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的基本课程管理制度。而事实上由于每所高校的规模、历史沿革、院(系)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均有不同,涉及到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等课程管理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校而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在传统的以行政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现实需要,亟需改进现有的课程管理制度。本文将从课程规划、实施、评价以及课程管理人员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南,反映学校的价值和办学宗旨,并应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视域下,高等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发展规模、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等。具体而言,在微观层面应关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在宏观层面则应该加大对课程开发的力度,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践中,首先,要强化课程管理意识,并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管理,使课程管理与高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协调,并最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将课程的决定权和选择权给予师生,同时可以采取调查、统计等科学的管理手段,了解同类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社会用人需求,再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本校的课程规划做出改进,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进入社会。第三,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上,可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协调学校内部各院系的关系以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评估,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和发展,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即教学的具体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进而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近年来,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各高校不断探索着课程的实施方式,以期提高教育质量。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采取大课讲授或者小课讨论的形式,做到一方面能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本科教育,增加学生的选课空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逐渐向启发式教学、研究型教学转变,加大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等等。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利用互联网、电子资源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结合实际项目或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团队合作与分析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以检查课程编制和实施是否达成了教育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并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在组织推行课程评价,但针对的大多是课程实施的微观过程,如学习质量与效果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满意度评价等,而对课程的总体编排以及具体至某门课的结构安排等缺少相应的评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全局把握,不仅在不同课程所授知识之间存在断裂,难以将其进行有效联接,同时也难以把握某一门课的学习目标,使得学校效果差强人意。为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有宏观理念,加强对课程编制过程及最终培养结果的评价,科学判定大学的教育思想、理念是否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之中,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与此同时,应该科学评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与社会需求及学生需要相符合。
通过合理的课程评估,能够引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在评价形式上,可以由校方或学院组织,采用学生、专家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在此可以以学生评估为主,通过分析学生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在评价方法上,注意定性和定量、课程与课堂相结合,尽可能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结果。此外,可以通过对教学成绩好,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教师进行教学经费奖励的方式,表彰其为本科教学做出的贡献,同时引导其他老师重视课程评价,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来。
四、课程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管理职能的部门由教务处行使。教务处作为日常教学管理单位通常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的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经验解决问题,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缺少改进工作职能的主动性,在课程管理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建立一只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队伍十分必要。
篇2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新学籍管理规定颁布后,学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高校发展是提高学籍管理制度文明程度的有力保障。学籍管理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诉学生学校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轨道,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制度上规定的各种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被管理者朝着高校发展的目标成长,从而促进高校发展,达到其教学目标。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人信任和期待,可以激发他们全身心投人学习,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发展其自身的个性,从而达到或超越学籍管理制度的要求。学生愿意做出新的尝试,接受新的挑战。在学籍管理制度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得以提高,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1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将各高校将主辅修制度、重修制度、选课制度、学分绩点制度、免修制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成为制度。从形式上注重了依法管理和对学生权利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重视不够。现阶段高校学籍制度,追求的仍然是保证管理者的管理自由,这种集权控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校职能的发挥上,不依赖于管理者的潜能发挥,而在于控制学生遵循规则的力度。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或保留学籍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将学生的异动情况控制得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期间发现了更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产生报考其他学校的要求,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以前有一种说法是考上了大学就吃喝不愁了,所谓的60分万岁就是说你可以在学校混日子,反正到时候会有工作,国家会给分配,于是高校成了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命运把握在学校手中,学校强制管理的作风使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来临,高校收费和就业制度的出台,学校无争已经不复存在,学生需要自己交费上学,自谋职业,学校不再享有政府赋予的决定学生前途的政策权力,收了学生学费后,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手段。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虽然己经有了权利救济途径说明和程序的设定,但学生权利还不够明确,学籍管理制度文本没有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维护权益在学籍管理过程显得形式化,表面化,忽视学生权利的学籍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按计划与要求培养人才,专业划分过细,教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学习方法过死,评价指标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偏颇。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也具有同样的计划特点,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较低,个性发展不突出。
1.2学籍管理制度各高校特色不明显。权力集中和强制服从的高教管理体制是我国高校现有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独立决策的权力较少。尽管国家新规定渗透了放权意识,但相当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抄袭国家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添加适合校本特色的相关内容。由于国家的制度无法顾及地区、行业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高校对它的复制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学籍管理模式,限制了学校之间竞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竞争呼唤学籍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国家新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现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思想,为学校自主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强调国家学籍管理制度的指示作用,忽视本校实际和学校发展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籍管理制度与国家学籍管理制度雷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复。在制度设计时,各高校没有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没有在制度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体育学院、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特点,在学籍管理制度怎样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吻合的问题上,各高校却很少研究。
