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收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收支管理

篇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29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财综字[*]87号)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帐户管理的规定》(财综字[*]8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收支管理若于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计划和以收定支、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的原则编制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具体编报时间可与年度预算同时进行。

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由上级单位审查,由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审核、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包括基层单位)的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审核后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并将批准的预算外收支计划抄送财政预算外会计局。

(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主要内容:

1.收入计划内容包括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以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预算外资金预计年度收入。

2.支出计划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基建支出、专项资金支出等预计年度支出,但预算外计划支出不得超过本单位预算外收入。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及其银行帐户由单位财务部门集中管理、统一核算。除实行“收缴分离”办法(即单位和个人直接到银行缴款)外,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必须及时、足额缴存本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专户。

(二)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原则上与一级预算单位建立预算外资金缴拨关系,一级预算单位的认定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

各下属单位应当在上级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将本单位预算外收入专户的资金余额上缴上一级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专户,由一级预算单位集中缴入同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三)预算外资金按规定在市级与区县级部门之间分成的,在上下级财政专户结算管理办法未出台之前,原则上按原定比例上解下拨,具体分成比例按照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要求,由市级主管部门提出、市财政局核定后通知各区县、各部门执行。

应缴市级收入由区县级部门从其预算外收入专户中上解市级部门的预算外收入专户,应拨区县支出由市财政专户拨入区县财政专户或区县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外支出专户。

按规定上解下拨的预算外资金,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统筹、调剂。

(四)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监缴工作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同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外资金收入分户台帐,做好收入催缴、支出审核、会计对帐等工作。

(五)一级预算单位预算外收入专户的月末存款余额必须在月度终了后10日内缴入同级财政专户(以万元为单位,整数划缴),其中属于区县部门应缴市级部门的收入,按市级部门确定的期限上缴市级部门的预算外收入专户。

三、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

(一)各单位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实际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数额,提出月度用款计划。一级预算单位审查、汇总后,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分支出项目的用款申请。

(二)同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一级预算单位上月收支报表和当月用款申请后10日内审核、拨付资金。

(三)属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的;由同级财政部门分别按照基建资金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核拨。

(四)凡是按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照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从财政专户中直接支付采购资金。

(五)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单位预算外支出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对因未完成预算外收入计划造成的预算外支出缺口,一律削减当年预算外支出。对因特殊情况使原预算外收支计划发生较大变动的,可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调整预算外收支计划的审批手续。经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权限报批后执行。

四、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

每个财政年度终了后,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年度决算报表,同时。以书面形式总结、分析年度预算外收支执行情况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五、会计处理和报表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后,其会计处理分别按照财政部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49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288号)执行。

(二)建立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月报表制度。一级预算单位必须在每月终了后10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预算外资金收支分户及汇总报表,并附收支执行情况分析。月报表的具体表式另行制发。

市级主管部门如有要求,区县一级预算单位可同时将预算外资金收支报表抄送市级主管部门。

六、加强财政服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同级各单位的政策和业务辅导。认真听取意见和解决问题财政部门内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单位符合规定的预算外支出及时办理资金划拨手续,确保正常、合理的支出需求。

篇2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抓征收。一是成立税收征管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从县"四大家"和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税收征管协调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定期听取财税收入进度情况的汇报,分析当前财税收入形势,了解财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段工作的重点,切实抓好财税征管工作。二是定期召开财税征管部门工作会议。县"四大家"领导定期听取财税征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县领导现场办公。对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县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的事项,县领导总是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尽量不召开大型财税工作会议,只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小会议,每一个会议都要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征收工作,形成人人关注财政收入,个个重视财政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公平税赋,社会监督,依法依规抓征收。一是开展税源普查。为摸清全县税源底数,县政府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班,采取"单位自查自报,专班随机抽查、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所有具有收费项目单位的税收情况,不遗一户、不漏一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掌握详细情况,分析税(费)结构,建立微机数据库,为加强征管打好基础。并摸清各单位的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额度和近三年的实际收入情况,便于县政府和征管部门全面掌握。二是坚持依法征收。对企业和个人建帐健全的,依法自觉申报,到纳税服务大厅核定征收;对建帐不健全的,由征管人员根据近三年的实际销售情况,共同核定税额,再将在同一地段的个人应纳税额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无异议后再确定征收,实行一年一定;对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实行先征后返,做到税赋公平,让纳税人满意。三是严格税收稽查。对企业的个人申报的税款和纳税的情况,税务稽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一线调查核实,对偷税漏税的,坚决予以打击。

