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
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课下,可以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推导时不要看书,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得滚瓜烂熟,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可以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自己再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再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编写预习提纲,提高自学效率。
预习是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熟悉所学内容,并掌握重点和难点所在,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学过的知识,并对旧知识重新温习、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预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给出预习提纲,“强迫”学生进行预习。比如,在学习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上)中的“集合”这节内容时,可提出如下提纲:
(1)什么是集合?(2)什么是元素?(3)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表示?(4)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教师要专门抽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二、师生共同研讨预习提纲,突破重点难点。
听课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对于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的引入,问题的提出等,都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提纲,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忌单纯灌输。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基础上,可再提出一些引申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能力。把每节的内容有详有略地记录下来,尤其是不明白的地方,便于课后复习和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做笔记的方法,教师要专门抽时间讲授如何做笔记,并针对笔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讲评。
三、以指导解题为突破口,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数学学习往往通过练习、作业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技巧。解题是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要结合例题,讲清审题、解题的步骤。首先是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弄清已知和未知、本题所涉及的知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方法,要开拓思维,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已知与未知的所有联系,回忆与本题有关的基础知识,例题、解过的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条件到结论,看能否找到与该题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条件分开,通过变更、重新组合,达到求解的目的。总之要通过联想、比较、模仿等,使学生逐步学会解题的方法,并形成技能、技巧。理清解题思路之后,要着重规范解题的书写格式,力求把解题的过程简单、明白、完整地写出来,在书写中要做到每步推理和运算都有理有据。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类、记忆和推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四、自觉地进行复习、预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完成当天作业后,将第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脑海里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如果有什么疑问,立即爬起来看书,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都做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并掌握得牢固,就不会忘记了。
篇2
在下,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应变的。在一堂课中所运用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要靠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不能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一穷不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分为启发式、讲授式、游戏式、讨论式、观察式等等,但是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应从学生这一主体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进行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互动的。在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各项具体工作:课前心理准备、教学用具准备、课堂教学设计与构思、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变化等等。本人经过教学实践,结合我校教师的一些实践经验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自主探索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各学科都应用得较为广泛,且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新知识的来由并研究其特征,探索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会把自主学习结果看成是一种成功,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了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坚强自信心和自主探索、自觉钻研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明白数学中看似深奥的知识,只要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就能很快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学习法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共同协作商量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的方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课堂上小组讨论有利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类思想、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能力,能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小组讨论可从多角度获得解题思路和思维途径,往往是讨论和交流融为一体,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印象。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也能从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发现式学习方法
发现式学习方法是继自主探索式学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之后的又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来发现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发现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样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种优先掌握的心理,且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知识、问题、思路和方法有较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掌握知识很重要,找到了发现知识的渠道。有时候,还可能会使学生突发奇想,象某些数学家一样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数学问题。还会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演示与表演学习法
演示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最基本的、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教师演示课堂教学内容和讲述新的知识内容。有的教学内容无需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发现,如定义、概念和公理等。这些内容我们都是直接讲述或借助教学用具进行演示或说明理论知识的形成。
五、寓教于乐的游戏学习法
