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的法律效益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借条的法律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以2013 年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密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静态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没有调节作用,而对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创新绩效 研发密度
随着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缓解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政府规制的方式。很多学者认为,绿色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明智选择。但近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规制是否真的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这是否表明两者关系还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制约?文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文献回顾
“波特假说”于20 世纪90 年代早期被提出,即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创新补偿作用,企业可以弥补甚至超过服从规制所带来的成本。自从波特假说提出后,人们开始陆续关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一部分学者的研究在印证了波特假说,如Lanoie (2011)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对研发有推动作用;殷宝庆(2012)指出,环境规制政策适当可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继而赢得发展。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波特假说不符,例如,童伟伟等(2012)认为,当前环境规制政策主要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关系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Baylis 等(1998)指出,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创新投入资金较多的企业拥有更好的创新机会与能力。因此,文章在研究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时引入研发密度这一调节变量,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基本假设
企业在面临严厉的环境规制时没有选择权,只能严格遵守环境规制政策,否则会受到惩罚。面对环境规制,企业不能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企业发展,而应该寻求一种环境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绿色创新已逐渐成为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选择。绿色创新与其它创新不同:一方面,绿色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弥补企业应对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非生产性成本的增加,有效提升绿色创新财务绩效;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创新,企业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相关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有效提升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研发密度的调节作用
企业逐渐意识到绿色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受到内部资源(如资金)的限制,因此拥有足够资金支持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才有能力投入较多的研发资金。相关的文献也表明,资金投入是限制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Sanchez(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研发度低是限制企业从事绿色创新的重要因素。程华(2010)指出,因此集中市场下的大公司在面临相同规制下更有进行创新的能力,大公司一般都有更多的研发资源和环境投资,它们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创新。凤亚红(2013)认为,对拥有更多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企业来说,其创新阻力也就因壁垒相对较低而变得越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H2b: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选择2013 年的深沪A 股上市的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一共163 家企业,剔除财务状况异常(ST、*ST)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获取样本数量为98 家。样本中企业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
(1)绿色创新财务绩效
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是指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它表现出创新活动在生产环节具有的溢出效应。本文借鉴郭立新等(2010) 的做法,用销售毛利率增长率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财务绩效。
(2)绿色创新环境绩效
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是指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带来的环境表现方面的改善,包括能耗、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等。文章用内容分析法来测量,假设企业如果通过绿色创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绩效,则会选择积极的披露方式,反之,则会选择消极的披露方式。因此,若企业定量披露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则赋值4,若企业定性说明减少污染的排放,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衡量,则赋值3,若企业未提及污染的减少,但了社会责任报告书,则赋值2,若企业只是在年报中简要说明环境情况或者根本未提及环境改善情况,则赋值1。
2、自变量
用污染治理支出来代表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因为当企业面临更加严厉的环境规制时,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支出在污染治理上。
3、调节变量
研发密度。企业年度R&D 投入是从研发资金投入角度反映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内部资源,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越多,就能更好地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4、控制变量
文章把企业年龄(企业成立年限的对数)、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比率这3 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运用spss19.0 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从表1 可看出,(1)样本公司2013 年度的研发密度均值仅为1.5%,远远低于国际上认为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的标准。(2)流动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的标准差分别为2.065、0.130,表明样本公司的流动比例相对于固定资产比率来说差别较大。(3)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而且调节变量研发密度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适合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三个模型的DW 值近似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且模型2 的F 值显著,说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的回归整体上显著。模型2 的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假设1a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绿色创新需要企业在期初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而且研发产出具有滞后性,即研发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绩效需要经过一定期限才可以体现,因此,基于静态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增加企业成本从而使得绿色创新财务绩效下降;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b 得到验证。模型3 是对调节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验证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时,模型3 的拟合优度大于模型2的拟合优度,且交互作用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研发密度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的关系,但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假设2a 未得到验证,而假设2b 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建议
以资源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研发密度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选用的是截面数据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绿色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企业的研发密度对两者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文章结论对提高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资源型企业取得的绿色创新环境绩效越好,所以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规制,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研发密度越大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更有可能进行绿色创新,所以政府可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可以对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项目的专项贷款给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Lanoie,P., Laurent-Lucchetti, J., Johnstone, N.,Ambec, S.Environmental Policy, Innovation andPerformance:New Insights on the Porter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s and EconomicStrategy,2011,20 (3): 803-842.
[2]ChihHai Yang, Yu Hsuan Tseng, Chiang Ping Che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uced R&D,andProductivity:Evidencefrom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Economfcs,2012,34:514-532.
[3]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60-66.
[4]童伟伟、张建民,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5]Baylis, Connell, Flynn. Company siz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7(5):285-296.
[6]Sanchez R. Preparing for uncertain futur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y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97,27(2):71-94.
[7]程华、廖中举,影响生态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综述——基于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152-156.
[8]凤亚红,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发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生态经济,2013.11:163-165.
作者简介:
篇2
一、现金管理
(一)现金使用范围
1、职工工资、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
3、根据国家规定发给个人的资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
5、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
6、转帐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一般掌握1000元以下);
7、确需用现金支付的其它支出。
(二)现金的结算和领用
1、现金的结算
出纳人员根据有效的原始凭证支付现金。这里有效原始凭证主要包括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有效的外来原始凭证主要包括发票和收据,并且记载以下事项:原始凭证名称、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填制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员的姓名、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名称、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单价和金额。有效的自制原始凭证主要包括现金支付单、差旅费报销单、餐费报销单。其中现金支付单是支付工资、劳务费、慰问金等事项时使用,支付单需记载支付时间、事项、金额;差旅费报销单及餐费报销单主要用于支付差旅费及餐费时使用,报销单需记载时间、事由、发票张数及金额。
上述原始凭证均需经办人、部门负责人、财政所所长、分管领导、办事处主任签名方可结算。
2、现金的领用
业务人员需要领用现金时到财政所填写借条,借条记载事项有借款时间、借款事由、金额、借款人,借条需经办人、财政所所长、分管领导、办事处主任签名。使用资金部门需在1周内持有效原始凭证到财政所结算。
二、支票管理
(一)支票的领用
