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治疗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机理;技术进展
肿瘤的放射治疗是利用X射线的能量来杀伤癌细胞。X射线是一种光子流、一种电磁波,具有光线的特性,它的能量很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因此在医学上用来透视和进行放射治疗。
1肿瘤放射治疗的机理
放疗能发挥抗癌作用的原因是放射线本身具有能量(辐射能),辐射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诱发癌变。在放疗中,辐射可作为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射线与癌细胞间能量的传递,引起癌细胞结构和细胞活性的改变,最终杀死癌细胞。当细胞吸收任何形式的辐射能量后,射线都能与细胞内的结构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死亡。间接损伤主要由射线对人体组织间液发生电离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和生物大分子发生作用,造成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放疗的作用就是通过射线与癌细胞间能量的传递,引起癌细胞结构和细胞活性的改变,甚至杀死癌细胞。
放射线治疗正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线可以杀死体内的细胞这种特性,对生长分裂较迅速的癌细胞加以摧毁。
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要生长和分裂,可是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比周围的正常细胞快。放疗的优点是只会影响肿瘤及其周围部位,而不会影响全身。虽然一些正常细胞也会受到破坏,但大多数都会恢复。临床应用观察表明,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比较显著。
2肿瘤放射治疗的技术新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放射治疗设备不断开发、放射治疗的新技术的应用,放射肿瘤学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已成为治疗和控制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1)实现了立体定向治疗。在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的基础上,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它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肿瘤以超常规致死量的照射,最终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的不同方向和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和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使得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毫米以下,因而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的安全。
(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即3D CRT,近年来特别强调由平面二维定位过渡到立体三维定位,与其相适应的光栅(遮光器),能够随射野改变而适形变化,准确适应肿瘤形状,使高剂量区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完全一致。近年来我们开发出了立体定向X-刀电子计算机芯片设计程序,突破了芯片对多叶光栅同步控制的适形变化部分,使3DCRT就已经步入了实用阶段,可以通过常规分割、超分割、加速超分割,以及低速分割等治疗方式,来完成目前一般的常规放疗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其精确度、疗效、并发症均优于常规治疗机。使射野形状与病变靶区的投影保持一致,多叶光栅对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按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从三维任意角度勾画肿瘤靶区,能清楚地将均匀的高剂量锁定在该区域,而周围正常组织几乎不受照射,或者少受照射,通过增加肿瘤区照射剂量,从而达到提高肿瘤控制率的目的。目前这项技术已日臻成熟,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治疗中,已经显示出非常好的前景。前列腺癌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5年,生成率可达到70%左右,这是外科手术都无法比拟的疗效。
(3)三维调强适形放疗技术。近年来,在三维适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调强适形放疗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要求放射线的分布与肿瘤体积、厚度等在视轴上高度一致,给予肿瘤组织以有效的杀伤,并且非常好的保护正常重要组织器官,达到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疗效之目的,这种技术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但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逆向算法设计,这是IMRT除三维适形之外,为更精确起见所插入的必要步骤。它不但正面方向的精确剂量计算,而且从逆方向算法来进行验证、审核,使用的高能X线,电子束和质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围绕人体用连续或者固定的集束,在旋转照射方向上达到更精确边界,因而可以提高强度,达到适应肿瘤形状高输出剂量、三维数字图象重建的功能,使三维图象中靶区等重要器官与图象相吻合,剂量分布的合适与否可以一目了然。
(4)基因放疗。有研究表明,基因与放疗合并应用于疗效提高,可以收到更加好的控制率。单单是基因治疗目前尚无治愈肿瘤的说服力,主要通过增加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敏感基因放疗等,从而达到提高放疗疗效,直至治愈肿瘤。
综上所述,放射线治疗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线可以杀死体内的细胞这种特性,对生长分裂较迅速的癌细胞加以摧毁。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的方法,其发展方向是依据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制定具体的临床治疗计划,使我们逐步进入非手术治愈肿瘤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吕庆文,陈超敏,周凌宏,李树祥,林世寅;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2]陈辉霖;放射影像 核医学影像完美融合[N];健康报;2003年
篇2
[关键词] 双极射频消融;房颤; 风湿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 R5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047-03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AF往往导致心跳增快而且绝对不整齐,还会引发心力衰竭或出现血栓导致脑卒中,因此治疗AF有着确实的意义。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直流电复率、心内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电复律、药物复律治疗AF有一定的适应证,只对新发的孤立性AF效果较好,然而线性消融术同样操作复杂,成功率太低,临床疗效不满意,既往外科手术治疗(以迷宫-Ⅲ为代表)虽然转复率较高,但创伤较大,患者难以接受。术中同期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发挥直视下RFA手术时间短、风险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较快改善病情及一期手术而不需要再次手术等优点,因此,本科采用术中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为16例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合并AF患者施行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月在本院就诊,诊断为RHD合并AF且需行换瓣手术的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9~61岁,平均(47.6±6.3)岁;所有患者均签字同意接受RFA治疗。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诊断为RHD合并AF且仅行换瓣手术的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42~65岁,平均(49.8±7.1)岁。排除标准:术前心功能Ⅳ级及合并肝、肾功能受损且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发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操作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 开胸及建立体外循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锯开胸骨,骨蜡止血,撑开胸骨,剪开心包悬吊于胸骨外的软组织,游离上下腔套阻断带。在升主动脉用2-0插管线缝荷包,以备主动脉及灌注插管,分别行主动脉插管,上、下腔管,建立体外循环,充分游离4根肺静脉。分离右侧肺静脉,做右侧肺静脉的环状消融线,如肺静脉粗大,可分别做右上及右下肺静脉的单独隔离。切断Marshall韧带。分离左侧肺静脉,做左侧肺静脉的环状消融线,如肺静脉粗大,可分别做左上及左下肺静脉的单独隔离。切除左心耳,做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间的消融线,缝闭左心耳残端。做房间沟切口,暴露左房腔。经房间沟切口,在左心房后壁做右侧和左侧肺静脉消融环的连线。经房间沟切口,做右下肺静脉至二尖瓣环的消融线,注意距离二尖瓣环处留约1 cm,以免伤及冠状动脉回旋支。用消融钳夹起保留的1 cm心内膜进行消融,使右肺静脉至二尖瓣的消融线完整(图1)。射频消融完毕后,按常规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A
