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与教学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增进学生健康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情感、认知、行为、个性、人格的教育重任。迁移是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规律,潜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隐性心理因素对学生精神、人格、个性产生的影响,注重对迁移规律的应用,研究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隐形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和个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发展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显性的内容、形式、特征,隐性的心理、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观察法,专家、学生访谈法,对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学科专家、1000多名学生、家长访谈,对本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验证。
3.研究结果分析
3.1迁移规律与体育健康课程教学
3.1.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及其分类。体育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最突出地表现在动作知识过程、身体素质发展过程、动作技能形成过程,通常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迁移有: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不利影响;间接迁移:一种学习虽不能直接,明显影响另一种学习,但能起间接影响作用;垂直迁移:指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上下迁移:指高级学习对低级学习的影响;水平迁移:指难易程度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运动项目教材,运动技能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间的互相影响。两侧性迁移是指身体一侧器官或肢体的学习向另一侧器官肢体的迁移,语言―运动迁移等。
3.1.2迁移规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技能学习息息相关的迁移规律在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某种练习方法,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该方法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教材内容的选择确定,教学的顺序,不同课程的安排,重复练习与新授课目的选择,教学的系统性、目的性、效率等都能从迁移理论上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依据。从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选择练习方法、练习顺序、练习手段等,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果具有直接关系。
3.1.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的应用;①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产生积极迁移的条件,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②掌握各素质间相互迁移的规律,科学地安排练习;③研究技能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及动作间的结构、环节、顺序的理解,注重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新技能与原有技能贮备的可辩程度,尤其是原有技能的程序性和清晰性;⑤正确运用对比方法,采用正确合理的例子进行对比,并分析动作、技能之间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⑥实现教材结构、顺序安排的最佳化;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知识结构,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⑨重新学生运用迁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潜移与体育健康课程教学
3.2.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过程及其特征。潜移指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或学生参与运动过程,产生的一些隐性的心理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情感、认知、行为、个性、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真正起作用还得经过内在的选择、加工、调整、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默化或人类学家所称的“濡化”过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潜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一生都相当重要。
潜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特征:①隐蔽性。教育的痕迹不明显,看不到教育过程,是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提取机制运作,通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完成的,不易察觉完全是内化的、隐性的;②选择性。根据个体的认识水平、爱好、个性、需要有选择性地接受;③曲折慢长性。对每一个体而言,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潜移虽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而言,可贯穿数个生命的历程;④随意多样性。伴随生命随时随地进行着,横向的受教育者之间、上下年级同学之间、“同侪群体”之间,纵向的两代人之间、师生之间、自上而下的长辈,教师楷模行为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爱好情趣、情感审美直至具体的待人接纳、衣着服饰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3.2.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特征与潜移作用。体育运动的学习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模式,从人的发展观点出发分析体育运动及教学过程可以得出:所有体育运动者都有梦想;都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起来;都学会将目标视觉化;都充满激情;都对错误有积极态度;都通过实践参与而有顿悟。体育教学具有独有的实践性和共同参与性、教学环境自然和谐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愉悦性和集体性、易接受性和持久性、情感释放性等特点,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感受、领悟自我、认识评价自我、自我纠正,非常有利于促进人格、个性良性的潜移过程。
3.2.3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因素,促进学生正面潜移,形成完善的人格个性,达到育人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重:①观察,掌握学生心理因素的产生、变化,通过提示、总结、引导、强化等方法,促使学生正面濡化;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如耐挫力、意志力、外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克服闭锁心理、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丰满个性,提高心理素质;③体育教育要人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交往的良好环境,加强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促使全方位的潜移。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独立完善的人格,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人事。
4.结论与建议
重视迁移规律的应用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品行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要改变陈腐的教育观念,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潜移的作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2003.
[3]刘宏宇等.运动技能学的迁移与练习的分类[I].体育专刊,2002,(4):103.
[4]何继韩.“运动技能学习”的形成才发展[J].体育科学,1984,(1):83-84.
[5]李超,杨国军等.体育技能诱导式练法[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6.