1.3制度的产生过程不够民主。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学校管理者的意向。制度文本的原始意图很少有学生的意见,文本成型后甚至未指派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学校管理者作为学生情况的旁观者,对学生情况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生成过程中信息掌握不对称和不充分,民主和公开原则缺乏。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新人,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权威和纪律的态度。高校可以通过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与预见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体,使之享有与其责任能力相适应的自由权利。学籍管理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制度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生成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化,促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形成制度的共同愿景。 1.4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增强学籍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是制度执行过程首先应该遵循的程序,因为制度的透明度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生权益。关于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间公布这一工作,高校都做得不错,大部分学校都能保证在学生人学时人手一册,可是学校的宣传力度却很小,往往是一发了事,大学几年时间再不问津。要保证制度在学生中的高透明度,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制度进行宣传,开展与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将制度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制度。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宣传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中,由于执行程序不规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2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 1增强学籍管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学籍管理的民主意识,首先在管理中将学生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使管理工作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并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其次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以增强学生对管理目标、制度、方法的认同感。最后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现代大学是由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组成,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需要民主自由的外部条件。因此,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权力的设置和运用不能只受只受道德标准的衡量与限制,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来看待,应当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
篇3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分制 存在问题 建议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一、高等院校的学分制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分制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学分制的运行比较复杂,需要一系列的相应制度协调运作。比如,选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等都应配套运作。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之成为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瓶颈所在。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2]
2.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太多,选修课较少,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最多的国家,其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居世界首位,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3.选修课质量不高。高校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表现为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将其看成是获得学分的便捷手段。并且由于选修课考试不正规,容易及格,学生可以轻易拿到学分,因此,出现了不少逃课、替考、作弊等现象,最终导致选修课的实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4.相关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少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开设选修课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因经费投入不足产生的相关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
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环节的有序进行。
三、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现行的成绩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由于选修制的实施,原有的班级概念模糊,按照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成绩管理模式,科学系统地处理好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分等各项档案记录,使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井然有序。[3]此外,又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学资格保留、修业年限、退学、修学、复学、毕业时间等都会随时变动,因此,要改革过去死板的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适应学分制下灵活多变的新的学籍管理制度。
2.改革学位授予制度。鼓励及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双学位,为其自身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
3.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得以贯彻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着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偏少的现象,这样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美国为例,美国学生的学分主要由主修课、普通教育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的学分组成。主修课为学生的主修领域,约占29%。普通教育课程为学生主修系以外的某些系开设的入门性课程,约占29%。自由选修课是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约占42%。可见其选修课的比例是相当大的。[4]
4.加强师资力量与提高教师水平并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数量偏少而学生数量较多。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有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因为选修课的增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因此,要制定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师工作量的评定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价、教师聘任、奖惩制度等进行统筹规划。
5.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综合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学分制的实施对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因此,必须加大相应的设备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系统、选课中心、教学信息中心等方面。[5]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做后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设施服务和教学设备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条件的创造等,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6]
6.以美国为借鉴,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也就是要实现“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通过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可以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在我国发展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是有现实可能性的。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大学城”现象,这种由多个学校联合起来的“大学城”是进行试点的可能性选择。
四、总结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各个高等院校应当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为建立起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又能符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3-368.
[2]邓文金.关于学分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80-85.
[3]董宇艳.浅析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0-61.
[4]钟阳春,赵正.美国大学学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265-267.
篇5
Abstract:The truancy phenomena of college students happen frequently. The situation is so complicated with various reasons. In the Campus cultural vision system ,we should combine the lawful management with moral manage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rality eliminates the students from truancy to the maximum extent.