B
C
D
E
A.分离右肺静脉,做右肺静脉隔离;B.分离左肺静脉,做左肺静脉隔离;C.切除左心耳,做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间的消融线;D.做房间沟切口,暴露左房腔;E.经房间沟切口,做右下肺静脉至二尖瓣环的消融线
图1 观察组射频消融手术方法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按上述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直接常规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1.3 指标观察
心功能分级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4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按NYHA分级分别设为1、2、3、4分,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中,16例术后均为窦性心律,其中13维持窦性心律为好转,3例因窦性心律复转为房颤心律而宣告治疗失败(无穿孔、出血等术后并发症,无房室阻滞及各种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出现)。对照组21例患者术后均为房颤心律。观察组术后1年的缩短分数、射血分数、心指数和心功能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术后1年心功能变化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随着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传统的复杂迷宫手术变得较为简单,损伤减少,并发症减少,国内已有近5年历史。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手术治疗的治愈率的统计认为该治疗方法有效,在心功能、活动耐量等多方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传统迷宫切开手术治疗的切开、缝合方法复杂,且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但目前临床用的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技术有效避免了上述的损伤及操作过程,有文献[2]报道,术后仅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左心房才能缩小,心律规则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并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房负荷,同时左房的逐渐回缩至适应左室大小,对左室回血形成良性促进作用,彼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减少脑栓塞、肢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AF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对患者长期的危害在于易引起心悸、不适和焦虑感觉,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引起血栓栓塞,降低心排血量。一旦发生血栓脱落甚至引起动脉系统的梗塞,导致梗塞部位的缺血、坏死,因此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行RFA手术对于患者是受益明显的[3]。本研究采用的 AtriCure 双极射频消融治疗AF的方法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主要是因其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便,可快速、有效地产生心房的透壁损伤,又可避免心脏的副损伤等诸多优点[4-5]。有研究认为,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 86.7%维持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3年 80.0 %维持窦性心律,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6-7]。心功能分级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对手术效果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对于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AF失败率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如下:AF的病史越长,失败率越高。有学者认为,房颤的病变过程就是心房电重构的过程,致使心房不应期越短,折返回路越小,越难以彻底打断心房内所有折返回路[8-11]。左心房越大,失败率越高。有研究认为,术前左心房内径>56.25 mm者心率复转可能性明显增高,因此对于此类病史长、心房大、心功能差的患者需要谨慎,窦性心律恢复的可能性低[12-13]。
综上所述,双极射频消融治疗RHD合并AF具有便捷、简单、安全可靠及预后好等优点,有利于保护心肌,易于操作推广,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春生,王邵华,陈昊,等.二尖瓣手术并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23(1):22-24.
[2] Yuasa U,Kogure S,Yamamoto N,et al.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for heart failure due to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report of a case[J].Kyobu Geka,2011,64(12):1114-1117.
[3] Haines DE,Wang Y,Curtis J.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registry risk score models for acute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or death afte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J].Circulation,2011,123(19):2069-2076.
[4] Abbaszadeh M,Khan ZH,Mehrani F,et al.Perioperative intravenous corticosteroids reduce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a randomized study[J].Rev Bras Cir Cardiovasc,2012,27(1):18-23.
[5] Deedwania P,Huang GW.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apixaban and its potential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ore Evid,2012,7:49-59.
[6] Bogachev-Prokophiev A,Zheleznev S,Romanov A,et al.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mitral valve surgery:1-year results through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monitoring[J].Int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2,15(1):37-41.
[7] 王亮,殷巍,王晓明,等.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10):758-759.
[8] 汤慧红,钱亿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71-72.
[9] 宗其梅,黄卫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56-158.
[10] 王建.射频消融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5例[J].实用医药,2013,30(5):438.
[11] 陈拿拉.机械瓣膜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2014,20(12):103-104.
[12] 张大国,刘秀伦,刘小斌,等.瓣膜置换术中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70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 27(3):180-181.