(三)挖掘潜力,堵塞漏洞,完善机制抓征收。一是查找税收流失重点。通过对我县的税源情况与周边县市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县的房地产税收和非税收入相隔较大。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并赴外地考察学习房地产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先进管理经验,力争使全县在这两项税收上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在调查和学习的基础上,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房地产建设行政审批和税费征收管理办法》、《土地收益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相关的税收进行规范管理,堵塞收入漏洞。三是严格操作流程。根据工作实际,对各种税收管理办法制定了具体工作流程,严格按程序操作。县房地产开发和建设行政审批的税费征收工作流程,就明确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办理,涉及到12个部门、36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道道衔接、环环相扣。为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监督,县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规范税费征收秩序、严肃税费征管纪律的通知》,规范税费征收秩序,消除收"人情税"、"面子税"现象。

通过这些抓收措施的实施,今年的财政收入提前一个月实现"双过半"目标,元至7月份,全县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529万元,占县预算任务42799万元的71.33%,同比增长60.27%;地税征收超历史,提前一个月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和地方税收增幅两项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二、多管齐下抓支出,确保财政资金发挥作用。

(一)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支出标准和定额,通过细化部门预算内容,强化预算约束。一是界定部门预算编制范围。改革预算体制,将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对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纳入一本预算反映。这种统筹安排的运作方式,从制度上控制单位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二是实行零基预算。按照统一口径编制部门预算。坚持"编办核编、人事核标、财政核资"的预算管理办法,打破基数概念,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人员经费到人,公用经费定额,专项经费到项目,有效约束了资金使用上的自由空间。三是强化部门预算约束。预算编制完成后报县人大批准,除特殊情况外不搞二次预算或追加。规范资金拨付程序,从制度上控制单位违规开支的漏洞。

(二)规范集中支付制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收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直达用款对象,从而达到既防止挤占挪用,又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目的。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制定了县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预算内资金、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和其他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三)创新县乡管理体制,规范县乡管理秩序。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印发了《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了全县性的会议,全面实行"乡财县管"。各乡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乡财县管"的模式。其好处是:一是强化收入征管。通过取消乡金库,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强化乡镇财政收入征管。二是规范支出行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顺序合理调度资金,安排支出,保障乡镇工资正常发放,杜绝拖欠工资现象。三是缓解乡镇财政压力。通过严格规范管理,遏制了违规支出,压缩了乡镇公用经费支出,禁止乡镇随意举债,控制债务膨胀。四是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全面掌握和有效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可强化乡镇政府生财、聚财、用财观念,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地目前正在顺利交接,10月底将组织验收。

(四)认真开展增收节支,认真抓好"五清"工作。一是清人。对全县财政拨款的所有在岗人员进行了清理,掌握了真实情况。二是清编。在清人的基础上,对全县有财政编制的人员集中进行了清理,掌握了各单位的编制情况和实有人员情况。三是清车。为切实规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行为,对19家单位超编的47辆小汽车,由财政局委托进行公开拍卖,整体拍卖价93.6万元,实际拍卖近80万元。对借(占)用车辆,都已清退到位。四是清收。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对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进行全面清收。按照《县财政、乡镇政府及县直单位资产负债清理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清收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工作,通过各单位自查上报、专班核实拖欠公款涉及122个单位3336人。通过清收,有70个单位全部完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任务,下欠单位52个,涉及人员515人,下欠公款273.1万元,占应收3300万元的8.3%。五是清产。组织专班,对全县所有的国有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摸清了真实的数据,正在酝酿出台《县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清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行。一是根据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会议费和接待费管理的问题,县政府今年先后出台了《会议费管理办法》和《接待费管理办法》,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律按管理办法执行,年终要进行检查,有违规行为的要查处到位。二是建产长效的激励机制。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奖励和财政贴息的政策,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财政每年兑现政策只要照章执行就可以了,减少了很多的环节。

