块简介
无锡火车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B2地块位于无锡市火车站北侧,该地块南至兴源北路、北至锡沪路、东至通江大道,西至广勤路。基坑面积约为79 270m2,周长约为1 232m,其中地铁一号线与三号线交叉基坑工程也在本基坑施工中进行。基坑周边环境比较复杂,要求各异,特别是东侧邻近通江大道基坑工程交叉施工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南侧城际铁路的站房是重点监测和保护的对象。
1.2 地质水文概况
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中下游太湖冲湖积平原地貌,地面高程一般在3.3m左右。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内全为第四纪冲积、淤积层,属长江中下游冲湖积层。场地30m深度范围以上主要为粉质粘土层,局部区域的浅层分布有较厚的土性软弱的淤泥质粉质粘土1-3层和粉质粘土。土体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场地范围内涉及到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有潜水、承压水二种类型。场地内浅层地下水属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本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埋深为1.2~1.5m,标高1.50m左右。场地揭示的承压水分布于(3-1A)、(3-2)、(4-3A)、(5-2)层中,该工程中(3-1A)、(3-2)层承压含水层埋深较浅,测量得水位埋深介于2.60~3.00m之间,相应标高-0.20~-0.60m。
1.3 支护体系
该基坑面积近八万平方米,普遍区域开挖11.4~12.1m,最大开挖深度24米,属于超大超深型基坑。依据基坑级别分类标准,该项目属于一级基坑。从控制变形以及经济性角度来看,在基坑的普遍区域开挖11.4~12.1m,从控制变形以及经济性角度来看,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是经济合理的。地铁一号线车站内嵌在B2地块基坑中部,开挖深度达到21.3m,地铁三号线车站基坑开挖深度14.5m,而且南侧邻近城际铁路的站房、铁路轨道线路以及东西连通道,因此采用刚度大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体,基坑角部区域采用混凝土支撑。
2 监测点布置
结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基坑监测图纸及招标文件,监测单位具体监测工作如下:放坡平台土移沉降及深层水平位移,围护桩(灌注桩)/地下连续墙顶部水平位移,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及外侧的土体测斜,基坑外水位,基坑周边道路的变形及沉降监测。
3 监测成果分析
3.1 坡顶,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分析
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监测点较多,放坡区域、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监测工期有所不同。由图2可知,放坡区域的沉降位移变形集中在15~25mm之间,小于安全警戒值30mm,并且在三级放坡平台中,一级平台向坑内发展的水平位移最大,二、三级平台次之。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结果对比发现,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基坑开挖的深度逐渐增加,直至开挖到预定标高,变形趋于稳定,并且水平位移整体大于沉降值,灌注桩的位移大于地连墙的变形值。但是,极少数监测点的变形出现超过安全警戒值(40mm),如图1所示,基坑东面围护桩顶PW52的水平位移达到了45.2mm,水平位移速率达到4.92mm/d,速率超过安全警戒界限(3mm/d),施工单位及时采取了采放慢开挖速度,增加临时支撑的等措施,变形趋于稳定,基坑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3.2 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在接坑放坡开挖阶段,及时了解放坡土体的坡顶及深层最大水平位移,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图3可知,在分级放坡开挖过程中,深层水平位移随级逐渐增大,但是增速逐渐放缓,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发生在顶部,大多集中在15~20mm之间。围护结构的深层水平位移直接反映了围护结构沿深度方向的侧向变形,能反映围护体的整体和全过程变化状况,对于深基坑尤为重要。由图4可知,围护体的深层水平位移随着开挖的加深持续增大,变形主要发生在深度16m范围内,变形沿深度层弓形分布沿深度减小,一般在2~5m处达到最大值,围护桩的变形较大,有少量监测点超过警戒值,最大到达了71.4mm。地连墙整体性较好,虽然其深度较大,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比围护桩要小,但其深层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也较围护桩均匀,最大值仅为17.4mm。
3.3 支撑轴力及钢筋应力
支撑轴力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支撑的内力(弯矩、轴力)变化情况,当其超出设计最大值时,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而导致破坏,引起局部围护结构失稳乃至整个支护系统的破坏,基坑开挖过程中实施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由图5可知,不同区域支撑内力大小不尽相同,南端头井开挖最深达43m,支撑轴力最大,达到3966kN,但支撑轴力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施加第二道支撑,轴力减小,随后随着基坑的继续开挖,第一、二道支撑轴力逐渐增加,直至开挖到预定标高,轴力趋于稳定。由图6可知,地铁围护体内的钢筋应力在较短的时间增大到稳定值,地连墙13m处外侧的钢筋应力最大,达到26.13Mpa,同一时刻沿深度方向,钢筋应力先增大到峰值后逐渐减小。
3.4 水位及周边环境
由图7可知,基坑开挖期间,坑外水位未出现陡降,坑外水位与基坑开挖前基本持平,基坑止水帷幕止水效果明显,基坑开挖对坑外开挖影响较小。基坑周边环境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最大累积不超过15mm,最大位移发生在地表,周边道路沉降基本不超过15mm,但基坑东北角与通江大道相连接的区域变化较到,达到17.5mm,虽然小于20mm的警戒值,但道路上出现了明显的裂缝,但未造成严重损失和不良影响。高铁站台沉降很小,累计沉降量不到5mm,未达安全警戒值,但是,南端头井施工期间,水平位移变形较大,在2010年5月16号,围护外沪宁城际雨棚柱水平位移速率超过安全警报界限3mm/d,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监测单位及时加强监测,未对高铁运营产生不良影响。