新版数学教材安排的内容生动有趣,课题就像一个香饽饽,很诱人的。如:有趣的七巧板,日历中的方程,一百万有多大等等。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游戏性,如:台球桌面上的角,变化的鱼。很多教学内容穿插了游戏内容,如:游戏公平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等等。教材内容更加符合中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利用游戏既可锻练学生的胆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游戏可以让学生放松学习压力,以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从游戏中获取知识,又把知识运用于游戏之中。
六、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方法是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编排成一个个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思索、讨论、最后作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同样有相关的问题提出,问题提得越多,对知识掌握越牢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七、反馈训练教学法
篇3
一、小组学习方法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其他部分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写”模式,要改变“一个字写十遍”的现象,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方法应用到识字教学活动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测。也就是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出题进行识字检查,比如:一只wū yā( )口kě( )了,到处找水hē( )。乌鸦看见一个píng( )子,瓶子里有水。……或者是写出读t坏暮鹤郑 )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互相出题练习中提高自己识字、写字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小组学习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将小组学习模式与阅读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丝绸之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如:(1)丝绸之路有什么意义?(2)通过阅读文本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3)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你还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故事?……组织学生阅读之后在小组内对上述问题思考讨论,互相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课外阅读到的文本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目的就是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同时,也确保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中文本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我们还可以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找到写作的方向,提高写作质量。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以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法 视唱练耳教学 音程 节奏
当代教育已经从以传统的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因果必然性联系为核心的科学思维逻辑转向以整个人类文化世界为基础,注重以理解为标志的现代人文精神,尤为关注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和意义的理解与阐释。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study)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开放的情景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或策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开展,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声乐课和钢琴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技术理论课中自十二音乐体系以来的现代技法,以及西方音乐史中若干学术观点的修正等,无不体现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视唱练耳是一门高等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由于它的性质和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相契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问题式学习方法的运用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可选择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内容很多,但在实践中发现,在音程学习时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更好。
音程指两个音级之间的距离与相互关系,较低的一音称根音或下方音,较高的一音称冠音或上方音。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弦的构成、调式的构唱、即兴视唱等都是音程知识的直接应用与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占有较重要的分量。为了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反应各个不同的音程特质,并逐步掌握音程之间的音距,在教学时采用了问题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讲解调式中的自然音程及性质。如do ― er是二度,它的性质是大二度(因为它包含有一个全音或称为两个半音)。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等。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何快速建立不同音程的音高感等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做出多种回答。有人回答以任何一音向上或向下构唱音程的,有人回答背唱音程的,也有人回答在跨度大的音程中加媒介音来训练的,其中更有不乏创新性的回答。为了更易区别音程的特质,有的学生提出可采用将不同的音程性质都用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来替代的方法。如《大海啊,故乡》代替大二度音程。12176533,代表音程是12;《长江之歌》代替小二度音程。3453156,代表音程是34;《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代替小三度音程。6131217,代表音程是61;《闪烁的小星星》代替纯五度音程。1155665,代表音程是15等。如此以来,使得对音程性质的辨别变得极其容易,只要能把代替歌曲唱熟,就会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各个音程的特征,即使会有个别音程混淆,但只要通过继续唱相关歌曲,马上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及时得到纠正。因此,问题式学习方法运用在音程学习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可运用于任何内容的学习中,其中在节奏和对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主要节奏型及音乐表现等分析的学习中可得到充分体现。如,在进行二声部节奏学习时,教师以每4个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由两人承担低声部,另外两人承担高声部。首先让每小组在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分工和合作演示二声部节奏方式。演示结果表明,每小组均突破了传统的一声部拍手、一声部口唱的单调的二声部节奏学习模式,而将口唱、手拍、吹口哨、打响指等运用其中,既清晰地表现出了不同节奏声部,完成了二声部节奏学习,又在合作中融洽了同学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再如,在分析《扬鞭催马运粮忙》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主要节奏型和音乐表现时,采用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播放作品后,经合作小组的充分讨论,其作品的民族五声调式、四二拍、切分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表现人们运粮的热情、欢快的场面,很快就被学生回答出来,甚至还会有学生用乐器熟练地将作品的表现再现出来。
结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知识传承与创新主体的新型学习方法,能促使学生在审美提升、知识获取、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理论弥补了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单一接受性学习的不足,面向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体现了多种能力的培养、多样化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思想精髓。最后,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和实践中,以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晖.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9).
[2]徐锦燕.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2).
[3]方方.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4).