篇3

一、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有了较快增长,相应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不合理甚至异化的现象。如何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支出,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笔者认为济南市历下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历下区实行区街财政体制改革以前,由于街道办事处原来没有实行综合预算,存在自定政策、自我管理、自己监督的“三自”现象,预算支出刚性不足,预算执行监督乏力,人为因素影响大,急需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制约、管理。为此,2008年年初,历下区提出要在办事处中推行综合预算,4月初区政府下发《关于下发历下区街道办事处财政性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文件,文件规定:将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政统一管理,开设的帐号必须经财政批准,严禁私设“小金库”。并参照《预算法》的规定,实行部门综合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

办事处综合预算编制按照“收入有计划、支出有标准、重点有保障、鼓励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支出保工资,保社会稳定、民政、计生、城建城管、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有财力的办事处逐步加强自身建设,公用经费控制在限额以内。通过对办事处的综合预算管理,使其收支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并逐步引导办事处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编制范围包括:办事处所有机关、全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编制综合预算。

二、建立了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审批制度

按照历下区提出的关于构建“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历下”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全区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范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审批标准,区财政制定了《历下区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审批程序》,规定办事处使用年初预算预留的自有资金,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城市公益建设、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服务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益活动产生的支出,应纳入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具体是:办事处进行社会公共事业支出于项目计划开始前一个月填报项目,财政初步审核后转至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区财政再综合考虑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上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由财政于3日内批复到申报办事处,并按时足额将项目资金拨付到有关单位。若此项经费当年未使用,可结转下年并于下一年度专项经费合并使用。同时制定了综合预算监督审核办法,监督检查各办事处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办法要求各办事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为保证办事处的用款计划及时拨付,各办事处必须计划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及时于财政相关职能科室沟通,确保办事处资金的正常运转。各办事处应严格按照年初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未经批准、违背预算安排的资金支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由财政扣减其拨款额度,直至整改后,再恢复正常资金拨付。通过将综合预算编制下达到街道一级,历下区实现了财政资金从拨付源头到使用终点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推动了基层在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辖区内公共服务和管理上,用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基层财政财务管理的角度,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提供了经验。

三、建立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进一步理顺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合理,特别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抽血式的向上集中财力的财政体制,必须逐步改变为各级财政明确收入来源,由上级财政建立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促进基层财政的稳步增收和良性循环。以历下区为例,历下区目前有13个街道办事处,由于体制上各种原因的存在,多年来,各办事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基本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街道办事处财政支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办事处甚至保工资都存在困难。

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财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及收入、支出管理方式。但是,现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财务收支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收入支出管理混乱,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疏忽,现就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收支管理 问题与措施

随着我国财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及收入、支出管理方式。但是,现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财务收支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名义上有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但其只涉及到少数报销费用的标准和审批及会计岗位责任制方面,或是在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涉及面窄,未对选择性方法作出规定,也未对资产管理及帐户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做精细化的规范要求,从而对于单位财务收支管理的全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在实行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中,各项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否明确,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是否票款分离;在支出费用审批程序上除领导签字外,是否要求经办人和部门负责人签字,支付方式是否严禁大额现金的使用,维修工程验收与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入账、卡片登记、使用人签名等程序是否明确;其次,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观念意识认识不够,即使有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也不严格执行,也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予以检查控制,不该开支的费用,只要有领导签字,照样可以支付,超标支出依然存在;再有就是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一定多年不变,造成新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衔接,制度在实际执行时与单位情况变化不相适应。

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造成收入支出管理混乱。如有的单位使用过期不用的收据作为收取复印费等收费票据,而复印费也未必就是规定的收费项目;还有单位在上交财政专户时,明细项目选错,和实际账面数不符,造成明细窜户,长期不查实调整,致使总账无余额,而明细账余额长期挂账;在支出时违规使用收据报销,报销费用的发票中还有的部分定额发票没有单位章,没有行业类型盖章和日期,不能确认其真实性;现金使用量大,借支频繁,财务风险大;有的居然长期不盘查现金,致使现金管理混乱,存在帐款不符现象;账务处理不规范,明细无摘要,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如明细科目挂的是物品名称,核算数据不准确,如“暂存款”中的社保金、住房公积金在缴清后仍有余额,或大或小,也不查实清理。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要求成本核算,使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重视不够,导致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疏忽。财产物资处理不及时结算形成呆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及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诸如此类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不规范行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改进行政行政事业眼位收支管理问题的建议