篇3
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最近十多年,随着计算机和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放射治疗已经从二维照射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这些奖励和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时时肩负的责任。
而在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为中国的放射肿瘤学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不论是筚路蓝缕的时代,还是危机重重的时刻,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牵梦萦的,始终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学者的职责和追求。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放疗科)建立于1958年,是肿瘤医院的标志性临床科室之一,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临床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普及、成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道、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在老前辈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的领导和倡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放射治疗科学科齐全、学术分工明确,人才梯队完善,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学术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疗科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不张扬的文化理念,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李晔雄提出的科训“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已经成了科室的“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家脚踏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这与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因此人才才是一个单位的根本。放射治疗科属于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高端医学人才,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现任学科带头人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疗专业全国主任委员单位,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在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医师培养,中青年医师成长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疗专科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科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8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和综述3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现有正式员工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8人,在职博士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到4版,是全国放射治疗届最重要的参考书。
“我们将会争取每年发表SCI论文5~10篇,论文40~50篇。加强放射生物室的建设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转化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加强与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如M.D. Anderson 癌症中心、MSKCC、美国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单位的合作,成为RTOG/EORTC成员。陆续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继续教育以及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李晔雄说。
建立精确放射治疗体系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好多人对此不解。李晔雄很坦然地说:“在国外,条件虽然好,但是总感觉不是自己家里的事。”就这样,李晔雄回家了,这个家是中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块沃土,李晔雄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在了肿瘤医院和中国的放射治疗医学事业上。
近十余年来,李晔雄教授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了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某些技术的应用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96年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01开展调强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射治疗,2007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2008年开展术中放射治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目前科室约80%患者接受调强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治疗。同时还联合开发和建立基于MOSAIQ网络终端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疗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拥有8台加速器、2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以及16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即将拥有1台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并新增加2台直线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过5000例。规模居全国首位,达亚洲领先地位。工作基础扎实,高级人才实力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了先进技术研究,临床验证和全国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多种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李晔雄教授领衔团队,积极推动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过创建精确的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体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国家放射治疗规范;组织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促进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放射治疗新方法全国推广;联合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机构,构建高端放射治疗关键技术推广平台。
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
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学组的负责人,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实施规范化治疗。系统地研究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欧美极少见。既往对其病理和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李晔雄项目组对之进行了系列研究,应用MRI及CT图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韦氏环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独创性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亚分期原则,将Ann Arbor分期中IE期进一步划分为局限IE期和广泛IE期,研究结果发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杂志上。
