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1: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2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
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3
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讨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89-02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影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的因素有:1.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2.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吸引学生。3.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4. 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5. 个别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数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6. 教学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进行。7、分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8、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缺少结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1 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这主要包括: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2 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2.1 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
2.2 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3 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 要做到面向全体
这是讨论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观察、操作后的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小组讨论正好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弥补这一差异。所以讨论时,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能体验到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4 要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要想真枪实弹地发挥讨论的主体和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5 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6 积极引导,客观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讨论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言,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把讨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化解,降低难度。再有遇到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在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提醒,使其尽快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彩。
7 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开拓了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使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
1.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激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即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2.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教学目标的确定。“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4.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5.要求和方法。新课标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6.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培养问题意识。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篇5
(一)评价多元化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有多方面的要求,而每一个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同差异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评价原则和标准,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针对每一个学习效果有差别的学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促使其高效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得以发展。美国有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的潜力,只是所展示的领域各不相同。由于受到其家庭遗传及生活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了很多的差别。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不同的学生,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主体性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时应注重教师评价、学生间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三者要相结合。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只能附和或被动式接受,现如今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的“主体专利”发生了改变。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将评价的“权利”下放,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学会自己给自己评价,从而确保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使用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一)使用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发自内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说一些空泛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言不由衷,许多表扬的话成了喊口号,使评价失去了意义。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都能传达出一份关爱,表达一种尊重。这有发自内心的准确得体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才具有亲和力,更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例如:“你真会学习,对刚才的问题能联系课文上下的内容。如果你能概括地用自己的话回答,那就更了不起。”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给一句激励的话语,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
(二)使用评价语言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课堂教学评价也需要适时适度。优秀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对错和好坏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多给予启发,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对班上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评价时要用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其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多倾向于鼓励,因为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或者主动学习意识较弱,他们缺乏自信心,渴望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明白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努力的方向。
(三)使用评价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让学生可感可知。诙谐幽默的评价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散思维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为教学增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如“没关系,老师小时候还不如你”。听到这样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如沐春风,热情洋溢,相信每个学生心头都暖烘烘的。
三、改善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要关注师生间的互评,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顺应新课改在课堂评价方式上提倡民主和谐的要求,师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可以互评,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地位高高在上,一统天下的习惯,还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邀请日”等形式,适时引入家长的参与和评价,因为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时,往往更渴望家长的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给予合理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就课堂中的某些环节如教师的范读、提问、板书等进行评价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尊重,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好是坏,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评价,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和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它消除了由他人评价引起的自卑和不自信。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真实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反思自己的不足,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他的个性发展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有偏差时,教师没有及时给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你觉得自己的描述怎么样?你能再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描述一次吗?”让学生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下,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创建平台,开展生生互评进行课堂互动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互评,采用小组内评议等其他方法,来弥补其评价方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评价语言的准确、恰当、有针对性。如学生在评价一位学生的朗读时大多数会说:“他读得不通顺,有错别字,没感情。”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学生发现他的优点说:“难道他读得没有一点优点吗?他的声音很大,表情很丰富,特别有感情。”这样被评价的学生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能形成一个怎样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合理评价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篇6
新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脸,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改主要趋势首先是课改理念、课程理念的转变。必须要认识到教材并不是课程的一切,它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而课程也不在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经验,课程也不在只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在只是由教材这一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结果。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往能够创设出设师生互动的情境;坚持课堂教学开放的原则;互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要注意将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
从课该目标中不难看出,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课程内容的改变,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这一切都是为了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课程内容较难,学生学习困难,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变。评价方式的改变,是希望能够有效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则更是需要学生对这一门学科有兴趣,才能够真正的主动的去学习。
从课改的趋势来看,不管是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还是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都是为了让学生不在对课程感到反感。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课该理念与课程理念的转变,是为了教师能够与学生之间树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景的创设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生保持高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
从课改的目标与课改的趋势这两方面来看,要想切实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就必须要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防在首位。只有当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能够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英语学习其本身的特性也确定了它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与互动交流。兴趣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因此学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每一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从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并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去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要培养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切实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学生是否会喜欢这门学科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大前提下,学生才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情绪,他们才能够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也会促使良好的教与学的局面的产生。