1.加大法规制度建设的力度。促进规范化运作。笔者建议要对改革后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制定相关内控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性质规范零余额账户管理;建立银行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政国库与人民银行、相关商业银行联网,对银行账户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查询。

2.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对收入做到明确分类、票款分离,罚缴分离,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等。对经费开支要统一标准。例如在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大额的经常性的开支方面,各地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行政事业单位标准,并经常监督检查,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预算指标,从而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在支付方式上,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严禁大额现金支付业务,严格发票等原始凭据的审核,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3.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进一步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特别是要简化财政内部对用款计划的审批环节。如对人员和公用经费的审批程序可直接报送到国库部门予以审批,或直接按照均衡拨款的原则在侮月底自动产生下达用款计划;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时限,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保证单位及时用款;改进和简化资金清算程序.节省清算时间,延长单位使用资金的时间,方便单位用款。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制定电子信息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纸介凭证的传递,实现网上资金的无纸化清算。

总之,随着公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措施的推进,部门预算制度的建立,财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上,各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适应性、可操性原则,制定出符合本单位业务开展管理制度,逐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主要是由财政税收管理构成,激发该类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可以提升财政税收管理的水平,而且还能保证财政收入可以不断的提高。办事方法是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不断创新办事方法是做好税收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在税收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办事方法的推陈出新。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规范化的转移支付

笔者通过对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各政府部门之间发生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常见的问题有资金往来的流程欠缺规范、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转移的周期过长。中央政府的工作主要负责的是工作室财政收入的管理,而地方政府的工作主要就负责财政的支出。中央政府通过对分税制度的改革,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进行了调高,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纳税人们不偷税漏税的问题,从而对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有利于协调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我国政府转移支付主要由财力性转移支付、税收的返还以及体制互补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其中,各个部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以改善。一方面,转移支付总量中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过高,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小,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对地方财务的均衡给予呈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高税收返额度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多的差距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同时,税收返还比例在不断的逐步加大,这样不利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逐步的减慢。另一方面,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也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在政府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财政截留和资金支出不透明等现象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所涉及到的支出项目非常繁杂、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造成核查工作施展相对困难,为此,笔者建议,应当在政府转移支付的源头就要做好把关的工作。

(二)财政监督力度需要加强

我国财政税收机构的改革在不断的发展,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减轻了对财政税收的管理力度,从而撤离和兼并了一部分财政税收机构的工作人员,因此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大,从而影响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的滞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质量的下降。甚至在我国一些地方还没有设立相应的财政税收管理的相关部门,在这些地方没有对于日常经费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日常经费自由配,而且缺乏专门管理财政税收工作的专业人员,造成这些地区的财政监督力度大大降低。

(三)民主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针对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部分省份和市级地区并没有真正做好财政工作的民主管理以及政务管理的工作。在我国财政税收的工作过程中,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我国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中一项中心且重要的工作任务。当中,民主理财和财务信息的公开就是民主管理体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我国财政税收的实际工作中,虽然也有不少地区和单位在其内部建立了专门的监督工作小组,但是大部分工作小组的成员并不是通过真实的民主选举而产生的,而是根据部门领导的安排进行任职工作的,这样的工作人员在监督过程中根本发挥不了真正的监督作用,大大的降低了监督的力度。

二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创新的方法建议

(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系统,建立透明、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在财政转移支付系统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在各地区要设置完善各省、市级的财政转移支付系统,这样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使一般性转移支付在所有的转移支付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并合理的调整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从而使财政转移支付达到最合适的结构比例。其次我国应当对税收返还等管理制度进行加强和改革,这样才能确保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最后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建设当前我国透明、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保证政府收支平衡