篇2
【关键词】旅游政策与法规 课程教学 纠纷案例 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32-02
旅游政策与法规是旅游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投诉旅行社纠纷的问题,涉及面广、复杂,往往涉及组团社、地接社、酒店、运输企业、景区、导游服务、餐饮服务等,涉及多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规章制度。但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普遍觉得法律法规及政策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提不起兴趣。而且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并不难,但面对具体问题时,难以应用学过的知识来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央视《今日说法》的演绎手法令笔者思考,设想可否在教学中,将教材中按章节编排的若干大块法律法规知识和纠纷案例重新编排整合,根据纠纷案例适用的法律法规分别归成几大学习任务模块,通过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双方当事人、法官的角色视角来学法、析案、用法、判案,达到提高学生(扮演当事人双方)对相关法律的学习兴趣?这完全是可行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激起扮演行政执法人员或法官的学生树立起用法律为纠纷双方解决的问题的责任感。具体说来,从正在处理的纠纷案例入手展开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有以下七个课程环节:
一、教师提交案例模块
笔者此次打破通常提交已有定论的案例给学生,将笔者正在的一个组团社A社的纠纷案子提交学生,学生们兴趣大增,简况如下:
组团社 A社于2012年8月31日收到某市旅游局[2012]第XXX号旅游投诉电话记录传真件,反映客人龚先生等3人提出的三条投诉事项:
第一,投诉组团社A社未亲自履约,私自“卖团”交由第三方(地接社B社)执行。龚先生等3人认为A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及《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涉嫌合同欺诈,要求双倍退回旅游团费1200元。
第二,投诉地接社B社在线路游览安排时对其有歧视,未能将他们3人和其他客人一视同仁。龚先生等3人认为B社违法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涉嫌歧视消费者,要求B社赔礼道歉,赔偿3人精神抚慰金各300元,A社负连带责任。
第三,投诉地接社B社安排的酒店早餐标准未达到合同的约定星级酒店标准,违反了与组团社A社所签旅游合同对餐饮的约定,要求A社或B社双倍赔偿餐费。
某市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依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投诉暂行规定》要求被投诉者组团社A社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做出书面答复。
二、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扮演,领受任务
笔者告诉学生,组团社A社经过3天和消费者3人代表龚先生商谈无果,现将投诉案子书面委托笔者处理。目前还剩余27天,笔者决定将全班学生分成3大组,各组学生经过认真阅读旅游局转来的龚先生等3人的投诉状,根据兴趣,各自选择代表旅行社A、投诉者、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3个角色,领受任务,分别提出自己诉求的法律根据(旅行社A、投诉者),或裁决的法律依据(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
三、教师先行指导、学生带任务自主学习
学生法律基础薄弱,不知如何下手。笔者先行指导,指出该投诉主要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请学生带任务先自主学习。达到让学生在大脑里先有基本法律知识及概念。而扮演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的这组学生还需学习《旅游投诉暂行规定》。
四、当事人维权的法律依据
该课程是一周4节课,但笔者每周只能用其中2节课来上,4周也是只有8节课的时间。3组学生兴趣盎然,努力想在以上几部法律法规当中找到支持自己诉求的条款,分别摘录部分条款下来作为维权的依据。初步达到笔者使用该教学模式的目的,即让绝大部分学生发自内心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学法律,在大脑里先有基本法律知识及概念。
笔者每周都和投诉者代表龚先生联系,将初步商谈的进展、矛盾焦点、双方使用法律依据的认识都实时如实在上课时告诉学生。然后笔者先听3个模拟组的基本看法,以及对3个投诉事项进行法律适用的分析,逐条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即民事纠纷无非违约类纠纷和侵权类纠纷。在签署旅游合同的情况下,如产生纠纷两类,尊重及遵守合同的约定是双方维权的重要法律手段及依据。基于此,学生的思路开始清晰起来,初步分析出客人龚先生等3人提出的三条投诉事项哪些属于违约,哪些属于侵权。
笔者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对某事的民事纠纷的诉求,当事者只能在违约和侵权之间二选一,请同学们认真细看龚先生等3人提出的三条投诉事项中,是否存在同时提出违约和侵权的诉求,如有,请3方角色扮演的学生指出来,法律只能满足其投诉对方违约和侵权之一的诉求。经过指导,扮演龚先生的学生觉得以侵权告组团社A社划算,而扮演组团社A社的学生觉得以合同部分违约对维护自己划算,而扮演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的这组学生也在思考如何选择适用法律来公正公平的处理,因为旅游行政机关可以有3个处理选项,分别是指导纠纷双方之间签署:A.和解协议;B.旅游行政机关调解纠纷双方签署调解协议;C.行政裁决。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很难一下子在一大堆法律条文中学到的,经过点拨,学生们豁然开朗,视野开阔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清晰了。学生们经过用法律的博弈,慢慢有一种学以致用的自豪感和学习的成就感。平时见面,喜欢问笔者:“事情进展如何,对方有何反应,我们的思路和适用法律条文对吗?”学生们积极的求知欲为上下一节课打下了好学求知的学习氛围。
五、析案及判案
经过3周的实时跟踪事情动态的发展,角色扮演的学生们在笔者的指导下,以当事人的心态,学法、析案、用法,期望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扮演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的学生们,你们是以一种准法官的身份来断案,笔者提醒到:“法律则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条条框框,其释义与运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正更需体现在程序方面”。首先要让另外两组学生充分表达理由后,才能做初步的行政裁决。
为此,扮演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所的学生们认为:客人以侵权投诉A社,是适用法律不当,而且事实并非客人单方面描述,经过对合同约定及旅游行程单的安排的审阅,认为是客人违约在先,导致A社无法满足其过分要求。客人抓住地接社B社导游的不恰当言辞引发争吵,导致客人投诉,以解心中怨气。初步认定,纠纷双方最好和解,旅行社A社毕竟是组团社,和客人签有合同,虽未违约也未有实质权,但地接社B社的导游服务态度及言辞不当,使得客人感到未得到尊重,引发客人不满而投诉。学生们决定:旅行社A社负连带责任,应首先向客人赔礼道歉,并要求B社做出对导游的处分(旅行社内部停止其带团一个月)并通过A社也向客人赔礼道歉。
最后事实结局:经过笔者和旅游质量监督所对客人大半个月的法理情的宣讲,客人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妥,最终接受与旅行社A社签署和解协议。一个月后,课堂模拟与现实结果基本一致,学生高兴不已,有一种能学以致用的自豪感。
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一种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主要看学习者是否能理解、明白其中的基本原理,具备运用原理能处理基本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岗位技能。文科类的法律服务岗位能力和理工科类以动手为主的岗位操作能力的评价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评价旅游专业学生的法律服务岗位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涉及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是否能使用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常识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程序,知晓相应的具有管辖权的行政管理机关等即可。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旅游专业属于文科类,如果学生能达到以上基本处理问题的能力,已经难能可贵,毕竟他们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一种让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并能让他(她)从学习中感到有趣的经历是教师终身努力的方向。
七、共同反思
笔者引导学生对此次的角色扮演实景教学模式给大家带来哪些认识和值得的反思。有学生提出,客人在此次投诉中,要求过分,小题大做,有过度维权的现象。笔者很高兴学生能说出“过度维权”这个词。笔者然后进一步问:为什么近年来,在旅游市场上,特别是每年的旅游“黄金周”,在全国一些热点旅游城市及热点旅游景区,当一些问题出现后,部分客人不理智的过度维权时有发生?“原因是复杂的,首先,维权过度源于维权成本过高。主要表现在:维权所需的检测费、诉讼费等费用偏高;维权程序复杂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维权机关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导致效力低;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维权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较高。”也有学生认为,此次客人选择向旅游质量监督所投诉,方向是对的,但诉求确实过高,不排除客人确实由于法律常识缺乏,或者个人道德修养欠缺以此“狮子大开口”,或者是为了导游不礼貌的几句话要求旅行社赔礼道歉以求得尊重……