各部门需要领用支票,必须填写支票领用单,该单据主要记载事项有领用单位、款项用途、最高限额、支票号码,该单据需经办人、部门负责、财政所所长、分管领导、办事处主任签名,使用支票部门需在1周内持有效原始凭证到财政所结算。
(二)支票的签发与登记
1、支票的签发与登记应同步进行。支票应按照银行账户分别设立对应的《支票使用登记薄》,登记薄封面需载明单位名称,所属帐套,开户银行,银行账号及所属年度。
2、支票的签发人必须根据审批有效的原始凭证顺号签发支票,不得跳号。签发支票前,需核实银行账户是否有足够的存款余额,避免签发空头支票。
3、支票签发人需按规定填制支票,支票签发金额与原始凭证的金额应一致。支票签发工作由出纳人员完成。支票签发人填制支票时应同步填写《支票使用登记簿》,登记项目应包括时间、金额、用途、签发人等,不得遗漏登记项目。支票签发人填制并登记完毕后将支票、原始凭证和《支票使用登记簿》一并交给银行预留印鉴保管人复核。
4、印鉴保管人审核支票记载项目、原始凭证和登记薄,无误后在支票上加盖银行预留印鉴并在登记薄中签名。
5、支票领取人核对支票给付信息无误后,在支票存根和登记薄中签名领取支票。
三、票据管理
需要使用收据的部门应到财政所领取“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收据”作为收入凭证,原则上每部门只能领取一本收据,收入的现金或支票于当天上缴到财政所进行结算,若当天来不及上缴的,应于次日上缴,不得“坐支”现金,不准将部门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收据使用完应在7天内将存根交到财政所验销,由财政所归档,不得自制、自购使用其他收据。
四、固定资产管理
1、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需向税源建设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办事处主任批准后方可购买。
2、购入后需由税源建设办公室登记、编码,填写固定资产领用单方可使用。
3、特殊情况下业务部门未经税源建设办公室购买固定资产,事后需到税源建设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4、各部门对每台固定资产需指定专人保管。
五、工程项目结算管理
在支付工程款时,基建会计需对以下事项进行把关:
1、工程项目需有年初预算;
2、工程项目具备开工基本条件;
3、工程项目严格按照《市区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招投标。
篇3
关键词:借贷主体;高利贷;食利者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87-02
民间借贷正席卷南北,大有全民借贷之势,民间借贷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草莽英雄?笔者最近几年办理了大量民间借贷案件,有幸接触了其中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觉问题太多,正所谓“民间借贷,乱象丛生”。
一、民间借贷之乱象分析
(一)借贷主体铺天盖地
所谓的民间借贷并不是简单的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其主体太乱了。近几年,各种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投资公司如泉涌一般在大小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出现,几乎都在从事民间借贷或相关的业务。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媒体报道,鄂尔多斯几乎“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都从事民间借贷或相关业务。参与的不光是普通个人和企业,家家户户都在搞,国家公务员在搞,事业在编在搞,甚至少数律师、法官也在搞。现在少数银行也充当着民间拆解“二传手”。领导们暗一点,民众们明一点。为什么这么多人乐于投身民间借贷?主要是民间借贷赚钱来得快!但凡事都物极必反,生意场上更如此,人人都参与的生意就必然崩盘。
(二)拨开借贷的面纱,丑陋不堪
1.欺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民间借贷的地方,就有欺诈。这些欺诈表现在方方面面,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战友骗战友,同学骗同学,既有出借方的欺诈行为,也有借钱方的欺诈行为,正所谓欺诈与反欺诈。既有借钱时手续上的欺诈,更有借钱后的还钱过程中的欺诈。借钱时候,保证你肯定有能力还,实际上到时能不能还他根本没底;借钱时说肯定按几分利息准时支付,实际上还利息时能赖就赖,到时不但利息不全给,甚至本也不一定能还齐;借钱时说这钱急着用于正规用途,实际上拿到手后怎么用他自己甚至都想不到。专玩民间借贷的人几乎没有一句话能听。他们之间有数重借贷关系,骗来骗去,到最后谁都不知钱借给谁了。他们为了让人相信他们强大的经济实力,通常都开豪车,玩的都是大场面。可以说一切都在欺骗中进行。
2.逼迫。民间借贷过程不但欺诈无处不在,还有很多逼迫手段。逼迫手段之一:借钱时必去斩头息。现在去斩头息的方式颇为隐蔽:先按借条上的数字把钱汇给借钱人,然后立马跟着借钱人一起去银行逼迫他把斩头息取出交给出借方。这样表面上借钱方拿到了借条上完整的数字。逼迫表现之二,借款到期还不上时,出借人按照“约定”的利息逼迫借钱方将计算出来的纯利息重新打借条,同时要求借钱方将卡和密码提供出来,出借方将计算出来的利息打进该卡然后立即自行取出,再将卡立即返还给借钱方。这样表面上借钱方又多了一笔借款。逼迫表现之三:逼债。这个非常之多,手段是五花八门,软硬兼施。出借方常逼迫借钱方将有关产权证件原件交给出借方扣留,甚至办他项权证。还有在讨债过程中逼迫借款方追加担保人。现在的讨债公司也有不少。武力、半武力讨债屡见不鲜。
(三)民间借贷滋生问题众多
民间借贷监管方面一直是真空,使得民间借贷就向高利贷趋势去发展,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资金链必然断裂,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变成洪水猛兽。现在大多数民间借贷都是处在灰色甚至黑色领域,没有在阳光下运作,出现这些问题也在所难免。高利贷让民众财富被变相疯狂血洗、让百姓陷入人性扭曲。民间借贷案件现在成为法院民事案件的主流了,案件数量多、标的额大、执行难、战线长。到法院诉讼的还只是民间借贷的冰山一角,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诉讼,很多是无法诉讼。有不少大手笔的民间借贷者跑路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跑路,即引起群发效应,大面积百姓受损。食利者的获利源头来自于实体产业,如若企业因无法消化高企的财务成本而倒闭,那么预期中的高利息回报必然沦为“无本之木”。更何况,前期高利贷的获利示范效应吸引了许多实体资金转道加盟,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民间借贷越来越像一座空中楼阁。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纰漏,其间的风险就犹如多米诺骨牌般扩散开来,给当地经济与社会安定形成重创。
1.让很多企业、经营者不堪重负,直至倒闭。民间借贷就是高利贷,很多中小企业急用钱时不顾一切,被民间借贷手续快速便捷的表象所迷惑。实际上民间借贷手续虽快速便捷,但利息高得吓人,月息五、六分已属正常,还有月息超过一毛的,更要命的是还要去掉斩头息、到期不还计算复利,这样一年下来利息可能超过百分之百。一旦卷入高利贷,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拆东墙补西墙,企业资产被挖空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说很多企业就是被高利贷压垮的一点不夸张。
2.极易引发各种犯罪。一是集资诈骗罪。放贷者通过承诺高利息、虚假宣传方等手段,大量吸取公众、经营者的资金,一开始都能兑现,让那些出借者尝到甜头,愿意借钱的人越来越多。集资者随着手头上钱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张扬跋扈、胡作非为,后虽拆东墙补西墙大量的钱还是还不上,问题越来越严重。吴英、曾成杰就是我国近来发生的被法院认定为集资诈骗两个最为典型的案例。二是非法拘禁罪。一些玩高利贷的人往往雇佣一些社会闲杂好斗人员,甚至勾结黑社会,讨债、逼债,在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时,往往会对借款人或担保人强行拘禁,逼迫偿还贷款。还有放款合伙人之间因为资金问题而发生矛盾进而对同伙拘禁。三是绑架罪。一些放款人为追回贷款及巨额利息,有时铤而走险对借款人或他们的家属实行绑架,还有极个别的借款人为了偿还高额利息,绑架他人以获得赎金。四是诈骗罪。一些放款人为了保证“资金链”顺畅,往往利用他人的信任,采用欺骗手段获得资金。还有个别借款人为偿还贷款,采用欺骗手段骗取他人钱财,借钱时什么条件都答应,其实内心里借了就是对准不还,钱拿到手后就玩失踪,换手机号码,搬离住处等欺骗手段。五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其实,绝大多数放款人自己并无多少资金,一般都是以高息高回报为噱头,吸收社会上不特定对象的存款,因此,往往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以上只是民间借贷极易引起犯罪几个主要罪名,有的还引发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其他罪名。
3.影响银行金融秩序。首先,大量民众闲散资金因追逐高利不愿意存入银行,四大银行存款迅速锐减,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大大受限。其次,一时间银行内部人员甚至也玩起了高利贷,违规将银行的部分资金投放到高利贷市场。再次,民间借贷中的大量资金通过银行流动,造成银行业务混乱和资金流的虚假表象。第四,民间借贷自定利率,银行都是国家定利率,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使得银行对国家的利率政策无所适从。最后,因高利贷的一些突发事件造成民众到银行疯狂挤兑现象,给银行造成混乱。
4.影响社会稳定。很多地方因民间借贷引发了,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民间借贷者上访闹事,相关命案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白毛女》中,杨白劳因高利贷被逼得家破人亡,喜儿逃进深山成了白毛女,痛恨恶霸地主南霸天太狠毒。那是在旧社会。在提倡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在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的今天,因高利贷而被逼家破人亡的事实依然活生生存在,不能不说政府在依法治国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治理民间借贷乱象之管理措施及立法建议
如何规范民间借贷,让其回归良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既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一)民间借贷管理措施建议
1.发展和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创新。各商业银行要按照《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的要求,切实改进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度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为民众提供尽可能简便、快捷的存款、贷款服务。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倾斜同时,要适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从而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也为投资者正确把握方向提供稳妥的金融条件。
2.银监会应切实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责。培育和建立合法的民间金融服务体系,改造民间信贷机构性质,引导民间信贷机构规范经营行为,有利于弥补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服务不足的缺陷,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金融需求。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避免“金融风波”;同时要坚决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正规金融的同时,让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步入正轨。
3.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发挥其一定监管职能。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政府可尝试建立对民间借贷的监测体系,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并相应地将民间借贷行为纳入宏观调控体系。
4.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民间借贷健康运行。首先,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次,要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提高民众金融素质,对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提示,增强群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判断能力。
(二)民间借贷立法建议
民间借贷在我国如此普遍的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相关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已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度,却没有相关立法对此进行规制,不能不说是个缺憾。目前仅有少量的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比如最高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比如大额借款,须提供银行打款凭证等意见。这些意见是指导法院审判的,对如何规制民间借贷的运行一点作用不起,特别是不能有效打击高利贷。所以,笔者以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不是民间借贷的民事立法问题,而是要加强刑事立法,出台一个刑法修正案,专门打击民间借贷中涉嫌的各项犯罪。具体有以下两点建议。
1.将赚取高利贷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直接入罪。管理民间借贷重点是遏制高利贷,要把赚取高利贷直接入罪,哪怕是赚取了高利贷但还没有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只要赚的利息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且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民间借贷这几年为什么那么疯狂地兴起,就是食利者靠“钱生钱”,疯狂地赚取高利贷,来得那么快,那么容易。疯狂赚钱的背后,必有人严重受损。从美国和我国香港的经验来看,利用刑事手段打击高利贷是其共同的立法选择。我国香港地区《放债人条例》设定了两个高利贷界限,对于不同层次的高利贷规定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违反该条例第24条(年息60%的实际利率)即属犯罪。
如何定罪?目前我国刑法还没有直接打击高利贷的罪名。刑罚中已有的高利转贷罪客体是信贷资金管理制度,非法经营罪的客体是国家许可经营物品或业务以及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管理的市场秩序,该两个罪名尚不能将赚取高利贷入罪。那么笔者建议出台新的刑法修正案的处理方式有二:一是可以直接将上述两个罪名客体扩大,将民间资金的利益保护纳入进去,比如高利转贷罪中的资金不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应包括民间资金,比如非法经营罪中不准金融机构之外的单位或个人将吸收来的资金转手外借;二是干脆确定一个全新的罪名就叫“高利放贷罪”,主体是除金融机构外的单位或个人,客体是资金的正当使用权益,客观方面为将自己或他人资金以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向外放贷赚取利息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主观方面为故意。
2.降低民间借贷的入罪门槛,加大打击力度。这么多年来,最高院“不准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不予保护”的规定不但不起作用,反而助长了高利贷的违法犯罪行为,因为放贷者因此胆子更大,私下里随便约定利率,只要借钱人愿意给,可以随便超过这个规定,反正最坏的结果是到打官司时超过四倍的部分不予支持。如果只要超过四倍、获利较多、情节严重就定罪入刑,那么放贷者还敢随便定超高利率吗?