关键词:高校学生 旷课 校园制度文化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Absent System of campus culture
作者简介:张猛(1982― ),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文学硕士,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下,我们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探究,提出杜绝学生旷课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也无论是中文类、外语类、艺术类还是理工类,几乎每种课程每个门类都有旷课现象的发生,种类纷繁复杂,究其原因,则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高校学生旷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理由旷课。二是有由旷课或者说是找理由旷课。三是点卯式旷课,美其名曰来报。四是选择性旷课。”①这种说法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学生旷课的方式。
那么,其原因究竟是如何呢?针对频繁发生的学生旷课现象,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学生工作老师和负责纪律检查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之久的调查和研究,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有些旷课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态度不够认真,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也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旷过课,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旷课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高等学校是讲究独立和自由的,不应该管的太严太死,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把学生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听讲。
就这一点,我们认为,1990年代出生的的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寻求刺激,心态太过于浮躁、懒散,渴望追求潇洒的生活。因而,有些同学就会间断性地旷课,还暗暗庆幸自己的幸运,未被任课老师发现从而逃脱了“旷课”之名,逃脱了该得的纪律处罚。这是由90后大学生的自由散漫观念导致的。可是,大学生来学校是来干什么的呢?“你是谁?你来大学干什么?你以后想干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精神向度?你的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学校专业设置尤其是社会单位用人的要求呢?当你在大学里的日子渐次减少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青春年华有可能就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提问面前,“自由”和“独立”是没有根基的。逃离了课堂的约束,在课外你自学到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必须教会学生思考和面对的。
第二,有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甚认同,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能力感到怀疑。面对个别老师几年来重复使用的讲义,面对个别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喜好新鲜、新奇、冒险和刺激的大学生们感到课堂学习枯燥无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只顾自己讲,学生被动做笔记的不良课堂习性,进而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和热情,让广大学生产生了疲倦感、轻蔑感、厌恶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所传授的课本知识根本与社会现实无关紧要,或是自己不感兴趣,即使不逃课,也实在是听不进去。与其上课打瞌睡、说小话、看闲书或玩手机,还不如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部分学生在面对选修课和必修课时也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有些课程,除非是到了学期末,到了要讲考试重点的时候,学生才能勉强打起精神,而平时就缺少兴趣、难以听进了。况且,在管理较为宽松的高校,对于惯于旷课的学生,有些老师也没有完全按照校规校纪来做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饶人处且饶人,有时看到缺席学生太多就干脆不点名,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个别学生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旷课现象的大量发生。
第三,有些学生比较盲目,旷课的动机不明确,旷课的目的不清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而是跟风上,看到别人旷课自己也跟着旷课。这些学生是比较可悲的,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机不纯粹,学习动力不强劲,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自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就可以摆脱了中小学阶段老师高压政策和各种考试压力的约束,可以自我放纵,为所欲为了;于是,他们就像松散的弹簧或断了线的风筝,自以为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完全无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漠视校园管理制度,把大学当做了享受生活的地方,更有甚者抱着“及时行乐,此时不玩,更待何时”的极端消极态度,以学校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这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这些同学不但要犯规受罚,更有可能荒废学业,蹉跎岁月,老大无成。
以上几点是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除此以外,学生团体学习氛围不浓厚,班风不正、学风不畅,学生寝室内部有矛盾、舍友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也是造成学生旷课的原因。
二、高校学生旷课的一般对策研究
造成高校学生旷课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因此,我们在探究对策之时,也应该从主观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客观的学生旷课心理等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我们以为,学校有关方面应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完善课堂点名制度,把课堂检查点名出勤的情况落到实处,把好课堂关口,从而切实统计好缺席人数和请假人数,不留缺口,不让学生有侥幸心理。任课老师课堂点名和学生干部课堂点名相结合、相对证是很好的方式。学校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个别授课教师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讲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新鲜、奇特的感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那无疑会很大地消除部分学生因厌学厌课而造成旷课的事件的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不合理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②高等学校推进课程体制改革,授课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显示大学教师的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准则也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学生旷课心理方面,我们以为,某些学生虽然以各种理由为旷课寻找借口,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改变“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懒惰心态。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肯綮的黄金时段,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对拓展自己的学识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专业课学习而言,授课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他们往往也会讲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他们在不经意中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成为使学生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对关于旷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在分析和研究了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之后,我们有必要更新思路,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入手,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探究如何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③校园制度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监督的原则、控制的程度以及管理的张力,主要有组织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旷课的检查和处罚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范围,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杜绝学生旷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改革不符合时展需要的、甚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的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治校是杜绝旷课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在实施“法治”的同时,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中的的道德因素,加强道德建设,建立有道德的管理制度体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将校园道德融入校园制度之中以增强校园制度的道德性,从而切实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实现“管理育人”,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校园问题的重要方式。杜绝学生旷课现象的发生,有赖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松林.高校学子旷课现象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
篇6