既往国际上早期NK/T细胞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临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应用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5年总生存率达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改变了国际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肿瘤学杂志上, JCO论著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中心对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是以基于原发肿瘤(GTV)的“小低剂量照射”,局部控制率仅为50%~7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通过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确了肿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区域,确定了扩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从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分期和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系列文章结论被纳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荐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李晔雄教授参加国内外数部专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定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的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发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杂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李晔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专注”和“执著”,在科研创新的世界中收获累累硕果。
培养放射治疗后续力量
李晔雄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也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他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和年轻医师的培养。多年来,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鼓励和帮助年轻医师到国际著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资医师已经完成国外进修项目,并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他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组织工作和翻译工作,资助国内多家单位的低年资医师完成国际的继续教育。同时,每年招收国内医院进修医师50名以上,连续进行一年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临床实践指导和课程讲座,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继续教育项目,报名人数每年达150名以上。
推动国内放射治疗发展
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会主任委员,李晔雄始终认为国内放射治疗事业的整体进步才是放射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普及推广放射治疗先进技术,李晔雄还参与编写了国内放射治疗界最权威的参考书籍《肿瘤放射治疗学》,完成了多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规范和指南。通过举办全国放射治疗年会、放射治疗新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全国推广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新策略。推广到全国50家以省级医院为主的应用单位,培训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万名。
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为医者,他妙手仁心;为师者,他谆谆慈心;做学问,他谦虚谨慎。这十年的时间,李晔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换来的是在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可,患者对于放射治疗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荣耀,李晔雄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肿瘤放射治疗更远的未来。
专家简介:
李晔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篇4
[关键词] 伽玛刀; 原发性肺癌 ;CT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87-01
以往肺部肿瘤通常采取肺叶切除术治疗,而某些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可以采取体部伽玛刀治疗。“伽玛刀”实际上是一个布满直准器的半球形头盔,能射出201条钴60高剂量的离子射线。经过CT和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精确地定位于“靶点”。定位误差常小于0.5毫米。具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刀、不出血和无感染等优点。下面就我院CT引导下采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肺癌原发灶的60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型肺癌110例住院患者,其中行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SRTγ)60例,男38例,女性22例;年龄42~76岁, 平均59岁。右肺上叶发病者35例,左肺上叶发病者25例. 鳞癌18例、大细胞肺癌16例、腺癌15例,其它类型11例。单纯常规放射治疗(CRT)50例,男31例,女性19例;年龄46~69岁, 平均57.5岁。右肺上叶发病者27例,左肺上叶发病者23例. 鳞癌17例、大细胞肺癌15例、腺癌11例,其它类型7例。两组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肺癌分类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伽玛刀治疗原理 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它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的伽玛射线集中射于体内的预选靶点,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毁点内的组织,以达到切除效果。
1.3 辅助CT检查:采用emotion 6排螺旋CT示①直接征象:肿块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狭窄与阻断。②间接征象:继发的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
1.4 伽玛刀治疗适应证:影像学或病理学已确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病变较局限;病人不能耐受或拒绝常规放疗;肿瘤随呼吸动度小于10毫米,病人能平卧半小时以上;KS评分大于等于60分;年迈或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1]。
1.5 治疗方法 1.6.1SRTγ组:采用SGS-I型号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患者用负压袋固定于定位床上,采用GE螺旋CT以层厚3MM至5MM连续无间距增强扫描病变区域,然后将CT图像输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患者体表、病灶、敏感器官等进行图像重建。肿瘤靶区(GTV)由放射治疗医师、放射诊断科医师和物理师共同确认。临床靶区(CTV)为GTV外放5毫米,计划靶区(PTV)为CTV外放5毫米。根据肿瘤位置、体积、患者情况、治疗目的等制定治疗计划,并经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满意后严格执行。一般采用70%等剂量曲线,周边剂量40―50Gy.每次4―8 Gy,每天1次,每周5次。
1.6 2CRT组:(略)
1.7 疗效观察:按照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和世卫组织标准评价放射反应和近期疗效。治疗中及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情况,毒副反应观察器官包括肺、食管、骨髓、心脏等,2至3个月后复查增强CT。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2~3个月CT复查,SRT组60例中原发性肺癌原发灶肿瘤全消患者为45例,全消率为75%,CRT组50例中全消患者11例,全消率为22%(P<0.05)
3 讨论 临床实践发现,ct技术的进步与“伽玛刀”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治疗原发肺癌病灶。CT在诊断纵膈淋巴结转移及肺尖、心包、脊桂旁、胸膜下、肋膈窦等病灶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多层CT的发展,Z轴多向同性,CT三维重建技术使肺癌影像立体、无重叠、逼真地显示,可以在计算机上将重建图像任意旋转;剖开后,直观准确地了解病变破坏情况[2],并可做较准确的线性或立体测量;再与二维图像相结合,可以较准确地分析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好的利用伽玛刀治疗。
本组SRT组全消率为75%,初步显示了伽玛刀技术的独特性和优势。对病灶局限,单发或者少于3个的孤立病灶,最大径一般要求小于6厘米的肺癌[3](包括肺转移癌)效果甚佳。伽玛刀治疗也有其缺点,用射线损毁肿瘤细胞,但无论多精确,也不能像外科手术一样在切除病灶的同时重建组织器官功能,体部伽玛刀治疗在部分经过多次化疗、肿瘤体积较大而形状不规则的患者,有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综上,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灵活应用多学科研究成果,将有利于肺癌和其他肿瘤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于金明.孙新东.杨新华.伽玛刀治疗肺癌37例近期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0(04).