4 结语
在监测过程中,土体,围护桩及地连墙变形处于安全可控状态,支撑及钢筋应力大小适中,坑外水位变化较小,周边土体变形较小,基坑未发生重大不良事故,保障了基坑的安全施工,基坑南侧的高铁正常运营及基坑东侧通江大道正常施工及使用。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无锡市交通综合枢纽项目B2地块基坑支护形式经济有效,现场监测方案正确科学,能及时有效监测基坑变形并及提供监测数据,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保障了基坑施工安全有序进行。施工过程中监测得到支护结构中深部土移、轴力、水位、周边环境变化等重要参数,能有效积累工程经验,为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改进设计提供了现实数据。
参考文献
[1] 龚晓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6
1.软交换技术及结构分析
软交换是建立在如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现传统交换设备的部件化,包括呼叫控制、媒体处理等,两者采用诸如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diaGatewayControlProtocol,MGCP)等标准协议,借助于纯软件加以处理。根据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InternetSecurityConference,ISC)对软交换技术的定义,其指的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与传输层相分离,借助于软件进行呼叫控制,如呼叫选路、管理、连接控制等,使呼叫传输、控制实现分离,提供交换、控制、可编程等多重功能的分离系统。具体而言,软交换提供了网关的管理与控制、连接控制、翻译、选路、呼叫与带宽管理、信令等多重功能。同时,还实现了网络资源、能力的封装,借助于标准、开放性的业务接口,实现与业务层的连接,便于通过网络开展新业务。
软交换系统主要包括4层:接入层、应用层、控制层、传送层,这4层结构相互分离,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实体加以实现,均具有一定的功能扩展性,且借助于IP网络,实现了物理实体的有效连接,形成了软交换网络。
(1)接入层负责提供不同的用户终端,将用户驻地网络与通信网接入到核心网关。软交换系统将电话交换机接入模块,形成独立的物理实体,即媒体网关,根据接入用户、业务的差异性,可以将其细分为中继媒体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综合接入设备、多媒体业务网关、无线接入媒体网关等。
(2)应用层。借助于底层多种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业务、资源。系统将电话交换机业务控制模块相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物理实体,即应用服务器,负责借助于底层多样化资源,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业务管理。具体而言,包括对用户签约信息的存储,明确其业务权限,通过应用服务器、智能网传送命令(SecureCopy,SCP)实现基本电话业务及其补充服务功能,借助于专用应用服务器实现语音融合、数据集多媒体业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增值与特色业务。
(3)控制层。系统将电话交换机交换模式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物理实体,即软交换机,负责提供呼叫控制、处理、协议、互通、业务提供等多项功能,并对接入层各种媒体网关进行业务控制,实现媒体网关间相互通信的控制。
(4)传送层负责为媒体提供相应的宽带传送渠道,并负责将信息传输到目的地。传送层实质上是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将接入层中所涉及的各类媒体网关、控制层中的软交换机、应用层中的服务器等网元相互连接,为各类媒体提供所需宽带传输途径,并将信息选路到相应的目的地。
2.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软交换系统在通信工程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信系统各阶段的应用方面以及在固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中的应用,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2.1 在通信系统各阶段的应用
在通信工程建设初期,此时由于通信网络仍处在起步阶段,所能够提供的业务规模仍十分有限,因而,此时该技术在该阶段所能够提供的服务需求少之又少,主要利用该技术在网络中构建起多个单独的点,实现由点及面,逐渐拓展通信网络容量。在系统建立初期,关键是要对软交换系统进行建立,主要通过电话网络,对软交换设备进行构建,为系统提供所需硬件设备,达到电话、交换网络相互之间互通的目的。
在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网络业务逐步构建和发展起来,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此时对网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换节点规模、数量日趋增大,应当构建软交换控制电路交换网、包交换网,不断吸引用户,增加网络用户。各运营商为满足网络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也需要对软交换网络的规模进行拓展,并与其他运营商之间保持紧密的合作,构建起良好的联系,确保电话交换网络覆盖面逐步拓展,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全面的网络。
在系统建设后期,此时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己经较为完善,用户对于运营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要求各大运营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网络通信功能加以完善,确保网络服务的质量。在此过程中,可以增设多个软交换设备,借助于不同交换机间的数据传送、承载,达到多区域间的互通,还可对通用型媒体网关进行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多运营商间更深度的合作,满足各用户的通信需求,最终形成一个完善、完整的通信网络。
2.2 在固话网络中的应用
软交换系统所提供的接口为开放式接口,因而确保了业务信息之间的自由互通、交换,尤其方便了各种设备的接入,确保了通信工程系统运行过程的便捷性、可靠性、稳定性。要想在固话网络中应用软交换系统,还需要进行一定改造。可以采用端局先行、汇接局先行两种改造方法,对于前者而言,在软交换改造过程中,要求网络的形态必须保持与常规形态相同,但演进的速度有限,该方法改造难度小。对于后者而言,工程建设难度、风险都比较大,对整个通信工程运行的影响也较大,而且软交换改造难以为本地固网提供服务。