当然,大多数学生也注意到:通常情况下,随着社会及媒体对法律的宣传,客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提高了维权意识。但伴随维权过度现象也屡屡出现,是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将正在处理的纠纷案例运用在角色扮演的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实时参与到处理案子中来,有临场感和现实感,激起学生为解决真实的问题而自主学习法律的兴趣。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该案例给大家的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对一件事要有自己的看法,不盲从,不随大流,会辨别真伪,达到开拓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案例给自己的认识及触动,这才是教师实施任何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朱伟一.走过法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邝俊凌.消费者过度维权现象的法律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96-02
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教育是根本。到目前为止,我国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70多所。江西警察学院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0年批准建立,2011年开始招生。在本院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信息安全人才不但要精通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而且应掌握我国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执法能力。《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地、整体地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和信息安全新形势下涌现的法律领域新问题的分析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每一所普通高校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不受学生重视。本门课程属于信息安全管理类课程,学生刚接触这类课程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死记硬背的法律法规课程,和技术培养毫无关系。从而把兴趣都放在信息安全技术类课程(如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技术等)的学习上。因此,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本门课程容易被学生们轻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2 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脱节。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信息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背景知识、发展状况,并对较有影响力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由于涉及的条文都比较抽象,教师如果就条文讲条文,就制度讲制度则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完全按照大纲照本宣科显然不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备课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1.3 课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更新频繁,教师备课压力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法律体系初步构建,但体系化与有效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形式上看,有法律、相关的决定、司法解释及相关文件、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及相关文件、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及相关文件多个层次。我们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对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掌握是强项,但是相关的法律专业的知识,不仅仅是现有的法律条文,也包括随时更新的法律法规,这方面的学习几乎是随着每个案例的出现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法学知识需要随时的更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易让学生感觉正在学习陈旧过时的知识。
2 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贯彻公安教学紧贴公安实战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施“战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把公安一线实践作为学校教学的生动课堂和不竭源泉,在基层公安实践中收集典型信息网络安全违法犯罪案例,用案例讲解法理,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融入到鲜活的案例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案例中感受法理,学习法理。如在讲授“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一节内容时,选用“哈尔滨某大学学生用黑客入侵学校网站修改成绩案例”进行讲解,发生在校园内的案件更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同时他的答案随时要求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2.2 使用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的设置对成功举办模拟审判活动而言非常重要。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器材和物品。首先通过新闻、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选择有典型性的最新案例;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自由选择案例。小组内自由安排法官、控方和辩方,由小组组长担任审判长,具体安排小组内各方工作;第三是庭前准备。各小组人员讨论案情,拟定审判方案。正式开庭前,学生要准备好诉讼文书和证据资料。从开庭公告、进行开庭准备到作出判决,均要做到有法可依;第四是开庭辩论。陈述案情,控、辩双方激烈辩论,审判组给出判决结果。这一部分体现出学生提前所做的工作,是给出课后评价的主体;最后是案件答疑和提交结案报告。关于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知识,教师和其它同学可以自由提出问题和见解。鼓励大家进行自由讨论。小组以案例为核心,将法律知识以及技术知识写成书面报告形式。
2.3 削减部分理论课时,加大实践学时。加强实训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的《普通高等学校信息安全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建议了四种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课间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习。比如我们在讲解“有害数据及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病毒感染后计算机显现的特点,然后选用“熊猫烧香病毒案件”进行讲解,最后在取证机房让学生完成案件的司法鉴定流程。实际上,实践教学环节远不止以上四种,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锻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4 注重立体化建设。第一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但多媒体不恰当的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利用文字表达困难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播放案件的相关视频文件,对于案例分析则发挥传统的教学优势,进行课堂讨论、板书讲解、结合提问将问题层层剖析、层层深入;第二是创建丰富的网络资源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新兴手段反映对社会上一些信息安全事件的认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拉近师生的距离;第三是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库建设为基础。案例库是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成果表现形式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案例库建成后,教师应当将该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和补充案例。
2.5 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学生为被动的学习状态,应付考试的心理,课程的学多集中在期末考试的突击阶段。本门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成绩、实训报告成绩等)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评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期末的笔试试卷中,重点考核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法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别具匠心的钻研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及爱好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案例,努力营造与人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王隆娟.探讨《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方法[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0,10.