[4]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77-01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像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地理在地理教材中的价值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之外,尤其要重视对“图表系统”的学习。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源于地理学基本特点的学习原则问题。
2、地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文字、图像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三大构成要素结合的体现系统不仅仅是文字系统的补充,而且是一个地理的子系统。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就达到1/4,当前国际地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
二、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主动学习,也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地理课教学中通过图像案例的运用,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明的知识,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走进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那么,既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业,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呢?
1、读图。地图的利用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首先先要明确读图要求,带着目的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能读会填。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进行,以达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注意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2、释图。释图即要求我们掌握“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显著。“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中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地图反映这一张地图,他对我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矿产分布图”“铁路干线图” ??于是,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图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的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弊病。
3、画图。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只画出大体轮廓,能够反映出地理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体现它们的地理位置即可。如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重要信息,以加深印象。
4.、说图,说图就是在记忆地图时,闭上眼睛,依据自己脑海中的那幅地图,把地理事物(地形、气候的分布、河湖分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城市分不等)遍指边说,从而达到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学习地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46-01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要求现代人才要具备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方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在和他人的沟通中进行群体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中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使用记忆和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还要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自动探索、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以小组成绩为奖励的教学方式,进行合作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制定时间内的表达频率、交往能力、学习效果得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取长补短,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合作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主要依据合作学习的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喜好不同进行。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学生的特征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用学习任务组合或者是座位组合的形式进行分组。按照学习任务组合进行分组,主要适用于对一种具体的学习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的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合,一般每组有2~6名成员,这种组合方法形成的合作小组是同质组合,成员之间的差异性较低,可以高效的完成共同学习的目的;按照座位进行分组是将座位邻近的学生分成一组,一般每组有4名成员,这种组合方式不需要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重新的调整,并且不要将学生按层次进行区分,应用起来较为简单。
2.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方法时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过多的使用合作学习法,应选择具有探索价值、有一定难度、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时进行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数的整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题目,如"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可以只看这个数的末尾就可以判断?"等,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如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教师可以再给出两组数字如1、3、6和2、5、8,要求学生任意组成几个三位数,验证是否可以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如没有得出结论,可以再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掌握。
3.取长补短,优化合作
在数学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观点,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管使用哪种合作学习方法,都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启发和培养,先要去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使个性的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全部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归一应用题"某榨油厂使用500千克大豆榨出67.5千克豆油,问:2500千克大豆可以榨出多少千克豆油?",教师在布置题目后,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解答,之后再进行合作学习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后形成比例解、倍比、反归一、正归一等多种解答思维。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学知识中的难点或者是重点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验证的同时,有可以通过和其他合作成员进行思路的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对问题进行解决。
4.加强合作凝聚力
合作学习方法是以小组成绩为基础进行评价的教学方法,将个人竞争转换成小组竞争的方式,使小组的凝聚力得到增加。
例如在教学应用中,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几分的方式,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判断标准。如在班级的墙上张贴小组列表,对定期表现(交流技巧、能力、知识等)进行随时的记录。在评价小组的成绩时,应对过程进行重视,不要一味的注重结果,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使用少批评多鼓励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成员可以不单是教师,也可以由合作小组、他组进行评价,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从而达到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包容、理解和沟通,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目的。
5.进行指导和点拨
合作学习方法教学中,学生占有大多数的主动性,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从中指导和点拨。首先,教师应将所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如何完成、执行中的要求、完成后的结果等告知学生。其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始终充满探索欲,更好的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让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合作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做到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调动,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公平合作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集体的力量和意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今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卫军.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91.
[2] 邓裕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55.