2.3 在移动电话网络中的应用
由于交换机服务器可以提供对接的信令接口,且具有良好的业务处理能力,采用便于扩展的H.248协议进行MGW的控制,能够使媒体信息流达到汇合、映射、交换的目的。核心网络、接入网络之间需要提供转换、媒体转换功能。MGW结合用户及具体情况的需要,在本地网上进行分别设置。移动交换中心(MobileSwitchingCenter,MSC)服务器独立在本地网以外,一个MSC服务器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的控制,而且可同时支持3G,4G用户接入,因此实现了本地网的融合。本地网需要分别进行软交换关口的设置,因此,任何MSC端局与GMGWC关口局承载设备)间都必须进行直达电路设置,因此,还需要借助于软交换技术,将不同网络话务加以疏通,并提供本地IP话务落地服务。在长途移动网络中,需要在各大区中心城市进行软交换设备配备,各设备配置间应实现互为备份,确保各设备配置一致。在省会配置中继媒体网关,构建起省内交换机直达电路,实现长途网和传统移动网的连接。为避免承载网、传输中断可能带来的影响,防火墙(ThreatManagementGateway,TMG)与全国一级汇接中心设备(TandemMobileSwitchingCenter,TMSC1)之间需要进行过桥电路设置,使TMG设备提供相应的信令网关(SignalGateway,SG)功能,各服务器间借助于IP广域网实现互通,TMG/SG间则通过IP承载网实现互通。
3.结语
篇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帮助企业获得战略资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信息系统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是近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产业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是相对于传统“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创新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征[2]。应用技术型本科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更新比较慢,且不同的专业,讲授基本相同的知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无法满足职业需求。
(二)先修课程教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行业管理知识了解较多,但是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困难,对很多知识的掌握会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很难学以致用。
(三)师资缺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然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只具备单一的专业背景,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系统开发经验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很多工程管理类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但是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和职业需求相匹配、与行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就业人数减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动手能力高超、创造能力突出、适应能力极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极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职业培训相对接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多来自于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高校教育培养的更多的是通用性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使学生出现通用性人力资本过剩,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3]。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相适应。
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以及高层次应用技术性人才要求,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改善师资水平,引入协同教学理念
所谓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就是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和执行某门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改变一位教师负责的状况,可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包括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和企业中系统开发人员(外聘)组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侧重点应该以物流管理系统、道路实时监测系统等作为案例。重视先修课程的开设,设置课程组,压缩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注重实践环节。
(三)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该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分组由导师带领实际进行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环节,实践过程中的需求驱动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协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行业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典兵.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教育与职业:研究与探索,2015(16):18-21.