篇5
【关键词】 自适应放射治疗;肿瘤;靶区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1-01
1 目前放射治疗的现状
3D - CRT是目前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肿瘤。3D -CRT是一种能使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和靶区的实际形状相一致的照射技术。其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适形放疗包括照射靶区和周围重要器官或组织的三维定位、治疗计划的设计、模拟以及实施4个方面。适形放疗解决了一些常规放疗或手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对于射线抗拒的肿瘤及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不易切除的肿瘤,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并取得很好疗效。但是,适形放射治疗并不能取代常规放疗,如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有明确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空腔脏器肿瘤均应采用常规放疗方法,残余灶用适形放射治疗补量,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常用于在常规放疗后期提升肿瘤靶区剂量。IMRT是在各处辐射野与靶区外形一致的条件下,针对靶区三维形状和要害器官与靶区的具体解剖关系对束强度进行调节,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3D - CRT治疗更均匀。
2 ART概念的引入特点及实现方式
Yah等于1995年提出“将图像数据作为反馈来判断摆位正确与否”,并于1997年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首次提出“ART”的概念,使用图像数据、剂量以及其他信号作为反馈进而对治疗计划进行修正。广义上讲,任何一种通过反馈来调节治疗过程的技术均可纳入ART的范畴,比如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体积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 DGRT)、结构引导放射治疗等。IGRT可谓是ART的初级阶段,而DGRT则是在IGRT的基础上提出的,
DGRT除了要对比图像数据外,还要将治疗时的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实际吸收剂量于治疗计划中计算出来的剂量进行比对,以及时调整患者摆位、治疗计划再优化,甚至在必要时修正处方剂量。换言之,如果根据患者每个分次实际照射剂量累积情况,调整后续分次照射剂量,或者根据疗程中肿瘤对治疗的响应情况,调整靶区和(或)处方剂量,则可以实现真正的精确放疗- ART。
总之,ART具有以下作用特点:①为闭环的放疗过程;②对治疗过程的各个偏差进行检测;③在治疗前对原始治疗计划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再优化;④治疗因人而异。目前可将ART理解为,将放疗整个过程从诊断、计划设计、治疗实施到验证作为一个可自我响应、自我修正的动态闭系统,需要考虑诸多纠正参数,如肿瘤的位置和剂量分布、肿瘤的形状、呼吸运动和时间等,逐步调整从而实现准确的放射治疗。
就ART的实现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摆位修正、离线ART、实时ART和DGRT。简言之,摆位修正是指在每个分次治疗过程中,摆位后采集患者的二维或三维图像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确定摆位误差和射野位置误差,并予以校正,然后实施照射治疗。离线ART是指根据最初的数次或当前的反馈信号,修改治疗计划,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疗计划实施后续分次计划。实时ART是指根据当前分次的反馈信号,修改治疗计划,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疗计划实施当前分次治疗。DGRT是指通过剂量校验工具检测实际照射剂量和计划剂量之间是否存在误差,如果误差较大,应考虑修改计划。
3 螺旋断层放疗系统
螺旋断层放疗机一开始就被视为调强治疗。加上它本身是CT机,因而也被认为是IGRT机。另外,它不仅能在治疗前产生传统的CT影像,并且可根据该影像快速计算出当天患者的所受剂量,如有必要可依据肿瘤和解剖的变化重新计算优化计划,产生自适应后的新计划来完成剩余的分次照射,从而保证原始计划和目标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准确无误地得以完成DGRT,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剂量引导下的ART,它代表着以最大限度杀灭肿瘤细胞和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为目标的精确放疗设备发展的一个方向。螺旋断层放疗系统是在传统CT机X线球管的位置换成了一个可以产生双能6兆伏X射线的小型加速器,此加速器可以像传统CT 一样扫描患者,也可用调强后的射线来治疗癌症患者,其治疗过程相当于逆向CT重建,可产生精确的、按照肿瘤形状分布的理想剂量分布。螺旋断层放疗系统在IGRT、IMRT、DGRT等方面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IGRT动能可实现低剂量的螺旋扇形束兆伏(MV)级CT图像引导,实现治疗前的精确摆位。
3.2 功能可实现在三维空间上剂量的高度适形能力。
3.2 DGRT功能可实现真正的实时剂量验证功能以及依据实时剂量重建结果计算患者累积的受照剂量分布,指导放疗医生和物理师进一步高质量地完成后续放疗计划。在系统效率、运动校正方面还有迸一步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治疗小的区域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还是治疗大的区域如全骨髓照射,都可以保护无关组织。图像引导的ART可减少器官运动及摆位误差对治疗的影响。减少计划靶区的边界,从而提高照射剂量,提高肿瘤局控率。ART在国内外已应用于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癌等肿瘤。Chilezan等用锥形柬CT校正前列腺癌患者摆位,使临床靶区CIV到计划靶区PTV的安全边界平均减少1rnm,靶区均一等效剂量提高了2.1%。Burridge等将ART用于膀胱癌的治疗,结果显示小肠的照射体积较少,部分间距可安全地由15mm减至l0mm。ART同样可根据实际照射剂量调整后续剂量。Reh-binder等发现,在IMRT过程中根据ART图像调整一次计划,可使PIV的边界缩小。
篇6
【关键词】脑肿瘤P放射疗法;神经胶质瘤P放射疗法;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055-03
脑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脑瘤。单纯手术治疗Ⅲ~Ⅳ级星形细胞50%患者6个月内死亡,100%2年内死亡[1]。术后放疗对提高疗效作用已较明确[1-3],但恶性脑胶质瘤生存期很短[4],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脑正常组织对放射治疗耐受量的限制影响了局控率。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3DCRT)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肿瘤的局部放射剂量,并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后程大分割剂量放疗提高了放疗总剂量及缩短总的放疗时间,提高局控率及近期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入组的16例脑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男10例,女6例;年龄32~58岁,中位年龄45岁。卡氏评分(KPS)≥70,手术记录及术后CT或MRI证实有肿瘤残存。肿瘤部位:额叶8例,顶叶5例,颞叶1例,小脑2例。病理分级:Ⅰ~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3例。既往未经脑放射治疗,无影响治疗计划完成的其他疾病。
1.23DCRT的方法3D2CRT在患者术后2~4周开始实施。采用中科院北京大恒公司的8MV直线加速器及TPS。残存灶为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包括GTV周边水肿带或残存灶边界,计划靶区(PTV)为CTV外放2cm。III~IV级星形细胞瘤外放3~5cm,确定多叶多光栅的适形遮挡,确定各野权重及分次,同时满足临床治疗可行性。一般采用5~8个野进行照射。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主要通过二维、三维剂量分布图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优化。90%等剂量线覆盖PTV(PTV内部剂量差异为±5%以内),边缘剂量DT70Gy,2Gy/次,1次/d,5次/周,后程大分割,3Gy/次,1次/d,5次/周。经复位验证后实施治疗。
1.3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每3个月各做CT或MRI扫描检查,观察肿瘤残存灶退缩情况和急性毒副反应。根据Smith等[5]并发症分级:0~2级反应认为无显著并发症,3级为需药物治疗的并发症,4级为需手术治疗的并发症,5级为因治疗而死亡。
1.4结果
1.4.1完成治疗情况1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疗程完成率100%,中位随访期9个月(6~12个月)。
1.4.2近期疗效全部患者治疗后均生存6个月以上,除1例患者死于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14例患者均在继续随访观察中。
1.4.3急性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头痛、呕吐反应发生率11.7%。放疗后,脑水肿较治疗前加重,3级反应率32.7%,经地塞米松和脱水治疗后均好转或缓解,其余均为0~2级脑水肿。3、6、9个月未发现放射性脑损伤病例。
2讨论