降低入罪门槛,还要做到: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原来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50户以上的,笔者以为标准偏高。笔者以为要降低一半,个人15户、单位75户足矣。数字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而打击犯罪在初始阶段才更能保护民众利益。二是借款后常有债务人恶意躲避、频繁更换电话号码、搬迁住处的。此类行为,达到一定时间、情节严重的,可直接定性为诈骗罪。三是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象不宜有过多的限定,现在好多犯罪对象就是亲朋好友、同学、战友、同事。自家之外的人都可以列为犯罪的对象。
笔者以为我国当下的民间借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问题亟待解决。其根本路径就是让民间借贷浮出水面,让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实现“疏”与“堵”的辩证统一,最终让民间借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吉林省;民间信贷;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引言
近年来,民间信贷已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其作为正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农村建设资金供给需求矛盾的产物,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在资本市场完善的国家也广泛存在。尽管各国努力推广正规金融,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及农村建设等仍无法获得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则处于重要位置。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国内正规金融市场对于农村经营集体的不稳定性而对其有所保留。同时,吉林省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等不断得到提高,民间闲置资金容量有所上升,而吉林省投资渠道的缺少,给民间信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孕育环境。但民间信贷问题也就近几年在吉林省广泛开展实施,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完善等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本文从吉林省民间信贷的现状、风险与对策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如何改善吉林省民间信贷现状进行剖析。
一、吉林省民间信贷发展现状及分析
与南方多个省市相比,吉林省的民间信贷规模并不大。但随着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等,吉林省民间信贷规模也不断在扩大。截至2010年10月末,我省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38.69亿元。不仅如此,已经获得批准注册但未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有30余家。
目前,吉林省民间借贷利率所呈现的特点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差异大,利率价格整体水平高,且不断攀升。由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定价主要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确定,取决于借贷双方之间的个人感情关系、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借款人的资金急需程度、借款人的诚信度、借贷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所以民间借贷的利率浮动幅度比较大。以2007年下半年为例,吉林省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达到79%,最低为0。从近年变化趋势来看,随着央行不断加息提高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类似互借款的信贷事件已经逐渐减少,甚至亲友之间的融资呈现有息化趋势,并且此趋势逐年增强,从2006年的9.91%到2008年的14.47%,增幅达到46%。
二、吉林省民间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信贷已经由“地下”走到“地上”,老百姓也转变了陈旧的认识,民间信贷为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地方经济,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民间信贷在补充正规金融服务不足、解决社会资金需求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弊端。
(一)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民间信贷在国家金融机构监管之外,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第二,民间信贷的资金流动存在随意性,资金流向无法控制,造成资金投入的分散性,削弱了国家利用金融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的效果。第三,民间信贷发展到一定规模,现已抢占了一定银行信贷的市场份额,扩大了货币供应量,该部分货币供应量占社会货币总需求的 30%以上。
(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资金容易流向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或企业,助长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二,民间借贷高利率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使企业深陷信贷的恶性循环之中,企业的高息信贷会加重企业的财政负担,使本来效益就很差的状态陷入更深。第三,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性和自发性容易引发经济和法律纠纷,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影响正规金融的发展
我国民间信贷活动唯利是图,对正规金融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分流存款、分割贷款业务,形成了黑市利率,对国家利率政策不利;由于中小企业是参与民间金融的重要主体,他们在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后,又进行民间信贷。但是在归还时,往往优先考虑利率较高的民间借款,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常常被短贷长用,甚至成了长期占用的铺底资金,这直接加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民间信贷手段过于简单
手续简便、期限灵活是民间信贷繁荣的根本原因。民间信贷主要发生在熟人的范围内,借贷双方信息透明,省去了复杂的申请审批程序,且期限灵活,只要双方同意,出具一张借条或签订一份简单的借款合同就能使资金到位,不像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要审计鉴定、验资、资产评估、抵(质)押登记、借款合同公正等手续和层层审批,但这些所谓的“借条”上面大都仅注明借款金额、借款人姓名和借款日期,而没有借款期限、借款用途、借款价值(利率)、还款方式等相关要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规范性。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引起经济纠纷,就会因手续不完备而无法得到法律救济,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发展吉林省民间信贷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明确民间信贷的地位,通过使民间融资“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信贷。从规范我国民间信贷的法律法规来看,民间信贷与正规金融的关系是紧张的,而不是互补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信贷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信贷,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吉林省地方政府应出台监管部门受权规章,允许民间信贷在给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扩大政府财政税收,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信贷组织和活动。对民间信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税收征收、违约责任、权利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信贷行为,引导吉林省民间信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第二,建议尽快根据吉林省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从而,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提升社会信用环境,以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加快我省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金融体制,吉林省金融机构也就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以及能够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多种所有制并存、产权明晰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结语
民间信贷起源南方发达地区,其独特的优势快速地将其辐射到全国各地。民间资本经历了从“地下”走到“地上”的岁月,无可否认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不可忽略的贡献。然而,我们追溯了吉林省民间信贷市场的发展历程,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风险及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仍以高于世界发展的平均速度,如果不及时作出相应的防范及解决措施,相信未来吉林省甚至是全国的民间信贷市场将陷入一场寒冬。因此本文结合吉林省的特色,针对吉林省现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车正红,张淼,古雨.对吉林省民间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鲁雪岩.关于吉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J].金融发展评论,2010.
[3]王海平.民间信贷的现状分析及规范方式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
[4]周茂清.关于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1.
[5]曾冬白.浅谈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
[6]徐坚,张文杰.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新金融,2011.
[7]郭文超,梁洪.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
[8]孙亮,李炎军.当前民间借贷的状况和对策研究[J].新金融,2012.
篇5
关键词 社会关系资本 融资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产业化的格局下,中小企业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融资的受限迫使其开始寻求一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其中社会关系资本融资占较大的比重。
一、江苏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及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为两种,一种正规渠道,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借贷,主要形式有银行信贷融资、财政拨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贷公司等资金借贷、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而另一种非正规渠道,即是企业通过向员工、亲友、周边企业、民间借贷机构进行融资的非正式手段,非正规并不意味着非法,它是政策性以外各中小企业为了寻求融资资金的方式。
就正规渠道而言,目前江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传统型制造业,获得政府财政拨款的机会不多,而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一般达不到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资格,即使现在有中小创业板,但主要针对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所以目前企业获得资金的方式还是依靠银行信贷,但由于我国金融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政府过多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干预以及地方政府对“抓大放小”改革方针的误解,使得企业获得银行信贷也存在较大困难。
(一)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
江苏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制造型企业,在创业初期,有些厂房是租用的,不具备抵押资格。而创业初期的设备设施也非常有限,并且磨损折旧率非常高,市场价值不大,因此,单靠抵押资产获得初始资金借款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经常有些企业产品生产及市场销售都不错,经营良好但却也无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二)企业贷款手续繁杂,贷款成本较高。
资产评估主要有土地、房产、机器设备、车辆等,因此涉及的管理部门也相对较多,工商、国土等,各个环节都要收费,再加上最终银行贷款的利息,所需要的贷款成本也极其高昂,对于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三)企业找到合适的担保人非常困难。
企业贷款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因为效益不好的企业,银行不愿意让其作为担保人,而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又不愿给别的企业作担保人,当中存在一个断层,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多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银行程序繁琐。
中小企业借贷的手续复杂,时间拖延较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而企业经营中往往有很多即时交易,对现金需求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很多时候是资金到位了,但商机却错过了,而民间借贷手续简便,资金到账速度快。所以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形下更倾向于民间借贷。
二、江苏中小企业社会资本融资的形式、形成及利弊分析
在正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非正规渠道融资,非正规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或企业的信誉”,即所谓的社会资本,这是在体制外的一种融资方式,受到的限制约束条件少。非正规渠道融资的手续简单,时效性强,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临时性融资的特点。江苏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区域性地方特色,社会资本在融资中作用也更为明显。其中,社会资本融资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员工融资。
江苏尤其是苏南的中小企业地域性极强,管理人员多为家族成员或同一地区的“自己人”,他们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等复杂的链条,当企业资金短缺时,一些与公司企业主存在血缘、亲缘或人情关系的员工就倾向与将自有资金甚至工资暂借给企业,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的压力,同时自己也可从借贷关系中获得利息或利润分红等。
员工出资的门槛比较低,他们自身就很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无需企业提供担保资产,同时,还款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员工出资融资,很大程度上是获得分红,并不急于要回本金,还款期限宽松。
员工出资属于内部资金来源,员工出资额占收入比例并不会太高,因此融资规模也不大。但对员工来说,由于没有还贷保障,借贷风险还是风险非常高,当资金无法按时回笼时,员工的分红无法得到保障,所投入的本金也面临风险,员工与企业间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转移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形成恶性循环。
(二)亲友借贷融资。
江苏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地域性极强的农耕经济,社会交往更注重地缘关系,人们更加看重人情和面子,亲友之间如果遇到麻烦或困难,必定主动或被动出资帮之,否则会受到乡邻的舆论压力,亲友借贷也是江浙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亲友之间的借贷其实同上述所讲的员工融资很相似,双方交易的条件极其简单,亲戚朋友不会过多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或企业偿债能力,因为“人情”而借钱是近乎常理的情况,而亲友的借贷是属于外部资金的注入,扩大了企业可利用资金。
同时,亲友借贷还存在风险。首先,亲友借贷中一部分采用的是口头协议,而一部分只签订借条,并不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应,一旦发生纠纷,双方所依据的法律证据不够。其次,亲友借贷中很多也都是以高利率进行借贷的,企业的还息利率较高,压力较大。再者,亲友间的借贷全凭的是信任机制,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跑路,各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
(三)企业集群融资。
篇6
关键词:民间借贷;金融监管;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65-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7
一、民间借贷的概述
(一)民间借贷的定义
一般而言,民间借贷是相对于正规借贷的金融活动,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借贷是指除正规金融借贷以外的借贷活动,处于金融监管和国家宏观调控之外,它不在官方报表中披露,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属于非正规的金融活动。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民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借贷活动。本文研究的民间借贷是广义的民间借贷[1]。
(二)民间借贷的特点
1.借贷主体多元化。过去的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等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而现在民间借贷的借贷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参与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农户、民营企业主,甚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参与其中。在借贷过程中还出现了中间人、证明人等以前借贷中未曾出现过的一些主体[2]。
2.借贷用途扩大化。过去人们的借款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如购房、就学、看病等等。随着民间借贷用途的扩大,现在的借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比如企业经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更有一些非理性的借贷,如赌博、炒房、炒地、走私。
3.借贷金额扩大化。由于过去人们借款多用于生活消费方面,因此借款数额比较小。现在人们借款多用于投资办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等,借款数额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有的最终触犯法律,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量刑。
4.借贷手续简单化。民间借贷不像银行贷款需要提供营业执照、代码证书、会计报表、购销合同、负责人身份证件、验资报告等一大堆材料,也不用经过签订合同、办理公证等程序,一般只是利用人际关系的信誉,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抵押物,有的是口头协定或是打借条。
5.借贷活动“阳光化”。由于民间借贷融资的种种便利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发挥的现实作用,这一行为已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使得其逐渐走向“阳光化”。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和宏观调控措施实施后中小企业资金严重紧张,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融资流动更加活跃,并由过去的“地下金融活动”逐渐转向公开。
(三)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关系