篇4
关键词:注册测绘师;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37-02
注册测绘师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基本测绘管理制度。我国的注册测绘师制度于2007年建立,2011年4月首届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成功举行,标志着这一制度进入常规实施阶段[1]。我国的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且要同时通过《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和《测绘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才能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的一门重要考试科目,考察注册测绘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测绘项目的管理中,运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对测绘行业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目前社会发展及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测绘专业基本知识,也要有较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本文针对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要求,强调《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重要性,在对课程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特点
1.《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性特征的课程[2]。该课程涉及到测量学、法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测绘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的课程。我国测绘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对测绘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知识以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
3.《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用所学内容能够解决测绘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教学现状
1.对课程重视不足。测绘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或综合性大学里,课程体系往往注重技术课程轻视管理课程,对测绘法律法规、管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重视不够,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没有开设《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相关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也是选修课,课时安排少,对课程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现代测绘新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测绘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目前《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教材不多,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3.实践教学缺乏[3]。《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一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具体如何指导实践,更无从谈起。
二、《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建立在法学、管理学、行政学、测绘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概括了测绘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及测绘法律法规,实践指导性较强,掌握这些知识是社会及注册测绘师制度对测绘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测绘法律法规的完善及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适应新的形式。本文建议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十章,其中第一章法律法规概述,2学时;第二章测绘资质资格和测绘权利保障,2学时;第三章测绘项目和测绘市场管理制度,2学时;第四章测绘基准,测绘系统及测绘标准化管理,4学时;第五章测绘成果管理制度,4学时;第六章其他测绘管理,2学时;第七章测绘项目合同管理,4学时;第八章测绘项目设计,组织与实施,6学时;第九章测绘技术总结,4学时;第十章测绘产品检查验收,2学时。理论共32学时。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设置单独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为:(1)违法测绘案件调查及处理,4学时;(2)测绘项目标书的撰写,2学时;(3)测绘合同的订立,2学时;(4)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的编写,2学时;(5)测绘技术总结(含项目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的编写,2学时;(6)测绘工程经费的预、决算,2学时;(7)测绘产品检查验收方案的设计,2学时。实践共16学时。
(二)教学方法改革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注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对测绘法律法规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测绘项目管理的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去调查测绘法律法规在测绘管理中的应用,以一个具体的测绘项目为例,指导学生完成标书撰写,合同订立,技术设计、总结,经费预决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
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教学建议
1.编写内容完整且实用的教材。《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课程,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特别是我国实行注册测绘师制度以后,对测绘人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内容完整且实用的教材是当务之急。
2.充分重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将其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定位于专业选修课,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但是注册测绘师制度对测绘人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充分重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其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不是一门纯理论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及社会的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绘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测绘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测绘法律法规,依法从事测绘活动,具有较高测绘管理能力。因此《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充分重视,及时编写合适的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适应现代测绘技术和管理要求的测绘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娜,王斌,潘国兵,等.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2]余旭,王国辉,张兴福.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科学,2011,36(4):263-265.
[3]秦岩宾.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地矿测绘,2004,20(3):45-47.