篇8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建设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1-0087-02
1 概述
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市政道路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具有影响范围广、基础性强、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建设部于1994年提出要将先进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来,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政工程中,通过新技术的使用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政道路新技术应用包括新施工技术后应用,新材料的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会对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进度、环境保护多方面产生影响。本文结合上述几点,谈一谈新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的必要性。
2 新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市政道路的安全性
市政道路的安全性是指从预防交通事故的发展、降低事故产生的几率方面入手,对道路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面的安全评价,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保证投入使用后的道路具有国家标准中要求的安全级别。市政道路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枢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流量剧增,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同时,市政道路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市政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合理,就会埋下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如果工程的施工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会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然而,市政道路的安全性不仅与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能力有关,与道路建设期间所使用的新技术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可以将道路分阶段安全考核管理技术应用于道路建设过程中。所谓分阶段安全考核管理技术是指将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工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预开通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对道路安全性进行考核(如表1所示),考核达标,则说明此道路施工安全达标,如果不达标,就要及时地进行整改。
3 新技术应用可以提升市政道路的质量标准
市政道路的质量标准是指工程建设是否达到设计标准要求。一般来讲,城市内主干道、快速道的路面行驶质量系数RQI应在3.6以上,道路的平整度方差应小于1.5;次干道、支路及街巷道路的路面行驶质量系数RQI应在3.6以上,道路的平整度方差应小于2.4。由于道路交通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道路的承载能力、使用寿命等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道路施工新技术来实现这些
目标。
例如如果道路的强度指标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但是行驶质量指数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这时就可以采用面层的出新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将改性SMA-13或改性的AC-13C改铺到面层上,厚度至少要达到4cm。铺设完成后,使用平整仪对路段的平整度进行检测,将其平整度方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4 新技术应用可以节约市政道路的建设成本
市政道路工程由于工程规模大,工程质量标准高,因此建设成本较大。市政道路工程成本开支包括工程的建筑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的租赁等。然而,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会节约一大笔工程成本。例如道路工程需要的最主要材料——沥青,运用沥青路面的再生技术,可以使整个道路建设的成本节约20%以上。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指将原来的沥青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入废旧的沥青混合料、温拌剂,然后采用温拌技术,就可以将大量的新沥青混合料生产出来了。这种温拌沥青新技术,不但可以将废旧的沥青加以利用,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沥青结合实在生产过程中的氧化速率,降低其发生热老化的程度,使道路沥青的使用寿命延长了。这种再生混合料的利用,不仅在成本的节约上做出了大贡献,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了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挥发量,对环境的破坏也降到了
最低。
5 新技术应用可以保证市政道路的施工进度
由于市政道路建设周期长,对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大,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进度也成为了评价道路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市政道路的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有施工建设相关单位的施工准备、物资的供应进度、资金是否保障充分、是否出现设计变更、施工条件与环境、经济技术及自然方面的风险因素以及承包单位的自身的管理水平等。而新技术的应用则属于技术风险因素的范围,使用可靠的新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果,加快工程进度,保证施工工期。