篇7
研究性学习重探索、重参与、重育人的教学理念,与常规教学相比,它更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生成性,更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近几年职高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老师。”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学好建筑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思维也最为活跃,富有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建筑专业课程许多规则规范要求,原理工艺比较复杂、艰深,尤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厌学心理,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生主动。如在执教建筑构造中“基础分类、形式”时,本人设计的过程是:首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南通国贸大厦效果图,挺拔雄伟,在灯光映照下,光彩夺目,使同学眼球一亮,沉浸在感染赞美之中。然后,适时提问:“这个建筑物重量一定很大,什么样的基础才能承受呢?”学生回答:用石头来做基础,用砖头来做基础,用混凝土来做基础等。再后,继续提问:“如何来做?请你结合你家楼房基础形式或你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思考,学生边思考,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基础、常见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录像,带领同学回顾思考。基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能承受建筑物上部的负载吗?然后教师从地基、基础材料、受力特点通过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基础受力变形、破坏形式,从而来讲明基础形式、规则规范要求。最后再来展示我们上海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近二十多年变迁。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的了解发生巨变,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效果。教导同学们自觉地肩负起文明传承和光大的职责,激励学生在充满智慧和神奇的建筑知识宝库里去不断追寻,从而启动学生的主动激情。
二、讨论互动,深度探究
“讨论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中某一中心问题,教学组织方法,参与性强,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讨论在独立钻研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评价。本人在“某教学楼大梁断裂事故分析”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程序,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汲取知识,加深理解,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1.根据现象探讨并提出假设
教学楼大梁开裂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结构设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在大梁设计使用寿命内能否承受外力作用。其次,材料质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材料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再次,施工工艺是否规范?
2.基本情况调查,收集资料
学生能根据现象,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初步推断,并急于知道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我把推断结论相同的分在一组,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的调研组,分别查看相关设计图档、材料检测报告、施工记录及验收报告,并进行结构及材料的复核。
3.集体会审,形成调查报告
各组同学带上资料集体会审。集体讨论时,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以事实为依据,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共同分析,互相启发,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根本性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并写出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搞清大梁断裂实质,又培养了学生严肃扎实的工作态度,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从表观现象入手,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主流的严谨治学方法,并懂得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讨论探究中才能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的真谛。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适时点拨,突破难点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适时点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迅速捕捉,采用艺术化的点拨,防止误入歧途,及时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深入下去,向更高层次进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本人在建筑制图的教学中,研究由形体两个投影作出第三个投影时,要求同学们首先能根据两个投影想象出空间形体,许多同学思维模糊,因为某一局部影响他空间想象,此时及时点拨,抓住形体特征图形分析,有些学生就忽然开朗,如还有同学困惑,进一步从任何组合形体都是由最基本形体切割、叠加而成来点拨,进行思维引导,同学们就迎刃而解。组合形体中如存在一般位置平面时,部分同学无从下手,即使做了,也不知道是非正确,教师这时应进行适时点拨:找出一般位置平面在两个视图中的投影,再由平面的两个投影作出第三投影。这样,同学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高涨,展开了热烈讨论,互相点拨,完成面的第三投影就水到渠成。因此,适时点拔,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再度被点燃,信心百倍,增添了更进一步的勇气,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激发鼓励,促其成功
篇8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的阶段,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方式和思维,这样不仅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便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有学习方法的意识。所以本文目的旨在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以便于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方法;培养
学生必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这是目前教育的主体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更倡导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意识,不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以便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竞争。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自主学习意识强,学习方法恰当的学生,不仅在考试中成绩优秀,而且在学习以及考试中的心态非常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
因此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学习方法的培养五种方式。
一、要巧妙导入,以引趣情
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本人认为,新知识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置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愿望的情景,以便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二维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为此,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那么六根同样长的小棒最多可以拼成几个正三角形呢(强调六根都用上)?这一问,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拿出小棒进行拼、摆、搭。结果有几个学生拼成了有四个正三角形的三棱体,此时学生兴趣倍增,从而顺利地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克服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过渡这个难点,突破了这个重点。这就使学生怀着充满情趣的心理,较容易地去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动力,巧妙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环节。
二、要巧妙设置疑问,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探疑才是教学的真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r,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思维活动迭起。
三、要以奇激趣,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智力孕育于好奇心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而激动的心情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和激起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采取让学生说出任何数。老师作出准确而快捷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后,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编题对答等形式,使学生感到,我也能像老师那样答得又对又快,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对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浓厚兴趣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四、要巧用学具,以动导趣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粘面撕叠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相等;通过搭拆框架证明长方体相对的梭的长度相等,并且有三组长度相等的棱,正方体的十二条棱都相等。通过“贴―撕―装―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通过操作,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五、要巧用实例,以新诱趣
巧于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与现象中挖掘和展示新的内容和形象,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种新奇的实例展示了学生熟知的形象和内容,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倍增。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学号,通过游戏,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增添了情趣,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为学生已拥有的旧知识赋予了新的内容。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相当熟悉的用钻笔刀把铅笔头削成圆锥体的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圆锥体和圆柱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这样学生就从旧知识中意外发现了新知识,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味口”,寓教于“趣”,使生“乐学”,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愿大家成为学生喜爱的小学数学老师。
篇9
一、化学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5、归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篇10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如何培养观察力呢?