1.互补关系。民间借贷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不足,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是流向风险低、收益稳的大企业,而缺乏资金的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民间借贷正是为民营经济提供服务。因此,中小企业多以民间借贷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2.竞争关系。民间借贷最大的优势便是其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具有快速性、灵活性、简便性等优势,并且民间借贷市场化程度很高,聚集和分流资金的能力强,使得借贷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民间借贷的这些优势都会给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带来无形的压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二、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一)民间借贷迅速扩张,规模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民间融资规模达9500亿元。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民间借贷规模达到2.1万亿元,2010年为3.2万亿元。2011年,民间借贷规模继续扩张。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 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有20%即220亿元资金被用于房产投资或集资炒房。
(二)借贷利率逐渐攀升,风险逐步加大
2008年当时的民间短期借贷利率大约为7%~15%,至2011年我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到达非常高的水平,平均年利率超过20%。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温州的长期民间借贷利率的月息为30%~40%,一个月以内的短期民间借贷利率达到80%~10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150%以上。2011年12月,中央银行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利息不予保护。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实际的借贷利率高于这一水平。
(三)资金挤出实体经济用于投机
过去以投向实业为主的民间借贷资金逐步流向投机性较强的领域。庞大的民间资金用来炒股、炒房、炒矿,甚至炒作农产品,均是民间资金寻找突破口的一个表现。以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途来看,用于一般生产经营占比35%,用于房地产投资占比20%,停留在民间中介的金额占40%,剩余5%为其他投资、投机及不明用途等。由此看来,民间借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生产经营领域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四)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由于存在大量无牌照借贷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对于这些机构,国家尚未制定完整的监管政策框架,导致缺乏相应的监管手段,而这些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稳定。民间借贷合同的签订多数是口头协议,借贷资金来源复杂广泛,处于监管体系之外。此外,国家在如何保护借贷权益、对违法违规行为如何处理等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也给危机出现后的如何处置带来无法可依的问题。
(五)民间借贷区域发展不平衡
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一个地方的民营经济发达程度、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总量息息相关。在正规金融服务较多的大城市以及一些边远落后地区,民间借贷行为相对较少。在一些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发展较为迅猛。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多集中在江浙地区以及内蒙古、山西等省份,仅浙江就有高达万亿的民间资本通过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和个人进行放贷。
三、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借贷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当企业用高额的筹资成本筹集到资金后,财务支出将会进一步增大,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运营更加困难。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但受企业所吸收的高息负债带来的有限效益制约往往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企业资产被挖空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过高的利率水平加重了经营者的财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民间借贷资金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容易造成债务纠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是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二是民间借贷金额小、涉及人员广泛,且多发生于社会基层,一旦发生纠纷,将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部分通过暴力收回借款,借贷双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民间也因此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四是有的民间贷款用于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大。
(三)监测难度大,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一是民间借贷行为不受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制约。如前几年国家出台的对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信贷限制政策,但由于高利率的诱惑,民间借贷仍向这些高耗能行业集聚,既给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增加难度,又对出借人的资金安全形成了较大隐性风险。二是借贷数据无法统计。民间借贷资金分散,借贷行为隐秘,数据来源不一,即使作为权威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只能抽样调查,不能准确掌握民间借贷规模、区域分布、流动特点等。由于民间借贷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约,规模无法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
(四)社会信用难以控制,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各金融机构限制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后,利用支付高额利息直接从社会上融资,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使社会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本应该淘汰的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影响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
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价格由国家确定,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借贷双方自发制定的。民间借贷大部分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的,基本上是一个买方市场。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一个最大基本特征就是利率畸高,已远不按照“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规定来确定利率,这给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促进我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其阳光化进程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合理地引导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在建立民间借贷法规、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方面早有先例,例如中国香港有《放债人条例》,南非有《高利贷豁免法》,我国的民间借贷还处于规范化发展的初期,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对由民间借贷演变成的高利贷行为进行打击。
(二)理性对待民间借贷,正确引导其发展
当前应当理性、辩证地看待民间借贷热潮,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是对待民间借贷应有的思路。对民间借贷应以疏导为主,需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尤其要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实业项目,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消费热点的培育,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将大有作为,并获得长久而稳定的回报。
(三)加大宣传和保护,促使其良性发展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升民众防风险意识,使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民间融资的利弊得失、提升人们防风险意识,避免因利率过高,资金流向失误及资金过度集中而给借款人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政府部门还应着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民间借贷提供健康发展的外部空间,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保护投资人、存款人和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
(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在国有银行,这使得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资金不足,以致于中小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无法生存,于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来筹集资金,这也是民间借贷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缓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有力之举在于发展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
(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减少潜在风险
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而且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利率市场化还可以发挥市场资金的配置作用,有助于减少高利贷或者不合理、不合法的民间借贷情况的出现。加快利率市场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间借贷有效地融入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中。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一些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在中学学校管理中,绝大部分领导主要重视的是教育教学,不太重视学校财务管理,致使学校财务管理逐渐边缘化,因此,目前学校财务管理状况普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账簿设置及其记录不规范。中学会计基本都是教师兼职,其会计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数是前任会计的“徒弟”,对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多。有的甚至不懂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对会计科目的运用五花八门,账簿设置形形;有的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总账科目,将应在明细账中核算的项目列到总账科目中,而应进行明细核算的科目却未设置明细账,致使总账不总,明细账不明细;一些学校会计总账与出纳现金日记账不符、固定资产账物不符、库存现金使用大量白条借条顶抵等等,会计记录极不规范。
2.账务处理比较混乱,收入支出漏洞显现严重。学校的收支并不复杂,但账面上很难反映出准确的数据来。比如有的学校违反规定收取补习费、补课费等并不及时入账,有的将其他收入不入账,用于发放教职工福利等。不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检查、怕罚款、怕处分。由于这部分资金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核算和监管,按照资金来源分别由不同的人员管理,收支管理混乱,资金安全隐患大。
3.库存现金普遍偏大,公款私存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是学校开户银行在县城,但学校在乡镇,为了方便支取,提出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信用社以便零时用钱;有的是学校将未入账的收入以资金管理者个人名义存入银行,来不及存银行的,就由出纳自行保管,库存现金经常超过规定限额。
4.监管力度不够,票据管理规范,白条支出比重较大。财政部门要求学杂费收入必须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但个别学校还存在“坐收坐支”现象,财政返还的资金有的学校也没有按规定用途使用,一些开支违反了财务管理的规定。为了逃避检查,有的学校只在正规票据上开出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超范围、超标准收取的部分仅凭班主任与学校财务部门的结算单为依据,票据管理混乱。在支出票据中,许多学校都有很多白发票,管理不够规范,监督不够到位。
二、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办法
1.深入学习,充实提高
根据财务工作政策性强,制度要求严格的特点,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根据工作实际,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入手,在精细管理上做文章,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时刻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以理论学习充实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始终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服务学校工作。
2.做好业务工作,搞好全面服务
以增收节支为出发点,坚持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开源节流的具体措施,在一保个人部分,二保正常办公的前提下,合理调配资金使用,为学校正常发展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处室内部各岗位的分工与协作,统力合作,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完善各项财务制度。
首先,加强收费管理。根据我校学生信息复杂、类型多的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学生个人收费信息电子档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收费进行统计,时刻为催交学费提供准确依据,保证及时清理欠费和学生个人书作费的正常结算,实现了在校学生收费的动态管理,基本做到收费无遗漏、无死角,欠费有记录的良性规道。
其次,及时申报学生补贴。根据国家补贴补助在校学生的原则,根据上级时间要求,财务处及时足额申报各类学生信息,争取第一时间补助款到位。并保证学生个人帐户准确,一折、一卡全部发放到学生本人,资金无截留挪用。根据国家补贴办法中“交费是学生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发放补助的同时催交学费,凡没有通过学校安排外出或办理休学手续的,视为自动退学,按规定不预申报补助。
篇8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
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理论界已经做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民间借贷是与正规借贷相对应的。那么,从广义上说,可以把民间借贷定义为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被披露,也不受法律保护,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有的学者也把民间借贷称为民间金融或地下金融等。民间借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活动的必然产物,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存在总量与结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又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按借款用途,可将民间借贷分为3类:家庭生活性、农业生产性和企业经营性。民间借代的主体仅限于纯粹的民事主体,不包括金融机构,它可以发生在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之间。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行为,它并不是一种民间投资行为。笔者认为,民间借贷主要指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发生在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
(二)民间借贷的特点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比还是有许多的差别,民间借贷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参与主体包括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农户、甚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借款者大多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放款者包括资金富裕的工商户和、企业主,甚至包括一些村干部。
2、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由于民间借贷参与的主体广泛,其资金的来源也7具有广泛性。不但包括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自有资金,甚至私募基金、信贷资金、海外热钱等也出现在民间借贷领域。
3、借贷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民间借贷以现金交易为主,而且交易方式灵活,一般没有抵押物,有的是口头协定,有的是打借条。尽管近年来民间借贷的手续日趋规范,但与正规借贷相比,其手续仍为简便。
4、借贷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民间借贷形式,主要有互助会、合会、民间放贷、银背、企业集资、私人钱庄、当铺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模式、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借贷在形式上也“与时俱进”,出现了一些新的、颇具时代特点的形式,比如浙江一些以汽车俱乐部为代表的会所兼有民间借贷行为,又比如有些民间借贷活动是在互联网上,通过聊天室完成的。
5、借贷期限长期化
随着民间借贷用途的变化,即从保障性质的互济互助转向商业性质的资金融通,借贷期限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民间借贷期限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上。
6、借贷利率市场化
在目前情况下,民间借贷除了极少部分贷款不计算利息或者仅参照银行贷款利率之外,其利率都是随行就市,且一般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特别是为了投资而产生的民间借贷,比银行贷款利率要高出很多,更有一些民间借贷是属于非法的高利贷。
(三)正规借贷与民间借贷的关系
正规借贷是指发生在官方金融体制之下的正规金融机构、企业、社会个人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总的来看,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既互补又竞争的关系。
1、互补关系
在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提供服务的,其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虽然正规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在近年来也不断提高,但是与对公有制经济的支持相比仍然不足。而民间借贷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服务,其资金主要流向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由于很多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其与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2、竞争关系
民间借贷相对于正规借贷具有灵活性、简便性、快速性等优势。简单的说,民间借款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协议借款,没有一些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双方认可就可以,流程简便,手续办理也比较简单,这就是民间借款最大的魅力所在。此外,民间借贷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满足借贷双方的需求。民间借贷对于正规借贷的这些优势,都会对正规借贷无形中就形成压力,随着民间借贷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
二、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一)民间借贷的规模较大
