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30 18:0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篇1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法国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设置;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9-03

在法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提法,也很难用一种我们通常的尺度来比较、衡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1]我们如果以这种价值存在来进行反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法国不仅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而且“以分散化的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传递社会道德观、伦理观和政治观”[2],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法国是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教育阶段呈现出差异性。

1.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化

法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是培养责任公民,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和计划,对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授课进度和课时安排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建立在学生不同道德认知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主要讲社会民主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生活规俗和道德行为、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责任、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学阶段以公民教育(éducation Civique)为核心,主要以合科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是“历史、地理和公民教育”(Histoire、Géographie、éducation Civique)合科,简称GECH,高中阶段是“公民教育、法律和社会”(éducation Civique、Juridique et Sociale)合科,简称ECJS。

2.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由化

法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公民教育的结束,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目的和宗旨也反映了整个公民教育的最高追求。

法国高校有自治的传统并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1896年7月10日几乎不公开然而很重要的一项法令。该法令给大学命名,赋予大学以世俗性质和某些财政自,还赋予大学以教学自由,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独立性。没有这些独立和自由,法国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难有真正的科学和研究得以生存。”[3]1968年11月,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即富尔法案),确定了改革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学科相通”的三大原则,“开辟了法国国民教育的未来,把教育置于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之中,开始了一种新的大学观念。”[4]1984年1月,密特朗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根据相关条款规定,大学内设置校务委员会、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等3个部门。大学的管理,通过校长的决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得以实现。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和要求,而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由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自行制定实施,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法国没有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度,高校也没有材,教学用的讲义由教师编印,在课堂上散发以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备考,教师拥有较大的自由酌定权。

二、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核心目标。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度关联性,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有机渗透融合。

1.课程的基本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政策围绕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提高法国全体青年男女的普通教育水准;使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国家的需要;学校应当培养公民。因为“现代法兰西共和国同我们前辈所处的共和国一样,不能没有热爱共和国的原则和法律的公民,这就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5]1989年《教育指导法》规定,高等学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明天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场所。适应性、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迅速变化及职业化与普通文化之间的平衡,应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准则。”同时,高校应“通过继续教育促进人民的培训与就业资格水平的提高……促进地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培养责任公民,使之具备共和国推崇的平等、博爱、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信条,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具备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青年人顺利融入到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中,消除和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标。

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法国社会各界与政府达成的共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乃是道德和哲学的教育”。[6]1968年《大学方向指导法案》还明确规定:各政治派别可以进入中学和大学讨论政治问题,但不得进行一面倒的宣传,不得张贴标语,不得妨碍教学和科研。故此,高等学府从未远离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2.课程的具体目标

近年来,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质性发展,其发起者和参与国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科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提出了《调整计划》,即《le projet Tuning》,针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提出了三类要求:[7]

一是工具能力。包括分析和概括能力、组织和计划能力、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重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知识、母语写作交流能力、掌握第二外语、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和分析不同来源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跨学科团队工作能力、与其他领域专家交流能力、对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价值的认知能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感。

三是系统能力。包括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对异国文化习俗的包容力、自主工作能力、设置方案能力、具有首创和企业精神、重视质量、追求成功。

3.课程的核心目标

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责任公民。在西方的语境中,公民是历史、逻辑、现实三位一体的概念。[8]

“公民”一词从古希腊形成之初直到近代,都是有资格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自然人的特定指代,它直接反映着与国家的关系。现代公民概念的确立并深入人心是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以宪法的形式巩固其成果紧密相联的,“定义公民概念,界定公民资格,是现代公法所要完成的第一项重要使命”。[9]“在近代史上,公民比任何社会人物都更有活力”。[10]宪法超越了身份的束缚,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独立的公民资格,这种资格是通过国家与公民达成契约并由宪法认定和保障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西方法治“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与公民内涵的演变是完全契合的。公民这一概念的内涵标志着种种宪法、政治和道德关系,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载体,权利与义务这一对基本矛盾在公民主体性中得到统一与发展,离开独立的公民个体,权利、义务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权利的公民也就丧失了公民的本质属性;公民概念承载着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公民概念还蕴含着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公民还应该具备应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故此,“造就责任公民”是法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围绕的目标,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三、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模式

要了解法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必须首先了解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法国以其独特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二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模式。