1.教学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注重约束监督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的诸多管理活动基本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模式开展。如每个系甚至每个二级学院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模版、教学大纲模版、课程导言模版、试卷(答题卷、题型、分值、答案)模版等等;再如统一备课、统一平时作业次数内容、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布等。各类工作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程序、答辩提交材料都是以清单的方式要求师生遵照执行,符合清单内容和数量便是完成。这样统一管理的效果虽可媲美工业化模具生产的产品,但形式上的统一规格、便于管理,实质上已经扼杀了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柔性评估、素质培育、人文关怀、业务技能等等至关重要的教育智慧,更扼杀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单纯从制度本身出发进行的管理违背管理原理,也背离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方针。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篇7
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创新
1、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
1.1 选课制
选课制是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高校应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艺术、体育等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建立当地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机制。
1.2 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的职责主要有: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1.3 弹性学制
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1.4 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1.5 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
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6 考试管理制度
现代高校的考试制度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考试形式不再单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提出免修考核申请且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某门课程免听或间断听课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免听、间断听课,每学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的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6学分。
补考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理论上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不及格人数多等限制,真正完全实施重修难度很大。所以给予不及格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进行重修。
重修、重考制。经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已获学分课程,可以申请该门课程的重新考核,记载最高一次成绩,从而给学生获得学分、取得更高成绩提供了多次机会。
2、校院分级教务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工作效率低等不良现象,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教学改革,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当前,各高校已完成对学院在机构、学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重组,学院制管理体制初具模型,学院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在学校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各项事务管理。
要正确处理好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学校要成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学校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学院,学校立足于宏观调控、协调和监督,成为决策中心;而学院则是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如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等)和教育质量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在科研方面,负责学科建设(组织和规划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科研成果、成果鉴定、评奖等);在行政管理方面,负责学院下设的系、所、中心的主要行政工作,平衡各系、所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
3、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教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利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才能使教务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工作稳定、协调、高效地运转。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学籍管理、排课工作和成绩管理中,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出错的机率。但目前许多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完善,功能的缺失使得教务管理人员不断地重复工作,大量的数据维护也增加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要全面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还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的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办公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开发或引进符合本校特点而且功能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加快信息传递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务管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建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当前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主要存在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途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渠道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当前很多大学生会存在“被控制”和“被管理”的心理,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机会,学生对学生管理的制度不够了解。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没有从心底接受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途径有待扩展。
(二)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客观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高校中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培训,学生的管理经验较为匮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会造成决策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决策失衡,学生的统筹和计划能力明显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够协调各方面的权益,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方式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争端,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将会带来不良的因素和消极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具体策略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可以通过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保证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质量等方式开展。
(一)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制度的保证。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要求,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以及适度参与性原则,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之前,学校首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网上投票或者调查等方式,丰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学校内的问卷调查能够使问卷调查更加全面,充分展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同时,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制定的活动当中,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
很多学生由于找不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而出现消极的管理情绪。高校要注意扩展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正如Northington所言:“为了使年轻人学主义的过程,学校必须给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决策[3]。”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对课程、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进行评价的方式,实现“双向”的管理效果,在增进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模式等了解的基础上,使学校也能够明确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对学校中的礼仪服务、卫生情况、纪律保持等内容进行直接的参与和管理。同时,在一定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代表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篇9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要性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是这些工作的基础平台,在高校日常教学中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使高校师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目前而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更新换代以及管理方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硬件设施老旧,软件更新不及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使师生对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计算机实验室更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计算机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当前阶段高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问题