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即个私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据安徽省工商部门调查显示,资金成为安徽省50%以上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8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民间融资的办法来解决流动资金的周转。河北工商联于2007年6月关于“企业经营及融资情况”调研显示,由于正常银行贷款途径不畅,民间借贷现象比较突出,177份有效问卷中41%的企业回答有民间借贷。2008年据湖南省企业调查队就民间融资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融资依靠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调查的行业中,农业占15%,建筑业占10%,制造业占25%,饮食业占20%,房地产业占15%,商业占15%。从以上这些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对于民间借贷的需求相当的大,民间借贷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不仅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
(二)民间借贷主要地发生在市县经济范围之内
民间借贷具有极强的关系贷款性质,也就是说,民间借贷一般地发生于在生产与生活中存在某种密切关系的社会主体之间。由于人们生活空间范围的有限性,民间借贷通常地发生在有限的地域范围之内。据抽查,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我国的市县经济范围之内,尤其是亲戚朋友,邻里之间或是村组之间、乡镇之间等等。
(三)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普遍存大
通过对民间借贷起源的逻辑分析,我们已经得知,最早的民间借贷行为就是发生在个人或是以户为单位的社会主体的简单生产与日常生活之中。历史发展到今天,个人或是以户为单位的社会主体之间的民间借贷仍旧大量存在并且成为民间借贷最大量发生的场所,这种一点,无论城乡都是如此。民间借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遍及全国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温州、福建沿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普遍存在,就是四川、贵州、陕西等的偏僻贫困山区,也是屡见不鲜。
三、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
与正规借贷相比,民间的中小企业贷款活动却异常活跃。尽管国家对诸如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等民间的非法的灰色金融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但这些非法金融机构却顽固地生存着。姑且不论其合法性如何,这种情况的出现乃是与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需要密切相关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未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是难贷款、贷款难。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普遍有惜贷行为。二是担保体系作用有限,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各类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有200多家,但分布分散且很不平衡。而且担保机构普遍规模较小,自负盈亏的担保机构为了减少风险。只能提高担保条件并严把担保业务办理关。这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三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原则的引导决定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必然倾向于支柱产业以及垄断性行业。
(二)民间借贷形式灵活、便捷
据调查,民间借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主要往来于经常性的关系之中,不需要办理像商业银行那样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通常写一张借条或口头约定即可解决问题。正因为这种借贷行为的进出方便,民间借贷市场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基层金融机构功能萎缩
金融体制改革后,中、农、工、建四大银行基层网点撤并,加之信贷管理体制集中。导致对基层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功能性萎缩.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服务功能面对这种形势和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或填补这种缺位。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市场规律本身的作用.必然促使中小企业无奈地选择民间借贷之路。
(四)高回报、高利率进一步激活了民间借贷市场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几倍,高回报、高利率促使其发展呈上升势头。尤其是在当前低利率、低回报期.高利率、高回报的诱惑就显得非常明显。
(五)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关系本位是民间信贷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民间借贷风险的保障机制也依靠亲缘和熟人关系来维护。民间金融机构在放贷时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担保,主要是靠借款人或者中间人的个人信用。一方面这种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借贷活动,有着道德约束的保障,而且这种道德约束往往比法律制裁更有效。另一方面,借贷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即所发生的是一种个人的关系,借款人对借款有着无限责任,当借款企业逾期不还时,民间金融机构就可凭借借条上诉,法院也会以个人借贷纠纷的形式予以受理。民间借贷在放贷时也可能要求担保,但对担保品没有严格的限制,民间金融的交易双方能够绕开政府法律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关于最小交易额的限制,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民间金融市场都可以作为担保。所以民间借贷虽然属于民间经济活动,但它却遵循着具有地方传统特征的行为规范。
(六)借贷双方都有比较优势
对于民间借贷的贷方而言,他之所以选择民间借贷方式来运用自己手头的资金而不选择其它投资或运用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给他带来他自认为最大的综合收益。当然,此处所指的利益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物质
利益而应当作宽泛的理解。比如说贷款人不愿选择尽管相对安全却收益较低的银行储蓄而选择风险更大但盈利更高的实业投资是一种收益,再比如说贷款人不愿选择高盈利但高风险的实业投资而选择把资金借贷给他人坐以待利也是一种收益。从这一角度来看,上例中所列举的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之中,比如银行存款利率过低、金融投资环境不活跃、高利贷的诱因等等,均可以归入民间借贷人而言的比较优势之中。对于借方而言,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比较优势。比如说,当借款人为了扩大生产经营却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时,也完全可以选择放弃扩大生产的计划,但为什么他偏要选择代价远比正常金融贷款要高的高利民间借贷甚至是超高利民间借贷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过权衡,借款人断定,他选择民间借贷获取资金扩大生产经营给他带来的收益将很有可能或是选择民间借贷要支付高利,他仍会有利可图,很显然,对于借款人而言,这肯定是一种比较优势;再比如说,借款人本来完全可以去银行贷款且利率更低,但是他为办理贷款所花时间与精力所付出的代价远比高利民间借贷与这咱相对低利的金融贷款人之间的利差还要大,从而使借款人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借款人的比较优势。所以只要这些优势还依然存在,民间借贷就会依然存在。
四、民间借贷的可行性分析
归根结底,民间借贷之所以会出现,其主要的原因是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与社会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就现阶段来说,一方面商业银行追求高利润、低风险,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贷款,导致其外源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金不敢去投资或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出路。这样,中小企业就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鱼水相依,信息交流频繁、信息获取成本较低,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一切都使得民间借贷有着强大的生命成长的空间。
(一)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优势
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末,广东民间资本规模折合人民币已超过1.2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民间借贷合法化,这些民间资本有望被盘活。显然,中小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经验证据也表明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只能获得有限的资金支持,从此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信用约束优势
民间借贷在一个固定范围的地域内,亲缘网络或熟人圈子,往往具有安全可靠、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等综合功能,从而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民间经济活动最根本的信用基础。它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任何一位与之相关者都不愿意失去它。在熟人朋友圈子和亲缘性关系网络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都具真诚相待、讲信用等行为特征。具体到民间借贷的结算方面,虽然没有任何成文规定,但参与者都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惯例。民间金融操作简便,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资金用途等设计个性化信贷合同,有时可能只需几分钟即可办理好一笔贷款业务。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贷款审批所需时间较长,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不相适应,等贷款审批下来可能已经延误了企业的投资时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三)资金配置效率高
民间借贷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资金配置效率,民间金融一般都有明晰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具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功能。民间借贷的委托问题要少得多,极少出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经常存在的过度风险承担或风险回避的倾向。民间借贷组织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民间借贷明晰的产权制度与中小企业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兼容性,从而使两者之间较容易形成诚信和协作。民间借贷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贷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行为的“经济人”,贷款人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把资金投放到还款能力最有保证的借款人手中或预期收益最佳的投资项目上。而对借款人来说,由于资金供给方是产权明晰的民间金融组织,强化了借款人的信用约束和还款责任,决定了借款人必须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资金的有效流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四)增强金融市场能力
一旦将部分业务转由个人来做,那么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贷款人,一方面使成本上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满足了较大贷款人的需求,也就限制了民间借贷的范围。金融机构吸收了客户资源中最具价值和增长的一部分,余下的就只是简单重复的资金需求者。
借贷专业户也可能逐渐成长,然后有进一步扩大业务的愿望,但是这依然不矛盾,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可以吸纳其作为股东。这是政策所鼓励的,一旦进入这些正规金融机构,行为就受到相关规程的制约。反过来,如果股东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营也是一种促进。这倒是很切合有关鸟和笼子的比喻,笼子随着鸟一起长大,双方都可以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有一天鸟希望独自飞翔,很快就会碰到笼子。
(五)民间资本丰厚,社会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居民具有持币的传统,因而社会沉淀货币数额较大。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还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所以我国民间资本潜力巨大。但是,虽然现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已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仍十分有限。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较低,虽然提高了利率,但较中国的通货膨胀来看,利率仍较低,加上利息税的开征,私人部门从正规银行存款中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造假、黑庄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大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一些盈利有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又不对民间资金开放。居民巨大的资金财富与狭窄的投资渠道极不相称。民间大量资金闲置,而民间金融活动又有着较高的回报,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大量民间资金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这又促使民间借贷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存在于金融市场。
五、民间借贷发展的障碍因素
鉴于上述民间借贷对经济社会的具有重要作用,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妥善解决民间借贷出路十分必要和紧迫。而正确、深刻地认识阻碍民间借贷发展的诸多障碍性因素是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前提。
(一)法律性障碍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在法律上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二是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和规范民间借贷;三是缺乏相关法律保护民间借贷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二)监管性障碍
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借贷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法规的缺乏,监管技术不够先进和监管态度的非理性严格。
(三)经营性障碍
提供民间借贷服务的个人中介和机构中介在经营和服务上具有分散性的一面,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组织结构也很不完善。
(四)信用体制障碍
目前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中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自有资金不足等先天缺陷,使得信用缺失行为更为严重。
六、民间借贷规范的措施
(一)建立《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法》
建立《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法》,允许民间资本创建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明确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应当是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具有相同主体资格的合法金融机构;明确其职能是专门从事合法的民间借贷工作,服务于民营经济单位。这样,将民间借贷的定位用法律予以明确,指明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是与正规借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实现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的良性共存。
(二)建构相关法律以规范发展现有民间借贷的活动
在立法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在民法中增设民间借贷部分,同时,在金融法律制度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现有民间借贷组织及其行为规范化。一方面,要在法律上明确区分现有民间借贷的合法成分与非法成分,对其分别准确定义,明确合法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合同要件、借贷最高额、利率水平、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也都要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从而使民间借贷活动和形式都具有法律效力。
(三)建构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
开放对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组建以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但如果操之过急,规范不力,也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在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组建和发展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过程中,在立法现行的原则下,应当始终坚持和遵循合理定位原则和审慎推进原则。
(四)建构风险预警和转移制度
对民间借贷监管必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可设立由金融专家组成的危机评估机构,与监管责任部门配合,监测区域内外各种风险,并进行追踪分析、预测,建立警报机制,对各类较大的金融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
(五)坚决不能“短贷长用”
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民间借贷资金的特点和本质。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民间资本更是如此。这就是其本质。在民间借钱,其成本肯定比从银行借钱要高。高息,是民间借贷的显著特点。
民间资本的本质和特点告诉我们,中小企业要向民间借钱,一定不能有丝毫的长期使用的想法。可以说,目前国内任何合法的经营活动,从长期来看,其利润率都无法支付民间借贷成本。任何要想通过民间借贷来进行创业,进行投资,进行企业日常经营,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有这种想法,必将以失败告终。
(六)严格控制民间贷款占公司总负债、总资产的比例
适度负债是企业成长发展进程中应使用的重要方法。合理负债,既把负债比例控制在总资产的一定范围之内如50%,是安全的。过度负债,对企业具有潜在的巨大风险。同样,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高期限短,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更应该控制民间借贷额在总负债总资产中的比例。
(七)高度重视民间贷款利率
民间借贷利率是民间借贷活动的核心,借贷双方务必高度重视。
首先,要弄明白民间借贷计息方式的含义。民间借贷对利率的计算方式很多,有按年息的,更多的是按月的,也有按日计息的。通常按月计息,即几分利息,所谓一个几分利息,是讲的月息百分之几。
其次,企业要把握自己对利率的承受能力,不要“见钱眼开”,不要什么资金都敢要。中小企业在使用这些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一般讲,若资金量在十万级或小百万级,使用时间在一个月或三二个月,4分左右的利息,从利息绝对额上来看,支付能不会有大问题。但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使用期又是一年以上,利息额就不是一个小数了。最好不要使用。
第三,要重视复利问题。中小企业向民间借钱,最好选择按月付息或按季付息方式。日常,多采取借款时就付息了。即将利息算在借款本金中,俗称“砍头息”。这种方式,使实际利率远高于商定的利率。
(八)严格遵守对还款期的约定
中小企业在使用民间借贷时,必须严格遵守对还款期的约定。绝不能像拖久银行贷款那样。否则,受到的惩罚将可能是毁灭性的。一是若借款时有抵押物的,一般是在5折以内,甚至1、2折的,违约后放贷人收走抵押物,对中小企业来讲损失很大。二是在借款时都约定了违约责任,而违约赔偿率远高于本已很高的利率,甚至计算高额复息。中小企业违约一笔可能就将面临破产。因此,在借款到期前,一定筹足款项,按时归还。
篇9
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判的关系称为诉讼标的.有效识别诉讼标的,对于正确和审理案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诉讼标的是此诉区别与彼诉的本质要素.诉讼标的是每个民事诉讼案件都必须具备的,诉讼标的决定了该案件如何审理裁判的一切诉讼程序.诉讼标是整个诉讼的核心,一切诉讼活动都是围绕着诉讼标的来开展的.