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同时也可以通过改革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想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达到合理,必须规划好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央政府可以适当的提高收入的比例,这样可以保证政府财政的收支达到平衡;通过直接增加中央财政支出的力度,加强财政税收的全面管理,认真解决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应该适当缓解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在简化的客观要求符合行政改革;除此之外,我国中央政府还应当对某些地方政府的资金支出权限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地方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支出权利,也要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由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地方政府支付财政税收管理的改革机制,使地方政府更高效的工作。

(三)创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进行深化改革的最主要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提升了农民对于种植工作的兴趣,国家应该适当降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从而降低农业的生产的成本,除此之外应当对我国的农业税收的项目进行适当的减免,对我国的税收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不只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必要职责,同时也是带动我国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合适的途径来进行招商引资、吸收新的先进技术和扩大生产的规模。政府部门可以合理的将“合同制”运用在我国的财政税收体系当中,这也是实现我国财税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地方对财政税收的自,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得以加强,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财政税收的制度创新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永恒存在的话题,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然而,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只有协调好中央政府与不同级别政府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

(四)国税与地税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两者之间的协调体制

我国的税务机关应该对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进行适当的梳理,完善国税和地税之间的协调体制。我国中央政府在实施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基础上,除了极少数的省份外,我国大部分省份和市级地区对国税和地税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税收征管的机构。目前,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份和市级地区已经开始对国税与地税合作办公进行实验。全国各省份的不同地方的国税与地税机关应该多进行信息交流,当对我国出台的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各省份之间应该进行共同的探讨,大家合力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之间良好的协调,这样我国财政税收工作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总之,我国中央政府应该完善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建立应该与我国目前的事权相匹配。调整我国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规划,建立健全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对我国省级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合理的梳理,这样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才能高效的进行,并且把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于道”,有了为祖国繁荣昌盛的理由,并且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发挥人民群众的缴税主动性,让人民群众看到祖国富强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让民生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国的财政税收才会更加的顺利。

作者:姜周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未来政府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原因,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可以说是从制度上彻底地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从技术上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二,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收入的完整性。虽然实行部门预算后,事业单位已经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体系,但上报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一般只包括一般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收入体系,有利事业单位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第三,为细化部门预算提供了重要条件。单设支出经济分类对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可以更加全面、明晰地反映支出情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每一笔支出都同时列在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的框架中,这种三维结构体系可以清楚看出这个部门做了哪些事,钱花在了哪些方面。改革后的功能分类,详细列举了“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科目设置,明确界定了公共支出的职责和供给范围,剔除了那些市场能够提供的支出,增加了应由政府负责支出的项目。

篇7

>> “小金库”专项治理收官之后:经济学分析与财政治理建议 “小金库”治理 “小金库”治理风暴 浅议治理“小金库” 谈谈“小金库”的专项治理 “小金库”的认定与治理 “小金库”的防范与治理 “小金库”特点及治理 “小金库”治理对策及探索 浅析“小金库”的审计治理 小金库成因及治理对策 “小金库”治理之我见 浅析“小金库”的治理 高校“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研究 古代皇室财政沿革与“小金库”现象治理 小金库治理的建议浅述 小金库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小金库”存在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小金库问题的防患与治理措施 “小金库”存在原因与治理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Tsai K S.Off Balance: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Fiscal Feder Al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04:1-26.

[5] Ting G.Corrup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the Double Identity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in Market Reform[J].Pacific Review.Routledge, 2006:85-102.

[6] Dittmer L,Gore L.China Builds a Market Culture[J].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2001,19(3).

[7] 韩步云.小金库产生机理的经济学探讨[J].理论探讨,2011(4).