(二)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拥有了良好的开头,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要重视新课的导入,好的导入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地进人学习状态。利用音乐进行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在新课导入时使用音乐,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用音乐导入并不是随便的放一首歌曲,而应该是与即将教学的内容相关,紧扣主题,只有这样才会有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初中二年级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就可以放一首Happy Birthday歌来导入。对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们个个都很熟悉,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在课堂的开始播放这首歌曲,会让学生们回忆起很多与生日有关的快乐的事,同时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老师今天怎么会放这首歌啊,与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吗?”只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这次课堂导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必须趁热打铁,为同学们展示这次课堂的标题,这样就会使得课堂的主体更加的鲜明,能够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要上的课程充满了兴趣。
(三)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仅能够能消除学生的单调情绪和枯燥感,还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情景教学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关键就是情境的设置。情景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的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种适合的语言环境,布置一种情景格局。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英语的气氛贯穿课堂始终,要将课堂情景化,不能够将课堂只当做是课堂,而应该根据教材的需要变成“商店”、“车站”,甚至是“伦敦”、“纽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尝试用各种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学生们引入某个具体的生活场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要让学生们拥有开口说话的勇气。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的语言技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够完成,而且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性与参与性。为此,教师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为学生展示情境、再现情景,为学生们创设出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参与活动,提高参与热情。例如初中初中二年级lesson 51学习过生日的对话,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准备一些过生日所需要的物品,如蛋糕、蜡烛、鲜花、小礼物等,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前做好了充分地准备。在课堂上,让几位同学模拟过生日的场景,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习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快他们的记忆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基本都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对很多事物进行判断时都不是从理性出发,而是从感性出发,此时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发挥自身优势,它可以大大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帮助,教师可以很方便的为学生再现生活实际,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还能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与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例如初中三年级教材Lesson 10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课文,同时配以贝多芬的《The Moonlight Sonata》,呈现各种美丽的画面。在优美的《The Moonlight Sonata》旋律中,通过视听的结合,大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学生产生新鲜感和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7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二.操作时的有关策略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
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参考书目:
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意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做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改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实现新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新课改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契机,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现代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在新课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指示,教师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及时将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小学教师都在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这一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不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地提升。
二、尊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做出科学的定位,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对师生角色的转换能够理解,并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是就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依然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较差,应该在教师的指挥下更好的学习。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较之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教师具有更强的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变得被动,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创建趣味课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指导思想。不管从事哪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趣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生的诸学科中,语文是一门相对比较来说枯燥的学科,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话,那么无疑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学生的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掌握小学生的兴趣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基础。例如:小学生一般对动画片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动画片中的一些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一些与动画片相关的图片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都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四、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法宝。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将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师生之间的问答只是师生互动形式的一种,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有很多其他含义。其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91-01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进行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武器。虽然语文的重要性早已为教师和学生所认知,但是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的一些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在现代社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了一些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1.基础知识教学不可忽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多么高深的语文知识,都建立在对基础知识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灵活的去解决各式各样的语文问题。本人在课堂实践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单纯的语文概念学习难度并不大,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学生就能够明白,这也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在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学之后,就让学生去做一些综性的题目。其实,综合性的语文题目虽然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但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有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之后,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目去更深刻的体会知识点的内涵及实际运用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的去掌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提高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下功夫,但是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也很重要。预习对语文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对教师要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学习,这样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大部分的知识点,对于通过自主学习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教师讲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当然学生的课前预习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正确指导,使学生在正确的预习方法下更好的学习。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还体现在学生能否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运用。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点去解决语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遇到问题最多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点。
语文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难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学习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学生会发现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知识点,那么,无论之后遇到什么样的语文题目,经过分析学生都能够有效得出答案,相反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看到一道语文题目将无从下手。
4.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十分宝贵,教师应该对这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运用,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语文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是语文题目却是不计其数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在对学生进行语文题目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针对性。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题目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掌握典型的题目,学生一旦掌握了典型的题目,就能够更好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要求教师要集中精力解决难点问题,学生在做语文题目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出现一些难点问题而阻碍了学生的解题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针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篇10
>>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新课改指导下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浅析新课改指导下关于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四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百度文库参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个性飞扬
[3]中国范文参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