关键词:
诉讼标的. 大陆法系. 诉讼标的竞合. 请求权竞合. 诉之合并。
诉的要素由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方面构成。主观要素指作为诉讼主体的案件当事人,客观要素就是指诉讼标的。①这是德、日学者的划分方式。我国学者对诉的要素没有这种划分方式,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诉由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三个要素构成。
诉讼标的是由关于诉讼标的的概念、诉讼标的识别、诉讼标的与实体请求的相互关系、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的关系、诉讼标的与诉的合并及诉的变化的相互关系等等的认识而构成的理论。诉讼标的理论是诉讼法领域内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至今,各种学说很多,但都未能确立其霸主地位。有效识别诉讼标的,对于正确分析和审理案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诉讼标的是此诉区别于彼诉的本质要素。诉讼标的是每个民事诉讼案件都必须具备的,诉讼标的决定了该案件如何审理裁判的一切诉讼程序问题。诉讼标的是整个诉讼的核心,一切诉讼活动都是围绕着诉讼标的来开展的。
一、诉讼标的的理论制度概述
在民事诉讼的各种理论与制度中,与诉讼标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重复起诉的禁止、客观的诉的合并、诉的变更、既判力客观范围等四项。
(一)重复起诉的禁止
重复起诉的禁止是指一事不再理。就裁判已经生效的案件,当事人不得再行起诉,法院不得重复受理和重复裁判,是既判力理论的基本要求。即使裁决已经做出尚未生效或法院虽未做出裁判但已受理或正在审理的案件,当事人也不得就同一诉讼标的另行起诉。判断一诉是否为另一诉的重复,其基本依据就是看两诉的诉讼标的是否相同。诉讼标的相同,就构成重复起诉。
(二)客观的诉的合并
就客观的诉的合并而言,判断是否构成客观的诉的合并,其依据就是看在该诉讼程序中是否存在复数的诉讼标的。若存在复数的诉讼标的,就构成客观的诉的合并。
(三)诉的变更
就诉的变更而言,须看诉讼标的是否变更,若诉讼标的发生了变更,则为诉的变更。
(四)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就既判力客观范围而言,民事判决一经做出,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案件再起诉,法院不得对同一案件做出与前边相矛盾的判决。既判力的范围只能及于经法院裁判的事项,未经法院裁判的事项,不具有既判力。由于法院只能就本案诉讼标的进行裁判,因此既判力的范围决定于诉讼标的之。②对于客观的诉的合并的研究,离不开诉讼标的理论。同样禁止重复起诉和既判力对于诉的合并也有密切联系。
二、大陆法系对诉讼标的的有关学说
大陆法系有关诉讼标的的学说主要有旧实体法说、诉讼法说和新实体法说等。③
(一)、旧实体法说
旧实体法说,也称传统诉讼标的理论或旧诉讼标的理论,是最早阐述诉讼标的的概念和识别的理论。该学说认为,诉讼标的是原告在诉讼中提出的具体的实体法上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的主张。原告在起诉时,必须具体表明其所主张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诉讼标的的识别是根据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凡同一案件事实,在实体法上按其权利构成要件,能产生多个不同请求权时,每一请求权均能独立成为一个诉讼标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理论暴露了其潜伏的缺陷和矛盾。也就是同一案件事实会产生多个诉讼标的,多个请求权和多个判决,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诉讼法说
诉讼法说又叫新诉讼标的理论。这一学说主要将诉讼标的的概念从民事实体法上的权利加以分离,纯粹从诉讼法的立场出发,利用原告在诉状中提出的诉的声明以及事实理由,来构筑诉讼标的的概念和内容,将旧实体法学说的实体权利和法律关系的主张作为当事人的攻击防御方法或者法院作出裁判时的法律观点和地位。这一学说又有“二分肢说”和“一分肢说”两种。
(1)二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由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构成。早期的二分肢说(代表人物为德国著名的诉讼法学者罗森贝克)认为,前后两个诉的诉讼标的是否相同,应视前后两诉的诉的声明与事实理由是否全部相同;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中任何一个是多数,诉讼标的即为多数而发生诉的合并。这种理论在遇到一个诉的声明而有多个理由时则会有多个诉讼标的,法院应作出多个裁判,显然有违法理。新二分肢说认为:诉的声明与事实理由,只要其中任一一项为单数,则诉讼标的为单数,只有两者均为多数则诉讼标的为多数。该学说虽然解决了早期二分肢说中诉讼标的重复的问题,但是在同一诉的声明有多个事实理由构成的诉讼标的之中,如果一个理由未被支持,原告又以另一理由起诉时,法院应予支持的情况却无法合理解释。如原告先以婆媳关系不和进而导致感情破裂为由请求离婚,未被法院准许,后又以受虐待为由提起离婚之诉,按新二分肢说解释就出现了诉讼标的重复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2)一分肢说又称诉的声明说,是德国学者伯特赫尔和施瓦布对二分肢说理论的修正和。该理论认为:事实理由并不能构成诉讼标的之要素,应当只以诉的声明为诉讼标的识别标准,以同一给付为目的的请求即便存在着不同的事实理由,仍只是一个诉讼标的。但此说不能识别金钱或种类物给付之诉中的诉讼标的是否同一。
(三)新实体法说
新实体法学说是由德国学者尼克逊首先倡导的。尼克逊认为,在根据一个事实关系而产生具有相同目的的几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的情形下,应该认为只有一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存在。这种认识也是基于纠纷一次性解决原则。学者们对新实体法学说的批判意见是:“请求权竞合”与“请求原因竞合”的区别标准无法确定,同时在消灭时效上也遇到了困难。
我国学者邵明认为,应当根据公正和效益等民事诉讼价值,保护合法权益和解决纠纷等民事诉讼目的,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合理确定个案诉讼标的。应当重视民事诉讼具有综合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共同作用“场”意义,不能完全采用新实体法说。新实体法说无法解决新的民事权利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难以保护的问题。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诉的声明在涵义上应当统一。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对法院以裁判确定其某种法律地位或获得某种法律效果的请求,其具体内容是获得实体法上的具体法律地位或效果的请求。以实体法为基础,按照不同的诉讼类型和不同的审级,分别定义和识别诉讼标的。
笔者认为:用二分肢说去识别诉讼标的,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案件的审理内容,对于二分肢说中的缺点可以用竞合理论去修正。
三、请求权竞合的概述及法律适用
根据德国学者郝尔维格的理论,一个法律构成要件只产生一个请求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某一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一个法律构成产生一个请求权,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多个请求权。由于多个请求权具有相同的目的,其中任何一个请求权的行使,都将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其中任一请求权的实现,都使其他请求权的行使没有必要,否则其所获利益可能构成不当得利。关于请求权竞合有法规竞合和请求权竞合二说。法规竞合说认为:一个事实虽然符合多个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但是当事人的请求目的只须一次即可满足,真正的请求权只有一个,在法律适用上,特别法优先。请求权竞合说则主张,在上述情形,成立复数的请求权,一请求权得到满足,其他请求权随之消灭,其中某些请求权消灭,不其他请求权存在。④
笔者以上对请求权竞合的介绍,目的是想借用竞合的理论去解释二分肢说。用竞合理论重新认识诉讼标的二分肢说,能够有效解决诉讼标的复数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纠纷,并能够较好地解释多个诉讼标的而只能有一个获得支持的原因。
“竞合”一词,本意有“争执与合并”或者并存的意思。法律上所称“竞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权利的角度看“竞合是两个
以上的权利并存于同一物之上而相互冲突的状态”;从规范(或者法条)的角度解释“竞合是一个不法行为,有数个法条的规定对其适用,但在裁判上只能适用其一而排除其他”;从请求权的角度理解“竞合是依同一的法律事实,在同一当事人之间具备两个以上的法律要件,在当事人之间并存以同一目的为基础的两个以上的请求权”。总之,竞合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是指基于同一目的的法律事实,适合于两个以上不同的法律规范规定的要件,于同一当事人之间产生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法律后果而在裁判上仅能取其一而排除其他的情况。⑤
(一)竞合理论在二分肢说中的作用
二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由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构成,但是,无论是旧二分肢说还是新二分肢说都难以彻底解决诉讼标的复数的问题。用竞合的理论来修正二分肢说,即在二分肢说中引入竞合理论,则能够有效解决诉讼标的复数问题。竞合就是合并或并存,在同一事实引起的目的相同或近似的各种不同请求权出现时,发生请求权竞合;在不同的事实和理由引起同一个请求权出现时,发生事实和理由竞合。在诉讼标的中,无论诉讼请求还是事实理由,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竞合,都构成诉讼标的竞合,只能由一个诉讼标的能得到法院支持。
旧二分肢说认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任何一项为多数,即构成诉讼标的多数,因此在一个请求权而事实理由有多个的情况下产生的多个诉讼标的现象无法解决。按照诉讼标的竞合理论去解释则只有一个诉讼标的可能被法院支持。同样按新二分肢说,诉讼请求、事实理由只要其中有一项 为单一,则诉讼标的为单一,只有两者均为多数则诉讼标的为多数。在多个事实理由而请求权只有一个的情况下,一个事实理由不能成立,按照新二分肢说,以其他理由再起诉就不符合一事不再理的原则。而按照诉讼标的竞合理论,只要其它事实理由成立,就可以有一个能被法院支持。在二分肢说中引入竞合理论,有效地克服了新、旧二分肢说的弊端。
(二)诉讼标的竞合的解释
诉讼标的竞合也是基于同一纠纷一次解决和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原则。在诉讼标的竞合的情况下,当事人只能就其中一个诉讼标的要求法院给予支持的判决。原告可以选择起诉,在一项起诉获得支持时,其他诉讼标的丧失,若未获支持则可就其他竞合部分另行起诉。也就是说,在诉讼标的竞合的情况下,原告有诉讼标的的选择权,允许在未获支持时,另选诉讼标的,法院只能支持其中一个诉讼标的。
四、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的有关
请求权竞合是诉讼标的竞合的一种情况。有学者对请求权竞合作这样理解:不同的请求权代表着民法对关系的分类调整,同时也是实体法为当事人提供的多种保护途径。从诉讼法的角度看,多样的请求权是实体法为裁判提供的多种依据。既然如此,实体法就没有理由规定当事人只能行使其中一种请求权而不能行使其他请求权,也不应规定当事人行使一种请求权未获满足后不得再行使其他的请求权。如果当事人行使一种请求权获得满足,其他请求权存在的事实基础就随之消灭,请求权本身就消灭了。在请求权竞合情况下,一个请求权未获支持,但这些请求权的事实基础仍然存在,而且这些请求权也未行使,法律没有理由限制当事人行使余下的请求权,尤其是民事实体法中调整某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部门法不应限制当事人依据调整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部门法律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因此,通过实体法自身在特定情形下限制当事人行使某些请求权的途径来解决请求权竞合,是不够合理的。况且,请求权竞合的情形较多,要求民事实体法在每一个部门法中都对请求权竞合问题作出规定是不现实的,并且这些规定之间要做到完全协调也是有困难的。进一步举例说对《合同法》第122条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竞合时当事人有权选择其一而诉的规定持保留意见。⑥
笔者对上述深表赞同,而且认为:对诉讼标的竞合时当事人的诉权和法院应提供的保障也应依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即当事人对其中一个诉讼标的不能获得法院支持时,其他诉讼标的仍有获得支持的权利,当其中一诉讼标的获得法院支持时,其他诉讼标的归于消灭。当事人可能所有的诉讼标的都不能得到法院支持,最多只能有一个能得到支持,但不能说当事人选择了其中一个就等于放弃了其他诉讼标的。
五、诉讼标的竞合与诉讼标的的理论关系