1.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大学(Universités)和大学校( Grandes écoles) ,前者是以传统的综合大学为主体的方向指导体系,学生在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后,只要申请就可以入学,这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容纳了近70%的学生,是法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标志,开放性是其显著特点;后者则是以大学校(在我国也翻译为“专门院校”或“专业学院”)为主体的择优录取体系,招生极为严格,需要参加特殊的入学考试,对候选人近乎苛刻的筛选机制是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保证,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两者在投资经费、学习条件、教育和管理模式、学习年限、学位文凭、就业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另外,法国还有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等短期高等教育体系。

大学校与大学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其教育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只相当于大学的一个院或系,每年至多有400名毕业生;有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择优,考试淘汰率极高,这保证了大学校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是教育水准和质量的有效保证;学制较长(4~6年),非常注重核心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传授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采用整合、灵活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方法;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强,除了永久性教师职位,还有由专家以及来自企业和咨询公司的客座教授和外国访问学者,建立起开放、流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学校与企业界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加快了科研成果转换周期;研究活动活跃、国际交流频繁,通常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学习期间必须有一年在国外的大学学习或实践,强调培养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力的专业人才。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

大学校与大学之间的显著区别决定了他们在课程设置上采纳“二元制”模式,即结合自身的教育任务、教学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下面分别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介绍。位于布列塔尼大区的法国高等电力学院SUPéLEC(l'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结合将来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大一的课程分五大类,数学和信息学、能量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沟通和个人发展(Communication et Développement Personnel),“沟通和个人发展”包括的具体科目有跨文化交流、认识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疑惑及个人发展、工程师伦理学、21世纪地平线上的欧洲、影像与现实、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艺术讲座、科技哲学、心理学、伦理责任与现代科技、合同谈判技巧、哲学、逻辑学、竞争与规章的政治、工业政策,等等。大二的课程有物质学、数学和信息学、能源科学,最后一类称为“工程师和企业”,具体科目包括职业设计咨询、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空间法和电信法、欧洲经济、国际贸易法、内部管理和沟通、社会管理与人等。马赛ESIL工程师学院除了科技方面的专业课外,开设了一类称为“企业外部环境”(Environnement de l'entreprise)的课程,科目有沟通与交流、外语、法律、经济、艺术、社会学等。

波尔多第三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前景”(Perspectives de Professionnalisation)课程,具体的科目包括书面与口头交流、应用人文科学、外国语言。马赛第一大学“通识文化”(Culture Générale)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科目:通识文化与艺术、法律基础知识、科学认识论及其历史、多样性的世界。巴黎第三大学开设了人与动物的交流、哲学常识、人类与地球之共同历史、舞蹈艺术、职业生涯启蒙等课程。巴黎第一大学的专业设置包括经济和管理、艺术和人文、法律和政治学三个方面,下属近30个院系和研究机构。在这所以文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院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选修课的列表中出现了通识文化和表达、心理学、当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等课程。各院校除了专业或选修课程设置,通常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反思与启示

全球化视野下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蔓延以及各国对道德教育的反思,逐步凸显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显性或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各国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系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法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及课程间的关联性,使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具有某些共性。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拓展课程建设的国际视野,对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拥有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为保证不同层级目标的一致性,离不开综合协调与管理组织。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指导法案》,成立了全国性的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取代了之前的“国民教育高级委员会”和“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和社会参与工作,强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中的参与和配合,并且用法律使这种“齐抓共管”体系固定下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这种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借鉴。此外,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实质性环节,是完成课程内容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能否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最终都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是在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的。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根植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造就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模式显示出“法兰西例外”,即符合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而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是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安排,否则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二元制”模式以学校办学宗旨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尺度,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同时应该看到,“精英教育”在当今法国社会也引起颇多争议,例如关于教育的公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大学校自身设置的特殊性与封闭性,使其在融入欧洲高教体系并与世界接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逐步使大学和大学校靠拢,实现两者资源优势的互补与整合,提高法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近30年来法国高教改革的主旋律,“二元制”模式也必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获得适应性生长。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9,201.

[2]上官莉娜,李黎.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72.

[3][5][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667-668,387.

[4]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5.

[7]Ministre délégué à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à la recherche .L'évaluation des étudiants à l'Université :point aveugle ou point d'appui?[R]. Paris :Rapport - n° 2007-07-02,juillet 2007.

[8]上官莉娜.公民社会视角下的基层政权建设[J].江汉论坛,2004(10):31.