脑胶质瘤一般呈浸润生长,手术难以全部切除,术后易复发。因此,术后及时放射治疗是很重要的[1]。Imperato等[3]指出,放疗对恶性度高的脑胶质瘤明显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降低生存风险;Rosenblum等[6,7]也报道了相似结果。放射治疗由于受正常脑组织放射耐受性的限制。长期以来常规分割放射治疗一直是对Ⅲ级和Ⅳ级星形细胞瘤术后残留灶的标准方法,一般给予55~60Gy,这个剂量对于恶性胶质瘤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总体疗效令人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肿瘤未控。由于脑正常组织耐受量难以用增高总剂量和大分割分次量办法提高疗效,而3DCRT新技术的应用可望通过减少正常组织损伤的危险性达到减少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使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安全的接受较传统放疗更高的放射剂量。特别是后程大分割剂量放疗,缩短总治疗时间及提高总治疗剂量,可提高局控率,短期未见明显并发症。
根据Brenner的观点,对恶性肿瘤的放疗如何选择分割方式应遵循下列原则:①需长的总治疗时间的减少早反应正常组织的合并症;②需短的总治疗时间以限制肿瘤的再增殖;③需多的分割次数以使再氧合充分发生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晚反应正常组织。单次大剂量照射不符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放射生物学原则,并且会造成正常晚反应组织(脑组织)的严重损伤,而常规分割放疗根本不能发挥三维适形放射的物理剂量分布的优点。神经组织的α/β值低于近期组织甚多,只有200~300cGy[8]。为此,我们选择了常规分割及后程大分割的三维适形放疗的方法相结合,不但充分了放射物理剂量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总的治疗剂量及缩短了总的放疗时间。
篇7
摘要目的:探讨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肺癌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大分割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大分割放疗专科护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2例合并1级放射性食管炎,2例合并2级放射性肺炎,5例出现1~2级皮肤反应。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轻大分割调强放疗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顺利完成。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大分割;调强放疗;肺癌;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35
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迅速上升[1]。对年龄大、体质差且伴有心肺、脑等疾病难以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放疗成为首选治疗手段[2]。常规分割放疗的治疗周期长,局控率较低,且带给患者较大痛苦,损伤大,难以耐受。我科依据医疗文献采用大分割调强放疗治疗肺癌,疗程短、痛苦少,患者乐于接受。同时配合细致、有效的护理,减轻了副反应,减少了并发症,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肺癌行大分割调强放疗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2岁。2例伴骨转移,1例伴脑转移。全部病例经病理学确诊,腺癌11例,鳞癌9例,小细胞癌1例。所有患者无放疗禁忌证,卡氏评分70~90分。
1.2放射治疗方法患者肺部病灶采用直线加速器的6 mv-X线进行大分割调强放疗。单次剂量6~10 Gy,每日1次,
作者单位:210009南京市江苏省肿瘤医院
张珍娣:女,本科,主管护师
每周5次,共5~10次,总量50~60 Gy。采用个性化真空体模固定,呼吸幅度大的患者加用腹部外压装置,减少因呼吸运动引起的器官移位。脑转移、骨转移病灶采用常规剂量放疗。
2护理
2.1心理干预癌症患者得知病情后会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与绝望,孤独无助,日常生活偏离正轨。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人生经历,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正确引导,消除其恐惧心理,稳定焦虑情绪,树立乐观思想。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拉家常、聊天等方式,诱导患者诉说出心中忧虑、担心、恐惧,详细解答患者的每一个疑问,使患者了解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对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
2.2放疗前的健康教育
2.2.1放疗知识的宣教讲解放射线治疗疾病的基本知识,放疗的实施流程、准备工作、注意事项。针对放疗可能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依据科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解释。特别是本组患者应用的是新技术,患者的忧虑、担心更多,要适时开导、解释,告知新技术的优点优势,使患者乐于接受,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对放疗副反应的心理耐受力,积极配合治疗。
2.2.2宣传吸烟的危害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4],对有吸烟史的患者劝其戒烟。可以利用黑板报或发放宣传册等形式进行宣教,提高患者对禁烟的认识,使其主动戒烟。同时创造安静、舒适的无烟就医环境,避免被动吸烟,因为吸烟不仅对吸烟本人有危害,而且对被动的环境吸烟者同样有危害[5]。
2.2.3锻炼腹式呼吸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减少因呼吸引起的器官移位影响疗效,每日2次,每次15 min,并练习吹笛样呼吸法,即呼气时缩唇,深吸缓呼,可使残留的肺叶扩张,防止肺萎缩。
2.2.4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2000 ml以上,使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咳出,并促进肿瘤分解毒素排出。禁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因刺激引起的咳嗽。
2.3放疗中护理
2.3.1放疗摆位时的护理告知患者每日放疗的具体时间,帮助做好放疗前准备工作,了解有无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治疗时,协助患者在固定装置中取舒适,保证每次放疗的一致性、重复性。嘱患者摆好开始治疗时不能随意移动,保证治疗部位的精准。调节合适的治疗室温度,注意暴露部位的保暖。治疗时通过监视屏观察患者反应,防止意外发生。首次照射时,由于照射多无感觉,患者对治疗有疑问时,应及时解释清楚,消除患者疑问。
2.3.2皮肤护理放疗期间穿松软棉质内衣,洗澡时勿用碱性肥皂等刺激性洗涤用品,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同时使用三乙醇乳膏局部涂抹。照射野内禁止贴胶布、敷料及涂刺激性药物,有痒感时忌用手抓挠,保持照射野标记清晰、完整。
2.3.3预防感染调节适宜的病室温度,注意保暖。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定期紫外线消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去公共场所及人群密集的地方。
2.4出院指导大分割调强放疗疗程短,放疗5~10次,而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可能出院后才会表现出来,做好出院指导至关重要。注意休息,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无疲劳感为宜。放疗后3个月内做好照射野皮肤护理,参照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方法。增强体质,加强营养,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院后按时来医院复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咳嗽、气急、低热等要及时复诊。
3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射治疗。其中2例合并1级放射性食管炎,2例合并2级放射性肺炎,5例出现1~2级皮肤反应。经积极的对症治疗、护理,好转出院。1例左上肺癌治疗好转3个月后左下肺转移,1例5个月后病情出现进展,2例均再次住院行大分割调强放疗,完成治疗后好转出院。
4讨论
调强放疗是高精确度的放射治疗手段,其剂量分布与肿瘤靶区的形状一致,治疗区剂量分布合理,照射区域准确,使肿瘤靶区受到最大剂量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少受或不受照射,从而提高了靶区剂量,减少了正常组织受量,很好地保护了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降低了放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的发生[6]。大分割调强放疗与常规剂量分割比较,生物有效剂量明显增大。大分割放疗通过增加单次照射剂量的方式缩短总治疗时间,可以减少肿瘤细胞出现加速再增殖时间,并在出现加速再增殖时给予肿瘤细胞超常规的高剂量,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增益比和局控率[7]。同时缩短了患者的总治疗时间,患者乐于接受。
对肺癌放疗患者在完成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科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更多人性化鼓励,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痛苦,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保证了放疗计划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126.