在工期管理中的滚动网络计划技术的实现原理以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将关键线路的施工落实情况详细地标注于网络图中,如果发现有对工期影响较大的施工没有按时完成,要及时地进行干预与调整。在实际的道路施工过程中,气候、施工人员及材料供应都会影响到施工进度,滚动网络计划技术是以时间的推移为轴向,针对重要的施工内容进行定期检查,不断进行网络图的调整,关键路线要进行实时的确认,使施工过程始终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此项技术是2009年建设部的工期管理办法重点推广的新技术,运用合理得当,可以保证工程建设工期。
6 新技术应用有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周边的环境保护
市政道路位于城市内部,施工过程不仅会破坏城市内绿化植被,产生的噪音、释放的有害气体也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破坏。新技术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尽量减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声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自卸式运输车辆、压路机及其他施工机具产生的高噪声,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大。固体废物则是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那么,消除这些环境破坏因素,就可以采用新技术实现。例如,上面提到了沥青温拌技术,不但可以回收废旧的沥青,并且在沥青凝结的过程中,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也降低了。
7 结语
市政道路建设是现代化交通能力提升的基础,新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使用,是建筑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现代市政道路建设的标准与要求更高,因此,使用新技术是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为了满足市政道路建设新技术的应用,施工企业应不断地提升自我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鼓励人才积极地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实际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促进市政道路建设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促进市政道路建设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家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3,(4).
[2] 张宝奇.施工新技术推广应用探讨[J].施工技术,2013,(3).
[3] 丁建海.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篇9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物流需求的提升,当前交通建设工程的规模与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工程发展速度的提升并未带动项目管理水平的进步。目前,我国交通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属于起步阶段,各交通工程的管理者还缺乏对其前期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了解具体的前期工程管理方法,使得交通建设工程出现各类管理问题,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秩序与造价成本水平。
2交通建设前期工程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
2.1交通建设前期工程中投资决策管理问题与成因
伴随各类交通建设工程规模与数量的增加,使得目前部分政府投资的交通建设项目在前期工程上,存在准备不够充分等问题。部分交通建设工程为了尽快立项,往往缺少对工程建设预期成果、资金准备、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对本地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论证工作,同时即使部分工程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其论证内容缺少详细数据与信息,与其他交通建设工程论证内容大同小异,造成论证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发挥自身应用作用等问题。由于部分交通建设工程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不完善,使得其对工程整体的建设工期预估准确性不足,进而造成本工程项目的实际征地拆除与测量放样作业进度,无法满足前期设计的工期要求[1],进而延误后续的施工作业进度,影响整个交通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给建设单位带来极大的工期延误成本负担,甚至还会迫使部分工程为追赶工期,进行高风险性的反季节建设作业,给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及安全带来危害,增加工程的投入成本与建设费用。部分交通建设项目在前期工程投资决策管理工作上,存在施工手续准备不齐全等问题,部分工程往往未批先建。由于自身准备工作不足,仓促立项等原因,造成项目的审批手续与工程作业进度未能相互配合、跟进,进而延误交通建设工程的资金落实情况[2],使得工程的各类建设款项无法及时支付,带来严重的劳资纠纷与冲突。此外,项目前期工程审批手续准备不齐全,也会使得工程无法进行及时验收,相应固定资产也难以做交接处理,影响建设单位资金回收效率。
2.2交通建设前期工程中造价设计管理问题与成因
在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程造价成本设计阶段,部分设计单位时常因为过于注重本工程设施的造型新颖程度,所用建设技术的先进性以及过高的安全作业规划,使得整个工程在成本设计方面过度重视产值与技术先进性,忽视项目本身投资建设的经济性要求。并且设计单位还会时常将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规划到交通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中做运用推广。但此类材料、技术往往因本身技术研究不成熟等原因,会给项目的具体施工建设带来质量安全隐患。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成本也比传统工程技术、材料更高,相应抬升交通建设工程的整体投资费用水平。
3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管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研究
3.1优化、改善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的投资决策管理工作