篇3

关键词:MOO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建设

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73—04

一、引言

近30多年来,教育教学效能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研究者们试图解释:为什么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是高效能的?怎样才能成为高效能的学校和高效能的教师?前者涉及教育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后者涉及教师教育教学效能改进策略的研究。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探讨课程教育教学效能对提高和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但如何认识和评价其教育教学效能却常常出现不同的声音。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借鉴有关教育教学效能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过程一结果”模型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进行评价。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虽然学者们都基本上认同效能的基本含义是指效果和有效性,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对如何界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内涵,大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从研究文献看,有的学者强调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有的学者强调教学结果。从过程角度理解教育教学的效能,往往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是否具有恰当的教学行为,能否有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态度与热情、教学组织、内容选择、讲授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评价、学习环境建构等。例如,Ramsden认为,有明确的目的和标准、合适的课业负担、评价适当、能够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等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Marsh认为,可以从学习的价值、能否激发学习热情、组织清晰性、小组互动、师生关系、知识的广度、评价方式、课业负担与难度等角度来评价高校教学是否有效。从结果的视角理解教育教学效能,则认为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即为高效能的教学,因此用“学生成长”这种结果性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教学的效能,采用的测量指标涉及学生的认知(如考试成绩)、情感(如满意感、价值感)和精神活动等不同方面。

我们认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既不能单纯强调过程因素,也不能单纯强调结果因素,应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加以评价。在对教育教学效能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本研究从过程效能和结果效能两个方面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具体的测量指标示例,如表l所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效度与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在陕西省16所高校(其中,“985”工程院校3所,“211”工程院校3所,一般院校10所)对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8份,其中有效问卷792份,有效回收率是99%。调查的学生中,有男生452名(占57.1%),女生334名(占42.2%),缺失资料者6名;三年级学生402名(占50.8%),四年级学生384名(占48.9%),缺失资料者6名;从专业分布看,经济类专业学生34名(占4.3%),法学类专业学生55名(占6.9%),文学类专业学生107名(占13.5%),历史类专业学生18名(占2.3%),理工类专业学生332名(占41.9%),医学类专业学生51名(占6.4%),管理类专业学生195名(占24.6%)。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采用AMO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进行了分析;采用SPS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进行了分析。

表2列出了采用AMO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从表2有关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包括卡方自由度比[x2/df]、RMSEA、CFI、RFI、IFI、TLI等)看,从过程(教师素质、教学组织、环境营造)和结果(学习结果)两个方面建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均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各个观测变量与其潜变量的回归系数介于0.59—0.88之间,说明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进行评价在结构上是有效的。

为了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本研究应用SPSS17.0中的Crobach’sα系数检验了表l所示各个维度所包含的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分析表明,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747—0.901之间,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效度、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用表1所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来测量其教育教学效能是科学、合理、可信的,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的一个有效工具。

四、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结果分析

表3列出了学生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结果(在调查中,学生对表1所列各项测量指标的赞同程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共分为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到5分,得分越高,表示越赞同表1所示各测量指标的陈述)。从表3可见,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仅仅处于基本认可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中过程因素与结果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图1列出了分析的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为:x2/df=0.002,RMSEA=0.000,CFI=1.000,RFI=1.000,NFI=1.000,TLI=1.002)。分析表明:教师素质不仅对学生学习结果有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教学组织的影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素质对环境营造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教学组织对学生学习结果有直接影响,同时还通过对环境营造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环境营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直接的影响。这一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的两个组成部分,即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五、小结与讨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进行评价。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既不能单纯从过程的视角进行评价,也不能单纯从结果的视角进行评价,而应该整合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进行评价。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设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可信的,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效能评价的一个有效工具。

篇5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理性化,由过去一味追求高学历含量的盲目追随,转变为呼唤切实满足工作岗位的技能资格。在这一变化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要顺应实际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本文由收集整理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意见》的核心思想是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

在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就我校而言,就有普通高中考入生、三校生(技校、中专、职高生)及五年制学生等构成因素。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的受教育背景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在入学后由于未进行细致的教学分类,不同学生在相同课程的学习中,课程的教材、内容、形式却大多相同。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都曾有所涉及。这一状况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存在瑕疵。多元的生源并未与多元的教学和多元的培养模式同步展开。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各高职前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工作。

一、衔接的重要意义

"衔",在《后汉书·张衡传》中作"口含"解,有完全纳入之意。"接"在《战国策·秦策五》中解释为"连续;继续",《说文解字》中指"交也,从手妾声"。衔接,意为重叠后又有影响、发展之意。二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文中,高职教育与高职前教育要实现衔接,意味着要发现对接点,才能够有所前进,否则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靶之箭。