篇5
一、语文课程的任务:“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
蒋仲仁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1]语言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学。明确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是保障语文课程品质的根本前提。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得好不好,要看学生能不能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蒋仲仁并不否认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培养的密切联系,但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绝不能脱离语言运用。在论及文学教育时,蒋仲仁强调,语文教材里选入文学作品,为的也是教语文,教学的价值还是教学生把文章读懂,把文章写通。
蒋仲仁非常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强调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联系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如果忽视了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的原则,专抠文字,死记硬背,势必事与愿违,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同时,蒋仲仁也指出,思维和语言不是一回事,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同一的思维内容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种之间、同一语种的不同发展阶段里、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语言应用的不同场合,同一的思维内容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是不同的。思维和语言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由此产生了语言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蒋仲仁主张语文教学应该遵循汉语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是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向前发展了,如果语文教学还是故步自封,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的需要,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败。”[3]关于文言文,一些人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对此,蒋仲仁不以为然。他论证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汉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观点之上,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代汉语。蒋仲仁还强调,语文教育不仅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还要促进语言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涉及什么”的认识遮蔽了“语文该教什么”的问题。语言材料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大语文”的旗号自然就具有较强的蛊惑性,“综合性”自然也就容易被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标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其他课程教的是语言承载的内容,而语文课程的独特意义在于不仅教语言的内容,而且教语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转换关系。我们绝不能因强调“综合性”而弱化“语言教学”这个根本任务。“要想真正使语文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真正使语文教学抗拒着非语文化的影响,真正走属于语文教学本身的正路子,就必须走‘小语文’化的科学之路。”[4]所谓“小语文”,归根结底是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
二、语文学习的路径:“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
蒋仲仁认为,语文学习要坚持语言实践与语言规律相结合。思维反映的客观存在具有无限性,所以思维的结果具有无限性,而思维的过程所依照的规律具有相对的有限性;同样,语言的运用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无限性,而语言规律具有相对的有限性。蒋仲仁指出,思维和语言的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应该作为研究语文教学的依据――依据语言的无限性,要广泛摄取;依据语言的有限性,要掌握规律。他提出语言的学习有两个基本路径,其一是从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其二是从语言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学习,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广泛的摄取,也要注意规律的掌握。”[5]蒋仲仁说,这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先是专重前者,无视后者,是一条腿走路;后来有了改进,可是重视前者,轻视后者,是一跛一跛地瘸着腿走路。
蒋仲仁呼吁要运用语言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语文教学。他指出:“应该用系统的有程序的教学来代替自个儿的暗中摸索,用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来代替不自觉地神而明之地从事语言实践。”[6]作为五十年代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探索的亲历者,蒋仲仁对分科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这个重大改革的意义在于“语文教学向科学化迈进了一步”[7]。时至改革开放后,蒋仲仁仍提出编辑两套语文教材的设想,范文选读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的教材分别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语文作为学校中的一门课程,“既包含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8]。借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学得”和“习得”一对概念,学校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包含“习得”,也包含“学得”。学校语文课程与生活中其他场合的语言学习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包含着“学得”。我国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深刻揭示了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而现代语文教育在坚持重视“习得”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学得”对“习得”的指引作用。“淡化语文知识”的呼声,本质上是漠视“学得”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倒行逆施,“语文知识”重返语文课程标准则是一种拨乱反正。至于教材是分编还是合编,倒不是根本问题,《国文百八课》就树立了合编教材的典范。引入语言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成果,重构语文知识体系,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界的历史重任。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从语文、汉语文出发”
蒋仲仁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取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律。他说:“语文科的教学工作、教材工作、研究工作都要从语文、汉语文出发,都要熟悉语文,熟悉汉语文,熟悉语文科的教学内容。”[9]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既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汉语文的独特规律。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学就要基于语言的工具性,注重语言运用的实践。遵循汉语文的独特规律,语文教学就要基于汉语在语音、文字、语义、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独特性开展教学,尤其要注意汉语的发展变化。
蒋仲仁强调,语言是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运用,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运用的实践。他说,不从语文科是工具学科的这个性质出发,不重视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的实践,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以体育课的教学进行类比,提出:“重视实践,重视实践的组织和指导,应该是语文教学适应工具学科这个性质的一个基本原则。”[10]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什么,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用个比喻的说法,教人打猎,不在于给人以多少猎物,而在于给人以猎枪。”[1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要积极发挥“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蒋仲仁均根据汉语的独特规律,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在识字教学方面,他呼吁重视汉语拼音的教学,对黑龙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课文教学方面,他重视朗读和背诵,强调反复吟味作者的语言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在课外阅读方面,他重视读与写的关系,强调教师要善于推荐书目,善于组织合作,善于解答疑问。在写作教学方面,蒋仲仁提出要像学习画画一样苦练基本功,写作要从“写生”起步,“写生”又要从“工笔”入手。在口语教学方面,他认为社会的现代化要求重视口头语言,要“出口成章”,“作文教学”应该重视赋予新内涵――说写训练。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还存在着无视具体教学内容,盲目推行某种教学模式的倾向。教无定法,并非意味着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就可以随意所欲。“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积累、训练、体悟。”[12]语言材料的丰富靠积累,语言能力的提高靠训练,语言情意的形成靠体悟。从教学设计的思路上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从教学实施效果上说,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又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呈现以至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教师只有从汉语文自身的规律出发,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律,才能选取适应的教学方法。