诉讼标的竞合在司法实践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它对于正确识别诉讼标的,分析和处理案件意义重大。如原告建筑公司将房屋以价金25万元卖给了被告宋某,被告给付原告20万元,余款未付。原告以房屋未过户登记为由主张买卖无效,请求返还房屋遭败诉判决,申请再审,又遭败诉判决,后又以买卖关系有效主张被告给付剩余价金及利息,获胜诉判决,这也是诉讼标的竞合。虽然请求权不一样,依据的理由不一样,但是基于同一事实而发生的诉讼,原告能而且只能获得一项胜诉判决。⑦诉讼标的竞合理论能够有效地识别个案中诉讼标的存在相同或近似的诉讼请求或事实与理由的细节问题,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若在竞合时,当事人就其中一个标的败诉,而不允许就另一诉讼标的另行起诉,对当事人是不公正的。下面的案例说明:正确识别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竞合,对于案件处理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原告刘某称被告汤某借其款14000元,要求被告偿还欠款本息。按上述分析,本案诉讼标的应当是:被告借原告款本金14000元及利息。被告辩称:其未借原告款,所打借条是因为被告儿子将原告儿子的车撞坏后,原告胁迫被告打的条,被告已经将车子修好,胁迫打条行为应予撤销,请求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法院查明事实如被告所述。那么,本案真正的诉讼标的就是损失赔偿款14000元,而在原告主张的诉讼标的下,被告不享有抗辩权,在真正的诉讼标的下,被告享有撤销权(请求法院撤销民事行为的抗辩权)。法院以原告不享有其所主张的诉讼标的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⑧如果仅以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说,则不能有效判别诉讼标的。如果原告就以损害赔偿之诉作为诉讼标的的话,法院就应予支持(被告行使撤销权成立之时例外)。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运用诉讼标的竞合的理论,能够有效地识别诉讼标的,解决纠纷,公平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六、诉之合并的法律概述
运用诉讼标的二分肢说和诉讼标的竞合的去解释客观的诉的合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在客观的诉之合并中包括有四种情形,单纯的合并、选择的合并、竞合的合并、预备的合并。⑨他们认为:客观的诉的合并,是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指相同原、被告之间)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主张两个以上的符合法院受诉条件的独立的诉。也就是说,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当事人进行辩论和法院进行裁判的诉讼标的是复数。客观的诉的合并,从本质上讲,就是诉讼标的合并,学术界称之为狭义的合并,或者物的合并。
(一)单纯的诉的合并
单纯的诉的合并,又称普通的诉的合并、并列的诉的合并,是指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在一个诉状中主张多个诉讼标的,也即提出多个诉,要求法院对这些诉全部一同作出判决的诉的合并。
(二)竞合的合并
竞合的合并又叫重叠的诉的合并,是指同一原告对于同一被告在实体法上享有几种独立的请求权,但是这些独立的请求权却只有一个同一目的,各该实体法上的权利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以单一的诉的声明要求法院作出同一的判决。
(三)预备的诉的合并
预备的诉的合并,又称为假设的合并、顺位的合并,它是指原告为了预防诉讼无理由遭败诉的后果,同时提出理论上完全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诉讼标的,准备在第一位的诉讼标的无理由时,请求对第二位的诉讼标的进行判决。
(四)选择的合并
选择的合并是指原告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主张多数诉讼标的,由法院判令被告任选其中之一履行之诉的合并。日本学者认为,选择的合并就是竞合的合并,二者不分。
七、诉讼标的竞合与客观诉之合并的联系
用诉讼标的竞合的观点去审查以上四种客观诉之合并的情况,可以看出,单纯的诉之合并中,每一个诉同其他的诉的诉讼标的都不相重复,都是独立的,不发生竞合, 因而法院对于单纯的诉的合并,原告有
几个诉讼请求,法院就应当审理几个,判决几个。如果几个诉讼标的都应予以支持,则应判令原告全部胜诉。而竞合的合并之诉、选择的合并之诉、预备的合并之诉,都属于诉讼标的竞合状态,不论是请求权相同,或依据的事实相同,理由相同,如果处于竞合状态,则法院最多只能支持一个诉讼标的。如果得到支持的是几个诉讼标的,那么,就属于单纯的诉之合并,而不是竞合合并、选择合并或预备合并。
运用诉讼标的竞合理论去解释客观的诉的合并,解决了诉讼标的复数的问题。在预备合并之诉中,不论是多个请求权或是一个请求权,其诉讼标的是假想的多数,不是客观的真正的多数。因为出于种种原因,在裁判之前无法将其固定为单一的诉讼标的,因而审理的对象是复数的诉讼标的,即在诉讼程序中,作为审判的对象,诉的客观方面是复数的诉讼标的,而根据诉讼标的竞合理论,法院最多只能支持其一个诉讼标的。竞合理论体现了诉讼的公正价值。
诉讼标的竞合理论解决了客观的诉的合并的既判力问题,生效判决的既判力范围,除主体之外,其客观方面由诉讼标的决定。在客观的诉的合并之中,虽然诉讼标的是复数,有多个诉讼标的,按照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每个诉讼标的既判力范围只及于该诉讼标的而不及于其他诉讼标的。但是,因为预备合并之诉中,各个诉讼标的是假想的合并,客观真实的只有一个诉讼标的,因而各个标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可分离的,只要其中一个诉讼标的能够得到认定和支持,其他诉讼标的便被否定,因而,诉讼标的既判力的范围是及于整个案件的,而不能只及于部分。
诉讼标的竞合理论符合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原则。在预备合并之诉中,存在多个诉讼标的,无论这种诉讼标的是原告假想的,还是真实的,在法院作出裁决之前都是不确定的。原告如果分别起诉,则法院应对每一个诉讼标的进行分别审理和裁判。这样做,不仅会耗费审判资源,造成当事人额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法官或法院,对案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认知上的偏差,这样分别审理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矛盾的判决。如果放在一起审查、审理、辩论,则会将各诉讼标的之间的联系弄得清楚无误,使案件结果在逻辑上更加严密,各诉讼标的既判力范围相互制约,最终实现公平和正义,既实现诉讼的公正价值,又实现了诉讼的效益价值。 :
①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江伟、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第74页。
③邵明:《诉讼标的论》,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第30页以下。
④江伟、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第76页。
⑤李龙著:《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至150页
⑥江伟、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第81页。
⑦河南省孟州市人民法院(2000)孟经初字第616号民事判决书,河南省人民法院(2002)孟经再字第6号民事判决书,河南省孟州市人民法院(2003)孟民初字第1025号民事判决书。
篇10
关键词:民间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正规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53-03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民间融资日趋活跃。为了摸清当前湖南民间融资的基本情况,我们对湖南省338户企业和700户城乡家庭(包括个体户)进行了调查。
一、民间融资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民间融资规模大,活跃程度高
根据调查样本资产、负债、存贷款及户数等占全省比重等情况,综合推算出2004年末湖南省民间融资总规模约占全省贷款总量的15%左右。2004年湖南省民间融资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区域行业分布差异大,发达地区与资本密集行业融资相对活跃。
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融资量大,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较小。2004年末,调查样本中,湖南省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长沙、株洲、湘潭、常德等地民间融资规模相对较大,四地家庭户均融入资金2.1万元,比经济欠发达的湘西、张家界和怀化等地高1.7万元左右。
资本密集型行业融资额大,劳动密集型行业融资相对较小。调查问卷显示,制造业、采掘业和房地产业民间融资总量大,而商贸餐饮业、农业融资总量相对较小。
(三)融资方式多样化,直接借贷和集资占主导地位
调查问卷显示,700户家庭样本中,采用简单的直接借贷方式占86.3%,通过中间人借贷的占12.6%,而通过互助会、合会方式的仅6户,通过典当和寄售商行的仅1户。338户样本企业中,通过向股东、职工和社会集资方式融入资金占其民间融资总额的56%,借入资金占21.8%,其中向典当行、寄售商行、钱庄等借入仅占0.5%。
(四)期限设置灵活,利率波动大
融资期限灵活,以不定期为主。民间融资主要是满足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融资期限较为灵活。有融资行为的调查样本中,41.9%的家庭和30.7%的企业民间融资期限为不定期。
融资利率随行就市,上下波动大。从调查样本看,民间融资月利率主要在2‰―16‰之间波动,最高达50‰。其中40%的企业和28%的家庭融资利率为10‰左右。从调查情况看,相对发达地区的利率水平较高,欠发达地区利率相对较低;农村春耕季节和年关将至时期市场利率较高,月利率一般在20‰左右;有重大项目发盘或企业急需补充流动资金时市场利率急剧走高。
二、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
(一)从资金需求面分析,民间融资需求旺盛
1.中小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带来资金需求。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市场需求转旺,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投资扩张欲望激发,在大批企业创立的同时,农村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向城市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民间融资的资金用途由过去偏重消费性融资转向生产经营性融资为主。样本企业中92%的民间融资用于生产经营,其中,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占57.6%,购建固定资产及投资新项目的占23.6%,创办新企业的占10.4%;样本家庭民间融资用途中,用于经商办企业占比最高,达37%。
2.农户大额信贷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资金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农村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业发展迅速,这种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新型“大”农业对资金需求急剧扩大,是当前农村融资需求最迫切的新型群体。虽然这些规模经营户是信用社重点支持的客户,但由于贷款需求大、风险高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信用社难以有效满足其贷款需求,部分经营户只能求助民间融资。我们调查的408户农户中,有53%有民间融资行为,其中14%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
(二)从资金供给面分析,企业资金供给趋紧,而充裕的居民储蓄成为民间融资的主要供给来源
1.金融资金供给不足,为民间融资的迅速扩张创造了空间。湖南属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当前全国资金统一市场配置的格局下处于相对劣势,资金来源较之沿海发达地区普遍偏紧。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供给呈现萎缩态势。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贷款集约化管理加强,对县市及以下机构一部分实行撤并,保留的机构实行严格的贷款规模控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客观上限制了对小企业贷款投放;同时,由于小企业单笔贷款规模小,无法覆盖相对较高的贷款固定成本,加之信息不透明使得传统贷款分析技术失效,也使得银行不愿意向这些企业放贷。2004年湖南省县域经济银行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为26.3%,比2000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困难。2004年湖南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51.8亿元,仅为同期银行贷款的9.4%,湖南省企业债券2000年就已经停发,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基本无门。
2.宏观调控使部分企业资金进一步趋紧,为民间融资日趋活跃创造了条件。一是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当前向银行、信用社贷款比2003年难度有所增加的占34.6%,增加很多的占12%,而选择不变和更容易的分别占15%和18%。二是政府投入减少。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国家严格控制土地政策出台,政府资金进一步吃紧。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2005年以来许多政府项目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拖欠企业项目资金的现象较以前增多。三是企业应收账款拖欠严重。近年来,受国家严控行业资金收紧、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拖欠账款现象突出。我们调查的338户企业,2004年末应收账款达18.8亿元,户均555万元。