1、课程衔接有利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而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这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习实用性职业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专业辅助人员,以达到胜任特定的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以学科教育为特征的普通教育,属于非学科、非学位型的专业技术教育,本质是以受教育者将来从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为目标。因此,应与行业岗位规范相一致,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就业岗位以及岗位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基础来确定。

为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上,应把如何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凸现出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这一指导思想,与高职前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有明显差异的,忽视这一差异,就无法完成课程定位。

2、课程衔接有助于教育整体的提高

教育效益是教育的总产出与教育总投入之比。教育效益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学制、教学时间是常量,只有中高职教育两个层次的教学方向一致,不发生重叠时,有效教学时间才能保证,也才能达到最大教学效益。目前,我国其他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层次,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我国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大体雷同,教学内容交迭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这无疑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影响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因此,要避免重复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必须搞好课程衔接。

3、课程衔接可以最大成本地节约教育成本,事半功倍

在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内,公共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历来存在着时间分配和课时分配的矛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效率的最大化,取决于课程的开设与课程的成效。如果思想政治课能够有正确的方式、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开展,那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业热情,增长成才动力,将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有赖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重复或自弹自唱,各扯一张皮。因此,只有用最少的时间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开设课程,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课程开发没有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首先,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延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课程开发没有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由于长期以来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把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准备程度当作判断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并固化为一种专业标准,直接导致了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其次是对职业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缺乏对专业劳动过程这一大系统的研究,不恰当地追求所涉及的各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混淆了全面和局部的关系,造成本末倒置。再次是教学条件的限制较大。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模块,相对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对实践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教师也需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欠缺,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模式的转变。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多年来专科课程是本科课程"压缩型"的束缚,课程结构依旧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和内容体系,自然要强调内容的由浅入深,突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相互衔接中的重复与断档现象不可避免。

转贴于

2、高职院校与高职前教育部门沟通不足

由于教学的上级管理部门不同,地域隔绝、相互脱节,中高职院校之间互不了解,缺少协作与交流,没有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从专业设置上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较多,而高职院校受本身教育资源的制约开设专业却很少,许多学生苦于找不到对口专业。从高职招生来看,现行的招生考试偏重于文化的考核,专业考核部分所占比重较小,技能考核更缺少规范性,致使录取的学生达不到预期要求,也导致了一些职业学校步入应试教育覆辙,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从教学上来看,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缺乏对高职前学校教学的调查与研究,致使许多教材、内容安排重复。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增加了课程衔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复杂,课程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我国尚未建立过渡教育机制,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大众化的起步时期,许多高职院校刚开始起步,正值构建框架和完善体制的初创阶段,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课程开发。只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大多数--普高生来展开教学。实际上,即使是普高学生,也仍然存在文理科之分,课程的整齐划一,不利于教学。

三、衔接的具体措施

实现高职教育与前期教育课程的衔接,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符合职教规律、满足职教体系自身要求的衔接的条件;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各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因材、因人施教;最后,要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二者推波助澜,真正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1、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目标不明确,则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系统就会混乱无序。所以,高职教育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业务范围区别,确定教育教学目标。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已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巢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更多地以及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学要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不同生源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

在教学计划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即要做好社会对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的调查,更要对招生对象已学过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深度进行调查,已做出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的中高职教学计划,从而避免教学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力求取得最大效益,这是衔接的关键环节。由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好,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弥补学生的不足,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三校生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可以弥补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而且受普高生的影响也可以改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差距。这样,即便是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3、在教学方面,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公关能力的培养。

篇6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观;能力观;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36-03

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特征,切实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评价模式的变化,即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入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其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实践教学的开展,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具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时的亲身体验和深刻体会,强调有效反思和及时完善,使被动接受的课堂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主动掌握的过程性知识,这完全改变了教师单方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复制和再现知识的沉闷学习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践教学包含平等的师生观、互动的教学观和多元的评价观等教改理念,体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征,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评价形态,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两者的理念及特征互相形成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高度一致性[1],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其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对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要求更具针对性。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将学生平时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勤、活动表现、讨论发言和效果等都纳入评价的范畴,以学生整体表现和成长体会作为评价的依据,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价值观树立、能力提高等情况,掌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切实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

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措施

(一)深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明确教学任务。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门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学时,力求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品德的自觉性。