篇8

现将《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收缴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收缴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国有住房出售收入的征收管理,保证售房收入的专款专用,促进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根据财政部(94)财综字138号《印发〈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收缴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房改办公室、北京市房管局京财建(1995)1326号《印发〈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上交财政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出售国有住房取得收入的市、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和机关团体,均为国有住房出售收入的缴款单位。

第三条  缴款单位上交的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以取得的收入总额为上交基数,上交财政的比例为:

(一)市、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直管国有住房出售收入85%上交财政。对于安装电梯的高层住宅的出售收入,按80%上交财政。

(二)行政机关和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自管国有住房出售收入,85%上交财政。对于安装电梯的高层住宅的出售收入,按80%上交财政。

(三)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自管国有住房出售收入,60%上交财政。

(四)实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自管国有住房的出售收入,10%上交财政。

(五)企业自管国有现住房出售收入,10%上交财政。

(六)其他国有住房的出售收入,在未做出新的规定之前,按上述不同类型单位上交比例上交财政。

第四条  符合市政府规定解困条件的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人数比例超过3%的缴款单位,需持市、区(县)康居办公室或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开据的证明,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办理免征手续。免征的国有住房出售收入必须纳入单位住房基金。

第五条  市、区县财政部门为国有住房出售收入的征收机关,分别负责市、区县所属单位国有住房出售收入的收缴管理工作。

第六条  单位出售国有住房,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应立即向主管征收机关申报,办理以下手续:

(一)向征收机关提供单位出售国有住房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向征收机关提供国有住房出售方案及售房计划;

(三)向征收机关提供出售的国有住房单位产权证明;

(四)向征收机关提供国有住房出售类别(高层或多层)、售房面积、售房价格、收款方式、收款期限、单位性质等情况或材料;

(五)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售房的单位,应向征收机关提供分期收款计划;

(六)售房单位应领取由北京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缴款书”、“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算单”、“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明细登记表”和有关填报说明。

第七条  售房单位在取得售房收入后,应按规定填写“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缴款书”,必须在15日内向征收机关缴交收入。同时报送一联“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算单”和“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明细登记表”。

第八条  单位按规定完成应上交财政售房收入后,凭“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缴款书”回执,到征收机关办理清算手续,同时领取“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票据”。

第九条  单位向购房人出售国有住房收款时,可先向职工开据一般收款凭证,待清算和领取“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票据”后,再向购房人开据“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票据。此票据作为购房人办理产权证书的合法凭证,无票据不得向房管部门办理产权证书。

第十条  企业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出售国有住房,无论采取一次付清房款方式,还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都必须一次缴清应上交财政的售房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房屋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售房的,按以下办法办理:

(一)向征收机关领取“国有住房出售收入分期付款清算单”;

(二)单位收取的首期付款,必须在15日内向征收机关缴交收入。当年收取的分期付款必须在当年12月25日前上缴征收机关,待完成应上交财政售房款后,再重新填报“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算单”办理清算手续。

(三)对分期付款的购房人,待其交清全部购房款后,售房单位方可向购房人开据“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专用票据”。

第十一条  对1994年12月31日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已取得的售房收入,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对已出售的国有住房及取得的收入各单位都要认真进行清理;

(二)对已取得的国有住房出售收入,要向同级征收机关提供具体使用情况报告、有关部门批准用款的批件或证明材料及支出凭证(复印件);

(三)市、区县征收机关对已使用的售房收入进行审核,对已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补办有关手续,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的,按本办法第十六条办理。

(四)对未使用部分,要纳入单位住房基金。

第十二条  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国有住房取得收入上交财政后的余额,应按规定纳入单位住房基金;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出售国有住房取得收入上交财政后的余额,不得纳入单位住房基金,对留用部分必须用于直管公房的改建、维修、管理支出,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收支情况。

第十三条  市、区县财政机关有权对缴款单位的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上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缴款单位应如实提供凭证、单据、帐册等有关资料和有关情况。

第十四条  缴款单位必须按征收机关规定的上交期限及时办理缴款手续。对逾期不缴款的,征收机关除限期追缴应缴款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款额2‰的滞纳金。对拒不缴款的,由征收机关填发扣款通知书,委托开户银行进行扣交。

第十五条  缴款单位违反本办法,不如实申报或隐瞒、转移收入,故意漏交少交的,征收机关除追缴应交的款项外,并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  对1994年底以前所取得的售房收入,各单位应专项用于住房建设、维修、管理及住房制度改革,凡挪作他用的售房收入,一经查实,要全部追回并上缴财政,并视情节轻重,按财政部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  缴款单位对上交收入同征收机关有异议时,应先按征收机关的决定,如数上交财政部门,并按国务院的《行政复议条例》和财政部的《财政部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条例〉的若干规定》申请复议。