四、语文教师的素质:“首先是‘语文’,然后是‘教学’”
蒋仲仁特别注重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教育家,蒋仲仁当然重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但他尤为强调语文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素养。他认为,一门学科的教学,学科的自身内容和教学的方法都应重视,既要注重“教学”规律,又要注重“语文”本身,但方法取决于内容,所以他呼吁:“首先是‘语文’,然后是‘教学’。”[13]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语文水平的提高。关于语文教师的语文水平,蒋仲仁主要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师要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知识是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知识。“教学中有些东西也不能一下子全都教给学生,可是教师心里得自己明白。”[14]语文教师自己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才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由混沌走向自觉。语言的发展不仅出现新的语言现象,而且遵循一定的规律,显出一定的趋势,所以蒋仲仁还注意到语文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他说:“语文教育既要教给学生足够应用的现代汉语,还要教给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这样要求,让他们毕业之后在工作实践中时时注意语言的发展变化,求得适应,求得教育效果的提高。”[15]
第二,语文教师要具备过硬的语文能力。蒋仲仁十分注重教师“下水”,强调教师写作教学要“下水”,进而指出,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都应该“下水”――鼓励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就要多读;鼓励学生勤查字典工具书,教师自己就要勤查;指导学生说话,教师自己就要把话说好。教师“下水”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教师亲自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甘苦,这个亲身体验就是教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依据。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没有丰富、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然遭遇前提性、基础性的缺失,甚至不可能建构系统、合用的语文课程知识。”[16]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正积极推行,教育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要防止陷入“此消彼长”的怪圈,在强化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弱化关于语文学科知识的课程。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五个层次:一是关于语言基本规律的知识,即汉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二是关于言语作品规律的知识,即文章学、文艺学;三是关于言语活动规律的知识,即口语学、阅读学、写作学;四是关于语言思维规律的知识,姑且称之为语文思维学;五是关于语文学习规律的知识,姑且称之为语文学习学。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有过硬的语文能力,做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语文教师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
综上,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语文教学要遵循语言自身的规律,坚持语言实践与语言规律相结合,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语文教师要善于学习掌握汉语言的规律,具备过硬的语文能力,才能胜任语文教学,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这就是蒋仲仁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5][6][7][9][13][14][15]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2~3,8,24,95,263,31,33,259~260.
[3]蒋仲仁.语文教学要适应语言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83(3).
[4]管然荣.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究竟应该是什么:质疑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理念兼谈“小语文”观[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8]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0]蒋仲仁.试论语文科是工具学科[J].江苏教育,1964(1).
[11]蒋仲仁.语文教学的“教”与“学”[J].语文学习,1981(10).
篇6
关键词:物理;创新;兴趣;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物理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课程理念。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中也应当体现这些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在此,笔者结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谈谈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把“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所以,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的情景显得非常重要。在引入“液体压强”的课题时,我创设了以下物理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副图片:1.潜水员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的结构特点——用厚钢板制成的;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常常会死亡。让学生看完图片后,相应地提出三个问题: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3.你见过活的深海鱼吗?这些问题旨在设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此处,并很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让学生经历“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重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承转化到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要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安排了以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往一个底部和侧壁不同深度处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水,观察橡皮膜的变化情况。(橡皮膜都会凸出,但底部凸出最明显;越浅的地方,橡皮膜凸出越不明显)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这一特点,而且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学生分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后,笔者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和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时,都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
(2)进行实验: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笔者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①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②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3)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通过设计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师生共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即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之间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分析液体中某个液柱对它的下表面向下的压强大小推导得出定量结论。通过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规律,都要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并且在讨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液体的压强》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1.带领学生讨论82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成正比,而跟所取的面积无关”的结论;2.针对学生对深度与高度的概念混淆不清,画出示意图予以讲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列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注意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动手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揭示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物理规律,并理论联系实践,再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应用的能力。