2.1管理制度弱化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管理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化。在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于制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并没有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而进行的管理行为,如经验型管理。相关教师对管理制度执行方面较弱,使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没有遵守上机守则以及机房卫生等管理制度要求,给计算机实验室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造成设备老化过快等,这都是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弱化的表现。
2.2实验室管理队伍水平不足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承担着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还负责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级别考试以及其他相关任务,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这给实验室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虽然对计算机实验室有着更多的重视,但是专职实验员仍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并且在管理意识、专业水平方面仍有待提高。
2.3计算机设备软件、硬件、病毒等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计算机设备大多购买较早,且设备更新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较慢,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主要体现出了购置早、配置低、硬件故障频繁、软件更新不足、病毒传播频繁等问题。计算机设备多长时间运转以及超寿命运转都会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等。同时,学生、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时,U盘的使用较为普遍,这方便了木马病毒的传播。
2.4日常管理问题
首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较多,线路分布较为密集繁杂,如若管理不善,硬件设施容易出现问题。其次,计算机实验室在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卫生清理工作,这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空气质量差、灰尘较多,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转存在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故意破坏实验室硬件设施,或进行违规操作,这给高校实验室管理维护造成了很大困扰。
3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措施
3.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是一项重要且繁杂的工作,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设备和软件等,管理制度要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特点来制定,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落实提供理论基础,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随着计算机实验室的迅速发展,规章制度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为当前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针对具体发展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针对细节进行不断完善,具体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学生上机守则》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要积极宣传,并严格遵守,为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提供保障。
3.2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目前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更新过快,实验室工作人员虽然较为专业,但如果与时展脱节,则容易造成管理不善或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不断将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引进到实验室工作当中来,并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相关知识、软硬件知识以及新技术、新应用、技术新动态,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此外,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学习管理方面知识,贯彻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成立学生管理队伍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
3.3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管理及病毒防治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由于长期使用,很多难以顾及的地方容易产生灰尘,这容易造成主板间板卡接触不良、散热差等,甚至造成短路、重启、蓝屏、瘫痪等情况。因此,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清理活动,对相关设备进行吸尘、清灰工作,做好实验室的日常打扫工作,对使用人员要严格要求,维护硬件设备卫生情况,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氛围。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维护较为复杂,由于计算机设备众多,且均为联网设备,一旦出现木马病毒侵入,很可能波及所有设备。因此,对于计算机木马病毒的防范要更加重视起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对每台计算机设备都要进行软件与硬件保护,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同时,补全系统漏洞,有效预防木马病毒的侵入。其次,开发作业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提升日常课程、工作、作业的网络化,使师生不再需要U盘等外接硬件设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木马病毒传播的可能。
3.4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升级与改造
目前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都比较重视,但是计算机实验室并不是一次性的投资建设,当前部分相关领导认为设备只要能用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多高校虽然建有实验室,但由于长期以来设备升级改造没有跟上步伐,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软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1]。因此在加强计算机管理与维护的同时,也要加强设备的升级与改造,而且要对硬件进行更新,才能提升设备性能和运行速度,但是也要针对财务情况来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可以进行关键部位的升级,如计算机设备的内存、网卡和硬盘还原卡等,进行有计划有规划的升级改造,以满足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需求。此外,软件也要及时升级,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相关软件知识,避免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软件的版本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
3.5安全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维护过程中对于安全方面是重中之重,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内部设备较多,所以首先在安全用电方面要予以重视,用电荷载大、线路错综复杂成为主要特点,针对此种情况,要注意负载平衡,并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定期巡检,不使用实验室时要及时关闭电闸。计算机使用要规范,严格要求使用者,对于电源、电线、线路、插口等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地方严禁乱动乱碰。其次,计算机实验室要进行24h监控,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问题,避免设备被盗,减少人为破坏[2]。最后,管理人员要针对人身安全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有序地进行人员管理,能够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及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4结语
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以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其管理与维护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往繁琐的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系统的应用,都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效率更高,这提升了教学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寻找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有效途径,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更加简洁高效。同时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管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管理[J].信息记录材料,2017(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