精心选择实践教学主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主题,认真制定学期实践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安排实践教学的系列选题,其选题要求体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意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组织活动。同时,倡导学生自行选择调研课题,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坚持点面结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坚持课堂与业余时间并用,确保规定学时的教学任务落在实处;坚持虚实结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社团,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

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周密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每次实践教学安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避免大而不当或流于形式。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参与组织、指导、督促及进行总结,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评价

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主体的重新界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更要关注并落实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这是教学评价观的改革方向。学生评价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包括对教师教学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有利于全面、深入了解教学状况,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调整;学生主动参与其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的消极等待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有助于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不再是单边的教师行为,而是师生的互动过程。评价由“权威”变得“民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综合评价观,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也容易认同评价结果,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重视动态的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征,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加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做事态度、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水平、价值观等。通过全方位观察,对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和进步程度持续跟踪和关注,这非常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以实践教学活动为学习情境,通过形成性评价,从活动表现中发现学生内化的程度,及时诊断并有效反馈,不选拔排序,不区分优良程度。这种动态性过程评价有助于师生共同反思和互相调节,形成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教与学的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具有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统一、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相统一、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的特点[4]。这就要求思政课评价方式多元化,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外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行为方式的考核。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形式灵活,评价方式多元,如师生交流对话,观察活动表现,倾听学生反馈,加强与相关教师的联系,增加实践活动实施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评判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等。

坚持评价系统的开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坚持开放的评价方式。如,坚持开放的教学理念,做到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交互参与,使评价主体更加全面、开放;重视评价内容的开放性,既要做到对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充分体现思政课的特色;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信息、分析评价资料、判定评价结果,做到评价方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5]。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TZYJY201125,主持人:李健美)

参考文献:

[1]程东旺,张文标,谢育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型”课型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7):127-129.

[2]王春燕.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改纵横,2008(16):48-49.

[3]李健美,赵新龙.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52-53.

[4]骆郁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之深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44-50.

[5]马会梅.现代教学质量评价的开放性特征[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5):97-98.

Analysis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Jian-mei, ZHAO Xin-long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篇8

[关键词]成人高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1-03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面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可见,加快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内涵

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教学支撑环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2]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是以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功能的挖掘和运用为基础,以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中心,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全面建构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教学模式对成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有较大差别,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有脱产、业余和函授学习形式,思政课课时较少,特别是函授教育,面授的课时更少;二是成人大学生来自于各行各业,工作经历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差异较大,看问题的角度也有较大差别,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多数人把成人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三是成人教育学生违纪现象和思想问题众多,这些客观上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也有自己的特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存在教学渗透性不强、理论教学同社会实际脱节、教学方法陈旧等突出问题,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实现困难。然而,网络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知识实时性、广泛性和开放性恰恰适应了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结构整体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能针对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差、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实现思政课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初步建立起思政课网络化教学系统支撑的主体教学新模式,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总思路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它以问题为中心,用任务来驱动,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在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是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主导性外,还必须将其主导性延伸到网络环境中,以消除成人教育大学生网上自主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与自发性。同时,网络教学模式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网络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便捷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通过三大模块来实现,即校园网服务模块、教师指导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三大模块以校园服务器和免费网络空间为依托,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网服务模块主要是校园网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学院校园网共有二级网站20多个,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思政课网络课程资源等,形成了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且已接入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服务模块实现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高水平、稳定运行的校园网为网络课程、课件等教学资源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网络平台,有力促进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指导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课程网站等。网络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通过功能齐全的课程网站,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同时链接每门思政课的推荐课程网站或网络论坛,以方便学生讨论问题和留言。

师生互动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思政课网络论坛,QQ群等。建立思政课网络论坛,通常包括信息布告区、讨论区和交流区这几部分。学生通过论坛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分区通过发帖和回帖等活动参与主题讨论,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学论坛的建立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上来不及讲解的理论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以及相关资源的链接等,促使学生对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布告区相关教学信息,还可以把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和辅助教学资料放到文件交流区供学生观看和下载。