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尝试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得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公式后,笔者设计了以下内容:1.师生共同完成课文中的例题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简单计算;2.师生讨论83页“想想议议”中“拦河坝为什么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的问题;3.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自学船闸的工作原理及工程。
篇7
一、基本字的特征解读
关于《识字、写字基本字表》,新课标指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虽未直接下定义,但点出其三大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明了其内涵:
其一,构形简单。纵观300个基本字中的大部分,构形的确都并不复杂或不十分复杂。此为识字、写字基本字的特征之一,但这不是构成基本字的必要条件。比如,表中的“画、饱、然、海、亮”等,构形就不简单或不太简单。
其二,大多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即具有很强或较强的构字能力。但这也不能成为必要条件,如,“饱、跑、包”都在基本字表中,而在现代常用字和通用字中,除了“包”以外,“饱、跑”都不能成为其他汉字的结构成分。
其三,重现率高,即使用频率高。具体表现是,在语料中覆盖率高。这才是识字、写字基本字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的”与“勺”、“窗”与“囱”、“吃”与“乞”、“知”与“矢”、“穿”与“穴”、“跳”与“兆”,后者都比前者构形简单得多,构字能力也强得多,但前者进入基本字表,后者没有进入,那是因为后者的重现率远低于前者。《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2500个汉字,表二1000个汉字),三表选择汉字最主要依据就是重现率的高低。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五年的用字调查显示,覆盖率达到80%、90%、99%的汉字个数分别在581~602、934~971、2314~2400之间,其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分别没有超过7?郾15%、11?郾49%、28?郾47%,也就是说每一年不超过用字总量30%的高频汉字覆盖了全部语料的99%。因此高频字的使用数量相对稳定。”可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表二的汉字,虽同为常用汉字,但就覆盖率而言,其实具有天壤之别。而《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汉字的覆盖率又远远高于表一中除了它们之外的其他汉字。
这三个特征也是确定识字、写字基本字的三个标准。构形简单和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是重要特征,但只是辅助标准;重现率高是主要特征,才是首要和核心标准。
二、基本字表隐藏的识字教学规律
上述标准或条件隐藏着识字教学的规律,或者透露出识字教学规律的种种端倪,我们管窥一斑,并适当加以延伸,便可揭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规律之全貌。
(一)汉字规律
“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是基本字的三大特征之一。以此为条件确定基本字,是以汉字主要特点为依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必须先学这些汉字,实际上在告知我们,识字教学必须首先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
关于汉字的规律,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发现。以下两条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有着导向性、规约性的意义:一是汉字的理据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书”法则,它首先赋予汉字内部结构以理据性。汉字由笔画或偏旁构成,由几笔几画,由什么偏旁构成,不是随意而为,而有其内在的道理或根据。概而言之,汉字因义赋形,形与义具有内在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声符表示读音,形与音本具有必然联系。二是汉字构字的系统性。系统性为“六书”尤其是形声造字法所赋予。相当多的声符和义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首先是以共同的义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的汉字具有内在的意义联系。如“隹”为义符的字有“雀、雁、鹰、雏”等,意义都跟鸟有关。其次是以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如以“分”为声符的字有“气、份、芬、纷、粉”等,都是前鼻韵母的字。基本字“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也就是基本字多数能够充当义符和声符。
(二)汉字认知规律
“构形简单”“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还暗示我们,汉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构形简单”为标准确定基本字,才能与第一学段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而学习心理学研究还表明,经验里已有的知识学习起来相对容易,经验里阙如的知识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识记汉字音、形、义的过程,就是对汉字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在信息论看来,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目标,是信息量;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新信息愈少,就愈容易学。教某个汉字时,经验里没有的是新信息,经验里已有的是冗余信息。如,学过“木”和“才”,再学习“材”。单就字形而言,“木”和“才”的基本笔画和结构都是冗余信息,只有二者的组合和“木”字字形的细微变化才是新信息,除去冗余信息,新信息其实并不多。基本字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就让后续学习的汉字字形中拥有学生熟知的成分,因而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经验里没有的转化为已有的,让新学习的汉字增加了冗余信息,减少了新信息,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三)与书面语学习互动规律
《识字、写字基本字表》将重现率高取代构字能力强作为基本字的首要和必要条件,更暗示了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最重要规律——识字教学必须与学生的书面语学习互动。为什么?因为学习识字本身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学习书面语服务。要实现识字与书面语学习互动,汉字学习就必须以学生的言语活动为中介,也就是要与学生特定阶段的读写活动相适应,简单地说,所学的字必须能够运用于最近阶段的读写实践。《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的300个汉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最常用的汉字,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先要用到的汉字。换一句说,它们能经常出现在这个学段的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中,先学这些字,既可以让识字为书面语言学习服务,也能以读写活动巩固识字,实现互动相生。
《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汉字的三大特征并非并行不悖,非但不能齐备,有时更相互矛盾。因而,《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的300字,是三个标准彼此沟通、协调与平衡的结果。同样,识字教学特殊规律之间,也绝非都能和谐运行,更多的是存在着千缠百结的复杂矛盾,彼此冲突或对立,相互牵制或相克,因此,遵循某些规律,往往悖逆另一些规律。比如,着眼于汉字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应先学“囱”和“穴”再学“窗”,先学“口”和“乞”再学“吃”,但遵循与书面语言学习互动规律,显然应先学“窗”和“吃”,因为“窗”和“吃”重现率高,先学才便于在读写实践中运用。
三、基本字表背后的科学识字
《识字、写字基本字表》告知我们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律及其关系。若进一步深究,则可以认识科学识字的具体含义。科学识字是遵循识字教学规律的识字教学。而所谓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其实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规律的契合,更不用说相得益彰,只能在全面认清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各种规律的平衡与调和。当规律之间冲突或相克时,彼此宽容和接纳、互相妥协和让步才是平衡与调和的唯一途径,换言之,识字教学各种规律的妥协、让步、平衡与调和,才是遵循识字教学规律的要义。在汉字规律和与书面语学习互动规律之间,后者为主要方面,因为,识字非终极目的,为学习书面语言服务才是。在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之间,前者为主要方面,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协调平衡的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换一句话说,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基本指标判断识字教学的科学性:
其一,合适的字量。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个汉字,会写2500个,这一识字总量有相当的科学依据。旧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识字总量与此相同,但具体分配到各个学段却不尽合理。经过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第一学段识字量偏大,超过该学段学生的承受力。新课程标准在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后进行了调整,减少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增加第三学段的识字量: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使各个学段的识字数量更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承受力,也就更具科学性。
其二,合理的字种。确定字种就是确定应学哪些字。汉字总量高达6万个,绝大多数汉字在现代都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所谓的死字。因此,相对于确定字量,确定字种对于识字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书面语学习角度看,小学阶段要求会写的2500字必须在阅读中经常得到复现,在写的活动中经常得到运用,方能确保识字与书面语学习互动。从认知角度看,也才利于巩固,避免遗忘。因此,语文课标里要求会写的汉字重现率必须排在所有汉字的前2500位。新课程标准根据重现率制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小学阶段要求会写“表一”中的字,第一学段要求会写《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的字(但不限于此),也就是确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字种,部分确定了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字种,从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目前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