1、认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常善于观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历史上,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重力和万有引力;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激励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无意观察如:我们经常在骑自行车,通过观察:为什么车把手、角踏板、外轮胎等处是凹凸不平的?(为了增大摩擦力。)而自行车在改进中为什么“三角架”基本上没有改进?(“”具有稳定性。)有意观察如:在研究物质的密度时,通过多次观察实验得知,物质的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
许多我们能够一语道破的知识可留给学生们去观察思考。如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时同学们经常在用但就是未总结,上课时先不急于做实验,让他们提前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再有意识地实验,再修正总结,这样他们会印象更深、兴趣更浓。
二、培养学生会使用物理课本
在学习中,学生常出现“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读不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他们按这样的程序阅读:“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抓住重点反复琢磨;看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同时要采取“通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
物理课本中有许多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一些典型问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是我们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细心反复地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良好的培养过程,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学好新授课,平时积累很重要
每学期,有4/5的时间我们都在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喜欢在期末1/5的总复习时间里下大量的工夫,结果成绩不理想;而有的同学平时用功学习,结果成绩优秀。主要原因是:平时积累很重要。我们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在小学由于知识所限,说“这个物体重xx千克”,在物理中,要改成“这个物体的质量是××千克”、“这个物体重××牛顿”的说法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的事例说明:学好每节新授课、每个新概念、新公式,平时积累很重要。
四、物理要以语数为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反馈“物理难学”。真的吗?我们知道,物理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逻辑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联系非常密切。例如:数学中的小数运算,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知识,在物理中经常应用。①数学中k=x/y,说明y与k成反比,x与k成正比;但在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能误理解为“m与ρ成正比,v与ρ成反比”。②在电阻定律公式R=ρ(L/S)中,导体电阻R的大小只与导体的种类ρ和温度T有关,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无关。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提高语文水平同样能物理学习,物理中的概念、定理的叙述言简意赅,例如:①“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②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指温度的变化量)和温度升高到20℃的含义截然不同。
五、做到理论系联实际
新课的开始,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如上“大气压”一节,先做“杯水倒置”的实验,我手中拿着一个盛满水的杯,问:“如果把水杯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地说:“会。”然后我在杯口盖一硬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流出,与自己的判断截然相反时,惊讶万分,增加了学习兴趣。有时,选一些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气氛活跃,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称王冠”等。总之,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我们在生活实际中的许多问题与物理课的联系很密切,要引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有责任感”的成长规律。如:“如何将一个比钢棒稍小一点的轴承紧紧地套在钢棒上?”引导学生思考:是对“钢棒”加热还是对“轴承”加热?还是对“钢棒、轴承”都加热?同学们思考后发现:应对“轴承”加热,使它的内径变大套上冷却后很结实。在计算5个人渡河需几根相同的竹竿时,学生计算结果是需要3.4根,有的答案是3根。我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他们会判断出要用4根竹竿,即尾数4应当入上去,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