第十八条  上交财政部门售房收入的单位,在本单位住房基金不足时,可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办理返还手续。

第十九条  缴款单位于1995年1月1日起到本办法下发前单位已取得的应上交的售房收入,必须在9月30日前上交同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市、区县征收的国有住房收入要纳入市、区县政府住房基金。

篇9

一、中期财政规划理应纳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范畴

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有利于各级政府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规范性。由此,人大在开展预算审查监督中,也应当加强对这一改革新生事物的关注与监督。

对中期财政规划进行监督,是落实“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的应有之义。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落实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简而言之,应当对政府预算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政府预算体系来说,人大监督的范围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就政府收支口径来说,人大监督的范围包括本级收入、上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的上解收入,以及本级支出、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支出、对下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就政府预算管理过程来说,人大监督的范围包括预算草案编制及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就政府预算管理事项来说,政府为实施预算管理而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办法,只要对政府预算收支安排及其执行会造成影响,都可成为人大监督的对象。实行中期财政规划,主要目的是“研究调整相关财政收支政策”“对未来几年财政收支进行统筹安排”,很显然,它会对提交人大审批的年度预算产生重大作用,一定意义上,它是编制年度预算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人大审查监督预算不应忽视对中期财政规划的监督。

监督中期财政规划,也是落实预算法律性质的必然要求。经人大立法机关审批成立的预算是一种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应当认真执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政府开支之前,必须取得立法机关的批准授权。“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是,政府支出必须经议会审批。”我国目前实行的中期财政规划无疑与预算息息相关,国务院《意见》规定,要“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中期财政规划按照三年滚动方式编制,第一年规划约束对应年度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年度预算”“中期财政规划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可见,目前的中期财政规划是为了将来的中期预算作准备,从法律性质上看,财政规划带有预算的一些特性,即它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政府收支安排有一定的约束力。作为政府开支的直接依据,预算必须提交人大审查批准;中期财政规划虽然并不直接成为政府开支的依据,不须人大批准(《意见》规定中期财政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但它由于是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基础,会对预算的安排与执行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理应接受人大的监督。

二、对政府中期财政规划应重点监督财政收支政策的统筹性和可持续性

按照国务院《意见》的规定,各级政府的中期财政规划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现行政策下财政收支、分析现行财政收支政策问题、制订财政收支政策改革方案、测算改革后财政收支情况。实行中期财政收支规划管理,核心是财政收支政策,目的是通过对现行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改进完善的办法,以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的统筹作用,提高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财政收支政策是预算管理的依据,建立完备的收支政策体系,是保障年度预算编制科学、执行有效的重要基础,人大审查监督政府预算,不仅要审查监督预算中体现的收支数额,还有必要往前追溯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收支安排,即对各项收支政策进行过问和监督。

要对宏观经济环境作出预测把握。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大,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刚性加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年度预算安排造成较多困难。审查监督预算需要对整体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及财政收支增长情况作出较为可靠的预判。

要对各项中长期规划进行统筹协调。为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下,国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纲要、五年发展规划及各行业、各区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期财政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目标、规划的要求,做到各项规划间的有机衔接,统筹协调。

要对相关财政收支政策提出完善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财政收支政策是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加强对财政收支政策的审查和监督,是改进预算审查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预算安排中存在支出结构相对固化、部门专项碎片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涉及体制机制方面原因,难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一下子解决,因而有必要将审查监督的“视线”回溯到预算安排的依据即财政收支政策上,对各项收支政策的合理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以及相互间的协调性等进行审查,针对存在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意见。

三、对部门中期财政规划应重点监督项目的细化和前期准备

目前,各级政府的中期财政规划由财政部门牵头编制(各部门参与),同时,各部门还要编制本部门的三年滚动财政规划。部门中期财政规划要服从和适应政府中期财政规划,并在内容上更为具体、细化。如同审查监督政府预算需要选取部分部门预算作为抓手一样,人大监督政府中期财政规划时,也应注重加强对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的监督。