其三,得当的字序。力求做到:先学结构简单的字后学结构复杂的字,这符合汉字规律,也符合认知规律;先学重现率高的字后学重现率低的字,这符合与书面语学习互动规律。有人研究了现行的7套小学语文教材,发现第一册共同的生字只有18个,这充分说明当下识字教学茫然无序的程度极其严重。其结果是,先学的汉字用不上,用得上的汉字还没有学,识字与书面语学习严重脱节,不能互动,极大地降低教学效益。新课程标准制定了《识字、写字基本字表》,明确规定第一学段要先学这些字,也就部分地确定了字序。尽管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但这在识字教学史上毕竟是第一次,识字教学茫然无序的现状可以得到部分纠正,从而向识字教学科学化方向又迈出极其重要的一步。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9
关键词: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思想;平行课程;型录设计;课前;课中;课后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32(2015)05-0140-03
Using the Thought of Rules of Form Beauty of Unity in a Diversity for Parallel Curriculum Teaching, Take Catalog Design as an Example
ZHANG Lin-mei(Sichu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 Guangyuan 628300 ,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ment, the formation of less teachers students more scenery,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ets more or less parallel courses, repetitive teaching method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teaching effect.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arallel course uses "unity in diversity" formal beauty rules guiding ideology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o catalog design as an example, detailed "unity in diversity" rules of form beauty in teaching the idea (before class, classes, after-school) by the use of specific .
Key words :the law of unity in diversity of thought form beauty; parallel curriculum; catalog design ; before class ; after class ; in class
Internet :.cn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以及艺术类专业的火爆,形成师少生多的风景,出现大部分高校教师或多或少遇到在同一学期先后上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课程的情况,即平行课程教学。但因这些学生彼此基本相识,在课前避免不了交流,提前了解教师的教学特色、个人性格,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作业等信息。待到正式上课时,对课程的好奇心可能降低,还有不同班级群体的性格、学习氛围都不一样,这些因素如教师不注意,还一如既往地实行一份教案用到底的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一、概述
(一)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为了明确起见,又可以说成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或者是寓杂多于整一之中。它包括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在本文中直接运用多样性和统一性来分析型录设计(平行课程)的教学。为了简便,文中所说的“多样统一”思想都是指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思想。
(二)平行课程
这里的平行课程指同一名教师在同一个学期先后上同一个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课程的情形,也可简称“平行课”。
(三)型录(设计)
型录(catalog):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印刷品邮寄或传递到受众手中、家里或公司,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手段。市场中的型录类型包括促销函、明信片、请柬、贺卡、宣传单、企业手册、企业年报、产品目录、自我宣传、日历、名片、折价券等。
二、“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思想在型录设计(平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教学过程包括很多阶段,针对主体也有所差别。笔者在这里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思想在不同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如表1。
(一)在课前的运用
课前主要指教学工作中的备课环节,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本阶段的教学主次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表2)
在备学生的过程中,根据分类又可以进行细分(表3),并以此重点指导后面的课中、课后教学。
(二)在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中主要指教学工作中的上课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本阶段授课教师和学生为并列的教和学关系。(表4-5)
(三)在课后的运用
课后主要指教学工作中的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环节。(表6)
三、教学成果欣赏
四、总结与展望
自从利用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思想指导型录设计(平行课程)教学后,笔者基本能轻松驾驭这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活跃、聪明的艺术生,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提倡设计作业主题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采用相同专业的同一门课但作业不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上班级在欣赏先上班级的作业过程中无意跟自己较劲的精神培养了他们挑战困难的雄心。但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是生活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要真正组织好平行课程的教学,还需总结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向优秀的前辈请教,才能让这种艺术化的差异化教学发挥最佳作用,促进最佳教学效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教学 方法探讨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一张嘴巴一只笔(粉笔)的做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根据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
3.课外实验。这种实验在课程中有很多,强调的是要学生动手,同时这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建议,让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为适应课程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方法
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主要特点是探究性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探究与创新能力。
(一)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点。从国内外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来看,应当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
1.正确理解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并不只是把学生放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实验。中学物理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如何把探究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
3.对物理探究教学的建议。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系统教学法。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1.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注重信息系统,明确教学目标,强调意义接受,完善认知结构,注意随堂记忆,允许免交作业,重视单元过关。
2.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
以上对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对“系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我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探究式、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课题,许多的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进行新的尝试,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型、复合型教师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郑淳;郭定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1期
[2]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3]杨露;浅谈高中物理的教与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