3.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充裕的民间资金成为民间融资动力源泉。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湖南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末的5702元增加到2004年的8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4元增加到2838元;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由2496亿元增加到3557亿元。当前民间资金急于寻找出路,但居民投资渠道狭窄,选择空间非常有限。银行收益率不高、股市不景气又大大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而投向民间融资等非正规金融领域,投资的风险介于前两类投资工具之间,而收益明显高于第一类,因而被许多居民所接受。可见,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充裕的居民储蓄资金构成了民间融资的主要供给来源。
(三)从民间融资特点看,民间融资具有当前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一是信息优势。民间融资的融资双方一般都是由亲戚、邻里和同事组成,对彼此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都比较了解。在融出资金时,选择哪些企业、哪些人,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作决定,这是一种对风险的事先防范机制。在借款途径的选择中,50%的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借款,高于向银行贷款比重。
二是隐性担保机制。民间融资各主体间的关系大多是企业和企业员工,比较熟悉、关系较好的亲戚、同事和朋友,双方除了有民间借贷关系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物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往来,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圈子。如果资金融入方出现违约行为,那么他将受到融出方及双方共同的社交圈子及群体的排斥,甚至将名誉扫地,这样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这其实就是民间融资中存在的一种隐性担保机制。尽管民间融资手续简单,很少签订正式合同,但我们调查的样本中企业和家庭民间融资“按期归还”的比例分别高达74%和61%。当前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抵押与担保问题,调查中,75%的样本认为贷款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自己抵押不足或缺少担保,而民间融资正是通过隐性担保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瓶颈问题。
三是交易成本优势。简单、便捷的交易方式使得民间融资具有比正规金融低得多的交易成本优势。一方面,手续简便。调查的样本中,在借贷方式上,仅凭信用的家庭融资占90%,企业融资占80.6%。调查中有63%的家庭融资只是打了借条,仅5%正式签订了合同,4.3%有中间人担保或个人财产抵押,没有一户到公证处公证。企业民间融资中,有财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的分别仅占11.5%和7.9%。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融资双方彼此熟悉、信息对称,因此大多数均采用现金交付方式。调查中近95%的样本家庭和84%的样本企业采用手持现金或从银行、信用社取出现金进行支付,通过银行、信用社转账的分别只占5%和16%。
四是利率更加灵活。由于民间融资中包括利率等许多结构性要素可以灵活调整,因此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都具有适应性,能够被各种层次的人们广泛接受。一方面,利率定价更加灵活。对正规金融而言,中小企业贷款属于完全的卖方市场,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说了算,而民间融资就具有更多商量余地,利率更趋于市场化运作,一般随行就市。另一方面,利率支付比较灵活,不管是按年、按月支付,还是一次性还本付息均由双方商量,甚至不需要支付利息。调查的家庭中,不需要支付利息的占全部调查家庭户数的1/4。
三、当前民间融资急需引导和规范
(一)缺少法律护航,合理的民间融资生存空间有限。目前,从法律的角度没有给民间融资一个正确的定位,民间融资通常被称作“地下金融”、“灰色金融”、“黑色金融”,一些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加以保护,制约了民间融资积极作用的更好发挥。
(二)缺乏利率监控,隐含一定还款风险。民间融资利率过高不受法律保护,危及放款人权益。我国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对超过中央银行基本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利率,就不予保护。我们调查的样本企业和家庭中,有延期偿还情况的占22%,有无法偿还的占13%。同时民间融资的利率高,有的相对央行基准利率上浮幅度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4倍界限,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吞噬了企业正常的利润收益,而且超过法律规定界限的利率不受保护,潜伏着一定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和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三)缺乏统计和监测制度,民间融资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因目前民间融资是一种游离于银行信用之外的信用行为,国家尚未对其形成制度性的调查统计制度,包括央行在内的宏观调控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其具体动态,而目前民间融资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的主要来源,如果不对其进行监测和统计,必将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造成决策的偏差。同时,民间融资最大的特点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趋利。但是一些眼前高利率、高回报的行业和企业往往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要压缩的,如小钢铁、小水泥等属于当前国家宏观调控重点限制对象。一些民间融资填补了银行信贷资金抽回的缺口,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宏观调控效果。
(四)缺乏监管主体,容易扰乱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由于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经营活动随意,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引发非法高息集资,或为非法资金提供活动空间,扰乱基层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借款人在还款困难时大多优先归还民间借贷,而对银行贷款则采取拖欠、逃废手法,甚至把风险转嫁给正规金融。同时尽管民间融资力量不足以冲击正规金融机构,但对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经营压力。
(五)缺乏规范正式手续,为金融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民间融资因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极易引发经济纠纷。如常德市鼎城区近年来部分乡镇“”猖獗,屡禁不止,赌资激增,仅钱家坪、沧山两个乡镇2004年村民输掉的赌资就在600万元以上,其赌资大多来自村民的银行存款和相互之间的借贷。民间融资手续简便等优势也正是部分不法分子不正当用途寻求的对象,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民间融资搞非法集资、标会、地下钱庄等非法圈钱。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发生民事纠纷、暴力行为等,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充分重视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
(一)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一是要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合理流向。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放宽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准入条件,增加民间投资的项目选择范围,防止民间融资背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应允许在民间专业合作组织内,探索建立互质的资金合作形式,积累经验,发展新型的合法的民间信用合作组织。三是可考虑扩大现有各类金融机构的民间资本股份,改革完善其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打破我国金融业的垄断格局,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通过必要的整合过程,成立“区域性投资公司”,或者区域性投资基金,如产业投资基金、行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让民间金融浮出水面,以合法的身份更好地支持地区性经济发展。此外,应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民间融资的潜在风险,树立风险和责任自负的意识,避免盲目和无效投资。
(二)加强对民间融资市场的监测,坚决打击非法圈钱活动。
一是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分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民间融资信息采集机制,定期收集有关数据。重点监测民间资金规模、性质、利率、资金流向和风险状况等情况,分析民间融资对宏观经济和中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依靠研究民间融资对金融宏观调控和转轨过程中我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冲击的应对策略,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对民间融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建立大额民间融资保险制度和担保制度等,防范民间融资风险对社会稳定和整个金融体系安全带来的冲击。三是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民间融资的负面影响。加大对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地下钱庄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维护正常金融秩序。
(三)充分发挥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一是中央银行要从宏观上建立起资金调控机制,确保农村资金用于农村。二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位与资金支持缺位问题。建立与农村信用社并存、适度竞争的合法金融机构。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要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允许民间资本控股;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扩展其对农业开发、农业高科技及农业产业化进行信贷支持;农业银行要切实加大对“大额农贷”项目的支持力度;成立政策性的专业保险公司,对属于国家急需扶持的弱势产业、行业提供风险保障。四是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满足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三农”经济的资金需求。五是加快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满足社会资金投资多元化需求。同时,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逐步压缩属于“高利贷”性质民间融资的生存空间。
(四)尽快出台民间融资的法规或管理办法
一是从法律的角度给民间融资正确定位,给其一个合理、宽松的生存空间。现阶段,加强对民间融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快立法,将民间融资纳入法制化轨道,为规范民间融资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通过立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法律形式对民间融资进行必要的界定,从而使民间融资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明确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对民间融资的用途、期限和利率等方面作出指导性的规定,使其参与到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中去。二是执法部门应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三是依照法律处置民间融资风险与纠纷。