针对当前交通建设项目在前期工程投资决策上存在的问题不足,就需要建设单位在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基于影响整个工程造价成本与投资建设的各类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工作计划与方案,以此避免因投资决策与论证等工作准备不足的原因,造成工程出现各类管理问题并引发经济损失。这就要求项目建设单位细致、深入地研究工程施工材料的需求与市场供求关系,并由此预测本工程建设各材料的实际需求量与投入成本[3]。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个工程的精确建设预算规划,在提升交通建设工程整个作业计划与方案合理性的同时,也能相应避免因前期工程投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一系列隐患问题。由于交通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一旦出现失误、偏差,后期施工环节无论进行怎样的管理改善,也无法避免相应的成本损失问题。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做好前期工程的投资决策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相应管理问题与损失的发生。
3.2规范、限额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的造价设计作业
针对目前我国部分交通建设前期工程中存在的造价成本设计过高问题,就需要工程在造价设计费用上转变过去依照项目标准投资额度进行比例计算的方式,此类计费模式下交通建设工程的总体造价水平越高,相应设计单位所收取的费用就越多。因此,在此类计费模式驱使下,设计单位往往就会为了追求更高的设计费用回报,尽可能规划、使用各类成本高昂的新材料与新技术,而不会主动为建设单位进行投资成本节约设计,使得各类交通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水平一直居高不下,也难以进行成本管控与降低。对此需要交通建设工程在造价设计工作管理上,转变造价设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将其与设计权益做对接整合。即将工程的造价设计计费模式,转变为在保证基本设计费用的前提下,为设计单位提供节省工程造价投资的奖励机制,以鼓励设计人员为追求更好的设计费用回报,为交通建设工程选用更为低廉、高效的材料技术,实现工程项目在造价投资设计上的经济性目的。规定工程实际作业中由于设计变更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也需要依照比例从设计单位的费用中做调节支出,以此促进设计单位将其成本控制理念深入落实到交通建设工程的各个实际施工环节上。此外,交通建设前期工程在造价成本设计管理上,还应推行限额设计规范,依据工程的可行性论证资料与投资预算的初步预估结果,以及所获批准的施工方案设计,在保证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工程总体造价设计限额设置。在管理、控制工程投资限额的基础上,避免相应造价设计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变更问题,进而保证所设计的工程造价成本不会超出预先设置的限额额度,确保项目施工建设的经济性。同时还应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前期工程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令其明确前期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
4结语
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的管理工作本身关系到各类项目整体的建设效率与投资成本控制水平。若建设单位能在前期工程中妥善、高效地进行管理作业,确保项目组织规划与决策设计等工作的顺利、合理开展,就能极大地提升项目前期工程的实际作业进度,并相应降低及管控工程的整体造价成本,提高建设单位的作业速度与经济效益。
作者:秦春阳 单位:秦皇岛市昌黎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刘卫东.浅议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科技风,2014(24):133.
篇10
上海中交海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交海德)是一家致力于交通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科技股份制软件企业。公司以中国公路交通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为交通行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经营宗旨。
中交海德的前身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属于1997年设立的西安海德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西安海德开发了我国第一个重点面向公路工程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版权的CAD支撑系统“公路工程辅助设计系统HEAD(Highway Engineering Aided Design System)”等一系列软件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拥有该领域最大的客户群。2002年,经股份改制,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成立上海中交海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业务全面向交通行业管理领域拓展,形成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公路资产综合管理和设计企业业务管理三大核心解决方案,承担的管理信息化项目遍及全国,获得用户广泛赞誉。经过几年的发展进取,中交海德公司已经成为交通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和领导者,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中交海德汇集了一批来自中交集团、交通设计院校等知名企业的优秀技术专家、应用方案顾问及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路交通信息化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公路工程四大领域,从设计、施工、养护,到全方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海德软件贯穿了工程建设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近年更向智能交通(ITS)方向拓展。中交海德作为业内大型高新软件企业,以交通行业信息化为己任,从工程设计应用软件产品起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家专门为交通行业各领域客户提供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和全面服务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