监督部门工作目标、任务与规划衔接情况。在遵循本级政府总的财政收支规划的前提下,各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分工,科学制订中长期工作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再结合工作部署,对相关支出需求、收入规模作出测算和安排,由此形成各部门的中期政规划。总之,部门中期财政规划应当做到与政府总体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与本部门工作职责、任务相符合,从而为将来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打下好的基础。

篇10

财政收支失真现象的形式

(一)财政收入不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隐瞒财政收入。在某些税源较充裕的地区,由于担心多收会抬高收入基数,便在征收中留有余地。或者在收入任务完成后限收,藏于各企业单位,或者将超收上来的税费暂存在征收单位的过渡账户中,而不直接入国库,打收入埋伏。

2、虚增财政收入。在一些税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由于税源不足,但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于是这些地方和财税部门便采取一些违规手段通过金库调入调出资金,虚增财政收入。如有的空转收入,即财政通过安排支出的途径,将已安排支出的资金再以税款等形式缴入金库,虚增当年财政收入;也有的预征税款,即财政税务部门为了完成当年税收任务,采取寅吃卯粮的办法,将以后年度才能征收税款提前征收入库;还有的借款、贷款、从外地引税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更有的挖挤上级收入,将一些上级单位不属于本地的财政收入如罚没款混淆入库级次等违规缴入本地方财政。

(二)财政支出不实,主要表现在:

1、预算内超预算拨款部分转暂付款。实际上,一些财政部门当年已经拨款出去,事已经办了,钱已经花了,而由于支出数过大,全部列支会造成赤字或更大赤字,因而财政部门会人为将一部分支出数转挂为暂付款,当年不列报支出,形成财政包袱,等以后年度有条件再消化,实际已形成当年赤字数。

2、该列财政支出不列预算,或不安排支出。近几年,中央陆续出台了一些增支增资的政策,而由于地方财政状况较差,许多地方无法安排支出时,便随意砍掉一些支出,以实现账面上的收支平衡,留下隐性财政赤字。

3、虚列支出。一些地方为增大支出减少结余或为应付检查,将一些没有使用的资金,特别是各种专项资金,采取虚列支出的办法,扩大支出数额,形成虚假支出。

财政收支失真现象的危害

造成财政收支失真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出于既得利益考虑,一些领导授意,指使财政部门造假。近几年,随着目标考核工作力度加大,能否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对一个地区的领导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完成收入任务,不仅有记功、升职等荣誉,而且有金钱等物质奖励,导致一些领导为了眼前利益和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为制造虚假信息,蒙混过关。二是财政体制不完善。目前,县乡财政主体税源少,增收空间小,但吃财政饭的人员却越来越多,加上频繁调资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确保不出赤字,在增收无望的情况下,只好采取压减部分支出的做法,以求收支平衡。三是财政部门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不敢坚持原则,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不是以有关法律如预算法、会计法等为依据。

财政收支失真现象危害极大,主要有:

1、造成财税信息失真,导致上级政府决策失误,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虚假的财政收支,不仅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而且削弱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的调节力度。

2、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造成弄虚作假和腐败之风蔓延。一些贫困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采取预征税款增收方式无疑是杀鸡取卵,对企业来说更是釜底抽薪,给企业发展人为制造阻力,必将使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另外,从外地引税,必须支付大量的回扣,不仅增加额外负担,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其结果必然是国家利益受损。

3、致使出现泡沫财政,财政风险加大。由于财政收入有水分,掩盖了赤字矛盾,加重了今后财政收入任务压力,造成一种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而实质上财政吃紧,从而引发财政风险,最终必将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财政收支失真现象的对策

1、健全法律制度,规范财政职责。规范财政自身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如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等法律制度,规范财政工作行为,增加对扰乱财政工作秩序的惩治规定,坚持抵制和检举违反会计制度、虚报浮夸等不法行为,对授意、指使、强令财政部门编造虚假财政收支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严惩,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同时财政税务部门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履行自身职责,顶住各方面压力,严把会计信息关,力求财政收支真实可靠。

2、完善财政体制。要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尤其要深化和完善预算管理改革,在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下,充分尊重下级安排收入的和自,不下指令性指标,只作指导性规定,减少上级政府干预,让地方自己安排自己的财政收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