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能起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课件、电子教案,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通过使用在线考试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把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资源上传到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有效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仿真(虚拟)实践基地,实现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化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调控,督促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通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教学,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展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能开展思政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与网络混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把思政课教学选题和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堂内引导和指导学生选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学生以课件、论文、报告(PPT形式)等形式通过网络管理平台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作业进行网上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和宣传学生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反馈与调控。在网络管理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讨论和发电子信件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网上评比和网上统计的数据分析,获得教学情况和效果的反馈信息。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网络教学设计,以提高成人思政课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媒体。高校应进一步重视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大对网络教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培训制度。完善的校园网站和思政课网站、思政课网络管理平台、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能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网络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三)提高教师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网络技术能力包括运用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从网络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发挥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协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免疫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多媒体、网络及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把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技能,具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其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除重点培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外,还应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事例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的培训,使教师切实体验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效率提高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

思政课资源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门类:媒体素材、课件、测试系统和题库、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音像图片资料、理论前沿、资源目录索引等。为保证学生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课资源库内容要不断及时更新。思政课资源库还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案、课堂实录、优秀学生的成果活动等相关内容都不断地添加到资源库内。思政课教师要大量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书籍,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软件,及时添加到资源库内。

(五)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和收集网络资源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过于复杂,许多商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使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成人学生不能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容易被诱惑甚至沉迷其中,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引导成人学生有选择性地汲取网络知识,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思政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六)加强教师与学生双向交互活动

由于网络教学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教师和相关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具备主动积极与学生交互的意识,适当增加与学生面授和网络的交互活动,努力提升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反馈频率,保证教学互动质量,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3]

[ 注 释 ]

[1] 赵芳.计算机网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3-119.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方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4、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同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了《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这样的课题。因为当时正值入冬,加上这些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研究出象样的成果来,所以我就决定让他们利用放假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记录研究过程,在第二年国庆节期间完成研究课题,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结果在第二年讲授高二哲学常识《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课时,我要求各课题小组展示成果。以《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为研究课题的小组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从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到对小麦进行加工的各个环节,一直到小麦、面粉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对小麦生产、加工的影响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且还对农村小面粉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使我备感兴奋,因为同学们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完成课题研究学习任务并取得良好结果,说明学生一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当然,由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太长以及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他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都不尽人意,然而与他们的研究过程比起来,研究结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能力,这将对他们今后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这才是我们新的课堂教学取得的最大收获吧。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营造氛围要适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例如在我前面提到的《蛋市》情境教学中,当“老板”发现鸡蛋价格下跌时,突然大喊一声“杀!”,并且做了一个夸张的下砍动作,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就有不少男生学做下砍动作,并准备喊“杀!”,见此情形我赶紧叫停,用眼神制止了这些同学,同时引导大家回到主题。我想,阻止他们肯定会扫了他们的兴,但如果不阻止,这次情境教学就可能失败,并且会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因势利导要及时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不少学者对于模式的创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形式上的创新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轻理论、重表象等种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灵魂,是主要方面,教学形式和手段则是次要方面,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不能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例如,课堂上讲笑话或播放视频,如果教师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这些形式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但是,如果一味地滥用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或笑话连篇以博得学生的注意,或大段时间播放长篇视频,有的教师的故事、笑话或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针对性不强或过多,就可能会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看起来课堂上笑场不断,非常热闹,但久而久之反而会让学生生厌,或者是一堂课下来还无从抓住教学中心内容,出现心理学上的后摄抑制负效应,这样会使这些教学手段适得其反,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各种教学形式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都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如故事或笑话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而安排设计,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一笑了之,而应当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学的主题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多媒体视频的选取应当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反之,过长或过多的视频内容不仅容易使人分心,还无法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败。关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点,成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有的教师轻视基本概念、原理这些理论基础中重要的内容,片面地强调案例教学的作用,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几乎抛弃了理论教学,代之以案例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任何创造性思维都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对理论的透彻学习,那么,案例教学中学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论武器,这对案例教学是有害无益的。在开放式学习和案例讨论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将分析推进到一定的逻辑深度,否则虽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胜,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而无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创新必须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服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放”与“收”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输出模式,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开拓他们的思维,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培养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先导,如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为主动搜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各种素材进行综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讨论教学则让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针对某个案例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促进了他们对于案例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放”无疑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其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不断,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都容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扰,加之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价值观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会在认识上走入误区,出现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作为以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思想采用适当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而不应当纵容错误思想的滋长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配合,教学相长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传播理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几个方面。但当前一些高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精心指导,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讨论课上让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或点评,指出发言中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错误观点,这样会削弱讨论课的实效,精彩的点评能对讨论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这种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这种教师大包大揽的作法会导致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一项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还不强,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主体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学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享受当学习的主人的乐趣,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其次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获得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积极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使理论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地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

综上所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以及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地不断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修养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