[2]朱文科,高丽莉,光新辉,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同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34):66-68.
[3]秦秀容.肿瘤化疗患者心理因素的探讨与护患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01-2802.
[4]支修益.肺癌高发 罪魁在烟[J].抗癌之窗,2007,4(7):23.
[5](美)罗伯特主编,赫捷主译.肺癌[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10:13.
[6]刘子莹,卢冰,欧阳伟炜,等.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放疗治疗临床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21(2):152-153.
[7]沈文斌,祝淑钗,高红梅,等.三维适形大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长期生存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2,39(5):577-581.
篇8
一、它们使用的“武器”不同
放疗,即放射治疗,它是一名出色的“物理学家”,能够利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来对付肿瘤君,以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武器就是能够产生各类射线的机器,常见的是电子直线加速器。而化疗则是一名出色的“化学药物学家”,擅长应用化学药物(包括内分泌药物等)来和肿瘤君较量。常通过静脉注射、口服或其他形式让化疗药物进入体内以杀灭肿瘤。
二、它们的攻击范围不同
放疗擅长搏击,对局部的攻击力度较强大,放射治疗的范围称“靶区”,即射线集中治疗区域,靶区以外则没有多少射线,正常组织不会有太大的损伤,放疗医师根据影像学及其他临床检查确定肿瘤大小及其侵犯部位后,还必须了解该肿瘤生物学特征及扩散规律才能决定放射范围。化疗是以全身治疗为主,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分布到全身各处,不光对实体肿瘤有作用,对微小不可见转移灶也同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当然现在也有局部治疗为主的化疗,例如介入化疗、局部灌注化疗等。
三、它们攻击的对象不同
放疗主要针对相对比较局限的实体肿瘤的根治治疗,例如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皮肤癌、淋巴瘤等;一些肿瘤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如乳腺癌、宫颈癌、胃肠肿瘤;另外还有些肿瘤,如骨及脑转移肿瘤姑息放疗等。而对于白血病等全身性肿瘤,则作用有限。目前70%左右的肿瘤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由此可见,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地位之重要。化疗则是针对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的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乳腺癌、胃肠肿瘤、肺癌、生殖系统肿瘤等。化疗的效果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病况,有的可治愈,更多的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放疗、化疗的适应症也在变化。
四、它们的毒副反应不同
总的来说,放疗是以局部反应为主,与放疗射野有关。例如头颈部放疗会出现口干、咽喉肿痛、颈部纤维化、味觉功能减退等。胸部放疗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改变、放射性食管炎等。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以前经常出现的放射性脑损伤、截瘫等则较少发生。化疗以全身反应为主,一般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多见。例如血象降低、恶心、呕吐,以及静脉炎等。而只要处理得当,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心功能损伤,以及“把胆汁都吐出来”的剧烈反应临床上并不十分常见。现在科技在发展,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在逐步减轻。
篇9
近年来,肺癌的影像诊断技术及临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展和提高,人群筛查的早期肺癌绝大多数都能通过手术切除得以临床治愈。
一、建立强大的三级防线
1 一级预防――健康人群的预防
肺癌的主要原因是吸烟,因此,不吸烟、远离二手烟污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肺癌的风险。
2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早诊早治
对40岁以上的长期吸烟者;经常接触煤烟、煤焦油和油烟者;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结核等患者;慢性咳嗽、痰中带血者;有肺癌家族史者,最好能够每年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正侧位胸片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和高危人群可行胸部CT检查。
肺癌早期少有症状,因症状就诊者多属中晚期,疗效不佳。因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如果经常出现刺激性咳嗽,甚至血痰或咳血,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了。
3 三级预防――肺癌患者康复性预防
对于中晚期肺癌,应强调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因任何单一治疗手段疗效均有限。采取各种医疗手段可防止病情恶化、复发、转移,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康复。
二、肺癌常见临床症状
肺癌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分期进行,按照组织病理学分类,肺癌可以分为两大类:(1)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85%: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2)小细胞癌,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复合燕麦细胞型。
8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胸部x线体检时能发现肺部有阴影。80%以上的肺癌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经属于肺癌中晚期了。
1 肺癌早期症状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为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如咳嗽、痰中带血、低热、胸痛、气闷等,很容易被忽略。
2 肺癌晚期症状常见面颈部水肿、声音嘶哑、呼吸急促、体重减轻等症状。
3 广泛转移肺癌症状因为肺癌极易发生远处转移,若病灶转移到脑,可以引起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若癌症转移到骨,则会导致骨质破坏,引起骨痛。骨质结构破坏严重的,日常活动中很容易发生骨折。
4 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简单来说,肿瘤如果局限在肺内并且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是I期肺癌;虽然发生了淋巴结转移,但仅限于肺内,是Ⅱ期肺癌。I、Ⅱ期肺癌属于早期肺癌,最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由于年龄较大或合并心脏病、脑梗死等严重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可以选择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或立体定向放疗(即所谓的x刀或伽马刀)。
肺癌发生了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后就属于Ⅲ期肺癌,单纯外科手术切除就不行了,需要将手术、辅助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技术相结合。目前,我们把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称为“全身性疾病”,需要用全身的化疗药物或靶向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的5年生存率。如果出现了胸腔外淋巴结转移或肺外转移,如颅脑转移、骨转移、腹腔转移,就属于晚期肺癌,又称之为Ⅳ期肺癌,治疗以非手术方法为主。
5 小细胞肺癌分期小细胞肺癌分为局限期和扩散期。局限期指癌症仅限于一侧肺且淋巴结仅位于同一侧胸部;扩散期指小细胞肺癌扩散到另一侧肺,或者对侧胸部的淋巴结,或者远处器官,或者有恶性胸水包绕肺,也叫做广泛期。
三、生命的艰难抉择
目前,治疗肺癌的常用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此外,射频消融、伽马刀等新治疗技术也逐步应用于临床。根据癌症病灶的大小、位置、转移等情况,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
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肺癌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彻底切除肺原发肿瘤和有计划地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达到肺癌根治性切除的目的。早期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大约70%可以获得长期生存。
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电视胸腔镜外科技术,可以非常微创地完成肺癌切除手术,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但仅适用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I期肺癌。
2 放射治疗肺癌放射治疗就是应用各种不同的能量射线和照射方法照射癌肿,来达到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它是一种治疗局部癌变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各种类型肺癌中,小细胞肺癌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最高,鳞癌次之,腺癌和细支气管肺癌敏感度是最低的。
放射治疗可引起疲乏、食欲减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多种不良反应,所以选择放射治疗时一定要慎重。体质比较差,年龄偏大者不适合进行放射治疗。
3 化学治疗是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化学治疗会引起掉头发、胃口差、恶心呕吐、拉肚子、口腔溃疡等副作用。很多患者就是因为受不了化疗所带来的痛苦,无法坚持治疗,因此延误了病情,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4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之一。射频消融技术是应用消融电极,在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或在术中将射频电极放人实体肿瘤组织,通过射频输出,使癌肿局部温度达90℃以上,通过高温来杀灭肿瘤组织的一种方法,可以作为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选择。
四、新希望――肺癌靶向治疗
篇10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在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例,2003年肝癌的发生率男性为37.05/10万,女性为14.0/10万,分别居男性和女性肿瘤发生率的第3位和第6位。肝癌的治疗效果差,因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肝癌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手术疗效尚好,特别是对早期小肝癌,5年生存率可达60%左右,但对局部较晚的大肝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30%左右。遗憾的是,我国尚没有开展广泛自然人群的肝癌普查,因此在出现症状而就医的病人中,大部分已到了中晚期。以上海为例,仅20%-25%的肝癌病人有手术的可能性。在非手术治疗的诸多疗法中,常用肝动脉化疗加栓塞(TACE),其次有瘤内无水酒精注射,以及近年来应用的射频消融和超声聚焦治疗(HIFU),它们的疗效都不够理想。
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但是在肝癌上的应用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外肝癌是一个少见肿瘤,而来自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转移性肝癌较为常见,所以放疗被应用于转移性肝癌的治疗。然而,对肝癌的放疗却没有多少经验,因此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放射肿瘤学教科书上都没有肝癌放疗的章节,说明放疗在肝癌治疗上几乎没有地位。我国对肝癌进行治疗的尝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试用大面积的放疗,半肝甚至全肝放疗,疗效较差,因为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inducedliverdisease,RILD)以致对肝癌的放射剂量不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原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试用移动条照射技术对肝癌进行大面积或全肝的照射,使放射剂量有所提高,疗效有一定改善,因此在1983年我国第一部放疗教科书《肿瘤放射治疗学》中有了一个章节介绍肝癌的放疗。但是在此书的以后几版中不再提到肝癌的放疗,因为疗效实在太差,而且一旦产生RILD,绝大多数病人在短期内死于肝功能衰竭。
肝癌放疗的再尝试
传统放疗技术治疗肝癌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①对肝癌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如胃、十二指肠、肾脏等解剖位置的定位不准确,造成对肿瘤照射剂量不高,且累及正常组织和脏器;②对放射剂量的计算不精确,特别是照射正常肝放射剂量,因为肝脏受到的剂量分布不均匀;③对肝的放射耐受性没有充分了解,以致对肝癌的放疗剂量不敢提高。十余年来,新发展了放疗新技术――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这些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①影像学,包括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结构的三维立体结构虚拟重建;②放疗计划计算机系统(TPS)的发明,在TPS帮助下设计放疗计划,包括放射野的设置,剂量计算,计划优化,特别是能获得正常肝脏受到的剂量及其在肝脏的分布;③放疗计划执行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使放疗计划能被正确的实施于病人。由于放射治疗在技术上的革命性进步,使得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被再次提出,迄今,国内外再次尝试应用3DCRT于肝癌,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
3DCRT治疗肝癌的疗效
近10年来在国内外已报告了若干篇肝癌3DCRT放疗的结果:1997年Robertson报道了22例放疗(常规分割,48-72.6Gy)和肝动脉化疗。中位生存期6个月,4年生存率20%;1999年Seong报道30例放疗(常规分割,44Gy)联合应用TA-CE,中位生存期17个月,3年生存率22.2%;1999年Cheng报道13例放疗(常规分割,40-60Gy)合用TACE,中位生存期7个月;2000年Seong报道27例放疗(常规分割,40-60Gy),中位生存期14个月,3年生存率21.4%;2002年Park报道158例放疗(常规分割,25-59Gy),中位生存期10个月,2年生存率19.9%;2004年曾绍冲报道54例放疗(常规分割,50Gy)合用TACE,3年生存率24%;2005年Park报道59例放疗(每次3Gy左右,总量30-55Gy),中位生存期10个月,3年生存率为14.5%;2005年梁世雄报道128例放疗(每次4-6Gy,一周3次,总量54Gy),1/3病人加用TACE,中位生存期16个月,3年生存率为28%。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周振华用TACE加3DCRT联合治疗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肝癌50例,3年生存率,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6%、38%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